临床护理技能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护理技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临床护理技能

篇1

1、内容的选取和组织

根据临床护理岗位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所需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参考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以护理学基本技术为核心,整合、归纳和选取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急救及重症监护技术的重要知识点、技能点。通过设计典型临床病例,依据临床护理工作路径划分模块,采用岗位导向模式组织教学,在强化学生护理操作技能的同时,加强临床思维、人际沟通和解决临床工作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岗位的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能力。“妊娠高血压疾病护理”是一个以病人入院到出院(经过治疗—抢救—手术前—手术—手术后护理)的时间发展为横轴划分教学模块,按病房和手术室护士(主班护士、治疗护士和责任制护士以及器械护士、巡回护士)的岗位任务为纵轴进行情景设计的典型教学案例。

2、教学的条件和实施

(1)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模拟化病房模拟病房是保证教学顺利完成的基本条件。模拟病房最好能够配置智能模拟人,利用模拟病房的空间、布局和设施,通过模拟护理工作情景,引导学生遵循护理程序,练习各种操作技能,观察病人治疗效果和病情转归,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从而达到综合实训的目的。

(2)教学过程

①分配任务:以每班50人为例,10人为一组,共分5组,每组承担1个模块的工作任务。各组的角色任务包括编剧(写脚本)、导演(安排角色和排练)、剧务(物品准备)、病人、家属、医生、主班护士、责任护士、治疗护士等。每组选出1位组长,并配备一位指导教师。

②资料准备:教师课前及时下发病例、相关模块材料及任务要求。学生按要求积极准备,并通过网络、图书、见习等方式解决问题、收集材料。

③课前排练:按照模块任务和要求,各组组长组织编写脚本、分配角色、准备物品、进行排练。

④小组展示:每个模块的情景教学均安排在模拟病房/手术室进行。每个模块平均4学时,前2学时全班集中进行小组成果展示,授课教师和其他学生观摩。

⑤课堂讨论:小组组长对整个准备工作和演示过程进行说明和自评,再由教师和其他各组学生进行点评,点评内容包括学习态度、仪表着装、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应变能力及人文理念等方面,最后任课教师就本模块及拓展内容进行提问和总结。

⑥分组练习:在展示、点评、讨论和总结后,全班学生5人为一组,分为10小组进行练习,参与本模块展示的10位学生,分别进入各小组进行指导。

⑦总结汇报:每个模块教学任务完成后,学生上交实训报告,教师进行教学总结,所有文字材料交教研室存档。

(3)考核方法和形式

全部模块完成后,进入考核阶段。学生以小组(5人)为单位进行综合实训项目考核。考核前一天抽取病例,每班考核安排4学时,每组平均20分钟。考核分数按照理论提问,单项操作技能,医疗文件处理,综合职业素质(包括仪表着装、服务态度、沟通能力、临床思维、健康宣教、团队合作、应变能力及人文理念等方面)的权重进行计算。

二、特色与创新

临床护理综合技能应用课程的病例设计独特,教学组织形式新颖。为全面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际工作能力发挥了以下积极作用。

(1)依据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经过治疗—抢救—手术前—手术—手术后护理的过程划分教学模块,与护士真实的工作路径结合,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为学生以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2)按照病房/手术室护理岗位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情景,是行动导向高职教育模式在课程中的体现,通过对学科体系的解构和行动体系的重构,提高了实训教学的时效性和完整性。

(3)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组织情景教学和进行综合技能考核,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合作性,对锻炼他们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原有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网络以及提高职业能力和素养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教学法?实习前基础护理培训

临床实习是护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关键的环节,是护生整合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最终走向工作岗位重要的阶段。护生从学校走进医院,面临环境陌生及角色的转变,操作技能不娴熟,一时难以适应。为使护生进入医院后尽快地适应医院护理工作,笔者所在学校对护生进行实习前基础护理技能的培训,以减少护生临床“休克”期,增强护生的信心,顺利实现角色转变。在培训过程中如何让护生既能融会贯通分散的基础护理技能,又能熟悉临床护理工作流程,还能在整体护理思想下运用护理程序去思考解决患者的问题,真正减少护生临床“休克”期,这是在培训中所必须思考的问题。传统的培训模式更强调的是对培训项目进行正确无误的练习与考核,在操作过程中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更好地相结合,不能更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深化整体护理的整体医疗护理工作模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标准化护理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首次应用于健康保健领域,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护理新模式。将该理念引入临床教学过程中,以临床路径为平台对临床医学学生组织教学的方法,称之为路径式教学法。本研究尝试将cnp模式引入到护生实习前基础护理技能培训中,利用该教学法系统性、多维性、动态性的优势,有效提高了培训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实施方法

2012年6月1日至15日,80名2009护理“3+2”高职实习前护生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人。实验组实施cnp教学方法,落实cnp教学要求:

第一,明确培训项目,根据培训目标结合临床,筛选临床典型案例设定临床护理路径图。

第二,学生科学分组,各选一名组长。

第三,培训前一周教师布置任务,并提供相关学习资料,各组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第四,根据设定的临床护理路径图自主进行模拟演练,教师指导。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示教、指导,学生练习。

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满分100分,其中临床技能操作70分,理论30分,对比两组成绩。

从两种教学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可以看出,实验组各项成绩均优于对照组,经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详见下表。

1.临床护理路径(cnp)教学法培养了护生评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名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必须要自己动脑思考遇到的问题,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许多学者认为,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靠“刻意的训练”。因此,在岗前培训中应用cnp教学法,以典型病例为导向,按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设定临床护理路径图,其中融入了护理基础理论、护理程序、专科护理知识、操作技能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模拟演练中鼓励学生向自己提出挑战性问题,引导护生去分析和评判,从而获得最佳的护理方案。同时护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所学的临床知识进行整合与运用,从而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临床护理路径(cnp)教学法培养护生主动学习能力

cnp教学法以图表形式细化了培训内容和目标,护生清楚地知道每种案例每个阶段的护理重点和时间要求,这样就会促使他们有计划、有针对性、有步骤地进行自主学习,改变了护生在传统培训模式中的被动地位。并且临床护理路径图让护生明白什么时间做什么以及该怎么做,具有预见性。加之临床知识及操作技能在临床护理路径图中融会贯通,也大大增加了护生的自信心,从而真正提高了其自主学习性。

3.临床护理路径(cnp)教学法有助于实现护生在校学习与临床实际无缝对接

在岗前培训中应用cnp教学法,不仅强化了临床护理技能,更让护生在临床护理路径图中体验到医院实际护理的运行规律和制度,从而对临床护理工作有一个

面的了解。这样不仅缩短学校与实际临床之间的距离,也为学生步入临床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减少护生临床“休克”期,增强护生的信心,顺利实现角色转变。另外,这也是培养和提高护生临床护理素质与道德观的一个重要环节。

4.临床护理路径(cnp)教学法有助于护生充分体验在护理程序工作方法下,完成整体护理的过程

在实习前培训这个阶段,护生已学完所有的临床课程,但他们在知识整合与融会贯通方面欠缺,致使学到的很多知识处于闲置状态。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深化整体护理的整体医疗护理工作模式。利用护理路径可满足患者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的各种健康需求,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开展临床护理路径教学,在模拟解决患者实际生理、心理、社会等诸多方面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在评判性思维下,以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将分散的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完成整体护理,以达到有效培养学生核心胜任力,从而为更好地走进临床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春玲,张瑞敏.临床护理路径[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

[2]戴晓天,齐德广,杨和平等.引入临床路径理念增强临床教学效果[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

篇3

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是指运用理论、智力和经验对病人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问题的综合分析、判断和对将施行的护理措施的决策能力。它是开展整体护理的必要前提与基础,也是真正按照护理程序开展临床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一个优秀的临床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1],才能具备病情观察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自2011年以来试题中临床病例题比例增大。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非短时间就能达到,教师在护理教学中早期重视护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及导向是十分必要的。笔者所在院校在暑期安排了护理教师到医院进行临床实践,现报告如下。

一、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国医学院校课程大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了学生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直到临床实习期间才能接触,中间存在很大的脱节,直接导致了很多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时临床思维能力缺乏,影响实习效果,医院在实习初期对护生的评价也不甚满意。教材是按照系统进行疾病分类,拿外科护理学来说,教材的前面部分是外科总论,后面是消化系统、胸部疾病、泌尿系统、运动系统等疾病部分,而医院是按照科室来划分。外科系统的疾病主要科室有普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和手术室。普外科收治的疾病种类较多,主要是腹部疾病及其他。教师进行临床实践时,可以拍一些外科病房图片,告诉学生什么应该去看哪个科室。这个科室收治的常见疾病有哪些。把手术室环境拍下来,甚至可以拍些刷手、术前书中小视频等,这样讲解手术室分区时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手术室的护理也就比较好讲好学了。尽早熟悉这些,学生在进入临床医院实习时才会尽快适应,不会茫然不知所措。

二、典型临床案例选择和整理,收集教学素材

传统教学以教材为纲,而实践要求以患者为中心。,由于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学医院的数量以及师资方面的限制,学生无法在早期接触临床,接触患者。因此,中国的医学教育要想在早期就培养学生的 临床思维能力,任课老师在课程教学中,就要精心设置相应的临床案例,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感到自己当前学习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书本上的知识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要把死板的书本知识变成鲜活的人,就要选择合适的患者合适的病例。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培养并非只限于临床实习阶段,而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2]。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讲,教师要尽可能选择单纯的典型病例,不宜选择有合并症的病例,以免主次重点不分,干扰学生的思维。另外,要选择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的病例,也可以选一些不典型的病例作为对照。比如急性阑尾炎,不要选择那种合并胆结石的病例。这样医生的医嘱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少了很多干扰因素。医嘱太多,教师要选择主要的部分,不能全部照抄拿来用。还有检查,由于很多是不必要的辅助检查,与本病无关的检查就不能拿来讲,主要收集与本病相关的检查。护理措施也一样,不能把护理记录单上的内容都拿来讲,也要有所选择,选择那些有问题有意义的内容。比如高热的护理、术后感染、术后出血的护理等等。重点要选择术后回到病房的护理、术后一天、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护理,术后刀口和引流管的护理,可以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拍一些患者伤口局部的图片,或者医生换药的小视频,形象生动,很直观,学生如身临其境,记忆深刻。这就要求教师打破学科界限,不但要搜集护理方面的素材,也要搜集临床医生方面的素材。因为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是系统的疾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对教师来说,跟随医生查房、换药、手术都是必要的。甚至到一些医技科室比如影像科去学习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个性化设计教学内容,补充教材不足的部分

高职院校的教材在讲治疗时就讲治疗原则,很概况很笼统,让护生了解疾病常见药物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术后常规用哪些药物,像止血药、电解质、营养药等,怎样静脉补液。还有术前备皮范围、术前常规检查、术后切口、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都可以用图片或者小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根据患者出现的护理问题,让学生提出相应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护理措施,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上只是护理诊断的罗列和护理措施的陈述,没有针对什么样的护理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护理措施。精心挑选存在护理问题的护理记录单内容,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

四、制作课件,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打破教材以疾病为中心的顺序,传统讲授法以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和护理的顺序进行讲授。现在已经进入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护理。临床路径教学法以患者的就医流程贯穿整个课堂,更贴近真实的临床病例,可以尝试让学生角色扮演,模拟患者入院情境、围手术期健康教育情境、出院指导情境等,进行情景教学,课件以临床真实病房图片为背景,给学生创造一个逼真的临床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讨论

篇4

关键词:护士长 影响因素 护理管理者 创新能力 继续教育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护士长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职责包括日常病房管理,对护理人员提供支持,保证病人护理质量,让患者满意等责任,支持医院各种功能及医院管理模式变革的系统工程,做到现实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护理需要创新护理水平与人民群众的健康把预防放在第一位,这是人类健康史上的一个飞跃。因此,人们需要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识,而健康教育恰恰是护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各种危害健康的因素,护理所开展的健康教育形式和内容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明显的表现为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相和谐。

1 研究方法

1.1 提高护士长创新能力的方法加强护士长创新能力培训,提高创新素质,创新素质就是―个能主动改变自身以往的思维定势。要提高护士长的创新素质,首先在积极教育中把创新能力培训类为首要内容。进一步加强对护士长的培训,努力提升护士长队伍的全面素质。医院还必须加强对护士长的培训,使护士长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不断更新业务及管理知识,掌握国内外护理发展新动态,我们可以通过内部组织学习、轮转、交流,通过现场指导,通过会议分析;可以通过把外面的专家请到医院来授课的方式,还可通过将护士长派出去学习、参观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护士长的思想政治、业务水平、管理水平、创新能力、人际交往、沟通技巧等的培训,尤其是要注重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升护士长队伍的全面素质,加强对护上长的业绩管理,督促和促进护士长增强工作责任心。

1.2 强化护理管理者的管理意识护士长是医院护理管理系统中的中层骨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此,首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护士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规范化的护理质量标准落实在工作中,保证护理质量管理在坚实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护士长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取进修、参观学习等方式鼓励,使护士长队伍具有良好的管理素质。因此可利用物质、精神、感情等激励手段,让护士长们体会到“我能行”。使护士长们充分体会到创新能改进她们现有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创新能让她们自信心倍增,创新摆脱多年来无法改变的负担和压力,创新源泉像春潮涌现,生活紧张充实而有价值。

1.3 护理管理工作是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质量组织保证。而护士长在基层护理单元的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护士长自身作用发挥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和护士长队伍素质的优劣。护上长队伍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护士长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方面,而恰恰这两方面在现代管理中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护士长队伍建设。护士长要树立崭新的管理理念进入21世纪后,医院经历着由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型。在当前,人们的社会价值更多地集中到前途、诚信、责任、尊重、机遇及同情心的情况下,对护理管理者素质要求提出新的挑战。因此,新时期护理管理者必须具备很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提高管理成效的源泉。

2 研究结果

2.1 护理管理人员需具备的能力对于护理管理人员需具备的能力,分领导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计划能力、控制能力、人力能力、危机管理、专业技术、卫生法律、科研能力、教学能力、财务能力等。在创新过程中管理者具备教育需求,以发挥自身特色为重点不断规范化服务每一步都做到有理有序有节,医院硬件实施的同时,还把病人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改进工作的方向,对患者及时进行健康教育并科学讲解输入相关知识,生活方式及嗜好进行随机调查如:“掌握微创手术新理论新技术”现代新技术发展的护理健康教育,不断补充新知识,特别加强对新药知识的了解,在教育形式上程序中增加人性化健康教育,真正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护理观。

2.2

护士长管理工作和生活压力超载,创新空间狭窄作为护士长必须认真完成琐碎、繁重的护理管理工作,工作重复,表格铺天盖地,厌倦感不段上升,加上病人对护理的服务需求与日俱增,工作和家庭的压力使护士长身心疲惫,想到的是如何尽快摆脱护理,找一个轻松的工作,创新之心湮灭,创新空间萎缩。护士长外出进修机会少、缺少外院先进创新经验,护士的管理水平无机会上进,工作中遇到新问题,即使有创新意识,因多方面不足只好放弃。实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实践也是检验创新能力水平和创新活动的尺度标准。

3 对策探讨

3.1 护理管理人员需具备的能力本项研究结果显示,护理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能力,护理部主任与护士长,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对于护理部主任比较强调领导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而对于护士长则比较侧重领导能力、组织能力与沟通能力。领导能力被认为是护理管理人员必不可少的方面,而关于“专业技术”能力方面,对于护士长角色来说相对比较重要,护理管理人员应具有的最重要的三种能力:是护士日常管理、组织管理能力和人力资源的管理。有效的沟通与决策是护理管理人员最重要的技能,其他比较重要的能力还包括有效的员工管理,对护士工作进行评价,提供咨询,培养团队精神,授权,解决矛盾,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篇5

1 课程任务和建设基本思路

护理临床思维的过程一般可分为4个阶段:临床资料收集、通过分析资料做出护理诊断、根据诊断制定护理计划、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对护理诊断及计划的应验或修正。课程组对专业经过深入分析后,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结构特点及其在护理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定位,本课程的功能和任务定义为:帮助学生形成临床思维活动所需的关于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相关的知识体系,并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科学表达的能力。

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确定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为:以生理、生化知识为基础,以病理生理为切入点,突出应用型知识的学习,构建临床思维所需的人体功能知识体系;并以综合实训项目为载体,利用动物病理模型模拟临床诊治过程,指导学生进行与工作过程相吻合的学习与实践,突出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逐步实现医学基础课程由传统的理论学习型向“理论学习+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型课程转化。

2 具体实施

2.1 更新教学观念重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体机能课程综合了生理、生化及病理生理3学科的基本知识,知识面广、内容复杂,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在传统教学中生理等课程是典型的学科型教学模式,以基础理论学习为核心,偏重于理论认识的深度,而忽略与专业学习及临床工作的联系,与实际脱节,且由于教学进程普遍安排较紧张,课堂教学也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案例分析、讨论环节较少[7-8]。对此,课程组及教师要及时转变和更新教学观念,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实现课程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临床思维能力要求相对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临床实际工作要求紧密联系起来,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不断渗透临床知识。在指导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知识、完成相应的实训项目时,引导其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习惯,能熟练应用机能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从而使课程教学满足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

2.2 根据临床思维活动的逻辑性组合课程 根据临床分析问题时从生理生化变化着手,分析病理改变的基本思路。课程组将生理学、生物化学及病理生理学3门传统的医学基础课程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了综合性的人体机能课程。课程教学以细胞水平的活动介绍为先导,包括细胞的基本功能、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及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的体温和发热等;继之以系统为单位展开对各系统正常、异常功能活动的学习,将各系统正常的生理生化活动和与之相关的病理生理知识有机综合起来。

通过以上整合,形成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相关知识体系的总体安排,加强了相关学科知识之间以及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横向联系,有助于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3 根据临床思维活动的需要选取教学内容 护理临床思维能力的基础包括相关的知识体系及综合分析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因此课程组在专业协同下,分析了临床思维活动对机能学科知识的要求,并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核的要求,精心选取教学内容,以突出应用型知识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包括:重要器官的活动,常用机能评定指标,影响因素及主要的调节机制等核心理论;临床常用操作、常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相关基础知识等岗位技能所必需的理论支撑;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所需的知识补充等。实践教学共设计两大类项目:一是各器官、系统生理特性观察及常用机能指标测定,二是模拟临床过程的综合性实训项目。课程在引导学生构建临床实际工作中思维判断相关基础理论体系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比例从原来的29.4%上升至35.1%),通过拟临床过程对学生的指标监测及其判断分析进行训练,固化、内化临床思维活动所需的基础知识,促进学生基本临床思维能力的形成。

以循环系统的教学内容为例,理论教学部分包括正常心血管活动,阐述心血管活动的基本过程及其特点、功能评价指标、活动的影响因素及调节机制,再通过临床常见的病理生理改变-休克、心力衰竭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本章知识对临床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在实践教学部分(具体项目见表1),重点通过模拟临床实际的训练,针对临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开展模拟临床工作的思维活动。

2.4 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以突出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基础上,更注重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即能应用人体机能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教学中,广泛采用以问题为中心(PBL)的教学方法,根据各章节的内容精心选题,配合多媒体技术,创建临床问题情景,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先引组织教学,指导学生逐步深入分析,从而介绍相关知识和分析方法。教学中,笔者还加强了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的应用,如缺氧的学习,首先选取典型病例作为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阅资料等形式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针对病例提出系列问题,再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讨论深入剖析,并派代表汇报,再继以教师的总结点评。这些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是有效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9-11]。

2.5 以综合实训为载体加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是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进行拟临床应用的主要训练阶段,是培养实际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热点[12-15]。本课程的实践教学项目分机能代谢特性观察及常用指标测定、综合实训两大类,并以综合实训项目为主,模拟临床过程,指导学生进行与工作过程相吻合的学习与实践。课程目前开设的主要综合项目包括:胰岛素低血糖反应及急救、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离子浓度等因素对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运动等因素对血压的影响、急性失血的代偿反应、缺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药物对离体回肠的作用、影响尿生成的因素等。

其中如胰岛素低血糖反应及急救、运动等因素对血压的影响、药物对离体回肠的作用、影响尿生成的因素等项目在运用经典实验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临床因素,在综合分析等方面训练以临床意义、临床运用为主。急性失血的代偿反应、药物对离体回肠的作用等实验模拟常见疾病情况,进行病理现象观察、发病机制分析及诊断等环节的实践。各类项目的教学以引导学生在高度模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分析、推理为重点,并要求学生以科学论文的格式书写报告,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提高科学表达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3 成效与问题

篇6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甲状腺机能亢进;护理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1岁,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眼睑下垂、四肢乏力,晨轻暮重,伴轻微咳嗽、咳痰,就诊当地诊所,诊断为“感冒”,予对症治疗(具体不详),无明显疗效。3个月前,怕热、多汗、乏力、纳差明显,体质量下降5 kg,就诊当地医院,查甲功后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予抗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1个月后怕热、多汗等症状好转,而眼睑下垂、四肢乏力等症状仍无缓解。1个月前,原有症状加重,伴严重胸闷、气促,就诊斗门人民医院,诊断“急性呼吸衰竭”,予呼吸机辅助通气,行新斯的明试验(+),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重症肌无力”,在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同时,予大剂量的激素、吡啶斯的明等治疗,15 d后呼吸功能改善撤机出院。2 d前原有症状再发加重,就诊我院。查体:双睑下垂,甲状腺I度肿大,咽反射减弱,呼吸力弱,四肢肌力IV级,双肺呼吸音底可闻及少许湿音,心率 120次/min,第一心音亢进。疲劳试验(+),新斯的明试验(+)。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重症肌无力”,在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同时,予大剂量的激素、吡啶斯的明等控制重症肌无力,并予抗炎(信力欣)、化痰(沐舒坦)等治疗,1周后肌无力、咳嗽、咳痰等症状均有明显好转,停用抗炎、化痰等治疗,并将激素减量,并行I131治疗,次日出现心悸、发热、多汗,体温 36.5℃,心率 130次/min,3 d后症状进一步加重。胸部CT示:左下肺有一阴影(性质待定),查甲功:FT314.54 pg/ml(参考值:1.45~3.45 pg/ml),FT4 6.8ng/ml,(参考值:0.71~1.85 ng/ml)TSH 0.118 uIU/ml(参考值:0.49~4.67 uIU/ml),考虑在感染未完全控制的情况下,I131治疗导致甲状腺滤泡破坏引发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予“PTU 200 mg 1次/6 h,心得安20 mg,1次/6 h,氢化可的松 200 mg,1次/d”,以及抗感染,控制肌无力,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吸氧,物理降温等综合治疗。两次痰培养结果均为铜绿假单胞菌,根据药敏结果换用对培养菌敏感的抗生素。抗炎治疗14 d后咳嗽、咳痰等症状明显好转,复查胸片:左下阴影大部分吸收,甲功:FT36.19pg/ml(参考值:1.45~3.45 pg/ml),FT4 1.29ng/ml,(参考值:0.71~1.85 ng/ml)TSH 0.001 uIU/ml(参考值:0.49~4.67 uIU/ml)停用抗炎药、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调整到常规剂量,2 d后出院,嘱其门诊随诊。

2 讨论

重症肌无力是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的,细胞依赖及补体参与的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特征是局部或全身横纹肌于活动时易于疲劳无力,颅神经支配的肌肉特别是眼外肌最易累及,常为早期或惟一症状;经休息或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后可缓解;本例患者即以眼外肌的受累为首发表现。

甲状腺功能亢进伴发肌肉病变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肌病。临床上依据其发病特点和病变涉及的部位不同分为急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周期麻痹、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眼肌麻痹和甲状腺功能亢进伴重症性肌无力等五种。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周期麻痹临床相对常见,即使在血钾正常时亦可发生[1],有人报道非选择性的B受体阻滞剂可以改善、防止甲状腺功能亢进周期性肌发生[2]。肌病的严重程度大多数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严重程度呈平行关系,甲状腺功能亢进控制后,肌病即好转。一般认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并不直接引起重症肌无力,但过量的甲状腺素会降低乙酰胆碱与胆碱能受体的结合力[3]。

甲状腺功能亢进和重症肌无力均为与遗传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两者可同时发病,也可先后发病,可能与其具有共同的免疫、遗传机制有关,研究发现在MG患者中有17.5%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在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中TSH受体抗体滴数与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滴数呈正相关。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和重症肌无力的某些临床症状十分相似使二者难以鉴别。本例患者在院外误诊,以致延误治疗,使病情加重,并发肌无力危象,导致呼吸衰竭。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一旦出现肌无力,要注意排除重症肌无力。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是甲状腺毒症急性加重的一个综合征,发生原因可能与循环内FT3水平增高、心脏和神经系统的儿茶酚胺激素受体数目增加、敏感性增强有关。本例患者在感染未得到充分有效的控制时,行放射性碘治疗,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险些危及生命。重症肌无力患者咳嗽发射、咽反射减弱或消失,痰液引流不畅,极易并发感染,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肺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是确保治疗或抢救成功的关键。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患者常出现绝望焦虑无助,应耐信细致解释安慰,讲明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可恢复,讲清目的,护患交流卡,卡片上写明各不适及需要,以便护患间交流,经济负担大,树立信心。

3.2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基础代谢率增高,蛋白质分解加速有关,饮食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提供足够热量和营养以补充消耗,满足高代谢需要。成人每日总热量应在12 552~14 644 kJ以上,约比正常人提高50%。蛋白质每天l~2 g/kg,膳食中可以各种形式增加奶类、蛋类、瘦肉类等优质蛋白以纠正体内的负氮平衡。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吞咽困难或咀嚼无力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必要时鼻饲。进食宜在口服抗胆碱脂酶药物后30~60 min,以防呛咳。

3.3 潜在并发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 病情监测原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加重,出现严重乏力、烦躁、发热(39℃以上)、多汗、心悸、心率达120次/min以上,伴纳减、恶心、腹泻等应警惕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紧急护理措施: 保证病室环境安静;严格按规定的时间和剂量给予抢救药物;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并记录;昏迷者加强皮肤、口腔护理,定时翻身、以预防压疮、肺炎的发生。

3.4 药物护理 有效治疗可使体质量增加,应指导患者按时按量规则服药,不可自行减量或停服。避免应用一切加重神经肌肉传递障碍的药物,如吗啡等。

3.5 定期监测体质量、血BUN值 患者能按医嘱服药,患者能保证足够热量和营养的摄入,恢复并维持正常体质量,提高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3.6 减少不良刺激,合理安排生活 保持居室安静和轻松的气氛,限制访视,避免外来刺激,满足患者基本生理及安全需要。一旦出现重症肌无力危象,应迅速通知医生;给氧、吸痰、做好气管插管或切开、人工呼吸机的准备工作;备好新斯的明等药物,尽快解除危象。

3.7 帮助患者处理突发事件 以平和、耐心的态度对待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与患者共同探讨控制情绪和减轻压力的方法,指导和帮助患者处理突发事件。

3.8 健康教育 教育患者有关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诊断性试验、治疗、饮食原则和要求以及眼睛的防护方法。上衣宜宽松,严禁用手挤压甲状腺以免甲状腺受压后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加重病情。服用抗甲状腺药物者应每查血象1次周。每日清晨卧床时自测脉搏,定期测量体质量,脉搏减慢、体质量增加是治疗有效的重要标志。每隔1~2个月门诊随访作甲状腺功能测定。出现高热、恶心、呕吐、大汗淋漓、腹痛、腹泻、体质量锐减、突眼加重等示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可能应及时就诊。掌握上述自我监测和自我护理可有效地降低本病的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Wu CC,Chau T,Chang CJ,et al.An unrecognized cause of paralysis in ED:thyrotoxic norm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Am J Emerg Med,2003,21(1):71-73.

[2] Kung AW.Clinical review:Thyrotoxic periodic paralysis:a diagnostic challenge.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6,91(7):2490-2495.Epub 2006 Apr 11.

篇7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满意度调查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047-01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严重的肾脏疾病,它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少尿、无尿并伴有多脏器功能性损伤,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医治和护理,会危及患者生命。临床上死亡率高达18.11%~69.16%,且1/3以上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需行血透治疗[1]。所以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更加谨慎。为提高我院护理水平,院里决定在肾内科做试点,给予患者临床护理路径干预。临床护理路径,又称临床程序,它指的是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是针对特定的病人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对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及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与记录[2]。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 2010年~2012 年本院收治的120经临床确诊为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干预组60例,对照组60例。干预组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 31~72 岁,平均43.5岁;患者按病变部位分类,肾前性病变18例、肾实质性病变24例和肾后梗阻性病变18例。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 33~76 岁,平均47.5岁;患者按病变部位分类,肾前性病变22例、肾实质性病变16例和肾后梗阻性病变2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 > 0.05)。

1.2方法

1.2.1确定小组成员,制定临床护理路径。

由医院管理层推荐肾内科骨干医护人员组成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由科主任、主治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共同组成。经过医院领导和小组成员的集体讨论、积极的循证探索、查询专业期刊、文献、数据库,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路径。全力推行临床路径的医疗模式,之后设置差异记录和分析回馈系统机制 [3]。

1.2.1推行科学的临床护理路径。

第一步,在患者病情稍有好转或症状较入院减轻时,责任护士向患者做自我介绍并讲解医院的入院须知,了解患者感受及心理状态。第二步,给予患者心里疏导,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患者心里压力大,影响治疗效果。第三步,积极的和患者交流与沟通,让患者及时的了解疾病的病因、治疗方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第四步,在饮食上给予指导,切忌辛辣刺激的食物,建议患者食用低盐多蛋白的食品,蛋白质的摄入量早期限制为0.5g/(kg・d),血液透析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量为1.0~1. 2 g/ (kg・d),腹膜透析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量为1.2~1.3 g/(kg・d),进食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食物,可供给热量一般为126~188KJ/(kg・d)[4]。第四步,向患者介绍治疗的配合方法。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对记忆力减退或者病情较重不能自理的患者,要督促患者家属患者协助患者服药;教患者做足的背伸运动,减轻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引起的不适感;指导患者深呼吸练习,进行有效的咳痰训练,避免上呼吸道感染。第五步,让患者了解需要注意的事项。妥善固定引流管,勿打折、脱出,以便促进伤口愈合。第五步,在生活上给予适当关心,注意天气、温度变化,提醒患者增减衣服、被褥。

1.3效果判断

在出院前填写观察指标统计表。观察指标包括统计入院治疗期间患者是否感到焦虑、患者的依从性是否良好、入院治疗天数、患者满意度。

患者满意度统计,采用医院护理部门下发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考核内容(分值)包括:患者进入肾内科病房后,在治疗期间有无因护理不周引发的意外(10分);能否及时给予基础护理(10分);衣服及床单是否及时更换(10分);病房环境是否整洁(10分)患者身上是否残留胶布痕迹(10分);护士是否积极协助大小便(10分);是否出现护理并发症(10分);病情信息是否及时提供(10分);是否与您沟通融洽(10分);是否满意护士的工作(10分);

1.4统计学分析

实验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采用t检验,计数采用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结果总结:干预组患者的焦虑人数、治疗天数少于对照组。干预组的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有效。具体情况如表1

3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先进科学的护理模式。它可以对检查的项目、检查周期、治疗和护理效果,病情的进程、住院周期、康复过程进行详细的系统的记录。它使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而是有计划、有前瞻性地工作;对病人来说,患者可以充分了解自己的治疗进程,能更好的配合护理工作。就肾内科来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通常伴有多器官受累,病情凶险等特征,患者和家属都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而且高昂的医疗费用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对医疗的不理解会产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使用临床护理路径后患者对什么时间做什么检查做到心中有数,减少了患者不必要的误会,使得护患双方的到了共同的促进。这种科学的护理模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文,陈楠,任红,陈晓农,徐耀文,俞海瑾,江永娣,朱萍,汪关煜. 急性肾功能衰竭流行病学调查[J].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2,04:323-327.

[2]曲晓静.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肾衰竭病人中的应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8,01:140-141.

篇8

【关键词】: 腹部手术 胃肠功能紊乱 中医护理 针刺法 灸法 穴位按摩 耳穴压豆 敷脐疗法 中药保留灌肠

【正文快照】:

腹部术后患者常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排气排便困难等一系列胃肠动力紊乱的症状[1]。传统认为是由手术麻醉,术中对胃肠的牵拉,手术导致腹腔脏器解剖关系改变,术后腹腔内渗血渗液、水电解质失衡、镇痛、卧床等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近来研究表明术后胃肠激素分泌和调节异常,

获取全文---请论文好网客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杰;魏星;周济春;沈泳;张兆宏;张琪;余建法;裘华森;;参黄散敷脐对肿瘤根治术后气滞血瘀型胃肠功能不全的促康复临床初步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2 吕萍;唐群芬;李国清;廖斯韵;;小茴香加吴茱萸热敷对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2年10期

3 叶蓓;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中医药治疗概况[J];河北中医;2004年12期

4 申爱荣;董俊平;毛节云;;大黄通腑合剂滴注灌肠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0年20期

5 成海燕;徐俐;俞春萍;姜颖;孙慧君;;指压迎香穴促进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J];护理学杂志;2010年24期

6 方英;马兰;;足三里穴位注射对妇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1年17期

7 汤传梅;;中药贴敷足三里对妇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1年33期

8 赵晓军;付丽;陈长香;;足三里、三阴交穴位按压对阑尾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篇9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急性左心衰;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94—01

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1,2].具体到临床护理路径,是针对单病种所特定的病人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各护理措施为纵轴,以临床路径为基础,拟定一日常护理工作计划表,让护理人员有预见性的开展护理工作,病人主动参与合作,形成“共同参与型(自护型)”的新型护患关系模式。我院心内科对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取得不错的临床效果,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到2013 年10月收治我科进行治疗的急性左心衰42例,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颁布的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以及1974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制定,心功能( NYHA 分级) 均为Ⅱ~Ⅳ级。

1.2 具体分组 42例病人入院按入院顺序编号,然后采用完全随机对照设计,用随机数生成器进行分组。将所有符合试验的患者分为实验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

其中实验组男15例,女6例,年龄55~86岁,平均年龄(68.3±8.8)岁;对照组男12例,女9例,年龄64~82岁,平均年龄(70.7±9.2)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3 剔除病例: 拒绝参与临床路径进行治疗者,未按规定进行治疗者,治疗中止要求自动出院患者以及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定者。

1.4 实施方案 临床护理路径是在科室成立路径发展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组成,参照卫生部2009年3月印发的《心血管系统单病种临床路径》,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共同商量协定急性左心衰的临床路径,将患者住院期间治疗过程进行组织安排,整合成以病人为中心,各个护理措施并进的临床路径表格,内容包括入院指导、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活动、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出院指导以及病情变异等。实验组则严格按照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治疗和护理。对照组采用我院制定的常规护理模式,护理内容与临床护理路径内容相同,护理程序均按医生医嘱,护士执行医嘱。

1.5 评价指标

①住院天数(入院到出院-1) ②医疗费用 ③病人家属满意度调查表选用由我院护理部实行的《优质护理服务调查表》。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 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2组数据间有无差异,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过程中的变异情况表

3 讨论

3.1 降低住院成本,也避免医疗资源浪费 临床路径是诊疗流程标准化管理。其设计依据住院的时间流程,结合治疗过程中的效果,对检查、治疗的项目、顺序和时限进行规定[3]。而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病情较重,通过临床路径规范治疗、护理,可使疾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本研究还显示,实验组在平均住院时间和费用上均比对照组少,从科室实施临床路径以来,这指引医生进行诊疗工作,指导护士护理工作,不仅使疾病得到及时有效诊治护理,减少了住院天数,而且规范了疾病的治疗,可以避免了不必要的检查和用药,减少了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负担[4]。

3.2 提高患者对护士满意度 急性左心衰病程长,在危急情况下抢救治疗好转,还是需要长期包括出院后的调护,才能减少疾病的再发或者加重。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随着疾病的转归发展,适时地依路径将心衰急性发作入院到出院实施系统、动态、有目标的健康教育,循序渐进,克服了传统健康教育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也能避免护士一次性宣教内容过多,住院患者不能及时接受和吸收,保证了健康教育知识的全面性和连贯性[5]。依路径执行,护士主动宣教,患者主动要求学习疾病相关知识,护患交流时间增多,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士的自身价值,形成了“健康教育与临床护理一体化”的护理新模式[6]。这也提升了护士及医院的形象。实验组总的满意率为95.2%,与对照组(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3 重视路径实施过程中变异的发生,改进医疗质量 临床路径变异是指个别病人偏离标准临床路径的情况或沿着标准临床路径接受医疗护理的过程中出现偏差的现象。按照变异管理的难易程度可分为可控制变异和不可控制变异[7,8]。可控制变异是指其发生不合理,但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制止和杜绝,属于应该加强管理的变异,如:与医护人员和医院方面相关的变异。不可控制变异是指其发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可控制,主要是患者方面的变异。在医护人员方面,我们将及时采取改进的办法,比如对于存在的沟通不良,主要是福建各地区方言各异,存在区别,相对年龄较大的心衰患者,非本地的医护人员不熟悉本地方言,就存在问病史或者健康教育等实施过程中,由于言语沟通问题,延误了诊疗护理过程,这就提醒我们医护人员在收治不善用普通话的患者,应注意告知需要有能良好沟通的家属陪伴,同时也鼓励医护人员进行当地方言的学习。对于检查单没及时归档问题,我们将与有关部门进行协调,优化检验单的运送过程及患者复印等服务流程,以免耽误。对于医院方面存在的变异,我们将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优化设备及相关制度。对于病人方面存在的变异,由于急性左心衰病情重,病程长,存在的变异多方面,疾病方面属于不可控的,病人自身方面主要是和患者本身的医疗配合度,自身认识,经济有紧密的关系。通过对变异的分析,我们也将发现临床工作的各种问题,及时修正,以保证路径的顺利试行。

综上所述,在现今医疗矛盾日益凸显的当下,医院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发展,必须寻求适宜的管理方式,而临床路径的运生刚好符合我国“以较低廉的费用,提供优质服务,满足患者基本医疗要求”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总目标,也是医院与时俱进发展的表现,所以临床路径适宜在医院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Kwasnik E M,Ajemian M.Clinical pathways[J].Current Surgery,2000,57(6):558-561.

[2] 刘鹏珍,陶红兵,武广华,等.国内外临床路径变异管理的现状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2):100-103.

[3] 潘哲毅,徐利民,陈国军.论临床路径理论、实施及其意义. 医院管理论坛[J]. 2013,30(1):28-29.

[4] 王英旋. ICU护理临床路径在急症抢救中与常规路径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222(12):67-68.

[5] 田 萍,李星梅,杨金芬,李海平.临床护理路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1,25(12):3355-3357.

[6] 黄凤仙.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2012,9(4):150-151.

篇10

【关键词】 氨茶碱; 呼吸功能训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0-0054-03

doi:10.14033/ki.cfmr.2015.20.03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疾病,具有阻塞的特征,随着病情的发展,有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呼吸衰竭和肺心病等常见慢性疾病,该种病的发生和有害颗粒和有害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关系,在临床医学中,其致残率和病死率都较高,主要发生在40岁以上的人群,并且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已经高达9%~10%[1]。目前在临床中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是采用药物治疗,为探讨氨茶碱片联合呼吸功能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临床疗效,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对其中46例患者实施了氨茶碱片联合呼吸功能训练的治疗方式,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随机性抽取9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选的92例患者入院时接受检查均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关诊断标准和分型[2]。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研究组患者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42~77岁,平均(54.5±1.6)岁;病程1~20年,平均(11.0±2.3)年。对照组组患者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23~69岁,平均(54.2±1.8)岁;病程2~21年,平均(10.8±2.4)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氨茶碱片(生产厂家:北京中新制药厂,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1020339)治疗,采用口服的方法,100 mg/次,2次/d。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呼吸功能训练治疗。主要包括腹式呼吸训练和缩唇呼吸训练两种方式。腹式呼吸训练的方式为:嘱咐患者将右手放置于腹部,将左手放置于胸前,让患者进行有规律的呼吸,在患者进行呼吸的过程中,腹部为逐渐膨隆,患者应该根据呼吸的节奏将右手抬起,当患者吐气的时候腹部为慢慢的塌陷,这时患者应该利用右手向胸前和背部给予的压力作用进行训练,左手保持原位置不懂。患者在呼吸的过程中,呼气的时间应该是吸气时间的两倍。患者实施缩唇训练的主要内容:患者在呼气的时候,要充分的利用嘴吐气,在吸气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鼻子来吸气,患者在呼气的过程中,不能过急也不能过慢,应该保持迅速和缓慢的状态 ;当患者在呼气的时候,应该将嘴张开,并保持口哨状,每次吸气的时候,时间应该控制在2 s左右,每次呼气的时间应该保持在4 s左右。患者在进行呼吸训练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指导患者正确的呼吸方法,要求患者放松颈部肌肉和肩部肌肉,在患者吸气的时候,嘴巴应保持关闭的状态,防止患者出现深吸气。患者实施呼吸训练的时间为10 min/次,3次/d。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效果主要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种。显效:患者在临床中的呼吸症状明显减轻或者消失,肺部哮鸣音消失或者显著改善。有效:患者在临床中的症状有所好转,自我感觉改善良好;无效:患者呼吸系统症状和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出现加重的情况。呼吸困难根据呼吸困难量表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困难程度和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和呼吸困难程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在临床中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咳痰、气短、喘息以及胸闷等情况[3]。对于该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不完全可逆性的气流受限而引起的,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就会给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对于该病的治疗,在传统的治疗方法中主要是采用药物治疗。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临床中研究出了呼吸功能训练的治疗方式。

氨茶碱片是临床中常用的一种药物,药物中主要包含了茶碱与乙二胺复盐两种物质,该药物对呼吸道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4]。对于该药物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内源性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后,可以对支气管扩张起作用,同时将该药物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治疗中,茶碱嘌呤受体阻滞剂能对抗腺嘌呤等对呼吸道的收缩作用,并且可以增强膈肌收缩力,尤其在膈肌收缩无力时作用更显著,因此有益于改善呼吸功能[5]。呼吸功能训练是辅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的一种方式,目前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炎的治疗方式主要为呼吸机锻炼法,通过该种方式锻炼,可以有效减少患者无效死腔,提高患者肺潮气容积,起到缓解患者呼吸急促症状。采用腹式呼吸减缓患者的呼吸频率,加大患者通气量,从而起到改善患者缺氧状态和呼吸困难的症状[6]。有研究指出,采用氨茶碱片联合呼吸功能训练的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炎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呼吸症状和生活质量[7]。在本研究中,对研究组患者采用了氨茶碱片联合呼吸功能训练的治疗方法,其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单独使用氨茶碱片治疗的78.26%,与有关文献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8-9]。并且在呼吸困难程度和生活能力比较上,研究组的日常生活能力和呼吸困难程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证实了参考文献中报道的结果[10]。

综上所述,氨茶碱片联合氨氯地平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疗效显著,同时也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状况,具有安全、可靠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阿依提拉汗・艾力,沙代提古丽・苏比.氨茶碱与呼吸功能训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2):94,152.

[2]宋花花,陆惠昌.氨茶碱联合呼吸功能训练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应用及其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23(7):191-192.

[3]李维,苏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氨茶碱联合呼吸功能训练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导刊,2012,1(6):158.

[4]倪小青,代晓晓,刘召红,等.小剂量氨茶碱联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22(32):25-26.

[5]包子予.小剂量氨茶碱联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2,14(18):39-40.

[6]方春燕.氨茶碱联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2,22(4):196-197.

[7]王海宏.小剂量氨茶碱口服联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22(11):15.

[8]谢卫华.氨茶碱联合呼吸功能训练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价[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3(22):124-125.

[9]曾桂珍,谢永根.氨茶碱联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观察[J].江西医药,2014,4(36):31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