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特色旅游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特色旅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多数外地人没听说过宜宾,就算听说也是从五粮液开始的。说到宜宾旅游,只有少部分人听说过蜀南竹海、兴文石海、中国李庄、人悬棺。真正在城区的大江文化、白酒文化、哪咤文化、三国文化却极少为人所闻。就连不少宜宾本地人,对城区有何历史文化资源也不一定有足够的了解。这对于宣传推广宜宾的文化旅游也是一个极为不利的因素。
宜宾城区文化旅游开发无特色
就宜宾城区而言,要说到休闲娱乐的去处有哪些,可能市民们都能知道不少,但要问到宜宾城区的旅游资源有何特色?估计没有多少人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不是宜宾城区旅游资源没有特色,而是开发利用没有特色。当然,这主要是跟宜宾城区旅游的定位不明确有关,没有意识到宜宾城区的旅游特色就是“文化”。
多重管理,权责不明
整个宜宾的旅游业一直发展得不够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多头管理,多头开发。这极容易造成无人开发和资源闲置,或在利益之争下又出现相互干扰的现象。城区旅游的开发涉及面广,投入大,部分工程与市政工程是交叉的。所以,大多数人都不愿主动投入这种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工程。这实际上是极为短视的,也没有看到城区旅游对宜宾市的旅游业带来的影响。第四,宜宾城区的旅游规划散乱,配套欠缺。按理说,宜宾的城区文化旅游资源大多集中在三江口周围,其规划难度不算太大。以什么为主题对这些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引导,是规划者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但是,多年来,宜宾城区旅游资源只是市民休闲娱乐场所、或是茶余饭后舒缓心情的去处,并没有起到宣传宜宾,承载宜宾文化内涵的作用。加之,宜宾老城区改建一直没有太大进展,相应的交通、服务等基础配套设施奇缺,且不说为外地旅游团提供休闲娱乐和观光购物,就是市民自身的交通问题、停车问题也没能很好地解决。外地游客就算到了城区,连一张导游图也买不到。这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名头确实相去甚远。如何才能充分挖掘宜宾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促进文化旅游的产业化发展呢?
立体打造特色文化旅游
要打造特色旅游,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才是真正的特色。所谓特色,当然是独家所有,与众不同。它可以是形式的与众不同,也可以是内容的与众不同。城市在明确自身的文化特色之后,再将其与自身现代化建设进行有效融合,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纵深有度的立体旅游产业。
宜宾特色文化旅游的特色定位
这个特色定位,可以通过罗列筛选宜宾的旅游资源,选出其中最能代表宜宾文化特色的资源,重点打造。宜宾有不少优美的自然资源,虽然可以包涵在城区文化旅游的打造之中,但大多都不在城区。宜宾旅游资源真正的主角应是以人文内涵为主的文化资源。宜宾以出产五粮液而闻名于世,五粮液不仅是中国名酒也是世界名酒。换言之,以五粮液文化为核心的宜宾白酒文化当然是宜宾文化最具特色的文化。这一点,从过去的城市规划建设中也有所体现。长江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国有近一半的地域处于长江流域,但只有宜宾才是万里长江第一城,这是独一无二的。多年来生于斯长于斯的宜宾人民创造的大江文化(应当进一步深化研发),理所当然的是独具特色的宜宾文化之一。宜宾曾是人的居住地,但当我们提及人,便情不自禁地想到珙县、长宁、兴文等地。其实,早在2400年前,人就聚居在宜宾,活动中心就是现在的三江口。早已消失的人是宜宾的先民,也是“川南古代民族中最先进的农业民族,以种植水稻、姜、豆等农作物和经营荔枝园着称”。人文化当然也是宜宾城区特色文化之一。全国各地都有哪咤文化,但只有翠屏山上的哪咤行宫在太子教盛行的台湾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加上宜宾如此众多的哪咤传说遗迹,以哪咤传说为主题,辅之以佛家、道家文化,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宜宾式哪咤文化。
以上四种特色文化,辅之以三国文化、茶文化食文化,结合就近的李庄抗战文化、唐君毅故园文化,形成宜宾城区文化特色旅游体系。
打造宜宾城区特色文化旅游的思路
第一,深入研发,科学规划。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立城区文化的主题,并利用宜宾高校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科研力量,对城区历史文化进行分专题研究,为规划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有力的支撑。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在宜宾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真组织调研,并立足于宜宾长远发展,对城区旅游作出科学规划。
第二,加强宣传,增强影响。一方面加强宜宾文化在宜宾市民中的普及与推广,让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植根于市民心中,增强宜宾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让市民成为最直接的宜宾文化宣传者;另一方面加强对外宣传,采用网络、影视等手段,加大力度宣传宜宾,让更多的人了解宜宾,喜欢宜宾,来宜宾做客。
第三,责权明确,管理科学。政府部门一定要做好总管和协调工作,由谁开发,谁管理,收益分配等问题一定要公开透明,并且要做到责权明确。管理部门切忌不作为或者乱作为。运作部门一定要规范管理、文明管理。
加快改造,确保配套
首先政府要拿出气魄来,对老城区进行必要的改建。由于宜宾独特的地形特征,老城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宜宾城市建设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他城市弃“老”建“新”的思路在宜宾是绝对不可取的。要想使宜宾城市建设上档次,使城市功能配套得以完善,就必须对旧城区进行改建,该留的留,该拆的拆,该扩建的要扩建,确保老城区交通无障碍化,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必要配套设施。
立体打造宜宾城区特色文化旅游的举措
第一,建宜宾文化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宜宾,首先应该让人直接、形象地感受宜宾的历史文化。因此,建一个上规模的宜宾文化博物馆是很有必要的。这个博物馆在思维认识和文化资源的空间概念上形成一个中心,有利于游客直观、全面地了解宜宾的历史文化。这不仅可以向广大市民展现宜宾的历史文化,也可以丰富和支撑宜宾城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同时也确立了宜宾城区文化旅游的中心原点。
篇2
关键词:优秀旅游城市 ;中小城市;凸显 ;特色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080611054
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旅游业得到飞速发展。国家旅游局从1995年开始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截至2006年底,全国663个城市中,已有270座城市被评为“优秀旅游城市”。除去直辖市、副省级城市以外,绝大多数是地级、县级城市为主的中小城市。并且相当比例城市还属于旅游资源并不丰富、在旅游者眼中几乎是没有吸引力的城市。这些已经创建成功的“优秀旅游城市”如何正确定位,如何凸显自身特色,吸引更多游客,产生旅游经济效益,这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中小城市在优秀旅游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弱势和误区
当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间的旅游发展极不均衡。一些具有高知名度的传统旅游城市,如北京、西安、峨嵋、桂林等和一些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开发也比较成功的新兴城市,如大连、深圳、丽江、张家界等,城市旅游发展较快,旅游经济效益明显。相反,一些旅游资源相对不突出,开发尚不成功的中小城市,在目前的“优秀旅游城市”中所占比例较大,在城市旅游发展中还处于明显弱势,面临诸多困难。
以泸州市为例,泸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因为盛产白酒,有闻名全国的泸州老窖、郎酒等知名白酒品牌,因此又被称为“酒城”。泸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川渝黔滇结合部,距省会成都市267公里。东邻重庆市、贵州省,南界贵州省、云南省,西连宜宾市、自贡市,北接重庆市、内江市。区域内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古蔺县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全国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泸州老窖集团公司和农业旅游示范点――泸州张坝桂圆林,国家级森林公园――福宝森林公园,还有国家AAA级旅游区3处,国家AA级旅游区5处,省级风景名胜区8处。整体来看,作为优秀旅游城市的泸州市处在西部地区且与大城市有一定距离,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没有突出优势,城市有一定知名度但还不高,整体状况都还处于一种相对弱势,在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显得困难重重。
与此同时,这些与泸州市类似、在数量上占较大比例的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在其城市旅游发展过程还经常走入发展误区。具体表现在目标定位过高,在旅游城市创建和发展目标上盲目向其他大城市看齐,导致旅游发展目标定位过于理想化,过高估计自身的旅游吸引力,最终不但不能使城市旅游进步,反而会使该城市经济发展受到负面影响。城市和城市旅游发展缺乏特色,没有找准中小城市自身的优势领域,不善于针对旅游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找到适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发和发展为本地特色品牌的道路和方向。结果是城市和旅游都缺乏特色,不能形成品牌,城市明显缺乏吸引力。
二、发掘和凸显中小城市的特色和优势
相对于旅游资源丰富的传统旅游强市,中小城市不可能在大而全、名而新等方面占有优势,只有结合中小城市地理位置、环境资源等实际情况在宜居、生态、民俗、餐饮、名特产品、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发掘和凸显城市特色和优势。
就泸州市而言,作为一个地处川南并与数省市交界处的地级市,缺乏特别著名的旅游景点,挖掘城市特色对于促进城市旅游发展就更为重要。一是打造和凸显“酒城”特色,开展酒文化游。泸州盛产白酒,四川白酒“五朵金花”占有其二。一是早已享誉中外的泸州老窖,二是近年异军突起的郎酒。泸州具有悠久而丰富的酒文化,不仅是我国酿酒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并且具有相当丰富的酒文化旅游资源,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以“中国第一窖”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泸州老窖明代窖池群,还有郎酒厂建在绝壁上用于藏酒,并因其世界最大的天然酒存记入吉尼斯世界大全的天然溶洞――天宝洞、地宝洞等。这些都是其他城市不具备而泸州特有的、具有很高参观游赏价值的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好就能增添城市旅游特色。
二是完善和创新“江城”特色,创建滨江休闲旅游品牌。泸州地处长江和沱江交汇处,这是相当多城市不可能具有的天然地理优势。泸州市滨江路曾获得联合国迪拜人居奖,泸州张坝桂圆林被列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城市具有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但是泸州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规划、整治和完善,要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文明的休闲娱乐氛围、独特的“泸酒”“江鱼”餐饮特色、厚重的酒城文化底蕴上面下功夫,要力争形成区别于其他滨江城市、具有泸州特色的品牌旅游休闲区,并带动餐饮、游乐、休闲、观光经济发展。
三是利用地缘优势,大力发展“过路游”。泸州地处川南与重庆、云南、贵州接境,是四川的南大门。泸州可以在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名特小吃、旅游纪念商品等方面动脑筋,增加吸引力,让南来北往的过境游客都乐意“刹车”休息,开展“过路游”。
三、借力城市旅游,创精致和独特的城市品牌
城市知名度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前提,城市旅游是提升城市知名度,增加城市美誉度的重要载体和方式。中小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既要充分考虑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对城市特色的发掘,同时又要善于借力“旅游牌”来宣传推广城市品牌,通过旅游经济来带动和促进城市餐饮、住宿、购物、休闲、文化等领域的经济发展。
(一)中小城市借力城市旅游,要善于运用旅游产生的广泛宣传效应。一方面要运用好城市的独特旅游资源和特色产品来提升城市知名度。如泸州老窖将明代窖池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出有四百年历史的白酒精品――国窖“1573”,还有郎酒公司推出的“神采飞扬――中国郎”等,这些商业运作、广告宣传客观上都对泸州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起到极大的提升作用。另一方面,游客的宣传也是良好城市公关形象树立的重要手段。中小城市既要通过旅游推介会直接宣传吸引游客,同时又要通过景区软硬件建设、城市公交、城市标识、市民精神文明风貌等来展现城市形象,要通过旅游特色创建让游客能吃出特色,住出品位,买得放心,玩得开心,让乘兴而来、满意而归的游客成为城市形象的“义务宣传员”,不仅自己愿当回头游客,并能带动更多人来旅游,从而形成良性效应。
(二)中小城市借力城市旅游,要善于运用旅游经济来带动和辐射相关领域经济发展。如泸州通过发展滨江休闲游,形成“外滩经济”,有效带动了餐饮、游乐、休闲等经济增长,增加了大量劳动就业岗位;张坝桂圆林的农业生态游,极大地促进了“农家乐”经济发展;“过路游”拉动了泸州餐饮、住宿和品牌产品销售。泸州市还要在“酒城”品牌上做文章,要通过建造酒城标志性形象标识物,建立能充分体现泸酒品牌形象的泸酒文化的大型集中展示区域,形成集观光、鉴赏、品味、体验、教育、休闲等于一体的泸酒文化基地;要针对“江城”特色,进行划区分类开发,建立滨江休闲游乐区、生态观光区、文化传统展示区、江岸船鱼区、夜市餐饮区等各具特色的专题旅游区域,便于形成规模的品牌“旅游点”;要大力加强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产品重在外观新颖、形式多样、小巧精致、富有特色。而目前泸州老窖、郎酒等品牌产品在旅游产品开发上重视还不够;泸州酒心糖、张坝桂圆、合江荔枝等是泸州的特色名产,但在品种上工艺含量不高,在包装上显得比较粗糙;泸州黄粑、猪儿粑、古蔺麻辣鸡等地方名小吃还需要解决保鲜和储藏问题,旅游产品开发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可以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总之,中小城市要充分利用好优秀旅游城市这一殊荣,正确定位城市特色,开发独特的城市旅游优势项目,通过发展城市旅游带动相关经济发展,宣传和提升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宋河有,刘秀丽.旅游资源非优型城市的旅游业发展研究[J].经济论坛,2006,(23).
篇3
【关键词】旅游城市;环境特色创新;艺术设计;吸引力;影响
我国拥有巨大的旅游资源,目前已有339座城市分九批通过了我国关于优秀旅游城市的验收,由此也带来了各个旅游城市之间的竞争。如何在日益同质化的城市旅游产业中脱颖而出,从千城一面的困境中形成自身的特点,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资源,已成为目前众多旅游城市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进行合理的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一、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对城市旅游行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旅游城市,大多数都拥有独特的风景环境或著名的历史文化建筑。这些明显的地域特征正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我国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同质化的城市发展正在逐渐减弱甚至吞噬旅游城市自身的原有特征,这造成了不少旅游城市在与其他城市的竞争中丧失了核心竞争力,无法进一步开发旅游潜能的局面。只有加强地域化和差别化的城市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才能实现旅游城市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必需结合当地的经济文化
每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历史发展留下的独特特征,旅游城市在进行扩大建设时,需结合当地的经济与文化特点,将这些具备强大吸引力的独特特征进行保留和突出,强调城市自身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经济特色,以此实现在城市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融入可持续发展理论,加强该城市的旅游吸引力。
(二)城市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必需结合城市地理因素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很多城市得以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形成旅游城市的根本原因。如以喀斯特地貌闻名世界的广西桂林、以泰山风景旅游区带动城市发展的山东泰安、以黄土高坡风情著称的山西平遥,这些城市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宝藏,因此结合当地的地理因素,进行城市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必然能加强这些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发展。
(三)城市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必需结合城市规划设计
旅游城市在进行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时,还需考虑到自身作为一个城市所需要具备的城市生活和发展相关的规划问题,应保证城市发展和旅游环境的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的完美统一。在保留旅游城市的原有旅游资源的同时,加强对环境和建筑的保护、增加相关设施设备的建设、提升城市的对外形象,更有助于突出旅游城市的竞争优势,实现城市的旅游吸引力。
二、城市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对增加游客吸引力的影响
(一)对旅游城市建设的影响
城市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包括了城市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建筑环境多方面的内容,对旅游城市具有提升旅游景观辐射的作用。进行科学合理的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不仅能突显城市的旅游资源,还能从游客的生理和心理出发,加强对游客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旅游城市更具辨识度,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
(二)对旅游城市特色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流逝,旅游城市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是值得珍惜的宝贵财富,进行科学合理的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有利于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和对当地特色文化的弘扬。在进行相关的环境创新与设计时,这些工作并不是脱离于城市建设单独存在的,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在深入了解城市发展历程和文化背景以及经济情况的基础上,强化建立精品旅游城市的意识,对原有的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并不断对城市建设进行优化和改进,从尊重历史、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向游客展示城市最真实、最有特点的风貌。
三、旅游城市的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原则
(一)创新与设计的社会化原则
旅游城市的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本身并不是在保护传统旅游资源的名义下孤立进行的,还需要考虑到城市的整体发展,使相关的创新和设计具备社会化特征。同时兼顾城市建设和旅游资源中自然环境与人文遗迹的协调。在以自然环境取胜的旅游城市,加强相关的度假、会议、商务等产业的规划和设计,在以人文遗迹为特征的旅游城市,在创新和设计时加强对相关历史文化的宣传,都是形成旅游城市强大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二)创新与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想要实现加强旅游城市对游客的吸引力的目的,就必需在相关的创新与设计中突显出以人为中心的理念。中国传统思想非常强调人与环境的“天人合一”,这应该成为进行旅游城市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的指导思想。将对城市的设计和创新与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关注人们精神需求,构建更为人性化的旅游空间,使游客对旅游城市产生亲切感,实现旅游景观与游客思想的深层次交流,提高游客的精神享受。
(三)创新与设计的艺术化原则
旅游城市的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必需保证旅游资源与城市建设的艺术性。不管是自然景观的空灵、秀丽,还是人文遗迹宏伟、神秘,皆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艺术财富,这也是其旅游城市价值的体现。因此在进行相关的创新与设计时,不仅要满足游客高品质的吃住行要求,更重要的是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因地制宜的进行特色发掘,实现美化环境和强化艺术效果的目的。
(四)创新与设计的生态化原则
旅游城市应为游客提供身心放松的环境与服务,因此在进行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时,必需遵循自然规律,注重对当地环境的保护性开发,避免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在对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遗迹的保护中,融入生态旅游的概念,加强城市卫生,减少大兴土木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是增强城市旅游特色、提升对游客的吸引力、增加城市旅游收入、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靖.桂林城市旅游环境公共艺术设计的本土化探析[J].旅游论坛,2014,06:8488
篇4
关键词:区域特色;旅游管理;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五项中,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要发展生产就必须全方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而区域特色旅游应该是积极因素中的一个最为有利可行的。我们知道,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同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优势,自然的、人文的、种植的都可以开发为旅游资源。只要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规划、科技、教育等手段加强对旅游环境的管理就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1区域特色旅游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区域特色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形态,明显表现出市场的适应性、功能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造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区域特色旅游打破了产业界限,延伸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带动了农产品加工、商贸、交通、饮食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开辟了新的增长点。二是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区域特色旅游业是开放型产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出城市、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也把城市的先进理念、进步的生活方式带到农村,促进“乡风文明”的形成,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三是提高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特色旅游业是“绿色朝阳产业”,以绿色、生态、高效为出发点,进一步增进了实现“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2加强区域特色旅游管理建设的具体措施
区域特色旅游业要更好的发展,更有效地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条例,形成管理机制。基于此考虑,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努力建设发展区域特色旅游的良好环境。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全力协同做好区域特色旅游的服务指导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旅游是有效途径之一,如“农家乐”休闲旅游,就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增收脱贫的有效渠道。区域特色旅游业起步阶段比较困难,如经费问题、发展模式等,都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扶持与引导。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政府各级领导要对发展区域特色旅游作专题研究,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办公室,加强对区域特色旅游开发的领导。二要明确发展思路。领导办公室要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明确特色旅游的发展思路,确立发展试点,确保特色旅游健康发展。三要拓宽投资渠道,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同时要发挥市场机制,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区域特色旅游项目开发。
2)注重区域特色旅游的科学规划,确保区域特色旅游规范有序发展。区域特色旅游应该有历史文化背景和市场背景,应该因地制宜,力避无序性和盲目性,政府必须加强统筹规划,将区域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自然景观、田园景观、村居民舍、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资源,实现区域特色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一要注重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保持适度开发,合理布局,避免一哄而上。二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区域特色旅游是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理念的,要保护好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和民俗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做好区域特色旅游开发配套项目的规划。区域特色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部分,其相关产业要根据不同类型进行规划,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程度,推进区域特色旅游规范有序地发展。
篇5
关键词:特色旅游;城市品牌;构建
当前,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了深入开发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内涵与旅游地形象的新阶段,〔1〕旅游区域竞争也在加剧。如何进行地区特色旅游开发,构建城市旅游品牌,体现功能优势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通常我们把某个地区或是某个空间所拥有的相关旅游品牌总和称之为旅游地品牌,它们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一个城市在旅游业方面的发达程度。〔2〕消费者往往要花费一定时间对旅游地品牌进行识别,而旅游地品牌的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需要将地区旅游资源特色进行深入考虑分析,然后对资源和市场进行细分,并且与地区品牌定位相结合。
一、南通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南通位于江苏省东部,东濒黄海,背依苏北平原,素有“江海门户”之称。区内拥有5A级旅游景点濠河、4A级旅游景点狼山,风光绮丽,文化独特,但是南通的旅游资源产业开发和城市旅游品牌建设却明显滞后于城市自身发展和周边其他城市。
(一)旅游资源文化特色不凸显
资源是产品立意的基础,旅游开发要在充分挖掘资源的特性和特色的基础上设计产品,忌雷同,需特色。当前南通地区特色旅游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濒江临海的江海文化;二是以如皋为核心的长寿文化;三是近代第一城的城市文化,主要是以张謇为核心的近代城市博物馆事业、轻工业、教育文化为核心。同周边的苏州江南水城、园林文化特色,常州动漫文化特色相比,资源文化特色不显著。
(二)城市旅游品牌形象不明确
环顾周边城市旅游品牌形象,苏州以“人间天堂”“东方威尼斯”的江南水城为品牌;而常州则是以恐龙园为主导,形成一批动漫主题公园为城市旅游品牌。相比之下,当前南通没有具有品牌核心价值的旅游产品或旅游资源为支撑,不能为游客提供一种独特的有价值的旅游体验,在游客感知中,不能形成明确的品牌形象。旅游体验是多方位旅游产品的组合,包括个人感知、地方印象以及旅游产品等,而产品则是核心价值体现,因此加强南通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品牌形象塑造的核心。
(三)城市旅游品牌形象的宣传不到位
城市旅游品牌的建设和宣传是密不可分的。苏州自宋代以来,就被誉为“人间天堂”,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今又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这一品牌已深入人心,并不断成长扩张。因此抓住核心竞争力产品的宣传,是构建城市旅游品牌的必由之路。而南通的旅游宣传“一山一水一人”不仅特色不明显,且有与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雷同;而“追江赶海到南通”除了显示南通的区域位置外,资源和产品的特色性则显得定位模糊。
二、南通城市旅游品牌构建
城市旅游品牌定位是以城市独有的资源为基础,以赢得外来旅游消费者和当地居民的支持为目的,对城市旅游资源独特的特征进行个性化发展的过程。城市要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来创建品牌,以便消费者区别该城市与其他城市。〔3〕
(一)构建城市旅游品牌的独特性
城市旅游品牌的构建必须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现代旅游者已不再满足单纯的旅游观光,而是注重参与体验。作为南通地区唯一的5A级旅游景点濠河,其周边的博物馆群是其文化内涵的核心。这里有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座博物馆,开创了中国博物馆事业之先河。苑藏文物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人们参观、学习、游览、休闲的理想场所。馆群融古代园囿与近代博物馆于一体,呈散点式布局,是一座“园馆一体”的城市园林式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群种类多样,有南通博物苑、城市博物馆、风筝博物馆、纺织博物馆、蓝印花布艺术馆、给水技术博物馆、张謇纪念馆、南通民间艺术馆、建筑博物馆、海安博物馆和个艺术博物馆。对于城市旅游品牌形象的选择要根据当地的独特资源优势出发,才能较好地展现旅游品牌建设的独特性,而文博旅游资源相比国内其他城市,具有地域独特性和竞争力。
(二)凸显旅游功能优势
每一个城市旅游品牌都体现出特定的城市旅游功能,例如哈尔滨的城市旅游品牌名称为“冰城”,旅游功能为度假观光,旅游功能依托的基础为冰雪景观。这种品牌优势表现在旅游产品、旅游产业和旅游资源三个方面。城市旅游品牌具有独特性,对品牌旅游产品的开发直接关系到城市旅游品牌形象,能直接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拉动周边项目及产业,而当前南通则缺乏这种品牌旅游功能优势和外部竞争优势。〔4〕文博旅游可以称之为一种城市文化遗产旅游,是市民在生产、生活传承中公共拥有的宝贵文化资源,体现了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城市旅游文化品牌建设要深度挖掘城市文化遗产资源,为城市文化及个性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5〕
三、南通特色旅游开发与城市品牌建设的研究分析
旅游城市形象往往是通过旅游产品、旅游质量和旅游服务建立的,而其核心价值是建立在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上的,这需要南通地区旅游文化产品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堆砌。我们要加大对南通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力度,加快南通地区文化旅游事业,尤其是文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一)特色旅游开发与城市品牌建设的可行性
依据价值链体系,城市旅游品牌的建立要依赖于一系列实体活动。江海文化是南通的地域特色,但缺陷是实体活动性不强,呈现出的旅游产品较少且特色性不强。南通的长寿文化以如皋为核心,但从地域环境、历史性、知名度等角度看,同广西巴马等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长寿文化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的可行性不强。而从南通近代城市文化资源角度看,濠河博物馆群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具有唯一性,开发前景大。
(二)南通特色旅游开发与城市品牌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调查显示,游客对南通的旅游资源评价大部分为“较满意”或“一般”;游客普遍认为“南通旅游资源特色不明显,有一定的文化势利底蕴”;而对南通旅游品牌形象的了解,很多人表示“不清楚”。由此可见,当前南通特色旅游产业群未形成,且旅游导向功能不强;城市旅游品牌的目的性不强,缺少针对性,最终表现为本身不具备旅游功能优势和外部竞争优势。旅游消费市场是旅游产品开发选择的导向,只有根据游客需求趋势设计引领市场潮流的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市场份额。城市旅游品牌形象是以基础设施和高品质的服务为基础的,旅游产品之所以成为品牌而不是普通的旅游产品,就在于一个成为品牌的旅游地本身就意味着保证了旅游地质量,凸显了旅游地产品的优质特色。
(三)促进以文博旅游文化产业为特色的城市旅游品牌建设的措施
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就是旅游产品的开发,而当前对于文博旅游产品开发的理论指导还不多。南通地区的文博旅游文化产业,不仅具有地区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性,同时还是绿色产业。针对南通当前旅游现状,可利用先进技术和网络信息平台,对现有的文博旅游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将城市资金、能源、土地等要素集合起来。因为文博旅游文化产业所涉及的内容也相对较多,覆盖面较广,所以应将它与其他产业联合起来。例如:与基础教育事业联合起来,既丰富地区基础教育的多样性、科学性,又可寓教于游,将追求知识、文化和审美与旅游产业结合;与商业、娱乐联合,打造文化、教育、娱乐、园林、购物于一体的产业群;与现代高科技产业相结合,增强游客的参与性,改变目前以观赏为主的旅游模式。
作者:王郁英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刚,周娟.桂林文博旅游资源开发的ERMP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5):58
〔2〕徐永红.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与城市品牌塑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3〕吕倩.徐州城市旅游品牌开发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1
篇6
关键词:张家口;特色旅游;体验性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271-02
一、特色旅游概述
什么是特色旅游?国内外众多的学者都从各个角度来阐述特色旅游的内涵,但由于各位学者站的角度不同,从而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故现在对特色旅游的内涵以及定义没有一个明确的论证,这就形成了任何一个区域都认为自身可以发展特色旅游,结果出现了“特色不特”的现象,因此,首先明确特色旅游的内涵。
通过对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的查询,发现众多文献虽然对特色旅游的定义不同,但是在众多的文献中可以发现对特色旅游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共性,以此,可以推断出特色旅游至少包括如下内涵:第一,植根性或区域性。主要是立足地方历史文化以及自然资源基础之上,或依靠历史文脉挖掘出来的文化习俗或历史事件,或植根于地方历史遗迹,或利用地方独特的自然资源如气候、土壤植被等。第二,特定性。特色旅游资源只是针对一定的市场需求,满足部分游客的需要,针对特定的市场群体。第三,差异性。与游客的居住环境差异性越大的旅游资源越容易形成特色旅游,或与其他区域的旅游资源差异性越大越能成为特色旅游资源。第四,体验性。部分旅游活动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在旅游项目涉及上突出了与游客的互动,强调游客的参与性,提高游客的积极性,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第五,垄断性。有些特色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垄断性,垄断性越强的区域越能发展特色旅游。
通过以上论述,本文认为特色旅游就是依据地方历史文脉以及自然环境等资源,挖掘或构造出的特定的旅游项目以及产品来针对特定的旅游市场发展起来的特色鲜明、独特性较强的旅游形式。特色旅游不论内容和形式如何,都具有区别其他区域旅游业的特殊性,带有自身独特之处,这是特色旅游的魅力所在。特色旅游是区域发展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不易被他人模仿的优势,从而促使区域在其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重要性
1.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动力。特色旅游资源不仅具有普通旅游资源的共性,更为重要的是特色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特点,如果一个区域的旅游资源没有特色,那么这个区域的旅游业的发展是缺乏后劲。
2.打造区域品牌。特色旅游资源是区域对外宣传吸引游客的一张名片,是区域建立旅游品牌的根基。因此,区域要依据地方历史文脉和自然资源以及特定市场游客的居住环境的差异性,找到独有的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品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解决旅游产业的季节性问题。相对传统的旅游产业的“旺季拥挤,淡季浪费”局面,特色旅游产业利用区域富有的特色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季节性问题。
4.保护区域传统文化。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不像传统观光旅游必须依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等资源,它可以挖掘本区域的独有的传统文化就可以发展,如蔚县的剪纸、张北草原等。它既可以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可以解决区域中许多传统文化被社区居民遗失的尴尬局面。
三、张家口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要想发展特色旅游产业,首先对本地资源进行全方面的调研,植根于历史文脉之中,挖掘区域自然资源,利用比较优势法则找出真正地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并进行包装宣传,制定以“特”取胜的新战略。抓住游客们的心理需求,掌握游客对新奇、稀缺和特色明显的旅游资源的热衷。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要突出地方特色,挖掘历史特色,利用自然特色,要使特色成为新开发旅游产品的优势。因此,在制定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时要深刻理解“特色”两字,围绕“特色”下功夫,形成以“特色”取胜的新战略。通过对张家口走访调研发现,张家口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制度环境约束明显;人才缺乏,观念落后;旅游景区效应;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化;利益者相关者机制没有形成。
针对张家口的特征,提出如下发展战略:
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在地方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的宏观调控指导作用。首先,编制规划。编制规划是政府调控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职能。发展规划是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指调控旅游资源的必要手段,是长远发展的宏观指导。张家口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应以国际视野、国际标准为标杆,高标定位、高标规划,编制高水平的、有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张家口特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编制规则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挖掘历史底蕴,寻找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第二,资金支持。通过对张北、涿鹿等县的实地调研,发现张家口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中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资金缺少,地方政府应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财政支持,从生态环境治理、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争取最大限度的资金支持。第三,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开发旅游资源,提升旅游资源的品位。实行边投资、边开发的投入产出模式,形成旅游养旅游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同时也要积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第四,协调指导。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调整其产业结构涉及的相关部门很多,因此,政府必须担负起指导与协调的任务,促进旅游产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旅游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旅游产业内部结构要素和旅游相关产业的关联现状,从宏观的角度制定解决方案,保证特色旅游产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第五,加强监管。通过建立旅游企业集团或行业协会来增强行业自律和服务水平的提升。第六,引进人才与培养本地人才相结合。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中端人才,需要政府部门通过相关政策积极引入,同时也要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养,使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构造完整的人才体系。
2.挖掘地方文脉,树立特色品牌。特色旅游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地方文脉基础之上,应深挖光挖地方文脉的历史资源,使历史文化融为旅游产品之中,形成以文化为吸引中心旅游产品为利润中心的特色旅游产业。只有立足地方文脉才能挖掘出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才能使特色旅游资源成为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较大的份额。但在开发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注意,不是所有的旅游资源都可以成为特色旅游资源,只有通过优势比较才能真正找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只有这样的特色资源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在挖掘出特色的旅游资源之后,要注入文化、休闲、娱乐、养生、回归自然的内容,使得特色旅游资源能转变为特色旅游产品,形成特色旅游产业并向高品位、高层次、多功能方向发展,使其呈现多元复合型的发展态势,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宣传,树立地方特色品牌,使其成为地方发展旅游业的一张响亮的知名品牌。立足地方文脉,找出区域差异,转变观念,将差异转变为地方特色,增加特色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提高张家口市特色旅游产业的垄断性,延伸其旅游产业链条。
3.细分市场,找准特色,提高市场知名度。通过对张家口的实地调研发现来张家口旅游的游客98%的是北京和天津游客,因此,张家口在对外宣传时要重点针对京津游客的消费偏好提出相关的口号,同时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时,寻找旅游资源的差异性主要和京津旅游资源进行优势比较,只要是与京津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差异性,那么这个资源就可以转变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如张北草原和崇礼滑雪。只要抓住占市场份额98%的京津市场,张家口的旅游产业就能持续快速地发展。因此,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要调研京津游客的认可度和消费需求,以及京津游客的生存环境,寻找他们心中最大的差异性资源,形成“相对比较”的特色旅游产品,扩大京津的旅游市场,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
4.打造出富有特色的休闲行为旅游体验目的地。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工作时间的缩短,人们的闲暇时会越来越多,人们对于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为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与发展基础。休闲旅游是作为一种提高、扩展、维系生活质量的方式,是作为一种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和改善彼此关系的方式。休闲旅游以其对旅游者旅游感受的关注备受人们青睐,成为当前旅游业的新热点。它一方面为人们提供放松身心、愉悦心灵的载体;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当地社区的生活环境,因此成为许多地区积极倡导的新兴旅游形式。在传统的观光旅游中,游客们普遍追求的是在一次旅游过程中能“游”更多的景区,其行为特征表现为上车睡觉、下车照相的低层次旅游方式。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游客现在追求的是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得到身心休息自由放松、充实精神享受生活、亲朋好友在一起的欢乐以及人与自然的融合所带来的安宁和幸福体验,其行为表现为放松自由的“慢”游方式。他们对旅游目的地与传统游客相比具有较大的区别,他们寻求的是休闲个性化、差异化和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以及人性化的服务。休闲旅游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不仅对促进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已从满足现实的基本生活需要转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休闲旅游产业已是一种蕴含着巨大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
张家口市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良好的空气质量,多样化的植被资源和历史悠久的古建筑,这些都为其发展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中应抓住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出富有特色的休闲行为的旅游体验目的地,扩大张家口市的旅游市场,提高其品牌影响力,使其成为张家口经济腾飞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陈文君.广州城市旅游品牌特色发展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2005,(10).
[2] 孙向荣.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文化旅游品牌[J].区域经济,2010,(2).
收稿日期:2013-09-02
篇7
关键词:秦皇岛;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一、秦皇岛旅游资源的开况
秦皇岛北依燕山,南襟渤海,东与重工业基地辽宁省接壤,西北与承德市相连,西与唐山市毗邻,距首都北京仅270公里,总面积7812.4平方公里,是连接华北和东北两大经济区的枢纽。秦皇岛因境内的特色旅游资源如山海关段长城、北戴河海滨风景区、黄金海岸、海滨国家森林公园等使其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十大风景名胜旅游区、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AAAA级景区所在地等。
近年来,秦皇岛市先后投资82亿元,实施了旅游景区通道综合整治、游客组织系统建设、景区基础设施改造、自助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住宿餐饮设施提升等8大重点工程,城市旅游功能日臻完善。另外还谋划和实施了旅游立市7大类200余项工程,其中,黄金海岸体育休闲滑沙公园、北戴河森林湿地公园、南戴河国际森林体育俱乐部、浅水湾浴场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相继建成运营。2011年秦皇岛星级饭店数增至69个。2011年5月1日秦皇岛正式发行"一卡通"旅游年票,年票包含二十个景区,如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野生动物园、集发观光园、燕塞湖、黄金海岸国际滑沙中心、长城文化奇观园等。凭年票可以在一年内无限次去以上景点,这是秦皇岛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第一步,初有成效。2011年,秦皇岛的旅游市场呈现异常火爆的景象。据秦皇岛市旅游局最新统计显示:2012前10个月全市接待游客2056万人次,比2011年全年1880万人次高出9.4个百分点;旅游创汇13093.42万美元,实现旅游总收入166.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5%和19.3%。2012年十一长假,秦皇岛八天内接待游客达到108.09万人次,同比增长42.9%,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10.66亿元,同比增长53.8%。可见,经过开发建设,秦皇岛的城市旅游配套体系和旅游功能不断完善,实现了游有保障、住有档次、吃有特色、购有去处、出行便捷的目标,形成了滨海休闲度假、历史文化观光、山水生态游览、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旅游休闲产品体系。
二、秦皇岛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硬件设施不能满足旅游旺季时的需求
由于财政困难省市对旅游设施的物质投入少,基本上是贯彻"以旅游养旅游"的方针[1],基本上是设施供不上旅游的需求。秦皇岛市内交通现状不能满足旅游季节的需求,虽然在建的西部快速路已经缓解了部分压力,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外,秦皇岛的五星级酒店较少,接待高端游客的能力有限。2012年十一长假期间,秦皇岛市出现了自驾游井喷现象,主要景区停车场天天爆满,重点旅游通道上车辆川流不息,这对秦皇岛旅游硬件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新的难题。
(二)旅游业季节性强,"夏都"印象根深蒂固
长期以来,秦皇岛的旅游业存在着"三个月宰人与九个月磨刀"的困境,这也被某些人戏称为"北戴河现象"。北戴河经济支柱单一,旅游产品单一,旅游季节单一,造成了北戴河经济的单一,成了典型的"候鸟经济"。7月份门庭若市的各大景区到了12月份就无人问津,甚至有些疗养院到11月份就已经"闭门谢客"进入了"冬眠期",这成为掣肘秦皇岛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不足
秦皇岛市旅游资源丰富,集山、河、湖、泉、瀑、洞、沙、海、关、城、港、寺、庙、园、别墅、候鸟与珍稀动植物等为一体,但游客熟知的还仅限于大海、天下第一关、长城等,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足直接导致了旅游产品缺少丰富性。此外,秦皇岛的景区之间一度存在恶性竞争,缺乏行业整合,没有统一的规则和合作,宰客、坑客、骗客的现象屡见不鲜[2],严重影响了旅游形象和旅游信誉。
(四)旅游业大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
对旅游活动的粗放式管理,对旅游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使得旅游生态环境严重被破坏,如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污水、噪音等随处可见,机会成为了一个景区的"特色"。比如,黄金海岸就因为海水的污染,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3]
三、秦皇岛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途径
(一)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加大硬件设施的建设
适当加大财政拨款,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急需改善的地方,如完善旅游区的一些基础硬件设施,定期整修公厕,增多垃圾桶的数量,增加停车位等等,尤其是要考虑旅游旺季的需求。要加快建设方便快捷的陆、海、空主体交通网络建设。在全省己建成高速公路1706km的基础上,下一步,要加快旅游城市间、城市到景区以及景区间的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多条旅游环线。[4]
(二)丰富旅游产品,打破季节性
开发一些新的旅游产品,建立一些冬季旅游项目,如温泉、冰雪等自然与人工景色,打破秦皇岛季节性的禁锢。要立足环京津的区位优势,发展一批现代休闲度假、娱乐健身项目;立足文化优势,推出一批红色旅游、文物古迹游、民俗风情游项目。[4]也可以建一些避寒的场所,使得"疗养院胜地"名副其实,而不只是"夏季避暑胜地"。
(三)合理开发秦皇岛其他旅游资源,并实现资源的整合
在保证旅游资源及环境完好的基础上,合理的开发秦皇岛现有的生态资源,将山、河、湖、泉、瀑、洞、沙、城、港、寺、庙、园、候鸟与珍稀动植物等资源逐一进行勘察、开发、利用,丰富现有旅游资源;树立"走出去"概念,依托京津,加强横向联合,可以实现河北旅游通票,将秦皇岛几个特色景区和周边的天津、北京、唐山等景区联合在一起,建立统一经济圈,形成一个大的整合;实现景区内行业的整合,使其有序合理的竞争,从而提高旅游景区的信誉和形象。
(四)实现旅游景区生态的平衡和保护
各级政府应树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观念,正确审视旅游业在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强对景区内环境的管理,可以在景区内多设立一些关于保护环境的标语,或者每隔两米来一个垃圾桶,或定期对景区内的山、水等进行清理和保护等,这样景区环境会得到很大提高。
总之,要打造出秦皇岛的特色旅游,就必须综合考虑环境、人员、物资等因素,在原有基础上,以不破坏现有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开发特色旅游资源,突出自己的特色,建立旅游经济一体化,使得秦皇岛的特色旅游资源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张启,和文征.对河北旅游业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2).
[2]李伯伟,李青,陈德荣.秦皇岛旅游产品优化创新探讨[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0,(6).
[3]李茹.黄金海岸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经济论坛,2003,(17).
篇8
一、*市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1、资源优势。*地处*北坡,*盆地的西南缘,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类型齐全,品味独特,组合良好。按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估》标准,我市旅游资源共分为7大类,82个景点。特别是从南部山地冰川到北部沙漠中心的*梭梭林荒漠生态旅游区旅游线,是一条优美的垂直自然带,有一系列别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有罕见的地质遗迹——泥火山群;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白梭梭林保护区——*国家级梭梭林自然保护区;被称为新疆布达拉宫的——*木喇嘛庙遗址;具有原始风貌的自然景观——*湖泊;最自然的美容、祛病、健身资源——*温泉、热气泉;最美的*风光——巴音沟景区、待甫僧景区等。
2、地缘优势。旅游区位良好,*市是*北坡经济带上的一个核心城市,位于*、*、“金三角”之西一角。位居自治区旅游发展战略“三线五区”的“二线”之中,便于旅游业的发展。分别与*、*、*、*等地相邻,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枢纽。交通十分便利,铁路、公路网络畅通,*至*仅需2.5小时。312国道和亚欧第二大路桥横贯东西,217国道穿越南北景区。
3、人文优势。*历史悠久,据考证,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踪迹。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在*、*、*、*等游牧民族活动区域留下许多当时人类活动的历史遗迹。同时土尔扈特人东归后一部分*后裔在*生活以及三区革命、兵团七师红色旅游文化在*都有深厚的一笔。
4、市场优势。旅游客源市场广阔,目前,*市方圆65千米范围内居住有100万人口,其中:*市和*区皆为石油城,职工经济收入较高,消费临界点在1000—2000元以上。随着*千万吨炼油项目、百万吨乙烯项目的实施,将为*旅游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里将会成为北疆地区游客中心集散地,旅游发展的中心枢纽。
二、*旅游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旅游业极为重视,依据《*市旅游资源普查及旅游业发展规划(20*——2*5年)》,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旅游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基本形成。截止20*年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2100万元,旅游接待人次22.5万人。目前,*市有2家二星级宾馆,l家旅行社,7个初具接待能力的旅游景区,56家旅游经营户。相对于*的丰富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存在一些现实的亟待改进的方面。
1、低层次开发普遍,内涵品味有待提高
目前许多景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还是以原生态为主,旅游以参观游览为主,参与性项目开发较少,旅游开发缺乏深度,大多以展示形式为主,展示内容单调、僵硬,缺少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能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更不能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入挖掘*旅游核心价值,凸显草原文化主题已成为打造草原文化产品工程的首要问题。一些旅游区知名度低、可游性差、模式雷同等。现有已开发的旅游项目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开发,缺少影响力和震撼力。如*森林公园,是由森林、草原、河流、峡谷组成的一片美丽而富饶的宝地。这里原始森林与高山平原汇于一体,使游人能观能触能联想能感悟。奇险、旷秀、清爽、宁静的自然景观让游人触景生情,达到欲仙欲醉的境界。森林公园主要景点包括巴音沟、待甫僧及尚待开发的*淖尔湖三个风景区。但三个景点知名度低,模式雷同,游客活动参与性低,偏重温故却不知新,缺乏新奇感受。
2、开发缺乏整体性观念
我市的旅游发展过程中,依然处于自发的点状发展,没有把自己置身于自治区旅游发展的大局之下,没有把特色旅游置于整个旅游业发展的大盘子中。一方面是开发缺少立足于自治区的规划和统筹,旅游项目缺少特色,趋同化倾向较为严重;另一方面是产品单一,缺乏对资源的整合。
3、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不完善问题凸显
作为刚刚兴起并得到发展的特色旅游,在各个景点得到有效开发的同时各景区的配套设施却没有能及时的跟进,各景区吃、住、行、游、购、娱等需要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不完善问题凸显出来。旅游(景点)资源在由于位于较为偏远的地方,各个景点辐射区的基本的服务行业也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发展,有的景区甚至找不到一个饭店和一个旅店,当然,缺乏基本的吃住服务条件的旅游景点是无法吸引游客的。如*荒漠生态旅游区位于*盆地西南边缘,距市区180千米。*林区保护区面积56.7万公顷,是全国面积最大、物种最多、自然景观最完整的天然次生林区。其中的“梭梭林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有全世界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白梭梭林。林区内有40余种动物和228种植物,其中有马鹿、天鹅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发源于北*的*河、四棵树河、古尔图河流经这里后,汇聚向西注入艾比湖。湿地分布于河流西旁的洼地,芦苇生长茂盛,野鸭、天鹅在此栖息。这里即有沙漠,又有湖泊,有低矮的灌木,也有高耸的乔木,沙漠与绿洲共存,局部地区还保留着大自然的原始形态,是整个新有的天然荒漠生态公园,但是因为路程远,景区路纵横交错,路况不好,没有饭店和旅店,更谈不上购物和娱乐了,现在只有单位组织的旅游和媒体记者进入,个人徒步旅游方式没有被大众接受。
4、特色体现不足,互动欠缺
*旅游的景点本身还是很有特色的,但现阶段挖掘不够。例如,*木喇嘛庙曾是北疆最大的佛寺,寺院座落于*市*镇内的*木度假区北侧山坡,面向东方,依山而建,山前是*木牧场,河水缠绕,林带交错,风景优美,寺庙建于光绪五年(*年),由东归土尔扈特部落黄教信奉者所建,属土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80万平方米,整个建筑仿的布达拉宫而建,建于阶梯状排列的山坡平台上,主殿建在平台最高处,山势的高低不同使建筑群落错落有致,气势恢弘,曾被誉为“新疆的布达拉宫”。东归文化和草原文化特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体现,参观旅游的游客知道这段历史的人不少,但知道*木喇嘛庙在东归文化中的浓厚一笔的不多。要做一些“活化”工作,包括好的解说,尤其要提高解说员的水平,可以组织一些当地的离退休干部、*族研究者来进行自愿讲解,以此提升特色旅游的效果。
三、改进不足、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
1、加强旅游开发树立品牌效应
要树立特色旅游品牌,政府就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统一规划,以有力措施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特色旅游的开发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搞好宣传推广,提高接待服务水平。目前市委宣传部正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反映*的城市名片,其中包含旅游名片,让世人通过*城市名片,知道*。
2、重视资源的综合开发与互动开发
我市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要注重将其融合到整体的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去,综合开发我市的优势旅游资源。在我市的各条精品路线设计的同时适当的将特色旅游(景点)资源融入其中,使游客能在娱乐消遣的同时充分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又不会使单一的特色旅游显得枯燥乏味。
3、加大宣传力度,使*生态旅游的优势真正得到发挥。一是加强*风景区“雄、险、奇、秀、幽”和*荒漠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宣传力度(可制成风光光碟在城市公共场所播放,设计一张自然风光宣传画、编导一台体现*民俗风情的歌舞篝火晚会);二是提升烤全羊的品味(让人留下余味)和*椒蒿鱼、酸菜鸡、回族八块鸡的饮食文化;三是开发“柳花茶”文化;四是加大与外界旅游队的联烟。
4、加强整体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的旅游应该列入整体规划,立足于自治区旅游产业的规划和统筹,重点推出旅游精品线路三条,一条是生态旅游线路从*----*(*)---*(泥火山、国画山、烟火山)----乔尔玛-----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线路,一条是红色旅游线路从*----*(军垦文化)----*(夏尔苏满庙)东归草原文化----伊梨(三区革命遗址)线路;一条是特色旅游线路*----*(*荒漠生态旅游区)----*(*城)---*(*)---喀那斯(世界遗产)线路。
旅游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承载物,是旅游活动得以开发的重要依托。要投入资金修建了景区公路、游路、栈道、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
5、区域旅游的联动开发与协作开发
加强*、*、*三地四方的地缘优势,加大*旅游开发的规划中,延伸和完善*旅游的布局,构建精品旅游景点和线路,实现全方位的互补共享,不断推陈出新和合理分布的旅游体系,吸引更多的游客,全面促进*旅游景区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
篇9
关键词: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路径;模式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4.016
Analysis about the Path and Pattern of Brand System of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Langfang
SHAN Fu-bin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Langfang,Hebei 065000,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system 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the path and pattern, it was building the brand system of rural tourism of Langfang. The path was to cultivate the industry internal competitiveness and shaping the image of tourism products. The pattern included five types,there were relying on the agricultural high-tech, tourist attractions,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ase, the distinctive agricultural culture and special towns and villages.
Key words: rural tourism;brand system; path; pattern
廊坊市作为环渤海区域内重要城市之一,优越的区位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基础,多元农业、特色村镇、农业文化、民俗风情、特色工艺品等 [1],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经过多年建设,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已渐成规模。但是,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重复建设、同质化严重、精品项目少、重游率低等问题[2]。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廊坊市乡村旅游产业整体水平提升,阻碍了产业的持续发展。要提高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在京津冀地区的影响力,有力支撑廊坊市“休闲之都”的城市发展定位,必须走品牌化建设分道路,促进产业快速升级。
1 廊坊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1.1 培育了一批效益良好的龙头项目
经过多年发展,廊坊市培育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龙头项目”。例如,永清县杨家营绿色采摘村、瓦屋辛庄文物古迹赏析村、三河市美丽乡村生态旅游区、安次区金丰农业科技示范观光园等。这些龙头项目主题鲜明、文化品位较高,在获得了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极大地带动了区域产业的整体发展。
1.2 构建了以休闲为核心的功能体系
在廊坊市打造“京津第一休闲空间”总体概念的指导下,一批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园、农家乐、休闲渔业小区、民俗村等乡村旅游项目不断发展、壮大。这些项目主要为游客提供观光采摘、参与体验、康体娱乐、民俗感知、餐饮住宿等服务,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选择空间。
1.3 能够有效对接京津大城市游客的需求
廊坊市作为北京与天津两大城市的“后花园”,与京津两大城市紧密相连。随着京津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与工作压力的增大,他们渴望能有一个充分接近自然的空间来缓解压力。廊坊市正充分利用了空间区位优势,以丰富的旅游产品与优质服务,积极吸引京津城市游客。
1.4 与现代农业生产实现良好地协同互促
廊坊市作为北京、天津地区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为丰富两大城市的“菜篮子”提供了良好保障。廊坊市区域内的瓜果、蔬菜、畜禽生产基地,在为京津市场提供优质农产品的同时,积极开展观光体验业务,有效地实现了农业生产与农业休闲有效融合、互促。
2 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旅游品牌的实质是给游客带来独特精神享受的一种承诺,它是建立在旅游资源或旅游地域的独特性之上的。狭义的旅游品牌是指某一种旅游产品的品牌;广义的旅游品牌,则包含单项产品品牌、旅游企业品牌、公共性产品品牌、旅游地品牌等[3]。笔者在综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建设廊坊市乡村旅游的品牌体系,应该包括旅游产品品牌、旅游地品牌、以及相匹配的农产品品牌等。
构建旅游产品品牌要充分注重整体观念,从吃、住、行、游、购、娱等全方面展开。其中,文化植入与突显特色是保证旅游产品品牌建设效果的关键。建设廊坊市乡村旅游业的旅游地品牌需要立足产业基础与资源优势,对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主题进行定位,树立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乡村旅游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品牌建设离不开相应的农产品。通过知名农产品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以乡村旅游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互动。
3 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建设的定位与目标
3.1 品牌体系建设的定位
廊坊市乡村旅游业的品牌体系建设,需要基于大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通过文化创意、农业科技与现代服务的有效融合,将其打造成环渤海地区内以现代都市休闲功能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特色区、现代农业资源要素有效集聚、科学利用的示范区,引领、带动我国北方地区乡村旅游业创新发展。
3.2 品牌体系建设的目标
廊坊市乡村旅游业要基于产业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服务产品的品质,全面提升产业价值水平,构筑以农、林、牧、渔产业为基础,集观光采摘、操作体验、度假租赁、康体娱乐、科普教育、示范推广、会展培训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
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地传统优势农业和生态环境禀赋,融合区域社会历史、产业传统、民俗节庆和农业文化,借助主题创新、经营创新、景观创新、产业融合创新、活动创新,培育产业优势。同时,保护生态多样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依托品牌化发展,使廊坊市乡村旅游业成为集信息交流、文化传承、就业创业的平台,促进产业快速转型、升级。
4 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
4.1 品牌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实现廊坊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目标,需要基于其独特的空间区位、现有产业基础与优势,以打造廊坊市乡村旅游业的品牌体系为核心[4],以京津地区城市居民的特色需求为出发点,强化特有农业资源要素、文化要素的集成利用,完善现代化的服务水平与能力的保障体系[5],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功能体系的优化,提升产业整体价值水平。
4.2 品牌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建设路径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打造特色旅游吸引物。培育竞争力是对产业内在发展能力的提升,是产业品牌体系建设的内在支撑[6];打造特色旅游吸引物是产业外在形象的体现,是对游客的有效吸引。
提高产业竞争力,需要各级政府从宏观层面进行系统规划与开发,制定科学制度,引导与扶持相关主体参与产业的品牌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力量,为产业发展提供金融、信息、技术等配套服务。强化经营主体对资源要素的吸引、集聚、利用能力。通过政府科学驱动、保障体系完善与资源的高效利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优势。
特色旅游吸引物能够有效吸引游客,保障经营主体获得收益回报[7]。廊坊市乡村旅游业特色旅游吸引物的打造,需要以旅游者需求为基础,依托特有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农业文化,进行科学、合理设计与开发。特色旅游吸引物要给旅游者带来直观的感受与深切的体验,促进产业知名度与美誉度的提升。
5 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建设的模式
5.1 以农业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模式
廊坊市城区内、三河市内乡村旅游主要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展开,提供观光、体验、科普等服务。这类乡村旅游业的品牌体系建设,需要以农业园区、农产品生产基地为载体,以高新农业生产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体系为辅助,重点发展绿色农产品采摘、科技体验、租地耕种、农业节庆、技术交流、农产品展销、农庄餐饮等业务,吸引都市白领、青少年,满足大城市的居民需求[8]。
5.2 与旅游景区相互配套的模式
廊坊市永清县、霸州市、香河县等地区内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博物馆、自然景观等景区。这些地区的乡村旅游业主要依托旅游景区发展。此类乡村旅游业的品牌体系建设,重在强化农家乐、娱乐休闲、体育俱乐部、健康运动、农史展览、民俗收藏、手工艺品展销等业务,与旅游景区之间形成相互匹配。通过二者间的良性互促,凸显乡村旅游的生态优势与优秀文化。
5.3 以现代农业生产为基础的模式
在廊坊市安次区、永清县、三河市等村镇内,拥有大量的葡萄、梨、桃、西瓜、蔬菜等生产基地,以生产基地为载体,也是打造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的模式之一。此类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的核心是构建农业产业链与旅游产业链的“双产业链相互驱动”[9]。即以精品果蔬品牌,吸引游客观光旅游;借助旅游品牌,扩大优质产品销售。
5.4 以特色农业文化为支撑的模式
廊坊市拥有胜芳镇花灯、固安屈家营音乐、文安武术,永清扎刻与剪纸、三河豆腐加工工艺等传统农业文化。依托传统农业文化,也是一种建设乡村旅游品牌的模式[10]。开展吹奏音乐会表演、舞蹈花会表演、传统手艺表演、民俗展演、创意产品制作等活动,配以文化产品销售,让游客对农业文化获得深刻体会,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5.5 以特色村镇为载体的模式
廊坊市胜芳镇、高楼镇、?t阳镇、南营镇、辛庄村、杨家营等村镇,或是以民族文化为特色,或是以现代化新型农村为特点,或者拥有难得的田园风光。以这些特色村镇为载体,也可以有效塑造产业的品牌。在保持村镇原有特点的同时[11],辅之以风情民俗、田园风光,发展乡村度假游、田园风光游、民俗体验游等业务,为游客提供一个舒适的度假场所。
参考文献:
[1] 李艳.京津冀区域特色旅游合作开发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27(4) :114-116.
[2] 李海桐.廊坊市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9,5(6):5-6.
[3] 黄其新.区域旅游品牌化的驱动因素与战略组织――兼谈武汉市推进旅游品牌化发展思路[J].湖北社会科学,2005(3):57-58.
[4] 王婉飞,单文君.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研究――以德清县乡村旅游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5):101-104.
[5] 邱玉华,吴宜进.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选择[J].社会主义研究,2012(1):101-104.
[6] Charles R , Brent J R.旅游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65-175.
[7] 方世敏,周荃,苏斌.休闲农业品牌体系建设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1):71-77.
[8] 周晋.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基于信阳胡店乡村旅游调查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11(6):88-90.
[9] 肖晓.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整合发展模式探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2-85.
篇10
一、以战略思维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发展理念
面对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新要求、新机遇,我们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理念,对发展旅游产业形成了“四个共识”。一是抓旅游就是“扩投资促消费”。旅游作为一个综合性消费,重复性强、频率高,具有很强的消费关联性,对最终消费的刺激作用最直接,对繁荣市场的效果最明显,抓好旅游业就等于抓住了促进最终消费的关键环节。二是抓旅游就是“促发展调结构”。旅游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是“低碳产业”。发展壮大旅游业,可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绿色产业”比重,有利于增强产业的联合互动,提升工业、农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层次。三是抓旅游就是“树形象促开放”。旅游产业作为典型的“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是开放性特征十分突出的服务性行业,既是展示城市形象和魅力的重要名片,也是促进扩大开放的桥梁纽带和重要载体。抓旅游不仅仅是抓产业培育,实质上也是抓发展环境、抓招商引资、抓开放发展、抓城市品质。四是抓旅游就是“惠民生促和谐”。旅游业具有很大的就业容量,对就业拉动为1:9,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我们从保就业、保民生的高度,抓住时机加快发展旅游业,使之真正成为百姓产业、惠民产业、富民产业。
二、以战略谋划构筑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我们围绕建设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对我市的旅游产业进行重新审视、重新规划、重新定位、重新布局,着力打造具有海林特点和人文特色的旅游品牌。确定今后旅游发展总体思路是:以建设“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为契机,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旅游品牌为牵动,大力实施“2456工程”,即建设两个精品旅游名镇(横道镇和海林农场),提升四大精品旅游景区,开发五大精品旅游产品,开辟六条精品旅游线路,加快打造中国北方影视基地、中国北方水上运动基地、中国北方最具魅力的森林生态养生基地,进一步放大“林海雪原”、“中国雪乡”、“中国虎乡”、“威虎山”品牌效应,叫响“放眼北国风光,尽在林海雪原”的形象概念,使海林成为全国著名的北国风光生态休闲度假目的地。2010年,旅游人数突破2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亿元。到2012年,旅游人数突破30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突破6亿元。一是建设精品旅游景区。坚持“城即景、景即城”的理念,依托牡丹江城市副中心的区位优势,以海林主城区为中心(周围30~50公里),市民出行30~50分钟为半径的区域,依托便捷的交通、完善的设施、优美的环境、高品位的文化氛围,把市区建设成为以休闲娱乐度假为主的旅游区;以林海雪原红色旅游、百年历史文化名镇、影视拍摄基地等为主题,加快形成以横道镇核心旅游区、威虎山主峰景区为重点的自然山水与影视基地相融合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突出“冰雪休闲游、森林生态游、水域漂流”三大生态旅游特色,加快开发冬季赏雪、戏雪、滑雪,夏季漂流、登山、避暑和四季会议、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把中国雪乡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原生态休闲度假核心区;围绕东北三省最大的人工水体―莲花湖,以群力湾、月亮湾、锅盔湾、国家水上运动基地等景区为重点,突出滨水休闲、森林生态特色,做优做美莲花湖风景区。二是开辟精品旅游线路。积极开展跨国、跨区域旅游合作和营销联动,依托绥芬河和东宁口岸,以俄罗斯为旅游目的地,推出中俄东北亚旅游线路;依托海南乡、新安镇两个朝鲜民族乡镇,以韩国为旅游目的地,推出中韩旅游线路;依托亿龙风情园、莲花湖、威虎山三大景区,推出山水游线路;依托“中国雪乡”品牌优势和亚布力滑雪场、中国雪乡滑雪场、横道滑雪场、牡丹江雪堡“三场一堡”,推出冰雪游线路;依托处于全国“红色经典旅游线”之一的区位优势,以杨子荣烈土陵园为重点,推出红色游线路;依托一本书――《林海雪原》、一部戏――《智取威虎山》,推出名著游线路。三是开发精品旅游产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依托我市独特的人文历史和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特色旅游产品。重点做好以宁古塔文化为特色的“金色旅游产品”,以生态为特色的“绿色旅游产品”,以冰雪为特色的“白色旅游产品”,以剿匪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旅游产品”,以莲花湖滨水开发、海浪河“龙江第一漂”为重点的“蓝色旅游产品”,加快形成让红色鼓舞人,让绿色留住人,让金色陶冶人,让白色吸引人,让蓝色怡情人的“五色旅游”新格局。
三、以战略突破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名镇
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旅游名镇的战略部署,给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为此,我们顺势而谋,抢占先机,强力推进。一是明确定位。根据各乡镇自然资源、特色产业、个性文化、民族风情等不同特点,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运作模式,着力打造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特色互补、环境优美”的特色旅游名镇。横道镇,依托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和产业基础,努力打造成独具欧陆风情的北方生态文化名镇;二道、三道镇,依托莲花湖风景区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北方避暑度假旅游名镇;长汀镇,依托中国雪乡景区,着力打造北方冰雪旅游名镇;新安镇,依托朝鲜民俗特色和现代观光农业,打造朝鲜民俗风情名镇;海南乡,依托近郊果蔬基地的优势,着力打造生态采摘、特色餐饮名镇;柴河镇,围绕打造牡丹江卫星城的定位,全力打造近郊短线特色游名镇。二是突破重点。就是全力打造横道旅游名镇。这个镇既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良好的产业基础,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建镇史比哈尔滨还早4年。我们在注重开发生态资源的同时,重点打好“文化牌”,放大文化效应。打“影视牌”。依托“威虎山影视基地”,围绕《闯关东》、《林海雪原》等影视热播剧,采取“旅游+影视”的方式,创意包装一批游客参与性和娱乐性强的项目。加强与国内知名影视基地和战略投资者合作,加大影视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叫响“南有沙家浜,北有威虎山”、“南有横店,北有横道”。打“中东铁路牌”。充分发挥横道镇俄式建筑集群的特点,深入挖掘“百年历史文化名镇”的内涵,整合镇内及其周边区域的优势旅游资源,修缮中东铁路机车库、东正教堂、中东铁路专家楼,新建改造中东铁路历史博物馆、俄罗斯民族风情街、俄式家庭旅馆、餐饮街区和俄式购物街区等,恢复历史建筑旧貌,着力打造全省最大的俄式建筑旅游观光集合区。打“红色旅游牌”。以被确定为全国16条红色经典旅游线路为契机,以海林人民的抗战史和英雄的剿匪事迹为背景,新建抗联纪念馆,修缮改造海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旧址、老火锯旧址、抗联密营旧址、杨子荣剿匪小分队营地旧址,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打造红色经典旅游集合区。打“虎乡文化牌”。以东北虎林园为依托,借助“中国虎乡”品牌优势,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完善基地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景区提档升级。加强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深入开发系列“虎”产品,做大做好“虎”文章,使横道镇“虎”威远扬。三是抢前启动。聘请国内知名旅游策划机构,进一步编制完善全市旅游名镇特别是横道旅游名镇整体规划,创意包装精品项目,加大与中青旅等战略伙伴对接合作,力促项目尽早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