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导师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10 16:02: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业导师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业导师工作计划

篇1

Abstract: After finished standard and contents design of the course,the detailed design of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i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such as teaching organization design,teaching method design, examination mode design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 design etc.

关键词: 教学实施;教学组织;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学环境;设计

Key words: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teaching organization;teaching method;examination mode;teaching environment;design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191-02

0引言

在《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一文中我们已经详细介绍了课程自岗位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计,最后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标准这一课程后台设计过程。在本篇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课程实施过程的具体设计,包括教学组织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考核方式的设计及教学环境的设计等各方面内容。

1教学组织的设计

课程的教学组织采用“车间教学”的形式,融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于一体,培养学生的“员工感”。

我们分大班为若干“班组”,高职院一个班级大约40-50人,我们将其按5~6人一组的编制分成8~10个班组,每个班组设一位班组长,可由老师指定或学生选举产生。班组长可以不固定,可由组里成员轮流担当。班组长是班组的管理者,负责整管理个班组,如日常考勤、独立制定或组织成员讨论制定工作计划,监控督促各成员按计划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的汇总、审核及全体组员的考核打分等工作。

这样,不但培养了每个组员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而且通过担当班组长,还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有效挖掘学生潜力,不仅达到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更强化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本课程当中不再是单纯的教师身份,他具有三重身份,即是车间主任,又是车间技术主管。作为车间主任,他负责车间的生产组织、日常考勤、过程监控与反馈处理;作为技术主管,他要负责车间的技术咨询、故障处理、技术反馈和质量控制等工作。

2教学方法的设计

改革后的《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英语》课程采用工作过程六步法为主,辅以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班组合作、现场教学、模拟仿真、角色扮演、头脑风暴、案例教学、四步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

通过六步法,使学生在学习第一门专业课程时即能够初步具备工作过程的相应能力:完成任务的专业能力、交流沟通等社会能力、计划检查等方法能力。

在资讯、计划、决策环节中,教师主要分析工作任务,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引导学生运用教学资源学习,团队合作完成工作任务,要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学生分组接受、分析工作任务,并经过资讯,学生交流讨论制定学习计划。

在实施和检查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自己制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计划,合理分工,完成任务。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实施自我检查和相互检查,完成实施过程记录。本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审核、引导和答疑的作用。

在评价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完成总结和评价,使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最后小组组织自评和互评,教师组织考核进行综合评价。

3考核方式的设计

改革后的课程一改过去“一卷定乾坤”的片面考核方式为过程考核考核。各学习情境的项目或任务单独进行过程考核,考核内容除了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外,还包含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态度、纪律、职业素养等情感方面的考核打分。另外,为了促进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将分别对班组和个人进行考核,班组的分数将作为成员个人成绩的系数,最后计入学生个人成绩当中。

下面将以学习情境1为例给出班组和个人的考核内容,仅供参考。

3.1 学习情境1对班组的评价内容

3.1.1 态度纪律方面①班组整体纪律良好,全体组员不迟到、早退和无故缺勤。②班组全体成员工作认真,能进行互助学习。

3.1.2 职业素养方面①班组长有很强的责任心,组员有主人翁意识,能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任务。②班组各成员均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组员能够与他人分享经验和观点,互相协助,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3.1.3 专业能力方面①内容合理,语句简洁、通畅,无语法错误,应用大量专业词汇。②短剧演绎生动逼真,选取合适的场地或道具进行表演,表演者发言清晰,表演自如。

3.2 学习情境1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内容

3.2.1 态度纪律方面①严格遵守管理制度,不迟到、早退和无故缺勤。②工作认真,服从安排。发现自身不足后主动向老师、同学虚心学习,发现错误后及时主动改正。

3.2.2 职业素养方面①有主人翁意识,学习认真负责,能为学习结果承担责任。②与学习小组成员保持良好合作关系,采用合适方式表达不同意见,愿为他人分享经验和观点,能为团队利益作出个人牺牲。

3.2.3 专业能力方面①按质按量完成本职工作。②掌握必备的专业词汇及专业术语。

4学习环境的设计

为实现课程“寓教于乐”的核心思想,课程团队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具体解释如下:

4.1 学习内容开放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实行“个性化”教学,实现学习内容的开放。通过完成学习情境的工作任务,将封闭的被动学习变为开放的主动学习;

4.2 学习时间开放通过周4或周6课时联排的小模块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利用一至两次课就可完成1个学习情境的工作任务,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资讯、计划、实施的时间,甚至可团队合作进行任务检查和评价,学习时间更灵活,形成开放性学习时间;

4.3 学习场地开放制定实训场地和专业教室的开放性管理制度,由学生自行管理,实现校内学习场地开放;同时将校外实训基地现场兼师与学生实行挂钩,学生可根据现场企业要求和兼师安排,到企业现场实习实践,实现校外实训场地开放;

4.4 学习方式的开放课堂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学生组织班组团队,进行讨论式学习、研究学习、集体开发等学习。为将课程的新技术及时引入课堂,院内专业骨干教师通过上网、查阅期刊、到现场调研查找参考资料开展课程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讲座,院外邀请课程领域现场专家开设专题讲座,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学习。

4.5 教学资源的开放学生除引导文等工学结合教学资源外,还可通过网络了解教师手册、学生手册、教师教学计划、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参考教师的教案、电子教案、课件,进行在线测试,并通过课程论坛和在线答疑等方式与教师交流、解惑,实现资源的开放。

5实施效果反馈

本课程改革经过在06级、07级、08级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学生的实施改进验证再实施在改进,课程设计已经十分成熟,于2009年成功立项学院精品课程。

学生和老师都受益颇多。铁运061班秦世阳同学说这种企业化教学模式,培养了我们的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特别是将企业的最新的技术资料和工作内容纳入教学内容,让我们直接从事实际工作任务,在学校就与工作岗位接轨,实现零距离上岗。

本人也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不断成长,课程建设过程对我也是一个提升的过程,经历了这门课程改革的策划、组织以及实施,培养了我独立进行课程开发能力,使我在教学能力上更进一步。在改革课程任教过程中,不但全面提升了我的英语素养和专业能力,更锻炼了我的组织能力。通过“车间”式的教学组织,进一步锻炼了我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

篇2

1、开题者应先修完规定的最低学分后,在文法学院网站上下载《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论文工作计划书》,经导师同意按要求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至少提前一周提交开题审议小组成员。

2、各个学科点应严格在规定的时间内安排开题,保证研究生学业进度。

3、开题报告审议小组成员由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其中具有指导研究生资格的导师人数不应少于3人,开题秘书应进行记录。

4、开题者着装应端庄大方,陈述时间为15分钟,由审议小组进行评价,做出开题是否通过的书面意见,经审议小组负责人签字后,于一周内将《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论文工作计划书》报学院教学办备案;通过开题者即可进入论文撰写阶段。

二、开题报告的具体内容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文献综述:

应把握该选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应有述有评,归纳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3、论文框架结构:

论文框架要求列至三级标题。

4、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研究方法应说明论文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或主要技术路线;论文的创新点是指有独到见解的观点。

篇3

优秀导师评选细则一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学分制改革,加强我校本科生导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依据《重庆师范大学教学工作单项奖励实施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评选范围

第二条 我校担任全日制本科生导师的教师。

第三章 评选条件

第三条 候选人应满足下列条件:

1.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恪守教师职业规范,热爱学生,责任心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具有奉献精神。

2.认真履行本科生导师的各项职责,开展指导活动效果好,工作计划、工作记录等教学工作档案规范完整。

3.担任本科生导师满一届,年度考核达到受聘岗位要求。

4.在担任本年度本科生导师期间,依据《重庆师范大学本科

生导师制实施办法》的考核评价标准,综合评价优秀,排名处于学院前30%。

第四条 凡担任本科生导师期间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具

备申报资格:

1.不服从本单位统筹安排的导师制工作任务。

2.担任导师期间发生过教学事故。

3.学生未参加考核评价,或学院未开展考核评价。

第五条 在符合评选条件的基础上,导师指导的本科生获得校级及以上奖项或成绩突出,可优先参评。

第四章 评选办法

第六条 评选每年开展一次,评选名额不超过学院担任本科生导师总人数的5%。

第七条 学院设立评选委员会,评选委员会成员不少于5人,

并根据本办法和《重庆师范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制订适合本院实际的评选办法,具体负责本科生优秀导师奖的推荐工作。

第八条 评选程序如下:

1.符合候选人条件的教师向所在学院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

2.学院评选委员会根据学校及学院评选办法,在述职、评议的基础上,确定本学院的本科生优秀导师奖推荐名单。

3.学院将本科生优秀导师奖推荐名单向全院师生公示五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报教务处。

4.教务处负责对学院上报的本科生优秀导师奖推荐人进行资格审查。审查结果在全校公示五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报校长办公会批准。

第五章 奖励办法

第九条 获奖教师由学校发文表彰,授予重庆师范大学本科生优秀导师奖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给予物质奖励,并记入教师档案,作为业绩考核和晋升的依据。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条 评审结果公示期间,如对评审结果有异议,须提交书面署名异议材料,口头异议、匿名异议一律不予受理。各学院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异议的调查,必要时可进行会议复审。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优秀导师评选细则二一、评选条件

1、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指导水平和道德情操。认真执行国家和学校的研究生教育政策、法规与规章制度。

2、治学严谨,为人师表,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能对研究生进行全面、严格的管理,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映并积极协调解决。

3、近两年有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部、市级以上级别的科研项目,有充足的科研经费用于指导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和进行学术交流,积极资助研究生完成学业。

4、在培养人才方面特别突出,所指导的毕业后被SCI收录者;或所指导的研究生获得优秀毕业论文奖;或获得上海市、校级优秀毕业生称号及其他重要奖项。

5、需为完整地指导过二届以上研究生,。所带教研究生均能完成学业,获得相应学位证书。近两年毕业的研究生能顺利就业。

6、本人及所指导的研究生未发生过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校纪律的行为。

7、3年内获得过校优秀导师嘉奖者,不参加评选。

三、评选和奖励办法

1、优秀导师采用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评选推荐的方法。各二级部门根据研究生导师的工作业绩和教学成果,择优推荐优秀研究生导师,经研究生院审核后上报学校。

2、奖励金额3000元/人。

3、20xx度年校本部优秀导师评选名额为16名,由学校给与奖励;非校本部单位优秀导师名额为18位,建议参照学校规定给与奖励。

优秀导师评选细则三【评选目的】

为更好地开展家教工作,保证家教服务质量,打响海大家教的知名度,同时激励家教老师树立良好的责任感,

更好地做好每份家教,特设此奖励制度,鼓励在家教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家教老师。

【评选方式】

以每学期的《成功跟踪调查表》,家教老师的《推荐表》、《总结书》以及平时接家教的情况,干部对家教老师的评价等作为主要依据,通过对比家长及联络员对家教老师的评价、家教老师平时的表现等,最后作出的一个综合评定。

家长方面

1. 考勤上,是否有迟到或无故缺席或经常请假等情况;

2. 沟通上,与孩子、家长的沟通情况;

3. 教学上,备课;上课态度;口头表达能力、解题思路与步骤是否清晰、有条理;家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处理方法,家长对老师的态度和看法;

4. 效果上,孩子成绩是否有提高;

5. 家长与孩子对家教老师的总体评价。

干部方面

1. 家教老师和干部之间的沟通情况;

2. 家教老师的态度以及配合中心工作的情况;

3. 老师外出摆点的次数以及表现;

4. 干部对家教老师的总体评价。

老师方面

1. 所接家教份数、任教时间、总收入,可教科目等;

2. 履行中心规定的各项义务,合理行使中心赋予的权利;

3. 家教老师反馈信息的及时程度;

4. 态度好,积极与家教中心沟通、配合并参与中心工作及活动,积极反映其对中心的看法及意见;

篇4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

1.进一步落实和加强“德育为先”的理念。在新的形势下,由于学分制的实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传统的成建制班级辅导员、年级辅导员需照顾的学生较多,并不能做到“一对少”、“一对一”的了解情况和指导学生。实行导师制,导师的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导向”、“导学”、“导心”,既对学生热情关怀又严格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自立、自强的人格。其首要工作是加强德育工作,知识仅仅是谋生立业的手段,道德品质才是决定学生未来人生价值取向的关键因素。导师将以知识传递为本,过渡到以发展学生为本,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实践道德内容,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养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导师既要在课堂上灌输、传授,又要带领学生、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取、提升。

2.促进标准化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的统一。在以往的教学中,专业教师一般在课堂上授完课后就很少与学生有进一步的接触,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专业、兴趣、特长以及心理状态等情况,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实行导师制则改变了这种局面,导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多样性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如大一主要是帮助学生尽早的适应大学生活和端正正确的专业思想,学习方法转变的指导和强化专业教育和经典导读;大二的学生主要是知道他们选专业方向及相应的专业课程,督促指导他们参加英语、计算机等过级考试,指导暑假调查报告的撰写;对于大三的学生,主要是指导学年论文的撰写以及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并为此作准备;大四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撰写,作为导师要鼓励学生参加毕业实习,提前进入社会工作为以后的真正就业打基础,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也专业原理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撰写好毕业论文。导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个性学生以及其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调整辅导内容,激发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领域,深化专业学习,完善知识结构。导师主要是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具体指导,结合个别谈心、集体交流、网上信件和互动等灵活多样的手段多方位、多渠道、立体的与学生交流互动,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思考。

3.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大一到大四一直担任导师,就是能够使专业教师从学生一进校就可以跟踪指导。尤其是学校扩招以来,很多学生对自己所选的专业不甚了解也没有从自身个性特点选择合适的专业,还有的学生是调剂的专业,所以会出现对专业不感兴趣导致学习无动力、无积极性甚至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情况。而导师从大一一开始就加强学生的专业辅导和职业规划、学业指导相结合,结合专业及学生个性特点,指导学生及早规划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低年级学生主要是指导其基础课程学习,而对于毕业生而言,经历了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学习、写作,导师带领学生参加自己的科研项目,强化了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能更好地将其转化到实际的工作岗位。同时,对于想继续深造的学生,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下,学生能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快乐,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深造的决心。

结合专业指导,导师能够一对一的进行职业发展咨询,加强就业观教育,开展就业援助和服务,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和择业观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和职业兴趣,指导学生进行成才设计和职业策划,指导学生择业、求职和就业,帮助学生提高择业竞争能力。

二、保证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质量的几点思考

1.完善导师选拔和配置机制。在具体实施导师制时,可以采用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机制,导师制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不管对导师、对学生,都是“双赢”的。在导师的选拔上,可以积极推广将教学团队整体作为指导队伍,发挥各层次教师各自的优势,实现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多元化学习的指导,建立一定的竞争机制,不可只单纯以职称高低为标准;导师选拔和配置还可以由学生来推选,这样可以选拔出真正关心学生成长、师德高尚、专业扎实、经验丰富的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选拔导师还可以建立导师竞争机制,结合评价考核体系定期更新导师库;也可以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进行选择导师;同时,如果院内专业教师缺乏,则可以适量聘请企业中的管理者作为兼职导师,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了解熟悉管理实践和真实企业运作,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研究方向的改变,提出转换申请则可以重新选择导师。

2.建立科学的本科生导师制管理机制。(1)完善本科生导师的培训制度。导师制实施质量及效果的好坏,主要影响因素是导师的素质,据调查数据显示,73.8%的学生认为“有经验与责任感”是衡量一名导师优秀与否的首要标准,仅6.5%和6.6%的学生将导师“学历与职称”、“专业背景”作为衡量导师优秀与否的首要标准。因此,除了明确本科生导师的选拔标准之外,必须要完善导师的培训制度。其一要加强导师的职业道德培训,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工作认真负责具有敬业精神,关心学生的思想进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其二要加强导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培训。(2)建立有效的本科生导师制监督评价机制。要建立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保证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正常实施,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应明确导师职责,让导师知道自己的工作范围是什么,如果职责不清,则监督检查的内容和机制模糊,导师必然缺乏指导的动力和压力;其次,对导师工作方式和具体指导内容也需做出要求,制定完善本科生导师工作规程、导师每学期或每学年工作计划总结、导师工作日志、导师活动调查表、导师考核档案等。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对导师工作做出了公正的评价,能够为激励机制提供公平合理的依据,评价内容应包括教书育人、专业辅导、就业指导等多方面的内容,也要结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专家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建立导师工作动态的、客观的、准确的、全面的评价机制。(3)建立健全合理的激励机制。要构建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要将导师的劳动进行量化并计入教学工作量的统计当中,按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具体折算成课时,发放绩效津贴;其次,根据导师工作评价指标、奖惩制度对导师进行测评,奖励优秀导师,当然对于不合格者责令其期限进行改进,并建立淘汰退出机制,做到奖惩分明;然后,还可以将导师指导情况与年终考核、年终奖励挂钩;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的考核和激励,引导学生与导师形成良好互动,尊重导师劳动,充分利用导师资源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形成“双赢”局面。

3.处理好导师与辅导员之间的关系。本科生导师和辅导员因为学分制而共存,围绕教育教学理念的实施,二者的工作职责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二者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是二者都是施教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是以育人为目标的。二者的区别是,辅导员全面负责班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生活、就业、心理等各方面的情况。导师的工作重点是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学业、职业生涯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活动,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个性提供因材施教的指导。鉴于此,需要采取辅导员和导师分工协作的方式和构建二者契合关系,形成合力,提高二者的工作效率。

篇5

[Abstract] Today our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has entered the popular stage, country put forward the “excellent physician” program to cultivate more outstanding and professional medical professionals. In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features’ design in functional orientation,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aspect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n medical schools. Then we can get more theoretical guarantees and provide guidance for training excellent physicians.

[Key words] Medical colleges; Physician excellenc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Functional design

导师制(tutorial system)诞生于14世纪的牛津和剑桥大学,是指在专业领域有一定造诣且有高尚品德的老师担任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学制度[1]。现在中国的导师制大量应用于硕士研究生阶段,但是国内部分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都开展了本科生导师制,大有向全国各普通院校蔓延扩展的趋势。同时,在学分制教育的大背景下,为了医学院校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培育专业素质过硬、医德医风高尚而又能迎接未来挑战的医学人才,教育部、卫计委决定共同实施卓越医师计划。通过对我国部分高校施行本科生导师制情况的调研发现,本科生导师制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新型人才方面有着绝对优势,如果运用于医学院校中,会更符合卓越医师的培养目标。

1 本科生导师制的功能定位

为促进本科生导师制在医学院校的发展,首先必须明确其功能定位。

1.1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学生初入大学有一个适应阶段,这阶段导师应主动成为学生的朋友,倾听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另外,医学专业课业非常繁重,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掌握专业知识吃力,导师应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再者,很多学生在初次与尸体标本接触时,会产生抵触心理及焦虑情绪,导师更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

1.2 结合临床中具体实例,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临床导师在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还要注意多多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比如在具体处理医患纠纷的实例当中,要帮助学生明确医师的义务与权利,掌握医患关系处理的技巧,并教会学生在保护患者和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的同时,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2]。在日常的沟通交流当中,把一个人最好的一面全面展现给学生,包括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工作作风,并教会学生以患者为中心,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正确处理治病救人和个人得失的关系,做一名具有较高责任心和较高品质的临床医师[3]。

1.3 通过言传身教,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导师应该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实验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提高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临床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导师组织学术研究与研讨会议和其他相关活动,邀请学生参与其中,使之逐渐形成医学科研思维,熟悉和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发现、提出问题,解决临床难题,进而提前提升科研能力,具备医学科研素养。学生还可以跟随导师参加资料收集整理、科研课题设计、文献检索等工作,从参加课题研究到独立思考、撰写论文,学生的动手、科研能力得到锻炼,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和临床实践有机联系起来[4]。

1.4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其实现个性化发展

导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个人长处和兴趣,有针对性地帮助其选择一门感兴趣的科目作为突破点,确立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导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医学领域优秀的资源,如网站、报刊等,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和扩宽思路。在毕业阶段,导师可以结合学生意愿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做出人生的重大选择,或继续升学深造,或毕业踏入社会,并指导即将踏入社会的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5]。

2 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主体

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主体主要包括导师、学生和管理者三个方面。

导师由在校优秀教师、返聘教师、临床医生、在读博士等组成,要有强烈的育人责任意识,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学术上指导学生,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同时,导师必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另外,导师要有创造精神。想要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就必须有有创新精神的导师。最后,导师要具备把其思想、品德、知识、智慧和创新能力传送到学生内心、行动中去的教学能力[6]。

学生主要由医学院校优秀本科生组成。首先,学生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尊敬老师,珍惜实验资源;其次,入选高年级学生应掌握扎实的专业文化知识以及基本的实验方法;此外,学生应有较高的科研兴趣,然后根据自己的科研兴趣自主选择想要跟从学习的导师。

管理者在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营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院校应成立专门的本科生导师制管理部门,管理部门要制定切实的工作计划,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进行有效管理。在制定管理方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合理安排导师的工作时间和学生的上课时间,减轻导师和学生的时间压力;安排导师与学生沟通的地点,在空间上为本科生导师制提供便利;为导师指导学生提供充足的物质资源,因为只有充足的实验标本和完好的实验器材才能保证师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质量和效率,激发师生的研究热情;制定导师制顺利运行的配套政策,如导师资格认证办法、绩效考核办法等。

3 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环节

据调查,某医学院校本专科生16000余人,在任教师500余人,师生比例为1∶32。在师资力量如此匮乏的情况下,很难对所有医学生实施导师制,只能选择对部分基础扎实且学有余力的同学实施。具体运行环节如下。

3.1 导师选聘

导师选聘由具体职能部门进行操作。首先文凭在博士以上、职称在副教授以上的教师直接成为导师;其次,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可由学生在线投票选出心目中的导师,按投票高低结合专业素质评选;还可以院系领导推介,就教师的临床经验和其在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进行归类统计,推介适合成为导师的人选;最后是毛遂自荐,有意愿担任导师的教师可以填写申报书,通过校内评审、公示,最终成为学生导师。

3.2 学生资料收集

学生资料的收集有利于导师对学生进行初步的了解和选择。资料收集应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如个人信息、学业成绩、心理素质、理想及希望的发展方向及在校期间是否参加过导师的课题研究,有无临床经验等。

3.3 师生互选

首先将导师和学生的信息公布在工作网站上,导师的信息包括导师研究的方向、最近研究的课题,由医学生先对导师进行志愿填报,填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和选择导师的理由等。每位学生最多可选择三位导师,可以自由选择是否服从调剂,然后由导师再对选择自己的学生进行筛选,并确定好名单。导师与学生一经确定,经过半年试用期后一般不再进行变动,特殊情况下(比如高年级时)可以再行申请凋整。

3.4 开展工作

首先由学校管理部门设计并公示导师培养学生过程的监督细则;在此过程中,导师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每个学生的指导计划,并开展指导工作;最后,定期收集和总结本科生导师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记录成案,为本科生导师制的长效发展积累经验。

3.5 考评反馈

在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过程中,具体职能部门负责对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阶段考评和过程监督。阶段考评包括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否按计划完成、完成效果如何。考评可以在学期末进行,也可以按年度总结。导师和学生都要分别提交工作小结,学校也可定期组织成果展示,相关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对导师和学生进行评价和奖惩[7]。

4 本科生导师制的具体实施

医学院校本科时期应使用双向分段的模式实行本科生导师制[8]。导师在低年级阶段主要为学生提供关于生活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部分学生从小未离开家,不适应寄宿制生活,导师主要应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克服初来医学院校的不适应及焦虑情绪。到了高年级,学生已基本适应大学生活,自主能力和个人素养增强,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二次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这时就可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以五年制临床医学生为例,分段实施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大一、大二为第一阶段,大三至大五为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即大一和大二。这是医学生适应大学和夯实基础的关键时期。首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导师介绍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并在学生参与大量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工作之余,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在锻炼能力的同时不能忘记学习。另外,学生要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关注学科的动态,向老师学习相关知识,为大三参与科研奠定基础。导师也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对学分制下的医学生选修课程进行指导,要做到兼顾学生的兴趣、志向与合理知识结构的搭建,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发现学生的亮点。

第二阶段,即大三至大五。这一阶段主要以科研实践和就业方向指导为主。首先,导师根据自己的科研进度,结合学生的课业进度,安排其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项目,由易到难,使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接受科研素养和系统操作技能的培养;并指导学生申报一定课题,带领优秀学生参加全国临床知识技能大赛等国家级比赛。另外,导师对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和从业进行指导,鼓励有一定研究潜力的学生进一步求学深造,帮助要参加工作的学生做好求职前的准备等。

5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主要使用以下评价方式:导师自评、学生测教、院系评估、学校评估,最后作出总结[9]。

5.1 导师自评

管理部门为导师自评出台导师自测,建立手册。自测内容主要包括导师指导学生的方式方法以及工作态度、工作成效、阶段工作内容。记录导师为学生做的具体工作(包括内容、工作时间、地点等),并需要有学生的确认,签名。每学期结束的时候,要上交“导师手册”,看内容是否已填写充实、完整。

5.2 学生测教

学生通过网络对导师指导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价,评价的结果会直接在学校的教务系统上显示出来,院系以及个人无权也无法干涉。

5.3 院系评估

院系的评价是可以通过院系成立的“督导小组”的不定时检查结果来给出评价[10]。

5.4 学校评估

学校收集学生测评、导师自测和院系评估的资料内容对这一时段的实施情况、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进行统计汇总。

5.5 作出总结

有关部门将获取的信息按比例计算分值,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并对该结果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档进行归类,作为对导师的最终评价。

篇6

我们学校行政一班人,十分重视校本研修工作,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认为这是办好学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我们定期研究校本研修工作,建立校本研修的保障机制。

1、提高认识——树立校本研修的理念。面对当前教育,通过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校本研修是学校的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是办好一所学校的综合研究活动。它是以学校为研修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修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修内容,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研修目的,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研究活动。它既是一种并于教师和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也是一种制度建设,更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学校成立由专职副校长、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组成的校本研修组织机构,定期召开会议,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对教师队伍建设制订长期发展的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并积极组织实施。

2、创造条件——做到四落实

经费落实。学校制订了财务支出有关制度和校本研修有关奖励制度。学校对教师全员培训、教师学历培训、教研活动、教师外出取经等必要的经费支出给予保证。XX年年11.01万元,2010年15.35万元。

师资落实。校本研修师资在校内依靠如下人员:学校有高级教师7人,中学一级教师34人,余姚市教坛新秀3人。精心挑选好各学科教研组长、级段学科组长、级段骨干班主任等。在校外主要依靠市教师进修学校、市教研室、并与宁波东恩中学等单位挂钩,充实师训师资。

书籍落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教师学习的需要,学校订有34种教育期刊,19种报纸,并每年给每个教师人手订阅一份杂志和购买二本专著。学校还专门购置了一批教育专著书供教师借阅。

设备落实。学校有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校园网等设备齐全,网络畅通,运行环境良好。

3、开发资源——运行多渠道

上级资源 全员培训选用省、市组编的教师全员培训基本教材。07、10年学校开展的《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教师语言表达》、《余姚市义务段教师学科专题培训指南》。

师资资源 校内以高级教师、学科教研组长、学科级段任课组长等为培训辅导员,效果较好。另外用外聘教师来充实培训师资队伍。

网络资源 能充分利用“浙江教师研修网”、“宁波教师教育网”、“教育在线”等网络资源,建立以学科为单位的区域性学习团队,定期开展学习和讨论。

资料积累 学校学科教研组长、学科教学年级组长等学校教学骨干教师,均建有学科教学数据库,内有新课标学习资料、备课资料、教学课件、试卷练习题库、教学经典案例等计算机信息资料,全校总存量达60多g,平均每位教师有1g多。

自编教材 积极开发教师教育校本课程,有自编校本研修教材。学校编有《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读本》《班主任全员培训讲义》等,作为学校中教师政治业务培训教材。

外部引入 学校与余姚市教研室、余姚市教师进修学校(宁波教育学院余姚学院)、宁波东恩中学等机构和学校保持联系,促进校本研修的深入开展。开辟“梁中讲堂”邀请外单位的教育教学专家,分专题来校讲座。

二、制定计划制度,加强总结考核,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

1、制定计划——启动校本研修工作

学校制有教师长期发展的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不断提出阶段性实施意见和改进措施。学校每学年制定校本研修的工作计划,积极组织实施。对各项专题内容,又制定专项计划来开展各项工作。如2010年梁辉中学青年教师培养指导意见,2010学年梁辉中学青年教师“十个一”活动方案等。

2、及时总结——不断反思和改进

在阶段性计划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改进做法,完善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不断取得实效。如每学年有师训工作计划和总结,每个专项内容又有计划和总结。XX年年、2010年的主要专题有《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教师言语表达》等都有单项计划和总结。

3、形成制度——把校本研修工作制度化

在校本研修开展的过程中,我们把习惯的做法,行之有效的措施总结出来形成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制度化。几年来我校形成的校本研修制度有:青年教师综合考评量表、教师师德考核互评表、梁辉中学年级组考核表、学生问卷调查表、教学质量评估及奖励办法、校级先进奖励办法、集体备课要求、梁辉中学教学工作常规、梁辉中学教职工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评分细则、梁辉中学晋升一级教师量化评审方案等。

4、民主参与——调动每个教师的主动性

在青年教师培养工程中,每个青年教师都制定自我成长计划及年度教学业务学习和课题研究计划,确定自我奋斗目标,争取3-5年内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

5、保证时间——使校本研修活动落到实处

学校隔周一次师德政治学习,三周一次教研组活动。每学期制定《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计划》,三周一次教研组活动内容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按计划布置教师个人自学内容。读专著内容有:《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教师需要什么》、《强化爱与责任,彰显师德辉》等。保证平均每周1小时以上。

6、记录过程——使校本研修工作留有痕迹

校本研修的每次活动过程有记录,人员出勤有点录,必要时拍照留念,完成后有小结和报道。如教研组工作记录册、教师成长记录册都能按要求记好,“梁中讲堂”请专家来校为教师讲座、《教师言语表达》理论考试都能拍照存档。

「 1

7、加强考核——是开展校本研修的推动力

07、08学年教师全员培训《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 教师语言表达》、《余姚市义务段教师学科专题培训》都按上级要求精心组织,抓住辅导、讲座、自学、作业、考试等培训环节,达到预期的培训目标,参训率100%。在班主任培训中,采用论坛评优、征文评奖等措施,推动了培训工用的扎实开展。

8、完善档案——反映校本研修工作的面貌和成绩

在教师培训方面,主要档案工作有:学分记入,培训工作资料等,能分类装订成册。每学年装订一次,内容有:整体师训工作档案、学分管理档案(包括学分粘贴到教师个人)、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档案(一人一档)等。

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方面,各线做好归档工作,以全面反映我校的校本研修工作的面貌和成绩。

三、落实内容,确定形式,认真实施校本研修工作

1、内容广泛丰富

全员培训内容 07、08学年主要有《新课程教学评价》、《教师语言表达》、《余姚市义务段教师学科专题培训》等。

自主培训内容 有“六个一”活动、《青年教师培养工程》、《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实效》。二年来,校本研修内容丰富,效果显著。

师德培训内容 根据上级要求每学期制定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寒暑假对教师的政治学习都作出安排。学校还编制校本教材《梁辉中学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读本》(每学期一本),安排理论学习时间,扎实开展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和师德教育。

读教育专著活动 在教师中开展读教育专著活动,平时建立教师学习用书借阅制度,要求每个教师每学年读二本教育专著,同时开展读书心得写作和演讲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水平。

新课标新课程内容 对新课程教学采取集体备课,级段任课组长引领,定期开展小组研讨,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内容 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由学科教研组长、学科级段备课组长带头,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建立学科课件教学库、试题练习库、备课资料库等计算机信息资料,全校总存量达60多g,平均每位教师有1g多。

教育科研内容 学校成立教科室,结合教学科研课题的开展,进行教育科研基本知识、方法培训。

2、形式多样活泼

案例研讨、写反思文章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能运用案例进行研讨,写案例文章,教师撰写的教学案例文章,三年来在余姚市级以上获奖6人次。在班主任培训中开展班主任工作论坛活动;在青年教师培训中,于2010年4月举行了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主题论坛活动。,通过论坛形式开展交流活动,促进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

校本研修与教研活动有机结合 三周一次教研组活动,采用集体备课、专题研讨、听课评课,请进来走出去,开展教学会诊等形式的培训活动,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其中两年来,就派教师去东恩中学参加异校教研活动8次,计40余人次。每学期举行校内教研活动各学科7-8次、街道教研活动1-2次、余姚市级教研活动1-2次。教师参与面达100%。

“师徒结对”活动 实行导师制,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对分配来我校的新教师,学校都安排师徒结对。近几年校内师徒结对有:黄佳娜与吴伟龙、黄芬芳与方燕莉、王琪与徐一新等。校外结对教师有黄陆亚与鲁国权、陈雪梅与周建波、吴钏与江益新、龚文君与叶潮等;2010年余姚市第二届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跨校带徒活动中又有五位教师结成对子(黄芬芳与邵利群、楼秋林与苏可儿、翁燕飞与邬代红、吴钏与江益新、黄佳娜与马颂行)。黄芬芳老师还与宁波东恩中学毛静娣老师结成对子。青年教师成长迅速,黄佳娜、黄芬芳老师荣获余姚市青年教师比武一等奖。

教育科研活动 课题《“自主规划,同伴互助"式青年教师成长模式的探索》在宁波市立项,目前正在实行中。此课题学校成立课题组,由学校教学骨干与10多位青年教师共同参与。

篇7

关键词:导师制;高职生;特长导向;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

导师制特长导向是由高职院校的学科带头人和教研骨干教师担任导师,高职生通过具有专业特长的导师的指导,并参与体验导师所从事的科研技术研发、实训室的建设、实习项目等工作。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一技之长。实施导师制特长导向,能进一步地提高高职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

一、导师制特长导向工作实施的意义

1、导师制特长导向是改革高职教学模式的需要。导师制特长导向的实施,既推动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又延伸课堂教学,弥补了以前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导师制特长导向的实施,延伸了教师“教书”与“育人”的空间与时间;通过合作式教学,开放式教学,专题性指导,创新性、综合性实验等多种途径,促进了“教”与“学”观念与模式的转变。导师制特长导向在拓展专业教育、强化实践教学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技能拓展活动可以使学生掌握社会需要的实际技能,适应择业、就业、创业的需要。有意识培养高职生的实践能力。对未来参与激烈的就业竞争,无疑会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2、导师制特长导向是引导高职生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良好的学习能力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师制特长导向充分发挥了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兴趣出发,从专业爱好出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师制特长导向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拓展知识面,促使高职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究的习惯养成。

3、导师制特长导向是探索高职创新性教育模式的需要。引导学生对创新性课题进行研究,进行科学分析,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和提高。高职生的创新能力强与不强,对就业将产生重要影响。高职生导师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探索思考能力,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潜能,进行不同的指导。在研究方法和思路方面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避免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放任自流及流于形式。

4、导师制特长导向是培养高职生个性特长的需要。实施导师制特长导向,改革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实施因材施教。由于导师—般在专业上都学有所长,同时所指导的学生人数有限,因此,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志趣和特长,因人而异地制定其学习计划、指导其专业课程学习,这样就会不断地激励学生的学习,使每位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一个具有专业特长的高职生,必将在就业中得到众多用人单位的青睐。传统的教育是单向的知识传递,以相对封闭的、静态的和单一标准要求、评价和衡量学生,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统一规格的。现代教育是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造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

二、实施导师制特长导向的方法和步骤:

1、导师聘任办法。为了使导师工作有章可循,我系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配套管理办法。

这些管理办法主要从担任导师的条件、导师的职责、权利、义务、导师聘任与管理、待遇、监督考核以及学生申请条件、学生选拔办法、管理细则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鼓励政治思想好、业务素质高、有专业特长的骨干教师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并使在学习上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利用在校的时间,掌握更多、更符合自身发展的知识结构与操作技能。

2、导师任职条件。包括专任教师、教辅人员和管理干部,担任高职生导师必须是政治思想好,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师德,具备某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有专业特长和因材施教的教学能力。在聘任与管理上,采取个人申报,各系部及有关处室推荐,专家组审议,系部批准,考核不合格的导师系部予以解聘。对导师实行学期考核,动态管理。

3、导师指导。导师每周进行辅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导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在指导途径上,既要有集体辅导,也要有个别辅导,通过专题讲座、谈心交流、学业辅导等形式与学生交流;既可开展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也可利用电话、互联网等通讯手段加强沟通。在指导要求上,既要倡导导师找学生,也要要求学生主动找导师,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

三、通过导师特长导向制提升高职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

1、培养高职生的创新能力是提升就业力的关键。导师带领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具备知识宽广,具有创新意识的高职生,就业力将得到提高。

2、提升高职生的学习能力是提升就业力的重要措施。高职生参加课题活动都是在课余时间开展,普遍采取研究性学习方法。导师提出课题的要求,介绍参考资料,由高职生自己设计课题内容,自己查找学习资料,不明白的地方与导师沟通和交流。导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学习兴趣、性格特征、个人爱好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制定并实施导师工作计划,以个别交流为主要形式,开展经常性的、不定期的、有针对性的辅导活动。

3、拓宽高职生专业知识面是提升高职生就业竞争力的基础。导师要指导高职生学习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使高职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和加强,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强化高职生的实践能力是提升就业力的现实途径。导师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尽可能地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教师“因材施教”和学生“涉足”交叉学科学习成为可能.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就业提供了机遇,为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拓宽了渠道,在竞争中更容易找到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工作岗位。积极参加实践是高职生提升自身就业力的现实途径,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锻炼能力。进行专业实践,使特长生可以尽早进人工作角色,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四、如何运行完善导师制特长导向

1、实施技能高职生为主的培养模式。高职学生的导师制与研究生的导师制不同之处在于,高职学生的导师应该着重于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知识的拓展。导师在技能上给学生以具体指导,培养一批技术拔尖的有专长的学生,使学生毕业时,凭借“毕业证书+综合发展”、“毕业证书+特长”、“毕业证书+实践经验”、“毕业证书+技能证书”等不同特色,形成自己的特色就业力。

2、建立严格的导师选聘制。导师的遴选既要审核导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学术成果.还要审核导师的道德水准,即导师应具有良好的政治修养、献身科学的崇高品质、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较高的育人热情;导师的聘用要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制,建立科学严格的评价标准,对导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奖励优秀者,淘汰不称职者,真正建立起优胜劣汰的机制。能胜任融教学、科研、育人管理为一体的教育指导工作。

3、实行导师与副导师协作制。可以解决师资不足的困难。导师严格按照素质、学识、职责等综合要求进行配备,副导师相对导师而言,适当放低要求,可以是一般教师甚至是优秀的学生干部,这样导师制更能发挥指导学生学习专业特长的职能,这无疑会对高职生就业力的提升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4、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激励体系。一要与教师业绩挂钩。二要与教师工作量挂钩。三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考核体系应坚持科学、全面、奖惩结合的原则,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例如:我系就建立了“十佳导师”评选制度。在考核方法上,对导师的考核采用“十佳导师”候选人绩效述职和民主评议相结合的办法,使考核评价科学公正。在学生中可以开展“基本技能达标”活动,评选“专业拔尖学生”,可推荐优秀生就业。

5、举办成果展示。为检验实施的成效,使学生的特长有施展和锻炼的舞台,举办高职生成果展示。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拔尖才能,如作品展览,现场制作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看到自己特长的价值,博得同学的称赞,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成果汇报,充分展示学生多方面的特长,为高职生提高就业能力创造条件。

导师制特长导向有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潜力的提升。但这只是外因,在拥有良好的外部条件的时候,高职生的自身重视和努力显得更为重要。导师制特长导向是对高职教育教学的一种补充,通过导师制特长导向这种模式。在高职生中能培养专业技能强的学生,培养出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应飚.导师制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2000,10.

[2]张贵.导师制究竟应该导什么[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4,03.

[3]郑礼平.解读我国高校导师制[J].教书育人,2005,09.

[4]管越峰.利用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8.

[5]刘文龙,赵小平.高职高专院校的导师制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4,04.

篇8

一、加强学习,增强责任感,理顺思想,改进工作

进一步明确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中,起着导师作用并负有协调本班各科的教育工作和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从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中,可以知道班主任责任的重大和自身的人生价值,从而增强责任心和事业感,决心把班级工作搞好。

进一步明确班主任的基本任务和职责,以及班主任的工作原则和方法,即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正面教育,积极引导;热爱、尊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集体教育同个别教育相结合等原则和方法,并以此来理顺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路,不断改进工作,提高工作实效。

二、充分发挥教师人格的魅力

首先,要塑造自身的“完善人格”,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和塑造学生的人格。众所皆知,日本经济奇迹般的发展得力于教育,而教育的发展得力于正确的教育宗旨:促进人格的发展。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只有这样,才会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学生也才会自觉地接受教育和管理。

第二,要热爱和尊重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多一些关怀和帮助,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些学生会如教师的希望和要求那样有所进步;相反,如教师讨厌某些学生,他们的学习和品行就会逐渐滑坡。这种影响在教育心理上称之为“教育期望效应”。

第三,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办事要公正,不偏爱,不护短,更不要亲近一部分学生,而讨厌疏远另一部分学生,要使全体学生都受到相对均衡的教育机会,师生携手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爱优等生、中等生,更要爱那些后进生,对那些学习差的、不听话的、好打架的学生也要主动热情、平等相待,多与他们沟通,注意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

第四,要搞好所任学科的教学工作。学生往往最尊敬和崇拜的是教学好的教师。一个班主任能否让学生有信赖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是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学是否过关,这就是以“才”服人。因为学生的最大的愿望就是自身的学业进步。为此,作为班主任,要刻苦钻研教材,备好、上好课,加强课外辅导,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

三、要教育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业成绩

首先,要加强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自觉地学习。在工作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自身的学习与祖国的“四化”建设、人类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把自身的学习与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联系起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举行专题讲座,带他们参观科技成就展览、科技画廊,或通过组织他们开展小科技创造发明活动等,从多方面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和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求知欲,并以坚强的意识和毅力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攀登科技高峰。

其次,要给学生学习上的指导。作为班主任应加强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和学习方法的研究,并通过专题讲座或平时集体的、个别的谈话等,教学生如何阅读课本、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如何做笔记、如何复习和记忆等方法。通过段考、期考总结,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促使学生研究和改进学习方法。

再次,要帮助学生消除学习障碍。作为班主任要经常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分析学习成绩变化,一发现异常,便及时了解找出原因,做好个别的“解惑”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和评价艺术

作为班主任教师,拥有爱的眼睛,才能发现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同时还要毫不吝啬地把你的赞美表达出来,告诉学生这件事做得真好!要善于表扬,让学生在表扬声中找到自信。班主任在使用批评这个法宝时,多一点储蓄幽默,比直截了当的效果更好。“当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你所有的教育是徒劳的”。

总之,教师有了责任,有了榜样,有了关爱,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新时期中学班主任;有了责任,有了榜样,有了关爱,才能带好一个班级。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公司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快职工教育工作的步伐,力求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成了车间总体工作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早在年初,车间就将职教工作纳入到全年工作规划中,并制定了详尽的职教工作计划,使该项工作得以有条不紊的展开。截止20__年11月,根据计划,针对现行人员的实际技能、理论水平情况,车间分别对在岗的89名员工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培训。培训人数、课时及内容如下:

1、内培情况

培训内容

培训人数

课时

微机监控、保护系统

运行人员58名

40

整流系统

运行人员58名

30

电工技能

维护人员15名

20

安全规程、电工理论

全体人员

40

循环水(空压机)操作及维护

综合人员

10

2、外培情况

培训内容

培训人数

课时

油化验分析

2人

15天

空压机

2人

15天

综合自动化

2人

10天

完成主要工作及成绩:

开展多样化、多渠道的班组级培训,一直是车间职教工作的一大特色。为了配合车间职教工作的开展,班组采取传、帮、带的方式,以老带新,将公司开展的“导师带徒”活动作为主线,班员在班长的带领下,搭配开展岗位练兵、事故预想、反事故演习、定期技术考核等活动,激发职工参与学习的兴趣,通过彼此间的交流,增长大家的知识,提高技术水平。车间则在此基础上,注重全面安全教育与岗前教育相结合,个人技术素质与岗位实际要求相结合,采取集中授课培训为主,并将职工教育溶入到“月明星”劳动竞赛中,对各班组的职教工作定期进行考核,制定相应的激励和奖励措施,将考核成绩与班组奖金、评先争优资格挂钩,在车间内形成了“争先进、争荣誉、比贡献”的良好氛围。此外,车间团支部也积极鼓励职工开展“五小”“合理化建议”、“技术创新”等多种形式的职教活动,以此来调动职工钻研业务的积极性。日前,车间已建立健全了以“班组培训为主,集中授课为辅”的两级职教管理网络,两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车间在做好内培工作的同时,也不失时机的与设备厂家联系委派专人远赴上海凯撒公司参加空压机知识培训、综合自动化培训、前往湖北省电气设备试验研究所参加油化验分析培训,通过学习,员工基本掌握了相关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步骤,并对相关设备的试验方法、试验要求、维护保养和性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为车间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内外培工作的有机结合使职工们操作的规范性、应变的敏捷性和判断事故的准确性有了显著提高,并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20__年6月,车间及时发现并成功消除了4#整流变压器内部线圈烧损这一重大隐患,为公司挽回了经济损失。职教工作的合理开展使员工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同时,在技术创新意识上也有了质的飞跃,今年车间申报的“微机五防”改造项目获铝业公司“五小”成果一等奖;职工们在日常工作时所提的合理化建议也有数条被车间及公司所采纳,多数已由建议人完成改造。良好的职工培训打造了一支技术过硬的职工队伍,这使得车间的安全生产工作有了绝对的保障。截止到今年11月10日,车间实现连续安运1427天的好成绩。

技术培训要抓牢,职工思想道德教育更是不能少。车间在注重职工学技术、学业务外,更注重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定期开展各种政治学习与交流活动.。为了让职工进一步了解并适应公司各项制度的改革,车间专门组织人员学习公司下发的有关文件,并开展各项讨论,要求学员写出心得体会,以此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整体水平。让职工充分的理解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职工们都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存在的不足和明年的计划:

1、业务骨干忙于工作,缺少深造机会;

2、员工的专业分散,内培工作需加快步伐;

3、车间工作量大、技术面广,要求技术人员掌握的专业知识跨度大且人员少,经费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外培工作的开展;

篇10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导师;岗位和职责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99-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增长模式的转变,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层次、素质和质量提出了更高地要求。与此同时,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等学校知识创新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作为知识创新的中坚力量,研究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因此,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然而,根据一些调研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并不令人满意,创新能力不足的研究生大有人在。据2006年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发展状况调查显示:有53%的导师、51%的硕士生以及47%的管理人员认为硕士生的创新能力“一般”和“差”。而68%的用人单位认为研究生(包括博士生和硕士生)创新能力“一般”与“差”[2]。影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教育体制、学术氛围、导师队伍、教学改革和科研平台等。在众多因素当中,导师队伍是一个根本性的因素,因为在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导师不仅要对研究生进行知识传授,还要指导科研活动、探讨学术问题,可以说研究生导师自始至终都起着引路人的作用。本文从导师的角色、职责入手,分析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重新认识研究生导师的角色、岗位和职责

硕士生导师一般是本学科学术造诣较深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学、科研人员,其学术水平在某些方面接近或达到了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如何认识研究生导师,中国高校和西方高校还存在一些差异。西方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尽管也非常注重名誉和荣誉,但他们更关注的是这个岗位职责[3]。反观国内的情况,能够获得研究生导师资格在很多教师看来更多的是一种荣誉和地位的体现,缺乏或忽视了对导师职责的认识和履行。比如,有的导师在遴选时对导师资格很重视,千方百计想办法争取,但是在取得导师资格后,却把导师的岗位职责置于脑后;有的导师在招生时斤斤计较,努力争取多招生,在招进学生之后却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误人子弟;有的导师因为招生太多,对研究生进行“批发”培养、指导,而研究生一年中也难得见到导师几面,研究生培养质量可想而知[4]。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研究生导师的角色、岗位和职责。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的职责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类别、层次的学校其关于研究生导师职责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但总体上可以将高校研究生导师职责归类为思想品德标准、教学标准、指导标准、科研标准、奖惩标准、考核标准和导师变更相关事宜7个大类[5]。

1.思想品德标准。思想品德标准是衡量一个研究生导师是否称职的首要标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把思想品德条件放在首位,这表明了从学校和社会层面对于研究生导师的期待,希望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又红又专的人才,而不是有才无德或有才缺德。

2.教学标准。作为研究生导师除了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实践外,课堂教学也是其培养学生的重要形式之一。研究生课堂不同于本科生课堂,对于任课教师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有较高地要求,可以说上一堂高质量的研究生课,是需要教师付出很多努力的。除了课堂之外,众多的学术报告和讲座也是研究生导师的主要阵地。很多学校已经要求学生在读研期间必须听或者做一定数量的学术报告或讲座。遗憾的是,目前高校中部分研究生导师忙于跑项目,往往忽视了给学生上课或做报告。部分学校研究生课堂往往流于形式,内容不充实,课堂效果不好。

3.指导标准。导师是联系研究生和学校的纽带,是研究生在校的第一负责人。导师之所以叫“导师”是因为不仅是老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这种指导不仅体现在学业方面、学术方面、科研方面,还体现在思想道德、为人处事等其他方面。可以说研究生导师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之大,有的学生从导师那里学到的东西甚至可以受益终身。导师的指导职责可分为:(1)指导论文,根据个人兴趣、现实需要和实际条件选择课题,制订论文工作计划,审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2)思想指导,努力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发扬优良学风;(3)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检查,负责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并指导督促实施;(4)参与拟定本专业研究生的招生计划、入学考试命题、试卷评阅、复试及录取等有关工作;(5)就业指导,协同有关部门做好研究生的毕业鉴定和就业等各项工作。

4.科研标准。科研标准是人们最容易理解的研究生导师标准之一。据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将科研标准列入研究生导师的职责标准当中,可见对其重视程度。的确,如果一个研究生导师没有必要的学术水平、科研项目和经费,很难想象他能够培养出合格的研究生,更别说是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

5.考核标准和奖惩标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前我国对高校研究生导师的评价机制还不完善,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研究生导师的工作比较困难。当前一些高校出台了自己的研究生导师考核标准和奖惩标准,这些考核和奖惩虽然不尽完美,但对研究生导师工作的提高仍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6.导师变更标准。导师变更标准是高校制定导师职责时最容易忽视的一项标准。如何保证每个研究生都能获得足够的指导是导师应尽的责任。目前高校中有些导师因为出国或工作调离等原因无法指导其研究生时,一定要有相应的导师变更标准,及时更换导师。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导师的影响

1.教育思想和知识。通常情况下,上了研究生之后,学生们关注的知识种类比本科生有所减少,但对知识理解和钻研的程度更为深刻。所以研究生教育相比本科生教育,无疑在受教育的知识层面上上了一个台阶。这就要求研究生导师具备自己的研究方向,在所擅长的领域里研究得足够精、足够深。在教育思想方面,传统的本科生教育思想更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理论,经常是老师一言堂,学生听一堂。很显然这种教育方式已不适合当下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更应该提倡诸如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强调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释放学生的创造潜力。所以,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导师要转变教育思想,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和持有不同的观点,创造轻松自由和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

2.师德师风和责任心。研究生是高校学生中最高层次者,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但一个人的德育水准并不会随着其文化知识的增长而自然提高。因此,导师在教书育人中,加强对研究生的道德思想教育,提高其道德素质,就显得极为重要[7]。这种思想道德教育如果仅停留在说教,恐怕收效甚微。师德师风对研究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研究生导师的身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正所谓“润物细无声”。责任心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基本素质,研究生导师也不例外。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几年时间成长得如何,收获得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责任心,尤其是学生约束力较差时,体现得更为明显。一份基于上海市研究生的调查问卷显示,73.5%男生和87.6%的女生将自己成功的原因归结于“导师充分的指导”;有一半的研究生认为“导师充分的指导”是使“自己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的原因。遗憾的是,同一份调查显示,有40.9%的博士生认为“大部分教师指导是‘放任自流’的”[6]。

3.创新思维和素质。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必须配备具有创新能力的导师。正所谓“只有创新导师,才能培养创新学生”。一般认为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个层面。创新意识是初级形式,创新能力是最终结果,这个过程中最难做到的是创新思维。只有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学习和科研实践不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才能改变学生固有的思维习惯,进行创新思维,进而提高其创新能力。反过来,导师也能从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地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6]

4.创新环境条件的提供。创新环境是指有益于人们发挥创新精神、能够推动创新活动获得成功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高等学校的创新环境,主要是指围绕培养创新人才这一中心所形成的有利于创新力开发的空间、条件和状况的总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营造创新的意识观念环境;(2)建立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3)形成开放的学术交流环境;(4)建设多元的信息网络环境;(5)创造浓厚的人文氛围环境;(6)创建先进的设施硬件环境。作为研究生导师,可能无法提供所有的创新环境,但可以尽力创造一些有利于创新的条件,比如引导创新意识,创造学术交流的机会,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创新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8]。

三、结语

1970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在总结获得诺贝尔奖的六大必要条件时指出,“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有优秀的导师。”他认为自己很幸运地拥有多位这样的导师,在他提到的优秀导师中,瓦西里・列昂季耶夫在3年之后也获得了诺贝尔奖[6]。从这一例子中,就可看出导师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的确是非常大的。如何重新认识研究生导师的角色、岗位和职责已经成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道路上导师们的首要功课。分析研究生导师因素有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我们发现和认清它们,进而加以改革并去除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以使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鹤.制约我国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

[2]王孙愚,袁本涛,赵伟.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状况综合调研报告[J].中国高等教育,2007,(9):32-35.

[3]周晓芳.现代中外研究生导师制度比较[J].当代教育论坛,2010,(3):117-119.

[4]王强.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积极性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5,(5):33-35.

[5]张悦.研究生导师职责标准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23):187-189.

[6]姜友芬,吴宏翔,熊庆年,林荣日,顾云深.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6(3):51-54.

[7]黄学.试论研究生导师的素质、职责及指导研究生的途径[J].广西大学学报,2004,26(1):105-108.

[8]陈进.论高校创新环境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3(2):16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