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机械化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公共管理;管理;服务
1农业机械化公共管理的概述
1)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公共管理在西方兴起和发展,关于公共管理的定义也是各式各样。现代来讲,公共管理师以政府部门为核心,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运用政治、经济、管理的方式,来使政府的治理能力加强,提升政府绩效和管理能力,从而实现公共利益。作为管理来看,公共管理与其他管理在研究的原理和方法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点,但是在管理目的、管理性质、管理手段等也有独特的地方。
2)农业机械化的概念。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农业的认识从开始的不了解,看天吃饭,逐渐的加深对其的认识,而农业机械化的概念在不断的被所认识,其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目前的农业机械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业机械化指的是农、林、牧、鱼各个部门实现机械化的过程,依据与农业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农业生产方式,让机械技术和现代管理相结合。狭义的农业机械化是指农业生产中的某个环节或者某种农业产品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运用动力机械和配套的作业代替人和畜力等等的传统农具,进行农业的各种作业。
2农业机械化公共管理与服务的目标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管理和服务时分不开的,农业机械化是为了农业的经济生产服务的,若是离开了农业生产和经济,那么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与否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这样来看,农业机械化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工业的生产,提高生活水平。
3农业机械改革发展的现实途径
1)完善保护农业机械化服务的法律制度。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的进程中,发达国家都建立了直接亦或是间接的保护农业机械化的法律法规。因此,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中国,应当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修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推广法,确立农机服务和公共服务组织的职能地位。制定农机的装备和设施的安全法规,让农机建立的责任、义务、权力受到明文法规的约束,来使农机安全管理体制更加的规范化。除此之外,根据WTO的要求来制定农业投资的保障法,保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投资资金的及时到位。并且可以不断推进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来保证中小企业的企业的不断发展,从政治、法律、财税等等方面促进中小企业的农机服务的发展。
2)健全农业机械化的管理体制。①重新建立县级以上的农业机械化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制度。从公共管理的理念来看,农业机械化是一个混合的产品,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还需要政府的支持。然而政府机构的改革单靠减少机构、人员和财政支出是不够的,更应该转变政府的只能,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加大其支持力度。②提高农业机械化监理部门的地位。农机安全监理是行政执法部门,应当由行政单位按照法规程序进行,而技术检测应当由专业技术部门负责,让行政与技术检验服务相互分离。农机安全监理依法对农机安全进行监督管理和事故仲裁等处理。技术检验部门则负责对与农机安全有关的技术检测方面的管理。③促进县乡机构改革,完善农业机械化管理体制。农业机械化的管理改由县农机管理部门进行直接管理,并且负责了解、掌握基层农机化发展的情况,为政府的有效决策提供依据。而其他管理职能,由县农机部门按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统一的安排。转贴于
3)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的服务体系。①有偿农业机械作业服务的大力推广。有偿农业机械作业服务是一种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民事合同关系。其主体包括农民和农业机械作业组织,其对象包括本地或者外地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政府部门应当制定相关的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的标准,使双方的协议被保护,维护双方的利益。②鼓励农业机械化跨区作业。农业机械化跨区作业服务是指跨越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域进行农机作业服务。农业机械化跨区作业服务解决了农村统分结合的导致的分散经营与农机所需求的大面积集约经营之间存在的矛盾。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做好服务以及必要的管理工作来支持农业机械化跨区作业。③鼓励形式多样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政府应当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例如采取积极的财政和税收政策措施等等来鼓励和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通过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的建设。④积极建设农业机械化的信息网络。政府要推进农业机械化的网络建设。信息网络的滞后,对农机服务社会化有着重大的影响。农业机械化的网络建设,让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能够及时、多方面的了解到市场的供求信息,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⑤开展农机服务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农机服务组织应该依照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要求,提供示范推广、技术培洲、信息、中介等社会化的服务。现在的工作要建立并且完善农机服务系统,解决社会化服务等的问题,建立、健全农机作业市场、维修市场、销售市场等。
4)基层的农机推广机构要加强建设。针对各地的不同差异和要求,选择适用性的农机产品,采用不同的技术化和作业的方式,农机和农艺要紧密的结合,来达到预定的生产目的。并且农机的推广人员要考虑到当地农民的环境和生产条件,建立实验性的基地,通过农机示范推广来不断引导农民的生产。当农民看到一项新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多带来的成效的时候,就能得到农民的认同,并且转化为行动。农机推广机构实现的是公共利益,由此发生的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农机推广亦包括对技术推广经费的支持和环境的改善,保证通过公益性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多种经营的服务活动,来促进农机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
管理和组织的创新所能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完善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是保证农业机械化经营的重要的方面。这既离不开农业机械化本身和农民的共同努力,也各级政府采取的积极措施的支持和推动。只要政府用公共管理的理念来转变政府的只能,深化体制改革,加大农机的投入,必定会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秦海生.我国农机经营体制等第二次创新初探[J].农业机械,2003,02.
[2]王乐丈,陈干全.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J].社会科学,2003,04.
[3]卢良恕,孙君茂.中国农业的新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2,03.
篇2
关键词: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设施
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种基本模式,设施农业对于促进农业产值增加,农民收入增加都有极为显著的作用,政府也极为重视设施农业发展。设施农业的良好发展与其自身高度的机械化密切相关,设施农业实际上也是一种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一定意义上来说,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决定了设施农业的发展上限。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方式及生产思想等主客观因素制约,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在推广上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得到及时解决。
1设施农业及其机械化技术概述
1.1设施农业的含义
设施农业是采用人工技术手段,改变自然光温条件,创造优化动植物生长的环境因子,使之能够全天候生长的设施工程。设施农业是新的生产技术体系,它的核心设施就是环境安全型温室、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环境安全型菇房。关键技术是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的覆盖材料,做到寒冷季节高透明高保温、夏季能够降温防苔、能够将太阳光无用光波转变为适应光合需要的光波、良好的防尘抗污功能等。它可根据不同的种养品种需要设计成不同设施类型,同时选择适宜的品种和相应的栽培技术。设施农业从种类上分,主要包括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两大部分。设施养殖主要有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两大类。国内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设施农业所具备的这些优势使其成为了国内农业未来相当长一阶段发展的主要方向。
1.2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
设施农业机械化本身是一个十分流行的趋势,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存在的明显不同之处在于其可以依托机械化进行农业生产,并以此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顾名思义,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是指设施农业发展时所需要依托的机械化相关技术。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本身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特别是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总体的不断发展也使得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种类不断增加,技术本身的先进性也得到了保障。例如,日光温室棚外机械主要是卷帘机,在不应用机械化技术的情形下一个人卷放一栋温室大约需要2小时,使温室储热保温和光照性能下降,不同程度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使用机械卷帘减少了劳动强度,卷帘时间仅为十几分钟,使光照时间增加了2小时左右。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本身与设施农业密不可分,其实际上也是机械化技术的一个具体分支。
1.3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意义
设施农业机械化虽然具备诸多先进性,然而技术本身优势的发挥依然需要其进行大面积的推广与应用,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也是国内设施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其本身更是具备多重意义。首先,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直接有利于技术优势更为明显的发挥出来,特别是在设施农业刚刚起步的地区之中,进行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将会显著提升设施农业发展速度与水平。其次,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设施农业本身已经成为国内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国内设施农业占比更是逐年攀升。在设施农业对农业发展贡献力逐年提升的背景下,进行较好的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能够极大地促进国内农业经济的发展。
2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难点
2.1资金支持不足
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面临的首要难点便是资金支持不足,尽管国家对于三农的帮扶资金规模逐渐增加,然而三农帮扶资金是专项资金,其使用的方向有严格要求,三农帮扶资金规模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资金规模的增加。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且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国内的整体推广效果不甚良好,其本身对于国内设施农业进行全面覆盖更是需要源源不断的支持。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资金不足主要是由于地方财政与国家财政对于设施化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重视程度不足下所造成的一个现象,在财政预算中并未将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事宜纳入到其体系之中,这也导致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资金难以到位。政府作为农业发展的直接调控者,在资金支持上力度上的不足也导致了当前的技术推广难以高速进。
2.2技术创新驱动力不足
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也面临着技术创新驱动力不足这一状况,尽管国内在机械加工与制造上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然而国内机械设计,特别是创新设计水平依然十分低下,这也使得当前国内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相对低下。在与德国及美国等传统设施农业发展大国进行横向对比时可以发现,国内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水平相对低下。就国内当前设施农业技术创新这一问题而言,其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新驱动力不足,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与传统的机械化技术不同,其在创新与设计上的难度相对较大。国内耕地面积众多,地势地貌相对复杂,这也为设施农业技术创新带来了很大压力。相对落后的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在设施农业发展中并不能带来实质性改变且相对落后的技术极为容易被模仿,其在推广上自然难以顺利进行。
2.3设施农业机械种类不全
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需要依托具体的设施农业机械化设备,技术本身的优势也需要通过既定的设施农业机械设备进行体现。对于农民而言,设施农业相关的机械化设备表现的优异与否是衡量技术本身是否具有价值的根本性因素,一旦相关机械化设备无法较好的付之于设施农业发展,其在推广上自然无法顺利进行。前文已经提及国内农业发展的具体状况,而在地势地貌复杂这一状况之下,国内当前已有的设施农业机械化设备并不能对国内设施农业发展给予较好的满足,很多地区的设施农业开展机械化水平依然较低。设施农业机械化设备种类不齐全将直接导致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在推广上缺少了现实载体,也使得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在东南沿海等平原地区的推广事宜极为顺利,而在西南等丘陵地区的推广则极为缓慢。
2.4基层技术人员数量较少
设施农业本身的发展存在着天然劣势,其在农村及乡镇地区发展使得其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大大降低,国内设施在农业发展上自然也面临着人才短缺这一客观事实的制约。就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而言,基层技术人员数量相对较少也使得其推广的难度大为增加。发展设施农业的农户在购买机械化设备及应用先进的机械化技术时十分注重售后问题和技术支持问题。发展设施农业的农户大多对机械技术并不了解,自身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也使得其对于技术支持和技术援助的实际需求较高。国内农村乡镇与农业发展相关的技术人员中机械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十分低,大多数机械技术相关人员也只能够进行简单的农机维修。这也使得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在推广上往往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状况。
3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路径
3.1持续性增加资金支持
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需要持续性增加资金支持,部分地方政府在区域内部设施农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会对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提供阶段性资金支持,这种形式的资金支持并不能对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提供实质性帮助,对于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资金支持需要成为一种持续化工作。对于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资金支持应当纳入到三农帮扶体系之中并将资金支持的规模进行确定,纳入到国家财政与地方财政预算体系之中。
3.2重视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
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需要对技术创新事宜给予高度重视,着力解决技术创新驱动力不足这一状况。首先,国家与地方财政应当对于从事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的企业与机构给予资金奖励及支持,使得技术创新能够成为一种常态化工作。此外,政府需要重视引进国外先进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增强中外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交流来促进国内技术创新事宜。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更需要结合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实际,以设施农业发展的特点及状况来进行针对性创新,使得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技术转换率得到明显增强。
3.3开发出与农业发展实际相符合的农机设备
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需要借助具体的农机设备,这也使得开发出与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实际相符合的农机设备成为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的关键。国内农机设计机构及企业需要重视精细化农机设备的研发与制造,丰富国内与设施农业发展相关的农机设备,使得设施农业相关农机设备能够较好地承担起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责任。例如,在地块较为零散的设施农业发展上,可以考虑研发与制造一些便于操作,实际体积小的农机设备以进行设备的较好应用及技术的较好传播和推广。
3.4加大基层技术人员培养力度
基层技术人员对于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至关重要,这也使得国内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需要增加基层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政府应当鼓励技术人员走向基层进行设施农业发展建设。此外,政府需要对于基层的设施农业相关机械设备经销商进行技术培养服务的提供,使其具备一般技术人员所掌握的技术能力。增强基层技术人员培养更需要设施农业相关机械设备生产企业付出相应努力,在设施农业设备销售进程中完善售后服务网络,提供更为专业和有效的技术支持。
4结语
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在推广上虽然面临诸多困境与难题,然而设施农业发展本身已经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在这一大背景下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相关事宜需要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虽然中国工业发展水平目前获得了显著提升,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并未改变,而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关键在于研发,只有更好地重视技术创新与技术研发才能使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起来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周国强,费建成.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路径研究及思考[J].民营科技,2016(08):45-47.
[2]霍兴林,马晓媛.天津武清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与发展[J].当代农机,2016(02):33-37.
篇3
农机安全文化通过农机安全教育积累、传播、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农机安全文化的影响力。农机安全教育是以规范农机安全使用为基本目的的社会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机安全教育与农机安全文化建设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作用地位持续增强。基本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探索实践了“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化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一直以来,我国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在高速、安全发展农业机械化过程中,高度重视农机安全教育工作。在新的发展时期,要适应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和农机安全生产的新要求,根据农业机械化的新形势、新需求,重视农机安全教育,下大力气提高广大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安全文化素质,促进农机安全生产适应农业需求定位。
1)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级各类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机构面向服务“三农”,促进农、科、教结合,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农机安全教育,培养适应农业机械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机安全监督管理人员,技术好、善经营的农机技术支持和作业服务人才,有理想、高素质的农机作业能手,有效提高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的安全技术素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2009年起,农业部等六部委将农机教育培训纳入阳光工程,主要培训农机使用和维修人员。农机部门抓住机会,利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投入,在实施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拉动下,切实开展有效的农业机械安全使用技能培训,提高购机农民整体技术素质;积极协调农业、科教等有关部门,形成全社会重视农业机械化工作的环境氛围,精心设计与实施购机农民农机安全使用的技术与安全技能培训,切实解决购机农民购买农机具的后顾之忧。在全国范围内大幅度提升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与素质,提高农机安全使用效能。同时,农业部在全国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需求。培训大行动以农业机械化管理技术员、维修服务员、驾驶操作员、经营销售员和农业设施操作员为重点培训对象,开展农业机械化实用技能、安全教育培训,着力提升农业劳动者技术素质,完善我国农业机械化人才结构,促进农业安全、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十一五”期间,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总体要求,认真实施“科教兴机”战略,坚持育人为本,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培训体系,创新培训形式,积极争取扶持政策,改善基础条件,农业机械化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保障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全国涌现出一大批懂技术、会操作、善经营的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培养了更多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和农机大户,造就了更多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活跃在农村的4000多万农机手,成为保障农机安全生产、建设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安全教育与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集中体现在:
1)农机安全教育有发展基础与条件。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加强与有关部门配合,整合利用各类农机安全教育培训资源,不断创新安全培训形式,认真组织开展农机安全教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农机安全教育规模与范围不断扩大。基本形成了农机培训学校,拖拉机驾驶培训、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农机安全监理、农业机械化科研机构,农机生产销售企业,农机服务组织等广泛参与的农机安全教育新格局。
3)农机安全教育内容丰富实用。各地紧紧围绕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技术、重点机具开展丰富实用的安全教育培训活动。
4)农机安全教育培训能力明显增强。各地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教学器具和教材建设等基础性工作,探索并不断创新培训方式,逐步提高培训质量。
5)农机安全教育行为逐步制度化。各地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确立农机安全教育方式方法,明确农机人才培养与农机安全教育的工作职责,制订符合地方实际和特点的农机安全教育培训规划、工作方案或实施步骤,建立并不断完善考核管理办法,形成上下齐抓共管、良性互动、常抓不懈的新局面。
当前,农机安全教育的概念正逐步被各级农机部门与广大农机工作者认同,各地重点实施、以点带面,提高了全农机行业的安全文化素质,保障和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努力促进农业机械化安全、科学、高效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技术与操作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克服。
1)农机安全教育还缺乏系统性与系统完善的社会支持模式。随着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和程度大幅度提高,农村农业机械保有量和种类逐年增加,农业机械使用范围和频率逐步提升,因而农机安全生产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农机行业是国家安全生产13个重点行业和领域之一,虽然“十一五”期间全国农机安全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呈现逐年递减趋势,但事故总数和死亡人数仍比较多,平均每年死亡437人,受伤1164人,直接经济损失1067万元以上。2012年,死亡达到692人,受伤943人,直接经济损失更达到2240.64万元,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紧迫。我国农机部门一直结合农机培训开展农机安全教育,但仍缺乏系统性,重视程度不够,在课程设计、组织实施、师资教材、培训模式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没有形成较好的农机安全教育效果与影响力,与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安全科学发展等要求不完全适应。农业是弱势(质)产业,农机行业在体制、运行、监管、抵抗风险、行业发展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国家、社会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在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重视农机安全文化建设的背景下,各地应建立完善的农机安全教育机制,争取社会支持,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机安全教育,形成行业共识,促进农业机械化安全发展。
2)基层农机使用操作人员劳动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安全生产意识淡薄,成为影响农机安全生产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之一。大的层次,农民是我国最大的人口群体,有8亿多农民,其中劳动力达4.8亿,但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数量已达到2.5亿,而且还在以每年900万~1000万的速度递增,并且都是青壮年,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导致现实农村劳动力中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急剧减少,结构失衡;留守农村的农民大都以老年、妇女居多,文化水平较低。据全国有关数据显示,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占50.2%,高中占9.7%,中专占2.1%,大专及以上占0.6%,受教育程度较低。加上培训设计针对性不强、实施不到位,造成部分农机使用与服务人员安全生产技能不高。据历年农机事故成因统计数据,操作失误、无证驾驶和无牌行驶始终是前3位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突出反映农机手缺乏必要的农机安全理论、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安全操作技能欠缺,要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站在保障农业机械化安全科学发展的高度,针对农机人员的具体情况,设计完善的农机安全与教育系统,支撑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机实用人才的需求。
3)缺乏农机安全教育保障措施。近年来,国家不断增加对农机购置补贴的资金投入,农村新型农业机械数量大幅增加,但对农机安全教育的专向投入较少,农机安全教育在方针确立、体系构建、组织实施、经费落实等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与此相应,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在政府资金引导下,农民对购买经济效益高的农业机械热情空前,但愿意对农机安全教育投入的意识不强。需要政策引导,重视农机安全教育,为农机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保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机安全生产的文化氛围。
二、农机安全教育应贯串农机安全生产
农机安全教育贯穿并体现在农机安全生产全过程,是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性强、涉及面广,是搞好农机安全生产的基础,是提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遵纪守法意识,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
1)农机安全生产过程由人、机具、环境三大要素构成,其中人是农机安全生产中的关键因素。机具可以通过改造,以适应不同的作业环境特点;环境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易改变;环境和机具是无意识的,而人是有意识的、主动的。机具由人来驾驶操作,因此,农机安全生产的关键在于“人”,人是农机安全生产的核心。农机安全文化建设需要通过灵活有效的载体来承载,其中重要的载体就是教育。要开展持久的农机安全教育活动,对所有农机从业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其安全生产的操作技能,使广大农机安全生产参与者自觉地遵守农机法律法规,增强安全意识,保证农机具作业秩序井然,从而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
2)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突显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对农民购置更新农业机械补贴政策的出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推动农机进一步发展,农机新一轮的大发展和高科技农机技术与装备的应用推广,必然要求农机安全教育更要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3)农机安全文化产生的安全氛围和安全监管是农机安全文化的具体反映,建立和谐的农机安全氛围依赖于农机安全文化的传播与运用,依赖于开展切实有效的农机安全教育。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跨越,但基层农民机手安全素质不高、安全意识不强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农机安全事故处于多发、易发、高发时期。必须通过对农机安全文化的研究、建设与发展,加强农机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机手的专业技能、安全素质,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被动地服从农机安全监管转变成自觉主动地按农机安全生产的要求进行作业,进而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促进农机安全生产。
三、强化农机安全教育与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对策
农机安全教育是搞好农机安全生产的基础,是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作用地位持续增强,农机安全生产的各项目标要求更高,农机安全教育工作的任务也更加繁重。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改进和加强农机安全教育工作,采取更加有效、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手段和措施,推动农机安全教育工作扎实、深入、持久地开展。
3.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农机安全教育对促进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推动和保障作用,结合实际制定农机安全教育的规划或实施方案,抓好评估检查,确保实效。
3.2培训农机安全使用人员
以提高专业与安全技能为目的,培训农民机手掌握农机具结构原理与安全生产知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安全使用农业机械,在作业过程中创造安全舒适的农机作业环境。
3.3规范农机安全行为
在农机安全生产过程宣教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农机安全生产人员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结合开展的农机技术培训、农机安全教育、农机警示教育与道德教育,规范农机人员职业道德,提高农机人员农机技能水平与安全生产意识。
3.4创新农机安全监管方式
创新农机安全公共服务与监管平台,建立农机安全政策支持体系,设计实用有效的农机安全评估系统,为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提供基础支撑和良好的发展环境,稳步推进农机安全文化建设,促进农机安全生产。
3.5营造农机安全生产氛围
制定并不断完善农机安全生产与监管的法规、规章制度,建立高效运作的农机安全监管网络与农机安全宣传、监管体系,形成高效的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制。动员社会力量,调动社会资源,加大农机安全教育力度,增大农机安全教育覆盖面,有效地推动农机安全教育开展。创新农机安全教育理念,针对新形势下农机安全管理的新特点、新问题、新动向,探索适应当前形势,满足时代要求,群众喜闻乐见的安全教育途径。
3.6培育农机安全教育阵地,壮大农机安全教育队伍
开展行之有效的农机安全教育,丰富农机安全教育形式,完善农机安全教育措施,提升农机安全教育科学化水平,落实农机安全教育工作实效。在完善农机安全教育形式的同时,建立一支与当前农机监管和农机安全教育工作相适应的农机安全教育队伍。整合优化农机安全教育资源,形成系统、全覆盖的农机安全教育网络。
四、结论
篇4
(一)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的概念现代农业是指向农业大量输入机械、化肥、燃料、电力等各种形式的工业辅助能,用现代科技武装,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生产效率达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不断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来武装,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转化为先进水平现代的农业。农业机械化是指农业从使用手工工具、畜力农具转变为普遍使用机器,是农业现代化的载体。
(二)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广西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极大地加速了广西农业现代化进程。根据农业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评估标准,广西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是:社会人均GDP实现61.23与标准值相差38.77个百分点;农村人均纯收入为32.24%,不到标准值的1/3;农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例为18.20%,不到标准值的1/2;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0%;每公顷耕地农业产值为8.725%,低于标准值12.75%,森林覆盖率远高于指标值;农业机械耕种收综合水平37.2%。但是,广西与全国比还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与发达省区相比更是落后不少。对照农业现代化几个必需要素,广西的优势是:
一是在农产品品种的研发方面在全国领先。例如超级稻的推广、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糖料蔗品种的研发及推广、香蕉、木薯、桑蚕、丰产林的品种研发及推广等,都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二是形成几个全国第一或领先的产业,如糖料蔗、桑蚕、木薯、速生林等。这些产品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对全国市场产生巨大影响。三是化学化生产方式已成为常态,农民对使用化学辅助材料接受程度高。四是形成了一些高效农业品种及模式。如优质香蕉的生产、热带水果的生产等。广西的劣势也十分突出:一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基本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综合机械化水平仅达37.2%,远远低于全国平均的57%。二是产业化程度低,更谈不上规模化、集约化的组织生产,农民对生产什么基本靠自己感觉,缺少产业引导,故少有产业化生产。三是自然条件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广西大部分地方是山区,土地不平整,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方式并不适应这里。农村山多地少,规模种植也难以组织。四是水利条件差。广西由于地理条件不好,多年来水利设施一直发展滞后。虽然广西年平均降雨量在全国是较多的,但是全区仍然有多个旱区,这主要是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导致的工程性缺水。因此,广西建设农业现代化任务十分艰巨。
(三)广西农机化发展状况1.发展状况。至2012年,广西农机化发展状况:一是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农业机械原值达241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3196万kW,拖拉机150万台。二是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农机总作业值314亿元,比上年增加18%;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37.2%,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57.6%,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3.2%,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三是农机服务组织迅速发展。全区农机合作社总数达到1621个,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3155个,农机专业户101.1万户,农机户总数210.9万户。五是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步伐加快,共推广农机新机具35万台套,培训农机技术人员72850人。2.存在问题。广西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农机装备水平低,总动力排在全国26位。二是农机化发展水平低。37.2%远远低于全国57%的平均水平。三是重要作物的关键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使用未成熟形成了新的发展“瓶颈”,影响了广西农机化的快速发展。例如,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甘蔗机械化收割,前者属于难以推广,后者属于机械不成熟。四是山区自然条件和农民经济发展水平低,影响了机械化的推广使用。五是没有探索出适宜广西农机化发展的新模式,农民甚至各级干部普遍对机械化的作用认识不足。六是土地的分散经营不利于机械化技术推广。
二、农机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和作用
(一)农机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首先,农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要素之一,它在现代农业中排在首要的位置。农业现代化首先是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这个生产方式就是机械化。其次,农机化在农业现代化的各个要素中始终贯穿各个要素的始终,各个要素的实现要依靠机械化来完成。例如,水利化的实施,在水利设施的末端向农田灌溉或者运用先进的滴、喷灌技术时要依靠农机来作业。而化学化同样要依靠农机来实现高效合理的管理。即使在产后,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包装、保存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机械化的支持。可以说,在现代农业的各个环节,都有农机化在发挥作用,也只有在各个环节使用农机化,农业才能真正实现高效。
(二)农机化对现代农业的作用
1.替代人畜力,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农机化对于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作用。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伴随着劳动工具的发展而发展的。机器替代人力从事农业生产可以提高数十乃至数百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实现了规模化生产。2.开发了农业生产领域。在机械化条件下,人们可以轻易大规模改变生产环境和条件,一些通过机器来完成的农艺或技术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促进了农业生产向广度和深度发展。3.农机化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农业机械化拓展了农业科技的研究范围,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农业机械科技创新促进农机化科技进步,也促使农艺与农机必须紧密的结合,形成了新的农业技术,从而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农业的精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都要求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所以,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4.农机化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农业生产的季节和空间限制,农机化在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和开发特色优势农产品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农业设施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推动了农业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业机械化提供了用武之地,为农业工厂化生产、智能化控制、机械化操作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成为广泛应用农业机械装备的重要平台,各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装备大量集成应用于设施农业。5.农机化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重要平台。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新机手缺乏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实施机械化将促使农民主动掌握现代农机科技技术,特别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进程中,农机化在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6.农机化推动了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农业机械这个载体,将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联合,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形成一种新的、高效的、高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在农业社会化生产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促进广西农机化发展的思路
(一)提高对农机化重要性认识。农业机械化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可能有农业的现代化。第一,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第二,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科学发展的保证。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在农业、农村中,具体表现为农民收入增长、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以及实现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共同发展,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进一步缩小,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切实现的基础必须是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第三,农业机械化是节约型农业发展的基础。节约型农业发展主要表现于劳动力的节约,农业用耕地、能源、水的节约,以及种子、化肥、农药的综合节约等方面。农业机械化是发展节约型农业的关键。
(二)抓住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契机,实现装备跨越发展。自2004年国家对农民购买农机实施补贴以来,这一政策对我区农机化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是抓住时机努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要鼓励农民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积极购买农机具,提高装备数量和动力水平。二是要引导农民购买先进适用机具,在主要农作物生产的主要环节机具的推广使用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例如,出台地方累加补贴政策,对购买插秧机、甘蔗联合收割机的对象累加补贴。三是出台广西农机作业补贴办法,对主要作物的机械化推广“瓶颈”环节进行补贴,鼓励农民使用机械化。
(三)积极探索广西农机化发展模式。一要大力发展符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农机服务模式。在平原地区,要扶持大型的、生产方式先进的农机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为当地农民提供农机作业服务。这类合作社主要装备大型先进机具,实施连片作业,可以完成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方式。二要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支持农机大户的发展。三要大力鼓励山区农民购买轻便、小型、易携带的小型农机具,如小型高效的联合收割机和插秧机。
(四)大力扶持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组织。解决当前广西农村农机使用不合理的办法就是大力扶持发展农机合作社。通过农机合作社,一是可以扩大农业机械化作业面,提升广西农机作业水平。二是实现农机具合理使用,提高农机使用率。三是通过农机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机服务组织承包经营闲置和流转土地,为农户、种养大户、农业企业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等系列化农机作业服务,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篇5
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可以真实地反映出该评价目标的当前发展情况,同时也可以根据评价体系反馈的数据,制定方针政策,引导该项事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全面掌握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科学制定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农业部农机化司在网上公布了《林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渔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等四个征求意见稿。从四个征求意见稿的制定,我们可以看到机械化水平评价问题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首先应该肯定的是四个征求意见稿覆盖了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领域以及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主要环节。指标体系的制定者从不同领域、众多环节中精选出能够代表其综合水平的主要指标,做了大量的辛勤的工作。其次是整个指标体系从纷繁的几十个、十几个生产环节中,抽出了最能代表行业发展态势的度量指标,从多方面体现了先前确定的指标选择原则。总体而言值得认真的学习、研究,尤其是对其实际可操作性的研究。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公布的四个评价体系征求意见稿的讨论研究,也发现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一些指标选择原则性存在一定偏差某个指标是否选取,应该考虑其在领域中的重要程度,而非其是否已经实现机械化、容易实现机械化或者难以实现机械化,但是,在公布的四个评价体系中,对一些重要指标的取舍就出现上述理由。比如,认为有些生产环节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或容易实现机械化,因此就不选择这些环节作为评价的因素。与我们认为评价指标的选择应该考虑该生产环节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程度的原则相背离,而不是该标准制定说明中认为的由于已经实现、容易实现或很难实现就忽略该环节。即便该项目已经完全实现机械化,可是作为整体机械化水平评价时,在其中也是应该占有一定权重的。如设施农业机械化中的植保、灌溉环节,渔业机械化中的增氧环节以及林果机械化中的灌溉环节等。
2、部分指标存在交叉、歧义某一个指标的设定。应该有特定的内容范畴,不能出现歧义或者交叉,如果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今后的实践中会给统计工作带来无从归类的难题。林果业机械化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修剪机械化中提出辅助装置,也没有明确界定,除了机动剪枝机,手动剪刀是否也算?目前剪枝都采用剪枝刀具,什么样的刀具算辅助装置难以界定。又如,林果机械化中,中耕施肥、植保中都包含杂草清除作业,如果不能将这些指标内容理清,将来的统计工作就容易出现混乱,或漏统计,或重复统计。在农产品加工机械化中,对于“清理”这样的概念、程度没有明确界定,而这些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在将来应用时可能很难在统计中界定。
3、很多统计数据来源无法保障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大量统计指标基本都是新设立的,未来的工作量之大难以想象。同时,鉴于目前农机系统由上至下的统计工作体系,这些数据将很难在生产实际中获得或者准确统计。这种情况下得到的完全有可能是“拍脑袋”数字,将严重影响准确的科学评价,最终影响科学决策。其中,相较于其他农业机械化评价指标体系,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统计数据可能是最难确定的,不同于其他项目面积或者是使用范围比较集中,农产品加工涉及范围最广,也很分散,想要统计这样的一些数据有很大的难度,容易获取的有可能只是集中加工的某些单项农产品的数据,而非全局数据,对于统计结果的科学性影响较大。如果统计数据无法获得或不能有效获得,指标、体系都毫无意义。
4、一些指标设计存在不周全性。在一个大项指标之下,对不同设施采用不同的元素进行统计,而最终又归于一个指标,其结果可想而知。比如,设施农业机械化评价指标体系中,环控设施面积指标,针对塑料大棚、日光温室、连栋温室等不同的设施统计的内容不尽相同,没有统一考虑温、光、湿、二氧化碳等元素的问题,有通风功能、也有保温功能或其他环境因子等,存在不一致性问题,不能反映考量的一致性,不同的设施采用不同的统计内容,而又要放在一个大的指标中来进行一致性的统计,不适当。此外,对于茶叶,春茶按照我国传统应该都是人工采摘,假如采用机械化进行采摘,以目前的机械作业水平,春茶的品质、等级将不能得到保证。
5、其他问题在有些指标权重确定中,专家打分所选专家数量较少,参考样本偏少,如,渔业机械化的三级指标权重,只选了5位专家评分,样本数偏少。同时,在渔业作业机械化中增氧作业机械化也应该作为评价的指标,因为这是作为渔业增产所必不可少的环节。三尧修改意见综合上述分析,对于四个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内容还应该进行更细致的研究、讨论,希望在越来越多的意见与建议下逐渐修改、完善,一方面考虑指标选取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考虑实际工作中的可操作性。通过进一步的更新完善评价体系,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提供一个有效的引导方向,更加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实际应用,有助于科学研究及科学决策。
对这几个领域的机械化水平评价体系修改提出如下建议:
1、增加一些重要环节的评价指标。虽然有些生产环节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或者较易实现机械化,但是考虑到该生产环节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程度,即便该项目已经完全实现机械化,在作为整体机械化水平评价时,也是应该占有一定权重的。因此,建议增设设施农业机械化中的植保、灌溉环节、渔业机械化中的增氧环节以及林果机械化中的灌溉环节指标。
篇6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对农业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民以食为天。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极大地解决了农业生产中重点作物和关键环节的农业工程技术,解决了困扰农民几千年来的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如机械耕作取代人畜犁耙;机械插秧解决人工插秧问题;联合收割机解决人工收割水稻、拖拉机代替肩挑人扛运输等问题。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和牢固支撑。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开始辐射社会化生产的方方面面,并逐步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化、农机设备自动化,最终达到农机设备控制人工智能化,这一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识。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重要!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农业机械设备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劳动效率,还使困扰农业生产中的农民“耕、种、收三弯腰”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世界已经进入了“地球村”时代,我国加入WTO之后,贸易与关税壁垒逐渐失去作用,大量国外质优价廉的农产品蜂涌而至,给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极大压力,我国农业想要生存和发展,只能修炼“内功”,即节省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对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想要得到上述目的,农业向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的优势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英语称为Mechatronics,它是由英文机械学Mechanics的前半部分与电子学Electronics的后半部分组合而成。它最早出现在1971年日本杂志《机械设计》的副刊上,随着相关技术的蓬勃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概念逐渐被国人所接受,并得到了普遍应用。机电一体化是在以机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为主的多门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技术科学。是在机械产品中的机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并将机械装置和电子设备以及计算机软件等有机结合起来构成的系统总称。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产品有逐步取代传统机械电子产品的趋势,而这一切将对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传统的机械电子产品相比,优势明显:
1.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得到保障,机械故障率降低
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农业机械设备通常具有电子监控、电子报警、机械故障自动诊断、出现意外时自动防护功等功能。在操作过程中,突发各种电力故障时,能根据具体情况自动采取防护机制,规避人身和机械安全风险,使操作人员人身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因为在生产工艺中广泛采用电子元件,使其产品设备中传统的传动机构和易磨损部件大大减少,实现了机身各部位模块化,从而使设备的灵敏度和可靠性得到极大提升,机械使用寿命得以延长,机械故障率得以降低。
2.工作效率和产能得以提高
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农业机械设备基本上都具有电子信息自动采集处理、系统自动控制等功能。这就使其控制机械作业、检测电子信息的灵敏度、明确作业精度、规划作业范围等能力有了较大提高。通过机械本身的自控系统,可精准指挥机械的工作部完成预定的作业动作,这也使操作人员的主观因素影响降到最低,实现最佳作业操作,继而获得最高工作效率。由于农机设备实现了作业的自动化,其产能也得以大幅提高。
3.操作性能得以改善
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农业机械设备由于采用了数字技术和程控技术,其操作部件得以减化,更符合人体学设计要求,作业操作变得更加便捷。其作业过程依据使用前预定的程序逐步由机械自身的自控系统指挥实现,可重复所有预设作业动作。更高级的设备还能通过预先存储的作业对象数学模型和作业环境参数变化随机处理,通过自控系统获得最适合的工作程序,从而实现自动最佳作业。
4.设备功能多样且适应性强
与传统机电产品技术、功能单一不同,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农业机械设备功能强大,技术多样,基本都具有系统自动控制、作业自动补偿、电子信息自动校检、设备自动调节、系统和操作员自动防护和控制终端人工智能化等多重功能,适应各种作业场合和工作领域,可按用户需求随时随地进行调整。
5.设备便于安装调试和维护
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农业机械设备在安装调试时可通过改变系统控制程序来实现作业方式的转变,以应对不同用户的需求及作业现场参数的变化。这些程序由于可以用多种方式手动输入到设备控制系统中,从而不必改变原设备的任何作业零部件;而具备信息存储功能的设备,由于预先存储了多种可供参考的预定作业程序,只需根据作业对象的不同而输入不同的信息代码,便可使设备按预设作业程序操作执行,完成作业。设备的电子信息自动校检和电子监控功能可对作业过程中出现的故障采取自动纠错措施,从而使作业正常进行。
三、国内外农机自动化领域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际情况
时至今日, 国外农业机械化技术已相当普及, 农业机械设计开始向提高作业速度、加大作业宽幅、加大农机功率、让农机驾驶员操作时更加舒适的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也翻开了新的篇章: 一些著名农机厂商将信息数据自动采集控制、数据信息批量处理、GPS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信息遥感等现代尖端技术、装备应用于农业机械上。如农用激光平地机就是利用激光调平传感微机处理技术, 经一次地面平整作业, 即可成形, 且能达到寸水不露泥的精度。美国的约翰·迪尔公司所生产的水稻联合收割机就安装了专用的精密作业系统。该系统能提量或收获量信息、湿度、待收获作物总质量等读数,能精确测量粮食升运器顶部的谷物流量及实时的产量数据, 能分别对分离装置、滚筒转速、割台升降、割台倾斜和停车制动安全等装置进行快捷实时监测与控制。该机还装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示差定位信号,可快速确定出机器所处位置。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农机化发展状况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国内农业机械自动化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社会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农业机械生产领域的作用大放异彩。通过将微型计算机技术、电子微处理技术、电子传感与检测技术、电子信息处理技术有机整合,在传统农业机械生产中进行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机设备的性能。农业主管部门通过总结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机自动化经验,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因地制宜地发展出一系列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特点的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在拖拉机、施肥播种机、谷物干燥机等农业机械应用上均获得了成功,此外还在提高已有农业机械及装置的作业性能和操作性能上取得可喜进展:辽宁省本溪市农机推广站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在农业整地作业机械上,成功研制出1DY-1型多功能遥控整地机,它使用密码编程式多路遥控组件,机电一体,人车分离,远程控制机组的动作,在整地作业过程中实现离合、油门大小、变速、前进或后退、转向及机具升降。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农业整地作业机械领域的成功应用。
四、当代农业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及应对措施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电子信息技术和微型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农业机械生产逐步向机械自动化方向前进。由于计算机智能化技术的逐步完善, 农业机械人工智能化将成为未来农业工程技术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不久的将来,农业机械化控制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将陆续涌现出各种农业机器人和相应的智能化控制系统, 如何促进和实现农业机械控制自动化并进一步向农业机械人工智能化技术方向衍进?是所有中国农业工程技术人员所面临的长远课题和挑战。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及时更新知识结构,紧跟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在农业机械设计生产过程中,正确处理好质量与成本、市场需求和技术可能性、长期发展和短期利益之间的矛盾关系,在满足市场需要的前提下,使产品既具有足够的竞争力,又符合当前实际情况和技术可实现性,以保证产品获得最大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美国约翰.迪尔CTII型水稻联合收割机》 农业机械 .
[2]《计算机在农机化管理中的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
[3]《现代化农业自动化》 中国农机化 2001.
[4]《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与推进模式》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0.
[5]《机电一体化技术》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赵志强(1981年-),男,工程师,从事农机研究和农机推广工作。
篇7
在国内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的农业经济呈现持续发展的态势,并且农业技术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升。目前大部分地区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均将机械导航技术应用于其中,能够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水平的同时,还能为生产者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对此,本文主要根据当前农业机械导航技术的发展做如下分析,以期为今后的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农业机械;导航技术;发展
在我国农业机械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机械导航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对促进国内农业机械朝着现代化水平不断发展,以及提高生产技术等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进一步探究农业机械导航技术发展非常有必要。
1农业机械导航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1.1全面引入GPS系统,达到精细化管理
在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之下,在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可充分结合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以及卫星导航技术等,以便在农业操作中实现精准、快速地定位,从而提升整合农业生产的机械运行效率及运行准确性,最终达到精细化管理[1]。积极引入GPS系统,可以准确地进行重复的农业机械化操作,准确度可精确至米,按照土壤的土质以及农作物当前的生长需求,将所需要的各种元素进行相应投放的几率也渐渐提升。现阶段,大部分民用的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日渐成熟,表明该系统在以往的农业机械设备中的应用范围也将慢慢扩发,但是在应用过程中需关注的是,相关人员应按照农业生产机械化运行的具体情况,选用安全、高效的全球定位装置及设备。
1.2引入传感器、液压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实时监控
农业机械在整合运行过程中,以液压技术对其进行相应的控制,其内部以动力传动为主,适合用来监控生产过程,若同时与传感技术进行有效结合,在会大大提升整个农业机械设备运行的自动化。而且,还能使喷药机、施肥机、播种机等完成自动化操作,按照所需配置的具体份量,在完成自动化监控的过程中,可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反馈及收集。通常情况下,相关人员可于收割机上面安装一个小型传感器,此传感器能精准地采集到农作物温度、产量、水分等信息。此外,传感器可以和其他类型的监控仪器相互合作,从而实现对整个农作物实时监控,且做好数据信息的输出、存储、控制等。如果传感器、液压技术与GPS系统进行有效配合,不仅能准确地了解农作物的空间位置,还能对农作物的整个生长过程进行监控。
1.3大力引入网络信息技术,实现生态化管理
农业部门在整个农业机械发展过程中,要想促进机械导航技术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创新农业机械,这就必须要与当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联合应用。当前,很多新型的农业机械化思想渐渐被应用到整个农业管理中,其中,精准的农业思想属于一种完全超越之前相对集散式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概念的战略思想,而这也没目前交叉学科当中实现生产获利的一个主要典范。而且,精准的农业机械技术渐渐打破以往的农业生产模式,可有效整合相关的生产资源,且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还能降低整个农业生产的成本,提升生产效率,最终为农户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需要重点关注的是,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有效运用,对于农业生产的资源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确保土地运用的合理性,保护相关的农业生态环境不会受到破坏,最终促进农业机械生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这不仅是当前农业部门较关注的一个生态问题,还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方向,实现信息、计算机、定位等技术和农业生产的有效结合,对提升农业生产管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当前农业机械导航技术的具体应用
2.1用于指导农业航空作业
农业在进行农业生产期间,若想要实现航空作业,则难度较大,且路线布置起来十分困难。因此,为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于操作时按照当地具体的地形、气候等,制定出相关的农业作业轨迹,之后在应用GIS技术把具体信息保存起来。
2.2用于检测土壤性质
农户在完成机械化的整地以及播种前,可以选用一种合适的作物采样车辆,并根据相应的要求于农田当中采集所需土壤样品。同时可在车辆上面配置相应的GPS计算机及接收机,并于计算机内配置相应的GIS系统,具体作用机制表现为:在采集样品的过程中,GIS能够准确地记录下相应的采集点,之后经室内作业把所采集的土壤样本性质做相应的检测,最终得出检测结果,将其记录于GIS当中,最终根据所检测的结果,经仔细分析及调整,制作出相应的图标,以指导农业机械设备作业[3]。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重点分析农业机械导航技术发展趋势,具体包含以下方面:全面引入GPS系统,达到精细化管理、引入传感器、液压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实时监控、大力引入网络信息技术,实现生态化管理等,进一步了解现阶段农业机械导航技术的具体应用情况,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导航技术用于检测土壤的性质、用于指导农业航空作业等方面。经对本文进行阐述,重点凸显导航技术在当前我国农业机械生产、运行中,所表现出的优势,这对于之后进一步推动农业机械导航技术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傲,鲍志雄,林国利,等.GNSS导航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0(13):289.
[2]周志艳,臧英,罗锡文,等.中国农业航空植保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3(24):1-10.
篇8
关键词:农业机械一体化;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农业现代化主要是利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生产设备促进农业生产,以先进的组织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农业活动进行有效管理,从而不断提升生产者的科技素质,改变过去因为传统农业生产手段而导致的农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将我国农业逐渐发展成为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现代化农业,从而更好的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的过渡。而农业机械一体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它能够让很多现代化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来,从而极大的提高农业生产力,从根本上增强我国农业的竞争力。
1 农业机械一体化的概念及作用
农业机械一体化指的是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农机设备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以此来达到农业现代化生产的目的。农业机械一体化的应用不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农业从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增强劳动生产率以及农业产品商品率,同时还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管是从其实际作用来看还是从解放农业生产力而言,促进农业机械一体化的全面应用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当前,我国推进农业机械一体化进程有以下作用:一是能够促进农业增产增效,有效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二是能够有效防止农业灾害,避免其造成重大损失;三是有助于跨区域农业生产,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四是提高农村生产力,帮助农民增收。
2 国内外农业机械一体化应用现状分析
2.1 国外农业机械一体化应用现状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就已经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整个流程的机械化一体化。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现阶段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制,已经逐渐运用各种卫星摇杆技术、计算机、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把这些现代化技术充分应用到各种农业机械设备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农业机械一体化的实现,从而让农业生产活动实现自动控制的无人操作模式,大大的减少了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劳动力资源,同时更好的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2.2 国内农业机械一体化应用现状
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一体化的应用水平整体较低、农业机械科技含量不高、结构设置不科学等问题普遍存在。所以必须要努力提升农业机械一体化水平,才能够逐渐的降低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虽然我国农业机械化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农业机械设备的投入数量、跨区作业的设备数量、机收水平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说明我国农业机械一体化的应用得到了我国政府和广大农民的关注与认可,给我国农业生产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让我国农业机械一体化水平迈入了中级发展阶段。正是因为农业机械化的广泛应用,农村的劳动力资源已经开始富余,很多农民都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
3 农业机械一体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要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用环保促开发的农机设备设计理念,逐渐推广以保护环境和耕作技术为主的农机设备,从而降低某些农业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众所周知,工业污染会造成农产品的质量下降,无法满足加工业的实际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加工产品的市场销售。而如果使用以环境保护技术为主研发而成的农业机械设备进行农业生产,能够有效的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污染。因此未来的农业机械一体化将会更加注重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3.2 农业机械一体化应用将会运用更多的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工业化以及工厂化农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在特定环境下按照农业产品的实际需求进行精细化管理,让农业加工产品能够充分达到优良产品的品质,逐渐提升农业产品加工生产率,这也是农业机械一体化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3.3 大力研究开发具有节约型技术特征的农机设备,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际要求,积极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断开展农业机械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促进农业机械设备科技含量的提升,不断增强农业机械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避免在其作业过程中发生过多的故障。
3.4 农业机械一体化的生产管理模式更加现代化,用农机一体化来推进农业生产一体化。一体化农业其本质就是借助高科技的农业设备和其他基础设施,将农资的生产供应、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构成一个完整的综合体系。通过机械一体化的方式来将工业与商业元素和农业相结合,从而让农业生产迈入现代化的市场模式。
4 结语
总之,农业机械一体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趋势,现代化农机设备是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其生产力水平是农业发展的标志。农业机械一体化的全面应用从本质上说是一场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必须要继续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进程,推进农业机械一体化的全面应用,将农机设备的研制朝着更先进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篇9
《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0〕22号)中,在谈到“加强农业机械化实用人才培养”时指出:“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农业机械化(农业)技术学校,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结合阳光工程等各类农民培训项目,大力培养农机作业和维修等能手。开展农机使用等技能培训和科普宣传,提高农民对先进生产工具及技术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水平,定期对农机推广、监理和试验鉴定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水平”。农机教育培训经过农机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培养了大量的农机管理、农机驾驶、操作、维修人员,为农民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村主导产业的不断开发,农机培训范围的狭窄、内容的单一,已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机教育拓宽培训领域势在必行,培训农村实用型技术人才较为迫切,这些都为农机教育培训适应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是我国成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机化事业的基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机服务产业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广大农民增产增收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径。农机培训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农机驾驶、农机操作和农机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而且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同时还影响到农村的和谐稳定。
2农机教育培训的特点
2.1培训对象的广泛性,培训任务的长期性
农机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农机驾驶操作与使用维修的农机使用技术人才。其数量多、分布广,直接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服务,是农机培训对象的基本特点。因此,搞好农机培训是一项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农机设备更新换代的周期缩短,新式农机具的不断推广应用,经营管理人员的新老交替,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逐步落实,决定了农机培训工作任务的长期性。
2.2成人教育的特殊性,培训项目的多样性
成人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义务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教学中侧重于实践技能、实际技能的培训,且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决定了其特殊性[1]。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按照黄陵县实际情况,农机培训同样也担负起各类农民科技实用技术培训,因而决定了农机培训的多样性[2]。
3农机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3.1培训生源困难
黄陵县农机校紧紧依托农机监理开展道路安全检查,组织大量农用车、拖拉机无证驾驶操作人员参加技术培训,组织乡镇村农机安全员参加培训,组织农机维修工参加技术培训,晋等升级。然而好景不长,2004年《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出台,农机监理部门失去了对农用运输车、三轮车的管理权、培训权,拖拉机管理又处于失控状态,使农机管理、农机培训教育工作的开展受阻。随着大部分业务的移交,农机教育培训生源严重缺乏,困难重重,制约了学校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3.2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科技素质较低,法律意识不强,安全观念淡薄
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农民的文化素质低下,观念陈旧,相当一部分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借国家惠农直补政策的幌子,在购买农机具后,思想上产生模糊概念,认为从事农田作业只是个别时间上路行驶,大部分时间闲置在家,不需要挂牌入户,也不愿参加技术培训和办理驾驶执照。有的甚至在农忙季节无视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违章载人、载物,人货混载,无牌行驶,置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给农机安全生产埋下严重后患。
3.3农机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影响培训工作正常开展
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在即,从目前县级农机校情况来看,农机校属事业单位事业经费严重不足,只保“吃饭”,无力培训。教学上缺乏先进实用的电教设备、教学直观的实物教具和教学挂图,教师的知识老化,培训学习、继续教育机会较少,不能及时更新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教育内容落伍,导致学员所学知识与实际不相适应,对大量新机具、新技术束手无策,严重影响农机培训工作的进展。势必影响农机培训工作的进程及广大农机驾驶操作、维修人员素质的提高,阻碍农机培训教育工作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4对策
新的形势为农机化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为农机培训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同时也对农机培训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农机教育培训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农机培训教育必须在内涵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要克服矛盾,解决问题,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4.1农机教育培训要坚持为大农业服务的观念
4.1.1树立服务“三农”、服务广大农机手的坚定信念。随着农村产业化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期望掌握新科技、新技术、新知识的意识越来越强。作为农业部门教育培训机构,有责任有义务为农机手服务。
4.1.2明确认识农机培训教育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先进实用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以及安全驾驶操作知识,只有通过农机教育培训部门组织广大农机驾驶、操作、维修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学习培训,才能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成为村里的科技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促进作用[3]。
4.1.3应清醒的认识到农机安全生产与农机培训的必然联系。近年来,在田间场院、乡村道路,经常因为“黑车非驾”、无牌行驶、违章载人、超速超限等酿成各种农机事故,给农民以及他人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伤。究其原因,固然与农机驾驶员法制观念淡薄、守法意识不强有关。但这也与其缺乏教育培训有直接关系。经过专业教育培训的农机驾驶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就会加强,安全意识也会增强,并懂得必要的机械常识,掌握娴熟的驾驶操作技术,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从源头上起到防范作用,为农机安全生产和维持农村的稳定做出贡献[4]。
4.2农机学校要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农机培训工作的实质是为社会培养造就人才,根本目的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农机培训工作必须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一村一品”农业生产的需要,拓宽培训途径,做好“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工作”、“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是今后农机培训工作的重点。立足农业,面向市场,注重效益,开拓创新,这是农机培训工作的基本方向。
4.2.1开展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工作。阳光工程培训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黄陵县农机学校于2004年7月被认定为省级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截至2009年底,已培训输出逾1300名学员。2009年国家六部委又将农机使用与维修培训纳入阳光工程培训项目,从而为农机校培训工作提供发展平台。
4.2.2向连接企业和农民的信息中介方向发展。农机校有其专业理论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与县农机中心配合,按照国家惠农直补政策,向广大农机推荐先进实用的农机产品,而企业也需要一个直接面向用户的平台。农机化技术学校完全可以利用企业的资金和动力,完成既服务企业和农民、又利于自身发展的“三赢”之事。
4.2.3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农村产业化的不断调整,在农村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显得尤为重要。县级农机校以服务三农、提高农民科学技术素质为己任。2008—2009年按照省市要求,在全县11个乡镇191个行政村选择有一定生产规模、有较强的科技意识、有示范带头作用的(2000户)核心农户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3更新办学模式,实施送教下乡
改变老式办学模式,由坐等学员上门变为主动送技术下乡。在农闲时节到各乡村把农机手集中起来,实施就地技术培训和面对面技术指导,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开展“科技之冬”农机技术下乡活动,使农机手既学到真正的农机技术,又拉近与学员沟通的距离,更增加农机培训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在农民心中的可信度[5]。实践证明,这些省时、省力、省钱的灵活办学培训方式,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4.4加强自身建设,适应市场变化需要
农机教育培训担负着发展农机化的重要使命,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按照农业部《农机成人教育暂行规定》和《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农机成人教育意识》2个文件精神加以规范和管理,对农机化教育培训机构要深化改革,拓宽视野,面向市场,树立新时期农机培训新内容和新形象[6]。
4.4.1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7]。由于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不断出现,现行教材总体与农机化发展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学校从培养目标出发,组织教师编写有关的实用教材,增强适用性,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其贴近社会,跟上当今科技发展的步伐。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重视直观教学;理论讲座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注重学习环节,将实习穿插于整个教学中,增强学员的感性认识,培养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加强法律法规教育,使广大机手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7]。
4.4.2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8]。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也将得到充分推广和利用。在培训中,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师资力量的强弱。要提高教学质量,应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这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保证。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培训进修,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提高教师素质,使其成为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的优秀人才。4.4.3改善办学条件[9-11]。多年来,由于经费不足,农机培训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应呼吁上级部门加强对农机培训的重视。黄陵县农机校要与有关部门沟通,争取各方面的理解支持,加大经费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学提供保障。
篇10
生产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农民思想得到了解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经济已成为历史,农民利用农闲时间,走出田野,走向城市,成为了农民工,土地的收入加上从事二三产业上的收入,农民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由此,农民对于赖以生存的土地也有了新的认识,科学种田得到了认可,小型农业机械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大型农业机械正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上政府对于具有推广价值的大型农业机械补贴力度不断增加,购买大型农业机械对于他们来说已不再是奢求,以至于他们购买大型农业机械的热情空前高涨,大型农业机械正以迅速发展的态势,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型农业机械正在逐渐被大型农业机械所替代。
2 促进增产增收
与小型农业机械相比,大型农业机械在农作物的耕种和收获上,给农民节约了时间、节约了成本、降低费用、增加收入。大型农业机械通过各个作业环节,对各种劳动对象施加作用,实现了精耕细作。如采用小麦精量机械播种,可以节约种子45 kg/hm2以上,比小型机械种植播量减少30% ~50%;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还可以减少粮食损失,如谷物收获,小型机械收割作业时,割、捆、拉、脱和扬场等多道工序的总损失量可在6% ~10%,而大型联合收割机,一次可完成所有的工序,损失率只有1.5% ~2.0% ;另外,还可以解放生产力,替代农村青壮年劳力,增加从事二三产业收入。
3 利于改善农田
由于长期使用小型旋耕机耕作,土壤下形成了很坚硬的犁底层,雨水不能下渗,加上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导致土壤表层板结,蓄水能力大大降低,肥料大量流失,进而使作物根系不发达,甚至造成作物倒伏,严重影响着作物产量。如果改用大型农业机械耕作,由于机械的功率较大,可实现翻土、松土和混土同时进行,有利于土壤形成团粒结构,调整“三相”(固、液、气)比例,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功能。另外,在深耕过程中,可翻埋地表草、秸秆和肥料,促进土壤熟化,有利于消灭杂草和病虫害。经过深耕深松过的土壤,既利于蓄水又利于排水,使土地既透水又透气,既利于养分的释放和贮存,又利于作物根系的穿扎与固定,为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创造适宜的土壤条件,从而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收。
4 利于可持续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保护和恢复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1988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了持续农业的概念,中国的农业科学家也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持续农业的内涵,提出以发展农业生产力,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将封闭的、低效的和劳动密集的手工操作逐渐转变为开放的、高效的以及机械化与自动化的作业,大幅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可持续农业发展离不开机械化与自动化,而机械化与自动化正是寄托在大型农业机械基础上的。近年来,农机部门通过节本增效工程的实施,消除或降低了机械作业对土壤、水及空气等环境的污染,保持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既增加了农田的有机质,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秸秆焚烧,这就是应用农业机械实现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良性互动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