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素养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文素养的理解

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素养;传统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经常忽略历史教材的这一作用,只是过于看重了成绩,导致历史课根本发挥不了其真正的价值。所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的作用,进而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

一、借助历史教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

近年来,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已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又一严重问题。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都是90后的新生代,他们几乎接触不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即便是在历史或是政治的教学过程中,当教师讲述这部分内容时,他们好像在听故事一样,导致现在高中生只能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所以,在授课时,教师若想借助历史教学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传统教育,教师可以借助视频,拉

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同时,也使学生的内在品质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得到提高。

例如:在学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所以,在授课时,我让学生观看了有关《大秦帝国》的片段,之后又引导学生看了有关孔子的影片,让学生在看影片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立足历史教材,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如何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

题,是历史教材的重点内容。历史,一个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我们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合理的分析。但是,现在的高中生,十七八了依旧是每天上网,沉迷于游戏,完全没有是非观念。所以,当他们遇到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冲动或是武断地判断某件事的正确与

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主体辩论赛的形式,使学生学会全面分析问题。

例如:在学习完《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之后,我让学生搜集“我们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材料,使学生正确地看待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使学生在互相辩论中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同时,也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作用,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英语文学 教学 人文素质 素质教育

新形势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众多领域都发生了极大的变革,教育亦是如此。在开展现代教育活动时,不仅要重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还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文素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部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英语文学教学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英语文学教学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人文性的教学定位

人文性首先应该在教学定位上得到充分体现。如今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应强调英语专业的人文性,明确文化意识、情感态度以及学习方法的要求,坚决反对纯科技英语教学,明确英语学习目标的内涵。如,教师在讲解英语课文时,切忌只将生词与语法当作学习重点,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思想、分析文章写作背景以及挖掘文本细节。

英语学科隶属人文学科范畴,强调人文性、人文模式,就是强调英语教学的过程,强调文学素质的培养以及文化背景的影响。这是一种非功利性的教学模式,但却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耶鲁大学著名学者津瑟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就是培养学生看到事物之间关联性的综合能力,就是培养学生权衡和比较因果关系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审视事件的能力。”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学习开阔视野,不断培养目光的穿透力以及认清错综复杂事物之间潜在的关系的思想。英语教师通过在英语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来获得以上这些能力。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过分重视培养学生口语等实用技能。一个人的口音与外貌相似,都是作为外界评判的重要依据,这也为何相当多的人梦想讲出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用英语自由地与人交流。但是,这并不是学习英语的目的。如果没有文学底蕴、没有相关的语言文化知识,那么英语说得再好,也只是个外表美丽内心空虚语言机器,他缺少最根本性的东西。详细点说,英语学习是一门人文学科,人们通过学习英语,激发自身思维与文化意识深层次的意识,以至于更好的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人文性教学定位的目标。

二.人文性的教学内容

英语教学中,关于人文性的探讨主要有三:教不教、教什么、如何教。大学英语教材处于不停地改版阶段,让一大批英语教师手忙脚乱,从前的上外版一枝独秀局面已不复存在,如今上海、北京、浙江等多家出版社都在出版大学英语教材,激烈的竞争结果就是,大学英语教材形式越来越新颖、知识量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难看,学生反馈结果也不理想。因此,在编写大学英语教材时,应选择人文性定位取代以前的“工具型、技能型”定位。坚持以人文精神作为指导思想,教材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应非常广泛,让学生能够零距离接触到经典的欧美好文章、好作品,内容应涉及文学、政治、经济、文化、医疗、心理等多领域,并且要适当降低文章中的语言难度。

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四种情绪。第一,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好奇心,这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第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焦虑度,适当加大课文学习以及课外练习的难度,让学生知道知识不是信手拈来的,需要通过一定的努力,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焦虑一定要适量,不能没有焦虑,那么会让学生没有兴趣,产生逃课行为。另一方面,这种焦虑不能过量,一旦过量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打击自信心;第四,让学生感到愉悦,即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英语学习后能明显感觉到知识量的增加,从而产生成就感、产生愉悦的心理。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调节学生情绪,这也是贯彻人文性的重要一点。

三.英语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具体措施

1.培养学生英语文学素质,最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和文化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一定的欧美文学阅读能有效引导学生去认知世界、搜索获取信息、培养思维能力。所以,英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全面掌握批判与辩证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文学素养。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以及专业素质,引导学生培养英语文学学习兴趣,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的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慢慢提高写作能力,然后再深层次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将自身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充分记录下来,并引导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多沟通交流自己的世界观,从而重新认识和理解世界。其次,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深层次感受生活,记录社会中的真、善、美,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第三,英语教师在提高学生口语水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口语相比写作,直抒胸臆。但是,口语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长期的阅读与写作积累,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最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不断创新英语文学规律,最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大学英语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应积极创新英语文学教学规律,帮助学生深入认识理解英语文学人文内涵。英语文学中的人文内涵非常丰富,并能对学生的日常实际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的学生个性不同,因此,不同学生对英语文学内涵的理解也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高度重视英语文学内涵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创新整合这些内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这些内涵影响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教师可采用多种途径来创新英语文学教学规律,如,利用英语文学教学的实践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内涵;引导和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优秀的课外阅读文物;引导学生之间多沟通交流,分享各自的人文感受,博采众长,不断提高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事先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然后搜集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课外阅读材料,鼓励他们深入阅读,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

3.利用大学英语教材,深入挖掘人文思想

在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活动时,英语教师不仅要传授丰富的理论知识给学生,还要全面发挥答疑解难的作用。具体而言,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夯实英语专业知识基础,另一方面还需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思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名人事迹,这些人、事、物中就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优秀的人文精神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在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时,英语教师必须全面掌握、深层次理解英语文学教材潜在价值,然后将这些人文精神充分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塑造独立人格并不断完善。如,教师在讲解欧美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文学作品时,首先要带领学生正确认识作品中蕴含的个性以及鲜明的特点;其次,还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母爱完美的诠释,同时,教师可邀请班级学生讲述自己理解的母亲形象,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来阐述自己对母亲的认知,让学生升华自己对母爱的认知,学会孝敬父母,并不断反思、不断升华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

4.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氛围,最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大学英语文学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应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资源的优势,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氛围,最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次,教师在教学时,应重视转变自己的角色,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发展,课堂上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参与者、指导者,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另外,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高创新、探索精神,深入研究英语文学,挖掘潜在的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思考能力,引导他们积极提问,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可组织班级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在团队共同合作、努力中得出最终的答案。

另一方面,在开展英语文学教学活动时,英语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情感的贯穿,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中都蕴含丰富的感情与思想,在讲解、探讨这些英语文学作品时,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身临其境体验这些情感与思想,引导学生与这些作品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深入、深刻理解这些优秀作品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并以此为标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以及人文修养,最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从大学英语文学教学的定位、内容以及具体策略方面发表了自己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些看法。英语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要想学好英语,离不开学生的活动以及参与,教学时,教师切忌“灌输式”、“纯理论式”教学。应高度重视英语的人文性,全面掌握、深入理解英语的人文性,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健康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说,大学英语教学应始终角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题,引导学生对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时,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吸收其人文内涵,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能有效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并提高他们的发展潜力以及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楠.英语文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人文素养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3).

[2]田静.英美文学教学中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07).

[3]崔玉江,周叶芹.融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

[4]吕佩臣.高校外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篇3

关键词:人文素养;品质思想;古诗词

一、古诗词对高中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1.古诗词中的儒家思想,能够培养高中生尊老爱幼的思想

儒家思想是作为经典的文化结晶,在实际教育中是绝能不能忽视的。古诗词中涉及儒家思想的文学作品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培养自身品质,同时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就比如在《孟子・梁惠王上》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正是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我们所需要爱到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家人,更要爱戴其他值得我们尊敬的人,因而在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中,高中生就能体味与理解到这中爱人、敬人的品质,这对于高中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能够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儒家思想是中国经典的哲学思想,那么高中生就有必要去了解与学习其中深层次的内涵,尊老爱幼是人之本性,这也是儒家思想所要求的,因此高中学生就有必要去体味其中的道理。

2.田园诗培养高中生对人生的热爱

人生的意义在于培养对于人生的认知。古诗词正能够起到这种导向型作用。在学习田园诗时可以让学生感受诗人对于人生的态度,以及生活的追求,这种价值取向性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例如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表现出来的闲适心情正是值得学生们去感受的。生活或者说生命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尽力,可是生活还要继续,闲适的心情正能除去内心的苦楚,因而这一句可谓是给人以内心的放松。高中生心性还不成熟,这样的诗有助于他们在遇到苦难时能够放慢脚步,在享受生活中重新获取动力。这种闲适之情也是一种独特的人格品质。

3.感悟诗培养高中生执着奋斗的精神

古诗词都有丰富的内涵,因而古诗词中有许多关于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奋斗精神的诗句,这些诗句对于学生都能够起到一个良好的教育作用。在学习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豪情中让学生感受这种对于人生价值得执着追求,在文天祥看来死并不可怕,那份丹心是他一生需要执着追求得。在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可以感受到他对于自己人生的奋斗追求,为他人着想,这样的品质不是正值得学生们学习领悟嘛!最重要的就是这样的人生追求,感悟诗词必定能够帮助他们培养执着的奋斗精神。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古诗词教学

教育的主体应在于学生,因而古诗词教育要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需要把握住这个主体。因此高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古诗文教学方法,在实际教育中要多想想学生对于古诗词具体的理解,而不是进行强行的灌输式教育,只有把握好这一点,教育才能够起到应有的价值导向性。日常教学中可以更多的让学生去体味诗词的内在含义,教师只是起到一个指导作用。学生是主体那么就比如对于古诗词进行中心思想介绍时,教师就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某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而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最后总结的方式去将古诗词的内涵教授给学生,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深层次的领悟诗词的内在价值和思想品质。

2.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古诗词

古诗词理解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生涩的古诗词呢?那么就需要老师有效的将古诗词的内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想结合。这样学生可以在理解上更加真实话,更加合乎古诗词的深层内涵。学生在日常中遇到一些事情无法解决或者遇到困难时,这就可以有效的和经历苦难的古诗词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诗人是如何对待人生的不如意的,如何面对人生的低谷的。这种真实的经历加上学生的感受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诗词的内涵,同时也能够让他们明白一些处世的道理和历经苦难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培养人文素养。

3.运用丰富教学方式进行古诗词教学

教育方式是关乎教学实际效果的,因而在古诗词教育上同样要学会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传统的朗读背诵不能抛弃,但是不代表就不能运用其他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同样可以举行学生自我讲授古诗词的理解,以及进行古诗词创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在学习古诗词上更加有内涵。某一首诗的学习可以从多个方面,可以用多媒体进行古诗词的朗诵展示,可以让学生去找出类似思想的诗词通过比较去了解内涵,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感悟到的深刻内涵传递给别人。只有通过思想的交融才能够寻求最佳的理解,才能更深层次的体会到其中的内涵,也只有这样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才能够更加深入,而不是浅显的理解。总之教师要学会运用多重方式进行古诗词的教育教学,这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到古诗词的内涵。

三、结语

总之高中古诗词的教学对于高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相当重要,用好高中古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样也可以让他们学会体味生活、热爱人生。在古诗词的感悟中还可以养成一定的文学素养,这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古诗词是无穷无尽的财富,只有挖掘好才能让它起到更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平日教育教学中就要学会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将古诗词的内涵表现出来,从而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左达. 中专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 2010(11)

[2]周宥佟. 谈中学语文教学对人文素养的培养[J]. 西安社会科学. 2011(03)

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 存在问题 提高对策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高职教育发展趋势来看,近几年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人文素养缺乏的表现。综合来看,一方面是由于现在学生看重功利而轻视素质培养,另一方面是由于高职院校对于人文素养的不重视,这给了学生轻视的理由。对于起步晚的高职院校来说,人文素质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公民意识弱化,以自我为中心。

在高职院校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例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打架斗殴等。现今中国的素质教育在高中实行文理分科。学文科的学生,对于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缺乏认识,而理科学生则对于文科的文、史、哲缺少了解,知识面匮乏,书写能力弱。再加上高职院校是最后一批报考,大多是低分,在人文素养这一方面更是存在不足。如此使对人文素养的教育没有兴趣,这也是缺乏素养的重要原因。在很多方面高职学生是缺乏的,例如学生的功利心越来越重,缺乏爱心,不愿帮助他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别人的感受,缺乏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

(二)高职学校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认识障碍。

调查发现,在高职院校学生中不乏在遇到事情时容易情绪激动,行为过激,待人接物方面自命清高,且不考虑其他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在受到忽略时又容易过度悲伤,不能理解,脾气暴躁,过于自卑。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这些都是心理障碍的表现。

(三)交际能力比较弱,适应能力较低。

部分高职学生表示不能很快地适应学校的环境,一些学生的表达能力比较弱,不善于与别人交往。学校的部分专业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加之学生之间性格、习惯的不一样使得他们很难与别人交流和沟通,在心情低落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倾诉。

二、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原因

(一)高职院校教育办学理念的偏差。

高职院校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生的基础不老,有严重的功利主义导向。把“素质教育”简单等同为“通识教育”。在具体操作中,没有突出“人文精神”。我们今天提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主要是强调对大学生进行如何做人的“人文素质教育”,素质外延较大,内涵较浅,而人文素质则外延较小,内涵较深。高职院校教育理念理解上的诸多偏差是制约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层原因。首先,学校认为应该偏重技能教育,高职院校教育理解上的许多误区,制约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许多高职院校认为,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其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及如何适应其将来的工作。这种观点本身是正确的,但是,如果片面强调这一点就是认识不足的表现。某些高职院校为了达到教育效率的提高,把学校变成“职业培训地”,而不是学生学习的地方。

(二)教育条件的限制,教育人文教育能力不强。

由于职业教育学制只有三年时间,更有学校只有两年学习时间,在这种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只能重视专业技能教育,轻视人文素养的教育,这就使人文教育受到时间的限制。再者,在高职院校任职的老师大多专业技术过硬,但是人文知识这方面却有所不足。学生在课堂上仅仅能学到专业技能的知识而对人文素养的内容却知之甚少,老师并不能把人文知识融入课堂中。

(三)就业市场调节机制的参与,加剧了功利主义的办学思想。

如今就业市场的调节机制的参与,使某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存在功利倾向。他们往往只重视某一方面技能的培养却忽略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把自己的办学理念理解为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地点和专业技能学习的场所,而不是进行人文素养知识培训的地方。这种功利主义的办学思想,使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培育,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不良影响。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相关政策,但在落实的过程中成效并不高。

三、提高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摒弃功利主义价值观,树立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

作为高职院校的相关领导,应该最先认识到自己办学理念的误区,及时更正,摒弃功利主义的办学思想,并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师资建设。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史、哲和艺术等学科的教育实现的,而这些方面的师资,高职院校十分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比较肤浅,缺乏感染力,而且会使人文教育活动徒具形式,更可能出现不应有的错误。所以,吸引和培养人文素质教育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知识的培育,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明确培养对象,改变教育观念,确定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地位。

要改变过去的教育模式。过去一直以来始终重视分数,不注重人文,使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不够宽广,不能够很好地适应日后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要保证大学生的素质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高,保证教育与具体机制同步发展。在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相应的素质教育,如通过课程的学习给学生思维方法上的训练;帮助学生理解每一门学科与社会、与人类发展之间密切的关系。针对当代学生的独立性、团队精神和抗挫折能力差的特点,培养其非智力因素,促进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加强人文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非人文学科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其善于在理论技术专业课的教学中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灌输方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集讨论、讲授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方式。如教师根据学习某一课程的最基本的要求提出讨论题,提示学生:“这些问题是本课程的主线,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书本上或课堂上找到,但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综合和理解。”每名学生上课都会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靠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归纳和总结。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批评能力、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四)建设体现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

校园是一个大熔炉,对于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有重要作用。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场所,让学生有空间集体讨论有关人文的问题,也可以发展一些社团,提高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

总之,高职院校的办学关键在于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和谐发展,发展好人文素养教育,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旭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5(6).

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其核心内容,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对人自身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一种关怀,它追求人生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世界,即主要表现为人的内在品质,对每个人的情感世界、价值取向和审美体验都具有决定性作用。作为教师,关心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是我们最鲜明的职业特征和职业要求,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教师的核心之一。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自身素养对孩子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不仅她们的言行对孩子们影响巨大,她们自身的修养对孩子们更是意义非凡,只有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充实人文精神,才能胜任和无愧于幼儿教师这一神圣职业。所以,在学前教育学生的声乐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专业课程特点,发挥专业课程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教育,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声乐教学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最佳途径。

一、情感体验,声乐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能通过说教实现,通过灌输获得,而是要让学生置身于某种情景中,在自我体验和相互影响中逐渐丰富起来。声乐是情感的艺术,是用优美的歌声传递音乐化的文学语言,生动地塑造乐曲中的人物形象,描绘其意境,表达其思想感情的音乐艺术。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富于真情实感的演唱才能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将丰富的情感体验贯穿在整个音乐作品表现过程中,才能使歌唱具有生命力。意大利音乐家巴基尼说过:“艺术的目的不是惊人,而是动人”,说明歌唱的目的和使命是传达音乐作品中丰富的精神内涵进而感动人。歌唱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共同活动,只有把歌唱技巧和情感相结合,才能达到演唱的完美与统一。在声乐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用情歌唱;通过教师范唱、音乐欣赏和即兴演奏,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通过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解与分析歌曲,让学生了解歌曲真正的含义,理解歌曲所蕴含的情感。教师把满腔的热情融入课堂教学,用真情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积极参与,互相交流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在教与学的互动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歌唱欲望,调整演唱心境,引起情感共鸣。如在教唱《鼓浪屿之波》时,先让学生充分了解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这首歌也真正体现了和祖国水融的真实感情,体现了和祖国文化同根同源的最佳艺术表现。通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催生学生盼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的愿望,为演唱该歌曲积蓄足够的情感。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学生演唱时就会更加投入,并且学会用歌唱来表达情感,用歌声来传递情感。通过歌唱中不断的情感体验,将人文素养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刻感受音乐的魅力与内涵,赋予歌唱以生命力,这样才是最打动人的歌唱,最具感染力的歌唱,才能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二、探索学习,声乐教学中提升人文素养

在声乐教学中,应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加强各专业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体现声乐艺术教育教学的综合性。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紧密配合语言课程,通过歌唱语言发声训练、文学作品朗诵等,加强学生歌唱中咬字吐字规范性的训练,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扩展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养;理论联系实践,把声乐技巧训练建立在广博的声乐理论基础之上,使学生奠定系统扎实的声乐理论基础,指导学生认识并遵循声乐艺术的科学规律;在声乐实践活动、表演实践课中,把声乐课与舞蹈、形体课相结合,针对学生的气质、表演、形体等方面加以训练,提高学生舞台表演能力;注重学生技能的拓展学习,通过分析作品,加强对歌曲旋律的认识与对歌词的理解,使学生对演唱作品全面把握,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创编能力等。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独立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索中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讲授《金凤吹来的时候》这首歌时,主要侧重点放在歌曲的节奏把握与意境揣摩上,要让学生明确傣族音乐的特点,通过掌握音乐特点进而掌握该歌曲的节奏特点。让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与总结学习,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现傣族文化特点,学生会更直观的了解歌曲,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特点。利用学生在舞蹈课中学习过傣族舞这一便利条件,在教学中,让学生边唱边舞,不尽增强了学习兴趣,还丰富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歌唱的愉悦性,增进了对歌曲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自信。

三、职业能力,声乐教学中体现人文素养

职业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工作胜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凸显人文关怀,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在声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我们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学生不会运用知识,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不知如何运用到岗位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幼儿教育教学工作,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需求,更是社会需求,也是培养其人文素养的必要途径。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更应该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研究教学方法,力求在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人文精神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价值观,而这也是保障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是培养其人文素养的关键环节。网络上不断爆出幼儿园虐童事件,一方面体现出一些幼儿教师不懂教育,教育教学及管理方法不到位;另一方面更反映了某些幼儿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缺乏、职业道德的缺失,没有责任心,没有爱心。作为学前教育的学生,不但要懂技术,更应该懂教育,通过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职业生涯中,良好的职业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更是心灵的直接语言,比其他学科更善于表达人的思想情感,更易被理解和接受。在丰富的内心体验下、在优美的外在表现中,使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具有感彩,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更具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培养高素质的幼教师资,不仅需要过硬的声乐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还需要营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条件,重视声乐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作用,探索声乐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在声乐教学中切实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傅国庆.歌唱技巧与修养[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6.

篇6

一、人文素养与人文素养教育之解析

(一)人文素养

根据心理学上的解释,素养是一个人内在的稳定品质,是一种内在生命涵养,是倾向于心灵范畴的独特类别,是综合了知识、能力、行为习惯等各方面人格化特征的集中反映。由是推知,人文素养大致涵盖以下内容:一是人文知识的积累。如,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美学、宗教、人类学以及科学史等文化知识的积累;二是对人文主义价值的通晓,如,对人的命运的关切、人格的尊重、尊严的维护、人生意义的领悟,从而致力于实现人的发展、自由与幸福;三是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的塑造,体现为对自然、社会和他人怀有关爱与包容之心,对真善美和自我超越的追求;四是人文情感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学会善待自然,乐观处理人与事,用审美的立场去感受和欣赏一切;五是德性修养的提高,在生活工作中乐于自我反思,超越世俗功利,倡导人与人之间“以和为贵”;六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理解,既要批判性继承、创新优秀传统历史文化,也要选择性吸收、借鉴异域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七是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承担,如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气,倡导社会公平与正义。

(二)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与目标

1.在人文知识积累方面,重点培养中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判断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也是一个信息开放和文化多元的时代,各种思潮或“主义”正借着所谓全球化、信息化的便利之门蜂拥而至,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其中,不乏消极的文化思想,如极尽享乐主义、过度消费主义、极端功利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加之学校也已经不是原来的象牙塔,这些思想很容易给广大中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从而降低或削弱其文化敏感性和判断力,甚至可能导致其陷入精神文化危机之中。因此,当前人文教育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要培养和增强学生抵抗文化风险的能力。2.在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培养方面,重点要让学生学会宽容和理解。人文精神是一种哲学精神,主要是帮助人从整体上认识和改造世界,引导人解放自己,做真正的人。翻开人类思想的发展史,不难厘清人文精神的发展脉络:从古代重道德和理性,近代转而崇尚科学和理性,到现当代则强调对人本主义的追求。当下的主流人文精神是以人本世界观为核心的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人的整体、全面、长远和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和终极关怀的态度和追求,重在肯定和彰显人的地位与价值,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以及厚重的人文关怀。3.在人文行为养成上,重点要培养学生“四个学会”的意识和能力。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就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事实上,这“四个学会”仍然是当下对人文教育培养什么人文行为的最好注脚,中学的人文教育理应在这方面奠好基。“学会认知”就是要掌握广泛的知识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帮助人从蒙昧无知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学会做事”就是要培养参与社会工作的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等。“学会共同生活”就是在尊重多元文化和平等人格的前提下增进对他人了解,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人文关怀。“学会生存”就是要充分发展自己的文化品格,不断增强自主性、价值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不难看出,“四个学会”囊括了人一生的发展,包括人的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和精神价值等方面,涵盖了对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与人生四种关系的处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教会学生认识到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而不是过度掠夺和开发自然。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要教育学生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要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要增强理解、信任与合作。对于个人的人生问题,要教育学生能从“异化”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把生命中的善良、公正和节制等美德展现出来,把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境界提升起来。

二、新课程下中学生人文素养之问题分析

在当下,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社会存在的精神文化危机在学校及广大青少年学生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信仰危机、人生观迷离、价值观混乱、人际关系紧张、人文知识欠缺、人文能力不足、人文情怀淡薄等。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长期以来深受知识本位和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考试和升学仍然被相当多的学校视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学校和课堂成为了考试的“训练基地”,学习成绩被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大多数中学生人文素养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和不足。而缺乏人文素养学生往往习惯于我行我素、自由不羁,却不能很好地严于律己、遵纪守法;习惯于妄自尊大、自私自利,但对他人理解、关爱、体谅和善待不足;喜欢追求时尚和崇拜明星,可认识美、感受美和鉴赏美的方法与能力不足;喜欢浏览网络信息,却不大愿意阅读经典并从中汲取精神财富。究其原因,既与中学生对自身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认识不清、目标定位盲目有关,也与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理念有关。尤其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受庸俗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和应试教育的肆虐与遗毒,加之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影响力的消解,学校教育普遍漠视和抑制学生的人文教育。

三、当下中学人文素养教育之我见

篇7

关键词:本色回归;语文;人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它对培养甚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极为重要的。观如今之语文课堂,繁琐的讲解、热烈的讨论、空洞的情感说教......贯穿始终,所谓语文本色回归,到底从何体现呢?至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更是空谈了。语文教学应体现其学科特点,回归其应有的本色,莫让语文课教学变了味。谈到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归,笔者认为去掉层层外饰,回归语文应有的质朴,做到返璞归真,即本色回归。具体说来,朗诵则富含深情,思考则沉静深入,动笔则真情流露,此为本色,也是语文教学原汁原味的体现。笔者认为“用心品读的课堂”、“静心思考的课堂”、“奋笔疾书的课堂”才能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培养甚至提升。

1何谓“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素质和修养。具体说来,其概念是比较宽泛的,包含了诸如欣赏水准、感悟能力、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内在气质和精神境界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并非朝夕之间可以为之,而是日积月累的过程,简单说来,人文素养是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逐渐内化为内在品格,核心为“学会做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

2回归语文本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1用心品读,感悟人文之美:文章本真情铸就,大凡文学作品,不论何种体裁,皆融于作者真情,作品本身蕴涵人文之美,正所谓“文章本非无情物”,教学中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以品读的方式领悟其中的情感、挖掘其中的真情、体会其中人文精神,从而感受到人文之美。宋•周密《齐东野语》中写道:“三分诗,七分读”,就诗歌欣赏来说,品读可以说是再创造的一个过程,在整个审美过程中,品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换个说法来理解,如若想真正领悟一首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必须反复诵读,用心体味,方可感悟人文之美。初中语文教材中,体现人文美的诗篇比比皆是,它们为教师带领学生品读提供了蓝本,古代诗歌诸如《登幽州台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观沧海》、《陌上桑》......现代作品诸如《我爱着土地》、《乡愁》、《再别康桥》、《也许》......这些作品,在人文精神上熠熠生辉,运用得当,学生的感悟力、理解力、思维能力必将提升,培养人文素养便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了。当然,品读并非只限于诗歌,被选作课文的优秀作品都可作为品读对象,古人曾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十分注意通过诵读的方式培养语言感悟力。但,观今之课堂,并不缺乏朗朗书声,有的教师也认识到品读的重要性,问题在于教师们更多关注的是朗读形式的变化,只重视朗诵感情的投入,而忽略品读的真正目的———在读中形成感性认识,丰富文化底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教师应该结合文本的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从而达到积累语言、陶冶情操的目的,而美好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也就是通过对充分品读的机会的把握中得到提升。

2.2静心思考,提高个性品质:过于喧闹的课堂环境真的不适合语文课堂,我们所要追求的语文本色回归,恰恰是不能缺少课堂中那片刻的宁静时光。语文本就是太多感性的东西存在于文本之中的学科,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是学生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交流,如若没有安静的思考时间和宁静的氛围,是不利于学生思考的。“读”需书声琅琅,也需“静读”,至于如何选择读的方式,需教师依据文本进行选择。课本中文质兼美的作品比比皆是,既有形态、神韵、情感的外在美,也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含蓄美,这样的文本需要采取静读的方式体会其中意蕴。如吴冠中先生的《等待》一文,作者对于“等待”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等待贯穿于人生的始终,如何选择积极等待、摒弃消极的等待,需要学生在静读中进行理解感悟,所以,此文,教师选择留取恰当的时间让学生去“静读”。除此之外,“静思”也尤为重要,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课时,总是不断提醒那些在老师刚提出问题后就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的学生:“别急着举手,再想想!”静下来,才能够更好地思考,这是一种良好的语文习惯,教师切不可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氛围而不给学生静下来的机会,也要适当进行“留白”,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2.3依托作文,展现人文素养:教作文,即教做人。朱自清先生也说:“作文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中学时期正是学生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通过作文的方式张扬个性、认识自我、表现自我,他们所书写的反映了最初的人生体验,作文中,教师需引导学生书写真实生活,切勿无病,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把作文与做人紧密相连,教育学生做真实的人,写健康的文,使做人、作文和谐统一,进而展现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丽伟.《在语文本色回归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新课程学习,2014(7)

[2]焦安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语文本色回归》[J].新课程导学,2014(9)

篇8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改革,生物医疗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对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医务人员的主渠道,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医学院校高年级学生在经历了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之后,对人文素养与医护人员的关系理解更为深刻。本文正是基于对高年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的调研,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调查目的、方法和对象

1.调查目的。为了促进学院更好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医学生教育培养理念,改进医学人文教育现状,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更好顺应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2.调查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制约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和发展的因素等内容。3.调查对象。海南医学院临床学院2011—2013级的学生,共发放470份问卷,有效回收444份,回收率为94.5%。4.统计方法。对本次回收问卷,采取双人双机录入,通过excel2007建立数据库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调查结果

1.学生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有444人参与调查,男生226人占50.9%,女生218人占49.1%。调查对象涉及到临床医学、康复治疗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口腔医学等专业。2.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主要是分析医学生对人文素养理念的认识,人文素养对缓解医疗纠纷的作用,人文素养对提升医学生素养的重要性,医院对医护人员人文素养的重视度等。统计结果显示,在经过接触临床之后,医学生对人文素养的体验更为深刻,认为人文素养对医学生发展重要性达到89.9%,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缓解纠纷的重要性达到85%,且人文素养对于帮助和提高医学生的专业学习达到89%。可见,人文素养对医学生教育来讲非常重要,医学院校要提高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力度。3.对医学人文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规定的相关技能对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医学生的人文技能掌握情况。统计结果中显示,经过实习的学生大部分能够掌握医学人文技能的技巧,从情绪方面能照顾患者的达到80%以上,能尊重患者、公平对待患者的达到95%以上,使用肢体语言、能和患者建立伙伴关系的达到90%以上,但是能对患者留联系方式以及患者出院能进行随访的所占比例就比较少,也就是建立安全网的能力和对患者的后期服务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4.影响和制约学生人文技能掌握的因素。在问卷设计中将影响和制约学生人文技能知识掌握的因素从学校、社会和个人等方面来进行归因。调查结果显示,在影响的和制约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掌握的因素当中社会导向占据首位达到47.07%,其次是医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在人文素养学习方面时间没有保障;第三,学校对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开展的各种活动缺乏有效措施,无法吸引学生积极参加;第四,个人的兴趣爱好因素。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仅是做学生的工作就足够了,还需要社会、学校等各种因素共同起作用。5.提升医学生人文执业素养的途径。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调研,分析统计出最能代表学生心声的措施和途径。调研结果显示,在学生眼中,选择促进他们人文素养提升的途径中课程和教师的因素高达67.57%,选择参与其他公益活动的有32.43%。可见,在医学院校,一套完备系统的医学人文课程设置和高素质授课教师队伍对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非常重要,同时,学校也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多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

三、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1.完善课程体系。首先,要分层次进行设计。针对不同年级的医学生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文医学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如,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要设置一些基础性的人文素养课程,主要是培养和熏陶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之心,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针对高年级已经具备一定基础人文知识的且即将要去临床见习和实习的学生开设一些应用型的人文医学素养的课程,教授他们掌握一定的医患沟通、病史采集、病情告知等知识,引导他们从人文的角度去理解这些技能,学会尊重和理解患者,设身处地的对待患者,自觉提高自己的医德修养。其次,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第二课堂活动。将第二课堂活动穿插到整个学期当中,而不仅仅只是寒暑假进行。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基础性的志愿者活动。如,对其进行培训,可以进行导医和分诊活动。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培训后引导他们进入科室协助带教老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线医患现状,体验人文关怀对医患关系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2.提高教师人文素养。首先,要培养教职工的人文素养意识,教书和育人同时进行,将人文素养教育穿插在专业知识教育中,更好地实现人文素养与专业知识的互补。其次,通过专兼结合的方式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教师。可以利用附属医院临床经验丰富、医德高尚的医生来担任医学人文素养的骨干教师,可以将临床上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的案例更好地运用人文素养的知识来解读,带领学生体验人文医学知识的魅力。同时,可以分批将具有临床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背景的辅导员输送出去接受专业的人文医学知识的系统培训,通过带队伍的形式逐渐将他们纳入到人文医学课程的教学当中。此外,可以聘请国内外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进行知识讲座、经验交流和小学期授课,以此来带动医学人文课程的不断发展,医学人文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不断提升。3.构筑实效校园文化活动。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通过活动分类来实现对学生的影响和指导。第一类:医学技能类。充分发挥医学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医学技能类的相关活动,如,应急救护技能比赛、解剖知识竞赛等,既锻炼动手能力,又提高了专业素养。第二类:人文素养类。发挥文化的整合功能和导向功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如,辩论赛、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科技文化艺术节等相关活动。第三类:创新创业类。通过举办如“挑战杯”竞赛、创业大赛等赛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第四类:社会实践类。开展如“三下乡”、关爱老人、走进福利院、导医等志愿者活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4.重视医学人文素养的实践。医学人文素养教育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和书本上,学生要走出去,要在实际的环境中进行感受。学生工作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要给学生多创造条件、提供适当的实践基地。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的时间走进医院、社区卫生院、乡镇卫生院进行志愿者活动。学生在医院可以进行导诊台的分诊引导、诊室维持秩序、随带教老师查看病房等等,在每一个环节都用心去感受、体会患者的心情以及医生所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和人文情怀;在社区卫生院,去体会基层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的模式;在乡镇卫生院,去了解患者的就医期望和就医倾向,思考缺医少药的现状如何去改善,感受不同环境中的医患关系。在倡导培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同时,重视将知识传授与临床思维、解决问题及实践操作能力相融合,使人文关怀的精神贯穿在临床的始终,实现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林艳芝,王碧艳.对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意义的再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2).

[2]张喆,张占武.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3).

[3]谷昊,白磊,场浩生.对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及改善对策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5).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

1前言

对于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来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所以,在开展小学语文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确保语文教学工作和人文教育工作有机的融合,从而提升小学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当加以重视,并根据学生情况寻找更为科学的方法,以有效的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2小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工作中的问题

2.1小学语文教学观念以及方法需要进一步提升

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对于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不过,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未能充分发挥出语文课程的教育优势,没有利用语文教学工作有效的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根据作者长期的教学经验来看,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不少学校受到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小学语文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拥有较强的文化熏陶作用。不过,教师却往往忽视了这一作用,让小学语文课堂变成了乏味的记忆性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氛围不仅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在学生人文培养过程中更是起不到什么作用。

2.2教师的人文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扮演着组织者以及指导者的角色,同时也是保障教育教学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因素,对于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过,现阶段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在乡村学校中,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3小学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

3.1寓教于情,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较多的人文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有效挖掘,能够更有利于教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进行《彩色的非洲》这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便能够把其中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人文思想加以挖掘,让学生能够更深层次的理解人文之美,让学生更加的热爱自然,懂得保护自然。通过对课文中人文内容的深入挖掘,再利用寓教于情的教学方法,能够到达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采用寓教于情的教学方法,首先,应当采“以情激情”的教学方法,这种方式较为适宜使用在一些情文并茂的课文学习过程中。比如,在学习《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文过程中,要是教师能够通过“以情激情”的方法,声情并茂让学生了解到母爱的伟大。另外,在这一课文之中,还有有关友情的内容,通过对这一内容的深入学习,也能够让学生更加的珍惜友谊,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亲情与友情,以达到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也可以采用“以情触景”的方式,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设立特定的情境,使学生能够亲身的感受到课文中的情感,这样也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因此,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入的对课文内容进行挖掘,这样才可以更加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3.2增强学生人文素养自我提升意识

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时,应当充分的发挥处学生能动作用,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人文知识,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事先为学生设计一些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便能够主动去寻找、学习课文中的人文知识,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例如,进行《小柳树和小枣树》这一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在小枣树嘲笑小柳树长相的时候内心的想法,再向学生讲解由于生物的不同特征,它们的生长和特性有所不同,我们不能根据事物的表面特征,以貌取人。使学生能够了解到他人看到的不足有可能是不客观的,我们应当更加客观的看待自己,增强自信心,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3.3发挥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提升教师自身人文素养

只有教师的人文素养得以提升,才能更好的确保示范指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第一,要重视语文教师学历的提高。通常情况下,教师拥有较高的学历,其人文素养也会相应的有所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将对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起到极大的作用。学校能够将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师收益挂钩,激励教师努力的提升自身学历,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以更好的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第二,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并进一步的完善考评体系。要想确保语文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同时确保教师能够积极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学校要依照自身发展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情况,让教师定期的对现代教学理念深入学习,并且建立有针对性、完善的教师考评体系,从而有效的提升教师人文素养,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4结语

通过语文教学工作,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应当强化自身的实践技能,不断的总结经验,更好解决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的积极作用能够得以全面发挥,构建一个良好的人文学习氛围,达到人文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雪艳.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思考[J].中华少年,2017(11):59. 

[2]张光惠.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16):50. 

篇10

(一)语文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巩固就业能力大学语文课程最基本的教学效果就是能够不断完善和巩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不仅是大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语文素养,也是应不断提高的语文能力。“听”就是能够理解相应的话语,并能够通过听进行相应的想象和联想;“说”的能力就是要表达清晰、得体;“读”的能力就是能理解相应的文字内容,并能够指导其中的重点;“写”的能力是指能够用合理的文字内容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和真实情感。通过听说读写,人们既能够了解他人,也能够表达自己。听说读写能力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就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听说读写能力能够帮助大学生在生活中与他人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也能够加深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关怀。其次,听说读写能力对大学生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大学生的专业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都需要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其能够在学习中理解和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还有利于其通过相应的语言和文字表达和呈现出自己对相应内容的学习情况。最后,大学生只有具备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才能在择业过程中充分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和想法,也才能够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和实力。而工作中的很多职位也都需要大学生对相关文字材料进行分析或写作。只有具备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才能适应相关就业岗位的需要。

(二)大学生言语技巧的提高是就业能力的重要体现大学语文能够在帮助大学生掌握相应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还能够促使大学生言语技巧的提高。言语技巧主要是在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能够帮助其在言语表达上符合规范,并能够对言语表达进行修饰和提炼。这既能使大学生在表达上清晰合理,又有利于对方接受和倾听,使沟通达到良好效果。良好的言语表达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着促进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沟通方面。首先,在大学生就业初期需要进行面试,良好的言语表达技巧有利于大学生在紧张的面试过程中清晰得体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能够让面试官看到其自身的才华和优点,从而获得就业机会。其次,良好的言语表达技巧能够使大学生在工作中与客户、同事和领导之间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这不仅有利于工作交流,也有利于其汇报工作情况,还能促进与客户之间的良好合作。

(三)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能提升其就业能力人文素养是指对人文知识的掌握情况,研究能力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内在修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对自身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有影响,也对言行举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大学语文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知识,使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受到熏陶和影响,并逐渐形成较为优秀的人文素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对就业有着一定的影响。良好的人文素养能使大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良好的个人素质和行为习惯,也能使大学生在工作中表现得体,且具有恰当的言行举止。同时,具有优秀人文素养的大学生在工作中也会表现出认真工作,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能谦虚地听取别人的建议。此外,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通过相应的行为直观地展现出来,这也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一个缩影。

二、发挥大学语文在培养大学生就业实力和能力方面的作用

为了能够促进大学生在就业中获得优势,大学语文必须发挥出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实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大学生就业实力和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的办法主要有:

(一)重视大学语文教育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中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提高其他课程方面的学习能力,对学习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在就业中获得相应的优势。高等院校的管理层应重视大学语文的教学地位和教学作用,并不断推进其在教学中的发展。与此同时,大学教师和大学生应正视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对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应在大学语文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首先,大学生应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不断巩固自身的听说读写能力。其次,大学语文教学应提高大学生的表达技巧。大学生也要利用相应的课堂学习和其他活动来提高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此外,大学生应不断强化自身的写作能力。大学生应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掌握写作技巧,并通过模仿和训练逐渐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三)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其综合素质的有效体现。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阅读教学来完成。大学语文教学应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素材,并使其形成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长期的阅读活动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掌握阅读信息,还能使其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提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其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与此同时,大学生应运用阅读技巧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领域和阅读量,以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

(四)提高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实践运用能力大学生通过大学语文能够学习到相应的技巧和知识,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但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和锻炼。首先,高等院校或学生社团可以通过组织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其中锻炼自己的语文运用能力。大学生可以参加相应的校园演讲比赛等活动来提高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也可以通过相应的社会实践和调查,通过查阅和写作相应的报告和总结,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这样的实践活动还能够提高大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