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科技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05:3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内科技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与传统的保险险种相比,其特点优势不突出,不能充分反映出科技创新过程中的风险保障。相应在保险公司的业务中,科技保险中的财产险比重较大。以人保财产保险武汉分公司为例,其财产险占到公司科技保险业务的75%[3],而真正涉及科技创新过程的保险业务量较少,有待进一步拓展。市场需求有限。高新技术企业投保的意愿不强,据有关调查显示,高新技术企业参保的比率不足3%。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宣传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导致企业对科技保险了解不够;二是部分企业认为科技保险与传统的财产险区别不大,投保的意义不强。这也源于科技保险险种缺乏创新。三是科技保险保费过高,许多中小科技型企业尚处于创业阶段,资金匮乏,缺少闲余资金投保。配套措施有待完善。科技保险在国内外都属于新事物,发展时间短,没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可取。开展初期,保险公司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险种设计、费率厘定、损耗断定以及理赔方面,经营成本较大,但往往收效甚微,业务拓展与期望存在一定差距,以致保险公司开展科技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不强。政府的补贴及税收优惠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截至2011年,开展科技保险的地方政府均出台了鼓励发展科技保险的政策,但缺乏补贴细则,可操作性不强[4],同时由于补贴资金来自财政资金,部分地区存在惜补现象。
科技保险供需双冷的经济学分析
科技保险存在严重的供需不足问题,限制其支持高科技研究作用的发挥。要找出导致科技保险供需不足的原因,就要分析科技保险主体包括保险公司和科技企业参与科技保险的动机、条件与现实约束。下面分别从保险公司和科技企业的角度,利用经济学效用最大化理论分析导致供需不足的根本原因,为相关决策建议提供依据。科技保险供给乏力商业保险公司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公司会根据各险种的收益以及后续开发相关险种的投入决定其供给量。将保险公司的险种分为两类,一类是科技保险,一类是非科技保险。科技保险的供给量和价格分别为Q1、P1,非科技保险的供给量和价格分别为Q2、P2,保险公司的收益函数为R=P1*Q1+P2*Q2,成本函数C=C(Q1,Q2),设保险公司总成本一定,为C=C0;保险公司的利润f=R-C在总成本和产品价格一定的条件下,保险公司将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有效分配资源。下面求保险公司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设目标函数(式略)等式(3)即是保险公司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其含义为科技保险与非科技保险产品的价格之比等于二者的边际成本之比,即保险公司每种产品的边际收益相等。就科技保险而言,作为一种特殊的险种,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是一种新产品,承保的风险大,收益低;由于保险经营要遵循大数法则,在其业务量有限的情况下,保险公司的风险和成本就会增加,使得保险公司的边际收益下降。因而,从保险公司角度,由于边际收益递减原理,保险公司在初始阶段不太情愿提供科技保险业务,保险公司会把有限的大部分资源用于发展其他相对成熟的险种,提高保险的边际收益。目前科技保险处于初始阶段,各方面准备工作有待完善,保险公司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开展工作,如设计新险种,宣传拓展业务,开展理赔等,保险公司开展科技保险的动力不足。科技保险需求有限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高费率是制约科技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高新技术企业处于创业阶段,资金缺乏,虽然有保险需求但限于资金问题,往往选择不投保。特别是对于和传统保险区别不大的科技保险险种,投保的意愿更不强。下面从高新技术企业效用角度来分析。设企业效益函数为y(x)=y(x1,x2)x1代表科技保险数量,x2代表其他与经营有关的消费量。企业目前的资金总量为f,消费品的价格分别为p1,p2,该企业的预算约束为x1*p1+x2*p2=f。企业的决策是在既定的资金量下确定科技保险的数量以最大化目标函数h,(函数略)等式(6)是企业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每种支出的边际效用与单位费用的比值相等,即企业在每一方面的支出的最后一元钱的边际效用相等。对高科技企业而言,有限的资金主要用于技术研究、市场开发方面,较少用于科技保险支出。对企业而言,在资金、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技术研究和市场开发费用支出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更大,即,保险在更大的程度上成为一种不必要的支出,如果科技保险与传统保险相比优势不明显,企业的需求更少,从而导致科技保险有效需求不足。
科技保险的外部性
科技保险具有生产和消费的双重外部性特征。当企业购买科技保险时,费用由企业独自承担,而技术研究成功带来的收益全社会都能享有,边际私人成本大于边际社会成本,而边际私人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同样,当保险公司提供科技保险时,保障了企业研发的正常进行,科研成功会导致新产品价格的下降和更优质的服务,给社会带来收益,但保险公司承担了较大的经营成本和科研失败的风险,在现阶段保险公司获得的收益小于社会收益。表示企业购买科技保险的外部效应。假设企业技术研究成功会导致产品W的成本下降。在没有购买科技保险时,w的供给曲线是S1,需求曲线是D1,此时的消费者剩余是P1AP0,生产者剩余是P1AO。在企业购买了科技保险之后,降低科技保险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了企业科技研发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技术研发的成功,导致产品W供给增加,使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至S2,相应产品W的价格出现下降,均衡价格下降至P2,消费者剩余为P0BP2,净增加P1P2BA;生产者剩余为P2BO;社会的总福利增加了,从P0AO增为P0BO,净增加量为ABO。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购买科技保险所产生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而购买成本由企业独自承担,说明科技保险的消费具有正的外部性,导致企业投保的意愿不强。外部效应会导致资源配置失调。图2表示了科技保险外部性引起有效需求变化的过程。企业购买科技保险的边际私人收益为MPR,边际社会收益为MSR,外部经济效应使得MPR<MSR,边际私人成本为MPC,边际社会成本MSC等于边际私人成本加上边际外部成本,由于边际外部成本为零,所以MSC=MPC。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点就是最佳科技保险需求量。就社会而言,从企业角度而言,最佳的科技保险需求量是Q1。显然,Q1<Q2,这就导致了科技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在Q2需求量下,社会实现了帕累托最优,但却使企业承担的保险成本增加,因而是企业不愿意承担的。只有在给企业一定补偿的条件下,企业才有可能增大保险需求到Q2,实现整个社会的帕累托最优。同理可以从保险公司角度得到科技保险供给不足问题的原因同样在于其外部经济效应[5]。
篇2
1)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占据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主导地位。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中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分别名列前三位,占据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主导地位。排在后面的依次为信息与系统科学、地学、数学、天文学和力学。除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三个学科科技发展的主成分得分为正外,其他五个学科科技发展的主成分得分均小于零,表明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的多数学科的科技发展低于整体水平(见表1)。
表1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序
生物学
1.7461
0.98206
1.79619
1
化学
0.87113
1.18576
0.83031
2
物理学
0.81642
1.32005
0.76775
3
信息与系统科学 -0.41952 -0.77932 -0.37558 4
地学
-0.54201 -0.6447
-0.52783 5
数学
-0.71232 -0.20092 -0.7645
6
天文学
-0.88765 -1.14172 -0.84543 7
力学
-0.87214 -0.7212
-0.8809
8
2)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但与北京差距明显。
在自然科学学科中,上海除地学外,其他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进入前三名,其中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六个学科在大陆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信息与系统科学国际科技论文数排在北京、湖南之后,名列第三(见表2)。虽然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位居前列,但与北京相比,差距明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天文学外,上海其他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不足北京的1/2。在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力学、物理学、化学、信息与系统科学、天文学和生物学有明显优势,数学与地学国内科技论文未能进入前三名(见表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数学外,上海其他学科国内科技论文均不足北京的1/2。
表2 2001年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数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江苏 湖北
力学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上海 陕西
信息与系统科学 北京 湖南 上海
北京 湖北 上海
物理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安徽
化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江苏
天文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江苏 上海
地学
北京 湖北 江苏
北京 江苏 湖北
生物学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广东 上海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3)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是制约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
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效率,就其实质而言,是新的知识在一个系统中创造、流动和利用的效率。它取决于诸创新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互相之间相互作用的效率。而决定创新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互相作用则取决于经济科技制度的安排,政策体系的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和创新文化的氛围。建设知识创新体系,提升学科建设与科技发展能力的关键是通过制度、政策和环境的作用,提高创新各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达到创新目标的要素间的互动。从本质上看,创新体系是由存在于企业、政府和学术界的关于科技发展方面的相互关系与交流所构成的。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之间的互动作用直接影响着创新的成效和整个经济体系。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知识的循环流转。表3所示上海自然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2/3左右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成为制约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速知识流转、战胜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中的系统失灵是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知识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长期任务。
表3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数 项目参加人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
与境外机构合作
114
343
275
5122
与国内高校合作
127
305
221
7258
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107
243
177
2526
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38
127
118
2360
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915
2103
1895
25427
独立完成
2545
4408
2707
32311
其他
26
124
102
1384
资料来源:上海市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小组。上海市R&D清查数据汇编,2001,72。
2 上海工程与技术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学科在国内的比较优势。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20个学科的国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包揽了20个学科的第一名,上海只有材料科学、冶金与金属学、机械与仪表、动力与电气、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土木建筑、交通运输9个学科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上海能源科学技术和环境工程两个学科国际论文排名第三(见表4)。
表4 2001年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工程与技术基础学科 北京 河北 山西
北京 陕西 江苏
测绘科学技术
北京 四川 陕西
北京 湖北 江苏
材料科学
北京 上海 辽宁
北京 上海 陕西
矿山工程技术
北京 江苏 湖南
北京 湖南 江苏
冶金、金属学
北京 上海 辽宁
北京 辽宁 上海
机械、仪表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江苏 陕西
动力与电气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湖北 陕西
能源科学技术
北京 湖北 上海
北京 山东 黑龙江
核科学技术
北京 安徽 四川
北京 四川 甘肃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陕西 上海
计算技术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江苏 上海
化工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江苏 上海
轻工、纺织
上海 北京 四川
北京 广东 上海
食品
北京 江苏 广东
广东 浙江 江苏
土木建筑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江苏
水利
北京 湖北 江苏
湖北 北京 江苏
交通运输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湖南
航空航天
北京 陕西 黑龙江
北京 陕西 江苏
环境
北京 江苏 上海
北京 江苏 上海
安全科学技术
北京 湖南 安徽
北京 湖南 江苏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20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有18个学科排名第一,只有食品和水利分别由广东和湖北名列第一,而上海只有9个学科进入前3名,其中材料科学、土木建筑、交通运输3个学科名列第二,冶金与金属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轻工与纺织、环境工程名列第三(见表3)。
2)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占主导地位的学科。
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8个学科依次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机械与仪表、航空航天、材料科学、化工、计算技术、动力与电气、交通运输。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最为薄弱的5个学科是测绘科学与技术、水利、矿山工程技术、安全科学技术和食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3的学科科技发展的主成分得分小于零,表明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60%的学科科技发展低于平均水平(见表5)。
表5 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序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
2.93105
2.48946
2.96681 1
机械、仪表
1.38674
0.06872
1.29458 2
航空航天
1.16586
-0.81414 0.98384 3
材料科学
0.57576
1.29195
0.67626 4
化工
0.61197
0.94682
0.66216 5
计算技术
0.35117
1.86971
0.51358 6
动力与电气
0.49477
0.42028
0.50252 7
交通运输
0.45473
-0.19787 0.40005 8
土木建筑
-0.32659 0.6906
-0.23377 9
工程与技术基础学科
-0.26822 -0.66067 -0.31811 10
冶金、金属学
-0.46472 0.25968
-0.40773 11
轻工、纺织
-0.46716 -0.475
-0.47954 12
环境
-0.69617 -0.31043 -0.67619 13
核科学技术
-0.72349 -0.79265 -0.75082 14
能源科学技术
-0.79072 -0.50098 -0.78198 15
食品
-0.76882 -0.90066 -0.80184 16
安全科学技术
-0.81005 -0.84276 -0.83462 17
矿山工程技术
-0.8642
-0.85314 -0.88633 18
水利
-0.89218 -0.8347
-0.91028 19
测绘科学技术
-0.89975 -0.85423 -0.91858 20
3)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论文产出与北京差距悬殊。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国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排在前3名的11个学科中,除材料科学与土木建筑两个学科外,冶金与金属学、机械与仪表、动力与电气、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交通运输、能源科学技术和环境工程9个学科的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不足北京的1/2。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进入前3名的9个学科,除材料科学、轻工与纺织两个学科外,土木建筑、交通运输、冶金与金属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环境工程等7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均不足北京的1/2。
4)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基本任务。
表6所示上海工程技术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70%左右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成为制约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基本任务。
表6 上海市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参加人
项目数 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
与境外机构合作
201
3341
2169
74523
与国内高校合作
437
1762
1415
21865
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644
3021
1745
24587
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94
854
608
19073
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1431
4551
3454
52744
独立完成
6934
22836
15879
219665
其他
293
1592
1198
10703
资料来源:上海市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小组。上海市R&D清查数据汇编,2001,75。
3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农学和水产学占据上海农业科学领域中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主导地位。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学科是农学和水产学,林学、畜牧与兽医科学相对薄弱(见表7)。
表7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名
农学
1.21943
1.45978
1.26327
1
水产学
0.28854
-0.26992
0.2164
2
畜牧、兽医科学 -0.3714
-0.38479
-0.37749 3
林学
-1.13657
-0.80507
-1.10218 4
2)上海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与国内先进地区有相当差距。
在农业科学领域4个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的农学和林学、甘肃的畜牧兽医、湖北的水产学国际科技论文排名第一,上海在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无一进入前3名(见表8)。在农业科学领域4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的农学、浙江的林学,江苏的畜牧兽医、山东的水产学国内科技论文排名第一,上海在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国内科技论文无一进入前3名(见表8)。无论是国际科技论文、还是国内科技论文,上海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与国内先进地区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表8 2001年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科技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农学
北京
浙江
江苏
北京 江苏 浙江
林学
北京
黑龙江 安徽、福建、 浙江 北京 福建
广东、陕西
畜牧、兽医科学 甘肃
云南
北京
江苏 北京 甘肃
水产学
湖北
山东
广东
山东 广东 福建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4)知识流动不足是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
表9所示上海农业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64%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是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加强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表9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数 项目参加人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
与境外机构合作
24
46
38
229
与国内高校合作
25
72
45
613
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48
86
68
442
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2
5
4
18
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69
124
99
506
独立完成
312
420
269
3716
其他
9
8
3
25
资料来源:上海市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小组。上海市R&D清查数据汇编,2001,73。
4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但与北京仍有相当差距。
在医药科学领域6个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的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四个学科排名第一,上海的药物学和特种医学两个学科排名第一。此外,上海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排名第二,中医学排名第三(见表10)。在医药科学领域国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除药物学和特种医学外其他4个学科与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
表10 2001年医药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预防医学 北京 浙江、广东
北京 广东 上海
基础医学 北京
上海
广东
北京 广东 上海
药物学
上海
北京
江苏
北京 广东 上海
临床医学 北京
上海
广东
北京 广东 上海
中医学
北京
云南
上海、江苏 北京 广东 江苏
特种医学 上海
北京
广东
北京 陕西 上海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国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包揽了6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的第一,上海除中医学国内科技论文未进入前三名外,预防医学、基础医学、药物学、临床医学和特种医学国内科技论文均排名全国第三(见表11)。在医药科学领域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6个学科与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学和特种医学国内科技论文不足北京的1/2。
表11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名
临床医学
1.495
1.583
1.56579 1
药学
0.89727
-0.15227 0.79183 2
基础医学
-0.33507 0.84777
-0.246
3
中医学与中药学
-0.21555 -0.8431
-0.27284 4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0.69136 -0.64275 -0.70052 5
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 -1.1503
-0.79264 -1.13826 6
2)上海医药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和药学。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和药学,中医学与中药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科技发展相对薄弱。
3)知识流动不足是影响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制约因素。
表12所示上海医药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85%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是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加强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表12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参加人
项目数 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
与境外机构合作
37
124
114
7510
与国内高校合作
142
258
170
1607
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113
234
171
1921
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6
10
7
119
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97
195
166
2343
独立完成
3074
4857
3192
20038
其他
139
125
篇3
英文名称:Guangxi Journal of Light Industry
主管单位:广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主办单位:广西轻工业科学技术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2673
国内刊号:45-1165/TS
邮发代号:48-12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广西轻工业》(月刊)创刊于1984年,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委员会主管,广西轻工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广西轻工协会主办的优秀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库收录期刊。 本刊杂志内容丰富、权威性高、可读性更强,是行业内科研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发表职称论文、学位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好平台。
篇4
院所占地总面积近20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拥有目前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先进,集人性化、智能化、数字化为一体的单体病房大楼,总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
人才实力 院所形成了院士领衔,以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为骨干,以优秀中青年人才为主体的人才方阵。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000余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200余名;博士、硕士生导师近200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名;科技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2人;总后“三星人才11人; 重庆市学科学术带头人18人。
学科建设 院所学科专业齐全,外科学所有三级专业均为国家重点学科。现有野战外科、骨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胸心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眼科、消化内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军队“2110”重点建设学科(野战外科学)。有全军战创伤专科中心、全军胸外科专科中心和全军交通医学研究所;高血压代谢病、青光眼病、内耳疾病以及便秘为全军专病中心;妇产科、小儿科、泌尿外科为全军优生优育中心。战创伤医学、胸心外科、眼科学、神经内科、生物医学工程、肿瘤治疗学为重庆市重点学科,高血压病研究所、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研究所、交通医学研究所、创伤愈合与组织工程研究所、宫颈癌防治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为重庆市研究所,皮肤科为重庆市高校皮肤组织工程研究中心。
教学科研 院所所有临床学科和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均为博、硕学位授权点,设有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承担了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大专5个层次13个专业的教学任务,年培养各类学员1800余名,年招收进修生500余名,已建成临床示教、手术转录及远程教学系统和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外科学及野战外科学》为国家精品课程;“创建现代军事医学学科体系培养新型军事医学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卫生部内镜诊治培训基地、国家卫生部介入诊治培训基地、国家卫生部腹膜透析培训基地、军队及重庆市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乡村医生培训基地...。
院所具有良好的科研条件,为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拥有全军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军“重中之重”建设实验室―战创伤基础研究实验室和全军重点实验室―交通医学实验室。高血压病实验室、创伤基础实验室、交通医学实验室、车辆生物安全碰撞实验室为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承担了以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级为代表的重大科研课题,课题总数660余项。先后获得军队、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150余项 ,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军队、省部级一等奖24项,军队、省部级二等奖118项。近五年发表SCI、EI期刊高质量论文650余篇;5分以上SCI论文60余篇;入选F1000的高质量论文7篇。2014年发表SCI论文202篇,5分以上20篇、10分以上3篇。成功在《Cell》、《nature》、《Science》三大顶尖杂志发表论著。“十二五”获得国家专利400多件,2014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000万元。每年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4~5次,每年接待外国专家来访100余人次,每年100人次专家教授受邀出国交流。
临床技术 以急危重症和介入微创治疗为标志的医疗高新技术国内领先。建成了全国最早的大型集中式重症监护单元和西南地区最大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以ICU、CCU、NICU、血液净化透析中心等科室构建的急危重症救治体系国内领先;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心、肝、肺肾等大器官移植,小儿心脏移植填补了国内空白,肺移植存活时间居国内第二;率先在国内开展了中子刀治疗宫颈癌、脱钙骨移植治疗骨缺损、骨不连,游离空肠代食管术等新技术;开展了结肠重建食管术、体内雷管取出术、巨舌症等国内罕见手术;拥有全国第四家规范化的“一站式复合手术”平台,复合手术技术、脑血管病介入、心脏、肺、食管及肝、肠等微创手术、便秘外科治疗以及青光眼、梅尼埃病、代谢综合症的诊治等20余项技术迈入国内领先水平。拥有四大国家级技术培训基地: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基地、卫生部脑卒中筛查及防控基地、卫生部内镜诊治培训基地、卫生部腹膜透析培训示范中心。
以严重创伤救治为品牌的医疗特色鲜明。我院创伤医学专业获得2项“973”项目的滚动资助,创伤、烧伤及复合伤实验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编出版《实用创伤救治》、《多发伤救治学》、《灾害医学》等多部教材或专著,总结形成的严重战创伤救治理论和技术、批量伤员救治策略和技术享誉国内。创伤专科医院是我国首家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的专科医院、全军唯一的医学专科中心,构建了学科团队整体化救治模式,制定了严重创伤院内紧急救治流程,实现严重创伤一体化、全程紧急救治,总结形成的限制性复苏、紧急救治简明手术等损害控制新理论新技术显著缩短了严重创伤患者伤后确定性手术的时间,提高了救治效果,与重庆市50余家医院建立了创伤救治网络,年手术2000余台,救治严重创伤200余例,成功率达96%,从基础科研到临床应用形成了有效转化。
篇5
关键词:数字出版;稿件采编系统;网络监督;期刊推介;国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G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1-0067-03
技术决定论者坚信传播技术的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文化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改变[1]。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正冲击着传统媒体的许多方面。作为传统媒体的一种,印刷版中国科技期刊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在许多环节进行了各种积极尝试及措施以应对网络的深刻影响,并正在发生着各种发展转变。
一、对科技期刊传统稿件处理的冲击与发展转变
中国科技期刊在网络应用及普及前,对稿件的投稿、审稿、退修、编校等环节均在纸质稿件上进行,并通过邮局邮寄方式联系,费时费力。
而在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网络的运用逐渐推广并在近十余年得到迅猛发展和普及,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科技学术期刊稿件的处理方式也悄然而不断发生改变。
在21世纪初,有期刊就开始尝试通过网络,利用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与作者、专家进行稿件的传送,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稿件的处理时程;之后,逐渐出现专业的开发软件公司,制作并推广使用期刊网络采编系统。
该系统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期刊门户网站和期刊采编业务集成化信息平台,将在线投稿、查询和在线审稿、流程监控等采编业务整合在一个系统平台上,以实现传统平面期刊的数字化存储、网络化传播和个性化利用的目标[2]。
目前采用稿件采编系统的期刊已较为普遍,这种方式易于实时查阅稿件处理进度,而且快捷、方便,提高了稿件采编流程的效率,有效缩短论文编审及发表时滞[3]。
二、对科技期刊编辑策略及传统印刷出版方式的冲击与发展转变
互联网不受地域、时间限制及方便快捷和可主动选择等优点,正在深刻影响着科研工作者查阅文献的方式,即不只是受限于传统印刷版科技期刊获取科研学术信息,而是充分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或各种专业数据库,主动检索并查阅所需内容。科技期刊编辑必须积极改进并提升编辑策略,以应对这种转变。如对网络检索频率较高的关键词、篇名及摘要等正投入更多精力,编修中不断提升其关注度,以便于科研工作者查找到相关单篇文献,提升论文的传播效果[4]。
同时,网络普及也促使中国科技期刊出版方式发生着深刻转变。由于网络的即时快捷,可避免传统印刷版科技期刊发排、印刷装订等过程延搁。为了使科研论文及时与传播,现今中国科技期刊出版方式正处于印刷版期刊与数字出版并存的阶段,并逐渐走向定量印刷或全部数字出版的未来。
目前,有些科技期刊在保存传统印刷版期刊的同时,自建期刊网站,应用网络即时论文,随后再按期印刷出版。2007年,我国上网期刊已有6000余种[5,6]。也有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网络数字化期刊或论文平台。自20世纪末以来,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这种全新的学术论文传播模式大规模兴起,促进了学术期刊的网络化发展,我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也取得长足发展[7-8]。如中国科研界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即通过网络即时来自不同作者和不同领域的电子版论文,并逐渐开始尝试同时也出版纸质期刊。
此外,优先数字出版也是一种迅速发展并得到认可的科技期刊网络化数字出版模式。这是以印刷版期刊录用稿件为出版内容,先于印刷版期刊出版日期出版的数字期刊。目前大多数期刊选用的优先出版模式是录用并完成编修的经编辑定稿的稿件,一般以期或单篇论文为单位出版。目前,国际上许多著名学术期刊都有优先数字出版期刊,如Springer创办了“Online First”, Nature的“AOP”(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Science的“Express”, Elsevier的“InPress”;国内期刊大多采用中国知网平台进行优先出版。这种即时发行且灵活的出版方式,节省了等待期刊版面时间、排版印刷时间、邮发邮寄时间、图书馆编目上架时间,作品一般可以提前半年与读者见面[9-12]。这些不同的网络数字化出版方式,顺应了科研工作者在网络上查阅信息并阅读的现状,也便于利用互联网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向读者主动推荐、推送,有力促进了期刊论文影响力的提升。
三、科技期刊对数字出版版权争议及网络监督的发展转变
随着网络应用及对期刊出版方式的影响,逐渐出现了对数字出版版权争议及网络出版是否是正式出版以及缺乏相关法规制度等方面的新问题,并进一步产生了大讨论和新的思考[13-17]。例如,互联网普及之前的硕博士学位论文,仅在答辩后收藏于学位授予单位和相关图书馆,学术期刊和司法界都将之视为未公开发表。因此,国内外学术期刊传统上并未将学位论文内容再次发表认定为重复发表。但近年来,随着网络出版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建立了硕博士学位论文库,读者可以检索并阅读全文,这一传统认识已受到挑战。张小强等[18]认为学位论文被收录进网络数据库属于正式出版——网络出版。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统一法规或规范,但中国科技期刊界的很多编辑工作者,已对其学位论文内容的研究论文投稿采取尺度不一的拒绝。很多科研工作者及硕博士研究生对此不能理解,或产生不满而抱怨甚至责问期刊编辑部,或者对毕业时学校要求上传电子版学位论文并网络产生抵触情绪,但为了顺利毕业而委曲求全并被动放弃投稿期刊。这些均对科研工作者的情绪、工作热情等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中国科技期刊及相关各方均急需重视并积极应对这一系列的新变化。如完善规范制度和机制,形成共识,达到有据可行,避免混乱;目前也并非所有高校都提供研究生毕业论文电子版全文,故是否应全面考虑各方利益,如研究生只提供毕业论文摘要或应有自主决定权提供全文,或数据库按研究生论文下载支付给研究生费用等措施,以期达到互利共赢。这些均需进一步深思并转变。网络普及在提升中国科技期刊所刊发论文质量方面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9]。网络数据库检索的广泛性及文献不端检索软件的应用,均有效避免了刊发抄袭、文字复制等不端行为,保证期刊的原创性和首发性,提升了期刊论文质量和传播效果。
四、中国科技期刊利用网络不断提升国际传播和影响力并有望促进学术交流
利用网络的无地域、时间限制的优势,中国科技期刊特别是占主要份额的中文科技期刊走国际化之路并减少知识产权外流,是一个有利时机,必须积极利用互联网,寻求走出国门的方法和途径。
目前侨居海外的华裔科学家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近三十年来迁往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发达国家的新时期移民逐步增长,这一时期的移民大多具有高学历或为技术移民。因此,积极利用互联网,推进中国科技期刊(含中英文版)的国际化进程,可为遍布全球的华侨华人科研工作者提供方便查阅和了解中国科研成果的机会,也利于增进国际化传播。
中国知网数据库正在积极探索将中国科技期刊推介到世界各地,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此外,科技期刊也应进一步开拓各种方式,在国际范围内拓展更广泛的读者、作者和审稿专家。如高校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国际间校际交流和科研合作优势,将其科技期刊网站在对方院校或研究单位的互联网站上建立广泛链接;或借助海外科研工作者及编委等,在其名片、电子邮件末尾签名处或博客主页等,标注上相应中文科技期刊的网址等,通过其与其他科学家交流或参会等机会,便可以使中国科技期刊得到积极推介,并逐步扩大国际传播及影响力。截止到2006年,已有超过500家的大型海外机构用户通过互联网使用中文期刊,中国的传统期刊在通过互联网发行到世界各地。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国外知名院校及皇后图书馆、多伦多公共图书馆等海外大型图书馆的借阅者们,可通过互联网阅读到了中国的科技期刊。而且,很多中国科技期刊也已拥有国际编委或审稿专家,正是利用了网络的便利,使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也促进了期刊的国际化进程。
随着中国科技期刊通过互联网的这种广泛传播,也将对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研究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产生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国内科技期刊以这种方式走出国门,特别对不容易收录入以英文为主的SCI等国际知名数据库的中文版期刊,通过利用网络的各种方式推介,将极大促进中国科研成果的传播,并为世界各地掌握汉语或以汉语为母语的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了解中国科研发展的窗口。在增进国际科研工作者了解中国科研成果及期刊发展的同时,也必将吸引更多海外华裔科学家将其科研成果以其熟悉的中文撰写,并投往中国科技期刊,从而形成科研成果共享与期刊发展共赢的良性循环。随着其在国外推广力度的加大和提升,对国内科技期刊发展将会有巨大的推动;而且也方便世界各地华裔或他国的科研工作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开辟并寻找更多与国内同行的相互合作与交流。
中文版科技期刊还应进一步重视并提升论文的英文摘要的编辑加工和规范,为不掌握汉语的国际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解中国科研进展的窗口。相信科技期刊在传播科研成果的同时,也将进一步发挥其促进交流的作用,这也顺应中国制造业“走出去”到中国声音“走出去”的需要,避免科研领域购买国外试剂、仪器而将科研论文成果发表在国外英文期刊的“两头在外”的弊端。中国科学院院士金振民等知名学者建议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重视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改革旧有的片面追求SCI评价体系的奖励和职称评定体系,对国内外期刊一视同仁,承认中国期刊和国际期刊的同等重要性,不采取双重标准。在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深刻影响及积极应对转变的进程中,这些无疑又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要坚持世界一流和国家需求方向,要关注科学前沿和热点问题,妥善处理好国内期刊和国际期刊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中国科技期刊是国际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积极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并采取各种应对方式,不断转变思路和运营模式,建立自己的科技文献品牌体系及学术期刊评价的国际话语权。目前,利用网络平台,将以往小而散的期刊进行整合并实现集约化发展,也是目前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又一个趋势,并正在不断发展。这必将使中国科技期刊经历深远而有历史意义的发展阶段,更高效地发挥科研成果的传播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斯坦利?巴兰,(美)丹尼斯?戴维斯著.曹书乐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张科,王景发.期刊网络采编系统研发及系统功能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4).
[3] ,韩锟,游苏宁.采用稿件网络采编系统对期刊时滞的影响——以《中华神经科杂志》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
[4] 国荣,邱芬,胡爱玲.重视呈现度和发展机遇:提升高校科技学术期刊的影响力[J].编辑学报,2011(6).
[5] 刘虓,冯金东,刘飚.我国科技期刊的网站建设调查[J].编辑学报,2006(S1).
[6] 张宜军,杨中启.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现状及发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2(3).
[7] 李若溪,黄颖,欧红叶等.国际学术出版开放式访问(OA):实践与前沿问题研究进展[J].编辑学报,2006(3).
[8] 曾湘琼.学术信息开放存取模式运行机制与前景探析[J].情报科学,2006(2).
[9] 陈海燕,卢有泉.优先数字出版:学术期刊面临的新浪潮[J].编辑之友,2011(3).
[10] 郑丹.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探究[J].今传媒,2011(7).
[11] 郑爱莲,任玉欣,张晓晔.抓住机遇走网络化出版之路[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
[12] 谢明俊.学术期刊数字化的版权保护问题再认识[J].出版广角,2011(6).
[13] 张小强,张苹.学术期刊开放式访问中的著作权问题及其对策[J].编辑学报,2009(1).
[14] 张今.期刊业数字化发展过程中的版权困境与治理[J].出版发行研究,2011(3).
[15] 施勇勤,张凤杰.数字版权概念探析[J].中国出版,2012(5).
[16] 施勇勤,张凤杰,马畅.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概念、类型及其在出版领域的应用[J].科技与出版,2012(3).
[17] 董琳.网络版权技术措施刑事保护研究[J].中国出版,2012(7).
篇6
【关键词】中职内科学教学问题对策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执业医师资格准入制度的全面推进,给内科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既是一种机遇。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在中职内科学教学中存在诸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用不当,教学内容与执业资格考试、临床实践相脱节,基本技能训练不足,临床见习、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内科学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存在的问题。
一、内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执业资格考试、临床实践相脱节
《内科学教学大纲》是内科学教学内容拟定的依据,其规定的教学内容一般多年不变.难以适应基本上每年变化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在教材方面,特别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采用的《内科学》教材,存在部分知识陈旧的现象,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不吻合;内科学临床见习是联系理论教学与临床实习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由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医学生人数剧增,内科学临床见习需求与医药卫生资源不匹配,使得内科学临床见习难以顺利完成,这已成为各医学类学校共同面临的困难。医学生只能在理论教学完全结束后,才能接触临床实践,出现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用不当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内科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其合理、恰当的应用。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社会需要的合格医药卫生人才中有重要的作用。目前,许多学校为顺应时展,不断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但却存在盲目引用的问题。同时也很少对这些方法和手段进行效果评价和对比。
例如内科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是为了将抽象的内容用形象、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但很多内科学课件只不过是将原来的书稿转变为PPT等格式。教师讲述的仍然是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学生只能被动参与和接受。这与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再如,有的学校将医学模拟病房、模拟人完全替代内科学临床见习。模拟病房、模拟人与临床实际情景仅仅是相似,实际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别,最根本区别是临床实践中存在生命的价值、内涵和意义。模拟病房、模拟人的过度使用.不利于人文关怀及“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医学理念的树立;同时,不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与病人的沟通、交流能力。
(三)、临床见习、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完善
临床见习、实习基地是内科学教学中的两个重要教学场所,是医学生观察、模仿及理论联系实践的主战场。虽然,各医学类学校大多建有较稳定的各级各类临床见习、实习基地,但很多都不够完善和规范:而且普遍存在学校与基地联系不够密切,临床见习、实习管理、学术交流、科研协作、疑难病例会诊等方面合作较少的问题;另外,还存在基地教学意识淡化、带教水平不高、带教管理不规范等现象。
二、内科学教学改革措施
(一)、引入病例的教学
理论和实践的差距是:理论授课是先认定疾病,然后再对疾病的特点进行分析。而实践是面对直接以症状出现的病人,与理论教学相比是一个逆向思维过程。学生刚开始接触病人,往往会显得不知所措,脑子里装着书本描述的各种疾病的表现以及病人的各种症状,却无法把它们进行整理、对比和归纳,不会把收集到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对进一步的诊疗方案的制订更显得无所适从。为了帮助学生渡过这一困难时期,适时地引入病例教学:学生因摆脱了直接面对病人及诊疗环境陌生的紧张感,可以从容地对病例进行客观的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整个病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分析病例的特点,得出诊断,同时寻找鉴别诊断的依据,让学生以医生的身份进行诊疗.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以上病例教学,引导学生逐步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
(二)、建立模拟病房。采用模拟教学
一般临床见习,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往往仅是病史的采集及体格检查,而进一步的诊疗工作只能是纸上谈兵,对诊疗的效果更是无法直观,尤其是对一些危重病的抢救,由于情况不允许,就是实习阶段的学生也鲜有机会直接参与临床救治,因而学生的临床能力培训是非常局限的。近年来医学模拟教育的迅速发展,填补了这一缺陷。如果能建立一个模拟病房,引进模拟人,对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将是非常有益的。笔者充分地使用模型、模拟人、学生标准化病人,真实地再现临床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面对模拟人的各种疾病状态,学生能以医生的身份进行诊疗和抢救,并能真实体会救治成功的喜悦,以及抢救失败、模拟人死亡的沮丧。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真实环境中所需要的临床思维、诊治、应变能力都具有相当良好的效果。
(三)、创造学生临床见习的机会
随着国人思想观念的改变,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病人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导致见习带教教师寻找示范病例以及带教工作困难重重。因而医学院校应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例如,可以寻找教学伙伴,创建新的教学基地。为了给学生增加临床见习的机会,多接触各类病种和病人,学校应该与其他医院及临床科室建立合作关系,拓展临床教学基地。又如,可以由理论课教师带教,实现教师一体化。由于理论课教师熟悉学生情况,理论课和实践课由同一位教师教学,可避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主管医师虽与病人朝夕相处、关系密切,熟知病人的各种情况,但医院工作繁忙,常无暇顾及学生,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完成病史的采集及体格检查,收集到完整的临床资料,这对学生临床技能的提高有较大影响。
三、结语
总之,内科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医务人员,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宜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国内外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创立的医学教育模式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然而,各地的学生状况及教学环境和条件的不同,也需要我们依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寻找适合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华云,内科学教学中的难点与先期机械记忆,[期刊论文]-卫生职业教育2009
[2]马玲玉,内科学教学中临床实践的反思,[期刊论文]-卫生职业教育2010
篇7
健全组织 为科协工作增添活力
公司科协作为社会群团体组织,会员是其存在的基础。由于公司是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运行,各岗位工作人员日常工作较为繁忙,发展公司科协会员存在一定的客观难度。2010年以来,杨华多次积极向公司董事会及各级领导汇报科协对公司创新发展的作用,取得了公司领导的支持。他又组织科协工作人员发展各部门科技人员加入公司科协,经近半年的努力,经注册登记的公司科协会员208人,其中新发展会员158人。同时会员基本信息全部纳入了新建立的会员信息数据库进行管理。新会员的加入,扩大了科协组织的队伍,为科协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保障,增添了活力。
讲理想 积极开展思想工作建设
为认真贯彻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和系列讲话精神,进一步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争做技术创新的先锋和乐于奉献的楷模,营造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凝聚科技创新力量,展现科技工作者的“科技梦”,从而实现辉煌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公司科协把“讲理想、比贡献”宣传教育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让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活动的参与分享中激发对“中国梦”、“科技梦”的热情向往,通过小年“讲”、大年“比”,形成“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的创新长效机制;把活动作为发掘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的良好契机,扩大“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在公司及广大科技工作者中的影响力。
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 强化“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成效
为增强公司整体创新氛围,在杨华的主持下,先后组织修订了汉森制药《科技成果奖励办法》、《优秀科技论文评选及奖励办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表彰奖励办法》、《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有关科技工作奖励的规章制度,并经公司董事会通过。这些规章制度加大了对科技人员的奖励力度,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钻研技术,积极参与以科技创新项目为重点的“讲理想、比贡献” 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近四年来公司“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立项项目累计达到65项,其中获得新药临床批件1件和生产批件1件;获得各级政府科研课题13项(其中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项目2项、国家发改委高技术示范项目1项、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计划1项、科技部中小企业技术发展基金项目1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累计获政府科研经费资助1700万元;有关成果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技术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南省十佳惠民科技成果1项、益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专利申报数12项,专利授权数6项,2项获湖南省重点发明专利;技术革新16项,创造经济效益累计达到5000多万元;重大成果“自动化生产集成控制技术”已运用于口服液及胶囊新生产线建设,预计正式投产后年新增产值5亿元以上。通过“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为企业带来较大经济效益。杨华被评为2014―2015年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优秀组织者。
着力搭建创新平台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汉森制药通过发展建设,先后获批“湖南省高校创新药物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湖南省消化道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字中医药协调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公司还与中南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等高校和省内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伙伴关系,为企业科技人员学习高校和省内科研院所先进前沿技术提供了多渠道的平台。
汉森制药科协每年举办公司科技论文比赛活动,并对征集的科技论文,按公司《优秀科技论文评选及奖励办法》文件规定进行等级评定,年底进行表彰奖励。为了鼓励和帮助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杨华组织专业人员对征集到的论文逐篇进行认真审阅,对内容较好的论文,提出修改意见,主动联系作者进行修改,并积极向国家级学术刊物和学术团体召开的专业学术交流会推荐优秀论文。通过比赛活动,先后在《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Pharmaceutical biology》、《中国医药工业杂志》、《华西药学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国药业》、《中南药学》等国际、国内重点期刊20余篇,参加行业学术交流会50多人次,并获得湖南省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一项、益阳市第一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益阳市优秀论文一项。
围绕提高科技人员素质 组织开展“传帮带”活动
篇8
1调整《兽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立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动物医学人才的需求,紧扣学校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框架,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动物医学专业多层次人才。遵循现代教育教学规律及人才成长规律,按照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适应国家官方兽医体制和制度改革及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兽医基础理论和技能、思维和创新能力、信息管理、管理理念等健全知识结构的动物医学多层次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应掌握扎实的动物医学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动物医学学科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潜力以及动物生产等需要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学习家畜常见内科病,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动物内科病的发病原因、机理、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及预防措施,培养学生细致、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该领域的有关工作打好基础。
改革教学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重新修订了临床兽医专业《兽医内科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大纲及实验教学大纲。特别强调实施该课程时,要注重学生实际诊疗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具体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立足于临床实践,防治常见病、研究疑难病、探索新出现的疾病及其他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所以,山西农业大学深入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的改革,把营养代谢与中毒病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分离出来,把遗传性疾病和环境不明的应激性疾病作为内科的新内容加入大纲,将散发性疾病作为了解内容,将群发性和多发性疾病作为重点。在安排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上,根据动物种类、疾病的性质和疾病的群发性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分配教学时数。随着当前反刍动物、猪、禽、宠物和观赏动物等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传统的《家畜内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势必需要改革。因此,作者在教学时,把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了这些动物常发生的内科疾病上,教学时数也相应增加。
2调整《兽医内科学》的授课计划和课程内容
2·1根据养殖业结构调整,更新授课内容
多年来,山西农业大学在动物医学专业所使用的《家畜内科学》教材中,各系统疾病所涉及的动物种类多为役用型动物,尤其是马属动物,其疾病内容占有相当大的篇幅,而猫、犬、禽、猪的内科疾病述及较少,这与目前猪、禽及宠物养殖发展迅速,而马属动物饲养较少的养殖现状明显地不相适应。同时,其内容虽然包括了消化、呼吸、血液、造血、泌尿和神经等系统疾病,但各系统中所讲述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多年延续下来的罕见疾病,目前养殖业中常发生的群发性新型疾病并未及时地充实进去。要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要求,必须对原有的《家畜内科学》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在教学中补充新的内容,以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
根据目前养殖业以反刍兽、猪、禽、宠物等动物饲养为主的特点,应该在编写《兽医内科学》教材时,更新传统《家畜内科学》教材以马属动物疾病为主的内容,删除原有教材中一些罕见疾病的内容,补以反刍兽及中小动物疾病的诊疗和猫、犬、禽、猪等内科病,丰富牛、羊内科病的内容,增补一些常见多发的新病,同时,删除一些陈旧的治疗方法和过时的或已被淘汰的药物知识,补充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知识。
2·2根据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变化,调整课程内容
在以往的《兽医内科学》教材中,主要是针对以散养方式为主的大家畜疾病,教材内容以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为主。随着集约化养殖的迅速发展,动物内科病的发生有了较大的变化,目前主要以一些具有动物种群特征的疾病比较多发,特别是大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后,动物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病以及环境其他因素引起的应激性内科性群发病日益成为兽医及其养殖业中的大敌。同时由于传染病、寄生虫病的预防不当或失败,继发性内科病也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复杂难治。因此,以往的教材以不能与疾病发生发展的新变化相适应。随着动物疾病的发展变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临床实际需要调整教学重点,安排教学内容。为此,把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病作为动物医学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来开设,并设有46学时的理论课和18学时的实践教学。应激性疾病及遗传性疾病加入到《兽医内科学》中,与内科其它内脏器官系统疾病分别讲授,开设理论课46学时、实验18学时。
2·3加强种群疾病观念,强化学生全面兽医知识近年来,随着大家畜饲养数量的逐渐下降,中小动物,比如猪、禽和宠物等养殖业蓬勃发展,多数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一门鸡病、猪病或宠物疾病的诊疗技术就够了,这是一种片面的错误的认识。作为1名高层次的临床兽医人才,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1种或几种动物的诊疗技术,而应该是系统、全面地学好各种动物可能发生的任何疾病。因此,在《兽医内科学》教学时,特别注重学生全面兽医知识观念的教育,使学生对牛、羊、猪、犬、猫、禽等多种动物的内科疾病都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临床兽医高级人才,毕业生才能胜任更多的兽医临床岗位。
3《兽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
3·1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用板书来讲授知识,每节课讲授的知识信息量相对较少,且知识信息比较模糊,缺乏形象化。板书既浪费了时间,有时又不很规范,而且要求教师和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现在通过计算机的动画、图片、声音、影像短片等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把学生从抽象思维带到感性认知上来,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更加有利于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掌握。
尤其在《兽医内科学》的教学中,对于初次涉及动物疾病的学生来说,大部分疾病都是非常抽象,难以理解的。而多媒体教学则既形象又具体直观。为此,作者通过课程建设,收集并自拍了大量典型病例的图片和影视短片,且制作了一些非常形象的动画,应用到多媒体课件或购置多媒体教学软件中用于教学。辅助应用一些挂图、幻灯、投影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直观化,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大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知识传授量与吸取量。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在局域网上共享,便于学生课后的复习。这既节省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工作强度和时间,又让学生学会利用电子信息手段,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由于有些典型症状或病理变化在临床实习中很难碰到,教师描述不准确,从而增加了教学难度。如创伤性网胃炎的敏感区域的划分、肺叩诊音的清音与浊音的区分等,若学生们看到示图、动画或影像,数次后便会产生感性认识,容易理解和记忆。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且有利于左右脑和谐发展,故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具有许多现实意义。
3·2形成“反向式的思维教学模式”
多年来,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都是由老师主动按顺式思维授课,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传统式教学模式的课件制作及讲解次序为: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治疗。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讲解知识,结构较为完整,传授速度较快,但是由于单向传输为主,照本宣科,“灌注式”或“填鸭式”的教育思维模式造就了一批理论娴熟、能力欠缺的毕业生。
反向式思维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于常规的讲解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应用已知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取新的知识。反向式教学模式的课件制作及讲解次序为:①临床症状—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引出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的讲解;②检查的异常—提出问题—引出病因、发病机制、病变的讲解;③治疗方案—提出问题(分析原因)—通过对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的认识,分析出治疗的手段及原则;④归纳总结定义、诊断依据、治疗原则及具体手段。
反向式思维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学注重结论,它不仅要同学们知道结论,更重要的是要追寻这个结论是怎样来的。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授课内容令人印象深刻,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
3·3加强专题讲座建设,增加课堂讨论
对于《兽医内科学》而言,举行专题讲座讲授一些前沿性的疾病,可以取得较好效果。①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重大疾病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增长新知识;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及文献资料的查阅能力,为以后进行科研工作打良好的基础;③可以向学生讲授科技写作的相关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④可以向学生推荐了大量的专业参考书目、资料和论文,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从写文献综述着手,来培养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同时安排一部分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中以动物内科疾病选题,将自己在生产实习中的一些病例、试验和防治措施进行总结,写成具有一定意义的论文,所以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和促进作用。
为提高教学效率,根据《兽医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写出教学提纲,内容主要包括每节课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思考题,同时还附有相关的参考书目,分发给学生。学生拿到提纲就会在预习课程的时候有据可依,上课过程中也不必忙于记笔记,有时间进行思考,教师的讲授速度可以加快,教授内容相对增多,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讲授到《兽医内科学》各个具体的疾病时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采用以列举实际病例、进行病案分析、鉴别诊断,建立治疗措施和治疗方案为主的教学方法。对一些重点疾病,先写出实际病例,让学生自主分析讨论的教学方式。即将学生分组,课余自己看书查资料,写出病例分析、鉴别诊断和治疗措施,然后再由各组选派代表,讲述各自的观点和方法,然后学生相互提问,相互辩论,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再讲述正确结论,进行总结。这样,在激烈的课堂争论中活跃了学习气氛,促使了学生自主思考,提高了学习兴趣,牢固掌握了专业知识。
3·4加强考核方式的改革
以往的考核都是以期末考试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方法只能考查学生对书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而对当今人才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查显然是不够的,也是非常片面的。采用综合评定方式,把学生的到课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课程论文、实验或实习的报告、实习操作、期末闭卷考试等考核方法,合理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分别占到一定的比例,既注重了学习过程,又考核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篇9
王建华,43岁。医学硕士,主任医师。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
出诊时间:每周一、三、四上午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山路63-1号
邮编:250013
个人简介:现任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内分泌学科带头人。曾在天津医大总院内分泌科暨内分泌研究所进修学习,并取得卫生部内分泌高级医师培训班毕业证书。
主要社会兼职:山东省内分泌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济南市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糖尿病新世界》杂志编审顾问。主编《谁是糖尿病人的保护神》、《糖尿病用药咨询》两部糖尿病专著,先后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发表医学科普文章200余篇,被国内多家媒体聘为特约专家及专栏撰稿人。近年来,应邀在各地举办糖尿病教育讲座30余场,深受患者好评,2005年被评为山东省科普宣传先进个人。
专业特长:长期从事内分泌糖尿病的基础与临床工作,对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痛风等常见内分泌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尤其对各种顽固性高血糖、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早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坏疽、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及甲状腺疾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根据糖尿病发病机理,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心得,提出了2型糖尿病分期分级治疗模式,临床疗效显著,得到医界同仁的高度评价,相关论文在全国糖尿病学术大会上交流。
施秉银,47岁。教授,主任医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出诊时间:每周三上午,周五下午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健康路1号
邮编:710061
个人简介: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1983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原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1995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现为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常委暨甲状腺专业学组副组长,陕西省内分泌学会主任委员,陕西省风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内分泌疾病质量控制中心主任,陕西省“三五”人才。《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委,《中华内科杂志》及《中华医学杂志》特约审稿人。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主持完成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攻关项目等多项科研资助。于1998年获吴阶平医学研究奖,2005年获中国医师奖。
专业特长:长期从事内分泌临床及研究工作,尤其在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和风湿病方面有较深造诣。在糖尿病胰岛素代谢动力及肥胖、甲状腺疾病基础及临床方面研究较深入。擅长糖尿病、肥胖、甲亢、甲状腺肿瘤等疾病的诊治。
相关科室信息:本科室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内分泌代谢病科室,内分泌学博士点。其中甲状腺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处全国领先水平。
吴松华,63岁。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每周二全天专家门诊,每周五上午特需门诊。
地址:上海市宜山路600号
邮编:200233
篇10
【关键词】 科技文献 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科研评价发展的高峰时期,科研管理专家和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评价方法[1]。科研评价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核心内容之一,是推动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2]。而在科研评价中,科研产出始终作为科研评价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科技文献的特点进行分析,找出各个要素以及要素间的语义关系。通过对这些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在原有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对科技文献产出评价体系重新设计,分别从科研机构综合科研实力、核心作者学术力、学科发展、最新科研动向(领先研究领域),需求信息特点等五个方面,建立了一个相对系统全面的针对科研机构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
1 科技文献产出评价体系的作用
科技文献是基础性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表征一个国家、地区基础性研究实力的主要指标[3]。近二十年,一直被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政府部门作为评价科研能力水平和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标。科技文献产出评价体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宏观上评价国家的科研创新水平,反映一个国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水平;中观上评价科研机构的科研业绩,反映了科研机构的学术、科研水平及科研机构间的竞争力;微观上评价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反映某个机构的团队或个人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2 科技文献产出的要素
本文通过对科技文献的特点进行分析,找到各种要素以及要素间的语义关系。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统计分析,可以展开计量分析、主题揭示、关联挖掘和综合评价,从而获取对科技文献产出相关要素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2.1 科技论文产出的相关要素
从科技文献中可以获得题名、摘要、作者、作者机构(单位)、关键词、参考文献、分类号以及基金项目等相关要素。科技论文的相关要素如下:
(1)科技论文是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科学研究成果。科技论文(题名、作者、机构(单位)、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发表期刊或会议)。
(2)作者,科技文献的主要创作者,是科技文献产出的源头。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单位、邮箱、研究兴趣)。
(3)期刊,科技文献产出的媒介和主要载体。期刊(名称、ISSN、主办单位、地址、邮箱、出版周期、是否核心、影响因子)。
(4)机构(单位),是科研人员联系形成科研团体的主要方式。机构(名称、地址、邮编)。
(5)基金,是资助基础科研工作的主要方式。基金(名称、编号、类别、起止时间、额度、主持人、依托单位)。
(6)关键词,作为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内容提纲挈领的体现,是科技文献产出的主要内容特征。
2.2 科技文献产出要素间的语义关系
要素与要素之间关系有三种:父子关系(等级)、相等关系(等同)和相关关系。相关关系根据紧密程度,又分为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直接相关是指直接定义了概念间的关系,没有经过任何其他的概念;间接相关是指某两个概念虽然没有直接定义关系,却通过其他概念产生了关联。
科技文献产出要素的间关系如下图1,其中的父子关系如文献与参考文献;相等关系如作者与项目参与人员;直接相关如作者与文献之间是撰写与被撰写的关系;间接关系如基金项目与文献之间通过作者产生关联。
3 科技文献产出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科技文献产出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围绕科技文献产出分别从科研机构综合科研实力、核心作者学术力、学科发展、最新科研动向(领先研究领域),科研人员需求信息特点等五个方面设计评价体系。
3.1 科研机构综合科研实力评估指标
科研机构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创新能力、科技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基于文献计量的角度,通过文献发表数量、被引篇数及频次、专利数量以及合作论文数量等指标,对科研机构的成果(科技文献)进行分析得出科研机构的综合科研实力总体情况。
科研机构综合实力评估分别从产出力、影响力、创新力和合作力四个方面进行评估,指标包括:
(1)科研机构生产力:反映科研机构科研产出能力。论文产出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数量;(2)科研机构影响力:反映科研机构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引文量(篇/次):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数量(篇/次);篇均引用次数: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篇均被引用次数;SCI/EI收录的论文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被SCI/EI收录的论文数量;核心期刊刊载的论文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被核心期刊刊载的论文数量;(3)科研机构创新力:反映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专利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公开的专利数量;基金立项数: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立项数量;科技成果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科技成果数量;(4)科研机构合作力:反映科研机构与国际、国内交流的活跃程度;会议论文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会议论文数量;合作论文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与其他机构合作的论文数量的比例。C=No/(No+Ns),式中C:合作率;No:合作论文总数;Ns:独立论文数。
3.2 核心作者群学术力评估指标
科技文献的作者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主体,对机构或学科的核心作者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核心作者群是具有较高的学术产出和学术影响力的作者集合,是学科发展和创新的主体。通过对作者的发文量、被引次数等多方面指标,采用文献计量、引文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综合以上指标用定量的方法对核心作者学术力进行综合评估。核心作者群学术力评估指标包括:
(1)发文方面。
作者论文产出数量:作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数量;
作者合作论文数量:作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与他人合作创作的论文数量。
(2)引文方面。
总被引次数:作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数量
自引次数:作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自己引用自己文献的数量
3.3 学科发展评价指标
学科发展评价则在于客观科学地分析被评学科目前的发展基础、发展状况和态势,预测将来发展可能达到的程度,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促进学科发展的对策。开展学科发展评价,从而为制定学科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学科建设和管理提供直接、有力的支撑。学科发展评价指标包括:(1)学科文献数量分布: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在各个学科分布数量;(2)学科文献数量增长趋势: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各个学科论文数量的增长趋势;(3)学科关键词及频次:该学科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论文的主要关键词以及关键词的出现次数;(4)学科题名及频次:该学科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论文题名以及题名的出现次数;(5)学科文献引文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该文献被引用的数量。
3.4 最新科研动向(领先研究领域)分析指标
基金论文的生产能力是衡量这个学科科研实力和水平、科研组织能力及学科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而权威期刊刊载基金资助论文往往代表着该研究领域的新动向、新趋势、制高点。研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论文生产能力,对了解科研机构科学学发展动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金论文总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基金论文数量;
基金论文增长趋势: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论文的增长趋势;
基金论文主题分布: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论文的主题分布;
基金论文高频关键词: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论文的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
基金论文被引用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论文被引用次数。
3.5 科研人员需求信息的特点分析指标
分析引文是研究科研人员使用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根据科学文献的引文可以研究人员的信息需求特点。一般来说,附在论文末尾的被引用文献是科研人员所需要和利用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献。因此,引文的特点可基本反映出用户利用正式渠道获得信息的主要特点。通过对科研人员所发表的论文的大量引文统计,可以获得与信息需求有关的许多指标,如引文数量、引文的文献类型、引文的语种分布、引文的时间分布、引文出处等。这样就可以从中挖掘出科研人员需求信息的特点。
引文数量:反应科研人员对已有研究成果和最新信息的利用能力;
引文国别:弄清与国际文献交流的数量和流向;
引文语种:分布反映科研人员对外文文献利用能力;
引文文献类型:有利于确定文献情报搜集的重点;
引文时间分布:吸收新信息和新成果的能力。
4 结语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外在基于科技论文产出评价体系研究已经非常丰富,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也已经比较成熟,研究视角多种多样,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是可以发现,我国对高校科研评价相对较多,对科研机构的评价比较匮乏,在科研评价的建设上还缺乏一个系统全面的指标体系。本课题在理论研究方面进一步完善了科技文献产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从科研机构综合科研实力、核心作者学术力、学科发展、最新科研动向(领先研究领域),需求信息特点等五个方面,对科技文献产出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建立一个相对系统全面的科研机构的科技文献产出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作义,陈晓田.科学研究评价的性质、作用、方法及程序[J].科研管理,2002,23(2):33-40.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辑.美国社会科学现状与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70-393.
[3]HENK E.Moed,Research Assessment in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EB/OL].http://lingue.unibo.it/evaluationin-thehumanities/Research Assessment in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pdf.201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