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171-01
对西部农村地区初中教育,尤其是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于是,怎样抓好西部农村地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是摆在广大西部农村初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中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的关键时期,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修养的最佳时期。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未来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关系到国家的盛衰。对西部农村地区来说,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则直接影响西部农村明天的发展,影响缩小东西部差距的进程,影响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西部农村地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研究西部农村地区初中生思想道德现状,探求抓好农村地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
篇2
关键词: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初中学生处于认知阶段,对其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使他们从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性
在新形势下,思想品德课程也必须在改革的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开拓素质。
教育发展的新视野,其落脚点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掌握基本的社会规范,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形势,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理念。
实现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要改变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的道德、情感都得到升华,真正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对新课改下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思考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弊端,不但限制了学科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新课程的改革对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教材的编写也为实施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储备和技能。
三、进行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一些措施
1.优化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下的教学应该体现时代要求,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认知程度,所以要优化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把学生放在主置,培养他们在知识结构、技能获得、过程、方法、价值观以及心理健康的综合素质能力,教学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将知识满盘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诱导他们的创造力,唤醒潜在的生命感和价值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热情,对以后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培养他们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以诚待人的做人准则。
2.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取材,作为教材的有力补充
只有把知识建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知识才可以被学生很好地同化和吸收。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和阅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经历,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观察、思考,主动地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这些生活案例带进我们的政治课堂,和我们的教材内容相结合,采取师生共同探讨、分析的方式加以互动,产生共鸣,实现教材内容的二次开发,提高教学实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开展思想品德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深化学生的认识,就必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的实践环节,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教学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吸收和同化知识,达成共识。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指活动的内容要来源于生活,活动的形式更要贴时的生活,设计的活动也必须是学生想要积极参与的。可以组织学生课后走入社区、走向街头,帮助残疾的老人或者年幼的小孩,维护街道的卫生环境,活动结束后可以通过评选方式提高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用实际教学感化学生、培养学生。
4.通过经验交流达到情感升华的目的
通过学生课后对思想品德课堂教育的实践,总结出自己的心得体验,教师组织他们定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通过学生的反馈结果加深大家对思想品德生活化的认识,从每个学生的不同角度出发,关注每个同学的情感变化,这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又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了课堂效率。
5.将教学方式变得生活化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单纯地讲授思想品德理论知识,会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致使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若教师在理论讲授的过程中适时地注入一些生活化的元素,则可以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成果。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采用新闻播报、时事演讲等方式丰富学习内容,这样不仅有效摆脱了传统的教学说教和灌输的传授方式,实现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新颖,同时还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化、形象化和具体化。
教育来源于生活,是为生活服务的,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具有现实意义,纠正传统教育的灌输式模式,是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需求出发的,构建生活化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是解决传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弊端,适应新课改的必然要求。但是实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达到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磊.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2]刘强.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J].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篇3
[关键词]思想品德;初中生;教育
“三观”就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初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和智力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两个特点:一是叛逆性,突出表现为既向往成熟又偏于幼稚的思想状态;二是可塑性,在叛逆的同时又极度渴望心灵中出现“英雄式”的偶像。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本身任务和初中学生的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必须找到一个合理的切入点,提升思想品德课教育效果。
一、探寻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导入“三观”
首先,必须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整体有着深刻地把握和了解。纵观思想品德课的教材,我们大概可以将其分成三个渐进的教育过程:七年级阶段主要注重学生自身的养成教育,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世界观初识;八年级阶段学习内容有所深化,逐渐深入到学生人生观的培养和构建;九年级阶段在初中二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力求初步形成学生的价值观。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三个渐进的教育过程基本上与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相适应,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们必须依据教材的特点,灵活地选择授课的方法和技巧。
二、构建教学模式,健全人格融入“三观”
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来设置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是实现人格培养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可以寓于教学过程之中,也应该是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重点。实践证明,忽视“三观”教育,忽视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可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而如果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没有明确的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的意识,教学过程的展开也不能突出人格培养的特色,那么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人格塑造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思想品德课要实现人格培养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努力把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活动同学校社会开展的一系列课外德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就会形成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合力”,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思想品德课教学脱离现实的社会生活,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就不可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讲究教学方法,品德意识深入“三观”
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的教学方式,可以选择形象生动,贴近社会的现实事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给他们广阔的空间,组织学生走向社会收集、整理资料。通过接触和了解,让他们谈各自的看法,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辨是非。
采用“直观教学法”,注重青少年的心理引导。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引导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就要力求避免单纯的抽象论述。在教学实践中要尽可能使用多媒体、图片、幻灯、影视、实物等教学辅助手段,尤其要注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做人道理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着眼于人格教育,点评讲解作画龙点睛式的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议论,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4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 生活化
一、新课导入生活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教师进行课堂实践和探索的首要条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习惯,我们可以从平时的生活点滴着手,从生活中导入教学内容。比如在讲授《爱在屋檐下》一课时,我从网上下载一些关于父母之爱的一些视频,让他们从直观的感受中体会父母的爱,再结合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让孩子们谈谈对父母的看法,以及自己和父母之间出现的误解和问题,并进一步教导学生以后该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通过“互动”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开始进入新课的教学活动,理所当然,教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教学《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一课时,教材中有大量的材料,包括少年踢足球时踢碎了玻璃、地震后人们的反应、作业没带请同学包庇等,这些材料有的是道理一清二白但引不起共鸣,有的没有亲身经历没有情感体验,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正好那时刚放完暑假开学,同学们都知道温州经历了几次台风,我就抓住这个好时机,通过大量的图片,以及当时记者直播台风情况的视频回放,调动起同学们头脑中对台风来袭时的鲜明的记忆,谈谈在台风来袭时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同学们从新闻媒体、政府部门、社区、市民等不同的角度谈了责任和义务,大到宏观调控,小到阳台花盆,把“责任”二字挖得深之又深,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课后我反思,这节课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效果就在于我找到了一个鲜活的结合点,让大家愿说、能说、会说,真正走进了生活。
三、组织形式生活化
各种研究表明: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效果影响很大,和谐宽松的环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学习效果更加明显,所以采取何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讲授“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一课时,当师生共同进入新课学习后,我便开始以聊家常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围绕“如何增进师生感情”这一主题,让学生谈谈对老师工作特点的认识,从中体会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学生谈话的过程中,我穿插讲述历史上一些名人师生情深的小故事,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体会尊敬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此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挖掘本班老师关爱学生的感人事迹,体会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理解老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整堂课始终是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教学活动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做人。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做一做,亲身感受、尝试、体验生活,获得初步体会,学会跨出第一步,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教学《学会合理消费》一课时我让每个学生算了一笔账:你知道我区的平均工资是多少吗?你知道你们家的收入情况吗?你知道你的消费在你家庭消费的百分之几吗?然后让大家讨论:你认为你的消费都合理吗?你觉得你身边的哪些消费是不合理的,有待改进?
大多数学生每月的个人消费是600—700元,更有甚者,每个月的个人消费已经达到了1500元。面对这样的数字,学生们都很有想法,纷纷要求发言:有的说是消费拉动了生产,所以这样的消费也没必要大惊小怪,有的说我们是经济发达地区,自然要消费得多一些,还有的说消费的多少是要比较的,要看到底个人消费占家庭消费的多少……但是,大多数学生都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占了家庭消费的不小比重。随后,我们还具体算了消费的明细账,看看消费得是否合理,最后大家的结论是在个人消费中用于发展提高的消费偏少了一些,这是有待改进的。在这节课上,最让我欣慰的是出现了这样的声音:社会在不断发展,我们的消费观也会不断发展,不是要我们不消费,而是要我们更合理地消费。学生自己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五、探究活动生活化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和我们现在提倡的所谓“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学校课堂上,教材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中,让学生接触社会,这样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为此思想品德教育应该结合受教育者的社会生活实际开展,这要求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思想品德教育所面对的是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人,如果把人从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独立出来,以一种异于生活的思想理论教育之,无异于夫子自道。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思想品德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思想品德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思想品德生活化。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
篇5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独自把持课堂,口若悬河,即使采用小组合作活动,由于学生缺乏协作意识、问题设计过于浅显、教师缺乏引导,学生没有参与的热情,难以成为课堂的主人。在生本教育中,课堂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教师解放了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潜能得到开发、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学习的热情得到激发。
2.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生本教育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教师明确学习目标、任务、时间、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会遇到困惑、疑难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不了的,交由全班讨论完成。
3.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生本教育能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与学生共进步、共成长,感受教育的真谛,享受教育的乐趣,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初中思想品德实施“生本教育”的有效探索
1.构建生活化思想品德课堂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脱离了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机械记忆所学知识,学生的创造力受到压制。教师要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课堂植根于生活,让学生体验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产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教师要联系教学需要,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在课堂融入生活的策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积累人生经验,形成生活智慧。如在“受益一生的好习惯”学习中,教师让学生回顾一月来零用钱的使用情况,填写自己的账册,包括收入、来源、支出、用途等内容。我们主要有哪些收入来源?又是如何支出的?(学生活动,教师展示)结合自己的账册,思考在自己的开支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开支是不合理的,试着计算每月不合理的开支,一年又是多少呢?在数据面前,我们想到了什么?(合理消费、计划消费)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零花钱”入手,应该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懂得“一分一厘当惜来之不易”的道理。
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实践
一方面,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亲历活动,产生感悟,产生体验结果。在活动中,学生的认识得到深化,情感得到升华。教师可以借助于强大的多媒体,使干巴巴的知识达到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效果。如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教学中,教者通过课件播放“一个小数点酿成的悲剧”的视频:“1967年8月23日,前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驾驶宇宙飞船返航时,发现降落伞无法打开,结果飞船爆炸,原因是因为地面检查人员责任心不强,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运用形象生动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责任重于泰山”这句话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通过设计游戏活动,让学生畅谈活动体验,懂得关爱弱势群体,体验关爱别人的快乐、被人帮助的幸福。
3.引导意外,注重生成
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将学生逐步引向“预设”,学生也刻意揣摩老师的“标准答案”。教师是课堂的“权威”,课堂发生的一切尽在掌控之中,不允许有“意外”发生,哪怕有学生的思维“跑题”,超出了预设,教师也想办法让其进入“正常”轨道。其实,在“意外”的背后,是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是生命之泉的涌动,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通过追问,将思维引向深入。面对错误,不急于纠正,而要调整预设方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在交流、分析中把握知识的真谛。如在学习“孝敬父母长辈”的内容时,教者播放视频“朱晓晖:最孝女儿”,学生的思想受到震撼,而班上有的小豪同学却满不在乎,教者忙问:“小豪,朱晓晖真的没有打动你吗?”小豪道:“我的父母动不动就数落我,当我考得不好的时候还打我。”“那她还爱你吗?”“爱。”“不妨举个例子。”小豪说了母亲对自己无私付出的事,教师及时抓住契机,“母亲为我们付出很多,但由于她的学识有限,有时处理问题不太恰当,我们大家一起来帮助小豪想想办法,帮助他解除困惑。”教者从爱的冲突入手,引导学生说真话、表真情,教师及时引导,帮助学生解决爱的困惑,从而真正感悟孝敬父母的意义。
4.小组合作,共同提高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要以小组合作为契机。充分发挥兵教兵的效能,让学生在互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教师要培养学生表达、倾听、交流、争辩的技能,让他们在合作中彼此分享,共同提高。教师要科学分工、加强培训、及时引导,避免讨论偏离主题、优等生独唱的现象,使小组合作学习卓有成效。
篇6
【关键词】初中德育 思想品德 教学 灵魂与生命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对于课程的安排需要把握分寸,保持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这样,对于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培养以及政治素养都能有一定的提升。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下,不论是语数外这样的主课,还是思想政治课这样的附属课程,都需要进行改革和发展。当前教育局都在提倡要进行素质教育,所谓的素质教育的根本,就是应当把思想道德课程的改革放到首要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广大学生生活得更加健康积极。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加强针对性教学
很多心理学的书本上都告诉广大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图,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个性。因此对于每一个同学,教师都要关心他们在学校里的各项情况,并加以针对和教育,从而把学生们都培养成积极健康的人才。例如,在班级里,有某个女生,因为从小失去了妈妈,在成长的过程当中由于缺乏母爱,长时间就会产生孤僻自卑的心理。在班级活动中也不愿意主动与他人沟通交往,在班上也没有朋友,因而受到了同学们的排挤。对于该同学这样的不良心态,教师若是不带领她及时地改正,今后步入社会,将会对她的人生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在班级里多鼓励学生去帮助她,多与她进行交往。同时作为教师本人,也要在课余时间里,多与该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驱赶她内心的不安和恐惧。比如,在学习《我爱爸爸妈妈》时,对于该同学,教师要特别适当地说一下,有的孩子虽然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但是她还会有关系她的老师和同学,她其实也是非常幸福的人。如此一来,该生的内心将会得到极大地安慰。
二、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在初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上,教师要学会一切以学生为主,告诫学生想要学好知识,首先应当学会做人。对于班级里的同学,教师既要肯定学生们不同的个性,但是也要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指导他们加以改正。例如:在教学《对中学生“上网热”的冷思考》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上请一部分学生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于网络的看法和平时上网都做些什么。或者,教师可以事先安排班级学生分为两大阵营,一方支持使用网络,另一方拒绝网络,正方认为“中学生上网利多弊少”,反方则认为“中学生上网利少弊多”。从而展开激烈的辩论活动,学生们通过之前准备的各种资料,再加上课上唇枪舌剑的辩论,自然而然就将互联网的利与弊了解透彻了。之后,在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上台来,为这场辩论做一个总结,一方面要肯定互联网对于人类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推动,同时也可以借助一些视频的方式为学生们展示一些网瘾少年因为上网走上了不归路的真实故事,告诫学生要适度上网。
三、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说服力
作为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改变课堂教学的内容,以保证贴合学生们的兴趣,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对思想品德课充满了学习的动力。教师在举例子的同时,可以选取一些学生们最近比较熟悉和谈论的话题,例如:当前比较热门的“出国问题”以及“超前消费”等话题,教师都可以拿到课堂上来带大家分析分析,讲一讲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带领学生们去探讨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做到解决问题,这一步一步的流程都檠生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基础。从而让学生们明白,上思想品德课,不是一昧地对着书本死记硬背,更不是一门给你洗脑的课程。而是一门切实帮助学生解答生活难题,为学生们的人生做合理规划的课程。再例如,在学习有关十六大报告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们展示一些最近估计上的报道以及我国最近有什么新的突破性成果和建设,从而让学生们感受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强盛,大大提升他们的民族自尊心,使得他们更加爱国。
四、课外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学做真人
著名哲学家康德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学习到课堂上接触不到的知识,学会很多课堂上学习不到的技能。很多学生虽然思想品德这门课学习成绩十分优秀,但是在生活上似乎对于课堂上学习的思想品德知识却没有尽可能地去使用。很多学生,理论知识丰富,很多考点难点脱口而出,但是一旦走向社会,走出学校就会感到手忙脚乱,不知所云,这充分体现了当前思想品德教学实际上是处于一种“教之无用”的状态。对于这样的状态,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请学生们起来说说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难题,放到课堂上来供学生和老师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得出一个有效的答案,供学生们切实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难题。再例如,可以布置成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们通过图书馆的书籍或是互联网查阅资料来得出答案。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开展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生理都处于一个成长状态。因此,教师应该利用思想品德课来对他们的人生进行指导,防止他们误入歧途。这样,才能使得学生们的人格健全,从而做好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白玛次仁.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德育[J]. 快乐阅读,2015(24).
[2] 李文兰.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初探 [J]. 学苑教育,2015(19).
篇7
一、联系生活,抓住实质
由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着新的评价思想和评价方式。在新课标指导下初中政治课教学效率是当代中学政治课教师应该探索的重大课题。同时新课标的实施也给我们全面正确理解中学政治教学效率提供了契机,有利于改进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中学政治课教师应该一方面努力提高自己对诸如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的相关知识的储备;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不重此轻彼,不仅注重传授知识也兼顾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疑问。对于最切己的问题,学生往往最为关注,也最有兴趣。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和课堂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政治课教师来说,中学生阶段的学生对社会现实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关注度,因此,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时事政治方面的评论。在评论时事热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的基本原则和思维方法去观察、评价现实社会中的某些事件。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性,诱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利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知识、有趣的游戏、生动的故事、入情的表演以及现场的沟通、解决等让学生身临其境,积极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由发展,尽量让学生五官并用,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精神,使之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切实落实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好奇心是人对新异事物产生好奇并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求知欲又称认识兴趣,它是好奇心、求知欲的升华,是人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心理状态。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因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探索活动,应得到鼓励、保护和满足。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 而要想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政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面前揭示一件新事物,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这种新奇感能抓住学生的心,迫使他们去思考和理解。因此,我们的课堂更应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具体,变无趣为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有意无意中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新知的陌生感和畏惧感,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读、兴趣盎然地学,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优化课堂教学实效的目的。开展课外活动还能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针对教学内容,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歌曲欣赏、漫画展览以及社会调查等。教师应在活动中给予学生温情的指导,为学生提供材料,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行及时鼓励,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利用家庭资源,培养孩子的美德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关注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发挥家长在学生身心成长历程中的作用。当然,教师要考虑到家长的不配合因素,所以事先应跟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在上“爱在屋檐下”一课时,我为了让孩子知道“爱家人”不是嘴上说说,而是拿出实际行动,也为了孩子慢慢地形成一种爱家人的传统美德,我发给学生家长一张“爱家人”的好孩子评比活动,每一周表现佳的孩子可获得一枚章,让家长评。通过一个月的评比,家长反映,自家的孩子不再那么霸道了,也不再动不动撒娇了,那甜甜的一声问候和小小的一件礼物都让大人感动,这真正促进了培养孩子关爱家人的美德。另外,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主人。教学实践中有大量的、丰富的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开发。这种课程资源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特点,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愉悦的情境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品德的教育宗旨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也即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品行,而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教学时,教师不能一刀切,应该从不同孩子的特点出发,引导孩子热爱生活,具有良好的品行。如“怎样与人相处”、培养与人交际能力的品德课,我们应该积极的利用本土资源——学生本身,让不同特性的人直面人际交往,这样更具有现实意义,真正地让每一位孩子受益。
四、教学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篇8
一、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入校园文化资源
校园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创造的成果的总和。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道德人格,提升健康的审美情趣,使教育焕发生机与活力,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学校精神文化的引入
精神文化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代表学校教育理念和导向,是灵魂,是促进学生成长的深厚土壤。学校制定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校训、校风、学风等精神文化内容,学生会耳濡目染。将学校精神文化内涵引入思想品德教学中,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用丰富的感性材料去理解抽象的道理,还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寻觅道理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通向理想之路”这一课时,对于如何看待理想、实现理想的途径等知识点引入本校的校训、校风、学风等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等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学校制度文化的引入
学校制度文化是将学校规章制度与学校核心价值观、行为理念高度融合的凝结形式。学校制度文化中的学生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等对规范学生的品行,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思想品德“我们身边的规则”的课堂上,引入本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和班级管理制度让学生体会和感受身边的纪律和规章,使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本校的规章制度,对规范学生的品德和行为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引入家庭生活资源
家庭资源是一部取之不尽的活教材,可以在使学生充分享受生活快乐的同时,正确认识周围的环境,从而促进其全面和谐的发展。
1.学生家庭德育成长卡的引入
德育成长卡是为了考察学生的德育践行而产生的,主要帮助学生改变德育知识与日常行为相脱节的现象。其实施过程可以不断优化德育认知、德育情感、德育意志、德育行为,最终实现知行统一。家庭德育成长卡重点记录学生在家里的德育表现,如孝敬长辈、家务表现、节能减排、按时作息、作业情况、生活自理等情况。通过收集学生的家庭德育资源,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感悟、升华,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目的。
2.家长学校中有关家庭教育经验的引入
每位父母都是一名老师,每位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都有自己的做法和见解,例如,父母的榜样作用,良好的人际交往、家风、良好心理品质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从小学会生存、学习、关心、合作、交往、辨别是非,为其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通过收集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将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优秀品质在思想品德课堂中进行展示、分析、讨论、总结、升华,发挥身边榜样的正能量作用及思想品德学科德育主阵地的作用。
三、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引入社会生活资源
1.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的引入
在课堂上引入国内外的时事新闻,如党的重大方针决策、重大事件、重大建设项目等,围绕热点、考点,立足课堂,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辩论,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有助于丰富课堂内容、扩充现有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养成探究性学习习惯,这些不仅使学生学会全面了解社会、了解现实,拓展视野、积累阅历,同时也为他们将来顺利地踏入社会、融入社会做好铺垫。
2.乡土资源的引入
乡土资源涵盖了一个地区许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体系,比如,历史传统、文化特征、人口状况、风俗习惯、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和环境等。因为乡土资源就是本乡本土的,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耳闻目睹感觉到,能激发学习兴趣,丰富知识,启发思维。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思想品德实践活动课,在活动课上,乡土资源又弥补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凭语言、教具进行授课的缺陷,使学生有了创新和实践的场所,更好地领会和感悟所学知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资源,有的放矢,引入课堂,让学生发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鲜活事例,激发其更高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感悟,让思想品德课发挥最大的德育功能,这不仅是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需要。
篇9
【关键词】思想品德 中学生 情感参与
一、学生情感参与的实质
(一)情感参与的实质。
学生情感参与的实质指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等能够集中投入到课堂中和老师一起互动教学。学生的感参与教学需要在教学目标上达成认同,并且活跃大脑思维。老师根据课程需求和准则内容,制定多样的教学目标。问题的核心在于: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意义。使得师生间达成学习共识,同心协力地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情感参与也是学习的重要组成,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应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法,从教学编排到教学方法的策划,都细节入微。一切都要坚持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主动配合教学。配合的协调和默契度,直接影响到教学成果的质量。
(二)深入学生的思维活动。
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性指的是:学生不但参与活动中来,还可以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不但要解决一个问题,发觉深层问题,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多样方法;除了单一的解决方法外,更可以了解并学习到新的解决问题方法,发散大脑思维。虽然许多课堂表面气氛热烈,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但实际上积极也是被动的积极。目前学生和教室的互动仅停于表面,回答些现成的“问题”,学生参与只是趋于形式而己,过后什么也没留下。这样的参与就没有表现出深入性,没有展示出情感参与意义。想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积极参与,应抛开表面的虚假,让学生思维活动进行深入展开。
二、实现学生情感参与的方法
(一)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两方面来分析准确性参与对教师而言,要认真备课,加大知识掌握量。对心理学、法学、品德学等的初中品德教师而言,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做基础,吃不透标准课程的教材,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就没法驾轻就熟,学生也就投入不进去。课堂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的情感参与。
另一方面,学生在知识的复习时同样认真,可以为学习新课学习打基础,充分运用学生己学到的知识,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上举例,引导学生动脑思考,提高学生兴趣,激起学生的求学欲。例如我们可依教学的需求,将“新闻”引入课堂中,让课堂气氛变的活跃起来;思想品德课的主要内容有法律常识,法律常识的知识点要和实际案例结合,学生才会活学活用加深记忆。
(二)课堂上学生尝试性参与。
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快乐,试这让在自己的学习的空间中不受束缚,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例如教材学到通信隐私时,同学提到大人有偷看日记信件的行为时,可以让学生以书面或口述的方式讲出自己的烦恼;寻找原因通过资料,老师和同学共同分析烦恼的起因,着重分析父母的心理和真实想法;我们的建议――由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表白己的看法并向父母提出建议。让学生尝试这些内容,是感性认识建立表象的阶段。由于学生的尝试往往能有所收获或取得成功,在尝试”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对学习产生自发的兴趣。
(三)课堂上学生的理解性参与。
使得学生体会理性参与在教师完全发挥主导作用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围绕教学课程分析,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总结学习内容,理解并完全掌握知识。通过参与理解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课堂活动问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会、学习获得知识。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在教学中要为学生的学习留出探索空间。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留有时间给学生自己,让其交流互动辩论探索;给学生学习实践的空间。通过大量实践可总结出多项空白:
寻找新旧知识的点时可留“空白”;提问可留“空白”;学生学习时认知识模糊可留“空白”;在概括结论之前留“空白”;
出现难题时留“空白”;发现错误后留“空白”。这样新的尝试是对以往只有教师独自演讲的教学挑战。
每名学生都有需要参与教学的机会,作为学生应该学会倾听,对其他人的发言作应该多动脑思考也会质疑,学会总结,根据他人的言论观点,总结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学生可根据课堂内容自己编制富有创造的习题。这样开放课堂下,学生之间可以完全可以自由的地提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轻松的教学氛围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隋绪。教师的的任务是起到指导和指引的作用,控制讨论时间,适当的进行点拨,及时给予鼓励和认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学生敢于克服困难良好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篇10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使命之一是:要通过新课程的实施,来实现理性、健康和完善的生命教育。从目的看,生命观教育就是要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强烈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培养学生尊重、爱护、珍惜生命的品格;挖掘学生的生命潜能,使其具备构建生命意义的能力,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成为生命活力充沛、人格健全、个性鲜明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要把培养青少年学生科学的生命观作为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要深入领会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渐增强,因此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培养他们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与正确的生命观,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我们要加强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生命观,从而使学生能够把珍惜自己、尊重他人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明白生命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要素,没有了生命健康,所有的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
二、要充分挖掘利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生命教育资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以苏教版教科书为例。七年级第四单元第14课《生命只有一次》,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独特性,体会到生命的珍贵,学习到基本的自救自护常识;八年级第二单元“亲近师长”中的第4课《人不能选择父母》,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劳,懂得要孝敬父母和长辈;九年级的课程,使学生明白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因,明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和措施。这些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我们实施生命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能不断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并能够让学生真正领会其价值所在。
三、要在生活中挖掘生命教育素材,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因此教师除了利用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外,还应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生命教育素材,使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与生活中的生命教育素材融为一体,使课堂贴近生活,让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素养养成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可利用一桩桩轻视生命、漠视生命的案例导人课题,如2011年的河北安国市流遭医院遗弃身亡事件、小悦悦事件等,构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激发学生生命价值的思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可以用“我爸是李刚”事件、药家鑫事件等这些反面时事教材激发学生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用“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教师”张丽莉舍己救人的感人事迹,让学生知道生命高于一切,明确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在于帮助别人,以此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和感恩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四、要关心、爱护、尊重学生,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学生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