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篇1

一、引言

2006年的9月,我参加了天津市教委组织的职业院校骨干教师赴加拿大的进修学习。经过这次出国进修学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不少见识,拓宽了思维面,使我对西方国家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教学特征有了进一步了解,对中西方职业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体验。加拿大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专门技能、非凡技能的劳动者或企业短缺人才,并为他们提供技能和进修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加拿大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先进理念,为我们进行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指导和启示。

二、加拿大职业培训的教学特征

在加拿大以进行英语语言强化培训和计算机专业职业培训为主要内容,培训课程教学方法特征突出。

1.英语语言培训的教学特征

(1)教学形式新奇,采用圆桌分组的教学形式,教师随时可以和学生进行交流,易于师生互动,同时也便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合作,以提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肢体语言,提高学生学习喜好,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教师利用启发的形式让学生尽量地多提出新问题和个人见解,然后和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实用。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培训内容,教学内容涉及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摘要:参观用语、基本对话交流等,信息量适度,易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英语的基本会话。

(3)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教师有独到之处。教师利用做游戏方法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很轻易把握所学的知识;另外教师采用的教具简单而实用,利用情景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参和度很高。例如,在英语语言培训课程上,上午学习日常生活用语,下午就到有关的相关的地方去进行实践学习。

(4)进行英语培训的过程中没有固定教材,天天学习一个知识模块,教师会发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料,这些教学资料是教师精心为培训专门设计的,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更新,最后用活页夹加到一起,累加成册形成英语培训教材。

2.计算机职业培训的教学特征

(1)课堂采用案例教学,教学实例接近生活和实际工作需要

案例教学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加拿大学院的教师根据我们学员学习的特征进行案例教学,所采用教学案例很实用,接近我们的生活和实际工作,为进一步学习提供良好的素材。

(2)课堂作业采用大作业的项目形式

教师为了提高我们学习的创新能力,以大作业形式让我们完成他们所提出基本练习要求,学员做好大作业后,要在课堂上公开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处理新问题的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积极性。

(3)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为我们进行专业培训的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很强的职业技能,例如,网络平安教师,曾任教前公司的网络管理部门经理,有极为丰富的网络平安管理经验,另外他所展示计算机网络教学课件打破了传统的PowePoint课件模式,以三维动画的形式讲解网络传输的原理,把讲解枯燥的原理知识变成简单易懂的动画展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喜好;多媒体教师在HBI学院任教时,自己设计开发网站,做专业摄影师,另外他还是一位冰球教练,同时也是冰球队的经纪管理人。数字技术教师是一位专业的音乐制作人,有丰富的数字音乐制作经验。他们在讲授课程的同时,也向我们传授了丰富的职业经验,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三、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

在进修期间,还对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进行了考察。加拿大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中学后的职业教育,其教育类型有摘要:授予文凭和证书的社区学院(相当于我国的高职)教育;非学历的职业培训和预备性练习;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形式多样摘要:有二年制或三年制的专科、四年制本科(和大学联办)和一年制探究生专业证书班等。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是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参和意识,老师讲课并不面面俱到,提倡学生自学和思索。老师有时会选择一个project(项目),让学生自学后提交书面报告或根据项目内容完成相关内容操作,这样学生就会到图书馆查阅大量的文件和资料,提交书面报告;或者自己通过自学后完成项目操作任务提交操作成果,否则只能得到0分的成绩。另外,在许多教学场合,教室和操作车间连在一起,学生在教室中自学,碰到实际新问题可以随时到操作车间进行练习,并有教师进行现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和他人合作协调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根据老师提出的新问题,大家商量策略、分头预备,最后在班上宣讲和表演出来,以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加拿大职业教育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把握更多的实用技能。在安大略省宾顿市FletchersMeadow高中,还推行一项名为Co-op的实践教育项目,其教学实践目的意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Co-op,全称为CooperativeEducation,是由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共同参和的一种教育项目。高中学生11年级或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二、高三年级),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完成学校部分的学习任务,并通过用人单位面试,学生进入公司工作,用人单位也非常欢迎这些学生到公司工作,在这段工作期间学生定期向学校汇报工作情况,负责这个项目的教师也要随时跟踪学生以了解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情况,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调整学生的工作、学习进度,工作一段时间后,学生要回到学校接着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直到高中毕业,学生不但熟练地把握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很强的职业技能,丰富的职业经验。为进一步地学习工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摘要:

篇2

1.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澳大利亚建立了相当完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通过联邦政府、州政府和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等机构对职业培训进行管理,形成了独特、有效的管理网。联邦政府主要负责制定有关培训政策,确定全国职业教育学历机构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制定证书和文凭的国家标准。全国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是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专业和独立的机构,它专门负责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信息的收集,管理,分析,评估、研究和统计,每年定期检查已注册的培训机构,对各州职业教育培训进行管理、协调、指导和监督。州教育培训部等作为职业教育的管理机构、教学评估机构,根据培训规范监督和检查教育培训质量。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代表行业组织提供准确的行业当前和未来的技术需求和培训需求,制定行业培训计划、教学大纲、培训规范和考核标准。

目前,澳大利亚政府每年为150万人以上的劳动人口提供各类的职业培训项目,既包括传统行业(如畜牧业、制造业、建筑业、旅游、餐饮等),又向新兴领域发展(如信息、医药工程等),涉及3500多个职业。澳大利亚政府平均每年投入到职业培训的资金接近20亿澳元。

目前,澳大利亚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构有近5000所,分为三类:一类是公立的。即由联邦或州政府举办,包括各类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简称TAFE)、移民教育服务学校等。其中TAFE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主要承担全社会的职业教育培训任务,特别是对在校学生的职业培训,它也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内最主要的培训实体,据最新统计,2012年全澳在TAFE就读的学生有180万人,其中:24岁以下占43.8%;男性占52.5%;有85.9的学生已经就业,主要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培训。第二类是社区培训机构和企业培训机构,它们主要是承担员工培训、失业人员短期培训和其他较低层次的培训任务。第三类是私立培训机构,它们没有政府拨款支持,主要靠竞争来求得发展,可以平等参与政府的培训项目招标,竞标成功也可获得政府的培训拨款。

2.职业院校教材开况

从1997年开始,澳大利亚推行了“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制度,并以此作为培训评估的标准。培训包由政府委托的研究机构负责制定,由行业委员会负责管理,其内容涉及到行业培训课程、学习资料、技能设定标准及评估方法。目前,“培训包”涉及170多个行业。各个行业培训包的信息可以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数据库免费下载。培训包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信息:该培训包的演变发展历史;摘要;概述;产业简介;职业资格的架构;该职业所包括的等级证书种类;就业技能要求;评估准则;能力标准;附录等。培训包的内容一般在3年左右进行更新,以适应行业发展对技能水平变化的需求。

澳大利亚的职业培训教材开发是依据培训包规定的职业标准和培训标准进行的,教学内容以国家颁布的培训包为基础,并结合行业发展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扩展。培训教材在本专业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由参与教学的老师们共同开发,其内容必须满足培训包的核心要求,并由联邦政府的专门机构进行审定。教材可通过网络自行下载或由教师给学生复印。

3.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特色

3.1政府对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定位清晰

澳大利亚政府将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建设发展作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什么人才,职业教育和培训系统就及时、有效地提供相关教育和培训。国家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在职业培训中倡导“以能力为本位”的培训方针,所指“能力”即岗位要求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含紧急情况处置能力)、职业道德规范能力(含团队精神)、管理协调控制能力(含工作环境保护能力)和基础能力(含技术、知识、语言等技巧)。职业教育与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经培训后的人员具备实用的工作技能、自我学习和调整适应能力,能适应用人单位工作岗位实际需求,实现了“所学即所干”。

职业培训的明确定位促进了培训成果与人力资源市场的紧密结合。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拿到职业教育证书、操作能力强的,在人力资源市场求职时不比上正规大学的毕业生差,待遇上也没有很大差别。因此,在澳大利亚国民的观念中,去TAFE上学也能找到好工作,只要工作能力强暂时没有学位也可以被社会认可,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TAFE的教育指导思想不仅是为年青人提供技能培训,而且包括为已经就业者(即涵盖不同年龄段的人)提供就业准备,为其提供更新知识和技能的服务,以满足不同人群“终身学习”的需求。因此,TAFE在建设和教学特色上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招生上,它没有年龄上限,鼓励国人根据自己的需求继续学习;第二,在培养目标上,它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培训者能很快适应职业需求;第三,在课程安排上,它的学制更具灵活性,设有阶段性、可持续的教育培训课程,人们能够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需求进行自由选择;第四,在教学组织上,它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工作,为一切愿意接受教育培训的人们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服务。

TAFE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义务教育形成了有机联系,课程设置彼此衔接,学分可以相互转换。学生可从第11年开始(相当于我国的高中二年级)进入TAFE学院,同时进行义务教育文凭学习和职业教育就业资格学习。学生在TAFE学院取得职业教育文凭后,可以直接进入大学本科二年级学习。TAFE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有较明显的差别:学生接受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为了拿到更高一级的学历文凭和学位,多数为全日制学习,以学科研究为主;TAFE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获得职业技能和从业资格,多数为在职学习,学习内容以应用性为主,所有课程按行业、工业标准提出的要求实施。TAFE学院与大学在两条不同的轨道上发展,运行机制、功能定位各不相同。澳大利亚每年都有部分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就读TAFE学院,以便取得职业资格证书。TAFE的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能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就业率在80%左右。

3.2制定和实施学徒培训计划

学徒制是澳大利亚政府为了把青年人(16周岁以上)的带薪工作和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通过在企业岗位现场培训以及在经验丰富的老工人、老技师指导下,迅速培养出新一代技术技能人才的一项政策。学徒制包括的行业包括建筑、汽车、美容美发、印刷、轻工制造等等。参加学徒培训的青年人,每周到实习的企业(岗位)参加一天的带薪工作,其他时间则是在学校里继续学习知识。

为了动员企业支持这项计划,澳大利亚政府向雇主提供了激励资金:一是学徒通过培训后获得三级以上的资格证书,雇主最高可获到4000澳元的补贴;二是如果雇主继续雇用在本企业实习并获得二级以上证书的学徒后,可以得到政府750澳元的补贴。为了鼓励青年人参与这项计划,政府许诺青年人通过学徒培训后,将来仍可进入高等职业和普通院校学习,他们过去的成绩和获得的证书可以算入学分,从而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会。同时,他们在学徒期间还可以得到工作报酬(以从事电机机械专业的学徒工为例,学徒期第一年的工资标准为7澳元/小时,通过四年学徒期后工资标准可以达到14.8澳元/小时)。

4.由此联想到的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政府、社会对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技术工人(技能人才)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后金融危机时期落实产(行)业振兴计划、区域经济带动战略等的重要意义。不使用篮领、白领的概念来区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避免人为设置身份界限,从政策环境、社会氛围等方面鼓励不同年龄段的国民选择职业教育,彻底扭转以往对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工作、技能人才是“不入流人才”的片面认识。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工作的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妥善处理教育和人社部门在职业教育工作中的分工和合作,加大“双证互通”、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互通、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互通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国家对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工作尤其是对农民工培训投入力度,规范现有多部门参与农民工培训工作格局,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要进一步扩大教育附加(企业职工培训经费)的使用范围,并制定具体使用办法。要大力支持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放开教师职称评定等级限制,完善聘用办法等。要一步完善技工院校现有招生模式,放宽招生渠道和相关限制。要进一步提高技能证书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大力推行凭证上岗制度。要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信息分析工作,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需求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权威性,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工作的导向作用。要进一步明确各类培训机构尤其是公共培训机构(劳动就业训练中心)的改革发展方向。

三是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机构要积极进行创新改革,不断完善提高培训模式、质量和效率。要以学生就业和产(企)业需求为导向,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方式、渠道等。要敏锐针对新兴行业、工种、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等进行调研论证,及时开发、完善相应的培训课程。要继续积极创造、总结、推行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等好的模式和经验做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学生就业率,满足产(企)业需求。

四是建立技工教育、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证书与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之间课程、学分互认制度,构建立体互通体系。将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招生列入高等学校招生计划。

五是加大对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的资金投入,制定对企业学徒制培训和接收技工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税收优惠政策和补贴政策。

六是技工院校要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注重收集行业发展趋势信息,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培养企业更为需要的技能人才。

5.对我国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的建议

一是大力开发编写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教材。

二是积极组织力量开发编写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教材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教材。积极开发编写适合农民工进城务工需要的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引导性培训教材和建筑、制造、服装、家政、餐饮、酒店、保健等技能性培训教材。开发编写种植、养殖、畜牧、农产品加工、运输、储存、营销等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培训教材。

三是积极开发编写新兴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改革试验教材。新兴专业课程教材主要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新兴行业和专业领域的教材。教学改革实验教材是指在认真总结、吸取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材体系结构及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具有较大创新,并能较好地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观念的新型教材。鼓励开发编写实训教材和案例教材。

四是开发编写风景园林工程、模具设计与制造、护理、口腔工艺技术、中药制药与检验、旅游服务与管理、幼儿师范、艺术表演等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材及配套多媒体课件。

篇3

一、培训对象

各技工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中从事教师岗位工作而未学习过职业教育理论相关知识和未取得上岗资格的人员(师范类院校毕业人员除外)。

二、培训内容

主要包括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教学(原生产实习教学法)等4门课程。

三、报名时间及相关程序

报名时间:自通知之日至5月30日。

报名程序:

1.单位组织网上报名:

登陆*职业培训网(),进入在线服务栏“网上报名”系统,按机构所在区域(如福田区等)进行报名登记。

2.单位统一银行转帐或汇款;

3.职协将报名名单反馈各区培训科;

4.各单位交费后,凭交费回执到职协或各区培训科就近领取教材、作业册,并交每人大1寸红底彩色相片1张。

四、函授面授和考试发证

培训学习以函授自学为主,面授为辅。

1.函授自学时间:自领取教材后,开始自学并做作业册,至培训班开班前。作业册须在考试结束时与试卷同时交监考人。

2.考试成绩和作业成绩均合格者发给职业培训教师教育理论培训合格证书。该证书作为申请教师上岗资格认定的必备条件之一。

五、面授及考试时间、地点

班期

面授时间

考试时间

地点

第一期

2009-5-22至23日

2009-5-24日

*街道六约社区新塘路138号(*市携创技工学校校园内)

第二期

2009-6-6至7日

(暂定)

2009-6-13日

(暂定)

福田区福强路1007号高训大厦16楼教室(*高级技工学校校园内)

第三期

2009-6-9至10日

2009-6-11日

*区中心城龙翔大道8029号(区劳动局五楼教室)

第四期

2009-6-16至17日

2009-6-18日

*区新安三路60号(区劳动局右侧,新明卓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园内)

第五期

2009-6-23至24日

2009-6-25日

*区福强路1007号高训大厦16楼教室(*高级技工学校校园内)

以上面授及考试时间如有变化,将于开班前一周在*职业培训网()予以公布。

六、培训费用

每人收费600元(含教材资料、面授辅导、考务、办理结业证书及午餐等费用)。*市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会员单位参训人员可享受费用优惠,每人按540元收取。

缴费方式:通过银行转帐或汇款(注明培训班名称),凭银行回单原件换领发票。若需要也可直接到我会缴交。

收款单位:*职协培训中心

开户银行:建行*分行中心区支行

帐号:44201566400050003622

七、注意事项

参加教师理论培训后需申请职业培训教师上岗资格认定的人员,应分别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职业培训机构教师上岗资格认定基本条件

1.文化理论教师:要求具备中等职业学校及以上学历。

2.生产实习指导教师:要求具备中等职业学校及以上学历,同时应具备中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或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若文化程度为高中学历,则应同时具备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

(二).技工学校教师上岗资格认定基本条件

1.文化理论教师:要求具备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普通高等师范学院或本科以上学历。

2.专业理论教师:要求具备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普通高等师范学院或本科以上学历,同时应具备初级工或以上技能水平。

3.生产实习指导教师:要求具备高级技工学校(高职院校)或以上学历,同时应具备中级工或相应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联系人:*、*

联系电话:82997901、82998177

篇4

【关键词】 高职;学历教育; 职业培训; 融通发展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征求意见稿)中指出:高中职要面向社会大力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全国年培训量达到1000万人次,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年培训人次要达到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的2倍,省级示范院校要达到1.5倍。

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系统中承担两项职能: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而现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存在如下不足:与企业(行业)结合不紧密,培养目标岗位针对性不强、能力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不更新、实训条件建设与岗位工作环境不一致;在职业培训中方案欠规范、培训师资、场地引起社会不信用、培训质量得不到保证;学历教育与职业岗位能力培训不融通而重复建设造成浪费等等。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从融通发展的重要性、融通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融通发展对策与建议几方面进行训融通发展研究,以期达到推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发展的重要性

1.是经济发展的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经济结构调整阶段。然而,我国现有技术技能型劳动者总量严重不足,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9%,而且多数是初级工,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5%。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因素。这种新情况的出现,对人才供给端尤其是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实打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能够迅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同时也警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建设必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光靠学历教育“一条腿”走路,必须将职业培训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之中,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发展方面不断创新。

2.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需要。

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行业企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技术技能人才抢手,低端劳动力就业困难。为适应工作岗位和就业环境,大批劳动者都有针对自身需要进行再学习和再教育的愿望,国家对此也出台了相关文件政策,并注入大量资金支持。高职院校具备资源优势,有能力也有余力举办多种职业培训项目。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履行其社会职能,在学历教育的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特别是针对新增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协助国家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有利于合理利用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学历教育的进一步改革,

3.是促M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即“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之职业教育体系”,“按终身教育的理念,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来进行建设的。高职院校是开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主体,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通过职业培训等多种教育形式为在校学生和其他劳动者提供终身学习机会,更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职责。

4.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经过近30年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各高职院校基本完成了规模扩张,目前正处于转型发展之中。高职院校进驻职业培训市场,可以缓解生源短缺、竞争加剧的压力,拓展职业教育职能,拓宽高职院校的生存空间。高职院校通过开展职业培训,可以及时了解产业行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变化,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可以熟悉许多工种的职业标准和岗位流程,促进教材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多方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高职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发展,符合国家职业教育建设思路,有助于高职院校打造品牌、特色办学、扩大社会影响。

二、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规模小,层次不高。从培训对象来看,主要进行的是按照双证制要求,面相在校生,让学生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而面向社会开展的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等规模很小,远远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从培训内容上看,主要进行的是技术含量不高的较低层次的培训,如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各类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新员工上岗前基本常识培训、农民工培训等,而真正使受训对象能够掌握一技之长、通过培训后能够谋取到理想岗位的培训不多见,象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只局限于四级以下的工种,三级以上的工种乃至技师培训,除极少高职院校,基本上是空白。

2.主动性不强。近几年,高职院校扩招止步。为了弥补经费不足,开辟新的增长点,提高办学收益,高职院校才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职业培训方面。与社会上运作多年的专业培训机构相比,高职院校缺乏培训资质和经验,培训渠道封闭,加上体制束缚,从事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也不很高。在开展职业培训时,往往不注重对社会需求和培训市场的调研,不主动去开拓培训市场,坐等业务上门,既无规模更无特色,致使高职院校的一些优质培训资源闲置,培训效果和社会影响平平。

3.培训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培训手段落后,硬件建设跟不上,校企合作不紧密。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主要依靠校内资源。某些职业工种像钳工、车工、数控工等,技术要求较高,受训者应当到现役设备上操作演示,而摆在高职院校实验室里的仪器设备往往是陈旧落后甚至是退役了的,使用这种设备培训出来的学生到了工作岗位,还得重新学习。

4.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灵活。从国家层面看,目前,我国职业培训市场法律法规不尽完善,培训主体多且良莠不齐,证出多门,各具权威,互不相认,扰乱了培训市场。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分由教育部和人社部“双轨”管理,人为割离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内在联系,高职院校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发展障碍过多。从学校层面看,职业培训一般由校内的某个二级机构如培训部或继续教育学院承担,招生、培训、管理、分配独立运行。这种模式看似责权利明晰,实则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相分离,运行起来十分艰难。由于没有师资、场地、设备,开展培训须依靠多个部门配合,一旦某个环节没有协调好,整个培训工作都会受到影响,这对于承担方来说,压力过大。加上职业培训只是被看作学历教育的辅业,地位不高,积极性也大打折扣。从企业层面看,由于国家并未全面实施就业准入,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企业用工随意性大,受利益驱使,企业也不愿意在员工培训方面多安排时间和资金。

三、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1.认识原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些传统观念已在劳动者心目中根深蒂固。主观认识上的禁锢,使他们认为参加职业培训是“被培训”,缺乏积极性,学习效果不佳。

高职院校同样存在认识偏差。很多领导头脑中固有的“以教学为中心”观念很难转变,认为职业培训会挤占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冲击正常的学历教育,仅把职业培训看成是学校创收的辅业,置之于非重要地位。

现实中,教育部和人社部的“双轨制”管理,造成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行的假象。所以长期以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泾渭分明,二者在各自轨道上独立运行,高职院校几乎成为纯粹的学历教育。

2.高职院校自身原因。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代谢迅速,应用周期缩短,等客观条件的不断变化,对职业培训的内容、方法、体系、结构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职院校显现出诸多不适应性:一是“双师”缺口大,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难以适应新要求;二是教学仪器设备陈旧,实习实训、实验室建设很难跟上市场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变化;三是教学模式封闭,;仍然存在自我循环、脱离;实际、培训质量不高现象;四是管理经验不足,培训市场拓展、组织、服务各方面社会公认度不高。

3.宏观环境原因。首先,职业培训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不高,供需双方培训信息不对称,对快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缺乏灵敏反应。其次,培训管理不规范。再次,就业准入制度远未深入人心,企业用工并未真正贯彻《职业教育法》精要,劳动监管职能缺位,职业培训的地位、重要性不凸显。

4.行业企业原因。行业企业在参与职业培训上都不同程度存在有认识模糊、方向不明问题,认为只有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级经营管理人员才是人才,对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重视不够,还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重外地、轻本土,重引进、轻培训现象倾向。一些企业转型之后急功近利,对一线人员重使用、轻培训,甚至不培训,有的企业虽然名义上开展了员工培训,但在培训时间和经费投入方面远不能达到国家规定。

四、国外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高职办学模式中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的问题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西方发达国家,关于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教育相互沟通的研究较多,制度已经非常完备,课程资源建设成效显著。国际劳工组织的MES课程模式(技能模块组合课程)、美国、加拿大的CBE课程模式(能力本位模块课程,)、德国的"双元制"课程模式(核心阶梯型课程)和行动导向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美国的职业群集课程模式和生计群集课程模式等。

各国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统一性,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加强企业社会竞争力与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有效途径;重视职业教育立法,让职业资格证书的运作有明确的规范法则 ;制定统一的职业资格标准与考核方法。

五、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1.改革现行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州市至少有1所高职院校的格局,但各校的主管(主办)部门不同,身份不同,待遇也不同,这种管理体制势必阻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融通发展。既然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两种形式的融通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因而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其方向应该是改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建议在国家、省、市三级设立教育行政部门为主,相关行政部门参与的职业教育协作办公室,建立横向协调、上下畅通的领导管理体制,实施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经费保障等工作。同时,建立由职教专家、行业代表共同参加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开展决策咨询、工作指导以及评估等工作,形成一个“国家宏观调控---地方统一协调---供需双方按需规划”的管理体制,把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发展事项纳入地方政府常规工作序列。

2.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推进高职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发展,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深化内部改革。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允许课程培训成绩转移、衔接到学历教育体系,累积学分达到毕业要求的,授予学历教育毕业证书,畅通人才成长通道。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每个专业对应2~3个职业岗位,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尽可能地增加课程间的纵横联系,实现课程体系的合理组合和延伸。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和灵活性,使之既能适用于学历教育,又能支持职业培训。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推行“名师工程”,鼓励教师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研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高职院校要完善人事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兼职教师聘用政策,优先聘任既能胜任学历教学任务,又能胜任职业培训任务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4.推进校企深度融合。

实行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发展,离开企业的支持是行不通的。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法》执行情况的督查力度,并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主动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鼓励企业积极参入职业教育工作,使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受益者。高职院校要努力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积极寻找双方合作的利益共同点,让企业深知参与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真正成为职业教育的承担主体。

5.完善就业准入制度。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定从2000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对90个职业实行就业准入。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原则,让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人们择业的“通行证”,中介机构招聘信息,必须注明职业资格要求。人社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执行情况的监管力度。

⒖嘉南祝

[1]何明辉.浅谈企业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1).

[2]韩嫣.英国大学生职业培训对我国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借鉴研究[J].成人教育,2011(12).

[3]周青.现代企业培训理念对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8(3).

[4]《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5]《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6]《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7]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作者简介:

贺亮明(1964-),女,汉族,湖南湘乡人;本科学历,硕士学位,教授职称,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田芸(1987-),女,汉族,山东沂水人;本科学历,硕士学位,讲师职称,湖南省商业技师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比较研究、职业教育实证研究。

王伟(1985-),男,汉族,河北沧州人;本科学历,硕士学位,讲师职称,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理论与实践。

篇5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培养定位

一、引言

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数据,中国2014年末的实际就业人口约77253万人,农民工群体约27000万,2014年末各类职业院校在校学生接近2000万;新华报业网-江苏经济报2016年3月18日报道,2015年全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7747万。这组数据说明(1)农民工群体占总劳动力群体的35%,比重大,并且还在增长;(2)农民工群体规模远远超过职业学校的在校生规模。可见,农民工群体是中国当前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他们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水平还远远达不到中国各级各类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刻不容缓。然而身份的特殊性使农民工群体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上陷入尴尬境地。

二、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定位

模糊理论上,由于农民工群体的年龄超出学校教育年龄群体,应该接受继续教育或成人教育,类型为学历或学位教育。事实上,他们普遍接受的是某种技能培训或岗前培训,大多为“快餐式”培训。“快餐式”培训大多具有短期、单一、随意性大、监管不严、体系不完善等特点。[1]鉴于上述矛盾,大多数学者在研究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问题时,对其概念的使用摇摆不定,提法甚多。除“职业教育与培训”之外,相关的提法还有“职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很多情况下是在职业教育里探讨职业培训或职业技能训练的问题;或者在职业培训中探讨职业教育的问题,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两个词语在概念上经常被混淆着使用,这直接导致了农民工在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定位模糊问题。

三、“创新、求变”的培养理念定位

中国的农民工已经经历了两代,老一代的传统农民工是应中国工业化浪潮而产生,已经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对老一代农民工的培养理念是要适应中国工业化建设,需要他们学会服从、学会守时,把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调整为“标准化劳作”、“城市朝九晚五”的生活模式。[2]新生代农民工1980年以后出生,是随着信息化浪潮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与父辈相比,务农的经验欠缺,也不愿意回到农村去,心底渴望融入城市,成为市民。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无论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时代的最大的特征就是变化快、事物新。因此,为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一定要树立“创新、求变”的理念,也必须教会他们学会创新、学会求变。

四、瞄准“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定位

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就是解决“把农民工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2016年6月,“工匠精神”一词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工匠精神”成为中国职业教育领域的高频词。古人早在《增广贤文》中写道:“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加上中国汉唐时期的繁华盛世说明中国早就有“工匠精神”的传统基因。在当今这个开放的世界,人们更需要“工匠精神”的复活。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过程中,需要数以亿计的“大国工匠”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各行各业都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特质的劳动者。农民工数量庞大、分布地区广、涉业领域丰富,是一线劳动者的代表,亟待培养“工匠气质”。他们就业广泛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和西部开发地区以及东部沿海地区,涉业领域覆盖了建筑、运输、矿业、制造、电子、服装、烹饪、保安、机械、维修、船员、家政、环保、保健、餐馆等各行各业。他们的个人能力与就业市场差距的结构性失调导致农民工群体就业的迷惘和不稳定。农民工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而企业也不知道招什么样的人最合适。“工匠”标准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是解决这一矛盾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农民工与就业市场的黏合剂。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董志勇教授认为工匠精神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全国总工会宣教部部长王晓峰理解的工匠精神是:敬业(指职业精神)、精业(指职业水平)、奉献(指个人品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211厂特技技师高凤林认为工匠精神有三个层面,思想层面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行为层面开拓创新和持续专注,目标层面的精益求精和追求极致。

五、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培养类型定位

就中国学历和非学历两类教育类型特征而言,学历教育具有规模特点、标准化特点,而非学历教育更具有个性化特征和灵活性特征。中国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主要由各级各类中、高职院校,甚至应用本科院校承担。这些中高职院校目前努力改革的方向就是要高度契合产业经济的发展需求。但是,在信息化社会,新产业、新岗位的出现,旧岗位、旧职业的淘汰,中国中、高职院校由于受到办学规模的制约,在对接市场开设专业、对接岗位开设课程方面的灵活性都不及非学历教育。农民工很多属于在岗一线人员,是第一时间接触到职业岗位变化的群体,需要很快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新操作,特别讲求实用性和时效性。学历教育系统并不能非常迅速地根据新职业岗位和领域建立一套完整的专业与课程体系,而且农民工也不需要为了某个岗位去接受一个完整体系的培养。刘晓认为“技艺授受”是职业教育的本质。[3]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就是以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把技能因素、技术因素和智力因素植入农民工个体,使他们获得职业初始化能力或者职业迁升能力,并为后续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显然,在校的学历教育与农工民群体需求有巨大差异。所以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对位于农民工个人,最适合的应是依托本职工作岗位的非学历教育。

六、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的培养层次定位

现在的农民工中坚群体主要为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比传统农民工普遍要高,并且呈逐年提高趋势。根据《201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农民工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占59.7%,高中文化程度者占16.9%,未上过学的仅占1.1%,高中文化程度占16.9%,大专及以上占8.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3]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都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层次。中等职业教育落脚点在高素质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落脚点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文化水平要达到大专及以上。中等职业教育文化水平是要接近或达到高中阶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2020)强调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人民网《201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中提出要保持中职教育与普高规模持平,这些文件和报告正好为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体当代农民工群体接受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

七、以现代学徒制为主的培养模式定位

现代学徒制是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的重要尝试。教育部于2014年9月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整体部署推进中国的现代学徒制工作,2015年确定了100家单位正式首批试点现代学徒制。但在实施过程中,现代学徒制呈现出“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虽说很多企业都渴望人才,却更希望从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中“挖人”,以解决人才瓶颈问题,而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培养人。从湘潭市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来看,以制鞋、槟榔加工、莲子加工为主的制造业,以美容美发、养生保健、快递物流为主现代服务业,对农民工的培训几乎都是采用非正规的师徒帮带。优点是农民工直接在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接受培训,不影响生产。缺点是这种受训由于师傅的水平和要求不同,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不同,培训的随意性较大,没有检测标准、规范和评价标准。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现代学徒制”,就不能只把培养对象锁定为在校学生。判定是否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徒制”可以从五个方面衡量:一是学徒是否为在岗人员,是否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二是师傅是否具备“双师”资格;三是培训成效是否有公认的评价标准;四是培训目标是否有利于学徒树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意识;五是管理模式是否柔性化和弹性化。农民工为在岗人员,与企业有就业契约,这是开展“现代学徒制”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因此,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应该采用“现代学徒制”,既是农民工自身的需要,更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八、结束语

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定位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构建。体系的构建要根据培养目标决定培训内容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理念决定了这个群体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类型、层次和模式决定了职业教育各主体的角色分工、实施管理等具体实施细则。只有准确把握了农民工在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层次、培养类型和培养模式的定位,才能更好地将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落到实处,实现中国智造的强基工程,也为农民工继续教育晋升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贾湘琳.湘潭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转型研究报告[D].2015(3).

[2]国家统计局,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6(10)66-70.

篇6

关键词:双元制 职业能力 考核评价

2009年2月1日,我们北京职业教育模具培训组一行15人前往德国巴登―符腾堡州职业教育学院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培训。此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们参观考察了5所职业学校并与德国教师进行了交流,观摩了德国教师的教学,系统学习了兰伯特教授讲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参观了行业协会、企业以及奔驰汽车博物馆。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有了更深的感受,对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我们应当汲取的经验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此外德国教师的敬业、德国企业培训学生的远见、德国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德国的教学方法等等,都让我受益匪浅。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在德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双元制”模式是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特色。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教育制度。双元制的特点是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

在德国培训期间,我们对德国卡塞尔市黑森洲的海尔维奇-勃朗克兹职业培训学校进行了参观和交流,之后还参观了与该学校合作的大众汽车公司铸造培训中心。通过参观和交流,我们对“双元制”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我们了解到,德国的企业一般都会设有开放日,在开放日时学生可以参观企业,这样学生能更真实的了解到企业员工的工作内容、工作模式以及工作环境等,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向喜欢的企业提出应聘申请,面试合格的学生将与企业签订合同,录用为企业预备员工。然后将由企业或个人寻找职业学校就读。

德国双元制的学生每周在校学习1~2天,在企业学习3~4天,并且依据不同的学期有不同的时间比例。学生在学校主要学习理论知识,教师会定期与企业沟通交流,根据企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学生在企业时不仅是学习,而还要承担一定的企业工作,因此企业要支付给学生一定的工资,每月600欧元不等,企业对学生实行员工式的管理。学生在企业实训所用教材全部是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编写的有针对性的、与项目相关的、组合性的讲义,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工作页。

在职业教育经费方面,企业承担其培训费用,约占70%,各州承担学校费用,约占30%。

为了协调企业与职业学校之间的协作关系,德国制定了完备的法律法规,如《教育法》、《职业培训条例》、《劳动促进法》等,对双方的职责及相关的激励与制约措施进行了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教。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提供了坚实保障。

双元制的学生参加统一考试,考核合格的学生可以获得德国工商协会颁发的岗位资格证书和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并成为企业岗位上的合格员工。

二、职业教育师资力量

在德国,要成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并非易事,需要大学本科毕业,除了要经过2年教育进修、通过2次国家考试以外,还需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德国大多数职业教育教师都是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技术员,他们在工作若干年后通过大学职业师范专业的学习转而成为职业教育教师,这就保证了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具有很强的实践经验,与此同时国家也十分重视教师的物质生活待遇,德国高职院校教师经考核试用合格后,政府终身雇用,享受公务员待遇。

三、职业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指的学生所具有的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能力,非专业能力包括自我学习的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又可以分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003年德国在双元制的基础上引入了学习领域的教学改革,在学习领域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培养,认为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

目前社会发展日益迅速,知识更新日益加快,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很快会落后,所以学生必须学会自我学习。所以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同样注重对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培训期间,我们观摩了威腾伯格先生的有关铸铁的一堂课。威腾伯格先生拿着一块铸铁样品,先设定了一个问题,用了10分钟时间与学生讨论,将学生引入到学习中来,通过一问一答导出主题,并在黑板上列出。之后威腾伯格先生将事先准备好的工作页即讨论材料发给学生,每人3份材料,学生迅速自己组合,5人一组进行讨论学习。20分钟之后,威腾伯格先生请每组代表到讲台前用自己的方式展示讨论结果,如投影、PPT、展板等,讲解过程中师生可共同提出自己的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进行总结,提出学习共同存在的问题,并指明问题出现的原因。

从观摩课中我们可以看出德国职业教育普遍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取头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等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非专业能力,如团结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不仅在学校里被采用,在企业培训中也同样应用。我们参观GAMBRO工厂电工电子培训中心时,看到了很多学生的焊接作品。企业的培训师傅会要求一年级的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焊接作品,同时要检验自己的焊接质量。之后学生会两人一组,开始“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过程,学生小组独立设计电路、画图、选材料、焊接,当遇到困难时也会求助于企业培训师傅。

从观摩课中我们也发现德国教师在课堂中会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中来。在培训期间,我们有幸以学生身份向兰伯特教授学习了“三明治”教学法,受益匪浅。

在兰伯特的讲授过程中,我们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兰伯特教授提出一个任务,发放一些资料,我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或讨论,最后将学习结果在大家面前展示出来或者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大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积极主动的去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自己查看资料,锻炼了自我学习的能力;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学习,锻炼了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学习结果的展示,更是将每个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都充分发挥出来。作为学生,我真正感受到了时间的飞快,在不知不觉中一堂课就结束了,我在愉快中掌握了专业知识,锻炼了非专业能力,体会到了这种“三明治”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考核评价体系

德国职业教育实行“教考分离”的考试考核办法,其《职业教育法》中对各种职业培训都规定了严格的评估评价标准、考试考核标准以及实施这些标准的严格程序。按程序规定,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只负责教学和培训,全部考试考核都由德国各州教育主管部门和工商协会组织进行,并有相应的监督机制。严格统一的第三方考试是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考试分为中间考试和毕业考试两种,从考试内容上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毕业考试按照全国统一要求在统一时间内进行。考试由德国工商协会、手工业协会以及类似的单位组成的委员会主持,委员会的成员包括企业雇主、雇员代表及职业学校教师。经考试委员会考核合格后发给岗位资格证书。考试一般安排4~7小时。

一个学生若毕业当年考试不合格,第二年再考,但最多允许补考2次,凡经3次考试不合格的学生,终生不得再考该职业的资格证书,必须转学其它职业。这种办法有效保证了考试考核标准的统一和效果的公正,是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科学认定,也是教学效果和培训质量的公正评估,它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培训质量以及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六、启示

1.进一步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

我国职业教育的师资一般都是大学毕业的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际技术和实践经验。因此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或推动教师下厂实践,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

我国职业教育比较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培养在教学中贯彻体现得不够。因此,在我们的专业改革中,如何改革教学模式,切实改变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3.进一步丰富教学形式和方法

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次德国培训,学到了很多,但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应用“三明治”教学方法,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专业与非专业能力是我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积极探索。

4.改进课程评价体系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中,期末考试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分数,成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习过程和能力的考核,如项目的准备情况、团队合作情况等。在这样一种评价中,让学生可以更轻松愉悦的学习,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参考文献

[1]丁日新.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篇7

新完成的培训协议。截至2012年9月30日,德国新完成的培训协议数量约为551271个,比2011年减少了约1.8万个,降幅为3.2 %。其中大部分培训(60.3 %)都发生在工业和商业等培训领域,见表1。其中,企业提供的总培训位置达58.5万个,比2011年下降了2.4 %。尽管在培训协议数量方面出现了下降,但由于人口数量的减少,培训名额的减少对青年人培训机会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

申请学徒者数量。截至2011年9月30日,联邦就业局登记的7.6万名学徒没有申请上培训位置。这表明,还有相当数量的青年人没有机会获得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同时,许多企业还面临招不满受训学徒的问题。根据BIBB资格局的研究结果,37.4 %提供培训位置的企业没有招满学徒。针对此,BIBB预计,2013年,企业提供的培训位置还将下降2.19万个。

青年人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态度。对青年人培训行为的分析显示,学校离校者对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兴趣正在减退,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招生数量的增加,导致学校离校人口的结构出现变化。

培训职业的发展。在过去10年中,德国认可培训职业的数量变化较小,2012年,德国共有344个认可培训职业。

双元制学生总数。2011年,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德国共有1460658名青年人在双元制培训体系中学习,其中西部德国的这一数据为1233819,东部德国的这一数据为226839,与上一年相比,这一数量下降了3.2 %。其中刚刚开始第一年学徒学习的数量约占56.9 %。

企业参与双元制情况。根据获得的最新数据,2011年,有455100个企业提供了双元制培训位置,与2010年相比,参与双元制培训的企业下降了0.8个百分点,下降到21.7%,这是自199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终身教育

一、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的经验及其启示

1.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经验

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各有特色。英国是最早提倡终身教育的国家,并不断完善其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德国非常注重员工培训,政府官员、管理人员、企业内部各级人员都要接受成人继续教育,并建立起以动手能力为特色的职业培训体系。美国以社区学院为特色,成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规模最大的国家。加拿大的教育很注重能力培养,其最突出的是建立起以能力为教学基础的CBE教育思想体系。日本积极推进终身教育,是经济飞速发展的国家。虽然各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各具特色,但体现着共同的发展趋势。

(1)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制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首尔召开了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教科文副总干事鲍维尔在主题报告中提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是通向未来的桥梁,但是,必须有一条由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导向的就业道路,否则我们就是在制造新问题。由此可见,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重振活力和更加协调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而且是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就业结合的新局面——我们需要把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联系起来的新模式,使教育、培训、就业和社会福利几个方面工作在一个国家内、在国际范围内联系起来。”近年来,社会伙伴合作办学已成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流模式。社会伙伴合作办学就是政府各级教育部门、就业部门与社会的工业部门、雇主组织和工会组织等通力合作,对于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方向、内容等进行协商,同时就业部门、经济部门、雇主组织等越来越多地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决策。在这个机制中,政府除了从事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实际办学以外,还要起到组织领导、协调办学、建立质量保障制度等作用。而各种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就业需求的信息,提供有效的实习、培训场所和就业渠道,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动态,提高培训质量,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制度。

(2)职业教育和培训终身化。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会议主题是“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这表明职业教育终身化的趋势已被国际社会所重视,并因其重要的意义而被提倡。目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正逐渐融入终身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不再被看做是终结性教育,过去那种认为只靠一次教育或培训就能享用终身的想法或做法已经过时了。 20世纪90年代各发达国家纷纷实施“终身学习”或“继续学习”计划。例如,瑞士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包括更新知识和技能、获得新资格的职业继续培训和高级专业考试,面向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等。英国于1998年提出了建立“产业大学”和“个人学习账户”的设想,以便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接受开放式的远程教育和实施“终身教育”计划。日本提出终身职业训练及终身技能评价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并努力建设面向21世纪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美国早在1971年就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终身化的职业教育——生计教育。生计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意义的职业教育,它的推行实施得到美国联邦政府及美国职业协会等组织的广泛支持。

(3)职业教育和培训内容的综合素质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以能力为本位。过去的技能主要是指任务能力,即与完成具体任务相对应的具体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能力标准就是任务技能清单,培训课程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发的一系列任务技能(或称教学模块),能力评价的依据就是直接观察个体对这一系列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这种任务能力观是传统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内容设计的理念基础。在现代职业发展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能力观。一种观点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对于有效的工作表现是至关重要的,一般素质是掌握那些特定的、具体的任务技能的基础,也是促进个体能力迁移的基础。一般素质包括相关知识、分析与综合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判断力、创造力等,它们往往能应用于许多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在此基础上的职业教育的内容,强调的是一般素质的培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将一般素质与具体的职业岗位或工作情景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的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将一般素质与任务能力结合起来。最近,德国、澳大利亚提出的关键素质概念,英国的核心能力概念,美国劳工部提出的包括资源合理支配、人际关系处理、信息获取利用、系统分析综合、多种技术运用的五种能力以及技能、思维、品德的三种素质,等等,都是新的能力观的体现。

(4)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国际联合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劳动力在国际和国内流动量加大,顺应这一变化趋势,职业教育与培训也开始建立国际化的职教合作网络和运行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世界职教领域国际合作的主要组织者,目前已建立的联合国职教信息网络,是连接了128个国家的一个职教实施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要在德国波恩建立一个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提供职教研究与发展信息,培训职教人员。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也在发展。中德两国政府近20年来进行了下岗妇女再就业、关键素质培训等多项专题项目合作,最近又结合中国政府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以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为目标的综合性职教合作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双边以至多边的合作办学或合资办学,成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又一新形式。

2.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经验的三点启示

(1)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培养实践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开发人力资源的重点是培养,关键在应用。职业培训从其本身特点看,是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再指导实践的知识螺旋积累过程,是发现人的潜能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建设中真正需要的就是这种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人才,要培养造就的也是这种不断更新知识和思想理念的专业人才,书本理论知识只是对这种专业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重视人才的开发,又要重视人才的应用;既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又要重视人才的自身培养;既要重视人才的基础知识,又要重视人才的知识更新。这里说的培养和知识更新的重要途径就是职业培训。

(2)政府部门在职业培训中要站准位置,发挥作用。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政府有关部门除了必须重视职业培训外,还应该摆正位置,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一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的规范作用;二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内容的指导作用;三是要发挥对培训市场的监管作用;四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的激励作用。

(3)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协调好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从教育规律和各层次教育对象的特点分析,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环节,是公民必须经历的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是系统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书本理论。它以提高公民的学历层次为主要特征,为提高公民素质和就业准备打好基础。职业教育是公民到达就业岗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与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技能,并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和开拓能力,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如果说基础教育重视的是提高人的学历文凭的话,那么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就应注重提高人的工作水平,职业培训是终身教育的基本形式。

二、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的实践和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我国就业问题的挑战,展开了以就业、转业、创业能力建设为本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建设。职业培训教育在适应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现行的职业培训教育无论在体制上,还是其他方面,都存在许多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与“缺乏一个既符合国情市情又符合市场运作规律、适应职业培训需求的体系”有关。

1.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政府及企业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职能问题。全社会的职业培训应该有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具体来讲,就是要对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收费和培训管理权限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统一、规范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培训组织、人员在职业培训方面的权利、义务等具体事项。目前,我国在职能界定方面,一是政府对职业培训应提供何种支持和服务,承担何种责任和义务界定不够明确;二是企业及中介组织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界定不够清楚。

第二,职业培训教育的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市区无论在政策与财政支持、还是在实践方面发展速度较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二是企业间发展不平衡。有的企业职业培训有声有色,对企业经营起到极大推动作用,而另外一些企业欠缺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意识。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48.4%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所在单位没有对技术工人实行中长期培训计划或措施。在问及“您参加工作后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主要来源”(多选择题)时,90.2%的被调查者表示是自己在工作中的积累;31.1%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参加单位的培训;18%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参加社会有关部门的技术培训。三是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人们在观念上存在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情况。

第三,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下岗职工就业的需要。各种培训班名目繁多,费用不少,并且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培训效果有待提高。多层次、专业化培训体系有待建立。

第四,培训经费筹措和使用方面的问题。目前,除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经费由国家全额负担外,其他培训资金均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担负。对于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经费,调控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使用不规范,有些部门把其看做创收手段。在农村缺少政府有效组织的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

第五,宣传导向和观念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被扭曲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是当前阻碍职教发展的重要因素。现行教育的选拔功能被过分扩大,并且往往只以一种标准分数为依据,从而使教育过程演化成为应试能力竞争。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人的多样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被忽视,教育类型的多样化被异化为等级化,不同教育类型的分流变为选拔和淘汰者的归类,行行出状元的思想被否定,往往认为学业失败的学生才进入职业教育学习,对通过岗位职业培训和自学的人,其工作能力再强,也会因没有文凭而不被重视和重用。职教的发展得不到公正的对待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反映在政策上是待遇过低。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有效手段。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强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能力,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而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确实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总量不足;二是流失严重;三是技术结构不合理。以天津为例:截至2003年底,在83.5万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1.27%,高级工占 9.83%,中级工占27.3%,初级工占61.6%。呈“金字塔”型,塔基过大,高级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发达国家的技术等级结构呈“钻石”型,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

2.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的框架

(1)将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任务”,确立第一资源战略和实施能力发展战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转业和创业能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瓶颈。同时,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人力资源是我国最具比较优势的潜在资源。把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将成为我国今后一二十年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必须确立人力资源“四个第一”的思想,即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任务;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各级政府的第一任务。实施能力开发战略,实现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以提高全民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教育和培训的能力建设,使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解决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

(2)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指导作用,努力增加职业教育的投入。政府在职业教育中承担的首要责任是政策制定、提供经费、协调关系、制定标准。技术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政策制定和办学必须由政府、产业部门和社会三方面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来实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术为核心。在职业教育中增加公共财政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建设,为强化高技能性和实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通过减免职业学校学生的学费,使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对象更广,受教育的机会更大。在职业培训中要抓住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住市场需求信息,引导培训机构的培训方向,即以劳动保障信息平台为依托,通过网络招投标方式确定培训单位,由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以确保培训的实效;二是抓住职业技能鉴定和发放资格证书两个环节,确保培训的质量。实现职业培训运作市场化,社会培训资源集约化,培训考核鉴定标准化。

(3)树立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推进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整体改革。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除了教育共性之外,具有明显的区别。职业教育是公民到达就业岗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与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技能,并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和开拓能力,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职业教育应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综合性。基础教育重视的是提高人的学历文凭,职业培训更注重提高人的工作水平。“职业教育的发展使教育第一价值得到提升”,因为,职业教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用教育的方法使人的生活具有乐趣,职业教育给人们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课程类型,使更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整个教育事业关注全民成为可能,关注每一个人,这是以人为本的认识基点。

(4)坚持市场导向,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培训质量。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劳动者,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满足劳动者终身学习的需要服务。一是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和把握培训方向;二是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密切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重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三是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行“订单式”定向培训。职业培训机构要向多功能、综合性方向发展,为受训者提供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就业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围绕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支柱产业的发展,制定新的岗位技能标准,加强岗位培训。为培养一支有较高职业技能的劳动后备军,进一步提高新生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结合我国工业东移、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做好劳动力结构调整和职工转业转岗培训。围绕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实行市场化、社会化再培训机制;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

(5)完善职业培训政策,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一是推行“双证”就业制度,把就业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学历证书加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先培训后就业”,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保证;二是鼓励和支持民办、中外合办职业培训机构,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三是制定完善高技能人才鼓励政策;四是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培训经费应采取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将财政拨付的再就业培训经费落实好,提高再就业培训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毕结礼.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2]李建中.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J].外国教育资料,2000(6).

[3]韩振轩.劳动和社会保障基层建设与管理实物全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4]于法鸣.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篇9

关键词:愿景;任务;韩国;终身职业教育与培训

作者简介:马仁听(1971-),男,浙江临海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管理;陈爽(1972-),女,河南郑州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协同创新视域下构建现代学徒制长效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编号:DJA140249),主持人:陈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21-0091-06

一、介绍:知识社会中的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仍然是一个全球性难以解决的问题,尽管世界范围内将其视为重要的政策问题。终身学习充满一定的“乌托邦”元素。直到最近一段时间,终身学习才被认可为是一种可实现的愿景,而不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当终身学习被首次提出的时候,人们更相信它只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梦。目前,终身学习是许多发达国家所支持的教育理想,而不仅是为发展中国家设计的、适合其发展的教育公式。当然,在那些年代,很难广泛使用“现实”这个词汇。但在今天,我们的情况有所改善,我们可以使用“使终身学习成为现实”作为我们教育目标的指导思想。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空前的变化席卷了整个世界,这促使国际组织和欧洲国家重振终身学习的理念。全球范围内,整个社会处于大规模增长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正慢慢的远离农业国家,而逐渐向以工业和知识为基础的社会靠近。经济类型也正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最后可能变为知识与信息集成类型。劳动力从蓝领职业到白色职业,最后金领职业,因此,我们非常理解工作本质的转变。产生价值的资源,同样也从土地变为能源,再变为劳动力,然后再到知识。同时,现代战争的特点也从领土的纷争转变为资源战争,然后转变为知识战争。正如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所说,真正的社会倡导者由中世纪勇敢的骑士,转变为工业社会的资本家,再到当代社会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工作者。

在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型过程中,韩国从中学到很多。然而,在转变过程中,过去的劳动密集型、以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学范式仍然存在。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知识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因此,今天有用的知识,明天很可能是冗余的,而相反的是,人类的生命周期却被延长。但是学校教育却往往坚持过去的范式,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知识社会,这不失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度下的韩国外汇储备危机,表面看来只是外汇储备危机,深层次分析更是知识储备的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危机深刻教训告诉我们:在知识社会中,知识储备与外汇储备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比物理的金融资本更重要。人力资源开发是终生学习最重要的方面,同样,职业技能的发展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因此,职业教育与培训是终身学习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

二、韩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

理想的技术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应该协助学习者获得知识及提升个体职业素质,这是最常见的,也是技术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终极目标。同时,还要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及社会技能掌握以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及劳动力。

在韩国,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分开的。职业教育是由教育部及人力资源开发部管理及实施的正规教育,而职业培训是由劳工部管理的非正式教育。

(一)职业教育系统

韩国教育采用类似于“梯子”形教育制度,首先是六年的小学义务教育,其次是三年中学教育,再次是三年高中教育,紧随其后的是两年或四年的学院教育或大学教育。高中教育旨在中学教育基础上提供更高级的普遍及具体内容的教育。高中分为学术学校、职业学校、外语学校、体育与艺术学校。韩国高等教育机构分为四类:四年制的学院和大学,2-3年制职业专科学院和理工学院,函授大学、理工大学和其他学校(包括神学院)。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是受教育部监管,包括学生配额控制、教师资格、课程、学位要求等内容。韩国最大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是学校职业教育。为学习者提供最初的职业培训,即职前培训。

职业教育旨在提供先进的通识教育以及农业、科技、商业、海洋和渔业等领域的职业教育。2005年,728所职业高中招生总数量为533,219,约占高中招生总量的30%。大多数职业高级中学的学生正在从事商业、贸易及科技方面的项目。专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与基本技能的中等技术人员。他们的专业课程分为技术、农业、护理、渔业、医疗、商业和商业、家庭经济、艺术和体育等,根据不同的课程进行2-3年学习。护理、临床病理、物理治疗、辐射、钓鱼、导航和工程项目等专业需要三年的教育。通信专业是唯一一个需要两年半学习的专业,其余专业需要两年的教育。

(二)职业培训系统

然而,正式的职业学校无法培训足够的技术人员以满足快速的工业化经济。为了培训足够的技术人员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业需求,韩国政府于1967年制定并颁布了《职业培训法》,并建立了大量职业培训机构。根据不同的课程,时间和培训资料,职业培训计划分为“初始培训”,“升级培训”,和“转岗培训”。然而,后面两类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在大多数情况下,进修深造及在职培训同时包括后两类。培训方式可分为三类:机构培训、在职培训和在线(网络)培训。

教育部和人力资源开发部是负责制定和实施与学术活动,科学和公共教育相关政策的中央政府组织。教育部制定、协调和教育政策及教科书批准,为各级学校提供行政和财政支持,监督当地教育机构和大学的教师培训体系,负责非正规教育运营。

在教育部内部,终身职业教育局负责中等、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学校及学院管理。在终身职业教育政策部门局内部,职业和专业教育政策办公室是中央政府层面处理高等技职教育事务的部门。

非正规职业培训是由劳工部来管理。由部长和副部长牵头,包括两个办公室和四个局级部门:规划和管理办公室、就业政策办公室和劳工政策局、劳动标准局、工业安全&卫生局和妇女工作者管理局。此外,由八个专业人员负责其他专业问题办公室。

在韩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KRIVET)是一个国家性的政府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韩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有责任开发及实施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和评估工作,以及国家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统计数据的收集和报告。韩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还通过其附属职业信息中心提供职业信息服务。

三、职业教育与培训面临的问题

(一)需求与供给之间不匹配

预测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的变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经济发展时期,韩国政府未能提供关于未来劳动力需求变化的详细信息。对未来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准确信息的缺乏导致职业教育与培训供应者很难适时、准确的对自身进行调整。

目前,在工业生产领域,熟练的技术劳动力的供应与需求存在很大的不平衡。高等教育开始关注人文学科的研究,从1981年的8.4%增加到1997年的29%。另一方面,在职业专科学院,科学和工程学研究从61.5%下降到38.1%。在高校中,人文学科的研究从1981年的28.7%增加到1997年的40.6%,其比率大大超过了科学和工程学研究。

劳动力市场数据不足以全面反应技能的需求。另外一个弱点是劳动力市场信息联动的限制。例如,就业保险数据、职业资格数据没有整合。此外,在劳动力市场数据也没有很好的为教育和职业教育规划所利用。也就是说,教育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分开的。

(二)工人参与不积极

在大学中,年龄超过25岁的仅有20.1%,这远远低于美国的比例――45.9%。其次,拥有上千名员工的大型企业,员工的教育参与比例达到97.7%,与之相比,中小型企业低参与率的原因主要有:长期性劳动力短缺,实施培训能力不足,被其他雇主挖走人才的风险。

如果一家公司没有足够的员工或工人运行生产线,那么,允许员工请假去参加任何种类的职业培训项目就变得比较困难。同时,我们需要指出的是,中小企业如此低的培训参与率与所谓的低技能平衡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许多中小型企业雇主回应称,不参加雇主导向培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培训本身的不必要性。考虑到中小企业比大型企业平均技能水平低的现实情况,中小企业雇主的回应说明他们没有采取高技术附加值与高技术人员整合的坦途策略(靠创新、产品开发,以及服务质量与对手竞争的策略),而是仍然坚持过时的以廉价成本和非技术工人为主要的竞争策略。最后,我们要对政策进行改革,以提高培训政策的效率及有效性。

(三)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结构惰性(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组织结构所带有的正规化和僵化的特征)

根据罗伯特・莱克所言,未来三类工作包括日常生产服务(执行重复任务);现场服务(提供人际服务);符号分析服务(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在韩国,需要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计算机技能,定量推理和与学生间的社会互动,以便他们能成为未来成功的知识工作者。这些新技能与那些传统学校所教的技能存在很大的差异。

目前的现实情况与未来的需求情况之间存在的差距成为韩国成功向知识社会转型的桥梁。对于大多数职业学校而言,由于学校缺乏适当的教育设施及操作先进技术设备的专家,使得他们难以适应自身发展。

直到现在,韩国中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入著名的学院和大学。尽管在这些地区已经做了很大的改革,但是高考制度仍然倾向于该领域内平均水平较高的学生,而不是那些具有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学生。

尽管技术和科学环境正在发生变化,韩国职业教育机构仍然坚持他们的传统模式,过时的教育项目及课程。在韩国不同领域存在工资溢价(由于职业“声誉”不好,或者工作太辛苦,被有更多选择空间的劳动者所摒弃,雇主需要有更高的薪水来吸引,即工资溢价),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扭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精英主义。在向先进的知识经济转变过程中,韩国必须分析其教育系统――不仅仅从供应方面考虑,而且还要考虑需求方。

(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原始功能是为人们提供学习劳动力市场所需求技能与知识的机会,而这些技能与知识往往不是普通教育所能提供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与企业之间联系性质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结果是至关重要的。两者之间的联系性质受各种制度因素(历史背景和资金来源)影响与制约。

学校与企业行业之间也建立了一些正式联系,但是为数不多。在国家层面,没有董事会或委员会监督和管理国家培训政策的实施与评价。在省级层面,同样没有行业咨询委员会进行本省培训需求的协商讨论。在职业教育与培训学校层面,也应该成立雇主咨询委员会。一些学校通过与雇主的非正式会议进行交换培训意见及信息。正式的课程咨询委员会应该积极建议学校如何开发课程、实施课程。同时,政府应该鼓励企业以积极的方式支持与学校的伙伴关系。行业与企业的积极性可以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这也是值得鼓励的。

(五)职业教育与培训机会

对于成人来说,他们继续教育与再培训机会是非常有限的。另一方面,理工学院与职业学院的选择标准与课程标准主要集中在普通学生方面。因此,我们有必要重组职业教育机构以为他们建立有效的联系,特别是在职业高中与专科学院之间。也就是说,传统的基于狭隘的职业划分的课程体系已经与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相脱节,我们有必要扩大高中阶段教育项目的范围,加强高中阶段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为高等教育中职业学校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当然,这种联系不排除职业高中学生毕业后正在找工作这种情况。相反,该系统要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一个进一步接受教育的选择机会。

最后,我们需要采取相关措施促进学生从学校学习向岗位工作的转变。所采取的措施可以包括课程需求的扩大,基于雇主合同的更具体课程,学期或假期间的工作经验实习项目以及地区之间教育机构与雇主间的紧密合作等。

四、终身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任务

目前,还有很多挑战等待我们克服。知识型社会的特点是知识经济价值的增加、知识生命周期的缩短、知识总量的爆炸性增长,知识工作者重要性的提升。为了应对这些变化,应该通过系统化的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机会均等及终身学习的本地化来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同时,根据终身教育法规定,促进和创建终身学习数据库和终身学习网络系统。任务总结如下:

(一)终身就业能力与学习的平衡

终身就业能力应该与公民终身积极学习的理想之间追求平衡。在韩国,随着知识社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及结构性失业时期的到来,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提出的提高经济竞争力,人力资源开发部强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个人自我实现的教育理想。在这方面,应该更加推崇职业教育与培训,以同时实现人们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

类似的情况反映在专业和就业之间的不匹配。根据韩国国家统计办公室的统计结果,超过40%拥有大专或大学学位的受访者指出他们所学的专业领域课程内容与工作需求不符合。因此,必须要完善关于高等教育在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信息系统。例如,生师比投入数据、单位支出数据、就业率数据、毕业生声誉数据、客户满意度数据等等。

加强网络和伙伴关系能够使学校为政府、工商业界等利益相关者带来更多的期望,因为加强合作能够促进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需求的相关性。

最后,减少高等教育部门的过渡膨胀也是很有必要的。为此,韩国政府给予了额外的财政支持,以引导某些学院与大学进行合并。预计,到2009年底,经过一系列的努力,韩国大学的新生报到人数将减少95000人。目前,所有大学和学院的新生人数大约是630000。至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改革,韩国政府迄今公布了两项改革计划:一项是针对职业教育,另一项是针对职业培训。

(二)地区终身学习

基层水平更应该持续提倡终身学习。在韩国,由于集中教育体系的存在,地区终身教育并不存在,这种空白反映在终身学习的开始与结束。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与人力资源部的修订计划已经启动,并建立终身教育信息中心及终身教育委员会。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应该被关注,并将其扩大到终身学习领域。管理人员应该通过教育与培训达到专业化水平,这些组织参与市政事务应该在制度上保证,同时注意不要破坏了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政治中立。

通过建立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地区及创建学习型城镇支持项目鼓励建立新试点。在传统节日,地区范围内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这可以促进地区终身学习和提升现有的文化教育。这些措施能够使终身学习的本质实现从国家举办到学习者主动积极参加的转变。这将是促进学习文化的终身学习政策。

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系统也要进行建设。2003年以来,韩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构建地区人力资源与开发系统。该系统通过地区更多更具体的教育与培训项目,为提高地区创新水平服务。与此同时,该系统还需要地区行业企业代表,教育及培训部门的积极参与。

(三)高等成人学习组织的多样化

在当今知识社会,工作与学习的边界是非常模糊的。教育的控制权已经从教会(中世纪时期)转向现代国家,今后将转向后现代时代的跨国公司。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学校到工作”模式一直都是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的主要渠道。而目前,这种模式正在向“由工作到工作”转变,企业建立内部教育机构,开发培训项目,以更直接地促进企业竞争力。为了建立和运行企业大学以及将工作场所向工作学习组织转变,有必要降低教育成本,否则由企业的所有者承担。

(四)改善网络教育体系

我们有必要通过在网络上提供终身学习信息及项目来消除没有学习时间,地点及经费的障碍,从而提升终身学习的参与率。充分利用终身教育网及教育网的综合信息系统,促进培训项目的多样化。此外,针对于没有或少有教育机会的弱势群体,有必要开发免费的数字学习内容。

(五)整顿终身学习机构运行

终身学习与普通学校学习的学分要实现互认。此外,附属于大学的终身学习学院上应该改变并发展提供普通教育课程的成人继续学院,以激发成人学习者,重组终身学习学院为终身学院或成人学院,将语言中心、计算机中心及CEO课程并入成人学院。

网络学院或企业大学的毕业生有必要准备不同种类的资格证书,同时,授予或应用各种国家资格证书的标准应该予以补充,如此以来,毕业生获得的网络学院资格证书与普通学院的资格证书同样受到认可。尽管如此,网络学院或企业大学标准的建立应该严格执行。

(六)机会均衡

均衡的终身学习机会是很重要的。这是终身学习的理想状态,即让所有成员具有平等的学习的机会。由于终生学习的商业化操作以及其重点集中在某些城市,该城市居民接受相对较多的教育,然而,在大多数农村地区的人们仍然停留在闭塞状态。正如在其他国家一样,在韩国,提升职业技能发展基本功能的政策也应该为成人高等教育提供机会。另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承认农业、渔业及贫困地区文盲人口的存在,并鼓励这些人积极参与终身学习。

五、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

关于职业培训,劳工部与2005年4月提出职业能力发展计划;在职业教育方面,教育改革委员会于2005年5月提出2020年职业教育愿景计划。

这两个计划都反映了需求变更和分享许多共同点。这两个计划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需求驱动改革

必须对职业教育机构进行改革,使其对行业企业的需求变化能够及时做出响应,这点是致关重要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有必要将雇主与雇员的需求同时考虑在内,并以此为根据制定措施。

(二)加强全体

强调职业教育与培训部门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为了加快需求驱动改革,我们需要更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部门与行业企业之间加强密切合作。

(三)鼓励员工参与培训

韩国政府鼓励公司员工及失业者参与自主教育与培训。为此,韩国政府通过一些渠道为他们提供财政补助。例如,中小型企业员工和非正式员工(临时工或兼职人员)有资格享受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培训学费部分或全部报销的政策。

随着自主教育与培训重要性的提升,不可避免的放宽这些限制条件,使得让更多的员工接受与工作相关的教育与培训成为可能。所以当前项目包括中小企业员工,非正式工作人员以及大型公司中超过40岁的员工。

(四)带薪培训

政府鼓励员工将带薪假期用于接受教育与培训,以缓解时间限制。至于资金的约束,引进个人培训账户系统。经过实施后调查统计,大多数人反映这不失为一个降低低收入阶层金融约束的有效措施。

六、对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借鉴与启示

(一)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地位,增强吸引力

韩国的职业教育立法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节奏保持着高度一致。韩国政府先后颁布多部法律法规,建立了相当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这些法律法规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韩国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在我国,由于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各种原因导致职业教育长期被视为“次等教育”,社会偏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束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另外,我国发展职业教育法律保障明显不足。关于职业教育方面的专门法只有 1996年9月颁布实施的《职业教育法》,该法从内容上看不够全面和完善,关于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的很多地方只有规范内容而没有规定法律责任,在实施过程中也没有得到真正彻底的贯彻和落实。且此法颁布距今已有19年之久,部分内容已明显与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及教育发展现状不太相符,有待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订。因此,国家应该加快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相关各方面的立法进程,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全方位统筹协调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立法引发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心和重视,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二)建设学习型社会,健全终身教育体系

21世纪的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以与时展的步伐保持一致已成为大势所趋。韩国目前通过各项改革已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而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发展相对迟缓,缺乏立法保障,在经费支持方面明显力度不够,公共图书馆、文化场馆及各类文化中心数量很少,远程教育资源亟待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要全方位提升国民素质,充分挖掘人才潜力,让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方便、灵活地选择各自需要的教育。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和建立开放性的终身教育体系,政府应提供经费支持,并且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力量,积极筹措团体及个人投资经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同时大力发展广播电视、网络教育等远程教育,打破学习的时间与空间障碍,为更多的受教育者提供灵活多样的教育机会及丰富的教育资源,满足各类人群升学、就业和再就业培训、提升学历、更新技术等各种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高原,陈海涛,闫秀清.论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体系[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7-59,70.

[2]丁关良.韩国的农业立法[J].世界农业,2001(9):33-35.

[3]强百发.韩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52.

篇10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企业参与

作者简介:冯旭芳(1983-),女,浙江慈溪人,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李海宗(1963-),男,甘肃陇西人,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8-0060-02

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职业技术教育走在世界前列。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企业与职业技术院校紧密配合。企业能深入有效地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这种教育制度培养了大批既有熟练专业技能,又有较高职业道德的优秀技术工人,对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原因

德国的企业之所以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主要出于社会和企业自身利益两个方面的原因。

1 社会原因。第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早在13世纪。德国师傅带徒弟的培训形式就在手工业中推广开来。直到18世纪,职业培训全部掌握在行会组织下的手工业者手中,学徒生活在师傅家里。师傅除了传授技艺外,还担负着教育人的责任。19世纪。德国开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有数量更大、素质更高的劳动力作补充,传统的培训方式已不能满足需要,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参与到职业培训中。到20世纪30年代,德国政府开始通过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将企业培训与职业学校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模式得以持续并不断发展。第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德国的职业教育的法律和制度较为完备,为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和保障。仅20世纪50年代以后,德国政府就颁布了10多项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是最基本的职业教育法令。之后又相继出台了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诸如《青年劳动保护法》、《手工业条例》、《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职业教育促进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1981年的《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对《职业教育法》进行了补充和完善。2006年,德国政府又出台了新的《职业教育法》。此外,各部门、行业、地方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条例或实施方法,从各个方面对职业教育做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正是由于有了如此坚实的社会基础,才保障和促进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蓬勃发展。

2 企业自身原因。第一,获得国家的经费补贴。德国的所有国营和私营企业,无论是培训企业还是非培训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都须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中央基金,然后再由国家统一分配和发放该基金。中央基金规定,只有培训企业和跨企业培训中心才有资格获得培训资助。一般情况下,企业可获得占其培训费用50%-80%的培训补助:如果所培训的职业符合发展趋势时,企业可获得100%的培训补助。此外。企业通过提供培训还可以实现国家在税务方面的特惠,因而说企业实施培训是合算的。第二,利用低廉的劳动力。尽管德国企业要承担相关的各种培训费用,包括付给学徒相当于德国一般技术工人30%的培训津贴,企业还是能从学徒的劳动中获得一定的净利润。第三,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企业通过参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无须招聘广告、无须适应期、无风险,就能获得本企业需要的后备职业人才,为企业大大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第四,提高企业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一个企业的生存靠技术的革新,而技术的革新靠人才。企业可以根据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能力素质的要求、根据企业产品生产的技术知识要求和产品质量的生产技能要求对培训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一个企业对培训者的培训与企业实际联系越密切,就越能提高培训质量,越能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做出贡献。而且在本企业学习、熏陶、成长的技术工人更能适应本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更能以规范的行为和良好的企业精神来应对激烈的竞争。

二、德国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企业参与培训模式

1 企业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经费的主要来源。公立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由州政府和联邦政府拨款解决,但来自企业的教学、科研合作的经费成为职业院校第三渠道经费来源的主体部分。当职业院校的学生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接受企业培训(实习)后,企业为学生支付每月约410―690马克的生活费。20马克的置装费及交通费的培训补贴。企业的慷慨资助不仅消除了学生实习期间生活费的后顾之优,而且提高了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为毕业时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企业主导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德国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训企业往往起着骨干和核心的作用。首先,德国的职业教育要求新生有企业内实习的经验,积累实践经验、感性认识。以便为理论学习打下基础。其次,在职业教育的主要学习阶段,学校会专门安排与学生今后职业紧密相关的企业或管理部门进行实习,企业可由学生自己联系也可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过程和实习效果由企业负责组织实施与考核。再次,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课内容也大多联系企业实际。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学生还要经常去企业参观考察,了解与以后自己这样相关的企业工作情况以及实际的工作程序和方法。

3 企业是负责对实践学生进行考核的主体。为了检查实践学生在企业内的实践情况,一般在实践结束时,企业指导人员将为学生出具一份实训、实习工作鉴定;同时,学生要完成一份详尽的来自企业的实训、实习报告。并写一份实训、实习心得交给所在院校。在实践期间,企业教师是学生的第一指导教师,一般广泛运用“应用性项目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学与指导,学校教师则为学生的第二指导教师,在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大概只去企业指导学生一至两次。实践学生在实践期间所取得的成绩一般由企业和学校联合组织进行和评定,但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主体性的作用。

4 企业是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中的科研重点。德国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虽以教学为主,但仍然维持着较高的联系实际的科研水平。其科研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与企业合作,解决企业新产品开发、生产工艺的改革与技术难题的攻关等等,为企业实际服务,并为企业提供新生科研力量。

三、对我国的启示

1 通过法制的规范实施来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从德国的经验可以看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需要国家给予必要的制度和组织保障。德国政府先后出台了比较具体完善的、并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职业教育法》、《高职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了“双元制”教育的地位,强调规范“双元制”教育模式管理与运行机制,确定了以企业为核心,以企业技术培训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联合运作机制。完备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是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过程得以顺利发展的一个前提。我国也必须尽可能地制定和完备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过程。目前。我国虽然已经颁布实施了《职业教育法》。各级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但要形成完备的职教法律法规体系,还必须制定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条款。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法制的规范实施来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2 政府要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并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德国政府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保障,其积极为职业院校和企业创设协调合作条件。促进双方合作办教育的顺利开展,还设立了专门机构管理校企合作的具体工作。我国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应鼓励措施,积极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事业,制定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企业适当减免税收或享受其他优惠政策等等。另外,政府还可以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对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进行宣传表彰,增加企业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