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业基础课程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专业基础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专业基础课程

篇1

关键词:物理化学;教学方法;设计性实验

Discussion on Physical chemistry teaching as basic course of pharmaceutics

Bai Xi

(Department of Chemistry,Changzhi Medical College,Changzhi,046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physical chemistry teaching, we put forward the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in order to better develop the students' learning autonomy and thinking,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problems, solve the problem.

Abstract: Physical chemistry; teaching method;design experiments

【中图分类号】G642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十关于教育的精神。如何进行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是值得我们每一个高校工作者深思并付诸实践的问题。我想,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应该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是指人文精神的培养,纵向是指科学精神的培养。本文就专业方面,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精神,科研素养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出几点浅见。

1目前物理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物理化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以物理和数学为理论基础,具有典型的学科交叉性,知识的宽广性和原理的费解性三大特点[1],理论抽象,公式繁多,可以说,物理化学是大家公认的所有高校课程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之一。而传统的教学中,填鸭式的满堂灌更使得学生感到学习的枯燥乏味,毫无兴趣。

1.2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有这样的困惑:很多知识老师讲的我都懂,但是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时,却没有头绪,无从下手。其实,问题在于,学生的学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习得的知识不够系统,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去解决某一问题。

1.3物理化学是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与后续课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原理和知识已经渗透在药物研究的各个领域。因此,在学习理解物理化学一般学习方法的同时,还应该注意挖掘物理化学学科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科研兴趣的激发起到关键作用。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专业思维方式的培养,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1.4传统的考试机制,使得学生学习只为了应付考试,完全扭曲了课程设置的初衷,更违背了教育的目的,无法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更难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要想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学习的评价机制也应当相应地改变。

2.物理化学教学探索

2.1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

大学生知识的获得不仅靠课堂上教师的传授,更多的是从课后自己通过查阅文献、做实验、听讲座等方式生获得。作为教师,授之以渔才是真正负责任的教师。因此,课堂教学不能只追求使学生掌握某些知识点,而是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科学专业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问题的解决,无需也不应该是给出完美的解释和解决,而是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1.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物理化学中一些抽象的理论,大多是以其他学科的理论、假设为基础提出并论证的,要对理论有深刻理解,需追本溯源,找出其支撑理论与假设。为此,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学生课后做功课,查文献,找资料,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并给出讨论的空间。某些章节的学习,如:表面活性剂部分,可交给学生自己来讲授,通过课前的精心备课、课堂上的用心讲解,对该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就会比平常更深。总之,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例如,

2.1.2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每一章节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及时进行小结,使其能够对本章节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每门课程的学习结束,也要及时回顾总结,使整门课程框架清晰明了,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要逐渐建立起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思路清晰,有的放矢。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精心设计,可以提供一些经典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得学生自然引出知识点及其延伸应用。例如,通过3个案例的教学,即永动机案例(说明能量守恒、热力学第一定律)、熵增原理案例(说明熵的概念、引出以及使用范围)和合成氨案例(说明吉布斯自由能的概念、用途),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热力学部分的重要知识点[2],并使得这些知识点之间建立起系统化的联系。每一模块都可以选取几个经典的案例将涉及的知识点涵盖并相互联系,这样学生习得的知识便不再是孤立的,解决问题时逐渐建立起联系的思维方式。

2.1.3合理设计实验课程。通过实验课,要达到三方面目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计上要循序渐进,分步进行,最后通过设计性实验对教学成果进行检验。设计性实验通过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出,完全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实验课程的设置还应注重上下游课程之间的渗透与衔接,协调把握课程的相对独立性和连续性,多个关联学科整体设计实验内容[3]。整个实验课程,在培养学生用实验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启迪了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思维,为物理化学知识在后续课程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课程评价体制的改革

考试的目的是检验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因此,课堂表现、课后成果和期末成绩都属于评价范畴。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课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和结果都作为评价的内容,这样才能激励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除此以外,通过学期末的设计性实验,不仅可以加深理论在实验中的应用,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的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1]高俊萍,姜茹,李穆琼,等.药学专业物理化学课堂教学的思考和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2):1064-1065

篇2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人们更加善于利用大自然赋予的资源和能源,但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也使自然发生了无法逆转的改变。废弃物品的增多与能源的过度利用使自然环境已经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这对人类的未来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不少院校专门开设了环境科学专业,并设置系统的环境知识课程。环境基础化学课程就是环境科学专业众多课程当中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化学课程的存在使学生们懂得了更多处理环境污染的方法。然而,由于师资力量以及教学思想等各方面问题,该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革,否则学生无法从该课程当中真正获得专业相关的实践知识。因此,为了改变环境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立足基础知识,适应专业需要,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做出一系列的改革。

 

一、环境科学释义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的科学。在宏观上,环境科学要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要力图发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协调的规律;在微观上,要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在有机体内迁移、转化、蓄积的过程,以及其运动规律对生命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尤其是人类活动排放出来的污染物质。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需要人们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因此环境专业的学生需要开设化学类相关课程[1]。 《环境基础化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学习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二、现有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模式的弊端

 

在环境专业类的院校当中,学生需要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课程构架比较复杂[2]。 学生们不但要掌握化学基本知识、生物及生态学、环境可持续发展、工程制图、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评价、土壤学、大气学、海洋学等,还需要参与很多社会实践、实习活动。由于专业特点,环境科学专业的化学类课程比较少,通常包括《环境基础化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以及《化工原理》等课程。 因为课时关系,现今状态下的环境基础化学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系统的不完整,致使教师们只能按照课时来选择其中比较重要的知识进行讲解,由于讲解内容比较随意,因此学生们学习环境基础化学时缺乏关联性,很多时候无法将已经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而且环境科学当中的化学课程无论是开课较多还是课程种类较少,都避免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该种重复不仅不能使教学效率提高,反而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环境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注重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

 

要想改善现在的教学现状,需要充分认识到环境基础化学的重要性,尤其是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但在真正开展课程时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反而忽略了实践知识的教授。因此教师要根据环境专业的特征,以及该专业日后的工作岗位类型来选择教学内容。因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所学习的课程的大多数都与环境有关,因此在学习化学时,教师可以专门挑选跟环境有关的内容来加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3,4]。使学生们掌握的知识都能在日后工作当中用到,增加就业机会,成功地成为应用型人才。

 

(二)基础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理念

 

随着化学的不断发展,虽然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也带来了环境问题,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理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环境科学专业来说,所有的教学工作应该围绕对环境知识的教授[5]。学校在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时,要注重化学课程内容与环境方面的关联,教师所讲解的案例也尽量与环境知识有关。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环境专业的特征展开,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相关环境问题应该如何处理。

 

但是在基础化学教学的实践中,不能脱离教材随心所欲地进行环境教育,否则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在 “物质的聚集状态”一章涉及到溶液的内容时候,可增加有关水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了解重大水污染事件,使学生加深学科认识。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并结合化学原理来引导学生思索相应的污染治理方案。在讲解“渗透压”以及“反渗透原理”时,可结合医学以及一些生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并结合实际废水处理,以及海水淡化等案例,引导学生灵活地学以致用;另如在“沉淀溶液平衡及沉淀滴定”章节的学习时,可结合溶度积、同离子效应、沉淀平衡以及分步沉淀等规则,引导学生计算实际污染废水或矿山废水中有害金属离子或贵金属的最低含量,同时引导学生设计可行方案,净化废水, 回收提取金属,“变废为宝”,或“以废治废”,培养学生综合利用能源的观念。在教授基础化学知识的同时,兼顾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教学实际等因素,对环境知识进行组织、加工,并以恰当的方式呈现, 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环境教育,增强环保意识。总之,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加强环境知识的教育,能够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具备环境保护意识,并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能力。

 

(三)教学手段多元化

 

新型的教学模式要依托现代社会的网络教学形式,高校在对环境基础化学的教学改革时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6]。如果教师只是大量介绍化学原理,会显得抽象枯燥无味,不但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弱化了环境教育的效果。为了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复杂的化学反应机理, 对物质结构产生直观的认识,并同时形成环境意识,在教学中必须要形象化、生动化。那么在进行课程教育时,要用多媒体手段,把图表、照片、录像资料等展现出来,以生动和真实的案例,向学生展示微妙的微观物质世界、化学反应过程,并直观地与环境现象和环境问题相连接。譬如展示电泳过程、吸附溶胶团的形成过程以及大气污染造成的雾霾、臭氧空洞的图片,酸雨造成破坏的视频资料,沙尘暴的图片等等。利用多媒体演示对环境有毒有害的生产工艺及其造成的危害,这样使学生感同身受,印象深刻。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上课件的趣味性,为学生们打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原本枯燥深奥的化学公式变得更加具体简单,且带有图文和动画,学生们的思维将伴随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变得更加开放。借助多媒体,抽象的理论公式等将不再成为学生们学习化学知识的阻碍,并利于环境教育理念与环境基础化学知识的融合。

 

除了课堂教学外,在实际教学中,还要经常利用生产实习的机会,带学生去参观附近的生产车间,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某些零件电镀的生产流程,废水、废渣、废气的处理。通过学生自己亲眼所见所闻,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此外,教师要结合目前国内外形势和环境科学的热点问题,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定期给学生举办环境知识专题讲座,例如,世界著名的公害事件、吸烟与健康、温室效应、酸雨的形成与危害等。不仅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

 

(四)突出实践教学方式与参与性原则

 

在对环境基础化学改革的方案当中,应该注重突出实践教学,将实践性的教学模式贯彻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当中,使理论与实践互补,形成教学内容和职业特色相结合的教学特色[7]。环境基础化学理论课与实验课相互补充,为学生开放化学实验室,通过实验教学和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疑惑提出问题,经过教师的指导,自己动手得出最终答案。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对现实中环境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特点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提炼出综合性实验题目,鼓励并引导学生设计出合理方案,利用实验室条件进行实际样品的分析测试、和资源的再回收利用等。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探究如何用最少的药品,获得最佳的效果,改善实验环境,减少化学废弃物污染。如果实验教材没有考虑到毒气体的污染、废液的污染情况,教师这时要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找出可能产生的危害,通过共同讨论,优化实验步骤,减少实验药品的用量,最后再根据实验改进方案重新进行实验。学生经过这样多次的体验就会逐渐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方法的改变,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当学生就业以后,在工厂或者公司里就可以凭借着已经掌握的实验技能和知识解决解决环境问题以及其他相关工作问题。

 

(五)实行综合考核形式

 

一般情况下的教学考核通常都只注重对学生课程知识考核,经常会在期末的时间段里出一套关于专业知识的试卷,仅凭着学生对试卷的作答来考核和评定学生的能力。该种考核方法比较片面,不能使学校和教师完全了解学生的掌握知识的程度,也不能代表学生的实际能力[5]。在工作岗位当中,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对待工作的责任心。实践能力不是凭借试卷就能考核出来的,因此学校应该改变考核形式,使考核变得更加多样化。新型的环境化学基础考核可以包含卷面成绩、日常表现成绩以及综合实验设计及分析成绩。卷面成绩所考核的自然是关于环境基础化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而日常表现成绩就能评定出学生的责任心以及个人素质问题。综合性设计实验成绩代表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总结能力。该种考核形式能够综合且全面的掌握到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充分体现改革后环境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在环境科学专业的《环境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基础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多元化,突出实践教学方式与参与性原则,并实施综合考核形式,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自身实践技能的突破,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院校也需要对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形成一定的管理体系,确保新的教学方式行之有效地开展,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实践机会,实现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探讨

会计电算化是指由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并能部分替代人脑完成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它主要是计算机技术在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应用;是会计数据处理工作的计算机化;是传统手工会计的计算机模拟;是与工业革命时代的会计信息要求相适应的计算机处理系统。在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中有着自己明显的范围和界限。

1981年,我国首次提出“会计电算化”的概念,至今已接近三十个春秋。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网络也迅速普及,这对会计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虚拟企业、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兴起,使传统的会计流程和方法等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和改变,会计电算化也迅速向会计信息化发展,这对高等院校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高职高专这样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学校而言,更是如此。高等院校应及时调整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使学校的课程设置更符合社会的需要。本文以成都某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结合社会需求,分析会计电算化的教育现状,并提出了建议,力求为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相关课程设置的问题

目前,成都某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设置的会计电算化相关课程及开设学期如表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及Win-dows操作、Word、Excel和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主要满足学生日常利用计算机工作的需要,为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而开设。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主要介绍的是Visual Foxpro的原理和简单的应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主要介绍财务软件单机版的操作应用,其实践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套企业的模拟会计资料,让学生在单机版下完成会计处理。

高职高专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主要是培养技能型的应用人才,这样的课程设置从总体上来讲存在一定的问题。

1.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讲授的Visual Foxpro。学生反映比较难懂。且作为会计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也很少用到。那么这个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还有开设的,必要吗?

2.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课程只讲授财务软件的单机版操作。显得过于单调。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多数单位已经使用了网络版的财务软件。虽然两者在某些方面相同。但对于技能型人才而言,用人单位看中的是人才的应用,不愿意员工有过长的工作适应期。企业更希望员工进入企业后,就可以独立从事具体工作,这样网络版财务软件的应用应该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3.在整个课程设置中没有涉及到信息系统的课程。在企业管理高度信息化的今天,会计人员不但要进行会计核算与监督,还要进行会计预测与决策,并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的所有领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因此对信息系统的认识与学习必不可少。而学生在校期间不接受系统的信息系统的学习,大大制约了其今后的发展。

4.在课程设置中未涉及到财务管理软件应用的课程。虽然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会介绍一些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但由于任课教师不是会计专业教师,其自身并不了解这些办公软件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导致学生财务管理软件应用的空白,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成都某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课程都安排有实践教学,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务会计,还有会计综合实践,且实践学时也比较多。但执行几年下来。笔者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各自为政。实践教学资料一般由各课程任课教师各自编写,资料之间相互无联系,存在重复,并且仿真性差。学生通过实践课程不能系统地认识企业会计账务处理的连续性和相关性。据学生反映,会计专业的实践资料普遍较简单,从最初的基础会计实践到最后的会计综合实践,基本是从建账开始。然后按照账务处理程序,处理完企业一系列的会计业务,唯一的区别就是业务量的多少不同。学生总体反映在实践课程中没有学到更多的知识。可见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亟待改革。

2.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由于会计综合实践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后半期,且学时多,教学时间长,而第五学期后半期大多数学生在校外联系就业单位,忙于参加各种考试,所以投入到学习的时间有限,这样导致非常重要的分角色分岗位的综合实践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3.缺乏顶岗实习。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和实际相差也较远。在目前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期间进行的都是模拟实践,无顶岗实习的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后仍需时间来熟悉具体岗位的职责。很多用人单位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毕业生。

4.实践教学均是要求学生做手工账。在电算化已经非常普及的今天。仍然只做手工账。仅在财务软件应用课程上进行电算化操作,学生远远不能胜任会计电算化的要求。

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体系的重构

(一)电算化相关课程设置的重构

基于前文提及的课程设置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设置的重构。

1.取消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前已提及,高职高专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并不需要掌握数据库的编程技术,因此该课程的开设不符合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取消该课程。

2.将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与实践课程改为ERP系统相关的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ERP系统的演变过程、工作原理和关键的实施技术,内容包括实施方法、实施团队管理、ERP系统选型和培训、业务流程再造、资源分类和编码等。该课程着力于ERP软件的应用。着重介绍财务模块的应用和软件维护的知识,并不要求过多地介绍软件设计的知识。在原有课时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课时,并且建立ERP沙盘对抗系统。

3.增加Excel财务应用课程。该课程主要将Excel与财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对Excel所具有的集数据库、工作表、图形、图表等互为一体的强大的电子数据表格处理功能作简单介绍,对如何利用Excel来建立各种财务数据分析模型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以弥补学生在财务管理软件应用中的空白,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通过以上的课程调整,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会计电算化相关课程及开设学期如表2:

(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重构

针对前面提及的实践教学课程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由会计专业教师集体参与实践教学资料的编写,增强资

料的仿真性,并且减少各课程实践资料的重复性,加强各课程实践教学资料的相关性。

2.每个实践课程均要求学生手工账和电算化并行。增强学生对电算化的认识,更深刻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3.调整会计综合实践的时间安排。把其安排在第五学期前半期。相应缩短教学时间,在第五学期后期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很多单位不愿意接收学生顶岗实习。虽然学校建立了几个实习基地,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因此笔者建议。以学校的名义参股记账公司,这样学生可以到记账公司顶岗实习,可以了解更多行业会计处理的特点。并且可以派会计任课教师到记账公司挂职,适当解决学校会计任课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

经过上述调整后,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践及与会计电算化相关的主干课程形成如下格局:

这样,学生第一期学习了基础会计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并在基础会计实践中了解了手工账的基本账务处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第二期学习财务会计和ERP系统,并且财务会计实践和ERP系统实践采用同样的实践资料,财务会计手工操作,ERP应用电算化操作。成本会计的实践由手工和电算化并行操作,并且与财务会计和ERP课程都采用同一个模拟企业的资料,增加课程之间和知识之间的联系。

财务管理和审计的实践也采用前期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资料来进行,适当增加相关背景资料。Excel财务应用实践也利用上述资料中的数据来实现。这样就增强了会计与审计、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联系,并且解决了财务管理和审计的数据来源问题,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兴趣。

会计综合实践仍然采用前面同一模拟企业的资料。只不过现在是分角色分岗位地实践,并交换角色,以体会不同岗位、不同角色的职责。且手工和电算化并行;还可进一步延伸实训,也就是财务业务一体化实训,在ERP软件中进一步进行采购、销售、仓库管理等业务部分的实训,即所谓的供应链的实训,并与财务链的内容结合起来,以体会ERP的精髓。在ERP沙盘对抗中学生分组对抗。自主经营,获取原始经营数据,利用该数据在ERP系统中进行相应的业务财务一体化的处理。

这样。实践教学采用综合性、开放型、体验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从实践教学设计来看,实现了由教师进行实训设计,学生进行实训验证到由学生自主经营获取原始经营数据,再整理出规范的会计凭证。最后通过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教师由实训的设计者、讲解者变为实训的组织者、评价者。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参与实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取得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从实践教学过程来看,按企业经营管理和会计核算的业务流程设计综合实践教学,搭建模拟实践教学环境,让学生体验会计各岗位的业务处理过程,熟悉会计岗位的职责要求,强化沙盘模拟、手工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各种操作技能,强化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通过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的重构和对实践课程资源的整合,打破学科体系下变又重复内容,以全新视角,借助网络资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对实践教学进行创新,并且向会计信息化大力迈进。最后通过职业认证,考取会计证、会计电算化证、用友ERP应用证书等,实践教学的效果由学校评价转为由社会来评价。

[参考文献]

[1]李松青.关于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2]丁广华.对深化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业,2008(14).

[3]赖丹,谢林海.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报,2007(11).

[4]张雪梅.关于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5(8).

[5]王娟.信息化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的优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2).

篇4

关键词: 高分子化学 高分子物理 生物功能材料 教学探索

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是高分子科学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程设计中,一般两门课程独立设置,其中各占有48到72学时不等。我校的生物功能材料专业开设了高分子方面的课程,其中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根据该专业特点,生物功能材料涉及领域较广,从无机陶瓷材料到有机高分子材料都有涉及。该专业学生只需掌握有关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因此我们开设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所设学时为56学时,开设时间安排在二年级下学期,为三年级开设《高分子材料化学》等课程打下一定基础。该课程内容涉及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实施方法,高分子材料的结构、性能、成型加工及其应用,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根据该课程具有涵盖内容广,物理化学和有机化学知识运用较多等特点,这样有限的课时设置就给授课带来了一定困难,导致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本课程知识方面具有一定难度。另外,我校该专业物理化学课程设置在二年级下学期和三年级上学期,其中物理化学反应动力学部分讲授时间较晚,这也给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授课带来了一定困难。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系统地讲授高分子学科基础知识,是本文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1.选择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受授课学时的限制,我们选用的教材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由魏无际等主编。该教材系统地阐述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测试方法,教材内容全面,难度适中,比较适合生物功能材料专业的教学要求。针对课时较少的现状,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安排。对于高分子化学部分,重点讲解高分子的基础概念、缩聚和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聚合方法、阴离子聚合等内容,自由基共聚合、阳离子聚合、配位聚合等可较简单讲解,聚合物的化学反应章节主要由学生自学。这样既保证了学生能够掌握高分子化学的基本概念及反应,又没有因为课程过难给学生造成学习困难。对课程中的某些内容,例如聚合动力学的推导,在物理化学中化学动力学部分还没讲解的情况下,我们在教学中不要求学生记住所有推导和公式,仅提出聚合动力学基本知识,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动力学推导。对于高分子物理部分,我们重点讲解高分子的结构、高分子的分子运动、力学状态及其转变,简单讲解高分子固体的基本力学性质、高分子溶液的基本性质章节,对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的基本性质章节主要由学生自学。这样课程的安排,重点讲解能够加强学生对高分子学科基本知识的掌握;简单讲解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有科研需求的学生课下加强该部分内容的掌握;自学部分主要为了深化学生对高分子学科知识的理解。重点讲解、简单讲解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突出了本课程重点、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克服了高分子学科教学中内容多、概念多、数学推导多等难于克服的难点。

2.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高分子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如穿着用的化学纤维、自然界存在的棉、麻、丝绸等,食品行业中的蛋白质、淀粉、纤维素,建筑行业中用的涂料、各种高分子管材、胶黏剂、有机玻璃,行驶工具中应用的橡胶、工程塑料、增强纤维等。高分子科学在人们的日常衣、食、住、行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是一门应用基础型的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教学,单纯的讲解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显著。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在讲解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列举了大量实例。例如讲解缩聚反应时,对涤纶、尼龙等一些重要的缩聚物的生产原理进行了重点讲解,对聚乳酸生物材料进行了系列概述,包括其生产方法、原理和应用等;自由基共聚合部分,讲到聚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树脂)、丁苯橡胶(SBR橡胶)等一些著名共聚物和常见聚烯烃产品及它们的制备原理、主要性能和用途。其中举例聚四氟乙烯(PTFE)用于流量泵、反应釜内衬和搅拌棒外面涂层,聚氯乙烯(PVC)用于各种集成吊顶和各种垃圾袋等。在高分子发展史中,讲授诺贝尔奖成果和获得者的发明典故,例如电高分子的发现、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发展,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高分子的发展典故。此外,让学生翻看塑料水杯的材质、衣服标签让学生认识各种标志上一些材质的名称,指出我们的水杯、服装由哪些合成高分子构成,并讨论目前常用的化学纤维名称和聚合原理;通过举例讲解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3.多媒体与板书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课程知识面广,其涵盖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加工等方面内容。该课程教学信息量大、理论性强,学生理解相对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课堂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同时辅以板书讲解,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既能够将理论的知识直观体现出来,又能够将难于理解的教学内容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例如,在讲解配位聚合时,利用动画演示双金属活性中心机理和单金属活性中心机理中单体分子的插入过程与链增长过程;自由基聚合实施方法中,利用制作动画模拟悬浮聚合和乳液聚合过程中单体的分散过程,高分子物理中拉伸对高分子结晶形态的影响、动态黏弹性模型,等等。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多媒体课件也会存在一些缺陷,比如讲课节奏过快,学生难以吸收;教师过于关注幻灯片屏幕,减少了和学生的交流互动,等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和板书的有效结合,对重点知识内容采用板书的形式进行讲解,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4.网络教学方法的运用

针对多媒体教学存在讲课节奏过快,学生难以吸收等缺陷和板书教学进度缓慢等特点,对重要章节,我们采取课堂与课下网络教学相配合的方法。网络教学在原来多媒体教学基础上,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提供了全面支持。目前学校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网上教学支撑环境,提供多媒体录播室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制,最后把课件与录制视频统一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有许多传统学习方法无可比拟的优点,例如学生学习自主性增强,真正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少了许多限制,学习的探究性更加深入。另外,网络背景下学生在获取不同的资源时可以进行比较,相互之间取长补短,知识面更广。随着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在宿舍、教室和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对课堂内容进行学习。网络教学方法的运用,大大弥补了课堂多媒体课件存在一些不足,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5.开展互动式教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行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目前高校教学方式偏重以教师“教”为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地位。这样的“被动学习”,导致学生具有学习压力大、心理负担重等特点。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采取课堂互动的教学方式,包括师生提问、讨论和学生上讲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效果。比如在下课前教师先提出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提出一些讨论问题,例如在讲述缩聚反应时,提出不同聚合时间获得聚合物分子量是否相同、什么样的单体能够发生缩聚反应、什么样的单体能够获得支化的高分子等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己寻找答案,并在下次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教师补充。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另外,我校为农业院校,虽然学习《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基础》课程的学生是非农业专业,但是部分学生毕业后或许从事涉农相关服务业。考虑到此种情况,我们在授课内容安排上,对目前农业应用的高分子材料和高分子在农业方面的潜在应用进行了讨论,给他们提供了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讲自由基聚合章节时,我们就对强吸水树脂的制备现状和发展前景,主要针对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讲述,对高分子薄膜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带来的“白色污染”与应对措施进行了讨论。通过这样的讨论,我们锻炼了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为学生工作与科学研究的创新思维形成打下了基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本课程的理解。

6.结语

通过对本校生物功能材料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一些课程设计特点、面临的问题及目前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总结。《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虽然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但其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懂,如何让学生在掌握该课程基本理论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教学工作中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我们将在总结已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对本课程教学方法的改善与创新进行探索,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魏无际,俞强,崔益华.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黄海霞.应用化学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教学探索.广州化工,2013,41(12).

篇5

关键词:房地产发展 职业 基础教育房地产城镇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5文献标识码: A

在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大形势下,房地产市场有一定的发展前景,特别是针对现行的国家城镇化的发展。所以如何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我们应思考的问题。我们在房地产职业技术教育中深刻的认识到,加强专业基础教学是我们为当前的房地产企业输送后备技术人才必须做好的一件事。我们认为,学生入学后第一年进行通识的基础课教学,第二年就进入了专业基础的学习,在几年的专业课教学中,我们在设置课程是要考虑到学生在将来和当前的工作中能够用到,在就业中有优势,做到学以致用,真正的把学到东西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知识进行转化,理论和实践进行衔接的综合教学改革,在教学中有了这种指导思想,我们对以往的教学进行了探索改革。

首先,加强基础专业课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就业时能够有足够的专业基础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

我国随着毕业生人数逐年提高,就业是学生和家长的较为关心的突出的实际问题,这也是我们职业院校目前的生源竞争激烈的问题,那么就是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适合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就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适合当前和企业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那么建筑业培养人才就是在基础教育的课程中我们如何教会学生应掌握那些专业知识,在学生进人社会后能用这些在学校掌握的基础知识来驾驭这一行业的大部分工作,这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那些专业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将来和现实的就业中能够很切实际的运用。

其次,我们认为加强基础专业课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有较强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在工作中敢于承担重任。

例如;我校的2011年至2013三年毕业生为例;总计毕业生人数为;259人。就业率在100%以上,他们在企业中担任的职务普遍高于社会招聘的人员,原因就是他们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在实际中很快运用起来,在课程安排上我们加入了实训教学,就是到校企单位邀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现场讲解与学习的课程相关的内容,学生在实践中通过感官认识与书本结合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学生有自信心能够驾驭本职工作,所以能够较好完成工作任务,由于我们在教学中加入了实训教学,使学生就业后能很快的进入角色,省略了熟悉工作内容、工作程序的时间,在这点上无论对于学生个人及企业都非常的有力。很快的给个人及企业带来效益,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时效性对非常重要,所以进入企业及短时间对工作的熟悉,是企业与企业,个人及个人竞争的法宝,所以说加强专业基础教育是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很重要的任务。

再次,加强基础专业课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有一定的上升的空间。

例如;我校的2011年至2012的三年的毕业生为例;总计毕业人数为;259人。在就业的学生中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20%的学生走向中层的领导岗位,成为了企业的中间力量,在这期间有部分同学走向与专业基础知识相近的工作岗位,例如;在杭州的某房地产营销部门我们的学生担任了本部门的营销策划的总监,年薪达到白领的档次,在实际工作中,他们用在学校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创新了本行业的销售业绩,这是我们有理由加强基础专业课的课时量。

再者,加强基础专业课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就业面宽。

在我们教师与企业的校企联合的教学中,企业的有关专家向我们建议,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加入辐射性的基础课,例如;加强房地产专业基础课程里的结构、材料、施工技术等,这样在学生从事这个领域时如果岗位及个人还想深入的学习时,只要在专业方向上在学很少的专业课就能够从事那个专业,这样会给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宽更广的就业领域。所以我们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及时的调整了教学的人才培育的方案,在我校的2013届的学生专业课中及时的增加了几门企业建议的课程,目前我们培养的学生受到企业的大力的欢迎,几家企业到学校和我们预定学生到他们的企业工作,现在基本上达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就是在当前看到了增加职业技术专业基础课教育的成果。另外,我们要考虑到我们培养的学生在将来长足发展的后劲,在整个建筑领域在某些课程的深度上虽不如名牌的院校,但我们在某些实用的课程上做足功课,在课程安排上和教材的选择上多下功夫,找到最适合我们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的教学课程及教学方法,发扬职业技术院校的特点,灵活的和企业联合,在实训课教学中发扬我们的优势,找到学生学习重点,有的放矢的教学,这样我们的职业技术教育会越办越好。

最后一点,加强专业基础课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

我们在专业职业道德的培养上,也非常的重视,在教学中例举工程中古今中外的实例;教育学生在职业道德的应具备的素质,在教学中例举中外在职业操作中注重职业习惯成功案例,教育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 专业基础课程 模块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82-01

我国虽然一直说要教学创新,模式改进,可是传统教学之中的不足在很多地方扔被继承,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让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这两者分别进行,理论老师注重的仅仅是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实习教师关心的则是学生在实操之中的训练成绩,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出现了严重的脱轨情况,本来相交的两条直线,变成了两条没有交集的平行线。对于建筑工程这一专业来说,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又比较抽象,这样的教学模式如果不改进就不会增进学生的实践学习,基础课程是以后的铺垫,教师应该懂得进行教学优化,恰巧模块教学应运而生。

1 模块式的教学模式具有的相关特点

(1)以往传统的学科类型的教学模式都是把教师和教材、课堂作为整个教学的中心,尊重的仅仅是教师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形势下的新创新模式,应该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教师的引导这一主体地位共同进行,突出学和“做”的关联性,建立一个从知识到技能,从技能到态度的一条统一思想,帮助学生在心中端正起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目标建设。

(2)在教学的整体过程之中,这种模块教学就是要把学生们放在一个核心的位置,突出其主体地位,体现教学中的“以人为本”理念,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之上的参与者,需要共同配合才能够工程完成目标。学生不在是以往的被动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们在进行基础训练课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动手参与,让学生变成学习的创建者和积极行动人。教师在这样的模块形式下教学,要突出引导地位,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们对基础课程的深入研究,通过学生们的额好奇心进行相关引导,引导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可供理论与现实一起进行的环境,结合学校自身的环境,进行模块式分析教学,增强其实践的可行性,让知识不在拘泥于书本之中,做到真正意义的展现在实际操作之中,以实践来构建知识的框架体系。

2 课程设计的具体路线方针

(1)建筑工程的专业课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枯燥的学科,仅仅在课本上的讲解会让学生的兴趣消失殆尽,教师应该进行优化设计,首先是职业上的分析。教师在这一层面上,应该确定所构成的建筑工程行业,在哪一种工作的岗位上,根据其复杂的程度进行相关说明,说明在它的范围之中进行具体事项的工作,这一方面也可以去相关的建筑企业进一步咨询。

(2)有了职业的分析,就要深入研究其工作,教师对于从事建筑工程这一工作所要求的综合能力以及相关的一系列转向能力,无论是哪一项综合能力之中的具体专项能力,都要进行细致的排序,方便挑选出从事土建工作最为优秀的人员来进行。有了这样两个方面,最后要考虑的就是专项能力的具体分析,关于专项能力,就是描述这每一项的能力,它所要求最后要达到的一个水平,也可以说是能力的标准。应该详细的写出步骤、要求、知识、态度、工具、安全措施、技能等相关内容,对于每一个专项能力都要进行相关配需,便于日后专业型集优人才的培养。

(3)对于教学分析,也就是专项能力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的划分,教师应该知道,建筑工程的基础知识是为以后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基础如果不够坚固,那么以后的学习又怎会运用自如,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之前,可以先带领学生们进行现场环境的考察,带领学生深入工地之中,进行细致分析,进行课程之前,让学生们了解地基的重要性,了解基础的重要性,进而增进学生们的责任心,端正学习的态度。教师在进行基础划分的时候,要把每一个单元或者是模块进行能力的分析,把每一个模块的技能、知识等根据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整合,把每一个模块都排出相应的顺序,并且认定清楚课程的整体核心,写清课程的大纲,这方面可以找相关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进行。

(4)在教学设计和开发方面,应该注意教学模块目标的设计,无论是内容还是组织形式、学习指南、基本环境以及开发模块课程的相关课件,都应该进行整体设计。在工作的过程之中,把那些典型的任务作为知识核心以及重点,要懂得加强课程与实践之间的关联性,整合理论的前提下要结合实践,进而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方面的综合效率。

(5)教学在具体的实施上不是盲目选择,也不是教师的臆想决定,教师应该懂得教学目标的现实性和教学过程的创新性、教学评价反馈的及时性。在这种模块化的教学之中,教师是整体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负责的是每一个工作任务以及学习资源的供给,对模块化的课程进行具体的编制,为学生们的基础知识学习提供一个可靠的保证,让学生在理论迷茫的时候,依旧能对“做”入心,进而巩固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于以后的学习、工作等,都将会存在一定的影响,努力培养学生们的额自学能力,完成以后可以进行适当的教学考核,进行现场反馈,同时,要注意气氛的调动。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传统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社会在不断进步,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行改进。模块化的这一课程体系,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打破了以往教师的教学在三尺讲台之中,学生的学习在一尺圆桌之中的界限,改掉照本宣科这一弊端,横向分析,纵向深入的形式,构建一种技术应用的能力作为教学核心的框架结构,专业基础课程的系统化体系教学,让学生们懂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前提下,更因为实践能力强而可以亲自解决问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克服传统教学之中的症结,在遵循职业这一能力形成的基础上,更好的融入基础知识的锻造,完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篇7

素描是美术绘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学生要想具有较高的绘画技能,必须要有较强的素描功底,才能为以后的美术绘画打下坚实的基础。很多学校缺少对素描基础课程的重视,使得素描课程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少学习的兴趣,进而影响了学生水平的提高。

二、目前美术绘画专业素描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

有的学校仍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美术绘画专业学生讲解素描知识,这不仅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符,还影响了学生学习素描的积极性,不利于素描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素描基础课程上,有的老师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老师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解素描的画法和相关知识,学生在下面听讲,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影响了学生学习素描的主动性。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但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枯燥,还会使学生的创造力受到限制,影响学生美术绘画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现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改革,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单一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让学生对素描课失去学习的兴趣,进而影响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缺少对素描基础教学的重视

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有的老师和学生过于重视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学习,缺少对素描基础课程的重视[1],影响了学生素描水平的提高。现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发展,学生通过计算机就能绘图,使得一些学生认为学习素描没有多大用处,在上素描基础课时也没有认真学习,造成美术绘画专业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素描基础教学质量不能得到有效提高,从而影响了学生绘画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学生长期发展。

三、针对美术绘画专业素描基础课程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加强对素描基础教学的重视

要想提高美术绘画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老师必须加强对素描基础课程的重视,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认识到素描课程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素描的主动性。首先,老师要培养学生学??整体观察。素描的关键在于对形体的观察[2],所以,在素描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对形体有一定程度的把握,学会从全局角度出发,能够掌握形体的主要部分。其次,培养学生素描的整体美感。素描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素描的整体美感,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于事物的观察能力,还能让学生对形体有较强的审美能力。此外,在培养学生对整体范围把握的基础上,老师还要对学生进行细节教学,抓住形体的某个细节,体现出形体的神韵,从而提高学生的绘画功底。

(二)创新教学方法

其一,以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改背景下,老师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这就需要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有效教学,提高学生对于素描基础课程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素描的主动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对学生进行素描训练时,老师要积极改变形体的摆放位置,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光照方向进行绘画,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绘画层次、方向、位置的把握,还能突破学生传统的思维定势,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此外,老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教学,多媒体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为一体,能够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素描的兴趣,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与素描有关的知识。老师还可以通过游戏竞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素描的热情,还能使学生产生竞争心理,要想在竞争中取得第一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素描的主动性。其二,鼓励学生在素描中发挥个性思维。在素描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老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提高,不符合当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所以,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鼓励学生在素描中发展个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绘画人才。比如,在素描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绘画,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现。

篇8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机械设计基础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46-02

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来说,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在此期间如果没有学好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将有可能出现弃学的现象,对其日后的学习和在从事相关机电类工作当中解决实际问题都将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教师非常有必要认真思考如何针对高职学生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缺少良好的学习方法等普遍现象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新课程导入、一体化教学、第二课堂建设、开放式教学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实践创新的精神。

一、新课程导入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大都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三个学期开课,在此之前的机电类专业课主要有机械制图与CAD及机械制造基础。学生在经历了一年的大学生涯后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的热情在减退,还有较大部分学生在大学第一学年中由于种种原因,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并不理想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如果教师在此门学科的绪论中不作适当的引导,学生可能从一开始就觉得没有兴趣,之后再想让其改变观念就更难了。因此,笔者在绪论中是以提问的形式作为开头的。比如:了解自己日后的工作环境或工作内容吗?知道自己毕业后应具备哪些基本的技能吗?这个时期的学生开始关注毕业后的情形,这是可以提起他们兴趣和注意力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的展开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作用及重要性讲解清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

接着把本课程的授课方式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告诉学生,这时要注意一定要有新意才能吸引住学生,比如:本课程的授课方式是将每个知识点的学习用实物模型加装配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先是理解图中每个零件的实物样式,然后讲零件的装配顺序与装配工艺要求,再接着讲机构的工作原理,最后是要求小组成员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创新设计或改造设计,每一环节的学习都要求学生组成团队进行自主分析、参与、团队间进行竞赛,而且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还将学到CAXA三维实体设计软件的应用,同时学生可自带电脑进行创新设计,为配合大家的学习,在第二课堂还开展拆装设备比武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及三维设计大赛。

笔者这样的授课方式比传统的纯理论满堂灌更受学生的欢迎,比赛活动的开展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育实践和教育心理学实验都表明,学习动机推动着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指向特定的学习活动。因此,为引导学生的学习由最初的兴趣到自主学习,教师一方面要注意正确引导与传授知识,使学生持续感受到学有所用的快乐感和成就感,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与学生保持一种健康快乐的交流方式,参与学生的学习创作过程,师生之间处于一种平等的共同进步的状态。

二、一体化教学

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首先要培养的目标之一就是学生的谋生能力即有理论基础的操作技能。因此,教师讲课应不拘泥于在教室进行,也可以在实训中心或车间进行,有些内容转移到实训室内对着实物进行讲解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拆装或操作,这种直观的感受是在教室内用多媒体教学无法实现的。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高职学生毕业后更多的是成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从事设计工作的相对较少,他们工作当中需要的是知识的运用而非设计。设计人员在完成设计任务时普遍的思维过程是从设备的输出件要完成的任务开始倒推至动力输入件,而其他工作人员在最先读图或看实物时更多的是从寻找动力输入件、物料输入端开始顺序延伸到设备的输出件。

因此,教学顺序设计为先到实训中心认识电动机、联轴器、平键、齿轮传动、带传动、轴、轴承、螺纹联接等,让学生在脑中建立起这些实物的模型、特征及功能,形成感性认识。而后再回到教室,根据实物模型、装配图来分析其中的构造原理,最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相关内容的小范围设计。比如:讲解凸轮机构时以凸轮的作用、可实现的功能、各组成部件间的装配关系及结构上的关键点的学习为主,弱化凸轮轮廓曲线的求解。授课时先展示一凸轮夹紧机构,还让学生亲自推动手柄感受一下,然后再播放一段不同形状的凸轮工作的视频,给学生在脑中先形成一个感性认识,接着问学生哪个是输入件?哪个是输出件?让学生再看一遍视频,接着把视频中的机构装配图展示出来,学生组成小团队进行分组讨论如上问题,这时笔者通常会利用CAXA实体设计软件对各个零件进行3D建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物构造,然后由各团队分别讲述各个零件的装配顺序及动作原理,与此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运用CAXA实体设计软件即时拖动各个零件到相应的位置进行装配,这样学生会很容易理解或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接着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描述进行动画设计,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机构的工作原理。利用CAXA实体设计软件很好的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学习,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方式,学生通过此过程的描述极大增强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个人表达能力。最后再要求各团队分头完成一项改造设计任务,例如:请设计一个自动舂米机。已知条件:利用原有的手动式舂米装置进行改装,工作场所内只有电源。要求学生能绘制出一个完整的机构简图,这其中要包括动力输入装置、中间转换联接、输出装置等。经过这样的反复练习,学生在脑海中能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往的教学只讲凸轮机构自身,不提及相关的其他配套装置,这样会让学生很难理解接受,更谈不上做改造设计。在教学上由于有了最早的感性认识,学生即使还不懂得如何选择电动机,但是他们已经知道了电动机的动力输出后是要通过一个联轴器传递到减速装置,可选择的减速装置有:齿轮减速、带轮传动、链轮传动等,这些实际上就是一个装配工人、设备维护人员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至于电动机的参数应该如何选择,不清楚也没有多大的关系。在教学上更多的是先想办法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然后再考虑教授一些简单的具体设计。

三、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面对高职教育中课时一减再减的压力,如何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总量不减,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更好更令人满意是目前被大多数教师关注的问题。笔者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作用来带动学生继续学习,以弥补课时不足。先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向机电市场、生产厂家,让学生们尽可能地广泛接触、认识各类机电产品,在头脑中形成感性认识。带领学生把在课堂上完成的创新设计进行模型创作评比,这种手与脑的结合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由系部牵头在全系内开展拆装设备比武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及三维设计大赛,形成了月月有比赛,以赛促学习的良好局面。这期间教师的参与非常重要,教师要真正参与学生的团队创作、比赛准备等具体工作中,给学生以恰当的指引和关怀,这样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及参与比赛的热情才不会减退,才能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四、开放式教学

一方面可在有序管理的前提下对学生实行“开放式实训教学”,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可接受学生课后应个人要求对部分设备机台、实验内容进行开放。要求学生先写申请、制订具体实验方案,经相关人员审批后,在实验管理人员的监管下进行相关作业,这样由学生自己制订方案,综合运用所学的机、电、液等专业知识独立作业,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CAXA三维实体设计软件辅助教学,笔者预先设计了大量的机械零件三维模型并形成元器件库,交给学生存贮在他们自己的电脑中,课堂创新设计环节允许学生用自带的电脑打开CAXA三维实体设计软件进行创作,学生可调用库中元件快速搭建模型,实现动画演示,各创作团队将设计结果进行评比,这种教学方法能极大满足学生求学心切的心理需求,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而且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人格上的平等性,不再是谁主谁次的地位。只有真正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一个成熟的、理性的社会个体来看待,充分相信学生有自觉管理、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能力,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和谐的学习氛围。

总之,面对高职学生生源差异性日渐增大,教学学时减少的环境,积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下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提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思路能更好地贴近学生日后的实践活动,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本身就体现了教师的创新精神,这为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创新做出了良好的表率作用。这同时对教师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更好地开创新的教学局面,以满足社会日新月异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袁忠,耿文霞.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内容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1(2)

[2]龚厚仙.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1(17)

[3]张锦明.对机械设计基础教材编写的思考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8)

[4]马学友,廖建刚.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1JGB250)

篇9

关键词:卓越计划;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工程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黄金侠(1979-),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电工教研室副主任,讲师;侯艳(1980-),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检验医学院,讲师。(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项目(项目编号:GBC1212093)、佳木斯大学重点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KA2013-047)、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sj02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79-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1]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校生达到418万人,大学生中有35%的学生学工科,工程师的数量目前排名世界第一,但工程师的总体质量在参加排名的55个国家中排列第48位。[2]教育部为了在工程领域培养面向世界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于2009年在部分高校实施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底,佳木斯大学也开始在不同专业试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佳木斯大学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为了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建设的需要,大学和学院将这三门课列为基础教学平台课程,在专业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信息电子技术学院的学生通过这些平台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获得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能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学好本门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及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对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体系、教师建设、实验和实践技能等方面,都难以全面满足教学改革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对于佳木斯大学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及其试验中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卓越计划”背景下,研究在教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如何培养学生工程和创新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一、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电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多、繁、窄、旧,课程各自形成相对封闭的知识体系,相互之间的衔接和联系并不紧密,课程内容重复性大。考核形式和考核内容单一,课程学完进行一次性考试就决定了学生的成绩,导致学生为了考试过关而学习;考核内容缺乏综合性、论述性的综合思考题,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准确地评价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真实水平,忽视了实践技能和设计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课程教学如何开展不仅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也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形成,更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然而长期以来,许多高校都非常注重教师的学术背景、学历高低和学术成果,而忽略了教师的实践经验、熟练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问题日趋明显,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实验(实践),实验(实践)不能很好地为理论服务。大多数人认为,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一些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教学内容可以数十年不用改变,导致教师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甚至有的高校把教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师和教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师分开,[3]使理论和实验(实践)严重脱节。电类专业基础课的一些概念和原理抽象、内容繁杂,学生缺乏丰富的感性认识,很难理解和掌握。特别是试验不能及时有效地补充理论及理论和工程实践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教师不能以工程问题为背景来考虑电子电路的计算和分析,使得大部分学生无法想象完整的情景,无法准确地弄清过程,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1.优化有利于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电类基础课教学模式

为迎合新时期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电类专业卓越工程人才的需求,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借鉴国内外高校电类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经验,立足东北偏远地区、学生毕业取向及专任教师的专业研究优势,按照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对应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科学设置。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压缩传统内容,删减课程间重复的内容,增加应用性和新技术内容,加强系统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考试内容和形式要改变传统的偏于注重考核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发展为指导思想,实施“全面考核”。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4]不可能仅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形成针对不同课程特色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实现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化教学设备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在课堂内,鼓励学生要有怀疑精神。巴浦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提出问题是取得知识的先导,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而认识才能前进。在课堂外,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接触到各种综合知识、前沿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通过各种实际可行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信息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要求。

2.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电类基础课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专业基础课师资队伍建设,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过分强调教师的学术背景、学术经历和学术成果,而忽略了实践经验、熟练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其言传身教过程中的潜移默化的作用。[4]因此,佳木斯大学通过有计划地安排基础课的青年教师到研究所、工程现场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鼓励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的项目,提高教师自身的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定期邀请企事业单位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到佳木斯大学为学生讲解实践技巧和方法,讲解专业基础课程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及专业基础理论如何指导生产实践等方面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弥补现有教师实践技能的不足,以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素质,从而保证电类专业基础课的改革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果。

3.加强电类基础课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构建具有层次性、系统性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将“产、学、研”联合培养体系引入到工程人才培养是“卓越计划”的核心,也是工程教育的必然回归。构建具有层次性、系统性的电类基础课实践训练体系,提高卓越工程人才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环节,针对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专业后续专业课的需求和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通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构建了课内(技术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设计)进阶式的实验教学与课外(兴趣引导、基础培训、技能提升、高端引领)渐进式的科技创新指导相结合的分层次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电类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逐步形成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培训基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4.依托大学生电子科技大赛,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

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机械人大赛、挑战杯比赛、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等比赛都是一些创新性要求高的比赛,没有良好的实验条件,要在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是非常困难的。为此,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加强校内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借鉴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每天早8点至晚22点面向学生开放,暑假期间中心实验室全天开放。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通过科技作品展览与媒体宣传,对低年级学生采用引导和激励的方式,为低年级学生还开设了“电子设计竞赛初级训练”和“电子设计竞赛中级训练”选修课,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环境和条件。目前已形成“人人想创新、人人学创新、人人做创新”的良好局面。2013年,就有200多人次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和各种赛事,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课题组教师结合本课程专业优势,指导了多名本系和其他专业系的学生参加了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得黑龙江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参加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获省2等奖1项;参加佳木斯市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获全市第一、二、四名,获得“市级技术能手”称号;参加2013年第38届中国ACM/ICPC亚洲区预赛,获优胜奖2项;参加ACM/ICPC中国・黑龙江省第六、七届大学生程序设计参加,分别获省二等奖1项、省优胜奖1项;参加第六届中俄高校大学生数学、计算机竞赛获第3名;参加佳木斯大学“大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大赛”,获团体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

三、结论

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与探索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在全国高校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电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断提高,每年有不少学生应聘到知名的企、事业工作及科研。今后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将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扩大学生受益面,在“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背景下进一步探索与实践,为不断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丽钧,修国一,孙洪林,等.电子信息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10).

[2]梁万用,江泳,曹卫锋.面向“卓越计划”的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

[3]谢东,王敏.基于“卓越计划”的电类专业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

篇10

>> 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探究 特色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问题思索 高职类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与翻译人才培养 英语专业翻译方向课程设置研究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现状及探索 高等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探析 高职类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问题研究 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实施内容依托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普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模式现状与思考 大数据时代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改革 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再思考 大学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探究 高职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策略研究 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现状分析 高校英语专业翻译实践教学研究 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辩证思考 新建软件大学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初探 基于项目导向的普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模式探析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经贸英语基础课程EBP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1-1).

[5]胡壮麟.外语教学理念的发展[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5,(1).

[6]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4).

[7]林克难.翻译教学在国外[J].中国翻译,2000,(2).

[8]马会娟,管兴忠.发展学习者的汉译英能力―以北外本科笔译教学为例[J].中国翻译,2010,(5).

[9]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