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文化素养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品质文化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品德素质
G621
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党在今后阶段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并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从大小两个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1]。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优秀文化,使国民具备这种素质,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学生作为我们未来发展的接班人,更应该努力学习并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品德素质,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培育学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一、在学生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努力方向[2]。正所谓“斫梓染丝,功在初化”,这说明一个人的成长与其少年时代有密切联系,历史上少年大志者不乏其人。一代伟人在前去广州革命根据地,途经长沙写下的《沁园春・长沙》,其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并为之奋斗终身。十九岁的所作“大江歌罢掉头东”也体现了他改造旧中国的远大志向,正可谓少年壮志凌云。而纵看当今时代的学生,因为从小生长在和平的环境下,缺少了对历史浓厚的认同感,甚至还有不少养成了骄横跋扈的性格,漠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大环境下,在学生群体中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变得尤为重要。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学生即使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也要从小处着手,从自我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途中不断地砥砺操行,奋勇前进,完成大志。
二、学生应具备的品德素质
中华民族虽遭受过外族的入侵和列强的蹂躏,但她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民族。原因很多,其中与中华民族跟随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创新的传统美德是分不开的。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3]。
勤俭、廉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汉唐时期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勤政、勤俭带来了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与前朝秦隋的穷奢极欲导致覆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古人云:“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表明中华民族对勤俭与奢侈鲜明的善恶态度。不为金钱或物质所惑,不为权势所动,终身保持廉洁、清正的节操,这就是廉正。明北京保卫战中的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为人间留下了两种清白,其一是为民族为国家不计个人安危的“清白”之心;其二是平时严于操守,廉正不苟的“清白”之风。由于北京保卫战有功,他受到赏赐还加官进爵,但都被他坚决推辞,后遭谗陷抄家时却是家徒四壁。于谦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仅赢得世人崇敬,于今天也深有启迪[4]。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学生都是家里的“香饽饽”,他们虽然不缺少物质上的满足,但也仍应该继续弘扬勤俭、廉政的传统作风,不铺张、不浪费,从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勤俭节约的人。
敬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敬长即尊敬长辈,曾说过:“我不主张儿子对自己行孝 ,可是我疼爱自己的老人,因为他抚养了我,教育了我,为我付出过很大的心血,疼爱自己的老人这是人之常情”。而今天敬长传统美德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范,更是现代学生所应该学习和继承的优秀文化。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 ,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5]。
三、如何践行伟大使命
现阶段的学生比起为祖国献身的伟大前辈,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和便利条件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今天的一切都是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而得来的,且来之不易。因此,我们更应该从学好基础知识做起,提高自己做人的基本修养,用心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用实际行动来传承这种文化[6]。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用心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杨瑞森.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题――学习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几点体会[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
[2] 郝佳彤,崔月英,朱t. 中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 教育探索,2015,01
[3] 秦新然. 中小学要加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07
[4] 曹道静. 语文教师应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者[J]. 中学语文,2014,27
篇2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在2014年启动的新一轮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中,将核心素养作为学科教学的根本指针,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课程改革和加强培养学生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两大热点话题。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指核心素养在英语学科中的具体化,是学生在学习了英语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具体体现。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以及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指的是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活动中,具有的感知语言和领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指的是人的思维个性特点,能够反映出个人在思维方面的辑性、批判性以及创造性等特点和水平。思维能力是认知因素,包括分析、评价和创造等方面的技能。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包括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两方面。通过中外文化的比较,学生能够树立世界眼光,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学习能力指的是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主动拓宽学习渠道,逐步形成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意识潜能和品质。
二、英语阅读教学环节的设计
阅读课是高中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要的课型,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尤为重要。在发展核心素养的阅读课上,教师应注意以下四个环节的设计。
1.阅读环节
读是语言输入的过程,分为默读、诵读和朗读等形式。阅读课教学应重视深层阅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知并领悟文本语言的结构美、节奏美和意境美。学生在阅读中可以积累文化知识,有助于理解异国文化。阅读课堂活动的设计应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默读文章,以读的方式理解社会情境中的语言表达意义。
例如,在学习外研版第一册Module 3 My First Ride on a Train这篇阅读文章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阅读活动:学生阅读第二段并回答问题:What did Alice Thompson see? What did Alice Thompson do?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作者所看到的景色和所做的事情,感受作者语言描述的美。
2.探究环节
探究有助于语言的内化。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可以借助工具书和网络资源等,查询生词的词义,分解长难句。通过探究,学生可以理解跨文化差异的表达方式。学生通过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可以训练思维技能,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外研版第一册Module 4 A Lively City这篇阅读文章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阅读探究活动:学生阅读并探究以下问题:Should we put up a lot of high-rise buildings in all cities? 探究环节可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分享环节
分享可以促进语言的内化和强化。在探究环节,教师通过设计对话和小组活动,让学生了解语言意义和语法知识。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提高学习能力,增强交际经验。
例如,在学习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这篇阅读文章时,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分组,设计以下阅读小组分享活动:设计小组活动,合作讨论问题:What can we do to reduce the damage of an earthquake? What can we do before an earthquake? What can we do during an earthquake?
4.表达环节
表达是语言学习的输出环节。表达活动包括梳理故事情节、勾勒文章脉络等。人物表演和文本改写也是表达的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在活动中提出观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力和解释力。
例如,在学习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这篇阅读文章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阅读表达活动:Is Yuanmingyuan worth rebuilding in Beijing? Give your reasons.
总之,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外,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和文化品格。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设计系统化的教学活动,建立并完善提升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陈琳.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6(1).
篇3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新课标要求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可塑性强的初中学生,如何在课堂上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使他们在这个关键时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各科老师在教学中探索的重要课题。而历史学科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丰厚的土壤。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以下途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学习教材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学习七年级上册《华夏之祖》一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黄帝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贡献和尧、舜、禹的品质,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特别是引导学生了解禹的品质时,让学生讲“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并从故事中体会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那种大公无私的精神;从大禹带领人们成功制服洪水的事迹中,领悟他勤劳勇敢的品质;从大禹因为过度劳累客死他乡中体会他为国家和百姓勇于献身的精神。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学习历史人物的精神。这样在内化学生的人格方面收到了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
二、结合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虽然已是初中阶段学生,但学生对传统节日了解不多。大部分学生在节日里,除了吃,就是玩。其实中国的传统节日精彩纷呈,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是历代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文明。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利用传统节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中的屈原时,我借机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记住端午节的具体日期,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让学生通过调查、阅读、上网查找等方式挖掘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学习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并由此开展历史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了解除了端午节以外,我国还有哪些富有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学生兴趣盎然的回去搜集了蕴含着中国多种传统文化的的节日如春节,正月十五、八月十五……等,并了解了这些节日彰显的饮食文化,民间艺术文化,诗词文化,娱乐文化等等。这样学生更深层次地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丰富了学习生活,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三、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学习七年级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让学生了解了何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意义后,引导学生小组探究今天的丝绸之路有没有发挥它原有的作用?它还有存在的价值吗?想一想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应该开发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分别说出了自己对开发丝绸之路的想法和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有的学生建议在丝绸之路沿线建旅游景点,一定要保护好原有的遗迹;有的学生说采用新科技将沙漠绿化……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
四、再现当时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篇4
一、优雅美术欣赏课堂的内涵
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人们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品味、领略,产生喜悦、爱好的过程。它对提高人的艺术素养,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课堂文化是教师在比较长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份气息、一种课堂品质。美术欣赏课堂文化应体现教师教学的思想内核,它包括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根本理念、价值诉求、展开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教学的思维倾向,以及维系师生交往活动的人际氛围和精神状况,还包括教师对学生、对知识、对教学、对目标等问题独到的个性理解,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根本理念、思想意识乃至教学的目标深度。
二、优雅美术欣赏课堂文化包含的外显性和内隐性元素
(一)外显性元素
1. 情境美。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教师作为美的策划者、引导者,要精思巧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到课堂中去,使学生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并享受着艺术的美。如《奇妙的水墨世界》一课,笔者采用周敦颐的《爱莲说》导入。伴随着悠扬的古筝曲,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联想品味,此时朱耷的《安晚帖・荷花》在慢镜头中出现,让学生感悟画家借“荷花”抒情的情怀,品味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美感意境。
2. 节奏美。课堂上,优雅的教师会特别注意把握节奏美。课堂教学是艺术,节奏亦是课堂的灵魂。课堂依靠动静、起伏、错落、收放、疏密、留白等体现节奏。比如在课堂教学的进行中,教师可以巧设“留白”美,在课堂上善于、敢于、乐于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学生独立体验与思考的机会,促进思维的发展。
3. 语言美。教师的语言是教师思想的表露和心灵的窗户,学生可以通过它洞察教师的精神世界、道德情操、文化素养和为人处世的修养。当然,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课堂语言中洞察美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内在规律。在美术欣赏课堂教师的言行举止,无论是温文尔雅的谈吐、起伏变化的语速,还是幽默风趣的语调,都源于教师内在厚重的文化底蕴,沉淀而成的美术学科素养。
4. 细节美。在欣赏课堂关注细节的处理,凸显教师的教学智慧。通过细节引导学生自己拿着一把金钥匙去开启艺术宝库的大门,进入乐学、愿学、会学的境界。如:某次梅州美术欣赏课教学研讨会上,平远一位教师执教乡土美术课程《脐橙韵》时,关注细节,自带脐橙,以实物为载体,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直观引领学生感触艺术,培养感受美的能力;另一位教师执教《泥塑》,同样也提供实物让学生触摸。在多媒体技术充斥课堂的环境下,这样实实在在的教学带来纯朴清雅之气息,学生不用说学习情绪高涨、兴致盎然,听课教师也宛若呼吸着大自然的空气,通体舒畅。
(二)内隐性元素
优雅的欣赏课堂文化对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内在修养是提升课堂品质的核心所在,因此优雅美术欣赏课堂的内隐性元素包括:教师丰富的美术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及教师课堂品质意识、挖掘教材深层内涵的能力、科研能力、学习能力、语言能力、反思能力等。
三、形成优雅美术课堂,教师需要提高综合素养
1. 博览群书,广习知识。教师不读书,容易思想滞后,苏轼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知识能够让生命进入更深刻的内层,使心灵发放出奕奕神采,使人的气质与风度显现出来,优雅气质自然外溢。
2. 研读教科书,挖掘教材内涵。只有挖根究底,才可跳出文本的局限,才不会照本宣科,追逐本质;才会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筛选,去除糟粕,提取精华。
3. 锤炼课堂语言。全面精深的教学素养,唯有千锤百炼才能达到置身于“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篇5
【关键词】钢琴演奏;人文素养;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105-01
一、人文素养的本质含义
人文素养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概念,它主要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艺术修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人文素养,一般都是靠后天培养而成的,因此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文素养。在钢琴演奏中,优秀的演奏者应该具有高水平的知识、高尚的品质、高贵的艺术修养、独特的审美观、正确的价值观、丰富的阅历等。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奏者,最重要的并不是具有高超的演奏技巧,而是应该培养自己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因为人文素养才是最首要的。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又如何去分析一部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征呢?又如何去了解其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呢?又如何更好地演奏该作品呢?
二、人文素养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钢琴演奏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人文素养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含的方面很多,最基本的就是知识水平,其次就是道德修养,此外还有气质修养、人生阅历、审美情趣、价值观等等。因此,通过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以逐渐提高钢琴演奏者的综合素养,演奏者的知识面会不断拓宽、道德品质和气质修养都会得到提高、人生态度也会越来越乐观和积极。当钢琴演奏者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在演奏上就会更有灵感和悟性,也会更加热爱钢琴、热爱音乐、热爱人生。
音乐是一种精神的艺术,而不是物质艺术,精神艺术是需要不断积累的,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艺术,才能够在创作和演奏上更加有灵感,才能将自己的思想通过音乐的形式更好地展现出来。否则,他演奏的只是别人的音乐,而不是自己的音乐,更算不上真正的演奏家了。
纵观世界的优秀钢琴家,他们都是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的,如俄罗斯钢琴家叶夫盖尼・基辛,他从小就接触音乐,三岁的时候已经能够即兴演奏出他所喜欢的音乐。他的确有着很好的天赋和艺术感,但是他后天也是很努力的,他求知欲强烈,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库,每次演奏都会给听众带来新鲜感。这也说明了他能够赢得听众的“心”,不仅仅是具有天赋和技巧,更多的是他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
三、提高钢琴演奏者人文素养的措施
(一)丰富文化知识
提高人文素养,首先要做的就是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我们可以以一些优秀的钢琴演奏者为例进行分析,如舒伯特,他的抒情歌曲是很出名的。《魔王》这一部音乐作品的创作,是受到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家歌德与海涅的作品的影响。此外,他的音乐也与民间歌曲和民间舞蹈有着很大的联系,追求真实的情感。舒伯特的作品之所以有这些特点,与当时的浪漫主义文学有着息息相关的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文化知识与人文修养的关系。在钢琴演奏中,它对演奏者的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而这种能力并不是简单的演奏能力,更多的是其他一些特殊能力,平时在演奏中所要求的想象力、注意力、思维力、观察力、创造力等都是属于一般能力,这些一般能力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提高道德品质
之所以一直强调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人文素养培养中的重要部分,是因为我们可以试想,如果一个道德恶劣、兴趣低俗、气质猥琐的人弹奏钢琴,这样的琴声想必也是不堪入耳的。我们再试想,一个没有艺术感的人弹奏钢琴,那么就更加天方夜谭了。所以,要想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必须要提高道德品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远离世俗、远离浮躁,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演奏家。
(三)开阔眼界、丰富阅历
最后,开阔眼界、丰富阅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没有阅历的钢琴演奏家,那只算是愚昧自大的人,并不算是音乐家。真正优秀的钢琴演奏者,是具有丰富的阅历的,而且他能够通过音乐演奏将自己的阅历表现出来,以音乐的形式打动听众。井底之蛙是不能够得到听众的认可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从丰富自身知识开始,然后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此外还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拓宽眼界。当我们的人文素养提高了,人生态度、审美观、价值观等等就会发生改变,人生也会变得更加积极乐观。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以情打动听众。
参考文献:
[1]冯毅.论钢琴演奏中的人文素养、乐感与演奏技巧[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2]周政帆.论钢琴演奏中的人文素养、乐感与演奏技巧[J].音乐时空,2014(12).
篇6
一、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
当前的高中词汇教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理念层面
目前,在词汇课堂教学处理上存在脱离语境讲单词的情况,学生缺少能自己体会和感悟词汇的的语言环境,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呈“碎片化”状态,也没有把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结合起来,体现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
2. 教材处理方面
现行教材词汇量大,部分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设计关注进度,忽视效度,词汇教学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词汇复现率低,造成学生词汇学习的困难。在教学中也存在教师没有吃透教材,对考点词汇教学的重难点和拓展程度把握不准确的现象。
3. 在教学对象的处理方面
部分教师的词汇教学设计忽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词汇教学,使用一刀切; 教学方法单调,讲解方式单一,教学效果欠佳。此外,也存在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词汇能力的培养的问题。
二、英语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克拉申(Krashen)认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共生共存,互为基础与前提,相互促进。实现英语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注重语境创设和理解,将知识学习与技能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和语用之中,促进文化理解和思维品质形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指向核心素养培养。
1.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它既包括过去常说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也包括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包括语言意识、交际身份意识等。词汇学习是让学生达到识记,理解,应用和交际的目标,要经过理解、复现、模仿、识记、运用的过程。
2. 文化品格
在课程改革中,教学目标已经从纯知识的教学转向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引导学生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方面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挖掘语言载体背后的意义,理解语言知识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3. 思维品质
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语言技能,提升思维品质,运用学习策略,实现创新迁移。词汇课堂上足量的语言材料给学生呈现出的文化意义能够帮助其进行新知识的自我建构,拓宽思路,形成一种结果导向的观念和多元的思维。
4. 学习能力
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包括风格差异、内部动机差、认知方式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要懂得因材施教,教学方式体现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不仅需要在英语词汇的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使用学习策略,而且要形成学习英语的能力。词汇教学应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为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三、 实现英语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实现核心素养其实是一个促进新知识增长、优化认识结构的过程。在教师铺垫语言知识的过程中,每一个词汇的内涵不仅包括单纯的词汇意义或者发音,还反映或体现一种概念,要把每一个词背后的概念与篇章的内容结合起来,注重挖掘词汇的意义和内涵,引导学生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方面进行探究,这样学生对文本信息的处理就不会停留在语言知识层面
1. 提倡语块输入,在实践中实现语言能力
语块集语法、语义和语境于一体,具有固定的语法结构,稳定的搭配和具体的语篇环境。克拉申把语块看做半固化的短语(semifixed, patterns)。语块在结构上具有整体性特点,,在意义上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其形式相对稳定,可以作为储存和输出的理想单位。新西兰语言学家Nation认为,要想让学生说得像英语为本族语的人一样流利,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记住大量固定的搭配,即语块。(Nation, 2003)要有效的掌握词汇,就应该将词汇与句子、语篇结合起来,语块输入,语境协助。
2. 提倡语境创设,在体验中实现文化品格
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olinowski)提出:“话语和环境相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1923)词汇学习和操练基本不能脱离文本语境,词汇主要在阅读篇章中呈现(in context),从意义出发,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目标语输入。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一个词或者一段语句来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并讨论和理解文化的多元和差异性,获得文化体验,汲取文化精华。有效的词汇教学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应该和阅读教学、语法教学、听说教学及写作教学等相联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词汇学习变得生动、关联,容易掌握。
3. 倡导学生探究合作,在发现中实现自主学习能力
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收”( intake )。克拉申(Krashen)认为动力是影响语言习得的重要情感因素之一。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要培养学生自主词汇学习能力就要让其在有良好体验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学习动力。实现英语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遵循语言结构的感知、理解、发现、归纳、运用的教学原则,以“体验学习”的途径设定教学思路,在于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亲身体验,自主发现学习的能力即:fact finding(发现事实), acceptance finding(发现接受事实的方式), problem finding(发现问题),solution finding (发现解决问题方法)和 idea finding (获取新知)。
篇7
关键词:职业素养;职商;培养途径
一、职业素养的界定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等。前四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企业通常将二者的比例以6.5—3.5进行划分。前四项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从出生到退休或至死亡逐步形成,逐渐完善。而后一项,是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例如,计算机、英语、会计做账等属职业技能范畴的技能,可以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掌握入门技术,在实践运用中日渐成熟而成专家。可企业更认同的道理是,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职业素养都不够,比如说忠诚度不够,那么技能越高的人,其隐含的危险越大。可以说,良好的个人职业素养不仅是专业技能得以应用的基础,更是职业生涯稳健发展的保障。
二、高职生职业素养内涵探析
很多企业的老总都这样说:“我们不指望毕业生在学校学到的东西能够用上多少,来到企业就得一切从头学起。我们最指望、最希望的,就是来到企业的学生能具有很好的精神品质。在企业里面,只要愿意学习,加上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作风,发展空间是很大的”。但现实情况却是在能力本位体制下,一些职业院校片面强调动手能力,自然就忽视了人的发展当中很多重要的元素,文化素养、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特别是作为职业核心素养的职业精神,基本就成了个搭头。吴甘霖,《一生成就看职商》的作者,他回首了自己从职场惨败者到走上成功之道的过程,再总结比尔•盖茨、李嘉诚、牛根生等著名人物的成功历史,并进一步分析所看到的众多职场人士的成功与失败,得到了一个宝贵的理念: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对于高职生而言,既要注重专业技能学习掌握,更要注重整体素质的培养锻炼,注重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提出胜任力模型,是指个体为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应具备的系列不同素质要素的组合,分为内在动机、知识技能、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等几个方面。其经典模型具体包括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可利用这两项胜任力模型分析高职生职业素养。
(一)冰山模型。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高职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绝大部分,它代表高职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
(二)洋葱模型。把个体素养由内到外概括为层层包裹的洋葱结构,最核心的是动机,然后向外依次展开为个性、自我形象与价值观、社会角色、态度、知识、技能。越向外层,越易于培养和评价;越向内层,越难以评价和习得。高职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做是一个洋葱,“洋葱”最外层的是高职生的知识和技能;“洋葱”中间的是高职生的自我形象与角色等;“洋葱”最里层的是高职生动机和个性。洋葱模型同冰山模型强调的都是核心素养基本素,对于高职生而言,职业素养的培养应着眼于整座“冰山”和整个“洋葱”,并以显性的、外层的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形的、核心层的职业素养。
三、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
(一)加强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建立职业素养培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思政部、高教研究所、教务处等机构的职能和作用,针对高职生职业素养缺失的现状,研究制定出具有针对和操作性的培养体系。高职院校在将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为愿景,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为出发点,积极探索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途径。
(二)加强高职生的价值体系研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网络文化下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其思想价值体系是多元化的,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政理论课这一主阵地,将职业素养培养作为德育的主要目标,引导和重塑高职生的价值体系。在德育教育中引入“励志教育”,制定“激励、自信”的励志教育原则,充分挖掘学生的成功潜质,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塑造一个职业人应当具有的敬业奉献、合作意识、积极心态、职业操守、坚忍不拔的精神、逆商、情商、感恩与责任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等品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高职生职业素养。高职教育要树立“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文化育人”的育人理念,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对高职生进行思想引导和情感熏陶,从而磨练高职生的意志、塑造高职生的人格,使其确立“职业技能好、职业道德好、职业态度好、职业精神好、职业行为好”的职业素养目标。在校园物质文明建设上,要尽可能体现职业和人文的特定;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上,要开展好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第二课堂、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活动,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活动始终。爱因斯坦曾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以一个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得到对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受,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誉有亲切的感觉,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在对高职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中,高职院校要将制度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学生管理、学生活动等各环节都营造出职业素养的氛围,并充分借助社会资源,才能有效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朱晓红.高职生职业素养的确是与提升策略[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7月第4期
篇8
关键词:核心素养;阅读教学;思维品质;语言文化;综合语用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我国已经明确提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程晓堂、赵思奇,2016)。它是对原有的英语课程五维目标的进一步提炼和升华,因此,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围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科学精神、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和审美情绪等几大方面是深入课程建设的一个重点。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文是英语教学的一个显性抓手。在核心素养时代,探讨课文教学离不开核心素养;探讨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对课文教学的探讨。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强化阅读过程,优化阅读设计。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文本图片,开发资源,关注语篇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及其文化内涵,阅读要between the lines(阅读课教学基于文本,落实语言知识),beyond the lines(阅读课教学走出文本,提升思维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重视学生阅读策略和技能培养;基于不同阅读文本,教师应研究不同教学设计。本文结合新目标英语7年级下册第5单元Section B的阅读来谈谈英语阅读教学如何从教学设计的视角做一点拓宽阅读文本知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探讨。学生通过本语篇的学习,了解了大象在泰国人心中的地位和保护大象采取的措施;本单元情感、态度、价值观凸显主题,培养了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和人文素养。泰国的历史、宗教、文化、经济都与大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从大象在泰国的重要性入手,激活学生的文本背景知识。
一、图片和视频――辅课程资源开发,激活学生元认知
在本课开始热身阶段,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观看快闪PPT有关动物图片后,追问:What animals can you remember? Can you describe one of them?学生描述他们熟悉的动物,其他同学猜。在本课导入环节让学生观看一段游客在泰国观看大象表演的视频,学生看后回答问题:What’s the video about? What can elephants do in the video? What do you know about elephants? 视频为本课的阅读文本做了铺垫:Elephants can play soccer or music, they can also draw well. They are very smart. They are useful in our life. They can help people do many things. It’s important in Thailand. 然后在语境中呈现词汇,处理新词。接着教师指着课文插图又问:“What the passage may about? Can you predic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通过视频和图片及T-S互动,之后导入阅读文本。(This helps Ss have a vivid impression about Thai elephants to understand the following article better.)学生进行快速阅读后,选出文章的最佳标题,同时教师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支撑这个标题信息的句子。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英语课前的图片和视频是教学的有利助手,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传递着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丰富信息,为课文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It can recall students’ memory of animals and motivate their emotions。
二、Between the lines――阅读课教学基于文本,落实语言知识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浏览,理解文章的话题,并找出故事的What/Who/When/Where/Why 直接或间接地获取文本信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x策略。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Read quickly and find the topic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指导的策略和方法: You can often find the topic sentence from the first sentence or the last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每段的首句或末句在复述课文时可以设计下面思维导图,然后根据思维导图复述2b(With so much input before, it’s a necessary step before the activity “Retell”, which will help Ss output the target language better.)。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线索,把握文章主旨大意。如本课文本框架清楚,句型优美,又以一位泰国学生的倡议书形式展开,话题接近学生生活。每段中心句明显,分别为:(1) The elephant is one of the Thailand’s symbols,it’s smart. (2) But elephants are in danger. (Reasons and solutions)(3)We must save the trees and not buy things made of ivory.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阅读内容和语言处理结合起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Why is it one of the Thailand’s symbols? How can we say they are in danger? How to save them?创设互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Beyond the lines――阅读课教学走出文本,提升思维品质
Beyond the lines要求学生对阅读中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以求了解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并推断作者的情感和倾向,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探究作者蕴藏的弦外之音。学生根据材料中的相关事实,从材料的四个方面:主题或标题,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情感倾向或态度,做出符合逻辑的推断预测,并能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对材料中涉及的事实引发讨论并进行适当的评析。教师应充分利用它们来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凭借已有语言文化原有的背景知识,生活经验并通过联想重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阅读理解的程度可由浅入深,分为表层理解、深层理解和批判性理解三个哟巍K要求学生根据文章,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对文中的观点进行题外发挥,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深层地理解和推理问题,达到阅读的回归(Read back)。在精读、细读后,从上下文揣摩文章的隐含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关注知识的拓展面,拓深思维度,教会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和重组。
在文本复述完并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框架后,教师让学生讨论读后感和概括文章的主旨大意,然后以读促写,训练语言有效输出。教师呈现几张熊猫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熊猫在中国的重要性,目前环境的影响和人为对自然的破坏导致熊猫的生存危机,倡导大家保护熊猫,这大大降低了难度。尤其对于七年级学生,适当地仿写是非常需要的。如单元的写作任务是描写一种动物,教师可以由泰国的大象联想到中国的熊猫,因此不妨在本课教学输出中做如下设计:让学生仿写一份倡议书――Let’s save the pandas. (After reading and discussion, it promotes writing naturally. Besides, pandas are familiar to the Ss. It’s much easier to understand so as to write effectively.) Let’s save the pandas!
Hello. We are students from China, and we want to save the ____. Pandas are to Chinese people. They are one of China’s ______(象征). People like pandas very much. Because they are cute and ________(友好的).
Pandas eat ______(竹子) every day. They likes running over and _____(climb) trees. Usually they live in the places ______ food and water. Most of them in China are Sichuan.
Today Pandas _______(处在极大的危险中), because people_______(砍下) much bamboo. And there are only a few pandas left in China. So we need ________(save) them. We should be _____(友好) to pandas.
上面这种仿写方式既给学生写作框架做了搭建,又提升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为本课核心词汇的运用和落实打下基础。
另外,在本单元拓展设计可以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动物谚语,如: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Play a harp before a cow. (对牛弹琴) A crane standing amidst a flock of chickens. (鹤立鸡群) Never offer to teach a fish to swim. (不要班门弄斧) It rains cats and dogs. (倾盆大雨)等。
四、文化视角――阅读教学关注语言文化,培养全球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是核心文化的表现,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英语课程标准》定义了语言学习的过程是“提高跨文化意识的过程”,确定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同时,《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刘道义(2000)指出“要加强语言与文化的联系,加强语言的时代感,增加信息量”。教师要善于利用教辅和教材中的背景知识进行文化背景渗透,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加深对本国文化的了解与传承,发展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提高其对英美文化的感悟。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提到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因此要体现课程的人文性性质,提升学科素养。本课由学习泰国文化(引入时补充泰国地理位置、泰国国旗,大象在泰国人心中的地位等)到中泰文化对比。这几年中国游客到泰国旅游日益增多,大象在泰国的地位)跨界到我们中国国宝――熊猫,熊猫的重要性、象征性及国人对熊猫的情结及呼吁大家保护熊猫,整个教学思路由日常生活导入――深度理解文本――走出文本回归生活。
通过拓展英语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大量阅读难度适当的各类英语材料,可以增加学生词汇量、丰富文化背景知识、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能有效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增强语感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五、立德树人――阅读教学注意德育渗透,跨界融合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心智的启发。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德育教育应注意全科性、全员性。教师应善用教材,灵活、机智地将价值观渗透到课堂教学环节中。如本单元文本就有极好的素材用来拓展德育教育,在拓展作业设计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有关动物的经典寓言故事,如蚂蚁和蚱蜢、蚂蚁和鸽子、老虎和狐狸等,让学生交流这些故事中动物寓言故事的寓意。教师平时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读2~3篇英语课外读物,并写出故事的中心思想和读后感,使学生在阅读故事中接受教育,提高思想意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五分钟的“Morning report”环节中让学生演绎这些故事,这种作业不仅是课堂的延伸,还是学生素养培养的有效载体和途径,效果也好于那些机械、重复地抄写。基于课文话题拓展,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使课堂训练由me chanical training 到 meaningful practice 到communication。通过对本课文的学习,学生会情不自禁地的感慨:Animals are our friends! / Be friendly to the animals!! / Let’s save them together!!! (图二)
总之,阅读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研究文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学在课堂上可以将知识拓宽、延伸或者增加知识的输入量和输出环节。阅读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优化教学模式,注重阅读过程,激活元认知,基于文本,超越文本,提升思维品质。此外,还要关注语篇的德育功能及文化视角,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宽厚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想真正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必须做好两部分准备:一是深度理解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二是教师自己要具备对这种素养的认知框架(如图2)。教师要提高自身对不同文体的鉴赏力,要有教材重组整合意识及课程开发能力,拓宽教学思路,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语言功底和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教育部,2011.
2.李冬梅.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活动案例.7年级.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3.龚亚夫.构建英语教育的核心素养体系.2015.5
4.王春辉.《文学性文本阅读的思考》讲座.省90学时培训,2015.7.
5.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2015.3.
6.王蔷.当前英语课程改革的新动向.北师大,2016.9.
篇9
【关键词】行为文化;人文素养;关系;协调发展
"行为"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和心理学术语。在生物学意义上,"行为"是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主要的手段,主要表现为生存行为。与"行为"相关的学科有行为生物学、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包括人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情感力量等,是一个人经过人文学科训练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密切相连,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是一种爱护人、关心人的精神。
行为文化与人文素养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集体与个体的关系的反映,是管理与人文关怀的投射,行为文化着眼点在于人是工具,是从生物学意义上理解人,而人文素养的着眼点在于人是目的,是从人类本体主义立场理解人。
一、行为文化的概念溯源
行为文化源于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认知和社会行为关系的心理学流派,认知心理学把人当成生物的人,分析人的认知和社会行为的关系及心理发生机制。文化的定义有各种各样,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最为经典,他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个定义是狭义的文化的定义,而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指的是社会意识形态。文化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而狭义的文化定义偏重于精神领域。文化的英文是"culture"或"civilization","culture"有"陶冶、休养、栽培、培养"的意思,而"civilization"的词根是"civilian",本是"市民"的意思,是农村相对的一个概念。行为文化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行为文化通过规范一个人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符合组织和团体的要求,是对人身体的规训和惩罚。行为文化的目的在于增强个人对组织的认同,由于长期的规训,人的行为渐渐失去自主性,人的个性变弱或不复存在,人只表现出符合组织需要的某种行为模式。行为文化的优点在于,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组织可以以自己的独特的行为文化,使本组织与其他组织区别开来,从而增加自身的认同感(identification),从而表明自己组织是独一无二的。行为文化是一个组织整体发展的结果,是组织发展一定程度的产物。可见,行为文化具有两面性,其优点和缺点都是明显的。由于行为文化的实施对象是人,是一种逻辑实证的形式,要求每个人符合组织的要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的创造性。行为文化是对人的身体的一种行为规训,可以说是重理性,轻感性的,是对人的身体的压抑,不利于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其优点在于,可以增强组织的身份认同,凝聚人心,提高工作效率。
二、"人文素养"概念溯源
"素养"是一个人所具备的素质和修养,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表现。一个人的素养是在长期的教育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人的素养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是平素的修养。然而,人的素养又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人的素养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受到人文学科的熏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素养,这种素养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成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可以通过音乐、美术等艺术的发展来提高的,但艺术教育并不等于人文素质教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人文素养的提高需要长期的培养,同时也是历史长期积淀的过程。人文素养通过后天的培养可以提高,并非一成不变。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不断进步的,同时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需要文学艺术教育来发展,是后天可以习得的,从而内化为人的一种血液,终身受用。
人具有个性,每一个人是一个宇宙。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而存在主义认为"他人即地狱"。人的存在是一种荒诞的存在,人的在世状态是"烦",人的存在是有限的,人会畏惧将来可能出现的某种情况,从而产生焦虑。为了实现天、地、神、人的和谐运动,使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就需要培养人的人文素养,从而对抗技术统治和工具理性的统治。雨果说:"比天平更高的还有七弦琴。你的共和国把人量一量,称一称,随后加以调整;我的共和国把人带到蔚蓝的天空里。这就是定理和雄鹰之间的区别。"人文素养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使人获益无穷。
三、行为文化与人文素养的关系
行为文化是对人身体的规训,通过制度等惩罚性的措施加以实现,良好的行为文化有利于组织的健康发展,可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可以使人产生一种归宿感,其缺点在于忽视人的个性,压抑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不符合人本身的自然规律的发展,这样的人是一种单向度的人,如同工厂里生产出来的零件,是一种标准化的生产,是大机器生产的产物。就像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所说:"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可见,对于梅花的违背规律的做法,结果使梅花都病了。而人文素养恰恰可以弥补行为文化的这种缺憾。因此,行文文化和人文素养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关系。人文素养过于强调自己的个人利益,强调人的特殊性,这容易形成个人主义,危害他人的存在,不利于组织的正常发展,而行为文化正好可以矫正人文素养的不足之处。
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外在机制的干预,正确的行为文化可以抑制人的不良习惯的发展,使个人的发展同集体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从而使个人的能量发挥到最大化。行为文化和人文素养的关系如同水和火的关系,可以彼此取长补短。行为文化如果实施得当,将会促进人文素养的提高。
人性中有许多恶的东西、惰性的东西和不良的东西,这就需要人们自己加以克服。有时候,自我监督机制失灵,就需要外在的力量加以干预。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倾向,这就需要发挥人的理性的力量。人的理性,从广义上说,属于人文素养,是人自身的免疫系统。而外在的干预机制如同药物,主要在于唤起人的内在免疫系统的机能,从而进行治病,祛除心魔,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如果外在机制过于强大,违背人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文素养将是扭曲的,平面的,没有生气的,是生病的梅花。而行为文化如果不符合人文素养的发展规律,必然会对人文素养起到反作用。如同药物过量,就必然会危及人体健康。因此,行为文化是一把双刃剑,能否提高人文素养,就看能否将这把剑运用得当。当人文素养和行为文化协调发展时,组织和个人都会得益,这样的人将是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组织将是健康的组织。个人会以归属这个组织而感到自豪,组织会因为有这样高素质的成员而取得巨大业绩。
人文素养和行为文化的内在机制在于个人和组织的关系,这是人文主义和集体主义张力的表现。人文主义重视人,尊重人,在管理中以人为本,作风民主、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顾及各方利益,从而有利于管理工作的推进。行为文化重在强调组织的集体利益,是组织对个人的要求,是一种符号化的形式。行为文化的发展与整个组织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是长期积淀的过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培养成员良好的人文素养,要发展组织健康的行为文化,需要以宽广的眼界来看待这个问题,要明白人文素养和行为文化的各自职能及其利弊,从而克服其消极方面,发挥其积极方面,使二者协调发展。要认识到行为文化和人文素养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循序渐进,从而取得巨大成绩。希望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一盘散沙的局面,也不是单向度的人,而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人是目的,而并非手段,人是组织中鲜活的个体,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将会伴随着组织的发展而发展。
四、结语
行为文化是行为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人文素养是文艺复兴后对人自身价值的发现,是对人的内在自然的认可。行为文化是一种手段和工具,只是以文化符号的形式展示出来,是工业社会的产物。人文素养是内在的,是人的重要品质,是大宇宙和小宇宙的统一。行为文化是对人体的压抑和割裂,人文素养是对人体的解放。行为文化是理性的,人文素养是感性的,二者协调发展才能构成完整的个人,才能形成健康的组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3]泰勒.人类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10
一、专业素养与学校管理
校长的专业素养决定了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与理解,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作过精辟的的陈述。他说:“教育对教育者来说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它给教育者提供的唯一机会就是服务,即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校长要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积累,才有可能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他所制定的管理制度、措施、目标和方法,才有可能依循教育本身的内在逻辑性和科学性。“教育就是服务”的宗旨才会变为现实。
学校的管理制度与措施,浸染着校长的办学思想和智慧。办学思想和智慧只能从教育实践中来,将“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落实到师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便是尽可能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机会,让管理的客体更多地体验到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和自豪,更多地感受到人性的光明与和煦。
学校的管理目标和方法的确立,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这外层面上讲,要求校长是教育实践的行家理手:一个精业务的校长对教育现象不仅能敏锐洞察,而且会有深刻的认识,这样使得他的管理方略更能切合教育教学实际;一个精业务的校长,更容易深入教学第一线,认识和认可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使管理决策容易做到科学化和合理化;一个精业务的校长,容易把教师的需求纳入自己的成长经验中思考,并构建教师更容易成才的平台。
二、文化素养与学校管理
学校是文化中各要素的集合,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有强而有力的校园文化,未来学校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和文化辐射的竞争,打造、烘托校园文化,校长应是首席。学校的管理除用制度约束人、规范人之外,更重要的是用语言激励人,用行动引领、感染人,情感管理比行政管理更为重要。
1.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校长,。使他具有强烈的文化追求的基础,在追求的过程中,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课程式结构、质量保障体系等体现事事、处处育人的校园环境。
2.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校长,使他对教育学史认识得更清晰,对教育心理学领悟的更透辟。这样能使得学校的制度决策,更容易符合教育规律,把握学校发展的方向,哪怕匡范制度也能折射出人性,渗透出人文关怀,否则就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对上惟惟是诺,对下飞扬跋扈;或者违背教育规律,以摧残师生心智来保全校长地位;或者安于现状,按部就班,毫无进取之志。
3.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校长,秉有渊深的学识、澄明的头脑、通达的性情、宽广的胸襟。这样使得学校的制度、决策科学、合理并浸润着人文精神成为可能。学校是心灵接触最微妙的地方,要塑造学生的人格,使之健壮挺拔,要强化教师精神、心性修养,校长必须具有以上的文化和精神品质。一个知识宽泛、文化深厚、心胸宽广的校长容易接纳时代前沿的信息,容易全方位听取意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准则,使之谦听则明、不致固执己见,偏听则暗,决策失准,意志失效;也不致于心胸狭隘,随心所欲,信马由僵,混淆视听,人心思散,失去重心,制约学校的发展。
三、能力素养与学校管理
学校并不是独立的,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元,是联系家庭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管理好一所学校,校长要面对纷繁的社会,复杂的人心,除了要有非凡的智慧外,还有超凡的能力。
校长要实现领导功能成为学校管理中的有效影响者。
1.首先要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看准的人大胆的培养,看准的事大胆的去做,刚毅果断是一个校长应有的优良品质,但决不能刚愎自用,独断专行。
2.要有负“重”能力,一方面要有忍辱负重的良好心态,校长涉及面广,与人之间产生摩擦的机会多,被冤枉、受委屈是常有的事,校长应以宽容的心态待人,决不能以权压人,以事整人;另一方面,要有敢于为班子成员和教师扛“担子”的品质,为班子成员和教师搭建一个宽松的工作空间,但决不是袒护、姑息和怂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