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2: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脊柱术后康复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脊柱术后康复训练

篇1

【摘要】:脊柱骨折是比较严重的外伤之一,它可以导致患者脊髓损伤,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以及括约肌功能的严重障碍,甚至还会造成失血性休克,由于患者手术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卧床治疗,而且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因此早期开展脊柱骨折及脊髓损伤手术后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康复时间,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经费的开支,在最大程度上获得了更多的功能恢复。本文重点谈了一些关于脊柱骨折及脊髓损伤患者手术后特殊康复训练的体会。

【关键词】:脊柱骨折 脊髓损伤 术后 康复训练

脊柱骨折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创伤,但是一般来说造成脊柱骨折的暴力比较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交通肇事所引起的脊柱骨折的占有很大一部分。同时脊柱骨折往往伤情比较重并且十分复杂,必须加强手术之后的护理与康复训练,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增强治疗效果。否则缺乏必要及时的康复训练,就不能很好的恢复更多的机体功能,不仅仅会增加治疗的费用,还会延长康复时间,给患者带去更多的痛苦。

一、 脊柱骨折及脊髓损伤患者手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

1、 脊柱骨折及脊髓患者手术之后,必须使病人的脊柱保持正常生理曲线,严禁使患者的脊柱作过伸或者过屈的搬运动作,应该使脊柱在没有旋转外力的情况下,三人同时用手平抬平放至硬板床上,并且使病人偶尔可以滚动。对于那些颈椎损伤的病人,必须要有专人扶托下颌与枕骨,使颈部保持中立位,病人躺在硬板床上时用砂袋或者枕头放在头颈的两侧,防止头部转动,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2、 进行康复训练时要注意的问题

对于那些在急性期刚做完手术一月之内的脊柱骨折及脊髓损伤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必须要注意关节正常活动与有效,功能活动范围应该避免对脊柱的结构的稳定性造成影响,例如髋关节的外展正常活动度为45度,而有效的活动度为20度,同时进行康复训练时必须对脊柱的内固定情况十分了解,如果有必要时必须咨询为病人进行手术的医师,例如脊柱骨折手术内固定采用的后侧入路的患者必须卧床一个月以上才能坐起来行康复训练,如果患者采用胸腔镜方式行内固定方式的话坐起来进行康复训练时可以提前两周,但是必须要佩戴保护性支具。在做关节活动训练时,过度的活动也将会对脊柱的平衡造成影响,所以脊柱及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应在一定范围活动的进行关节活动练习与等长肌力训练以防再受到损伤。

二、 脊柱骨折及脊髓损伤手术后的康复训练

1、 精神康复

在整个康复训练的过程中,精神康复占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所以应该把精神康复训练贯穿于整个康复过程之中。由于脊柱骨折患者承受着身体与心理上的双重痛苦,同时更由于手术后期康复训练比较单调,患者在很容易形成厌恶与烦躁的心理,这样就不利于后期的康复训练。因此必须要针对患者不同的心态,关心鼓励患者,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给以科学的讲解与指导,解除各种顾虑,以积极的心态进行康复训练,尽量使他们重新建立生活的信心和面对现实生活的勇气,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且以顽强的毅力配合各种康复训练,以便尽早恢复健康,回归社会。

2、 功能锻炼

脊柱骨折后的临床情况十分复杂,治疗过程也比较长,手术之后患者需要卧床一段间,所以脊柱骨折手术后的康复训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卧床锻炼阶段,第二个就是下床锻炼阶段,功能锻炼都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漫长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

2.1、 第一阶段的功能锻炼

患者进行脊柱骨折手术之后的一个星期之后可以在床上进行四肢、腰背肌与呼吸练习,例如利用哑铃或拉簧锻炼上肢及胸背部肌肉,但是动作要平缓,允许引发轻度的疼痛,或者仰卧,用头部与双肘及双足撑起全身,尽量使背部尽力腾空后伸,但必须记住不能使身体屈曲和旋转。手术4周以后可以翻身向下用双手及双足撑在床上,全身腾空,就像拱桥的形状,进而锻炼背部的肌肉,同样要避免身体屈曲与旋转。手术6周以后患者可以在床上俯卧抬起头,胸部离开床面,同时两个上肢尽量向背后伸,两膝伸直,从床上抬起两腿,此外患者可从俯卧的位置用双手支撑下床,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必须保证脊柱不能弯曲,患者在直立位可以进行身体后伸、侧弯,但是要切忌屈曲。

2.2、 第二阶段的功能锻炼

患者在脊柱骨折手术后的8周之后就可以下床锻炼了,而第一阶段的功能锻炼就是锻炼身体各个部分的机能,保持关节活动度,避免关节僵硬、肌肉萎缩,为第二个阶段的下床功能锻炼打下基础。由于是刚下床患者可以进行上下轮椅锻炼,患者可以从床上移至轮椅前,一手拉住手环,另一手将两下肢下垂,然后将两脚放在轮椅的踏板上,然后握住轮椅外侧椅把,依靠两手的支撑使身体抬起并移至轮椅上。同时患者还可以练习站立,站立时应该使体重的重心应落于髋关节之后,踝关节之前,尽量使身体保持平衡然后开始扒床边站,慢慢过渡到扶双杠站,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开始直站,扶墙站立,在站立时还要注意应该使两足的之间距离与肩同宽。站立之后就开始进行行走锻炼,开始时应该先扶着双杠行走,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开始扶双拐走,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扔掉拐杖开始自己行走。联系行走时看护人员必须要时刻注意,加强保护,例如对患者进行提腰、推膝或者护行等保护。

三、 结束语

脊柱骨折治疗的最终目的就是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而功能恢复的好坏与手术之后的康复训练有着很大的关系,加强对患者康复功能锻炼,是治疗脊柱骨折的一个重要环节。脊柱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可以缩短患者治疗的时间,使患者尽早康复,减少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胥少汀.脊髓损伤[J].中华骨科杂志,1997

[2] 张青莲.脊髓损伤后康复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3

[3] 宋金兰.高小雁.实用骨科护理及技术[M].科学出版社,2008

篇2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关节置换术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7(c)-0053-02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主要侵犯中轴骨骼引起疼痛和进行性僵直的炎症性疾病[1]。主要病发于脊柱和骶髂关节[2]。AS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的炎性疾病[3]。AS患者常伴随脊柱、骨质疏松、软组织挛缩、肌肉萎缩、骨盆畸形等症状。AS患者主要见于青年男性,侵犯主要脊柱、骶髂关节和髋关节。尤其是髋关节更容易受到炎症的破坏,影响患者的健康[4]。髋关节受累的发病率为25%~50%,而且50%~90%为双侧受累[5]。目前对于治疗AS患者主要依靠于全髋关节置换术。为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临床疗效,现分析2008年2月―2013年2月间该院收治的27例(38侧侧髋)A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将该院骨科收治的27例(38侧髋)AS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患者均符合国家AS的相关诊断标准。该组27例(38侧髋),男女比例为男19(26髋)例,女8(12髋)例。年龄24~52岁,平均29.8岁。AS病程6~27年,平均17.5年。17例行单侧THA;11例行双侧THA,其中双髋同时置换8例,分次置换2例。AS患者髋关节屈曲畸形程度,术前平均31.0°。AS患者均患有髋痛或行走困难,且生活自理困难。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AS患者进行术前X线片检查,观察髋关节骨质及周围相关组织的具体情况。用全身麻醉,关节后外侧入路,健侧卧位或逐侧实行手术。通过X线片了解AS患者髋关节的具体状况,尤其是对挛缩的软组织及有无其它并发症。对于股骨头及颈交界处行横断截骨,然后在髋臼缘保持15°前倾角对股骨颈进行第2次截骨,非骨性强直者采取先截骨后髋臼成形的方法,松解软组织,以股骨头与髋臼之间存在的脂肪层作为辨认真臼的依据,髋臼锉打磨至真臼,标准全髋技术置入假体。强直性脊柱炎患者38侧髋,12髋例行骨水泥型假体,其余行非骨水泥型假体。按Harris评分[6]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38侧髋进行临床效果评价,了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AS患者的临床疗效。

1.2.2 术后康复 首次术后常规负压1~2 d,注射抗生素。术后48 h后,要在医生和护士共同配合及协商制定的训练计划下,开始引导患者做康复训练。训练主要侧重下肢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锻炼。但用骨水泥的患者术,则需要手术3 d后进行站立康复训练。术后半个月,扶拐杖训练负重行走。生物型的患者与术后1个月的患者,则扶拐杖行下床训练; 3个月患者则可以肌体的负重训练。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表示为(x±s),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2 结果

按照Harris评分对27例(38侧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临床效果评定,优21髋,良11髋,中6髋,优良率84.2%。对AS患者进行随访,证实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其疗效显著。且患者无感染和脱位等状况的发生,未有发现任何并发症。在术后住院的康复训练对关节的康复有明显的改善;出院后随访的各种不适合症状逐步减少,步行基本恢复正常。相关情况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髋关节疼痛及关节功能比较分析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病情的不断加重,且有部分的患者还伴随着相关的并发症,患者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目前能够缓解髋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症状主要依靠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THA可修复髋关节生理结构和恢复正常功能,促进AS患者早日康复及恢复正常生活[7]。目前,随着科技对医学领域不断的革新,尤其对医疗设备及技术的改进;如制作工艺和材料的更新,手术的日渐完善,THA的不断改善。更多的AS患者接受了THA治疗,且效果显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髋关节畸变及相关并发症容易导致非功能位强直,目前THA是治疗AS患者的髋关节病变的首选。但AS常伴有其它并发症状,影响AS患者的术后疗效及康复。

目前,若AS患者髋关节出现疼痛和僵硬,且药物对其治疗无效时;则可以进行THA治疗。THA在治疗AS患者时,可以减少肌肉组织的萎缩和功能组织的恢复。何况目前的临床药物治疗对髋关节的康复存在很大的影响,且易导致肌肉萎缩。AS患者一般伴有骨质疏松的症状,髋臼成形时切忌用力过猛,容致髋臼穿孔和骨折。髋臼成形方向应保持10~15°的前倾角及40~45°的外展角。对部分股骨头骨质的保留,任存在很大的争议。在行THA手术治疗的时, 要注意假体置入要避免对周围神经及血管的损伤。对置入角度的把控也要到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定。对特殊的患者使用非骨水泥型假体,可以降低手术的难度。对骨质条件较差的患者,选择骨水泥型假体,可以减少AS患者的卧床时间,改善骨质疏松萎缩以及代谢异常,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该研究27例(38侧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临床效果评定,优良率84.2%。且患者无感染和脱位等状况的发生,未有发现任何并发症。在术后住院的康复训练对关节的康复有明显的改善;出院后随访的各种不适合症状逐步减少,步行基本恢复正常。

综上,只有及时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相关症状及情况进行了解,THA对治疗AS患者的疗效显著,THA对髋关节功能有良好改善作用,所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治疗AS髋关节骨性强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全髋关节置换后疗效是肯定的。

[参考文献]

[1] 覃荣周,李东,程松苗,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原因的分析[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97-98.

[2] 盛长健,刘健.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辨治[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177-179.

[3] Moll JM.Criteria for ankylosing spondylitis:faets and fallacies[J].Br J Rheumatol,2008,27(2):34-38.

[4] 廉永云,裴福兴,杨静,等.强直性脊柱炎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12(21):1623-1626.

[5] 娄玉钤.中国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266-2291.

[6] 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50.

篇3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康复训练;腰腿痛;术后

[中图分类号] R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0(c)-0057-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脊柱疾病,是引起中老年人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具有难治愈性和复发率高等特点。迄今为止,手术仍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1-2]。但是,患者易出现术后残存腰腿痛,明显影响手术的效果。学者们和骨科医师一直探寻减少残存腰腿痛发生的康复训练方式。本研究中笔者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训练的方法。将该套康复训练方法应用于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在本院骨科住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骨科住院治疗的138例腰椎间盘突出术后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9例。其中,对照组男45例,女24例;年龄18~64岁,平均54.23岁;病程2~14年,平均6.78年。观察组男47例,女22例;年龄20~65岁,平均53.78岁;病程2~15年,平均7.02年。纳入标准:(1)患者术前有MRI证实;(2)患者有手术指征;(3)患者年龄18岁以上65岁以下;(4)患者沟通理解能力正常,能正确执行医嘱;(5)患者均自愿参加本研究且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经过2名以上副主任医师评估患者不能耐受手术;(2)患者无手术指征;(3)患者存在语言沟通障碍,无法与医生进行有效沟通;(4)患者为精神疾病患者,无完全行为能力。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和病程方面均衡性好,具有可比性。

1.2 康复训练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康复训练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对照组患者 (1)术后第1周,患者开始做仰卧位时适度直腿抬高练习;(2)术后第2周,患者开始做仰卧起坐练习;(3)术后第3周,患者则开始进行脊柱屈伸及侧屈练习。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其进行上述训练的幅度和次数,不做具体明确的规定。

1.2.2 观察组患者 早期康复训练方法:坚持以早期、规律、坚持和强化为训练原则。具体步骤和方法如下,(1)直腿抬高训练:患者术后麻醉消失后,在使用镇痛镇痛泵的情况下即开始在家属的协助下进行直腿抬高练习,由30°开始,辅以压膝和压髋等被动活动、下肢肌肉等长或者等张训练、扩胸和深呼吸运动,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该项运动是次数和度数,由原来的每日2~3次增加至每日5~10次,分2次训练来完成,每次坚持1~3 min。(2)腰背肌锻炼:术后7 d,患者在仰卧位做“五点式”腰背肌锻炼和“三点式”腰背肌锻炼,而其在俯卧位做上肢俯卧撑和“飞燕点水式”练习,由最初的每日5~10次逐渐增加至每日20次,循序渐进。(3)腰椎屈曲锻炼:术后13~21 d,患者先在立位时作腰椎侧屈练习,然后,在坐位时作腰椎屈曲练习,每日50~100次,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动作的幅度和次数,最终达到患者腰椎和下肢的活动范围接近/达到正常生理活动范围。

1.3 观测指标

1.3.1 临床疗效评定疗效标准 (1)优:患者术后残余腰腿痛疼痛消失,无运动功能受限,患者能正常工作和生活;(2)良:患者术后残余腰腿痛偶有疼痛,患者能从事较轻的工作和活动;(3)可:患者术后残余腰腿痛疼痛有些减轻,患者不能正常工作及活动;(4)差:患者术后残余腰腿痛仍有术前同样表现,需要进一步手术治疗。本研究笔者除治疗疗效差这一情况外,其他情况均认为治疗有效[3]。

1.3.2 术后残余腰腿痛和复发率评价方法 于术后6个月再次对患者残余腰腿痛和复况进行评估,该评估由同1名副主任以上骨科医师来完成,客观地验证康复训练结果,内容包括以下情况:比如患者是否残余腰痛和腿痛及是否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同时,统一要求患者复查术后CT片,结合患者目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来综合判定患者是否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研究所有资料均有同一个人录入EXCEL,并由同一人负责核实,确保所有资料的准确无误。将数据建立的EXCEL数据库导入SPSS 16.0软件,然后采用SPSS 16.0软件对各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描述性分析,年龄和病程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性别构成、临床疗效、残余腰腿痛和复发率等计数资料以绝对值及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康复4周,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30%,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1。

2.2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残余腰腿痛和复发率比较

随访6个月,观察组残余腰痛、残余腿痛和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有逐年增多的趋势,部分患者手术仍在近期或远期存在不同程度术后残余腰腿疼。因此,探索一种安全、行之有效而又能减少患者治疗痛苦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现实意义。迄今为止,对该病的治疗尚无统一的方案,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以达到尽早地、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的目的[4-5]。但术后康复治疗是手术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6],学者们和骨科医师一直探寻安全高效的康复训练方法。

本研究采用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对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在本院骨科住院治疗的1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康复4周,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30%,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随访6个月,观察组残余腰痛、残余腿痛和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这一研究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7]。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患者术后当直腿抬高到30°时,仅仅神经根被牵引紧张,而神经根未被牵动;当直腿抬高到60°时,神经根被牵动的幅度最大,术后当直腿抬高至60°以上时,患者神经根亦能增加小幅的移动,其能够明显减少患者手术周围瘢痕组织粘连和固定,利于早期消退神经根的炎症反应,减轻对患者神经的压迫,而且术后早期就开始进行直腿抬高锻炼还有助于预防患者下肢肌萎缩和促进下肢恢复原有肌肉萎缩,腰椎屈曲锻炼和腰背肌锻炼也具有同样的功效,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可见,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更明显的促进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术后腰背及下肢功能的恢复,效果优于常规康复训练患者,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程永红.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研究进展[J]. 颈腰痛杂志,2011,32(6): 459-462.

[2] 刘建雄,夏建龙,谢林. 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的新进展[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1(1):75-78.

[3] 田方云.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12,9(3):148-150.

[4] 王丽莉,张静,闫玉芳,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训练的目的及方法[J]. 哈尔滨医药,2010,30(5):44.

[5] 尹海龙. 康复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存腰腿痛的影响[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3):5610-5612.

[6] 荣元,甘凤莲,何海洪. 31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康复训练及护理[J]. 全科护理,2011,9(12):3129.

篇4

【关键词】 腰椎术后;护理;并发症;康复

腰椎手术是近年来骨科发展迅速的技术,它是治疗骨科常见的腰椎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腰椎结核、肿瘤所采用的比较常见的手术方法,手术又大体分为前路、后路,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因此其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特别重要。现将2004年1月—2008年12月间在我院骨科收治并成功完成腰椎手术42例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为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腰椎疾病患者,共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17~78岁。其中腰椎骨折12例,腰椎间盘突出 症17例,腰椎管狭窄6例,腰椎结核5例,肿瘤2例;前路手术8例,后路手术34例,其中后路椎弓根固定25例,前路椎体固定6例,

2 常见并发症及原因

2.1 泌尿系感染 多见于需要保留导尿者,尤其是截瘫患者。术后机体抵抗力减低这一时期容易发生尿路感染,发生原因有:术前的尿路感染未完全控制;导尿时未严格无菌操作;保留尿管的处理不当。

2.2 褥疮 腰椎手术后需长期卧床,褥疮的发生并不少见。持续卧床2~3周是最易发生褥疮的时间。其原因是长时间的自体压迫,受压部位的组织发生缺血坏死,以及局部皮肤的刺激和腐蚀,导致褥疮。以骶尾部、髂嵴和股骨大粗隆等骨突部最多见。

2.3 肺部感染 术后发生该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术前准备不充分、呕吐物误吸入。尤其是在老年人、长期吸烟或术前患有急、慢性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更易发生。术后呼吸道分泌物未及时排出,阻塞气道。凡术后体温异常升高,而伤口检查无明显感染者,均应考虑肺部感染的可能。如胸部查体发现感染及肺不张的相应体征则可确诊。必要时摄胸片协助诊断。

2.4 腹胀和便秘 腰椎术后患者长期卧床,胃肠道功能紊乱,持续性幽门痉挛,导致胃排空障碍,有可能发生急性胃扩张。

2.5 切口感染 腰椎术后切口感染尤其是深部感染是严重的并发症,预防术后感染是手术成败的关键。导致伤口感染的因素有多种,术中无菌观念不强、术后污染伤口;引流管护理不严格,患者本身抵抗力低下,尤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欠佳属于感染发生高危因素。

2.6 脑脊液漏、伤口出血 脑脊液漏的原因是术中硬脊膜损伤未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所致。术后伤口少量渗血及引流管有少量血性液体流出,属于术后正常反应。一般24h不超过250ml且逐步减少,同时生命体征平稳。

2.7 下肢深静脉血栓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危害严重,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血液高凝、血流滞缓及血管壁损伤[2]。患者由于脊柱手术后,活动受限,使下肢血流缓慢,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2.8 下肢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 由于腰椎手术时会对脊髓、周围神经和神经根造成不同程度干扰和损伤,另外术后患者惧痛心理,不进行下肢功能锻炼,肌肉发生萎缩,导致日后康复进程减慢,或康复效果不理想,影响术后预期效果。

3 护理对策

3.1 防止泌尿系感染 术后6h拔出尿管,如需留置尿管者,每天温水清洗会2~3次,用5%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尿管。尿管于患者腿下经过固定,引流袋低于膀胱。防尿液倒流逆行感染,并定时夹闭尿管,鼓励多饮水,训练膀胱功能。应用敏感抗生素控制尿路感染。

3.2 防止褥疮 术后每2h翻身1次,平卧、侧卧交替,保持床铺的清洁、平整,每日温水擦洗全身。保持会清洁。本组病例中有2例发生马尾神经损伤,大小便失禁,前期护理不当,引起会湿疹,给予每次大便及时清理,清洗后涂以氧化锌,加强皮肤护理后湿疹消失。

3.3 预防肺部感染 术前练习深呼吸、咳痰。术后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每日2次,鼓励患者咳嗽,并双手轮流叩击胸部。每次翻身后叩击背部,使痰液震动脱落咳出。

3.4 防止腹胀和便秘 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便秘者给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严重者给予缓泻药。腹胀者减少进食,热敷按摩腹部,肛管排气,针灸或足三里封闭,急性胃扩张者可以行胃肠减压。

3.5 预防感染 术中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术后引流管不得超过切口高度以防止倒流。保持切口敷料干燥、清洁,及时更换敷料。术后测4h体温,术后3~5天低热为吸收热,若体温降至正常后再度升高,应怀疑存在感染的情况,给予积极抗感染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控制血糖波动于正常范围。

3.6 防止切口出血及脑脊液漏 术后由于伤口渗出大量血性液体,定时测量生命体征,必要时检查末梢血来确定是否需要补液和输血。在放置有引流管的患者,如1天的量超过300ml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如术后2~3天引流呈清水样则示有脑脊液漏,不能拔管,须引流[3]。如术后1周脑脊液漏可以俯卧位也可平卧位切口下加垫压迫。

3.7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术后发现患者下肢肿胀疼痛,皮肤青紫或潮红,皮肤温度略高,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监测患者术后的体温、脉搏、小腿周径、腓肠肌触痛等情况。术后早期活动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有重要意义,可常规给予抗凝药物保持血液流动性。

3.8 防止肌肉萎缩及康复训练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防止神经根粘连,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并发症出现[4],促进康复。活动可因人而异,以患者不感到疲劳和痛苦为宜。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在患者有一点点进步时即给予鼓励,以增加信心,促进身心健康。

4 指导康复

术后麻醉恢复后即进行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运动,由被动向主动过渡,并进行踝泵动作,做股四头肌等长等张收缩,每个动作保持5s,反复练习。术后第4天,佩戴腰围护具保护离床活动,起床方法:患者平卧带上腰围,双上肢撑着床,使躯干慢慢离床而坐起,无自觉不适后扶助行器站立行走,步态稳健后,术后1个月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手术后3个月内禁忌弯腰负重,避免弯腰活动[5],教会患者下蹲拾物的方法,大小便宜使用座厕凳。病人出院时要做好健康教育,定期回访,有些腰椎疾病患者在手术治疗以后,认为身体已恢复健康;也有一些认为再也不能从事工作和体育运动。其实这两种观念都是极为错误的。手术完毕后,并不意味着整个治疗的结束,也不意味着从此丧失了工作能力。还需患者进一步用其他康复手段如功能锻炼等来巩固和增强疗效,避免复发。一般在3~4个月后才能开始工作。避免同一种姿势维持时间过长,应不定时地改变,以调节腰椎压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腰椎稳定性。出院后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地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持之以恒,以增强腰椎稳定性,防止复发,向病人说明休息的重要性。

5 小结

脊柱外科是极具创意,也极具风险的医疗专业。血的教训要求我们必须严格遵守这些前人失败中凝练出来的原则[1] 。随着脊柱技术的不断完善、发展,用于治疗腰椎疾病,在解除痛苦、恢复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明确疗效,但是一旦发生术后并发症,除了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外,很大程度上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不断对腰椎术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及康复训练进行总结,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邱

贵兴等译.脊柱外科学/骨科核心知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1.

2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28.

3 李秀.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护理要点.护士进修杂志,1999,14(4):33.

篇5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锻炼;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6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8(a)-0034-03

Research progress of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measures of LDH

CHEN Yingying XU Yaling ZHU Dongmei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e 81st Hospital of PLA,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00002, China

[Abstract] Operation is currently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of treating 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 In this paper, research of the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measures of LDH are carried out and summarized. Recent evidence has showed that scientific nursing interventions can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surgery, and promote early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At the same time, this study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relevant researches in China.

[Key words] Lumbar disc herniation; Rehabilitation exercises; Nursing intervention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以腰腿疼痛为主要症状。因其病程长、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随着手术的广泛开展,术后部分患者仍残留有腰部、臀部或下肢的疼痛。加强对术后患者的康复训练治疗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1]。术后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锻炼可防止神经根粘连,促进肢体神经、肌肉的功能恢复,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腰背肌萎缩综合征,减少卧床并发症、缩短康复的时间,降低复发率,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目前临床上对患者术后的最佳康复训练的措施还没有达成共识。本文对近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促进康复措施的研究进行了回顾,现综述如下:

1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锻炼的意义

1.1 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术后疗效,降低复发率

1.1.1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过程中手术技巧至关重要,但术后康复锻炼,无疑对手术的成功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康复锻炼可促进全身及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伤口愈合,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2]。

1.1.2 术后康复锻炼对手术效果显得尤为重要,锻炼是为了尽可能多地恢复脊柱的功能,以减少功能障碍和疼痛的危险。康复锻炼可减轻手术局部水肿,通过改进肌肉的功能状态和强度,控制末梢肌肉泵来调节细胞间质的流体静压,从而达到减轻组织水肿的效果[3]。运动增加了对腰椎神经根的牵拉,减少了神经根周围瘢痕组织的粘连固定,增加了神经根的活动范围,减轻对神经的压迫[4]。可增加或恢复腰椎运动和神经结构的水平面运动,促进背伸肌和韧带力量的增强,改善脊柱的支持作用,以获得维持脊柱相对稳定性灵活性,达到减轻和消除腰腿疼痛的目的。

1.1.3 术后采取腰腹肌群的功能锻炼,加强了肌肉的力量,恢复脊柱的稳定性,通过完善腰椎的主动稳定系统的功能来缓解术后症状,降低术后复发率[5]。

1.2 促进术后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术后康复锻炼可以有效地缓解术后疼痛,长期坚持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均有益。住院天数少,休假天数少,尽早进行康复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和社会的经济负担,使患者可以早日返回工作岗位,回归社会[6]。

2 促进康复的干预措施

2.1 术后

术毕返回病房后卧硬板床4~6 h,以达到压迫止血的作用。6 h后可协助患者进行轴线翻身,勿扭曲,保持腰椎的稳定。侧卧时,背垫软枕保持45°卧位。每2小时协助翻身一次,预防压疮。

2.2 病情观察

2.2.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2.2.2 由于腰椎后路髓核摘除术术中可能损伤马尾神经或腰脊神经根或术后水肿压迫,因此,术后要求严密观察,术后72 h内每15~30分钟监测双下肢的感觉、运动功能[7]。

2.2.3 密切观察切口及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保持引流管在位、通畅。切口敷料的干洁程度是早期发现脑脊液漏的关键,若引流液的量明显增多,颜色淡黄,可确诊为脑脊液漏。则应抬高床尾,拔出引流管,必要时加密缝合,局部加压包扎[8]。

篇6

[关键词]骨折术后;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4―0139―01

骨折手术后需一定时间卧床休息,限制了全身及局部的正常生理活动。若护理不当,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发生挛缩及粘连,影响术后康复。因此,骨科术后的功能训练及护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07年12月~2008年3月各类骨折手术病例52例,其中男33例、女19例;年龄17~79岁,平均46岁。上肢骨折12例,下肢骨折28例,髋部骨折6例,胸腰椎骨折16例。

2 康复的基本原则

白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可开始康复训练,贯穿骨折治疗过程的始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功能训练的内容、强度应根据骨折治疗的不同阶段而改变,训练量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活动范围逐渐增大,不要过急、过猛,以防加重损伤;功能训练应不使病人感到疲劳或伤肢疼痛,避免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一切活动均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

3 心理护理

在术后早期,病人表现为恐惧、焦虑、烦躁易激惹;骨折中后期,可产生多疑不安,对治疗丧失信心;当肢体功能障碍或残疾时,会悲观、绝望,甚至轻生。面对情绪多变的骨折病人,应主动关心,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精湛的技术,取得病人的信任,通过沟通和交流,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耐心讲解功能训练的目的及重要性,取得病人的主动配合。鼓励病人家庭成员参与并提供精神支持。

4 功能训练个体化

根据病人的病情及手术部位、性质、手术方法、全身健康情况,确定个体化的功能训练方法和内容。

5 康复护理措施

5.1初期护理:在骨折早期对病人实行康复措施,既能发挥病人的潜能,也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相结合。手术后1~2w,主要做肌肉自主收缩或放松活动。原则上,除骨折部位上、下关节暂不活动,身体其它关节均需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肿胀消退,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直。对脊柱及髋部的大手术后几天内的翻身和患肢活动必须由医护人员指导和协助。上肢手术后,让患者早期离床下地活动,同时做耸肩、握拳动作。下肢手术后,活动上半身和未固定的关节处。同时还要做踝关节及趾间关节屈伸活动、股四头肌静态收缩活动。

5.2中期护理:指从术后切口愈合到拆除牵引或外固定物的一段时间。这一时期,骨、关节、肌肉、韧带等组织的疾病及手术切口创伤正在愈合,手术部位疼痛、肿胀明显缓解或消失,骨折端已有纤维连接,并正在形成骨痴。在此期,医护人员要帮助病人进行骨折的上、下关节活动,并在初期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活动时间、强度、范围,配合简单的器械或支架辅助训练,使全身关节达到或接近正常的活动,使患肢的功能大部分得到恢复。

5.3后期护理:指从骨关节等组织已经愈合到恢复全身和局部正常功能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还需继续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训练,使患肢功能恢复正常活动范围。对仍有不同程度障碍的关节、肌肉,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并利用器械加强活动,做器械操或做徒手操,配合理疗、按摩、针灸等,使肢体功能得到恢复。

5.4行走活动:要劝阻病人不用伤肢负重,许多骨折病人因急于恢复或为了生活的需要,常默默地用伤肢或带腋杖行走负重,在此期间应及时指导病人正确负重,帮助病人采用三点步行走,防止骨折处的再损伤。

6 结果

本组52例经过康复护理,50例骨愈合良好,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随访44例,效果良好;1例糖尿病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经对症治疗,痊愈出院;1例79岁老年病人合并心衰死亡。

篇7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后康复锻炼

中国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176-03

胸腰椎爆裂骨折好发于胸段,为脊柱不稳定型骨折,常伴有脊髓神经根损伤,主要损伤原因为高处坠落,强大轴向暴力作用于脊柱1个或1个以上的椎体称胸腰椎爆裂骨折,椎体后壁破坏,碎骨片突入椎管占位在20%以上,根据不同应力作用,造成椎体骨折部位,形状不同,主要损伤在脊柱的中、前柱,有部分病人伴有脊上韧带断裂。临床上大部分病人脊髓神经损伤以压迫为主,早期手术准确复位,坚强的内固定是今后神经功能恢复,脊柱稳定重建的重要条件.术后正确有效的康复是功能恢复的重要保障。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以来,共收治胸腰椎爆裂骨折58例,其中伴脊髓损伤12例,在脊柱内固定的基础上早期进行系统的康复指导,收到良好效果,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8例,男33例,女性25例,年龄19-63岁,平均54.8岁,损伤原因:高处坠落伤35例,挤压伤18例,跌伤3例,车祸2例,受伤椎体T12 10例,L1 11例,L2 5例,其中有32例为多锥体损伤,8例T8.9,7例T9.10L1,12例T12L1,5例T12 L1、L2,同时4例合并有骨盆骨折,6例合并有四肢的骨折, 21例行AF内固定,37例Tcnor系统内固定;41例行减压术,其中26例行植骨融合术。结果无1例发生并发症,除3例全瘫病人无明显进步外,16例不全瘫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13例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无脊髓损伤的35例,全部患者均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手术距损伤时间8h-12d.

2 术后康复护理

2.1心理康复指导

胸腰椎骨折一般发病突然,多为意外事故,患者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从一个健康人成为一个患者的角色转换,加之卧床休养时间长,需要家人长期照顾,患者对生活及预后的担心会使其产生巨大的生活压力,护理人员对患者除耐心疏导外,还应指导患者发泄心中的不良情绪,需保持耐心,认真倾听,给予讲解,切不可表现出厌烦,另外,取得家属的配合,及时与患者沟通,针对患者各阶段的心理反应,思想活动,及时给予安慰,解释,讲解手术的必要性、目的、手术简要过程,以及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认真坚持治疗.

2.2术后基础护理:康复锻炼:适时有效地康复锻炼指导想,使疾病恢复的重要保证。

2.2.1 术后护理: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回病房后患者取平卧硬板床,时间一般为4-6周,特别是行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术的患者更应如此,卧床时间可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素质及手术方式而定。术后饮食无特殊禁忌,可根据麻醉方式决定。术后4-12h内平卧,不宜过早翻身,以免引起伤动性出血,这时应按摩骶尾部、肩胛部 、足跟等骨突出受压部位皮肤,以防止发生压疮,同时进行双下肢向心性按摩,每次按摩5--10回,间隔10---15分钟,以增加血液循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12h以后可由护士协助翻身,采用护士一手置于患者的肩胛部,另一手置于患者的髋部,两手同时用力,保持脊柱在一条轴线上,平衡翻身,严防扭曲,如患者过于肥胖,可两人协助,以保持翻身动作的稳妥,防止脊柱过度扭曲造成术后伤。一般术后3天内,患者不宜自行强力翻身,以保证腰部筋膜、肌肉、韧带愈合良好。3-7天以后可根据患者的体质结合病情考虑是否可自行翻身,据病情不宜自行翻身或翻身困难者,仍需要协助翻身。

2.2.2 引流管护理:注意保持伤口负压引流管的通畅,根据患者翻身的方向,妥善固定好引流管,使其不受压、不打折、不扭曲,并注意防止引流管脱出。同时注意观察负压引流的量、色、性质,一般术后1-2h引流量为200-350ml左右,24h不超过600ml,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24-72h后引流量少于50ml时应拔除引流管。如引流管中出现非血性液体或引流液明显变淡,可考虑为脑脊液漏,可将床尾抬高30度,停止负压引流,加压包扎伤口,及时更换敷料及衣被,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2.2.3病情观察: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密切注意切口渗血及渗液情况,伤口是否疼痛,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四肢肌力恢复情况及皮肤感觉的改变,同时加强生活护理,多巡视病房,与患者交流沟通,主动关心患者,解除其不习惯和怕麻烦人的顾虑,满足患者的基本生活需要,正确指导患者在床上使用便器,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床铺一旦污染,主动及时更换干净被褥。指导患者合理的膳食,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纤维食物,适当按摩腹部以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增加营养,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质,含纤维素丰富的饮食,防止受凉感冒,以增加肌体抵抗力。嘱患者多饮水,以利排尿,防止泌尿系感染或结石。指导患者行深呼吸,有效咳嗽,促进换气,协助翻身叩背,促进排痰,以预防肺部并发症,必要时行雾化吸入,以利痰液稀释。

2.3 术后功能锻炼指导方法。

2.3.1 术后早期(0-7d):术后1周内,以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出现水肿,血肿压迫脊髓与神经,预防神经根粘连为主。[1]麻醉作用消失后,鼓励患者自行活动双上肢,如握拳、屈腕、肘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旋锻炼;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仰卧位,双下肢自然伸直,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进行主动的双足背伸、跖曲锻炼,持续5-10s后放松,恢复原位,双足背伸与跖曲交替训练,同时还要加强下肢膝、髋屈伸和足趾各关节的活动以及直腿抬高锻炼,左右替训练,2-3次/d,10-20 min/次,锻炼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宜,各足趾随意活动,拇趾尽量伸、屈反复进行,以增加肌肉力量。直腿抬高活动是防止神经根粘连的有效措施,患者平卧位,在应用镇痛药物(如镇痛泵)的前提下,膝关节伸直,脚上举,初次由30度开始,逐渐加大抬高幅度,双替进行2-3次/日,5-10下/次,逐日增加以不感到疲劳为宜,循序渐进地达到活动角度,锻炼时先被动逐步过渡到主动。在直腿抬高练习的同时协助患者做压膝、压髋等被动活动,由于下肢伸屈活动可牵拉神经根,使其有1cm的移动范围,从而防止神经根再粘连。[2] 截瘫患者被动完成上述训练。屈颈活动,去枕平卧,头抬起,下颌靠近胸骨,反复进行,3-4次/日,5-10下/次,逐渐增加活动量。

2.3.2术后中期(7―28d):伤口愈合期,此期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负压引流管拔除,疼痛缓解,脊神经根水肿消失,继续加强前面已指导的功能锻炼。功能锻炼要科学性:开始动作要缓慢,活动范围不必过大,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功能锻炼次数并非做得越多、幅度越大,效果就越好,每种锻炼方法重复次数、幅度大小、频率快慢都应因人而异,应根据患者年龄、体质和手术入路不同而灵活掌握。不应规定具体时间、具体次数,要辨证施护,以锻炼部位有轻度疲劳感为度,不可强求,次数由少到多,活动幅度由小到大,频率由慢到快,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如锻炼后出现不适或疼痛应及时报告医师,防止意外发生,并进一步调节功能锻炼的度和量,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此期锻炼以增加腰背肌和四肢肌力为主,指导患者在家人的协助下自行平衡翻身,侧卧和平卧交替进行,患者双手拉住床栏杆,家属在患者的另一侧协助托腰背部,轻轻将患者抬起侧卧,并将患者置于舒适的功能位。另外还要加强括约肌训练 对于不完全瘫痪的患者指导其进行括约肌训练及做提肛运动8-10次/d,每次15min,逐步恢复括约肌的功能,使大小便得到控制。术后第三周开始,首先练习挺腰法:,坚持6个月,以提高腰背肌力,增强脊柱的稳定性,5-10 min/次,2次/d。病人仰卧位,肩与臀部贴紧床面,腰部向上抬起,开始2-3次/日,5-10下/次,每日增加1次或以不感到疲劳为宜。术后第四周开始,进行五点式支撑法练习,患者仰卧屈膝,用头部、双肘、双足作为支撑点,撑起背部、腰部、臀部及下肢,距离床面由小到大,直至腰部完全弓起,停留3―5 min,如此反复。

2.3.3康复期:术后4周-3个月,根据手术部位及方式不同,卧床休息4-6周。术后5周以飞燕点水法锻炼腰背肌,患者俯卧,抬起头胸离开床面,两上肢向后背伸,两膝伸直,从床上抬起两腿,只有腹部着床,身体呈反弓形。拆线以后,充分卧床休息后腰部需要戴腰围,以保护胸腰椎的稳定性,由护士或指导家人协助扶着坐起,重力放在腋下为支撑点,挪至床旁,两脚着地站起,由家人扶行,下床活动,慢慢行走,但避免弯腰、扭腰等动作,护士应与病人一对一的训练,指导病人掌握要领,保持正确的训练姿势;同时进行站立训练 可行扶助行器站立,站立自如后再扶拐站立,最后达到自己站立,练习站立的同时依靠上肢支撑力进行下肢活动,如膝关节屈伸、踢腿等锻炼下肢肌力,以加强其稳定性。 若自己独自下床时,可先采取俯卧位,双足着地,再以双手配合用上肢撑起身体,保持腰部伸直位,两脚着地逐渐站起。站立稳定后由专人保护进行行走训练,练习走路时,要求迈步要前突,上身和头部要伸直,保持上身稳定,步伐要均匀。先练习扶墙行走,适应后再独立行走,行走距离开始最多不超过50米,以后逐渐增加。不可在床边或椅子上久坐,以免由于重力的作用,造成神经根水肿,引起腰痛。继续加强床上腰背肌肌力的锻炼,进行二点式、三点式训练以及五点式、飞燕点水式训练,次数增加,方法同前。

2.4.出院指导:提高患者的认识,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出院前,护士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讲明出院后仍需坚持功能锻炼至完全康复,以巩固和提高疗效。出院后继续卧硬板床,出院头3个月以休息为主,辅助以积极的康复锻炼,仍坚持腰背肌功能锻炼,在原有锻炼的基础上,增加锻炼的强度做到持之以恒,戴腰围保护腰部3个月,避免过早体力劳动。手术后脑力劳动可在6个月逐渐恢复工作,体力劳动则应在12个月后才开始工作,工作由轻到重,时间由短到长,并避免强烈的弯腰、挑担、扛物等重体力活动。[3]避免坐软椅,防止腰部极度弯曲或扭曲。如出现持续性腰痛,下肢痛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复诊。

3讨论

胸腰椎爆裂骨折由于手术相对复杂,骨性愈合时期长,术后的康复训练则是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正确的康复训练指导是造成植骨块移位,内固定物松动,腰背肌萎缩的主要原因。术后的正确护理和病情观察、并发症的预防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术后功能锻炼的指导与手术成败密切关联。全面了解有关疾病的病因、症状、体征情况,有利于向病人进行健康宣教,护理人员通过有针对性的宣传和辅导,减少患者手术前的心理恐惧和焦虑,提高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加快患者手术后恢复的速度。掌握病理变化,有利于了解手术指征与治疗方案,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便于知道患者锻炼的方法与时机。围手术期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和有效的功能锻炼及心理疏导,加快了病人术后的康复,减少了术后的并发症,促进了患者功能的恢复。所以精湛的手术技术配合优质的康复护理是疾病恢复的重要保证。

4结果

58例病人术后3-18个月随访,患者能够自觉地按照要求进行功能锻炼,顺利达到康复,1例患者术后8个月出现螺钉松动,主要因过早负重有关。57例患者均达良好骨性愈合,其中13例截瘫患者借助轮椅恢复部分生活自理,3例不全瘫患者术后需家人协助恢复部分生活自理,除3例全脊髓损伤患者外,其余55例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按ASIA损伤分级平均提高1-2级,优良率为98.7%,。

参考文献

[1]胡慧敏.赵合元,腰椎间盘术后血肿形成原因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7.96

篇8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损伤,伤者可丧失劳动能力,不仅影响自身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1]。脊髓损伤后1~2个月之内,是预防各种并发症和开展早期康复的关键时期,对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有重大影响。脊髓损伤早期康复“早”的含义是指:受伤当日开始,从入院开始,术后立即开始[2]。我科对2006年6月~2008年6月收治27例外伤性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早期强化康复训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7例,其中男19例,女8例,年龄17~58岁,平均36.2岁,来院就诊时间为伤后1h~9d不等。完全性脊髓损伤9例,入院时影像学检查示脊髓完全横断,双下肢肌力为0级,感觉运动功能完全丧失;不完全性脊髓损伤18例,入院时影像学检查示脊髓不完全损伤,双下肢肌力≤3级,感觉运动功能不同程度丧失。27例患者均进行了手术治疗及必要的药物治疗。住院时间16~62d,平均为28.7d。

1.2 方法 为患者实施早期康复干预,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情况来调整康复程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康复干预。待患者有部分肢体功能恢复则鼓励患者进行积极的主动肢体功能练习。

2 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最短1年,最长2年,平均1.6年。9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能熟练使用轮椅活动,生活基本自理,未发生压疮、关节僵直、关节挛缩、足下垂,二便规律排泄;其中4例患者可在支架和双拐帮助下短距离行走。7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能弃拐行走40~60min,生活自理,二便能自控;其余11例生活自理,可熟练使用轮椅及双拐,二便能自控。除5例患者生理、心理状态、社会适应能力欠佳外,其余22例均康复良好。

3 早期康复护理措施

3.1 关节活动度(ROM)及肌力训练 上肢训练:顺序为手-手腕-肘-肩关节,帮助患者做手指的屈伸、握拳、拇指对指及外展运动,肘关节伸屈、前臂旋后运动,肩关节前屈、外旋运动,上肢外展扩胸运动。下肢训练:顺序为足趾-踝-膝-髋关节,做关节被动活动时,注意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避免活动范围过大和快速用力牵拉引起关节脱位、韧带损伤等,指导并鼓励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一般在内固定术后2~4周开始胸、腰、腹肌的训练。

3.2 呼吸功能训练 包括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排痰训练等。①深呼吸训练,增加肺活量:采用吹气球和吹气泡训练。②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屈膝,深吸气在呼气约2/3时咳嗽,如此反复进行,避免在餐后进行以防呕吐。③间断叩背:每2~4h翻身叩背1次,通过叩击震动使痰液松动排出。

3.3 膀胱功能训练 入院后1~2周内给予留置导尿,使膀胱内不积存尿液,可预防泌尿系感染和膀胱萎缩。伤后2周夹闭尿管进行膀胱训练,每2~4h1次。伤后3~4周拔除尿管训练膀胱反射功能,指导患者缩腹、提肛,每日3~4次,每次10min,诱导患者意识控制。

3.4 变换及训练 变换是脊髓损伤患者护理的一个重要问题。①患者应卧硬板床禁卧软床,防止损伤加重。②平衡翻身:每2-4h患者平衡翻身1次,翻身时需2~3人保持患者肩、腰、臀部呈一直线,禁忌扭曲,动作协调一致。 术后1周,开始床头抬高训练,防止性低血压。方法:逐渐抬高床头15、30、45至60°,每次10~15min,每日2~3次,直至患者在床上坐起。

3.5 轮椅训练 掌握轮椅的使用技巧对脊髓损伤患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患者术后2周开始轮椅推行训练,第四周开始轮椅技巧训练,第六周实现独立乘坐轮椅,训练双上肢支撑力、如何上下、安全乘坐轮椅、使用轮椅手闸的技巧,轮椅上定时用双手支撑扶手,减轻臀部的压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预防压疮的发生。

3.6 行走训练 训练性步行要在护士或家属的协助下,由坐到站立、移动、行走,自身不能达到行走的功能。功能性步行可通过训练达到行走功能,如不全瘫患者可借助辅助工具,如拐杖、助行器、支具等进行行走训练,最大可能地恢复行走功能。

4 讨论

脊髓损伤可造成患者运动、感觉、大小便等功能障碍,甚至引起压疮、尿路感染、肾功能衰竭等而危及生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寿命。国际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证实,在正确的急救处理、合理药物及外科干预的基础上,及时的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减少脊髓损伤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及功能代偿。康复的目的是充分发挥肢体存在的主动功能和训练截瘫肢体残余功能,以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工作能力。脊髓损伤早期康复训练是康复医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脊髓损伤功能康复统计资料显示,由于开展早期康复,住院时间、医疗经费有逐年下降的趋势[3],而未开展早期康复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卧床时间延长[4]。本组观察结果显示早期康复训练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功能恢复起到了康复期短、康复效果好的目标。因此,开展早期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洪英,范建中.151例外伤性脊髓损伤后截瘫患者病因学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6):395.

篇9

摘 要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3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VC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根据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应用健康宣教加心理疏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呼吸、血压、心率、SPO2)的平稳性、依从性、舒适性,心理学调查(焦虑SAS、抑郁SDS)、疼痛缓解时间、发热时间、应用抗菌药物、住院时间及康复效果等的变化,并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呼吸、血压、心率、SPO2)的平稳性、依从性、舒适性,心理学调查(焦虑SAS、抑郁SDS)、疼痛缓解时间、发热时间、应用抗菌药物、住院时间、及康复效果等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使患者在围手术期间无论在生理、心理、社会、疗效上达到最佳效果,是确保手术治疗取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围手术期护理

压缩性骨折已成为一种常见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家庭生活造成很大影响[1]。近年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VCF)在各大基层医院逐步普及开展。该手术损伤小、恢复快、合并症少、术后痛苦轻等优点,能有效解决骨折引起的疼痛和畸形,但三分医疗七分护,椎体成形术是一种新技术,特殊的手术方法加剧了患者的担忧,如何提高手术患者的依从性、安全性、舒适性、高疗效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辐射的损害,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制定护理干预方法,并进行对照研究,以期能使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手术患者收到最好疗效。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9年6月~2010年5月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VCF)患者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58~78岁,平均67岁。文化程度小学以下12例,初中10例,高中以上8例,伴两种疾病11例,均有腰背部疼痛,无明显神经压迫症状。3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5例。两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见表1。

方法:对观察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进行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根据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应用健康宣教加心理疏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呼吸、血压、心率、SPO2)的平稳性、依从性、舒适性,心理学调查(焦虑SAS、抑郁SDS)、疼痛缓解时间、发热时间、应用抗菌药物、住院时间、及康复效果,并进行严格的观察管理并记录,最后进行资料整理分析。采用自行设计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遵医行为调查问卷。调查时,由专职护理人员负责解释,与患者交谈,让患者在理解的基础上填写完成,问卷当场回收。至疗程结束时共发出调查问卷30份,收回30份,回收率为100%,均为有效问卷。

疗效定标准: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评定标准。①治愈:压缩椎体大部分恢复正常形态,骨折愈合,胸腰部无不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②好转:骨折愈合,胸腰痛基本消失,胸腰段外观及椎体形态较治疗前改善;③未愈:局部疼痛,局部畸形无改变,功能障碍。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分析。实验数据采用X ±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用X2>/sup>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 理

健康宣教干预:由专职护士帮助患者熟悉手术室环境,训练,对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如麻醉方法、手术大约时间、配合要求等,均于手术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做详细的介绍;讲述配合的重要性,结合宣传栏、图片、健康手册等多种形式,介绍成功病例,使其对自身疾病有正确认识,解除思想顾虑,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术前护理干预:①训练干预:PVP通常采用俯卧位,局部麻醉后在C臂机X线监视下进行。为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前手术的训练相当重要。由专职护士指导患者。入院后指导患者行俯卧位,卧硬板床,让患者身心放松,减轻负重和体重对椎体的压力,缓解疼痛。可在头面部、髂部及膝部各垫1个软枕,每天训练2次。循序渐进,逐渐延长俯卧位时间达1~2小时,以增加术中适应性,训练1~3天后再行手术治疗。伴严重心脏病、肥胖患者不宜做训练。在俯卧位训练时。要训练患者屈膝、踝关节跖屈背伸及足趾活动,以便术中观察是否并发神经根损伤[3]。②肠道准备干预:由于骨折大多在胸腰段,易发生腹膜后血肿及肠胀气,影响术中透视质量。导致手术定位困难以及难以发现骨水泥的渗漏。患者术前2天开始禁食易产气的食物,并在手术前1天晚用肥皂水低位罐肠。③术前准备干预:完善常规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术区常规备皮、碘造影剂过敏实验,了解椎弓根的大小、走向,骨折的程度及脊柱是否有畸形、侧弯、旋转。认真询问患者的过敏史、用药史及手术史等,了解患者潜在的健康问题及双下肢的运动、感觉情况。④心理护理干预:由专职护士通过术前访谈,针对不同手术患者心理因素进行疏导,如术中疼痛、紧张程度、术后对自我形象的影响、疾病预后问题等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由于患者为老年人,心理顾虑较多,应及时掌握患者该阶段的心理反应[4],及时进行疏导和安慰,改变其心理状态与行为,耐心倾听患者述说,深入浅出地向患者讲解病情,对其内心疑虑作出科学的解释,使患者感觉到医务人员的心理支持[5],术前详细介绍手术方法、优点,给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增强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请已做过该手术的病例讲述术中感受、术后效果,帮助患者及家属直观和全面地认识PVP[6],使患者尽快稳定情绪,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配合护理,提高遵医行为。⑤术中护理干预:术中护理着重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保持患者清醒状态,和患者交流,针对患者不同心理状况用关心、启发、说服、鼓励、暗示等方式进行心理护理,嘱其不要紧张,因老年患者,心肺功能差,加之俯卧位引起不适,容易导致生命体征的改变,因此术中严密观察患者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观察患者是否伴有胸闷、发绀、呼吸困难,脸色及双下肢感觉、运动情况等症状,椎体成形所用的骨水泥在注入椎体后可能引起一过性低血压,骨水泥进入循环后可能引起肺栓塞[7]。因此术中护理有任何不适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对症处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⑥康复训练干预:由专职护士指导早期正确的康复训练和离床活动加强专科护理[8],术后6小时鼓励患者行双下肢直腿抬高训练及足趾活动每次抬高5~10秒再放下,以能耐受为宜;术后第1天在原来锻炼的基础上进行下肢关节活动,指导和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5点式即头、双肘和双足跟支撑,腰背肌向腹部用力,以不疲劳为宜;术后第2天在原来锻炼的基础上,可佩带腰围掺扶患者床边缓慢行走,距离和时间可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决定,一般2次/日,每次5~10分钟;术后第3天以后,在原来锻炼的基础上,由床旁行走逐渐过渡到病区内行走,锻炼时鼓励患者以增强其自信心每天两次,每次30分钟,以耐受为宜。强度应循序渐进,以增强脊柱体生物力学强度,恢复脊柱的承载功能。但应避免弓背行走和站立、长久坐立等不良姿势。指导患者出院后适当参加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多食虾、蟹等含钙丰富的食物,以促使骨量恢复。3个月内避免做加重脊柱负荷的活动,且尽量少做负重转体动作,叮嘱他们要注意安全,不负重,防止跌倒,避免引起再次骨折。长期服用预防骨质疏松的药物,以改善全身状况,并交代他们定期复查的时间,进行电话追踪提醒。

结 果

两组遵医行为比较:观察组依从性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X2>/sup>33.034,P<0.05),结果见表2。两组术中呼吸、血压、心率、SPO2变化比较:观察组呼吸、血压、心率、波动范围比对照组变化小,血氧饱和度下降程度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见表3。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应用抗菌药物时间、住院天数平均值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应用抗菌药物时间、住院天数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见表4。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sup>32.8,P<0.01)。结果见表5。

讨 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的一个常见病[3]。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临床上较常见,多出现严重的腰背疼,活动受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椎体骨折可以导致数月功能障碍性疼痛,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和潜在的运动能力。传统的开放手术风险大、创伤大,且因骨质疏松,内固定易松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将生物材料注入到病变椎体以增加其抗压性,迅速消除或减轻因骨质疏松及其并发症而引起的腰背疼痛等症状,预防椎体进一步塌陷和再骨折的发生[9],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方便、安全、有效的新方法,该手术损伤小、恢复快、合并症少、术后痛苦轻等优点,能有效解决骨折引起的疼痛和畸形,但三分医疗七分护,椎体成形术是一种新技术,特殊的手术方法加剧了患者的担忧,护士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术前做好心理护理,训练,正确评估手术耐受性;对患者进行俯卧位耐受时间检验,并发症的预防和对策;术中配合监护的同时实施心理疏导,针对性的安慰或应用一些躯体语言,加强眼睛、面部及躯体受压部位的保护,同时指导早期正确的康复训练和离床活动加强专科护理,而细致周到的护理与手术成功是密不可分的,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必须重视护理的重要性。

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提高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的平稳性,减少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辐射的损害。由于手术患者对麻醉、手术有关问题认知能力差,往往导致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状态,以致术前产生焦虑性高血压、心率和行为异常(烦躁不安、与医护人员合作差等),严重影响围手术期的准备、处理和术后康复。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减少镇痛、镇静药物的应用,增强自身免疫力,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并视为精神性术前用药,术前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起着药物难以取代的作用,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有助消除焦虑和抑郁的心理和维持血压、心率的稳定,仍为新的医疗模式重要组成部分。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上述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1)。在进行心理干预的实施中,护士应注意自身形象,贴近患者感情,注意个体化和认知能力的实质转化,方能达到预期心理干预效果。

实施术中护理干预,消除患者紧张心理,术中应严密监测血压、呼吸、脉搏、SPO2,因老年患者,心肺功能差,加之俯卧位引起不适,容易导致生命体征的改变,能及时发现异常对症处理,有利于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实施康复训练干预,由专职护士指导早期正确的康复训练和离床活动加强专科护理,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保证手术治疗成功的基础和关键。

综上所述,护士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使患者在围手术期间无论在生理、心理、社会、疗效上达到最佳效果,围手术期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是确保手术治疗取得成功的关键,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以提高患者晚年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保持患者社会功能完整的一个经济有效切实可行的辅助手段,有效的护理干预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康复及治疗效果的有力保障,否则体现不出微创、高新技术的优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汤霞,侯勇.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围手术期治疗[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3(12):1160-1161.

2 王桂珍,李红.舒适护理在脊柱外科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2004,20(9):33-34.

3 孙玉珍,高小雁,田伟.脊柱外科病人的护理1480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7):25.

4 陆烈红.病人对生理与心理舒适需求的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2):937-938.

5 程宇燕.手术室对手术患者实施术前综合干预的效果评价[J].临床护理杂志,2009,8(1):48

6 方旭.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7):616-617.

7 于晓华,李跃荣.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术中护理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1):15-16.

8 张亚民,郝秀兰,王桂丽.老年骨折的预防及康复护理[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5):477-478.

9 郭家伟,郑召民.经皮椎体成形术填充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14(2):126-128.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表2 两组患者依从性比较

表3 两组患者中血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比较

篇10

髋部骨关节病是髋部常见病之一,包括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颈骨折、强直性脊柱炎等。全髋关节置换术是较为有效的关节成形术,其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病人的关节活动功能及解除患部疼痛,从而改善病人的自理能力。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难度较大,并发症多,术后的护理相当重要,通过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减少各种护理并发症,使患者的关节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复。现将我院近两年资料较完整的相关病例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8~83岁。股骨颈骨折11例,股骨头无菌坏死10例。随访3个月~2年,疗效满意,假置及关节功能良好。

2 护理方法

2.1 麻醉后护理 硬膜外麻醉要平卧4~6h,全麻尚未清醒前,病人头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或分泌物吸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舌根后坠发生窒息;注意保暖,避免意外损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预防出血和休克,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2.2 术后与制动 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维持关节功能位,对于不需要牵引的病人,保持正确的,做到“三防”:一防:防过度屈曲和伸直,术后在膝关节下垫一软垫;二防:防内旋,术后穿防旋鞋或矫正鞋,保持外展30°中立位[1];三防:防内收,两下肢间放一软枕,肢体外展位,防健侧肢体靠近患肢而过度内收。

2.3 疼痛的观察及处理 术后24h内,患者疼痛较剧,特别是老年人对疼痛的耐受力较差,我们及时采用药物止痛措施,防止引起并存病的加重,如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胸闷、气促等。注意药量不可过大。术后3天仍疼痛较剧者,注意的变换和牵引的调整,保持正确、舒适的,抬高患肢,利于静脉血回流,避免患肢肿胀而致的胀痛。另外,结合体温的变化,注意伤口有无感染。在行早期功能锻炼前,应用止痛药,也可减轻活动引起的疼痛。

2.4 引流管护理 术后创口均安置一次性引流管,妥善固定,定时挤压;注意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及量,并做好记录,如第一天引流量>400ml,第2天引流>200ml,可能有活动性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倾倒引流液,防止感染;每天引流量

2.5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2.5.1 防止术后感染 术后感染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严重并发症。为防止感染,术后应保持引流管充分引流,防止扭曲、受压、血液瘀滞引起感染。敷料有渗血或渗液时,应及时换,保持切口干燥。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疼痛等急性炎症表现,观察体温变化,如术后体温升高,3 天后切口疼痛未减轻,反而有加重趋势,提示有感染的可能,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处理。

2.5.2 防止人工髋关节脱位 嘱咐病人保持髋关节姿势正确,严格按医嘱进行功能锻炼及活动,不能将双腿在膝部交叉放置,不能坐小矮凳、不能下蹲、不能盘腿,以免髋关节过度内收或前屈而造成脱位。

2.5.3 防止骨折 由于搬运不当或锻炼行走时护理不当、摔倒、扭折易造成螺旋骨折及金属柄折断,所以在搬运和功能锻炼时应特别小心。

2.5.4 预防肺栓塞 术中因对残留的股骨颈进行修整,以便安装不锈钢股骨头假体时,骨髓内的大量脂肪被挤入损伤的组织血管内,经血循环带到肺部形成肺栓塞[2]。因此,如发现病人胸闷、咳嗽、呼吸困难、脉率增快、双肺闻及广泛性湿罗音,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表现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采取积极抢救措施。

2.5.5 预防髂静脉血栓形成 患者长时间处于不动位置,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从而有可能导致髂静脉血栓形成。因此,除鼓励病人早期进行有关肌肉和关节的功能锻炼外,同时密切观察肢体情况,如发现下肢肿胀、肢端温度降低、发紫或发绀、疼痛等,应立即报告医师以便采取措施。

2.6 术后康复训练

2.6.1 早期康复训练 术后第1~2天做患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及踝、趾关节主动伸屈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及疼痛,使切口早期愈合。检查股四头肌锻炼方法是否正确,可让病人把手放在膝关节上方,感觉到髌骨向上方随肌肉收缩而移动,也可以用手推动髌骨,如推不动,说明收缩股四头肌方法正确。

2.6.2 中期康复训练 术后3~5天鼓励患者自主活动双上肢,握拳、屈伸肘腕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收肩关节等活动,保持上肢肌力同时有助于保持呼吸功能正常。术后第2~3天做髋、膝关节屈伸练习,从小角度开始,逐渐增加角度,但不能超过90°[3],同时加强外展肌锻炼,用手固定患肢外侧,做患肢外展。术后3~4天从坐位过渡到下床,护士在旁扶助使上身略向后靠,保持屈髋不超过90°,并保护好术侧下肢,防止内旋外旋;术后4~5天可扶助行器下地行走,锻炼时有人在旁扶助,防止跌倒。

2.6.3 后期康复训练 术后6~7天病人在床上进行直腿抬高训练,允许病人翻身,翻身时两腿之间放一软枕,鼓励病人可以扶拐行走。锻炼时有人在旁扶助,防止跌倒。术后第10~14天拆线,扶双拐出院。

总之,术后的护理中康复训练非常重要,而临床上很多患者由于惧怕疼痛而不能很好地进行康复训练这一现象并不少见。我们应该和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协助患者进行充分的康复锻炼,只有这样,患者才能最大程度地获得功能恢复,而我们也才能把护理工作做得更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一项技术难度较大的手术,由于创伤大、出血量较多,因此,对病人术中及术后护理及正确的功能训练非常重要。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可有效地减少各种护理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功能训练是病人功能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关健。

参考文献

[1] 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