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治教育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常规教育”为切入点,构筑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立体网络;注重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加强法制教育的实效,预防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杜绝违法犯罪行为,让学生学会并掌握运用法律武器进行自身安全防范;加强学生自我教育,遵守法律法规,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高尚的人生观、社会责任感,敢于同社会不良现象作斗争,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成为知法、守法的小公民。
二、工作目标
学校依照教育的法制规定,对师生及社会进行法制知识宣传,通过学习和培训,进一步增强我校全体师生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的意识,提升广大师生员工的法律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能学以致用,知道运用法律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工作要点
1、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我校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制宣传教育的责任机制,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责任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各年级,并把此项工作作为学校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本年度,学校将组建以校长胡伟为组长,法制副校长为副组长,行政其他成员和各办公室主任为主要成员的“学校法制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建立检查监督机制,将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
2、完善各项制度,不断增强全体教师的法制意识。
(1)“五五”普法以来,为了进一步推动我校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办学的水平,我们首先要强化校级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
(2)把教师学法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通过多种形式、渠道,加强全体教职员工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论、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学习,提高认识,依据新课程标准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强化依法治校、依法施教的意识。
(3)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强化班风、校风建设,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苗头,防微杜渐,把违法违纪率降到最低限度。
3、加强普法队伍建设,形成法制宣传教育的合力。
建立必要激励机制,稳定和扩大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队伍,不断加强法律基础知识和新法规的学习,提高法制宣传教育队伍的政治素质,并从实际出发,开展不同对象、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培训教育,加强学习交流,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的法律知识和管理指导水平。
主动争取司法、公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法制教育体系,形成全社会都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探索建立学校综合执法机制,依法维护教师的学生的合法权益。
4、多渠道开展普法教育活动。
(1)组织学法,增强法制意识
学法,懂法是守法的前提,加强学习,是普法工作的基础。为此,我校将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法律法规搜集整理出来,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有选择有重点地学习,学校教师要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新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使广大教师依法施教;学校普法工作者要以《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学生宣传教育的重点,增强广大学生的法制意识。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律知识
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持课堂教学为主,多种形式并举,努力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法制教育与课堂文化教育相结合。把法律知识教育列入学校教育计划,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二是把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在现有思品课、社会课、地方课程中,渗透法制教育内容;把法制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三是把法制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要充分运用学校橱窗、板报、广播站等宣传阵地开展普法教育。四是法制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结合,加强自护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调查、收集社会中由于无知、愚昧而造成的自我伤害事故或他人伤害事件,分析原因,自我对照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让每个学生能在活动中明白:只有知法懂法,才能进行自我保护,才能健康成长。
(3)开展活动,丰富学生法律知识
在法制教育的方法上,既要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内容,充分发挥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在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拓展新的途径,利用校园网、广播站、黑板报、法制宣传橱窗、法制宣传展板、法制小报,通过外出参观、法制讲座、观看录像、主题队会、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营造浓厚的法制氛围,扎扎实实地学习并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交通管理条例》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条文;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从而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的发现与矫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实现宣传教育与司法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从理论上、行为上参与社会责任与社会义务的学习,达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新境界。
(4)加强执法制度建设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建设,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在教师中树立“教学中心,质量第一”的意识,切实做好“教学六认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继续开展“爱生敬业”师德教育活动,开展行风建设活动;继续执行校务公开和教代会制度,进一步完善教职工津贴分配方案,加强学校民主管理的力度;贯彻《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完善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积极预防青少年犯罪和学生校内伤害事故的发生。
(5)切实落实学校安全保卫工作
进一步加强每日教师的值日制度和门卫登记制度,全体教师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杜绝一切不安全因素。各班在开学初及时做好学生往返交通方式的登记,教育学生及家长不乘“三无”车辆,以确保学生往返途中的安全。
(6)加强沟通,提高普法工作成效
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在这一工程中,学校教育是轴心,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依托。因此,学校将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利用告家长书和家长学校,向广大家长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交通法》等法律法规,使家长懂得学生遵守法的重要性,自觉教育学生知法、懂法、守法,配合学校进行法制教育。二是加强综合治理工作。本学年,学校通过给学生做法制教育专题报告,对学生及家长进行法制教育,争取学生家长及全社会支持,协助学校对不良行为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帮助。除此以外,我们还将继续寻求学校在社区及社会各界的支持,组织丰富多彩的普法活动,从而创设一个良好的普法氛围。
篇2
20*年是实施“五五”普法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本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市委九届三次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任务,根据《20*年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的要求,以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着力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着力于提高公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着力于营造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抓住重点、细化分类、扩大效果,认真做好全年的各项工作。
一、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精神,大力宣传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伟大成就
(一)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要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原原本本地学习十七大报告,重点学习有关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内容,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找准加强和改进整体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把十七大各项要求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着眼大局,以解决民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围绕完善民主制度、围绕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开展工作,注重在领导干部中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注重在广大市民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不断提高全社会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广泛宣传改革开放30年以来民主法治建设的成就。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一主题,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所走过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协助有关部门,组织、安排好“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系列活动。结合现行宪法的历次修订,加强宪法教育,提高领导干部和广大公民的宪法观念;进一步准确把握市民法律素质,认真做好市民法律素质评估调查工作;通过各种有效的宣传形式,进一步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烘托气氛,营造和谐稳定的法治氛围。
二、抓住重点,统筹兼顾,深入推进“法律六进”各项工作
(三)进一步深化“法律进机关”活动。继续完善领导干部法制教育制度,重点在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重视案例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法治领域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与解答,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年内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法制讲座不少于两次,各区县、各市级委办局至少举办一期领导干部法制研修班。启动“双百”工程,即:100名“学法用法模范公务员”和100名“学法用法示范机关”的评选工作,通过评选,树立典型,总结经验并推广至全市。建设和完善“干部学法网”,丰富在线学习课程,完善考核办法,进一步夯实公务员学法用法的阵地。
(四)重点推进“法律进学校”活动。积极配合市科教党委、市教委,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以增强引导性、参与性和趣味性为重点,推进法制教育进课堂。加强学校章程建设,研究制定市和区县二级“依法治校示范校”的评比标准和办法。以“依法办学、以德立校”为主题,组织开展对学校领导和法制课教师的法制培训,推动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配合司法部办好全国大中学生学法用法演讲赛。会同有关部门,通过组织举办法制教育观摩课、法制课教案征集评比、法制学科教研活动等,加强学科建设。充分利用法院、监狱、劳教所、戒毒所等,进一步拓展青少年课外活动实践基地,积极开展体验性活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体系。
(五)突出做好“法律进企业”工作。以推进依法诚信经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重点,大力开展《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的宣传活动,把握正确导向,通过法制讲座、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学法用法的水平和能力,帮助企业职工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发挥讲师团资源优势,定期进企业开展法律培训。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分别召开市有关部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有关方面的座谈会,认真探索“法律进企业”活动的有效抓手,发现先进典型,总结推广经验。年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法律进企业”现场推进会,并探索开展“守法经营示范企业”的创建活动。
(六)继续开展“法律进乡村”、“法律进社区”活动。以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为重点,全市每个街道、镇举办三次以上的专题法制讲座或法制文艺演出活动,提高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程序意识和责任意识。上半年内,明确“民主法治村”和“民主法治小区”的评选标准,全面推进“民主法治村”和“民主法治小区”的创建和评估验收工作。积极开展“法律下乡”活动,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十周年为契机,广泛开展基层农村民主法制教育活动,组织法律工作者进村入户,宣传宪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规,宣传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规,采取各类有效措施将“法律下乡”活动引向深入。继续做好第四届“梅陇杯”法制故事征集评比活动。
(七)积极开展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配合市总工会、市文明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办好“学法律、知荣辱、讲文明、促和谐”等各种针对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春运等进城务工人员大量流动的时间节点,集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结合《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的宣传,增强进城务工人员对法律法规的了解,培育他们自觉守法的意识和依法维权的能力。
三、总结经验,梳理思路,集中开展“五五”普法中期检查
(八)认真开展自我检查工作。按照市“五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在下半年组织“五五”普法中期检查。各区县、各单位要把迎接全市检查与自我检查有机结合在一起,主动与区县人大共同开展普法评估验收工作。要对照全国和本市的“五五”普法规划以及“法律六进”的文件,对本地区本单位的学法用法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总结,整理工作体系和各项机制,总结之前的成功经验,查找遗漏和不足,制定措施并及时改进。通过系统自查,切实提高各区县、各单位普法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法制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
(九)积极组织做好中期检查各项准备工作。市法宣办将适时邀请市级和区县人大代表到各区县和各单位,对“五五”普法以来所开展的具体工作进行综合检查和评估,主要检查基础工作机制、五类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工作、“法律六进”的实施落实情况、法制宣传教育的阵地建设状况以及相关台帐资料。举办回顾小结座谈会,梳理成功的做法,同时找出不足之处,为今后提供经验支持,以确保“五五”普法规划顺利实施。
四、弘扬法治,营造氛围,大力开展面向社会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十)深入推进20*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系列宣传活动。结合迎接奥运会和世博会,大力宣传知识产权法、体育法、公共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各区县、各单位至少举办一次大型宣传活动,使市民学习了解与奥运、世博相关的基本法律知识,积极参与和自觉配合两会的成功举办以及期间的城市运行和管理,为迎接奥运会和世博会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十一)继续做好“推进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系列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各区县、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与有关法律颁布实施纪念日和专项主题活动紧密关联的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以及其他重要节点,如《反垄断法》、《企业所得税法》的施行、“3.8”妇女维权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知识产权宣传周”、“5.25”交通宣传日、“6.26”国际禁毒日、“119”消防宣传日等,举办一次以上主题鲜明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扩大法制宣传教育的社会影响。
(十二)围绕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和本市第二十届宪法宣传周,大力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各区县、各单位要把宪法宣传周作为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展示窗口,提前规划,精心设计,突出主题,结合运用生动材料,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在宪法宣传周期间,深入开展至少一次以宪法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市民的宪法意识和民主意识,在全社会掀起学法守法用法的。
五、拓展渠道,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基础建设
(十三)健全工作机制,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继续发挥好各区县、各单位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联席会议)的作用,建立相关责任制和考核措施,明确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和要求,确保今年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对各区县、各大口的年度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考核方法以及法宣骨干和联络员例会制度,加强多方面、多渠道的沟通和协作,整合有效资源,完善整体工作网络,在社会中实现普法的全覆盖。
(十四)抓好法制宣传教育的队伍建设。继续开展对基层法宣干部的教育培训,注重培养服务大局需要、为民解困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基层法宣骨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讲师团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文化。完善基层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力争全市各个区县都有一支相对稳定,整体素质较高的普法志愿者队伍,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联动机制,逐步增强法制宣传教育队伍的总体力量。
篇3
为鼓励优秀学生就读职业学校,解决其家庭经济困难,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实施“职业学校助学奖学行动计划”。
(一)扩大资助职业学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规模。对全市职业学校(含部门及民办职业高中,下同),在原低保家庭子女、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人、革命烈士子女、五保供养的未成年人以及残疾学生免收学费、代管费的基础上,将贫困助学的资助(免收学费)对象扩大到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子女,使全市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免学费受资助人数(含特殊工种减免人数)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到10%,确保每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同时对上述两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营养餐资助,资助标准为每人每月40元,每学年按10个月计算,每人每年补助400元。
(二)设立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助学金。助学金用于免除就读市内职业学校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的本市户籍学生的学费。公办职业学校按实际学费标准全额免除,民办职业学校按同类公办学校学费标准予以减免。
(三)设立职业教育奖学金。职业教育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在校学生,奖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1000元,受奖学生总数控制在在校生总数的5%。
(四)经费筹措。职业教育助学奖学、营养餐资助及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助学金由市财政全额承担。具体结算办法是:各职业学校在每学年开学后,将上述具体名册等情况上报市教体局汇总审核,由市财政专项拨款。其中除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助学和营养餐资助金外,各校必须在上报市教体局前,将名册等情况在校内公示不少于5天。
二、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行动计划
为切实改善职业学校实训条件,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提高学生职业技能,重点建设好一批为学生技能培训服务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一)建设目标
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建于校内的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到2010年,建设2-3个国内一流、资源共享、示范领先的省级以上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其中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训基地各1个以上。在此基础上,再选择2个重点专业进行建设,使其成为既能承担学生生产实习任务、又能面向社会开放的、绍兴市级及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和企业职工培训示范基地。
(二)建设原则
1、统筹规划。实训基地建设要紧密结合我市产业带规划,突出职业学校骨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体现特色。
2、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向本市范围内其他学校、农村劳动力和企业职工培训开放,通过校际联盟、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对于跨区域开放、接纳其他学校学生比例高的实训基地可进一步申请建设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
3、注重效益。实训基地建设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提高实训基地使用效率。在保证学生实训的基础上,开展对外加工生产和学生勤工俭学,有条件的要逐步建立独立核算、滚动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三)基地申报与参评。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认真制定我市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在与省、绍兴市有关部门汇报、衔接基础上择优确定申报学校和项目。
(四)资金筹措。省级及以上实训基地资金由学校或举办者筹措,当年省及以上财政给予支持时,市财政给予不低于1:1的补助奖励。
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为帮助职业学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对职业学校教师进行全面培训和重点培养。
(一)专业课教师全员培训。用两年时间对全市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进行一次全面轮训,每位教师参加培训不少于96学时。培训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主要内容,重点培养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到2010年,全市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80%以上成为“双师型”教师。
(二)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采取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两年内使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达到45名,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的比例达到30%以上;每年选派2名左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攻读相关专业在职硕士,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专业骨干教师。
(三)专业负责人培养。通过理论研修、专业调研、技能培训、名校(企)挂职、赴国(境)外考察等途径,用两年左右时间培养6名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管理的“领头雁”。
(四)教师专业技能比武。凡以校为单位组队参加省、绍兴市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技能大赛,包括事先认可参与行业、专业技能竞赛的,其奖励标准参照《绍兴市职业院校专业师生技能奖励办法》绍市教字[20*]59号执行,形成专业课教师主动提高技能的良好氛围。
(五)经费筹措。该项经费由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万元的专项资金予以解决。
四、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行动计划
为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提高专业水平,强化办学特色,做大做强我市骨干职业学校,增强职业学校为地方经济服务能力,实施“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行动计划”。
(一)落实骨干职业学校建设任务。要加强统筹领导,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确保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普通高中。到2010年建设2所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于一体、设施先进、师资优良、管理科学的骨干职业学校,使其成为培养培训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台。
(二)加强示范专业建设。骨干职业学校建设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根据上级要求,到2010年,我市再完成2个以上省级示范专业的建设,使省级及以上示范专业达到4—5个。
(三)经费筹措。对骨干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所需经费,由市财政筹措。对省级及以上示范专业,市财政在省及以上财政给予补助基础上按1:1配套。
五、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行动计划
校企合作是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的有效举措,对于发挥校企双方积极性、加快培养应用性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结合具有重要作用。为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实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行动计划”。
(一)建立职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逐步建立一批由教育、社会保障部门、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预测劳动力需求、制订专业设置标准和培养目标、编写专业课教材、组织教学交流和技能大赛等。
(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在全市选定20家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基地,其中2家争取为省级优秀校外实习基地,6家争取为绍兴市级优秀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为已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学生提供熟练劳动技能的机会。
(三)建立校企合作的职工教育培训基地。依托职业学校、省级示范性化技术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建立3个校企合作的职工教育培训基地,为中小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培训提供服务。
(四)支持行业、企业举办职业学校或参与合作办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帮助行业、企业办好现有职业学校,鼓励企业参与办学、办专业以及共建实习车间。
(五)市级校外实习基地、市级职工教育培训基地由市教体局会同有关部门审定。全市每两年评选表彰优秀校外实习基地和优秀职工教育培训基地。被评上省级、绍兴市级优秀的,市政府分别给予20万元和10万元的奖励。
六、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行动计划
为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预备劳动力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计划。
(一)农村预备劳动力是指未能继续升学的应届回乡初高中毕业生。市农转办、市农办负责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组织工作,市教体局具体负责业务培训,并指导各乡镇(街道)化技术学校共同开展业务培训工作。
(二)各职业学校、乡镇(街道)化技术学校要根据我市产业发展特点和企业用工需求,兼顾参加培训学生的意愿,制订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计划,确定培训专业、培训时间等,报市教体局备案,并及时向社会公布,供毕业生及其家长选择。
篇4
2009年全县农业执法工作总的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全省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业转型升级主题,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执法体系建设,创新执法机制,提升执法水平,树立执法权威,依法保障农业产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净化农业投入品市场秩序,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切实为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执法保障。
工作要点:
一、加大执法力度,树立执法权威
1、开展打击食用农产品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对农产品种养环节、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展排查,督促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养殖场(小区)和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业投入品使用记录,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坚决防止和严厉查处使用禁(限)用农业投入品行为。
2、开展“绿剑”系列执法行动,做大做强“绿剑”执法品牌。具体安排是:“绿剑”1号行动,时间在4月,围绕春耕备耕,重点对种子、肥料产品进行专项执法。种子以水稻、玉米和主要经济作物种子为重点,重点查处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经营推广应当审定而未经审定通过的种子,超范围经营、无证生产经营,未按规定建立经营档案、包装标签品种介绍与审定公告表述不符等违法行为。肥料以复混(合)肥、有机肥、微生物肥料、叶面肥及床土调酸剂为重点,重点查处有效成分不足、包装标识不规范、任意夸大使用效果、一证多用、假冒伪造登记证等违法行为。“绿剑”2号行动,时间在6月,重点为农药产品(包括卫生杀虫剂),依法查处生产经营假劣农药,无登记证生产、添加未登记成份、扩大使用范围、一证多用、套证或冒证、标签不符合规定以及肥料产品标有农药功能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非法生产、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以及乙酰甲胺磷中甲胺磷超标和掺杂高毒剧毒农药的行为。绿剑3号行动,时间在9月,重点为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产品、宠物医院和种畜禽。依法查处无证生产经营、无产品批准文号、无产品质量标准、生产经营假劣产品等行为;饲料企业不依法建立原料进厂检验、生产记录、产品留样、产品出厂检验等制度;违法生产经营使用三聚氰胺、“蛋白精”等禁用药物行为;无《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种畜禽合格证》、《种畜系谱》生产销售种畜禽等行为;分装销售原料药、标签和说明书不符合规定行为;直接使用兽药原料药、使用人用药等违法行为;督促宠物医院和养殖场(户)建立兽药使用记录,严格执行停药期规定等违法行为。“绿剑”4号行动,时间在11月,重点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查处滥用冒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标志违法行为,加大农药残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兽药及兽药残留等监管力度,杜绝在种养殖过程中使用五种禁用高毒农药、三聚氰胺、“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建立监管长效机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二、加大执法宣传,营造法制氛围
为强化农资监管力度,整顿农业投入品流通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提高农民群众识假辨假能力,切实保障全县春耕备耕生产,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原则,3月上旬组织相关部门,深入乡镇村,积极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
通过设立农业政策及法律咨询、农资质量咨询、农业科技咨询、农业信息咨询、农资产品质量投诉等服务平台,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宣传强农惠农政策、传递种养技术信息和辨别假冒农资方法。
三、完善诚信体系,强化市场监管
根据《浙江省小农资质量安全整治和规范工作实施方案》(浙农专发〔20*〕76号)要求,全面开展小农资质量安全整治和规范工作。坚持“打扶结合,分类治理”原则,正确处理整治、规范和提升关系,尊重小农资经营者的市场主体地位,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打击违法行为。一季度开展小农资整规全县推开准备、发动工作,二季度指导小农资整规面上推开工作,三季度小农资整规全面整治工作,四季度小农资整规全面总结提高。
继续按照《创建百家诚信农资示范企业实施方案》要求,完成县级诚信农资示范企业的建设目标;继续大力推进农资连锁经营,组建农资连锁企业和连锁网点;引导分散的农资经营主体成立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行业管理、行业自律、行业服务等作用,努力构建全县农资诚信经营的长效监管机制。
同时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督抽检力度,强化市场监管,净化农业投入品源头。
四、规范执法体系,创新执法机制
1、认真贯彻《农业部关于全面加强农业执法扎实推进综合执法的意见》(农政发〔20*〕2号),力争全面实现农业综合执法。按照“行政处罚职能统一行使,执法人员统一管理,执法力量统一调度,执法文书统一规范”要求,通过集中办公、制度落实、日常监管、绩效考核等措施,健全、规范执法体系,迎接省市农业行政执法规范化达标考核验收。并根据省农业厅要求,抓住机遇,加强沟通,力争全县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纳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
篇5
摘 要:在21世纪的今天,素质教育已经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一线教师也在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后,不断地对现阶段的化学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而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初中九年级化学无论是从学科特点还是从教育的内涵来分析都离不开素质教育,所以,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视角,就九年级化学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了。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素质教育;方法
素质教育是指以促进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宗旨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以每一个学习者的个体身心发展情况来实施的教学方法,旨在因材施教,在兼顾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使得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有效的提高,进而使得自身的综合素养也得到有效的提高。本文主要以如何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做好九年级化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为重点,分析了素质教育理念下九年级化学的教学特点,提出了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九年级化学教学方法。
一、素质教育理念下九年级化学教学的特点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素质教育理念与传统的教学理念相比,其最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不论是在教材的编制上还是教学要求上,都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素质教育理念下要求教师能够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和进步;三是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九年级化学教学倡导一切教学内容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九年级化学教学方法
由上述分析可知,素质教育理念下,九年级化学教学工作有着新的特点,然而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激发,很多优秀人才都被埋没了,而素质教育理念恰巧能够使得学生的德、智、体、美、劳都得到有效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研究出一些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九年级化学教学方法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结合自己多年来掌握的理论知识,提出了以下几点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九年化学教学方法。
1.转变既有的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
总的来说,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来的,在教育观念、质量观、学生观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同时九年级化学新大纲的制定也是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上制定的,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注重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进行有效的联系。所以说,在推崇素质教育理念的今天,要想将素质教育能够在九年级化学教育中得以顺利的开展,就需要改变既有的应试教育理念,并且能够掌握素质教育理念的精髓和精华,能够做到从单纯的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将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教学理念转变为重视学生技能和能力和培养,将只重视书本知识传授的教学理念转变为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
2.掌握科学有效的九年级化学教学方法
就现阶段九年级化学大纲的实际编写情况来看,整个体系由选修和必修两部分组成,同时课堂教学与阅读、家庭小实验相结合,并设有理论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两个大的组成部分。因此,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九年级化学教学一定要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到化学与生活、生产的有效结合。例如,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意识到化学问题的重要性,当学生利用化学知识真正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时就能够有效增加其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从而有助于践行化学教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素质教育理念。
3.注重实验教学的方法
相比于初中的其他学科,化学这一学科有较多的实验内容,同时,实验又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关键,所以,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九年级化学教学要求,教师能够落实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和探究热情的基础上使得素质教育得以实现。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学科素养,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要求制定出合理的实验教学方案;另一方面,需要教师能够进行周密的准备,实验操作时要规范,能够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观摩上升到抽象思维,同时也能够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并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基础上使得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素质教育作为我国现代教育的基础,就目前我国教育事业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素质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九年级作为学生迈向高中的重要阶段,切实落实好素质教育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了。这需要广大一线教师能够在原有的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力度,结合素质教育的内涵,促进更多的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本文仅是笔者对素质教育理念下九年级化学教学方法的探索性分析,希望能够对今后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篇6
《*县安监局20*年安全生产工作要点》已经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根据今年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措施,抓紧组织实施,实现我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推
动平安*、和谐社会建设。
为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精神,不断推进平安*、和谐社会建设,根据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实际,现就我局20*年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工作提出如下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安全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落实《*省安全生产条例》为主线,以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为核心,以开展“安全生产执法年”活动为抓手,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狠抓突
出问题的整治,加强执法队伍和依法监管能力建设,大力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全社会事故防范水平,努力实现事故总量、事故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零增长”,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为经
济社会发展创造平安和谐的环境。
总体思路:围绕依法行政、强化监管“一条主线”,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二个体系”,构建基层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重大危险源监控“三个网络”,努力实现政府安
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安全监管手段和措施进一步完善,基层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全社会安全意识和防范事故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工作措施
围绕上述目标和思路,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安全责任落实,健全完善责任体系
强化各级政府、各级组织和政府各部门的安全监管职责。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和“一岗双职”安全生产责任制,继续实行
安全生产综合目标管理,完善分解事故指标控制考核体系,深化细化安全生产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办法,进一步加大责任制落实情况的检查考评,强化行政首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
抓的责任体系,推进各镇、各部门认真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水平。
进一步强化企业和其他责任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建设,坚决纠正安全责任制流于形式的通病,依据《*省安全生产条例》推动“三完善三落实”工作,建成包括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生产责任
体系,一是完善与企业签订责任书的内容,使主要负责人的八项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二是完善企业安全管理人员责任,使安全宣传教育、事故预防等十项工作职责落到实处。三是完善企业厂部、车
间、班组三级责任制体系,使“时时重安全,处处讲安全”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健全安全责任制体系,确保生产经营各环节都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首位。大力推广“五好平安企业”等创建经验,建立每
周安全生产活动、班前安全技术交底、民工安全教育、安全生产奖惩等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养成良好安全习惯,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
(二)深化基层基础工作,打牢安全生产根基
继续把基层基础工作作为20*年全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来抓,夯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
深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巩固和扩大安全生产ABC分类管理工作成果,县安监局将开展回头看工作,深入企业进行分类管理工作质量和整改进度的抽查,对达不到要求的,要实行补课和整改。扩大分
类管理覆盖面,逐步在规模以下企业中推广。要把安全生产ABC分类管理作为一项长期工作,与其他安全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建立长效机制。
继续毫不松懈地抓好安全生产培训工作。保质保量完成上级下达的全员培训任务,不断扩大全员培训覆盖面,加强进度和质量督查。继续组织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制止无证上岗等违法行为。
坚持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岗位培训考核制度,掌握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通过各个层次、形式多样、讲求实效的培训教育,使各类从业人员熟悉安全生产技能。建
立健全与劳动保障、教育等部门的配合协作机制,结合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安全生产知识受训面,同时整合教学资源,减少从业人员重复培训,提高培训效能。按照国家安监总局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结合全员培训,督促企业健全培训制度,制定培训计划,保证所需资金,建立健全培训档案。要把企业安全生产培训纳入日常监察执法的重要内容,依法查处违法违规
行为。
鼓励和引导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各级组织和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投入力度,改善安监机构工作条件。督促企业保证安全生产软件和硬件设施投入,加
强与财政、税务等部门的协调,认真落实上级部门关于安全生产费用提取、风险抵押金交纳等有利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制度,宣传和运用好安全生产专项经费税前列支的经济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加大
安全投入。进一步推行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力争“新帐不欠,老帐要还”。
进一步推广实施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在推广矿山、机械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同时,20*年要完成危化行业的标准化试点,并积极推广,推动全县高危行业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大力宣传标准化基础知识,结合安全生产ABC分类管理等工作,加大安全投入,促进安全管理程序化、技术装备先进化,岗位作业标准化,生产环境安全化。同时,巩固和提升安全生产达标镇(区)活
动,延伸开展达标村(社区)活动。
(三)加强基层监管力量,健全安全监管网络
根据《*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按照上级有关部署,借鉴外地经验,逐步推行部分安全生产行政处罚权委托给符合条件的镇(区)安监机构实施。要通过健全工作机制、以案说法、规范
行政执法文书等工作,增强镇(区)安监人员执法能力,切实承担起《*省安全生产条例》赋予的安全生产检查、违法行为纠正、事故隐患排除、处罚建议等五项职权。安全生产知识面广,专业技术
较强,要引导、鼓励和督促安监干部勤于学习安全监管业务,丰富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安全管理技能。围绕提高安监干部的隐患排查辨别能力、执法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年内要在安监干部培训和锻炼
上有新举措,一是抓好集中培训,提高理论水平,年内将组织镇(区)级安监干部参加省级安监执法培训。二是注重在实践中提高工作能力。通过互相交流经验、集中参与试点、现场观摩等形式,努力
扩大视野,年内将组织1-2次全县安全生产现场观摩会。三是重视各级安监干部后备人选选拔工作,吸收新鲜血液。支持办好电大的安全生产大专班。
引导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安全管理队伍规范化建设。《*省安全生产条例》对企业安全监管在人员数量配备和工作职责上提出了明确、高标准要求,要加强这方面的监督检查。各镇、各部门要健全
企业安全管理队伍基本档案,依法明确工作职责,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积极发挥安全生产合作组、行业协会等社会管理组织的作用,利用人才、服务、信息等方面优势,指导和服务本行业安全生产工
作,加强行业自律,弥补政府监管力量的不足,实现安全生产监管服务网络全覆盖。以规范台账为突破口,以“一张安全生产分类管理动态表、一个危险源(部位)分布图、一套安全管理制度、一套安
全管理台账、一个企业基础情况数据库”等为内容,规范企业、村、行业组织安全生产监管制度和工作机制。对企业新增的安全管理员适时进行培训,同时采取以会代训、经验交流、评先创优等方式,
不断提高企业、村、行业组织安全管理员履职能力。
(四)狠抓重大隐患整改,强化专项整治工作
继续发动各镇、各部门及基层单位认真查找安全生产重大隐患,确定县、镇、部门和企业等各个层次的领导挂牌联系整改制度,消除重特大事故隐患。
继续针对突出问题和区域、行业安全生产隐患,抓好专项整治工作,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落实企业安全责任:
一是抓好危化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的整治和日常监管,坚决预防重大恶性事故发生。元旦春节期间要组织开展烟花爆竹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经销、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储存不符合安全要
求、恶性竞争等行为,维护有序的经营秩序,确保节日安全。针对危化品使用单位量多面广、事故隐患突出的情况,在印刷、喷漆、轻纺涂层、金属加工、灯泡等特色行业和区域性产业,结合高温生产
特点,大力组织专项整治,切实改善安全设施落后、作业条件差、“三同时”建设欠账多等突出问题,加强危化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掌握必要的安全操作知识。督促企业落实重大危险源定期检查评
估、全程监控等系列措施。严格“中间产品”为危化品安全生产许可证申领工作,做好危化品经营单位换发证及其甲乙类经营单位年检年审工作,控制市场准入,确保“人、机、环境”三要素处于安全
稳定状态。
二是抓好特种作业人员专项整治,打击无证上岗违法行为。根据电工、厂内机动车驾驶、电焊工等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较为普遍的现象,20*年要加大监察执法力度,通过调查摸底、严厉查处、
培训考核等多种手段,达到教育、惩戒的目的,督促从业人员积极主动参加培训,提高持证上岗率,减少“无证上岗”引发的事故。
三是抓好机械冲压作业专项整治,提高机械安全性能。《*省安全生产条例》对机械冲压设备提出了安装防护装置、定期检验检测等要求,配套规定也已出台,要依法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督促企
业用先进设备设施替代落后的生产工艺,加快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科技对安全生产的贡献率。
四是继续抓好矿山行业安全专项整治,督促整改事故隐患。以推广先进安全的开采工艺为切入点,强化日常监管,全面推广中深孔爆破工艺,禁止掏底开采和扩壶作业,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在去
年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行矿山安全标准化工作。做好新办矿山安全生产“三同时”工作,督促开采期即将到期矿山做好修复性治理工作。
发挥综合监管部门的职责,督促、指导和协调各有关部门以“消隐患、压事故、减伤亡”为目的,继续抓好安全专项整治:
道路交通重点围绕人、车、路和行车秩序等环节,进一步强化源头管理,完善道路安全设施,把客运车辆、危化品运输车、中小学生接送车及工程车作为整治重点,把严查超速、超载、酒后驾驶、
疲劳驾驶、无证驾驶等严重违法行为作为路面执法重点,强化路面行车秩序管理。
消防安全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为主线,以全力整治“多合一”“三合一”建筑和出租房为重点,加大隐患排查和整治力度,减少事故发生。
水上交通及渔业捕捞以严防水上超载事故和渔船非法搭客、非法捕捞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水上交通和渔业安全监管力度,减少水上事故发生,杜绝重特大事故。
建筑施工以防高处坠落、防坍塌、防大型结构安全事故为重点,深入开展各项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大对施工安装队伍的日常监管。
特种设备以机电设备中的码头吊、简易升降机专项整治为重点,全面排查二类设备分布、数量和安全状况,整治和规范二类设备生产、使用和检验等环节,消除安全隐患,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全面
落实企业安全责任。
各镇、各部门也要分析把握安全生产规律,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上级部署,有针对性开展专项整治,消除安全隐患。
(五)推进完善联动机制,抓好应急体系建设。
认真贯彻《*省安全生产条例》,推动联合检查和执法工作。安监部门要为政府当好参谋和助手,进一步依法行使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职能,及时研究安全生产重大问题,督促重点行业和领域
改善安全监管。坚持安全生产季度例会制度、责任制综合目标管理等各项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分析形势、交流经验、明确任务,凝聚有关力量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据行业归口管理原则,建立消防
、建设、质监、交通等领域人员相对固定、职责明确的安全生产定期联合检查执法机制,健全告知、备案、移送、会商、通报等工作机制,提高执法权威和成效。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互相支持,密切配
合,提高部门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推动“工会组织参与非公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建立“一书一卡一委”、创建“嘉兴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工作
。积极创新活动载体,探索联动形式,集聚全社会力量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进一步抓好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年内要督促有关部门抓好《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各类子系统应急预案的制订工作,使应急预案在实战中能顺利实施。督促各镇、各部门加
强各类应急预案的日常演练,提高演练水平,增强实战能力,同时积极在经费、人员、装备等方面创造条件。建立专家库、应急器材装备等在内的救援资源数据库。
(六)坚持依法行政工作,加强机关自身建设
高度重视依法行政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执法责任制”和其他各项规章制度,切实抓好行政许可工作,年内积极创造条件,在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心设立接待办事窗口,提高公开办事
的透明度,规范工作行为。增强服务意识,继续推出各项便民措施,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深化机关工作人员“分片联镇”制度,县、镇(区)两级安监干
部要开展“联村联企”活动,掌握基层单位安全生产情况,有重点地帮助联系对象整改隐患,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强化行政执法工作。按照上级要求,把20*年作为“安全生产执法年”,增加执法检查的密度和力度,要在人员、装备和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战斗力。建立起群众举报、生产
经营单位和基层安监机构上报以及检查整治发现案源的机制,扩大行政执法范围,增强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通过委托执法工作,建立起以基层安监部门为依托、县局执法队伍为主体的执
法新格局,基层安监部门着力于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上报、隐患的发现和整治、一般违法行为查处等工作,县局重点实施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严重违法行为的查处及督促整改工作。
根据《*省安全生产条例》有关规定,着重开展劳动保护、企业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及交纳风险抵押金、机械冲压设备定期检验等方面违法行为的执法工作。同时结合日
常检查、专项检查、重大隐患整改工作,确定好行政执法工作的重点,更多采取罚款、停产停业整顿、吊销证照等处罚手段,增强行政执法的震慑力。
(七)重视宣传教育工作,弘扬“安全发展”主旋律
继续推进宣传教育“五进”(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公益广告等社会传媒,办好《安全导报》赠刊和安全生产动态两大载体,宣传好安
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宣传我县安全工作进展,营造关心、理解和支持安全工作的社会氛围。精心组织、创新“安全生产月”活动方式,广泛有效地开展“安康杯”竞赛、平安企业创
建等群众性安全文化建设,及时总结推广安全管理先进经验。20*年重点是结合“五五普法”教育,按照省安委会部署,对《*省安全生产条例》学习宣传工作再动员、再部署,形成学习贯彻新
,使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掌握《*省安全生产条例》内容,强化安全管理措施,使安监干部准确理解、正确运用《*省安全生产条例》各项规定。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调整充实责任心强、具有一
篇7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同志XX年2月1日发表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三个代表精神,贯彻XX年两厅发表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精神,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新宪法的有关规定,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做好我校的法制教育工作。
二、 工作目标:
通过法制课、法制教育讲座、法制教育宣传等工作,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法制观念和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真正地提高学生分辨是非和用法律保护自己的能力。
三、具体工作:
1、我校已聘请了西河派出所的管理片民警及西河火车站铁路派出所公安为我校法制教育校外辅导员,请他们定期到校进行法制教育宣传和开展法制教育座谈。
2、在每学期的德育工作计划中都制定了主题教育活动,其中法制教育讲座就是其内容之一。
3、相关专业开设了法律课。
4、各班建立问题生档案,并制定了帮教措施。
5、开展《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教育。
6、通过召开家长会和进行家访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对学生进行守法和遵守社会公德的监督和教育活动。
7、通过每周的校园之声广播和板报形式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
8、通过树立优秀典型,表扬先进的活动对学生进一步引导和教育。
9、通过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
10、建立学校与社区的联系网,及时沟通,充分发挥社区的监督教育功能。
篇8
(一)认真组织实施年度普法工作。各级统计局要按照《省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年度普法计划,确定年度普法重点,落实年度普法措施,稳步推进统计“五五”统计普法工作。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考评。
(二)广泛开展《统计法》颁布25周年纪念活动。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通过举办纪念座谈会、开展知识竞赛、征集书画作品、举办文艺晚会、电视宣传以及评选表彰先进等活动,隆重纪念《统计法》颁布25周年。要把纪念活动与“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和“12.8”统计法宣传旬的各项活动结合起来,统筹协调,早作安排,掀起统计普法的新。
(三)继续加大对各级党政领导的普法力度。省局对市、县(区)政府分管统计工作的领导进行培训。继续抓好把统计法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内容规定的落实,并组织检查讲评。
(四)围绕统计重点工作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围绕全国经济普查、节能降耗统计、服务业统计等重点工作,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要早准备、早筹划、早启动;要加强分类指导,区分对象和层次,根据不同的工作特点和时段,安排不同的法制宣传教育内容,增强教育针对性,提高教育实效性。
篇9
顾馨梅、吴志娟在《继续教育研究》2012年第10期中撰文指出了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必然性,深入分析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并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首先,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和谐社会的战略选择;其次,美国、法国等国成功地推行了农业职业教育,并对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根本目的是解决“三农”问题。
农村职业教育在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中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第一,农村职业教育将获得与城市职业教育同等的发展机会。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制度的实施,确立了城乡职业教育的平等地位,消除了二元体制下的不平等政策。第二,农村职业教育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农村职业教育不仅会获得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还会获得城市职业教育资源的支持和辐射作用。第三,农村职业教育将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大有作为。一方面,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培养新型农民,为农村规模经营提供技术支持,推进农村走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现代化之路。第四,城乡一体化将为农村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提供契机。在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理念下,城乡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将发挥最大效益,重视有形和无形资源的整合,实现多元化办学道路。
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是机遇,但也应注意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首先,正确处理好内外因的关系,农村职教自身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激发内在活力。其次,正确处理共性和个性关系,农村职教要走特色发展之路。第三,正确处理好一体化和多样化的关系,要采取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和灵活的办学机制。第四,正确处理好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关系,必须拓展职业培训的渠道,重视农民培训。
基于学术权力的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研究
俞启定、王喜雪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年第6期撰文,文章针对当下高职行政权力独大,学术权力式微的权力结构现状,论证了其学术权力的合法性,并提出了构建基于学术权力的制度体系的建议。
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进行权力安排和利益分配,进行制度建设实际上就是依据组织目标进行权力和利益分配的行动过程。高职院校是一种学术型社会组织,具备行政和学术两种属性,因此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成为高职院校内部的两种基本权力。高职院校自产生初,即是按照政治体制构建的科层化组织,行政领域掌握较多的资源以及话语主导权,学术领域处于弱势地位,陷入合法性困境。但是高职院校学术权力合法性根源于其根本属性——学术属性,其专业建设制度、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强化了其学术属性。同时,学校系统内部成员之间对于学术的价值认同即构成学术权力的实质基础。然而,基于学术权力的高职院校制度建设主要涉及以下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权力与责任配置问题,权力分配应以任务为依据;二是效率与质量的关系问题,应建立学生中心的教育质量观。
针对以上问题,作者认为基于学术权力的高职院校制度建设首先应建立教师参与、共同治理的决策机制。其次,要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动力机制,即从基层出发,构建以教师为主的学术事务管理制度;建立以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为核心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教师学术发展的奖励制度。最后,建立多方参与的监督机制,即成立多方参与的监督机构,并将之制度化;监督机构的工作保持透明公开,并接受全院师生的有效监督。
技能习得:职业教育应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策略
汤霓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1期中撰文分析了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论述了职业教育应该从“量”即规模上和“质”即质量上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理解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是认识其经济功能的突破口,将有助于促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首先,职业教育能为学习者提供坚实的职业技能基础和增强青年人的受聘机会,从而帮助职业教育的学习者更好地过渡到劳动力市场;其次职业教育的发展依赖于劳动力市场的政策环境和经济结构。
因此,要促使职业教育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则要关注各种职业教育项目是如何被决定的,即开发相适的职业教育规模。基于此,作者分析了影响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主要因素:一是学生的兴趣,也就是学生个体对他们所学课程的倾向和偏爱;二是雇主需求;三是供应条件限制,包括一些硬件条件及师资条件的限制。平衡这些因素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通过工作场所培训的可用性来平衡职业教育的需求;统筹多因素开展技能需求预测、规划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通过生涯指导告知学生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信息,使得学生的兴趣与雇主的需求更趋紧密。
提高职业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反应能力,除了在数量上要求职业教育有相适应的发展规模,还要保证学习者的能力符合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也即要求学生在职业教育中要习得恰当的技能。作者认为,职业教育除了向学生提供进入某一类职业的必要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向他们提供普适的、可迁移的通用技能。并且有研究表明通用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中变得更加重要。在职业教育中培养通用能力的策略有:1.增加职业教育中用于基本能力的时间;2.将基本能力与职业教育内容相整合;3.在工作场所中培养人的通用技能。
高职院校技术转移的实现方式
阮艺华在《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Z3期中撰文分析了高职院校技术转移现状,提出了促进高职院校技术转移的若干路径思考。
到目前为止,技术转移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话题。尽管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包含了技术转移的内涵,但在实践中,高职院校的技术转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高职院校技术转移的现状不容乐观,除个别高校外,绝大部分院校没有将技术转移纳入学校科研进行统筹规划,也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除此之外,我国高职院校技术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还有:1.科研定位不够明确,没有体现高职院校的“高技能”特色;2.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3.技术转移并没有成为高职院校科研的重心;4.缺乏促进技术转移的相关激励机制;5.技术经纪人十分缺乏。
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技术转移面临的诸多困难,为开创高职院校技术转移的新局面,作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层面进行改革和建设:1.法规层面:制订促进技术转移的法规体系。要在地方法规的基础上,在国家层面上制定和出台“技术转移促进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政策文件,通过法规的形式推动高校技术转移。2.理念层面:确立技能应用为主的科研发展方向。高职院校科研应合理定位,走“技能应用”的科研发展之路,要将应用技术研发作为科研的主要发展方向。3.架构层面:建立多层次技术转移促进平台。为突出和推进技术转移工作,我国高职院校有必要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建立专门的技术转移组织架构。4.制度层面:建立合理的技术转移收益分配制度。高职院校应在借鉴国外高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技术转移工作发展阶段的不同,制订适应学校发展需要以及大力推动技术转移的收益分配制度。5.条件层面:培育专业的技术经纪人队伍。为推进技术转移,我国高职院校急需培养一批既要有专业领域的知识储备,更要有营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历练的专业人才。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崔奎勇、赵飒飒在《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第10期中撰文指出:依据竞争力评价指标设计理论和柏林原则等,提出国家示范校性高职院校(以下简称国家示范校)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构建了国家示范校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要对国家示范校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就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其理论实践依据为:1.竞争力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即综合考量,目的性、全面性、科学性、可操作性、通用性与发展性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2.柏林原则,即指标的选择应基于指标的恰当性和有效性,尽可能优先评价产出而不是投入;3.国内外高校竞争力评价指标,如国际、国内大学竞争力评价指标及我国高职院校评价情况。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1.目的性原则,选取的评价指标要紧紧围绕国家示范校综合竞争力的评价目的;2.系统性原则,力求做到评价指标系统设置、评价要素系统考虑;3.科学性原则,设置的指标体系必须符合国家示范校的基本运行规律;4.恰当有效性原则,选取的评价指标应基于人们对综合竞争力的基本认识,选择恰当有效的指标;5.优先性原则,在评价指标构建中,应遵循相对指标优于绝对指标、客观指标优于主观指标、产出指标优于投入指标的顺序;6.通用发展性原则,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发展性;7.可操作定量原则,所选取的评价指标要考虑数据的获取难度及可获取性。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是构建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完整、指标可比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步骤为:1.将国家示范校综合竞争力的每个要素作为一级指标;2.对每个一级指标进行分解,寻找能反映其内涵的子要素并作为二级指标;3.对每个二级指标进行分解,按照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寻找能表现各二级指标内涵的具体可量化的子要素作为三级指标。基于此,作者构建了国家示范校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它由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60个三级指标组成。在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后,采用客观赋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韩国“学分银行”的负向功能及其引发的思考
吴韶华在《中国远程教育》2012年第12期中撰文并剖析了韩国“学分银行”的负向功能,提出对我国构建中国特色“学分银行”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根据默顿的结构功能理论,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这一系统和文化活动在作用于社会和人的过程中,在其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即产生正向功能时,对社会和人产生的消极作用。然而其负向功效的发挥也需要依赖外部环境的支持,因此,只要人们对教育进行合理运用,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削弱其负向功能的。
韩国是国际上首个提出并实践“学分银行”的国家,其学分银行制度涵盖面也非常之广。韩国“学分银行”在其巨大的正向功能中,也存在消极的负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特色体现不足。标准化的课程体系是韩国“学分银行”的核心,因此,这样的课程体系无法呈现各类被认定教育机构的教学特色,无法照顾到学习者学习成就的个体差异。二是社会认可度低。“学分银行”的文凭或学位是通过兑换来的,而被对换的学分是由多种渠道获得的,且学习时间少于正规大学,因此人们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产生怀疑。三是继续产生社会结构性失业。“学分银行”的出现强化且迎合了那些希望通过兑换获得一纸文凭从而增加就业竞争力的人们的愿望,加剧了韩国的结构性失业。四是强化了单纯追求文凭的“功利主义”行为。五是一些社会教育机构更关注如何成为教育部承认的认证机构,而不重视开发满足学生需要的课程,从而导致认定后质量下降。
基于此,作者对我国建设“学分银行”进行了如下的思考:1.明确目的,慎兑文凭,即通过“学分银行”兑换证书或文凭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2.加强研究,逐步开展,即各地要加强对本地区的调查、分析和研究,逐步建设“学分银行”。3.规范准确,动态管理,包括:建立市民标准化学分查询系统;配套使用学分绩点和证书类别等级;定期评估监察被认定的教育机构等。4.加强指导,拓展功能,即“学分银行”不仅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还应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人才交流的桥梁。
论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体系与目标确立的依据
肖化移、张娟在《职教论坛》2012年第31期中撰文介绍了职业技术教育目标体系的内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差异以及确立职业技术教育目标的依据等。
职业技术教育目标体系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一般我国对教育目的不作明确区分,在它们同时出现时,则会对其进行一定的区别。教育目的是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总规定;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是具体的,有其特殊性;课程与教育目标是微观层面的具体某一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是实现教育目的的直接依据和评价标准。总体来说,教育目的是总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和系统化,课程与教学目标又是培养目标的细化。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历史上有三种形式: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级学校,后来形成三位一体,合并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主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上有许多共性,但两者同时又有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要求程度的不同,体现在培养专业人才的不同层次上。前者属于第二级教育,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后者属第三级教育,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技能型人才。
最后,作者指出职业技术教育目的的确立需要考虑三方面:第一,学习者的需要。它历来是教育理论中教育目的的基本来源,关注学习者个人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成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主流精神。第二,社会与经济的需要。职业技术教育要适应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保证学习者社会生活目前和未来的需要,为此必须在专业设置、教育体制、课程等方面进行改革。第三,职业发展的需要。研究职业及其发展,对目的的确立十分必要,同时我们应依具体情况采用多元整合模式进行整合。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经济学解析
夏金星、俞启定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33期撰文探讨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人力资本理论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关系,并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一些理论问题做出回答。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和新的增长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着重要的联系。二元经济结构的普适性及中国的特性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关系可以概括如下:首先,二元经济论有着三个基本条件,即劳动力的短缺不是创立新就业源泉的限制、资本相对于劳动力来说是短缺的、存在着资本主义和农业两个基本经济部门;其次,二元经济结构是多数国家的共同点,经济发达和不发达国家都存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是在经济内部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产业部门;最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存在长期性。这些都说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有其特殊性。
“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首先提出的,作者在重点阐述其教育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的基础上说明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舒尔茨的观点具体如下:1.人的能力和素质是决定贫富的关键,农民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要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在提高;2.农民是经济人,即农民是十分精明的经营者,对生产要素进行配置,应该改进农民的素质;3.人口质量是一种稀缺资源,要了解所增加的人口质量可获得收益与达到这一质量需付的成本之间的关系,所有的质量因素都被看成是在一定时间内有用的、耐久的和稀缺的资源。
由于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无法解决“外部效应”问题、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等原因,存在着市场失灵的状况。鉴于此,作者建议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可以选择如下路径:一是加快破除土地制度障碍,为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创造最基本的条件;二是增加财政支持力度,提供优质农村职业教育;三是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引导农业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机制创新。
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研究——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
“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研究”课题组在《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第10期中撰文并且利用规范分析、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机理,并以河南为例度量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现代经济学家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资本投入量、劳动投入量、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职业教育通过发挥人力资本形成的“孵化器”、技术进步的“辐射源”、促进就业的“关节点”、产业链的“生长点”等作用,提高人力资本技能、促进技术进步、拓展就业渠道等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课题组以河南省为例,依据《河南教育事业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选择1990-2008年为计算期间,运用丹尼森的增长因素分析法,经过复杂的运算,分别计算小学至普通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各层次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得出河南省职业教育和其他各级教育的发展情况及其对经济增长做出了如下贡献:1.教育事业发展迅速,职业教育领先各级教育发展;2.教育产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职业教育的作用遥遥领先;3.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有了一定进步,但相对于国外而言仍旧不足。此外,课题组依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选取2006-2009年全国31个省市的相关数据,采用柯布和道格拉斯的C—D生产函数,得出职业教育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以下贡献:1.我国整体生产规模报酬是递增的,应该进一步加大规模经济投入;2.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还是资本推动型增长,而政府的教育支出增长明显,因而可以提升对经济的拉动;3.要提高劳动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只有进一步提高劳动参与者的素质与技能,不断开拓新的劳动就业岗位,增加就业人数以及提高就业增长率。
基于上述分析,课题组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各级党委、政府应当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2.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3.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生机和活力;4.加快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夯实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基础能力;5.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适应能力。
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的体制机制构建
林克松、全在《教育研究》2012年第11期中撰文指出: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间存在复杂关联,明晰了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并提出了构建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机制和体制的建议。
宏观而言,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表征为一种作用与反作用、决定作用与能动影响的关系。主要表现为: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驱动机理;2.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杠杆机理;3.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的应然表征。
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存在很多体制机制障碍,主要表现为:1.管理体制“条块分割”;2.人才培养体制“脱离市场”,即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人才评价与市场脱节;3.办学体制“封闭单一”。
构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体制与机制,作者认为应着力于如下方面:1.办学体制及其相应机制的构建。在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的框架下,办学体制改革可以构建“利益责任互担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和“统筹协调的经费投入机制”。2.人才培养体制及其相应机制的构建。人才培养体制可以相互构建“人才需求预测机制”、“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市场导向机制”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与评价的联合评估机制”。3.管理体制及其相应机制的构建。在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的框架下,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可以通过建立“区域大职教统筹管理体制”、“伙伴协作管理体制”和“多边协调运行机制”进行创新。
中高职衔接的系统模型研究
武金陵、闫智勇在《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第10期中撰文并从系统论的视角分析了教育的本质,构建了中高职衔接的系统模型,指出中、高职衔接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建设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以及依据国家职业资格体系建立职业教育的质量管理体系。
基于现代系统科学的系列理论,作者认为教育是向作为人的教育信宿传递特定文化信息的社会系统。根据系统论,可以从物理层、表现层、规则层和环境四个层面来研究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分析层次。其中物理层指职业教育系统的物理结构;表现层指职业教育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通过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目的性和功能性;规则层指职业教育系统的运行规律或者约束规范。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已经不能够满足生产力水平发展的步伐和人们对自身教育水平的高要求,中高职衔接的呼声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建立包含物理层、表现层、规则层和环境四个层次科学的中高职衔接模型,并依照此模型分析当前中高职衔接的层次和切入点。具体而言,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其物理层可继续划分为系部、专业、教务部门、教研部门、招生部门、就业部门、实习实训部门、师资、课程(标准)等子系统或者要素;表现层可继续划分为培养目标、教学、管理、就业指导、科研、社会服务等目标、行为或者功能;规则层可继续划分为教学理念、学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等思想意识形态、规律或者规则等;其所处的环境几乎是一致的,如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产业结构等。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需要在系统内部实现物理层、表现层和规则层三个层次的互联互通,系统外还需要实现环境层的一体化。职业资格制度和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规则层首先决定了中高职衔接在物理层的衔接,从而使得物理层制约了中高职衔接在表现层的各种功能的发挥。所以,建设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以及依据国家职业资格体系建立职业教育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中高职衔接改革的根本出路。
终身教育视野下的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理念与形式
杨娟、苑大勇在《现代教育管理》2012年第10期中撰文分析了终身教育视野下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的理念,指出其形式主要有成人高等教育学历证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
非正规学习通常指在学校正规教育之外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其目的也在于增进个人的新知、授予必需的技能及改变个人的态度等。学习成果认证则是指对于学习后的结果,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式,由具备认证资格的组织机构对其进行肯定和认可,并发给相关证明文件。对个人的非正规学习成就进行认证,是对个人学习的肯定,也有利于他人或社会承认其学习成果。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的基本理念是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是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前提,是构建完备的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和意义。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是正规与非正规学习沟通的桥梁,能够促进终身学习的实现。
篇10
关键词:科技文化教育;大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40-412 文献标识码:A
科技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独立形态,科技文化主要把科技置于精神生产和精神产品的范畴,研究和阐发科技的精神本性。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社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科技文化教育的开展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科技文化教育拓宽了实践的时间、空间和内容,很好地解决了目前学生科技素质不高的问题。而在现实的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文理分科过细、专业课程设置与配备不合理等阻碍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结合的因素。这种影响反映到教育与培养的对象人的身上,可能会培养出单面发展的人。要想适应当代大学生素质提升的要求,面向两种文化融合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就要大胆创新,把科技文化教育看作是变化与动态的活动,建立起现代科技文化的教育与培养体系。
一、科技文化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素质的必然选择
科技文化包括科学思想、科学观念以及科学的思维模式、情感模式、行为习惯、价值标准、工作方法等等。斯诺认为,“科学是一种文化,不仅是智力上的一种文化,而且还是人类学上的一种文化”[1]。科技文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当代特征可以相应地从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上展开,科技文化置于整个社会文化开放体系之中,对人类价值观的构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成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动力。科技文化具有认识论的价值和功能,科技文化能够帮助人们发现真理、认识真理,并建立新的价值观,使人类认识到整个外部世界的自然进程及客观规律性。
科技文化具有给人们提供价值判断的方法论的功能。科学与人文的沟通与融合已成为发展的趋势,两种文化的培养可以使受教育的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只有被转化成为技术之后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这是科技文化的工具价值的体现,科技作为一种文化还蕴藏着丰富的精神价值。在科技时代,加强对大学生的科技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要形成大学生的科技素质与素养。科技的素质与素养至关重要,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专家认为,超一流的科学家身上蕴聚着超一流的人才素质。要形成科技的素质与素养,教育的使命与功能就要不断地凸现出来。
教育是文化的产物,教育依赖于科技文化的一定发展,当文化发生变化时,教育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科技文化以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和影响力催生了现代教育,引导教育的发展方向,科技文化发展推动教育的进步。教育要弘扬科技精神,倡导科学意识,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文化中所包含的技术部分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它的发展最终必然和其他社会生产力的因素一起,引起教育的发展进步。教育对科技文化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教育渗透到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领域中去,调节和评价这些活动。教育对文化也不仅仅是被动地顺应,科技文化是今天科技社会中教育得以确立、普及和推广的前提。如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严谨的文化品质,相应地,教育需发生变革,要做到加强科技文化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恩格斯曾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2]社会要求有适应科技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为此,要求把更强的科技作为发展的动力基础,全面推进教育,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科技文化场的形成就是要通过一定的主导来创造一种稳定有序的场态。这样,科技文化教育坚持以理性、自由的精神塑造人,造就积极、健康、自由、向上的氛围,形成相应的文化场。不断地拓宽科技文化素质的广度、延展其深度,优化学生所学的科学知识的结构。要加强对学生科技文化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加其感性认识,拓宽其科技技能的发展渠道,使学生做到学习科技知识,掌握科技知识,应用知识和开创思维相结合,为培养创造型科技人才打下基础。
二、教育整体缺位对科技文化教育功能发挥的遮蔽
科技文化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科技理性与人文价值互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然而当今教育整体缺位导致科技文化教育功能发生障碍已成为严峻而紧迫的现实问题。
(一)教育目标层面
时代要求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目前教育目标中对科技文化的忽视是不争的事实。为此,在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必须重新认识现代教育的功能和价值,不要把学生定位为仅仅掌握具体专业技能的器物,而应该着眼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即让学生接受完整的科技文化教育,掌握科技活动的真谛,通过形成重科技创新的浓郁氛围,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营造有利创新的环境。
(二)教育制度层面
今天,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具有相互融汇和交叉发展的趋势,科技发展的这种趋势会对教育产生影响。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稳健的知识结构,促使人在情感和意志等方面健康协调地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审美能力,全面地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开拓进取的精神。教育对人的培养应该是全方位的。科学知识的多少是培养和形成科技素养其他部分的载体,科学方法是达到或者形成科学知识与创新的手段,科学思想则体现出一种对科学的态度与思想观念。而今天,我国高等教育理工分校、文理分家,重科技理性、轻人文价值的现象普遍地存在,反映在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上,存在着对科学方法和过程理解上的欠缺。
(三)教育方法层面
教育与科学实践相结合,树立面向全体,面向发展的观念,体现了思想和观念的变革与更新。而我国现阶段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很多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递,却很少有意识地去激发学生学习科技知识的探索性和创造性,这与我国以前的教育传统有关。在我国当下的学校教育体系中,教育者始终扮演着权威的角色,受教育者没有平等对话的地位,且大多缺乏挑战权威的意识和勇气,形成了对批判探索精神的先天压制,有的甚至只习惯于接受灌输甚至唯唯诺诺[3]。创新性缺失的根源在于现行的“千人一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这种“单调”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唯理主义的教育,而这种教育形式在社会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学校秉持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实践的后果就是搭建了一个堡垒,这个堡垒给人威压,磨平人的灵性与锐气,抑制人的创新基因的生长。正如夏正江所指出的:在“理性”与“生命”这个连续体上,我们不适当地滑向“理性”一端已经很久了[4]。
(四)教育主体层面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具有可能性与必然性,社会成了人发展的依托,构成了教育的外在环境。另外,他还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6]人在社会中具有的活动,是来自人自觉自愿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本身具有目的性,其目的性与教育的目的性是相向的,有了这种目的性,人对自身发展的规律就能自觉认识与遵循,而正是因为人的这种主动性与能动性,呈现出现代教育的主体性特点,这种特点应该体现在教育实践的全过程中,对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具有强烈的定向作用,而今天因为教育主体缺位,在教育的过程中把自我与他人对立起来,过多地强调将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忽视了个体的需求的实现,“无人”的教育与教育的目的性是背道而驰的,进而影响到科技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挥。
三、大学生素质提升与科技文化教育路径
构建科技文化教育体系,要力求与今天的科技人才培养相适应。教育不仅包括实践性环节的训练,更应该有相对完善的教育模式和规划。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科技文化新的生长点,鼓励学生开展高层次的科技实践活动。
(一)强化教育中的科技人文结合观
教育要强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获得新理念,形成一种动力强劲的创造力,要坚持育人为本、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融合和协调互补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破除对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分割开来的片面思想观念,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及发展需求,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以科技文化为载体,构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互补的全面发展的文化教育模式,正确理解和把握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辩证关系。针对教育的问题,统一认识,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以适应现代科技教育的要求,把科技―人文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让学生领会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精神,引导和鞭策学生不断丰富知识,发展人性,使学生既具备工具理性又具备价值理性,并且能够把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有机地融合起来。“如果把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理解为是两种教育的简单相加或简单的比例关系,无形中也会把两种教育对立起来。就可能使人们认为,整个教育的份额是有限的,科技教育多了,人文教育就得少一些,或人文教育多了,科技教育就得少一些。其实,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都需要尽量加强,但并不以削弱对方为前提或以部分牺牲对方为代价”[7]。因此,文化素质的提升、人文素养的培育就显得更紧迫。这样,要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综合素质提升和创新潜能开发方面下功夫,真正融合于现代化教育体系。这种结合是全方位的,要从结构上构建一种全时空的立体创新教育,从过程上建立一种多途径的整体创新教育。
(二)发挥教育主体的主体性
现代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竞争日趋激烈,要引导学生主动适应这一新变化。教育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主体性,主体性是指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所应具有的独立、自觉、能动和创造的内在特征。科技文化知识必须通过社会实践内化为自身的各种素质和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依靠实践而获得。“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8]。从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本身就具有深层次的人文内蕴。教育体现出人在实践中的主体性与整体性,实现人在实践中的本真存在,这样才能培养出相对完整意义上的人性丰满的人。强调实践的观点,就是要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探索、求知,在性质上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为基础的主体创新教育,从目标上强化培养多种人才的复合性教育,在组织上达到人人参与的全员教育,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并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需求,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
(三)整合科技文化教育的资源
要整合教育资源,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的人。要明确科技文化传播、普及与坚持以人为本,要调动多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不断丰富科技普及的内容,强化相应的途径和手段,以科技文化教育的课程为突破口,从丰富学生的人文、科技知识和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入手,做到课堂教学、校园科技文化与社会实践紧密相结合。首先,要大力开展科技文化教育课程建设,形成科技文化特色与学校文化特点相结合的文化教育体系。课程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能融合科学与文化于一体,实现科技与社会的整合。国外科技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在内容层面就是科技史、科技哲学的结合教育,学生不只学习了知识,还了解了科学的本质精神。“科学课程教材的编写、独立分析和评估的整个过程,不但能够提高教师对科学课程的判断能力和使用能力,还能使课程教材的发展动力得到推动”[9]。其次,整合学校内外科技活动资源,以系统化、规范化的模式构建有利于科技素质培养的新平台,以科技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大力加强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交融,以增强校园科技文化的实践性,增强校园科技文化的育人功能,彰显学生的个性。最后,要把握科技文化的内涵,发挥科技行业资源优势,坚持协同共进,相互渗透,形成科技文化特色、学校文化特色和行业文化特色的有机融合,营造浓厚的科技文化氛围,着力培养学生的深厚文化底蕴、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创新科技文化教育的运行机制
机制是指复杂系统结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连接方式,以及通过它们之间的有序作用而完成的整体目标,实现其整体功能的运行方式[10]。机制体现在实践的层面,具体表现为实际工作模式、组织形式、体系等。要建立奖励机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学生科技文化的培养制度实施。对活动的内容、时间、场所、设备、资金、人员进行统筹设计,增强计划性、可行性。在组织、实施、管理、评价等方面建立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化的系统体系,减少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加客观化评定指标,创建良好的硬件条件,增强对学生教育的实践操作性。要增加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机会,建立一套完善的实施科技文化教育体系。通过开展丰富的科技文化活动,把握和引导学生探索出一条科技知识―科技文化培养的联动机制。要按照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建立一套以科技文化意识、科技文化心理、科技文化技能、科技文化实践和科技文化成果为系统内容的体系,完善组织体系和技术支持体系的建设,为实施现代科技文化教育提供基础。要坚持面向学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阵地和资金支持,保持良好的运行机制。科技文化教育要结合育人宗旨,探讨出活动的实施途径,形成有效的培养模式,以“巩固阵地,强化依托;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完善体系,整体推进”为思路,积极推进科技文化建设,在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条件保障、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开展一系列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斯诺.两种文化[M].纪树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05.
[3] 李 俊.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理论月刊,2007(8):183-185.
[4] 夏正江.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关于“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69.
[5]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8.
[6] 马克思.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7] 扈中平.挑战与应答:20世纪教育目的观[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507.
[8]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 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4.
- 上一篇:生物燃料的利弊
- 下一篇:美术文化理解素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