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素养提高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学素养提高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课标明确指出院“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朗读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大声朗读不仅可以矫正读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能使人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逐渐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产生强烈的语感。在教授古诗时,教师要安排充裕的时间给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眼观全文、心感其情,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在反复咏诵的过程中,能够自行感知、品味古诗的节奏美、音韵美和意境美。
二、引导学生体验古诗的情感之美
古人云,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古人游山玩水,无不情系山水曰摹景状物、陈事言人,无不寄托其好恶之情、褒贬之意。这类古诗或景中寓情,或物中寓情,或以事言情,或借议抒情曰而所抒之情亦是丰富多彩。比如,贺知章叶咏柳曳诗院“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前两句由树而枝、由枝而叶,很有条理,描绘了柳树的姿态,我们可以由此想象出柳树的高大茂盛、婀娜多姿。但诗人本意远不至于此,一番形象描写之后,诗人以设问手法一转话锋,引出了春天这位播撒生机的使者、点缀江山的画师。
三、引导学生感知古诗的整体美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以及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优美的诗境。如学习王维的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曳时,可让学生欣赏歌曲叶九月九的酒曳,利用饱含思念之情的乐曲,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艺术氛围。
四、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叶圣陶曾说院“诗歌的讲授,重在陶”性情,扩展想象。”小学生的思维往往以形象物体为支柱,而古诗具有“文约而意丰”的特点,语言凝练,诗意跳跃性大。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文字中理解丰富的内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开拓广阔的思维天地,让他们尽情地在思绪的太空中翱翔。教学中,教师要找准诗词中,促发学生独立思维的想象点,通过补想、续想、联想等,发挥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让学生打破时空界限,感受诗的意蕴。在学习古诗叶题西林壁曳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我借助多媒体逐一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高空俯视图、远景、近景,学生不仅领略了庐山千变万化的美景,更领悟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义,然后,我让学生想象院如果是你身处在这庐山中,会看到什么钥你能看到庐山千变万化的姿态吗钥这是为什么呢钥如何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钥学生在一连串的想象思考中悟出院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要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观察。
五、引导学生体味情调之美
情调指作品中的情感格调,是由诗人的情感所主宰的语言艺术。情是诗歌作品的血液,语言是诗歌作品思想流动的外在载体。诗人体验过的情感通过他所精心营构的语言来反映、表达。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叶芙蓉楼送辛渐曳一诗,情调凄婉迷人,读来感人至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其中“连”和“入”写出了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诗人因离情萦绕而我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然可见。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两句的意思是从孤寂凄清中鼓起精神,用比喻表明自己的心态。同是有情调的作品,因其情感的浓或淡、强或弱,以及阔大或狭小,在语言符号的表现中,呈现出了不同的色彩或格调。试看与晏几道同时代的王安石的叶桂枝香窑金陵怀古曳院情感有不同的向度,但必须真实。真实的情,才能产生富有美感的情调。
六、组织形式多样的古诗实践活动
篇2
基于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是初中科学教学的核心理念。叶澜教授曾说过:对于课堂教学需要我们教育者做的是,“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不仅要求我们对教学过程的理解要以生为本,以生为主体,更重要的是要我们尊重生命的成长,考虑生命的发展,促进生命的创造。
在教学中,我们也必须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让学生拥有对环境对自然的正确的态度,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孜孜以求的科学探索精神,拥有科学研究的方法,拥有科学地改造世界、造福人类、建设世界、发展世界的意识与动力。
世界的快速变化是明显的:如全球变暖、臭氧层变薄、沙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受损、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耕地急剧减少、自然灾害不断……这些不仅使人们感觉世界的变化,更使教育者觉得担子的沉重。通过科学人文教育,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知尤其重要。
为此,我们可以尝试着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对学生渗透科学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现将做法枚举一二。流程图如下:
要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总的方针是以“知、情、意、行”为主线:
一是让学生在了解知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等)的同时,感知科学人文内涵。
二是让学生从一些时事、一些事例中感受科学人文精神、感受人类与环境和谐的重要、感受如何使其和谐的方法与对策。
三是通过一些综合实践活动,以探究一些问题为方式,让学生在行动提升科学人文素养、在行动上植入科学人文精神。
一、植根教科书,在授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感知科学人文内涵
通过讲述与教科书中科学家相关的故事,让学生从中感知科学家的内心世界,了解科学探索需要的方法,需要的“甘于寂寞、甘于清贫、甘于奋斗”的孜孜以求的精神,了解科学工作者的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治学严谨、不放疑点的科学精神,理解科学发展的真正目标是为人类造福,为世界和谐;了解科技是发展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也让学生能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开发资源、能源,如何改造世界,又如何合理地利用资源,具有能源的知识、环保的知识、人口研究方面的知识等等,了解如何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所需要的基本内容,充实科学人文内涵。
例如:科学家和科学史对科学人文教育起到了桥梁作用。平时教学中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读一读”,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家获得成果的经历和过程,分析他们的经验和从中应吸取的教训,帮助学生解读科学家的人生。如牛顿勤于思考、悉心钻研的故事,伽利略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向权威挑战的故事;布鲁纳、哥白尼用生命捍卫真理的故事;我国的墨翟和他的学生共同完成的小孔成像实验,并记录在《墨经》一书中,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光的直线传播的记载;我国宋代学者沈括的成就——他最早记载了磁偏角,比西方哥伦布早 400 多年,等等。
九年级科学下册有两章内容集中讲述生态环境问题,即《生物与环境》、《人类与环境》,在教学中更应作为重点深入讲解。不仅仅要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更要让学生明白,课本中提到的所有环境问题如水体、大气污染,地面下沉,区域性的公害病等等,其实离我们并不远,我们可能已经深陷其中、身受其害了,从而在情感、科学态度上有个质的飞跃,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此外,七年级和八年级教科书中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也有不少,我们可适时渗透。
七上的第三章“动物世界”中讲到,由于滥捕滥掠,导致大量珍贵动物灭绝,也使近海鱼类面临枯竭的危险,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动物世界”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改造和保护动物,而不能涸泽而渔,人为地破坏生态平衡。
八年级下中讲光合作用意义,其中之一是使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基本保持稳定。在此我们可作拓宽,列举上世纪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几个数据:1900年,二氧化碳的浓度为300PPM,1970年为320PPM,现在已达到375PPM,而二氧化碳气体浓度的增加可以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即温室效应,它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带严重的影响,威胁着整个人类。因此我们应珍惜每一株绿色的植物。
八年级上教材中提到电冰箱的制冷原理时,我们可以插入“绿色环保冰箱”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破坏臭氧层带来的影响。
二、依托时政实例,有效拓展人文教学内容,培养科学人文品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有较强说服力的而又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例是开展科学人文教育所不可缺少的。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可以用一些身边发生的实例来让学生的情绪上有所感、有所动,并促进情感的升华,真正让科学人文精神植入心灵深处。
例如,结合时政渗透科学人文教育。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从2008年初的冰冻雨雪灾害到5月份的汶川大地震,从赤潮到太湖蓝藻,从洪涝到旱灾,等等,这些都是学生通过电视、报刊所能了解、也是他们十分感兴趣的事件。我们在教学这些章节时便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讨论地震、赤潮、蓝藻、洪水等等的成因,还可进一步介绍我国目前对这几方面工作的重视与对策,也了解目前的一些问题,以激发起学生保护环境、为人类发展、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结合生活实际,在行动实践的基础上,强化科学人文精神
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让学生从小课题入手,去研究身边的一些小问题,去思考解决身边的一些事例,为解决一些能源、资源、环保问题提供自己的所学所思的策略。
例如,我们开展了《校园周围的环境问题与对策分析研究》、《某某城中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某某河道水质变迁的成因研究》等课题,将学生从课题延伸到生活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之中,以便更有效地提高科学人文素养。
随着经济发展,破坏环境的事情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有发生,教师可以选择影响比较深远,破坏性较强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展开课外调查。查清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让学生提出处理意见,然后整理出来,写成调查报告的形式。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又树立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们的某一课题是对某村附近的一家油脂厂每天向外排放大量的废气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在学习了一些环保知识后,笔者向学生提出了暗中调查这家油脂厂的要求。苦于每天被熏得头昏脑胀,学生们对这一要求显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秘密考察了油脂厂,并走访了周围的居民。回来后,凭借自己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出了详细的调查报告。后来经学校和镇政府的干涉,该油脂厂安装了废气装置。通过这一次调查,学生深切感到,要保护自己身边的环境,应该人人参与。
任何教育,最终都要通过行动才能得到体现,也只有通过行动才能不断地得到体验和强化。科学人文教育也是如此。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验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影响学生的今后,甚至更远的发展,让那些沉睡于字里行间的科学人文思想、科学人文精神通过我们教育者的努力植入学生的心中,真正影响其今后的工作与研究、生活与创造。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离开了人和人的发展,一切美妙的教育计划都无异于海市蜃楼。”忽视了人的发展和科学人文性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教育。
参考文献:
篇3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教学中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兴趣是求知的开始,只有乐中学才有可能培养他们的才气和灵性。上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并到图书馆借阅相关的图书,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语文课才会精彩纷呈。这样,学生自然不会感到累赘和枯燥,而是觉得趣味盎然,且具有延展性。当然,语文教师要兼有学者与诗人的气质,引导学生去长期地接受优质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型特点,利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具等形式来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境等。如教朱自清的《绿》,可播放配乐朗诵或美妙的音乐,让学生陶醉于课文描写的场景中。这种情景熏染,让学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从内心深处激发了学语文的兴趣,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了基础。
2.体验成功,激发兴趣。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提高的过程有时是枯燥乏味的。因此,要不失时机的创办一些有趣的活动,如用多媒体演示猜字谜、成语接龙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积累字、词的兴趣;可以运用录音进行朗读背诵,阅读理解训练;可以创建诗词协会,举办读书节,开展阅读能力和演讲比赛等活动,使学生从中体会到竞争的激情和成功的快乐,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好习惯能造就人,学习语言的好习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习惯的培养。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等。为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督促指导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1.让学生树立多读书,读好书的意识
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语文知识犹如浩瀚的大海,知识相当丰富。从学生接触语文学科开始,语文教师就有义务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任务,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俗话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提高语文素养要从多读书,读好书开始,也只有多读书,读透书,从中汲取营养,才能“下笔如有神”。
2.在大量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教师不能只是满足于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除上好阅读课外,还要把图书馆的好书推荐给大家,敞开图书馆的大门,延长开放时间,拓宽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开阔视野,自由的遨游,在广阔的天地里汲取丰富的语文养料。
3.在练笔中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语文素养,特别是习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课外的一些练笔活动。提高语文素养只注重平时的读写积累还远远不够,要加强课外积累,鼓励自主写作、自由写作、有创意的表达;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篇4
【关键词】舞蹈编导;文学素养;研究;方法模式
中图分类号:J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143-02
一场完美的舞蹈表演和编舞者的文学素养与编导能力是分不开的,只有在舞蹈表演中融入专业的舞蹈技能和灵活的舞蹈技巧,充分加入文学素养,才能让观众欣赏到一场活灵活现的视觉盛宴。舞蹈编导者要充分理解舞蹈编导中的文学素养培养意义,有效抓住文学素养重点研究内容,并注重舞蹈编导中的文学素养研究方法,才能保证文学素养有效训练质量,编排出优秀的舞蹈作品。
一、理解舞蹈编导中文学素养培养的意义――抓住文学素养重点研究内容
舞蹈是表达情感的艺术,不同的舞蹈就有不一样的舞姿和表现力,所以编舞者要着重理解舞蹈编导中的文学素养培养意义,有效抓住文学素养重点研究内容,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时刻牢记自己的编舞计划,不断总结成长经验,用心感悟时代文学的评论,正视社会现实,发挥文学素养下编舞编导的极大优势。此外,编舞者要让练习舞蹈的人明白,细节决定成败,一套完整的舞蹈表演,是由很多个细小的步骤和步伐相结合才能完成的,表演者只有把每个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才能完美地释放动作,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中,让表演富有灵活感和动感。编导者要了解全媒时代的发展历程,掌握最先进的社会动态和发展方向,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有效制定舞蹈策划方案和实施计划,培养舞蹈编排的艺术意识,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进行舞蹈编导,加强舞蹈的生动性和实质性,让舞蹈者通过动作、画面和线条等的结构塑造完美、文艺的意境或美术作品,间接地让舞蹈练习者看到生活中的美,感受美,刻画美。新世纪时代下的大众文艺市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重视,优秀的文学舞蹈艺术作品打破了传统和陈规的“霸权”地位,显现出更符合新时展理念和社会动态的发展方向,舞蹈练习者要明白水滴石穿的道理,要想熟悉地掌握舞蹈的正确要领,就必须严格地按照舞蹈的正确步骤,每天都辛勤练习,勤学苦练,方能掌握技术技巧。伴随着市场经济形态和大众日常生活的审美不断进步,舞蹈者只要积少成多,只要每天都熟悉一个动作,把一个步骤掌握到位的话,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就能在舞台上展现出惊人的舞姿。最重要的是,做编导的舞者想要灵活学习运用舞蹈之中的技巧和技能,首先要了解舞蹈的历史和灵魂,适当的时候可以将舞蹈与文学素养相结合,增加舞蹈里的刚劲和魄力,赋予舞蹈生命的力量,并且保留舞蹈本身的柔和和优美,就能把舞姿展现得更生动,让观众眼前一亮。
二、注重舞蹈编导中的文学素养研究方法――保证文学素养有效训练质量
(一)丰富文学素养的训练内容,提高舞蹈编导能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文学艺术和文学作品的发展朝着先进化和科技化的方向进步,传统的文学发展模式也由单一性变得更多种多样和实际化,舞蹈的编导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在舞蹈编导和教学的过程中,指导人员一定要注重舞蹈动作和素材的选取,给舞者提供切实可行的练习计划和舞蹈动作,方便练习。此外,在舞蹈编导的计划当中,不能忽略重要的编导方法和技巧,要不断丰富文学素养的训练内容,提高舞蹈编导能力。舞蹈最重要的练习步骤就是细节的掌握过程,细节是很重要的,任何一场完美的舞蹈表演,都离不开细节的编排,完美的舞蹈要求舞者的手、眼睛、身体、步法都能完美地融合在舞台上,让观众感觉浑然天成,感受到舞者每一个细节动作,所以舞者只有把每个动作做到位了,才能展现舞蹈的灵气,引人入胜。在舞蹈过程中加入文学素养,才能让舞蹈者有足够的空间施展动作,才能让舞蹈展现出更轻松的姿态和最自然的动作,表演者必能展现出精气神和灵气。舞蹈的编排和练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指导教师要注重舞蹈的编导过程和教学方法,让舞者在日常练习的过程中增加对舞蹈动作的感知力,让舞者不由自主地爱上舞蹈,爱上文学艺术,真正发挥舞蹈的高效性和实效性。
另一方面,舞蹈编排者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让舞者感受“多元化”、“高效化”、“情感化”的舞蹈练习过程,这样既丰富了舞蹈练习内容,也让舞者与编导教师之间有了心灵上的沟通,方便交流和探讨实质性的舞蹈动作,达成一致的看法,充分运用文W素养,提高舞蹈编导的高效性和质量性。编导教师要提高学习者善于发现美的能力,培养其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舞蹈意识,构造“直观性”、“具体性”、“艺术性”的舞蹈练习过程。舞蹈的最高境界在于用舞者的形体之美来表现内心的艺术之美,从而达到人心形合一的效果。细节掌握好了,整体的结合优势有了,舞蹈的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舞蹈指导和编导教师要发挥情感教学的优势,培养舞者的多方面思考和理解能力,让舞者选择合适的练习资料和舞蹈学习素材,丰富关于舞蹈方面的知识领域,让舞蹈的每一个细节变得更灵活和更完善。
(二)融入文学素养的探究热点,优化舞蹈编导方法
舞蹈编导者在丰富自身文化素质、学好舞蹈理论文化知识的同时,要不断了解社会时代文学的发展动态,对当代的潮流和舞蹈动向有一定的了解和解析,加深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感触,加强自身文学素养,秉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舞蹈文艺精神,面临文学素养的舞蹈编导任务,临危不惧,勇敢前行,不断完善自我和发展自己,并在舞蹈编导的过程中,不断融入文学素养的探究热点,努力优化舞蹈编导方法,注重细节和过程,加强每一个舞蹈动作的力度和强度。如果舞蹈没有其灵魂所支撑,整个团队就会显得零零散散,没有核心精神和舞蹈魄力,也就不能显现出舞蹈的生命力。因此,正确运用舞蹈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舞蹈编排者要注重文学素养,在编排舞蹈的过程中,合理运用技术技巧,让整套舞蹈动作显得更流畅和具有文学气息。
在舞蹈编导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舞蹈文学素养的实质性内容,严格要求舞蹈训练者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场舞蹈的练习,跳舞者在练习舞蹈和熟悉动作时,可以注重每个动作的接触点和时间点,从而准确把握肢体的运作准确度。指导教师要让舞者明白每一个舞蹈动作的关键点和主要舞蹈因素,比如在挥舞手臂时,要牢记手臂挥舞的正确高度和与肢体的接触点,以便达到和团队其他舞者协调一致,才能让观众觉得整个舞台有一致性和完美性。而舞蹈者在记住舞蹈的步骤时,还应该记住自上而下、从左到右的正确顺序,一个很小的动作细节就可能影响整套舞蹈的美感,也能充分体现一套舞蹈动作编排的完整性和艺术性。一个完美的表演,是需要全体舞者的极力配合的,所以在舞台上一定要有固定的表演中心。编舞者要有合理的规划和编舞方案,严格训练舞者的专业素质,而舞者们可以在训练和演练的时候就形成以舞台为中心的习惯,并时刻把握好自己所在的位置,不能偏离舞台中心和团队整体,加强每个舞蹈细节的练习,由于舞蹈中常常含有进步、花步、变换步等步调,人身体的位置就会随着身体的摆动而改变,舞蹈者要根据计划好的舞蹈动作进行合理选择和判断,找好跳舞的中心点,就能让舞者的肢体最大程度地舒展开来,就能在肢体的协调性中让舞蹈和舞台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韵律感。
(三)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模式,保证舞蹈编导质量
现代社会是一个注重美的社会,人们对于美的定义和追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当代舞蹈编导过程中加入美学元素和文学素养是势在必行且任重而道远的。舞蹈编导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和编导模式,了解舞蹈教学的基本流程,规划合理的教学方案,掌握文学素养下舞蹈编排的主要特点,培养舞者的综合能力,构造出完整和充满美学素养的舞蹈动作。在舞蹈编排的过程中有效加入文学素养的方法,能不断激发舞者的积极性,培养舞者积极地探寻舞蹈的知识和练习素材,而且,舞蹈者要注重情感舞蹈的练习方法,即在舞蹈练习的过程中融入文学素养,将感情带入到各个舞蹈动作中,加强舞蹈的美感。舞蹈编排者要不断培养自己发现美的能力,在生活中注重细节,感受日常的小事,主动发现生活元素并有效地构思,把生活素材合理地运用到舞蹈作品的创作中。舞蹈要求全部身体部位一起灵活运作,才能表现舞蹈的艺术性。敏捷的动作和轻快的步伐能增加舞蹈的吸引力,让动作更协调和富有节奏感,让舞姿看起来更优美。
编舞者要特别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模式,保证舞蹈编导质量。表演者想要展示出一场活灵活现的舞蹈盛宴,就要让观众看完舞蹈后有视觉冲击和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个时候就要灵活地运用舞蹈当中的技能和技巧,来丰富表演的内容。舞蹈指导教师要注重学者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舞蹈意识的塑造,要经常利用实质活动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利于美的思考的舞蹈教学视频,让学生的思维回归大自然,感受到真情实感,体会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特点,激发学生发现美的意识,感受每一个舞蹈动作的精华和姿态,并鼓励舞者主动探寻舞蹈的奥秘和技巧。日常中多和舞蹈者进行讨论和交流,取长补短,并经常练习和巩固舞蹈动作,合理地构思和发挥,在舞蹈的学习中升华自己。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不怕什么阻挡,只怕自己投降”,舞蹈编导者要不断在舞蹈导过程中加入美学元素和文学素养作为主要内容,只有在舞蹈表演中融入专业的舞蹈技能和灵活的舞蹈技巧,融入文学素养的探究热点,优化舞蹈编导方法,并充分加入文学素养,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模式,才能有效保证舞蹈编导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书君.舞蹈编导在创作中如何力求新颖独特[J].民族艺术研究,2015,(2):55-56.
[2]邱彦茜.浅谈如何提高舞蹈编导的创作能力[J].大众文艺,2014,(21):98-100.
[3]江源.舞蹈编导理论探究――评《普通高校舞蹈编导理论与技法》[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2):89-90.
篇5
1.1社会发展要求一门专业是否受人关注,最主要是看这个专业是否具备实用性。当下由于发展需求,整个社会很注重某一门知识的实用性,因而使得现代社会的艺术气息、浪漫气息以及对美的欣赏能力逐渐变弱。汉语言的就业方向相对较多,范围也很广。由于汉语文学专业的学生在研究汉语文学的过程中,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及书籍,因而其知识面比较广,而中国文学的涉及范围内容又相当广泛,其中包含政治、经济、军事、管理、诗词歌赋、艺术等等。追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情况,自“”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机构、企业公司、新闻出版等。以政府机关来说,中国文学中含有很浓厚的政治气息,尤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运用汉语言文学知识研究历史时,必定会涉及政治内容,并使学生拥有一定的“大局观”,且学习我国的政策及法规是此专业的主要内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研究汉语言文学的同时,使得自身的文学素养、自身修养得到提升,因而也为自己从事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企业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会需要到不同的人才,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的如文案、内刊的撰写等等,都要求任职者有较高的文字功底。新闻出版对此专业的学生来说更加对口。经调查发现,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在任职期间,没有得过素质低、专业水平不高的评价,这是因为,由于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在研究汉语言文学时,拥有了较浓厚的精神底蕴,这是其他专业的学生所不具备的。此专业的学生在研究正统文学时,受文学文化的影响,使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在谈吐之间能展露出一种特定的思想境界和自身独有气质。有了扎实的素质,再加上掌握一门职业技能,此类学生必定很受各用人单位的喜爱。
1.2深造方面学生在临近毕业时一定会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工作,其次是否选择深造。而汉语言文学不仅会对就业产生影响,也会对学生深造产生影响。大学是一所除了培养学生的应用型技能之外,还负责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教育机构。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对提高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需要有宽阔的知识面,也要拥有较强的实操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一定深度的知识,更要在知识够用、实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挖掘程度更深层次的知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要掌握实操能力,也要具备创新能力。并且要求学生不仅要拥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同时更要具备很高的非专业素养,如道德观念、心理素质、意志力等等,这些看似与岗位工作内容无关的因素,却恰恰与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息息相关。因而在培养人才时,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素养,更要注重学生的非专业素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虽拥有很高的非专业素养,但在专业素养方面尚有不足,因而学校要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方面下大力气,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
2.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策略
2.1学生方面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者是学生,而专业的应用性是要看学生本人是否掌握好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只有较好的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才能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成竹在胸。因而为了使专业的应用性增强,学生一定要在掌握好专业知识后,为能应用这类知识做好准备。兴趣是学习的一大关键,它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将这门知识学好,所以学生应当主动培养对汉语文学的兴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学生只有对汉语文学产生兴趣,才能对语言产生感情,例如对文化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对古诗词有一种浓厚的感情,这类学生对此类风格的文字有较强的敏感度,其内心情感较为诗情画意。汉语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学的语言,它不仅要求在运用文字时无病句、破残句,更要求语言有感情,有境界。而这种境界的培养相对较难,其难度犹如去参悟释迦摩尼拈花一笑的含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然而兴趣会驱使学生去阅读大量的书籍文字,使得学生逐渐能体会到文字中的感情和意境,例如小学时读《红楼梦》的感觉与大学时读《红楼梦》的感觉不一样,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是与心境变化有关,更是与知识面的拓展、精神层次的提高有关。所以为了使学生能对文学作品有一种感知力,应首先培养自己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互动性很强的学科,“一千个《三国演义》的读者,就有一千个诸葛亮”,这是因为每个人对诸葛亮的感觉看法不一样。以文学作品为例,每个人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有不同的注重点,有的学生注重文字修饰,有的同学注重逻辑分析,有的学生注重人物的感情和心理,而有的学生又注重文学价值和精神境界。所以为了能更全面的了解汉语言文学,学生应当主动与其他学生和老师多多探讨汉语言文学的内容。在探讨文学作品时,尽量避免“文人相轻”的现象出现,不要随便否认他人的见解和观点,也不要怯于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表述出来。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过程事半功倍。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记”是非常重要的,而“记”又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脑记”,其次是“手记”,以脑记来说,有的学生有很强的选择性记忆,并且体会很深,因而很容易将那段内容记在脑海,并且能记很久。与之相对的,当自己对某部分内容还不熟悉时,就先把内容记录在内,慢慢去感觉,去体会里面的感情。例如以“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为例,文学素养较高的学生可能感触一下,就将内容牢牢的记在脑海中,而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就需要将文字记录下来,慢慢体会其中心境,一般情况下,当了解一句话的内容、意境、心境时,记起来就会很容易。
2.2教学方面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是片面的,学习不仅需要看学生本人,也要看传授知识的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并且喜欢大量板书,以显示自己上课内容充实,而学生就在台下辛苦的抄着,并没有主动去体会其中寓意。以语文课为例,很多老师在讲课的时候,直观自己滔滔不绝,对学生不管不顾,到最后别说让学生体会到文学作品的意境,光修改病句就已经工程浩大了。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应当将课堂还给学生,在上课前就拟好相关问题,拟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念和见解,使学生拥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老师给予他的思想。汉语言文学的就业范围是非常广阔的,所以要求学生的有宽阔的知识面,为此教师在讲授课程的同时,要对内容进行拓展,有目的的向学生讲授一些相关知识。
3.结论
篇6
本次调查以问卷为基本形式,以高中语文学习为中心,设计了包含18道选择题和2道问答题的调查问卷,其中涉及到语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教师素养等诸多方面。这次的调查卓有成效,无论是从问卷体现的数据上,还是访谈及座谈的记录中,都体现了许多新课程改革中的突出问题。以下就分别进行阐述。
一、关于语文学习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对于语文学习而言,认真、谨慎、踏实的学习态度是必不可少的。端正的语文学习态度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在调查的20道问题中,共有7题涉及此方面或与之相关。
调查数据显示,有73%的学生认为语文课与其他科目相比是非常重要的,只有6%的学生认为不考试的话就没有学的必要。对待语文作业的问题,60%的学生对作业感兴趣,认为赋有挑战性,30%的学生认为枯燥,不检查就不做,而这30%的学生中,重点班的学生所占比重高达21%。调查中,31%的学生每天都主动学习语文,16%的学生仅仅做作业而已。在面对“不做要求的早读、自习,你会选择学习哪科题目”这样的问题时,65%的学生会选择读英语或做理科题目,30%的学生会读语文或看语文书、文学类的书。对待预习工作,23%的学生认为预习非常重要,每次都认真完成,59%的学生认为看看参考书即可。
通过上述数据,不难发现这样一些问题:1、高中学生普遍重视语文学科,认为学习语文非常重要,对待语文作业的态度也很认真。这是因为作为人文学科,语文是学好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也是适应社会需要的一门重要学科,可以增强一个人的素质和涵养。2、尽管意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实践的情况并不理想。主要是理科作业量大,又属硬性任务,而语文是一门要靠积累的学科,要循序渐进,许多作业都是软任务。迫于压力,学生只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理化的学习中去,不自觉的就放松了语文学习,早读、自习、预习工作完成的都不尽如人意。3、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普通班学习语文的兴趣要高于重点班,这是因为重点班的学生各科成绩相对平均,理科成绩尤其优秀,他们认为只要理科分数高,语文成绩不拖后腿就可以了,因此都没有费太多的精力。而普通班的多半学生理科是薄弱环节,并且提高的又慢,于是他们将更大的兴趣给予了语文,精力自然投入的会更多。
由上述分析,我发现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要坚定,语文教师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管理。一方面以自身的语文素养吸引学生对语文的注意力,一方面要将一些弹性的任务转变为硬性任务,不断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纠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让其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通过这些做法,相信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语文学习,一定会取得成效。
二、关于语文学习方法
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学好任何一门功课的必要条件。关于“你认为怎样学习语文才能提高成绩?”这一问题,在问卷调查中有60%的学生选择“多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文学素养”,有27%的学生选择“多练笔,提高作文水平”,有13%的学生则选择“学好基础知识,多学字词”。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阅读是考好语文的关键,而只有小一部分的学生肯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但在“你认为课外阅读对学习语文的作用”这一问题上,有65%的学生认为“用处是有,但不大”,有34%的学生认为“很有用”,还有1%的学生认为“没有用处”。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一方面,学生认为提高阅读能力可以提高成绩,另一方面,学生又认为课外阅读对学习语文的用处不大。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发现,高中生课业压力很大,他们大部分时间用来做理科题目,由于学科的特点,理科属于“熟能生巧”,多做题目必然会提高成绩;语文则不同,它重在长期的积累并形成一种内在素养。因此,学生在面临繁重的课业压力时,往往抓住能通过努力,立竿见影的科目,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在上面,而语文素养的长期培养则被忽视。
对于语文预习的重要性这一问题上,有59%的学生认为“一般看看学案、参考书即可”,甚至有14%学生认为“不用预习”,只有20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每次都认真完成”。看来,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预习是可有可无的。其实语文的预习是很重要的。文章的鉴赏是见仁见智的,在鉴赏的过程中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应在课前布置好预习,让学生找出不懂的地方,或对要学的课文能谈出自己的看法,能将语文学习由老师课堂教学为主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向老师要知识的局面。
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对于语文的教学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之一。如何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不遗余力的探讨。希望这个调查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也希望可以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注意。
三、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新建议
语文学习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的学习,涉及到很多方面,并且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对于学生关于语文学习的建议的调查对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以及对座谈会、访谈的记录分析,可以归纳出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建议集中体现于三个方面:语文课,教师形象,语文作业。
课堂气氛活跃,开展多种学习方式是学生的共同要求,乃至还有学生提出语文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如可以使语文课不仅仅局限于教室之内。这一要求对于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就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在保证教学效果、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对教学形式作积极的多样性实践,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对于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篇7
1.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教学内容较为固定
正如上文所述一样,北京大学作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端地,早在建校初时期就设立了中文学专业,这个专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其教学方法已经固定下来。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2003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之中,对中文学专业规定开设的课程几乎没有发生改变,数量上一直都是十三门基础课程,教育界内几句全部认同,中文学专业在传统专业中是最具底蕴的一个专业学科,在现代大学专业体系中也是最为稳定的专业之一,其学科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2.汉语言文学将以培养专业性文学人才为主要目标
多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及其前身中文学专业已经成为作家、文学知识分子的培养基地,但是从社会学角度意义上来说,这些职业都不能成为社会职业类型,而其应用性也就没有多大的发挥特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许多高等教育学校中开设了关于中文专业中的文秘学、新闻传播学、国际汉语等相关专业,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这门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输送相关专业的应用性人才。但就近几年干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来看并不容乐观,就业率持续下滑,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该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不强,社会对其的认可程度也不高。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关于实践性的内容比较少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汉语语言的分析运用能力以及水平,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而相对而言,实践性的教学内容比较少,一般都集中在文学写作这一方面,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该学科的实际应用性较差是有据可循的。
二、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及其现实意义
1.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
就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的提高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中无疑是重要的环节,因此来说,汉语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提高符合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其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满足素质教育的本质需求。我国的素质教育推行已经遍及全国各院校,而现在正是高校实行素质教教育的关键时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所在在于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而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是要将学科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成为具有推动性作用的理论体系,这正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再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也是学科本质发展规律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汉语言文字研究为主要对象,基于语言本身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也就决定了它自身所具有的易用性的特点。
2.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可行性分析
以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不仅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备很强的可行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汉语言文学学科其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理论指出,科学的理论是指导实践的科学武器。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理论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以及语言学理论都可以成为其理论依据;再一方面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优厚的现实条件,如前文所述,我过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基础,这些对于提高学科的应用性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除此之外,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也做过这样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几点思考
1.加强改革学科教学体制的建设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各大高校应该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制的建设,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扩充教学科目,注重语言实践能力以及和社会发展相关能力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的设置,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选定方式,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以此来提高该学科专业的应用性提高。
2.提高语言教学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式方法
课堂教学方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知识和技能传输的主要方式方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汉语言文学教学者应该侧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时的改善教学方法,尽量避开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及时的将教学科研成果引进,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质量。
篇8
一、对小学语文阅读欣赏教学的认识
吕叔湘先生所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欣赏。如果阅读教学,已经成了学生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自觉行动诉求,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对文学艺术就会有吸引力,我们语文教学也就成功了。
1.研究阅读欣赏就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文章再好,文学形象再美,如果学生本身不愿读,懒得读,视读书是苦事,没有兴趣,就无法使学生和作者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学生也就无法感悟到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更无法完成“课标”规定的小学阶段145万字的阅读量,也就谈不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了。
2.研究阅读欣赏就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性
语文学科既是语文知识的传递,听说读写能力的不断提高的过程,更是人格的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学生在赏析课文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学会欣赏课文,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这也就是课程标准对我们语文教学的要求。
3.研究阅读欣赏就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语文教学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个性。”教师就要以一个和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欣赏同一作品的欣赏者角色来对待学生。同为欣赏者,同为一件作品,由于所处位置不同,所拥有生活经历不同,所拥有知识水平不一致,那么理解感悟的结果也是不一致的,这样就避免了语文答案的标准化,一致性,教师就会以更广阔的心胸来对待学生的每一次应答和理解。
二、对小学语文阅读欣赏教学的思考
1.通过教学研究,初步构建起“阅读欣赏”的理论框架
通过研究,使教师进一步深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旨,进一步转变观念,确立语文阅读教学的“大语文”观,语文学习的大课堂观;树立“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学语文”的理念,拉近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中入境、入情、入迷。
通过探索语文阅读欣赏教学的新模式,改变教师肢解课文、破坏整体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让教师把握语文的整体情感脉络,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更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习得,把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融合。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中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得审美能力、赏析能力、表达能力等文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2.通过研究、实践,提炼出阅读欣赏的新途径、新模式和新方法
文章是文学家生活和情感体验感悟后的精神产品,是多姿多彩的,是博大精深的。破解领悟作品,与作家对话的方式也应当是各种多样的。阅读教学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让阅读变成欣赏,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朗读、再现、联想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文学的美,艺术的美,生活的美,情感的美。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相对压缩教师课堂讲解、分析的时间,拓宽学生阅读欣赏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激发兴趣,诱发动因,把破碎的文字变成有血有肉的整体形象呈现给学生,为学生更好地感悟、欣赏文学作品和其他艺术提供基本的知识保证和必要的方法。
3.通过研究、调查,对课内外阅读欣赏的材料和时间进行科学开发利用
(1)精选阅读欣赏的材料。开发与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有利于学生提高文学素养的阅读资源,因地制宜创编校本教材,感受错落有致,平仄有韵的文句之美;浓厚深沉,婉转动人的情感之美;可敬可亲,栩栩如生的形象之美;高远旷达,回味无穷的意境之美;巧妙深邃,富有逻辑的思辨之美等等。
(2)合理安排阅读欣赏的时间。通过初步调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而一学期课外阅读时间一般集中在节假日和寒暑假。为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细水长流中提升语文素养,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边角时间”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必读时间、半自由时间和自由支配时间。
4.通过研究、总结,初步建构起多元阅读欣赏的指导评价机制
在阅读欣赏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确立以下几种机制,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参与阅读。
(1)阅读指导机制:教师的指导,重点在课内,延伸到课外,使阅读欣赏逐步形成课内拓展到课外,课外补充到课内的良性循环流。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外国文学;现状;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9-0119-02
在最新人教版语文教材选文中,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比例大约为5∶4∶1。其中,外国文学作品占到10%,这样安排的目的显而易见:高中语文教学既要立足于民族文学,让学生有深厚的中国文学素养;也要放眼世界,培养学生的外国文学素养。由此可见,外国文学是高中语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文本。但长期以来,受教育观念、应试教育、教师素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常常被忽视,外国文学的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现状
1.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一直以来,中国文学作品都是中学语文课本的重头戏,外国文学都站在高中语文课本这个舞台的边缘。这种编排方式直接导致中学教师特别重视中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而忽略了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再加上很多教师文学知识陈旧,特别是对外国现代派小说知识缺失,对外国小说的各种类型及其特征认识不够透彻,这些都导致教师很难把握外国文学教学内容,有的老师遇到外国现代派小说干脆绕道而行,不作为,也无能为力。教师的忽视限制了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的开展与发展。
2.学生阅读过的外国文学作品太少。教师不注重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自然会引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忽视。笔者最近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的一所高中选取了100名高一学生,组织了一次关于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兴趣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约有60%的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感兴趣或希望进一步拓展阅读范围,但却很少有同学能说出5部以上的外国文学作品。其中知名度较高的的外国文学作品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钢铁是怎样练成的》、《飘》、《简·爱》等,这些作品均没有被编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可见,青少年对外国文学的了解很大一部分是自学的,这是外国文学教学的失误。
二、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堪忧的原因
1.应试教育使外国文学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附属。应试教育的泛滥和高考的指挥棒无情地剥夺了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可以说,高考升学率是各个高中追求的终极目标,教师为高考而教,学生为高考而学,教学内容的取舍以高考的要求而定,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是高考。
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外国文学因为不是高考的重点而备受冷落。例如:普通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宁夏、海南卷)连续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都是中国小说,没有出现任何关于外国文学的考点,这就直接导致很多高中学校在安排选修课时直接删掉了《外国小说欣赏》一书。可以说,为了高考,很多高中老师随意取舍作品、把本应重点讲解的课文安排为自读课文的现象屡见不鲜。
2.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导致外国文学总是处在教学内容的边缘。当前仍有很多教师不能驾驭外国文学的教学。教师身上存在的教学目标偏差,教学思想僵化,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都直接导致不能够运用正确的分析方法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内容、意义进行深入研究,误读颇多,无法抓住外国文学作品真正的价值。教参中也往往多以政治眼光、政治倾向代替文学鉴赏,清一色的“阶级斗争,批判资本主义”来图解内涵丰富的外国文学外品。这种教学方法与西方丰富的人文精神,充满灵性的文学教育精神背道而弛,最终导致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误读,进而导致学生生命意识、文化意识的弱化和退化,使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至今在绝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学中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策略研究
1.转变思想,尊重多元文化。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树立尊重文化的多元性的理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都是有所差异的,而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民族信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从中国传统的思维入手去考虑问题,不能将中国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强加到外国文学的教学中,用中国人习惯的理念去理解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样只能片面甚至歪曲外国文学作品表达的思想。尊重多元文化是正确解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前提。
2.“对话”“迁移”,注重个性化阅读。《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话”和“迁移”理论,这两个理论对外国文学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话理论是将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有机结合的理论。教师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可以更好地深入文本的中心,实现对异域作品的多元化解读;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有利于更积极地思考问题,更深刻地体会出外国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迁移,即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类似主题迁移到外国文学的教学中来,或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之相对的文化概念融入到教学中来,在对比和比较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外国文化。通过中外文化的对比,在传授外国文化的同时,让学生懂得,培养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篇10
结合语文学科的特征,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所提出的特殊要求。
一、突出的专业特长
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实践性很强的过程。他不可能向知识一样直接传授,它需要反复训练,需要模仿,需要教师示范。能力是多种多样的,从语文能力来说,就有许多要素构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专多能的,必须有突出的专业基本功。在听说读写方面都应是非常突出的。在朗读、阅读、书法、写作、辩论、演讲等各方面更应独占鳌头。只有这样,才能用自己的才华去影响人,去感染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听说读写,什么都平平常常,样样都马马虎虎,又怎么培养学生的能力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教师,光会一般的讲讲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让人惊叹不已的语文方面卓越的专业特长。
二、好的预感能力
语感能力是语文素质中的核心。一个人语文素质如何,不是看他认识了多少字,熟记了多少成语典故,决定语文素质的最重要因素是预感能力,就是对语言材料的敏感强度,对语言材料非常敏感,就是语感能力强。“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是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翅浮在天宇一般。”句中为什么用“踞”而不用“坐落”,你如果能感受到用“踞”的妙处,那就说明语感能力强,有对语言形象性的敏感。由于语感是一种语言直觉,带有浓厚的非理性色彩。因此,许多语文试题都没有涉及它,以免答案的五花八门而无法量化,失去客观性,给评分带来麻烦。也正因为如此,不少语文教师既不注意学生的语感训练,也不注意自身的语感修养。他们讲来讲去,总爱讲那些含义明晰的、答案唯一的语言材料,学生缺乏语感训练,考试成绩也许是高的,但语文素质绝不会也是高的。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而培养语感能力的关键,是教师自身对语言材料有独特的敏感性。
三、深厚的文学底蕴
文学素质是语文素质中处于较高层次的一个因子,也是人的综合素质中的重要成分,一个高素质的人,不管是学文科的人,还是学理科的人,必定有较好的文学素养。在应试教育的课堂里,学生的文学常识普遍较好,对其作家有什么作品,是什么样的体裁,作品的主人公是谁,往往也能说得一清二楚,有的甚至还能说出出生卒年、月、字、号等,但文学素养却普遍较差,不要说形象的再现与重新创造,就是文学语言的品味,情感的共鸣,也往往难以实现。其原因何在?就是为了考试。影视所考的普遍是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可以用客观题来检测的文学常识,而对于文学素养中的其它一些内容往往因量化困难而不予考虑。这样不管教师还是学生,都只重视常识性德东西,以为文学常识就是文学素养。讲小说,就是讲人物性格一两点,讲结构一两点。讲诗歌,就是讲难字难词、修辞方式、背一背名言警句。如此教学,学生自然不会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久而久之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也会渐渐的老化。中小学语文教学主要不是为了培养文学人才,而是应该说,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四、灵活的创造性思维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处于主动发展状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和认识,根据自身的生活与体验,充分发挥创造性,让思维的触角伸向广阔的自由王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同时,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启发。语文是一门创造性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学习时,学生一旦真正处于主动状态,必定会爆发出无限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此时,倘若教师自身的思维也颇具创造性,并能体现在各个环节中,那么,这思维的火花必定能成为理想的智慧光芒。反之,教师缺乏创造性的思维,老是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去灌输,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