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建筑绿色评价标准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既有建筑绿色评价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比
1.引言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大约消耗了 50%的能源、48%的水资源,排放了50%的温室气体以及40%以上的固体废料。从建材的生产到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这一过程动用了最大份额的地球能源并产生了相应的废气、废料[1]。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建筑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绿色建筑在国内得到长足发展。2014年,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投入超过40亿元,预计2015年,全国新增绿色建筑面积将达到10亿平方米以上,2020年,我国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将提升至50%[2]。随着绿色建筑在全球范围内的盛行,各国纷纷着手制定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鼓励发展绿色建筑,如英国的 BREEAM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美国的 LEED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加拿大 GBTOOL 评估体系。2014 年 4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新公告,批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3]GB/T50378-2014(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2014,以下简称“ESGB2014”)为新的国家标准。本文指出我国新颁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ESGB2014”的优点和不足,以促进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和绿色评价标准的进一步完善。
2.国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随着绿色建筑在我国的不断发展,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也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编制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使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逐步走向成熟。
2.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是我国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价的国家标准,它分为3个评定等级。根据我国现有国情,评价标准在主要项目上更强调节约的概念,由此将评价指标分为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和运营管理6部分[4]。
2.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比2006年的版本“要求更严、内容更广泛”。该标准在修订过程中,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和试评,借鉴了有关国外先进标准经验,广泛征求了有关方面意见。修订后的标准评价对象范围得到扩展,评价阶段更加明确,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合理,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完善,整体具有创新性。
2.2.1 适用范围
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的建筑适用类型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的建筑适用类型进一步扩展至民用建筑各主要类型。
随着绿色建筑的不断发展,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各行业、各类别建筑,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的不足已经逐渐显现,不断有医疗卫生类、会议展览类、学校教育类等建筑类型提出申报,但根据原有评价标准,这些类型的建筑却没有参考的依据。近些年先后出台的《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绿色饭店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博览建筑评价标准》等针对特定建筑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于新版 《标准》的出台有很大的参考借鉴作用,新版《标准》对于这些特定建筑类型予以统筹考虑,形成一个统一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2.2 评价对象
绿色建筑评价的对象定为单栋建筑或建筑群,并要求系统性、整体性指标按总体进行评价,具体是指:
对于单栋建筑,主要是指应以一栋完整的建筑作为基本评价对象,不得从中摘选或剔除部分区域。但运行评价要视情况决定是否可将一栋建筑中的某部分区域作为评价对象,例如大型商住楼中的商业部分。对于建筑群,则是指由位置毗邻、功能相同、权属相同、技术体系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及以上单体建筑组成的群体,例如住宅建筑群、办公建筑群。对此,可依标准对各单体建筑分别评价得到各建筑的总得分,再按各单体建筑的建筑面积经加权计算后得到建筑群的总得分,最后按建筑群的总得分确定建筑群的绿色建筑等级。
对于系统性、整体性指标,例如人均居住用地、容积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要基于该指标所覆盖的范围或区域进行总体评价(运行评价时单栋建筑内部分区域作为评价对象的情况也应照此执行)。还要求评价对象的边界选取合理、口径一致、能够完整围合区域。
2.2.3指标体系
指标大类方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包括了 7 大指标: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和施工管理,是在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的 6 大类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施工管理”,这就是绿色建筑的评价工作完整地覆盖了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的运作。
评定积分方法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的评价方法为:按照评价标准逐条计分,然后按大类指标分别计算其指标得分和附加得分,最后对每大类指标的得分进行加权计算,得数加上附加分数即为最终的评价得分。评定的等级划分分为 3 个层次的考察:首先,与原有《标准》保持一致,设有一部分的“控制项”,作为绿色建筑的评价的最低标准;其次,每个指标大类设有最低分数要求,低于这个分数则不能参评;第三,每类得分相加得到总分,再划定相应的等级。
从本质上来说,标准中的“指标得分”和“总得分”实际上都是“得分率”。由于建筑的类型、功能多样,所以有些评价条款并不适合于所有的建筑类型,例如对于医疗类建筑,就会有一些商业建筑的评价条款不能参与考核。所以,用“得分率”来判定绿色建筑实际达到的绿色的程度高低更加科学。但由于大众对于按得分高低来判定好坏更为接受,所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中规定了一种得分的折算方法,使“得分率”并没有出现在新的标准里。
2.2.4绿色建筑评价阶段
将绿色建筑的评价阶段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根据绿色建筑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目前有关管理制度,标准将绿色建筑的评价明确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其中,设计评价重点在于评价绿色建筑方方面面采取的“绿色措施”和预期效果;运行评价不仅要评价“绿色措施”,而且要评价这些“绿色措施”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此外还关注绿色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留下的“绿色足迹”关注绿色建筑正常运行后的科学管理。简言之,“设计评价”所评的是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所评的是已投入运行的建筑。标准第3.2.2条还说明了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的指标类型差异。
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优缺点
(1)近几年来,虽然一些建筑项目,获得了一星级、二星级,甚至三星级认证,但在实际运行中的能耗甚至高于其同类型的普通建筑。“ESGB2014”增加了“施工管理”“运营管理”两部分评价内容。新版的《标准》就是在引导从业者不仅在设计阶段实现功能实用、因地适宜的绿色建筑,更要在后期的运营中实现真正的“绿色”。绿色建筑的关键在于后期的运营管理中是否能够保证“绿色”,而评价标准也仅仅能够起到引导的作用。绿色建筑在取得设计标识后,建设过程、竣工验收和后期运营的过程中是否能真正地按照标识认定的规范去执行是目前绿色建筑中的一大难题。
(2)“ESGB2014”适用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建筑类型包含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然而这种划分不是很明确,涵盖的范围还比较窄,不具备对所有类型的建筑进行绿色建筑评价,因此绿色建筑标准的评价对象还需要纳入更多类型的建筑,如对复合建筑、既有建筑的评价,同时细化现有的建筑类型,如学校建筑、商场建筑、旅馆建筑、办公建筑等,使评价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此外,对大型公共建筑还需要尽快推出强制性绿色建筑评价要求,这对实现节约能源与资源、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3)发达国家先进评价标准评分项的评价更加细致,给出了评价范围、评价标准、评价目的、评价方法及计算标准等等,并且给出评价参考资料及应提交文件,而且在评分项的评分上有更多的数据量化评价。“ESGB2014”的评分项较多,不需要如发达国家评分项那么细化,但仍可以参考完善,如采用更多的数据来量化指标,使指标的评价可操作性更强。
(4)从运行评价权重可以看出,“ESGB2014”更注重施工管理和运行管理,而发达国家评价标准更注重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权重划分上,“ESGB2014”在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方面所设权重只有大概 6%-7%,为发达国家评价标准所设权重的一半;从指标划分,发达国家将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划分为单独的两个指标大类,这些都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对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视程度。我国对权重的划分虽然有自己的社会、经济原因,然而随着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在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方面不容忽视,防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权重还需提升。
3.结论
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的道路上落后欧美发达国家较多,这使得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均受到欧美发达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影响,比如英国的 BREEAM 以及美国的 LEED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因此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然而对绿色建筑的评价,也应综合考量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条件和特点,因此也使得“ESGB2014”和发达国家的绿色评价标准会有很多不同之处。“ESGB2014”是对“ESGB2006”修订和完善,从按照达标项目数目给予评价到量化打分方式的评价,从单一的评价到设计评价和运营评价两种评价的转变,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也需要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 . 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 [J]. 城市发展研究,2009,(7):1-11.
[2] 阮仪,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J].绿色中国, 2014,(19): 36-37.
篇2
关键词:绿色 建筑设计 要点
引言:
国务院在2013年颁布的1号文转发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我国“十二五”期间要完成新建绿色建筑面积10亿m2的目标,随着政府推动,绿色建筑数量还将更加迅速的增加,对绿色设计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
1、我国绿色建筑发展
我国从2006 年颁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开始,陆续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等标准,并且已有20个地方在国家标准基础上推出了地方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经过逐步完善与发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而且结合绿色项目的经验积累,对2006年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了修编,目前新版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于2014年颁布。随着标准体系的完善,绿色建筑数量的增长速度在不断加快。虽然2006年就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但我国的绿色建筑自2008年才进入实质性的发展,从2008年10个、2009年20个,2010年已突破性的增长到82个;2011年增加了241个,几乎比上一年增长了2倍;2012年389个,2013年518个,绿色建筑数量呈井喷式增长。
2、绿色建筑发展的影响因素
降低能耗、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保护自然资源、减少水资源消耗、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是各国建造绿色建筑最重要的环境原因。也就是说,各国对绿色建筑设计作用的认知是较为统一的,即绿色建筑目标主要为降低能耗、减小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与提高建筑室内环境品质这三大方面。
高昂的原始成本、缺乏政策支持、激励、资本支出与运营成本节省之间的挑战、缺少市场需求、可承受性――绿色是高端的、缺乏公共意识与缺乏专业人士等因素是阻碍绿色建筑发展的因素。特别是高昂的原始成本,虽然2012年比2008年有所下降,但依然是各国绿色建筑首要关注的问题。由此也可以看出绿色设计的重要性。靠设备与技术堆砌的绿色建筑成本高昂,唯有通过绿色设计,从设计的根本上实现与环境融合、各专业协调、技术适宜,才能降低投资,实现便宜的绿色建筑。
3、绿色建筑设计的内容与要点
3.1绿色建筑设计涵盖的内容
绿色建筑设计所涵盖的范围很广,涉及从宏观的区域规划到单体的专项设计,从新建建筑到改造项目,乃至绿色建筑的认证,都属于绿色建筑设计的内容。
3.1.1绿色城市区域规划设计与咨询。在规划阶段,结合总体规划理念进行环境分析、能源规划等可持续城市规划技术服务,取得满足绿色、低碳、生态等要求的城市规划文件。在前期阶段,通过基于项目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技术条件、技术成本的专业调研,确定建筑项目的实施目标和技术策略。主要设计技术包括绿色生态规划咨询与优化设计、区域能源规划咨询与优化设计、新建建筑节能评估专项分析和区域风环境分析与优化设计。如现代设计集团做的包头新都市中心区规划风环境分析、青岛蓝海新港城风环境优化、四方欢乐滨海城室内外风环境分析等。
3.1.2建筑绿色专项设计。在项目设计阶段,设计结合日照分析、室外风环境模拟、室内自然通风模拟、自然采光模拟、建筑遮阳模拟、围护结构节能计算、建筑能耗模拟分析等分析技术,对设计进行优化分析,推进设计。主要设计技术包括建筑采光遮阳设计与数值模拟分析、复杂建筑全年能耗及节能潜力分析、复杂式地源热泵系统优化设计及仿真分析、室内舒适度分析及优化设计、日照分析、围护结构节能分析。如:烟台机场节能专项设计、上海虹桥产业楼全年能耗计算分析、复合式诚品书店文化商业综合体地源热泵土壤热响应试验和系统优化分析、南京机场节能专项设计、京沪高速铁路上海虹桥站遮阳系统专题研究、上海汇都公寓地源热泵与太阳能热水集成设计专项等。
3.1.3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设计。不仅是新建建筑,对既有建筑改造也可以将绿色理念融入其中,做可持续的设计――寻求资源、环境与空间品质的最佳平衡,使历史得以延续,当下能够适用,未来可以发展。将既有建筑改造需求同现有造型特征进行紧密结合,是绿色改造设计的一个重点与难点。此类设计实例如上海香港广场南、北楼裙房外立面装饰工程节能设计、银河宾馆节能改造、虹桥宾馆节能改造等。
3.1.4绿色建筑星级认证。从建筑设计到最终绿色星级的认证,提供绿色建筑全过程服务内容。如:项目绿色开发策划、绿色星级目标定位可行性分析、绿色任务书设置、绿色规划与建筑方案咨询、绿色专项技术分析(日照分析、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室内自然通风模拟分析、自然采光模拟分析、建筑遮阳模拟分析、室内外环境噪声模拟分析、围护结构节能计算、建筑能耗模拟分析等)与绿色管理(施工绿色技术交底和绿色施工指导)等内容,并委托专家团队进行质量控制,从而获得国家绿色建筑星级认证和美国LEED 认证。此类项目如苏州诚品绿色建筑设计、申都大厦绿色建筑设计、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绿色建筑设计、崇明陈家镇能源中心绿色建筑设计等。
3.2绿色建筑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绿色建筑设计强调的是建筑对气候的适应性,应首先通过建筑本体的设计尽可能实现建筑性能与品质的优化,如微环境设计(风环境优化、日照控制)、建筑遮阳(活动外遮阳)、立体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自然通风(通风隔音窗技术、中庭、拔风井、导风构造)、自然采光(光导、光纤照明)、隔热保温(保温遮阳一体化外窗、双层幕墙、变色玻璃、断热桥构造、气密性)等设计,这也是需要资金投入最少的部分,投入产出比高;在此基础上协调暖通、电气、给排水等专业进行技术优化,实现设备的高效运行,如智能照明(LED 照明、光感控制)、能量回收利用(空调排风热回收、冷凝热回收、烟气热回收、电梯势能回收)、能效监控(能耗分项计量、水泵风机变频调节、可变新风比、污染物控制与设备联动)、节水技术(节水卫生器具、微灌滴灌技术)、蓄冷蓄热技术、冷热电联产技术;最后可根据条件考虑增加可再生能源与资源的利用设计,如太阳能(热水、发电、制冷空调、采暖)、浅层地热能(土壤源热泵、地表水源热泵、海水源热泵、地下水源热泵)、风能发电、生物质能利用、水(雨水、中水)、材料(废旧材料、可循环材料)。
另一方面,绿色建筑设计还应注意应用技术对建筑功能、气候条件的适用性。不同绿色技术有其不同的适用条件,以土壤源热泵技术为例。土壤源热泵系统适用于冬夏季负荷相近的地区或建筑;尤其适用于热负荷大、间歇运行和占地面积大等特点的建筑使用;宜与其他系统形成复合式系统,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高效运营。如上海浦东游泳馆,占地面积较大,运行时间为间歇运行,泳池热负荷大,非常适合采用土壤源热泵,经过两个加热和两个制冷季的运行,土壤温度基本保持稳定;而地源热泵在运行过程中,间歇运行也有利于土壤温度的恢复。
4、结语:
绿色建筑设计是从设计之初就贯彻绿色理念,利用性能化分析手段优化设计,协调各个专业,选择适宜技术,从而实现建筑对环境影响的最小化、建筑性能的最优化及建筑能耗最小化的目标。随着绿色建筑的大力推进,绿色建筑设计将是未来建筑设计发展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2013)1号
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 经济评价 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1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全球能源日益供应紧张的现在,绿色建筑是各国建筑发展的总体趋势。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绿色建筑更是建筑业的发展和追求目标。绿色建筑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人居环境的优化,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分析并掌握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和成本费用经济评价,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决策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依据。
一、绿色建筑经济评价原则
绿色建筑是指通过节约资源和能源,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担和要求;建筑与自然和谐并存,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人们提供健康、安全和舒适的居住生活空间。绿色建筑主要强调建筑材料的绿色环保,付出生态、资源代价较小,建筑能耗小,对环境的污染也较小,同时,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较好,能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实用性强,舒适度高。
(一)绿色建筑主要要素
绿色建筑主要突出全寿命周期,主要是指建筑从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营运,从建筑材料的获取到建筑寿命终结后建筑垃圾的再利用或者降解的全过程,整个过程和周期均体现了绿色和环保的理念。耗用能源种类方面,绿色建筑主要采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再生能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耗用。环境保护方面,绿色建筑更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强调建筑和自然和谐相处和并存,建筑的生存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舒适度方面,绿色建筑强调建筑和自然的融合,强调实用性,避免浪费,突出结构的健康舒适。
(二)绿色建筑经济评价原则
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与传统建筑经济评价存在差异,因此,在评价模式和指标的选取上都应突出“绿色”对经济价值和效益的影响。主要评价研究原则包括:
1.科学性。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中,应运用科学的评价方式,选取精确可靠的数据进行比较与分析。对于确定性相对较弱的信息与数据,应结合大量的实践数据进行联动分析,以科学的反映出绿色建筑的经济价值和效益。
2.全面性。对绿色建筑进行经济评价,应坚持全面性原则,一方面应对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经济效益情况进行评价,即通过成本下降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还应考虑绿色建筑对建筑舒适程度的改善、效率的提高、环境的保护等,因此,应在进行指标设计时将相关各方面因素考虑进去,综合评价绿色建筑的性能。
3.灵活性。绿色建筑的类型多种多样,因此,在具体进行经济评价时,应充分考虑各种绿色建筑的不同情况,采取差异性的经济评价模式和指标,以选取最贴合实际的经济评价方式。
4.合理性。应合理选用经济评价指标,降低经济评价工作的复杂度,提高经济评价的效率,将评价的结果以最简明的方式体现出来,同时具有可理解性和直观性,以方便选择最佳的绿色建筑方案。
二、绿色建筑经济评价分析
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主要是将“绿色”的概念引入传统建筑经济评价中来。由于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最大的差异在于绿色材料和绿色技术的采用,因此,绿色建筑重要技术与经济的评价应强调“绿色”理念。这就意味着在评价中应摒弃仅仅以经济效益为主要评价标准的观念,重视项目在环境、技术、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注重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同时,在进行经济评价时,应以全局着眼,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因此,对于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主要步骤应包括三个部分:建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个指标权重大小、进行具体评价。
(一)建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绿色建筑项目与传统工程项目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其绿色。无论采用何种具体关键技术方案来实现建设单位对绿色建筑评价等级的需求,我们都需要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技术难度以及经济效益等四个方面对各分项技术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科学、全面、实用的关键绿色技术方案,才能找到在既有条件下最为“绿色”的技术方案。在实际情况下,需要根据项目本身的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减或修改处理。
(二)确定指标权重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主要有层次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专家估测法、模糊逆方程法、主成分分析法、频数统计分析法等。根据对历史资料的需要情况,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人工神经网络与模糊逆方程法属于第一层,其对历史资料的依赖程度最高。因而,在原始资料易于获得且较为丰富的情况下,利用这两种方法确定的权重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行度;频数统计分析法与专家估测法属于第三层,其完全依赖专家的经验,对历史资料的依赖程度最低,因而受主观性的影响就最为明显。层次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属于第二层,在历史资料的使用以及专家经验的采纳上均比较居中。目前,由于我国的绿色建筑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原始资料是比较缺乏的。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处于第一层的方法的使用效率。而对于处于第三层的方法,由于其主观性太强,操作性与可信度均受到质疑。所以,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采用处于第二层的方法更为合适。
(三)进行具体评价
进行具体评价执行主要包括三项工作,即评价标准设定、单项指标评价和综合评价。
1.评价标准设定。所谓评价标准是指对每个指标进行评价时的评判依据。对于不同类型的关键技术方案,通常需要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体系。尽管如此,在这些不同标准体系中也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因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事先设置一个模版,然后依据不同类型的方案进行适当地丰富和修改。一套完整的评价标准体系通常包括指标范围的定义、评价方法、评价取值标准以及评价依据等。在进行评价标准体系设计时,如果发现有些评价指标的评价可操作性与实用性较差时,可以形成对事先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反馈。
2.单项指标评价。单项指标评价的对象为处于预先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最后一级的指标。因而,在进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处于最后一级的指标通常应该具有如下特点:定义明确性、相互独立性、完备性等。单项指标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为指标原始数据的收集与数据的处理。在进行原始数据收集时,首先需要对评价标准体系中的各指标范围、评价依据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准确科学的数据,并提高收集工作的效率。在原始资料的收集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项目参与各方的优势,从而增进沟通。在得到了相关原始资料后,就需要根据标注体系中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取值标准进行具体的数据处理与评价工作。
3.综合评价。利用事先得到的各层指标的相互权重关系,结合已经得到的单项指标评价结果,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其进行综合处理,从而得到各关键技术方案的综合评价得分。在完成了所有拟采用关键技术方案评价后,需要将所有方案的评价结果数据进行汇总。
三、结论
绿色建筑作为我国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应建立完善的经济评价指标,确定指标评价权重,并进行科学有效的具体评价。评价中,应注重引入“绿色”理念,建立着眼于全局的评价方式,注重建筑对于生态环境和社会的长远影响,关注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陆舟.我国引入和推广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思考[J]. 上海节能. 2011(01)
篇4
摘 要: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绿色建筑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绿色建筑”概念的具体化,使绿色建筑脱离空中楼阁真正走人实践,一套清晰的绿色建筑评价系统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绿色建筑 评价体系 比较 思考
Abstract: With decades of development, people come to realize that green building is a highly complex system. Concretization of the concept of "green building" makes the green building step into practice, thus a set of clear assessment system of green building will be irreplaceable.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 assessment system; comparison; thinking中图分类号:J31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在建筑界,绿色建筑的提出历史并不长。 《设计结合自然》 、《寂静的春天》等建筑生态著作为绿色建筑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 进入 21 世纪,在能源危机和倡导绿色生活的背景下, 绿色建筑迅猛发展。上世纪90 年代, 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建立。至今大致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早期: 绿色建筑产品及技术的一般评价、 介绍与展示; 中期:建筑方案环境物理性能的模拟与评价; 近期:建筑整体环境表现的综合审定与评价。
1、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1 英国BREEAM
1990 年, 英国建筑研究所 (BRE)首次推出 “建筑环境评价方法” (BREEAM) 。它是国际上第一套实际应用于市场和管理之中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针对当时英国的市场需求和绿色建筑发展状况,其评价目标主要是英国的办公建筑。同时为建筑师和开发商提供相关技术咨询,在国际上受到广泛的关注。 “建筑环境评价方法” 的住宅版, 首次于 2000 年。它满足了近年来英国市场对住宅类建筑进行绿色生态评价的新需求。其评价内容包括交通、 污染、 材料、 水、 生态与土地利用以及健康等七个大的方面。 由于英国建筑协会的参与,该证书在英国具有相当的权威与有效性。 BREEAM 评价体系的推出, 为规范绿色生态建筑概念, 以及推动绿色生态建筑的健康有序发展, 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至今, 它不仅在英国以外发展了不同的地区版本, 而且成为各国建立新型绿色生态建筑评价体系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文献。
1.2 加拿大 GBC
绿色建筑挑战 (GBC) 是从 1998 年起由加拿大发起的一项国际合作行动。其核心内容是通过 “绿色建筑评价工具” (GBTool)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发展一套统一的性能参数指标,建立全球化的绿色建筑性能评价标准和认证系统, 使有用的建筑性能信息可以在国家之间交换, 最终使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绿色建筑实例具有可比性, 为各国各地区绿色生态建筑的评价提供一个较为统一的国际化平台,从而推动国际绿色生态建筑整体的全面发展。
1.3 美国LEED
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又被称作开发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 起初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为满足美国建筑市场对绿色建筑评估的要求而推出的一个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随着不断地更新和发展,逐渐通行于全球。LEED 为提高建筑环境和经济性能提供详细参考标准,从建筑全寿命视角对建筑整体环境性能提供评测。 以 LEED2.0 为例,LEED 的评估认证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登记阶段、 支持阶段和项目认证。
登记阶段, 申请评估的项目可通过邮寄或网上在线登记的方式申请评估, USGBC 鼓励项目在预设计阶段就进行申请; 支持阶段, USGBC 通过 LEED 官方网站或其他途径向申请者提供参考指导和评分细则, 帮助设计者解决在满足各种具体的前提和得分要求时所遇到的问题;项目认证, USGBC 根据申请者所提交的文件, 对项目进行认证。
LEED 从可持续场地选择、有效利用水资源、 能源与环境、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及保护环境、 材料和资源、 室内环境质量这几方面对建筑进行评估, 评判其对环境的影响。 其中, 可持续场地选择约占总评分的 20%,有效利用水资源占 7%,能源与环境占25%,材料和资源占 19%,室内环境质量占 22%,创新设计占7%。LEED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虽然体系庞大但系统分明,在每个评估项目中, LEED 都提出前提条件和可能的得分条款。项目首先必须满足每个评估项中规定的前提条件, 然后可根据每个得分点的相关规定对建筑进行评估打分。 同时为了方便使用者深入了解该体系, LEED 编制有详细的技术导则和手册。 如在每一个得分条款中又包含评估目的、要求、 提交文件和可能的技术和策略,详细阐明了绿色建筑各相关技术内容和实施措施及路线, 并给予了成熟案例以指导。最终, 将所有评估项所得分数相加就可得到建筑最终分数, 满分为 69 分, 52 分以上可获得铂金认证, 39分 -51 分为金质认证, 33 分~38 分为银质认证, 26 分~32 分为一般认证。
2、 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设起步较晚, 2001 年始,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制订了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 《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 (试行稿),同时完成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价体系” 的制定, 并出版了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价手册》 、 《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 。 2005 年3 月, 我国完成了 《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技术要求—生态住宅 (住区)(征求意见稿) 》 ; 2005 年 10 月, 建设部科技部印发了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
现今,中国建筑领域通行的是 2006 年 6 月 1 日由建设部和科技部发起施行的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是我国第一部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 多目标、多层次,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推荐性国家标准。评价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 节能与资源利用、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6 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由控制项、一般项目与优秀选项组成。 参与评定的绿色建筑应满足各类指标所有控制项的要求, 并按满足一般项目和优选项目的程度, 划分为 1 星~3 星 3个等级。
由于初次编撰的缘故且限于当前条件, 该体系只适用于评价那些总量大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消耗能源资源较多的公共建筑、 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 且不带有强制性。对于其他建筑, 根据建筑用途、 运营能耗等实际情况调整, 且只能提供参考价值。
3、与国外评价体系的比较与思考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发展相对滞后,目前还仅限于住宅,对于其他大量的公共建筑和旧住宅改造项目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走在绿色建筑研究前沿的发达国家, 已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更为系统地分类。如日本的CASEBEE 陆续完成了用于既有建筑物的 《CASEBEE 既有评价工具》 、用于短期使用建筑的《CASEBEE 一临建。评价工具》和用于改修建筑物的 《CASEBEE一改建? 评价工具》以及用于评价热岛现象缓和对策的 《CASE-BEE—H 评价工具》 。制定更为系统和专项的评价体系, 将是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走向完善的必然趋势。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是根据绿色建筑 “四节一环保” (节能、节地、 节水、 节材和保护环境)这一要求制订的。对比 LEED, 都是关注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评价,都采用评分制的标准, 但是美国 LEED 的一些评价项并不适用于中国国情。比如, LEED 在“可持续性场地” 中强调最大化空地,以维护场地及其周边生态环境。这在寸土如金的中国实际上很难做到。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则关注于人均居住用地、 绿化率的提高, 日照时间的延长, 这种做法无疑更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4、 结语
篇5
蒋荃,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副总工程师,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研究生导师。自参加工作起至今30 年来一直从事建材检测技术研究与开发、检测服务和科研工作,作为骨干共完成各级科研、标准制定项目40 余项,及著作5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 项,实用新型4 项,软件著作权2 项,省部级科技奖励7 项, 2000 年以来共承担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10 项。多次完成奥运工程、市政地铁、机场等国家重大基建项目的选材评估和检测咨询、质量监督等任务。
负责筹建了国家建材工业铝塑质检中心、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铝塑复合材料分会,为我国金属及金属复合材料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创建了建筑建材领域第一家自然环境曝晒试验场并筹备建立了“建材行业建筑构件材料环境条件与环境试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开展自然环境下建筑及建材领域环境腐蚀与老化奠定了基础。
究竟什么是绿色建材?如何对绿色建材进行评价?
目前社会上林林总总的“绿色建材”证书是否真的符合绿色建材的要求?绿色建筑如何通过选材来支撑其各项功能实现?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20 亿平方米新建建筑面积消耗了全世界40% 的水泥和钢材的年产量。如果不注重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后果不止是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被堆放和填埋在城市周围,陷入“垃圾围城”的局面,不仅占用土地,其中含有各种有害化学物质,严重腐蚀地表和污染地下水源,危害极大。
绿色建筑是国内外建筑业发展的共同方向,而绿色建材则是发展绿色建筑的基础与支撑。建材行业要发展,最重要的应该是创新,要符合建筑的节能环保的发展趋势。第二就是绿色度,如果没有一个标准来衡量,说某种产品如何绿色,等于是空话。因此制定绿色建材评价标准,引导绿色建材的推广和使用是现在的当务之急。
所以,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CTC)愿意发挥自己在绿色建材产品评价技术方面的优势,支持绿色建材消费者保障工程项目。
政策助力绿色建筑发展
从2009 年1 月1 日起,我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颁布实施,在第二十五条第二款中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和建筑物的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建筑物维护管理,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对符合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标准,在合理使用寿命内的建筑物,除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外,城市人民政府不得决定拆除。”
2012 年4 月17 日,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颁发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167 号)指出:“到2014 年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力争到2015 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 亿平方米以上,到2020 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
绿色建筑选用绿色建材是业内共识,选用绿色建材可以延长建筑材料的耐久性和建筑的寿命,降低建筑材料生产、使用过程的资源消耗和碳排放。鉴于此,在财建[2012]167 号文中明确表示:“加大高强钢、高性能混凝土、防火与保温性能优良的建筑保温材料等绿色建材的推广力度。要根据绿色建筑发展需要,及时制定相关技术、产品推广公告、目录,促进行业技术进步。”
与此同时,2012 年6 月8 日,科学技术部印发的《“十二五”绿色建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国科发计[2012]692 号)也要求:“研究绿色建材的标准、评价、认证体系和检测技术”;“研究开发绿色建筑用材、部品、设备的技术、经济、环境评价方法与数据库”。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2013 年1 月1 号转发的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 “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 亿平方米,要改建6 亿平方米以上的既有建筑。发展绿色建筑是一个国家的重大问题,涉及到长远利益。绿色建材是绿色建筑的基础。随着推广绿色建筑上升为国家战略,绿色建材的应用必将随之大量增长。
绿色建筑与绿色建材
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做出了定义: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根据上述定义,绿色建筑具有三要素,即在全生命周期内,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创造一个健康安全、适用和经济的活动空间。
对于建筑材料来说,其在绿色建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筑材料是建筑主体的基础,是建筑质量的根本保障;同时建筑材料也是建筑物碳排放以及环境负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筑材料的选用是绿色建筑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选用绿色建材可以延长建筑材料的耐久性和建筑的寿命,降低建筑材料生产、使用过程的资源消耗和碳排放。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绿色建材承载着诸如节约资源、能源和保障室内环境等重要作用,对材料的选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绿色”程度。
我有幸参加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制订,我们发现了绿色建筑与建筑材料的关系还需要多个部门和机构的共同努力来沟通。首先绿色建筑是以绿色建材为载体的,一个建筑要想实现功能离不开建筑材料,这也是大家公认的,而且绿色建筑必然消耗大量的绿色材料。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用传统讲的绿色建材却不一定可以建一个合格的绿色建筑。
例如,我们现在都是靠一些主动式、被动式节能技术或者是可再生能源达到绿色建筑运行节能的目的,但是建材生产过程中也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这些建筑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就作为含能转嫁到建筑里面。
例如典型的钢筋混凝土的住宅,如果要把建筑材料生产能耗作为含能计算进去,那么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这个楼本身的含能能就已经占到20% 到25% 的比例,我们目前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建筑全生命周期范畴中没有考虑到材料生产的能耗,但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如英国、德国、日本等都要求对建筑材料进行全生命周期分析,美国LEED 评价体系也开始把建材的耗能考虑进去了。
绿色建筑的推动给绿色建材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国家计划到2015 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 亿平方米以上,新建绿色建筑比例占总建筑达到20%,这无疑给绿色建材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相关测算显示,上述绿色建筑发展目标,至少可带动2 万亿元的绿色建材消费。但建筑师和建材生产者沟通不够,相互之间衔接不好是建筑建材业存在的问题。建筑师对建筑材料特别是新材料了解不够。随着绿色建筑定量化目标的推出,对建筑材料的选用显得无所适从。建材生产者对绿色建筑的功能目标不够了解,在产品提升和新产品开发方面忽视了绿色建筑的需求。
绿色建材的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
建筑业与建材业同属一个大的产业链,相互依存,关系密切。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导致绿色建筑评价与绿色建材的评价各自为阵,严重脱节。如果绿色建材评价不以支撑绿色建筑各项功能目标实现为目的,不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关联,那么这些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绿色建材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缺乏统一的定义和评价标准。2013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和科技司协力推进绿色建材标准体系建设,明确了绿色建材的定义和内涵,指出:“绿色建材应是在全生命周期内可减少对天然资源消耗和减轻对生态环境影响,本质更安全、使用更便利,具有‘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节能是指在生产环节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在使用环节提升建筑物节能水平;减排是指在生产环节减少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在使用环节不仅自身减少还帮助建筑物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缓慢释放,更好地保障生命健康;安全是指在生产环节减少安全隐患,提高产品本质安全度和耐久性,在使用环节帮助提升建筑物防灾减灾水平和延长使用寿命;便利是指生产环节环境舒适、施工环节使用便利,职业病发病率降低;可循环是指生产环节无害化消纳产业废弃物,废弃处置环节无毒无害易回收、便于资源化再利用。”并明确“近期及今后一段时间,要重点围绕对建材结构调整和绿色建筑发展影响大、使用广、条件成熟的高性能混凝土、节能玻璃、节水洁具、陶瓷薄砖、外墙外保温材料等产品推进绿色建材产品标准化工作和绿色建材产品目录编制工作。”
从市场现状来看,多年来,我国绿色建材市场十分不规范,鱼龙混杂。厂商经常宣传的“绿色”、“环保”等所谓的绿色建材,往往只是具备绿色建材的某一方面性能指标。甚至还有不法厂商虚假炒作绿色建材,误导消费者。从这个角度看,绿色建材消费者保障工程公益项目的开展可谓正当其时,必将受到有远大志向的企业和企业家的欢迎,也必将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在多年绿色建材评价技术研究的基础上,CTC深化绿色建材消费者保障工程选用绿色建材的理念,以北京奥运场馆工程选材的环保标准为标准,结合近几年建材技术的发展,特别制定了一套针对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的环保标准,确保进入绿色建材消费者保障工程推荐目录的产品符合高端消费者的需求。
绿色建材的评价原则
我们对绿色建材消费者保障工程项目标准遵从以下四项原则:
1、产品符合且高于相关标准要求
各类产品符合相应的产品标准是其基本要求。同时,对于不同的建筑材料应针对自身属性,提出关键性指标,并适度提高其指标技术要求。如耐久性、节能性能、节水性能、防火性能等。
2、产品应具有满意的环境安全性
如前所述,有害物质限量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只是产品市场准入的最低门槛,仅满足国家强标显然不符合绿色建材的理念,应在此基础上,在具有可操作性的前提下,提出更高标准要求。以水性内墙涂料的TVOC 限值为例,《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内墙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GB 18582 中的规定为不大于120g/L,但绿色建材要求TVOC 不大于50 g/L。
3、产品宜具有合理的功能性
建筑产品在保证其基本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宜赋予其改善室内声、光、热和空气质量的功能性,以改善人居环境,这是建筑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4、选择全生命周期环境负荷低的产品
据统计,我国建材的含能(碳排放)占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20%-25%,不容忽视。某些“零能耗建筑”,通过高耗能的技术投入,实现建筑运行阶段的所谓“零能耗”,其实质是将巨大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转移到前期的建筑材料生产及施工等阶段。从这个角度出发,绿色建筑选用的建筑材料应在资源开采、原材料制造、产品生产、运输、使用、维护以至废弃最终处置的全寿命周期中减少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具体措施包括选用生产过程中含能(碳排放)低的建筑材料、选用利废型建材产品等。
篇6
我国是2001年进入“绿色建筑”的研究阶段,随着我国对绿色节能建筑的逐步重视,近3、4年来,“绿色建筑”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词汇。从2004年开始,建设部每年一次在全国召开绿色建筑和智能化国际研讨会,直到2013年已经召开了九次会议。最近的2013年这次大会以“加强管理,全面提升绿色建筑质量”为主题,分为研讨会、博览会、互联网三大部分。而研讨会又设有1个综合论坛和31个分论坛,研讨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技术标准、政策措施、评价体系、检测标识,分享国际国内发展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作新经验,以便促进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的科技创新及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深入开展,更进一步使全国的绿色建筑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及其误读
似乎很多人士没有弄清楚绿色建筑的本质含义,认为绿色建筑只是将建筑物周围和内部进行绿化。其实绿色建筑的本质尽可能较少浪费能源、土地、水、生物等有限资源,同时提高使用效率;
绿色建筑当然要采用一定技术,但并不是一定非要采用高新技术。科学地利用废弃的土地、原料、植被、土壤、砖石等材料,变废为宝,产生循环经济效益,力争做到“取于自然,回归自然”,这才是绿色建筑的本质含义。
尽管从2009年以来,中国能源消耗已经超过美国,排名世界第一,但从目前的建筑物能源消耗强度(EUI,即单位面积的能耗)上讲,中国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例如:发达国家暖通空调(HVAC) 采用“全时全空”模式下进行自动控温的,是在为一个非常巨大的系统提供服务。而在中国的建筑里,主要采用的是“分时分空”的模式,窗户可以自行开关,并采用分散式系统等控制方式。在中国,家庭大型电器(例如:烘衣机)的普及率很低、水电气的自行费用支付等因素,都是我国处于较低EUI的重要因素。
据有关部门估计,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都属于高能耗建筑,环境破坏极其严重,
本文由东莞市2008年科技项目“移动WiMAX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的研究”、江西省教育厅2007年科技项目“应用于4G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的研究”等资助!
每年都丧失大量的耕地面积。据建设部预测,未来10年我国建筑业发展速度仍会高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其中住宅建设也将处于增长型发展时期。
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确定的指标体系
为规范绿色建筑评价工作,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建设部于2006年6月1日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于2007年11月又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正式启动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等级划分比较详细,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住宅建筑)或全寿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6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
PKPM绿色建筑设计软件的两个只要用途
建筑节能的能耗模拟
PKPM绿色建筑系列软件是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开发,主要用于建筑节能设计的能耗模拟和分析,其主要包括空调、采暖、照明、设备等方面。该软件可以实现动态设计和分析过程,可对已建、改建或新建的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能耗模拟,判断其是否节能;另外,对于还没有制定节能标准的地区,可以作为标准的制定和能耗分析工具。
PKPM软件能以多种方式将建筑物的能耗指标、分析结果直观地显示出来,生成详尽的设计说明书和计算报告。该软件还提供了分析、审查、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功能,以便于直接对设计院节能设计的过程和数据进行监督和管理。
太阳能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分析
PKPM自主研发的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分析软件,是国内首款综合考虑以吸收太阳辐射能为热源,将太阳能转为热能以达到加热水的目的的整套装置,包括太阳能集热装置、储热装置、循环管路装置,并考虑地区资源条件、建筑外观、集热类型等相关因素,设计的一体化系统的管路尽最大限度不影响建筑美观,此属一种创新理念,从而实现了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的真正一体化。此款分析软件是基于节能软件平台PKPM的二次开发,并兼容Auto CAD2002-2006。
除了PKPM软件之外,具有相似功能的应用于绿色建筑评估的软件还有:用于建筑环境噪声预测与评价的SoundPLAN软件、用于室外风环境模拟与室内自然通风模拟的Stream软件、用于建筑采光模拟分析的TAS-Daylighting软件、以及用于建筑信息模型设计的BIM软件,等等,本文不再叙述。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软件简介及其评分系统
1、简介
从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使用可再生性能源到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场馆及其配套设施,悉尼奥运会被认为最能展现高科技含量的是绿色奥运村。北京2008年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研究”课题汇集了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9家单位历经1年时间深入研究,共同开发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软件GOBAS(Green Olympic Building Assessment System)平台,可以快速、准确、详细地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另外,该软件平台还提供了二次开发的接口,使得可以方便的建立其他各种根据用户需求不同的评估体系。该平台无论是菜单还是提示界面,都做了符合人的思考方式的界面设计,如图1所示:
图1绿色奥运评估体系软件界面
2、直观的绿色建筑Q 、L 打分体系
绿色建筑追求的是用最少的环境代价L 获取最好的建筑环境质量Q。简单的把二者的完善程度相加,并不能反映被评价项目绿色程度的实质。面对Q,L这对矛盾,采用图2所示的Q,L 两维坐标来评价建筑的绿色程度。当评价结果位于A 区时,表示只投入很少的环境代价,就获得很高的建筑环境质量和服务,属于出色的绿色建筑。同样,当处于B,C 区,也分别达到较好和及格的绿色建筑。而当处于D,或E 区时,则应该是坚决避免的。
除了提供一张二维Q几图表之外,评估软件还能根据用户提供的建筑信息,生成一系列直观图表,向用户生动地展示参评建筑在不同层次的条目评估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性能优劣,如图2中所示。
图2奥运绿色建筑软件Q 、L 打分体系
参考文献:
[1] 《PKPM全模块破解版》(PKPM)2002新规范.
[2] 《建筑环境系统模拟分析方法:DeST》,江亿主编.
篇7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人员;认知程度;济南市
收稿日期:20130531
作者简介:孔秋硕(1991—),男,山东济宁人,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大学生。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14804
1 引言
为了解掌握山东省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绿色建筑理念的认知程度,最近,主要通过前期调查和后期统计分析两个阶段,采用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重点调查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样本采集方法,对该课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分析。首先走访调查了济南市发改委及包括科研、房地产开发、设计、施工和后期物业管理在内的建筑全寿命周期单位,具体为: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城建设计院、山东祥泰实业、济南二建集团公司。之后,深入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济南同圆设计集团(原济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山东省城建设计院、山东省能源建筑设计院、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济南设计院、山东建筑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济南市区综合甲级设计院开展调查,发出调查问卷315份,回收310份,其中有效问卷286份,回收率98.41%,有效率92.25%。调查的建筑设计院覆盖面近70%,其承担的工业民用建筑设计业务量达85%。
2 调查分析
2.1 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绿色建筑理念的认知程度,具体包括:对绿色建筑概念把握、不同层次有关绿色建筑文件的了解程度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认识程度,以及绿色建筑项目的设计实践经历及其影响,进而评估该地区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绿色建筑素养的基本情况。
2.2 调查样本
在确定重点调查单位后,为使所抽取的样本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将总体按受教育程度、主要设计专业、从业时间及是否取得国家级注册工程师资格等4个标志分别区分为不同层次,而后在各层次中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得到各个子样本,由其组成总样本。调查样本总量为286人,4个子样本分别为如下所述。
(1)受教育程度分布。本科学历180人,占6293%;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学历103人,占3601%;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学历3人,占106%。
(2)主要设计专业分布。建筑设计师98人,占3427%;结构设计师61人,占2133%;电气设计师40人,占1399%;水暖设计师53人,占1853%;园林设计师13人,占455%;城市规划设计师21人,占734%。
(3)从业时间分布。从业时间0~5年109人,占3811%;6~10年94人,占3286%;11~15年56人,占1958%;16~20年15人,占524%;20年以上12人,占420%。
(4)是否取得国家级注册工程师资格分布。已取得资格63人,占2203%;未取得资格223人,占7797%。
2.3 分析方法
采用Visual Basic语言自编统计程序,运用Spss和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1 对绿色建筑理念的基本认知及自我评价
3.1.1 对绿色建筑概念的了解
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按不同学历,不同从业时间,是否取得注册工程师资格3个标准分别分层分析。
(1)调查对象的总体分析。接受调查的286名设计师中,159名表示不了解绿色建筑的准确概念,127名表示了解其准确概念,分别占5559%、4441%。由此可推知,在调查覆盖区域的设计师队伍中,有半数左右甚至超过半数的人员对绿色建筑存在模糊认识,无法明确其准确概念或区别其与其他环境友好型建筑概念的不同。
(2)基于不同学历的分析。在学历为本科、硕士、博士的设计人员中,了解绿色建筑准确概念的人数及比例分别为77人,占本科学历人数的4278%;48人,占硕士学历人数的4660%;2人,占博士学历人数的6667%,由此可见,对绿色建筑概念的了解程度呈现随学历升高而加深的趋势,且在博士设计人员中超过了半数。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学习过程中的广泛涉猎以及参与相关学术活动的经历是造成这种内部差别的主要原因。
(3)基于不同从业时间的分析。在以上5个从业时间依次增加的分组中,了解绿色建筑准确概念的人数及比例分别为36人,占从业时间0~5年人数的3303%;41人、占从业时间6~10年人数的4362%;31人,占从业时间11~15年人数的5536%;9人,占从业时间16~20年人数的6000%;10人,占从业时间20年以上人数的8333%。同样呈现出明显的梯度上升趋势,可见,对绿色建筑的了解不仅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工作经历和项目设计阅历同样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途径。
(4)基于是否取得国家级注册工程师资格的分析。取得国家级注册工程师资格的设计人员了解绿色建筑准确概念的为40人,占本层次人数的6349%,未取得资格了解绿色建筑准确概念的为87人,占本层次人数的3901%,前者比例明显超过后者。取得国家级注册资格的工程师是设计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无论是注册师资格考试的要求还是较广的设计阅历和较高的业务素养都为其绿色建筑素质奠定了基础。
3.1.2 对绿色建筑理念具备程度的自我评价
(1)调查对象的总体分析。调查显示,214人认为自己尚不具备绿色建筑理念,占7483%;65人认为自己具备绿色建筑理念,占2273%,而认为自己已充分具备此理念的仅7人,占244%。如此悬殊的比例表明,设计师队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薄弱。
(2)基于不同学历的分析。在不同学历维度上将充分具备与具备整合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学历为本科、硕士、博士的设计人员自我评价为充分具备或具备的人数与比例依次为44人,占本科学历人数的2444%;25人,占硕士学历人数的2427%;3人,占博士学历人数的10000%,可见在这一方面本科学历与硕士学历的设计人员并没有明显的区分度,而博士学历人员存在极大的比例跳跃,考虑到博士学历的设计人员样本较少且自我评价带有主观性,故暂忽略此分组,认为绿色建筑理念的具备程度在不同学历的维度上不存在明显的区分度。将此部分的结论与部分的结论对比可见,学历的提高增加了绿色建筑的有关知识,但在培养全面的绿色建筑素养方面并无显著推进作用。
(3)基于不同从业时间的分析。在从业时间以5年一个跨度递增的五个分组中,表示具备及充分具备的人数与比例依次为15人,占从业时间0~5年人数的1376%;15人,占从业时间6~10年人数的1596%;25人,占从业时间11~15年人数的4464%;9人,占从业时间16~20年人数的6000%;8人,占从业时间20年以上人数的6667%,呈现明显且平稳的上升趋势。由此推知,相比于学习经历,工作经验和阅历对设计人员具备绿色设计理念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4)基于不同设计专业的分析。调查了解到,现今济南区域实现较多的绿色建筑往往是低水平的绿色建筑,而且在不同设计专业上发展不均衡,较普遍的绿色节能设计主要集中于水暖、电气方面。接受调查的建筑、结构、电气、水暖、园林、城市规划设计师中自我评价具备或充分具备绿色建筑理念的比例分别为28%、28%、33%、19%、8%、19%,这样的比例分布与对比,与绿色建筑在各专业上的发展程度并不完全相符,但值得注意的是,回答充分具备的设计师在各组中所占的比例依次为2%、2%、5%、4%、0%、0%,其中电气和水暖设计专业的比例最高。
(5)基于是否取得国家级注册工程师资格的分析。调查表明,取得国家级注册资格的工程师中表示具备或充分具备绿色建筑理念的为28人,占本层次人数的4444%,非注册工程师中为44人、占本层次人数的1973%。说明注册工程师绿色建筑理念的具备程度远高于其他设计群体,但单就注册工程师看,不到半数的比例并不理想,在发挥领军作用方面尚有所欠缺。
3.1.3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在绿色建筑基本概念了解程度和绿色建筑理念具备程度自我评价两方面的现状并不理想。现今该地区建筑设计队伍中,从业时间较短、学历为本科和硕士、未取得国家级注册资格的设计师是其主要构成部分,但他们的回答往往是较消极的方面,只有从业时间长、学历为博士或取得国家级注册资格的设计师所反映的情况较为乐观,但在单独分析下并未达到理想水平。
3.2 对绿色建筑有关政策规范条文的了解程度
深化绿色建筑理念,提高绿色设计技能,了解当今不同层级的有关政策、法规以及设计规范是首要工作。我们在从济南市发改委得到的项目节能审批报告上摘取了不同层级的几个主要条文,以总体分析为主,对于一些重要的政策法规辅以是否取得注册工程师资格维度的分析,对于一些常用设计规范、设计标准辅以不同设计专业维度的分析。
3.2.1 对国家层面有关条文了解程度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在接受调查的设计人员中,表示了解该法律内容的为36人、占1259%,表示不了解的为250人,占8741%。可见,该部宏观说明建筑绿色节能有关内容的法律并不为设计人员所熟知。因为在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中会涉及到有关专业法律,所以我们进行了下一部分的分析。调查显示,已取得和尚未取得国家级注册资格的设计师,表示了解该部法律内容的分别为16人,占已取得资格人数的2540%和20人,占未取得资格人数的897%。虽然注册工程师与未注册的相比了解程度更深,但注册工程师中了解人数的比例偏低,远达不到绿色建筑时代对建筑设计主要力量提出的素质要求。
(2)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相比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这一文件与建筑业的联系更为紧密,对建筑绿色节能技术的说明更为具体,但在接受调查的设计人员中,仅有35人、占1224%表示了解其内容,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较薄弱的绿色建筑理念认知程度。那么,设计从业人员对于更为细致、与日常设计工作息息相关的绿色设计规范是否了解?我们选取《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进行了调查。
(3)《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调查显示,表示对该《规范》了解的为110人,占3846%,说明此区域内的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于细节性的绿色设计规范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但作为国家层级绿色建筑设计的指导性、强制性规范,这一未过半数的比例仍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准。不同设计专业的具体情况如何,我们进行了以下进一步统计分析。调查表明,反映了解此《规范》的分别为:建筑48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4898%;结构16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2623%;电气18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4500%;水暖24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4528%,园林0人,城市规划4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1905%,其中建筑、电气和水暖三个设计专业的比例已接近50%,这一比例符合绿色节能设计技术在不同设计专业上普及程度的差别,但园林和城市规划设计专业中较低比例与国家倡导大力推行更高水平的绿色建筑并不协调。
3.2.2 对山东省层面有关条文了解程度
(1)《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调查显示,44人表示了解该《条例》,占1538%。由此可见,此区域内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并没有表现出随地域细化而了解程度加深的趋势。为了反映在细节性的设计规范标准方面的情况,我们选择《山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了以下调查分析。
(2)《山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统计结果为,对该《标准》表示熟悉的为170人、占5944%。与上一部分国家层级的实物性文件《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相比,比例明显增加。但这一文件仅涉及居住建筑,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获知,济南市的绿色建筑推行主要集中于民用居住建筑方面,可以推知,表示了解的比例在其他类型建筑设计规范上将会降低。调查显示,在不同设计专业中熟悉该《标准》内容的依次为建筑69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7041%;结构29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4754%;电气23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5750%;水暖41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7736%;园林3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2308%;城市规划5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2381%,比例大小分布同于国家层面的《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但各项比例明显增大,若为其他类型建筑的设计规范,各比例将出现一定幅度减小。
3.2.3 小结
通过以上两个层面的独立及比照分析,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于国家及山东省关于绿色建筑的宏观法律法规、政策规范的了解程度处于较低水平,而对于有关实务性规范标准,了解的程度相对较高,对山东省有关条文的了解程度高于国家有关条文,建筑、水暖、电气3个设计专业的设计人员了解程度高于其他设计专业。由此反映出,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绿色建筑理念的认知程度并不高,只有特定专业对特定区域特定设计方向的条文的了解程度基本令人满意。
3.3 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
我们选择国家、山东省和国际3个层次的现行标准分别开展调查,并在总体、已取得国家级注册资格工程师子样本两个维度上进行分析。
3.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该《标准》于2006年开始推行,是以国标形式出台的唯一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调查显示,熟悉该《标准》的为134人、占46.85%,比例不足50%的现状成为进一步推进绿色建筑发展需要重视的问题。
(2)已取得国家级注册资格工程师子样本的分析。仅有31名、占注册工程师人数49.21%的设计人员表示熟悉,这一比例基本和总体比例相同,没有体现出推行绿色建筑带头人应具备的素养。
3.3.2 《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调查对象的总体分析。调查显示,表示熟悉这一《标准》的为83人、占2902%,并未同22部分不同层次的条文一样表现出随地区细化而了解程度加深的现象,也反映出绿色建筑在该地区未能得到广泛推行的现状。
(2)已取得国家级注册资格工程师子样本的分析。调查表明,熟悉该内容的为25人、占注册工程师人数的3968%,但仍小于该子样本对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表示熟悉的比例。
2013年7月 绿 色 科 技 第7期3.3.3 国际先进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调查对象的总体分析。在调查中,我们列出现今国际上使用较广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有美国LEED、英国BREEAM、加拿大GBTool和澳大利亚NABERS。结果显示,对LEED了解的为86人、占3007%,对BREEAM了解的为30人、占1049%,对GBTool了解的为18人、占629%,对NABERS了解的为13人、占455%,表明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国际先进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有一定程度认知。
3.3.4 小结
以上统计分析表明,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较低,反映出对绿色建筑理念认识不足。但对国际先进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与对山东省相关标准的了解程度基本持平,反映出对绿色建筑理念的认识既有一定基础又需要继续加深。
3.4 绿色建筑设计实践
3.4.1 绿色建筑设计经历
(1)调查对象的总体分析。调查显示,参与过绿色建筑设计的为120人、占4196%,未参与过相关设计的为166人、占5804%。其中参与过有关设计的设计师中,参与过20项以上的为4人、占140%,16~20项的为4人、占140%,11~15项的为8人、占280%,6~10项的为18人、占629%,1~5项的为86人、占3007%。总体分析,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的绿色建筑设计经历相对不足。
(2)基于不同设计专业的分析。在建筑、结构、电气、水暖、园林和城市规划等设计专业中,有过绿色建筑设计经历的依次为46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4694%,21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3443%,19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4750%,28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5283%,1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769%,5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2381%,显示绿色建筑设计经历较丰富的专业分别为水暖、电气和建筑,但其比例也仅为半数左右,以微小的比例超过总体水平。
(3)基于不同从业时间的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在从业时间5年一个跨度的分组中,参与过绿色建筑项目设计的设计师人数及比例依次为26人、占从业时间0~5年人数的2385%,45人、占从业时间6~10年人数的4787%,30人、占从业时间11~15年人数的5357%,11人、占从业时间16~20年人数的7333%,8人、占从业时间20年以上人数的6667%。以上数据表明,随着从业年限增加,参与过绿色建筑设计的比率总体上在增加。
(4)基于是否取得国家级注册工程师资格的分析。调查显示,国家级注册与非注册工程师拥有绿色建筑设计经历的人数及比例分别为34人、占注册工程师人数的5397%,86人、占未注册工程师人数的3857%,表明注册工程师的此类经历更为丰富。可以推知,该地区近半数的注册工程师未参与过绿色建筑的设计工作。
3.4.2 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缺乏参与绿色建筑设计工作的经历,注册工程师中尚有半数未曾参与绿色建筑项目的设计,相关设计经历在不同设计专业及不同从业年限的子样本中分布不均,主要的设计经历拥有者存在于建筑、水暖、电气三个设计专业和从业时间在10年以上的分组中。
3.5 分析总结
综合分析全部调查结果可看到,目前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绿色建筑理念的认知和实践程度处于较低水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没有准确把握绿色建筑的概念等有关基本问题;对国家、山东省有关绿色建筑的文件不熟悉;对国家、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认识不足;总体欠缺绿色建筑项目的设计实践经历。同时,这种情况在该地区建筑设计队伍内部存在一定的区分度,学历为本科和硕士、从业时间较短、未取得注册资格的设计人员低于总体平均水平;学历为博士、从业时间在10年以上、已取得注册资格的从业人员则高于平均水平。应注意的是,前者是构成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后者绿色建筑理念认知程度并未达到理想水平,这使得其在推进绿色建筑建设中无法发挥有力的引领指导作用。但是,该地区建筑设计人员对于此方面的自我认识较为客观,拥有一定的提升基础和发展空间。这些现状反映出,加深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绿色建筑理念认知程度已成为今后的紧迫任务。
4 建议与对策
(1)大学和科研院所应重视绿色建筑理论知识的普及工作。在建筑相关专业本科、硕士和博士各个学历教育层次上普及绿色建筑相关知识,开展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绿色建筑理论和实践教学。
(2)大力推进大学本科绿色建筑教育进程。将有关教学工作融入建筑相关专业教育之中,一方面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绿色建筑素养,使得绿色建筑知识在与教学人员所教授课程的融汇中走入课堂;另一方面,适当缩短教学计划调整的时间跨度,紧跟建筑业的发展步伐,主动将先进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技术引入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同时,利用多种方式宣传绿色建筑理念,开办有关公共选修课等,积极营造良好的绿色建筑学习氛围。
(3)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绿色建筑短期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体系和落实措施,并努力推进和监督其落实工作。做好绿色建筑有关项目的节能审批工作,积极引导基本具备条件的在建或拟建项目申报绿色建筑评价评级,为地区绿色建筑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切实加强绿色建筑的宣传工作,及时普及和解读各级有关政策、法律法规、设计标准规范,为设计人员提供诸如报刊杂志、网络、观摩交流等学习平台。
(4)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设计单位与大学、科研院所应紧密配合,开展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绿色建筑有关培训工作。
(5)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应加强在岗学习和绿色建筑设计实践。主动了解绿色建筑文件规定和国际国内先进建筑设计理念及技术,积极参加绿色建筑培训,并努力做到学用结合,多参于绿色建筑项目设计工作,在允许范围内主动发挥绿色设计理念,通过实践逐步提升绿色建筑素养。
参考文献:
[1] 佚 名.中国建筑师对绿色建筑评价的理解及选择——对一级注册建筑师的问卷调查[J].记录与思索,2005(6).
篇8
关键词:绿色建筑;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可持续
1引言
绿色建筑理念在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发展中对建筑节能、低碳城市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早在2006年,我国就颁布了第一部关于指导绿色建筑建设发展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5年又有了新的修订版,在原有基础上对标准的适用范围、评价种类、评价方法、指标体系都进行了修订。强调了对绿色建筑技术、管理的提高和创新的鼓励。绿色建筑结合了生态建筑、生物气候建筑等理念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发展进行了诠释[1]。近年我国各地发生的城市内涝诱发了许多次生灾害,已成为城市化发展中非常棘手的热点问题。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物、道路、绿化、水体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渗透、缓释的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2]。海绵城市是即田园城市之后又一城市规划理念的概括,是对城市发展中表现出具有某种吸收性能的现象的形象比喻,后来发展成为解决城市关于水资源问题的综合概念集成[3]。2014年底我国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该指南在编制过程中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规范进行了有效衔接。在2015年与2016年陆续评审划分了两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绿色建筑与海绵城市在技术路线与设计策略上有所不同,但是在建设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上有诸多相通之处[4]。是与发展低碳城市建设一脉相承的模式,都是在不断探讨可持续生态化城市建设模式中发展而来。在解决当前城市建设中的水资源及其相关的问题时,势必要坚持将低影响开发理念、绿色发展方式融入城市建设当中。
2海绵城市的产生绿色建筑在技术研究与指标
体系构建中对建筑环境中水资源使用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在绿色建筑一系列技术导则、实施细则中对制定水的专项计划进行了严格要求,尤其是在场地设计与节水设计控制指标体系中[5][6]。无论是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还是设计标识,绿色建筑对水的使用与节约是贯穿在建筑从勘探设计到施工建造再到后期竣工使用,乃至拆除中的。绿色建筑侧重在区域的建筑建造与运营中强调水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要素。无论是直接取用水还是间接的其他活动,都要确保减少对水资源的破坏。在使用的过程中去除对水的无作用使用,或者竟可能减少浪费,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单位水的使用效率,达到水资源利用最大化。应对水的渗透、储蓄中对资源的迫害,提高水的分类处理,对自来水厂与中水系统都有一定要求[7]。从生物水资源与建筑营造活动角度来看,强调城市建造对水资源的改造,更多的从水资源如何适应人类的生活与生产需求角度考虑解决办法。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率很低,水资源可利用量、以及人均的水资源数量极为有限[8]。海绵城市丰富了水资源使用与城市发展之间和谐发展的途径。而且提供了解决水问题可行的新思路。注重挖掘人类活动融入自然本身,即“人适应水”的理念[3],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建造规划中开辟水适应性的景观。把建造生态城市实现LID所需的城市管廊与丰富的吸水、蓄水、净水下垫层比喻为“海绵”,是一种非常形象的利于推广这一理念的生动行为。海绵城市同样注重水资源的保护与节约利用,但并非是城市发展缺水所致,而恰恰是暴雨、洪涝造成的水患这一“城市病”,以及越来越严重的地表水污染问题。城市干旱地区,需要节约用水,可以减少浪费、污染,对污水进行处理排放,可以储蓄雨水,可以净化污水二次利用,可以调用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降雨丰富的地区,更需要控制储蓄水,及时疏导水资源,解决渗水途径。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途径不单单在水资源本身,还有周围环境与人类活动。海绵城市整合了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需求与解决水问题技术集成。提供了由点到面,面面结合,再由面致点的解决与水相关的“城市病”问题的思路。大到城市规划中的国土资源各方面水利工程、市政管网、湿地公园,小到住宅区域建筑散水、下沉式绿色,协调整合的点、面更为宽广。从大气循环的角度考虑水体的蒸发到降雨、储蓄、疏流、渗透净化的可持续、间断性利用,更加体现低碳城市建设内涵。传统的杂乱、单一的控制、治理水资源方式,产生了一系列不科学的工程型措施,对整个水资源系统有一定的破坏。海绵城市就是把城市看成一个宏观的个体,主动式的去完成对水的吸入、净化与释放。
3用水、储水与净水
图3渗水地面设计(图片来源:摄于2016年)图4蓄水池与滞留带设计(图片来源:摄于2016年)绿色建筑从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植被、湿地、水域角度因地制宜的进行设计建造[9]。设计之初不能破坏场地水资源,同时进行源头补偿性的设计。对场地内绿地率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进行了规定,绿地设计有利于增加渗水渠道、保护水土流失、净化水质、补充储水地带。使用水的过程中要求结合节水规范,对用水量进行额定设计[10]。对市政管网的设计、施工技术进行规范。对水的使用从设备上进行主动式的干扰,分类型的对生产、生活、景观用水进行智能化量化控制。在储水、净水设计中,更多的是从提高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角度进行设计[11]。储水设计与景观设计结合对雨水进行收集。在传统过多的硬化路面设计中,进行渗水设计。对湿地、储水池等的净化采取主动式的设备控制结合水生动、植物同时进行。海绵城市对水资源的积蓄、渗透、净化采取综合的措施,具体可扩展为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依然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理念出发,要求建造开发前后生态环境原有的水文特征、资源状况保持一致,同时预防可能产生的极端状况,对设计降雨量、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进行控制[12][13][14]。也是对绿色建筑下垫面层补偿式设计的补充。用水前期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进行宏观设计,在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都要满足一定技术要求。储水与净化水资源是互相穿插交替进行的。侧重点在于对雨量充沛与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城市体量高度集中的地区雨水的疏导、储存、渗透、净化。从保持水文特征平衡的角度概括为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理念-LID。即对区域内全年不外排的雨量、下垫面层的径流总值与径流峰值、径流污染控等进行有效调控[15]。低影响开发的含义最初强调从源头控制,但是我国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仅仅依靠源头控制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持基本不变[16]。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所以海绵城市LID已延伸至源头、中途和末端不同尺度的控制措施。
4结语
篇9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experi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will achieve target task when legislation which Guided by the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bine with "economic incentive" and "force" the government will implement .
【Key words】Green building;Evaluation System;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1. 引言
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以 〔2013〕1号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制订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该《行动方案》指出切实抓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大力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开展城镇供热系统改造,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加快绿色建筑相关技术研发推广,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推动建筑工业化,严格建筑拆除管理程序,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该方案的出台对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较多。如何通过比较研究发现给我国现有法规政策的不足,并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制定,促进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外绿色建筑发展和推广措施
2.1 健全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绿色建筑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在建筑行业组织和协会的努力下,各种自成体系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相继出现,通过对绿色建筑节能效果、环境影响以及经济性能等指标的评估,为决策者和设计者提供依据。典型的评估标准如英国的《建筑环境评估法》(BREEAM)、美国的LEED 以及加拿大等多国合作建立的《绿色建筑工具》(GBTool)等 [1]。这三个评估体系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完善且成功运作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也是其他国家建立绿色建筑评估标准的范本。这些评估体系都是非强制性的技术标准,在自愿的基础上由第三方认证的形式以保持自身技术与管理上的权威性 [2]。
(2)美国的LEED 评估体系是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
GBC)倡导制定的以自愿遵守为基础的国家标准,为新建商业建筑和现有建筑的改造提供了指导原则,其目的在于建立衡量绿色建筑的共同标准,促进建筑的整体设计,承认环境因素在建筑业中的重要地位,刺激绿色消费竞争,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建筑良好效益的认识,实现建筑市场的根本变革。LEED认证采用分级制度根据对下述六个方面的考虑分别评分:可持续选址开发、节约用水、能源和空气、材料和资源、室内环境质量以及创新和设计程序。一个建筑项目的得分多少取决于满足以上各项技术要求的程度。
(3)《建筑环境评估法》(BREEAM)是同类评估方法中第一个成功的例子,由英国著名的建筑研究机构“建筑研究院”于1990 年推出,是世界公认的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并成为此后许多国家制定本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范本和基础。美国的LEED 就是在模仿该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欧洲其他国家及加拿大也是在受到该方法的启示后纷纷仿效才制定了各自的评估方法的 [3]。并根据该体系制定“能源之星”标识,针对取得“能源之星”标识的产品和建筑物,进行节能补贴或减免税收。一些贷款机构为获得“能源之星”认证的建筑物提供低息抵押贷款和现金返还。
(4)GBTool是另外一个对建筑可持续性进行评估的方法。该方法是一个通用的体系,使用时需要与本地情况及法规相结合。GBTool可以视作第二代的评估方法,从设计一开始就反映了存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的优先考虑、技术、建筑传统甚至是文化价值 [4]。欧盟许多国家都利用GBTool来完善本国的评估制度,包括英国使用的评估体系BREEAM。
(5)日本则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建筑环境评估体系。2001年在国土交通省的主导下开发了以环境效率为基础的建筑综合环境性能评价工具CASBEE,从建筑的规划、设计、材料的选择、建设、使用、改建到报废的整个过程的环境负荷进行建筑全寿命周期评价 [5]。目前CASBEE 已成为日本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涵盖了日本所有建筑类型,被24个主管部门用于建筑性能管控,截止2012年3月,这些管理部门在网站上了8700条评价结果。
(6)此外,新加坡也设立了“绿色建筑标志系统”,是用以评价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和建筑性能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该“绿色标志”采用打分制将建筑分为了5个等级,分为不合格、认证合格、金奖、超金奖和白金奖。
(7)综观上述的几个评估体系,总体设置合理、指标条款、评分要求比较明确,简明实用,评估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实施中也十分重视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包括建造者的经济成本和使用者的利益两方面,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还设有专门的、独立于建设单位的第三方认证,从而使评估体系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
2.2 以激励政策促进绿色建筑的开发及消费需求。
(1)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是发展和推广绿色建筑的关键,经济激励政策强调的是市场在解决绿色建筑发展问题中的作用。设计合理的政策激励机制通过税收调节、财政补贴等经济杠杆可以降低绿色建筑投资者的成本,调动绿色建筑投资者和消费者的积极性,扩大市场需求。实践证明,只有政府采取了有效的经济激励措施和扶持政策,建筑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成就。
(2)运用经济手段对绿色建筑的发展进行鼓励和扶持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例如在新加坡,在绿色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阶段,通过2000万新元奖金鼓励政策对绿色建筑的开发商和设计单位进行奖励,从2006年至2009年,共对102个绿色建筑项目进行扶持奖励,使得新加坡绿色建筑由最初的25个项目增长到367个项目,建筑面积由2.1万m2增长到15.3万m2。并在其发展的第二阶段(即现阶段)提出了“绿色建筑额外建筑面积奖励计划”,其中,项目“绿色建筑标志”达到白金奖的可获得最高达2%的额外建筑面积(高于规划容积率),最高达5000m2。以此来鼓励私人发展商建造更高级的绿色建筑。同时,政府出资1亿元新币奖励对既有建筑能效运行进行显著改善的开发商和业主,提高开发商和业主参与度和积极性。另外,通过绿色建筑能效改造融资计划和将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纳入房地产资产价值增量等激励措施,鼓励私人开发商开发更高效、更高等级的绿色建筑。通过以上措施的开展,新加坡绿色建筑由2009年的367个项目增长到2012年的1377个项目,建筑面积由2009年的15.3万m2增长到2012年的46.9万m2。
(3)同样,在日本也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机制,如住房购买低息贷款。例如在川崎市自2006年10月起,住宅群需进行强制CASBEE评级方可进行广告宣传,并且川崎市银行会根据CASBEE评级结果,对B+以上的项目提供低于普通利率1.2%的低息贷款。住友信托银行也会根据CASBEE评级结果,提供比普通利率低0.8~1.2%的低息贷款。
(4)而在美国,许多州都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机制,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支持、政府投资等多种形式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对绿色建筑的发展进行扶持 [6]。例如,北卡来罗纳州对商业建筑中太阳能、风能及生物质能的利用提供一定的税收抵免;马里兰州对处于特殊地段,如棕色地块的建筑给予相应的税收抵免;佛罗里达州对建筑中使用的太阳能体系免除一定的销售和使用税;乔治亚州对生物质能产品提供免除销售和使用税;阿拉巴马州对生物质能工程项目提供贷款利息补贴等 [7]。另外,一些政府机构还向自愿遵守绿色建筑行业标准的建筑企业提供经济扶持。加拿大政府也对设计和建造能源效能较高的建筑的企业提供财政支持。例如,加拿大实施的“商业建筑激励计划”将会为较之传统设计提高百分之二十五以上能效的企业提供最高达六万美元的财政支持。
2.3 以立法形式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1)许多国家在采取激励政策的同时,通过专门立法来推动绿色建筑的实践。例如,新加坡在2008年4月根据《建筑管制法》,增加“建筑管制条例(建筑可持续性)”部分,该条例针对所有建筑面积超过2000m2的新建和重大改扩建的既有建筑应按照《建筑环境可持续规范》规定的方法达到绿色标志分数50分。之后,于2009年开始,对《建筑管制法》进行修订,将既有建筑改造时必须符合最新绿色标志最低要求纳入条例当中,同时规定中央空调系统必须进行3年1次的能耗审计,而对建筑业主也做出了规定,要求业主必须每年送呈能耗数据和建筑使用信息。
(2)同样,日本的立法体系也有较强的代表性,采取了基本立法和专门立法相结合的模式,不仅制定了节能方面的基本法,还制定了一些专门针对建筑的立法。日本早在1979 年就颁布了《关于能源合理化使用的法律》并先后经历四次修改,不但对公共建筑有明确的节能指标要求,对民用住宅的节能也有相应的规定,要求新建、扩建或维修房屋的建设方、业主或使用者、管理者要想方设法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
(3)而在美国有些州和地方政府已经采纳了针对可持续发展的专门立法,号召州或地方机构遵守可持续性指导原则。其中一些立法还通过设立经济激励机制鼓励私营公司采纳可持续性实践。少数一些城市也已经尝试通过立法为建筑可持续发展设定最低标准和义务,例如旧金山、西雅图和华盛顿等 [8]。俄勒冈州于2001年通过的《可持续发展法案》颇具代表性,该法不仅从立法上明确了“可持续性”的概念,还确立了该州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要求州政府及有关机构协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 国内绿色建筑发展经验
3.1 我国的绿色建筑研究始于2001年,近年来发展较为快速,尤其是2005 年,由建设部、科技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重要部门共同召开的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充分显示政府对绿色建筑的重视和推动力。2006年,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颁布。2008年,10个项目获得中国绿色建筑认证。截止到2012年7月底,正式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示的绿色建筑项目数量达到488个,加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权的省市地方政府认证的绿色建筑项目,总数估计超过600个。6年多时间,中国绿色建筑认证的项目数以平均每年300%的速度高速增长。
3.2 随着2013年1月1月6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通知中《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出“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同时还对“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的方案、政策支持等予以明确。北京、重庆和武汉等一线城市也纷纷出台了强制推行绿色建筑制度的相关政策法规,这标志着我国将全面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3.3 北京市政府先后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规划》、《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京政办发[2013]25号)》、《关于转发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等部门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京政办发[2013]32号)》和《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其中,在《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中工作重点放在“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建设生态居所”上,并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力争绿色建筑规模达到3500万m2,实现公共机构单位面积能耗比2010年下降12%,同时打造一批住宅系统化集成应用示范, 2015年实现产业化住宅面积占当年新建住宅面积比重达30%。在《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规划》中提出了“2015年当年建设的绿色建筑面积占当年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达10%,“十二五”时期累计新建绿色建筑35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从单体建筑向绿色园区扩展,重要功能性园区建成绿色低碳园区,园区建筑应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在《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京政办发[2013]25号)》中提出4个主要目标:
(1)自2013年6月1日始,新建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并基本达到绿色建筑等级评定一星级以上标准。(2)“十二五”期间,各区县至少创建10个绿色生态示范区。(3)“十二五”期间,各区县至少创建10个5万平方米以上的绿色居住区。(4)新建项目中达到绿色建筑等级评定二星及以上标准的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应达到40%以上。另外,该方案中还提出了“严格执行相关标准,率先实现居住建筑节能75%的目标”。
3.4 重庆市2012年3月6日获得国家发改委《关于同意重庆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正式批复《重庆市低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了“十二五”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和发展非石化能源的目标。《通知》还要求“将重庆建设成为西南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示范城市。”另外,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要求,了《2013年建筑节能工作要点》,提出已发展绿色建筑为重点,用系统工程方法扎实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城乡建设领域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并《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注你》和《居住建筑节能65%(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将国家绿色建筑一星级评价的技术要求纳入新建建筑节能监管的全过程,自2013年起在主城区公共建筑中率先执行一星绿色建筑标准。此外,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绿色建筑施工技术规程》、《绿色建筑检测标准》、《绿色建筑建材评价标准》和《绿色工业建筑技术导则》,修订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形成涵盖不同行业、不同类别建筑从设计、施工、验收到运营管理、评价全寿命周期的绿色标准体系。同时,着力推进政府规章《重庆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的立法工作。
3.5 而武汉市在2010年以市长令的形式颁布了《武汉市绿色建筑管理试行办法》,现正积极推进绿色建筑的立法工作。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在全市全面禁止使用烧结实心砖,积极发展绿色新型建筑材料。
篇10
(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114)
摘要:当前,如何确定一套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模型是我国绿色建筑施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论文根据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房屋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体系,通过灰色聚类法构造出绿色施工评价模型,并通过实例验证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 :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灰色聚类法;白化函数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5(2015)04-0200-04
收稿日期:2015-01-20
作者简介:张婷(1989-),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1、引言
我国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5%,石油仅占11%,天然气为4%,而建筑所消耗的能源占我国总能源消耗的50%。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所造成的粉尘污染、水污染、光污染等也高达34%[1,2]。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建筑节能环保也越来越重视,绿色建筑已成为未来建筑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但我国目前对于绿色建筑,仍缺乏一套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模型来对施工阶段的活动作出相关评定。本文将灰色聚类法引入绿色施工评价,通过聚类指标的确定,构造白化函数进行灰色聚类评价,并进行实例验证。
2、房屋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绿色施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本文试通过压力-状态-响应模型[3]来构建构建房屋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压力型指标体现在资源消耗,包括:材料、水资源、土地、能源等方面的消耗,状态类型指标体现在施工环境影响,包括周边生态环境影响、噪声污染、水污染、光污染、施工废弃物污染等。响应指标包括:(1)施工企业综合管理,包括:绿色施工实施管理、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监督与评价管理、施工现场周边协调管理、施工场地周边协调管理。(2)环保技术,包括:绿色施工、规划管理。由于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及能源消耗,就状态改变政府部门应当提出改善措施,也即加强施工企业绿色施工管理和环保技术,其主要意义在于过程控制,使施工企业在绿色施工阶段完成好绿色施工的各项施工指标,从而使得项目在施工阶段达到绿色施工等级[4-6]。
3、基于灰色聚类法的绿色施工评价模型
绿色施工是一个多层次相互影响、多因素共同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而在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各项指标并不能完全量化,各指标对绿色施工评价的影响也是不一致的,因此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具有典型的“灰色”特征[7]。“灰数”不是一个数值,是指一个区间范围。代表的是不确定性。而每个绿色施工的“绿色度”等级都有一个相应的范围,该范围就是一个灰数等级。当灰数在某个值附近变动,这个基本值就叫白化值。在相对应的区间范围内,任何一个白化值对该区间所对应的灰数亲疏程度并非相等[8]。由于其取值范围不同,便构成白化函数。灰色聚类法是建立在灰数的白化函数基础上生成的一种多维等级归属方法。假设i=1,2,3...m;i为聚类对象;j=1,2..n为聚类指标;k=1,2...k为不同灰类。cij为第i个聚类对象关于第j个聚类样本值,则样本矩阵为X=(xij)nm,将第i个对象归于第K个灰类之中,简单来说即是将i个聚类对象对于j个聚类指标所拥有的白化数按灰数进行归纳,并将此对象归入第K个灰类中,从而判断该聚类对象的灰类等级[7,9]。本文采用灰色聚类法进行评价,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按照所要评估的项目要求划分为优、良、差3个等级,并根据相对应的各指标实际取值范围划分为3个灰类,即:A级、AA级和AAA级。A级,AA级,AAA级所代表的含义如3.1所示.
一星级(A)代表未达到绿色施工,二星级(AA)代表达到绿色施工等级,三星级(AAA)代表达到绿色施工,且采用新机械新设备新技术,有创新。
4、实例分析
以某住宅小区为例,进行绿色施工评价。
第1步:由五位专家组成一个专家组,对该项目各指标进行打分,经过最后整理,并得到各个指标评价实际值如表4.1所示。
第2步:根据A,AA,AAA这三类级别所对应的函数,将现实值X11=21分别代入,可分别计算出3个白化函数值,结果如表4.2所示。
4.3。
5、结束语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灰色聚类法的优点就是能了解到各个层次的指标对绿色施工评价的影响,根据数值分析更简单明了,能为施工企业在实施在绿色施工时提供参考准则,将有利于我国绿色施工的发展。但同时,在运用灰色聚类法来进行房屋建筑绿色施工评价时,一些指标是定性指标,打分并无依据可循,完全依靠专家的主观判断,而专家的打分值对绿色施工评价具有决定性影响。所以需要既有丰富的房屋建筑实践经验又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专家,并加强数据、资料的搜集,只有这样(上接202页)该评价结果才会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论坛.绿色建筑评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176
[2]陈晓红.绿色施工及绿色施工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3]R.J.Cole.Buildingenvironmentalassessmentmethods:assessingconstructionpractices[J].ConstructionManagementandEco-nomics,2000,18(8):949~55.
[4]叶枫,吴清,严小丽.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李美云,苏晓慧.我国发展绿色施工的政府职能思考[J].基建优化,2006.27(6):38~40.
[6]张智慧,邓超宏.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3,
[7]陈晓剑,梁梁.系统评价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3,39~76.
[8]邓聚龙.灰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