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旅游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旅游建议

篇1

关键词: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

1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趋势,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文化精神享受与个性旅游受到了旅客的追捧,而能满足这种需求的最佳产品就是文化旅游。从地理空间优势来看,武术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在中国推行武术文化旅游是可取的,除了中国地域这个最大的地理因素外,还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作为本土文化,它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功能是否可转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至关重要;第二,市场空间是否具备。秦淮河[1]在《试论武术产业》一文中认为“武术产业化是武术事业的基本运行方式向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化,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武术发展规律,充分利用武术自然资源,把武术与经济结合,运用一系列市场经济原则、方法、手段和行为,刺激武术商品的需求,强化自我发展潜力,不断拓展武术市场,形成武术市场运行的新机制。综上所述,现阶段武术文化旅游开发的初步意识已经形成,但从全国的旅游发展来说,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面临着一系列新理念、新思维、新技术的挑战。在分析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资源和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对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的优劣势分析,抓住武术文化旅游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安徽省武术文化资源,探讨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的发展空间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的发展。

2武术文化旅游相关研究

2.1安徽武术文化安徽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徽州武术文化,异彩纷呈。现在比较为世人所知的有:徽州武术、九华山武术以及安庆枞阳的东乡武术。徽州传统武术文化分为两支:一支注重实践,如太极推手就是注重对抗的。还有一类是表演性很强的,历史上就曾有“花拳绣腿”一说。王晓东[2]在《论徽州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中提到徽州武术文化是非常有特色的区域武术文化类型。徽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深厚的宗族文化传统和浓郁的理学氛围影响了武术文化个性的形成。九华山武术主要是以佛家文化为主导。九华山是佛教圣地,其上庙宇成群,僧侣众多。而枞阳东乡武术是流行于枞阳县的一种传统体育锻炼方式。它始于唐代,正式形成于明代,盛于清代。它是结合我国古代传统武术、力学、医学、心理学和人体科学而形成的一整套以强身健体、保家卫国为目的的武术套路,融“南拳北腿”于一炉,形成既有南拳“拳打卧牛之地”的步伐稳健、刚劲有力的特点,又有北派拳的跌打滚翻、以腿见长的风格,具有深厚的传统性和文化性,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一枝奇葩。2.2武术文化旅游胡幸福[3]教授在《论武术文化旅游开发的天时地利人和》文章中第一次提出“武术文化旅游”的概念。他认为武术文化旅游属于文化旅游的范畴,但决部署简单的武术+文化+旅游。而是一定的旅游条件下,以体验中国武术文化为主要内容,同时感受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其他人文资源的一种具有休闲、娱乐、健身、求知、刺激等特点的社会文化活动。武术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武术文化旅游也绝不局限于武术文化这一范围之内的旅游活动,而是应扩展到综合中国特有的历史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大旅游模式中[4]。曹秀珍,童建民,程立[5]等认为,武术文化旅游的本质属性是旅游,它是由武术文化带来的旅游体验,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2.3武术文化旅游资源武术文化旅游资源是武术文化旅游的重要支撑,武术在中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厚的历史与人文资源。岳贤锋[6]在《河南武术文化旅游资源评价》中指出,武术文化旅游资源只要是指存在于各种武术文化当中,能够吸引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并且把武术旅游资源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物质文化层面,如武术源地、武术馆校、武馆所在的山川、名寺、武术影视演员及其生活地点、武打演出、套路、及武术旅游商品如服饰、器材设备、医药、图书、音像制品等;二是内涵文化层面,武术植根于名族文化之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与古代哲学、伦理学、兵学、中医学、史学、宗教、美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如少林禅武思想。2.4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资源安徽省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武术文化旅游资源丰厚。有世界一流的黄山、九华山等自然资源。石碑、九华山拳,东乡拳,东乡武术等人文-有形资源;技击理念、武德教育、尚武精神资源-无形资源;传统武术比赛、黄山举办的世界传统武术武术锦标赛等社会资源。例如安徽省首次举办的世界性体育赛事,第5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武术•文化•旅游”高层论坛在黄山学院举行,武术赛事在现代社会武术文化传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传统武术节是目前武术单项比赛中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武术比赛,被誉为“武术界的奥运会”。此次赛事将体育、文化和旅游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为灵魂,以国际传统武术体育赛事为平台,以旅游为展示黄山、弘扬武术、推介文化的载体,增添了中华武术的新亮点。

3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优势

安徽省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旅游业发展优势明显。既有武术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又有传统的武术文化、民俗体育文化优势以及山区劳动文化优势等。例如,安徽阜阳传统武术,与其他地方的传统武术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上阜阳是处于沟通中原和江南的水路交通要道上,商贾云集,中原的政治文化和江南的商业文化在这里融合交流、兼容、吸纳、集聚,使阜阳形成了厚重的历史积淀,武术也博取众长,形成了有明显地方特色的传统武术[7]。古徽州一带,也就是现今黄山市以及宣城绩溪县等地就具有大量民俗体育文化:神会、庙会中的跳钟馗、傩舞、舞草龙、板凳龙、布龙舞、划龙舟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多样的民俗体育活动给旅游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安徽一带都是崇山峻岭,像安徽南部一带位于山区之中。。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之中安徽人民都是日出而耕,日落而回的的生活方式。一切活动都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像滁州的凤阳花鼓;池州的傩戏等舞蹈突出了山区文化特色,都是依赖自然环境对生产劳动进行创作,具有其他区域难以比拟的优势。

4目前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待改善之处

目前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面临着一系列新理念、新思维、新技术的挑战。在分析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资源和优势的基础上,来探讨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的发展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的发展。4.1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深度开发孔义平[7]的《徽州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探析》文章中提到徽州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以黄山旅游业为基础,并对黄山旅游业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黄山旅游蕴含丰富的徽州文化与黄山自然资源,徽州民俗体育项目异彩纷呈。目前,以自然观光为主的旅游经济结构模式相对单一,发展遇到了瓶颈。加之发展当地的武术文化资源,类似“黄山论剑”大型武术赛事。但全省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社会资源宣传力度不够,对其他武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效益偏低。目前,我国武术文化旅游仍停留在武术表演节目、武术博览会等形式上,虽然能吸引来许多国家及地区的代表队竞技或表演,但大多仍是“武术搭台,旅游唱戏”或“武术搭台,经贸唱戏”的“两张皮”形式[8]。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安徽省相对于旅游线路产品比较单一粗放,缺乏深度开发。4.2武术文化旅游与其他项目旅游的衔接状况不好安徽省武术文化与景区的关系协调问题,不同的管理部门各自为战、管理松散,缺乏市场调控,造成旅游产业结构不合。武术文化旅游涉及部门较多、市场发育不健全等问题。甚至有些景区与其他企业之间出现了无序竞争、恶性竞争事件。因此,武术旅游除了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外,还需要国家旅游局及其他部门加强管理和立法,完善市场机制,使其一开始就处在良性环境中,使可持续发展得到保障。4.3武术文化旅游的软硬环境问题亟待改善旅游是一个由金融、烟草、房地产、交通运输、信息、文化娱乐、媒介传媒等多个部门构成的复杂的经济系统,这也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将依靠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完善的市场体系。王亚慧[9]在《峨眉武术旅游策划》中提到,“住、行、食、游、购、娱”是旅游业的六要素。安徽武术文化旅游的软硬件设施也不容乐观,其旅游市场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单纯依赖自然人文资源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5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发展建议

5.1深度开发武术文化旅游资源深度挖掘安徽武术文化旅游资源,注重产品的特色化、多元化[10]。如今武术的健身性与观赏性日显突出。武术的服饰、造型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古人练习武术基本上是不配音乐的,必要的场合可能会配以鼓点。当今武术,在表演时配上音乐已经司空见惯,而且效果大都较好。在旅游景点、节日庆典,把武术表演与其他的文艺演出穿行,定能起到令人耳目一新的作用。如果把武术作为旅游景点的观光内容,实行定时演出,也是完全可行的。5.2推进武术景点与各地自然景观的联合推进武术景点与各地自然景观的联合,从规划、市场、营销等方面开展合作;精品景区共同开发境外市场,联合营销,加大武术文化旅游的宣传工作,着重发展与世界各地的武术文化研究机构、武术团体、协会等的联系与协作。5.3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加强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和园区绿化工作。把握好质量、把握好安全,按照旅游六要素各项功能来打造景区,为广大游客提供一个功能齐全的高品质、高档次的景区。5.4设计完善的武术文化旅游策划方案随着武术旅游市场的不断活跃使对武术的认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还是要加大改革的步伐,密切关注和准确把握其他省市及国际武术旅游业和整个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应立足境内市场,放眼境外市场,制定出武术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比如创造品牌的实力和能力,树立品牌意识,使武术旅游具有与其他知名旅游品牌企业展开竞争的实力。安徽省各级也应加快在思想上对武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给予重视,在行动上对安徽省武术资源开发给予资金上的大量支持。善于发现武术产业化管理中的运行规律,结合安徽省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正确处理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得以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秦淮河.试论武术产业[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3).

[2]王晓东,等.论徽州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5.

[3]胡幸福.论武术文化旅游开发的天时地利人和[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1).

[4]贾海如,等.中国武术旅游资源开发前景[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4).

[5]曹秀珍,童建民,等.浙江武术文化旅游开发策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0(3).

[6]岳贤锋.河南武术文化旅游资源评价[J].体育文化导刊,2008(7).

[7]孔义平.徽州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探析[J].黄山学院学报,2013(2).

[8]秦海龙等.武术赛事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13(7).

[9]王亚慧.峨眉武术旅游策划[J].中国商贸,2010(16).

篇2

【关键词】 赣州市 旅游文化 建议

一、面临的问题

(一)红色旅游的文化氛围不浓,产品也比较单一

赣州红色旅游开发比较完整的集中在瑞金一带,旅游的方式也是单一的革命旧址参观,游客进入景区游览方式也是听导游讲解,参观完景点就离开。旅游的产品单一,游客的消费也仅仅是购买门票以及简单的饮食安排,经济效益低下。

(二)经济欠发达,配套设施不完善

赣州红色旅游景点一般都身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是国家级的贫困县。经济实力薄弱,用于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资金比较少,经费投入不足,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景点的宣传上,缺乏资金的有力支持,非常不利于红色旅游的发展。

(三)各个景点比较分散,资源的整合度不高

赣州红色旅游文化中,其中革命旧址、建筑共有267处,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共有4处60多个点,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共有20处,馆藏珍贵革命历史文物1万余件。但是这些旅游资源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套整的旅游产品,主要分布在瑞金、于都、会昌、石城等地。

当前旅游业正迎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赣州的旅游业应抓住这个历史发展的新机遇,着力解决档次偏低,管理体制不顺畅问题。赣州整个旅游市场的观念、管理和相关的机制都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加强旅游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的高度组合。

二、赣州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几点建议

(一)规划经典路线,培育红色品牌

经典路线的规划,无疑是发展红色旅游的一个有力保障。红色旅游是赣州旅游资源的一大亮点和特色,赣州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垄断性的特征。赣州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拥有国家标准的旅游资源分类中所规定的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实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类旅游资源。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64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2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省历史文化名城1座,6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3处市级历史文化街区;国家级生态旅游大县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8个,省级森林公园14个;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3处,省级风景名胜区8处;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8处。还有4个景点被命名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1处景区将申创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

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赣江上游,是全国最大面积的地级市、最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中部六省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中部最佳投资城市、粤商最佳投资城市、浙商最佳投资城市、深港企业最佳投资城市、世界重要的钨产地,有世界钨都之称。简称赣或虔(为了与江西省简称相区别,现多简称虔),东接福建省三明市和龙岩市,南临广东省梅州市、河源市和韶关市,西靠湖南省郴州市,北连本省吉安、抚州两地区。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地延伸的过渡地带,也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

(二)坚持科学开发,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一切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的发展都是不可取的。红色旅游具有特殊性,他的教育意义要大于观赏价值。因此发展红色旅游要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重在历史的重现,同时要注意适度开发,避免对红色旅游资源的破坏,造成环境无法恢复。要切实加强红色旅游的保护意识,积极开展革命纪念馆和遗址的维护修缮。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形成良性的发展。利用和开发好红色旅游资源的核心就是要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有效的保护和科学开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不可贪大求洋,把历史古迹推倒重建,这就失去了红色旅游的内在意义,红色旅游注重的是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只有统一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内在关系,才能实现良性的发展。

(三)不断完善景区基础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在提高旅游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加强红色旅游宣传力度。

首先是在景区设置专线公路,或者是改善景区道路的状况,确保景区道路的安全和通畅。二是健全景区的配套设施,增设游客接待服务中心,提高接待游客的服务水平,增强住宿接待能力。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一是赣州红色旅游资源已进入有序开发阶段,但是整体水平提升,且大多县(市)都制定了红色旅游整体规划。其中,瑞金制定的红色旅游发展概念规划,立意高远。这就改变了过去景区(点)的随意开发、粗放式开放的状况,而形成有各自主题性的景区(点)。二是各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正大力打造对中远程游客有足够吸引力的精品景区,逐步形成有影响力的旅游线路和产品,进而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加强红色旅游的宣传力度,吸引游客,而不是停留在各级单位、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参观、瞻仰、接受传统教育的层面上,强化旅游产业的各种配套服务能力。

(四)增添红色旅游的文化内容,注重在旅游过程中游客的参与性。

发展红色旅游重点是要挖掘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尽量收集历史照片、革命实物以及一切能烘托革命教育主题意义的媒介和载体。一件很小的实物有可能都会让参观者感受到革命的艰辛,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红色旅游的内容目的就是增加起感染力。当然,如果所有的旅游项目只是简单的停留在实物的参观,革命旧址的游览,图片的展示上,那红色旅游的内涵感染力将被大大的削弱。因此,要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加大投入,利用光影等现代科技手段,重现历史,提高游客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喻学才.旅游文化[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词] 源汇区;文化旅游产业;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旅游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是文化产业中极为活跃的组成部分。文化旅游产业又是文化产业中最具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业态,同时也是符合现代需求的新型业态,是对现有文化产业的重要补充。

一、源汇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源汇区历史悠久,商周时期源汇镇就已形成,明朝时期发展成为中原地区商贸重镇,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源汇区政府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旅游兴区”战略,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业融合,文化旅游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一)地方产业发展政策逐步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初具规模

为加快源汇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源汇区委、区政府在2007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旅游兴趣的目标、任务,致力于构建文化与旅游相融合、产业优势突出、影响力和竞争力较强、富有源汇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新格局,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源汇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源汇区委、区政府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成立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的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经过几年的发展,源汇区文化旅游产业走上了快车道。2010年8月,开源休闲文化旅游产业园区被评为河南省服务业特色园区;2011年12月,开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开源休闲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正在努力创建河南省产业示范园区。

(二)不断加快开发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张

源汇区坚持把项目带动作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上档升级的战略性举措。针对开源景区容量小、服务设施落后的问题,加快对开源旅游景区的升级改造。开源旅游景区改扩建项目占地156亩,预计总投资6.8亿元,2012年已完成投资1.2亿元,建成后将为游客提供游、购、娱、吃、住、行一站式服务。国家3A级旅游景区金凤凰鸟语林公园(原森林公园),目前正在转型为以鸟类文化为主题的城市休闲公园,并争创国家4A景区,鸟文化主题项目已完成15个,南美风情园、沙漠鸟园、远古鸟园、世界珍禽园及猴岛和动物园项目正在施工建设中。河上街古镇项目以漯河河上街历史为背景,汇集中原民俗文化,荟萃汉、唐、宋、明、清古风格建筑,展示石雕、砖雕等本区民俗文化和漯河历史文化,该项目占地面积63亩,总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主要由全国特色旅游产品博物馆、悦来客栈、河上街城楼、受降广场和民俗文化广场等组成。一期旅游产品博物馆已投入运营,二期项目已投入使用,三期正在建设。金凤凰儿童乐园总占地面积33亩,总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一期已投入运营,二期项目正在建设安装,开源时代广场总占地47亩,一栋建筑综合体高17层,总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包括金凤凰文化主题酒店、大型旅游购物中心、时代电玩城、数字化影院和生态步行街等,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二次结构建设和外装修。豫中南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外装修。

(三)积极建设古玩和文化艺术品市场,影响力逐步扩大

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源汇区制定了招商引资、扶持培育、积极引导的优惠政策,为文化旅游经营业主提供政策、市场分析、消费调查等方面的支持,营造宽松和谐的投资环境。2011年,积极整合古玩市场,在开源景区组织房源建设“漯河市古玩图书科技市场”,目标定位为豫中南最大的古玩市场,吸引周边地市乃至省外优质文化产业资源入驻,通过外出招商、广告宣传等多种形式进行市场推介,吸引了60余家古玩商、6家书商、22家电脑商户入驻,市场初具规模,吸引了很多省内外商户到此经营,淘宝交易。2012年以来,积极开展市场调研,筹建文化艺术品市场。组织房源60余间,并采取悬挂横幅、制作宣传版面、发放宣传页等方式做好政策解释,引导从事国画、油画、雕塑、字画装裱、玉器、陶瓷和工艺画经营的商户进驻市场,与古玩图书科技市场连接成片、共同发展,形成综合性文化旅游产业市场,促进源汇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四)加大文化旅游宣传力度,知名度不断提

近年来,源汇区深入发掘文化资源潜力,以大型节会为依托,加大旅游促销宣传力度。本着“突出中原民俗文化特色,打造漯河群众节庆精品”的原则,从2010年春节开始举办的每年一届的河上街庙会,立足本区民俗文化,发掘独特民间绝活,展示华夏文化底蕴,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漯河河上街的古老民俗风貌,在本市及周边地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在开源景区举办了国际旅游小姐景区巡游活动、省百名油画家采风活动、旅游休闲节、展、红枫展、奇石展、盆景展、鸟类文化节、初夏狂欢节、民间艺术大赛和群众文化艺术展演等活动,吸引周边地市游客到源汇来观光游览。节会旅游凸现旅游品牌效益,开源景区正逐步成为河南省旅游业较为知名的景区。同时,区文化旅游局先后组织旅游企业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和河南省(洛阳)第二节旅游产品设计大赛博览会等展会活动,积极推介源汇旅游,提高知名度。

(五)加强行业监管,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

源汇区文化旅游部门认真贯彻实施《河南省旅游条例》,加强行业监管。一是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大力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完善旅游企业的诚信档案,加强行业自律,加大旅游执法检查力度,采取集中整治和经常性执法相结合,规范旅游市场经营秩序,实现全区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加强平安旅游建设,制定了《源汇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提升了处置各类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健全旅游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与旅游企业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定期开展旅游安全检查,及时清除安全隐患。近年来,全区无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发生。三是加强旅游业从业人员培训。全面推行持证上岗制度,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人才利用方式,加大对全区旅游经营者及从业者的岗位培训力度,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

二、源汇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市、区旅游工作的管理体制是管理权大多集中在市一级,大量事务性工作在区,责权利不相统一,导致各区管理职能不健全,影响区级相关部门积极性的发挥。如:辖区内旅行社、旅游饭店等仍由市旅游局管理,对旅行社、导游等存在的违规行为无行政处罚权,不能有效受理游客投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源汇区旅游业的发展。

(二)发展资金不足

源汇区文化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落后,按照河南省旅游投资公司制定的小村铺村2010—2020年乡村旅游整体规划,需总投资4065万元,仅前期开发建设就需资金投入1915万元,由于资金缺口大,目前进度缓慢。在宣传促销方面,与河南省旅游发达县区相比,源汇区此方面的财政投入经费较少,造成对文化旅游形象的塑造推力不够。

(三)特色未能充分资源开发

源汇区具有开发价值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如民间剪纸、问十铜器舞、肘胳等,由于资金和选址等因素制约,尚未有实质性进展。另外,近年来源汇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较快,为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在源汇区农家乐无论从规模、数量还是休闲娱乐项目开展等方面据成熟的农家乐旅游差距较大有待完善之处较多。

三、发展源汇区文化旅游产业对策建议

(一)加强科学规划,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

合理规划是科学发展的奠基石,只有一流的规划,才打造一流的旅游项目。近年来,源汇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原有的规划已经不能满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应从现实需要出发,重新制订源汇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为源汇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规划应以文化和旅游的结合为着眼点,以一定数量的精品项目为着力点,以拓展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提高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研究制定实施细则,快速推进以道路、游步道码头、水、电、通讯等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市建设、城乡绿化为重点的旅游环境建设;以导游、旅行社和宣传营销为重点的旅游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旅游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加速资源整合,形成全区各部门合力兴旅的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负责制、重点项目领导分包制,加快整合:一是破除部门和行业限制,在统一的规划和共同的目标下真正实现各类文化旅游资源互通、互动、共享、共赢;二是突破地域限制,树立整体旅游宣传营销理念,整合全区旅游资源,可采取捆绑式营销方式。同时进一步完善工作措施。形成协作机制,建立政府协作议事机制,应不定期召开工作座谈会,召集相关部门会商,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出主意、找办法”,形成合力兴旅的工作机制;其次,建立重点旅游项目督察制度,完善旅游项目目标管理制度、督查问责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督促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第三,优化发展环境,加强调查研究,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力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政府及社会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加大资金投入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落实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必须坚持多方筹资、多元投入的原则。放开、放活、放宽旅游市场准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一是政府引导。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是发挥政府对社会资本导向作用的重要体现,也是突破现有景区建设资金短缺瓶颈的关键。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资金投入,主要用于旅游规划编制、市场开发和宣传促销、旅游公益设施建设、旅游企业贴息贷款和建设重要景区景点以及奖励优秀旅游企业人才等,加速源汇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二是市场化运作。尽快制定出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以良好的软环境吸引投资者。通过对外批租、承包和租赁等形式,积极引进外资和民间资本,实现以资源换资金、以景点换资金、以经营权换资金。三是多渠道争取。积极引导民间投资,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和经营,兴办文化旅游经济实体,投资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建立旅游资本运作平台,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旅游项目的贷款力度。千方百计争取国家级、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积极探索景区使用所有权、经营权或门票收入作抵押进行融资的新方式,更多地争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

(四)注重宣传,扩大文化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要加大景区宣传推介力度。一是广泛宣传、层层动员,征集最具源汇特色、体现旅游内涵及文化底蕴的宣传口号、图标、照片和录像等,彰显源汇特色、提高源汇区文化旅游吸引力;二是与省、市级电视台等媒体合作,通过播放旅游宣传片、开辟旅游专栏等方式,对源汇区文化旅游进行整体宣传推介;三是到大中城市举办旅游项目推介活动,组织旅游企业到外地参加旅游展会,宣传推介源汇区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在拉动市民旅游消费的同时,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到源汇旅游。

(五)抓好特色项目开发,逐步增强旅游观光的文化吸引力

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做文章,将各类文化资源和旅游产品有机整合,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引导农家乐经营主体打破传统餐饮模式,以“赏农家景、享农家乐、食农家饭、品农家风情”为主线,实现特色化乡村旅游业态。挖掘、整理本地传统饮食,推出一批乡土菜肴;开发富有特色的采摘、垂钓和耕种等农事体验项目;将民间艺人请进景区,举办各类表演活动,集中展示民间剪纸、铜器舞和舞龙舞狮等民间文化艺术,满足游客体验生活体验文化和求知求乐的愿望,大大增加旅游观光的吸引力。

(六)加强人才建设,提升发展软实力

源汇区缺乏文化旅游管理方面的高素质人才,文化旅游项目策划层次不高,管理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应引进一批高层次文化旅游策划管理人才,鼓励支持管理人员参加人才培训,对政府文化旅游管理人员及旅游景区管理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创新管理办法,努力提升景区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漯河市委\市政府.漯河市2005—2025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Z].2005.

篇4

    关键词:旅游 传播 消费文化空间

    一、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文化产业指的是通过上业化和商业化方式所进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再生产、供应和传播。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归纳,它至少包括以下行业:影视业、音像业、广告业、咨询业、业、出版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等。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如何呢?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休闲行为,旅游者在旅行的过程中探索旅游目的地独特的文化内涵,寻找旅游景区特有的文化脉络,感受旅游目的地特定的文化氛围。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定义来看,文化旅游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子类,旅游业的必须在文化产业的指导下完成,加强文化研究,是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深层开发的前提。因此本文认为,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文化是旅游的精神内核

    旅游是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而产生的。由于旅游产品的特殊性,任何旅游产品都向消费者传递一种独特的文化,比如江南的乌镇、周庄等,它向消费者展示的是一种江南水乡宁静、远离都市喧嚣的文化;而桂林山水、九寨沟等风景区,向我们传播的则是一种山水文化;布达拉宫、青城山等宗教圣地,作为旅游项目传递给我们的是信仰文化;内蒙古草原、云南的彝族地区等少数民族地区景观,传递给我们的则是民俗文化;成都市作为现代田园城市,向我们传递的是现代城市文化……总之,旅游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文化。旅游景区的旅游设施、旅游服务都蕴含当地的独特文化,反应当地的文化特色。旅游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是旅游业的精神内核。

    2.旅游业的开发过程就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过程

    旅游产业的开发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对旅游资源进行设计和挖掘,深入的挖掘当地的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使文化渗透到旅游活动的全过程中。文化资源是指前人所创造并积累的文化遗产库和今人所创造的文化信息的总和,是人类追求和满足自身精神需求的产品和活动。旅游业的开发过程就是将文化资源实现向产业化的转变。使文化资源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对文化资源作用空间的拓展。这里以都江堰的开发为例进行说明,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作为文化资源只有转化为文化产业才能将自身价值最大化,首先都江堰工程悠久、运行、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其次,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第三,都江堰的发展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旅游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发展旅游的所得用于当地的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之,都江堰的产业化运营,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也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最大限度的实现了都江堰作为文化资源的自身价值,并拓展了其价值空间。

    二、旅游产品传播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

    月前我国的旅游产品的传播体系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里我们首先对其传播体系现状进行简单的分析。旅游产品具有异地性和对文化性,旅游形象是区域旅游发展的行动指南,是游客优先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感知依据。旅游产品对传播体系有很强的依赖性,旅游广告具有塑造旅游地“诱导形象”的功能,当然影响旅游地形象的因素很多,比如旅游地本身的旅游设施、导游人员及其他旅游行业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旅游者本身的因素等。这里笔者将旅游产品的传播体系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从横向的传播体系来看,旅游产品的传播方式包括①杂志,如《时尚旅游》《旅行家》《国家地理》等,旅游杂志形象的再现旅游产品的概貌。②网络,目前网络传播呈现立体化的趋势,通过网络消费者不仅可以了解旅游信息,更可以通过网络完成酒店预订等功能。国内现有的网络不仅包括旅行社、酒店、景点设置的网络宣传平台,还形成了专业性的旅游网站,如携程网、《中国国家地理》网络版等。③电视,电视对旅游形象的传播主要有三种形式:电视专题片、广告和植入式的旅游形象宣传。旅游电视广告如国际旅游局以“中国,魅力永存”为宣传口号,推出了一系列旅游形象广告片。专题片如《世界遗产在中国》,植入式的形象宣传是传播效果很好的一种,如《乔家大院》的播出火了晋商旅游。④电影,电影对旅游地的形象宣传主要表现在将旅游景区作为电影的拍摄场地或者灵感来源。比如《阿凡达》的导演卡梅隆说哈利路亚山的灵感来自中国黄山,引起了黄山、张家界的旅游热潮。⑤其他宣传形式,比如海报宣传、报纸广告、直邮广告、旅行社促销活动等等。

    从纵向的传播体系来看,旅游景区的形象构建主要包括以下的流程即对旅游地形象的事前认知,旅行过程中对旅游地的想象再建,对旅游地的事后评价三个方面(图1)。

    对旅游产品的事前认知,主要来自横向旅游传播体系各种媒体的传播,以及旅游者的朋友推荐,加上旅游者自身的想象,正如Mackay所说的塑造旅游地“诱导形象”的功能。旅游者在旅行之前都会对目的地的形象进行事前的构建,这将直接影响其旅游体验。而在旅行的过程中,旅游者会结合自身的体验对目的地的形象进行再次构建。在此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旅游地的旅游设施,导游人员对景区的讲解能力,宾馆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和质量、景区其他游客的素质,景区的天气情况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旅游者在旅行结束后,会形成对该旅游地的一个新的形象认知,他会对旅游地进行评价。这个评价将通过人际传播影响其亲朋好友对旅游地的形象认知,也会决定旅游者是否会对旅游产品进行二次消费。

    目前我国旅游产品传播体系存在的问题突出的表现在以下方面:

    1.没有形成完整的传播体系,产品宣传碎片化

    旅游产品与其他商品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其系统性,与相关产品的高度关联性。旅游产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单单“游”的旅游景区而言,旅游产品也是和周边的地区形成旅游线路,因此旅游产品的传播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传播体系,而不是碎片化的零散传播。就我国目前的旅游传播状况来看,消费者接受到的都是一些碎片化的信息,主要表现在:①传播内容的碎片化,旅游产品是一个系统的产品,但是媒体向我们呈现的只是一些碎片化的内容。比如《乔家大院》向我们展示了一座承载了晋商兴衰的文化大院,但是我们如果想要为旅行搜集资料就没有一个权威、系统的媒体。我们能够搜到的只是一些旅行社的线路、报价信息,乔家大院所蕴含的旅游文化的信息却是少之又少,不能满足消费者对信息的需求。②相关旅游产品之间合作不够,一条成熟的旅游线路,其上所包含的各个旅游产品应该是协作共生的。在旅游产品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单个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传播的信息也容易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所以从产品规划到信息传播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体系,各个景区之间应该相互协作。

    2.在产品传播中没有突出其文化性,产品缺乏独特性

    旅游产品在整个的传播过程中,都要突出鲜明的文化特色,旅游产品只有与文化结合才能形成特色,实现可持续。我国拥有众多的文化遗迹,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必须深入挖掘其文化性。我国有很多古城,众多古城都以“古城”作为自己的文化,产品缺乏差异性。20lO年四川遂宁和湖南凤凰古城因为旅游宣传语雷同,产生了纠纷。凤凰古城的宣传语是“为了你,这座古城一等了千年”,遂宁的宣传语是“为了您,这座城市等待了1660年”。从表面上看,这是两座古城的宣传语纠纷事件,从深层看,这反映了开发者没有深入挖掘古城的“文化”,古城蕴含的文化本身具有不可替代性,只有深入挖掘,旅游产品才能具有独特性。

    三、旅游产品消费文化空间的构建

    针对以上分析的旅游产品传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提出了构建旅游产品消费文化空间的建议。消费文化蕴含了人性、自我表达及风格的自我意识。消费文化有两层含义:首先,就的文化维度而言,符号化过程与物质产品的使用,体现的不仅是实用价值,而且还扮演者“沟通者”角色;其次,在文化产品的经济方面,文化产品与商品的供给、需求、资本积累、竞争及垄断等市场原则一起运作于生活方式领域中。旅游产品消费文化空间的构建,就是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能体验到“文化”,让消费者处于旅游产品带给他的文化空间中,满足其旅游需求。从文化的维度来看就是使旅游者暂时忘记他本来的身份,被旅游地的文化所同化,投身到旅游地的消费文化空间中来。而作为旅游产品开发者所要做的就是将文化置入到旅游产品中,为消费者构建一个具有吸引力、独特的消费文化空间。

    1.构建旅游消费文化空间,首先要“以人为本”:

    构建消费文化空间,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明白向“谁”说的问题,要“以人为本”。消费文化空间“文化”概念的确定,应该顺应旅游者内心的需要,将旅游者的动机、爱好、兴趣、需求与旅游资源的性质、特点和规模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世俗世界以外的神圣世界,让旅游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进入到一个放松的消费空间。在旅游的过程中,要赋予旅游者一种角色身份,使其进入到我们所构建的消费文化空间中。帮助其完成旅游体验。而在这个文化空间构建的过程中,要从旅游者需求出发,遵循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满足人类审美、修学、交流、康体、休憩及整个生活方式需求作为第一要义的原则。努力设计和开发出使旅游者感到满意的消费文化空间,突出旅游环境的情景化、体验化。

    2.将“文化”作为一个概念置入旅游产品的传播体系中

篇5

不同地域的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多元的民间信仰系统。河北由于地域形态丰富和历史文化的厚重,形成了多元的民间信仰及丰富的信仰仪式,并自然衍生成为民间剪纸赖以生存的土壤。如赵县的“龙牌会”、邢台和邯郸东部多县的民间“打醮”等。多样态依附于民俗生活存在的民间剪纸因其独特的艺术形态美和丰富的吉祥隐喻特质,在当下已成为人们喜爱的艺术商品而进入市场,如蔚县剪纸已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

二、河北民间剪纸与旅游文化的关系

随着河北省旅游经济的发展,民间剪纸艺术在原有的传统基础上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但民间剪纸艺术和旅游文化如何和谐发展、实现共赢,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无疑还存在着发展空间。因此,理顺并明晰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河北开发旅游、发展经济、传播本土文化、使文化与经济和谐共进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剪纸艺术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其发展能带动并促进河北旅游文化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河北剪纸艺术不仅是河北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是河北人民精神和艺术审美追求的一种形式体现。其独特的艺术形态美和丰富的地域文化样式为河北旅游文化及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艺术资源来源。如蔚县、丰宁满族自治县、海兴的民间剪纸已在旅游市场化中声名远播,提供了良好范例。制作工艺独树一帜的蔚县剪纸艺术2006年5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随着中国民间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调查显示,河北蔚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剪纸生产、销售集散中心。国内外对河北民间剪纸艺术的重视进一步推动了河北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保护以及发展,使河北民间剪纸艺术在原有的传统基础上再上新台阶,并逐步形成了民间剪纸艺术开发与利用的文化产业链。蔚县目前以剪纸为业的村有28个,剪纸专业户和作坊1100多个,从业人数达30000余人,剪纸已成为拉动蔚县经济发展不可小觑的力量。

2.河北旅游文化的发展可以带动、推进河北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保护及发扬

近年来,国家和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旅游文化的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在河北省新的主导产业体系中也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其中,民间文化产业项目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的重要载体。河北蔚县剪纸艺术节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实施,在不断改善旅游文化产业的投资环境,逐步放宽文化产业的准入门槛,进而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优越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等方面启示良多。河北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为进一步带动、促进河北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发扬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激发了民间剪纸艺人对剪纸艺术进行保护传承以及发扬创新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可见旅游文化推进了民间剪纸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3.民间剪纸作为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措施

河北民间剪纸艺术与旅游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如何挖掘和研究各地域民间剪纸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加大宣传、开发和推广力度,使剪纸从单一的旅游纪念品上升到意义多重的艺术品。河北民间剪纸的造型特色和独特制作工艺,可以拓展移借至其它艺术领域从而全面实现价值,促进河北旅游文化和旅游经济的发展。河北民间剪纸艺术真正成为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对于建构河北旅游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作用大,意义深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以剪纸依附的民俗生态保护为切入点,拓展河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应鼓励各地市政府、高校以及民间社团,以民间剪纸为切入点,对民间剪纸依附的民俗生态进行普查并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做好民俗生态保护。从“新农村”“新城镇”建设的高度进行旅游开发和保护,一方面实现了对民间剪纸及其生态的保护,同时也拓展了河北民俗旅游的路径;另一方面为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把乡村的物质资源和活态的乡村民俗资源纳入“新农村”建设,探索“新农村”建设的多元模式具有示范意义。其二,拓展民间剪纸的艺术形态,在产业化发展中提升旅游经济在市场环境下,民间剪纸的原始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剪纸的生态环境有发展,也有萎缩。有学者认为:“我直觉的感悟到,中国民间剪纸或许会像中国传统书法一样,脱离开原本的生活实用功能后,成为现代文化生态中雅俗共赏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方式和文化传统。”的确,民间剪纸的艺术性和审美功能正被发现、总结和凝练。综合考虑河北民间剪纸艺术的特色与市场需求,在继承剪纸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市场需要开发具有现代意义的产品,以适应不同阶层消费者需求,逐渐形成集开发设计、加工作业与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让市场需求带动剪纸艺术的发展,以创新促进旅游文化的丰富和升华。文化、艺术价值和经济效益并重。例如:蔚县剪纸在传统手工工艺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技,用电脑设计花样,进行大规模统一制作,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也能大批量产出销售;在功用上也不再仅仅是单一的窗花,而可以做成画幅、卷轴、礼品工艺灯等多种艺术装饰品,满足了不同阶层消费者的需要,产品畅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见以剪纸艺术为突破口,能够撬动旅游文化的出口,为发展民间文化和旅游经济提供了一种成功的经验模式。其三,开拓剪纸艺术应用的新领域,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多样化民间的剪纸元素极具现代感和装饰意味,应不断拓展其发展空间。河北的民间剪纸的开发与利用可以将剪纸艺术与流行时尚结合起来,不断拓宽民间剪纸的应用领域,扩大民间剪纸艺术的影响度与传播度。比如服装、建筑、陶瓷等。借鉴宜君县民间剪纸艺人田亚莉的经验,他将久负盛名的宜君剪纸文化和耀瓷、景瓷文化相结合,运用陶瓷文化引领剪纸艺术深度开发,开启了剪纸创作和发展的新路径。另外,从剪纸的色彩、造型、形式特点上出发,运用服装设计中的形式美进行构思和创造,在相互影响中开拓创新,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多样化发展。

三、在传承与保护中,彰显民间剪纸艺术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

篇6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校企协同

1目前我国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现状

1.1高职院校对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意识缺乏

纵观全国各级各类高职院校,大多数教育模式还是处于“教师教,学生模仿”的阶段。认为高职学生入学前的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应该更多地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不会让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与决策。殊不知,知识脱离了实践只是纸上谈兵[1]。

1.2企业对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意识的缺乏

虽然每年年底都会有大量企业来校招收实习生,在毕业季的校园招聘会上也会看到国内外各大知名企业。但是真正愿意长期和高校合作开展协同育人模式的企业少之又少,大部分企业与高校合作都是以营利为目的。因为开展协同育人模式,需要企业投入一定的成本,而且前期由于是培养人才,投入大,收益小。但是企业需要理解的是,在协同育人模式中,企业前期培养的人才,在后期可以服务于本企业的相关岗位。这不仅能够为企业创造收益,还能够解决大量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2]。

1.3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相关法律的不完善

通过媒体经常会发现很多大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会出现结不到工资、工资与劳动强度不成正比、企业不买保险等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现阶段我国对于在校大学生外出实习的相关劳动法还不够完善,学生自身缺乏维权意识,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后大多都忍气吞声。最后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避免学生与企业引起法律纠纷,干脆不让企业进入校园。

1.4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模式的单一

有的高职院校虽然会和企业合作,但也只是为了提升就业率,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因此,造成了大多数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实习,只会让学生参与流水线上的生产。而校企合作技能培训大赛、合作项目研发等却很少见。同时,在实习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企业管理模式,很多学生娇生惯养惯了受不了企业严格的管理模式,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偷懒、无故旷工等情况,也会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3]。

1.5高校自身教研水平不足

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是互惠互利的模式,企业需要新产品的研发,必定需要新型的科研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师在科研能力方面与本科院校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再加上有的高职院校由于资金不足,实验室所配置的仪器长期没有更新,导致自身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无法提升。这样企业为了自身效益自然会寻找科研能力更强的本科院校。虽然有的教师会主动与企业合作,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但是大多数高校老师仍然是以学校教学为主,把与企业合作的工作当作自身的兼职来对待;有的教师由于长期在学校教学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也很难处理好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关系,最后导致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生产效率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

2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起源

20世纪60年代,德国刚刚结束二战,经济受到严重损害。为了使本国经济迅速崛起,德国教育家哈肯提出了“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旨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前提下,要求各级各类政府和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助。其目的是不但能够让学生习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本国经济。纵观国内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国产技术就是不如国外技术,这与我国在职业技术方面教育的缺陷密切相关,因此高职教育培养的社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缺陷问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3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为了能够让高职院校与企业更好地开展协同育人模式,笔者针对以上弊端,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提出了以下建议,以期能够为国内各大高职院校更好地与企业开展协同育人模式,提供建设性意见。

3.1高职院校成立校企研究合作小组

高职院校应该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研究小组,组长应由学生的就业处领导担任。小组的职责包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优势学科,将符合要求的企业引入校园,例如,可以让高级酒店中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来校担任兼职老师。目的是将酒店的优势和特色向学生介绍,介绍在高级酒店中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处理办法,学生还可以利用周六周日参观酒店,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尝试性地参与酒店的管理。由于酒店的经营是以营利为目的,我们在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同时,当然不能让企业吃亏,为了长久的合作,我们必须要让企业也能够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当企业利益受到损害,或者校方利益受到损害时,这时候研究合作小组就需要出面调解,与企业管理高层制定出完善的调解机制,从而制定出解决双方矛盾的方案。

3.2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多样化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不能够单纯的只是实习,实习最大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而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各种能力都还需要提升。因此,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应该包括:参观、培训、见习、参与企业管理项目、游学等。例如,参观可以让学生了解酒店的发展史、酒店的文化等,可以让学生增加对工作的兴趣;定期参加酒店的培训可以增强学生的工作业务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懂得如何将自身知识应用于实践;见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酒店的工作程序、管理制度,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参与企业管理项目可以增进与学生的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学会管理方法与制度,可以让学生为成为管理人员的目标而奋斗;通过参与企业游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酒店的文化与管理制度,综合各级各类的酒店的风格,学生也可以向自己见习的酒店提出相关建议。

3.3校企双方制定行为约束合同

由于学校中的大部分学生没有社会经验,为了保障学生的教学活动可以有序地正常进行,以及酒店的经营和管理的顺利开展。校企双方必须制定行为约束合同,要求酒店管理人员在校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认真完成教学科研相关任务。在酒店参观、见习、培训的学生也应该遵守酒店的规章制度,认真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若双方有一方违反合同,则根据规章制度应该进行相应的处罚。

3.4校企共同制定受益模式

校企协同合作不能损害企业的利益,也不能损害校方的利益,找到校方与企业共同受益的切入点。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受益,而高职院校的目的是培养社会应用技术型人才。校企双发协定好,由培养人才有校方和企业共同培养,但最后培养的人才必须服务于该企业,但是在整个过程中企业不能损害校方利益,校方也不能影响企业的经济盈利。

3.5企业应遵守劳动法等相关法律

学生是社会弱势群体,没有社会经验。企业应该遵守劳动法等相关法律,为在企业工作的学生购置相关医疗保险等商业险。学生工作时应该保证工作环境的健康,工作时间严格按照劳动法超过8h则应该另算加班工资。同时学生在企业工作应该与企业正式员工一样享受同等福利待遇,薪资发放不能拖欠。

篇7

关键词:高职;地域文化;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038-02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决定的。高职院校在建设时,必须面向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树立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形成以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引入地域文化,应是专业建设的应有之义。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建设中,积极引入地域文化,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以资借鉴。

一、专业建设中全面引入地域文化的经验和做法

1.紧密服务区域经济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所在地是全国旅游城市――宜昌,当地旅游景点众多,旅游业发达。该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三峡,面向湖北,辐射全国旅游业”,将服务地方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根据当地旅游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该专业确定了“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旺季在企业顶岗实习,淡季在学校进行学习,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

同时,积极与当地旅游企业合作办学,如与当地著名旅游企业合作开办了“环坝旅游班”和“兴发班”,企业提供资金、场地等支持,学校根据企业要求培养人才,最后由企业解决就业,真正实现“订单式”培养。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自然地植入到了学生培养的整个环节之中。

2.具有地缘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团队建设上,也反映出了引入地域文化的自觉性。一方面,该专业聘请区域旅游行业专家为技能名师,组建了一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技能名师队伍;另一方面,很多课程都组建了专兼职教学团队,其中兼职教师多是区域行业带头人,专职教师也要求每年至少在本地旅游企业学习一个月。

在此基础上,该专业还成立了专门研究地域文化的三峡民俗文化研究团队,主要从事三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传承和开发利用工作。同时,还组建了湖北高职院校唯一的专业表演艺术团――宜昌三峡民俗艺术团,成为传播三峡文化的又一载体。

上述做法,让教师团队自然地受到地域文化的浸染,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并表现在教学中。

3.融入地域文化的课程开发。该专业在课程开发上也注重地域文化特色,除了一些通用课程,还积极开发了三大地方特色课程:三峡民俗文化、三峡旅游英语、三峡模拟导游。并配套出版了具有鲜明鄂西特色的两部教材――《三峡民俗文化》、《三峡旅游英语》。

这些地方特色课程立足三峡,以三峡地区的风土人情为教学素材,以传播地域文化为己任。以《三峡民俗文化》课程为例,该课程系统地介绍了三峡民间人生礼仪习俗、三峡民间服饰习俗、三峡民间交际礼仪习俗、三峡民间商业习俗等,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了三峡地区民俗文化特色。该课程的主要负责人还是三峡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枝江楠管的传承人之一,课堂上的即兴表演往往让学生即刻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

4.以地方为主要依托的实训基地建设。该专业在实训基地建设上,也紧密依托区域内旅游龙头企业,如依托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开发兴建的数字化体验式导游实训室和与宜昌峡州酒店集团校企合作共建的酒店管理实训中心。这些校外实训基地集“教学、实训、经营”功能于一体,是学生了解并融入当地企业,感受企业文化的良好平台。

在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上,注重对区域重点旅游资源的利用,如在模拟导游实训室专门建立了三峡大坝景区沙盘模型,引导有志于从事导游的学生,紧密结合区域内景区,练习技能。

5.传播地域文化的院区环境建设。专业建设中引入地域文化,不仅表现在上述精神层面上,也表现在院区环境等物质层面上。在院区环境建设上,该专业重点建设了文化墙并成为了传播地域文化的一个阵地。在院区教学楼每一楼层楼梯间和过道,精心设计张贴了由教师团队精选出来的区域旅游行业的精粹,如区域内的5A级景区或代表性景区介绍、区域内代表性酒店的服务特色、区域内典型的民俗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墙让学生在移动中即可学到区域旅游的知识,得到地域文化的浸染。

二、专业建设中引入地域文化的成效和意义

1.有助于促进地域文化的开发和研究。一方面,立足地域文化的课程促使教师进一步加强了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另一方面,大量和地域文化相关的素材被引入课堂,也会带动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开发和研究。比如,在《旅游产品策划》这门课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训时,往往会选取区域内的旅游产品供学生实训,让学生对本地景点进行旅游形象策划,指导学生研究本地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对区域内旅游产品更加了解,并调动部分学生的研究热忱。正是基于对地域文化的研究,该专业教师的论文和科研项目很多都着眼于此。如《城市形象的定位与传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服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研究与实践》等。

2.有助于W生职业角色的迅速转换。高职院校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就意味着我们培养的学生主要会在本土就业,那么了解本土文化,就应该是高职学生基本的职业素养。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了解本土文化还能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事实上,正是由于在课程中比较好地了解了本地旅游状况,本专业部分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利用节假日在本地旅游行业兼职,在学校期间就基本完成了上岗前的实习过程。毕业后,很多学生成长较快,迅速成为区域内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中的佼佼者。

3.有助于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作为一个处于旅游业较为发达区域内的旅游专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和全国其他旅游专业相比,它最大的优势可能就是鲜明的区域特色。有特色的专业才有竞争力,才能对学生有吸引力。对于一个区域内的院校来说,让地域文化特色成为专业特色,是一条专业特色建设的捷径。

三、专业建设中引入地域文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将地域文化引入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既促进了专业建设,也有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播。但根据本校的实践,笔者认为,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改进。

1.引导学生既专又博。有时过分强调地域文化,也可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能妥善地解决“专”与“博”的问题。学生和教师只专注于区域内的东西,而忽略了广博的外在世界,让希望学生更多地在本地入职,促进本地经济建设的初衷变成了学生因为能力和眼界的局限只能在本地入职。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需要把握好地域文化引入专业建设的度,既要让学生了解区域内的情况,又要通过引入行业、全国甚至国际的最新知识,让学生拥有广阔的视野。

2.将最新的地域文化研究成果及时引入课堂。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整合本地的地域文化研究成果,要求教师加强和行业以及区域内其他研究者的交流,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最新的素材,避免出现纰漏。

3.多途径地将地域文化引入专业建设。目前,本专业虽然对地域文化引入专业建设的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但地域文化引入专业建设的途径还应该更加多样化。比如,开发紧密结合区域内旅游产业的实训课程,成立相关的为企业服务的工作室,在环境建设中,更多地采用本地特色等。

参考文献:

[1]李双芹.区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及路径研究[J].职教研究,2014,(6):3.

[2]袁玲玲,李龙江.地域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江苏教育研究,2013,(8).

[3]余远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服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O研究与实践[R].湖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09369.

[4]毛凌云.地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意义与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51.

The Practice and Significance of Introducing Regional Culture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in Higher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

―Taking Hubei Three Gorge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ZHAO Xue-qing

(Hubei Three Gorges Polytechnic,Yichang,Hubei 443000,China)

篇8

从文化创意产业视角看待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开发利用活动时,需要从理念的价值内涵分析入手。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认知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开发,实际上就是从丰富茶馆资源内涵视角开展的开发活动。本文拟从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点和发展应用状况分析入手,结合当前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开发利用的价值需求点,通过融入当前人们参与旅游活动的具体需要,进而探究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开发利用思路。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视角;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开发;利用思路

对于近现代茶馆建筑设施来说,由于其大多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特别是很多近现代茶馆建筑通常在环境优美地区,而且其在建设过程中,也极其考究,无论是具体的建设状况,还是整个茶馆的视觉观赏效果,都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近现代茶馆建筑经营建设过程中,还有着旅游经济开发的产业优势。

1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点和发展应用状况分析

客观的说,随着现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以及文化旅游消费等一系列活动的认知度都有了实质性提升。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创新与茶相关的旅游业内涵元素,事实上就极为必要。茶馆建筑作为整个茶叶产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元素,无论是其中所包含的价值内涵,还是整个茶馆建筑的文化承载性,都实际上是当前人们所关注的内容。文化不仅是一种内涵,同时还是一种元素,在人们消费理念日益成熟的今天,人们的关注点更多是文化和旅游资源等一系列极具价值内涵的元素。而在人们文化消费和旅游消费理念日益成熟的今天,对整个文化资源的应用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资源嫁接和应用,而是要在充分融入消费者需要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化融入消费者自身理念,从而实现整个产业最大价值的发挥和诠释。文化创意产业是独立的文化机制。从整个文化创意产业体系的具体内涵看,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因此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进行剖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所包含的系统化、成熟的价值理念,所以如果能够对文化创意产业形成有效传承,其必然能够实现整个文化机制的有效传承。通过探究文化创意产业的具体内涵,并将其中所具有的各项资源元素进行分析,其中所具备的价值内涵,能够为当前我们开展各项活动提供有效帮助。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中所包含的物质元素,不仅能够为我们开展各项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要素,同时为当前人们参与旅游活动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可以融入相关资源要素,从而丰富整个旅游活动。不仅如此,整个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内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理念,尤其是其中所具备的精神理念为文化创意产业传播奠定了相应基础和有效帮助。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化应用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创新,从而实现实质性创新与完善。

2当前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开发利用的价值需求点

近现代茶馆建筑不仅是一种建筑艺术,同时也是茶文化理念的有效诠释和表达,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建设过程中,发掘和探究多种文化要素,尤其是寻找部分极具特殊性和代表性的元素,通过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近现代茶馆建筑的复合价值和功能。当前人们在消费活动中,其消费理念更加成熟,除了文化娱乐消费,同时对健康养生有着重要期待。因此,在近现代茶馆建筑发展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将相关元素融入其中,通过创新近现代茶馆建筑经营元素,从而为近现代茶馆建筑开发利用与经营发展提供合适的基础。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如今多样消费逐渐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消费趋势和方向。丰富构建全面的消费元素,确保消费者的参与度,从而提升消费者的生活品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其更能融入人们形成健康的生活因素。对于消费者来说,旅游消费活动不仅是一种全新生活理念,也是将人们的消费需要与现实元素应用相结合的客观要求。在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价值内涵,无论是具体的旅游项目元素,还是人们的具体关注度,都有着重要影响。在多样消费理念应用过程中,其需要对旅游消费内容进行系统化创新与突破,尤其是随着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重视程度日益提升,想要满足消费者的具体需要,通过对具体的消费元素进行系统化改造,进而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当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如今人们具备了参与各项消费活动的具体基础。客观的看,在人们参与旅游活动过程中,生态绿色、文化娱乐消费也发展成为人们新的消费元素。而在这一过程中,茶馆作为整个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探究其内涵价值极为必要。想要充分有效满足人们的旅游活动需要,就必须创新茶叶开发元素,通过创新和改造完善旅游消费理念,从而实现整个旅游消费活动的最佳效果。当然,茶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内涵理念,其中不仅有着丰富的价值元素,同时还是一种文化传承机制,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应用效果,就必须在创新完善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化融入,结合必要的文化创新,从而实现理想的效果。

3当前人们参与旅游活动的具体需要

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近现代茶馆建筑文化资源就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系统化了解这一资源的具体内涵,并将这些资源内容融入到整个旅游活动开发活动中,必然能够实现旅游活动开发的最佳效果。但是客观的说,当前我国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在系统化开发过程中,面临极大困境。尤其是更多人对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的价值认知存在片面性,多数人对该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应用缺乏应有的价值认知。因此,可以说,不仅未能对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形成有效应用,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具体参与效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加上人们对旅游活动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日益提升,优化利用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就极为必要。系统化看,当前人们在参与旅游活动时,其对文化内涵的要求进一步提升,融入文化要素,提升文化理念,完善文化资源的应用性,就发展成为当前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应用的必然要求。对于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来说,其不仅是一种文化载体,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资源,而想要实现对这一资源进行系统化应用,就需要对其中所具备的具体理念进行分析。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在进行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从建筑文化和茶文化这一基础内涵分析与理解入手。我国饮茶历史由来已久,无论是具体的价值理念,还是其中所包含的元素内容都极为丰富。而在人们饮茶活动不断成熟的今天,茶馆中所包含的价值理念和文化要素日益凸显。而茶馆不仅是一种饮茶活动场所,同时更是承担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因此在对茶馆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活动时,必须注重创新其元素融入,通过理念的实质性丰富,从而提升整个近现代茶馆的最大价值。

4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开发利用思路

对于整个近现代茶馆建筑建设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开发效果,就需要认识到整个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所具备的一系列资源,通过实质性融入和体系化开发,从而实现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经营的最佳效果。正是这些多元化功能的存在,从而为近现代茶馆建筑系统化开发提供了相应基础和保障。而从文化创意产业视角来切入这一活动,其能够提升茶馆建筑资源的价值内涵,实现最佳开发效果。当然在知识经济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文化创意实际上就超出了传统的理念认知,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体内涵上的影响力。因此,如果能够将相关文化创意融入到近现代茶馆建筑建设改造过程中,其不仅能够有效丰富茶馆的内涵,同时也能够实现其最佳影响力。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建设过程中,系统化完善的产业元素不仅关系到茶馆建筑资源的利用开发,同时还关系到其稳定性和持续性。而融入文化内涵,他更是提升整个茶馆建筑资源开发利用最大价值的客观表现。随着当前整个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开发机制不断成熟,无论是市场的具体需求度,还是市场的认知理念都极为成熟。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作为茶文化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载体,融入时代元素和价值理念,不仅能够提升近现代茶馆建筑的综合价值,同时也能充分满足人们的综合需要。在实施近现代茶馆建筑资源旅游开发利用活动时,想要实现最佳效果,不仅需要注重对基础资源进行应用,同时还要将具体的文化创意产业理念系统化融入其中,通过提升其中所具备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从而为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系统化开展奠定相关基础。对于近现代茶馆建筑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来说,融入文化属性,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极为必要。无论是具体的文化理念,还是相应价值理念都直接关系到近现代茶馆建筑的作用价值。当然,在对其进行文化活动开展时还要充分注重将文化理念系统化融入中,同时也要认识到文化创意实际上就是核心竞争力,因此在对其进行系统化开发时,必须注重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

5结语

从当前人们具体的消费需求和发展趋势看,丰富消费理念,创新消费要素,是满足人们消费需要的必然要求。结合当前消费活动的具体开展状况看,想要充分满足人们的客观消费需要,就需要在充分满足人们消费理念的基础上,系统化融入各项资源,从而实现消费水平的实质性提升。当然,对资源进行利用时,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一种融入具体文化创意的改造活动,通过系统化融入各项环境元素,从而实现理想的开发应用效果。文化创意产业是增加附加值的产业开发活动,在人们对文化价值作用日益成熟的当今,将文化创意与茶馆建筑资源应用相结合,极为必要。

参考文献

[1]吴生智.文旅融合视角下大英县盐卤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19-122.

[2]郑丽丽.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河南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4(4):101-104.

[3]张友平.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大连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探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5):133-135.

[4]闾平贵.大连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动力机制及对策探析[J].管理工程师.,2015(17):156-159.

篇9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文化作为灵魂,文化的传承需要旅游产业作为载体,两者的深度融合可以达到共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加快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欢迎查阅。

为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强市建设,落实“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总体工作思路,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重大项目为突破,以融合发展为主线,推出文化旅游精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为实现2023年文化和旅游产业产值“双千亿”和增加值占比超过6%的目标,特制订如下实施意见。

一、强化文化旅游顶层设计

成立以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组长的岳阳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岳阳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0)》,推动文化旅游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深度融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重要事项实行“一事一议”,形成部门联动、市县协同合力;强化文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职能,对全市文化旅游规划、项目进行论证和把关。(牵头责任单位: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责任单位:市委编办、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旅广电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二、推进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发挥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引领作用,把岳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山水自然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重点抓好岳阳楼-君山岛、南湖风景区、张谷英村、屈子文化园、洋沙湖旅游度假区、天岳幕阜山等重点景区(度假区)建设。加快推进洞庭湖博物馆、洞庭湖旅游母港、龙山生态科普基地、岳州古城、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推动洞庭湖国际公馆度假酒店、福朋喜来登酒店、悦榕庄酒店、阿波罗温泉度假酒店等五星级旅游饭店创建和提质升级。支持岳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岳阳老铺黄金、湖南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泰金宝精密(岳阳)有限公司等文化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建设一批有特色的研学旅行基地,开发一批上规模的文旅装备产业项目,打造一台有影响的大型实景演出或影视作品。(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教体局、市文旅广电局)

三、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

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文化旅游与农业融合,发挥农业产业化特色小镇的观光休闲旅游作用,推进乡村文化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助力乡村振兴。依托G240沿线乡村美景、美食及特色农业产业,重点打造G240沿线农旅结合示范带。推进文化旅游与工业融合,鼓励工业企业以生产场景、科研与产品、企业文化与管理经验等资源为依托,打造城陵矶港区、食品产业园等工业旅游示范点。推进文化旅游与体育融合,大力发展休闲体育旅游、探险旅游、徒步穿越、低空飞行、极限运动等体育运动,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和精品线路。推进文化旅游与康养等新业态融合,积极推进养生谷、生态酒店、民宿等建设,发展生态健康旅游产业。(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教体局、市文旅广电局)

四、完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推动市县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开通主要旅游景区公共交通线路;推进景区停车场、旅游标识标牌建设;推动“厕所革命”。开发岳阳本地江鲜湖鲜、风味小吃等地方特色餐饮,推动各县市区建设美食(夜市)街区。完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推动市县完成公共图书馆、博物(纪念)馆、文化馆、美术馆、剧场等文化设施建设和提质;建设方便阅读和体验的文化休闲区。(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国资委、市交通局、市商务粮食局、市城管局、市文旅广电局)

五、加大文化旅游宣传营销力度

整合资源,打造“天下洞庭·乐游岳阳”旅游品牌,推广岳阳文化旅游形象标识。在车站、码头、机场和高铁、高速公路沿线等主要交通地段,设立旅游宣传专用广告位。运用新媒体和网络等多种形式,深化“线上+线下+体验”目的地营销策划。着力拓展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圈等大型客源市场,开展精准营销。重点打造岳阳民俗文化节、君山爱情文化节、汨罗国际龙舟节、元宵长乐故事会、洞庭湖国际观鸟节、岳阳小龙虾博览会、岳阳国际生态马拉松、中国(平江)康养休闲避暑节等品牌。重点推出洞庭生态游、江湖名城游、湘楚文化游、休闲自驾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建立环洞庭湖旅游联盟、湘鄂赣天岳幕阜山文化旅游协作区等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城管局、市地方海事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局、市商务粮食局、市文旅广电局)

六、打造文化旅游创意园区

规划打造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引导支持一批有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本土文化旅游企业,招商引进一批全国全省大型综合性文化旅游企业集团,培育壮大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入园聚集发展。重点发展文化旅游装备制造、创意设计、高端印刷、文博会展、传媒影视、工艺美术、演艺娱乐、康体养生等业态。鼓励各县市区推进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旅广电局)

七、创新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进一步挖掘全市历史文化特色和文旅产业特色,开发具有独特创意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岳州窑、岳州扇、汨罗龙舟、岳阳楼文创产品等工艺美术品,打造岳阳黄茶、岳阳小龙虾、平江酱干、十三村酱菜、长乐甜酒、汨罗粽子、华容芥菜、临湘浮标等特色品牌。鼓励开发影视、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旅游商品。加强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支持企业建设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展示销售中心和研发基地。举办市级文化旅游商品大赛。(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商务粮食局、市文旅广电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

八、加强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重点引进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文化旅游领军型人才。聘请一批国内外著名文化旅游专家,组建文化旅游发展智库。努力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与省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基地。鼓励和支持相关单位聘请高等院校专家学者担任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顾问。注重发现和挖掘民间艺术人才,给予民间艺术人才以保护和支持。(牵头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财政局、市文旅广电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九、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产融基金和文化旅游引导资金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持续加大文化旅游发展投入。2019年,市财政预算新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各县市区政府要逐年增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旅游发展公司应重点支持全市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市级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的导向作用。健全完善银企合作平台,举办文化旅游企业专场银企对接会,推进银企联姻。健全完善政策性担保机制,鼓励引导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要认真研究中央、省文化旅游支持政策,积极包装文化旅游项目,向上争取资金。(牵头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金融办;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文旅广电局、市旅游发展公司)

篇10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9—0068—04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市场的利率不是由政府或者央行管制,而是金融中介在市场竞争中自主确定。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被普遍视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起点,之后1997—1999年创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同时放开债券市场利率,2000—2005年放开外币利率,实行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存款利率上限管理。2007年推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建设,培育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一是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二是中央银行可以有效地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合理引导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并进一步传导至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进而实现对实体经济的间接性宏观调控。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最终目标上看,中国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中央银行具有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合理间接调控市场利率的能力;二是商业银行能够根据资金紧缺程度对存贷款进行自主定价;三是货币市场上存在有效的基准利率,可以作为中央银行的调控目标。目前除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还没有完全放开之外,构成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其他主要组成部分已经初步具备了市场化要求,2012年第四次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成为我国政府重点改革任务之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2012年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此次扩大利率浮动范围,显示出央行积极运用市场化价格工具进行调控的政策导向,是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信号。

一、影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有关问题分析

就目前中国经济金融发展阶段而言,利率市场化绝不可机械地理解为一个时点、一个事件就能解决的问题,不是随意地去掉存款利率管制的标签,就意味着利率市场化的成功。利率市场化是一整套内在金融机制的变迁,是一个长变量概念。

(一)商业银行业改革问题

《中国经济周刊》联合万得资讯的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16家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达到1.4万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2978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7万亿元。2011年前三季度,四大国有银行利息净收入占总营收的75.7%,其他股份制银行利息净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则超过90%。2010年国际国内大型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比较如表1所示。

在当前存款保险制度、市场退出机制还有待建立健全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关键步骤的推进可能会给中小金融机构带来较大的冲击,尤其是可能对中小银行具有明显压力的流动性风险,从而影响其生存和发展,对此有必要保持高度警惕。商业银行不可忽视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可能冲击,例如银行业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高度依赖利差的业务模式难以为继,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加大,市场风险管理要求不断提高等等。在此过程中,不排除部分信用程度低、管理能力差的中小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被边缘化甚至淘汰出市场。

(二)人民币国际化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揽子计划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以及资本账户自由化。如果没有上述的三项内容,就无法对人民币进行有效的定价,也不能使人民币成为一种储备货币或者避险工具。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利率改革,使人民币成为很多国家中央银行可以持有的储备货币,最好的流动资产。从国际经验来看,成功的货币国际化一般均后于国内金融改革,美元等的国际化均建立在其国内金融改革比较彻底、国内金融市场比较完善的基础之上。国际经济理论也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应遵循对内开放先于对外开放的路径,利率、汇率的市场化应是货币国际化的前提。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与人民币国际化相辅相成。原因在于,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在市场化定价为基础的多元化的产品。没有完全市场化的利率体制,国内金融产品便无法准确定价,并且可能在资本项目逐步开放过程中导致套利机会增加和资本交易波动,对政策决定产生不利影响。利率市场化可以促进银行体系内的竞争,为国内银行在资本项目开放过程中面临的潜在风险做准备。

(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问题

价格是市场的核心,它反映了供求关系,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利率是货币的使用价格,利率市场化是为了发挥利率的价格机制,使金融市场发挥作用,令资金优化配置,并以此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决定金融,金融为经济服务,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定律。金融发展史告诉我们,实体经济本身对金融功能的需要,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产生、存续和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与核心依据。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银行业的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始终应辅助、服从和服务于实体经济。目前,我国仍是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从各项主要的金融指标看,银行业在我国金融格局中均处于主导地位,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也是宏观调控的主渠道。因此,利率市场化关键步骤,必须充分考虑银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的财务承受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生存发展空间,按照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加以推进,避免对金融稳定、宏观调控乃至经济运行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