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职学校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中职学校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互联网;网站建设;网页;网页美术设计
一、教学思考
思考一: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正推动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
世界各国政府都非常注重本国的信息化建设。1993年我国政府根据国家建设对信息加工、处理、传输、交流的迫切要求,逐年开始实施一系列的建网工程,于1995年建成中国国际互联网骨
干网(Chinanet),与国际互联网(Internet)连接,接受并提供互联网服务。制定颁布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决心要让信息化惠及全民,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上信息传输、网上交流、网上交易、远程医疗等一系列网络服务,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加丰富。
以互联网发展为标志的信息产业,其软件、硬件的建设有着庞大的产业集群,有着庞大的从业人员群体。网站建设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网页设计作为一种职业,伴随着网络网站建设的快速发展而快速兴起,网页美术设计是网页设计的细化分工和升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的增多,随着人们越来越高的视觉审美要求,随着电子商务竞争的日趋激烈,以艺术审美为生命力的网页美术设计这一职业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重点建设网页美术设计专业,符合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有着广阔的就业需求和发展前景。
思考二:建设网站、设计精美的网页是网页美术设计专业的岗位所在
经过对本地企事业有需求的单位及一些信息业负责人的调查,通过对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专业网络招聘站点的调研,统计出与网页美术设计课程相关的岗位需求有:网页设计与制作、网页美工、界面设计、网页编辑、网站运营与管理、搜索引擎优化等。可以看出,从网站的搭建到网页的设计到网站的运营和管理,都需要大量设计人员,特别是有深厚美术功底的人才。我校的网页美术设计专业含网页美术设计制作和网页动画设计制作两个专业方向,非常符合社会的岗位需求。网站作为新媒体的媒介主体,具有更多与传统媒体不同的特征和特性。这些特征决定了网页设计的形式和使命。信息产业链的延伸,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使网站的竞争非常激烈。那些色彩搭配新颖、视觉效果出色、信息量丰富、使用起来便捷的网页,直接吸引浏览用户(网民)眼睛,网民有条件去挑选他们喜爱和认可的网站,并决定作为这些网站的回头客。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之中,一个可用性强的、独特定位的网站及其网页设计成为网站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互联网中的同类网站非常多,同类中也不乏大量的设计优秀的网站网页。不论是从设计到内容,都非常有特色。但是根据对网站建设现状及问题的调研分析,发现当前网站建设、网页设计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有:网站前期策划不足、网页视觉效果一般、忽视网站可用度、网站内容更新过慢、网站推广不力、页面形象差或与企业理念不符、华而不实等。究其原因是不少在职的网页设计师(网页美工),是用教条的、形式化的方式设计网页,作品也给人一种像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感觉。市场需要高素质、高设计水平的网页美术设计人员才能得以解决。随着互联网建设在我国的推广和普及,网站的建设也会越来越多,网页美术设计人员的岗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扩大。无论是报刊招聘广告或是打开一些招聘的网站。招聘网页美术设计人员的广告比比皆是,显示出网页美术设计人员岗位需求的旺盛和紧迫。
思考三: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互融性和应用普遍性
这就为网页美术设计学生的就业提供了较为广泛的机会。电子商务的兴起和飞速发展,更是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我创业天地。该方式突破传统商务在时间、地域上的限制,成为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新兴电子化商务活动模式。电子商务的发展将逐步改变我们的生活及工作方式,原来面对面谈判、纸上交流的管理与商务活动方式逐步变成了由计算机远距离操作完成的数字化活动方式。没有了时间、空间和人为条件上的限制,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将变得方便、灵活和自如。任何合法组织和公司甚至个人通过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站点都可成为全球化的信息者。网上订货、网上交易、网上营销。信息的获取具有广泛的内容和选择性。由于没有太多的前期资金投入,网上创业、电子商务成为许多各类毕业生自我就业创业的首选。网页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信息社会化的今天,他们的专业知识会为他们的自我就业和创业插上腾飞的翅膀,提供不绝的
动力。
二、教学建议
各开设有网页美术设计专业的中职学校,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重点建设网页美术专业。要立足当地,服务全国。要开发适用社会实际的校本教材,重视学生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处理好美术课程和电脑操作课程的关系,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加强实习实训,让学生自主熟练地设计出适合大众审美又独具特色的网页作品。
篇2
其中不乏在设计制作方面表现出色、技术运用娴熟和质量上佳且具有很高水准的课件作品。但是,从活动中也发现不少普遍存在的问题:
有一部分课件,设计理念比较模糊,设计思路平铺直叙,围绕教材内容仅仅将搜集整理的素材(图文、音视频文件)通过版面编辑(图文混排、音视频链接等),进行图文搬家,操作流程线型化,教师讲解鼠标化,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观众。而真正能够让人耳目一新、源于创新的、符合新课标的、充分体现计算机课件优势(超文本功能、人机互动功能和网络功能)、设计优秀的高质量课件相对少了一些。具体说来,存在以下问题:
一、电子板书。把原本可以用粉笔在黑板上写的内容完全模拟移植到计算机上,甚至连老师的讲解也在其中,变
成了图文搬家。
二、注重形式。一部分课件的设计过分强调界面华丽,课件形式制作得很漂亮,主页上用了很多的图片、按钮、动画、声音等等,可见花了很大的精力并下了功夫。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东西往往并未加强教学效果,相反却会影响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结果适得其反。
三、知识容量多。有的课件作品,教师主观上努力想把教材内容通过精心设计安排,变得更丰富、更生动一些,结果大量的图文信息却冲淡了主题内容,往往演变成满堂课知识容量过多,加之教师讲授的节奏快,学生只能机械地、程式化地被动学习接受。
四、课件成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计算机课件成为主角,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面对计算机,轻点鼠标,对课件上的图文进行旁白解说,教与学的主体无形中发生了改变。课堂上体现不了师生之间情感的默契,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师生相互之间的沟通荡然无存。
不可否认,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作为现代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从信息技术单一学科的探索应用阶段,全面转向信息技术同各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发展上。这样,不仅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同时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在教育资源的共享上,它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但是,在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传授者、引导者,需要对教材每节课的内容进行认真分析,正确选择教学辅助方式(多媒体课件或其它教具),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量采用效率高的技术手段(如单纯的音视频播放,采用录像机放录像,录音机放声音,点对点用电话,放图文用投影,实物观看用实物投影,做实验到实验室),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
课件是否真正体现了计算机这一先进的教学工具的优越性,衡量的唯一标准就是:有助于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真正脱离图文搬家、娇揉造作、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唯技术论等形式,实实在在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那么,如何改进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进一步提高课件制作的水平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思想理念。要努力体现现代教育的思想理念,设计制作课件要以人为本,始终贯彻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
艺术性、实用性等课件制作宗旨。
2、教材分析。在常规备课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解为概念、技能、原理、问题解决等类别,并根据学生实际,把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层次,并列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3、素材选择。初步把知识内容分为变化性、叙述性、探索性和静止性四类,再依此选择不同的素材,如叙述性、静止性的知识宜采用文字、图形、声音等形式体现,而对变化性、探索性的知识宜用动画、视频等表现。
4、知识点导航。对于信息容量大的课件,各模块之间关系较复杂,操作容易迷失方向,需要在课件中提供导航。要尽量选用超文本结构作为课件中各模块单元之间的链接结构,做到进退自如。
5、课件交互性。交互性代表了传统媒体和先进媒体之间的主要区别,它的关键是课件系统能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探索活动,师生之间能否产生共鸣,课堂上学生能否进行多层次的思考、判断。
6、课件界面。课件版面一般由教学信息呈现区域、交互作用区域和帮助提示区域构成,界面设计应遵循简洁美观、条理整齐、背景干净、色彩协调、醒目自然的原则。
篇3
【关键词】教师队伍;组织架构;学校管理层;现代学校制度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3-0014-02
【作者简介】张建波,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江苏南京,210036)校长。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一直备受教育决策者的关注,亦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作出的重要部署。“现代学校制度”中既然有“现代”一词作为它的修饰语,就已表明现代学校制度是一种适应时代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能协调校内与校外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当下,越来越多的基层学校已认识到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事实情况并不容乐观,因为多数学校是在现有组织架构下对学校管理制度、资源配置与使用制度、评价制度等的完善或重构,很容易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造成制度叠加、管理交叉等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是一所建校仅有13年的年轻学校,2012年开始逐步实现由民办体制向公办体制的转变。在早期发展过程中,与许多学校一样实行校级――教导处(等部门)――年级组三级管理。在这期间,学校办学品质快速提高,办学规模不断增大,美誉度越来越高。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为加强研究和管理,职能部门设置由1个变为5个。管理力量得到加强,支撑了学校运转。但是随着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数量的增长,需要投入的管理精力越来越多,职能部门在研究、事务、服务三大任务的执行过程中,越来越偏向服务和事务,导致学校研究性不足,无法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品质。且部门服务工作多头,不利提高服务效率。同时,我们也发现学校制度建设不够健全,存在管理交叉等问题。在2010年前后,学校进行了年级部改革,进一步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进行学校制度的修订与汇编,试行教研组长竞聘上岗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原有的组织架构偏重行政化管理,研究性不足;教育教学科研水平不高,教师专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学校改制转型后,生源优势将会减弱,绩效工资背景下教师工作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激发。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认为,有必要继承传统,改革创新,以学校组织架构的重构,推动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实现学校在原有特色和办学品质基础上的更好更快发展。
一、重构学校组织架构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管理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宏观的教育政策和微观的学校管理。而组织架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框架。学校的组织架构对于学校的管理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学校的讯息传达、决策执行、发展规划、组织效能等,关乎学生和教师利益。面对教育改革的发展形势,学校的这些方面均需要不同程度的革新。
基于这样的认识下,我们的变革主张是:(一)在附中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在“致力于培养未来社会的领跑者”的培养目标下,在初中阶段探寻适合学生成长的课程及教育方式。这里的领跑不仅仅表现为领先、领导,还表现为多方向、多领域、多样化、个性化和团队的协作。(二)立足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系统科学地思考学校的一般需求和发展性需求,加强学校核心能力建设,提升学校发展竞争力。(三)推动学校组织结构的重构,减少传统的常规管理职位,以现代科学观念构建一个富于研究性、专业化、更具执行力的新组织架构,以纠正原有组织架构中存在的管理弊病,推动学校在专业化道路上的发展。(四)管理撬动,实践创新。以学校组织结构的重构,推动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校,科学治校,激发团队活力;整合资源,促进组织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建立一种具有实验性、示范性的现代学校科学管理体制。其实现的基本途径是根据学校的育人目标、课程与教学任务,分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任务,以师生发展为核心,在校长室的统领下,构建以年级部为主体,多中心、多样化、有协作性的现代学校组织架构,创新学校职能部门的排列组合方式。
在具体操作中,学校建立了校长室领导下的年级部、研究中心、服务中心三大主体。其中研究中心分别为:学生成长研究中心、课程教学研究中心、教师发展研究中心;服务中心分别为:学校行政中心、教育教学支持中心、后勤服务保障中心。这样做的基本思考是纠正原有部门工作中偏事务执行、少研究提升的倾向,厘清学校执行体制机构内部之间的关系,发挥职能部门为师生服务的作用。因为,传统的执行机构教务处、学工处(德育处)的设置容易使人进入一个理论误区,即把教育内容如德育、智育等作为学校职能部门划分的依据,且职能部门在工作中往往会不恰当地把自己定位为领导机构,不断地向同为学校中层机构的年级组发号施令,导致年级组承担的任务及责任与所拥有的权力极不相称,最终阻碍了学校工作的高效运行。
学生成长研究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开展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研究;学生及班集体评价方案研究;学生组织组建与运行研究;学生个案及群体分类研究;德育课程建设及评价研究;开展班主任专业成长研究;家校合作研究。课程教学研究中心下辖学科组,其主要职责是:(一)围绕学校育人目标,构建学校课程体系;调动资源,组织、研发、整合、优化课程;指导学校课程计划的实施、管理与评价。(二)开展教学规范研究;课堂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研究;负责信息中心管理及数字化教育教学研究,为学校提供科学有效的教学指导方案。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建立全校教师业务档案;探求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方案,并负责学校科研工作管理。年级部则作为全面负责本年级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机构,增设教学主管和学生主管职位,并增加其管理权限,主要包括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及质量保障;落实学校课程计划及任务;在其他部门的指导协作下,达成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目标。而原先各职能部门的具体事务性工作则相应分解到三个服务中心,其中教育教学支持中心整合学校对学生、教师、家长、社会的服务职能,实行校聘职员的合署办公,以“热情、专业、便捷”为服务宗旨为广大师生及部门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对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探寻
现代学校发展呼唤学校组织架构的调整与优化。我们认为,管理变革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意在促进教育质量和办学品质的提升,最终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就我校实践而言,其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有利于梳理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转变教师观念,调动学科组的力量,以研究为主要手段系统思考,不断创新、改进、优化,以提升学校研究力,引领学校发展;(二)有利于强化年级部的领导力,稳定学校管理中心,便于年级部全面灵活地安排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对学科教学工作的管理;(三)有利于整合资源,提升各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让广大师生在具体受益中形成对学校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篇4
1 目前中医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从我国高等教育普遍扩大招生规模以来,教育资源不足与扩招的矛盾日益凸显,对于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高等医学教育来说,临床教学资源紧张的状况尤为突出,中医临床教学更是如此。同时,中医临床实践与中医理论教育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社会需求与中医教育供给还存在不适应、不协调;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该如何创新的问题也逐渐显现[1]。多年来,我国高等中医教育虽然强调“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但仍未完全摆脱“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三段分割的传统模式,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作为临床实践教学中的两种主要形式,一般均采取独立的整时段,与理论教学在时间上相分离。以五年制本科为例,教学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后,时间为2~3个月;毕业实习通常安排在四年级第二学期至五年级第一学期,时间不多于12个月。而课堂见习一般只有少数临床课程在其它时段会安排一次或几次。总的来看,实践学时大约占理论学时的四分之一或略低,实践远少于且滞后于理论学习[2]。并且,后期临床实践教学一般分散在各个实习基地进行,承担教学任务各医院的条件、临床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难免存在差异。在整个教育环节中,相对来说这是最不可控的一部分,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来说,又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3]。由于受到临床教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差异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临床教学与理论教学在教学内容和目标等方面,很难保持前后一致,临床教学效果往往受到影响[4],从而有可能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较差,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和人文精神欠缺等问题的出现[5]。
2 学校与医院联合创办非直属临床医学院的模式
为缓解高等医学教育扩招与临床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提高高等医学院校的办学质量与效益,在附属医院的数量和床位不能满足教学规模的情况下,我国不少医学院校,如南京大学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积极吸纳非直属附属医院优质教学资源,建立了非直属临床医学院,尝试学校与医院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之说以称之为非直属临床医学院,是因为它在体制上不同于附属医院,与高等医学院校不存在隶属关系。但是,它在功能上与临床医学院相同,与高等医学院校建立了稳定的教学协作关系,承担临床课程的全程教学任务。除此之外,非直属临床医学院还必须是三级甲等医院,并且须经省(市)级卫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
我校于2012年在非直属附属医院深圳市中医院建立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2013年,在深圳临床医学院开设中医学专业“深圳创新班”,利用非直属临床医学院探索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班学制五年,前两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学习,后三年在深圳临床医学院学习。到深圳后,实施全程本科生导师制培养,从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诸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创新,尽量减少课堂教学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做到“早跟师、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医学专门人才。这样,利用非直属附属医院得天独厚的临床教学条件和氛围,对学生进行中医经典和临床课程的教学,有效地促进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对枯燥经典理论的理解,并身临其境地感受临床氛围,加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培养中医思维和医患沟通能力,非常有利于中医人才的临床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3 学校与医院联合办学的优势
学校和医院各自独立办学虽然各有其固有优势,但从教学过程的整体要求上来看,两者条件均欠完善,学校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医院在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能力上相对欠缺;学校与医院联合办学,可以把两者的条件有机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优化办学条件,在整体上产生“1+1 > 2”的效应,进而在整体上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条件保证。中医教育具有理论体系独特、实践性很强的特色。封闭的学校教育很难体现这一特色,而医院“真刀真枪”的教学条件和环境,有利于学生培养中医思维,提高实践能力,体现中医教育的鲜明特色。同时,学校与医院合作办学能提高办学规模,增强人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此外,办学双方在其它方面也可以相得益 彰。学校从医院直接了解到市场信息和专业发展的第一手材料,增强服务意识,开阔教改思路,为教师进修、实践和调研找到基地;医院与学校联合办学,可通过教学相长,促进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的提高,并利用学校在医疗、教学和研上的优势,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提高医院的医、教、研水平,增强在市场竞争中的整体能力,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全面发展[6]。
4 非直属临床医学院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篇5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舞蹈艺术鉴赏 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通过舞蹈艺术鉴赏课程的实施使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1 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方面
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将世界著名的舞蹈呈现给学生。观看舞蹈表演是一个精神享受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其中的舞蹈者所要表达的东西进行讲解,对于感性表现、感情流露、动作协调性,舞蹈动作所表达的意境等内容和学生一起研究及分析,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真正能够融入到舞蹈表演中去,使自身的精神形态能够随着舞者的动作变化随机改变,与此同时也会将自身的艺术细胞激发出来,在此鉴赏过程中,不断培养起高尚的艺术情操。
1.2 学生学习时注意力和记忆力的提升方面
在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静态的教学方法常常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度,注意力不能够集中,提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能有很好的记忆,因此就不能有更好投入学习的热情。以往学生掌握知识大多使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的后果通常都是当时会记住知识要点,但不能使之理解,导致遗忘。但是通过进行舞蹈鉴赏教育,这种感受性、灵活性、节奏性都较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从中找到提升记忆力的方法,再把它运用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去,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并对知识内容进行记忆,使得学习效率能够不断进行提升。
1.3 学生创新能力、主观能动性的提升方面
通过对舞蹈艺术的鉴赏,学生各抒己见,将自己的想法最大限度地进行展示,教师也是乐意听到学生的想法,即使由于表达错误而产生了分歧,也是好的,因为学生通过自我的表现,使自己敢于发言,加强了自身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使自身在不断进行思想强化中,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潜力,逐步形成一种积极创新的习惯,把创新改革当作是一种乐趣,渗透到学习和生活的各个角落。学生在对舞蹈表演进行细致的观赏、深入的探究的时候,其中会发现不可言说的艺术奥秘。这种奥秘就在于通过对舞蹈的鉴赏,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主观与客观结合的过程中,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我参与能力,将自己不断进行融入,使自身的建设与舞蹈鉴赏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提升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走出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怪圈,并将这种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渗透到起到教学课程中去,有益于学生的长足发展。
1.4 教师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的默契方面
教师通过对舞蹈鉴赏课程的深入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到更多优秀的舞蹈作品,如:《天鹅湖》、《千手观音》、《孔雀舞》等舞蹈作品,并且将这些作品一一进行细化分析,通过和学生对作品的探讨,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在精神上产生共鸣,共同的兴趣爱好使学生与教师不断拉近距离,在进行艺术的交流的时候,互相进步、互相提升,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将教师和学生以往的“上下级”关系打破,从而达到高度的默契。
2 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发展
2.1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
教师在进行舞蹈鉴赏教育课程实践的时候,要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主导的位置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之后,将艺术气息不断带入到课堂中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意味着,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充分展现出来,让教师来进行评价,教师“退居二线”,学生进行讨论或者自我研究,发现舞蹈艺术的灵活性,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
比如,学生进行舞曲与舞步的结合阐释,将其中的节奏快慢和情节的流露进行详细阐述。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舞蹈中对细节的把握标准,这是不易的,这是他们通过深刻的观察,得出的结论。还有其他学生也能够就其感性的东西进行阐述,将舞蹈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大胆地畅想,使之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2.2 将学生的灵感激发出来
提到灵感,它并不是自始至终就有的,它会在某一瞬间迸发,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灵感会很多,但是真正把握住的人却不多。教师有责任进行对学生灵感的激发,将学生在舞蹈鉴赏学习中提升一个档次,将自己的想法发表出来,将新型的艺术构想说出来。
进行舞蹈鉴赏,了解到了舞蹈表演、编排、编剧等各个细节的注意事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学生就一定能进行更好的创新,但是现在的教学不注重创新,学生有一个好的想法,创作出新的舞蹈来了,教师通常不会放在眼中,这就使学生的信心受打击,无法得到鼓励,灵感也会随之消失。
笔者觉得,目前学校舞蹈艺术鉴赏教育课程有很多做得很好的方面,但唯独在学生的灵感创新应用方面做得不好,教师在这方面应该加大力度进行革新,善于发现学生新的思想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长远发展负起责任来。
篇6
[关键词]军校课堂教学组织行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144-01
为有效地提高军队院校课堂教学的水平,教员在重视主教行为的同时,更应凭借助教行为,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突出学员的中心地位,通过良好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课堂交流,使学员在课堂教学过程成为主动者,从而顺利地达到教学目的。
一、以学员为中心的组织行为
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行为应该是与“教学员学”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和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观。课堂教学行为分为主教行为、助教行为、课堂管理行为3种,其中主教行为又分为展示行为、对话行为和指导行为。以上诸多种行为的实施都离不开组织行为(即把事物的构成要素进行有效结合的各种活动与做法,表示的是一种教学行为),只有组织得法,实施得当,诸多教学行为才能得以实现。以学员为中心的组织行为要求教员是学习的促进者――是站在学员旁边的指导者,为学员提供所学技能,以构建学员知识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方法显得灵活、生动。这种教学组织行为放大就是要突出教员作为教学组织者的职能,相对的弱化了其讲授知识的职能。
军队院校注重素质教育,尤其是教学课堂,提倡学员以主人翁的身份介入到学习之中,全程设计、掌握、了解所学大纲内容、目的,以求达到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注意任务与达到目的的重要性,使全部问题或学习任务成为学员自己的问题或任务;同时教员根据自己对本课程的知识积累,指出几个方向,动员学员分组去研究、去找结果,然后把各自的研究结果展示给教员和其他学员。教员只是在恰当的时候给以必要的指导,并对他们的研究结果给以进一步的升华。这种情况下,学员的独立研究能力、团队和做精神都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研究过程本身以及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最能激发学员的兴趣,这一点是我们教员深有体会的。在这种模式下,教员本身也受益匪浅,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如此,即可良性循环了。这样就培养了学员创设问题能力,营造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学习与开放环境,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教员对任务的设计和情景的创设较强地表现出组织活动行为特点,其中包含了对教学内容的再组织、教学过程的缜密安排等。这些教学组织行为的不同决定了引起学员学习意向的程度差异,最终将对学员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以学员为主的教学模式
教与学是一项双向活动,无论是教员,还是学员,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都会对另一方产生心理、情感上的影响。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员的认知规律,从学员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员“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材教”才是现代教员应有的姿态。所以,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行为。学员在课堂中与教员积极有效地互动,可以促进学员的个性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群体的凝聚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以学员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室类似一个活跃的工作场所,学员根据分工不同进行着不同活动,充满着学习的喧闹,这样看似一个教室的纪律不好,其实大家都在探讨问题,都在进行思辨;同时,学员之间的互动行为,可以激发学员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意识,这种意识可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兴趣及奋进和积极性,从而顺利地达到教学目的。而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尽管课堂上显得十分安静,但学员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员没有自由的空间,学习劲头显然不高。
以学员为主的教学模式必须建立在学员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员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员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员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员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我们在教学中应始终注意从学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评估。教与学双向互动模式既是一改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员一言堂,只注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具体采取了教学大纲公开,学习目的明确,学习重点突出,学习方法多样,教学思维拓广;出现问题由教员和学员共同解决的方法,使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程度的调动和提高,学习氛围空前浓厚。
三、以学员为主体的培养目标
以学员为主体的培养目标倡导教员“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员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员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员去探索、自主学习。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员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员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员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员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员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员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绝非一种单纯的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综合素质,一种性格素质,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以及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彻底领悟与创新,而且是一种追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主动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是利用所学科学知识来追求人类的自身完善,获得整体的全面发展。基于这一指导思想,结合理论与实践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对培养学员创新性、综合能力等方面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 会计专业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当前,许多中职学校开设了会计专业,在为社会培养中职会计专业人才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实践教学是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则跟中职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要让中职生全面掌握中职会计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会计专业实践能力,则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本文在剖析当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困惑,并提出了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建议。
一、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据笔者了解,许多中职学校虽然开设了会计专业,但是这个专业的中职生毕业以后大部分没有从事会计工作。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学生对会计工作兴趣不高;二是有些学生没有掌握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导致难以胜任会计工作。为此,中职学校要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强化会计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兴趣。那么,为何中职学生会缺乏动手实践的会计能力?这主要是因为:第一,有些学校没有高度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更是没有注重会计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的实践教学,大部分是停留于手工会计操作方面的锻炼。可是在手工操作过程中,虽然可以促进中职学生对会计核算的方法理解,但是难以适应现代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实施会计工作的迫切需要;第二,严重缺乏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实习基地, 一些中职学校没有高度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仅仅带领学生去企业参观一下,这样实习效果欠佳,学生难以真正了解现代企业的相关会计工作,也难以提升自己的会计实践技能。
二、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困惑
虽然一些任课教师已经意识到了,加强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应用价值比较大,但是这些教师也比较清楚地意识到开展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许多障碍及困惑。这样困惑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学校内部指导学生进行实习比较简单, 而去校外企业进行实习的难度却比较大。比如,某所财会专业学校,由于投入不大,会计专业相关的模拟实验室没有完善起来,设备较少,软件及硬件不多。此外,大多数中职学校还存在这样的一个现象,就是建立了若干模拟实验室,但是里面仅仅存在数张工作台, 以及数本账本, 若干张凭证,设施非常简单。我们可以想象的到,中职会计专业的实验室比较简陋, 学生进行的实习内容比较简单,肯定是学生的实习效果不够理想,难以达到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
三、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近年来,笔者对中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思考,认为应该注重会计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会计工作兴趣的培养,走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跟学生毕业实习有机结合之路,既然注重校内实习教学,又要注重校外实习,以切实提升学生的会计工作判断能力与解决企业现实的会计问题之能力。笔者对中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建议如下。
(一)高度重视,强化以素质、能力为本的办学理念
中职学校的领导层应该从思想上、行动上高度重视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要更新观念,拓宽中职会计教育的工作思路,加大经费投入应用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切实加强中职生会计专业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提高中职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以满足新时期现代企业对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中职会计人才的真实需要。
(二)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积极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第一,积极开辟校内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实习基地,要充分利用好校内的一切实习资源。比如,可以安排学生在自己学校的财务处进行实习,让学生了解真实的会计核算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让学生在真实的会计岗位上锻炼自己的实践技能。第二,中职学校要跟会计行业中的各个大中型的企业及事业单位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定期委派一些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比较高、敬业精神强的的会计专业骨干教师到现代企业为其进行财务把脉及诊断, 并开出操作性强的“药方”,进而帮助企业有效提升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同时,中职学校可以将这些合作单位建立良好的实践与实习关系,将其当做本校的实践基地,定每年可定期安排学生去这些合作单位进行实习,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单位上进行实战锻炼。最好能够让这些接受学生实习的单位成为中职学校今后会计专业的就业单位, 进而让会计专业实习跟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然解决了实习问题,又顺利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难题。
(三)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之路
当前,许多中职学校所开设的会计专业还是沿用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考虑到会计专业知识自身的逻辑性, 另一方面可把其跟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有效地结合起来, 便于课堂组织教学, 不过它比较注重过分地追求会计专业学科知识之完整性, 非常容易使得理论教学脱离了实际, 导致会计专业教学的实践性不强,脱离了实际。为此,笔者建议,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之路,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加强实践部分教学,既让学生能够掌握理论知识,又要让学生能够掌握会计实践技能,并引导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在实践中完善理论,进而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
综上所述, 中职学校应该高度重视中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兴趣,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实践技能,进而为学生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燕.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 ,2010(3)
[2]陈桂菊.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13)
篇8
关键词:中职生;习惯养成;思考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十分重视,而忽略了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中小学阶段尤其如此,导致很多中职生日常的行为习惯上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加强中职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是中职学校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一、中职生在行为习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责任意识不强,纪律观念淡薄。部分中职生文化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同时在责任意识、纪律观念等方面存在着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自私自利,缺乏集体荣誉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没有团队精神与组织纪律观念,过于依赖父母却又具有很强的反叛心理,对父母以及教师的教育引导存在抵触情绪。
2.学习目标不明确,过于放纵自我。部分中职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过分的自信,部分中职生又消极悲观地情绪化,生活和学习都始终处于散漫的状态。主要表现为: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对学习没有兴趣,时常出现旷课或者在课堂上看小说、玩手机等;生活习惯严重不良,比如不按时就寝、浪费金钱等。
3.对前途感到迷茫,自暴自弃。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是辍学和中考失利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十分迷茫,对自己的人生没有完整的规划。主要表现为:不知道自己将来干什么;反正自己将来会是社会最低层,干什么也没用;父母只要求我混个毕业证,跟他们做事就行,等等。
二、中职生不良习惯成因分析
1.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对中职生不良习惯形成的影响。进入中职学校后,学生的成人意识、独立意识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加强。他们会经常觉得家长、教师不理解他们,当受到批评后,就会对家长、教师的教育刻意回避,有的甚至形成逆反、疑惧心理。这些因素导致行为不良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薄弱,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使自我价值同社会价值尖锐地对立起来,从而形成各种不良习惯。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风气对中职生不良习惯形成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学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父母的出言不逊、行为粗暴等不良习惯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烙印。学校教育、校园风气也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部分学校教育过程中只在意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就业率,而忽视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中职生缺乏社会经验,社会阅历浅,容易出现交友不慎的情况,出现“落后群体”积聚交友的现象,各自的不良习气相互感染,最后使得他们被所谓的“义气”蒙蔽双眼,使自己的行为习惯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
三、对中职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建议
1.促成养成教育的经常化。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有耐心,要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表现的反复性进行关注教育,善于发现他们好的变化,抓住教育时机进行表扬、鼓励,对于坏的习惯则纠正要及时。要从学生本身的实际出发,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该怎么去做。这些教育内容不可能让学生短时间就能够明白,因此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
2.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并不是仅仅通过日常的课堂教学就能够达到目的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教师的行为习惯会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校应该建立起以校领导为核心,校学生科、团委、班主任为骨干的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小组。对当前中职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特点进行研究,并制定出具体的制度对学校教职员工的行为习惯进行规范。学校的教职员工应该人人是榜样、个个做表率,激励并感染学生进行模仿。学校还应该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3.把情感教育贯穿养成教育始终。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还包括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这是师德的重要表现之一。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大部分受批评多,责骂多,在心灵上不同程度受到了伤害,关怀上得不到满足,他们不容易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因此习惯养成教育要遵循情感性原则,让师生之间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来弥补学生的心理创伤,使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对学生的真爱,能够唤醒学生的爱心,让学生具备高尚的情操,让他们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有助于使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行动,便于将教师的教育内容与学校的行为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
总之,对中职生而言,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他们今后的工作、生活将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职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细处着手,从小事出发,关爱学生、走近学生的心灵深处,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毕业之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碧.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3).
[2]曹志慧.中职生背离行为规范的原因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3).
篇9
【关键词】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块化
一、综述
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在新形式下要有超前的意识预测现代产业体系中的人才需求,从“走出去”与国际接轨的战略眼光步属多层次多结构的人才培养规划,特别是具有国际经验人才培养计划,满足中国从经济大国转变为经济强国对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优秀产业工人的需要,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全球化匹配,我们应在“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中改革,强调在课程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再塑造学生的职业能力、岗位能力。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是实现中高职顺利衔接的关键因素,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程中的基础工作,它将对高本、本硕课程衔接提供借鉴。它的顺利实施,将影响整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进程。
二、问卷调查的目的与内容
(一)调查的目的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解是中职毕业生可以直接上高职(或高职学校直接招收中职毕业生)。课程衔接是西部地区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核心。课程衔接应与人才素质对应,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只有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育体制等方面相互承接和渗透,才能实现较高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二)调查的内容与问卷的设计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针对中高职课程衔接中专业理论课设置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课程标准雷同等突出问题,同时,也为了今后我院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优化,特此作了问卷调查。以下是调查问卷:
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均为两年制的学生。
2、结合现在所学的内容,高职所学的课程与中职所学的课程重合率(重复率)。
3、您现在所学的专业,在课程上是否有已在中职学过的课程?
(有,请列举课程名称说明) (没有,跳过这题)
4、您认为现在所学的哪些课程应该在中职学?
5、您认为在中职的学习主要培养了您在什么方面的技能?学到些什么?
6、您认为中职、高职的不同点在哪里?需要高职加强什么?
7、您觉得高职的学习应该增加哪些课程?
8、您对学校和老师有什么要求?
9、您希望通过高职的学习达到什么目标?
10、您对毕业后有什么打算或设想?
11、请问您对我院的中高职衔接有何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在中高职课程衔接方面有何意见和建议)
三、调查结果的汇总
1、通过对我院两年制的10个专业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542份,回收463份,回收率85.4%。具体调查的专业、发放问卷、回收问卷及回收率情况见表1:
2、结合现在所学的内容,高职所学的课程与中职所学的课程重合率(重复率),见表2:
3、其中60%的学生表示一些基础课程应在中职阶段学习,如: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4、对于中职与高职的区别:被调查的学生普遍认为中职阶段的学习课程安排比较多,高职阶段课程较少,而且高职阶段的课程安排不够灵活,动手实践的机会没有在中职学校学习的时候多。
5、对我院的中高职衔接有何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在中高职课程衔接方面有何意见和建议)学生提出的建议主要是加强专业性的实操训练和提高教学教具的配备数量和质量。
四、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一)对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问题的分析
如今中职与高职比例失调,“对口招生”方式的不适应,“普高热”的冲击,人才市场的高消费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职教事业健康发展。
1、专业理论课设置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课程标准雷同等问题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主要问题。
2、课程设置大多以学科为中心,专业课程内容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课程实施未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3、培养目标不清晰,文化基础课脱节,理论和实践培养不匹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二)对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问题的建议
1、中高职合作院校应加强沟通,在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上进行探讨,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径,既要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2、通过调研,明确培养目标,制定统一的标准,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强化专项的职业技能训练,夯实操作性的能力基础,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3、加强中高职课程衔接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财政经费的投入,解决经费不足与职业教育高成本的矛盾;解决普通高中快速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的矛盾,职业学校的规模普遍不大与职业教育资源提高效益的矛盾。
五、结语
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应以模块化课程入手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的体系培养,为学生提升提供空间,能使中职毕业生拥有接受高一层教育的机遇,为高职教育提供理想生源,从而不断健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
[2]张家寰.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篇10
关键词: 海南省 中高职衔接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要建立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提出:“中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实施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意见》出台的两个月前,教育部在天津举行的“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暨动员和工作部署会上,鲁昕副部长明确指出:“中高职协调发展是建立现代职教体系的基础”,“中高职有效衔接是促进协调发展的核心任务并要以十个衔接为切入点”,“坚持科研先行,将中高职实践中的突出问题转化为立项课题,开展全局性的系统化、针对性研究”。《意见》出台后不久,海南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会年会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研讨会在海南定安南丽湖举行,我院代表与省内11所高职院校、14所中职院校的主要负责人及教务、招生部门负责人等1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上参会院校就我省中高职如何协调发展进行了集体探讨。
2011—2012年是海南省中高职衔接教育探索的“试水区”,我院在深入学习国家教育部、海南省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的基础上,认真查阅了许多有关中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文献资料,并先后考察了海南省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规格的实施情况,结合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实际,对海南省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习实训等方面的对接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在省教育厅高教处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获批“会计电算化”等七个与中职对口衔接的两年制专业,同年,我院申报“海南省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探索和实践(编号:Hjjg2013-59)”课题,被纳入2012年度海南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重点研究课题范畴,借此契机,以期鼓励我院对海南省中高职衔接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难点问题进行先行先试。
作为我省中高职衔接教育“试验区”,我院从2012年起,在学生单招录取、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校校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现将我院针对中高职两年制衔接教育已开展的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逐一阐述。
二、围绕中高职衔接教育已开展的工作
(一)中高职衔接教育学制模式选择
不同的学制模式不仅表现在人才培养年限的不同,还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均有差异,因此,两年制中高职衔接专业采取何种衔接学制模式,决定了衔接教育的实施方略。2012年是初次探索中高职衔接教育,我院选择“3+2”学制模式,面向中职毕业生进行招考宣传,在宣传过程中,我院通过对中职在校生的问卷调查、中职毕业生的追踪调查等手段,发现绝大多数想继续深造的中职生,期望在中职第三年就进入高职院校就读,又因我省单招考试安排在上半年,因此,我院初期试点中高职衔接专业的学制模式为“3+2”和“2+2+1”。第一种“3+2”学制模式,比较简明,表示完成中职学业后进行2年制高职学习。第二种“2+2+1”学制模式的涵义是:第一个“2”为中职生前2年在中职学校学习,第二个“2”为进入高职学习2年,“1”指将中职为期1年、高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合2为1”进行顶岗实习。“2+2+1”模式依然符合中职3年高职2年,保持为期5年的教学年限,符合国家教育法规。
(二)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概况
2012年,我院在全省范围进行中高职衔接招生宣传工作,并在多所中职学校的协助下,约有34名中职毕业生、72名高中毕业生,共计106名学生进入我院2年制对接专业预备班学习,2013年参加单招考试,共录取71名学生,其中,高中毕业生58名,中职毕业生13名。鉴于在招生调研过程中,发现我省中职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愿望不强烈,绝大多数有继续深造意愿的中职生期望能在中职毕业实习期间提前进入高职院校预读。因此,2013年,我院尝试对已完成中职两年学业的中职学生敞开预读之门,并在海南省商业学校、海南省银行学校等多所与我院签署合作办学协议的省中职学校的共同协调下,2013年秋季有272名中职三年级学生进预备班学习,准备参加2014年单招考试,这种招生模式的尝试突破了“中规中矩”的传统,但必须以与合作中职学校做好充分协调及方方面面衔接准备工作为前提。
(三)对中高职衔接就读学生的管理
1.学籍管理
对中职毕业单招录取并实施“3+2”学制的衔接学生,其学籍随同当年普通高招学生一并进行高职学籍注册及管理。对在中职第三年就读预备班实施“2+2+1”学制模式的学生,第三年依然属中职学籍,依据我院与学生所在中职学校签订协议,负责对学生实行管理,由合作中职学校负责办理学籍注册工作。毕业时,中职学校办理其毕业的相关手续,并协助我院组织学生参加单独招生考试。
2.日常管理
“3+2”模式单招录取学生进校就读后,一律按学院当前有关制度实施班级管理制,对招生人数规模达20人(含)以上,独立成班管理,配备一名班主任、一名专业指导教师、一名职业指导教师、一名心理指导教师,招生人数低于20人的与3年制普招学生合班统一管理,不管是独立班级或插班管理的班级,教学中均实施各专业2年制人才培养方案。“2+2+1”模式就读预备班学生的管理方式、人员配备、教学实施与“3+2”模式一致,所不同的是,第一年预备班就读结束后参加第二年上半年单招考试,未被录取的学生将直接就业,录取的学生将继续最后1年的高职专业学习。“3+2”和“2+2+1”两种学制模式,第五年学生参加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由我院进行管理、指导和监督,推进学生就业。
3.学费、拨款及助学等政策的对接
对于实施“3+2”学制模式的学生,享受与高招录取学生一样的学费标准及助学政策待遇。对于实施“2+2+1”学制模式的学生,进入预备班就读的第一年学生继续享受我省中职免学费及政府生均公用经费拨款等政策待遇。因第三年依然属于中职学籍,故学院从第四、第五年对单招录取学生收取两年学费,同时为便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生第三在我院就读期间享受高职一年级的奖助学金等相关待遇,第四、第五年享受与普通高招生同等奖助学金待遇。
4.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我院自七个中高职衔接专业获批后,与海南省商业学校、海南省银行学校、海口市第一职业中学等多家中职学校就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对原有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等两年制专业的课程体系、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进行修订,尤其是对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重新进行梳理和整合,以使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比如,会计电算化专业,近两年我院信息管理系领导、专业教师与合作中职学校经过多次商讨和修订,依据合作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合作双方对我院两年制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同名课程、课程标准、课程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过反复协商,完成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的调整和修订,并且依据合作协议条款,对课程体系实施年修订制,以实现课程的有效衔接。
5.与中职学校试行创新合作模式
为了与中职学校做好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衔接,我院不定期派出教授和专家为合作中职学校进行专题讲座,科普知识报告;定期邀请合作中职学校领导、教师到我院进行交流,接收合作中职学校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及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对部分实践教学条件较弱的合作中职学校,由我院承担中职学校竞赛学生的培训和指导等。在申报校级教学研究项目时,对邀请中职学校教师参与项目研究的课题优先获批。
三、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从我省已开展中高职衔接单招院校的实施情况看,各院校没有从自身专业优势角度发挥人才培养优势,省级特色专业的辐射效应不明显,大家各自为政开展招生工作,招生专业没有统筹兼顾。
2.开展中高职衔接工作,需要各中高职院校共同努力探索,但更需要教育省厅上级部门的共同协调和指导。然而,目前我省还未成立中高职衔接任何中间协调机构,无法对衔接工作中的存在问题进行协调。
3.中职学生在中职第三年秋季(中职第三年第一学期)提前进入高职预备班,第二年再参加单招录取工作,产生两个突出问题:①个别学生学习一年后单招未被录取,致使浪费了一年顶岗实习机会,不利其就业;②给中高职院校学籍、成绩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4.从目前与我院合作的几所中职学校的教学计划来看,绝大多数是终极教育模式,教学计划中没有安排与高职衔接的弹性课程,因此,对有继续深造意愿学生的培养非常不利。
5.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高职院校的合作是以牺牲高职院校部分经济利益为前提的(高职院校只收取两年学费,但要负责更多的工作)。
(二)对海南省中高职衔接教育实施的建议
随着我省中高职衔接教育逐步迈入“深水区”,部分难点问题的解决需要顶层设计、统筹兼顾。下文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拟提五点建议。
1.我省开展中高职衔接招生的院校,在教育厅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从专业优势的角度进行统筹兼顾,在下达衔接单招指标时,尽可能地依据该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进行统筹,同时兼顾其他院校服务当地人才培养需求的因素,以发挥各院校的办学优势。
2.在海南省教育厅的领导和支持下,成立由高教处指导牵头、海南省若干所中高职院校参与的海南省中高职衔接教育协调机构,对我省开展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存在疑难问题进行协调,旨在不断完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机制,更好地推进我省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3.建议由省教育厅高教处牵头、中高职院校共同制定提前入读预备班学生的选拔方案,被选拔上的学生直接备案高职学籍,第三年学习结束时不再参加单独招生考试,以解决目前的学籍管理难题和单招未被录取学生的耽误就业问题。
4.中职学校在省教育厅高教处、职成处的共同指导下及合作高职院校的参与下,制定与高职衔接专业的弹性课程体系及弹性课程标准,确保所有与高职衔接的专业都设有与高职对接的基础课程。
5.省政府财政部门,对先行先试中高职衔接教育的院校适当下拨试行期的生均经费,以鼓励先行先试单位大胆尝试,为我省中高职有效衔接教育事业踏出一条符合省情的道路。
四、结语
跨入21世纪,我省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立交桥,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处于职业教育立交桥建设工程的核心地位。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曾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海南省当前急迫而重要的任务,海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才不足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缺乏,是海南省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适应海南省三大产业加快发展对技能型人才迫切需要的有效途径,又是促进就业、解决三农问题、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通道,更是确保海南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海南的迫切需要”。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初、中级技能人员的需求趋于饱和,而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则日益加大,这些人才一部分是高校毕业生,更大一部分则是升入高职接受衔接教育的中职学生。因此,海南的职业教育必将在探索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承担海南教育事业发展大突破的历史使命。然而,我省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地方院校的校情不同,因此,如何开展中高职有效衔接,需要在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牵头和指导下,各院校及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下共同探索和解决衔接中的难题,更希望依据我省省情(经济特区)的特殊性,率先在政府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以破解当前我省中高职衔接教育探索过程存在的疑难问题。
参考文献:
[1]汤光伟.中高职衔接研究[J].职教论坛,2010(22):31-36.
[2]陈跃军.中高职衔接的对口招生政策研究与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Z4):54-56.
[3]皮江红.我国台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0,(04):72-73.
[4]梁燕.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现实基础[J].现代教育管理,2009,(04):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