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鱼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物鱼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物鱼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探究实验选择设计

一、探究性实验论题的选择

1、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论题

探究性实验在选择论题时,要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论题。论题不能吸引学生,即使它是专家们的宠儿,它的价值已经丧失了,因为学生不会去探究。如此,我们选择探究性实验论题时,要充分考虑论题与学生们目前的生活有什么联系,我们怎么能让学生对这个论题感兴趣,等等。如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校园和社区绿化的设计等实验论题的选择,学生就很感兴趣。

2、要选择容易获得资料和资源的论题

探究性实验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在探究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需要去查找资料,需要去获取各种实验资源。这就要求我们选择探究性实验论题的时候,能够引导学生找出这些资料和资源,甚至明确地指出是哪本书或是哪个博物馆,以及如何获得实验需要的资源。当然,确认这些资源、资料并不是说在探究性实验中一定会用到它,但是我们选择探究性实验时需要同时兼顾资源的丰富性和易用性,使学生选择最好的资源。我们应通过确定和考虑大范围里的各类资料和资源,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所中都能够进行探究。

3、要与学科内外众多方面有丰富联系

探究性实验论题要与学科内的知识以及其他学科有密切的联系,与学生课堂外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们使用这些联系来帮助学生理解论题里的关键概念及其重要性。

如“对白色污染的调查和处理办法”实验论题的选择,不仅考虑到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涉及生物学中的生态学知识及一定的化学知识。

4、要充分考虑实验的难度和实验需要的时间

选择探究性实验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我们选择探究性实验的论题,需要学生花太长的时间去观察和实验,学生容易失去耐心,挫伤学生对实验的兴趣。难度过大的实验,让学生无法完成,容易让学生失去信心,挫伤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二、探究实验的设计与指导

1、对照实验的设立

为了更科学、更有说服力地论证假说,生物学实验常设置对照实验,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做出不同的教学处理,使学生充分认识对照组设置的必要性和科学性。探究肉汤变质的原因的实验设计,就要准备两个相同的耐热玻璃瓶,分别装入等量的肉汤,一个设法将瓶口密封,另一个不封口。将两个瓶子中的肉汤都煮沸,取出并放置在温暖的地方,静置数天。

2、适宜条件的设定

生物学实验实质上是一种人为控制条件下的生命再现过程。实验中所涉及的可能影响到生命活动的所有条件,除了控制条件,都必须尽量控制在最适宜的条件下,以充分再现生命现象。如探究光照对植物生存的影响的实验设计,就要在适宜的温度、适宜的水分条件下,设计不同的光照条件去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3、全面地考虑实验

有许多因素是实验者并不关注的非研究因素,但它们照样可能影响到生命活动,这些因素在实验者不知情、无监测的情况下影响甚至改变实验结果。如:在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实验中,选择三种不同的植被环境(灌木丛、草坪、裸地)时,测试地附近就不能有水田、水池、池塘、河流和湖泊等,因为如果旁边有水源,就会增加空气中水分的来源,干扰对植物与空气湿度的关系的测定。

4、注意实验设计的可操作性

多数情况下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形式多样,各有优点,但较普遍的问题之一是可操作性不强。为了确保实验设计的可操作性,教学实践中可以有2种处理方案:(1)围绕同一个实验课题的多个不同设计方案,让学生比较、综合并评价;(2)将实验设计的目的和假说交给学生,让全体学生来设计,再反馈有代表性的方案,通过讨论评选出可行性方案和不可行方案,再在可行性方案中评选出最优方案、较好方案和一般方案。

三、探究性实验结果的分析

探究性实验完成之后,对于结果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一方面学生很容易忽略,他们往往在实验结束之后便草草下了结论。事实上,对于探究性实验结果的分析、判断,甚至比实验的过程还要重要。如著名科学家弗莱明提取到了青霉素,并判断它可能是一种抗菌素,但仅此而已。他没有开展观察青霉素治疗效果的系统试验,他只给健康的兔子和老鼠注射过细菌培养液的过滤液――进行青霉素的毒性试验,但从未给患病的动物注射过。如果当时他做了这方面的试验,这种“神奇药物”很可能会提早10年问世。

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还要正确对待实验结果的差异性。即使实验步骤再准确,学生之间的实验结果,是应该有差异的。为了减少实验差距,实验必须在相同的环境下,准备多于一次的测试,若有可能,应进行多次实验,其用意是利用平均数,从而减少实验中的结果差距。如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的实验设计,教材要求设立的温度有两个:常温下和升高10℃(或降低10℃)。不过,为了实验寻求水温与金鱼呼吸次数之间的关系,可以在整个班级各个小组之间设置温度梯度。

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万不可轻视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江忠.生物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林金定.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与学生素质的培养[J].教育评论,2010,01.

篇2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版)》虽然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但是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基础。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有效的课堂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是为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正确领会自主学习的精髓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准确设计并实施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前提。

1 自主学习与自学

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自学”是指在没有教师的指导和授课的情况下,学习者自己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计划,进行相关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依据学习者和学习内容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学习者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自主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指导。

初中阶段,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记忆力大大增强,但是他们的自主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一些相对抽象的概念、观点、方法等,仍然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初中生物教师要设计恰当的自主学习活动,引领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和实施

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笔者总结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适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四个部分,包括:教材文本与图片资料、实物和模型观察、实验操作与模型制作、课堂复习与学案讲评。笔者所在学校选用的教材是苏科版《生物学》,因此下面在介绍各个板块时涉及到的教材内容均以苏科版教材为例。

2.1 有关教材中文本和图片资料的自主学习

教材中的文本资料主要是介绍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针对这些通过自主阅读就可以掌握的内容,可以设计成为自主学习活动。教材中的“小资料”“超链接”“STS”以及“信息库”中的内容大部分都适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为了更有目的性,教师可以将重要的知识点设计成问题或者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提高其自主学习的效率。

例如,生物的基本结构中“软木塞的秘密”的自主学习设计:自主阅读课本P3中的相关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 1665年,   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软木薄片由许多的小室组成,他将这些小室称作是  。(2) 19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通过研究,共同提出:   和   都是由细胞构成的。(3) 科学家借助显微镜长期研究发现:除   外,生物体都是由    构成的。因此,   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2 有关实物和模型观察的自主学习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有较多的机会观察实物和模型等教学辅助器材,以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领会所学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实物和模型较小、结构精细,例如:葫芦藓、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芽的结构、人眼球结构模型、人耳结构模型等,需要学生自主认真地细致观察,使学生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所要观察的对象上,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观察葫芦藓”自主学习设计:对照葫芦藓实物,借助放大镜观察以葫芦藓为例的苔藓植物的结构特点。

“观察人眼球结构模型”的自主学习设计:结合课本人眼球的结构示意图和眼球结构模型,认识人眼球的各个结构的特点和功能,要求准备对照人眼球结构模型讲解。

2.3 有关实验操作与模型制作的自主学习

实验操作与模型制作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熟知操作流程和步骤。如果教师对操作步骤进行一步步拆分讲解,学生虽然按照正确的步骤完成了操作,但是缺乏整体的感受。因此教师只需要在重要步骤的注意事项进行提醒,其余操作则放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让学生自己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操作过程与方法。

例如“制作模拟呼吸运动模型”的自主学习设计:参照课本P118~119相关图文,尝试设计制作模拟胸部呼吸运动的模型(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制作呼吸运动模型所需要的材料,提供多种选择)。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材料和用具,自主设计模型的样式,不必拘泥于课本上的模型。制作完成后,学生们对照模型进行观察,观察当“膈”的位置发生变化时“肺”的容积变化,并向全班学生讲解介绍所设计制作的模型,包括:各结构分别代表胸部的什么部位以及“膈”的位置上升和下降时“肺”的容积如何变化。

2.4 有关课堂复习与学案讲评的自主学习

复习课上如果教师依然带着学生像走马观花一样过一遍,其效果会很不好,学生表面上是跟着教师一起复习,实际在思想上已经松懈,给自己的潜意识是“已经学会了,不需要再看了”,对于教师抛出去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只是跟着班级中少部分学生唱和,其实根本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是将所要复习的知识点以填空题的形式呈现在课件上,给学生一段时间进行自主复习,然后进行提问检测,这样效果较好。

例如:针对“青霉和匍枝根霉”的自主复习设计了如下问题:(1) 在一块橘皮和馒头上撒一些水,分别放进两只塑料袋中,放在阴湿温暖的地方,几天后,橘皮上长了“绿毛”,这些“绿毛”是   ;馒头上长满了“黑毛”,这些“黑毛”是   。(2) 青霉和匍枝根霉都有   菌丝和   菌丝。能够深入营养物质内吸收有机物的是   菌丝。(3) 青霉的菌丝内

横隔,而匍枝根霉的菌丝内   横隔。

此外,在学案讲评课中,笔者也是先安排学生针对自己的错题进行再看题、再思考,尽量自己找到错误的根源,从问题的源头上解决。

3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注意事项

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针对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还未达到要求的初中生,教师更应该本着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塑造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理念精心设计各个自主学习活动。总结过往经验和教训,教师在设计自主学习活动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 要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和内容。教师要在教学课件上列出需要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内容“坐标”,以自主阅读文本资料为例,要具体到第几页第几段,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自主学习任务。

② 要根据自主阅读内容来预设时间。教师自己要预先阅读相关文本资料,做好计时,基于此为学生预设合理的时间,同时在教学课件上安装计时器,便于学生把控时间,以免学生没有时间观念而松懈。

篇3

关键词:初中生物;活动化教学;研究

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以下就生物活动教学展开探讨。

一、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实施

1、寻找“动点”

(1)“科学、人文”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

“科学、人文”的学习氛围即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主体发展的前提。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激发学生“动点”。

(2)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

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所以,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来学习,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3)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动点”。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

2、设计“动法”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设计以下几类活动:

(1)游戏类。人们对喜欢的东西学得最快。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教学中我们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如我们采用人体骨骼拼图,消化系统拼图;编制食物网和“一个也不能少”,跟我做生态球,猫和老鼠、听声音比赛,神经调节系列活动等等。通过各种活动,变具体为抽象,寓知识于游戏中,极大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欲望,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个个动起来。

(2)制作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俗话说:心灵手巧。训练手就是训练脑,“十指连心”手巧才会促进心灵。在课堂上,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我们设计《跟我做生态球》的活动,目的在使学生在制作“生态球”及观察中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真正含义。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兴趣,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树立环境观念,提高环境意识。

(3)探究实验类。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种子结构和成分的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探测脉搏与运动关系,探究反应速度……。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开展实验。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从,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存在问题

1、课堂组织。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扩大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活动中学生情绪激昂,教师如组织不当,容易出现为了活动而活动,忽视学习目标思维内化活动。要做到形、神结合,形散而神不散。师生需要默契,老师更需要有较强组织能力。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很好地控制。

2、课堂评价。由于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兴趣爱好也有差异,从而导致在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进度与产生效果产生一定差异。因此,在活动中如何及时、科学地评价课堂活动化教学效果,具有一定困难。

3、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生物课堂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的,因此活动形式应该具有多样性,老师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但是对于新课程,教师普遍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资料,在教学活动设计中会遇到很大困难,深感自己知识和能力严重不足,故往往会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去搜集资料,不断学习,给自己充电。

篇4

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1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必要性

“活动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国外早期可追溯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以及后来杜威提出的“学校及生活”、“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国内从两千多年前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都十分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让教与学达到最好效果。

我国的活动教学先后在课外活动、活动课、活动、活动类课程、科学探究课、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活动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但在具体学科教学过程中,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生动活泼地去探索,积极热情地去交往,是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国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实现三大转变: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以知识量为目标,讲授为基本方法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实现上述三个转变的核心,是能否有效地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因此,“活动化教学”是实施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较为适宜的教学方式。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也是生物学科本身教学特点的需要。生物学本身就是一们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还要动脑。活动寓生物学知识于学习,探究于游戏之中,既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还是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不满足。“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也可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实施

谈到“活动”,人们普遍想到学科课堂以外,冠以“课外”前提。即使是生物课堂中活动,为了赶进度,许多学校也多是延续到课外,学生自行开展,教学质量难以控制。我们应该让生物课堂教学也“活动”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化研究,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解放学生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校生物科组教师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

制作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俗话说:心灵手巧。训练手就是训练脑,“十指连心”手巧才会促进心灵。在课堂上,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我们设计《跟我做生态球》的活动,目的在使学生在制作“生态球”及观察中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真正含义。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兴趣,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树立环境观念,提高环境意识。首先,老师通过展示各种各样的生态球图片和自制生态球,吸引学生兴趣,再利用flash?动画引导学生分析瓶中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通过讨论、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制做生态球,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直接体验与感悟,是难以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特殊功能与价值的。

篇5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90-02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主要环节,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和灵活组织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在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基本阶段,同时根据学校现状及学生的来源状况和特点,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设计和灵活组织,尽一切可能克服农村中学设备的不足,注重挖掘农村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初中生物教学资源,使生物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有力地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一、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提高生物教学效果

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教材的研究及应用都非常重视,尤其对教师如何使用教材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议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并明确提出“用教材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学习兴趣

1.自己动手,培养学习生物的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取材方便的地理优势,发动学生自己采集实验标本,自带实物或活的动物。这样上课,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物相对照,通过观察、辨认、分类、归纳和总结,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在自己动手的同时,能够积极的寻找各种生物标本,对学习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利用农村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农村学生从小生活在山水田野之间,和大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接触的生物资源十分广泛,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都可以成为初中生物教学的实物标本,学生自家的农田、菜园、圈舍更是蕴涵着丰富的生物教学资源。从种子的萌发,作物的生长、成熟,可以说应有尽有。我们在教学中采用野外实地教学或利用实物标本进行直观教学,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形象,增强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培养探究能力。

三、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用于现实生活中,是农村学生的一大优势。比如在学习“蒸腾作用”、“根的吸收”之后,学生就可以告诉家长移栽树苗时去掉一部分枝叶的好处——增加成活率,在移栽蔬菜、花卉时最好在阴天或傍晚时进行,并且一定要带土移栽。在学习“根吸收无机盐”的知识后,学生根据所学的无机盐在植物生长中各有不同的作用,对家中农作物的施肥都能提出许多合理建议,“发芽了的测定”、“光合作用”、“开花和传粉”、“营养繁殖”等,在传授这些知识时,特别注重补充一些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强调动手实践,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实践中。如“种子的萌发”一节,除讲明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外,主要让学生掌握在农业生产上应采取什么措施来保证这些条件,教学生学会测定种子发芽率的方法,在蔬菜、玉米、水稻的播种季节,要求学生回家对生产用种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为家长精良播种提供可靠依据。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发挥农村学生的优势,让学生学以致用,能把学到的生物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之中,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练习到位,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学以致用这是学习的目的,虽学会了但不会用,那么学了也就等于白学。这就要求老师不单让学生学会这些知识,还必需会使用。这还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练习题的设计和灵活使用上下功夫。生物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灵活掌握,可以安排在刚上课的复习巩固时,可以穿插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可以放在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课堂练习题的提前设计和课堂上的灵活使用,能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据此调整教学节奏,及时进行矫正教学等。这对确保生物课堂教学优质、高效十分必要。

例如,在讲解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列表对比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请学生辨别或做一些练习进行分析,在讲动物的分类时,我让学生对人、鸡、鲤鱼、蚯蚓、蜘蛛、蜗牛、蛔虫、青蛙、娃娃鱼、海龟、海豚进行分类;在讲先天和学习行为时列举:婴儿吮奶、羊吃草、狐狸抓鸡、老虎扑山羊、孔雀开屏、百灵鸟鸣叫寻找配偶、母鸡孵蛋、蝙蝠昼伏夜出、燕子迁徙、老马识途、望梅止渴等让学生辨别,其检测和巩固效果都非常好,练习到位,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有力保证。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备好课和备好学生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精神状态,把激发兴趣、积极引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到位的当堂检测有机地镶嵌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成才

什么是课堂有效教学?著名教育家钟启泉教授指出:“有效教学就是指通过老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它的内涵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自身教的效益,更要关注学生学的效率;不仅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仅要关心自己专业素养的发展,更要关心学生身心和人格的发展,真正体现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理念。下面结合生物新课程教学实践案例,就初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进行探讨,与同行交流共享。

一、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习情趣

心理学研究揭示,学生学习活动的进行离不开情感的参与。生物有效教学课堂,首先是“情满课堂”。教师必须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用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用精巧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人入胜的导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消化与吸收”的内容时,笔者让一个学生扮演西瓜子的角色,自述了《西瓜子历险记》的故事。只见学生个个听得凝神注目,人人都如身临其境,无不沉浸在环环相扣的历险情境中。最后教师点题:“你们知道西瓜子历险的王国在哪里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消化道。”可见,精心创设导入情境,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建构知识、挖掘学生潜能。又如,在学习“生物的遗传”时,笔者以“道尔顿给母亲买袜子”的故事引入,进而点出色盲这种遗传病也称为“道尔顿病”。在学习“食物链”时,用一句学生都熟悉的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入,学生在教师生动形象的诠释中体会到生物之间确实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从而进入食物链的学习中。

二、注重承上启下,加强知识联系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惯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找出不同教学内容间的联系,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把教学环节串联成一个整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绿色植物在有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时,笔者将“天竺葵的叶片上夹黑纸片”的方法改为让学生用“银心吊兰来对比绿色部分和非绿色部分在光下有什么不同”作为探究,得出结论: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植物的绿色部分。进而提出:“光合作用具体发生在哪儿呢?”下节课我们沿着这个实验来继续探究。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理解和掌握。又如,“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苏教版七(下)的第一节内容,该课概念多,较抽象,中间还穿插了一个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结构的实验。学习中学生往往会侧重于实验观察,而忽视结构和功能特点这一重点的学习。为突出这两个并重的学习内容,笔者采用角色扮演――“连连看”这个活动来串联和深化。先学习细胞结构,再通过观察加以巩固,最后让学生在结构与功能间进行连线,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诸如此类的内容还有学完食物链后转入食物网的过渡等,都可承上启下,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节课作铺垫。

三、精心设置问题,善待学生错误

有效教学的基本状态是对话、互动,而要进入有效对话或互动状态,则常借助教师的有效提问。有效提问的基础是备课中对学情的精准分析和对问题情境的精心设置。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例如,学习“水中的动物”一节,课前布置学生饲养小金鱼活动,并就饲养过程中的每一天作好观察与记录,提出一些探究性的课题。例如,怎样才能养好鱼,养鱼对水质、密度、饲料和水温等有什么要求,淡水鱼可以驯养成咸水鱼吗?又如,在学习叶的蒸腾作用后,可设置以下问题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为什么移栽植物时需要剪掉大量的枝叶?森林附近经常下雨是怎么回事?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去发现问题,再由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就能对蒸腾作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生物学习中,学生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信息,这正暴露了学生思维的真实性,反映了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发现把学生引向正确的因素,使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找到造成错误的原因,从而牢固构建知识体系。例如,在进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时,有学生认为两者是逆反应,这时就要启发引导学生从两者发生的条件、场所、能量的转变、储存或释放的途径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最后共同归纳出不能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看成简单逆转的原因。善待学生错误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又能促进学生去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引导知识迁移,加强实践体验

新课标提出:“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生物学知识与社会实践、日常生活和社会热点都有紧密的联系,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将来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因此,生物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联系学生原有的经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实践体验,学以致用,才能进行意义建构。例如,在学习“营养物质的作用”时,穿插介绍学生吃的各种食品包装袋及介绍健康的生活方式。现在,不少年轻人的饮食结构正在逐渐西化,其实白粥馒头比西点营养,甚至更健康,因为,西餐尤其是洋快餐在制作过程中,普遍使用一种“氢化脂肪”的添加剂,影响我们的健康,并且,相比西方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结构,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具有低脂肪、低蛋白、低热量的特点……以上这些,学生都能亲眼看见、亲耳听见。又如,学习“人体的免疫防线”一节时,笔者联系当前的热门话题“甲型H1N1流感”组织学生讨论其危害性,并从预防传染病的三个环节入手,让学生总结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方法。在学习“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课时,可联系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生物物种的入侵及其危害。在学习抗体时,可联系高科技生物制品生物导弹(单抗隆抗体)的知识等。亲身实践体验的生活化知识往往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帮助学生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合理利用课件,有效激情启思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课堂上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的奥秘,能更好地激情启思。例如,在学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时,为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基因,笔者给学生播放了《转基因超级小鼠》《人类基因组》的视频材料。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形象、生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知识,既增加了课堂信息的容量,又能解决因条件、技术等限制而无法实验的困难。又如,“种子萌发过程”“探究水和光照对植物的影响”等教学内容,在课堂实验的有限时间内无法看到结果,课堂讲授也只能作一般性描述,因此,学生听后印象不深、掌握不牢。对于这样的内容,如果再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既可克服时空限制,学生的观察也会更具体、更直观,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得以延伸和补充。

总之,教师只有关注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多反思多钻研,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师生在努力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师生共同成长、一起发展的新课改理念。

参考文献:

篇7

一、模型建构的概念类型―――哪些概念需要运用模型来建构

(一)第一类:微观的概念

这类概念的原型是微观的、肉眼看不到的、学生难以想象的。由科技馆中的生物模型得到启示,用橡皮泥、废电线、毛线等制作“放大版”模型,舍弃其中非本质的细节,以简化、直观、放大的形式建构模型,呈现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本质,可以使微观的概念清晰呈现。如细胞、神经元、小肠绒毛等。

(二)第二类:宏观的概念

这类概念的原型比较宏观,学生难以整体把握,制作“缩小版”的模型,让概念的各部分结构得以整体呈现,便于学生发现、归纳、总结出实质。如在“生态系统”的学习中让学生制作“生态瓶”,通过“缩小版池塘生态系统”分析出生态系统的内涵和外延。

(三)第三类:抽象、动态的规律

此类概念教师常用的方法是图解法,由于缺乏体验,理解起来有些费劲。采用“理想模型法”,让学生移一移、动一动、拼一拼、摆一摆,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在体验中构建概念。

二、生物模型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概念模型,构建知识框架

概念模型是指用文字和符号突出表达对象的主要特征和联系的模型。它是通过分析大量的具体形象来揭示概念的共同本质,并将其本质提炼到概念中,用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来表述各类对象之间的关系。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大多数章节中的纯粹概念理论并不多,我们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以围绕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精心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采取多样教学方式,在学生已有的概念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参与体验的机会,促进学生通过已有概念进行归纳总结抽象的思维过程后,进行概念建构、概念理解、概念应用。通过运用概念图,注重生物学重要概念之间的互相联系,帮助学生利用概念模型,构建知识体系,进而更好地学习生物?W。

(二)利用物理模型,进行简易制作

物理模型是指用简单材料通过简单方法制作相应原理的模型,与生物原型相比,虽然简单,但方便观察,也为教学进行提供方便。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只能意会不可言谈”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由于学生缺乏形象直观的感知而难以理解被称为教学难点。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在处理这种教学难点时,多采用从知识上、原理上去传授给学生,忽视了从物理模型构建上让学生的亲自动手参与,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去理解知识难点,通过简易物理模型制作,一直是笔者努力探索的追求。

在“细菌”教学中,生活举例细菌无处不在的特点引入,从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殖的各特点分析细菌无处不在的原因,在已知的细胞结构基础上,通过模型构建,学生亲手制作体验,能进一步认识细菌的结构,并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在进入细菌结构环节时,设计了以下活动,在学生分组活动中,用橡皮泥构建细菌结构模型,小组代表展示本组作品,并介绍通过模型构建所了解到的结构,学生从细胞结构对比来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在此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参与模型构建,从结构制作中去深入思考,为什么与动植物细胞结构具有那么多的差别,从而大胆地去推测细菌的生活方式,构建过程中学生们进行了分工合作,培养了团队意识。

(三)建构数学模型,树立模型基础

数学模型就是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数学结构表达式。在学生建构了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在草的数量变化曲线图(见图1)中分别用曲线表示出鼠、鹰的数量随着草的数量变化而变化的趋势。这种曲线型数学模型用于观察事物发展的趋势非常直观明了。

学生由于第一次接触这种数学模型,而且将概念模型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不足。为了降低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难度,先让学生构建鼠和草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然后在坐标中画出鼠的数量随着草的数量变化的曲线图。在这个基础上再建构鹰与鼠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画出鹰的数量随鼠的数量变化的曲线图。

学生画好后,选择部分学生建构的数学模型投影出来,让大家分析、探讨、纠正,进行思维的碰撞,教师再给与恰当的点拨,引导学生的思考更有深度。比如当草的数量下降时,要画出鼠的数量变化情况,很多学生画成是同步下降的,没有考虑到草下降的原因是老鼠的增加导致的,所以,鼠应该有一段上升的过程。经过思考、调整,最后得到较合理的数学模型(见图 2)。

篇8

一、导入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导入,是教学的开端。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新颖、有趣的导入,诱导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学习动机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克服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的疲劳感,提高生物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如讲授“遗传的物质基础”时,首先出示三个宝宝的照片,请学生猜猜看哪一个是我的孩子,说出猜测的依据。此时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同时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遗传和变异现象,进入本节的学习,进而分析遗传现象,总结出遗传的概念。导入是课堂艺术的开始,已经引起众多同行的关注,有趣味导入、直观导入、复习导入、实验导入等等教学手段,关键是要增加课堂导入的创意,紧扣主题,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大大增强,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不知不觉地走上探索生物奥秘之路。

二、导读激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导读,是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有效地阅读,是实施先学后教的重要环节。阅读是学生学会学习最基本的一种学习方法,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导学式教学法中的导读恰是这样的做法。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对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不重视,常感到枯燥无味。心理学认为,中学生受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内分泌的影响,他们的情绪会表现出易动的特点。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一心理特点,指导好阅读。教师在导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阅读教材,掌握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对课本结论提出疑问,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这要求教学设计中不排除与预期结论不一致的其他可能性,使导读具有开放性。例如,八年级下册阅读小资料“淡水养鱼”部分时,有的学生认为“大鱼吃小鱼”,如果混合放养也有弊端。这时教师应肯定学生想法的合理性,进一步给学生分析鱼类的食性,得出结论:混合放养的淡水鱼之间没有捕食关系。但是如果将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与“四大家鱼”混合放养的话,由于凶猛的肉食性与“四大家鱼”形成捕食关系,造成危害,因而不可行。这样学生对混合放养就有了更开阔的认识。学习者是教育的真正主体。教育是对人生命的提升,而生命的提升,又最终和基本上依靠生命自己。教师所作的一切都要为了他们,依靠他们,成就他们,教育者作为学习者精神生命活动的外部力量,可以影响他们,但不能替代他们,我们只能在他们生命之外,为之服务。“导学”不仅局限于一般的预习,更多的是通过各种活动去学习。在先学后教的教育教学理念下,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的“学”,而教师的“教”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灌满一壶水”。

三、导议激疑,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

导议,是课堂艺术的,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让学生求疑、探索、发现真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既是创造之才,时时既是创造之机,处处既是创造之地。”此话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探索中求取新知识,在于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初中生物教学,有其独特的教学要求,要学好这门课程,关键让学生会根据已学知识和社会实践去理解,通过讨论寻求真理。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潜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去获取新知识。在运用导学式教法中,利用好“导议”这一环节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脊髓与脊神经”一节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人的手被针刺一下,是先感到疼痛,还是先缩手?大部分学生都以为先感到疼痛。在教师解答是先缩手时,有许多学生不相信,还很有理由地说:“老师,不感到疼痛,缩手干什么?”于是教师提出下列问题:“疼痛是什么地方的神经活动?而缩手又是什么地方的神经活动?”部分学生通过画图,讨论终于从神经冲动所经过的路程和时间这两方面考虑,得出了正确答案,学生讨论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也让学生明白了光靠自己的主观印象是不行的,必须有理论依据。学生情况不同,提问、讨论的方式就不同。对于不喜欢发言的学生,教师应多注重引导,一环环的来,注意多鼓励,因为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每节课都应时时提醒自己,注重适应学生,只有这样,“导议”才会显得有声有色。

四、导结激活,梳理学生的知识结构

导结,即课堂小结,是通过感官接受信息,再经过大脑思维加工,把未知或认识不深的知识转化为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是课堂知识的浓缩和提炼。如我在讲授完“种子的萌发”一课时,通过投影出示农耕中的思考:在播种季节,农民甲、乙都购得了籽粒饱满的小麦种子。播种前,甲测了发芽率,约为96.4%;乙不会测,你能对他进行指导吗?他俩同时在25℃~30℃的温度下播种,甲将种子种在潮湿贫瘠的土壤里;乙将种子种在潮湿肥沃的土壤里,推测他俩种子发芽的情况、幼苗的生长情况。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立刻激起学生新的探究兴趣,即使学生对当堂所学的种子萌发条件进行了总结,又学以致用,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导练激励,满足学生的提升需求

篇9

笔者曾经作过一项调查,对象是刚刚升入高一的新生,他们对初中生物学知识学习的认识就是“记、背”。笔者也曾经在教学过某些生命现象(如植物的顶端优势)后,以实际的事例(观察校园中表现出顶端优势的植物)来考查学生,结果学生普遍茫然,表现出“学”与“用”的严重脱节。事实上,课堂真正的主角应该是学生,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学”堂。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其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

崔允教授曾经对“有效教学”进行了解读,他认为所谓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关注有效教学,最终要落实在学生的有效学习上。加涅在其《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也指出,教育系统的功能之一就是促进有目的的学习,以便达成许多没有在教学情况下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达成的目标。我们所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其背后蕴藏着我们的教育目的与价值,即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可能。教师的行为、指导策略、教学方法等,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

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我们觉得应该从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角度出发,构建课堂教学。以张书玉老师的“DNA重组技术中的剪切与拼接”活动组织为案例,我觉得课例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的。

1.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

有这样一个故事,讲述的是鱼描绘的人、鸟和奶牛:人被想象为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奶牛是长着的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个人原有的认知结构进入新知识学习的。因为知识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也是从原有知识来进行的,因此,在优化学习环境时注意对学习者原有的不完整理解、错误观念和对概念的天真解释对生物学知识的影响。组织教学不应再是我们教师应该以什么方式最有效地传递信息以及使信息为学生所理解,而是如何优化学习环境中所蕴藏的丰富资源,以便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养分。

本节课开始,张老师从一些常见基因工程的产品入手,如市面上频频出现的转基因大豆等,了解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基因工程的认识程度。从学生的回答中得知,学生对基因工程有所了解,但了解的程度很低,而且带有一定的错误认识。张老师通过对转基因大豆实例的简单阐述,一方面让学生初步认识基因工程,使学生对基因工程有一个整体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基因工程中常用的一些工具,如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以及载体等。

2.围绕概念,构建课堂教学,实现理解性学习。

目前的生物学教学有两种方向:一是基于事实性知识的生物学教学,强调事实性知识的简单记忆,教学活动围绕具体事实展开,师生双方集中对具体事实性知识传授和记忆。二是基于重要概念建构的生物学教学,从学科本质出发,在具体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具有持久价值和可迁移的核心概念,同时帮助学生学会思维,形成强大的认知结构,切实发展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应该说,现在的课堂教学很普遍地受制于事实性知识的学习,教师的任务是要讲清具体的事实性知识,学生的任务是记住事实性知识。但实际上应该理清的是,具体的事实性知识是为建构概念而设置的。学习过程的本质是理解的探索和发展,而不是事实内容的记忆和积累。而基本概念是对事物性质的总结,是事物的核心。抓住了事物的核心才能真正理解知识。基于上述认识,张老师在进行“基因工程的工具”第一节教学中,围绕以下四个命题进行课堂教学:一是为什么要使用限制性内切酶;二是什么是限制性内切酶以及限制性内切酶有何特点;三是限制性内切酶酶切DNA后有何结果;四是酶切后的DNA可以通过何种方式进行连接。通过对转基因大豆的初步认识,学生可以对为什么要使用这些工具有比较粗浅的认识。因此,在了解了“为什么”的基础上认识“什么是限制性内切酶以及限制性内切酶有何特点”。通过对教材所列概念的解读,学生初步了解了什么是限制性内切酶以及限制性内切酶有何特点,但应该说这时候学生对于“什么是限制性内切酶以及限制性内切酶有何特点”的认识还是局限在教材所给的概念上。以此为出发点,通过模拟实验进一步掌握限制性内切酶酶切DNA后有何结果,通过实验的模拟,学生可以反过来重新对基因工程的相关工具的性质进行提炼和概括,可以达到理解性学习的目的。

对于学生来说,基因工程技术非常抽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比较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学生对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学习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死记硬背现象,课堂普遍存在教师讲工具、学生记工具的现象,稍许好一些的教师会演示“模拟”实验,但学生仍然是充当观众。从表面上,学生似乎知道了什么是限制性内切酶,限制性内切酶有何特点,被限制性内切酶切开的DNA有何特点,等等。但一旦面临具体情境,特别是对于众多的DNA酶切结果,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进行分析,其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是“死”的,是“僵化”的。由于没有动手亲自尝试,甚至有些教师对基因工程的工具也存在着认识的错误。如2012年江苏生物高考题中有这样一问:质粒和目的基因通过同种限制酶处理后形成重组质粒,经检测,部分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菌株中目的基因不能正确表达,其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一问,不仅难住了众多考生,也难住了众多的教师。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部分目的基因与质粒反向连接。

为什么简单的一问会难住众多的师生?原因在于在进行相关内容教学时,我们根本没有进行实验的模拟,仅仅是纸上谈兵,或进行了模拟,也只是依照我们教师的想当然进行演示。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走进相关的情境,在情境中实现理解性学习。

通过模拟活动,深化了学生对于限制酶、连接酶等基因工程工具的认识,这样的认知过程是学生自我达成的,容易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3.建立“说学”机制,在“说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发展元认知能力。

“说学”的主体是学生,主要是学生说学习内容的关键词、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对重要内容的自我认识,“说学”还包括学生说对问题的认识、对某些错误的矫正过程以及对某些知识理解的困惑,等等。在本节课中,学生自我说、相互说,说对限制性内切酶的认识,说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的结果,说酶切后DNA相互连接过程中的不解,等等。通过学生的“说学”,一方面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领悟程度,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自我思考过程进行评判,提高他们的元认知水平。“说学”过程,正是学生实现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是学生自我管理学习的过程,是发展学生元认知能力的过程。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新的学习科学强调学习者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的重要性。有资料表明,教师讲授的方式,知识的记住率是5%,学生教学生的方式,知识的记住率是90%。可实际情况却是,教师讲授的采用率达到95%,而学生教学生的采用率只有5%。这也形成了我们课堂的一个现象――课堂上教师时而口若悬河,时而奋笔疾书,其间不时向学生询问:“是的吧?”“懂了吗?”只见坐在下面的学生不断点头,表示赞同或明白。但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课堂上,教师是运动员,学生是裁判员;考试时,学生是运动员,教师是裁判员。这对学生是非常不公平的。课堂是学生的“学”堂,学生是运动员,教师是教练员,是旁观者,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沉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