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精品课程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精品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教育精品课程

篇1

中等职业教育当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教什么?怎么教?学校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精品课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内涵建设的重点,不仅可以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更是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动力。精品课程建设,是促进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更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办特色专业,树品牌教育,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程是学校教学的最基本要素,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综合改革与实践,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各个中等职业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中等职业教育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数量和质量等已成为衡量其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该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精品课程建设也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载体,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议

(一)正确把握精品课程内涵,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是体现“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虽然精品课程是多层次、多样化且各具特色的。但精品的核心内涵是永恒不变的,即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适应相应层次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和以科学规范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这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是精品课程先进性、科学性、教育性、整体性、实用性、有效性和示范性高水平定位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同步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

(二)科学确立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要素,全面提升精品课程建设水平

确立合理的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标准是搞好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可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分解为五类要素,即基本建设要素、主体建设要素、过程建设要素、教学评价要素和成果特色要素,并对精品课程建设提出具体要求。

1.基本建设要素

课程的基本建设要素是指课程最基础的构成要素,如: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和教学参考资料等。作为精品课程,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大纲,精品化、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完整规范的教学档案,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和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等。

2.主体建设要素

课程主体建设要素是保证和实现课程建设目标的主体因素,如:课程负责人、教师、学生、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等。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培养造就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学缘范围广泛,且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养成积极和创新学习的态度等。

3.过程建设要素

过程建设要素是指课程教学组织过程的基本要素,如:教学组织运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教师的配备等。作为精品课程,其教学过程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组织科学严谨,各教学环节制度化,教学安排合理;教学内容适应培养目标,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服务于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多样化和个性化,教学手段先进且恰当应用。

4.教学评价要素

教学评价要素是保证课程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包括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作为精品课程,应当建立教学效果评价制度,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严格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讲求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根据不同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教师教学技巧的艺术性进行评价,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应当注重学生对本课程的评价,达到较高的学生总体满意率。要接受专家和同行教师评价,得到同行和校内外的广泛认可。摘要:本文围绕精品课程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标准,探讨了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对中等职业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几个建设环节的建议。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引领,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今后中等职业学校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信息。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示范作用

5.特色与标志性成果

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但衡量课程的精品性也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其主要体现的内容包括教师群体的影响和声望、重大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人才的素质和质量,并且在教学改革方面应具有鲜明特色,在课程建设中具有长久的发展和积淀。作为精品课程,首先应具有一、二名国际或国内知名的优秀教师,发挥该学科课程的学术带头人作用;建立有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良性机制,培养一批高素质并具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学和学术骨干;有多人次获国家和省级的集体和个人荣誉。其次,取得重大的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第三,人才素质高,学生在与该课程有关的单项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毕业生对该课程给予较高评价。第四,特色鲜明,成为某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性课程,得到广泛认可和认同。

(三)研究和探索精品课程目标的实现途径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预期成果和目标,必须研究和探索科学可行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明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建设规划、明确的目标要求和建设过程的动态监管。

1.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课程建设目标应与学校定位相适应,与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由于不同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科发展水平以及对精品课程的认识角度的差异,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也不尽相同。但应明确:精品课程建设要遵循“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建设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为先导,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切实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2.科学制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育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等。课程建设规划反映了各个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战略、学科和专业特点。在新形势下,首先要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和培养一支素质过硬、技术精湛的教师队伍;并在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结构合理、整体优化、符合社会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并反映学校教学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开发网络教育资源等立体化教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工作,增强能力的培养;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教学交流活动,开阔视野,为建立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创造条件。

(1)教育思想规划:教育思想是指导教师在课程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中的纲领,教学规律的掌握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学校应要求精品课程负责人要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认真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牢牢把握科教兴国、素质教育这一总体指导思想,树立主体教育思想,科学、人文教育思想、创新,实践教育思想和终身教育思想,力求教育思想的创新,把课程建设与教书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程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

(2)建设目标规划:按照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确定精品课程建设层次,最终将集中建设好反映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在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体现“五个一流”,能起到示范和牵动作用的精品课程,并使这些课程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居领先或先进水平。

3.围绕“五个一流”,把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要求

“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成果显著、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一流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结合课程的历史沿革和特征,以知识整合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重在课程的精品内涵建设,始终保持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整合优秀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充分体现“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教育原则,对理论课程实施以知识点为模块,联系基础、拓展应用的构建模式;实验课程应科学合理地设置自主设计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注重实践课程环节的设计,应该包括科学研究活动、科技发明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一流的教材”,就要以科技创新为源泉,以新的教材体系为基础,结合教学实际,修订教学大纲,开发建设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网络课程建设和学科专业网站建设为依托的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实验教程、习题集、试题库、电子教案、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一流立体化教材。“一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仅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其核心在于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逻辑形式把教材内容多角度地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要用生动、丰富的教材,有价值有说服力的理论,接触实际的实验课,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要用“启发式”或“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思想,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要根据课程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积极使用网络技术,实现教学与管理的网络化,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将课程全部开发建设为网络课程,依托精品课程网站,创建现代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实现“一流的教学管理”。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规章制度的执行是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而规范完整的教学档案,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体现。通过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在科学制度的框架下,得以有序进行。

4.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态监控和管理动态监管

对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十分重要。学校应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重点把握如下几个环节:严格申请、评审程序,确保评审的公平、公正、公开;定期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年度和中期检查,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严把验收关;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办学主体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课程发展特征和世界教育趋势、课程改革方向和教育政策等,对课程建设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实现监管过程和验收指标的双重动态管理,明确精品课程质量的时代特征,确保课程的创新性、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适用性及示范性。

三、结束语

篇2

【关键词】高职高专 精品资源共享课 建设现状 调查研究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信息化水平。精品资源共享课作为数字教育资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重庆市高职高专精品资源共享课网上调研结果

(一)总体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2007年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835门,包括本科2583门、网络209门和高职高专1043门。重庆市有本科(包括网络教育)国家级精品课程56门(占全国2.01%),高职高专国家级20门(占全国的1.92%)。在这期间全国共有省级精品课程8279门,重庆市共有154门(包括本科129门,高职高专25门)。

(二)访问量低,共享性不高

2015年4~5月,访问了重庆市的35门高职高专精品课程,有16门课程网页无法浏览,占45.71%, 提示有“无法找到该页”“网站正在维护中”“连接错误”“服务器错误”“需要账户密码登录” 等多种问题。部分能够访问的19门课程中,部分课程存在网页跳转速度慢。

(三)课程资源质量有待提高

重庆市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类型丰富多样,为学习者营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学习空间。但部分课程资源不完善,没有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二、提高高职高专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议

(一)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取需要从行业调研入手,与行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的思想和理念融入课程建设中。25.56%的受访教师认为要“提高精品课程的适用性”。

(二)提高精品课程资源的质量

1. 提高课堂录像的质量。

课堂录像是精品课程资源中非常重要的资源。但目前很多精品课程的录像效果欠佳,播放不流畅,链接无效,需要下载专门的播放器,看不清幻灯片的内容等问题。建议可以采取PowerCreator 软件制作左侧显示教学录像和录像信息,右侧同步显示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这样就可以做到声音、图像和课件页面的同步显示,提高视频质量。

2. 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及时更新课程标准、教学团队、教学日历、课程录像、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试题库、习题库等内容。有42.78%的受访教师对精品课程改进的建议是“课程内容应该保持及时更新”,有25.56% 的受访老师认为要“提高精品课程的适用性”。有44.76%的受访学生对精品课程改进的建议是“内容及时更新”。

(三)提高课程的共享性

共享性不高是很多精品课程的现状,表现为课网页无法浏览,网站无专人维护,很多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知晓率低、点击率低、利用率低,因而共享性低。重庆高职高专的课程也面临着一样的问题。很多课程网站无法打开,或页面出来后内容无法打开,另外课程的访问量也偏低,很多课程的访问量只有几百次。由此可见,有些精品课程在申报成功后缺少后续的管理和更新,也有些课程资源只对本校的师生公开,或者教师、学生的利用率偏低,宣传力度不够大,没有现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资源建设、交流与共享。这违背了国家教育部建设精品课程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和共享的初衷。

通过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70.00%的教师认为“教师受益,提升教学质量”,60.00%的教师认为“学生受益,获取更多的课程资源”,39.44%的教师认为“增强了教学团队的凝聚力”,23.89%的教师认为“增强了管理能力”。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信息化水平,而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落脚点,课程的建设质量代表着教学的质量,代表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指出,要将信息化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要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到2020年数字化资源覆盖所有专业。

【参考文献】

[1]国发〔2014〕19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篇3

关键词:中职教育 精品课程 改革 创新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主要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要想提高中职教育的教育质量,就必须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学生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精品课程。

一、 什么才算精品课程

要对精品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精品课程的内涵。中职教育的精品课程主要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有五个一流的标准,那么什么样的课程才算得上是精品课程呢?

1.精品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由于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员,中职的精品课程的目标也必须与之挂钩,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作为重点。在课程开发和设计时,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

2.精品课程的教材。精品课程的教材必须有先进性、适用性、工学结合的特点,无论是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等都要符合课程设计的要求,并且能满足网络课程教学的要求。

3.精品课程的教学方法。精品课程的教学方法必须结合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采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等。

4.精品课程的教学管理。首先精品课程应该能够广泛的采用现代科技元素,进行网络课程的资源共享。其次不仅要教授学生们理论知识,更要结合校内外的实训基地,让学生更多了解企业实际。

5.精品课程的教师队伍。精品课程应该有适当比例的有企业经历的教师,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比例也必须合理,各自承担适当比例的课程教学任务。一门专业精品课程的师资组成应该是该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典型和缩影。

二、 如何对精品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

1.教学观念要创新。精品课程改革和创新首先就要创新教学观念,一是要顺应中职教学中公共基础和职业专业并存、以职业专业为主的教学目标,实现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和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二是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一方面师生之间应该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另一方面理论和实践必须是相统一的,尤其是在中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三是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2.教学内容要创新。精品课程改革和创新的核心就是科学内容的创新,要处理好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教材、实践实习的关系,精品课程的课程设置必须和课程内容有机统一起来,教师要创造性的运用和开发教材,还可以采用和企业联合研发的创新实用型教材,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实习相结合,努力培养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都一流的学生。

3.教学机制要创新。机制要创新,首先要建立激励机制,要在职称评定、利益分配、精神激励上充分体现学校重视精品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其次要建立评估机制,要对精品课程的课程改革、师资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教材建设、课程管理和教学效果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估,要切实落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突出课程质量,确保课程的精品程度;最后要建立岗位责任制,要转变用人机制,精品课程的建设要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和主讲教师聘任制,加强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三、 中职教育精品课程改革创新中应注意的问题

1.精品课程建设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精品课程建设要先做好市场调研工作,要与时俱进适应市场的变化与需求,主动适应区域、行业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并且要根据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办学特点,突出学校的特色。

2.精品课程建设必须要保证其示范性。精品课程是众多中职课程中的精品,因此要对其他中职课程有引领和推动作用,必须坚持精品课程建设的特色性和示范性,这样才能称之为精品。

3.精品课程建设要注重提高教学质量。精品课程建设要真正落实到课堂,真正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要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基础,围绕课程改革和专业设置,多与企业开展办学、实习合作,保持校企长期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让学校成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的基地,让企业成为学校校外实习的平台。

4.精品课程建设要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推广,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和交流推广,开设更多的中职教育精品课程,并加以推广。

四、 结语

总而言之,中职教育的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中职教育改革、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中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改善办学条件,还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因此做好中职教育的精品课程建设的改革和创新工作,是当前中职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一大重点工程。

参考文献:

[1]蒋夫尔.精品课程建设:校企合作才能结出甜美硕果. 中国教育报,2010

篇4

>>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分析与研究 精品课程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体会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浅议高职院校建筑CAD精品课程建设 浅议高职院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 关于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 工科类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探析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探析 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 浅议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精品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高职院校“经济数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高职院校《油气管输工艺》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高职院校化学精品课程后期建设与实践探析 内蒙古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EB/OL]..

[3]史宝会.高职计算机专业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1): 94-96.

[4]李军.网络精品课程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职高教),2007(4).

篇5

关键词:现状分析;必要性;探索途经

钢琴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在幼儿教育的课堂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培养目标不同与音乐学院相比在整个课程设置中课时比例、授课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距离,相对处于属科地位。笔者以为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学科的教学存在着以下不足: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钢琴学科的最高要求是能弹唱幼儿歌曲。因而从低年级开始就让学生边弹边唱。表面上看似乎教学目的明确、学以致用,但笔者以为有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味道。事实上我们知道钢琴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没有经过足够时间的系统训练是很难弹得像样的。即使用幼儿歌曲弹唱曲目来作为钢琴训练教材没有进行必要的组织也难以让学生得到系统的训练。目前绝大部分的低年级学生都是零起点,没有任何钢琴演奏基础,如果学习时间太短暂,还没有足够的弹奏能力,“边弹边唱”对于他们来说未免有点赶鸭子上架。

(二)教材使用不恰当

目前的教材基本通用“拜尔”“车尔尼599”“车尔尼849”《钢琴基础教程》(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或一些钢琴集体课教材。就教材本身来说以上不失为好教材甚至是经典教材。但照搬为学前教育专业教材是否过于牵强?是否对现有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按照教材的顺序作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的教学进度是否有违钢琴这一学科的教学规律?

(三)教学任务不明确

由于缺乏对本专业课程的总体设计,因而教学也缺乏针对性,教学任务不明确,前后缺乏逻辑关系难以形成有专业特点的教学体系。

(四)教学方法不科学

目前因钢琴这一学科在学前教育专用处于属科地位,在加上教学成本等原因,上课基本都是以集体课形式为主。同一教材、同一进度、同一教法,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学生的个性、能力差异、专业特点等都无从顾及。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对现有的钢琴教学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切合实际的改革是相当有必要的。通过改革,摸索出与学前教育专业相适应的钢琴学科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学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再通过一定时间的磨合使之成为精品课程。

(一)明确教学目的

首先应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钢琴这一学科应具备的修养与能力进行探讨,明确学生经过五年(或三年)的学习到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应具备的最低水准。比如,能弹目前最难的幼儿歌曲应具备的钢琴演奏水平、弹幼儿歌曲应学会那些钢琴演奏技巧、从会弹到会边弹边唱到底还需多少空间等都是必须研究的课题。还有目前的学制是三年、五年并存,在目前的学习状态中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最高能达到多高的演奏水平也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另外,除了应付课堂教学外,我们的学生是否还会遇到比课堂要求更高的问题如单位的对外活动、社会活动、继续升学等都是当今很现实的问题,也是学生的另外出路。如此等等都与我们的教学休戚相关,深入地研究这些问题、对教学进行准确定位将使我们明确教学目标、有的放矢。

(二)制定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本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又是本门学科的教学根本。它是编写教科书的依据、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依据、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是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依据、是整个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须以纲要的形式明确规定本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目的任务、教材纲目、教学实施以及本学科知识与能力的范围和结构,准确体现本学科的课程水平与课程结构。教学大纲必须科学、严谨、合理、实用、逻辑严密、切合实际又富有成效。既要顾及钢琴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考虑教学实际、既要突出全面训练又要体现专业特色。

(三)编写一套量身定做的教材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一套针对本专业特点的教材,我们的教学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随意、片面、盲目等现象。手头有什么教材就用什么教材,缺乏本专业特点、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秩序不严谨,缺乏统筹、缺乏大局、缺乏总体规划。因此从我们的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本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及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量身定做编写一套适用的教材是相当重要和十分紧迫的。教材的编写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遵循钢琴教学的一般规律,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钢琴教学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从技术的培养、作品风格、艺术表现等都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教学体系,按照科学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二,内容全面丰富体现专业特色。制定教材内容时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全面丰富。基本内容应包括相关理论(与演奏有关的基本乐理、和声常识、曲式结构等)学习、基本技术(如连音、跳音、双音、音阶、琶音、和弦等)练习、与基本练习相配套的乐曲练习及应用(如歌曲弹唱、即兴伴奏等)练习。

除了传统的钢琴训练内容外应紧紧围绕学前教育这一专业特点充分体现专业特色。首先应在教材中加进适当的幼儿歌曲,让幼儿歌曲钢琴化。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就是儿歌弹唱,通过教师边弹边唱很直观地表达歌曲内容,让幼儿在第一时刻就能了解新儿歌的全貌感受到优美的旋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出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琴弹好了歌却唱走调了、歌唱好了琴又找不着了等顾此失彼的现象,很难做到从容地边弹边唱达到教学要求。如果根据钢琴教学的需要适时地把牵涉到同样训练内容的儿歌编成钢琴曲加进钢琴教材中既可在练习儿歌的过程中达到掌握钢琴演奏技巧的目的又可在练习钢琴的过程中掌握儿歌的弹奏为后面的边弹边唱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到儿歌钢琴化、钢琴儿歌化,一举两得、事半功倍。其次,为了顺利地与教学实际接轨,弹唱与配弹部分应使用简谱。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绝大部分歌曲都还使用简谱,以往许多学生用五线谱弹钢琴可以弹到相当高的程度,但一到弹简谱的歌曲就束手无策。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最常遇到的就是弹简谱的歌曲。因此,简谱练习在实际应用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最后应重视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即兴伴奏是学生音乐理论、钢琴弹奏技术、快速反应、心理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反映,是综合能力的全面体现,在实际教学和社会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教材内容要科学选材、合理搭配,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由于学制的关系(目前为三年)上课时间有限,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造就一个能边弹边唱儿歌的学前教师任务之重可想而知。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材时一定要科学合理。当然,教材应当首先以传统教材为主。传统教材经过无数的实践积累具有无可替代的经典性与权威性,只不过各种教材都有它的适用对象与使用范围,我们切忌死搬硬套,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有效的选择与科学的整合。选材应考虑技术性、针对性、时代性和趣味性等因素,还应注意技术的搭配、难度的搭配、类型的搭配、风格的搭配、体裁的搭配。

(四)明确教学任务、制订合理的教学进度

教学任务大致可分为课堂教学任务、单元教学任务、学期教学任务、学年教学任务与总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全局对三年教学进行全盘设计。首先应对未来的产品进行设计,我们的学生经过三年的训练应具备怎样的能力与修养、训练出如此能力与修养的学生应如何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等。因此我们必须制定教学大纲、明确各阶段教学任务再根据教学实际制订合理的教学进度,

(五)规范科学的教学方法

有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统一的教材我们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实施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规范教学方法。为了全面地理解教材、充分地挖掘作品的音乐内涵,实现集体备课是非常必要的。集体备课可以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步骤等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规范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是教学过程中完成教与学任务的重要平台,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这一平台来实现的。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公主的重中之重。要实现这一目标须从课堂教学内容的制定、教师的备课、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的学习状态等方面下功夫。

(七)创设浓郁的钢琴学习氛围

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往往会把钢琴放在属科的位置,学生往往会放松要求、努力不足,从而影响教学质量。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钢琴教学,除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质量外,很重要的是必须创设浓郁的钢琴学习氛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学科教学的成功,除了课堂教学外更关键的是要进行学科的文化建设。我们可以通过开一些辅导讲座、定期的习奏会、观看音乐会或音像资料等活动来创设浓郁的钢琴学习氛围,也可通过第二课堂如选修课、艺术实践课等机会给学生进行四手联弹、双钢琴及与声乐伴奏或与其它乐器合奏等形式的训练以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八)制定一个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对整个教学的质量鉴定、是对教学效果的价值判断,它通过各种测量系统地收集数据,对学生通过教学在学习成就上发生的变化给予定量或定性的判断。它总是和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本质属性是对教学活动的价值判断。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评价乃是系统收集数据,以确定学习者实际上是否发生了变化,确定学生是否发生变化的数量和程度。”另一位心理学家格朗兰德则认为:“评价是为了确定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收集、分析和解释信息的系统。”因此,制定一个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完全必要的。它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和出现的问题、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励学生的学习斗志、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和自我意识、对学生的管理、教学的动态平衡调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钢琴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应当始终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以科学、公正、准确为标准的评价原则。演奏方法、演奏技术、完整性、音乐风格的把握、艺术表现、进步程度、完成作业情况、平时的努力情况等都是我们应考虑的因素。

篇6

[关键词]精品课程 精品资源共享课 转型 升级

[作者简介]蓝洁(1981- ),女,广西博白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处,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天津 300072)方绪军(1982- ),男,黑龙江大兴安岭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处,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广西 南宁 530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广西高校教学名师项目“高职院校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12GXMS190)、2013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职院校教师‘工教结合’研究”(项目编号:2013JGA317)、2012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课题“职业教育与民族地区产业竞争力互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ZD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020-03

近年来,高职教育逐步进入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课程改革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抓手。在这样的形势下,《教育部关于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以下简称《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以下简称《办法》)等政策文件的出台,将高职类精品课程建设推入崭新的转型升级与发展阶段。高职类精品课程向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转型升级本身就是一个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过程,需要以实践获得的理论来推动课程发展,以研究的成果丰富课程内涵。因此,从高职院校的视角来分析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向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转型升级是十分必要的。

一、明晰转型升级的背景

(一)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回顾

根据评审指标的改革与发展,高职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3~2006年。高职类国家级精品课程与普通本科精品课程共用一套评审指标体系,虽另附“精品课程评审指标说明(高职高专课程适用)”,但高职类精品课程评审的针对性、公平性和导向性不强,忽略了高职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分类定位。在这一阶段,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占全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比例仅为16%左右。

第二阶段是2007~201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类型”后,充分考虑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的高职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制定并实施。与第一阶段相比,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上强调“必需够用为度”、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二是在教学效果上增设“学生实践活动评价”的相关指标;三是强调实践条件和环节,2007年的评审指标体系中,实践教学由二级指标上升为一级指标,2008年修改为对实践条件的评价,体现高职教育侧重专业领域课程和含有实践环节课程的建设,提倡职业性的改革方向,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工学结合的特色。在这一阶段,高职课程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共有1042门高职类课程被列为建设对象。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独立评审标准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实施分类指导的亮点。

(二)高职类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政策简述

2011年至今,教育部没有再组织大规模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而是实施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意见》和《办法》的颁布,拉开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大幕,高职类国家级精品课程也在新的评审和指导标准下向着精品资源共享课转型升级。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是在 “十二五”期间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中,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不属于原国家精品课程基础上升级改造的课程”也就无法进入评审遴选;从2013年起,采取招标建设和遴选准入两种方式建设一批新的课程。2012年首批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课程有1011门,其中高职类精品资源共享课336门,占总数的33.23%。在《关于开展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53号)的推荐课程限额中,2012年未完成转型升级的原高职国家精品课程中的530门将进入推荐限额范围。因此,原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是当前高职院校开发和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重点。

二、把握转型升级的着力点

高职类国家级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着力点可从评审指标体系的两个维度来分析和把握。

一是比较高职类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与原高职类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异同,从中把握精品资源共享课与原精品课程建设之间的继承关系,充分利用原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避免资源浪费,同时也挖掘转型升级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建设。对比原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保留了对课程设置与定位、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条件、教学效果等指标内涵整合更新到教学资源、建设环境的基本内容中,但最突出的特征是充分强调了课程资源“持续更新与共享”的指标内涵,着力于推进课程资源的共享。因此,高职类国家级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首要着力点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做到课程资源的共享。应结合课程资源的完整性、课程结构的标准性要求,提升技术支持的条件,使精品资源共享课能够满足在校生和社会学习者的需求,并促进全民学习意识的养成。

二是比较高职类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评审指标与普通本科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评审指标的异同,从中明确高职类课程建设的特殊基础和发展导向,挖掘高职类课程的特色。《办法》在课程团队、内容、资源、技术四个方面明确提出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高职类和普通本科类课程进行完全的分类评审和建设。高职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评审指标充分强调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方式、课程负责人的行业影响力等主要评分观测点,将行业企业对课程建设的贡献、课程负责人工学结合的执教能力、行业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力度、课程拓展资源中的典型新技术应用和生产案例等纳入评分标准。由此,高职类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另一着力点应是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特征,在课程建设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共同研究课程教学内容,合作开发课程。

三、落实转型升级的必要环节

(一)检视与扬弃

“检视”意为回顾检查,“扬弃”则是哲学术语,包含抛弃、保留、发扬和提高的意思,既有克服,也有继承的性质。结合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着力点,检视与扬弃应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基础性战略,这一环节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克服、抛弃原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消极影响。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经过近十年的评审与建设,从建设成果和各方面的反馈来看,主要的不足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遴选出来的精品课程适合于教师参阅,不太适宜学生自学。由于评审指标在内容、功能、标准方面的模糊描述,致使多数原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交互性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是高职类精品课程建设重模仿,轻特色,形式主义较为严重。例如,有的高职院校将精品课程当作学校的面子工程,为通过评审,严格模仿已建成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设计内容框架,模糊高职类课程本身的特色,忽视师生的实际参与使用效率,缺乏课程持续建设的长效机制等。已经暴露出来的两个主要问题应是高职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予以抛弃的思路和做法。

2.保留和继承精品课程建设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并发扬到新的阶段。原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课程资源、教学方法等都应在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实现有效衔接和进一步持续深化建设。按照“五个一流”的建设标准,国家级精品课程已组建一批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丰富课程建设经验的教师团队,这支一流的教师队伍仍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力军;在“一流教学内容”框架下形成的涵盖课程教学大纲、教案、案例库、素材资源库、试题库等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应通过规范化、格式化的技术调整,整合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在“一流教学方法”的引领下推进的探究式、讨论式、案例研究、问题解决、游戏竞赛、第二课堂、小组学习等学习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同样应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得到进一步强调。

(二)转型与升级

1.转型。“转型”意为转变类型,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转型主要包括课程资源开放理念的转型和课程面向对象的转型两个方面:

首先,课程资源开放理念的转型指从课程资源的有限开放转向充分开放共享。原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目标是评选一批高水平的示范性课程,虽同时提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大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鼓励开放网络课件、授课录像,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但不作为评审的指标和观测点。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的监控信息显示,只有65.07%的课程访问率为优良,另有23.77%的课程因存在“找不到服务器”“该页无法显示”等问题而只能偶尔访问或根本就不能访问。相比较而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普及,因此强调课程资源必须“持续更新与共享”,并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恰当表现形式和工具开发并汇集教学资源,便于用户浏览、下载、链接和使用,课程网站无访问限制或‘无法访问’监控记录”列入高职类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评分标准,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共享成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必要条件。高职要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应在课程资源开放的理念下充分推进资源共享的转型。其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服务对象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向服务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为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秀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满足学习型社会对学习资源的需求,从而增加课程的受益面,扩大课程的共享范围,提高课程的有效性。

2.升级。第一,课程核心内容的升级。课程核心内容的升级主要指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升级改造。在课程教学目标上,应充分重视培养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将终身学习的方法、技能列入课程学习目标中;在教学内容体系中,应重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补充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从而构建适应职业能力培养需求的实践内容体系;在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上,采用参与式、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通过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资源方面,注重课程资源之间的逻辑关联,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整理课程内容,形成高职特色性、交互式的丰富的课程教学辅助资源。

第二,课程资源规范与技术的升级。课程资源规范与技术升级的目的主要是克服原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性不强、规范性不高、兼容性不够等问题。《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分别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本资源、拓展资源提出具体的规范和技术要求。

基本资源的规范与技术升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本资源的结构必须按照课程概要、课程模块、教学单元和教学资源来组织,形成框架规范的基本资源结构;二是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演示文稿、教学录像等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应形成相对统一的存储格式,如文本文件采用DOC或DOCX格式,教学录像采用MP4格式,图形图像素材采用GIF、PNG、JPG格式等;三是统一基本资源的元数据,以支持惯例系统对数据的管理和维护。

拓展资源的规范与技术升级主要指课程案例库、素材库等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应遵循应用程序接口、数据导入导出接口统一的要求,技术构架须采用分层设计理念,设计尽可能便于用户操作的界面。拓展资源中网络课程的提交方式必须符合“CELTS―9.1内容包装:信息模型规范”或“SCORM 1.3”标准。

(三)创新与辐射

1.创新。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要突破和超越原有课程建设模式,应从课程文化和课程资源两方面进行创新。

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程文化创新应在深化“职业性”课程文化的基础上推进。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对高职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活动、课程内容和教学评价都有一定的规定作用。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应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课程设计理念上充分体现职业性,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贯彻和形成职业性的课程文化。具体而言,应以劳动者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技术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结合技术实践知识和工作实践过程展开课程结构、梳理课程内容,更新课程组织、实施、评价方式等。

提高“原创性”课程资源的比例,是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创新的另一路径。由于高职课程教学中包括很大比例的隐性经验授受,而隐性经验在承载形式、传播方式等方面与显性经验存在明显的区别。这就决定了高职课程知识不能仅依靠语言、文字进行传递,结合教师个人实践经验的特殊性而形成的原创性课程资源在高职课程开发和建设工作中占到相当大的比例。这部分传授隐性实践经验的原创性课程资源应是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开发和建设的必要工作,也是创新的主要突破口。

2.辐射。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辐射功能的发挥,应充分考虑当前信息化新技术的学习功能,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增加精品课程资源的普适性、有效性、易用性和共享性。随着信息技术的推进,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交互式、移动式终端的普及,博客、WiKi、SNS等网络交流软件和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当前在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学习模式产生变革性的影响,使学习形式从时空的固定化过渡到移动性、学习过程从单向输入过渡到交互影响、学习内容从严密的知识逻辑体系过渡到碎片化的微型信息组合。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应把握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契机,开发适应移动媒体的学习资源,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工具的灵活性、个性化特征,最大化地实现学习者内在的学习目标,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精品课程 餐饮服务与管理 酒店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康萍(1969- ),女,江西吉安人,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商务旅游;刘江海(1982- ),男,江西九江人,江西青年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酒店职业教育、会展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江西 南昌 33003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141-02

酒店业作为我国最早对外资开放的行业之一,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10多年,更是发展迅猛。酒店人才的培养日趋凸显出重要地位。作为培育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对每一门专业主干课程,都应该精心规划、合理开发,对接行业需求,从而向社会输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从学院成立之初就已开设酒店管理专业,并不断深入开展市场调研,认真规划专业发展,努力培育学院精品课程。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之上,于2009年开始着手按照省级精品课程的要求,成立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小组,并指定课程建设负责人,聘请专家指导,进一步提升相关课程的内涵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学院及课程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江西省教育厅于2011年正式批准“餐饮服务与管理”为省级精品课程。

一、餐饮服务与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

1.明确课程目标。深入行业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同时结合餐饮从业人员及学院本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召开专家论证会,根据行业的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行业发展的要求,实时地调整相应模块的教学目标,使之更加贴近酒店餐饮中所需的服务与管理的实际,满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

2.完善课程内容。建立以酒店餐饮管理人员、餐饮一线高级服务人员、学院课程骨干教师、校外职业教育专家为主要成员的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培养酒店餐饮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中心目标,注重学生餐饮管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切实将本课程建成“教、学、做相结合”的模块化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一是切实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调整各教学模块的课时分配,加大了技能模块课时比例,使实践教学课时占总教学课时达到60%以上。二是注重强化餐饮服务与管理案例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服务与管理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促使学生具备从事餐饮服务与管理技能作为教学目标,不断开发具有特色的情景式综合实训课,针对职业岗位及其能力的相关要求,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增加案例及情景创设式教学,使学生进入餐饮服务与管理的情境,在掌握服务技能和管理艺术的同时,养成服务意识,积累实践经验。

3.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按照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做一体”和“精讲多练”的原则,根据本课程中各模块的特点,灵活运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来实现每一个模块的教学目标。同时,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条件,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构建起专业课程的QQ群共享平台。将教师教案、习题、案例及视频等相关教学资料上传共享平台,还可以将学生的作业及学习心得上传。从而,真正实现师生教学相长、专业资源的共享。

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职业化教学法。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演示来引导学生进入理论领域,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及情景模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其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从而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在运用理论来思考实践,在实践中学会总结,进而培养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课堂教学外,完善学院旅游服务中心酒店服务部的管理,加强指导,利用校企合作、行业关系开辟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开展各项专业技能的专项比赛,提升服务技能,并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各种比赛的机会,加强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让学生的能力在现实的业务环境中得到锻炼、提高。

在教学手段方面,为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电子课件,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明了,并在课堂教学中植入背景音乐,促进师生在近似酒店餐厅的环境中沟通交流,更快地进入职业角色。建立QQ群互动平台,完善课程的精品课程网页,丰富电子资源库,将更多的课程教学资源在校园网上公布,建立起学生自主课程学习系统,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

4.加强课程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餐饮课程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行业经验,导致专业师资匮乏问题突出。对此,我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在现有课程团队的基础上,通过在职进修、参与国内外行业培训、到相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同时聘请行业兼职教师等途径,建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效果良好的“双师型”教师梯队。首先,派出教师到酒店挂职锻炼。课程骨干教师每年进入行业企业单位锻炼时间累计不少于30天,强化教师与行业及实践课题的联系。教师经历挂职锻炼后,教学与行业实际的结合更为密切,效果大大提高。其次,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参加培训、参与或承担科研课题、编写专业教材、参与课程教学研究等方式,进一步熟悉教学内容、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最后,积极引进行业兼职教师担任专业实训指导老师,定期开展专业技能指导。

5.夯实课程资源建设。在现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构建课程项目资源库。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承担对外技术服务的机会;建设本课程的图书资料室,主要为专业技术藏书和相关期刊;完善现有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确保实验实训设施完好率和实验开出率均达到100%。

编写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突出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教材或实训指导书。组建由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一线的专家和专业课程教师组成的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适合高职教学层次和 “教、学、做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课程教材与实训指导书。通过收集教师课程教学案例,购买专业教学课件等途径,构建课程项目资源库。建立课程图书资料室,主要为专业技术藏书和相关期刊。制作各种电子化学习资源,构建课程学习系统,全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建立课程建设示范工作室,以便学院其他课程推广应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巩固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加强与省内有实力的酒店餐饮企业的合作,重点服务当地经济,共同做好酒店餐饮服务及管理人才的开发和培养。扩大学院旅游服务中心酒店服务部的规模与影响力,通过开展对外服务来扩大本课程在省内高校及行业内的影响。

建立与合作酒店之间畅通的沟通平台,加强本课程与行业的合作关系。逐步完善网上教学资源的管理,建立适时更新的机制,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行业需求保持同步。并同步更新网上学习资料,如教学大纲、多媒体电子讲稿等,确保学生能获得最新的学习资源。

6.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作为职业教育中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在考核上要强化课程教学的能力导向,对考试内容进行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体系,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成绩。我们建立了标准化考核方案与题库;建立以综合运用能力考核为中心的模式,加大实践环节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例,使实践与理论成绩之比达到2∶1。完善笔试、操作、情景设计等多样考核评价方式,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并根据课程的特点,综合校内老师、实训专家、学生小组考核评价,实现学生、教师、专家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中,以课程模块为基础,明确各模块中各个子项目评价的分值比例,以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综合运用的考核为目标,随学随考,也可以选择课程结束时再次参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提高各项专业技能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对教学环节实施全过程的监控,建成以学校为核心、学生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二、对餐饮服务与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1.省级精品课程需要明确课程目标。了解行业需求是做好课程建设的基本前提。在建设餐饮服务与管理精品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前提。我们在确定为院级精品课程时,就开始研究餐饮服务与管理的岗位需求与关键技能要求,并根据实际要求设立教学内容,率先在省内开展单门课程的岗位见习,学生学习的内容与酒店餐饮需求的完全一致,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学生供不应求,这正是得益于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效果良好。

2.省级精品课程需要突出课程特色。课程的特色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有自身特色的精品课程可以更快地提高课程地位,成为省内同类课程的榜样,还可以以特色点为突破口,由点带面,应用到课程建设的其他环节上,最终实现课程水平的全面提升。精品课程建设的资金有限,因此必须把资金先投入到能凸显课程特色的成果上。我们的校本教材《餐饮服务与管理》是在充分考虑行业的特点和需求上编写的。为适应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结合课程内容的改革研究,将逐步开发“电子教案”和“网络视频课程”。

3.省级精品课程需要借力行业支持。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的资金数额较大,仅仅依靠财政资助和学院配套是难以完成建设任务的。我们认为要用好基本的资金,就要把资金用到课程建设最需要的地方,以最快的速度提升课程整体水平,还要把精品课程的建设归到学院和系部的专业建设、科研建设和基础条件建设等项目中,发挥整体效益。同时,要加强与酒店企业的联系争取资金支持,尤其是实训室和实训设施设备方面,自身的资金只能搭建起基本的框架,使得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总面临着不同的制约因素,影响着整个课程建设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而由企业提供实训用品、实训场地等,就可以减少相应的资金支出。

4.省级精品课程需要打造精湛的教师队伍。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如果没有一支热爱教育事业、忠于教育事业、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课程的建设工作是难以完成的。同时,教师还要具备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娴熟的专业教学技能和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教师参加学科建设和教学研究,可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教学与科研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途径,还是促使精品课程保持“示范”水平的需要。因此,我们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教学与科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和业务水平,形成课程教学的梯队,为课程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省级精品课程需要学院领导的重视。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也错综复杂,要有领导的重视才能顺利开展。为推动精品课程建设,我院成立了专门的精品课程建设小组,院党委还召开专题会议,在教材编写、科研、企业挂职锻炼、技能培训等方面都给予了政策和经费方面的支持。并要求相关部门在多方面予以配合与支持,督导组也定期对课程建设的进度予以跟进。在学院领导的重视下,“餐饮服务与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得以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柳礼泉,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2]刘江海.基于就业导向的酒店专业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1).

篇8

关键词:高职;英语;精品课程

“英语”在不同学科和领域中的通用性和支撑作用,使其在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今天,高职英语的课堂教学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与挑战,精品课程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无疑是对高职英语课程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英语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高职英语精品课程建设应以现代英语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建设大专层次的,具有较强实用性的教材为基础,以现代多媒体手段为平台,以英语教学改革为重点的整体课程建设。其目标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最终目的,建设校、省、国家三级英语精品课程。在高职院校进行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是践行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促进英语教师转变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对课程实行宏观管理,推动课程整体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它对本校的英语教学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对其他院校的英语教学也具有示范、借鉴和共享功能。

二、高职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以课程带头人为核心的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质量好、教学研究能力强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实现精品课程教学有效衔接的基础。为此,应组建以课程负责人为核心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教师不仅要教学理念先进,方法多样,掌握与其所教专业相关的知识,更要具备较高的英语理解和转化能力。例如,教计算机英语的教师自然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还要不断更新电脑英语词汇;在物流专业任教的英语教师不仅要对物流领域的新动向有所把握,还要掌握大量物流专业的英语词汇,熟悉相关物流业务常识,否则就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从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并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基于高职类专业为主的现状,树立高职英语教学要为培养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性人才服务的思想,并使之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教学内容不能单纯囿于课本,应是书本内容的提炼,应针对大专生的英语水平确定难易程度,并注重基本点、重难点和方法以及内容的更新和拓展,同时添加与该专业有关的最新的、实用性的专业内容。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建设。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催化剂。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而启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别是要注重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4.教材建设。经过试用、对比,选用适合本校学生英语水平,能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国家规划英语教材。教材的选材要新颖、题材要多样、内容要丰富、趣味性强,且练习形式活泼,能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同时还应计划编写专业类的英语教材,增加英语的实用性。

5.实践教学建设。据统计,学生的英文信息60%以上来源于第二课堂。因此,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超越课堂,跳出课本,大量地浏览和涉猎更宽泛的知识领域。同时,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英语单词竞赛、经典影片欣赏、调频英文广播、英文短剧表演等,这些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从而能使学生们开阔视野,加深对所学语言、文化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三、关于英语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几点认识

1.教学模式难突破,公共课的职业教育特色不鲜明。教学模式难突破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公共类课程没有职业倾向性,很难找到该课程“工学结合”的切入点。高职教育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而让教师头疼的就是如何找到这类课程职业教育的特色。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很难具备职业教育的特色,而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体系却又在逐年重视高职的特色与创新,注重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

2.要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精品课程建设是任课教师额定工作量以外的工作,教师要在课余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学校要在经费、条件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同时在诸如职称晋升、精品课程的地位、教师的待遇等方面制定出积极政策,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3.要注意对教师进行网络技术培训。多数教师特别是部分老教师计算机水平不高,对于网页制作、资料上传等更需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因此要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经类课程;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

教学质量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生命线,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而课程建设是专业、学科建设的落脚点。所以,课程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一、高职院校财经类课程设置的问题

1.课程教材形式比较传统。教材是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必备工具。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主要是以传统的文字教材为主,以多媒体及CAI教学课件为辅。而财经领域内目前涌现了诸多与财经专业相关的新型信息管理系统与工具,如网络银行、网络营销、电子(金融)汇兑等,这些属于电子教材或电子模拟系统。这类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融合的新型知识获取须更多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与仿真操作,以及多方交互的学习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显然,相对信息技术知识更新的速度,单纯的传统文字教材组织结构已无法融入最新的技术知识,不能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新发展。

2.课程教学内容更新相对缓慢。财经类专业知识的快速更新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之一,这个问题在多数财经类课程教学中较为普遍。目前,高校财经类专业课程中的会计、经济法、税法等课程国家已有新制度、政策出台,但从教学大纲来看,这些课程教材更新缓慢,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相对滞后。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自作主张改变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这就直接导致教与学都不能适应实际需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对滞后,学生财经类专业知识掌握的时效性不够。

3.课程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课时较少。财经类专业课程的知识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需通过实际运作环境的模拟与仿真,才能真正实现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和实际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在目前教学环节中,由于缺乏与专业实践教学相适应的环境,学生多数通过单纯的课堂教学方式来获取知识,少有模拟仿真的有效实践,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难以真正得到提高。

4.师资力量知识结构单一。大多数财经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即从事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理论知识非常丰富,但缺乏实际的应用和操作能力。财经类很多课程是涉及多专业知识的,这就要求教师同时具备多专业的知识。

二、高职院校精品课程解读

1.课程理念的先进性。课程理念的先进性,是指要明确理解高职课程的内涵与外延,清晰认识课程的服务对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职业指向以及课程与职业岗位和就业市场的联系等。

2.课程内容的先进性。表现为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适应性和技术技能应用性。科学性是指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合理,前沿性是指课程内容反应了科学技术及应用的最新动态,适应性和技术技能应用性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最本质属性。

3.课程实施的先进性。指课程实施(教学)要根据客观条件和客观需要,合理灵活地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教学模式,增加研究型、讨论型、自主实践型等课程,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同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先进实验仪器设备将之有机整合到教育过程中,构建富有成效的师生满意的课程实施平台。

4.课程教师水平的先进性。高职院校教师水平的先进性是指教师学术水平高、技术应用能力强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没有三位一体的高水平的教师,“精品课程”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深化财经类课程教学改革,创精品课程

1.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要加强名师队伍建设,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强化课程负责人制,课程负责人既是课程开发与建设的主要责任人,也是教学与科研的学术组织者,课程日常事务的管理者以及课程建设质量与教学质量的责任人。在精品课开发与建设中,要根据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有目的、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科研背景、专业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鼓励教师积极通过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课程体系建设。在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中,课程体系建设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要与技术进步相适应,要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相适应。新的课程体系既要有本地区、本专业、本课程的特色又要有普遍适应性。

3.课程内容建设。课程内容建设,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和精选优化既要注重技术教育,又要注重人文教育;既重视专业教育,又重视综合能力培养;既充分发挥课程在课程群中的独特作用,又注意加强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强其内在逻辑性,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结合上,构建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框架。教材的编写和选用要紧紧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构建“学习包”等形式,形成文字教材、电子教材、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相配套的系列教学用书和教学软件,适应多样化的教学需要。

4.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财经类很多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和专业,必须注重应用能力、运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注重模拟、实训、实践等环节的教学,培养好用、顶用、耐用的,面向一线的兼用型人才。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理想入手,以掌握方法论和创造性思维为主线,以知识、概念和理论为基石,采用启发式、发现式、案例分析式、情景式教学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开设有关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验室,模拟各种真实的企业环境,提高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在实践性教学环节采用案例教学。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特色决定了在教学环节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也要注重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高度仿真性的模拟情景和背景资料,组织案例分析与讨论并亲自进行全环节的模拟操作。再根据实践操作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在学生模拟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学生的模拟资料为案例,将其展示出来,让学生面对自己操作的结果自己找问题,这比教师单纯地指出问题更能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在实践环节采用案例教学,这更能使学生得到实际训练,更有利于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从而使学生毕业后就基本能定岗工作。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努力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加大实验室建设与开放的力度,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实习、实训体系开发与建设。大力开展仿真实验、模拟实验的研究。

5.建立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课程评价是办学主体依据自身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对被评课程的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教材建设、课程管理、教学效果等诸方面的价值判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课程的评价与检查,以评估促进建设。

评价指标体系要促使课程建设体现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促使课程建设出“精品”,使被评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始终保持课程的生机和活力,与社会发展、就业市场变化保持同步。评价体系要注重下列几个方面:(1)突出质量意识。教育质量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题,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优化课程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使有限的课程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产生最好的教育效益。在评价体系中要深刻突出高职的岗位技能与普适性能力并重培养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要求。(2)评价体系要反映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和课程发展的特征与趋势。要把我国的职业课程的发展放在国际职业教育课程的整体体系中加以审视和评判,使课程既反映我国的职业教育需求特征,又具备国际视野。(3)处理好教师、学生以及评价指标制定者之间的关系。所制定的指标体系要充分考虑实施后使学生获得发展,又有利于不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根据自身的条件实施有特色的教育,获得有个性的发展。(4)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即比较容易地被人们用来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实践,能够很好地获得课程实践的信息反馈,分析课程实践的效果。

6.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在高职院校精品课建设过程中,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是确保出精品的有力措施。激励机制的建立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精品课的建设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个人成长。高职院校要制定与精品课相关联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2)精品课的建设要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使精品课的建设融入教师的日常授课中,“天天精品”要成为教师授课的常态。(3)精品课的建设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精品课的建设不仅是集众智的过程,更是建设优质教材,建设先进的实验、实习、实训基地的过程,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很难获得这些物质性的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充足的资金支持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精品”含金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王海春.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2]郑家茂,张胤.“课程”与“精品的课程”:“精品课程”解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5).

[3]戎成,李锦伟.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与申报的实践体会[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篇10

关键词:CorelDraw;精品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058-02

一、引言

职业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最主要的是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特点,体现课程内容的创新与改革。能够通过优秀的教师队伍把知识与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真正的提高教学质量。《CorelDraw》作为职业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方向专业广泛开设的基础课课程之一,其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往往最能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特点。创建一门精品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需要将优秀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高效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管理等各种优势组合起来,形成一门优质的示范性课程。

我校已于2009年开设《CorelDraw》课程。通过这些年的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我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队伍逐渐形成教学资源丰富、师资力量强大的教学团队。《CorelDraw》作为本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目前已经进入课程系统深入建设阶段。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广泛地社会调研,就《CorelDraw》精品课程建设方面提出一些探索与建议。

二、课程建设的理念与思路方面

《CorelDraw》课程建设设计思路主要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性与应用性”。教学内容的选定上要体现专业和行业的特点,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内容的整合过程中,要突出以应用为主旨,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贴合企业实际工作内容,强调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与能力转换成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构想与创新方面

(一)教学内容与方法要具有真实性、实用性

《CorelDraw》作为一门集设计性与操作性技为一体的课程,教师在进行课程内容与方法的结合过程中,可以考虑将《CorelDraw》课程实施分为:基础能力教学阶段和岗位模拟实训阶段。其中,基础能力教学阶段主要通过利用实际应用案例达到熟练操作CorelDraw软件的目的。而岗位模拟实训阶段则要与真实企业紧密结合,实行“岗位案例”实训。

《CorelDraw》作为平面设计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必须与当前社会最前沿的设计理念相结合,以“岗位案例”为课程载体,以目前企业工作岗位内容分别设定教学内容,以岗位工作能力作为考核标准。其中教师主要负责项目案例的客户需求分析、完成作品艺术、色彩构成分析以及组织课程的实施。

在基础能力教学阶段中,主要完成对CorelDraw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传统的设计软件教学过程是由掌握软件操作工具开始,然后通过实例让学生熟练运用各种工具。许多同学学起来感觉知识繁杂,等真正接触到案例时,前面所学的工具大多已经忘记,无法连贯性地掌握。针对此情况,可以将案例进行切割,但一定要确保案例的真实性,只有让学生知道自己面对的是真实的企业案例,才能让他们从内心真正重视起来,从而激发解决此问题的兴趣。这样,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在岗位模拟实训阶段的教学中,教学内容要注重真实性与适应性。首先,教学内容是以“岗位案例”为载体,这就要求“案例”的真实性,一定要来源于企业的真实案例。基于此要求,学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必须是一种深度合作,不能只是局限于表面工程。其次,要根据企业项目需求和学生素养定位来合理选择“岗位案例”,以循序渐进的方式组合,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地选择项目案例,已达到更好的教学设计效果。

把企业的“岗位案例”由工作领域的内容转换成学习领域的内容,大概分为以下几步骤:接受案例―学习案例―分析并拆分案例(形成案例中涉及的单项任务)―逐一分配拆分后的学习任务―探索完成学习任务―重新整合完成后的任务,教师进行三步分析(需求分析、完成作品艺术性及色彩构成分析)。

(二)学校与企业密切结合,实现教师真正意义上的下企业实践

基于以上教学形式,教师作为课堂的构建者与引领者,这就必须具备一个先决条件:教师必须真正意义上的走入企业进行实践。任课教师只有深入企业实践,才能接触到企业的真实案例,带来企业一线的客户案例操作。根据每个岗位不同,进行工作任务分配,工作领域分类,然后将其内化并融合于学习领域的课堂教学。最后使整个学习领域分成学习情境、学习设计课程等基于工作岗位过程分类的系统化流程传授给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岗位案例”教学。否则这门课程的讲授形式与内容只会变成一席空谈,流于纸上谈兵。

四、基于体现能力本位的教学评价与考核方面

学生行为表现评价和学习态度评价在教学中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中允许学生进行错误的尝试,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来思考问题。对于那些在探索过程中大胆尝试,敢于挑战的学生,即使最后结果不尽人意也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鼓励其学习态度及探索行为,并对其学习方法做进一步指导以更加激发其学习兴趣。

五、结语

《CorelDraw》作为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起着架起与基础类美术课程联系的作用,同时为以后学习平面网页制作类软件打下基础。所以,在做这门精品课程时,要注重其在体系中的适用性。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进一步适应社会变化,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詹珊.精品课程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由写作精品课程建设说起[J].中国大学教学,2006,(03).

[2]邱有春.CORELDRAW课程改革探索[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