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绿色建筑案例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内绿色建筑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绿色”往往沦为开发商吸引眼球的“噱头”。绿色建筑的实际内涵究竟是怎样的?什么样的建筑才能称之为“绿色”?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存在哪些误区?当今的房地产市场存在的所谓经典绿色建筑是否存在瑕疵?北京大学房地产总裁黄埔班特聘老师成通宝在“绿色地产实践与应用”课堂上,从典型绿色建筑的宣传及存在问题、常见绿色建筑设计招标问题、绿色建筑的要求及策略以及实战案例分析及借鉴等方面进行了专业而深入的分析。
通过对当前绿色建筑的深入剖析,成通宝认为,当前国人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存在偏差:“目前国内的开发商,在开发绿色建筑过程中经常犯的错误就是在关键绿色技术上的取舍不到位,要么是为了绿色而绿色,轻信国内的一些咨询公司的建议,要么是哪些技术容易通过而让建筑获得绿色,就选用此技术,而不去真正站在客户角度考虑未来客户付出的购房成本和运行费用。”
关于国内的绿色建筑标准,公认的是2006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按照各项指标的不同,该标准将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成通宝指出,由于在实际的等级划分中往往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少开发商由于不理解绿色建筑的内涵,或是仅仅为了让项目获得绿色建筑的称号而做出与绿色建筑相去甚远的决策。也正因为标准在操作过程中的“灵活性”,使得同一地区、同一星级绿色建筑,有的空调费和采暖费高于另一个同一星级的绿色建筑。加上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差别,使得绿色建筑市场显得混乱。
除了国内的标准,目前业内比较认同的是美国LEED标准,不少企业都以此作为绿色项目的卖点。但成通宝认为,这显然是没有对美国LEED认证标准进行深入研究而得出的错误结论。根据成通宝的分析,按照美国LEED标准,绿色建筑可以根据得分的不同分为四个级别:认证奖、银奖、金奖和铂金奖。“这给了开发商很大的空间,不少开发商会把容易得到的分都得到,但对未来用户很有利的分数都扣掉,这就是为什么市场上很多获得美国LEED金奖认证的项目在节能的分上却很低,也就是说,不能降低用户的能源使用费用,不能降低物业费,所以并没有实质意义。”
另外,成通宝指出,除去标准的不统一以及在标准实际操作时的“灵活性”,轻信所谓大咨询公司的建议以及开发商在宣传绿色建筑时“避重就轻”的态度等都是造成绿色建筑沦为“噱头”的重要原因。
篇2
【关键词】生态规划;民生关怀;生态城区;绿色社区
1. 前言
(1)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得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6%,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城镇化发展关系到区域、城乡的统筹发展,关系到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1],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居民面临着住房、工作、交通、生活等不同方面的问题。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民生保障与居民幸福生活成为世界各国在城区规划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关注之一。以人为本和生态保护应是城区规划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城区的发展应以居民在城区内的舒适生活为根本目标,指导优化规划布局、完善配套设施、创造舒适的室外环境、共享公共资源等成为实现民生保障与居民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
图1LEED ND民生关怀内容分析(2)本文主要关注城区开发过程中的民生关怀,首先分析了美国绿色社区认证标准(LEED-ND)、国内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对民生关怀的相关要求,然后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异同点的比较与研究对我国城区规划与开发进行思考,最后结合天津市解放南路生态城区的案例对城区规划中的民生保障进行了实践研究。
2. LEED评价标准中的民生关怀内容
美国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Design)标准是美国绿建协会(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提出的以商业运作为主要运行模式的国际化的认证体系,包含街坊(LEED for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和建筑(LEED for New Construction, Core and Shell Development, Schools, etc)两个层面的标准[2]。LEED ND主要从选址及连通性、邻里模式设计等体现对民生关怀的关注[3],提倡紧凑型开发、选址在对私家车依赖少的场地、建设混合使用的邻里中心、规划混合收入人群的多元社区以及邻里学校,同时注重慢行系统设施与环境的建设,包括自行车交通网络与停放设施、可步行的街道、绿树成荫的街道、减弱区域内的热岛效应等(图1)。
3. 国家绿色生态城区标准中的民生关怀内容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1]民生关怀内容主要体现在对规划布局的优化控制和城区生活配套设施的合理配置两方面(图2),要求“城区内50%以上的街坊包含居住用地(R2类)、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类)、商业服务业用地(B类)中的任意两类用地”,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科学,道路交通规划合理便于公众绿色出行。同时注重城区内混合收入人群的住房设置要求“城区中保障性住房套数占住房总套数的比例不小于20%”,“城区内公共(开放)空间应供大众免费使用。政府运营的公共开放空间全部供居民免费使用”,城区内设置技能培训中心,设置老年人社会服务设施。在慢行系统方面要求城区内规划建设连续的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系统。在室外环境方面要求降低热岛强度等[5]。
4. LEED ND与国家绿标中的民生关怀内容对比分析
4.1LEED ND标准、国家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在民生关怀方面具有相关的要求,综合比较各标准中相关内容,其相同点主要体现在:
(1)LEED ND与国家绿色生态城区标准均鼓励临近已开发区域进行城区的规划与开发,充分利用既有城区的基础设施条件。
(2)均要求通过科学的规划布局为居民生活、工作提供便利的基础条件,空间上的短距离与通达性是居民生活便捷的保障,也是居民采用慢行交通方式出行的前提。
(3)均对室外环境、绿色交通等提出要求,通过创造舒适的微气候与室外环境,促使居民采取自行车、步行等慢行交通方式。
(4)均在居民共享公共资源方面提出要求,通过要求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共享性、混合收入社区的建设等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享用,从而在规划设计阶段确保对社会各阶层的民生保障。
(5)两个标准不仅关注合理的选址、完善的设施配套,而且重视规划过程中公众的参与,强调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公众的参与。
(6)均提出了无障碍设计要求,体现对特殊人群的关怀。
4.2其不同点为:
(1)国家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提出了历史文化的可持续性要求,关注规划对历史文物的保护以及城区有一定历史文化特色的既有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再利用。
(2)国家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提出了针对老年人群体的社会服务设施配套要求,表达了对特殊群体的关怀。
5. 生态城区规划中民生关怀的实践案例
综合分析国内外的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后,我们在具体项目实践中尽量采用各标准的优点而完善各自的不足,本文以天津解放南路生态城区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以人为本、服务居民是解放南路生态规划民生关怀方面的目标,生态规划中设置了民生保障一级指标,并在设置了对应的从属级指标对一级指标进行细化,通过区域、街坊、建筑三个层次的控制与实施来达到生态规划对民生关怀的要求(表1)。
6. 结论
LEED ND标准与国家绿色生态城区标准都在规划布局、设施配套、资源享用等方面体现了民生关怀,要求首先注重空间规划的科学与合理,实施混合开发,在空间上为居民便利生活提供前提条件;其次,要求对生活配套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为民生保障提供必要条件;最后通过混合收入社区规划、公共设施的开放性、规划的公众参与等措施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共享。两个标准中民生关怀的理念与内容对城区规划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具体实践可依托于生态规划、交通规划、景观规划等专项规划进行民生关怀相关技术措施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李迅,刘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特征与态势,中国绿色建筑2013,2013年4月,P31~43.
[2]李宝鑫,刘小芳,李旭东,芦岩,关于绿色建筑与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中雨洪管理内容的对比分析,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冬季刊2012,P36~39.
[3]王有为,王清勤,赵海,曹博,学会标准《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编制简介,中国绿色建筑2013,2013年4月,P203~207.
篇3
虽然很多国家和地区已有不少低碳建筑的相关实践和研究,但对于建筑低碳技术体系及其整体效能的研究不足,更缺少针对建筑低碳技术效能的量化评价,面对未来国际上建筑碳排放计量及评价的发展形势,有必要在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上做出相应的探索。基于低碳建筑与低能耗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在技术措施上有很多重叠的地方,并且后者己经形成了较成熟的规范依据。因此,本研究计划通过系统的调查梳理中国建筑实践中的低碳技术问题以及最新的发展状况,在分析国内外关于建筑碳计量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国际认可的CDM方法、IPCC的方法及ISO国际标准,针对中国建筑业的实际情况及现行的建筑规范标准,提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建筑评价方法,作为现有绿色建筑标准与碳排放计量对接的深化和补充。
研究目标及内容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首先是对建筑低碳技术进行分类,提出适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建筑低碳技术体系的内容,列出各项低碳技术的要点和应用条件。在此基础上,对建筑低碳技术体系内各项技术的节能减排效果调研测试、理论分析和模拟计算,归纳整理形成各项技术节能减排指标基础数据信息库,为实际建设推广应用提供条件。最后针对民用建筑,结合现行的建筑相关规范及评价标准,提出一套建筑低碳技术效果量化评价的指标体系,为今后建筑减排认定及量化评价奠定基础。
2研究内容
(1)建筑低碳技术体系和减排效果评价理论研究。针对我国低碳建筑现阶段发展需求,从建筑能源供给低碳技术、建筑围护结构低碳技术、建筑设备低碳技术、建筑排放系统低碳技术、建筑运营管理低碳技术等5个方面,梳理总结较为成熟和适于推广应用的各项建筑低碳技术,形成低碳建筑技术体系,与传统技术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其节能减排效果。(2)建筑低碳技术集成应用与跟踪数据统计研究。选择示范性集成应用低碳建筑技术的典型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模拟跟踪”其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维护及拆除的全过程,测定、收集和计算全生命周期内所有物质或活动数据,进行碳排放核算和“碳足迹”核查,评判该建筑的减排水平和建筑低碳技术的最终集成应用效果。(3)建筑低碳技术减排效果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通过对低碳建筑技术体系的理论分析和集成应用的跟踪评价,以全生命周期考察和系统整体优化评价为原则,分析并建立建筑低碳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其减排效果评价方法,提出适合我国推广的建筑低碳技术评价体系和评价办法。
研究思路及方法
1技术集成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课题对于低碳技术进行分类研究,将建筑低碳技术的集成分为以下五个方面的技术体系:(1)建筑能源供给低碳技术体系:主要是指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沼气能等,以及各种与能源供给及使用的节能技术措施。(2)建筑围护结构低碳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外墙低碳节能技术、门窗低碳节能技术、遮阳技术、屋面低碳节能技术等。(3)建筑设备低碳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楼宇式热电冷联供技术、空调冷热源节能技术、输配系统节能技术、溶液除湿新风系统技术、高效照明技术等。(4)建筑给排水系统低碳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中水回收技术和卫生器具节水节能,以及雨水利用技术等。(5)建筑运营管理低碳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楼宇控制系统技术、建筑运营能耗管理技术等。通过课题支撑单位提供以上五个方面的各类低碳技术,研究针对典型案例进行跟踪测试分析。梳理总结较为成熟和适于推广应用的各项建筑低碳化技术,对使用该项技术的典型工程案例进行技术集成分析研究,建构相应的建筑低碳技术体系,同时与传统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比较,评价其综合的减排效果。
2技术应用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低碳建筑技术应用典型案例跟踪分析选择典型民用建筑成功应用低碳建筑技术集成的案例,从建筑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分别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资源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建筑低碳技术5个不同的体系,分析其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维护及拆除的全过程,实施全生命周期的模拟计量监测,动态模拟跟踪“碳足迹”。(2)低碳技术减排应用效果的测算通过对典型民用建筑所有静态及动态数据的测定、收集与计算,针对各单项建筑低碳技术与措施,进行体系化和综合性分析,核算碳排放及核查减碳效果,评判该建筑低碳技术的最终集成应用效果。(3)建筑减排效果核算方法及与评估对接通过对低碳技术集成减排效果的测算,分别对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进行减排效果数据整理,研究其与现行绿色建筑评价对接的核算表达方法,解决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低碳技术系统性、全周期和实效性的定量评价问题。
3评价指标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低碳建筑技术评价体系指标构架研究参考国际碳排放计量的CDM方法及IPCC的方法,参考DNGB评估方法,结合中国绿色建筑评价办法及现行的建筑规范标准,提出评价低碳建筑的指标预选集,并进行信息处理、等级划分及权重确定,最终确定指标构架及评价信息模型,为构建低碳建筑技术评估体系及开发节能减排效果评价软件提供重要依据。(2)低碳建筑技术评价体系通过对低碳建筑技术体系的理论分析和集成应用的跟踪评价,以全生命周期考察和系统整体优化评价为原则,分析并建立建筑低碳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其减排效果评价方法,提出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对接的可量化的建筑低碳技术评价体系。(3)节能减排效果评价软件在前两项工作的基础上开发节能减排效果评价软件,可以通过软件测算单项技术对于整个建筑过程的减排作用,在整个建筑低碳技术体系中的作用,并且可以对单项技术减排效果的经济性进行评判。
篇4
目前,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有目共睹的,且逐渐成为继工业、农业、商业之后新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传统建筑业的发展大多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建筑业在增加GDP的同时。烙上能源消耗量大、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等印记。这种传统的建筑业某种意义上代表一种高碳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急剧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全国建设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目前我国建筑能源已占到全社会终端能耗的27.5%。我国现有城乡建筑面积近500多亿m2左右。都是高能耗建筑。据测算。大气中SO2浓度值采暖期平均为非采暖期的6倍。预计到2020年。建筑面积将达到800~1000m2,如果不采取有力的节能措施。每年建筑耗能将达1.2万亿度电、4.1亿煤、水、油等。接近目前全国建筑能耗的3倍。”可见。我们亟需发展适合人居环境的建筑。而绿色建筑正是遵循这个理念应运而生。据我国2006年6月起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尘的建筑。而低碳理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积雪减少。海平面上升等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气候现象背景下产生的。它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产生。而绿色建筑本质上也遵循了低碳理念因为节约能源从某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这样的背景下。势必将在中国各个城市掀起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潮,也将会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因此在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的衡量就显得意义重大,而低碳经济中的碳排放交易思想为衡量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提供了一个平台。因为碳排放交易能够为CO2的减排价值的衡量提供依据。
2、碳排放交易下CO2的减排价值
碳排放交易是在低碳理念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源于经济学家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概念。其一般做法是:政府机构评估出一定区域内满足低碳要求的CO2最大排放量。并将其分成若干排放份额。每个份额为一份碳排放权。政府在碳排放权一级市场上。采取招标、拍卖等方式将碳排放权有偿出让给碳排放者。碳排放者购买到碳排放权后。可在二级市场上进行碳排放权出交易。碳排放交易能够使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目标与经济利益达到有机结合。进而更有效地对企业产生激励。它是一种双赢的交易方式。其中清洁发展机制(CDM)是目前国际碳交易机制的一种。对于绿色建筑实现的CO2减排价值的计算,可以参考目前CDM项目用于交易的“核证的减排量”(CERs)的参考合同价格。一般情况下当CDM项目参与实现CDM交易时。其CO2减排价值为8~12欧元/L,当然减排价值会随市场环境变化、项目差异、买卖双方谈判能力等而不同。绿色建筑项目都具有一定的环境价值。但是如果能够将CO2的减排价值内在化。从财务评价的角度去考虑的话。把CO2的减排价值通过碳排放交易机制作为绿色建筑项目的收益。能够真正体现绿色建筑在低碳背景下的实际收益情况。因此,该文借鉴碳排放交易的理念。试图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将其中碳排放量的计算和价值计算引入到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评价中。从而使得绿色建筑的一些隐性收益价值化,计算投资效益比,使得建筑节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更为清晰明确。
3、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
3.1传统的经济效益分析
传统的建筑经济效益分析中并未考虑到绿色建筑的碳排放减少的收益。其主要计算思路是把未来的现金收益以一个合适的收益率折现,以考虑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典型的就是对财务挣现值(NPV)的计算。
3.2基于CO2减排价值计算的经济效益分析
绿色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概念,“绿色”的观念是贯穿于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造、使用以至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的全过程,覆盖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其次,“绿色建筑’注重与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和谐,包括对日光利用、空气流通、景观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以期为居住者提供一个各方面条件俱佳的建筑生活空间。并对周边环境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再次“绿色建筑”强调建筑材料与能源的有限性及其节约。因而在“绿色建筑”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至于建筑物建成后使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部存在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当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中引入碳排放交易的时候。
4、案例分析
在案例中,主要考察公用建筑,也就是民用建筑中的非住宅建筑。其建筑耗能一般分为建筑建材和建设能耗、建筑运行能源消耗两类。从总体来看,在建筑50~70年的生命周期中,建筑材料和建筑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一般只占建筑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的20%左右,其能耗伴生于工业生产过程,其节能主要依靠技术水平的更新和发展;而大部分能源消耗发生在建筑物的运行过程中,建筑运行能耗主要分为采暖能耗和非采暖能耗。建筑物的采暖能耗往往同地区分布和城乡分布有关系,例如北方建筑能耗同夏热冬冷地区的采暖能耗是不同的,城市和农村之间采暖能耗也是不相同的。大量调查研究表明,与采暖能耗不同,公用建筑除采暖外的单位面积能耗随地域的变化不大,而与公用建筑的体量和规模成正比。当单栋面积超过2万m2,并采用中央空调时。其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普通规模的不采用中央空调的公共建筑面积能耗的3~8倍,并且用能的特点与普通规模的公用建筑不尽相同。一旦公共建筑采用“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也就是从整个生命周期里面皆注重节约能源,其带来的能耗减少是值得去研究和深思的。如武汉建筑设计院科技大楼是武汉市第一个有资格获得绿色建筑授牌的区级公共建筑,属于民用建筑中的大型公共建筑范畴,其建筑面积为28763.4m2。该大楼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遵循了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其外墙采用复合保温板,还安装有隔热窗等,而且在这栋智能化大楼里,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光,办公室白天一般可不用开灯,而且还能确保室温恒定。在案例分析中。建材和建设能耗参考平均水平20%,又查阅资料可知,武汉市附近地区公用建筑取暖能耗一般平均为1Qkg标准煤/(每平方*年)。而一般大型写字楼非采暖能耗分布如图1所示。整理所得,在上述绿色建筑项目中影响碳排放减少的因素。据悉,该楼建筑能源消耗比一般写字楼少56%,同样规模的传统办公建筑的能量消耗包括取暖、生活热水空调、照明等,约为121kwh/(m2a),可折合成41.26kg标准煤/(m2a)。数据皆来源于对2009年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报告的分析[8]。
篇5
关键词:绿色建筑;层次分析法;灰色白化权函数;评价标准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绿色建筑评估准则及评估方法。绿色建筑评价成为热点,很多学者在对已有建筑评估时“地域性特征”较模糊,为了充分体现绿色建筑的理念,在绿色建筑评估中应结合“地域性特征”进行评价。例如,青海省各地气候、环境、资源、经济与民俗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在评估时应综合考量建筑所在地区的特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基于此,本文借鉴国内外既有绿色建筑评价理论,结合《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西宁市某住宅小区为例,建立符合这一地域的评价模型。
2基于灰色聚类的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模型
2.1指标体系的构建
绿色建筑设计评价体系应科学合理,具有适用性和可推广性,以及一定的可操作性。由于评价指标有定性和定量指标,在选取评价指标时要考虑可量化原则。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指标较多,为使评价体系简明适用,要选取代表性较强的指标(表1)。
2.2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层次分析法(AHP),是定量和定性结合的评价方法,该方法简单易行。选择知识渊博的相关专家确定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再经分析确定指标权重。1)建立层次分析结构。首先将要解决的问题条理化,分层建立结构模型。2)构造判断矩阵。将各层因素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可根据1~9比较尺度确定重要顺序(表2)。3)相对权重的计算。先用特征根法计算相对权重,再用几何平均数法计算最大特征值与特征向量。4)一致性检验。为保证结果的有效性,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不符合一致性要求时则需重构判断矩阵。5)计算指标权重。算完每个因素相对目标层的重要度后,按照由上到下顺序,计算绝对权重。
2.3灰色聚类评估模型建立
采用灰色聚类评价法,首先须将分类进行定义,再对测得数据和对象用白化权函数进行分类。由于本文绿色建筑设计评价的指标因子有一定的模糊性和相关性,为使相同层次因素的评价基准一致,选用三角白化权函数作为灰色聚类评价方法。
2.4评价指标各层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取得数据、构造判断矩阵,邀请青海省绿色建筑方面的专家对准则层进行打分,结合绿色建筑技术相关资料定量分析。目标层的权重参考《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63/T1428-2015)。对数据分析处理后得到指标权重,详见表3。
2.5确定评价标准
本文根据建立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结合青海省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避免各因素评价分值不同的差异,对规定的强制性指标在评价参数范围内取值,这样使得评价体系简单可行。对绿色建筑性能的评价采用十分制,对其建筑性能打分,评分标准详见表4。
3工程实例分析
3.1工程项目概况
西宁市城北区某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30.5万m2,由40栋多层住宅和10栋小高层住宅楼及配套构筑物组成。该小区大量采用适用于西宁地区的住宅新材料和新科技,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太阳能中央热水系统”和“室内新风系统”。居住建筑节能采用外墙外保温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到户、安装分户超静音新风系统、新型材料等。小区结合项目地块特征按照和谐共生、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确保小区住宅性能达到“3A标准”。
3.2绿色建筑评价指标集的构建与评分
对绿色建筑设计评价的分值范围为1,2,3,…,10,这十项分值代表的指标评语为极其差、很差、差、较差、一般、一般好、较好、好、很好、极其好,由十个专家打分的平均结果可得到绿色建筑的评价实现值,统计结果详见表5。
3.3评价灰类的划分与阈值的选取
这三种评价灰类位绿色建筑的评价等级,即灰类k=1,2,3,分别代表绿色建筑的评价等级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每个灰类的取值范围有三个区间[a1,a2],[a2,a3],[a3,a4]=[1,4],[4,7],[7,10]。
4结语
本文结合青海省绿色建筑地方评价标准,根据AHP法测算绿色建筑评价指标权重,建立灰色聚类评估模型;考虑地域特征,建立符合案例所在地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为青海地区绿色建筑评价提供较合理的参考依据。在今后的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项目中,各地的指标因子选取要结合当地地域特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在青海省绿色建筑项目设计中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推动绿色建筑在该地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小雨,杨璐萍.群层次分析法和证据推理法在绿色建筑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2016(2):76-81.
[2]章国美,时昌法.国内外典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比研究[J].建筑经济,2016(8):76-80.
[3]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63/T1110-2015[S].2015.
[4]刘思峰,杨英杰,吴利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七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篇6
摘要:“沪上•生态家”展馆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东道国的唯一实物案例。该案例通过运用生态设计手法和十大生态技术,展现了智能化生态住宅的科技发展水平,并成为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普及教育基地和国内外合作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生态住宅技术集成设计
Shanghai eco-home "pavilion building design and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bstract: The Pavilion of Shanghai • Eco home is the only physical case of the 2010 Shanghai World Expo Urban Best Practices Area of the host country. The case through the use of eco-design practices and the top ten eco-technology, to show the intelligent level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eco-residential, and the construction sect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niversal education bases at home and abroad for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platform.
Keywords: Shanghai World Expo, the eco-residential technology integration design
前言:在2010世博园区浦西段的E区,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北部,集中了来自全球不同城市、分别以居住、办公和商业为主导功能的15个实物案例,共同组成了模拟生活街区,以展示体现各个国家城市“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所带来的美好城市生活,其中有一栋白墙黄瓦、极具江南民居特色的四层楼房子,醒目地伫立在北区广场上方居住组团的门户入口处,这就是代表东道主上海的城市实物案例“沪上•生态家”。
1 、简介:
1.1 建筑概况
“沪上•生态家”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17平方米,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建筑屋面高度为18.9米,世博会期间作为上海生态人居展示案例,与北侧伦敦案例,西侧马德里案例相邻共同构成居住组团,世博会后将改建为办公集群永久保留。
方案充分汲取了江南民居的传统文化精髓,提炼了山墙、里弄、老虎窗等上海住宅要素并进行了符号化的展示。趋风避寒、流水不腐、以土养水,草木葱郁等本土生态手法也在建筑设计中得到了传承和演绎。例如:通过楼梯井形成竖向拔风,强化过渡季节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南面的景观水体通过生态浮床等技术实现水体自然净化,达到生态保持的效果;人行步道采用透水铺地、涵养地表水源;南向模块绿化,西墙爬藤绿化,屋面轻型绿化等立体配置绿化策略,使建筑物融入绿色盎然之中。
1.2 理念定位
“沪上•生态家”根据城市最佳实践区居住建筑案例要求,针对上海为发展中国家的夏热冬冷地区、大城市、高密度的地域气候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开展了文化创意和理念研究,旨在建设一个诠释世博主题、展示最新成果、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智能化生态住宅展项。
遵循“天和-节能减排、环境共生,地和-因地制宜、本土特色,人和-以人为本、健康舒适,乐活-健康可持续的价值导向”的主题,在方案的规划和设计中提炼出了“关注节能环保,倡导乐活人生”的全新生态居住理念。
方案具有4个特征:主题延续性,生态理念的传承和世博主题的呼应;文化地域性,中国上海地域文化和本土建筑特色;创新自主性,自主创新适宜技术应用和集成示范;水平先进性,中国上海2010年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2、 技术亮点:
2.1 技术目标
“沪上•生态家”以满足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最高等级三星级为设计目标,通过30%前瞻技术和70%成熟技术应用,因地制宜形成“节能减排、资源回用、环境宜居、智能高效”四大技术体系,共30个技术专项,达到建筑综合节能6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50%、非传统水源利用率20%、固废再生的墙体材料使用率100%、室内环境达标率100%等技术指标。
“沪上•生态家”强调生态住宅一体化设计,突出十大技术亮点:自然通风强化技术、夏热冬冷气候适应性围护结构、天然采光和室内LED照明、燃料电池家庭能源中心、PC预制式多功能阳台、BIPV非晶硅薄膜光伏发电系统、固废再生轻质内隔墙、生活垃圾资源化、智能集成管理和家庭远程医疗、家用机器人服务系统等。
2.2 节能减排技术体系
为了解决“沪上•生态家”的热、冷和湿问题以及资源再利用需要,建筑的部分外墙采用长江淤泥砖作为填充墙,建筑外墙立面采用隔热涂料或隔热砂浆,保温层采用无机保温砂浆,内立面采用相变材料与脱硫石膏复合系统,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使建筑外墙具有随室外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复合节能系统。
“沪上•生态家”的空调系统按照不同用户需求进行多样多、个性化设计。根据“高质高勇、能级对口”的原则,在三代之家的居住单元中展示燃料电池复合能源系统,以热电联产的方式提供高能源利用效率。该系统以燃料电池技术为核心,接入城市燃气,产生电能和热能,结合建筑一体化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形成建筑分布高效能源中心,成为城市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为:屋顶设置采用1KW的燃料电池,利用燃料电池供应照明用电,同时利用发电后的尾气余热回收利用供应热水。
2.3 “资源回用”技术体系
“沪上•生态家”提出了“零排放”的废弃物管理目标。其中,生活污、废水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消毒,达到杂用水深度处理回用水质指标后,注入设在地下室杂用水设计利用量约为2610m3,占年用水量的60%,此外,楼内的生活垃圾采用细分化分类收集系统,从垃圾的源头控制出发、解决城市生活垃圾堆环境造成的污染,实现垃圾的资源化的目的。
针对上海市量大面广,利用率低的建筑垃圾和工业废渣等固体废弃物,项目组研发并应用了成套的绿色工程材料解决方案,包括:利用污泥生产的生态水泥,利用工业废渣、农业剩余物、生活垃圾焚烧灰生产的环保型混凝土掺合料,利用建筑垃圾生产的再生骨料,绿色混凝土系列产品、粉煤灰商品砂浆以及新型墙体材料(淤泥砖、粉煤灰加气砌块、再生骨料多孔轻质砌块、纸面脱硫石膏板等)等。
2.4 “环境宜居”技术体系
篇7
关键词:饭店设计分析对策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旅游饭店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1978年,全国仅有137座旅游饭店,拥有客房15539间;到2006年末,全国共有星级饭店12751家,拥有客房145.98万间,营业收入总额为1482.86亿元;截止2007年底,全国星级饭店已经超过14000家,是1978年全国饭店总数的100倍。然而,由于我国饭店业起步较晚,我国饭店设计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饭店设计人员存在赶时尚、缺少创新意识、模仿别人等现象。
因此,发展我国饭店设计理论,培养优秀的饭店设计人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我国饭店设计存在的问题
1.设计盲目求大,豪华奢侈
在饭店设计时往往将饭店的等级、档次与饭店的规模等同,盲目地攀高求大,一时之间形成了建造大饭店的倾向。一些饭店片面地强调、追求装修的豪华和进口材料的堆砌,而忽视了顾客真正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当前我国有些酒店的建筑设计只关心建筑本身如何漂亮、气派,对酒店内部功能布局却考虑不多。
2.饭店设计缺乏特色和风格
我国的饭店建筑设计风格受西方建筑设计的影响,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模仿照搬国外现有饭店的模式。而忽视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自己应有的地域、民族、历史等特征,失去自己特有的文化属性。
3.整体设计不合理
这种不合理存在三个方面:一是设计人员和饭店经营管理者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得设计出的饭店不符经营管理的需要。二是饭店建筑物与周围自然环境格调不一致。三是室内装修设计脱节,如家具、装饰、灯光设计不一致。
二、对策分析
1.坚持“以人为本”的饭店设计理念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曾指出:“以人为本,提高人性化、精细化服务的水平,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将对每一家饭店构成挑战”。在饭店设计时注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顾客满意。如东莞波特曼商务酒店的设计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于开业时间临近“情人节”,设计师大胆想象,以“情”为主题,采用很多玫瑰花来烘托“情人节”这个主题,给四处奔波的游子一种心灵慰籍,体现的是一种人性的关怀。在室内主色调采用黑、白、灰(金银)这些庄重典雅的色彩,使用起来干脆利索。客房选用简洁的陈设,温馨的色调,追求的是一种关怀的人文情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2.饭店设计要与当地文化融为一体,更多的体现地域特色
著名设计师贝聿铭说过,在美国做设计,就要考虑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环境、历史等,在法国也如此。香山饭店是贝聿铭所设计的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典型案例,他大胆地将苏州的建筑风格运用到了北京这个北方城市,巧妙的做到了现代同民族传统元素的结合。饭店的建筑既具现代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山东海悦建国饭店,以海的春夏秋冬为设计主题,全方位表现威海特有的海景、民俗、天鹅等文化内涵,在设计风格上巧妙地融入海文化元素,成功的打造了国内首家别具特色的“海文化”主题饭店。
3.选用最佳团队进行设计
要设计好一座饭店,至少涉及到十几个门类的工程师,所以要选择最佳的团队参与设计。这样的团队包括三个方面:业主、设计队伍(应由建筑师、设计师和工程师等几方面的人员组成)、酒店的专业管理队伍。只有这三方面的人员良好沟通,才能设计出一个好的饭店。在团体人员的配备上,可以采取中外合作的方式。这不仅能吸收到国际上先进的理念,又能充分体现中国的特色。
4.倡导绿色饭店设计
“绿色饭店设计”是一种新的理念,在设计时要求提供符合人体安全、健康要求的产品,如绿色客房设计:客房一般尽量使用绿色装饰材料;房间内摆放有益人体健康的绿色植物;提供适当比例的无烟客房或无烟楼层等。为争创绿色旅游饭店,索菲特大饭店请有关厂家对酒店电源变频进行了改造,让酒店耗电量在原基础上减少了30%;客房的无烟楼层从之前的4个楼层增加到7个楼层;餐厅为客人提供绿色餐饮服务,绿色菜品达到30种以上。据悉,成为绿色饭店后,该饭店每月节约80万元。
本文分析了我国饭店设计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的方法。随着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举办,负责奥运期间的住宿接待工作的旅游饭店业的整体素质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中国的饭店设计将会迎来一个全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余丹:我国旅游饭店设计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3)
[2]赵焕焱:中国饭店发展的思考[J].中国旅游饭店,2005,(5)
[3]张世琪:我国饭店设计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10)
[4]刘小泉袁金宏:我国饭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1)
[5]赵薇石应平:浅谈酒店建筑设计[J].四川建筑,2008.02
[6]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饭店设计.饭店现代化,2006.05
[7]孙大壮:从另一角度看酒店设计.室内设计与装修,2005.03
篇8
关键词:建筑业;绿色设计;规划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绿色环保理念的理解也不断深入。这要求建筑行业在工程设计与建造中应更重视环保,将建筑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在工程中,建筑设计者应该重点调查建筑地点的周围环境,保证建筑与环境能够和谐共存,充分发挥环保理念的优势。此外,设计建造应注重整体规划,利用合理的设计布局降低建筑物能耗,尽可能的减少能源的浪费。本文主要根据绿色理念下的建筑节能设计模式进行思考。
1绿色理念是建筑规划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
21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成为人民生产生活中的主流思想。在建筑中也是如此,每一栋楼的建成,都会经历设计、施工、运行、入户、装修到拆迁这一周期过程。在此期间,除了设计规划,其余的每个阶段都需要消耗资源,排放废水、废气、废物。(1)适合居住。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了一个大的跨越,生活条件也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上更是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由如何生存变成如何生活,生活的重心着重于物质享受。所以居住环境是否环保影响购房者的满意程度。而建筑规划设计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就是能够让人们在房子里住的舒心、住的放心,而无论选择使用哪种规划设计理念,这个核心目的都不能动摇,因此绿色理念下的建筑规划节能设计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设计人员务必考虑全面,全方位的设计出一款既经济又适合居住的建筑,比如,充分考虑通风性、采光性等等,使得建筑居住环境能够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并且使得建筑与周围的环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此如何应用绿色理念建筑规划节能设计现在已经成为建筑规划设计的主流。(2)节能性。节能是绿色建筑理念规划设计的突出特点,而节能性的关键措施就是提高建筑行业使用的能源和材料的利用效率,由此可以看出建筑节能的关键是怎样提高建筑材料的利用效率,如通过太阳能来进行照明,节省在光度强时减少人工照明的时间,同时应该积极地开发研究新型能源以及新型施工技术,逐渐的将这些新能源利用到新型建筑中,顶替传统耗能大的设施。
2绿色理念下的建筑规划节能设计的现状
(1)建筑商与设计人员对绿色理念的认识不足。现今为止我国的建筑设计人员和建筑开发商对绿色理念下的建筑还了解不够,依然没有运用绿色理念来规划设计的意识,而很多设计商也不愿意使用这种绿色理念,他们认为绿色建筑与平常的建筑在建设上没有任何的差异。此外,有的建筑设计人员专业素质不足,在绿色理念上显得不够精通,不会采用新兴的绿色理念,对于建筑商来说,在采用绿色理念上还是不够深刻,他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认为采用绿色理念会增加建筑开发成本,忽略了绿色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例如,楼盘更好销售,开发商的声誉变得响亮等等,这也是绿色建筑迟迟没有发展起来的关键原因。(2)绿色理念的建筑数量相对较少。如今我国的绿色建筑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有所增加,但在全国范围来看,绿色建筑的所占的比例并不大,而且分布范围也不广泛,就现阶段各大城市建筑开发中,能够满足绿色建筑要求的建筑凤毛麟角。这主要是由于绿色建筑理念刚刚兴起,人们对绿色建筑的了解不多,而且有很多因素影响绿色建筑的全面发展,像开发成本问题,建筑选址问题,建筑用地批准等诸多问题,都是大大降低了建筑开发商的投资,这使得绿色建筑在城市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少,所以建筑中绿色理念还未真正兴起。(3)绿色建筑具有局限性。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城市现代化程度很高,大批的建筑物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出现。相比之下,我国农村的建筑主要以居住用房为主,虽然一定程度上突显出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但是,在环境保护上,农村要更优于乡村,这几种的表现在,我国的农村地区的建筑是我国建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它成功的对当地气候、土地等资源进行最佳利用,其中就包括了许多建筑节能的思想,成为零耗能绿色的建筑典范。
3绿色节能理念下的建筑规划设计模式的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建筑的不断增加与建筑物生命周期的循环让人们逐渐认识到,建筑事实上各种能量的堆砌。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筑业都是古老的行业,如何使传统行业换发新的生机,走上绿色环保之路,成为人们越发关注的课题。统计结果显示,人们自然资源的消耗总量40%以上来自于建筑活动,建筑活动本身造成的空气污染、光污染、水污染、电磁污染等更是超过了地球环境污染总量的35%,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垃圾,42%属于建筑垃圾。由此可见,建筑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肩负起人类绿色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1)提高建筑节能效率。提高建筑节能效率,达到绿色环保。现如今,提高对太阳能、光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是我们倡导绿色能源的亮点。太阳能作为最广泛最持续的热源供给,应用于建筑绿色节能来说有着很大的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太阳能应用将在供电和供暖方面。而天然的节能效果是完全满足建筑规划设计对绿色这方面的要求的,所以在进行运用这些天然能源的同时要尽可能充分的展现它的价值。很久以前我国就已经开始利用风能来取代电能和热能,为了降低建筑的能耗,设计多以提高建筑的通风透气性为主。通过合理的设计研究提高建筑的自然通风度,从而达到宜居度的提升。(2)建立健全系统的技术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的技术政策法规体系,从根源上控制为绿色建筑的存在空间。首先要建筑设计者和建筑商具体的了解什么是“绿色建筑”,包括在选择材料,材料的制作过程及将来是降解是否环保,工程的施工工艺是否环保等细节要有一定的说服力,不能因为用了某种环保概念的产品就把建筑说成是绿色建筑。(3)建筑朝向。在对大型建筑进行整体部署时,朝向需要重点考虑,想要选择合适的朝向,要考虑的问题很多,要对房子朝向经纬度,地段进行分析。而建筑物具体的朝向适合当地环境相关联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建筑施工时,尤其是住宅,日光的照射和通风情况都需要重点考虑。北方的冬天较为寒冷,需要安装暖气,因此需要耗费很多热量,而且有些时候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为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假设墙体可以吸收阳光产生的热量,那么就可以节省很多能源,也可以有效缓解环境污染。(4)增加国内外对建筑领域的交流。积极开展国内外绿色建筑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技术,通过国内外技术交流会,不断完善绿色建筑理念,而且要聘请国外知名建筑专家教授进行传道受业,增强我国建筑设计师的专业素养,对国外的成功案例积极分析,取其精华的方式将国外的理念引进,进一步研究提高我国绿色理念的水平。
4结论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新兴、动态和发展中的理念,社会与技术的进步也逐渐的充实了其意义。“绿色”象征着环保,清洁。“绿色建筑”更是成为当今社会生态健康的代名词,从本质上来看,绿色建筑利用再生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极大地节约了自然资源,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再生,最大程度上保护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新时期,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主题讲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绿色建筑将不断增多,成为建筑业的主流。
作者:李丹丹 冯永超 单位:河南省博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杨杰,李洪砚,崔秀瑞.基于体制机制的绿色建筑推广责任归属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4(6).
篇9
关键词:绿色节能建筑 背景 现状分析
引言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自十九世纪以来,人类工业化的进程及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城镇化水平大幅度的提高,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建筑的作用从以前的遮风避雨也进入了多方元化的需求:美观、适用、节能。资源的匮乏已日趋明显,这也使得城市的发展建设进入了瓶颈期,人类对自然的肆意索取造成现有的自然危机:臭氧层空洞、酸雨污染、石油危机、土地沙化。因此,从传统模式下的野蛮发展,人类正在寻找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平衡发展的方法:“可持续发展”。一种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绿色节能建筑正油然而生。
一、绿色节能建筑概念与背景
绿色节能建筑,又称为节能环保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等。从使用者健康舒适、高效清洁、和谐优美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并利用了环境因素。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少,运行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少程度。[1]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新理念以来,绿色节能建筑从概念到绿色节能建筑标准的实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在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伊始,相续颁布了若干相关纲要、导则和法规,大力推动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2007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出台了《绿色节能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节能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逐步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节能建筑评价体系。直至2013年1月6日,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节能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节能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节能建筑标准要求。这都标志我国正在发展大力推广绿色节能建筑。
二、重庆绿色节能建筑发展背景
为符合国家城市发展要求,紧跟全国绿色节能建筑的步伐,重庆市于2002前后,先后出台相关建筑节能标准:2002年7月,DB50/5024-2002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强制性标准);2006年9月,DBJ50-052-200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强制性标准);2008年1月,DBJ50-071-2007居住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强制性标准)。
在各项标准积极出台与落实的同时,国家首批重庆市第一个绿色节能建筑示范工程――后勤工程学院绿色节能建筑示范楼项目通过了住建部验收。该项目位于重庆市大学城后勤工程学院新校区西南角,总建筑面积11609平方米,2011年9月投入使用,集住宿、餐饮、教学、办公、会议等一体。采用了自然通风、智能遮阳、墙体自保温、太阳能发电、土壤源热泵、中水回收利用、光导光纤照明、楼宇自动化控制、废弃物回收利用等20余项绿色节能建筑技术措施。[2]
2013年重庆市城乡建委《重庆市绿色节能建筑行动实施方案(2013-2020年)》,重庆将以新建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以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绿色建材为抓手,全面提升城乡建设领域绿色发展水平。公共建筑约占重庆主城区新修建筑的20%左右。[3]新建公共建家绿色节能建筑评价标准;主城区新建居住建筑和其他区县新建公共建筑
自2013年起全国率先执行一星级国家绿色节能建筑评价标准,自2015年起执行一星级国家绿色节能建筑评价标准;到2020年,重庆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一星级国家绿色节能建筑评价标准。鼓励居住建筑和其他区县的公共建筑提前执行一星级绿色节能建筑标准;同时完成400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庆将在全国率先执行一星级绿色节能建筑标准。
三、绿色节能建筑发展现状
在大力推广绿色节能建筑新规范,颁布新要求的同时。也不难发现现阶段绿色节能建筑所面临的困难:
(1).经济发展不均衡,一个绿色节能建筑建设项目,如果是完整的绿色节能建筑体系对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建筑人员素质成本要求很高。然而,现阶段绝大部分地区依然处于建设过程中追求成本压缩,尽管政府在大力的进行推广和要求,通过政策补贴的方式来缓解建设过程的资金压力,但是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实际的资金回报中来,所以未来很长时间内,绿色节能建筑行业还是“项目申报达到部分绿色节能建筑要求”这样的模式。
(2).绿色节能建筑科研人员数量太少,绿色节能建筑研究要求有足够规模的设备,如专业的电脑设备、软件、模拟实验室,但全市甚至于全国具有这类条件的单位太少。与此同时,建筑学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有能力开设课程、达到教育水平的学校和老师也也占少数,自身的学习以及外来成功经验的获取,尚需一段长时间的过程。无论是教育源头还是绿色节能建筑自身的发展,客观因素始终限制着行业发展,再加上绿色节能建筑不能纸上谈兵,必须要足够多的项目积累和总结经验,才能够持续发展,所以我国绿色节能建筑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林捷. 节能绿色节能建筑与可持续发展[J].福建建筑,2008年第8期.
[2] 重庆首个绿色建筑示范工程通过住建部验收. 中国绿色节能建筑网.2013年02月26日.
篇10
念的基础上,通过对岭南湿热地区案例分析,总结出了当下生态节能建筑设计的几种策略: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健康化环境设计。
关键词:生态节能 绿色 策略
Abstract: China's energy supply, while the construction is a serious energy waste. In this paper, eco-efficient buildings and the design rationale
Read on the foundation, through the humid tropics of Lingnancase, summed up the current eco-energy efficient buildingdesign several strategies: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health, environment design.
Key words: ecological energy saving, gree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生态节能建筑的定义及设计理念
生态节能建筑是指在尽可能利用当地的环境和自然条件,不破坏当地的环境,确保生态体系健全运行的同时,考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着重满足建筑物能耗指标的建筑。生态节能
建筑不仅要达到节能生态的效果,而且要增加房屋的舒适度。改善提高住宅室内环境的舒适
度,这就要求在现今的住宅项目设计模式中从热功环境、空气质量、声环境、光环境等方面
通盘考虑,综合考虑规划、建筑、结构、能源系统、暖通等各方面因素,提出初步的生态节
能方案。现有的探索主要集中反映在:建筑中节约土地资源, 节约能源, 节约水资源的研究; 改进建筑材料性能, 促进建筑材料地方化,绿色化的研究;提高建筑室内空气质量, 改善建筑舒适度的研究;对旧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的研究等方面。
2、绿色建筑设计基本原则
2.1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
建筑从设计到建造、运行、改造及至拆除,形成了一个周期。关注建筑的周期就意味着不仅要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还要尽可能地减少施工过程对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且确保建筑在运行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的空间,并尽可能地减小拆除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2.2适应自然条件和保护自然环境。
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征下的生态环境建筑风格、规模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2.3创建健康、舒适的环境。
绿色建筑应合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努力创造优美、和谐的环境。提高建筑室内舒适度,改善室内环境质量,保障安全,降低环境污染,同时为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条件。
2.4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绿色建筑应优化设计和管理,选择适用的技术、材料和产品,合理利用并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对资源的占有和消耗,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延长建筑物整体使用寿命,增强其性能及适应性。
3.岭南湿热地区办公建筑能耗现状
近年来,岭南湿热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广大地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层办公建筑增长十分迅猛,以深圳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高层建筑1600多栋,办公建筑占35%。办公建筑一般都设有空调、电梯等用电设备,这些设备都给能源供应特别是电力供应带来沉重的压力,根据对深圳市的15栋高层办公建筑进行的粗略调查结果显示(表1):普通荧光灯使用普遍,节能灯的使用比例较小;使用节能墙体的比例较高,为66%;大多数使用了内遮阳,外遮阳的使用比例较低。
从资料汇总(见图1)可以看出,办公设备、空调、照明的单位面积年平均耗电量占了总耗电量的94.15%。因此,办公建筑节能的关键在于设备、照明和空调的节能,由于设备的关键在于设备制造厂,故办公建筑节能的主要着眼点在于照明和空调的节能。岭南湿热地区太阳辐射强烈,夏季晴天12时水平面可高达1000WPm2以上,在这种强烈的太阳辐射条件下,阳光直射到室内,造成夏季室内过热,增加建筑的空调能耗。
而长时间在空调环境里,人体的舒适度较差,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4、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的主要措施
4.1利用自然能源
结合多年来的设计经验,参考建筑节能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本文将影响建筑节能的主要措施概括为以下几点:建筑的平面布置、建筑体形、门窗设计、护结构保温隔热。
(1)、均衡建筑热量平衡,降低能耗
建筑能源使用过程中,难免会散失一部分,有效降低散失率,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升能源使用率,也即均衡建筑热量,降低能耗的要义。而基于此情况,主要有两大方面直接关联着能耗较大:南北方地区分别采用的隔热与取暖。而节能建筑的关键在于建筑的采暖与隔热,此项工作的合理有效落实,需注重可持续发展建筑环境的构建。相应的,主要体现在建筑构造方面的国内建筑热均衡,国外的部分做法则注重设计建筑本身的利用。
(2)、设计建筑通风系统
能耗量大、比重高、低能效以及重污染的国内建筑通风设计,已是可持续发展建筑及经济的关键环节。包含空间换气在内的建筑通风,还涉及到室内温度、湿度的整体调节。特别是建筑工厂的通风系统设计,要真正落实采暖、降温、排毒及净化的目的,有效保障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相对比国外先进的技术以及建筑材料方面,国内虽存有一定差距,但也对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某城市建造的低能耗示范楼,也称之为研究绿色建筑中心。针对被动方式考虑有限的室内控制环境系统,运用自然方式,保持舒适合宜的室内温度。立足当地实际气候特点,春秋季节存在的余热可通过大换气量的自然通风来带走,尽可能维持室内热环境相对舒适,使空调系统的运作时间大大缩短。建立于建筑架构形式以及周边环境特点,有机结合热压和风压两种通风方式。通风竖井的设置,更大效能的推动了建筑内部个空间空气的流动;而在建筑外立面窗的适宜环节,设置开启扇,使风压通风作用下的室外空气穿透建筑。从而达到最大效能。
(3)、处理建筑用水
具有丰富资源优势的中国,水资源相对却有限。特别是较大范围的水污染,已给国民重视水资源使用方法及节约敲响了警钟。提高水资源使用率,需做好各方面工作,具体包含:循环使用热水、太阳能热水的合理使用、处理污水以及有效回收中水等方面。而特别注重的是在建筑采暖过程中,热水的合理循环使用,提高循环使用率,充分发挥实效,进而减少建筑能源消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