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的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制教育的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制教育的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高中英语 学法指导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121-01

一 英语学习方法指导的意义

高中英语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学生自学能力的强弱主要看学习方法是否有效。长期以来,英语教师及英语工作者一贯重视对教法的研究,忽略了对学法的研究。至今仍有许多英语教师认为,学习英语就得靠死记硬背,结果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不理想。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不能熟练而准确地拼读单词,这说明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没有把正确拼读音标的方法及时教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几年英语之后,仍未能解决最基本的单词拼读问题。由此可见,教师忽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指导是造成学生学习障碍和英语水平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素质教育的重要之处就是要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要会学英语,就必须加强学法指导。英语学法指导,包括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智力的开发、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教育及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方法指导。因此,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非常必要。

二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是学法指导的着眼点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尊、自信,以及独立判断和自主排除心理障碍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毅力及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克服困难与挫折等心理品质,是形成独立性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甚至是决定因素。在英语教学中要充分介绍英语学习成功者的经验及学习精神,并通过各类口语对话强化成功的心理体验。评价时对学习成功者着重“能力”肯定,保持其积极的情绪及对成功的期望,充分地发挥其主体性,对不肯说或口语能力较差的学生则以“努力不足”“不够大胆”等进行评价,使其既感到内疚又跃跃欲试,呈现积极的状态,不断进取。

三 引导学生学习是学法指导的关键

1.教会学生正确的记忆方法

首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将教师所教词汇当堂记下来。记不住的,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记忆。此外,可制作成小卡片,将记不住的词或遗忘较快的词抄在小卡片带在身上,以便随时进行记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埋怨单词难记,究其原因是方法不对,结果费时、费力还记不住。因此,我们应帮助学生找到有效的记忆方法,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会学生科学的听课方法,做好课堂笔记

通过课堂上的视、听、说、读、写的反复操练,学生能掌握已学过的单词、词组和句型,但刚学会的知识是很容易遗忘的,必须及时复习、巩固。如果学生在听讲与操练的同时,做好笔记,课后经常翻看,对学好英语是很有帮助的。

3.教会学生听英语的技巧

新教材中,几乎每课都有听力训练。许多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耐心地听录音,却总是听不懂。究其原因,主要是自己读不准,因而听不懂外国专家的读音;词汇量小,碰到学过的词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意思等。总之,不要因为听不懂一两个词或几句话就失去信心。少数词、句子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来考虑,只有这样长期训练下去,听力才能有所提高。

四 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与实践

教学反思应与教科研相结合。教学实践是教学案例、教学理论取之不竭的源泉。教学反思来自于教学实践,又服务于课堂教学,是教科研的重点。教师要把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更具科学性和艺术性,更好地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

1.记录学生的困惑,建立教学备忘录

课堂教学反馈、课后练习、阶段性测试等都能暴露出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对存在的问题应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然后采取措施,调整教学方式方法。教师的教学能力在一次次的反思总结中不断提高。

2.记录课堂教学动态,撰写反思小结

反思随笔可以写教学的不足、教师对教学灵感的思考,还可以写课堂上遇到问题时的处理办法。写反思随笔有助于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提高其进行教学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使课堂教学更富有实效性,也是经常困扰教育工作者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在课后及时记录课堂教学情况,从课堂结构、教学方法、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学生情况、教学效果等方面,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在教学中的得失。

五 教学反思应注意的几个“是否”

1.是否真正“沟通”和“合作”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地位平等的一员;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2.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篇2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反思原则

1. 生活性原则。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以致国内现行的教学反思与生活的教学反思脱钩严重,主要表现为教学反思过分倾向于学习成绩规范的灌输,忽视了学生德性的培养与心灵的教育。为解决这一问题,保证教学反思的高效性,要求回归于生活世界,从生活中挖掘更多丰富的教育资源,即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反思与生活有机融合。

2. 实践性原则。实践表明,国内现行的教学反思以学习成绩知识的学习与学习成绩规范的灌输为重心,此背景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为高呼学习成绩的伪“君子”。而实践是揭穿伪“君子”真实面目、是学习成绩体验深化的强劲驱动力。所以,知性教学反思与教学水平视角下教学反思的重建应以实践性原则为指导,注重实践锻炼,协调学生认知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加大学生优良品行培养,从而达到预期目标。

3. 情感性原则。“理性有余,情感不足”是现行教学反思存在的重大问题。人类是情感型动物,其需要学习成绩规范来满足自身内心的精神需求,而教学反思作为实现学习成绩的知与行统一的重要中介,因此在开展教学反思时需要始终坚持情感性原则的指导,切实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4. 体验性原则。体验既是人类认知他人、感知自我的重要手段,又是人类升华情感、净化灵魂的有效途径。基于体验的主观性、个体性、感悟性及情感性等特征,使得教学反思借助体验发挥真正价值效应。故而要求将体验性原则贯穿于教学反思整个过程,以促进达到学习成绩学习与学习成绩教育的预期目标。

二、中职语文教学的反思措施

1. 构建健全的教学反思评价机制。公平理念告诫教师,不存在不希望上进的学生,仅存在不会引导学生上进的教师,所以教师应以公平性、公正性为指导尊重每位学生,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因此应构建健全的教学反思评价机制,依托于该项机制挖掘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优缺点,对于缺点,帮助学生发现成长中的缺点,并分析这些缺点,从而制定有效的措施纠正缺点;对于优点,肯定学生的优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对学生个性发展与成长具有显著积极影响。

2. 塑造充满教学水平气息的教学反思环境。

(1)落实好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友好型关系;(2)做好校风学风建设,强化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切实让学生感受到教学水平的可爱,从而不断增强自身关爱教学水平、敬畏教学水平意识。

三、案例分析

篇3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电机拖动 教学实践 反思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024-03

项目教学法 (Project Learn-ing),也称为“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家凯滋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它是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最常用、最理想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项目教学法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其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任务交给学生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施,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学生除了学习到书本上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能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咨询、指导和解答疑难问题的作用,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的积极性,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机拖动与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电机拖动与控制技术是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实训环节多、涉及专业多、应用范围广、控制电器种类繁多、控制过程复杂等特点。但当前的中职教育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脱节的弊端。而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思维活跃、好动、厌倦枯燥说教等特点,很多学生碰到陌生的、抽象的专业知识就难以产生兴趣,甚至厌学。其重要的原因是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以知识结构为依据来设定的,而且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大多是相互独立的,不符合人类对知识和技能的科学认知规律,不能直接培养学生在企业实际岗位相适应的能力。为破解这一困局,笔者和同事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依照“基于工作过程或典型工作任务”进行项目式教学的创新职教理念,完成了教改课题立项,开展对中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下面以电动机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项目为例,介绍项目教学法在电机拖动与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项目的设计原则

1. 项目应具有实用性。项目设计应建立在对企业的深入调查基础上,开发具有企业真实性的项目,所选择的项目应具有实用性、典型性。

2. 项目可操作性强。无论项目设计得多么巧妙、有价值,如果无法购买相关的设备,或无法从企业得到相应的支持,这样的项目就是无效的,因而要求项目具有可操作性。

3. 项目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项目应围绕项目组织课程展开,若无一定的逻辑关系,将会导致学生认知结构的混乱。

4. 项目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最关心的是做这个项目有什么实际用处,若它与考取职业技能资格证或将来就业有密切的关系,学生便有了向该项目挑战的兴趣。

基于以上设计原则,广西纺织工业学校电机加工实训基地设计出了具有一定职业特色的电机拖动项目:电能的测量、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拆装与检修、低压电器、电动机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综合车床电气故障维修。

(二)项目的实施

项目的实施,以电动机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为例,介绍项目教学法在电机拖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1. 相关知识学习。(1)项目背景。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在本课程中居于承上启下的地位,达到本项目的学习目标后,可以为机床综合实训奠定良好基础,为考取中级维修电工证提供重要保证。(2)教师讲授。教师先讲授完成项目所需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以启发、够用为主,在接下来的整个项目实施中,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的具体情况进行逐层展开,穿插讲授。遇到问题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适当协助学生。(3)明确任务。学生收集机床电气原理图、使用说明书、使用万用表检查故障的方法、了解电工技术规范、熟悉工具(万用表的使用)、能说明各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能按图接线、会排除故障。(4)实地参观机床的控制柜,观察各种电器及接线布局,介绍各电器的名称、性能,观看仿真教学片。

2. 制订项目计划。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制订人员分工计划、装配计划、工作标准、工作记录表、检测报告表,列出所需材料清单(包括元器件的型号、价格、参数等)并分组讨论。学生上交工作计划,师生共同讨论找出工作计划中的缺陷,评估项目计划能否满足预算目标,是否能降低成本。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对工作计划进行修改。经过汇总和修改,教师将完整的工作标准公示,要求学生按要求执行。学生组成采购团队按材料清单采购元器件,教师需对采购过程协助把关。

3. 实施工作计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领取工具,自行商讨小组分工,按正确的计划进行工作。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给予适当协助。例如,当遇到电机只能正转不能反转时,教师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去思索,不断调试和运行。实验证明,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能找出问题所在,从而拥有成就感,激发其探索精神。实施工作计划的场所是在配备有多媒体的电学综合实训室,教师要提供课件、仿真软件、自测题、闯关游戏等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4. 成果检查、评估。项目成果检查、评估对整个项目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根据工作标准对本组产品进行自我检查,如线路布线的正确性、控制是否符合要求等,并将小组成品进行展示。教师要引导全体学生参观、讨论,进行自评、互评,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指出需改进的地方。可以通过项目成果展示、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也可以组织一场项目成果汇报会,邀请相关教师和企业专家参加,由各小组进行汇报,专家和教师提问,小组负责相关内容的学生回答。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整个项目掌握更加透彻,从不同角度审查自已,做到查漏补缺,还可以让学生锻炼胆量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实现教育情感目标。

二、对项目教学法在实施应用中若干问题的反思与建议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项目教学法在实施应用中也遇到了若干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总结和反思是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一)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

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一批既懂理论又熟悉企业工作过程,并能将二者紧密有机结合起来的“做、学、教”一体化教师队伍,特别需要的是掌握产业链的关键能力的教师。目前,各职业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仍是高校毕业生,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不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生产技术和工艺的发展水平,难以胜任项目教学工作。一方面,来自企事业和社会聘任的兼职教师数量少,而且不稳定,对学生学习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另一方面,尽管教育职能部门重视教师培训,但专业对口率不高,培训机会不多,培训地点从学校到学校,严重脱离企业环境,教师职业能力难以得到提高。笔者认为,有关职能部门应转变观念,发挥积极作用,在企业中建立培训基地,对各校教师进行技术培训,时间可以安排一周、一个月到半年不等。除进行技术实践外,还应组织教师交流经验、编写教材、开发新产品和参加各级技能大赛的评判,使教师的校企实践经验更丰富。

(二)场地、设备、耗材和辅导的问题

要保证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教学场所具有教学、实验、实训、岗位学习、技能鉴定、教师工作站等功能,这与传统的教室、实验室、教师办公室分割,与学生在几个场所之间“来去匆匆”是不同的。项目教学法在实施中常遇到的问题是场地小、学生拥挤、纪律难管、设备不充足、耗材不能及时增添、辅导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对此,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需要加大投入,建设满足课程要求的实训室,并增加教学耗材的经费设入。此外,对于30人以上的班级,要配备两名教师。

(三)教学考核设计缺乏企业视角

传统的评价方法是一张试卷定成绩,过于注重评价的选拔、鉴定能力,忽视了教育、反馈与激励的功能。项目教学法应以过程考核为主,这已是教师们的共识,但大多教学考核内容设计是填一些表格,一般包括自评、互评、师评,缺乏企业视角的评价。企业视角下的职业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这些内容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和相应教材来确定的。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考核还应考虑学生的能力:积极聆听、理解性阅读、有效的口头沟通、协调安排、指导他人、设备选择安装、疑难排解、操作和控制、设备维护、材料管理、时间管理等。

(四)缺乏学生参与

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课程的主宰者,而是作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咨询者和指导者。因此,实际教学中,要在信息的收集、控制方案的订制、接线图的绘制、实训器材和工具的采购、评价考核表的设定等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在一个小组中,有些能力强的学生包揽了大部分工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则无所事事,教师要做好人员的合理分配,在自愿的前提下,把学习主动性和思考能力较好的和一般或较差的学生相互配合。对于暂时不能跟上进度的学生,要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专门为这部分学生补习相关知识,还可以选派几位成绩突出的学生去帮助他们。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该项目的考核也应提出难度不同的要求。这样,原来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学生,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合他们,就会通过努力取得进步,更积极地参与到项目学习中来。

(五)项目教学资源微观开发严重不足

项目课程的教学资源微观开发包括理实一体化的教案设计、项目化教材、课件、录像、图片、案例、历届学生优秀作品、企业资料、教学过程设计、考核方案、项目任务书等。目前存在不足方面比较多,如为学生提供的资料不够充分,图书资源、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项目教学档案及成果展览不够丰富;沿用学科制的教案格式;考核方案随意性大;企业资料缺乏。从教材的角度来讲,大部分项目课程缺乏与本校校情的配套教材,教材的内容、体系与项目教学不一致。这些因素都影响了项目课程的质量和学生创造力的发挥。笔者认为,校本教材的开发应有企业的积极参与,知识点简明扼要,够用即可;要重视学习材料工作页的编写,由于中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欠缺,学习材料工作页应注意图文并茂,设计学生做笔记和作业的空白处,方便学生笔记和练习,同时也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实践表明,采取“做、学、教”一体化项目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协作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工作技能的提高,这对电机拖动与控制技术等课程教学具有很好的效果。推行“做、学、教”一体化项目教学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倡的“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当然,项目教学法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实施中需要发展和完善的地方还很多。有关项目教学法的研究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这些探索只能在不断的实践研究中逐步完成。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3]潘玉成.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4]张华燕.电子技术课程项目教学活动设计与评价[J].职业技术教育,2013(8)

[5]关金华,徐刚.谈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13(3)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桂教职成〔2013〕44号)

篇4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反思;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线教师常谈常新的话题。它既指教师所任学科专业知识的与日俱增、与日俱新,也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情感、能力、方法的与时俱进。那么作为化学老师也要重视自身的专业成长,这既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途径很多,比如:更新理念、善于学习、制订个人发展规划、经常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等。本人专门从教学反思角度进行了近一年的实践与研究,受益匪浅。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的整个教学认识流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指教师为了达到某一个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反思对象,对自己所具有的教学理念、教学常识、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逐一的审视、分析、检查的活动。因此,我在一年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去检查自己的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检查教学组织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随时检查并记录教学活动中的疑惑,检查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实际,检查和反馈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发现问题

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进行反思是一种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我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发现教材中的第十单元《酸和碱》、第十一单元《盐、化肥》编排有点不合理,对此,我在一班和二班进行了对比性实验教学。在一班按教材编排进行了正常教学,即课题1“常见的酸和硬碟”、课题2“酸与碱之间可有哪些反应”。而在二班,我在进入课题1之前,先讲授了下列知识:①电解质与非电解质。②电解质的电离。③酸、碱、盐(从电解质角度讲授)。④酸、碱、盐的分类及命名,一是酸的分类和命名:一元酸(如HCl 、HNO3)、二元酸(如H2SO4、H2S)、三元酸(如H3PO4);含氧酸(H2CO3、H2PO4、H2SO4)、无氧酸(HCl、H2S)以及命名。二是碱的分类和命名。三是盐的分类和命名:正盐(含氧酸盐、无氧酸盐)、酸性盐、碱性盐。然后按教材的编排顺序第十单元《酸和碱》、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进行了教学。教完这两个单元,两个班级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了明显的对比。一班学生学完这两单元之后,还不大明白酸、碱、盐到底是什么,对知识很模糊。而二班的学生因进行了系统的知识的讲授,所以对知识理解得很透,也很容易掌握。小考的成绩证明了这一点。

在这一次的对比教学中,我明白了如果没有教学反思,一味盲目地按照原教材进行教学的话,只能说是进行了一次失败的教学,只能得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因此,我认为教师只有不断地激发主观发展的愿望,不断地反思探究,才能争取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为自身的专业的充实、专业化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分析问题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不断发现问题,而且要会分析问题。只有在分析问题中才能提升自身的教育理念,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从而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教师的专业也从中得到长足的进步。这也是一种教学反思的能力。

以前我在做练习题时,不管题量多不多,做那些学校给订的五种版本的练习题。学生既做得辛苦,收获也不大。2015年,我做了一次实验:给一班的学生发大量的习题(共4套:①附在教材中的题;②《义务教育素质训练系列丛书――化学训练》;③《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练习册》;④书店中买来的一套),而在二班学生只选用两套(①教材中的题;②《义务教育素质训练系列丛书――化学训练》)。一个单元的题做下来之后,进行了一次小测验,我发现二班的成绩远比一班的好。这是为什么呢?一班的学生说,他们每天要解的题量大,负担重,所以做题时,不仔细深入思考就答题,也不能同学之间互相研究探讨,老师也不能面面俱到地给他们解答,所以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做题的出错率相当高。而二班的学生说,他们的题量少,难易适中,这些题中几乎涵盖了全部知识,而且能够深入思考、精心解题,老师也能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指导,综合分析了题目的类型、解题的方法。所以虽然只解了一班学生的一半的题,但知识却掌握得很牢固。在对比实验和反思中,我知道了老师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的发展,激励学生积极去动脑动手,与同学们分析探讨问题。老师的这一职能的转变,使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领者。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专业理论,不断地用新理论、新方法去指导我们的教学活动,从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那么我们会为自己开辟一个新的教学思路,从而使自己的专业达到较高的境界,成为一个专家型、学者型教师。

三、解决问题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还要正确地解决问题,这是教学反思能力中的最高的境界了。由于化学与生活、社会有密切的关系,学生不断提出一些生活中自己看到过、经历过的甚至是想象出来的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摆在老师面前的一个重大的课题。这就需要老师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知识结构,甚至修改特点着眼,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扩充或更新,对授课方法进行不断的改进和补充;这是老师拓宽反思渠道,提高教学反思能力的途径,也是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的有效的方法。比如,有一次上课时,一位学生突然发问:“我母亲在厨房做菜时,锅里放完油后干别的事去了,她把烧油的事忘得一干二净。没过几分钟锅里的油着起火来了,妈妈慌慌张张地往锅里倒了水,结果着火的油和水滴四溅,很快把厨房的天棚烧起来了。幸亏爸爸及时把火扑灭了。老师,这时候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锅里的火扑灭呢?”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这种生活现象的属性,并给以分类,然后联系我们已学过的知识来推导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快学生们在合作探讨中总结出了扑灭火的几种办法。一组的学生先整理出了起火的原因:水的比重比油的比重大,已经着火的油锅温度相当高,这时往锅里倒水,水马上就沸腾起来,导致表层的油成为小油滴,而小油滴和沸腾的水往锅外溅出,特别是锅的边缘与火接触,就往上起火了。二组的学生总结出了扑灭火的办法:一是严严实实地盖住锅盖;二是往锅上盖上大大的湿毛巾等。这样的解决问题的教学形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与互动性,促进了师生的思维的发展和情感的交流融合。

篇5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137-02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指出,要把信息化摆在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地位。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学校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媒介手段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场变革的核心是教学模式的创新。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为翻转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全方位的交互形式,将课堂中心转向师生互动、同伴协作和交流,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机会促进对知识的理解,重视学习方法与学习过程,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现已成为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新浪潮,为教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下面,笔者以高职《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具体阐述翻转课堂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课程基本情况

高职《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校公共基础课(必修),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要求大学生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掌握基本理论,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把个人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早已无孔不入,利用好信息技术,结合学生的实际,切实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法律素质。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

以实践活动为依托,通过任务―话题讨论―教师反馈―课内实践―效果反馈―课外延伸六个设计环节具体阐述网络综合教学平台在高职《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具体运用,详见图1。

1.课程通知。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前准备任务,并在线观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热点事件回顾,引导学生利用课外资源探究教材中涉及的重要问题并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

2.话题讨论。学生按照课前学习的内容结合自身体会在课程讨论区话题,并参与多个话题的讨论,启发学生通过思考与探究超越已有知识的局限,进而衍生出新的更加成熟的观点。

3.教师反馈。教师利用在线答疑,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并进行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逐步引出本堂课内容。

4.课内实践。按照学生课前学习情况,利用教材内容进行任务设计,可以运用辩论、演讲、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主题参观等多种形式深化课程内容,解决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5.效果反馈。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有针对性的对课程知识点进行讨论,由教师讨论话题,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相关资料,参与讨论,搭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平台;通过网上作业和在线评价的形式,快速、准确、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实现了知识的有效传播和课堂的延伸。

6.课外延伸。利用易班等具有一站式服务功能的网站,近日热点新闻,通过论坛、社交、博客、微博等信息传播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探究,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实施效果反思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的完美结合,使碎片化的学习方式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通过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合作协调能力,能够将个性化学习理念应用在翻转课堂中,有利于学生按个人的学习风格和爱好完成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因材施教。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还有挑战和需要反思的地方。(1)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支撑。个性化的学习需要智能化的学习平台作为支撑。以高职《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为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行平台相对单一。该课程主要以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为依托,通过既有的课程模块和菜单,为学生提供网络教学资源,而对于学习行为跟踪和内容推荐等个性化的学习功能却很薄弱。因此,构建智能化、多方位、多功能的学习平台对翻转课堂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2)教学理念的更新。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而翻转课堂教学是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从而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革新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知识传授主要由学生课前通过学习资源等完成;知识内化由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指导完成。当老师走下讲台,从内容的讲授者变成学习的促进者时,课堂就会变成一个以学生为焦点的学习中心。(3)学生学习能力的考量。众所周知,个性化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能根据学习者的兴趣、认知能力、学习风格等要素,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法、策略、内容等,以促进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因此,在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尤为重要。这主要表现为:学习者对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习方式的掌握、学习效率、学习质量等多方面的因素。如课前自主学习、话题讨论的主动性、项目活动参与的积极性、角色扮演的主动性、信息再加工的辨别性、知识内化的系统性等,都和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效进行翻转学习的关键。(4)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虽是辅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但在教学模式的推动中却是重要的推动者。较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仍停留在一般的课件制作上。2014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因此,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应有能力结合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特征等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设计,如制作微课程资源、专题教学资源、学习卡等使学生更好地获取学习资源。同时,适时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指导、深化知识点,并做出个性化的评价,尽可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5)密切的师生关系。由翻转课堂到翻转学习,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学生与教师面对面的时间。当进入学习情境时,学生和教师能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建立密切的关系。通过互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得到激发,学生意识到他们希望从老师那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内容。(6)翻转课堂的深入和延续。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撰写的《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一书中指出,翻转课堂改变了教师的授课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如何能够更强有力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且引导他们更深入、更广泛地学习,是提高翻转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四、结语

教育与技术的融合是推动教育教学和学习根本性变革的主要推动力。翻转课堂不是只有一种方式,必须不断地改进实践,根据学生的情况制订自己的翻转策略,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不光要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和掌握,还应该循序渐进地建立资源合作机制,推进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从真正意义上对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方式进行疏通和分析,因地制宜地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不断地探索、总结、升华,使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孙华.大学生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4,(06).

[2]李建苹,吴南中.基于翻转理念的高职课程学习变革:现实诉求与推进策略[J].继续教育,2015,(10).

[3]刘海韬,喻姣.高校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与思考[J].软件导刊,2010.

[4]陈晓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5]徐进.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2).

篇6

为此,笔者以湖南省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样本院校,针对课程教学实效性展开调查研究,以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探寻到解决症结的之良方。

一关于现状的调查

1课程的教师队伍基本素质较好,受到学生肯定

根据座谈和问卷调查的情况显示,既使是在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的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里,从事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整体上基本素质较好,业务水平、政治素质、教学态度受到学生肯定。当问及课程教师的业务水平如何时,29%的学生认为老师业务水平很高,41%认为较有水平,21%认为还可以;当问及课程教师的政治素质如何时,42%的学生认为课程教师政治素质优秀,40%认为较优秀;而对于老师的教学态度,学生们也是给予广泛认可,有46%的学生认为课程教学老师教学态度非常认真,41%的学生认为较认真。

2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适合学生要求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问及学生“您认为课程教学的内容适合您的要求吗?”有75%的学生认为课程教学内容适合要求和较适合。有77%的学生认为大多数章节对自己有所帮助和启迪。有87%的学生认为学校目前的课程教学对自身思想政治水平提高很有帮助和较有帮助,有88%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加强自身法律素质培养很有帮助和较有帮助,同样有88%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自身道德修养很有帮助和较有帮助。在问及“您认为在高职院校里开设课程有意义吗?”有45%的学生认为很有意义,43%的学生认为较有意义。

3学生期待教学方法多样化创新

在关于教学方法的调查中,通过听课、访谈等形式的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演示为辅,每期一到两次的实践课的教学模式。而在对于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51%的学生认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法更适合该课程教学,另有32%的学生选择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问及“您认为哪些教学手段更适合课程教学”时,有34%的学生认为讨论式更适合该课程的教学,30%的学生认为教师启发式更适合,还有25%的学生倾向于实践式教学,另有23%的学生选择了案例式教学。当问及多媒体教学对本课程是否有必要时,85%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和较有必要。

4考核方式较为单一

根据对课程的考核方式的调查,发现该课程通常采用的考核方式是以闭卷考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而问及学生“您认为课程采取什么考核方法更好”时,选择开卷考试的占57%,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平时表现为主作为该课程考核方式的占17%,只有8%的学生选择闭卷考试和写文章的考核方法。虽然不排除学生存在畏难的学习心理,但面对学生的期待,实践中的该课程考核方式确实显得较为单一。

5教学水平仍需不断提高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问及学生“您认为学校目前的课程教学的效果如何?”有18%的学生认为课程教学效果很好,38%的学生认为效果较好,27%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还有17%的学生认为效果不是很好或是没有吸引力。这个调查结果不容乐观,说明有近50%的学生认为实践中的课程的教学效果一般,没有吸引力或不是很好。在实际听课和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任课教师对教学实效也不满意,认为自己备课细致,讲授认真,案例充分,学生的表现仍然差强人意。

二对于现状的反思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师资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的第一要素。在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课程的教师队伍基本素质较好,受到了学生的普遍肯定。另根据调查统计,该校担任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共16名,其中具有副高职称的教师6名,占37%,讲师7名,占43.8%,助讲3人,占18.7%,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6人,占37%,数据显示,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都较为合理。但要看到,与课程教学的实践要求相比,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如副高职称中,副教授只有两名,其余4名均为中专系列的高级讲师,教授更是空白,不少教师仍然是在吃“老本”。同时,根据对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问卷调查,教学效果并不乐观,这种现实状况,使得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最主要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本身,教学内容丰富,涵盖了思想政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法律基础等诸多理论性知识,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理论、学识水平天然存在着较高要求。同时,该课程面向大学生承担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教育引导职责,责任重大,针对性强、时代感强,教师必须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与时俱进,丰富更新相关知识体系,贴近学生,深入社会,紧跟实践,牢牢掌握“第一手”素材,方能在课程教学中得心应手,适应动态发展的教学实践需要。

2拓展丰富教学内容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这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坚定一贯地坚持主导性;另一方面,要在坚持主导性的前提下提倡多样性,不断拓展丰富教学内容,避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教条化”和“抽象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落到实处。如在爱国主义的教学中,可以拓展丰富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民族文化等知识,使爱国主义有根有源、言之有物。还可以充分挖掘本少数民族中爱国主义资源,增进亲近感,促使情由心生。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教学中,可以拓展丰富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使学生在了解自身,认识社会的基础上,自觉学会在公共生活中与人和谐相处。教学内容就好比各种食材,只有选材得当、食材精美,才能让学生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3多样化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多样化的系统。在问卷调查中,有51%的学生认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法更适合该课程教学,另有32%的学生选择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而在教学手段的调查中,34%的学生选择了讨论式,30%的学生选择教师启发式,还有25%的学生倾向于实践式教学,23%的学生选择了案例式教学。显然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不再乐意接受传统的“填鸭”或是“满堂灌”,而是更希望突出自我的主体地位,期待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喜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种现状,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是对新时期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4改进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是促进教师教、学生学,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法。只有选择正确的考核方式,才能反映实际,实现目标,完成任务。传统的考核拘泥于书本知识和内容的记忆与复述,对于形成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视而不见,并不是衡量学生德育优劣的好方法。更严重的是,学生可能为应付这样的考试而采取相应的“高效”的学习方法,重知识轻能力,重考试轻践行,与德育课程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主要是解决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必须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一些内隐的素质发展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应该考虑过程性评价,重视质性评价,突出表现性评价,积极探索多元化评价。如何对学生的德育考核评价更全面、更客观,这是相关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课题。

无论是在问卷调查中,还是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都发现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缺乏的问题。作为教育者,“教人先教己”,每一个相关教育者都必须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不断促进该课程的教学研究,切实提升本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尤其是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面对种种特殊因素,如教学条件相对较差(如多媒体教学课只占到总课时的19.3%,),少数民族学生众多(本次调查对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82%),教学资源倾向于专业课等等。我们更应该深入思考,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出适应教学条件需要,符合教学对象特点,具有自身教学特色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模式,维护好少数民族学生权益,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维护社会的稳定。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对劳动力的要求也日渐提高,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理应顺应发展趋势,充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将更多的新生劳动力有效转化为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具有较高法律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实用型技能人才,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马庆发.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素质教育的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1999.

篇7

他们同时又处于成长中最严重的逆反期,梦想形成强烈的自我色彩,在行为上表现为对原有的社会地位的不满。如果他们在人格上的这种逆反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正确的引导,他们便会形成人格,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国家早已认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普及工作,但在广大农村学校,法制教育却不容乐观,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法制教育形式化。

虽然现在农村中小学在上级教育部门的督促下在开学初期的教学活动中都安排有法制教育课程或者法制教育活动,但是大都是流于形式,没有将法制课作为专门的课程来安排,只是在班级周会中作为附带或者是只在一学期中安排一次法制教育报告大会。这对法制教育这样一个需要长时间、具体化的工作来说,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而此种安排的根源在于思想上的认识不到位,没有真正地理解法制教育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只是作为一种应付上级检查的工作。

(二)普及形式简单,缺乏生动性。

因为农村地区物质条件的限制,青少年法制教育方面存在着形式单一化的问题,学生除了在班会上由班主任引导象征性地读一些法制教育书籍,办一期板报,最多也是能听一次水平有限的法制教育大会,除此以外就没有其他的什么法制活动了。对于法制教育这种需要紧密结合实际生活,解决生活疑惑的实用性极强的学科来说,以上所述的教育方式实难发挥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三)内容不系统,知识了解肤浅。

一般的学校会在周会的时候安排法制教育内容,但是因为没有具体的要求,所以老师往往会随便找点资料敷衍了事,学校也没有指定什么具体的要求,所以老师自己找来的资料都很零散,至于教学成果当然是可想而知。这种蜻蜓点水的教学方式有时候会产生误导的恶果,学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比如,有一次我在处理学生打架事件的时候,就有学生理直气壮地说他打架是“自卫”,是对他名誉权的维护,真是叫人哭笑不得。因此说,这种完成任务式的法制教育不但不利于法制意识的培养,在有的时候还会起到反面作用,实在是需要喊停。

(四)教育者法制素养跟不上,缺乏专业人才。

在许多农村学校,法制教育的任务落到了班主任的身上,由于它是一种附带的课业设置,班主任也不会投入太多的时间去研究。何况法律学习本身就十分枯燥,许多老师在大学的时候也很少接触法律知识,最多也就是选修一门法律知识课程,其自身的法律素养可以想象。而他们在工作以后却要面对教育他人法制知识这样一个很严肃的事情,在缺乏制度监督的情况下,他们采取的应付措施和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五)没有严格的考评制度,缺乏经费保障。

当法制教育是一种附带任务的时候,不管是老师还是学校都会在心理上放松,反正不关系学期考评,只要在检查的时候有材料,问学生的时候学生说我们上就成,也不管是怎么上或者是有没有效果,只要在考评的时候在这个方面我是满分就成。这都是没有严格的制度考评带来的结果。如果说法制素养也作为一门升学课程来考,我们就会看见一个不一样的法制教育情况。当然,现实中也不乏对法制教育有深刻认识的老师和领导,但是他们虽然很努力,却收效甚微,这是因为他们在有心进行法制教育的时候却碰到了经费方面的不足,教师自己找材料读需要经费投入,其他的也都要经费投入,不管是提高教师法制素养,进行法制培训,还是请有专业水准的法制从业人员辅导、开讲座,都需要经费投入。而法制教育在升学考试中没有什么要求,所以许多学校因为经费原因,将法制教育放到一个可有可无的地位上,只要保证上面检查的时候有可以证明自己在干的材料就好,法制教育当然也就有名无实。

面对农村学校的法制教育现状,我们作为教育者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争取通过努力,使得农村青少年法制教育有一个实质性的提升,为法治国家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基于以上各种情况,我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加强认识,严格落实。

要改变农村年少年法制教育形式化的问题,首先要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法制教育对于农村青少年的重要性,只有从思想的层面上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将这种认识带到教学实践当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关注青少年的思想变化和法制教育状况,使法制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对青少年成长起到指引和教育作用。

(二)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育形式。

新课改以后,我们的教学方法由以前的传统教育开始向现代化教育迈进,并且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法制教育也应该进行改革,改变以前单一的教育方式,将法制教育多样化。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法制讲座、展示法制图片、观看各种法制影视作品、建立问题生成长档案、发动学生自己创办法制知识园地等活动,丰富法制宣传方式,使法制宣传不再教条化,更能吸引青少年的眼球,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制观念,自觉按照法规办事。

(三)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活动。

在国家还没有出台正式的法制教育大纲等能规定法制教育具体内容材料的情况下,我们的法制教育一定要总结青少年身边的事情,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比如说什么是“正当防卫”等青少年容易产生错误认识的法制概念,务必使他们能深入了解这些法律概念所隐含的条件,避免因为一知半解、自作聪明而带来的各种犯罪。

(四)培养专门的法制教育者。

法制教育光凭一腔热血是不行的。规范、有序的法制教育还需要有一支精明强干、法律素养过硬的专业队伍。这就要求农村学校培训或者在编制中注重引进这类人才,让他们发挥专业特长,正规地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避免因为法制教育者自身法律知识不全面而使学生产生各种疑惑和误解。

篇8

一、要正确认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1.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新课改中,学生全面发展指的是“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以德为先向来是学校所重视的教育内容,在小学低年级独立开设了《品德与生活》、高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社会》,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思想教育。显然,这足以说明道德教育的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因为,学校在青少年时期进行的思想教育和情操陶冶,对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孩子一生的奋斗和成长将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然而,渗透法制教育,并不意味着将替代道德教育,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

2.道德教育代替不了法制教育。仅有道德教育是不是就可以了呢?道德教育是否可以替代法制教育呢?当然,道德教育是替代不了法制教育的。长期以来,学校在道德方面的教育力度是很大的,但反思离开学校后的青少年,特别是成绩优异的青少年,他们“从小到大”都是在道德思想教育下成长的,可是何会出现不负责、不愿意承担责任、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等种种迹象呢?这常常令人感到遗憾。当然,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很多,但终究仍是因为法治意识淡薄,从小就丧失法制观念的教育所至。难道要让孩子等到长大后“背背”几则条例就会“受益终生”吗?从学校教育角度来反思,过去我们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常常是相互脱节的。因为道德标准与法制是有相当大区别的,“合理不合法”现象是屡见不鲜的。虽然道德与法制有它的标准定义和独自的解释,但笔者就学校教育角度看,认为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道德教育重在讲“情”和“思想”,法制教育重在讲“理”和“制度或规范”;道德教育往往只说“好”的一面,“不强调责任担当”,很重视教育学生“应该怎样做或鼓励怎样做”,但缺少法制的“如果不这样做会是怎样或这样做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些内容。例如,学校从小就教育学生尊敬老人、爱戴老人,可是我们看到一个高中生问母亲要钱打游戏,因未得到钱而用刀将其母杀害,当母亲死后他仍奔向游戏室,且不认为自己有错(认为其母亲不给钱,就是母亲的错)。这样的案例很多。虽然所有责任都归在“不懂事”的孩子身上,但从学校教育看,只有道德教育或单靠道德自律无法达到教育效果。因为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只要把尊敬老人的思想传授完成即可,因而缺乏渗透法理的制度和规范约束的教育,学生往往认为这样也可,那样也行,而且只会从自身利益去想,从而使学生在试卷上的答案与实际生活的做法相反,认为老人应该尊敬自己,老人应该善待自己,自己可打杀老人。例如,我们教育学生“承诺过的事”应该做到,而未渗透如果承诺过而未履行将带给对方造成损失,而这种损失是要担责的。例如,某公司赠送奶粉,事后查出奶粉中有有害物质,所以法院判决公司要承担责任。这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不能因为做好事,就可忽略自身的过错。渗透这一法制教育很重要。不单是学生,而且成年人往往在这一观念上都停留在道德层面上。道德往往只从某一个方面看待问题,而法制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这对形成法制观念很重要。学校法制教育就是道德教的有力补足,而不是替代关系。当然,渗透法制教育不是从一个个案例进行说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用法律法规、制度观念、法制的理念的视角去看待和处理问题,而不是从“自身的道德想法”看待和处理问题。因此,在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渗透法制教育,让小孩在长期的渗透与熏陶下,逐步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

二、要正确认识渗透法制与法制教育的差异

理清什么是渗透法制,什么是法制教育,对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十分重要。渗透法制不是拿着“字典”般的法律法规进行说教,不是强制性地拿法规条文让学生背或记。例如,学校经常邀请司法部门、公安部门等到校进行的法制、禁毒、反等教育宣传,这属于法制教育;学校专门开设的法制课程或法制主题班会,属于法制教育。渗透法制是在除法制课以外的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思想或知识。渗透法制就像渗透思想教育一样,自然而然地、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教育教学中。法制观念或法治意识的“养成”是需要长期培育形成的,不是简单地接受某次专题法制教育就能形成的。这就需要在平常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好法制教育,让孩子既能用道德的标准看待问题,又能用法制意识处理和解决问题。

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当前我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许多孩子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下成长,他们受长辈和父母的宠爱,自立意识差,依赖性强,缺乏责任意识,惯于享受别人为自己服务,不懂得如何关心他人。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使他们学会关心别人,学会认真投入,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情。因此,需要从学校、家庭、社会这几方面来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学校在学科教学中应主要渗透几方面的责任意识:

1.对自我的责任意识。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指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事自己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等负责。

2.对家庭的责任意识。对家庭的责任意识主要体现在对家庭的支持,如帮助做家务;对家人的尊敬,如尊重长辈,在重要事情上征求他们的意见等。

3.对同伴的责任意识。一个人不能只想着自己,心中要有他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具有这种责任意识的人才会尊重、关心、理解、信任他人,遇到别人有困难时会挺身而出;当同伴有困难时要助上一臂之力,等等。这才称得上对同伴负责。

4.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对集体的责任意识是指对自己所属的集体,即班级、学校的发展、荣辱等负责。例如,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积极参与集体的活动,对于集体出现的问题敢于面对,敢于挺身而出去解决,不做有损集体荣誉的事情。

5.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古人说“先天下之忧而忧”,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是每个人对自己的祖国都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是全部人生责任中最崇高的一种责任。对于小学生来说,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主要表现为关心热爱自己的国家,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等。

虽然过去我们教育学生“爱自己、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但这与法制教育是有明显区别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形成好思想,做好事,并没有指出“如果不这样做”会是怎样的结果,未明确一个人在集体中所应履行的义务和责任。法制教育更强调的是责任与担当。另外,培养学生民主意识、义务和权利意识等都可以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并结合班级管理、学校活动以及孩子身边的事例进行渗透。例如,班规班纪的形成应该由学生参与进来,班干部的选拔不是班主任说了算,而应该由学生选举产生,让学生真实体验什么是民主、什么是权利、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四、要掌握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

篇9

以前,老师们认为法制教育是政治老师的专利,其他科目的老师怎么会在课堂上讲授法律知识,那不是抢了政治老师的饭碗了吗?这样的观念到今天应该修正一下,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负着传法的重任。在法制社会的今天,每一个人都应该学法、知法、用法。面对现在学生法制观念淡薄、行为自律意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匮乏的现状,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成为传法的执行者。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怎样让法制教育真正地走进我们的课堂呢?根据本人的实践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充分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认识让“法”走进语文课堂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法律时刻伴随人们的生活,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用法律这一武器来保护自己。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就成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是,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普遍存在方法呆板枯燥、形式单一、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缺乏实效性等问题,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这样不但未能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甚至还造成了学生以消极的方式抵触,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那么,开发新的学校法制教育资源势在必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新时期的需要,也是教育教学的需要。现在的学生由于法制观念淡薄,自控能力低,容易冲动,做事不考虑后果,因而常常发生恶性伤害事件,对其他学生造成人身伤害,触犯国家法律,对学校造成不良影响。如果每一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法制教育,让学生具备法制意识,学习有关的法制知识,知法、懂法,能用法律保护自己,那么,违背法律的校园安全事故就会大大减少,甚至可以完全杜绝。让“法”走进校园,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这是当前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我们一定要为“法”走进语文教学课堂开辟一条阳光大道。

二、如何让“法”走进语文课堂

1.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轻松学“法”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目涉及法制常识,比如七年级的《化石吟》、《散步》、《最后一课》、《斑羚飞渡》;八年级的《老王》、《故宫博物院》、《我的母亲》、《喂——出来》;九年级的《心声》、《智取生辰纲》、《变色龙》、《那树》等等。这些课文都是我们语文老师给学生传“法”的最佳素材,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教材,认真备课,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学到法制知识,成为一个知法、懂法、善于用法的人。比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当学生读到丁举人怎样毒打孔乙己的片段时,同学们既为之可悲,又为之可怜,同时,也对丁举人的狠毒感到愤怒。这时,我就问学生:“丁举人毒打孔乙己犯法吗?如果犯法,丁举人犯了什么法?”学生们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我明确地指出:丁举人这种行为在今天是犯罪行为。从文中对“服辩”注释来看,即认罪书。这里指不经官府而自行了案的认罪书状。而根据法律,即使犯了盗窃罪,审理案件和量刑判罪都应该由司法机关来执行。丁举人私设公堂,逼诱孔乙己写认罪书,并将孔乙己毒打致残,触犯了《刑法》,犯了故意伤害罪。

法制知识在语文课堂中随处可见,只要老师能用自己的一双慧眼,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法” ,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合理使用,让“法”轻松走进语文课堂,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学法的另一阵地,相信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轻松学法 ,用“法”武装自己,成为一名懂法、用法的人。

2.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中轻松学“法”

语文课堂离不开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写作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悟。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法制案例,比如来源于《百姓关注》、《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电视栏目上的一些案例,及学生喜欢阅读的《贵阳晚报》上的一些相关案例等,这些案例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法制案例诱发学生思考、分析、反思、讨论、总结,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增强法制意识,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

三、充分认识法制教育和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职责,其意义非常深远。语文教学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知法、懂法、用法之人,更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神圣的使命。语文教学给法制教育提供了一个教学的平台,法制教育只能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教学点。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点与面的关系,客与主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地自然地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语文这一大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法制教育不能喧宾夺主,占据语文课堂较多的时间或较大的板块,否则语文课堂的性质就将发生改变,语文课就不再是语文课了,而变成了法制教育课。因此,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设计,合理安排,自然过渡,达到教育的目的。

篇10

现在我国已进入法制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法制,应该深入人心。但看看我们的校园,却出现了一幕幕让人瞠目结舌,嘘唏不已,悲痛万分的恶性事件。我们在议论,在指责这些事端制造者时,面对学生,也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是不是还缺少了些什么,或者说,我们忽略了什么。

对,缺少法制教育。

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渗入法制教育?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又怎么体现?这是一个值得每位教育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结合学科特点,做了一番思考探索。

语文学科因自身教材的特点,具有强烈的工具性、人文性。它来源于生活,沉淀着我们生活中太多的东西,技能、知识、情感、审美、修身等。但凡认真专注热爱此门学科的人,应该能强烈感受到:教语文,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语文,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得仁得智,各自在人、在心。可以说,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语文学科扮演的角色是主角,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生活的丰富,语文学科的角色,似乎还要担上更多一点的任务,那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而且,具有了极大优势。

本来,违法、犯罪这些字眼离学生应该非常遥远,为什么现在却屡屡发生呢?

究其原因,许多学生是独生子女,或者留守儿童,许多家长或溺爱,或疏于管理孩子,孩子从小就形成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任性自私,霸道蛮横,缺少爱,不懂感恩,再加上学生不懂法,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就可能演变成大事、坏事,那就违法了。例如,因沉溺网络,无钱上网,盗取他人财物,或有的受到父母阻挠,竟弑父弑母,因沉溺网游,厌学逃学易受到坏人的唆使利用;因同学间的一小点摩擦,为了争面子,于是聚众斗殴;而有的同学,为讲义气两助插刀,结果个人的矛盾事件,扩大成,有时还弄伤弄弄残,甚至出了人命。因好奇心作梗而模仿,例如吸毒,例如模仿影视网络游戏中和暴力人物,要横耍酷,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种种现象说明,如果学生没有一个正确的是非观,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观念,不经意间,他们的人生就会摔跤,梦想就会破碎,前途就会悲惨。学生只有懂法,才会长智慧,才能认清是非,辩明邪正,避免成长过程中的歧途、弯道。

所以,学校教育引入法制教育,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特色和重要举措。毕竟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一个观念的培养,那需要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过程,能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例,灵活穿插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语文学科当之无愧。

经过思考探究,笔者认为,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这些途径可用:

教科书上的教材

教本上选入的教材都比较正能量,我们可充分挖掘。例如巴金老人的《小狗包弟》文中写老人因历史原因而遗弃了小狗,不能保护小狗而深感歉意,表达了老人对人生的反思,对人性复苏的呼唤。在这里,我们可引入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这个概念,可引入《动物保护法》。可举例:2015年暑假,河南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闫啸天与王亚军因捣鸟蛋,卖燕隼而被判刑。先生写的《包身工》,文中写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憎恶,对悲苦人民的同情。结合当下,我们可引入“童工”这个概念,甚至也可提维权,引入《未成成人保护法》及《劳动法》。梁知秋先生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流露作者对老师的敬仰、赞美、怀念,可引出“尊师重教”这个概念,引入《教师法》。

可见,语文课本里的许多教材扎根现实生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灵活渗透法制教育。

同时,当我们的语文课贴近社会现实,很接地气时,学生也会喜欢语文课,师生互动就会积极融洽,教学质量也会提高。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作文课

语文科少不了作文课。作文,就是做人。学生写作,既体现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也极容易体现学生的思想内涵,价值观与人生观。在教学生积累素材、分析素材的过程中,可适当渗透法制教育。

例如写《宽容》这个主题,可结合素材说“纵容”、说“包庇”、说“违法”。例如写《责任》由“为家为国为民族敢于担当责任”,而引出“逃避责任”,引出“有过错逃避责任而引发的后果”而进行法制方面的渗透。写“网络”引出“黑客”,引出“网络犯罪”……这些例子举不胜举。作文课上素材的积累与运用,就是学生对生活的积累,对生活的反思,我们可有机渗透,从而让学生不仅仅是心灵上的一次洗礼,更是一次生动的法制教育,会使他记忆深刻,逐渐就会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