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8: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常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篇1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风温肺热病护理实施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0例风温肺热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按卫生部颁发的风温肺热病患者临床路径表实施每日治疗和护理工作,对照组进行肺风温热病常规治疗护理,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平均住院日、住院治疗费用、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风温肺热病;临床护理路径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临床路径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是针对特定的患者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定的以时间为顺序的诊治护理标准流程。它由患者每一个诊断的常规护理计划综合而成,能够指导护士有预见性地、主动性地工作,同时也使患者明确自己的护理目标,自觉参与到疾病的护理过程中来,以减少住院天数[1]。本科于2011年开始对风温肺热病患者施行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现对其在风温肺热病护理中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进行总结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风温肺热病100例,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肺病科分会肺热病治疗指南。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龄48.26岁。对照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平均年龄50.31岁。

1.2治疗和护理方法

1.2.1治疗组 治疗组按卫生部颁发肺热病中西医临床路径规范的实施治疗和护理,主要护理工作如下:

入院第1天:护理常规,入院介绍(病房环境、设施等),指导患者进行相关辅助检查,饮食、日常护理指导,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完成护理记录。

入院第2-4天: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饮食、日常护理指导,指导陪护工作,保持口咽部清洁,观察痰量、痰质及痰色并记录,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入院第5-6天: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饮食、日常护理指导,指导陪护工作,保持口咽部清洁,观察痰量、痰质及痰色并记录,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入院第9天:日常生活和情志护理,出院前宣教,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入院第10天: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出院后饮食调护,出院随访宣教。

1.2.2对照组按照常规医嘱进行医疗护理,由责任护士按照常规护

理方案进行护理评估,确定护理诊断,实施护理计划;治疗护理计划、时间、检查项目、步骤不做统一规定。

篇2

【关键词】 小儿支气管肺炎;心力衰竭;护理干预

小儿支气管肺炎是儿科的常见疾病, 其原因多为患儿肺部致病微生物侵袭[1]。住院病死率1.7%~6.4%[2], 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力衰竭, 是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较严重的心肌损害合并症之一[3]。本文将河南省濮阳市中原油田第二社区管理中心医院72例小儿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进行临床分析, 探讨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 为提高护理效果提供可靠临床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本院儿科收治的72例住院患儿,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6例。观察组男21例, 女15例, 最小年龄3个月, 最大年龄3岁, 平均年龄1.3岁, 采用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对照组男19例, 女17例, 最小年龄5个月, 最大年龄4岁, 平均年龄1.5岁, 采用常规护理。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 2 诊断标准 两组患儿均符合小儿支气管肺炎及心力衰竭诊断标准, 同时排除其它并发症如脓胸、败血症、脓气胸等的肺炎, 并排除扩张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脏病引起的心力衰竭。

1. 3 护理方法

1. 3. 1 常规护理措施 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表现有呼吸困难者, 应采取半卧位。新生儿婴幼儿宜取20°~30°右斜位, 绝对休息, 必要时可用镇静剂。其目的在于减少患儿需氧量, 减少回心血量, 从而相应的减轻患儿心脏负担。②伴有水肿时, 应对患儿皮肤进行相关护理措施, 如保持患儿被单及被罩干燥、规范患儿日常行为, 避免发生皮肤损伤。③按病情需要调节用氧的浓度、流量和时间、氧气浓度一般在35%左右。新生儿不宜持续高浓度吸氧, 以免引起晶体后纤维增生症而造成双目失明。④输液治疗时, 应注意控制液体总量和滴速, 新生儿输液速度为4~6滴/min;幼儿及儿童输液量应控制在6~10滴/min为宜。⑤出现发热时, 可给予物理降温, 若无明显效果, 应使用化学降温法进行降温。⑥保持呼吸道畅通, 及时进行排痰、清除鼻腔内异物等。可将患儿头部偏向一侧, 以避免患者口腔分泌物堵塞呼吸道。

1. 3. 2 护理干预措施 ①为患儿提供舒适安静的治疗环境, 空气要流通, 温度以24~26℃为宜, 湿度为55%~65%。②患儿年龄较小时, 可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 若患儿年龄较大, 可直接运用语言、肢体等方式对患儿进行心理疏导, 以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与护理效果。③患儿宜进食高热量、易消化、高维生素、高蛋白的低盐食物, 采用少食多餐, 保证蛋白质与能量供给。耐心喂养患儿, 预防食物呛入气管。④保持大便通畅, 一旦发现便秘, 应及时进行相关护理, 必要时可使用缓泻剂。⑤长期卧床的患儿, 应根据病情进行适当的床上活动, 以增强体质, 提高免疫力。

1. 4 疗效评判标准 疗效可分四个标准:①治愈:咳嗽减轻或消失、呼吸平稳, 双肺啰音消失, 胸片肺部阴影完全吸收;②显效:咳嗽减轻, 双肺无啰音, 胸片阴影有所改善;③好转:胸片阴影有部分吸收, 肺部会有少许痰鸣;④无效:咳嗽症状依然明显, 有干湿性啰音, 胸片无任何改变。

2 结果

采用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的观察组, 治愈28例(78%), 显效4例(10%), 好转3例(10%), 无效1例(2%), 总有效率达98%;。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的对照组中, 治愈15例(42%), 显效10例(28%), 好转6例(16%), 无效5例(14%), 总有效率为86%。

3 讨论

小儿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是小儿支气管肺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病情发展迅速、变化快, 加之儿童反应能力差, 及时治疗、正确的护理措施不仅可为患儿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而且对提高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4]。本院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小儿支气管肺炎合并心衰诊治护理方案, 采用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从文两组病例应用不同的护理模式所产生的效果显示, 观察组36例患儿平均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采用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对患儿的预后恢复有积极的作用。

小儿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为儿科常见的多发病之一[5], 给患儿及其家属的生活造成极大不便, 严重可危及患儿的生命。在早发现病情, 并进行相应的治疗的同时, 护理人员及时应用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去除诱发心力衰竭的各种因素, 对降低心力衰竭并发症尤其重要。对小儿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进行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 能够提高患儿治疗效果, 保障患儿生命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杜军保,郭志良.关于支气管肺炎患儿心功能状态的一点看法.中华儿科杂志, 2011,39(10):638-639.

[2] 李尚娣,陈海英,李作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治疗肺炎并发心衰的观察及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5,26(2):200-201.

[3] 袁壮,董宗祈,鲁继荣,等.小儿支气管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治疗中的几个问题.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2,17(8):449.

篇3

[关键词] 小儿腹泻;综合性护理;常规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a)-0143-02

小儿腹泻(infantile diarrhea)又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等腹泻和电解质紊乱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腹泻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和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也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2]。腹泻多发生于6个月~2岁小儿,其中小于1岁者占50%[3],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60例腹泻患儿的治疗及护理,探讨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为临床小儿腹泻的护理及提高患儿的预后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3月~12月收治的60例腹泻患儿,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4]中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2)年龄<5岁;(3)纳入本研究前未接受其他治疗。6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年龄、性别比、病程及脱水程度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儿资料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

两组患儿均给予抗病毒、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腹泻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综合性的腹泻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儿大便次数,以及止泻时间、住院天数。

1.3 护理措施

1.3.1 基础护理 按肠道传染病做好床边隔离。

1.3.2 调整饮食 合理安排饮食,减轻胃肠道负担,恢复消化功能。给予流质或半流质如粥、面条。少量多餐,随病情稳定和好转,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双糖酶缺乏者,不宜用蔗糖,并暂停乳类。轻型腹泻:继续进食,暂停辅食;重型腹泻:禁食4~6 h(不禁水)。恢复饮食时,应由少到多,由稀到稠,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人工喂养者:等量米汤或稀释的牛奶;病毒性肠炎:不宜用蔗糖,对可疑病例暂停乳类改为豆制代乳品或发酵乳。

1.3.3 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1)口服补液:用于轻、中度脱水及无呕吐或呕吐不剧烈且能口服的患儿,鼓励患儿少量多次口服ORS补液盐。(2)静脉补液:用于中、重度脱水或吐泻频繁的患儿。①建立静脉通路,保证液体按计划输入,特别是重度脱水者,必须在30 min内补充血容量;②按照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见尿补钾原则(补钾浓度应

1.3.4 臀部皮肤护理 及时清洗及换尿布,勤更换,勤清洗,防止发生臀红;局部涂以5%鞣酸软膏或40%氧化锌油并按摩片刻,促进局部血液循环[7]。

1.3.5 严密观察病情 监测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输液是否通畅,有无输液反应;判断输液有效性:脱水改善程度;观察低血钾表现;监测代谢性酸中毒表现;注意大便的变化,计算24 h出入量[8]。

1.3.6 健康教育 介绍本病的相关知识,加强护理,进行宣教,防止感染及传播。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每次限一种,逐步增加,避免夏季断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乳品的保存和奶具、食具的定期消毒;气候变化时,避免过热或受凉,居室要通风;感染性腹泻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交叉感染;口服轮状病毒疫苗。

1.4 疗效判断

治愈:治疗24~48 h大便次数少于3次/d,大便性状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好转:治疗48~72 h后大便次数3~4次/d,大便性状及临床症状好转;无效:治疗72 h,大便次数多于5次/d,大便性状无好转,临床症状无缓解[9]。以治愈+好转计算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指标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两组治疗前后大便次数、止泻时间及住院天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大便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大便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P < 0.05),但观察组大便次数减少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止泻时间及住院天数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在小儿腹泻的治疗过程中,除给予恰当的药物治疗外,合理、有效的临床护理也非常重要。由于多数腹泻患儿年龄较小,不能主诉自己的不适症状,且由于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机体防御功能较差,易患腹泻,而腹泻本身对患儿健康的影响较大,因此,护士应加强巡视,及时观察患儿的病情,同时告知家长小儿腹泻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并从基础护理、饮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臀部皮肤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给予家长指导,并实施有效的个体化护理措施,教育家长如何预防小儿腹泻。

本研究结果发现,在常规抗腹泻治疗的基础上,对腹泻患儿实施合理、有效实施的综合性腹泻护理措施后,患儿临床疗效有效率显著高于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的对照组(P < 0.05)。治疗后观察组大便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 < 0.05),且恢复正常,与陈凤荣[10]的报道结果一致。此外,观察组止泻时间及住院天数亦较对照组缩短(P < 0.05),减少了患儿家长的经济负担,使患儿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对腹泻患儿实施合理、有效的综合性腹泻护理措施可以提高临床治疗疗效,促进患儿痊愈,对小儿腹泻的治疗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崔焱. 儿科护理学[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6.

[2] 王体欢. 小儿腹泻70例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 齐鲁护理杂志:上旬刊,2011,17(4):77-78.

[3] 惠燕霞,余艳芳,黄学芹. 小儿腹泻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1):1243-1244.

[4] 方鹤松,魏承毓. 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384.

[5] 靳爱香. 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J].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6):66-67.

[6] 刘岩,姚西坤. 经皮给药治疗仪辅助治疗小儿腹泻60例临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上旬刊,2012,18(1):24-25.

[7] 王春燕. 小儿腹泻的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2010,12(30):127-128.

[8] 陈燕. 综合护理对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2011,9(22):135-137.

[9] 阮间焕. 39例小儿腹泻的护理[J]. 中国医药导报,2010,7(35):71-72.

篇4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4(b)-0113-02

糖尿病现成为我国的常见多发病,多发于年龄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主要特征为慢性高血糖[1]。抑郁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主要特征为情绪低落,并伴有焦虑、激越、无用感、自杀观念、抑制减退等各种症状[2]。而随着现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糖尿病、抑郁症的患病率在逐年上升,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多合并抑郁症发生,该文主要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护理干预的效果,选取于2015年11月―2017年1月来该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共60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共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在39~70岁之间。对以上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为17例,女性患者为13例,年龄在42~70?q之间,平均病程为(5.5±4.1)年;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为19例,女性患者为11例,年龄在39~68岁之间,平均病程为(5.3±3.8)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①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并且分型符合糖尿病2型;②入选者确诊患有抑郁症,且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量表)中,得分在17~35分之间;③所有患者无其他并发症[3]。

1.3 方法

护理方法:对照组中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的护理办法,而观察组患者则是采用在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应用相应的护理干预。所有行护理干预的护理人员均接受过专业知道及训练。具体护理干预措施如下[4]:①建立互相信任的护患关系,关心患者、认真耐心地听患者的要求与倾诉,并告知患者双方建立信任的重要性;②让患者充分的理解情绪、心理的变化对糖尿病及抑郁症影响鼓励患者提高对抗疾病的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与积极消除悲观的情绪;③护理工作人员可应用的宣传的手段,如宣传单、讲座等形式,对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糖尿病相关的知识及治疗护理方法,令其对糖尿病这种疾病有着充分的认识,并相应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④积极纠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认知错误及不利于疾病恢复的行为,依据患者个体不同的情况,提出并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⑤患者家属的支持与鼓励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嘱患者家属对患者陪伴并进行开导,使得患者能够在心理上减少负担。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HAMD、血糖水平情况及SF-36各项评分情况。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间HAMD、血糖水平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的HAMD(15.77±2.03)分与对照组患者的HAMD(32.56±2.55)分相比明显降低,说明患者的抑郁的情绪得以有效缓解(P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SF-36表中各项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SF-36表中各项评分均比对照组的各项评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根据国外一项描述性研究显示,抑郁症多发与2型糖尿病患者,其发病率大约是正常人患抑郁的概率的两倍[5],而在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中,未婚女性居多。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患者,其病情控制情况不佳,不利于病情的好转,疗效不明显,不仅会增加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6],同时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好转,导致患者精神压力,情绪低落,对治疗不积极,情绪悲观,血糖水平长时间得不到控制与缓解,形成不良循环。因此,针对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更好的控制病情[7],对患者进行一定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情况及提高患者预后生活水平。临床上主要依据护理诊断的特点、护理的研究成果、患者相应功能的恢复潜力、护患关系的能力这4个方面来制定护理干预措施并进行细致而全面的分析,加以实施应用[8]。对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应今早实施护理干预措施,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变化,预防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习惯及悲观抑郁的情绪。

篇5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围手术期

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是通过手术的方法来治疗颈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特别是脑卒中的发生。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nursingpathways,CNP)是临床护理管理的重要工具,能够指导患者有预见性的,主动

的工作,也使患者自觉参与到护理过程中,降低了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1、2]。为探讨CNP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影响,我科2008年制订了外科患者的CNP,我们就CNP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做了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50例,按照患者入院顺序随即分配到临床路径组26例和常规护理组24例。50例病人均行颅脑CT、CTA或MRA或DSA检查(根据病人的病情、经济情况),术前接受颈动脉Doppler超声检测。本组所有病人术前均行DSA检查,颈动脉狭窄度测定按NASCET[2]标准。50例接受手术的病人中,41例血管狭窄度>70%,其余9例狭窄度在50%~70%。对侧颈动脉狭窄40例,其中,10例病人为重度狭窄(>70%),25例为中度狭窄(50%~70%),3例仅有轻度狭窄(<30%),1例病人表现为一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对侧狭窄>90%。1例病人形成颈动脉残腔综合征(由于病变一侧的颈内动脉近基底处完全闭塞,闭塞处形成盲端,在颈内动脉起始段到闭塞处之间形成一段残腔,残腔内微栓脱落,经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交通支进入眼动脉,造成视网膜动脉闭塞,病人出现患侧的视力障碍和头晕症状)。4例病人主要是颈总动脉斑块形成导致颈总动脉狭窄。经统计,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颈动脉狭窄切除术护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临床路径的制订

1.2.1.1准备阶段

成立临床路径小组,成员包括神经外科、监护室护士和外科医生及麻醉科医生。

1.2.1.2 制订阶段

以时间为纵坐标,以入院指导、入院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健康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横坐标,制成日程计划表,并制订与临床路径相配套的诊断治疗标准。

1.2.1.3 实施阶段

常规护理组常规传统护理项目均按常规护理计划进行,临床路径组根据临床路径流程图进行护理,首先由护理人员向患者发放每日护理计划单(即CNP),并详细讲述与路径相关的内容及患者最后所要达到的护理目标,从而取得配合,以便护患双方共同为达到颈动脉切除术后出院时的最佳护理效果而共同努力,专人负责监控保证路径的实施,在护理路径记录表格栏内用打对号的方式记录所完成的护理工作,患者病情有特殊变化时用错号记录,在护理记录栏内记录、分析相关问题,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干预。

1.2.1.4评价阶段

出院前评价路径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记录偏差。

1.2.2评价指标的选取

①时间指标:从入院评估到手术时间及手术至出院时间;②手术及麻醉以外的费用;③住院天数;④患者满意度指标,采用我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患者出院前填写,分为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3个等级。

1.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住院时间及费用比较采用t检验,满意度调查统计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临床路径的患者与常规护理组相比,平均住院日缩短,平均住院费用(除去手术费、麻醉费用)降低((P〈0.05)。

注:aP

3讨论

3.1实施临床路径的必然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不断进步,护理工作者不仅要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还要将患者尽早康复并尽可能花费较少的医疗费用作为医疗护理服务的最终目标,CNP[3]便是这样一种管理模式

3.2 CNP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作用

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特别是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超过3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颈动脉病变引起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目前仍是公认的预防和治疗由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所致的脑梗塞的有效方法。如何提高手术患者的护理质量、合理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治疗护理是我们的目标。CNP就是依据每日标准护理计划,为一类特殊患者所设定的住院护理图示,它由患者的每一诊断的常规护理计划综合而成,能够帮助护理人员判断患者预后,当患者因病情变化而影响其预后时,护理人员在护理路径上标示这一变化,并立即开始实施必要的干预措施[2]。这样的举措保证了手术病人各项护理计划的落实。

3.3实施CNP管理的优越性

3.3.1 CNP有助于降低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

通过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患者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原因在于传统治疗方法中,医生护士缺乏共同认可的标准化流程,缺乏可依循的准则,通过临床护理路径使各种检查、治疗、护理规范化和程序化,有效地减少了重复的和不必要的检查、治疗、护理。使医疗护理工作计划能够运用图表的形式提示医护人员必须按时为患者做什么,怎么做,避免了医务人员工作的随意性,缩短了住院时间,有效地降低了费用;同时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机会,及时了解、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

3.3.2 CNP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

采取CNP的管理办法后,临床护士根据其要求及时帮助手术患者进行早期活动,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可减少坠积性肺炎及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同时鼓励能自主运动的病人自主运动,以减少肢体肌肉的萎缩。临床路径的制订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最佳治疗护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临床护士主观上的重视,和病房护士长及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及时进行检查、评价。在临床路径执行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及时向患者解释路径有关内容和问题,系统全面地进行康复教育,满足了住院患者对健康知识需求的愿望,加强了护患之间的沟通,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同时管理者也可通过临床路径进行全程质量控制,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住院期间得到全面、科学的护理。

3.4 CNP护理程序的规范化有助于年轻护理人员的培养

临床护理路径锻炼了年轻护士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4],年轻护士能够根据路径上的时间框架和计划安排,准确、规范地进行各项护理服务,锻炼了其自觉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提高了工作的主动性,同时护士根据健康教育计划表进行宣教,提高了其宣教的能力,也避免了填鸭式的健康教育,保证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1]KitchinerDJ,BundredPE.Clinicalpathways.MedJAust,1999,172(2):54-55.

[2] 田 丽.临床路径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04,18(4):734-735.

篇6

【论文摘要】探讨并总结妊娠合并梅毒的孕产妇在妊娠期和围产期的护理心得,从而提高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护理质量,改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机率。方法:回顾我院自2007年9月至2009年4月收治并确诊为妊娠合并梅毒的9例孕妇,研究孕妇在妊娠的不同时期以及围产期的护理措施,在严格执行常规护理措施的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和人性化护理,从细节到全局上有效提高护理质量。结果:通过有效的护理,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服务满意度,缓解了患者的心理压力,降低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机率。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9例病例来源于2007年9月至2009年4月经确诊为梅毒并在我院分娩的孕妇。入院前已确诊为梅毒患者5例,入院后经临床检验科确诊梅毒患者4例;其中一期梅毒4例,二期梅毒5例;年龄19~32岁,平均24岁,初产妇7例,经产妇2例;所采取的分娩方式有阴道分娩6例,剖宫产3例。

1.2诊断标准和方法

1.2.1妊娠合并梅毒诊断标准①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②孕妇本人或配偶有婚外性行为及梅毒感染史,本人有流产、早产、死产、死胎史或分娩梅毒儿;③具有各期梅毒的临床症状和体征[1]。

1.2.2实验室诊断方法诊断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查,两项均为阳性者确诊为妊娠合并梅毒[3]。

1.3妊娠梅毒治疗孕妇终止妊娠前的治疗措施基本同非妊娠梅毒患者。治疗原则为及时、及早和规范足量治疗[3]。首选苄星青霉素,具体方案如下: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病期在一年内的潜伏梅毒采用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青霉素过敏者,口服红霉素片500mg,每天4次连续15d。

2护理措施

2.1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加强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自卑情绪梅毒患者多数缺乏对疾病的基本认识,当患者被确诊为梅毒且得知梅毒对下一代的危害,同时在强烈的自责自卑情绪的趋势下,情绪会突然变得极为忧郁压抑或躁动不安,甚至有轻生的念头。作为直接与患者接触的医护人员,应当与患者进行良好的心灵沟通,耐心听取患者坦露内心中的担忧、痛苦和不安。适时进行细致而有效的心理疏导,同时进行适当的疾病教育,让患者能选择正确的态度来对待现实的困境。同时加强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和解释,尤其是夫妻之间,常常会因为一方染上性病而产生争吵和相互不信任。我们医护人员这时应该耐心劝说病人家属为患者及胎儿的健康着想,放下种种猜测和怪责,让患者家属能主动关心和鼓励患者,减轻孕妇的心理压力,保证妊娠期孕妇能处于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中[5]。

2.2加强妊娠期的管理,做好有效的防护隔离措施,预防交叉感染严格执行及时、及早和规范足量治疗原则。由于梅毒属于性传染性疾病,故应加强孕妇住院期间的隔离防护措施,妊娠合并梅毒的孕妇,应单独入住隔离病房,严格消毒政策,保证其他孕产妇的安全。应尽可能为患者提供一次性的物品,使用后应统一打包由专门的部分进行统一焚烧。患者与身体密切接触的物品应专人专用,由专人安排管理,如毛巾、肥皂、洗盆等,定期进行患者房间及用具的清洁消毒工作,避免交叉感染。

2.3加强分娩期的管理,预先做好防护措施,避免母婴传播对于选择阴道分娩的患者,应避免采用对胎儿损伤大的手术方式,必要时行阴道侧切,术者动作不可粗暴,避免伤害胎儿头部及皮肤粘附,特别应注意及时保护好胎儿眼口鼻,尽量减少该些部位与孕妇产道的直接接触。对于新生儿,应进行必要的清洁沐浴工作,安置于隔离病房进行一定时期的病情观察,常规进行梅毒的准确检验检测。

2.4加强产褥期产妇及新生儿病情观察及护理,保证母婴健康安全注意观察产妇是否存在产后感染和出血,及时检查宫底及恶露情况,加强会阴护理,细心观察乳汁分泌,做好乳房护理。由于梅毒病原体也可通过母乳传播给新生儿,故对于母亲血清学检查阳性者,不可实施母乳喂养。为预防交叉感染,新生儿护理及治疗应与正常新生儿分开进行。出生后的新生儿应进行梅毒的实验检测,仔细观察新生儿的皮肤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汇报给主治医生[6]。所有妊娠期梅毒分娩的新生儿常规用青霉素2.5万单位,每日2次,连用10日。加强产妇营养,尽可能给予高蛋白质、高纤维含量、高热量和富含矿物质的饮食。提高产妇的免疫力,避免产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王恂,刘婵芳,向晓光,等.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治疗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J].中国热带医学,2007,6(7):170-171.

[2]熊海燕,谭小平,刘红桂,等.妊娠合并梅毒42例临床护理分析[J].河北医学,2008,14(9):123-124.

[3]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9.

篇7

【关键词】 儿童;感染;躯体疾病;精神障碍;护理措施

儿童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 caused by physical infectious in childhood)是指儿童期由病毒、细菌或其它微生物所致的全身性感染引起的精神障碍[1]。为探讨儿童感染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及护理干预措施,作者对我院收治的儿童感染所致精神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1996年1月~2005年12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感染性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版)(CCMD?2?R)/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感染性躯体疾病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2)年龄≤14 a;(3)均经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4)排除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共入组26例。

1?2 方法

对入组病例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6例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3 a~14 a,其中3 a~6 a8例,7 a~9 a9例,10 a~14 a9例。感染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6例,支气管炎2例,急性胃肠炎3例,病毒性脑炎3例,病素性心肌炎3例,败血症2例,泌尿系感染1例,关节炎1例。上述病例均有体征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而明确诊断。脑电图检查:20例(76?9%)提示轻度弥漫性异常者,3例(11?5%)中度弥漫性异常。脑脊液常规检验均在正常范围。

2?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临床表现极不一致,除原发疾病各自特有的症状和体征外,躯体感染时常有发热、多汗、心动过速、呼吸加快,肠蠕动麻木,活动不灵活,言语障碍,共济失调,运动障碍及感觉异常等。精神症状常有头昏、精神不振、昏睡、头痛、情绪不稳,入睡困难,易激惹等;患儿常出现紧张恐惧、阵发尖叫、环境定向障碍、兴奋躁动。个别患儿在感染疾病较重时明显,随感染疾病好转精神症状减轻或缓解。临床检验和辅助检查无明显异常。

2?3 愈后

26例经病因治疗及心理治疗和护理后均康复出院,未发现后遗症和并发症。

3 护理措施[1]

3?1 环境管理

此类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或其他因素的影响,情绪不稳定,易出现兴奋躁动现象等,故应将其安置于恬静的环境之中,尽量避免外界不良刺激,室内保持安静,空气新鲜,卫生整洁。必要时设专人护理,以免发生意外。

3?2 积极治疗原发病

认真执行医嘱,尽快控制相关感染,按要求服药、注射、输液、退热、解惊等。密切观察和记录病情,注意神志、反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出入量等变化。温湿度适宜,适当,便于分泌物清除和排出。抢救治疗设备和物品完好,必要时及时准确有效的应用。

3?3 加强饮食护理

由于感染引起体力和精力的消耗,必须补充营养和水分,饮食要易消化、富营养,有充分水份。对少数拒食患儿,要耐心喂饭,避免呛入气管,必要时鼻饲或输液。

3?4 掌握接触技巧[2]

工作态度要温和、认真、严谨,一视同仁;仪表形象要自然轻松,言语要亲切、温馨,动作举止要轻柔大方;服务态度和蔼、耐心、礼貌、热情、周到、细致、亲切。避免恐吓、训斥,不用言语刺激,也不能与患儿争执。多用正面教育和引导,不用批评和强制的方法。

3?5 对兴奋躁动、精神症状明显的患儿可给予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积极控制兴奋症状,加强保护措施,防止意外发生。对狂躁、谵妄患儿,注意避免自伤和损伤他人及物品。避免坠床或摔伤。料理好个人卫生,擦洗、翻身、大小便后清洗、消毒、必要时活动、按摩,保持清洁[3,4],防止湿疹和褥疮。

3?6 加强心理护理,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是耐受力低,反应性强。有不适或疼痛时易急躁,哭闹不安,烦闷或恐惧。要固定护士对患儿进行连续的全面护理,满足患儿情感上的需要,使患儿熟悉和适应医院病室的环境,接受治疗和护理。护理人员要了解患儿的习惯、特点、喜好的玩具和饮食。适度的靠近和接触患儿,一般不要在病重和狂躁时进行,应重点在恢复期,寂寞和不适应时进行。要保持与患儿父母的密切联系,做患儿亲属与患儿之间的桥梁,去除患儿的不安和恐惧心理。也可以应用玩具和视听用具,使患儿视线转移,解除精神障碍,促进饮食和疾病的康复[4]。

【参考文献】

[1]孙素珍,刘福喜,孙玉玺,等?精神疾病护理常规[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205~206

[2]冯广顺,汤春明?护理人员与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接触技巧[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2):174

篇8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4.164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 该病病情严重, 患者在发病后需长期卧床休息, 部分患者病后遗留肢体功能障碍, 此时血流缓慢, 活动量减少[1], 致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会导致患者发生肺栓塞, 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本文就对脑卒中患者采取前瞻性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脑卒中患者, 经临床症状、病史、头颅CT、MRI诊断, 与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2]中脑卒中诊断标准相符;无凝血机制异常及合并全身感染者;患者均知情此次研究, 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中男59例, 女41例;年龄50~85岁, 平均年龄(62.8±10.5)岁;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住院期间对症状、体征变化进行密切关注, 加强患者心理护理, 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根据患者病情、兴趣爱好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方案、康复锻炼, 叮嘱患者遵医嘱合理用药。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前瞻性护理, 具体包括:①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及时评估其心理状态, 在与患者和家属交谈期间注意患者情绪变化, 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并采取必要健康教育, 讲解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预防措施,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从患者自身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②评估。患者入院及治疗后及时评估患者基本情况, 包括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卧床时间、疾病程度等, 并明确患者是否存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包括肺栓塞既往史、深静脉血栓史、凝血机制异常、心肺功能不全、下肢瘫痪、肌力降低、内分泌紊乱、四肢手术史等情况, 以此判断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程度, 确定患者护理措施。③针对性护理。a.功能锻炼:若患者长期卧床, 或存在下肢瘫痪, 应指导患者肢体功能锻炼, 协助患者更换、翻身, 膝下避免垫枕和过度屈髋, 适当抬高下肢并按摩, 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指导肢体功能锻炼, 挤压小腿腓肌, 足跟行背伸屈活动, 锻炼下肢膝关节、踝关节、足趾关节等伸屈活动。b.静脉穿刺护理:患者在接受静脉输液时, 穿刺部位尽量选择上肢静脉。若必须进行下肢穿刺, 应尽量不要在同一血管反复穿刺, 以免损伤血管内皮, 致肢体机械性损伤。c.皮肤护理:卧床期间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 做好患者个人卫生护理。床单被褥定时更换, 保持床单的整洁、干燥、卫生, 皮肤定时清洁, 避免潮湿, 病服定期清洗, 若皮肤红肿, 应避免按摩。④肥胖或心肺功能不全者, 应根据腿径选择合适的弹力袜, 注意血液循环。若患者存在血栓既往史、血液高凝情况, 适当使用气垫床、间歇充气压力泵等工具, 预防血栓形成。对高危患者应使用抗血栓药物, 输注低分子肝素。⑤患者在卧床期间密切注意患者肢体状况, 查看患者肢体皮肤的温度、颜色、肿胀、疼痛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定期测量左右腿径, 一旦发现疑似下肢静脉血栓者, 应及早诊断, 及时处理, 避免血栓脱落, 导致肺栓塞。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下肢静脉血栓, 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5例下肢静脉血栓, 占10%, 两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是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卧床期间常见并发症, 也是导致脑卒中患者肺栓塞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多是由于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 阻塞静脉腔, 致血液回流障碍, 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主要是:脑卒中患者病后长期卧床, 下肢活动减少, 血液回流缓慢和延长;病后肢体瘫痪或肢体功能受限会降低下肢静脉肌肉泵和血管收缩功能, 减慢了下肢血流速度[3];患者病后应激反应会增加机体儿茶酚胺含量, 使血小板聚集, 血液凝固;患者在接受甘露醇静脉滴注脱水时, 会增加机体血液黏稠度, 血流速度缓慢, 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因此, 必须采取必要护理措施,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促进患者更好恢复。

篇9

蒙自市人民医院 云南省蒙自市 661199

【摘 要】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在剖宫产后子宫疤痕部位妊娠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近一年以来护理的剖宫产后子宫疤痕部位妊娠患者62 例作为主要观察对象,根据所采用的护理干预措施的不同,分成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与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及相关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下,患者整体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较高(P<0.05);同时据相关统计结果表明对照组的满意度不及观察组(P<0.05)。结论:对剖宫产后子宫疤痕部位妊娠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满意度,患者的接受程度较高,应在临床护理中加以使用。

关键词 剖宫产后子宫部位妊娠;综合护理运用;疗效及满意度;观察与评价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医疗观念较以往都有了一定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更加倾向于选择剖宫产分娩,认为其在安全医疗技术的保障下可以减轻痛苦,但是经临床观察可以看出,剖宫产分娩比阴道分娩更加容易引起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其中剖宫产后子宫部位妊娠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类,容易致使患者出现子宫破裂及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该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尚不能完全明确,这对于治疗加大了难度,现临床上主要以早期诊断、及早治疗、全面护理为主[1]。本文讨论旨在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在其临床护理中的运用,并对其有效性进行相关评价。对资料整理后进行如下报道。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观察对象全部选自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护理的剖宫产后子宫部位妊娠患者,共62 例,分成两组进行对比观察。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31 例患者平均年龄28.48±2.5 岁, 平均孕周6.12±1.8 周;对照组31 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平均年龄29.13±3.7 岁,平均孕周5.82±2.1 周。本次分组完全征求患者意见,并已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对比两组患者年龄等因素,无明显差异,本次讨论具有可行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

一是情绪护理。

二是用药护理。

三是日常护理。

四是出院指导。

1.3 观察指标

将本次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级,并将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分别对两组进行观察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计数资料有率表示, 统计软件spss16.0 处理数据,根据卡方检验结果判定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若P<0.05,表示具有,反之则无。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据结果统计可以看出观察组总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

2.2 满意度对比

治疗后期通过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后发现观察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可以得到更加全面、合理的护理与照顾,其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要高。其中两组满意度分别为87.1%(27/31) 与70.9%(22/31),X2=7.72,P<0.01,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剖宫产后子宫部位妊娠自1978 年首次被报道,其是指受精卵或者胚胎在前次剖宫产切口的疤痕处着床发育,属于剖宫产远期并发症之一,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异位妊娠,发展至中晚期时会导致子宫破裂及大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由于该疾病的特殊性,早期诊断较有难度,由于疤痕处肌层较薄,伴有绒毛组织等的植入,致使收缩性变差,极易引发严重出血,加大了切除子宫的危险性,使患者难以接受[2]。因此寻找切实有效的治疗护理方法极为重要。

通过本文可以看出综合护理干预比常规护理具有更高的有效率(P<0.05)与满意度(P<0.01)。临床应加强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哮喘病;治疗依从性;影响

Abstract:Objective Study personal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asthma treatment compliance impact. Methods Asthmatic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 in our hospital for medical treatment of 74 cases, 74 patients in selected cases should be admitted to hospital diagnosed the disease, meet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sthma and 74 patients in a random number table, divided into personalized care and usual care group, patients were two groups each containing 37 cases. Implementation of routine care group of 37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system routine nursing care, and personal care group 37 patients implementation of personalized care measures on this basis;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one year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nursing, nursing record measures of asthma patients the clinical course of treatment compliance, analysis of the above data and comparison between groups. Results Based on comparis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comparing two groups of patients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compliance in terms of personalized care group 37 patients, 9 patients out of treatment adherence, 12 patients on treatment process is relatively compliant, 3 patients on treatment process does not fit, personalized care patient compliance rate of 91.18%; while the usual care group of 37 patients, 10 patients out of treatment adherence, 11 patients on treatment adherence comparison, 13 patients on treatment process is not complex, routine care patient compliance rate of 61.76%. All of the above data comparison between groups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o meet (P

Key words:Personalized care;Asthma;Treatment compliance;Influence

由于哮喘病患者患病的周期较长,发病常常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多,且发病时患者对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较低[1]。榱颂岣呋颊叩牧俅仓瘟埔来有裕在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需要寻求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法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就此,本文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就医的哮喘病患者74例个性化护理,具体资料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就医的哮喘病患者74例,74例患者在入院时应已确诊病情,满足哮喘病诊断标准,并且7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将其分为个性化护理组及常规护理组,各组患者均包含37例。个性化护理组患者37例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分布在25~72岁,平均年龄为(46.8±4.3)岁;患病周期在3 w~26个月之间,平均患病周期为(13.2±2.6)个月。而常规护理组患者37例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分布在24~73岁,平均年龄为(46.3±3.9)岁;患病周期在4 w~27个月,平均患病周期为(13.6±2.3)年。根据以上基础资料对比可知,两组患者无论在性别、年龄、患病周期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护理组:37例患者实施传统常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护理。护理主要对患者的哮喘发作时进行必要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执行医嘱,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与记录[2]。

个性化护理组:37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措施。具体措施有①针对每位患者制定相对应的饮食方案,避免患者的饮食中出现引发哮喘发作的食物,使患者的饮食趋于清淡,应鼓励患者食用清淡、营养高、易消化、低蛋白类食物,同时要多吃果蔬,禁食油腻、辛辣食物,尤其是不食牛奶、虾等易引发哮喘的食物,并且督促患者饮用2500~3000 ml/d水;②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积极、细致交流,以利于准确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并有针对性对患者制定相关的心理放松方案;③对患者制定相对应的运动方案,且保证在患者的身体状况良好的状态下(呼吸稳定、无咳嗽及喘息)进行合理运动,避免接触过敏源;④培养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保证日常的休息时间,避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过量饮酒与吸烟,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物;⑤对患者讲解哮喘相关的知识,让患者了解哮喘治疗的基本过程;⑥要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通过讲解、演示、指导等方式训练患者的吸人治疗;为方便患者记忆,可通过文字、图片进行讲解。

1.3统计学分析 本文在研究的数据中主要是以SPSS 11.0数据包开展数据分析,而计量数资料以百分率进行表示,即百分率(%)表示,并通过t检测;通过χ2检验,若P值低于0.05,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对比结果显示,在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中依从性的效果对比方面,个性化护理组中37例患者中,9例患者对治疗过程十分依从,12例患者对治疗过程比较依从,整体患者3例患者对治疗过程不配合,整体患者治疗过程依从率8.82%;整体患者的依从率为91.18%;而常规护理组37例患者中,10例患者对治疗过程十分依从,11例患者对治疗过程比较依从,13例患者对治疗过程不配合,整体患者的依从率为61.76%。以上所有组间数据对比具有显著差异性,满足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个性化护理在护理过程中比较具有针对性,不同于常规护理中的普遍性,能够使患者在护理时感到十分舒心、满意[3-4]。而哮喘病患者由于在发病时,身体舒适度改变,家庭支持度不够,经济不足,导致情绪不受控制,常常不能有效的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5]。因此在哮喘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可以进行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法。

而在本文研究结果中,个性化护理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率高于常规护理组。由此可知,相对传统常规护理而言,在哮喘病患者进行治疗过程前实施个性化护理可以提高哮喘病患者的依从性,有效减少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发生的矛盾。因此实施个性化护理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淑莉.个性比护理干预对哮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 (7):126-127.

[2]杨越,郝玉英.哮喘患者应用个性比护理干预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评价.吉林医学,2014,17(03):112-113.

[3]卢秀英,洪丹,孙庆珠.综合护理干预对哮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现代医学,2013,9(04):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