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广播 突发事件 报道
近年来,广播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多,无论是自然灾害的报道,还是人为事件的报道,广播媒体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在突发事件中发挥好优势,是广播业界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由于广播具有传播成本较低、技术手段便捷、易于普及等优势,再加上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让广播成为应对突发事件最好的媒介之一。那么,广播如何在突发事件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突发事件的构成要素。
一、突发事件的构成要素
突发事件一般分为四类: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安全事件。其中,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在我们的生活中比较常见,也是报道中比较常见的。
事故灾难,比如2010年的王家岭矿难,它创的记录是在8天之后有115人获救。写这类报道时既需要媒体将事件的进展情况及时、准确地报道出去,更需要媒体将关注点和新闻点聚焦到现场的每一个感人细节,传递正能量。
自然灾害,是指由不可抗拒的地震、洪水等原因引起的灾害。比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2004年的印尼海啸,这些自然灾害都无法预知。
公共卫生事件,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的几率较大。比如2003年的非典、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的全球大爆发。这类新闻报道应更加突出引导人们,如何正确认识和准确应对这些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它的发生可能更具有突然性。比如2001年的美国纽约9・11恐怖袭击事件等。这类报道要从正面、客观、公正的角度去报道,消除公众的恐慌。
二、广播的优势由其自身特性决定
几乎所有的突发事件,都会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也会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新闻媒体有责任和义务在第一时间客观、公正地将事件的进展情况报道出去,让公众准确地了解事实,消除他们的恐慌。
V播在突发事件中拥有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从根源上讲这是由它自身特性所决定的。首先,广播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性,只需一台采访机就可以进行直播。其次,传播范围广,仅需利用电子介质就可以突破空间上的限制,把新闻传播到四面八方。再次,互动性强,不仅主持人可以与采访对象和听众进行互动,而且还可以通过现场直播、多方通话等形式进行互动,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和现场感。
除此之外,广播还具有接收方便、传播成本低等特点,这些都为广播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发挥优势奠定了基础。
三、如何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
1.建立突发事件报道应急团队
首先要组建突发事件报道应急团队,需要团队中的编辑、记者大量储备突发事件的相关资料,包括事件发生的地点、涉及的人物、进展情况等。此外,还应建立评论员值班制度,对报道及时配以评论,形成舆论引导阵势。
应急团队要在接到任务后,快速启动应急预案。这方面的成功报道案例不在少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2008年初袭击南方的雨雪灾害报道就得益于建立了应急团队,启动了应急机制。2008年1月1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得到消息称将要发生雨雪灾害,随后该台在相关栏目启动了对灾害的聚焦式报道,并抽调相关人员组成报道小组,进行了策划和分工。由于准备充分,策划到位,短短3天时间就播出消息6000余条,播出时长近200小时,成为广播应对突发事件报道的典范。
2.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无论是中央新闻媒体还是地方新闻媒体,几乎同一时间都会从不同角度、选取不同的材料进行报道,形成铺天盖地的报道声势。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跟进报道,等于把自己从主流媒体的名单上剔除了。所以面对突发事件报道的挑战,广播首先要启动应急机制,从经费和人力上加强投入,配备最先进的设备,同时派出多路记者到现场进行报道。
尽管突发事件具有很强的突发性,但并不是说记者、编辑、主持人无从准备,应靠平时的积累第一时间调集各方资源,汇集各方信息,为报道做好充足准备。对报道策划人来说,需要对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影响、波及面、走势等有一个清醒准确的判断,从而做出相应的、完整的报道方案。比如说,针对报道的规模记者编辑如何分工、设备如何配制等都要写进简要可行的应急预案。
在应急预案中,领导层要勇于决策、打好主动仗、做好突发事件预判断。在执行机构中,任务分工要细化到每个人。记者要在最短时间内查询各种有关突发事件的资料,带着问题上路。编辑要查询各种有关突发事件的最新资料及时传给前方记者、将报道思路告知记者。
总之,建立应急机制要让受众以最快速度获知突发事件的进展,避免谣言的发生。
3.建立庞大的联系网
就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而言,可以建立五级联络网,即采访部、记者站、盟市台、特约记者、通讯员。要与各行业建立合作机制、各单位宣传部门建立联络机制。设立特约记者,各旗县设两名通讯员,为新闻提供线索。建立热线奖励机制。通过全国广播联盟,与全国各地广播同仁建立合作联系。利用新媒体平台征集百姓留言,搜集线索。
4.建立突发事件直播机制
突发事件由于其特殊性,可以在广播中做直播节目,事件现场、最新进展、评论、背景、原因、反应、后续延伸这些都可以作为直播内容,直播可以不限时长。
当一个突发事件发生后,它可以衍生出很多的内容,每一个都可以作为最新的消息进行报道。比如,这个突发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发生的原因就可以做成一条消息。此类突发事件已发生了多少次,这个背景也可以单独成文。正在进行中的突发事件有没有目击者,现场还有什么,都可以作为事件的后续报道。例如一个地方火车翻了,没有记者在现场,怎么做十分钟左右的直播,笔者认为,可以把事件的多种衍生内容放进来,比如说新闻本身和新闻的叙述可以播三至四分钟,然后把最新消息切进来,紧接着播放广告,再插入评论或者是相关背景,最后再加入连线,让刚刚到达的前方记者介绍最新进展。在直播过程中,可以将主新闻多次重播,而且在重播时更新相关内容。
另外,要注意突发事件直播的包装,比如说音乐、预告等都很重要。
5.建立奖励机制
每次突发事件报道后制作一个收听率的评估,包含主编、策划、制片等相关负责人对节目的点评,然后贴出来公示,让大家了解。对参与突发事件报道的记者及相关工作人员,在考核上给予倾斜。
笔者认为,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广播要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团队、要与其他媒体加强合作等,通过这些充分发挥广播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作用。总之,突发事件报道中广播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微博;舆论引导;突发事件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269-01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信息传播的形式也在发生改变,一系列新的传播媒介进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中。在一系列新媒体中,微博以其特有的传播特点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了大批用户,为大家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帮助。
一、微博在突发事件中传播的特点
(一)传播速度快。微博最核心的功能便是及时地与获取信息。在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由于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迅速地把消息出去。2008年汶川地震,互联网以最快的速度向大众传播消息,两分钟之内,全国人民都知道汶川地震的消息。“7.23”动车相撞事件发生后,几乎是在出事故的同时,网友就把情况通过它出去,使人们在第一时间知道了这条消息。
(二)传播范围广。微博上参与信息传播的人涉及各行各业、各年龄段,无论你在哪里,都可以发表看法或转发消息。很短时间内,就能达到很高的点击量或转发量。“7.23”动车相撞事件发生后,通过微博发出求助、献血等消息,内容一经发出,顷刻间被转发几十万次,一时间四面八方的人便伸出援助之手。
(三)信息角度V。微博以其超强的信息传播力和网友的广泛参与力,得以在消息内容的传播广度上大大超出其他传统媒体。“在‘自媒体’时代,它给广大群众提供了一种史无前例的追踪报道权利,任何人在微博上都是媒体的中心,微博博友们从事故的事发现场、寻人、遇难名单、现场救援和公益献血中,从多种角度展示了这次突发事故,任何细微的动态,我们都可以从微博中找到踪迹。”[1]
(四)主题草根性。微博本身就具有草根性,这打破了原有信息固有渠道的传播格局,不过这并不影响它在网络上的力量。它作为网友之间交换信息和分享信息的一个平台,使网友成为创造新闻的“草根记者”。在温州动车事故中,有一个叫“羊圈圈羊”的网友用微博记录了当时情况发展的过程,这就凸显了它草根的特点。
二、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作用
近几年来,很多重大突发事件都借助微博平台取得了重大影响,它每一次的快速传播,都表现出了它独特的传播作用。
(一)立足于突发事件现场。由于微博能够通过手机消息,摆脱了对传统媒体传播设备的羁绊,它可以更快地传播消息,大大加快了传播速度,而且还可以做到现场直播。这些特点就使它在面对一些较大的突发事件时,传播效果超过了任何其他的媒体,这也是之前任何媒体所很难达到的。玉树地震时,当时地震的消息仅过10分钟就有人通过微博平台出来,它消息的速度超过了任何传统媒体。
(二)调动全民参与积极性。微博集多种媒介元素特点于一身,因此它在信息传播方面要比其他媒体更加迅速、快捷、灵活,这也使它成为人们交换信息的最大平台。在“玉树地震中”,灾区物资紧缺,复杂的天气和道路情况,都通过微博平台了出来,这个时候微博平台就成为了一个连接各个信息的救助平台,为灾区的救援工作提供了巨大的信息支援。当时把紧缺物资的消息在微博救助平台后,仅几个小时,支援的救灾物资就已超出预计。它这种方便、快捷的扩散力和影响力,调动了群众的参与热情,为突发事件的解决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
(三)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在当今社会,人们知情权意识逐渐增强。因为突发事件一般都会涉及群众个人利益,所以,人们往往更加关注。“据有关调查显示,从信息的传播扩散到形成网络舆论指向的一个大致方向,需要大概半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因此这段时间被视为是处理危机和对舆论进行引导的最佳时间,如果突发事件处理得不够及时,人们很有可能会因恐慌而丧失理智,往往会造成更大的悲剧。而微博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传播途径,它在突发事件面前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能够及时迅速地汇合各方面信息,以此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这样不但避免了谣言的趁虚而入,同时也对社会的团结安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
三、结语
近几年来,随着微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普及,许多公众人物、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传统媒体等都开通了个人微博或官方微博,微博对于我国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对生活的渗透也日益广泛,于是,这就为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建立了较好的基础。面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我们如何把握住它的时机,如何利用微博来进行信息的正确舆论传播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充分发挥微博的特点和作用,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3
【案例背景】?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哈佛名言)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方案中的一门国家课程,是对1992年的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和规范。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是这门课程的基本价值追求。让学生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积极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程实施的关键。那么,如何使学生提出的问题真正成为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探索他们自己提出的、有兴趣、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仍没有现成的教材,为开发课程资源,师生在实践中正在探索一套切合实际的模式。每次活动的课题是由学生自行提出,还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对此我进行了反复的实践和比较。结论是前者更受学生欢迎,效果更好。?
【案例描述】?
上课的铃声响了,我面带微笑走进六年一班的教室。师生问好后,我站在讲桌前默不作声,以探询的目光扫视着面前的每一位学生。约20秒钟后,学生疑惑地望着我,好像要问:“老师今天怎么了,为什么不说话?”?
师:(故作惊讶地说)教室里真静啊,你们在想什么呢??
生1:我想老师今天为什么一直不说话??
生2:我想老师是不是生气了??
生3:我想老师今天真奇怪,为什么那样看着我们??
师:看来同学们很有观察力,也很爱动脑思考。我刚才正在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让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去研究一个问题,同学们最想研究什么呢?
?(略微思考一下,一些学生陆续举起了手。)
?生1:我想研究人为什么会老?
?生2:我想研究下过雨后,柳树上为什么会长蘑菇?
?生3:我想研究一下我爸爸妈妈为什么总反对我看动画片?
?(这些问题是我事先无法预料的,而且是杂乱无章的。如何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呢?我把这个权利交给了学生自己,我相信他们有能力理清这些问题。)
?师:下面我们以小组(分四个小组)为单位,各组首先推选一名组长,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各自说一说自己想要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提出这一问题,再进行民主讨论,讨论一下这些问题中,哪个问题最接近我们的生活实际,最亟待解决,最有探究价值,我们最感兴趣。各组最后推出一个问题,由一名
代表到前面汇报。
?(室内顿时热闹起来——选组长、提问题、讨论、表决,气氛热烈。七八分钟后,各组相继结束了讨论。)?
师:请各组代表将本组的讨论结果汇报一下。?
生1:我们组想研究一下“怎样面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因为在语文课上我们学过《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我们想,像地震、火灾一类的突发事件随时都可能发生,在突发事件面前我们怎么办?了解这些对我们的一生都是有好处的。?
师:的确,突发事件其实也是对我们生存能力的考验。?
生2:我们组想研究的问题是:“小学生如何支配自己的零用钱?”因为我们看到,很多同学在随便地花父母给的零用钱,尤其是买一些很不卫生的小食品,不仅不利于健康,而且也是一种浪费。我们想研究一种支配零用钱的科学方法。?
师:你们组能有这种想法真是难得!?
生3:我们组的同学都特别喜欢看动画片,可是父母总是说:“你都多大了,还看动画片?还不抓紧时间学习?”难道动画片就是给幼儿园的小朋友演的吗?可为什么有那么多大人也爱看动画片?看动画片真的影响学习吗?我们组就想对小学生看动画片的问题作一次调查研究。?
师:我的女儿与你们同龄,作为家长我就经常这样说她,没想到你们竟这么反感!
?生4:我们学校有二十多位老师,同学们背后总爱议论:“我喜欢××老师”、“我爱上××老师的课”,我们小组想研究一下:“我们学校的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师:我想,我一定是你们喜欢的老师,因为我是你们的合作伙伴,和你们在一起,我总忘记自己的年龄!
?(全班同学众多凌乱的问题就这样在小组的生生互动中,被梳理成以上四个问题。然而,要从这四个问题中选出一个作为这次活动的课题,我真有些为难了。看各组代表到前面汇报时那慷慨激昂的神情,大有王尔烈压倒三江的气势。我暗暗提醒自己:“教师要放弃权威”!对,何不利用这一时机展开辩论!)
?师:四个小组的问题看来是各有见地,以哪个问题作为这次活动的课题呢?
?(我的话音未落,忽的一下站起三四个,几乎同时开了腔,那郑重的神情,仿佛是在捍卫一个神圣的真理。那声音一个比一个响亮,我几次阻止想引导他们按次序说都无济于事。我的耳朵被震得嗡嗡直响。不到三分钟,有两组显然已甘拜下风,剩下两组仍各执己见。)?
生1:我们组认为这次活动必须研究“突发事件”,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命安全,我们必须做到防患于未然!?
生2:突发事件必定不是经常的,可是由于“动画片”引起的家庭矛盾却时时发生!?
生3:你们组真是可笑,生命重要还是看动画片重要这么浅显的道理你们都不懂么??
生4:因为与父母闹意见而离家出走或自杀的例子还少吗??
生5:你们组也太危言耸听了!?
……?
(此时,两组同学像斗架的公鸡,个个涨红了脸。没办法只有民主表决了。)?
师:同意这次活动研究“生活中突发事件”的请举手!”(28人)
?同意研究“小学生看动画片问题”的请举手!(21人)?
师:少数服从多数,这次活动的课题就确定为“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不过,关于小学生看动画片的问题也确实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那么,这个问题留作下次活动进行研究,题目就叫“漫话动画片”!?接下来,各组同学就“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这一课题又提出了若干子课题,并制定了活动计划。?……?
【案例分析】?
当我宣布活动课题确定为“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时,我扫视了一下另一组同学,他们的脸上写着“不服气”,可欲言又止。我心中掠过一丝歉意:这样做是否有些残忍?这次活动的课题是否应该确定两个?为此,我请教了校长。
校长说:“课上是应该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现学生的主体性,需要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然而,那并不意味着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教师虽然不再是讲师,可导师的作用还是要有效发挥好,要让学生认识到既要有民主,又要有集中。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互相尊重,,要逐步引导学生领悟生活的真谛。”?
这节课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仿佛听见学生来自心灵的呼声:“我要学!”这件事给我很大的启示:一是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是要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还学生主角的地位;三是有意识创设矛盾性问题,在冲突和比较中诱发学生的
思维。?
篇4
在我国突发事件多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灾害及社会安全等四个方面,突发事件的程度从小到大为:一般、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四级,进而采取的预警级别也分为一般(Ⅳ)、较大(Ⅲ)、重大(Ⅱ)、特别重大(Ⅰ)四级。
突发事件的发生要依据一定的契机诱发,诱因有一定的偶然性和隐蔽性,发生的时间、地点不确定。之所以称之为突发事件,这要涉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从而产生心理压力和变化,很多社会性的突发事件有极少数人操控,利用部分人把事情推到高峰期,突发事件对另一部分人造成不同性质和规模的破坏,给社会带来一定的损失。突发事件导致社会发展的失衡性,使社会超出正常发展的轨道,常规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失灵,必须用应急的方法面对突发事件。
公共政策是政府或其他权威人士制定的计划、规划或所采取的行动,公共政策是一个过程,有明确的目标、目的和方向,并以一定的价值观作为基础,它是对全社会有价值之物作权威性分配,涉及人们的利益关系。政策要反映和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它也作为公共管理的手段,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是各种利益的调节器。
在应急突发事件中,政策的主体、客体、环境都已相当清晰,政策过程中政策主体、客体、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呈现动态发展状态。我们要注意几种应对突发事件的理论模式。
全面理性模式又称纯粹理性模式,指决策者依据完整而综合全面资料作出合理性决策,代表性人物林的布路姆要求有目标、有选择的应用分析模型以达到最优目标。在处理突发事件中,决策者要知道、明确事件的原因,清楚自己的目标、价值要点,制定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选择最优的方案来应对突发事件。
有限理性模式讲的是在决策过程中对各种备选方案的选择不要求最优,而是次优或满意就可以。决策者依据自己的经验在有限理性和“满意”之下,不需要全面考虑所有备选方案,只要能达到对事件的应急处理,达到预计的目标就可以。西蒙何马奇都认为公共政策对应急突发事件时是介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东西,人们受自己经验和、阅历、知识、能力、信息、时间等因素影响,只能在有限的且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决策。
渐进模式是美国林德布罗姆提出来的,渐进主义模式强调依据基本方案,再与其它方案相比较后制定出更好的政策方案,渐进主义模式是要求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要有动态的思想观念,在不断的选择、修改基本的公共政策,已达到能够处理突发事件的目的。
混合扫描模式是由美国A?埃泽奥尼提出的。他同意林德布罗姆对全面理性模式的批评;同时,他分析了渐进模式的不足。他指出渐进主义者所作出的决策是社会中最强大的而且是组织起来的那部分人的利益,社会底层,没有参与决策的把部分人的利益却被忽略;渐进主义把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短期目标上来,再过程中只是修正了原来政策的一些方面,而不顾及基本的社会变革,对于特别重的事件作出决策,渐进主义是缓慢、滞后的,可以说是无能为力的。埃泽奥尼将全面理性和渐进主义模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在某种环境下,全面理性模式是合理的,在另一种环境下,渐进模式又是可行的,高级理性决策过程确定了问题的基本方向,渐进决策则为理性决策做准备。混合扫描模式要关系到决策者的能力,建立在理论推导基础之上,它提醒人们注意到这样的事实,即就决策的重要性,范围的不同决定应使用不同决策方式,混合扫描模式理论是渐进主义和理性主义相结合的理论。在应对危机实践中即要考虑到问题的根本特征,掌握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原因,要解决达到的价值目标,同时还要求决策者从根本上了解问题,唱响问题解决的根本旋律,渐进改变应对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渐进过程可以突变行为措施,以最优化原则为指导,在处理突发性事件过程中不断改变着处理的方法,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适当的价值观为导向,在不偏离总原则基础上发挥最大能动性,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社会安定。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我们要采取政策分析方法,应用运筹学、系统分析、数学、统计学、概率论、决策论、计量经济学和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方法,把这些多学科统一起来,运用到公共政策研究和分析过程中来。一个解决突发事件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要首先认定和细化问题,认清问题的性质;第二是建立评估的标准,通过技术可行性、经济和财政可能性、政治可行性、行政可操作性等进行标准的评估;第三是确定备选方案,通过对方案研究分析、不行为分析、快速调查、文献评述、理想现实世界经验比较、分类完善、头脑风暴、现有解决方案的修正等,确定备选方案。第四是评价备选方案,运用外推法、理论推测法、直觉预测法、折扣分析、传感性分析、实施分析等对选择的方案进行评价。最后是监督方案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前后对比,有为与无为的试验对比,成本取向等。
我国政府作为在社会中扮演政策的制定者,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还有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权力的执行者,在突发事件中理应发挥应有的作用,新公共服务理论也强调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要确定好掌舵与服务中显现公共责任的主体性。
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要面临策略选择,而中国政府治理过程中的政策大多是渐进的,所面临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政府更注重社会和谐稳定,突发事件的事态大多比较混杂,在混杂中稳定与和谐就成为我国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的一大原则。在强调稳定与和谐的同时还要加强法治,接受立法机关、民间团体和公众的监督,加强透明度分析,事态发展情况公布于众,做到内外环境协调。在保持事态发展和谐与稳定同时要讲究效率和效果,提高处理事件的效率。
篇5
我国地区供电局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1应急机制不完善
通过上文对供电应急突发事件的特点进行分析,我们已经知道造成此类突发性时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少有同一个原因造成的突发事件频频发生,这也就决定了地区供电局应急机制应该是逐渐进行完善的。每一次突发事件发生后,供电局应总结事件发生的原因,对现有的应急机制进行完善。而我国部门地区供电局的应急机制及其不完善,针对比较单一,不能很好的处理不同原因造成的突发性事件。由于应急事件发生很紧急,需要供电局各部门的工作人员默契配合,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将损失降到最低。然而,由于应急机制的不完善,很多工作人员把应急事件当成普通的停电事件对待,在分工上浪费过多的时间,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导致损失加大。
2应急培训与演习缺少制度化
很多地区供电局对应急物资的存储、管理以及对应急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不够重视,导致突发事件发生后,手忙脚乱,方寸大失。应急人员的反应速度对于应急工作完成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只有在应急事件发生后,应急工作人员能够从容以对,有条不紊的做好每一步工作,才能保证整个工作的顺利进行。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整个应急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给国家和社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虽然有的地区供电局也会在平时进行模拟,然而大多是流于形式,很多工作人员在模拟突发事件过程中不能高度紧张起来,只是应付而已。没有相应的评估和手段,应急演习毫无价值可言。
3应急设备不完善
有些地区供电局出于侥幸心理,减少对应急设备的财政投入,使得现有的应急设备非常落后,一旦发生供电应急事件,这些设备丝毫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完善地区供电局应急管理体系
1组织体系建设
一个好的应急管理体系,应该有好的组织建设。地区各供电局应搞好与应急管理工作相关的组织建设,首先,应明确哪些部门是负责应急工作的,只有大的范围明确了,才可以从宏观上对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分配。明确负责应急工作的相关部门后,要明确规定各个部分的主要工作,哪个部门负责指挥工作,哪个部门负责抢险工作,哪个部门负责物资运输工作,只有将责任具体到各个部门,才不至于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每个部门应专门成立负责人员,具体负责本部门人员的训练,制定符合本部门的相关制度。认真对待供电局平时组织的应急演习,制定专门的评价机制对本部门应急人员工作表现进行评价。同时,在应急演习中也要对各个部分的分工合作能力进行培训,以更好的应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供电突发性事件。
2预案体系建设
所谓的预案体系建设,也就是说供电局应根据以往发生过的各种突发性事件,通过分析造成突发事件的原因,制定出专门针对此类原因的预案,为后来的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指导性意见。针对不同的情况,预案也分为不同的种类,有综合性预案,专项预案,以及现成预案。在运用这些预案的时候,要结合现场的具体情况,对预案进行适当的改变,不能一成不变的将预案运用到后来发生的突发性事件中。
篇6
关键词 中学校园 突发事件 行政应对策略
一、前言
中学校园突发事件,是指在校园内部突然发生的,对学校、学生、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紧急事件。现阶段,中学校园突发事件逐渐增多,威胁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相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以提升突发事件处理效率,消除安全隐患,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基于此,中学校方有必要积极开展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治理工作,降低校园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
二、中学校园突发事件概述
(一)类型
就中学校园突发事件而言,其类型具有多样化。首先,灾害类突发事件,如地震、踩踏、食品安全等。以食品安全为例,多数中学校设有食堂,学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在校园和社会中造成人们的恐慌心理。其次,侵财类突发事件,在高中校园内部,学生财物丢失等,甚至涉及金额较大,其情节严重,对学校的处理有较高要求。再次,意外事件所占比例较高,如学生自杀、车祸、猝死、失联等。最后,校园暴力事件,如故意伤害、打架或群殴、害等。[1]
(二)特点
中学校园突发事件与社会中系列突发事件的特点一致。首先,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是出人意料的。突发事件通常以各种形式随机出现,其时间、场所、危害性等方面都难以确定,对校园内部产生不良影响。其次,中学校园突发事件具有破坏性,从突发事件规模、造成损失影响程度等方面看,其都具有破坏性。例如,打架或群殴是高中校园突发事件的种类之一,如若高中校方不能从根本上加强管理,则发生概率增加,既有损学校形象,又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三、中学校园突发事件的原因
分析中学校园突发事件的产生原因可以发现,突发事件最开始多起源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琐事,但是最终发展成为校园突发事件,则与学校行政工作不到位有关。高中阶段的学生,大多在17~19周岁之间,处于人生的青春期,心理和生理发展尚未成熟,情绪波动较大,依赖心理十分严重,致使其心理防线十分脆弱,成为校园突发事件的导火索。但如果学校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内心困扰,就能够通过有效的沟通引导学生排除负面情绪干扰,从而将校园突发事件扼杀在摇篮中。此外,通过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并制定事故应急处理预案,也能够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避免突发事件向不好的方向发展,继而使校园突发事件得到科学处理。例如,学生自杀的原因,大多由于感情受挫、学习或生活压力大等因素而引发的,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做好心理辅导工作。此外,侵财类等突发事件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引起的;地震、踩踏等突发事件造成重大伤亡,是学生没有掌握基础急救技能,施救不及时的后果,增加了伤亡几率。[2]
四、基于校园突发事件的行政策略
(一)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急救技能培训
在校园突发事件处理中,学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基础急救技能的培训,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突发事件的干预能力,降低人员死亡概率。首先,确定急救技能的培训项目,如人工呼吸、心脏复苏、火灾逃生、地震逃生等。在培训过程中,积极利用校园内部有效的资源,为培训工作创造条件。其次,在基础急救技能培训中,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既对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指导实践演练。例如,进行火灾逃生演习,可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基础上,树立正确逃生意识。如此,学生在掌握基础急救技能的基础上,降低伤亡率。[3]
(二)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
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具有必要性,可从思想层面增强学生对安全的认识,有效减少校园突发事件。首先,积极将应急知识教育融入教学体系中,不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救能力、互救能力。其次,在安全教育工作中,旨在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能够从根本上消除校园安全隐患。再次,高中学校应注重创新安全教育宣传形式,有助于安全教育理念深入学生、教职工心中。最后,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时,可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三)制定应急预案
从校园突发事件看,高中学校建立应急预案具有必要性,有助于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理效率,将损失降至最低。首先,应针对常见的高中校园突发事件,作针对性的应急预案策划。在此过程中,高中学校应以学校经历或其他学校经历的案例为依据,制定针对性的预案。其次,高中学校组建应急小组,要求小组成员坚持“突发事件时保持联动、平时预防”的工作原则。例如,加强高中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管理,从根本上消除校园突发事件的源头等,做好预防工作。在开展系列安全检查时,可通过抽查方式实现,并形成通报检查结果,保证预警机制的有效性。最后,学校应购置完善的应急设备,如消防设备、应急照明、应急通讯等。另外,完善责任制度,为工作人员提供约束性指导。[4]
(四)积极与媒体沟通
校园突发事件发生后,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学校方面行政人员应积极与媒体沟通,将事件原委阐述清楚,不应逃避。当前,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如若校方不能与媒体及时沟通,新闻工作者可能到处寻找突破口,容易将学校推向风口浪尖,使校方陷于被动。可见,积极与媒体方面进行沟通,是处理校园突发事件的有效行政策略。
(五)积极总结经验教训
如若校园突发事件发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则高中学校应积极做好善后工作,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首先,学校积极组织会议,要求教职工、事故涉及人员等必须参加会议,通过对突发事件产生原因和处置方案的分析,对学校应急预案加以调整。其次,对突发事件处理结果加以总结,对先进个人或集体给予表彰,对存在失职渎职的人员给予行政处分,追究其刑事责任。再次,对校园突发事件的源头进行彻查和有效清除,规避此类事件再度发生,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最后,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消除突发事件对学生产生的阴影,建议心理辅导工作方案根据个体而制定。[5]
五、结语
随着中学校园突发事件屡见不鲜,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给高中学校造成了一定的舆论压力,同时阻碍高中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所以,高中学校相关部门人员应加强对校园突发事件产生原因的分析,从根本上提出系列行政策略,消除安全隐患和规避问题。在行政实践中,学校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对学生加强基础急救技能培训;二是强化安全教育;三是建立应急预案;四是积极与媒体沟通;五是积极总结经验教训。
(作者单位为湖南省长沙市明达中学239班)
参考文献
[1] 方展画,王东.美国校园危机管理探究――兼论国内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11(04):42-46.
[2] 周文胜.高职院校校园突发事件的成因探析及应对策略[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7-9.
[3] 巫明川,郭宝林.校园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管理及应对策略――基于大学生手机上网视域[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2):7-8.
篇7
长期以来,高校和一些教育工作者对突发事件的关注度不高,我国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管理工作起步晚,基础较薄弱。教育现状以及大学生自身认识的局限致使大学生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不知如何应对,出现生理或心理上不同程度的恐慌。大学生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主要出现的问题如下。
1.缺乏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很多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在准备社会实践内容、建设实践团队时往往疏忽了突发事件应急方案的制定。部分社会实践团队甚至直接将应对突发事件排除在实践内容之外。多数实践队员不了解突发事件发生前的征兆以及发展过程,缺乏敏锐的觉察意识,容易将突发事件按照常规事件进行处理。此外,大学生由于危机意识和安全意识不足,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持一定的侥幸心理。
2.心理承受能力差大学生经历突发事件情况少、安全演练不系统,个别学生心智尚不成熟,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容易出现紧张、慌乱的现象,进而影响对周围实时信息的处理。特别是当周围环境发生急剧恶劣变化时,难以适应和调节。多数实践团队中由于缺少专业心理教师,不能及时把握队员的心理状况。对实践团队而言,悲观情绪很容易在队员中传播和感染,如果处理不及时不得当,将极大程度影响实践队的凝聚力,对实践团队以后的工作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3.应对能力差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缺乏突发事件的应对知识,且危急时刻由于心理、环境等因素影响理性分析和决策能力,往往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突发事件,难以保证自身以及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一旦实践团队决策人员缺乏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稳定队员情绪的能力有限,整个社会实践队可能会出现躁动不安的现象。且一般突发事件的都会有次发影响,如果对此准备和应对不足,也将发生严重的后果。
4.缺少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反馈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往往注重实践内容和实践成果,对于经历的突发事件及其整个处理过程缺少经验性的思考和总结,并且鲜于对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成果进行提炼。社会实践团队之间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交流较少,经历突发事件的团队不能及时根据自身感悟将相关情况反馈给其他实践团队。并且目前媒体、高校对经历突发事件的团队往往是进行事实报道,对团队处理机制关注度较少,缺乏必要的舆论引导。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应对突发事件应做的准备
突发事件及时有效处理能够确保社会实践的安全顺利进行,提升大学生自身能力以及良好形象。突发事件虽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和不可预知性,但大学生仍可在实践进行之前根据自身情况和实践地等情况做一定准备。防患于未然,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准备,可降低突发事件的破坏性。如计划在山区支教的大学生应对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做一定的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此外,参与实践的大学生应注重危机意识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概括起来,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应做好以下几点准备。
1.做好心理准备。突发事件可能发生在社会实践的任何一个阶段,这就要求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具有忧患意识,决不可有侥幸心理,时刻做好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准备。实践团队可以组织队员开展学习,通过事前心理疏导、积极心理暗示等方法确保大学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冷静沉着应对。高校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突发事件为契机,加强危机意识、心理素质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的认知能力,为解决突发事件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2.做好应对准备。实践团队出发前,应搜集各类突发事件的相关案例及其解决措施,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与讨论,进而形成突发事件处理的资料库,要求队员熟知其内容并实现团队间交流共享。此外,应根据社会实践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可能会出现的突发事件,找出重点学习案例,依据“情景-应对”理论,根据突发事件发生情景提出相应预案。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模拟突发事件发生环境,根据预案进行正式演练,从而达到熟悉突发事件、有效应对、指导产生最优化预案的目的。
3.做好物资准备。在突发事件应对中,所需物资的配置与布局、配送与调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效率和效果,因此社会实践团队应该把事前物资准备当作一个重点。实践大学生应综合专业知识准备应对突发事件的通用物资和应急物资,结合当地和自身情况合理分析物资需求,积极构建和完善实践团队物资配送机制,以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物资能够及时供给,在最坏情况下能够确保队员所需,保证队员安全。
4.做好救援准备。实践队抵达实践地点后,应及时向学校团委汇报所处位置以及要进行活动详细安排,联系当地相关部门登记注册,与之保持通讯的不间断联系,确保在突发事件中可以第一时间得到帮助。确认医务室位置、医疗水平,队员需培养具备一定的自救能力。准确掌握当地地理、交通条件,能在各类不可预知的突况下,按照最小损失的原则做出最优化方案保证队伍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流程的提出
突发事件具有紧迫性、破坏性等特点,要求社会实践团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决策,找到合理有效方案并付诸实施。确定合适的应急处理流程,对于构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指导大学生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阶段性特点,结合自身参与社会实践团队的情况,提出社会实践应急处理流程如图所示。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实践团队根据实际情况立即组建应急小组,确定决策层。实践队决策层是指实践团队中有一定威信度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完善知识和较丰富经验等品质的人群组成的集体,一般由实践团队指导教师、实践队队长组成。决策阶层除应具有正确的决策能力外,还应对实践队员的性格特点、能力潜质等都有充分的了解,并对突发事件的种类、特点、应急等知识有良好的掌握。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在确保实践队员安全且情绪稳定的前提下,实践队决策层须冷静分析情况,根据突发事件情况确定应对方案。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流程十分复杂,但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信息采集处理阶段突发事件的发生,通常会伴随各种相关信息的传播。实践队员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其次要对搜集到的信息理性分析,做第一步过滤处理,最大程度上确保客观、真实、有用的信息流入,为下一步决策阶层理性分析、合理决策奠定坚实基础。信息一旦处理不合理,不但会伴有不良信息流入到决策阶层,造成决策失误,还可能会影响队员情绪,使整个团队形成压抑、悲观气氛。
2.决策层讨论阶段信息采集阶段过滤处理后的信息流入到决策阶层,决策阶层将根据自身知识和丰富经验对信息做第二步过滤处理,筛选出最有价值的真实信息。决策层根据处理后的信息分析判断当前形势,有见解性地提出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头脑风暴等有效讨论方法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措施,综合当前形势制定出合理预案。此过程中,决策阶层应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进行预案制定,切忌慌乱和过度争执。
3.最优方案分析阶段在数套预案中选择最终方案是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步。面对紧迫、严重的突发事件,能否正确地选择和执行最优方案关乎到整个团队和每个队员的利益,最终方案选择不合理会致使整个团队在突发事件面前损失惨重,个人安全得不到保障,并且会使选择方案的集体或个人遭受着外界质疑和非议,背负着沉重的心灵包袱。最终方案选择,可整合多方意见进行最优化分析,但是在一些非常危机的情况下,需要采取非常规手段对最优方案做出选择。在方案选择的整个阶段,决策层要既能听取其他人意见,也要有果断决断的能力。
4.方案实施及反馈阶段
最终方案能否正确及时的实施直接关乎能否成功地应对突发事件。方案的实施过程需要整个实践团队团结一致,按既定的决策及时有效地付诸行动。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信息收集和反馈能够及时帮助决策层了解事件进展情况并做出适当的调整。突发事件的发展一般难寻规律,能否有效控制事件发展,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显得极其重要。有些突发事件的连锁反应很多,形势极易在短时间内发生未知变化,这就要求反馈信息要快速而准确,决策层也需要对突变的情况做出判断,及时实时制定应对方案。以上4个阶段环环相扣,在多数情况下能有效应对大学生实践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对于一些异常紧急的突发事件,4个阶段可能会发生交叉或同时进行。实践队员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案例,对以上4个阶段的实施顺序做出适当调整。特别提出的一点是,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决策层至关重要,务必做到沉着冷静、随机应变应对各种情况。
五、大学生社会实践应对突发事件后期处理措施
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如何开展事后处理工作对降低突发事件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相对多数突发事件发生时间段的特点,后期处理工作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此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现场控制实践队员本着先控制、后处置、人员安全第一、减少损失的原则,果断处置、积极抢救,维护现场秩序,劝离无关人员,防止发生混乱局面,做好现场保护工作,排查所有发病或受伤人员,组织力量送往医疗机构。面对非自然灾害型突发事件,实践队员应尽早向知情者、见证人调查事件起因,及时掌握事件的第一手准确资料。
2.信息沟通与反馈突发事件发生后,实践队员应尽量保持通讯不中断,并立即向所在院校负责部门和当地团委机构反馈队员实时信息。需要救援的实践队伍,利用现有通讯手段将所在位置精确化,如有可能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员把伤员送到附近医院,确保伤员在第一时间内接受治疗。在安全的前提保证下,及时向外界报道队伍面临的突发事件以及带来的危害,正确引导舆论走向。面临自然灾害时,将受灾地区所处境况向外界,寻求及时救援。
3.调整实践队伍状态突发事件的发生可能会对实践队员造成心理创伤。实践队负责人应对队员进行心理访谈,调节好队员的心理状态,并与其交流在活动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和补救措施。突发事件发生后,队员应参与针对突发事件调查处理,详细统计队伍人身安全、财产损失情况,并对危害程度进行精确评估,根据安全需要推迟或终止社会实践活动。
篇8
【关键词】高速公路;应急管理
我国高速公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加快发展,随着认识的统一以及经验的积累,特别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速公路的新需求不断增加,高速公路建设呈现出跨越式的迅猛发展态势。随着高速公路在国民经济建设和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不断提升,社会对高速公路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近年来,一系列高速公路重大突发事件不时见诸于媒体,尤其是在今年初发生的五十年旱见的冰雪灾害中,高速公路应急管理能力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引起了业内人士、政府部门乃至全社会的深刻反思,更进一步凸现出高速公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种类及影响分析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是指包括交通事故、自然灾害、治安刑事案件、恐怖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影响高速公路正常运行的事件。要建立健全完善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首先必须对高速公路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及预期影响具有清醒而充分的认识。综合多年来国内外高速公路运行情况,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1重(特)大交通事故:高速公路通行车辆发生碰撞或翻覆,造成多人伤亡或交通堵塞、中断的事件。
1.2自然灾害:包括出现冰雪雨雾等恶劣天气,以及发生洪水、泥石流、滑坡、塌方、地震等地质灾害。
1.3火灾、爆炸:高速公路设施或通行车辆发生失火或爆炸。
1.4危化品泄漏:高速公路通行车辆运载的易燃易爆物品或有毒化学物品,因装载不规范或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泄漏。
1.5公路严重损毁:高速公路路面发生坍塌,或公路桥梁、涵洞、上跨桥等构造物发生垮塌、损毁及承载能力严重下降等。
1.6:群体性组织为表达自身利益诉求,采取围攻、静坐、游行、集会等方式对高速公路正常通行和运营秩序造成影响的事件。
1.7恐怖事件:恐怖组织或个人使用暴力或其他破坏手段,攻击高速公路及其设施、通行车辆和人员,制造社会恐慌,以胁迫政府或社会满足其政治要求。
1.8治安刑事案件:高速公路上发生的如盗窃、抢劫、聚众斗殴、人身伤害等违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或刑法,危及高速公路正常营运的案件。
1.9共卫生事件:高速公路上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各类突发事件对高速公路的预期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最直接、最常见的是交通影响,如导致路面湿滑、能见度下降、高速公路通行能力降低,以及道路拥堵、中断、乃至封闭等。其次是经济影响,包括设施及车货损毁、人员伤亡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通行费下降、运输中断带来的社会生产生活物资供应体系趋紧等各方面间接经济损失。第三是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危化品泄漏、蔓延后,对公共水体和周边空气、农田、居民生活环境造成的重大污染。最后,还可能带来政治影响,对公众生活、社会稳定、政府形象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以上各方面的影响,有些情形下是单独发生,也有可能通过竞合后产生综合效应;有些影响是短期的、可测的,但更多重大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难以估量的。
2. 当前高速公路应急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速公路应急管理的主要力量是各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路政、交警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再通知急救、消防、环保、公安、安监等部门参与。在处置过程中,运营单位主要负责监控、报警、联络,路政部门负责保护路产路权和维护秩序,交警部门负责交通秩序管理、事故责任认定和治安刑事案件,急救部门负责人员伤亡处理,消防则负责火灾、危化品泄漏的处置。环保、公安、安监则视情况分别参与环境污染、重大治安刑事案件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处理。以上单位或部门,主要是通过接警单位对信息进行处理,然后按照各单位(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相互通报信息,分别启动应急预案,开展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各单位(部门)之间主要通过电话联系的方式进行沟通。而涉及到跨路段的应急处置,尤其是跨省际路段的应急处置时,则往往要通过有关上级部门进行协调。
根据当前现状看来,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还存在以下问题:
2.1预警监测力度不够。在应急管理的运作程序上,全国高速公路都不同程度存在重突发事件爆发后的现场处理,而轻事前预警和善后的现象,呈现出两头轻中间重的畸形资源格局。目前已建或在建的高速公路,大多数已配备了先进的监控、通信等机电系统,但这些系统大都服务于收费管理和内部通信,缺乏对如恶劣天气等各种交通异常信息进行有目的的监测、采集、整理、汇总和分析,提前预警信息,采取预防措施。目前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信息还是来源于当事人或目击者报警,以及巡查人员发现,难以做到有效的事前预防。
篇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媒体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由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发展成为包括网络、手机等渠道的全方位一体化的新媒体,媒体事业的快速发展,极大拓展了国内外信息的传播途径和信息受众的覆盖面,同时也使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网络媒体应加强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人文关怀
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经常出现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特别是在网络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网站为了吸引社会大众的注意力。很多的网站就会报道一些类似的新闻。所以,各类媒体应该以人为本。在重大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要把人文关怀体现出来,为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创造好的环境。
第一,重点报道突发事件本身。媒体在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时。应当注意突出报道事件的事实,并且应当站在正义的角度,站在真理的角度,带着感情对突发事件进行人文关怀性的报道,将突发性事件的全部信息及时、迅速、真实的传递给社会大众,减少或者降低大众在不了解情况下产生的心理压力。
第二。媒体报道突发事件时要平衡受众的隐私权和知情权。有时候媒体为了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常常会不重视被报道者的隐私权。所以,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媒体要注意避免报道工作可能对不幸者造成的侵扰。死亡信息时,要非常谨慎、细心,核对的时候也要非常小心的进行。媒体在相关事件的照片以及相应的文字表述时,要先得到当事人的许可,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在语言和行为上不要刺激到他们。媒体在新闻事件时,应当充满感情,把对生命的尊重充分的体现出来,千万不要出现麻木、冷漠的态度。媒体记者在采访和寻找受害者时,或者拍摄照片时,应该注意体恤受害者的心情和感受,要注意并且了解到报道的信息可能对受害者再次造成的伤害。以“五一二”汶川地震为例,一个九岁的小孩他被压在了废墟下面,但是他没有放弃。坚强的唱着歌等待救援。这个小孩获救之后就不断地被各路记者采访。小孩非常惊恐,以至于后来小孩情绪失去了控制。并拒绝任何人靠近他。
第三,关心在突发事件中不幸者的生存状态。最近这几年以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特大突发性事件,虽然各界媒体都进行了深入而又及时的报道,可是真正令人满意而又成功的却很少。我们放眼这一类新闻,新闻媒体报道新闻的方式是主要问题,很多突发性灾难事件在报道的时候,并没有在社会上起到警示社会、促进救灾行动,呼吁社会的作用。常常只有记者对不幸者赋予浓烈的感情所做出的报道才能在社会上有比较好的反响。媒体关注受害者的生活情况和状态才能将媒体的人文主义理念充分的体现出来,新闻媒体应该以《人民日报》为榜样,在进行汶川大地震的报道时,《人民日报》首先直接报道了灾区的受灾情况,然后还对灾区的特殊人群(孩子和老人)进行了特别的报道,报道的过程中除了数字结论。赋予感情的特别报道加上画面更是让人觉得很温暖很感动。
三、网络媒体应增强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公信力
新闻媒体的生命就是公信力,它真实并且客观。如果新闻媒体失去了公信力,也就等于失去了根本,失去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公信力是社会道德价值的体现,是一种评价信任和一种责任信任。网络媒体必须做到对人民大众高度负责,认真研究对策,把握好方向,找准定位,切实解决好问题,尽可能的提高社会公信力。
首先,网络媒体要提高公信力,首先就要提高网络报道的质量,报道的质量提高了,公信力也就自然提高了,竞争力就更强了。正确而又鲜明的主题,加上自己不一般的见解,再加上本身明显的感彩,就能够做到高质量的报道。
其次,网络媒体要提高公信力,还要提高媒体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过程中,抵制出现低俗化现象和娱乐化现象。要求工作人员在报道突发性事件时态度一定要严肃认真,并且真实。
篇10
一、菲律宾人质事件报道中的“信息污染”
有学者曾指出:“信息污染是指媒介信息中混入了有害性、有毒性、欺骗性、误导性信息元素,或者媒介信息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的信息元素超过传播标准或道德底线,对传播生态、信息资源以及人类身心健康造成破坏、损害或其他不良影响。”可见,现代社会中的传媒在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安排生活重要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污染等负面问题,信息本身可能成为多种现代污染的来源之一。这些信息或是本身有毒害,或是不真实,或是不符合社会伦理要求,或是专业性不足易于造成误导。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主动传播本身有毒害的黄色低俗、黑色暴力或灰色萎靡这类“显性”污染信息的情况较少,但传播后三类“隐性”污染信息的可能性却较大。在菲律宾人质事件中,一些当地媒体便因传播这些污染信息而间接影响了事态的发展。
首先,全员出动的过度报道。在传媒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抓住突发事件契机抢发新闻成为很多媒体的自觉追求。但从传媒功能的角度看,媒体具有对其所报道的对象“赋予地位”的作用,一旦某个事件被媒体报道,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会增加,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多家媒体的重叠报道更是会强化这种效果。在劫持事件发生不久,菲律宾当地几乎所有的广播、报纸、通讯社、电视、网络就开始铺天盖地地报道这起事件。这种全员出动的过度报道一方面符合了劫持者希望媒体参与扩大影响以给政府部门施压的心理,另一方面也使得参与办案各方的一举一动都处于被无数眼睛高度关注的紧张环境中,影响了办事效率和决策质量,也让劫持者因心理压力而易于采取极端行为。事件的发展也表明了这一点。劫持者主动提出了让媒体来报道的条件,甚至还要求保持其媒体形象,这种“被报道”的场域环境使劫持者与办案各方都处于高度紧张的非自然状态,为场面失控埋下了伏笔。
其次,把关不足的现场报道。在当代传播方式中,现场直播因其快速、全面、参与性强的优势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成为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吸引受众注意力的重要法宝。但现场直播也存在信息庞杂、把关不足、后果不易把握的问题。特别是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在事件本身尚处于不确定状态的情况下,现场直播可能将很多不易预料的暴力、恐怖和血腥场景悉数呈现,对观众造成伤害,也可能因为信息的芜杂对决策形成干扰。在此次人质事件中,现场直播甚至把警方的部署也展示在劫持者面前,间接帮助了劫持者了解情况,和警方周旋。事件的一个重要转机就是在傍晚6点左右,劫持者在电视中看到了警方逮捕其弟弟的场景,情绪突然变得激动,本有可能缓和的形势开始急转直下,最终不可收拾。
第三,未经核实的虚假报道。在突发事件中,事情往往处于发展方向不明的状态下,一个不准确信息的传播可能误导相关人员,采取不明智的行动,引发灾难性后果。在人质事件中,警方之所以仓促采取突击行动很大程度上因为媒体误传从车上逃下来的司机说的“人质已全被杀死”。这一未经核实的虚假信息报道直接导致了警匪双方的交火和劫持者的极端行为,对造成灾难性后果负有重要责任。
从以上几方面看来,菲律宾当地媒体报道造成的信息污染激化了事态,干扰了决策,误导了民众,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留下了深刻教训。结合8月25日在从菲律宾移送五港人遗体时,当地媒体要求打开棺盖拍照,记者们不顾呵斥和阻止,“一拥而上,闪光灯闪个不停”的报道来看,在当前的媒介生态环境中,对传媒责任的重新思考与强调实在是刻不容缓。
二、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传媒责任
在传媒责任理论中,社会责任从来就与自由报道同时存在。从社会责任的角度看来,新闻报道自由并非绝对的“自然权利”,而是以承担相应义务为基础的“道德权利”,要求传媒在对社会负责的前提下开展活动。被誉为新闻自由开创之父的托马斯・杰斐逊在支持制定旨在保护新闻自由的美国联邦宪法修正案时,就表明了传播者要承担相应责任的看法。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联邦政府将永远不限制新闻业乐于出版的一切东西,但是这个宣言并不放弃追究印刷虚假事实者的责任。”他认为:“自由不是为所欲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应该做……’新闻业有义务向公众提供可信的、准确的和重要的消息和意见。‘如果新闻业不能履行它的职责,那么,人民将迫使新闻业变得负责’。”把新闻报道和承担责任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媒体善于在报道中坚持原则,处理好一些矛盾关系。在人质事件中,也有媒体从传媒责任的理念出发,结合突发事件报道的特定要求,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积累了应对突发事件的有益经验。这里以央视的人质事件报道为例进行分析。
1.坚持客观标准,做到迅速及时与真实准确的统一
作为社会公器,媒体有责任从公共利益出发,客观而公正地报道和评述新闻,满足公众的知情需要,这也是大多数国家赋予新闻业的首要职业责任,在突发事件报道中,需要着重处理好迅速及时和真实准确的关系。在劫持事件发生后,央视迅速启动了突发事件报道机制,克服早期现场视频缺乏的困难,采取飞字幕、口播、地图、电话连线等多种方式,力争在第一时间传播新闻。但与此同时,为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在报道中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权威信源声音。事件发生后,央视及时联系了参与解决事件的我国驻菲使馆工作人员,获得了独家权威信源,通过与使馆工作人员的电话连线,从现场目击者的角度告诉观众当时正在发生着什么,并且从人员获释、谈判进行状态,到使馆如何在现场协助警方处理事件,再到获释人员的安置情况等,多角度介绍了事态进展,了权威消息。
二是注意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在报道中,媒体有责任准确发送信息,在事实得到证实之前不做主观推测和判断,这在发展方向尚不明确的突发事件报道中显得尤其重要。在播报逃脱的巴士司机所说的人质全部遇难的消息时,主持人并未像菲律宾当地媒体一样照样传播,而是及时提醒观众,那位司机的说法还没有被任何一方证实。这种谨慎的态度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避免了误导观众。
2.坚持专业标准,做到全面深入与节制适度的统一
在迅速新闻后,能否全面、深入地报道事件进展,不仅将决定报道的质量,展现媒体持续和深度报道能力,也是媒体的专业品质和水准的体现,更是履行传媒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在本次报道中,央视通过日常积累和及时补充,不断整合更多的报道资源,努力形成全面丰富、层次鲜明,重点突出的深入递进报道。如全程直播了康泰旅行社的新闻会,并在现场对广东话进行了普通话同声传译。事后得知,同时期的凤凰卫视给现场的广东话配的是字幕,CNN和BBC仅仅报道了马尼拉方面的新闻,并没有香港的画面,而香港本地电视台也没有播出任何特别报道。
但更重要的是,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要注意把握节制适度原则,体现出媒体专业素质。央视在此次报道中采取了适当的处理方式。
一是合理编排,掌握报道尺度。以国际新闻影响较大的英语频道为例,在8月23日上午事件发生后,央视英语频道一开始就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但并没有如同菲律宾当地媒体那样采用全程现场直播,把事件放大到不恰当的程度,而是未中断正常播出安排,在每小时的整点新闻中做各方面报道,紧密跟踪事态的发展。在当天晚上7点以后,当人质危机由劫持者和警方的对峙转入冲突和对抗时,实施了特别编排,展开了两个多小时连续不间断的直播。
二是配合即时报道,做好后续报道。在特别直播报道结束后,央视继续在各档新闻节目中密切关注事件的后续发展,报道了对于香港罹难同胞遗体的处理,伤员的救治,香港特区政府和社会公众对于遇难者家庭的援助,以及菲律宾方面对于事件的调查进展,保证了报道的连续性,也使事件报道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整体。
3.坚持伦理标准,做到传播新闻与以人为本的统一
传媒责任理论要求媒体在报道新闻中体现职业伦理规范,在新闻传播中尊重公民人格尊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并且履行公共文化使命,不传播可能给观众带来伤害的信息。
首先,在新闻采访中,注意维护新闻当事人的权益。在事件前期报道中,央视记者虽然在和使馆人员的电话连线中得知刚刚获释的几名游客就在受访者身边,可以采访到一些吸引注意力的独家新闻。但按照职业伦理的要求,在采访受到悲伤事件影响的人们时,要认识到采访和报道可能会对采访对象或公众引起伤害和不安,此时尊重人权比抢发新闻更为重要。因此,在了解到获释的几位老人、妇女和儿童,情绪很不稳定,菲律宾红十字会的人员也正在赶赴现场准备对三个孩子进行心理辅导的情况后,记者果断放弃了采访当事人念头。这种选择体现了主流媒体的伦理规范和职业水准,因为与追求一时的收视率相比,对职业伦理要求的遵守能为主流媒体带来更持久深入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
其次,在画面选用中,避免直接展示不适当镜头。在直播过程中,央视特别注意了对于现场画面有选择的利用。在事件进行中,现场画面一度变得非常血腥。这样的画面虽然极具冲击力,但是不符合新闻伦理观念。虽然对于这样的突发事件报道不做延时是国际惯例,但并非对画面处理完全听之任之。为此,在出现类似画面时,央视有关频道采取了先挂平行双视窗,切入主持人画面,然后调用收录的事件较早阶段的画面。同时积极多方联络,调入了路透社的直传画面,以及马尼拉当地电视台的直播画面,这样就有了更多的画面选择,可以发挥各个信号源的优势,扬长避短,做到了在现场直播中的巧妙把关。
第三,在节目主持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关爱精神。在恶性突发事件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体现关爱精神是社会公众对主流媒体的愿望和期待。为此,主持人在节目中从个人真实感受出发,尽量将心比心地去理解被劫持游客的心情和家属感受,在镜头前也表现出极具人情味的神情,不仅感染了观众,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在传播环境快速变迁的背景下,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水平是衡量一个媒体机构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总结菲律宾人质劫持事件正、反两方面的报道经验,对于媒体减少信息污染,承担社会责任,在我国社会转型新时期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都有可资借鉴的深刻启示。■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央电视台总编室)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