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补偿金免税规定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补偿金免税规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经济补偿金是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用人单位依法一次性支付给劳动者经济上的补偿或补助。从法律的特征上来说,其性质仅仅是对劳动者给予公司创造的劳动价值的一种折价补偿,区别于赔偿金的惩罚性。
对于经济补偿金的适用条件、计算方式、封顶标准,相信人力资源工作者们早已经了然于胸,但是对于经济补偿金所涵盖的报酬范围、基数是否税后、个税的免税数额范围及缴纳的计算方式,则或多或少地存在异议,或者容易产生混淆。
经济补偿金涵盖的工资收入项目范围
产生异议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的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结合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第四条:“工资总额由下列六个部分组成:(一)计时工资;(二)计件工资;(三)奖金;(四)津贴和补贴;(五)加班加点工资;(六)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之后,在理解上存有歧义。
根据以上两条规定,法律对正常工时对应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都进行了明确列举。按字面理解,虽然加班费的计算方式也采用计时,但作为工资总额的一个组成部分,加班费经常被排除在计时工资之外,所以将其理解为员工的正常出勤和固定收入部分,并没有曲解和背离法律设立的本意。而且法条中的“等”字的含义只是一个立法的技巧,作为“兜底”条款使用而已,不应做主观的随意扩大解释。因此,也就得出了经济补偿金包含的工资总额项目并不包括加班费的结论。
但是,另一种截然相反的理解就是包括了所有工资总额的组成部分,因为法条最后表述为“等货币性收入”,也就是将能表现为货币形式的工资收入都要纳入到计算的范围之中。这是一种单纯的字面理解,并不存在明显的错误,但是笔者对此还是持保留意见:如果包含有加班费的话,《实施条例》立法时为何不直接将工资总额中最后一项的明确组成部分也列举在内,又或者直接引用《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当然,为了控制法律风险,建议企业按第二种方式进行操作,而法律也应该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理解上的歧义。
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
实践中,用人单位在将加班费纳入计算经济补偿金的范畴时,仍然会产生疑问,即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到底是税前的还是税后的,是否包含员工的社保个人部分?主要的矛盾还是前文提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前半句中“应得工资”这个字眼,结合一般用人单位财务做账时采用应发工资、实发工资的情况,就都形成了依照未扣减员工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个人缴纳部分的标准的共识。
不过从司法实务的角度上来说,劳动争议仲裁委,包括法院在实际审理案件计算经济补偿金时,基本都以银行转账记录等作为计算经济补偿金基数的依据,因为实践中社会保险制度非常复杂,同一城市都有不同的标准,漏缴少缴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导致在核算单个劳动者的应得工资时常常没有证据上的支持,所以可以说司法实务中就是以员工的实得工资为计算经济补偿金的标准的。
经济补偿金计税方式
经济补偿金的计税方式不是员工与公司的常见争议,但是很多用人单位并不清楚该如何计算这笔补偿
金的个人所得税。根据2001年9月10日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157)规定“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对于免税的数额法律规定也是比较明确的。
但是,对于超出部分的计算方式,又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超出部分除以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其商数作为个人的月工资、薪金收入,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时还需再扣减3500元的免税额;另一种观点自然是认为无需再扣减3500元的免税额就可直接计征个人所得税。
从法律规定的颁布时间来看,该文件关于免征个人所得税的规定在后,如若再扣减3500元的免税额,显然是违背了免征额的规定。所以后一种观点更为准确,得出的商数应该直接对照为扣减3500元免征额后的数字,再直接对照个税税率表予以计算。
不过对于这一计税问题,很多用人单位为图方便其实可以完全避免,因为依照《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依照三倍社平工资得出的经济补偿金基数和最多12个月的补偿期限,得出的结果其实不会超过免征数额的封顶标准,所以用人单位不必为此太过纠结和自寻烦恼。
赔偿金
区别于经济补偿金,赔偿金并非一个专属名词,而是一类具有法律惩罚性的措施。
拖欠赔偿金
拖欠赔偿金针对的都是薪资支付不足的情形,诸如超过法定试用期期限的试用期工资、拖欠的工资、拖欠支付经济补偿金等。这些情形,用人单位除了要依法补足拖欠的工资部分,还有可能承担一个额外的罚则,依据为《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但是这看似明确的规定又产生了争议,因为尚未明文废止的《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中对以上情形主张权利时没有任何前置的程序上要求,这也就导致了法律法规本身在条文规定上的矛盾,从而导致各地司法实务都不尽相同。
不过从基本的法理角度来说,无论是法律效力上,还是生效时间上,2008年的《劳动合同法》对1994年的《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前者都优于后者,所以遵从《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不应成为异议。
双倍工资赔偿金
双倍工资的出现是立法上的创新,因为创设的本意就是为了惩戒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公司任意解除劳动关系的现象,所以其惩罚性特征自然不必言状,而举证责任落到公司方后对于员工方诉求主张成立的几率也大大提高。
不过,法律规定仅仅是字面规定,如何实践法律的能动性才是关键所在。司法实践中,又渐渐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些法院的裁判口径认为,双倍工资是对未签劳动合同的一种惩罚,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数学乘法运算,而是应该遵守法律的严谨和书面约定,所以应当按照正常出勤工资的标准支付,尤其是加班费应当予以剔除。
裁判的标准与对法律的理解不能说孰对孰错,因为立法上的模糊给予了法院解释和运用法律的空间,作为主动权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企业来说,也就只能见招拆招、据理力争了。
双倍经济补偿金
双倍经济补偿金也可以称作为“经济赔偿金”,是双倍标准的经济补偿金,适用于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和终止的情形,因为与经济补偿金紧密关联,所以争议点在前文都已经详细阐述。
【案例一】甲于2003年6月进入A公司工作并担任总经理,劳动合同期限至2009年5月31日。2009年6月A公司召开董事会临时会议,决议将甲免职。随后公司将甲岗位调整为调研员,工资标准由18000元调整为12600元/月,甲与A公司一致确认月住房基金按照月岗位工资的13%发放。8月5日A公司发函给甲,主要内容为告知甲于8月28日之前签书面劳动合同。如逾期公司仍未收到甲签字的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关系则予以终
止。但甲均未予以回应。2010年6月30日A公司为甲办理了退工手续。7月22日甲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要求A公司支付2009年6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差额558620元;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787618.67元;支付2009年6月1日至2010年5月31日克扣工资498311.73元及克扣工资部分25%赔偿金124578元。仲裁委员会裁决A公司支付甲2009年7月1日至同年8月4日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差额14337.93元、2009年6月1日至同年6月30日工资差额4838.90元、对甲其余请求均不予支持。甲不服诉至法院。法院维持了仲裁的判决。
【点评】本案集中反映了一般员工劳动争议案件的普遍请求,基本涵盖了前文提及的所有补偿及赔偿。法院审理后也对这些请求给出了集中的审判理由。
关于违法终止:法院认为A公司通过董事会决议免去甲总经理一职,而后调整甲的工作岗位属公司自治权力,只是甲不能接受该变更,始终不与该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因此A公司终止劳动关系的行为于法无悖,故对甲要求A公司支付其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的诉讼请求,不能予以支持。
关于拖欠部分工资及25%赔偿金:法院审理后,在上述基础上认为缺乏拖欠事实且未依据法律规定先行向劳动行政部门主张权利,故未予以支持。
关于双倍工资差额:鉴于A公司发函给甲明确要求与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甲亦确认收到了该函,故甲要求的2009年8月5日至2010年6月30日期间的双倍工资差额,法院不予支持。另外,从最后支持部分的数额上计算,很明显双倍工资其实低于书面约定的工资和住房补贴之和。由此可见,法院是依据银行转账时的实际数额予以认定和判决。在计算经济补偿金时亦会如此。
违约金
违约金原本属于合同法下的概念,是指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或者法律直接规定,一方当事人违约的,应向另一方支付的金钱。如今法律将违约金制度规范在《劳动合同法》中,在我国社会法体系的划分还没有那么明确的状态下,大大地规范和解决了违约金在劳动法律中的适用与效力问题,制约了违约金制度在劳动法律关系中的滥用现象。
不过劳动合同法中的违约金规定,是少有的对于公司方权利的立法规范。当然规定相对比较严格,而且诸如“什么是专项性技能培训”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也一直遭人诟病。非但概念模糊,更直接导致了对培训及违约金的适用范围产生极大的争议,往往使得作为权利者的用人单位处于不寻求司法救济心有不甘,和寻求救济时容易败诉的两难境地。而两者的选择都可能让用人单位在日常管理活动中不能有效地树立规矩典范,弄得公司头痛不已。
对于法律的规定,无论是谁都不能妄加解释,只能根据个案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这也就导致了实际处理争议时分歧甚多。
培训费返还
有关培训费返还类的违约金赔付可以归纳成公式:(约定服务期-实际服务期)÷(约定服务期×培训费)。培训费涵盖的费用从实务上来说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书面的明确约定,另一个是费用是否因培训而产生。所以往返机票、培训材料、讲师费用、签证及保险津贴、住宿、当地交通费用等都可以纳入培训费的范畴之中。
【案例二】钱某1996年与东航江苏公司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约定在服务期内要求解除劳动合同时,东航江苏公司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协议,要求各类违约、赔偿费用。2005年11月17日,钱某以东航江苏公司拖欠其加班费为由书面提出辞职,要求解除劳动合同,东航江苏公司没有同意。2005年12月18日,钱某即不再到东航江苏公司上班,并向江苏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解除双方劳动关系,东航江苏公司为其办理劳动档案(含飞行记录本、航空人员健康记录本)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东航江苏公司提出反诉请求,要求钱某赔偿违约金210万元。江苏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于2006年3月做出仲裁裁决,裁决解除双方的劳动关系,要求东航江苏公司为钱某办理档案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转移手续,对钱某的其他仲裁请求和东航江苏公司的反诉请求均予以驳回。东航江苏公司不服仲裁裁判,至江宁区法院要求撤销仲裁裁决,并要求被告支付赔偿费210万。钱某则答辩请求法院驳回原告东航江苏公司的诉讼请求,维持仲裁裁决。
南京市江宁区法院一审判决:1.东航江苏公司为钱某办理完毕劳动档案关系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2.钱某的飞行记录本和航空人员健康记录本自判决生效起六个月内由东航江苏公司封存保管,六个月后由东航江苏公司交华东地区航空管理局暂存保管。
3.钱某于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给付东航江苏公司赔偿款107万元。判决结果最后得到了二审法院南京市中级法院的维持。
【点评】本案发生时间距今已有些时日,且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但是判决结果的影响延续至今,并且一直得到司法实务的认可。
首先,飞行员是比较明显的由航空公司出资培训且约定有服务期的专项技能员工,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公司借鉴操作时可以进行类比。
其次,判决明确了劳动者有选择自由就业的权利,任何单位都不得阻挠和限制劳动者的这种权益。
再次,判决同时也明确了在司法实务中劳动关系解除的依据只能是法律法规,诸如《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规范飞行人员流动管理保证民航飞行队伍稳定的意见》[民航总局(2005)104号]中“对招用其他航空运输企业在职飞行人员的,应当与飞行人员和其所在单位进行协商,达成一致后,方可办理有关手续”的规定,不能作为司法裁判的依据。
最后,关于培训费作为违约金的返还,也有了明确的判例,当然,因为民航总局(2005)104号参照70-210万元的标准赔付的特殊规定,故飞行员的违约金赔偿固然要高出很多。
违反竞业限制协议违约金
竞业限制在实务中的适用,让用人单位越发感觉有点像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因为作为权利主体的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取证时非常困难,往往没有能力获得竞业限制单位的劳动合同、社会报销的缴纳证明等强有力的证据,因此证明违反竞业限制的事实已经非常困难;而公司索要具体的违约赔偿时,如若协议上没有具体标准的约定,那更加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证明责任,公司无法证明产生的损失必然是由竞业限制员工的违反行为所导致。对竞业限制存在的非议和争论也不在少数。
一方面,对没有约定竞业限制补偿金的协议的效力,各地可谓各抒已见,观点也是泾渭分明,无效说、有效说、效力待定说均有地方法院支持。不过最近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司法解释(四)》(征求意见稿)第十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虽与劳动者约定了竞业限制条款但未约定经济补偿,或者约定了经济补偿但未按约定支付的,除劳动者请求继续履行外,该竞业限制条款对劳动者不具有约束力”巧妙地融合了这些地方实务的观点,虽然还未能正式公布,但是一般不会有大的变动,这一方面的争议有望在近期得到司法观点的统一。
另一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司法解释(四)》(征求意见稿)同时也对在职期间支付竞业限制补偿费的效力进行了解释与明确,不过对于竞业限制补偿费的标准已经如何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问题仍然存在法律空白,希望在司法实务不断进步的同时对空白进行完善。
篇2
民生为本,改革路长
此次个税草案,与其说是“改革”不如说是“调整”。将起征点从2000调至3000,缩短累进梯度,与其说是税制的改革不如说是扣除数额增加,降低税负的调整。财政部对以3000元为起征点解释为,依“基本生活费用不得征税”的原则,以国家统计局做出城镇就业者人均负担的消费支出为2167元/月为依据,但统计局的统计口径严重滞后于现实,“消费支出”中的“住房月支出111元”统计数字,不包括房贷支出,也不包括商品房房租。起征点的拟定是建立在不合理的统计数字之上的,同时也没有考虑到地区差异和消费差异问题。
所得税扣除额的税法实质则是跟据生活成本的提高增加扣除额,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个人所得税法实质一样,形式不同而已。以中国台湾地区的税法来说,税目与中国大陆相同,但是在免税额与扣除额的规定中,其“遇到消费者物价指数”“每三年评估一次”等规定与扣除额相联系,显示出个人所得税缴纳的多少跟据市场变化具有弹性大,更合理的特点。同时,从征收管理,税基覆盖范围的方面,台湾地区相对于大陆来说制度更加完善,执行更加有效。
当然,据参与个税改革讨论的人士说,此次个税改革总体目标是,使月收入2万以下的纳税人税负明显下降,2万以上的纳税人税负稳步增加。知情人士还透露,将建立一套制度,起征点或每三年调整一次。从这些消息中可以看出有关部门对于改革的积极努力。个税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只是起征点的问题。面对公众提高起征点的呼声,解决办法不是在数字上进行调整那么简单,而是要同时正视深层次的问题,只有这样,人们才不至于将焦点完全放在起征点上,使个税改革最终能以人为本,能够实现调节贫富差距。
争对个税范围的建议
1.加强征收管理,填补税收空白
我国个人所得税职能要以调节收入分配为主、兼具筹集财政收入。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空白常来已久,对工薪群体的税收管理有严格死板。在我国,对于高收入群体的个税征收方式仅限于“申报”等被动方式,缺乏税法制度的原则性规定,使得大量税基税款流失,更有失平等性。适时出台高收入群体的征管,监督,惩罚制度,对填补税法空白,完善个税体制意义重大。
2.增加扣除项目,完善扣除标准
个人所得税依据费用扣除要确保维持纳税人本人和家庭成员的基本生计费用支出的原则和公平税负原则,费用扣除项目和标准可根据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做出适当调整:(1)采用扣除额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相挂钩的做法,适时调整期高低,同时建立良好的检测调整机制,使得个税扣除额更能体现“基本生活费”的特点。(2)增加家庭的必要扣除费用,如子女教育费,医疗保险费用等,使得这些费用在物价高涨时可以得以适当程度的减轻。
篇3
关键词:解困转制 财务规划 税务规划
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束缚,我国企业特别是国企管理混乱、竞争意识差、企业没有活力大多都处于亏损或半亏损状态。如何使国企摆脱经营困境,实现企业的成功转型,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这应是当政者和广大学者关心的重心,也是我国改革的主要内容。而关于企业的解困转制过程,以及转制过程中如何对财务和税收进行规划,才能做到使企业获得最大利益,损失最小,这是一个重大且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企业解困转制的形式
企业转制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企业解困转制浪潮中,全国围绕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进行了探索,并出现了多种形式,总的来说,可分为两类。一是从产权制度方面,对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如兼并、拍卖、出售、破产、管理层收购、股份合作制及股份制改造等;二是产权归属不变,改变企业经营方式,如租赁、承包、委托经营等。而从具体操作来说,又有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内部职工持股,整体拍卖,外资嫁接,空壳租赁,固定资产两权分离、流动资产职工买下,一厂多制,管理参股,不停产重组等方式。
由此可见,企业解困转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每种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适合不同的情况。我们要根据各地各企业的具体情况,慎重选择。而其中不停产重组方式可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妥善安置破产企业员工,最大限度地减小债权人的损失,可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主要适用于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破产命运不可回避的企业。本文主要研究的就基于不停产的企业重组的财务和税收规划。
二、不停产重组的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盘活破产企业有效资产,适当核减债务负担,转换经营机制,达到存续企业使其健康发展的目的。具体操作一般有两种模式。
(一)新设公司承接有效资产与部分债务
在取得债权人银行同意的前提下,新设一家公司作为主体,通过变更债务承载主体,由新设公司主体承接破产企业有效资产,将债权人银行的不良债权转化为优质债权,充分盘活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一些规模不大、产权单一、核心可供盘活有效资产主要集中在主体企业中即将破产的国有企业。基本操作过程为:①破产企业职工以破产安置费用注册成立新公司;②新公司向破产企业债权人银行申请贷款;③新公司以职工入股资金与银行贷款收购拟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④拟破产企业以资产变现收入偿还债权人银行的部分贷款本息;⑤拟破产企业申请破产,按照破产财产清偿顺序,债权人银行获得相应清偿资产;⑥新公司以有效资产经营所得逐年偿还债权人银行贷款本息。
(二)以职工安置费用受让国有股权
这种模式主要在对国有企业进行资产剥离方式转制时,由于优质资产都被剥离出来成立单独的公司,而最终主体企业承担各种不良资产和社会包袱。这种转制方式可以促进优质资产的增值发展,使新设立企业转装上阵,但从长远看,新独立企业并不能完全中断与主体企业的历史渊源,往往难以长期稳定发展,最终陷入经营困境。因此,实际操作中将可供盘活资产留在下属子公司,将其作为存续主体实施不停产重组,并以持有的下属公司的股权来支付职工的安置费用,同时切断破产企业与有效资产之间的产权纽带,实现存其续发展。
基本操作过程如下:①确定企业职工安置费补偿标准及总补偿金额;②确定企业控股或参股的一家公司作为存续公司;③以所持存续公司股权支付员工安置补偿费;④存续公司独立经营运作;⑤申请破产。
三、企业不停产重组的总体规划
(一)企业不停产重组的生产规划
首先是稳定职工情绪,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政府和相关实施重组的企业单位必须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达到一致后才能开展破产工作。其次是坚持生产、职工换岗不离岗,避免出现动荡,保持社会稳定。企业要积极实现自救,查找亏损原因,如成本太高、包袱重、管理落后、设备老化等原因。企业要寻求可以重组合作的企业,改进生产设备、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对一时找不到承接企业,产品严重滞销、技术落后、发展潜力不大的企业,可将困难企业的国有资产折股做为经济补偿金支付给职工,鼓励职工出资入股,形成以产权为纽带,企业与职工相结合的利益共同体,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二)企业不停产重组的财务规划
在企业不停产重组过程中完善财务制度,如采用新设公司承接有效资产与部分债务,将
所拥有的良性资产“装进”新公司,从资产的角度优化企业结构、改革管理模式。
(1)发挥财务的监管职能
财务工作要保证、促进企业经济上放得开,同时财务又能管得住,让企业经济是在财务监督下搞活,财务监督是在企业搞活中实现。对企业的经营、采购、生产、资金调用等全过程进行监督,充分发挥财务的监管职能,及时发现问题,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2)改善资金管理,提高资金流动利润率
改革资金管理的管理模式,明确企业重组后的各企业的管理范围和职责。我们要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有效,加快资金流动周期,将资金管理和固有资产管理相结合,以达到资产的有效利用。
(3)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在重组企业成立成本控制部门,进行专门的生产成本核算,结合过去一年的成本控制情况,制定相应的成本降低额,形成最终财务预算,通过这种对成本的控制,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4)财务管理的分部目标实现
企业重组后财务管理的分部是投资和分配,使用分部目标实现财务管理。企业要充分挖掘企业潜力,合理分配人力和物力,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多经营成果,同时认真分析投资决策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权衡投资项目的投资报酬率和投资风险,进行可行性研究,以期实现财务管理的整体目标。
(三)企业不停产重组的税务规划
(1)与重组出资方式无关的税收规划
1. 纳税主体选择及纳税地位变化。
企业转制过程中,纳税主体发生改变,而我国现行税制对同一经济行为在不同纳税主体上实行差别对待,特别是所得税制上。因此,通过不停产重组,可由优惠企业成为优惠企业,享受税 收优惠。
2. 资产转让。
第一,根据我国税制中关于流转税的优惠政策,对在企业转制过程中,资产转移所涉及的流转税和转让所得税进行规划,获取税收好处。如原公司转让的固定资产是免税、购并时不动产转让不征收营业税和土地增值税等。
第二, 根据购并理论中税收应理论,通过购并交易将资产重新估值,使资产税基增加,
获得转让资产增值后的折旧扣税效应收益,即享受的资产折旧扣税额超过原目标企业在同样的资产上所享受的折旧扣税额, 和通过收购者支付的购并价格而获得一部分相关收益。
3.不分红企业的正常收益转化。
通过购并,将本应被征收的对高额的盈余留存而征收的惩罚性所得税获得免除,而只对资本增值部分缴纳所得税, 而无需缴纳红利的所得税。企业重组可以从总体上降低股东的税收负担。
4.关联企业之间的转让定价。
不同水平不同性质的企业享受的税收待遇存在差别,企业重组时,可通过运用转让定价来减轻税负,使利润从所得税适用税率高的企业转移至适用税率低的企业。
(2)与重组出资方式有关的税收规划
1.免税购并税收规划。
税法规定,对企业或股东投资行为征税是以当期实际收益为税基,而没有实际收到的现金红利则不予征税。因而,可根据这一原理进行税收规划,结合不同的免税购并类型获取相应的税收优惠。
2.不同重组出资方式的税收规划。
企业重组的收购方式不同相应产生的税收效应也不同。税收规划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选择合理的购并方式,取得税收上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袁英梅.我国石油企业重组改制下的财务管理发展分析.商场现代化,2010(26).
[2] ?李静,程磊.国企改制的五种模式.企业管理,2004(6).
[3] 张海钦.企业转制的十种形式.工商行政管理,1994(20).
[4] 赵薇薇.国有资产转制中的资产评估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 楚长明.国有企业转制过程中税务筹划能力之运作. 学术论坛,2006(22).
篇4
(一)有关企业股权转让、整体资产转让方面
1.如果企业整体资产转让交易的接受企业支付的交换额中,除接受企业以外的现金、有价证券、其他资产不高于所支付的股权的票面价值(或股本的账面价值)20%的,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转让企业可暂不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转让企业和接受企业不在同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须报国家税务总局审核确认。同样,合并企业也享受上述优惠政策。
2.企业进行清算或转让全资子公司以及持股95%以上的企业时,投资方应分享的被投资方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应确认为投资方股息性质的所得。为避免对税后利润重复征税,影响企业改组活动,在计算投资方的股权转让所得时,允许从转让收入中减除上述股息性质的所得。
3.企业因收回、转让或清算处置股权投资而发生的股权投资损失,可以在税前扣除,但每一纳税年度扣除的股权投资损失,不得超过当年实现的股权投资收益和投资转让所得,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4.转让企业暂不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的整体资产转让改组,接受企业取得的转让企业的资产的成本,可以按评估确认价值确定,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5.购并或控股前各企业应享受的定期减免税优惠,未享受期满的,且剩余期限一致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购并或控股后的企业可继续享受优惠至期满。购并或控股前各企业应享受的定期减免税优惠,未享受期满的,且剩余期限不一致的,应分别计算相应的应纳税所得额,分别按税收法规规定继续享受优惠至期满。
6.国有企业改制转让企业全部产权,不征收增值税。
7.国有企业改制中由于资产评估减值而发生流动资产损失,如果流动资产未丢失或损坏,只是由于市场发生变化,价格降低,价值量减少,则不属于非正常损失,不作进项税额转出。
(二)有关债务重组方面
企业在债务重组业务中因以非现金资产抵债或因债权人的让步而确认的资产转让所得或债务重组所得,如果数额较大,一次性纳税确有困难的,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可以在不超过5个纳税年度的期间内均匀计入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
(三)有关企业合并、分立方面
1.合并企业支付给被合并企业或其股东的收购价款中,除合并企业股权以外的现金、有价证券和其他资产(以下简称非股权支付额),不高于所支付的股权票面价值(或支付的股本的账面价值)20%的,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当事各方可选择按下列规定进行所得税处理:
被合并企业不确认全部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不计算缴纳所得税。被合并企业合并以前的全部企业所得税纳税事项由合并企业承担,以前年度的亏损,如果未超过法定弥补期限,可由合并企业继续按规定用以后年度实现的与被合并企业资产相关的所得弥补。具体按下列公式计算:某一纳税年度可弥补被合并企业亏损的所得额=合并企业某一纳税年度未弥补亏损前的所得额×(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合并后合并企业全部净资产公允价值)。
被合并企业的股东以其持有的原被合并企业的股权(以下简称旧股)交换合并企业的股权(以下简称新股),不视为出售旧股,购买新股处理。被合并企业的股东换得新股的成本,须以其所持旧股的成本为基础确定。但未交换新股的被合并企业的股东取得的全部非股权支付额,应视为其持有的旧股的转让收入,按规定计算确认财产转让所得或损失,依法缴纳所得税。
2.分立企业支付给被分立企业或其股东的交换价款中,除分立企业的股权以外的非股权支付额,不高于支付的股权票面价值(或支付的股本的账面价值)20%的,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企业分立当事各方也可选择按下列规定进行分立业务的所得税处理:
被分立企业可不确认分离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不计算所得税。
被分立企业已分离资产相对应的纳税事项由接受资产的分立企业承继。
3.企业为合并而回购本公司股,回购价格与发行价格之间的差额,属于企业权益的增减变化,不属于资产转让损益,不得从应纳税所得中扣除,也不计入应纳税所得。
(四)有关亏损弥补方面
1.企业分立前尚未弥补的经营亏损,根据分立协议约定由分立后的各企业负担的数额,按税收法规规定的亏损弥补年限,在剩余期限内,由分立后的各企业逐年延续弥补。
2.被兼并企业尚未弥补的经营亏损,应区别不同情况处理。
被兼并企业在被兼并后继续具有独立纳税人资格的,其兼并前尚未弥补的经营亏损,在税收法规规定的期限内,由其以后年度的所得逐年延续弥补,不得用兼并企业的所得弥补。
被兼并企业在被兼并后不具有独立纳税人资格的,其兼并前尚未弥补的经营亏损,在税收法规规定的期限内,可由兼并企业用以后年度的所得逐年延续弥补。
3.企业进行股权重组,在股权转让前尚未弥补的经营亏损,可按税收法规规定的亏损弥补年限,在剩余期限内,由股权重组后的企业,逐年延续弥补。
(五)有关企业对外投资方面
企业以经营活动的部分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包括股份公司的法人股东以其经营活动的部分非货币性资产向股份公司配购股票,应在投资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投资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上述资产转让所得如数额较大,在一个纳税年度确认实现缴纳企业所得税确有困难的,报经税务机关批准,可作为递延所得,在投资交易发生当期及随后不超过5个纳税年度内平均摊转到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中。
二、有关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方面
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进行结构调整、重组改制和主辅分离中,利用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改制创办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多渠道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和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对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分流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兴办的经济实体(除国家规定不予免税的行业外),凡符合相应条件,经有关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
三、有关企业破产方面
(一)依法宣告破产的企业,清算完毕后,拍卖给其他企业,拍卖后重新办理工商登记,可以视同新办企业。凡符合企业所得税优惠条件的,可享受新办企业的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
(二)关联企业之间的应收账款,经法院判决负债方破产,破产企业的财产不足以清偿的负债部分,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应允许债权方企业作为坏账损失在税前扣除。
四、有关处理企业职工劳动关系方面
(一)企业对已达一定工作年限、一定工龄或接近退休年龄的职工内部退养支付的一次性生活补贴,以及企业支付给解除劳动合同职工的一次性补偿支出等,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各种补偿性支出数额较大,一次性摊销对当年企业所得税收入影响较大的,可以在以后年度均匀摊销。
(二)企业按照劳动保障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文件规定标准支付给职工的经济补偿金,可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五、有关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方面
(一)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凡在*5年底之前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可按有关规定享受最长期限为3年的免交税务登记证工本费。
(二)对新办的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含30%),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
企业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不足职工总数30%,但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可按计算的减征比例减征企业所得税。减征比例=(企业当年新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企业职工总数×100%)×2。
(三)对新办的商贸企业(从事批发、批零兼营以及其他非零售业务的商贸企业除外),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含30%),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
企业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不足职工总数30%,但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可按计算的减征比例减征企业所得税。减征比例=(企业当年新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企业职工总数×100%)×2。
对于从事商品零售兼营批发业务的商业零售企业,采用定额税收优惠办法,即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在*5年底前可享受定额税收扣减优惠。
税收优惠按安置下岗失业人员数量核定,并一律从企业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额中扣减,当年扣减不足的结转至下一年继续扣减,扣减年限截止至*5年底。
具体扣减数额=企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数量×*0元/年
(四)对现有的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和现有的商贸企业(从事批发、批零兼营以及其他非零售业务的商贸企业除外)新增加的岗位,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含30%),并与其签订3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对年度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额减征30%。
(五)对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并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自*3年1月1日起,每吸纳1名下岗失业人员,每年可享受企业所得税*0元定额税收扣减优惠。当年不足扣减的,可结转至下一年继续扣减,但结转期不能超过两年。
(六)纳税人吸纳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按《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107号)中规定的范围、项目和标准取得的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
六、有关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方面
(一)工业企业在*4年7月1日后新购置的固定资产(房屋、建筑物除外),可在现行规定折旧年限的基础上,按不高于40%的比例缩短折旧年限。工业企业在*4年7月1日前购置并尚未折旧完的固定资产(房屋、建筑物除外),自*4年7月1日起,在尚未折旧年限的基础上按不高于40%的比例缩短折旧年限。
(二)工业企业在*4年7月1日后受让或投资的无形资产,可在现行规定摊销年限的基础上,按不高于40%的比例缩短摊销年限。工业企业在*4年7月1日前购置并尚未摊销完的无形资产,自*4年7月1日起,在尚未摊销年限的基础上按不高于40%的比例缩短折旧年限。但协议或合同约定有使用年限的无形资产,应按协议或合同约定的使用年限进行摊销。
(三)企业的计税工资税前扣除标准提高到每月人均1*元,企业在上述标准以内实际发放的工资可以在税前扣除。
七、有关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方面
(一)鼓励工业企业加大技术开发费用的投入
1.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验费、技术图书资料费、未纳入国家计划的中间试验费、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研究设备的折旧、与新产品的试制、技术研究有关的其他经费以及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不受比例限制,计入管理费用。
2.盈利的工业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应逐年增长,增长幅度在10%以上的企业,除据实扣除外,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应税所得额。
3.企业为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所购置的试制用关键设备、测试仪器,单台价值在1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用,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不再提取折旧。
4.凡在我国境内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如果当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税额不足抵免时,未予抵免的投资额,可用以后年度企业比设备购置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税额延续抵免,但抵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
(二)推动产、学、研的合作,促进联合开发
1.企业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制,在依靠自身技术力量的同时,应通过多种形式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开展合作,增强企业技术开发能力。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直接进入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也可以通过联营投资、参股、控股或者兼并等方法实现与企业的联合,促进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
2.企业技术开发可以采取自主开发、委托其他单位开发和联合开发等形式。鼓励企业与其他单位(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进行联合开发,对技术要求高、投资数额大、单个企业难以独立承担的技术开发项目,按照联合攻关、费用共摊、成果共享的原则,报经主管财税机关批准后,可以采取由集团公司集中收取技术开发费的办法。其中成员企业交纳的技术开发费在管理费用中列支,集团公司集中收取的技术开发费,在核销有关费用支出后,形成资产的部分作为国家投资,在资本公积金中单独反映。
(三)加速企业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
1.企业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收所得税,超过30万元的部分,依法缴纳所得税。
2.企业为验证、补充相关数据,确定完善技术规范或解决产业化、商品化规模生产关键技术而进行中间试验,报经主管财税机关批准后,中试设备的折旧年限可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加速30%—50%。
(四)推进企业机器设备的更新
1.企业可以根据技术改造规划和承受能力,在国家规定的折旧年限区间内,选择较短的折旧年限。对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技术进步快的电子生产企业、船舶工业企业、生产“母机”的机械企业、飞机制造企业、汽车制造企业、化工生产企业、医药生产企业和经财政部批准的企业,其机器设备可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其他企业某些特殊机器设备,凡是符合财政部行业财务制度规定的,也可以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
2.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清产核资的企业,在综合考虑企业承受能力和技术进步状况的基础上,可按重估后的固定资产价值提取折旧。
3.企业技术改造采取融资租赁方法租入的机器设备,折旧年限可按租赁期限和国家规定的折旧年限孰短的原则确定,但最短折旧年限不短于3年。
4.企业购入的计算机应用软件,随同计算机一起购入的,计入固定资产价值;企事业单位购进软件,凡购置成本达到固定资产标准或构成无形资产的,可以按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按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或合同规定的受益年限进行摊销,没有规定有效期限或受益年限的,在5年内平均摊销。内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其折旧或摊销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为2年。
八、有关涉农国企的优惠政策
(一)对国家认定为农业产业化的重点龙头企业和其所属直接控股比例超过50%以上的子公司,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收入,与其他业务分别核算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可暂免征企业所得税。
(二)国有农口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渔业类初级加工取得的所得,暂免征所得税。
九、其他相关政策
(一)企业利用本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属《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资源而生产的产品所得,自生产经营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5年。
(二)资源综合利用免税。企业利用本企业外的大宗煤矸石、炉渣、粉煤灰作主要原料,生产建材产品的所得,自生产经营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5年。
(三)为处理利用其他企业废弃的,在《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资源而新办的企业,可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1年。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 金融危机
另一方面取决于国内刺激
中小企业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充分了解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及其政策需求,更好地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调研组于2008年11月25日--28日赴广东省进行了调研,与省发改委、经贸委、中小企业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以及广州市、东莞市、佛山市顺德区的相关部门进行了座谈,并走访了纺织服装、建材、电子、有色金属加工、电工材料等不同行业的多家中小企止。
一、当前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省的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在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小企业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户数占全省企业户数的99%以上。2008年以来,全省中小企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1--9月,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8079.7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2.8%。近期,受相关因素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一)市场萎缩,出口大幅下滑
危机对一些外向度较高的中小企业出口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由于美、欧、日等经济体增速放缓、订单减少,导致企业出口萎缩,并将面临更多的贸易保护壁垒。广东属加工贸易大省,美国是广东企业产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国,美国经济衰退必将使企业的出口受到影响。从统计数据看,2008年1--10月全省出口增长回落近10个百分点,环比近乎零增长。2008年1--9月全省私营企业出口511.5亿美元,同比增长5.6%,比上年同期增速下降了30多个百分点。全省2007年有出口而2008年没有出口的中小企业有9000多家。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出现明显回落势头。如2008年1--9月,广东玩具出口增幅同比回落16.2个百分点,有出口实绩的企业2191家,同比减少1391家,仅占2007年的六成;其中,取消出口退税的商品出口同比回落了57.7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出口只增长5.6%,比2007年全年增速低30多个百分点。2008年1--8月东莞市企业签订加工贸易合同出口总值同比下降了近16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国出口仅增长10.35%,比上年同期增幅回落近8个百分点。
(二)成本上升,企业效益整体下滑
多种成本上升因素叠加,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导致了一些中小企业无利可图,甚至出现亏损。一是原材料价格等生产经营成本大幅上涨。2008年1-9月份,广东省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4%,与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剪刀差达5.3个百分点,企业生产高进低出的格局没有改变,部分企业陷入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局面。原材料年初涨价,企业买进了,但是产品还未卖出去,最近又跌了,加大了合同履约的难度。虽然当前原材料成本已经出现下降的趋势,但企业要完全消化掉在高能源价格、高原材料价格下的较高的生产成本,还需要一段时间。在产品销售不畅的情况下,企业的库存成本、资金占用成本以及筹资成本都将进一步增加,导致其总体经营成本上升。二是人民币汇率、出口退税率大幅调整。2008年以来国家在人民币汇率、出口退税、利率调整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由于这些政策调整力度过大、范围过广、适应期过短,有不少中小企业一时难以消化。2008年上半年,人民币升值直接导致广东省一般贸易出口和进料加工出口结汇少收入261亿元。很多企业不接单怕失掉客户,接了单又怕招致亏损,处于两难境地。三是劳动力成本上升明显,导致效益下滑。新《劳动合同法》规定合同期满员工不再续签合同要给予经济补偿,但没有设定补偿年限和补偿上限,存在重复补偿和过度保障状况,增加了用工成本,加重了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负担。加班费用和社保缴费的增加也给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成本带来了较大的增幅。
成本上升导致企业效益下降,亏损面上升。从行业来看,以外向型企业为主,中小企业比例达到90%以上的玩具制造和纺织服装企业所遭受的打击无疑是首当其冲的。2008年上半年以来,广东有不少中小企业倒闭,其中主要是玩具和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东莞玩具业巨头合俊玩具厂的企业主甚至弃厂逃匿。造成了非常坏的社会影响。根据广东省经贸委的数据,1月至9月全省企业关闭总数为7148家,包括关闭、停业、歇业和搬迁。其中东莞市以1464家倒闭企业列居榜首,其余依次为中山、珠海、深圳、汕尾和佛山等地。就连情况稍好的顺德区,2008年1--9月份中小企业对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从2007年的64.4%下降到2008年的44.6%。全区约有20%的企业出现账面亏损。
(三)生产经营资金短缺,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广东省很多中小企业由于出口受阻,产品库存加大,由于现金无法回流导致生产经营资金紧张,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加大。这些问题对小企业而言更为严重。另一方面,融资难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受银行信贷紧缩、贷款实际利率上浮等影响,前段时间国有银行普遍减少了对企业的授信额度,缺少抵押物而又不符合担保贷款条件的企业首当其冲,往往成为信贷挤压的对象,或者银行减少中小企业贷款规模,或者中小企业生产资金被其他企业拖欠,不少中小企业为获得资金不得不以各种渠道接受高成本融资。广东省2008年1--10月对中小企业实际货款利率普遍上浮了30―40%。加上因广东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有的银行相应增加了对贷款的管控,提高了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虽然有关部门取消了信贷规模的限制,但由于中小企业在融资能力上的天然劣势,这些政策措施仍然难以惠及中惠及中小企业。
(四)《劳动合同法》实施对中小企业影响较大
《劳动合同法》有些规定现阶段尚不符合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如最低工资标准及其增长机制、不续约员工的经济补偿等,危机时期更是难以做到。受劳动合同
法约束,一方面带来用工成本的直接上升,据东莞市外商协会的材料,劳动合同法实施增加企业用工成本约30%,最低工资标准逐年提高增加企业用工成本约30%,两项因素造成企业总体成本上升8%左右;另一方面,更带来企业经营机制方面的影响,使员工中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难以发挥作用,企业主一般不敢轻易辞退工人,一是经济补偿很高,中小企业难负担;二是劳资关系更为紧张,雇主不安全感加强。因此也就不难理解目前存在大量隐性失业,农民工提前返乡,长期放假,未来取决于市场回升情况,否则这部分失业会成为显性失业。劳资关系存在不稳定因素,这些异地民工的权益无法保证。但让危机重重的中小企业承担失业工人高额的经济补偿,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且相关法律法规需要一个适应期,企业需要,工人也需要。有些企业主反映劳工的意识形态变了,他们的劳动议价能力增强了,但很不规范,动不动就把工厂围起来或是把道路堵死,造成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混乱。劳资关系紧张使潜在社会不稳定因素压力加大。
(五)政府在结构调整、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方面的政策力度,使中小企业难以适应
这些政策从长远来看是利国利民的,但由于政策力度大、范围广、适应期短,叠加效应日益明显,短期内对中小企业的冲击效应较大。加之广东省中小企业中很大一部分是从事高消耗、低附加值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劳动保护等政策的不断推进实施,中小企业面临着两难境地:不调整、不转移,就面临原所在地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和产业发展政策的制约;调整、转移,又难以与原有产业集群、产业链条相衔接。要在新的经营场所重新组织产业链配套,成本反而会上升更多。由此造成有些企业不得不停业。
二、地方帮扶中小企业应对危机的主要措施
为应对危机的冲击,缓解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国家已从财政、税收、融资等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广东省也积极贯彻落实总理调研广东时的四点意见,积极酝酿出台《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加大政策措施和财政投入力度,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积极帮扶中小企业克服困难和转型升级。
(一)完善政策体系,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调研期间,正值广东省酝酿召开全省中小企业工作会议之时。12月5日出台的《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从宏微观多方面着手梳理各项政策,缓解当前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省委书记强调:抓住世界经济新生的倒逼机制机会,抓住中央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机遇,帮助中小企业克服困难和转型升级。除了采取应对危机的各项政策,还尤其重视营造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大力宣传和贯彻实施《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把各地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列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明确将其列为《广东省市厅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评价办法(试行》的重要内容,还专门制订了《广东省民营经济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及《广东省民营经济工作考核评分标准》。与此同时,制订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政策落实等七个行动方案》,从政策落实、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市场开拓、企业融资、人才服务、信息化等七个方面,务实推动解决当前阻碍中小企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最近,有关部门还将联合出台针对中小企业公平竞争市场待遇的指导意见,旨在营造更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运用财政手段,加大资全扶持力度
广东省财政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投入力度。其中包括,从2008年起连续三年,每年投入1.8亿元作为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引导支持中小企业发展;2009年全省安排了22亿元资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包括一次性新增10亿元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注资lO亿元成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安排2亿元扩大出口专项资金等。2008--2012年省财政安排的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专项等资金60亿提前在2008--2009年预安排。针对当前中小企业困境,各地也在加大资金扶持的力度。如,东莞市财政专门出资10亿元,用于中小工业企业贷款贴息和帮助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广州市开发区将设立10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投资处于种子期、初创期及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三)完善担保体系及授信机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到2012年前,广东省将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扶持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鼓励发展商业性担保和互助担保机构。目前,广东省财政已明确出资10亿元组建省级再担保公司,正在考虑吸纳社会资金的加入。广东省政府已经通过《关于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正准备进行相关试点。还将申请开办两家村镇银行试点,以各种手段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同时,加快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努力完善中小企业授信机制,建立小企业贷款专门管理部门和队伍。目前广东省辖内小企业授信户数为18万多户,比年初增加1.6万多户。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都建立了信用担保机构。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担保机构有441家。纳入备案管理的176家担保机构平均注册资本1.03亿元,累计为6万多家中小企业提供了2160多亿元融资担保。此外,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支持中小企业上市直接融资,2008年上半年全省上市公司新增了13家,面对目前的困境,对中小企业上市的前期辅导工作仍在进行,为未来早做准备。
(四)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减免部分收费
广东省还积极用税收优惠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对中小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正常纳税确有困难的中小企业,可由企业申请,当地税务机关审批,减征或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从事非限制类和禁止类业务的中小企业,所得税按20%征收。同时,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和环节,适当减免如堤围费等相关收费,全面清理并取消涉及企业的不合理收费。广东省还将对省内大量的港澳台中小企业在税费方面实行特别优待政策。
(五)健全服务体系,改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
广东省加快了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发展和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政府服务,提升各类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首先是完善机构设置。各市、县、区综合服务机构覆盖率达88%,并基本健全了中小企业技术支持、融资服务、信息咨询、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五大服务平台及网络。其次,积极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举办了中小企业服务项目推介咨询、开展服务日巡回推介、开通邮政服务中小企业绿色通道、开通全省中小企业服务热线等活动。主办了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努力为广大中小企业构建展示、交流、交易、合作平台。第三,积极搭建中小企业自主创
新服务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帮助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四,做好相关善后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发生企业欠薪逃逸事件后,当地政府快速拟定解决方案,防止形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例如,在东莞合俊玩具厂倒闭清算之后,东莞市樟木投镇政府及当地劳动部门立即组织27家企业提供了近2000个工作岗位分流员工,及时化解了1600多名职员的失业压力。
三、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未来走势不容乐观
中小企业面临内忧外患,内忧是主要矛盾,中小企业融资难是老问题,近两年来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逐步累积,使企业盈利能力趋于恶化,再加上面临9月中旬以来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衰退和外需疲软,市场定单骤减和不确定因素加大,这些外部因素使矛盾迅速恶化。目前中小企业普遍反映最紧迫的问题是生存问题,与过去圣诞节到来之前加班赶工相反,今年是订单少,开工不足,普遍低迷。雇员、用电、企业订单、开工能力等都是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关键指标,目前看前景都不乐观。虽然失业统计数字还不高,主要是许多企业采取无限期放假的措施;从原来的用电严重短缺到现在过剩,用电量下降也间接反映出企业开工不足;2008年秋季广交会,出口成交额仅为315.5亿美元,比上届下滑了17.5%,超过七成企业订单下降;大宗商品价格的大起大落给相关中小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成本上升,由于企业本身已经微利或无利,出现经营亏损难以避免。
基于以上因素,明年上半年经济依然在下行通道中已经成为许多人的预期,且何时到达谷底并不乐观,形势趋缓一方面期待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经济复苏,另―方面取决于国内刺激经济的政策见效,但要显现在中小企业身上可能还有一个相当的滞后期,企业主普遍担心明年的发展态势进一步恶化。这一时期,中小企业投资和经营都非常谨慎,有些已关门歇业,有些正在收缩经营范围和规模。他们捂紧钱袋子,不允许有决策失误;盯紧价值链条的上下游企业,供货方和客户只要一方出现回款方面的问题,相关企业都会到牵连,信心普遍不足,因此未来走势仍不乐观。很多中小企业经过长时间的繁荣期,没有应对危机的经验,不排除由于反应过度而造成的信心不足,使经济发展的后劲进一步减弱。
(二)对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原因要客观分析
对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的原因要客观分析,有些是受危机直接影响的,如出口贸易型企业;有些主要是受《劳动合同法》出台等政策调整的影响,如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还有些是自身经营不善或投资决策失误所致,危机只是雪上加霜;但当前经营品可难的原因还应更多地从企业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中去寻找。一是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不高。很多中小企业大都集中在传统的第三产业和加工制造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尚未根本转变;二是具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不高。广东省IT领域的专利85%来自国外,高新技术对外技术依存度达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2%,低于全国1.4%的平均水平。全省鞋类和皮具箱包类产量虽然分别占全国的1/2和2/3,占世界的1/3左右,但知名品牌却屈指可数。这些销往国内外市场的广东货大多是以贴牌的形式变成了外国货。三是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效率低的中小企业还比较多,包括相当一批20世纪90年代进入广东的港资和台资企业,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们在广东所走访的两家企业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以上两家企业,甲企业濒临关张,乙企业正在调整出口市场结构,积极化解危机的影响。这充分说明拥有创新能力、先进管理理念、市场开拓能力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应对危机、抗风险的能力强,危机相对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三)靠中小企业自身实现结构调整不太现实
中小企业在目前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只是某个产业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广东省众多的出口加工型贸易企业,只是在价值链条的最低端,靠出卖劳动力赚取微薄的加工利润,到终端市场有其它许多环节以及中间商,他们不掌握市场和技术,靠自身结构调整不现实。同样,让这些加工型企业直接面向国内市场也不现实,他们一般不具备营销方面的能力。中小企业普遍反映目前关键不是升级转型,而是如何生存下来,很多小企业在危机时刻用于工艺、技术改造方面的研发投入和人才的引进或是没有能力进行,即使有能力也暂且滞后。
我们认为。中小企业整体上看规模偏小,素质不高,管理水平欠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生产装备、生产方式、产品技术含量都处在低水平,要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调整应有一个缓冲期,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不能靠一纸之令或一句口号就能完成。急功近利只能带来难以负担的社会成本。与结构调整相关的就业问题涉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短期看,与全球救市策略相一致,防止失业过多是政策的着力点,因为失业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信心和支出水平,对拉动经济增长不利。从长远看必须坚持结构调整为主线,在结构调整中逐步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因为只有结构优化升级才会产生新的增长点,并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劳动岗位。已饱和的传统产业受市场制约,就业难以扩大,且利润空间小,职工的福利状况也难以改善。
从调研的情况看,只有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聚和分工协作关系,才能完成中小企业结构升级的使命。在广东顺德以美的、格兰仕等企业为龙头的家电产业为例,由于形成了家电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的有机联系和垂直一体化的分工模式,这样就避免了同质性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实现了产业集聚功能倍增和溢出,大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产业协作链条传递到中小企业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带动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使它们走“专、精、特、新”之路。因此对中小企业创新和结构调整方面的政策,要实施龙头企业工程,重点支持这些企业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及商标,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最终形成以大企业为骨干、大中小企业相互配套、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群体。
(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要政策和环境双管齐下
目前中央、地方都密集出台了一些刺激经济的政策,但真正惠及到点多面广的中小企业效果相当有限,时间上还有一个滞后期。直接面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如广东成立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地方财政贴息、产业引导基金等,还有其它一些贯以财政扶持下的专项资金,名目很多,但金额很有限,洒胡椒面,即使充分放大其效应,更多是象征性的支持,解决企业目前的困境还远远不够。
走访的中小企业普遍反映,支持的政策最好是普惠的政策,或门槛公开的政策,达到标准就能享受,否则,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寻求政策扶持的成本非常高,也可能使相关部门产生寻租腐败的机会。与其出
台繁多的财政扶持政策,不如实施对中小企业减免税的政策,明租正税,轻徭薄赋,以保证中小企业渡过危机。借鉴国外对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对限额以下小企业予以免税,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下调所得税等,还要清理不合理收费,为企业维持正常经营提供空间。金融方面的支持政策要有惠及面较广的包括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股权基金、上市筹资等相关机构和政策在内的立体金融支持体系,而非单一的或适用面较窄的支持政策,否则是形象工程,样子工程,仍起不到整体促进作用。此外,政策的稳定性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调研中企业反映政府要审慎出台相关政策,切忌“政策的大起大落”,忽左忽右,朝令夕改,如从调低出口退税来抑制出口,现又调高出口退税来鼓励出口,或是人民币加速升值或贬值,企业经营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太大,未来难以预期,新增或外来投资信心减弱。希望提供稳定的可以预期的政策。
从根本上说,应对危机要政策和环境双管齐下,最终要落在发展环境的改善上。创新体制,提供良好的环境,中小企业发展最终要靠市场和中介组织的服务,而不是靠政策。因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与大型骨干企业择优择强不同,众多企业难以鉴别,择优缺乏一定的评价标准,且这个过程成本太高,也会引导中小企业寻求支持的寻租行为,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扭曲资源配置的环境。对中小企业更重要的是创造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外部环境,设立简单公开的门槛而非审批的支持政策,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发挥作用。
(五)企业雇主逃匿暂为个案现象,恐引起示范效应且影响极坏
企业雇主逃匿拖欠工资及债务,虽然在广东目前属个案现象,但影响极坏。这些企业的工人工资暂由当地政府垫付,并协调引导安排其它企业吸收就业,雇主的责任追究不到。若形成示范效用,其它企业主效仿,则局面难以控制。广东省有关部门正在研究酝酿成立欠薪保障基金制度,规定企业交纳一定数额的欠薪保障金,再加上各级财政出资,政府日后视具体情况用这笔资金来解决恶意欠薪逃匿,以维持金融危机下新的劳资矛盾恶化状况。我们认为这种政策是事后应对之策,一人有病大家吃药,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且补偿不应仅是对工人欠薪的影响,还有对上下游供应体系的影响和补偿,关乎整个社会的生产体系和信用体系,必须从源头上加以解决。
可采取疏堵结合的措施,一方面通过减税等措施尽快缓解中小企经营困难,暂时降低中小企业对辞退员工的经济补偿,因为过高的标准脱离中国的实际。并且要从根本上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对员工的权益予以保障,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要同解决农民工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结合起来推进,建立企业、政府共同承担责任、义务的体制机制,而不是只让企业感到负担很重的政策。更为紧迫的是,加大对欠薪逃匿雇主法律和经济方面的惩罚力度是必要的,必须采取严厉的警示措施以防止这种现象的蔓延,如公布相关责任人的姓名,建立黑名单,不良记录录入企业及个人信用体系,必要时要采取市场禁入和启用司法程序等方面的措施。
(六)化解危机更主要靠企业自身加强能力建设
首先,企业应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市场风险抵御能力,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大对核心技术的人才和资金投入,要有自身的产品、品牌、技术。调研中了解到东莞和顺德受危机冲击的程度大不相同。东莞的企业所在行业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大部分中小企业以贴牌生产为主,技术含量不高,依靠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优势换取低微加工利润。“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企业对外依存度高,经济自主性差、产业根植性弱,易受到国际市场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的影响,抗外部风险能力差,因而这次受冲击的程度就比较深。而顺德则有一批有自有品牌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比如美的电器、格兰士、万家乐、华宝等,这使得顺德受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小。
其次,市场结构多元化才能船小好调头。从调研的情况看,产品市场拓展到新兴市场,如南美、俄罗斯、中东等地,或是从外需转向内需,积极扩展内销市场,在广大的农村寻找市场,以国内市场的增长弥补外部市场的下降,才能在经营方面有更多的灵活性。
第三,需要具备一定的金融手段和工具来减轻实体经济的亏损。既然汇率变化过快,既然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具有了金融属性,应对其涨落必须借助于金融工具,如采取锁定汇率的手段减轻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在期货市场做套期保值操作以减少原材料价格涨落的亏损,这些工具手段需要专业方面的知识和人才。在苦练内功的同时,盯住上下游客户也是重要的,否则业务相关企业的连锁反应对中小企业的打击也是致命的。为防止由于个别企业经营问题造成整个产业链条的断裂,建议仍要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工具,对应收账款提供保险服务,起防火墙的作用,免除一方受损给关联企业的灭顶之灾,这种信用保险过去国外机构曾提供相关服务,但目前国际金融秩序动荡之时,国外机构的信用体系发生问题,国内无机构能够替代服务,与美国金融泡沫过多相反,我国是金融工具短缺、服务不足的问题,希望政策引导建立相关的支持服务体系。
四、进一步的政策建议
为了更好地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对危机,政府需要在前期出台一系列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同时要注意政策的长短结合。从短期来看主要是化解企业的经营困难,从长期来看则是要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形成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一)短期对策
1、采取积极措施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短缺
一是要进一步清理不合理的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二是有条件的地区可对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贷款给予一定的贴息补助等措施,增加出口信用保险补贴力度,以减轻企业负担,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三是考虑设立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配套补助资金,对购置先进技术设备的企业给予定额补助;对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一次性投资较大的重大工业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可酌情给予一定的前期经费补助;对于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加大对核心技术的人才和资金投入,通过技术创新增强市场风险抵御能力。
2、适当调整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在上调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家具和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改善外贸环境,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可再考虑适当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以更好地缓解企业经营压力。这个过程中要加快退税款回款速度,以解企业的燃眉之急。当然,这仅是缓解国内就业压力的应急对策,长远看,还应从根本上改变外贸依存度高且附加值低的状况。
3、出台相应的就业扶持政策
做好年底前农民工的工资和其他正常利益的兑现,防止出现拖欠,导致新的社会矛盾出现;加大对单
位招用失业人员的引导力度,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包括社会保险补贴、工资性岗位补贴等措施,鼓励用人企业招用登记失业人员。
4、政府采购方面适当向中小企业倾斜
制定对中小企业的专项扶持政府采购计划,适当降低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注册资金的门槛要求,对中小企业的产品在采购价格、品种、数量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在保证质量和交货期的前提下将更多的中小企业产品纳入到政府采购范围内,为中小企业提供得到更多政府资源的机会,促进其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二)长期对策
1、建立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长效机制
要继续加强对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的支持,建立起全面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同时,探索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企业信用征集评价和信息制度,以帮助中小企业规范经营行为,得到更好的金融支持。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协调财政部门建立贷款担保风险补偿金。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适当给与国有商业银行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总量较大的县级市(区)如顺德的分支机构市级分行的贷款审批权限,以便其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中小企业。
2、理顺中小企业政府管理体制
一是在政府机构设置中建立中小企业服务总局,管理范围覆盖三次产业,而不是目前的仅限于工业领域;二是放宽市场准入。2005年颁布的“非公经济36条”,为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广大非公经济提供了发展的基础,但由于缺少细则,进入垄断行业还存在明放暗不放的“玻璃门”,设置较高的行业准入门槛,要求从业经验或很高的规模,民营企业难以进入,以石油领域为例,南于新制订的门槛奇高,民营批发油企、加油站纷纷关闭,或者转卖给国企。可见,放宽市场准^政策上要落在实处,体现非禁即准的原则;三是政府管理上尽快转型,按照管宏观不管微观,管外部不管内部,管市场不管企业,管服务不管事务等原则,转变政府工作的观念,把管理转到服务上来。按照市场机制要求,加快市场、各类社会保障和服务支撑体系的构建。减少政府管理的随意性,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增加政府的透明度。
3、加快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除了要面对市场,还要兼顾信用、环境等许多企业没有能力顾及的其它问题,因此应加强中介服务的功能,在信用服务、金融服务、人才培训服务等方面为中小企业建立更为全面的服务体系。可考虑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先进行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基地和融资服务创新试点,并将先进经验向全国推广。
- 上一篇:慢性肺阻病的护理诊断
- 下一篇:生活中的突发事件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