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网络普及率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网络普及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青少年学生上网状况分析
(一)青少年学生上网规模分析。
2007年CNNIC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止到2007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已达到1.62亿,从上网学生人数来说,学生网民数量已达到5945万,占总网民比例的35.8%。从青少年人口的互联网普及率来看,在全国2.16亿学生中网民人数占到26.9%,即每4个学生中就有1个是网民。目前中国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18.5%,而总体网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才达到12.3%,可见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高于整个青少年群体的普及率,更加高于全体网民的互联网普及率。
(二)青少年学生上网行为分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互联网应用功能大致分为四个方面:信息渠道、沟通、娱乐、生活助手。2007年CNNIC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中国总体网民网络应用的特点是:3/4的网民使用信息渠道功能,互联网的这一作用已基本普遍实现,沟通和娱乐功能也被普遍应用,但互联网生活助手功能还没有成为网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用程度较低。同总体网民相比,青少年学生网民对于互联网的娱乐应用明显高于总体网民。对于青少年学生网民来说,互联网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应用程度排序为:娱乐工具>沟通工具>信息渠道>生活助手。青少年学生网民对互联网娱乐功能的使用超过任何一种其他功能。
二、青少年学生在互联网应用中存在的失衡现象
(一)地域失衡。
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了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在互联网应用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2007年CNNIC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在全国1.62亿网民中,城镇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远远高于农村,城镇网民占到76.9%,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21.6%,而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只有5.1%。从初中学生和农村学生对比来看,尽管农村和城镇的初中学生数量相当,但城镇的初中学生网民规模接近农村的两倍;从农村和城镇的小学生来看,城镇小学生的数量仅是农村的1/2,但网民规模则几乎是农村的4倍。青少年学生网民中大多居住在城镇,接近3/4的青少年学生网民集中在城市,农村仅占28.3%。
(二)学历失衡。
2007年CNNIC第20次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青少年学生网民数已经达到5800多万,规模最大的是高中生网民,有2000万;其次是大专及以上青少年学生网民,有1800万;初中和小学生共有2000万。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为18.5%,高出全国水平6个百分点;在青少年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学生网民的互联网普及率则更高,高出总体网民14个百分点,特别是高中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超过一半(54.2%)。
(三)地点失衡。
网民上网地点是反映我国网民与互联网普及率关系的一大标志。我国网民有37.2%经常上网的地点是网吧,与互联网普及率较高国家相比,中国网民在网吧上网的比例偏高,而在家庭上网的比例相对较低。2007年CNNIC第20次调查数据显示:48.4%的青少年学生网民经常在网吧上网。
学生受教育年限越高,在网吧上网的比例也越高,初中生近40%在网吧上网,高中生约为50%,大专及以上青少年学生达到60%左右。
农村由于家庭上网条件的不足,学生在网吧上网的比例尤其高,达到60.4%。绝大部分大专及以上院校在城市,居住在农村的网民一般都是中小学生,农村中小学生在网吧上网的比例达到60%左右。
(四)时长失衡。
总的来说,青少年学生上网时数低于总体网民每周18.6小时的时长,为11.6小时。
对于青少年学生上网时长,尤其是每周需要上课5天的中小学生,每周上网超过20个小时的人群就应该引起管理部门的注意,每周上网超过40小时的人群应该被重点关注和正确引导。18.2%的高中学生网、9.6%的初中学生网民应该受到关注,部分学生网民尤其需要重点关注和引导。
(五)时点失衡。
2007年CNNIC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从上网时点看,中学生网民与总体网民的上网时间存在一定差异,但差别不大,高峰期都是在20点至22点,21点是最高峰,次高峰是上午10点左右。相比较而言,初中生的上网波峰波谷更为明显,更为集中在这两个时间点。
三、解决我国青少年互联网应用中失衡现象的对策研究
(一)重点关注初中和高中学生的上网情况,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念。
2007年CNNIC第20次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学生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大多在13―16岁,这部分网民几乎占总体学生网民的一半(47.5%)。”这一时期正是大部分学生的初中阶段和高中早期阶段,青少年正处在生理上不断发育、心理上不断成熟的特殊阶段,处于“束缚”和“摆脱束缚”的矛盾之中。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对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渴望友谊和交流,自制力相对较弱。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加上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他们特别需要别人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因此在这一时期加强对青少年上网的引导、教育和管理非常重要。家长和老师要有充分的耐心和爱心,要用鼓励的话语与孩子交流,与孩子一起上网,共同参与孩子感兴趣的网络活动。
(二)大众媒体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引导青少年学生上网。
媒体与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远远大于家长和老师的正面教育。2007年CNNIC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青少年学生网民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是网络(71%),第二和第三渠道是电视和报纸,分别是60%和55%。然而现在的一些媒体和网络只考虑点击率和经济效益,利用青少年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的心理特点,向学生灌输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观念。这种对孩子成长不负责任的行为应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管理部门也可以根据具体地区的具体情况,恰当地选择这些宣传途径,用来普及互联网知识和宣传正确的互联网使用理念。
(三)积极开展课余活动,丰富青少年学生业余生活。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代青少年较之以往要更多地受到学校、同辈群体的影响。每年长达近3个月的寒暑假,也使青少年拥有较长的闲暇时间。为避免青少年学生沉迷网络,社会、学校和家庭有责任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环境,多开展课余活动,丰富青少年的业余生活。要加大对青少年活动场所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当前供青少年开展课外活动的场地太少。一些青少年学生之所以沉迷网吧,就是因为没地方可去。社会各界应相互配合,多建立内容健康丰富、形式生动活泼、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学习、活动场所,丰富青少年的业余生活。要调动青少年学生参加积极体育、文艺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多样的兴趣特长,开阔学生的生活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为此,青少年活动中心应该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而且能够减少青少年接触不良文化和从事不良活动的机会。
(四)建设高质量教育网站,占领青少年思想高地。
青少年上网的目的除休闲娱乐外,还有“获得各方面的信息”、“学习计算机新技术”等,而青少年常用的网络服务是“电子信箱”、“搜索引擎”、“软件上传或下载”、“网络聊天”等。谁能满足青少年网民的这些需要,谁就能吸引他们的眼球,谁就会在网络竞争中取得优势。但是,目前国内青少年教育网站大多建成时间短,数据库积累比较单薄,存在网页呆板、内容空泛、信息量少、更新速度慢、缺乏特色等问题,难以吸引青少年的参与,使得大量青少年流失到其他网站。为此,青少年网站应该针对这些不足,顺应媒介市场受众细分化的趋势,避免信息传播上的同质化,建设起高质量、多层次、有特色的教育网站。
(五)提高青少年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重要的部分就是人们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应用能力。媒介素养的培养对当前我国青少年群体更为重要。网络活动中,青少年自我选择的比例很大,教育干预的比例很小。因此,我们要培养和发展青少年学生具有自主的选择判断能力,辨别信息的真伪,了解信息的价值,使他们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效率、高质量地利用网络学习和生活;着重培养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青少年在网络世界遨游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因此必须通过沟通加强引导,通过引导帮助他们选择。在尊重他们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
四、结语
网络作为一种信息媒介和生活空间,只是一种手段和媒介,它是中性的,要让网络发挥积极的影响,把当前网络教育的危机转化为教育的契机,就要帮助青少年认识和利用网络,开发积极的网络资源,对网络进行管理和限制,对于发挥网络积极的作用应该充满信心并付诸行动。
参考文献:
[1]崔连晶.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与对策[J].社会关注,2007,(5):8-9.
[2]李欣.互联网与青少年科学传播[J].科普研究,2007,(6):46-50.
[3]麦克卢汉,何道宽.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展统计调查报告[EB/OL].[2007-6-30].省略nic.省略/index/0E/00/11/index.htm.
篇2
关键词:电子商务 农产品营销 网络营销
一、网络营销的重要性
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是粗放式的,随着如今单位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数量一直在降低,以往农产品的完全竞争市场化特征也逐渐在消失,如今农业经营已经向产业化、集约式经营转变,在这种新的营销方式中,通过网络营销,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的销售,适应现代农业信息化生产的需要,从而提升农业发展,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
二、制约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的因素
(一)互联网技术在农村普及率不高
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对2009年我国农村互联网进行了调查,关于互联网在我国农村的发展,调查报告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我国城乡互联网发展差距,在2007年,我国城乡互联网的差距主要是20.5%,而到了2008年,城乡互联网的差距达到了24.1%,到了2009年,城乡互联网差距进一步扩大,达到了30.0%,从调查数据中可以充分看出,我国农村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比城镇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明显慢很多,发展差距一直在扩大。如果要想在农村开展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就必须要普及农村互联网发展范围,因为,互联网是开展网络营销技术的重要基础,但是,就目前互联网在我国农村的普及率来看,网络营销还有待发展。
(二)农村信息设施落后
近年来,我国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明显有了改善,但是,在农村依然还是有部分地区的网络建设发展缓慢。据统计,在农村的非网民中,有20.1%的人之所以不上网,是由于他们缺少上网设备,3.8%的人是因为当地没有网络接入条件。在中西部等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这种现象更为严重。从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来看,我国目前的农村人均收入大约在5000元人民币,电脑等的上网设备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还是一笔非常大的支出。
(三)农民对互联网认识存在偏见
从CNNIC的调查可以看出,在农村非网民中,40%的人都是由于不会电脑操作而拒绝网络,电脑操作技术是制约农村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再加上,很多农民对互联网的认识存在偏见,认为网络营销存在诚信问题,因此,很多农民对网络应用存在着很多顾虑,在农产品网络营销面前瞻前顾后。
(四)农产品自身特点限制
由于我国农业发展受以前的自然经济以及小农生产影响,一直到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依然分散,规模还是很小,农产品生产中种类多但是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很低,难以形成专业化生产以及规模化生产,虽然,目前我国很多农村都把土地通过承包经营权的方式流转到一些农业企业中,基本上,这些企业能够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以及规模化。但是,普遍来讲,我国农产品很难形成规模优势,并且农产品生产管理缺乏规范化。由于农产品销售如今还有赖于传统的物流,即使是网络营销,也不能通过网络传递,还是要靠物流运输,可是由于农产品本身不易保存,很容易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病虫害以及腐烂发霉,造成损失,所以如何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缩短运输过程中的运输时间,尽量保鲜,这需要改善。由于这种情况,对于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会产生严重的阻碍。
三、提高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措施
(一)提高农村网络普及
从上述问题中可以看出,要想提高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效率,就必须提高农村的网络普及率。这就需要政府的力量,政府应该要在农村加大网络建设的力度,创造更好的上网条件,提高农村的网络宽带服务能力,从而加快农村互联网的发展速度,缩小城乡之间的互联网差距,提高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从而为农产品网络营销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完善上网设备
由于没有电脑是制约农村互联网发展的最直接因素,所以,要想提高农村互联网普及率,需要政府的推动,首先,政府应该落实一些促进农村互联网发展的措施,落实“电脑下乡”,从而可以改善农民上网的设备。然后,应该要加快建设农村公共上网场所,就目前农村的上网场所来看,无论是在网吧还是学校这些公共上网场所,农村的上网条件远远比不上城镇的,所以,政府也应该关注农村的公共上网场所建设,加大建设力度,完善农村上网条件。
(三)完善农产品的物流配送
在农产品网络营销中,物流配送是关键环节,直接关系着农产品能够成功销售。由于农村地区的物流欠发达,并且很多的偏远山区甚至还会缺少物流配送,这是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的瓶颈。要想突破这个瓶颈,买卖双方可以互相协商农产品配送,必要时可以借助第三方物流公司。另外,在进行农产品配送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其本身特征,加强在运输途中的农产品保鲜,妥善存储,保证农产品能够新鲜上市。
(四)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
为了更好地适应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的要求,政府在农产品网络营销环节中,应该加大投入农产品的标准化建设,对于农产品从最开始的种植、生产到最后的包装等,都要制定一系列的标准规定,在农产品的生产以及销售点的整个过程中,实行标准化生产以及管理。同时,政府还应该推动农产品的认证、危害分析以及关键控制点认证等一系列的标准化认证,从而从根本上促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以及实施农产品的品牌战略,完善农产品网络营销。
参考文献:
篇3
从62万到5.38亿,15年中国互联网飞速发展
手机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
微博进入平稳增长期,手机微博用户增长保持强劲势头 下一代互联网发展路线确定,普及率将达到45%以上
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对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结构特征、网络应用和互联网安全环境进行了调查研究,客观地反映了我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现状,为政府部门、企业等掌握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和制定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
事实上,为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1997年,经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牵头组织有关互联网络单位共同开展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调查,并于同年11月了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从1998年起,为了使调查工作正规化、制度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每年1月和7月定期《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从62万到5.38亿,15年中国互联网飞速发展
网民究竟有多大的规模,这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在普及率达到约四成的同时,中国网民增长速度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放缓的趋势,2012年上半年网民增量为2450万,普及率提升1.6个百分点。
据介绍,1997年我国上网用户数仅为62万人,现在我国上网用户数达到了5.38亿,是15年前的867倍,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57%,即使在增速放缓的当前,最近半年,我国用户数增长了2450万个,平均每天增加13.5万个网民,5天的新增网民数就已经超过15年前的中国网民总数。从国际对比来看,2008年6月底,我国上网用户数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目前,全球每100位网民中,就有24个是中国人。
《报告》认为,当前网民增长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互联网在易转化人群和发达地区居民中的普及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下一阶段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将转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以及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居民,因而需要关注互联网在这些人群中扩散的障碍。总结过去几年中国网民的增长情况,从2006年互联网普及率升至10.5%开始,网民规模迎来一轮快速增长,平均每年普及率提升约6个百分点,尤其在2008年和2009年,网民年增长量接近9000万。目前,这一增长势头出现减缓迹象。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当前互联网在全民中的普及率不到四成,网民增长还有十分广阔的空间,但是考虑到年龄、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等种种因素,目前我国居民中具备上网条件和技能的人已经基本转化为网民,接下来网民规模增长的难度加大。
手机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显示,在2012年上半年,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相比之下台式电脑为3.80亿,手机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手机上网快速发展的同时,台式电脑这一传统上网终端的使用率在逐步下滑,中国网民互联网接入的方式呈现出全新格局。
图表25: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
资料来源:《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当前,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移动上网应用出现创新热潮,手机价格不断走低,对于庞大的流动人口和农村人口来说,使用手机接入互联网是更为廉价和便捷的方式。这些因素都降低了移动智能终端的使用门槛,从而促成了普通手机用户向手机上网用户的转化。
《报告》还显示,2012年上半年,通过互联网收看视频的用户增加了约2500万人,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数据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网络视频用户的人均单日访问时长比一季度增加近10分钟,网络视频在用户规模和用户使用深度上均呈现增长趋势。与整体网络视频用户规模的稳步增长相比,手机端视频用户的增长更为强劲,使用手机收看视频的用户已经超过一亿人,在手机网民中的占比由2011年底的22.5%提升至27.7%。在视频网站、运营商等多方积极推动下,用户使用手机终端在线看视频的习惯正在逐步养成。
《报告》指出,移动互联网和手机终端的发展对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国广阔的农村地区,以及庞大的流动人口来说,使用手机接入互联网是更为廉价和简便的方式。在2012年刚开始上网的新网民中,农村网民比例达到51.8%,这一群体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60.4%,使用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比例只有45.7%和8.7%,而新网民中城镇人口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只有47.2%,这一结果显示出,相比于电脑,手机对农村网民的增长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虽然中国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电子设备的普及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通过电脑使用固网的成本依然较高,在这样的限制下,通过手机终端接入移动互联网是在农村地区普及互联网更加现实的方式。
微博进入平稳增长期,手机微博用户增长保持强劲势头
微博客,是当前互联网的新宠。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74亿,较2011年底增长9.5%,网民使用率为50.9%,比2011年底增加2.2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称,微博用户规模已进入平稳增长期。自2011年上半年爆发式增长以来,微博用户增长已逐渐回落。2011年6月底用户数增速为208.9%,网民使用率增加26.4个百分点;2012年6月底用户数增速已低至10%以下(9.5%),网民使用率仅增加2.2个百分点。在网民使用率超过一半的前提下,用户增长的回落,意味着微博已走过早期数量扩张阶段。
手机微博则延续2011年快速增长的势头,截至2012年6月底,其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提升5.3个百分点至43.8%,是使用率增幅最大的手机应用。一方面,手机微博能体现微博内容的即时性和发挥微博应用的自媒体优势,用户体验较好,流失率较低;另一方面,手机微博客户端功能不断增强,例如增加LBS交友、社会化阅读、兴趣社区和通过客户端直接购物等,提升了手机用户使用微博的黏性和使用体验。
下一代互联网发展路线确定,普及率将达到45%以上
目前,互联网已深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我国已成为全球互联网大国。但由于技术和历史方面的原因,我国互联网存在网络地址获取量不足、安全可信度较差、服务质量较低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互联网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目前,我国仅拥有约3.32亿个IPv4地址(不含港澳台地区),即使大量应用地址翻译(NAT)等技术延缓IPv4地址消耗,仍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应用需求,还会显著增加网络复杂性和管理难度,降低网络与信息安全水平和服务质量。
从2010年起,不断有研究机构和互联网专家发出警告,IPv4(国际互联网协议第4版)地址短缺从一个科技问题一步步走近社会大众。
2011年12月23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发展我国下一代互联网产业。此次会议明确了以IPv6(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大规模部署和商用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的路线图和主要目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工作部署,国家发改委2012年2月下发,“关于组织实施2012年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研发、产业化和规模商用专项”通知这是第一个出台IPv6发展的国家专项,是对国务院的确定发展IPv6路线的细化和落实。
2012年3月29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大政府统筹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创新发展,深化国际合作,加快推进IPv6网络规模化商用,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网络体系架构、关键技术、安全保障、业务应用等领域的重大突破,构建设施先进、节能泛在、安全可信、具有良好可扩展性和成熟商业模式的下一代互联网,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重要保障。
据有关专家介绍,基于IPv4的现有互联网,用于标识全球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的网络地址约有40 亿个,目前已基本分配殆尽。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地址数量是2的128次方,是现有互联网的1029倍,一个通用的形象说法是:能使“地球上每粒沙子都拥有一个IP地址”。根据业内人士的分析,下一代互联网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一是更大,采用IPv6协议,使下一代互联网具有非常巨大的地址空间,网络规模将更大,接入网络的终端种类和数量更多,网络应用更广泛;二是更快,100M字节/秒以上的端到端高性能通信;三是更安全,可进行网络对象识别、身份认证和访问授权,具有数据加密和完整性,实现一个可信任的网络;四是更及时,提供组播服务,进行服务质量控制,可开发大规模实时交互应用;五是更方便,无处不在的移动和无线通信应用;六是更可管理,有序的管理、有效的运营、及时的维护;七是更有效,有盈利模式,可创造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意见》在明确下一代互联网的重点任务的同时,对下一代互联网进行了描述,6”时代的互联网不仅有IPv6,而且“地址资源足够丰富、设施先进、节能泛在、安全可信,应该能提供更大信息量和多样化的业务应用,更智能地支持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相互联通,为社会生产生活构建更坚实有力的信息基础”。为此,《意见》提出将开展第三代移动通信及后续演进技术、光纤网、以太网、无线局域网等IPv6宽带接入业务,促进基于IPv6的宽带数据业务商用;积极发展地址需求大、速率快、移动性高的个性化互动业务;建设基于IPv6的三网融合基础业务平台,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融合类业务应用;以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为重点,积极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在教育、农业、工业、医疗、交通、铁路、水利、环保和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的应用。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将加大资金投入,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分阶段组织实施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重大工程,积极引导电信运营企业、有线电视运营企业、软件研发企业等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下一代互联网。
根据发改委已经确定的发展路线图,2013年底前,开展IPv6网络小规模商用试点;2014-2015年,开展IPv6网络大规模部署和商用,逐步停止向新用户和应用分配IPv4地址。具体目标包括,实现IPv4和IPv6主流业务互通;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以上,IPv6宽带接入用户数超过2500万。
篇4
关键词:衡阳;农业;电子商务;新型城镇化
基金项目:2015年湖南省教育厅科技处项目<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探讨-以湖南衡阳为例>,编号:14C0196。
一、农业电子商务的概念
农业电子商务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开展农业商务活动的过程,互联网可以将农业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连接起来,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降低销售成本,同时也加快了农产品的流通速度,实现了农产品的“新鲜配送”。
二、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背景
(1)政府重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三农”领域;2月4日, 央行宣布对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并对符合条件的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些都显示了政府在提高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2)‘蒜你狠’‘豆你玩’形象地说明了农产品价格疯涨程度,而同时,多地农产品频频陷入滞销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农产品信息不对称。从而造成市场信息供需矛盾问题突出。(3)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对农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信息农业转型。(4)行业组织的大力支持。阿里巴巴是我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同时也是农民首选的销售渠道,它在不断尝试推进农村电商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衡阳市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意义
(一)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城市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化、电子商务是一个重要抓手。电子商务可以让农民网民用市场经济做杠杆,把田里的果实卖出去。电子商务可以让农民就地城镇化,有活干,有钱挣。
(二)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衡阳市绿色农业的发展。所谓绿色农业,是指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原则,重视自然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生存的长远利益、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安全农业发展模式。
(三)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利于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近年来,电子商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网民越来越愿意花钱买绿色农产品,但是由于农产品生产、交易环节的特殊性,普遍存在花钱难买绿色农产品的状况。而地处偏远之地,或者由于种植面积过大导致数量盲目增加的农产品却经常面临销售难的问题。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
四、衡阳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我国农民网民人数较少,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较低。据第
35次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4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人数为1.78亿,占全国网民比为 27.5%,较 2013 年底增加 188 万人。城镇网民增长幅度较大,相比 2013 年底增长 2929 万人。在整体网民规模增幅逐年收窄、城市化率稳步的背景下,农村非网民的转化难度也随之加大,未来将需要进一步政策和市场激励,推动农村网民规模增长。尽管农村地区网民规模不断增加、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但是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异仍在不断扩大,2014年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农村地区 34个百分点。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农村互联网普及推进工作的成果,根本原因则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农业网站不多,利用程度低。以“衡阳农业公司、企业 ”为关键词,在百度上可搜到4,670条结果,而这些又大抵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衡阳农业公司网站。第二类则是与衡阳农业有关的网站。
(三)农民电子商务技能较差。当今农民打开市场必须具备的手段就是使用手机、电脑进行信息共享、网上交易,这也是社会进步、时展的潮流。作为农民,要想将农业做大做强,除要更新传统观念外,还必须掌握好现代营销手段。但大多数农民由于文化层次较低,对如何使用手机、电脑进行信息共享、网上交易不精通。
(四)农村物流网络的不健全。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进驻农村的物流企业越来越多,但是这些物流公司一般是将网点设置在县城、镇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进村,而农村人口分布广泛,多数村民发货收货都必须自己上门。在农村网点分布方面,邮政作为国营企业做的比较好,但是物流速度和服务水平还有待改善。
五、加快发展衡阳农业电子商务的对策
(一)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农民开展农业电子商务,需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高的网络普及率,因此,政府应给予有力的支持,加大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覆盖郊区县、乡镇、村的农村信息网络,实现村村通宽带,降低农民上网成本,并建立各级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引导和培训农民使用各类信息设施,掌握电子商务的各项技能。
(二)提高农民电子商务操作技能。第一,我们可以打造“学校+农业”模式,让高校教师下乡培训农民,解决农民在从事电子商务的过程中会遇到的瓶颈。第二,录制微课视频,让农民有针对性地学习信息技术。
(三)创建高质量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通过日渐普及的移动通讯设备,搭建良好的电子商务平台,发送农产品行情信息、交易信息给终端用户,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也为了支持农户在网上的交易,提高农民的信息应用能力。
(四)建设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为了加快农村建设物流基础设施,政府可以出面,提供人力物力以及鼓励优惠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 并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开辟建设专门的物流地,建立物流园区,鼓励各物流企业加入,形成一定的产业化模式。
物流园区的建设,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物流建设基础设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物流园区可以建立在交通方便的农村,不会造成城市交通压力大,也不会影响城市交通;同时,物流园区会吸引大批专业物流企业,可以使得原本处于城市内部的物流公司转移到农村,这样一来,大大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而且可以降低物流企业土地成本,也有助于推进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和利用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篇5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技信息;信息传播渠道;发展趋势
农业科技信息是指能够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信息.这些信息能满足农业实施者(特别是指农民)需要.并以声音、文字、图片、录像和多媒体等形式存在。利用农业科技扶贫就是希望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将农业科技送达到农业实施者手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1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1.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1978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根据(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布.已减少至1.22亿hm2。在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将成为重要支撑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达48%.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这些国家外.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不畅也是~个很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研究者或持有者没有合适的渠道将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因此.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促进两方面的交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1.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地区农民收入差异
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度越快、途径越多.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越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脱困时间就会缩短。另外.农业科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作用也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农民更容易获得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技采用率高.农民收入增加也比较快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的宣传力度.不仅会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也可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地区收入差异。
1.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不仅是数量竞争.重要的是质量竞争.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安全.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壁垒.检测标准越发严格.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屡遭限制和退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这就离不开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因此.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的有效利用和拓宽将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速度。
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其中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属于大众传播,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属于人际传播
2.1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成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郭绪全等人的调查显示(表1).大众传播方式之一的电视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近36%的农业科技信息是通过电视渠道传到农户手中(因农业科技信息到达农户才算是真正达到了传播的目的.故仅引用了调查数据中农户承认的自己所获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这也与近年来中国电视普及率大幅度提高直接相关截至2006年中国农村的彩色电视普及率为89.43%(表2)
2.2网络即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电脑普及率还远远低于电视和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工具(表2),但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对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来看.网络将会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传统传播渠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农村每百户中电脑拥有量为2.7台,比上年增加了0.6台。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至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74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同期城镇网民规模达到1.2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1.6%。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城镇差距很大.但网民规模差距在逐步缩小随着农民在外打工人数增加,农村电脑的普及率将上一个大的台阶。
2.3农技推广站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各级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大大增强。表1可看出农业科技信息的人际传播大约占1/3.其中镇政府农技推广站为主.农民反响较好从2007底开始.我国开始实施信息大篷车、培训教室和农业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等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成为农民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的重要渠道。
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是目前农业科技信息量多.但部分信息内容不全.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或应用后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等不为农民所知:信息针对性不强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是由于信息传递双方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同.双方对各种渠道的利用程度也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科技信息传播者认为农民主要从培训班、推广站和电脑等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他们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容易采取这些方式传播但调查发现农民的大部分农业科技信息是从电视等大众传媒中获得。
三是农民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超过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不足15%(表3).
远低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25岁以上的农民中.有17%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15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些农业科技信息语言太过专业.农民无法理解.这些技术在农村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一些最新的科技信息无法传播到农户一级.即使农户接触到了,也因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无从应用。
4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科技信息量大幅度增加.更加精准
目前国家正在逐步改进农业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从长远来看.网络和手机等信息平台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农业科技信息量将继续增加同时.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渠道的入El审查将会更加严格.只有经过考证的农业科技才能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国家对网络传播媒体的管理将大大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农技介绍也将更加全面.各种农业科技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也会传达到农民手中各级政府和传播媒体针对本地区适用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将增加,实用技术将进一步得到转化.农民更容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用农业科技信息。
4.2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能力将大大增强
除了继续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外.信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站等方式将得到积极利用。一是政府加大了对网络信息服务设施的投入、全国范围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将全面建立。二是传递双方的互动将进一步增加.农民和专家将利用网络和移动通讯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双方关系进一步紧密。是农技推广站管理和支持力度将会加大.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掌握农业科技的农技人员将不再限于县级以上的农技推广站,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将从农药、化肥或种子销售机构转为推广机构,发挥应有作用
4.3农民素质提高将使农业科技信息利用率提高
农民是农业科技的具体实施者.农业科技信息能否得到有效利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民的素质决定的。从表3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收入越高的地区,农民受教育水平越高,农民通过科技致富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要建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目标.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一是全面贯彻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将有助于提高未来农民的素质。二是加大对成人的再教育和培训投入,定期(加不定期)举办针对农民的免费农业科技培训班.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现实接轨.针对性强.符合当地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在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下,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信息将得到有效利用.农民配置有限资源的能力和农业生产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篇6
【关键词】农业科技;作用;发展趋势
0.引言
农业发展的推动,随着当今社会变化也许更加科技化,因此网络信息平台便为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它能以多媒体的形式存在,能够改变农业信息传播方式,促进农业发展,提高经济收益。
1.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1.1有助于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
当下,我国农业的科技进展越发迅速,但和发达国家比还是有落后之处,这是因为我国农村环境相对闭塞落后,不能够及时吸取新的农业科技信息,此外,农业科研开发者也没有通过有效渠道将农业科技知识传播到农业生产中,导致生产模式传统化、单一化。因此,需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推广,争取让农民能与科技成果接轨,与科研人员有所交流,才能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
1.2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解决地区之间农民收入的差异
以多方面角度来看,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决定着农业产量的优劣。科技力量是强大的,有着丰富科技经验的农业将会以想象不到的速度推动发展,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和科研经验传播越快,则农民就会对科技农业化了解越多,但是这也有地方限制,比如较为发达的区域农民接受信息可能就比较快,但落后的地方可能就会得不到科技型的农业发展,所以要平衡趋于农业发展,就要做好宣传和动员工作,争取将新式的科技化农业知识一样传播到落后地区,从而拉近地域差距,提高农民的收入并推动经济的发展。
1.3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将决定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农产品的竞争不能单一以数量来衡量,更重要的是质量,只有过硬的质量才能立足于激烈的竞争舞台。我国农产品也要学习发达国家,提高检测标准,大力开发农业信息科技化,因为科技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将直接决定着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不容忽视。
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2.1 农业科技化的传播方式有很多
电视大众传媒将成为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时的主要渠道:电视是大众传媒方式,也是最适合农民接受的首选传播方式。由于现在彩电在农村普及率的提高,农民们对电视节目的关注率也大大提高,因此,通过电视作为媒介,大力宣传农业知识将成为普及科技化农业的首选方式,也是农民最易于接受的方式。
2.2网络信息传播渠道将成为重点
电脑在信息时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电脑的信息传播速度和效果也是最快最先进的,并且目前来看,电脑在农村的普及率也逐年呈上升趋势,说民农民的素质和接受科技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尽管还是和城市的互联网普及率差别很大,但由于大量的网民出现以及外出打工流动人员的媒介,电脑在农村的普及率也会逐渐满足农业科技化的需要,成为必不可少的新时代工具。
2.3农业科技推广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农业科技推广站将成为农村接受科技知识的中心,随着时展以及国家对农业的重视,推广站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它有着集中化,固定化,便捷化的优势,并且能够通过人际传播和交流来实现农业科技化的传播。并且可以定期发放资料,组织讨论,成为学习新型农业技术的主要渠道。
3.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农业信息的过量会引起针对性不明确的问题,导致农民盲目学习经验,但无法致用与实践中,这就会对生产造成影响。
3.2农业信息传播的媒介和方式也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效率,因为有些人可能是通过电视传媒得到的,有些人是通过农业推广站学习的,有些可能是通过电脑多媒体学习的,因此这些传播方式不同,导致力度也不同,甚至信息相冲突,没能得到统一的标准性学习,不利于促进整体发展。
3.3在农村,农民的素质整体上还是不够高,文化教育程度浅薄,因此不易于接受创新科技的模式,大多数都缺乏文化。
4.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发展的趋势
4.1农业科技信息量的大幅度增加
目前来看,质量和数量并进是国家要求农业化发展的精神,传播媒介可以使用网络甚至手机互联网,科技信息量在大幅度增加,国家也在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化教育,例如编制专门的农业知识教育网站,印发科技农业化的宣传图册,通过广播电视的节目更新让农民学习等等,这些充分表明了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此外还有专门的农业科研人员在奋斗研究出更适合我国的农业发展方式,因此未来的农业发展趋势将会更加开阔。
4.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通过各种渠道,大大增强
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传播将促进农民与科研人员的交流,能够将新鲜的科技知识输送到农民生产的第一线,双方交流无障碍,增加了互动,这样就更有利于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再加上电视电脑的媒介传播,宣传册的传播以及农业科技知识推广站的作用,更能够全面的去将农业科技模式普及,也能够使得农民的技术和素质得到双重的提高。
4.3农民素质提高促进农业科技信息利用率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力量之源,也是科技的受益者和实施者,因此,提高农的综合素质将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由于农村大多处于远离城区的偏僻位置,不能够优越接受教育,导致农民的文化程度地下,文化普及不全面,所以农民的接受新事物能力也越发低下。然而,只有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决定着农村的致富和国家的粮食保证,因此,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不仅仅要传播科技,还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要培养有素质,有知识,有水平的农民群体,才能够实现国家的致富。因此国家需要投入资本和力度去开发农民的教育,提供一些适当的免费教育培训班,针对性地根据种植特点以及农民的地域特点去划分农业教育的普及,并且制定适当的鼓励政策,让农民能够有信息和兴趣去学习。
4.4网络信息平台也会到较好利用
在综合了上述传输渠道以外,随着农业技术发展的进步,计算机也将投入与信息远程培训的模式中,为推动农业尽力。计算机获取的信息往往更为专业、全面、精准,因此尽管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计算机使用率不高,但是随着国家在信息教育上普及力度的加大,计算机设施也将逐渐在农村兴起,将成为宽广的农业科技教育平台,也能够以更加形象和生动的方式给以农民接受。因此,未来的趋势将注定网络信息平台会成为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是最大的资源共享模式,能够带动整体农业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李新峰,刘成新,梅兴霞,等.在新的农业经济结构形势下农业发展思路的探讨[J].2003,24(3):30-31.
篇7
[关键词]农村网络教育;现状;发展趋势;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3-0042-03
[作者简介]陈春光(1985―),男,河南周口人,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企业管理专业在读硕士。
一、网络教育的内涵及在农村的兴起
网络教育是一种依托计算机信息平台,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条件支持下实现各类知识教育活动的教育新模式,因具有广泛性和便捷性而发展迅速。开展网络教育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等硬件设施,还需要构建出全面并行之有效的具有组织、管理、教学等具体措施的科学体系。具体来讲,网络教育指的是运用互联网平台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教与学的平台。网络教育的特点是开放性、相对费用低、社会资源共享性。
《2013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上网用户规模达到5.64亿,2012年比2011年新增网民5090万人。网络普及率为42.1%,比2011年底提升3.8%。从数据来看,新增网民数和网络普及率两项指标均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的增速趋缓之势。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农村网络普及工作稳步推进,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 年12月底,我国网络用户中农村人口占比为 27.6% ,相比 2011 年略有提升,规模达到 1.56 亿,比上年底增加约 1960 万人。 到 2012 年底,城镇居民中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约60%,农村地区只有 23.7% ,但是从 2011 年开始,互联网在中国农村常住人口中的普及增长速度开始小幅超越城镇,结束了城乡互联网普及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基于这种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网络教育的发展条件在改善,发展势头是良好的。
二、网络教育的意义
传统教育不管天冷、天热,还是大风大雨,学生都必须到学校上课,如果不按时到校上课,就将错过学习的机会。而网络教育则突破时空限制,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学习。网络教育突破了这个难点,真正实现了个性化教育,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主角往往是教师,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把学习活动变得沉重、枯燥、单调,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压制。而网络教育可以大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充分交流,拉近彼此的距离,增加交流机会和范围。同时,计算机还具有强大的记忆和统计功能,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对学生提问类型、人数、次数进行统计并分析。一方面,可以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解答与说明,供所有有相同问题的学生进行查阅学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起到激励作用,特别是在教师正确的鼓励引导下,在学生中会形成积极思考提问的学习氛围,基于学生具有比较、竞争的心理特点,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查看其他同学的回复记录,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成绩,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对农村来说,网络教育可以让学生尽快地了解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信息。应用网络教育的资源,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另外,农村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在现实资源的配置上处于劣势,网络教育有助于提高农村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拓展知识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弥补作用。
三、我国农村网络教育的现状
我国农村网络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公共课上,比如政治课、历史课等,中学生使用频率远超过小学生。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的农村网络教育内容主要以网页的形式呈现,内容分成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两部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第一,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找到教学素材、教学方案、教学重点参考、课后学习资料、习题解答资料等,教师还可以直接使用相关的教学范例。第二,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进修,及时掌握课程改革方向,参加计算机技能培训、信息技术知识学习、新课程标准学习等。第三,在网络平台上上传与教学同步的辅导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用的辅导材料,使学生有一个对自己不懂的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的空间。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东、中、西三区域不均衡的现状,经济实力是决定教育水平也是决定网络教育水平的根本。网络教育必须在拥有电脑和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学习者中才能进行,网络教育要求学习者必须具备网上学习的基本物质条件和技能条件。而这些条件对于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学生来说,是很难拥有的,很多学生甚至都没有接触过电脑,又何谈计算机技能?这就从客观上制约了网络教育的开展,导致了网络教育模式的发展也呈现出区域性发展不均衡的态势。有关数据显示:在中西部和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短缺,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中小学计算机普及率极低,网络设施不健全。
网络资源的数量不足与质量低下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网络及远程继续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的匮乏尤其是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严重匮乏是农村网络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此外,互联网的双面性对农村的网络教育影响很大。互联网络极大地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通过网络,青少年可以了解最新的新闻信息、时事动态,接触自己感兴趣的其他资源。但互联网的开放和自由也会使青少年以为找到了精神寄托,挣脱了束缚,导致他们在网络的海洋里放任自己。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在当今农村的社会环境下,由于父母出去打工,家里一般只剩爷爷、奶奶等,他们根本管不住孩子。大部分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都不强,极有可能打着学习的幌子,去上网聊天、玩游戏或看电影,最终影响自身的学习和发展。
四、我国农村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农村网络教育从2003年开始实施,到现在已经开展了整整十年时间。通过从刚开始的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到今天的计算机教室等基础设施,将优质教育资源传输到农村,旨在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支持、互联网平台的建立、多媒体的综合运用、人们对终身教育的深入认识,都为网络教育的推行创造了良好条件。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网络教育将在教育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学习方式,掀起一场新的学习革命。
五、我国农村网络教育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农村网络教育发展的现状,要更好地开展我国农村网络教育,需要政府给予财政上的倾斜、科研单位加大研究设计力度、企业吸收转化积极推广,也需要学校重视。只有整合多方面力量,才能使网络教育平稳地向前推进。
我们必须要更新思想观念,积极接纳新事物、新技术,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互补充,交叉使用,改变传统的片面强调应试能力而忽略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做法。此外,还要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制度,让整个社会接纳网络教育这种新教育形式,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各项资源,构建科学有效的网络教育新体系。
目前,我们对如何管理网络教育、网络教育有何优势与不足等问题还缺乏明确的认识。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网络教育应用的基础性研究,如基于网络的教育创新模式、网络教育的教学软件平台、典型示范网络课程和网络教育效果的研究等。与此同时,应充分了解农村开展网络教育的困难所在,在政府、科研、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各层面加大推广和应用力度,提倡教师学习并掌握网络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真正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丹.网络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8).
[2] 李玉海.我国网络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国信息导报,2006(1).
[3] 曹凤余.网络教育离我们有多远[J].中国远程教育,2001(6).
[4] 田桂平.大力推进我国网络继续教育的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6(4).
[5] 祝智庭,王陆.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6] 赵国宏,朱新梅.论网络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远程教育,2002(5).
[7] 祝智庭.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03(9).
[8] 唐章蔚.农远工程背景下区域教研基地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4).
[9] 倪少成.经济欠发达地区网络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1(12).
[10] 文国猛. 农远工程给农村插上现代化的翅膀[J].现代阅读,2012(7).
篇8
1 总体网民规模
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较2014年底提升了0.9个百分点,整体网民规模增速继续放缓。
分析:网民规模增长进入平台期,互联网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进一步深化,从基于信息获取和沟通娱乐需求的个性化应用,发展到与医疗、教育、交通等公用服务深度融合的民生服务。
2 手机网民规模
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
分析:移动上网设备的逐渐普及、网络环境的日趋完善、移动互联网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三个因素共同作用,促使手机网民规模进一步增长。
3 农村网民规模
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为27.9%,规模达1.86亿,相比2014年底增加了800万。而城镇地区与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为64.2%、30.1%,相差34.1个百分点。
分析:政府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策扶持,提升农村人口对于互联网的认知及使用;企业针对农村地区特性提供更贴近农村地区需求的应用,提升农村人口使用互联网的意愿。
4 上网时长
2015年上半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5.6小时,相比2014年底减少0.5个小时。
分析:互联网深刻改变世界,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之兴起的,也有对过分依赖互联网的担忧和反思,离开网络,拥抱现实生活,或许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5 网络购物
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74亿,较2014年底增加1249万人,半年度增长率为3.5%。
分析:数字表明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虽增速放缓,但仍保持继续态势。其中,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增长迅速,网络购物方式由PC端向移动端转移。
6 即时通信
截至2015年6月,网民中即时通信用户的规模达到6.06亿,较去年底增长了1850万人,占网民总体的90.8%,其中手机即时通信用户5.40亿,较去年底增长了3256万人,占手机网民的91%。
分析:主打社交元素的即时通信(微信、微博等)挤占了人们大量时间,但由于即时通信使用率增长放缓,如何变现以及连接其他更多服务成为其下一步发展重点。
网站数量: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国网站总量达到364.7万余个。中国网站总量呈稳中求进发展态势。
地区分布: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网站数量达到256.6万余个,占中国总量的70.4%。中部地区达62.5万余个,占比17.1%,西部地区约为45.6万个,占比12.5%。东部地区网站发展远超中西部地区。
篇9
用户在哪里
我们做网络的都很关心用户在哪里,怎么夺取老用户、怎么吸引新用户。这里说说我的看法。
中国现在有多少网民?按报告的口径是截至2008年底有2.98亿。想想1996年刚做网络的时候全国网民27万,1000多倍的增长啊。网络普及率达到22.6%,高于世界21.9%的平均水平,和俄罗斯、巴西差不多了,可喜可贺。理论上,网络普及率的极限大概是80%,发达国家现在达到了70%左右,中国的网民数量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2008年中国网民数量增长速度达到40%以上,今后5年就算保持平均20%的年增长率,5年后网民数量也会达到7.5亿。即使是按8%的年均增长率,10年后网民数量也会翻一番,达到6亿左右,普及率43%。对网络公司而言,争夺现有的近3亿网民是一场战争,吸引未来的3亿新网民是另一场战争。二者有关系,也有差别。以用户年龄为例简单分析一下,其他学历、性别、城乡等人口指标都可以以此类推。
从表1可以看到,和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相比,网民可以分为3个年龄组,10~29岁是高度普及人口,现在已经有近60%的人是网民了;30~49岁是中度普及人口,20%左右的人是网民;6~10岁和50岁以上是低度普及人口,网民不到5%。如果再要发展3亿网民,人从哪里来呢?假定今后10年新增人口和过去10年一样,10~60岁死亡率和移民率为0,再把各个年龄组的网络普及率提高到一个合理水平,就可以粗算出下一个3亿网民来自何处。
表2是按最保守的估计推算的,即假设今后10年网民年增长率不到8%,10年后比现在翻一番,达到50%。这个结论很简单,却和业内通行的想法大相径庭。从实战经验看,大家都极端重视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用户的发展。但是今后lO年新网民的来源有一半将来自大家不很重视的30~49岁年龄段的人,加上20~29岁年龄段,这些人将占未来3亿新网民的3/4。即使是一直被业内忽视的50~59岁的网民,新增数量也将两倍于万般宠爱于一身的19岁以下年龄段。反常识吧?原因在于大家过于重视过去或现在网民的年龄结构,现在当然是年轻人当家。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现有年龄结构中各个年龄组的网络普及率。现在的高普及率就意味着未来的低增长率,人人都用了就等于零增长了;现在的低普及率则意味着将来的高增长率,现在还没上网不等于将来不上网。顺着常识想网络业已经没机会了,反着常识想网络业才刚开始呢。
所以,今后5~10年业内将有两个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的竞争市场,一个是市场用户总规模不会显著增长的稳定市场,一个是市场用户将急剧增加的扩张市场。如今当红的青少年网络市场的总规模不会增加多少了,现有用户会随着年龄成长脱离这个市场,新增的青少年用户在数量上不会显著大于现有用户数量。结果就比较残酷了,现有的以服务青少年用户为目标的众多公司和按照常识想问题的新公司将只能争夺一个数量不再增加的用户群(1.5亿左右),全部文章只能做在提高ARPU值上了。地就那几亩,只好提高亩产量了。如今不受重视或者是受重视但不会做的中青年市场今后5~10年是一个高速成长的市场(4.2亿左右,将有2亿多的新用户进入。所以这将是一个既争夺现有用户,更要吸引新用户的战争。更妙的是,今天中国有几个用户规模千万以上、用户年龄平均35岁的网站呢(美国几大网站用户平均年龄都是30多岁,包括Web2.0的MYSPACE和FACEBOOK)?需求者众,供给者寡,战略机会啊。今天中国人口的平均年龄是35.8岁,网民的平均年龄是26.9岁(10年前是2l岁),10年后将是32.1岁。可以明显看出,网络人口的平均年龄正在以每年半岁左右的速度靠近全部人口的平均年龄。换句话说,网络服务从整体上正迅速靠近现实生活的形态,渗入各个人口群体的生活。如果哪个网站认为自己的用户群代表主流人群,不妨算算自己的用户群平均年龄和移动方向。如果和上述趋势相同,那就代表未来5~10年还有健康成长的希望,如果差距较大或者停滞不变,就得好好脑力激荡一下了。
增长在哪里
中国网络用户在不长的十几年历史上产生了三次增长浪潮。第一次是1996年到2000年,这5年新上网的主力军是本科以上的大学生、IT业从业人员和白领阶层,由此成就了以通讯(EMAIL和IM)和资讯(新闻和BBS)为代表的网络核心应用服务以及相应的广告商业模式。第二次是2001年到2005年,这5年新上网的主力军是高中和大专文化、30岁以下的学生,服务业从业人员,由此成就了以搜索、游戏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网络服务,以及喧嚣一时的无线服务。第3次应该是从2006年开始到2010年,这5年新上网的主力军应该是18岁以下的青少年和20~49岁的初高中文化的中青年。上文说过,18岁以下的青少年虽然新上网的很多,但和随年龄增长自然脱离这个年龄组的人数相比,增长不显著。而真正体现人数绝对增长大幅度提高的应当是20~49岁,特别是30~49岁的中青年人群。根据CNNIC的报告,我们可以更仔细地看看未来几年网络用户结构的变化趋势。
中国人口中,小学教育程度的只有3.6%上网,初中教育程度的只有不到20%,都不到网民占总人口的比例(22%),但人口数量巨大――9亿人,占总人口的80%。这9亿人中只有1亿是网民。显然这是今后网民增长的主要来源。人口中高中教育程度的已有近八成上网了,而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已经百分之百是网民了(由于国家统计是2007年数据,加上抽样误差,比例超过了100%)。这样看来,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新网民增加主要依赖于每年从初中升学上来而且还不是网民的那批人,一年1000多万。如果今后5年会增加3亿新网民(相当于现有的网民数量),那么其中5000万会来自新高中生,1亿来自在校的小学和初中生,剩下的1亿5000万只能来自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的成年人了。
从网民居住地区的性质看(表4),现在10个网民有7个住在城市里,3个住在农村。城里人10个有三个半上网,农村人口10个只有1个上网。所以,现在的网络服务尽管五花八门、云山雾罩,但基本品位、逻辑和重点是按照城里人的路子来的。考虑到消费水平的差异,应该说做得没问题。 但是,形势正在发生变化。农村网民的增长正在以大大高过城市网民增长的速度发展着。2008年,城市网民的增长速度是35%,农村却是60%。城乡网民数量的巨大差别正在快速缩小。
我们也可以做个粗略但不离谱的预测。如果5年后中国的总人口是14亿,城市化程度达到50%(现在是以每年1%~1.5%的速度发展),那么城乡将各有7亿人。如果5年内网民数量翻一番,达到6亿网民的规模,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就可以实现。再如果5年后网民的城乡比从现在的7:3变成6:4,在新增加的网民中城乡新网民将大致各占一半,那么6亿网民中,城市人口为3亿6000万,农村人口2亿4000万。但无论城市还农村,相当一部分网络需求是一样的,因此现在以城市人口为基本诉求对象的网络服务格局相当一部分可以维持不变。但是,城市生活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还是有本质上差别的,2亿4000万的巨大用户基础应该受到比现在更大的注意。
因此,未来新增网民中有三个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人群:20~49岁特别是30~49岁的中青年新用户,初中教育程度的新用户,居住在农村的新用户。这三个人群是未来网民增长的主力军。三者交集,重中之重的就是20~49岁、初中教育程度、居住在农村的新用户。
市场在哪里
应该说一个已经拥有3亿用户而且非常可能5年内还会新添3亿新用户的巨型市场,恐怕只有20年前的电视机市场和10年前的电话机市场可以比拟。但只知道用户数量是不够的,还要知道用户在如何使用网络。否则我们只了解总量规模,却无从下手切入这个市场。
CNNIC报告列出了18种网络应用在2008年的使用状况和增长变化。我把它们分为四个组。
1、当红型应用:一半以上网民使用并且2008年增长速度超过网民总增长速度(41.9%),即基数巨大且普及程度仍在提高。这组包括了新闻、游戏、邮件和博客四大应用,服务。前三个都是老把戏了,没想到居然到今天还有这么强大的扩张力。
2、成熟型应用:一半以上网民使用但2008年增长速度低于网民总增长速度,即基数巨大但普及程度在削弱。这组包括了音乐、搜索、即时通讯和视频四大应用/服务。这些服务的用户基数巨大,普及率从三分之二到五分之四,哪个都有2亿多的用户。但为什么它们去年的用户增长速度都低于总用户的增长速度,即它们的普及程度都比前年下降了呢?可能的解释很多,例如手机用户现在还不太可能用IM和视频,新网民还不太会用搜索,反盗版影响的音乐和视频的吸引力,等等。但这里都没有数据来验证。抛开增长率的变化不谈,这两组应用都可以算做目前中国网络业向用户提供并被普遍接受的基础性、普遍性的服务。按性质这8个应用又可以分为三种:个人网络生存能力,包括自我展示(博客)和沟通(邮件和即时通讯);获取信息能力,包括搜索、新闻和部分视频;网络娱乐能力,包括游戏、音乐和娱乐视频。
3、成长型应用:一半以下网民使用但2008年增长速度超过网民总增长速度,即基数不大但普及程度在提高。这组包括求职、购物、支付、银行四大应用服务。这些服务目前使用率都不高,在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间,但它们的成长速度都高于总用户成长速度。理论上,这些服务都有被一半以上甚至70%~80%网民使用的可能性,所以应该算是未来的网络基础性、普遍性的服务。
4、专门型应用:一半以下网民使用并且2008年增长速度低于网民总增长速度,即基数不大且普及程度在削弱。这组包括论坛、交友、教育、炒股、旅行预订和售物六个应用,服务。它们都不是普适性的服务,都不能把全体网民作为自己的市场目标。例如教育,只能把在校生和一些成年人作为目标,潜在用户群最多1个亿。另外,交友是个含混不清的概念,包括DATING(网恋、)和一般性社交两个意思。建议CNNIC下次调查时把交友概念分开,一个叫婚恋服务,一个叫社交服务,后者包括博客、相册、订阅、分享、群组、SNS等Web2.0的功能打包。如果这样做了,交友就是专门型的服务,而社交就上移到第1组,成为基础性、普遍性的应用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中国网络服务现状和网络自身发展轨迹,得出一个简单的网络市场模型(图1)。
核心市场的作用是圈人,满足用户自我展现、沟通和分享的需求,让用户在网上安家;通用市场的作用是满足用户的普遍需求,也是目前网络业挣钱的主要阵地;市场的作用是满足特定用户群的特定需求,成功与否要看和传统线下产业结合的功夫如何。
定位在哪里
和往年的CNNIC报告相比,这次一个显著的进步是增加了对用户行为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根据用户使用网络应用的行为特征,寻找自己的市场定位和竞争策略。报告运用中级统计学的一些方法将中国网络用户分为了7个群体。我把相关材料整理和补充为下表(表5)。
CNNIC的报告用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群体特征指数(某一应用在该群体中的使用比例÷该应用在总体中的使用比例×100)。这是一个标准化的方法,可以理解成数字大于100就是一群人使用这个应用的概率高于总体用户使用这个应用的概率(黄色标出部分)。为了更为清晰,我把他们分为2个群:主流人群和非主流人群。主流人群虽然只占了总用户量的51.5%,但占了在线时长的63.9%。主流人群的特点是使用的应用多,在线时间长。报告中没有主流人群的人口特征,但综合前面的描述,我想应该是网龄长、学历高、白领多。与此对应,非主流人口的特点是使用的应用少,在线时间短。他们的人口特征应该是网龄短、学历低、中学生和蓝领比较多。当然,主流非主流的区分是相对的,随着网龄的增加,年龄和学历的提高,相当一部分非主流人群会转移到主流中去。
凡认真想做网络、有一定规模和资源的网络公司,大概都想把自己定位于服务主流人群。最大的梦想应该是中国主流网络人口把自己作为首选网站,进来就能满足他们的大部分需求,而不是蜻蜒点水、一晃而过。但是,要做到这个层次谈何容易。结合图1的模型,我们可以看看一个网络公司在定位上有多少选择(表6)。
一个网络公司如果梦想做主流人群,并且想做大,那就有3种可能的战略定位。
1、通吃定位:估计很多人梦想过,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公司这样做成过。早年AOL曾经这样定位,但也碰壁放弃了。按目前的网络服务模式,通吃的成本太高,成功需要的时间、能力、经验和资源是无论多大的公司都无法承受的。但是,一个创新式的通吃模式正隐隐约约地在地平线上出现,并逐渐清晰起来,这就是 以FAcEBOOK和MYsPACE为代表的WEB2.0模式。这个创新模式的核心是通过提供用户的网络存在和用户间的沟通交往能力,汇集大量网络人口,然后将人口网络居住的平台开放出去,让第三方的服务去满足用户个人化的需求。在理论上,这个模式存在着通吃的机会,虽然通吃的概念需要重新定义,它不追求通吃服务产生的所有PV和收入,而是分享其中的一部分。这个模式已经基本成型,再有2~3年就该看到收获了。可惜,国内目前还没有公司这样定位,即使那些模仿抄袭了人家表面形式的公司在骨子里也还是只把自己定位成社交网站或社交性娱乐网站。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浪费了大好时光。
2、中上游定位:这是大多数成功公司目前的定位,既做一个成熟商业模式下的通用服务,例如新闻、搜索和/或游戏;也做以用户基本需求的服务,例如邮件、即时通讯和,或社区。但是,随着Web2.0模式的日渐成熟,这个定位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即怎样将目前的以通用服务逻辑为基础框架附带基础服务,甚至二者并存但互不相干的现有架构逐渐改造过渡到Web2.0的新架构上来。如果不这样做,还是象现在这样双元结构或者多网站结构,那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中上游定位。只有彻底重组,融会贯通,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如此定位的潜力。
3、上游定位:按理说做Web2.0的就是定位上游。如果FACEBOOK把模式探索成熟了,大家跟着走,那上游定位就差不多等于通吃定位了。但是,现在国内大部分做Web2.0的其实只是做SNS,定位是社交,那又跑到下游去了。应该说,现在国内没有真的做上游定位的公司。
非主流定位在战略上也有三种选择。
1、中下游定位:如果从数量上看,网络业大部分公司都是这个定位,即所谓的垂直服务。垂直有2种,一种是横切一刀,只做相对狭窄的一类服务,例如娱乐通吃,把娱乐社区、新闻、服务、商务统统放在一起;另一种是竖切一刀,只做一个特定的人群,例如把18~21岁青年人需要的东西放在一起服务。这样的公司也有不少相对成功的,但因为定位过于狭窄,还没有看到过做大的先例。
2、中游定位:非主流定位中能做得比较大的应该是这种中游定位的公司,也就是选一个比较成熟的领域,例如游戏,专注地做也可以做得比较有动静。但由于是中游定位,很难看到真正做大的前景,因为毕竟是开店而不是造城。无论如何,满足一种需求怎么也比不上满足全面需求的想象空间大。在互联网历史上,倒是不乏先中游定位,等成熟了再向上游扩张的先例,例如GOOGLE,先搜索而后GMAIL、GTALK、OPENSOCIAL,等等。再如亚马逊,先卖东西而后云计算。
3、下游定位:这应该是上手最快,外人最容易听懂的定位了。认真做弄个赢利不是难事,但千万别说自己是做网络的,也别想成为网络业的主力军之一。
篇10
哈尔滨城乡间数字鸿沟真实存在
1.接入沟:资源的接入存在巨大差距
在“您平时获取资源的方式(多选)”一题中,农村居民中有270人选择了电视,占总比例的59.9%,只有31人选择了网络,占总比例的6.9%,而用手机媒体获取信息的只有23人,占5.1%。而城市居民的调查结果中265人选择了电视,只占总人数的35.1%,选择网络媒体的多达181人,占24%,通过手机媒体获取信息的为54人,占7.2%。据了解,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方式局限于电视,而电视的频道数少之又少,仅有少数几个频道可供选择,家里有电脑的居民更是少数,调查中发现这少数的居民中,其中仅有一少部分连上了互联网,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在调查中,农村居民的手机拥有率较高,但利用手机上网或通过订阅手机报等方式获取信息的居民则占少数。可见,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问题,资源接入的第一道鸿沟真实存在。
2.使用沟:电子资源的使用存在巨大差距
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每天关注奥运会时间及使用媒体的调查中,28.4%的农村居民对奥运的关注每天约1~2小时,而89%的人通过电视媒体观看赛事,城市居民中有42.9%的人每天关注奥运1~2小时,67%的人是通过网络媒体获取信息关注赛事,这不仅看出了城市居民对国家大事的关注,更看出了对电子资源――网络媒体使用的巨大差距,在农村,拥有电脑的居民还不习惯通过网络来获取实时的比赛信息,其中很大的原因是不能熟练操作电脑,自由浏览信息,对这种受众自由地寻找有用信息的方式并不熟悉,而仅对传者单向地向受众传递信息的电视这种传统媒体比较习惯,这就造成了城市与农村间的第二道鸿沟。
3.知识沟:知识的获取存在巨大差距
在问卷中有6道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问题,我们通过对这6组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城市的平均正确率为83.57%,而农村的平均正确率只有56.45%,两者的正确率相差27.12%。可见,同样地获取信息、储备知识,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由于在信息接入和使用上存在的巨大差距,导致农村居民获取的信息量少而且准确率低,从而影响着知识上的不平衡。
哈尔滨新农村建设应跨越三道数字鸿沟
1.大力发展硬件设施,减小接入沟
政府应大力发展“村村通”工程,不仅实现道路上的村村通,更要实现信息上的村村通,从我国城乡发展总体水平来看,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普及率在城乡间差别不大,主要是网络和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种类在农村的普及率低,所以,提高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普及程度和信息装备水平特别是电脑网络,是迫在眉睫的任务。政府应加大计算机网络、视听传媒网络等信息设施建设,让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平等地享有网络提供的大量信息,从而进一步缩小接入沟。
2.实施信息扶贫,减小使用沟
光有硬件设施,没有相关的使用技术,农村居民仍然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信息媒体,在现在这样一个数字时代,没有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和操作技巧,就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农村地区进行免费电脑等硬件基础设施使用的培训。政府应拓宽途径,可以通过在学校进行集中的培训,也可以不定期地派志愿者们通过业余时间进行培训,还可以借助农村中比较发达的电视和广播媒体进行远程培训,使使用沟进一步缩小。
3.发展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科学文化素质,减小知识沟
有了硬件设施和使用这些设施的技巧,没有一些基本知识的储备和阅读理解等能力,农村居民还是不能很好地利用新兴的网络、手机等媒体,这就需要在农村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从青少年抓起,为已经成年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接受到义务教育的居民开办免费的学习班,教授一些实用的知识,提高阅读等基础能力,为更好地使用信息接收工具打好基础。政府可以大量鼓励城市的大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在附近农村进行义务培训,或为农村居民提供免费进入城市学习的机会,提高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知识沟进一步缩小。
- 上一篇:环境经济学与政策
- 下一篇:洪涝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