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事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紧急事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紧急事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篇1

关键词:医院;应急管理;认识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医院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要职责,在应急事件中担负着重要作用,因此,应急管理水平是检验医院综合实力的首要。

1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处置预案

在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即制定修订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和法制)体系中,应急预案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迅速、有效、有序的行动方案,成为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重要抓手。医院涉及的应急预案很多,在医院国家等级评审中,各种预案占相当一部分内容。从符合大型现代化医院管理处理紧急事件的视角出发,应充分考虑新形势下医院紧急事件应对的各个环节,制订一系列紧急事件预案。例如,重大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包括重大伤亡抢救预案、重大治安事件应对预案、紧急情况人力资源调配预案、病人高峰合理分流患者预案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包括食物中毒抢救预案、甲型H1N1流感防治预案、H7N9流感防治预案等;突发医疗救护事件应急预案:包括职业暴露、生物安全、输血反应、废物意外事件预案、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等;突发灾害事故应急预案:包括火灾处理和人员疏散预案、电梯意外事件预案、停电预案、停水预案、停气预案及设备供应应急预案;网络信息系统故障预案、信息泄密事件处置预案;节假日期间物资领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重大医疗纠纷应急处置及引发群众性事件预案;病人意外伤亡、逃亡处置预案等。医院涉及的预案方方面面,需要重视的是预案的编制,无论是重大事件预案,还是专业性预案,均不可随意照搬照抄,必须符合医院的环境条件、技术条件、人员条件和资源条件,注重系统性、实际性。在建立各种预案过程中,要解决突发事件的事前、事发、事中、事后谁来做、怎样做、做什么、何时做、在哪里做等问题,包含突发事件的情景、参与应对的机构和人员、应对所使用的资源、应采取的行动四要素。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既要严格遵循技术规范,又要遵守法律法规,内容既要非常具体,又要简单明了、容易操作。除此之外,预案在使用过程中要不断修订完善,根据实际情况,每年进行修订,对人员进行调整,对处理流程进行优化,将修订预案当作总结经验的过程、查找薄弱环节的过程和改进工作的过程,以求达到准确无误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2无缝隙开展应急管理教育培训

每当人们在回顾总结突发事件的时候,总存在人群应急处理知识欠缺的问题。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场所,应急知识和能力须人人掌握,全面开展培训非常重要。首先要学习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如《突发事件应对法》《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让全体员工对提高参与应对应急事件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其次要对各种预案进行演练,通过自学自背、讲堂讲授、案例分析、事件评估学习,人人总结经验,人人参加考试,人人熟知流程,使应急知识入脑入心。实施分层演练培训,以各科室为主体,行政后勤科室要开展科学决策、组织协调、后勤保障、物资供应等相关紧急事件预案演练,提高组织管理及科学研判、后勤支撑能力;临床医技科室开展本专业预案的演练,如伤亡抢救、意外抢救,重点训练应对流程的合理性,反应的迅速性,处理事件的冷静性,提高救治能力。要将应急知识培训演练纳入全面质控管理,纳入个人年度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纳入新职工岗前培训,确实让每个员工重视。对于人人必须要掌握的火灾事件、电梯事件、地震事件、治安事件等基本逃生本领,每年须开展规模演练,让员工不仅学会保护自身安全,还要具备协助病友及群众逃生的能力。要适应新形势开展紧急事件新闻发言、信息报告制度的培训,通过培训,让员工掌握和理解应急管理专业术语,了解媒体的运作规律,谨慎发言、规范传播信息,按规定向上级报告。创新思路,建立应急志愿者奖励机制,在常青藤志愿服务队中开拓组建一支医院应急志愿者队伍,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对应急志愿者开展规范化培训,提高志愿者救援素质。加强群众宣传,制定医院应急处理知识手册,把手册放在候诊厅、病房、医护办公室各个服务窗口,方便医护人员及病友了解医院各个部位的注意事项,以及突发事件应对知识。在电梯间、各应急通道口、有危险危害地方张贴紧急处理事件的方法、标示、示意图。利用微信、短信、网站、电子显示屏、电视等广泛宣传医院应急管理常识,使医院应急管理培训全覆盖,人人训练有素。

3无盲区管控突发事件危险源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快速有效救援”的原则,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及时上报县委、县政府、县安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指挥下,由乡政府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迅速启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成立现场指挥部,制定并实施具体处置方案,控制事态发展及时抢救和疏散人员,将损失和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二、工作目的

建立统一、快速、灵敏、高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有效防范和及时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风险的能力,最大限度降低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做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乡应急救援在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指挥部的指挥下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各单位、各村要认真履行责任主体的职责,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

3、依靠科学,依法规范。配备先进的救援装备,学习救援知识,增强应急救援能力,依法规范应急救援工作,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4、预防为主,平战结合。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事故灾难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做好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完善装备、预案演练等工作。

四、预案适用范围及预案启动

1、本预案适用于在本辖区内发生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包括发生在本辖区外,但可能影响本辖区的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和处理。

2、本预案及其下列预案随突发公共事件的事态变化而自行启动应急状态或转入常规状态。有关单位、人员分别按照各自职责、业务范围和预案相应的规范、要求,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和处置。

五、突发公共事件界定与分类

本预案所指的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对辖区经济、社会稳定构成危害或威胁,有社会不良影响、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分为4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某类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和其他类别的事件同时发生,或引发次生、衍生事件,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

六、组织领导与职责分工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领导统一组织和各单位负责的原则。

(一)××乡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指挥长由谢之福担任,副指挥长由吴建伟、普元志、杨绍华担任。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安监站,办公室主任由马光耀担任。

安监站值班电话:7710011,党政办值班电话:7710025。

(二)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下设3个组:抢险救援组、治安管理组、后勤保障组。

1、抢险救援组:由武装部、安监站、治安巡防队负责人牵头。主要负责组织协调现场救助、抢救人员、物资和抢修设施。

2、治安管理组:由××派出所、综治办负责人牵头。主要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抢险救助、侦察和维护秩序、保护现场。

3、后勤保障组:由党政办公室负责人牵头。主要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信息及现场情况的上报,协助现场指挥部对突发事件现场进行组织、协调、指导,联系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专业指挥部、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县公安局、消防部门、县卫生局、县环保局、县建设局、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县农农业局等有关技术专家组进行突发公共事件的分析和拟定处置对策、后勤物资保障等项工作。

七、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信息工作

(一)信息报送

1、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报送以政务值班系统为主渠道,具体由党政办负责。

2、辖区各单位、企业、 社会团体和公众应当迅速向各级政府或有关部门报告公共事件发生征兆、可能导致其发生的各种隐患和现场情况;并有权对相关部门、个人的工作过失和不当处置行为进行举报。

3、监(预)测和信息报送要点:

——基本情况和可能涉及的因素,如事件类型、时间、地点、气候条件,周边建筑、交通和人口密度情况,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事件等。

——危害程度和可能达到的级别,如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不良影响,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的危害等。

——已采取的措施、下步应对措施和相关请求等。

(二)预警信息

1、预警信息的内容主要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的名称、类型、预警级别、预警区域或场所、预警期起止时间、影响估计、警示事项、应对措施、社会动员及机构等。

2、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信息由县政府,××乡根据情况作好响应准备工作。

八、突发公共事件的报告和现场处置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报告

1、发生或将发生突发事件信息得到核实后,乡政府、乡属各公共单位负责人必须用最快捷的方式向上级突发公共事件主管部门报告,同时报县政府及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并做好续报工作。先采取口头报告,再以书面形式及时补报。

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单位、时间、地点;突发公共事件单位的行业类型、经济类型、企业规模;事件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事件原因、性质的初步判断;事件抢救处理的进展情况和采取的措施;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事件抢救和处理的有关事宜;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报告时间。

2、接到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后,应立即报县政府(政府办电话:7013885,不得越级上报。

3、突发公共事件报告程序和分工:

按照分口负责、严格把关、及时汇报的原则,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先向县政府和县安监局报告,由县政府或安监局向市有关部门和市安监局上报,重、特大事故由县政府报告市政府。

(二)现场处置

1、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所在乡镇或突发事件单位和现场人员在迅速报告突发事件情况的同时,应积极采取安全可靠的自救措施,防止事故(险情)事态扩大,并保护好现场。

2、乡政府接到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后,应立即派人赶赴事故现场,指导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

3、乡政府在接到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后,政府主要领导应立即组织应急指挥部及其成员单位迅速到达事故现场,开展施救工作或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根据情况发出危险或避险警告。

4、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现场指挥部应积极协调各参加单位、各村,做好以下工作:

(1)组织有关单位按照应急预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迅速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2)根据事故灾难(险情)和事态发生情况,统一布置应急预案的实施工作。

(3)根据预案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问题,及时对实施方案进行调整、修订和补充。

(4)在本行政区域内紧急调用各类物资、设备、人员、资金和占用场地。

(5)根据事故灾害情况,有危及周边单位和人员安全的险情时,组织人员和物资的疏散工作。

(6)配合上级部门进行突发事件原因调查处理工作。

(7)做好稳定社会秩序和伤亡人员的善后及安抚工作。

(8)及时向县政府、县总指挥部办公室、县安监局和相应的专业指挥部报告处置进展情况。

(9)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善后工作。

(10)办理县总指挥部和各专业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九、保障措施

(一)通信与信息保障

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网络;建立畅通、稳定、保密、便捷的应急通讯保障体系,确保应急期间各级党政领导机关、现场指挥部及其他重要场所的通讯保障;建立应急人员常用、备用通讯联络动态数据库。建立完善救援力量和信息数据资料,规范信息的获取、分析、、报送格式和程序,为应急决策提供相关信息。

(二)应急队伍保障、装备保障

做好抢险救援组、治安管理组、后勤保障组等应急队伍的保障工作;组织广泛参与的社会志愿者队伍,建立辖区社会动员动态数据库;探索利用市场机制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与服务的长效机制。

紧急救援队要求如下:各责任单位及其责任人要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高度重视、全力支持紧急救援工作,充分认识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生命救援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认真落实各项执备勤制度,随时确保济办紧急救援队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

(1)设备。所有列入紧急救援力量的车辆、设备、储备的救援必需物资,存放地点须相对集中,保持在岗在位。机械设备要保证油料、电池、零配件等补给充足,定期检查运转情况,保证准备充分、状态良好。

本文来源:文秘站  (2)人员。各组成单位在组织队员时,要考虑紧急救援工作的特殊性,除必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外,应避免高龄和女性队员,同时保证一定数量的后备队员。

(三)物资、经费保障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做好事故应急救援必要的资金准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资金首先由事故责任单位承担,事故责任单位暂时无力承担的,由当地政府协调解决。

(四)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把避难场所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村建设规划,逐步建设完善;为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和处置提 供服务和保障;建立临时避难场所动态数据库。

(五)宣传保障

利用各种媒体和基层宣传阵地,采取多种形式,在全社会广泛宣传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法律、法规,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的常识,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教育,不断增强公众防范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十、宣传、培训、演习

(一)宣传

结合辖区实际,负责辖区相关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危机意识。企业应与政府、各村建立互动机制,向周边群众宣传相关应急知识。

(二)培训

及时组织应急救援人员参加各种应急救援知识学习培训及社会志愿者的培训。有条件的单位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组织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三)演习

辖区安全生产经营单位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演习。各社区及各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定期组织本村、本单位的应急救援演习。演习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总结。

十一、工作要求

(一)各村委会、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学校、公众聚集场所等,要充分认识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的重要性。

(二)各现场抢险救援组应由牵头单位负责,落实具体抢险救援人员,并对这些人员进行分工。

(三)要按要求逐步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和网络构建,指导社区预案编制、救援队伍建设,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

篇3

1.1、编制目的

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

依据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预案。

1.3、分类分级

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区内和单位内部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中心应对的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三类(社会安全事件服从政府统一指挥):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渔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渔业船舶安全、单位内部安全生产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动物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和重大动物疫情。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具体标准根据各类事件详细划分。

1.4、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4)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5)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6)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

l.5、专项应急预案

在本预案下,中心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专项预案包括:

(1)突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是应对雷雨大风、冰雪等强对流天气,预防和减轻其对畜牧水产业造成危害而制定的应急预案。

(2)突发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是应对单位内部突发安全生产事故如车辆行驶安全、火灾、盗窃等而制定的应急预案。

(3)*区渔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

(4)*区渔业船舶水上安全应急预案。

(5)*区防治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

各类预案将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不断补充、完善。

2、组织体系

突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区防治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和区重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的指挥机构由区人民政府主管领导任指挥长,成员由政府有关部门、武警部门及相关单位负责同志组成。指挥机构办公室设在区畜牧水产服务中心,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区畜牧水产服务中心成立相应的工作专班,负责具体应对工作。突发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渔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和渔业船舶水上安全应急预案的应急指挥部设在区畜牧水产服务中心,由主任段有德任总指挥,成员由中心办公室、综合科、水产科、渔政站及有关科室和二级单位负责人组成。

3、运行机制

3.1、预测与预警

区政府、各部门、中心及所属各单位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事件进行预警。预警级别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划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预警信息包括突发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机关等。

预警信息的、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3.2、应急处置

3.2.1、信息报告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部门要按规定立即逐级向上报告,同时还要注意信息工作的准确性和保密性。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3.2.2、先期处置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在报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同时,区政府、区畜牧水产中心及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

发生区2级及其以上重大突发事件时或市人民政府启动应急预案涉及本区时,区人民政府应急指挥机构启动区级应急预案;发生一般突发事件时,事件发生地的街乡或有关单位应急指挥机构和中心各单位启动相应应急预案。

3.2.3、应急响应

对于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要及时启动相关预案,由上级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或指导本区、各部门开展处置工作。

现场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

3.2.4、应急结束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撤销。

3.3、恢复与重建

3.3.1、善后处置

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对突发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要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并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有关部门要做好疫病防治和环境污染消除工作。保险监管机构督促有关保险机构及时做好有关单位和个人损失的理赔工作。

3.3.2、调查与评估

要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

3.3.3、恢复重建

根据受灾恢复重建计划组织实施恢复重建工作。

3.4、信息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简要信息,随后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工作。

信息形式主要包括授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会等。

4、应急保障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同时根据预案切实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4.1、人力资源

畜牧水产(渔政)、公安(消防)、医疗卫生、地震救援、防洪抢险、环境监控,以及水、电、油、气等工程抢险救援队伍是应急救援的专业队伍和骨干力量。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联动协调机制,提高装备水平;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要加强以乡镇和社区为单位的公众应急能力建设,发挥其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4.2、财力保障

区政府要保证所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准备和救援工作资金。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要及时研究提出相应的补偿或救助政策。要对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的使用和效果进行监管和评估。

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捐赠和援助。

4.3、物资保障

要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完善应急工作程序,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和生活用品的及时供应,并加强对物资储备的监督管理,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

区人民政府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的规定,做好物资储备工作。

4.4、基本生活保障

要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

4.5、交通运输保障

要保证紧急情况下应急交通工具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安全畅通;要依法建立紧急情况社会交通运输工具的征用程序,确保抢险救灾物资和人员能够及时、安全送达。

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对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4.6、治安维护

要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和设备的安全保护,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必要时,依法采取有效管制措施,控制事态,维护社会秩序。

4.7、通信保障

建立健全应急通信、应急广播电视保障工作体系,完善公用通信网,建立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通信畅通。

4.8、公共设施

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煤、电、油、气、水的供给,以及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有害物质的监测和处理。

4.9、科技支撑

要积极开展公共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加大公共安全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研发的投入,不断改进技术装备,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技术平台,提高我国公共安全科技水平;注意发挥企业在公共安全领域的研发作用。

5、监督管理

5.1、预案演练

区政府、各部门及本单位内部要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有关部门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

5.2、培训和宣传

区畜牧水产中心及各有关方面要有计划地对应急救援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宣传、教育、文化、广电等有关部门要配合区政府及业务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5.3、责任与奖惩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

篇4

一、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与分类

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重大生态环境影响甚至破坏教学、科研及各项管理工作,扰乱高校安全稳定的局面,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处置的危险、紧急事件。

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六类:

一是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如“非典”、食物中毒事件等。

二是政治类突发事件,如学生为表达良好的政治愿望和爱国热情, 但却没能采取正确的表达方式而参与非法集会、游行活动等, 有的还张贴不利于学校、社会、国家稳定的大小字报、标语以及游行、罢课、绝食、聚众冲击学校机关及政府机关等。

三是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如学生宿舍被盗、学生被抢劫、伤害、学生宿舍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

四是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师生人身伤害、停课等突发事件。

五是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包括由学校内部管理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而引发的突发事件, 如罢餐、罢课、宿舍闹事、破坏公物、恶意匿名信和网络帖子等。

六是事故类突发事件,主要包括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等。

二、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原因

1.受我国已进入突发事件高危期的影响

我国目前处在突发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从自然的角度分析,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灾害发生频度高、灾害损失严重。由于受灾害影响的人口大体在2亿左右,占全国人口的1/7以上,自然灾害在中国有着较强的社会性。自然环境的恶化,都会相对降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质量,造成生存困难,诱发群体性突发事件。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既是关键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一些值得重视的新问题,如果处置失当,有可能会出现社会危机。从1999年起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大规模扩招,造成相对紧缺的教育资源和日益增多的学生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已变成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此外,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最新变化也使得国际间的冲突和危机出现新的特点。

2.0缺少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基本法律

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与处理突发事件有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应对骚乱的《法》,应对自然灾害的《防震减灾法》《防洪法》,应对安全生产事故的《安全生产法》、应对公共卫生的《传染病防治法》、应付学生安全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各地方根据这些法律、法规,又颁布了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立法。但是仅仅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分别立法,相对分散、不够统一,难免出现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而且各部门都针对自己所负责的事项立法,“各扫门前雪”,缺乏沟通和协作。同时,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一些地方立法“以邻为壑”,大大削弱了处理突发事件的协作与合力。

3.信息管理系统落后

信息管理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则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和准确的信息;二则为民众传递适当的信息,避免民众情绪失控,促进民众沟通。目前,我国发生灾害及各类突发事件时,都是以部门为单位逐级汇报,缺乏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信息量并不是不够大,也不一定不及时,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分散和部门垄断,无法在危难时刻统一调集,迅速汇总。

4.公共服务体系薄弱,很难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冲击

其一,对社会变动和市场经济波动起抗衡和缓冲作用的综合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障覆盖面较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634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058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386万人,而我国就业人员总数高达7亿多人。其二,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面还很低。据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

此外,我国对公众的危机教育不足,防灾应急教育还没有纳入教学体系中。社会的警觉性较差,市民缺乏自救、救护的防灾意识和能力。在这一方面,也是应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不力的原因之一。

三、制定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原则

制定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必须规划得周密细致,不能以简单的条条框框为主,要易于实际操作。另外,应急预案应该能够全面覆盖整个高校,各单位相互配合,各负其责,狠抓落实,从而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

1.应急预案应该包括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应急预案一般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Ⅰ)、重大(Ⅱ)、较大(Ⅲ)和一般(Ⅳ)四级。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都要作明确规定,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2.应急预案要强调预防为主

一般的预案主要是规定应急处置的流程、程序、原则。鉴于高等学校行政机构级别多、学生多、校园面积大等原因,必须要强调以预防为主和先期应急处置的重要性,要求各部门和各学院尽力预防突发公共事件和尽可能不要把一般事件扩大为严重的、特大的突发公共事件。

3.应急预案应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作为理念和原则放入预案中间

按照以人为本、保护师生、预防为主、教育在先、明确责任、教管结合、实事求是、妥善处理的原则,积极预防和处理各类突发性事件。

4.应急预案应具有超前性

高等学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种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应急预案要能够弥补这些规章制度的不足之处,同时也为今后各种规章制度的完善提供基础。

四、科学启动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程序

1.信息监测与报告

高等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值班室,开通统一报警电话,24小时接收事件信息报告。各院各部门应注意收集本单位范围内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有关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以及其他领域可能对本范围造成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保证信息畅通,及时报告。

2.预警级别及

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预警等级分为四级。即:一般级(Ⅳ),较重级(Ⅲ),严重级(Ⅱ),特别严重级(Ⅰ),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信息经校有关部门审定后统一。

3.应急预案启动

应急预案由校相关部门统一启动,根据预警级别,应急响应为一般(Ⅳ级)、较重(Ⅲ级)、严重(Ⅱ级)、特别严重(Ⅰ级)。一般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对人身安全、社会财富及社会秩序影响较小的突发事件;较重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对人身安全、社会财富和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害的突发事件;严重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影响全校稳定和师生正常生活、生产秩序,对社会财富及人身安全造成严重损害的突发事件;特别严重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遭受破坏性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或暴发疫情,事涉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突发事件。应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性启动相应级别的预案。

启动本级预案和相应救援力量组织应急救援难以控制灾害事故时应迅速报请上级应急指挥部门请求增援或支援。

五、科学处理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步骤

1.指挥与协调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现场均应开设现场指挥部,先期到达现场的应急救援队伍首先负责现场指挥;多灾种应急救援管理机构参加救援时,由主要灾种指挥员负责现场指挥;各种资源由其统一调配指挥。

现场指挥部的组成:高等学校主要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相关专家;救援组负责人;后勤保障组负责人;安全保卫负责人。

应急预案启动后,应迅速查明灾害事故状况,依据救援预案和灾情,快速形成救援方案;对灾害事故源进行紧急处理;组织人力抢救和护送危难人员;根据专家的建议,采取科学施救措施,消除灾害事故危害;抢救重要物资和机密文件;预测灾害事故发展趋势,果断决策、指挥人员撤离和转移物资;对灾害事故邻近危险源进行紧急处理,防止灾情蔓延;根据救灾需要,紧急调动增援力量;组织实施应急救援物资、设备设施保障;组织实施现场和交通管制,维持应急救援现场秩序;视情况开设现场急救所,对危重遇难人员进行紧急处置;果断指挥救援力量处置意外情况;当灾害事故危害完全解除、人员解救结束时,下达结束应急救援命令;善后处置工作移至相应的管理部门。

2.应急结束

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根据有关协调管理机构的报告和建议批准解除应急状态,由相关部门宣布转入正常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机构负责组织事件调查。对严重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作出应急处置情况报告,上报上级指挥部门。

3.善后处置

一是突发公共事件和灾害发生后,各部门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

二是要组织有关部门和专业机构对事件所造成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损失额度和后果进行全面评估,经核实审查无误后报上级部门,经上级部门同意后向社会公布。

三是相关部门要做好事后安抚工作,紧急发放各种应急用品。

四是事发高等学校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在对突发公共事件造成损失情况、重建能力以及可利用资源评估后,认真制定重建和恢复教学、生活的计划,迅速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进行恢复、重建。

五是对参与应急处置工作的劳务人员应给予一定标准的经济报酬,对于因参与应急处置工作而伤、亡的人员,要给予相应的褒奖和抚恤。

六是调查和总结。事发高等学校和有关部门要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调查、总结、上报,要深刻认识到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危害性,吸取教训,认真总结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的得与失,为切实提高高等学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奠定基础。

六、提高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措施

1.加强培训,努力提高高校教职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素质

无论哪种行业,素质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素质过硬,才能精干高效。员工如果没有人性化的服务意识、优质的服务水平、精湛过硬的服务技术、正确安全的防护措施,担当起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责任就根本无从谈起。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要注重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学习观摩等多种形式,从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服务技术等方面加强对教职工的培训,不惜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职工尤其是新教职工的业务素质,努力使他们成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真正担当起岗位赋予的职责,掌握应对危急时刻特别是大的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所需要的技能技术。同时,还要注重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作用,采取一帮一、一帮二、以老带新、新老结合等方法,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提高新教职工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切实提高教职工的业务技能。譬如,分批组织教职工到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学习参观,不断丰富和拓展教职工的视野,这些措施对提高他们的素质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联合攻关,集中解决高校突发公共事件难点问题

在下大力做好平时培训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还注重搞好重点培训,集中攻关。从教职工中抽调部分服务意识强、文化素质好、业务水平高、专业技术精的骨干组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小分队,集中力量解决难点问题,集中精力攻克业务难关。对校领导如何正常有序地安排整个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如何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领导;如何制订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方案、预案,组建应急机制;如何及时有效地应对情况急、任务重、要求高的突发公共事件都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3.注重积累,不断丰富实践经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很多东西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经验是反复实践的总结和结晶。只有注重积累,注重总结,才能出真知,出经验。在平时的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对历次突发公共事件处理资料的原始积累,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实践经验。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要求各部门收集处理突发事件中最原始的资料,总结本次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譬如,就近几年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形成了重要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并准备整理汇编形成宝贵的资料保存下来,为以后应对类似的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要注重收集国家、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作为指导我们工作的依据。

4.扩大交流,构建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网络

加强交流交往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当今世界的一个主题。相互交流能使我们互通有无,可以让我们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高校不仅要加强相互之间的交往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邻近地区的高等学校应该从理论上、技术上、人力资源上、物质资源上给予援助,协助事故地高等院校及时扑灭事故和成功进行自救,从而体现高校间精诚团结的合作精神,构造高等学校间的跨区域服务网络。

5.加强建设,完善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设施设备

良好的设施设备是我们从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没有优良过硬的设施设备,从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便无从谈起。高校平时应该加强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充分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为我们所用,体现高校的现代化、人性化的服务。同时,要做好必要的物品储备工作,使我们在事故发生后,可以有充足的物质用品投入到服务中去,从而确保我们的服务快捷、方便、有序。

参考文献:

[1]李元芳.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类的型及处理原则与预防对策[J].高教论坛,2004,(4):151-153.

[2]牟柏林.论高校治安管理中的道德教育[J].保卫学研究,1998,(1):14-17.

[3]韩连生.高校保卫工作与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篇5

关键词:安全保障,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0 前言

公路交通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经济发展中一个发展和管理的重点之一。发展公路交通是国家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随着公路交通的大力发展、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尽管修建了大量的交通设施,但是由各种自然因素、技术因素、人为因素造成的紧急与灾害事件的发生频率不断上升,对公路交通的破坏程度不断扩大,公路交通的快速发展在对国民经济做出巨大贡献和给人民群众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负效应----公路交通灾害,如日益加剧的交通事故、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路面损坏以及高速公路沿线的生态破坏等,它们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沉重的社会反应,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损失。如何有效地预防公路交通灾害的发生,并在灾害发生后,如何通过实施正确及时地防治对策来减轻灾害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巨大损失,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课题。

1 国外应急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外的应急系统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发展很快也比较成熟。发达国家已经不局限于某一行业的应急管理,而是在城市建立一整套涵盖公安、消防、急救、交警、公共事业、民防等政府部门的应急联动服务系统,在市民遇到意外时,便可以通过城市应急联动系统,享受 应急指挥调动中心提供的各种服务。目前在许多国家,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已经成为城市公共事业建设的标准配置。

据一项统计,在全世界,芝加哥911 响应时间最快,平均为1.2 秒。该中心日均接警量为1.5 万件,2001 年共接警580 万件。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市民一年有两次通过911 请求救助。这里的911 系统能够每小时处理3000 个呼叫,使每年的呼叫能力达650 万次。早在1937 年,英国就开始使用号码999,用以报告紧急情况的发生。比利时在1964 年也开始采用999 号码。这种采用单一特服号码,并建立统一的紧急情况响应中心的优势在于,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市民可以迅速及时地得到所需的帮助,从而使生命或财产得以保全。一项由美国总统司法委员会进行的研究表明,快速反应是打击罪犯最为有效的手段。如果消防局对火警的响应时间平均能够缩短一分钟,每年便可减少数百万美元的财产损失。救护车和营救单位响应时间的缩短,可以大大降低心脏病和其他意外伤害事故的死亡率。

世界上的各类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出现了一大批实用的系统成果。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灾害、灾难及突发事件呈现出类型多样、综合、发生频度高、危害面广的新特点,应急指挥系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有特定功能的应用系统类型,较广泛地应用在公共安全、气象地质、公共卫生等管理领域中,单一的某一行业的应急指挥体系被逐步的整合进整个城市总体经济体系之中,成为一个城市的综合应急联动系统,成为城市危机管理的重要支撑设施。出现了以下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1 专业化

在今天的信息和知识时代,应急管理的资源调度和决策不再仅仅依据指挥人员的直觉和领导的决心,它还离不开专业知识和信息系统支持。不同于传统的“110”等特定目的的通信调度系统和一些专业化的信息处理系统,从某个角度说,现代的应急联动系统就是要支持“外行领导内行”。显然,这种支持是以通信调度为主要功能的系统所不能承担的。因此,为了避免盲目决策,现代应急管理系统应该能让指挥人员动态获得专业化信息处理系统的支持。应急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应该从基本的通信调度“升级”为更广泛的“信息调度”,成为支持科学决策和专业化的信息处理支撑平台。只有这样,应急管理系统对于危机管理的意义,才会从“政治”和“行政”层面,深入到“知识”层面。

1.2 智能化

目前的应急管理系统开发大都基于特定的某种或多种灾害类型,一些大规模的“应急联动系统”,也不过是把不同类型的应急管理系统或信息处理系统按照一定的“预案”,进行需求的组合和系统的集成。这种“面向过去”和“面向已知”的应急管理系统,是很难具有“智能”的――它只是一个机械化的信息展示、指令传输和通信调度的平台,所有的信息流通途径都是在系统设计中或者预案中设定的;一旦出现“边缘性”、“综合性”,甚至从未出现过的应急事件,系统就面临“伤筋动骨”才能满足要求,甚至根本就不能用了。

这就为应急管理系统提出了“智能化”的需求。因为在今天的环境下,我们不可能完全设定未来的危机或突发事件的“类型”,以及它们的信息处理要求。在专业化信息处理系统普遍存在的前提下,应急管理系统的意义之一,就是要为决策人员提供一个便利的、交互式的操作平台,来迅速、动态地识别事件“类型”,并构造针对特定应急事件的信息处理和调度系统。

“智能化”的应急管理系统,具有显著的动态性和可重用性。从这个角度来说,构造智能化的应急管理系统,也是我们从宏观上规划和把握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的关键。对它研究得越透彻,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的“集约化”程度和综合效益就可以越高,建设和运营成本也就可以越低。理论上说,一个全面的城市应急管理系统应该是整个城市危机管理类信息系统的“终结者”――形成以一个综合型系统带多个专业型系统的局面后,不应再建设新的综合性系统。

1.3 知识化

从知识管理角度来看,信息系统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数据处理阶段;信息处理阶段;知识处理阶段和智能化阶段。

对于有知识处理能力的系统来说,系统所处理的信息,同时也成为回馈系统的“粮食”。系统运行的时间越长,不仅积累的事实性的信息(可供查询参考)越多,而且可以抽象出来的知识也越多。这些知识可以在人工干预下得到验证和积累,并用于下一轮的信息处理之中,成为系统的一部分:它们可以帮助系统找到运行的“捷径”,或是给指挥、决策人员提供更确切、更具指导性的帮助。应急管理系统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海量的知识?不外乎三种思路:一,相关的应急管理系统进行功能不断升级,即把这些知识“固化”为系统的一部分,使之下次能程序化地处理类似事件;二,把相关的知识汇编成册,放在系统终端旁边,或是做成可以演示的文档形式,供指挥决策者参考――这样应急管理系统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系统的生命周期会长一些;三,把这些知识进行适当的提炼、整理和重新表达,使之能改进下一次的“人-机”协作,为决策、指挥人员提供更好的帮助,同时也使“预案”进一步丰富。

不难想像,这三种对待知识的不同思路,将导致不同的建设效果。忽视知识管理,将导致知识无法有效传承或利用;僵化地对待知识,则将导致系统建设的不可控和规模的无限扩张;只有建立恰当的知识表达、提取和回馈平台,才能有效应付“信息爆炸”或“知识爆炸”,解决应急管理系统的“程序性”和“智能性”的矛盾,防止“预案”或“辅助决策”功能的游离,实现“以小变应万变”;同时也保证系统有一个较长的生命周期。

其实,每天都有有价值的信息产生。这些信息如果不进入应急管理系统的知识管理机制,就会仅仅作为新闻报道和内部参考一闪而过,然后流失;灾害造成的损失就会一再重复。

1.4 标准化

要建立基于专业化、知识化、智能化的“大联动”系统,必须建立一套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标准和应用支撑标准。这套标准包括对应急事件的描述机制,对基本的、公用的信息对象(数据元)的描述,以及相关信息系统必须提供的技术接口,等等。这些是整个社会的信息资源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共同语言”。在这一“共同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各专业化信息系统的“养成建设”,才能在关键时候实现“应急”和“联动”。

标准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过程。标准对于应用的指导性不足,急需在一些大的应用背景下完善标准体系。应急指挥系统正是绝佳的一个领域:虽然很多行业或多或少有自己的应用标准,但即使在行业内部,也缺乏必要的整合。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将成为一条可见的纽带,帮助发现标准体系中的“空隙”。如果对标准化建设有足够的认识和投入,将实现标准与系统建设的“双赢”,有力推动信息资源建设的有序化;反之,系统建设与标准化将仍然是“两张皮”。

2 国内应急系统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公路交通应急管理系统还处于较低级的起步阶段,基本上还停留在理论研究上,如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重点实验室研究的《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等。2007年6月15日交通应急通信工程进行竣工验收,2008年1月14日,北京市公路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系统开始进行建设。 该项目作为“国家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系统”总体规划中第一个在建的省级系统,将以北京市公路路网为对象,以服务公众公路出行需求为导向,在奥运前夕实现北京市公路路网高水平的日常运行管理、高效的应急处置,在奥运期间以及今后为公众提供安全便捷畅通的公路出行服务,为全国公路路网管理和应急处置系统建设提供示范。公路交通应急管理工程已经引起了各级城市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例如,交通事故反恐抢救联动机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建立。各大城市也相继建着手建设公路交通应急管理体系,相信近几年会有较大程度的发展。

3 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系统的需求研究

公路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系统在国内属于新生事物,因此,目前阶段的系统建设也必然是百花齐放,短时间内还不太可能出现统一的建设模式。一般来说,选择应急系统建设模式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应急管理体制的整合程度;对应急联动的运行与管理方式;指挥权划分;应急基础;投资规模;编制情况等。

3.1 主要功能需求

公路安全保障和应急信息系统的目标,就是配合危机管理的全过程,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大面积的、跨专业和部门的信息资源、处理资源和通讯资源的实时调度,使应急指挥过程更加科学化和可视化。公路安全保障和应急信息系统把支持危机管理作为的目标。这是因为,要最大限度减少各种突发或紧急事件带来的损失,不仅仅要求在事件发生后做出迅速、准确的应对和处理,还要求在事件前期进行预警和辨识、在后期进行常态恢复。“危机管理”的三阶段理论更能指导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对突发或紧急事件全面、全程的支持。显然,这一目标,不是一个单纯的信息系统可以达到的。它要依赖基础性的网络和多个专业化的应用系统,要依赖多种技术的支持。

任何类型和目的的应急指挥系统,都具有以下功能特性:

(1). 信息汇聚:从应急事件现场或监测网络采集到的各种信息,将被传输到信息汇聚点(应急指挥中心)。这些信息可能是直接事件现场的视音频信息,也可能是来自传感设备、监控设备的信息或信号,还可能是来自相关的专业化信息处理系统的数字化信息。

(2). 信息表现:公路安全保障和应急信息系统应该有直观而准确的信息表现形式,为指挥员进行指挥调度和辅助决策提供最大的帮助。GIS 是一项广泛使用的技术,可以将危机管理所涉及的信息(如危机态势、应急指挥相关资源分布、应急方案等)在基础的空间地理图形上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指挥和决策人员直观地进行形式判断、形成决策或进行资源调度;各种信息还可能要借助一定的显示设备和

显示控制系统表现出来。

(3). 信息调度:所有信息在汇聚点被组合和集中呈现,供指挥中心的指挥决策人员作为决策和调度依据;有时还要将信息分发下级指挥中心(或分中心)的不同的专业化处理系统进行处理,或从这些系统收集处理结果。

(4). 通讯和物资资源调度:安全保障和应急指挥最终都表现为通过一定的通讯手段,完成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调度。例如警力的调度、救灾物资和设施调度、对事件现场的疏导和部署,等等。

(5). 辅助分析决策:在应急指挥过程中,提供一些逻辑分析模型、统计模型或预案,以及案例库中的参考案例,帮助指挥员进行理性决策;同时,应急信息系统还应记录下整个指挥调度的过程,形成完整案例,丰富案例库,为实现知识化、智能化的危机管理作积累。

3.2 应急信息系统与GIS系统的关系

GIS 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成熟的技术,也已经形成相对独立运行的系统。独立运行的GIS 甚至可能成为整个应急信息系统中最主要的操作平台。这也是一些项目直接把GIS 作为一种“默认”的“需求”的原因。但是,按全保障和应急信息系统是否要采纳GIS,还要看具体的应用领域是否具备了应用GIS 的数据条件和环境。而且,即使有必要和有条件使用GIS,也要从整个应急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出发进行分析,提出技术应用需求:

第一, 要实现应急信息系统与GIS 的双向联动。GIS 虽然可以独立运行,但在应急信息系统环境下,应该可以实现应急信息系统与GIS 的多种联动方式――包括双向的相互驱动和基于数据共享的独立操作,等等;

第二, 要实现应急信息系统与GIS 的底层整合。GIS 系统与应急信息系统应共同遵循一定的数据标准,产生和传递一致的数据;底层应实现数据库共享或公用。

第三, GIS 与其他系统的数据整合。GIS 的数据往往来自其他部门。为系统能运行起来而“一劳永逸”地导入数据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该利用公用的基础地理数据,建立与基础数据源进行同步更新的完整机制,贯彻专用属性数据“谁使用、谁负责”和合理共享的原则,避免产生新的信息孤岛。

3.3 专业化信息处理系统与应急信息系统的关系

我们对应急信息系统的需求认识往往是始于“混沌”的,尤其是当因为信息系统缺位造成重大损失的时候,更是希望通过一个项目、甚至一个系统的建设毕其功于一役。但是,应急信息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危机管理中的决策支持,离开了专业领域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信息处理系统的支持,应急信息系统对科学决策的支持就会落空。另一方面,应急信息系统往往是跨管理部门、跨专业领域的系统,涉及多个专业系统的支持。处理这种兼具“宽度”和“深度”的复杂需求的合理做法,是把项目进行分解,把应急信息系统建设与专业化信息处理系统进行合理划分。一般来说,专业化信息系统负责专业化的信息监测和预警、信息处理;应急信息系统则负责信息的汇聚、分析,以及对会商、决策和资源调度的支持;二种系统之间通过共同认可的标准来实现信息传递和工作协同。应急信息系统从专业化信息处理系统中收集预警监测的结果;应急信息系统则向专业化信息处理系统提交信息加工请求并收集信息处理结果。

检验是否较好划分了专业化信息处理系统和应急信息系统界限的直接办法,是看二者之间是否有足够的独立性。一个好的规划和设计应该是这样的情形:应急信息系统本身不一定很“专业”,但它能与很专业化的信息处理系统很好地协同工作。应急信息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对跨专业的、公用资源的调度能力;专业的判断和业务流程应该留给专业化的信息处理系统。从这点上来说,应急信息系统其实需要有一定的“通用性”。通用性越好,它动态“接入”不同专业信息系统的能力就越强,整个大系统的“应急”能力也就越好。

4 建设安全保障及应急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交通安全、灾害防范是公路交通继续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卫生部、交通部2004年第2号令联合公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交通应急规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交通应急作了明确规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中,交通部门负有重要的法律责任。所以说,作为公路交通管理和养护部门应该不断加强公路交通安全保障和防灾意识,将公路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作为公路管理中的重点工作来抓。

当前公路交通管理部门在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上存在专业性差、组织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多头投入、效率不高等问题,在整体上仍然缺乏对于公路路网安全保障以及应急管理的深层次理解,对于整个管理体系欠缺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整合现有的紧急救助资源,健全和完善公路路网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建设统一、高效、反应敏捷、安全可靠的公路路网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系统,以提高应对各种紧急事件、突发事件和灾害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指挥调度能力和防范处理能力,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公路处能够迅速地做出判断,并进行救援和指挥工作,为公路的交通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公路交通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系统能够使突发事件得到迅速有效的处理, 使道路交通危机事件发生的强烈程度与过程受到有效的控制,使致灾损失降至最少,尽量减少国家及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公路路网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系统是一个与每个市民息息相关的政府实事工程,成功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公路路网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系统将在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的安定、方便市民的生活、维持良好的政府形象和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是公路管理现代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政府保障社会稳定、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为公众服务的能力的标志。

5 结论

综上所述,加强公路路网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是关系到公路管理以人为本、好中求快、协调发展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做负责任政府、负责任行业和打造平安交通的重要体现。当前,公路交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由此引发的各类交通突发事件时有发生;频繁的自然和地质灾害造成公路损毁严重;电煤、原油、矿石运力紧张的局面还没有得到缓解,交通应急的任务十分繁重。但是,我国交通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体制、机制、法制尚不完善,预防和处置交通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应深入贯彻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意见》,落实《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建设天津市公路路网应急管理系统,全面加强天津公路的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工作,这是社会信息化的需要,是提高为公众服务能力的需要,也是公路交通管理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 交通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交通应急规定[S]. 2004年第2号令

[2]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意见[S]. 2006年

篇6

学生的平安、健康、快乐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的最大心愿,如何抵御危险、防范侵害对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心得体会1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极强、破坏力极大的严重自然灾害,其带来的危害、造成的损失居各类自然灾害之首。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且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范围广。据统计,全球地震的十分之一发生在我国,上个世纪以来,因地震死亡的人数,我国就占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上。尽管,从地震的板块构成上看,大足属于地震少发地区,相对来说比较安全,但大足也曾多次发生过地震,从这个意义上讲,大足也不是绝对的地震安全地区,也必须进行地震设防。因此加强地震科普知识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应对地震的意识和基本技能就显得特别重要。

下午第二节课后,我校第一次“防地震紧急演练”开始了。下午三点二十五分,一声急促的哨声响彻整个校园,全校两千多名学生在班主任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躲在桌子下面。十秒钟过去了,长哨声响起,全体师生紧急疏散,迅速冲出教室,在楼梯上我

防震演练心得体会(2) 们自觉排成两队,整齐有序的跑到操场上指定的地点,这才松了一口气。

在这次演练中,我获得了许多知识,比如:在地震来临时我们不要先急于往外跑,要先抱头蹲下,躲在桌子下面或墙角边,因为随时都会有余震。在这次演习过程中,有的同学只是把它当作一次游戏,没有重视起来。其实,在地震真的降临的时候,过程就是这样的,如果你现在不好好练习,到时候你就会不知所措的。

地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通过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多个家庭影响一片社区,从而带动和促进全社会的防震减灾工作。

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心得体会2

学生的平安、健康、快乐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的最大心愿,如何抵御危险、防范侵害对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为提升学校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强化师生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自救能力,在突况下,让师生熟悉逃生路线,以达到在发生地震这一紧急事件时,能有序、迅速地引导学生安全疏散,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确保灾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提高师生面对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和防范自救能力,学校再次制定了地震疏散的演练方案,掌握地震这一自然灾害来临时最有效的逃生方法,并于2012年5月21日下午15:00在校园内举行校园防震紧急疏散演练。

安全疏散主要得做到有序和迅速,有序就是有组织有秩序,迅速就是速度要快,事故发生时,时间就是生命,迅速是建立在有序的基础上的。在本次的演练活动中,全校老师组织到位,保障有力;全体同学积极配合,服从命令,在极短的时间内,师生全部按照预定的疏散路线,紧急而有序地从教室撤离到操场中间空旷地带,没有发生任何互相推挤或踩踏事故,整个演练过程井然有序,不仅增强了师生们的防震避震的安全意识,还提高了广大师生在地震中的逃生自救、互救能力和抵御、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演练中,教师沉着镇定、恪尽职守,学生临危不惧、同心协力,师生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演练因此十分成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思想上重视

为了确保演练活动落到实处,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任总指挥,政教处人员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部署演练工作。会上,学校领导要求全体教师首先从思想上要引起重视,增强安全意识,在学生中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抓住这次演练机会,提高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校领导还着重强调,对于这样的活动,一定要注意安全,保障措施一定要到位,以确保这次演练活动顺利进行。

二、方案上缜密

政教处在制定的方案中就演练的时间、路线、内容、对象都作了具体的说明,对这次演练的具体操作程序、疏散要求与注意事项作了一一讲解。为了确保演练活动按方案顺利进行,进一步明确疏散集合地点、疏散顺序和注意事项,要求班主任教育学生,听到宣布后,全校师生必须服从指挥,听从命令,立即快速、安全进行疏散,不能再收拾物品;不得拥挤、推搡,不得重返教室,更不得喧哗、开玩笑;如发现有人摔倒,应将其扶起,帮助一起逃离危险地。要求按照各自的职责,到达规定的位置,完成各自的任务。

三、效果上良好

演练开始前,总指挥通过广播下达命令:“全体师生请注意,现在即将发生地震,请大家不要慌,一切听从老师的指挥,在听到警报声后马上有秩序地撤离。”随着尖利的警报声响起,所有在场教师指导学生有秩序地迅速撤离。到达目的地,各班主任马上清点人数,向年级组长汇报,年级组长再向分管领导汇报,最后分管领导再向总指挥汇报。原校长宣布地震逃生演练活动结束,请各班有秩序地回到教室。

这次活动全校共有2000多名师生参加,学生从教室撤离到操场只用了5分多钟,演练按预案进行,整个演练过程既紧张、激烈,又有条不紊。这次演练活动是对我校《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一次检验,不仅再次落实了我校应付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而且也提高了我校实际应对和处置实发安全事件的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真正掌握了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提高了抵御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整个演练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

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心得体会3

25日下午,忻州市首次组织防震应急疏散演练,演练点设在忻府区秀容中学。忻州市防震减灾领导组和忻府区防震抗震指挥部全体成员共计80余人观摩了本次演练。通过观摩演练,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举行防震应急疏散演练很有必要。通过防震应急疏散演练,有组织、迅速地引导学生安全疏散,让学生掌握逃生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校师生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增强自护和自救能力,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领导高度重视是演练成功的保障。本次应急疏散演练,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校长韩贵喜为组长的演练领导组,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秀容中学防震减灾安全演练方案》,设立了指挥部,明确了工作人员分工及职责,并在演练前详细向师生讲解预案内容,让师生熟悉演练程序。

三、本次应急疏散演练基本成功。整个疏散演练活动的过程紧张有序,全体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按照事先设定的疏散通道,迅速地撤离了教学楼,并到达学校操场的指定地点,没有发生任何危险事故。整个过程紧张有序,师生们把它当成一次真实的逃生经历,没有丝毫的疏忽。通过演练,全体学生均掌握了逃生的核心要领(护头)和其它基本要领。

四、本次演练贴近真实,但与实战还有一定差距。如:演练中有的同学嘻嘻哈哈不够严肃:撤离教室时各楼层没有分楼层、按规定的延时撤离,所以人员比较集中,相当拥挤,容易发生挤倒、踩踏等事故。

五、应通过拓宽应急演练层面,普及应急公共安全知识。通过本次应急疏散演练,学生们有了很大的收获,学校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应让秀容中学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后,将他们演练的成功经验在全市推广,通过拓宽应急演练层面,普及应急公共安全知识,进一步增强应急管理水平,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

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心得体会4

根据中心学校工作安排,我校于x年3月25日星期一下午进行了防火防震安全逃生演练,此次活动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活动中各岗位人员尽职尽责,学生们疏散有序、迅速,整个过程组织严密,逃生演练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就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演练活动组织到位

为了确保演练活动落到实处,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任总指挥,各科任教师、班主任为组员的演练领导小组,并召开小组会议,部署演练工作。会上,校长要求全体成员首先从思想上要引起重视,增强安全意识,在学生中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抓住这次演练机会,提高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并着重强调,对于这样的大规模的活动,一定要注意安全,保障措施一定要到位,各年级要层层落实,以确保这次演练活动顺利进行。

二、筹划缜密,演练方案安全可行

根据领导小组会议要求,学校校长亲自进行指导,使演练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就方案中就演练的时间、地点、内容、对象为大家作具体的说明,对这次演练的具体操作程序、疏散要求与注意事项作了详细讲解。为了确保演练活动顺利进行,演练活动领导小组在演练的前又召开了班主任会,进一步明确疏散路线、疏散顺序、集合地点和注意事项。要求各小组按照各自的职责,到达规定的位置,完成各自的任务。

三、师生参与,演练效果良好

下午2点,参与逃生演练活动的全体师生到达了指定岗位,随着指导老师的指令,老师指导学生有秩序地从教室内迅速撤离,整个疏散过程快、静有序,经过详细清点人数,疏散中无一学生遗留在教室,疏散中也无一学生出现伤情,安全快速到达目的地,一个下午我们进行了四次演练,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听从老师的安排,做到了认真对待,无任何情况发生。

这次活动全校师生参加,演练按预案进行,整个演练过程既紧张、激烈,又有条不紊。本次活动也是对学校《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一次检验,不仅再次落实了学校应付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而且也提高了学校实际应对和处置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真正掌握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提高抵御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整个演练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圆满成功。

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心得体会5

一、领导重视,演练活动组织到位。

为了确保演练活动落到实处,,学校领导要求全体成员首先从思想上要引起重视,增强防震安全意识,在学生中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抓住这次演练机会,提高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学校领导还着重强调,对于这样的大规模的活动,一定要注意安全,保障措施一定要到位,各年级要层层落实,以确保这次演练活动顺利进行。

二、筹划缜密,演练安全可行。

为了使得演练方案安全可行,学校认真研讨,对演练方案进行调整、充实和完善,使演练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方案中就演练的时间、地点、内容、对象都作了具体的说明。要求班主任教育学生,听到校长的宣布后,全校师生必须服从指挥,听从命令,立即快速、安全进行疏散,不能再收拾物品;不得拥挤、推搡,不得重返教室,更不得喧哗、开玩笑;如发现有人摔倒,应将其扶起,帮助一起逃离危险地。要求各小组按照各自的职责,到达规定的位置,完成各自的任务。

三、师生参与,演练效果呈现良好。

周四下午,校园铃声长鸣,防震、消防逃生演习活动开始。在场教师指导学生有秩序地迅速撤离。到达目的地,各班主任马上清点人数,报告校长。各班向校长汇报,校长对演习活动进行简要。校长宣布防震、消防逃生演练活动结束,请各班有秩序地回到教室,要求班主任就本班参加这次演练活动立即进行分析、小结。

这次活动全校师生参加,学生从教室撤离到操场(安全区域)只用了不到40秒钟,演练按预案进行,整个演练过程既紧张、激烈,又有条不紊。这次演练活动是对学校的一次检验,不仅再次落实了学校校应付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而且也提高了我校实际应对和处置实发安全事件的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师生防震、消防安全意识,真正掌握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提高抵御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整个演练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

在这次的演习中我学到了如何机智应对突发事件,并能冷静的处理。这次地震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掌握危难时自救的方法是必需的,学校人群相对密集,是事故易发地点,为了培养学生逃生自救技能,确保学生生命安全。对此非常感谢学校,希望下次还有这么有意义的活动。

篇7

一、做好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档案工作的意义

1.为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提供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安全问题日渐显露,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适时地开展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档案工作顺应了社会的需要。有利于人类社会总结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规律、借鉴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对经验、寻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预防和应对措施,通过事先投入与防范,降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机率,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灾害事故,尤其是突发性灾害事故对公共安全造成的损失与带来的威胁;有利于创造和谐的社会发展空间和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步伐。

2.为推进档案事业自身发展提供动力。开展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档案工作,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丰富档案馆藏内容、改善馆藏结构,拓宽档案部门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建设的领域和渠道;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社会档案意识,扩大档案工作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这对于推进档案资源建设、深化档案工作改革、促进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一种强大的动力。

3.为提升档案人员队伍服务能力和整体素质提供契机。管好、用好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档案,其具体工作人员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素养和扎实的业务基础才能胜任。因此,档案部门必须在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认知水平上下功夫,提升其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建设大局的综合能力,这为提高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提供了契机。

二、加强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档案管理的措施

1.提高档案意识,加强社会公众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档案工作的认知水平。档案部门应利用社会公众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档案意识,形成有利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档案工作深入有序开展的社会氛围。

2.完善法律体系,使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档案工作在法制化的轨道上发展。目前,我国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档案工作方面尚未出台明确规定。因此,各级档案部门一方面要利用各种机会向社会各界施加档案工作的影响,力争把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档案工作的相关业务管理规范要求纳入各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体系之中,积极争取立法部门尽早出台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档案工作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从档案工作内部加强相关规范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实现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档案管理制度化、法制化,促使其在法制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3.加大科研力度,制定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档案的科学分类体系。针对日前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档案收集范围有限、整理有待规范的实际,要深入研究探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档案工作相关业务领域、特点及形成规律,研究制定适合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档案科学管理的分类体系,规范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档案的系统整理、合理收藏、编目检索和开发利用等管理工作。

4.完善备份体制,确保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档案安全完整。档案部门应紧密配合有关部门预防和应对城市突发事件,完善档案备份体制,可通过成立城市数据救灾中心等方式,提高政府对公共危机的应对能力。一是做好重点建筑、管线、人防、防洪、军事等重要工程档案的收集管理,在集中管理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数字化,确保紧急状态下能够提供使用;二是加强与相关机构的合作,严格执行有关安全保密规定。做好重点档案备份、救灾和安全保管工作,建立紧急情况下重要档案的利用机制和受损恢复机制。

三、开展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档案工作应注意的事项

做好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档案工作,必须做到四点:成立机构、健全制度、讲求方法、注重实效。

1.成立机构是做好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档案工作的前提。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主动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组织指挥机构建立有效的沟通和联系渠道,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应在组织指挥机构中明确一名领导负责突发公共事件档案工作,在各工作小组中指定专门档案人员,成立档案工作机构。在处置突发事件的同时,部署和开展档案工作,做到宏观上有人管理、具体工作有人承担、全过程有人监督指导。

2.健全制度是做好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档案工作的保障。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具有突发性和危害不可预测性,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有利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档案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职责明确,临阵不乱。保证其科学、高效、规范运行。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应全面、具体、可操作性强,包括档案工作主管领导职责、档案人员岗位职责;档案工作应急报告、通报制度;业务指导、监督、检查制度;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要求;档案鉴定整理方案和细则;档案工作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篇8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及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指出“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在西方,突发事件一般称为“危机”,是指自然灾害、恶劣气候、火灾、化学与危险品溢出、交通事故、学校枪击事件、炸弹危险、医学紧急事件、学生或教职员工死亡、恐怖事件或战争等。校园突发事件,具有事前难以预测、作用范围广、严重威胁社会、迅速演变和激化等特点,关系社会和家庭的安宁和幸福,要求政府和学校必须采取特殊措施加以应对。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及特点

当前高校突发事件以个体和群体两种表现形式存在,主要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群体性行动、心理疾患、校园安全与事故等方面,分为四大类型:第一,政治,主要指因宗教渗透、民族纠纷、外事冲突、物价、维权等方面而引起的突发性事件。第二,公共安全卫生事件,主要指食物中毒、流行疫病传播等突发事件。第三,自然灾害造成的群死群伤事件,主要指因火灾、地震、踩踏事件、暴力恐怖事件等突发事件。第四,个别非正常死亡事件,如自杀、猝死、意外死亡等突发事件。通过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归纳,总结出如下特点。

1.不可预测性。高校突发事件具有未知的不可预测性,通常会在事先没有任何征兆或征兆比较隐蔽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具有瞬间爆发的特点,令人没有充分心理和思想准备。

2.危害严重性。学生突发事件,不仅对学生自己身心健康、生命安全构成威胁,而且有些群体性突发事件还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甚至社会稳定。

3.社会敏感性。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社会发展的焦点。因此,一旦在高校里发生突发事件,与其他突发事件相比,更具有社会敏感性和影响力。

4.影响深远性。大学生之间由于相似的人生阶段或者兴趣爱好,会使得他们对于突发事件评价和反应产生高度认同感和一致性。因此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使事件影响范围扩大;另一方面,高校突发事件对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影响,并不会随事件的结束而马上消失,无形中加大了潜在的危险性。另外,高校突发事件还存在诱因多样性、行为隐蔽性、爆发形式多样性、群体行为过激性、思想变化波动性、事后处理复杂性等特点,由此可见,对高校突发事件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把握,是新时期辅导员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增强危机意识和处理能力的重要内容。

三、辅导员应对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相关策略

1.加强自身建设,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是学生在大学生涯中接触最多最熟悉的老师之一。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在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逐步建立的。因此,在预防高校突发事件工作中,辅导员必须树立起正确的政治立场,并要具备较高的政治敏感性。通过自己的政治立场来影响学生,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认识,并要利用自身的政治敏感性来保持头脑清醒继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2.必须树立敏感的危机意识。尽管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测性,但并非没有迹象可寻。因此,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树立起危机意识,要时刻保持较高的警惕性,这样才能及时地发现危机隐患的所在,并将其消灭在萌芽的状态。同时,通过危机意识来寻找可能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的因素,继而采取有效措施以实现对事态发展的掌控,降低影响。

3.建立高校突发事件预防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辅导员应根据不同的突发事件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做好预防工作,要做到时时了解,事事清楚:及时收集有关本地区与校园安全息息相关的情况,对于发现的风险点应当及时地关注与介入。要建立重点防治对象的应对机制,早发现,早处理。四是制定应急处理机制,要根据以往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特点制定应急预案,做到有备无患。

4.建立一支可靠、畅通、反应迅速的舆情信息队伍。辅导员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在预防突发事件发生的过程中,第一时间发现很重要,第一时间介入很重要。因此,就需要辅导员扎实基础工作,建立一支可靠、畅通、反应迅速的舆情信息队伍,及时收集学生的相关信息动态,并加强对舆情信息队伍的培训,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5.学习法律法规,具备依法办事的能力。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辅导员必须全面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具备依法办事的能力。同时,还要熟知学校相关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对突发事件发生进行有效的管理。根据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来处理突发事件,明确事件参与者的各项责任,用公正客观的态度看待问题,才能够更好地处理,维护学生以及学校的合法权益。

6.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辅导员要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问题预防和缓解能力,减少突发事件对学生心理的不良影响,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辅导员要加强有关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

总之,高校人口密集,学生活动场所集中,高校内任何突发事件都会牵动千家万户,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发展和社会稳定,也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因此,辅导员必须具备正确的政治认识,树立危机意识等,认真做好高校突发事件的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董成,钟桐生.我国高校治安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研究[J].湘潮,2010,(3).

[2]陈娅萍,袁奋光,牛育鸿.新形势下高校突发事件与辅导员工作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马德华.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成因及处置方法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篇9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社会资本

课题项目:2010年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0101),课题负责人:杜稳灵,课题组成员:王肖蓉、邹娜、刘树君、王华、冯建生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公共安全形势相当严峻。廊坊市流动人口多、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危机事件频发的危险极大,因此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

目前,廊坊市采用的主要是传统单一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弊端日益暴露。处理公共危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公众参与,但廊坊市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其制度并不完善,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论证。

一、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一)突发公共事件、公共危机与公共危机管理。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公共危机,就是一个事件突然发生并对公众正常的生活、工作以至生命财产构成威胁的状态。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组织和社会相关力量共同应对危机事件的全面系统过程,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完整的组织体系,是涉及多部门、全方位的应对网络。

(二)公众参与的定义、形式。公众参与,是指包括公民个体、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社区和媒体等在内的广大公民通过科学化、制度化的渠道和途径,有节制地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活动,从而达到预期参与效果的过程,其重点是通过科学有效的参与机制,促使危机事件的解决。公众参与主要是指全社会的所有公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它是现代民主政治制度下公民所具有的一种普遍性和广泛性的行为,也是现代民主的重要特征之一。

公众参与的形式:(1)意见参与:表达意见以影响政策。如关键公众接触、召开公民大会、举行听证会等;(2)以物质形式参与:通过捐款、捐物或出资的形式实现;(3)行为参与:参加某种社会团体或某种社会劳务,如参加志愿者活动、参与公民调查等;(4)组织参与:如成立咨询委员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工会等非政府组织的形式。

二、廊坊市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现状

廊坊市“京津走廊”的地理位置,交通运输发达、人口流动大等特点,再加上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趋势,希望通过调查问卷,使人们提高对危机应对的关注。当灾难突临时能具备更多的自救互救知识和能力。经过近1个多月的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的回馈信息,对廊坊市公众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及能力上,有了初步了解。

目前,廊坊市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单位的应急预案中涉及对公众的组织和宣传教育;参与方案评价;部分人员参与应急演练、灾后捐助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等有限的领域和层面。廊坊市的应急管理能力比较低,表现为:廊坊市多应急处理,少应急管理;多单兵作战,少综合体系;多政府运作,少社会动员;多内紧外松,少公共沟通。因此,就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方面,廊坊市需要加强和完善的工作还很多。

三、廊坊市公共危机管理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的梳理,对廊坊市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并发现了如下问题:

(一)公众参与应对危机的意识和能力较弱。据调查的结果分析,廊坊市93%的人认为近些年危机事件的发生频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公众对于突发公共事件,能明确知道其范围的只占36.7%,能明确知道预警信号级别的只占56.7%,那么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公众根本不能分辨出什么会产生公共危机以及危机事件的严重程度及影响范围。接受调查的人员中,有46.7%的人认为防灾教育应从幼儿园阶段开始,但真正接受过相关防灾宣传的占56.7%,进行过相关防灾演练的占46.7%,在接受调查的人中,近一半人员未接受过相关的防灾宣传和相应的演练,而且会使用灭火器的人只占26.7%。可见,公众的危机意识及应对危机的能力相对较弱,那么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公众连自救都成问题,更别说互救、互助了。

(二)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目前,廊坊市有关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方面尚无明确法规规定,仅是在一些应急预案中涉及到对公众的组织、宣传教育。在公众参与危机治理的程序、渠道、方式上,尚无具体的规范指导。目前,廊坊市的相关法规文件中没有明确规定公民在参与危机治理的过程中可能受到的人身、自由限制的程度和范围,对于司法救济渠道的相关规定也无从寻找。

(三)信息沟通渠道单一,缺乏信息反馈机制。廊坊市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手段还相对落后,信息汇总方式单一,信息获取能力仍较差。据调查,廊坊市公众对于类似于市长热线、媒体投诉等方式的结果认为无效、甚至不知道是否有下文的占63%。由此可见,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等现象仍存在,应善加利用新闻媒体的信息传递、监督以及沟通手段的功能。

(四)社区的功能未能有效发挥。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的危机宣传、教育培训、危机预防、危机监控和相应的危机应急过程中,都能够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目前,廊坊市的社区危机应急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据调查,街道办事处中的应急管理办公室几乎形同虚设,且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认为居住地无应急组织机构的占半数以上,当危机事件爆发时,则不能及时有效地组织居民开展自救互救工作。调查中发现,即使设有应急管理机构的,也无固定编制,发生突发事件时多数是从当地武装部门临时抽调人员。社区内应急机构的工作职责、权限不明确,仅在宣传栏、公示栏进行宣传,对公众参与没有明确的参与形式、内容上的规范。

(五)志愿者队伍建设有待完善。据调查,近87%的人在发生危机事件时愿意成为一名志愿者,但80%的人对成为志愿者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程序根本不清楚。那么,当灾难来临时,即使想成为一名救助者都无从下手,结合调查,公共危机中志愿者管理主要出现如下问题:

1、志愿服务缺乏相应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志愿者管理制度。廊坊市的志愿者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具体管理工作并无完整的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关于志愿者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都没有明确规定。

2、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志愿者缺乏有效的组织。志愿者参与的临时性和组成的多元化等特点,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志愿者进行有序的管理,致使志愿者的组织工作易出现混乱局面。

3、志愿者活动资金不足。志愿者的资金来源有限,多源于外部捐赠。志愿活动多是义务的,但避免不了资金消耗,因此资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志愿活动的发展。

4、志愿者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及相关技能培训。廊坊市的志愿者多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及在校大学生,多数未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对应急处理知识、方法的了解有限,且缺乏系统性。

四、廊坊市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意识

1、广泛进行警示宣传,塑造公民应急文化,增强危机意识。公民应急文化,即培养一种公民在危机中应有的社会意识和观念,也就是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及因此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辟宣传专栏、举办培训班、发放应急知识宣传手册、建立应急宣传网站等形式,进行应急科普知识宣教活动,不断增强公众维护公共安全和自我防护意识。

2、组织民防培训,开展演练,增强公民自救互救能力,提高整体对抗能力。组织公民开展危机救援训练,培养公民应对危机的实际能力,把训练中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廊坊市应积极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让公众看到参与的实际效用,感受到公众意见对立法或决策的实际影响。如: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中引入公众参与,肯定公众的主人翁地位。

(二)健全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体系。公众参与制度是利用社会成员的自主性、参与性所形成的自治愿望,来组织社会成员参加各项公共事务。从社会资本的角度而言,法律规范体现的是社会资本的结构性嵌入,它以正式制度的形式消除个体之间的不信任,可增进合作的发生,从宏观上对行动者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廊坊市要从根本上实现公众参与有效的目标,就必须加强公众参与的制度化建设。在立法方面对公众参与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明确公共危机时期政府、社会、个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使公众参与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从法律的角度,对公众参与给予保障。在充分保证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前提下,对其内容、方式、途径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其可以按一定的程序实际操作,规范其行为。

(三)完善公众参与的信息沟通机制

1、建立健全综合预警信息机制。气象、公安、交通、卫生等部门要切实做好突发灾害事故的预测、预警、预报工作。

2、推进信息反馈监督机制建设。依托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充分整合信息系统资源,拓展信息回馈渠道,对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调查,监督政府的行政行为,以便提高政策的效果性和政府部门工作的效率性。

(四)建立社区组织的危机应急机制。社区组织的危机应急机制,对突发事件进行危机预防、监控,以居委会(村委会)为自治核心充分发挥其在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重要辅助作用,以减少参与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保证参与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制定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规章和制度,明确社区参与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参与的内容、方式和程序等。第二,健全组织机构。如,组建民兵应急救援队、社区安全巡查队等。第三,开展宣传教育。在社区内进行广泛的危机宣传、教育培训等活动。

(五)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第一,推进志愿者管理法制化建设,为志愿者服务提供立法保障;第二,发扬志愿者精神,培植志愿者文化;第三,开展志愿者定位和培训,尤其应包括对志愿者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培训。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雅静.社会资本视域下的公共危机治理研究[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9.6.

篇10

安全责任书(一)

为组织开展好寄宿学生管理工作,明确岗位责任、落实管理措施,预防安全卫生责任事故发生,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秩序规范有序,经学校研究,学校与生活指导教师签订本责任书。

一、生活指导教师(宿管人员)必须24小时在岗,按学校规定寄宿作息时间开关寝室门,女生寝室外的铁门,一楼的铁门,开关水、电。

二、学校领导交给的安全要求和任务,不得拖延,不得拒绝,不得由其他人代替,要不折不扣地完成。

三、生活指导教师要管理好住宿生纪律。

1、住宿生休息和就寝期间,生活指导教师要随时关注住校学生活动情况,预防意外事故发生。

2、午眠和晚觉时,生活指导教师到各寝室清点、核对住宿生人数。如发现有外出未归或者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做出处理,迅速与学校领导、班主任联系。

3、住宿生睡觉后,生活指导教师要做好巡逻检查,管理好住宿生的睡觉纪律。处理好住宿生的睡觉违纪情况。夜间应不定时进行巡逻,发现隐患及时报告,并填写好夜间巡查记录。

4、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如发现有其他人员干扰住校学生休息、住宿生生病、住宿生违纪、住宿设施不安全等异常情况,生活指导教师应及时做出恰当处理或向后勤处、学校领导报告。发现学生之间的摩擦和矛盾,应灵活处理,及时化解。

四、生活指导教师要管理好寝室清洁卫生和住宿生内务整理。

1.安排好寝室每天一次扫除、一周一次大扫除,并对各寝室的卫生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将情况及时与少大队负责人汇报。

2、要求住宿生每天起床后整理好内务:摆放好寝室物品,整理好床上用品,叠好被盖。生活指导教师应加强督促、指导,帮助住宿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低年级住宿学生,生活教师要多予关注,指导其学会相应的宿舍内务。

3、随时检查学生的床单被套枕头等清洁情况,并及时对其进行清洗和更换。

4、立足学校、学生实际,以讲座、张贴资料、家长座谈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寄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5、组织学生做好学校厕所的卫生工作,每天至少冲洗、拖擦厕所一次。

6、积极思考,做好宿舍文化建设工作,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

五、生活指导教师还应做好以下工作:

1.生活指导教师应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良好的师德,遵守并执行好学校的各项规章和决议,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待人和气,时时处处团结同事、关心爱护学生,尊老爱幼。

2、生活指导教师必须熟悉住宿学生基本情况并登记造册,知晓住宿学生家长联系电话,保证有事时能够在第一时间与家长取得联系。

3、维持住校生三餐秩序,按学生就餐桌号座次逐一检查,督促学生吃饱吃好。

4.随时关注宿舍内公共财产安全状况,检查、登记并向学校报告住宿设施的损坏情况。

5、教育学生安全用电,严禁学生拉接电线和使用电器。特别重视防触电、防火、防盗。

6.注重对学生的生理心理教育,女生活指导教师还要做好女生青春期知识教育。

7、着装,要让学生冬天不受冻,夏天不中暑。

8、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时,要沉着应对,迅速启动学生宿舍突发紧急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学生有序疏散,安全撤离。

该目标责任书落实情况作为生活指导教师绩效考核的前提条件。若责任人违反安全规定,导致安全卫生责任事故发生,由责任人承担相应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本责任书一式二份,学校和本人各存一份。

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校长):

生活教师(签字):

年月日

安全责任书(二)

为完善生活教师的管理,明确生活教师岗位职责,更好地关爱小朋友、服务小朋友,让家长放心、幼儿安心,幼儿园特与生活教师签订如下工作责任书。

1、忠于职守,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服从领导安排,做好住校幼儿教育管理工作,坚持服务育人,管理育人。

2、 遵守作息时间,按照学校安排,全天24小时都在学校值班。

3、工作内容:

(1)生活教师在幼儿就寝、午休和一日三餐时间内负责住校幼儿的安全教育工作,是小朋友在寝室内、就餐时发生安全事故的直接责任人。要随时观察小朋友有无病痛,有无不良反应及情绪异常等状况,若发现情况及时通知该幼儿班主任或学校领导进行处理。禁止小朋友玩火、触摸电源,杜绝小朋友上床后做危险动作。

(2)处理晚间小朋友突发事件,并及时向园长或值班老师回报。

(3)督促检查小朋友睡眠情况,并在小朋友就寝后关好门窗,防止外来人员入舍酿成后果。

(4)随时检查床位扶手、床板是否牢固,电线、灯泡是否破损漏电。负责检查寝室内有无管制刀具、棍棒、火源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若有情况需及时上报处理。

(5)每晚小朋友就寝时与值班老师一起清点小朋友是否到期,短缺小朋友要查明原因并做好记录。

(6)每天进行宿舍内务、清洁卫生检查,帮助、指导本寝室小朋友做好宿舍内务、清洁工作。

(7)督促小朋友按时就寝和起床。

(8)负责为小朋友打开水,防止开水烫伤。

(9)负责宿舍定时通风、定时消毒,防止传染病发生。

(10)负责所辖宿舍外的环境区卫生。

(11)负责所指定的水池卫生清洁工作。

4、经常对小朋友进行自理能力(刷牙、叠被、洗衣、扫地等)的培训,使小朋友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生活老师要及时将生病的小朋友通知班主任,并协助班主任为小朋友就医治疗。

6、生活老师对每个小朋友的性格、生活特点要了如指掌,及时和班主任、家长沟通。每晚要不定时的进行查看,帮助小朋友盖被子,防止小朋友晚上掉故发生。

7、关心、爱护、尊重小朋友,不辱骂、歧视小朋友,绝对禁止晚上把小朋友赶出室外。

8、凡有小朋友住校,生活老师必须到岗,且必须住在寝室。

9、因生活老师擅离职守、工作疏忽大意造成的一切后果,由生活老师负全责。

10、 生活老师必须服从学校安排,协助学校做好其他临时性后勤工作。不得无假擅自离岗。

11、本责任书一式两份,各执一份。

责任人签字:

幼儿园

年月日

安全责任书(三)

为确保全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增强教师安全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明确岗位安全职责,特制定教师安全工作责任书。

1.上课时,任课教师是学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本节课内学生学习活动的安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汇报。组织活动应做好学生安全保护工作。

2.发现学生身体不适,应及时通知班主任及学生家长。

3.每节课前点名,对缺勤学生要及时了解原因,必要时与班主任、家长沟通。

4..上课期间,学生因特殊情况提出离开学校,必须有家长(或亲属)到校或与家长认真进行沟通后教师方准给假。学生应持班任教师假条离校,值班门卫应认真查验核实,并做好登记。

5.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留惩罚性作业,对学生进行语言伤害,人身攻击,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或造成一定伤害和影响。

6.教师负责自己所使用功能室及教具、电教设备等物资的保管和安全检查。教育学生要爱护公物。放学后,要切断所有电器的电源,门、窗要上锁。每天坚持做好自己所负责功能室的设施设备的日常检查,发现问题和安全隐患要及时与后勤取得联系,妥善处理,避免因发现不及时,报告不及时造成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和安全事故。

安全责任书(四)

为完善生活教师的管理,明确生活教师岗位职责,更好地关爱学生、服务学生,让家长放心、学生安心,学校特与生活教师签订如下工作责任书。

1、忠于职责,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服从学校领导安排,做好住校生教育管理工作,坚持服务育人,管理育人。

2、遵守作息时间,全天坚守岗位。

3、工作内容:

(1)生活教师在学生就寝时间内负责住校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是学生在寝室内发生安全事故的直接责任人。要随时观察学生有无病痛,有无不良反应及情绪异常等状况,若发现情况及时通知该生班主任或学校领导进行处理。若发现学生有尿床、打被盖等现象要随时叮嘱,及时补救。禁止学生玩火、触摸电源,杜绝学生上床做危险动作。

(2)处理晚间学生突发事件,并及时向校长或分管领导汇报。

(3)督促检查学生就寝后关好宿舍门窗,防止外来人员入舍酿成后果。

(4)、随时检查床位扶手、床板是否牢固,电线、灯炮是否破损漏电。负责检查寝室内有无管制刀具、棍棒、火源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若有情况须及时上报处理。

(5)每晚学生就寝时与值班领导和教师一起清点学生是否到齐,短缺学生要查明原因并做好记录。

(6)每天进行宿舍内务、清洁卫生检查,帮助、指导各年级学生做好宿舍内务、清洁工作,并及时将内务、清洁好的和差的宿舍向有关领导汇报,进行公示。

(7)督促学生按时就寝和按时起床。

(8)晚餐时要到食堂协助维护秩序。

(9)负责为低年级学生打水,防止学生开水烫伤。

(10)负责宿舍定时通风,防止传染病发生。

(11)负责所辖宿舍内的环境区卫生,特别是学生大便若早上发现后应及时处理。

4、经常对学生进行自理能力(刷牙、叠被、洗衣、扫地等)的培训,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

5、生活教师要及时将生病的学生通知班主任并协助班主任为学生就医治疗。

6、生活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生活特点要了如指掌,及时和班主任、家长沟通。每晚要不定时进行查房,帮助学生盖被子,防止学生晚上掉故发生。

7、关心、爱护、尊重学生,不辱骂、歧视学生,绝对禁止晚上把住校生赶出学校。

8、凡有学生住校,生活教师必须到岗,且必须住在值班室。

9、因生活教师擅离职守、工作疏忽大意造成的一切后果,由生活教师负全责。

10、生活教师必须服从学校安排,协助学校做好其它临时性后勤工作。不得无假擅自离岗。

11、本责任书一式二份,各执一份。

主管校长:(签字)

生活教师:(签字)

安全责任书(五)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不断增强教师的综治安全防范意识,坚决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确保校园平安、稳定、和谐发展,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本责任书:

1、任课教师要遵守谁上课谁负责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细心观察、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防止学生之间发生口角,避免由于出现打架而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2、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守岗位,不得中途擅自离开岗位,不准学生随意私自离开教学场所,不能将学生驱赶出教室,不能以任何理由让学生离开校园,对学生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等事件,要及时通知班主任或学生家长,并妥善处理。

3、任课教师上课要及时检查学生数,若发现学生缺勤,要仔细询问其原因,若情况异常,要及时告知班主任及当日的值日领导,并妥善处理。

4、在实验课、活动课、体育课教学中,任课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要仔细检查教学场所及所使用的实验仪器、电源、药品和体育器材等,消除隐患,避免由于教师或学生使用不当而导致安全事故。

5、任课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识和急救知识,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应及时组织救护,保护现场,及时告知班主任和受伤学生的家长,并向学校汇报。

6、按时放学,未经学校许可,不得提前放学。放学后,任课教师若滞留学生,必须自己在场,不允许出现学生在、老师不在的现象。

7、任课教师组织开展各种校外活动,必须经学校批准,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安全因素,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8、学生参加本校各种训练队、兴趣小组活动,其安全由指导教师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