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能源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院能源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医院会计制度;风险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203-02
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面临的经济环境、经济活动日新月异,医院的筹投资活动领域也日益增多,如医院的兼并扩张、病房楼新建、大型设备购置,如何加强医院的风险管理、确保医院安全健康地运行,成为医院和卫生主管部门日益关注的问题。
风险管理实质是安全性问题,是医院健康发展的前提。在医院财务分析中体现安全性的主要方面就是分析医院的偿债能力。从根本上来讲,安全性要求医院既须具有某一时点上的静态性债务偿还能力,又具有平时盈利以及现金流入积累的动态性偿还能力。
新医院会计制度于2012年1月1日在全国施行,对旧的医院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浙江省医院财务制度实施办法也于2011年8月15日印发执行。下面就新旧医院会计制度在涉及风险管理方面的一些因素进行比较,开展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加强医院风险管理能力的探讨。
一、旧医院会计制度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负债方面核算内容不全面
旧医院会计制度主要反映预算资金收支情况,不能全面反映资金运动及资产负债状况。(1)资产方面,未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未对无形形资产计提摊销,虚增了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偏离越来越大;对外投资未分长短、不分股权债权投资,无法满足明细核算需要,不能进行准确地流动性分析;坏账准备仅就应收账款的余额进行百分比计提,存在计提范畴不全面、计提方式不灵活、未实行累计上限控制的问题,作为资产的抵减科目,将影响资产的真实性;未设长期待摊费用科目,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等分摊期一年以上的费用无法列计,一次性计入成本,不符合配比原则,影响资产的真实性。(2)负债方面,只能反映负债总体情况,不能反映其明细,比如将借款利息,一些应付账款、暂收款项都计入了“财政专项支出”或“业务支出”,对于负债的全面情况无法了解;医疗性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计算成本,非医疗性业务则采用收付实现制,两种会计基础并行,使得某些业务费用难以合理分摊,无法真实反映成本负债情况,不利于风险管理。
(二)财务报告体系不健全
(1)没有提供现金流量表,无法反映现金变动、货币资金周转、投融资产生的偿债能力、变现能力等实际情况,无法进行动态风险管理能力的分析。(2)资产负债表中左方列示资产和支出,右方列示负债、净资产和收入,动态要素(收入、支出)通过静态报表反映,不符合资产负债表的定义。(3)财务报告未经审计,不仅影响了财务报告信息的公允性和可信度,而且无法客观反映医院作为事业单位的受托责任,影响相关财务分析的准确性。
(三) 会计核算基础存在问题
旧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的会计核算除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均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的一般原则和本制度的要求进行。”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业务,只能反映现金交易信息,很多信息比如当期发生尚未用现金支付部分,非现金收支情况等都得不到反映,影响资产、负债情况的正确核算。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改进之处
(一)强化了资产方面的核算
(1)提高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标准,更符合当前的经济物价发展水平,有利于推进固定资产电子信息化管理,使流动性指标分析更加合理。(2)注重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的计提,新设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科目,作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抵减科目,如实反映资产。(3)对外投资分成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两个科目,并在长期投资下设“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两个二级明细科目,对外投资是影响投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重要内容,明细核算有利于动态和流动性风险指标的分析管理。(4)完善坏账准备,计提范畴扩至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更全面;计提方式可选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个别认定法等多种方式方法,更灵活;采取累计计提上限控制,更合理地控制坏账准备计提;还明确规定了进行坏账损失核销的明细事项。这些修改,使坏账准备计提更加合理,作为抵减科目,进一步保证了资产核算的真实性。(5)设置长期待摊费用科目,用于核算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等分摊期一年以上的费用,更好地体现权责发生制原则,取消旧医院会计制度中的开办费科目,开办费不再分期摊销,直接于开业时一次性计入管理费用,这借鉴于企业会计制度,使核算更加合理。
(二)财务报表体系更完整
财务报表涵盖了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总表、医疗收入费用明细表、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已与企业会计报表比较相似。尤其是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为医院风险管理能力提供了更多动态和多角度分析的可能性。
(三)医院财务报告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
明确医院对外提供的年度财务报告应按有关规定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由社会审计从内部控制(包含采购、付款、收款、销售等环节)和风险评估角度规范审计,便于在审计财务报表时即时发现问题,加快内外监督体系的形成,降低医院的运营风险水平。
(四)完全实行权责发生制
新医院会计制度则规定:“医院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突破明显,更加符合收支配比原则,有利于医院核算管理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三、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分析的探讨
医院风险管理能力的分析,主要是偿债能力分析,除浙江省医院财务制度实施办法中列出的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两个常用的指标分析外,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补充完善。
(一)增加速动比率、已获利息倍数指标分析
企业会计制度中,速动比率和已获利息倍数也是常用的偿债能力分析指标,速动比率同流动比率反映的是短期偿债能力,已获利息倍数同资产负债率反映的是长期偿债能力。现在,医院的药品、卫生材料、低值易耗品等库存物资占资产比例较大,基建项目的建设、大型设备购置等筹融资金额较多,此两个指标对医院而言,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公式中“速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减去变现能力较差且不稳定的存货、待摊费用等后的余额。因此,速动比率较流动比率更加准确、可靠地评价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其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传统认为,速动比率的安全标准为1。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
该指标不仅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偿还债务的保证程度,它既是企业举债经营的前提依据,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其重要启示:若要维持正常偿债能力,从长期看,已获利息倍数至少应当大于1,而且越高,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就越强。
(二)合理选择坏账准备、存货成本、低值易耗品成本的计提方法
新医院会计制度中规定,坏账准备有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个别认定法等多种计提方式;存货成本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等确定方法;低易耗品领用实行一次性摊销,个别价值较高或领用报废相对集中的可采用五五摊销法。不同的计提方法,均有不同的适用情况,并产生不同的核算结果,医院财务人员对以上3个科目应针对单位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计提方式,准确核算单位的资产负债情况。
(三) 进行流动负债的构成分析
通过流动负债的构成分析,分析偿还债务的紧迫程序。一般情况下,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应付社会保障费、应交税费、其他应付款等属于近期偿还的债务,偿还的紧迫性较强。我们可以通过货币资金与流动负债比较、货币资金与需要立即支付的项目比较,从需求的角度说明医院的实际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
(四)业务活动的现金流量分析
由于存货、待摊费用的不可快速变现性,医院真正能用于偿还债务的是业务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而不是流动资产。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医院的现金流量表,来观察业务活动中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充裕。同时,通过相关的比率计算进行资产迅速变现能力的流动性分析,反映流动性的指标主要有现金到期债务比、现金流动负债比等。
现金到期债务比=业务活动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的债务
公式中”本期到期的债务”是指本期到期的长期债务和本期应付票据,通常这两种债务是不能展期的,须如数偿还。
现金流动负债比=业务活动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
以上两个比率可以反映医院的即期、现时偿债能力,均可与同行业的平均数值进行比较,说明医院的自身偿债能力。
(五)财务报表以外的分析
医院的实际偿债能力,还有来自于财务报表外的因素,分析时不可疏漏。(1)增加短期偿债能力的因素。未使用的银行贷款限额指标,可以随时增加医院的现金,提高支付能力;即将变卖的长期资产,可增加短期性变现能力。(2)减少短期偿债能力的因素。未作记录的或有事项,如已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没有了结的诉讼案件、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赔偿等,一旦成为事实上的负债,将会加大医院负债,减少短期偿债能力。(3)长期资产的价值因素。财务报表只反映了资产的成本,不能反映资产市价。如果医院有大量市价超过账面价值的资产,就意味着有一笔潜在收益在未来某时候可以实现,从而增加医院的偿债能力;反之,则会减少医院的偿债能力。(4)长期租赁的影响。医院的经营性租赁如果业务量大、期限长或具有经常性,则构成了长期性筹资,虽然不包括在长期负债之内,但到期时必须支付租金,会对医院的偿债能力产生影响。(5)或有项目。或有项目的特点是现存条件下的最终结果不确定,一旦发生便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在分析报表时,必须充分关注会计报表附注信息,以了解资产负债表外的重要负债项目。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医院会计制度[Z].2012-01-01.
[2] 财政部.医院会计制度[Z].1998.
篇2
为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工作,切实有效地发挥证券交易所对证券市场的一线监管职能,现通知如下:
一、证券交易所应加强市场监察工作的制度建设,证券交易所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市场监察工作。证券交易所应当对市场监察部门的职责和工作程序作出详细规定,建立健全监察部门工作人员守则和岗位责任制。要增加市场监察部门的人员和设备,充实市场监察部门的力量。
二、证券交易所监察部门应当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建立市场监察工作日志,详细记录和总结每日的市场监察工作,包括当日市场价格或成交量波动较大的股票及初步分析、接受客户的举报或投诉及处理情况、对重点股票和重点股票帐户的监督情况、需要进行重点调查的事件、需要继续跟踪分析的股票或帐户,当日提交上级的调查报告或案件处理意见等。
2.对每日涨跌幅度在7%以上的全部股票,应当将每只股票成交金额前5位的营业部名单和当日买入、卖出数量最大的5个股票帐户存档备查;上市公司公布财务报表、分红配股方案及其他可能影响股票价格的重大事件公告时,或者出现关于某公司的市场谣言时,应当将相关时段内买入、卖出该公司股票数量较大的营业部名单和股票帐户存档备查;对有涉嫌违法违规行为的机构或个人要进行专门调查并作出结论,短期内不能确认的,应当进行跟踪分析。
3.发现涉嫌违反证券法规或交易所业务规则的事件,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并在证券交易所职权范围内予以处理。案件情节较为严重或涉及范围超出证券交易所职权的,应当在继续进行调查的同时,上报中国证监会。
三、证券交易所要认真完成中国证监会交办的事项。对中国证监会交办的有关事项,应当组织专门小组进行落实,并将详细调查情况、处理结果上报中国证监会,中国证监会在必要时将对证券交易所的调查结果进行核查。
篇3
一、能源审计的依据
能源审计主要依据有关节能法规和标准,其中能源审计标准最早参考GB/T17166-1997《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和《江苏省公共机构能源统计、能效公示、能源审计、能耗分项计量系统建设实施细则(暂行)》(2009年3月江苏省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2010年10月12日江苏省DB32/T1645.5-2010《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规范第5部分:能源审计》,成为早期江苏省开展公共机构能源审计的主要标准依据,2014年12月31日的GB/T31342-2014《公共机构能源审计技术导则》,为公共机构能源审计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提供了共性方法指导。
二、能源审计的任务来源
能源审计可以自行开展或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从目前地市级公共机构自身情况看,尚不具备自行开展能源审计的条件,一般需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能源审计任务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政府节能主管部门委托的审计任务,地方机关事务管理局根据年度节能工作需要,每年制定公共机构能源审计计划,确定被审计公共机构单位名单,委托有资质的能源审计机构实施。2.用能单位委托的审计任务,当用能单位对能源审计有需求时或政府节能主管部门对能源审计有要求时,用能单位会自行委托,实践中这种情况常发生在当公共机构创建省级或国家级节能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时,或有意向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工作时。
三、能源审计的工作流程
开展公共机构能源审计时,一般可按如下程序实施(见图1)。1.接受委托:签订协议,约定审计单位和委托单位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并协商相关配合事宜。2.制定审计方案:根据委托协议制定审计方案,确定审计周期,明确审计范围和内容,给出审计时需要配合的部门及人员情况,审计方案与被审计单位充分沟通并经确认。3.现场审计:召开审计动员会,宣传能源审计作用,指导被审计单位填写《公共机构能源审计前期填写资料》(此为我所自行编制),前期资料包含建筑信息、车辆信息、管理制度、财务账单、人员档案、用能设备台账、能源计量器具台账等,根据前期资料查阅原始记录、凭证,核验有关内容,与相关人员座谈,运用检测仪器对主要用能设备进行测试,评估用能设备的运行效率和查找节能潜力点。4.编制审计报告:根据现场审计情况依据审计标准编制能源审计报告。5.反馈初稿并修改:向被审计单位提交审计报告初稿,被审计单位反馈修改意见,协商修改,由被审计单位确认审计报告。6.专家评审:由政府节能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能源审计报告进行评审、验收,返回评审意见并修改。7.定稿确认:能源审计报告定稿后印刷成册,由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盖章签字确认。8.后续跟踪服务:定期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回访,帮助整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落实审计中提出的节能技改项目。
四、能源审计工作总结
2010年至2015年,我所先后对37家公共机构进行了能源审计,审计任务主要来自政府节能主管部门,少量来自用能单位,涵盖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医院、银行等各类型公共机构,建筑面积从1800m2到141129m2不等,审计面积合计623838m2,用能人数少则35人多则7562人,涉及能源种类覆盖电、水、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等,所在审计期能源消费总量折合当量标准煤9369t,建筑面积和单位建筑面积综合能耗情况如图2所示,用能人数和人均综合能耗情况如图3所示。由图2、图3可以看出地市级公共机构在建筑面积、用能人数、用能单耗上差异较大,单耗水平参差不齐,对照江苏省DB32/2663-2014《行政机关单位综合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规定的行政机关能耗限额限定值,单位建筑面积综合能耗≤20kgce/(m2•a),人均综合能耗≤780kgce/(人•a),部分公共机构节能空间巨大。审计共提出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14项,可节约能源折合当量标准煤508.90t,综合节能率为5.43%。此次能源审计暴露出地市级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存在以下共性问题:1.机构不健全,均已成立节能领导小组,但成员多集中于各部门领导,真正从事能源相关工作的人员未名列其中,各成员分工不明确,缺少配套的部门责任和岗位职责。
2.制度不完善,多已制定针对节约某种能源的制度,而能源管理其他环节如能耗统计、设备管理、计量器具管理、能耗考核的制度尚缺失,现有制度执行情况差。
3.缺少用能设备台账,能提供出的设备清单也是固定资产台账,而固定资产台账较少涉及设备的参数信息,设备台账的缺失不利于排查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落后设备。
4.能耗数据多依靠供能单位的费用结算账单,能源实物量的获取依赖能源消费金额和平均单价,鉴于各个供能单位的结算时间点不一致、不同供能单位的计费周期可能有差异、能源的价格波动、能源的阶梯计价、预付费结算能源等现实情况的存在,此种能耗统计方式给年度综合能耗核算带来较大偏差。
5.能源计量器具管理近乎缺失,缺少器具台账、器具闲置、器具检定率低等情况较普遍,多个独立法人单位共用办公建筑而无分户计量表,能源消耗纠缠不清,部分单位出租区域的结算电能表、水表未首次检定或已达更换年限。
6.节能技改项目推进缓慢,能源消费结构中新能源占比极低,主要受资金预算环节掣肘,新型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也面临着收益分享方式的挑战。
五、下一步工作方向
1.人员培训针对审计中发现的相关人员缺少节能、计量、统计方面知识的情况,组织计量技术机构业务骨干宣讲《节约能源法》、《计量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节能、计量标准,增强人员的节能意识、计量意识,普及能源计量知识,逐步提高人员的能源管理水平。
2.计量器具管理指导公共机构健全计量器具管理工作,制定能源计量器具基本管理制度,建立能源计量器具台账,制定计量器具周期检定计划,针对审计中发现的计量器具未检定、达到更换年限、准确度等级不达标等情况,指导公共机构对相关计量器具采取送检、报废或更换处理,并积极提供高效便捷的检定服务。
3.能效测试对审计中发现的低效用能系统持续跟踪检测,指导公共机构采取措施纠正供配电系统存在的功率因数低、变压器负载率低和照明系统存在的电压偏离、照明功率密度偏高、照度偏低等问题,提供其他测试服务: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测试、风机水泵系统测试、节能技改节能量验证测试等。
篇4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节约使用能源和提高利用效率为主题,以贯彻《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和《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为主线,以创建节约型公共机构为抓手,围绕重点领域,实施重点工程,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健全管理体制,完善政策节能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公共机构的表率示范作用,带动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开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率先垂范,注重发挥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带头作用;坚持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相结合;坚持日常节约管理与源头控制相结合;坚持政策激励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引导公共机构自觉节能;坚持行为节能、管理节能与技术节能相结合。
三、工作目标
(一)宏观节能目标
到年,以年市公共机构能源消耗为基数,人均能耗下降15%,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12%。
(二)宏观管理目标
到年,建立完善全市公共机构节能组织管理体系、政策法规和制度标准体系、能耗统计系、监督考核体系、宣传培训体系,形成全县各级公共机构节能管理长效机制。
四、工作重点
(一)重点领域
1、公共机构办公建筑及用能系统。新建公共建筑严格按国家有关规范、标准进行节能设计,全面推广使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发挥公共机构新建办公建筑在节能及用能管理方面的带动作用。乡镇(街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级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大力推进配电、空调、电梯、饮用水设备、食堂灶具、排烟设备等重点用能系统节能改造。
2、政府采购。深入推进高效节能产品政府采购,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文件要求,落实国家有关强制采购或者优先采购的规定。鼓励采用国产自主产权、技术先进、能源效率等级较高的节能产品,发挥政府采购的宏观调控功能和市场导向作用。
3、公务用车。加强公务用车编制管理,压缩公务用车规模,优先选用低能耗、低污染、使用清洁能源的车辆。严格车辆使用管理,全面实行定点加油、定点维修制度,推行单车能耗核算制度及定期核定行驶里程、用油额度、运行费用支出统计报告和公告制度。
4、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大推广公共机构应用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的力度。开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光热发电、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试点示范工作。
(二)重点工作
1、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工程。在全县各级机关、学校、医院、科技场馆、文化场馆、体育场馆等公共机构中选择节能工作基础较好、能耗总量较大、具备一定代表性的40家单位,开展示范单位建设,重点推进建筑围护结构及用能系统的节能改造,树立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典型。到年,实现示范单位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明显低于县公共机构平均能耗水平。
2、绿色办公工程。推进办公设备节能:推广服务器、电脑、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节能型办公设备,严格控制待机能耗标准,采用先进的电源管理技术,实现零待机。
推进数据中心配电和制冷系统节能:采用优化布局、间接自然冷节,UPS绿色休眠节能技术,改造UPS供电和措施,建立绿色数据中心,有效降低电耗,实现数据中心的总体能耗水平较年有明显下降。
3、绿色照明工程。新建建筑要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安装高效照明产品。既有建筑要加快淘汰低效光源,推广紧凑型荧光灯、直管荧光灯、LED灯等高效光源,楼梯、走廊、卫生间等公共部位的照明,安装节能技术较为成熟的延时开关或感应开关等自动控制装置,对于大功率的公共照明系统,加装智能照明控制设备,年实现县10家节约型机关示范单位办公区高效光源使用率100%,年县级层面实现100%,乡镇(街道)层面实现100%。
4、分户计量工程。倡导集中办公区供气(热气、冷气)、供水、供电实行分户计量,通过精细化、人性化的管理手段,有效减少能源资源浪费,明显降低行政开支。新建建筑或者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分户计量装置、室内温度调控装置和供气(热气、冷气)系统调控装置。“十二五”末,力争实现所有公共机构办公建筑按单位加装独立的计量仪表,实行按照实际用量收费。
5、合同能源管理示范工程。鼓励公共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引入市场机制,完善多种资金参与政策,建立充满活力、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公共机构节能服务市场。到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机构节以有服务体系,建成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示范工程20个,合同能源管理成为公共机构实施节能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年在县直部门中选取1—2家开展试点工作。
6、节水工程。重点推广节水器具,开展雨水收集和中小回用试点示范工作,积极开展水平衡测试。年完成所有公共机构的水平衡测试,85%以上公共机构通过市节水型单位验收。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重点推进县乡两级组织机构建设,年县级设立公共机构节能科室,完成定编、定岗工作。到“十二五”中后期,建立起乡级公共机构节能组织管理机构,落实人员编制。期间,推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系统能力相应的节能管理和监督机制;“十二五”末,构建起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相互配合的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体系。
(二)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制定出台《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县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定额额标准》、《县公共机构节能考核评价制度》、《县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监督检查制度》,完善《县公共机构节能联络员工作制度》、《县公共机构节水节电管理制度》,建立起系统、完备的法规制度体系。制定《县节约型机关评比标准》,纳入县级文明机关考核体系,推动全县节约机关建设。
(三)建立节能资金保障机制。设立县级公共机构节能专项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用于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节能改造,监督管理,以及宣传培训、信息服务和表彰奖励等。对重大公共机构节能改造项目和重大节能技术示范项目,给予投资和资金补助支持。
(四)开展检查和考评活动。抓紧组建公共机构节能执法队伍,依法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机构节能监督检查。每年定期组织全县公共机构节能检查工作,适时开展能源消耗定额、能源审计等专项检查。将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纳入县、乡机关年度目标考核。定期开展全县公共机构节能专项评比表彰活动。
篇5
一、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到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以上(以2005年可比价计算),年均下降4.50%以上;全市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13%以上,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23%以上;重点耗能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培育50家节能示范单位。
(二)基本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以科技创新、依法监管为保障,坚持节能降耗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强化管理相结合,坚持控制源头与存量挖潜相结合,坚持依法监管与政策激励相结合,坚持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努力形成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公众主动参与的节能工作格局,积极营造有利于推动节能工作的良好环境,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二、着力抓好重点领域的节能
(一)强化工业节能。推广一批先进成熟实用技术、工艺、装备,提升发展一批节能型企业,淘汰一批落后工艺装备,关停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突出抓好建材、印染、电力、金属压延加工、化工、造纸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组织实施重点用能企业节能行动,引导鼓励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严格控制高能耗项目引进。重点抓好工业锅炉、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成品油、电机调速、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技术改造。引导用热企业集聚到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开发区、工业园区或工业功能区,扩大集中供热范围。
(二)推进建筑节能。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按照节能标准组织建筑项目论证、设计、施工,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建筑技术和新型墙体材料,加大现有宾馆、饭店和政府、商业大楼等公共场所节能技术、节能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积极倡导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重点推广太阳能与建筑物一体化设计,全面实施建筑节能50%标准。到“十一五”末主要城镇建筑节能65%标准实施率达到50%以上,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使用率达到30%。
(三)加强交通运输节能。积极推进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通过运力结构调整、大吨位货车和标准化船型的推广,发展公共交通与现代物流集约配送,降低运输能耗;鼓励使用醇醚类、燃料电池等节能环保型混合动力交通工具,倡导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小排量汽车,加快老旧汽车的报废更新。“十一五”期间,各类机动车船的能效提高5%,实现节约和替代石油制品10万吨。
(四)引导商贸和民用节能。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居民住宅中提倡采用高效节能办公设备、家用电器和太阳能,大力推广使用半导体灯、双端荧光灯、自镇流荧光灯、高压钠灯和金属卤化物灯等高效节能灯及其照明系统。争取到“十一五”末,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万元营业额能耗分别比2005年下降20%、18%。
(五)抓好农村节能。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装备,加快农业提水排灌机电设施更新改造,推广“畜禽养殖——沼气——作物”模式,推进太阳能光伏治虫技术和秸杆气化技术,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
(六)推动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节能。各级政府机关要率先垂范,带头节能,努力成为全社会节能降耗的表率。以节电、节油为重点,抓好政府办公楼等公共建筑物空调、照明系统改造和公务车节能,努力降低机关用电总量。严格执行政府节能目录采购,优先选购节能产品、节能材料,带头采用声控照明技术,率先淘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低能效设备和产品。
三、着力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要求,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为主,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优化升级带动转变,立足节约能源推动发展。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避免由于决策失误造成能源浪费。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能耗低、污染少的优势,积极推进服务业集团化、网络化和品牌化经营,引进先进服务技术和服务标准,创新服务产品,促进规模经营,提高竞争能力,尽快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信息、科教、文化等知识型服务产业,加快提升商贸流通业产业层次,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娱乐、旅游及生活消费型产业层次。
(三)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格控制新建、扩建、改建高耗能项目,把能耗指标作为项目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标准,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限期淘汰不符合能耗标准的在役机电通用设备。凡不按期淘汰的企业,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和停止供电;凡属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对高能耗行业实行差别电价。积极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
(四)优化用能结构。创导科学、依法、诚信用电。大力发展高效清洁能源,推广使用太阳能、生物质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提高天然气应用比重,积极推广煤炭气化燃烧技术。
四、着力推进节能技术进步
(一)加强节能技术攻关。各级政府要把节能作为科技投入的重点,加大对节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新型照明、节能空调、建筑保温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对高效能工艺技术、产品以及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加快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二)加强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定期编制《节能及清洁生产导向目录》,引导企业重点应用节能新技术,加快引进、消化、吸收一批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强对传统工艺、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进一步推广变频调速、纯低温余热发电、炉窑煤炭气化燃烧、灯光节电器、太阳能集中制热、冰蓄冷空调、地源热泵空调、空气源热泵等节能技术(产品)。抓好一批节能型和清洁型示范企业(项目),树立节能典型,整体提高企业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三)加大耗能设备工艺更新改造力度。制订和实施分行业的耗能设备工艺更新改造计划,应用先进适用节能技术替代传统工艺、生产设备。组织实施燃煤工业锅窑改造、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建筑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重点节能工程,积极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加快拆除集中供热有效范围内的现有工业锅炉。
五、强化节能管理
(一)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组织实施能源审计,定期公布重点用能单位名单,并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进行定期检查评估,每季度公布重点用能企业能源消耗和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等指标完成情况;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能源平衡测试和节能专项检查等工作,指导企业做好节能方案;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推进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工作的开展。各级政府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与各重点用能单位签订节能任务书,加强指导、监督、服务和考核,并辅之一定的奖罚措施。重点用能单位要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强化基础工作,设置能源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将节能降耗的目标和责任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并加强监督检查,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水平。
(二)实施GDP能耗公报制度。统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每年向社会公布各县区万元GDP综合能耗及降低率等指标完成情况;每半年公布各县区万元GDP电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等指标完成情况。
(三)大力推广节能管理新模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创新节能新技术推广机制,积极引进先进的节能管理模式,大力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DSM),探索合同能源管理(EMC)模式,及时向社会节能降耗技术、设备、管理和政策等方面信息,加强对重点节能降耗行业、企业及产品的跟踪指导,组织开展技术推广交流活动,举办节能产品推介会和节能产品展示活动。
(四)加强能源执法监管与能源监测。加强节能管理队伍建设,充实能源执法监管力量,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完善节能监管体系,年综合能耗100万吨以上县区要建立健全能源利用监测(监察)机构,添置必要的监测设备,保障执法监管经费,依法开展节能执法和监测。积极创造政策条件,支持和鼓励有实力和资质的投资者和专业人员进入节能技术服务市场,开展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提供节能项目评估、设计、融资、施工、运行管理等全方位的服务,推动企业能源利用状况的改善。
(五)进一步健全统计和计量体系。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能源统计工作,充实统计队伍力量,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统计部门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能源统计制度,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统计资源,建立能够科学反映各地区、各行业能耗水平,并与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相衔接的节能统计体系。对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实行下管一级,力求数据真实可信。有关涉能主管部门要加强本部门能耗统计工作,依法及时向统计部门报送有关能耗数据。统计部门要及时向有关领导和能源管理部门提供相关能耗数据。有关部门要把实现节能指标作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和监测的重要内容。
质监部门要依法加强能源计量管理,督促用能单位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狠抓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的落实,做好能源计量器具的定期检定、校准,强化能源计量数据的应用和管理,引导企业全面建立能源计量检测体系,提高计量保证能力和计量管理水平;依法加强已实施能效标识的产品监管工作。
(六)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联审制度。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报告),应当包括合理用能的专题论证或节能篇(章),对高能耗项目实行合理用能审查,对达不到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项目,不得审批、核准、备案,对未经批准擅自建设的,要依法追究直接负责人的责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招商引资中,要将项目万元增加值能耗作为重要审核条件,严格把关。
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一)加大政府节能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对节能的支持力度,在编制预算时要安排节能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推广应用、示范试点、宣传培训、信息服务和表彰奖励,节能服务平台建设和先进节能管理模式推广应用的运作等所需费用,形成支持节能的稳定资金渠道。建立市节能降耗专项资金,用于节能降耗专项支出。各级政府也要根据财政情况,安排相应的节能降耗专项资金。
(二)拓宽节能融资渠道。金融机构要加大对节能项目的支持力度。节能主管部门要加强与金融主管部门的联系,向社会和金融机构推介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节能项目,推动和引导社会各界对节能降耗的资金投入。鼓励企业通过市场直接融资,加大节能技改投入。鼓励担保机构对节能项目进行投资担保。
(三)强化政策引导。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对在节能管理、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及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重点用能企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节能奖励办法,对节能工作中作出贡献的车间、班组、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节能奖励资金计入工资总额。
(四)充分发挥企业节能的主体作用。各类企业要认真贯彻和执行国家和省的节能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标准,重视本企业节能工作,在技术节能、结构节能和管理节能上狠下功夫,努力做到“增产不增能、扩建不扩能、增能靠节能”。重点用能企业应加强能源管理,编制节能降耗行动方案,落实能源管理制度,层层分解节能目标,逐级考核,定期向政府统计部门和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如实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节能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以及宣传培训等。
七、加强组织领导
(一)切实加强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召集、分管市长牵头,宣传部、农办、发改委、经委、财政局、统计局、质监局、农业局、贸粮局、机关事务管理局、旅游局、教育局、科技局、卫生局、建设局、交通局、电力局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单位的节能降耗协调会议制度,设立**市节约能源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委。市发改委要强化综合规划,制订完善产业政策,探索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实施差别电价;市经委要做好市节能办的日常工作,加强对节能降耗工作的综合协调,指导、督促全社会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市财政局要落实节能降耗专项资金;农业局要做好农村新能源的开发、推广应用和农机的节能工作;贸粮局负责做好煤炭、成品油的供应和商贸流通领域的节能降耗工作;市机关事务局要指导督促各级机关落实节能措施;教育局负责将节能常识列入中小学的教育内容,督促中小学校采取节能措施;市科技局要加大对节能科研项目的扶持力度,技术创新资金优先给节能科研项目;卫生局负责抓好医院的节能降耗工作;市建设局负责做好建筑节能规划,组织实施建筑节能标准和建筑领域的节能工作;交通局负责做好车辆、船舶的节能工作;电力局负责电网结构优化,降低电网电力损耗,推广电力需求侧管理;各县区、居民社区、村委要组织开展群众性的节能降耗活动;各行业协会要组织开展节能经验交流活动,电力、建材、纺织行业要组织开展以节能降耗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上述及其他相关部门都要按照各自职责,切实抓好本领域的节能降耗工作。各县区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一个覆盖全社会的节能工作网络。
篇6
关键词:跑冒滴漏 资源节约 精细化管理 医院资源管理
一、医院跑冒滴漏概念
目前,医院质量管理中存在“跑冒漏滴”的不规范现象。所谓“跑冒漏滴”,是指医院在实施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种不规范的现象:“跑”,是指认为破坏制度、制度执行力较差,甚至是不受质量管理制度的约束和控制;“冒”,是指制度管理与医院的现实条件不匹配,制度难以融入医院的管理环境中;滴,是指工作递接程序出现失控,责任主体不明确,惩罚不到位等情况时有发生;“漏”,是指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管理盲点,制度本身存在疏漏之处致使工作计划落实不到位。
由于医院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涉及到各环节、各工序,甚至精细到每个指令。一旦其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医院质量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此,作为质量管理的主要规范对象之一,杜绝“跑冒漏滴”现象无疑成为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部分。
二、医院跑冒滴漏原因分析
在执行过程中不按已经确立了管理规范化的格式与标准化的操作过程以及体系文件要求去做,不按规范的操作程序去执行,还有操作行为或事件没有受到制度约束或控制;体系文件中的“深”和“细”不适应现象管理的要求,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新改进、新调整,从而“冒”出新变化;在部门与部门这样两个连续的操作过程之间,医院人员没有做好信息传递、沟通,或执行时出现责任不清、推诿、扯皮等问题;很多事情无人看管、操作、实施,或者这些事情没有被发现或觉察,进而没有去督导、检查,更没有落实到位、到人,从而导致管理疏漏。
医院能源管理手段还处于手工阶段。比如,医院对水、电、汽的使用管理,目前还未脱离手工抄表、人工统计的传统方法,对新信息时代下电子统计工具的使用有限,从而造成误差大、数据统计不及时甚至精确度不高等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成本核算不科学、不客观。
三、医院跑冒滴漏解决方法
(一)建立、健全资源信息的管理体系
医院“跑冒漏滴”现象存在于质量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相对应的,杜绝“跑冒漏滴”的解决方案也需贯穿于医院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因此,建立、健全资源信息的管理信息就十分必要。资源信息管理从持续动态上来看,可以分为统计、分析和改进三个环节。
作为资源信息管理的起始环节,统计无疑是最基本的过程,通过大量长期的相关数据来发现规律、查找问题,从而为后一阶段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分析,是通过统计这一前期工作所提供的基础资料,对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必要时还需要计算,从而提出可以改进的对策和方案。这一阶段的工作并不复杂,更多的是需要投入细心和耐心。
改进是结合分析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对问题进行整改和具体实施。这一阶段并不意味着需要大规模的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有些时候,对工作流程进行简单的优化,就可能取得很大的改进效果。
上述三个环节的工作是一个长期行为,并且始终贯穿于质量管理的全过程。与此同时,这三个环节的工作还需要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来进行整合。因此,医院实现资源节约和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完备的资源管理体系。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依托于强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过利用高性能、智能化的仪器设备来组成监控系统,对底层数据,包括水、电、汽等能源的耗用量等进行采集,结合实际的使用情况进行二次开发,为其他系统提供数据接口。
(二)提高环保节能意识
只有提高人们的主观意识,才能更好地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和精细化管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的节能意识;通过内部的刊物定期开辟专栏来报告节能措施,从而鼓励大家达到对有限的物资进行高效地利用。最后,通过能源成本考核加强职工环保节能的动力,将能源耗用成本分配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使能源耗用情况与部门经济效益挂钩促使大家提高节能的意识和行动。
(三)构建职工自主评价维护体系
培养职工对“跑冒漏滴”的管理情况进行自主评价与维护。医院可建立以班组、科室为单位的自主维护系统,定期组织职工开展讨论,对浪费行为进行汇总披露,并鼓励职工提出可改进的建议和措施,集众人智慧,解决部分相对容易的问题。对于一些难度较大,情况较复杂的问题,医院可以通过采集专家意见,提高“跑冒漏滴”的治理效率。通过渐进式改进的体系和专家诊断团队等手段,构建科学完善的职工自主式评价维护体系,从根本上提高职工节约资源的意识。
(四)实行医院全面成本核算
科学的成本核算管理是医院获取利润的一个重要途径。医疗费用和成本的降低,可以使医院的利润实现增长。从成本管理的角度讲,全面的成本核算管理要求医院经营管理者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视度,将内部管理作为重中之重,去真正地走一条精品的资源节约型的经营道路。
为推行全面成本管理,医院还应将水、电、办公用品等资源的耗用量纳入到员工考核体系中,把资源节约、降低能耗与职工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从主观性上加强职工主动节能的意识和习惯。实践证明,质量、效益的提升和提高,需要管理来做保证。在根治“跑冒漏滴”的问题时,医院需要坚定不移地落实目标岗位责任制,通过制度约束,向管理要效率,向成本要效益,才能全面贯彻落实医院的全面成本核算。
(五)坚定不移落实费用包干制度
为了杜绝浪费,让卫生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医院除了在整体预算的基础上进行约束,同时还需要将具体的费用支出预算指标层层分解到各科室、各责任部门。相关责任部门在总预算指标内自行控制,但对于一些定额指标则需要一年一变,一年一定。值得注意的是,各科室、各责任部门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财务管理的有关要求,明确各项费用支出的审批流程,建立费用支出的内部审计制度以保证预算的贯彻执行。
(六)使用ERP系统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大量电子管理技术已经开始广泛运用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ERP系统的推广也越来越受到众多企业的重视。在此背景下,医院在经营管理中引入ERP系统管理将成为必然趋势。首先通过财务系统ERP与业务系统的对接,实现医院财务数据“数出一门”,从而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
此外,从医院长期发展的战略角度而言,建立EMS(资源管理系统),并将其引入到医院电子化办公体系会对医院未来运营产生重大影响。EMS系统的建立可以解决医院现有办公系统中由人工统计和手工录入的系统弊端,从而提高数据质量的准确性。
(七)建立医院信息系统(HIS)
为了使医院的各项工作上一个台阶,医院要积极建立医院信息系统(HIS),也就是说,医院的整个流程均采用计算机管理,包括从门诊挂号、划价、收费、取药到住院登记、医嘱录入及医院结算,这样能够解决门诊病人看病三长一短,还能提高收费透明度,继而杜绝原有的跑冒滴漏,在让医院各科室工作效率及计算机应用水平能有一定提高的同时也大大提升医院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另外,领导在做决策时也可以参考各种数据,挖掘各种数据,看到数据背后反映的问题,从而做出最好的决定。当然,在整个医院工作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管理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问题,一旦系统出问题,医院将会有巨大的损失。因此,HIS系统的建立应该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一起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HIS系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以上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整个医院的管理水平,从源头上防止医院“跑冒滴漏”现象的继续出现。
篇7
一、2009年节能监察工作总结
2009年,在市发改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委内各科室的大力支持下,中心全体同志团结一致、解放思想、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共同努力,自6月份第一批人员到位以来,紧紧围绕全市节能降耗开展各项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中心工作走上了正常轨道,较好的完成了市发改委交办的各项任务。
(一)健全机构、整章建制,狠抓基础建设
市节能监察监测中心,是市编办2008年9月23日以【2008】
75号文批准设立的节能监察机构,是在原市技术监督局-能源监测所的基础上更名组建。2009年6月份第一批人员到位,7月份委党组任命的中心主任到位,随即中心对人员进行了岗位分工。中心设一正三副,成立了综合管理室和两个节能监察室及监测实验室。人员由原能源监测所转入9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3名,目前中心在职人员13人,加上2名退休人员,共计15人。经过整合后的××*市节能监察监测中心,办公地址设在市发改委16楼(1601-1605室)。
中心成立以来,首先从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抓起,制定了一系
列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节能监察制度。如:《关于严肃工作纪律的十项规定》、《科室职责、室主任职责、室副主任职责、职工职责》、《关于印章管理的暂行规定》、《学习制度》、《考勤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制度》、《工作现场安全管理规定》、《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车辆使用管理办法》、《2009年度副科级及其以下干部职工考核工作方案》、《(重点用能企业,商场、酒店,公用机构)节能监察工作程序、节能监察基本要求及每类监察各10余个支撑规定和监察文书格式等》。目前还在制定和完善其它规章制度。
(二)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7月初,我们就制定了学习制度,下发了学习法律知识的通
知,并分期编写自测题组织中心人员进行学习,要求全体人员必须在两个月内学习和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河北省节约能源条例》、《河北省节能监察办法》等20余个法律和法规。通过学习,在参加全市执法证补考时,中心人员全部一次通过市政府组织的执法证闭卷考试。另外,我们还积极选派人员,参加省中心组织的网管员培训,并在省节能监察网站上设置××*节能监察监测网上信息系统,为做好节能宣传和开展节能监察监测建立了信息平台。9月份,我们参加了中国设备协会在西安市主办的锅炉节能研讨会,对了解国家锅炉运行现状、锅炉节能潜力及对锅炉进行节能改造的先进技术和方法,指导我市开展节能专项设备改造起到指导性的作用。10月份我们组织力量到省中心和石家庄、邯郸、衡水三市进行学习考察,学习了省中心和三市在开展节能评估、节能审计、节能监察及内部管理的经验,并参加了国家发改委在杭州市组织的节能评估工作培训。11月份,我们按照秦发改环资2009年331号文件要求,在四季度开展对22家企业进行执法监察之前,组织中心全体人员集中培训、模拟演习,为开展执法监察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深入企业调查摸底,建立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基础档案
在中心成立初期,由于还不具备执法监察条件,我们就组织
中心人员开展对全市5000吨以上重点能耗企业进行摸底调查,建立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基础档案。按照秦发改环资2009150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报送工业行业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状况的通知》精神,我们采用组织召开由各县区发改局、开发区经发局、山海关工促局及重点用能企业参加的节能工作调度会和组织人员到重点用能企业现场调研、电话联系等形式,对全市72家重点用能企业进行了能源利用状况调查,并形成了调查报告。期间,我们还督促企业填报了《重点用能单位基本情况表》、《能源消费结构表》、《能源实物平衡表》、《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指标情况表》、《节能目标完成情况》、《重点能耗设备情况表》等表,并按企业逐一建立了能源档案,对企业的用能情况、设备情况、节能潜力、节能项目等进行了详细记录。同时,我们还按照省节能监察监测中心工作会议部署,以秦节监综20093号文件,下发通知,对我市工业企业炉窑、锅炉现状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四)配合省中心,完成了对重点耗能企业跟踪检查等三项工作
一是,配合省中心,对万吨以上重点用能企业进行跟踪检查。9-11月份,我们配合省中心对2008年实施节能监察的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港务集团公司、开发区动力总公司、首钢板材有限公司、金海粮油有限公司、中铁山桥有限公司等34家万吨以上用能企业进行跟踪检查。主要检查,企业对省中心下达的《节能监察意见书》或《限期整改通知书》
中指出的浪费能源行为或违反节能法律、法规或节能强制性标准行为的整改情况等。在检查中,市中心主要负责对县区和有关企业的组织协调并参与现场检查,经过省、市中心共同努力,密切合作,加上县区和有关企业的高度重视,顺利、圆满的完成了跟踪检查任务。
二是,配合省中心到“双百”企业进行节能工作现场督导。9月份,针对部分“双百”企业上报能源报告迟缓的问题,我们配合省中心对2009年未按规定给省中心上报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的××*市热力总公司、××*发电有限公司、抚宁浅野水泥有限公司、昌黎淀粉有限公司、昌黎安丰钢铁有限公司5家企业进行现场督导。通过督导对企业不能按时上报能源利用状况报表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其提出了批评,并限时补报了能源利用状况报告。
三是,配合省中心核实“双三十”单位节能量。12月份,在省政府实施节能目标考核之际,配合省中心对我市的“双三十”县区和企业的节能量进行了核实,为省政府完成2009年度对“双三十”单位的考核提供了数据支撑。
(五)开展节能执法监察,中心工作步入正常轨道
10月23日,市发改委为加大节能工作力度,以秦发改环资2009年331号下达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下达2009年四季度节能监察计划的通知》。当时,中心开展执法监察的硬件支撑几乎没有,在委内办公室、环资科和法规科的大力支持下,中心上下,团结一心,全力克服条件不具备的困难:没有检测设备,就采用目测,没有办公设备就借,执法证不到位,就协调市法制办想办法用证明代替,我们本着工作用力往前推,条件在干中完善的原则,克服等、靠、要的懒汉思想,经过努力,在年底前用50天的时间(自11月2日-12月22日)完成了委下达的对××*烟草机械有限公司、旭硝子玻璃(××*有限公司)等22家重点用能企业的执法监察任务。此次执法监察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使中心达到了锻炼队伍,提升人员素质的目的,对全市的节能降耗工作也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它标志着中心的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步入了正轨。
(六)、完成了其它工作
自7月份以来,我们还积极办理了原能源监测所的审计和移交,在办公室(特别是刘敬科长和黄曲波等同志)的大力支持下,协调有关部门解决了长期拖欠原能源所职工的工资和三险一金。并向市政府上报了申请开办费,购置监测设备、办公设备、实验室设备,公用经费、专项经费的请示,市政府和财政局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开办费已拨付到位,明年的人员经费支出、正常公用经费支出、专项公用经费计划已经预批。同时,在环资科麻玉红科长等同志的努力跑办下,省发改委给拨付的监察设备购置款年底前也已到帐。下一步我们将按政府采购渠道和有关规定采购节能监察办公和监测设备,随着中心的资金和所需设备的陆续到位,将为中心以后正常开展节能监察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年底,我们会同市统计局联合对全市的用能企业,商场、酒店宾馆,公用机构等用能单位进行了调查和摸底,筛选锁定了明年市节能监察的对象,并组织中心人员编制了2010年全市节能监察(建议)计划,已上报市发改委(环资科)待下达。
另外,中心还积极参加了市里和委内组织的节能宣传周、歌咏比赛、市直机关运动会、干部作风建设年暨××*市三年大变样成果展览、委内值班等活动,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各项临时工作。
二、2010年节能监察工作安排
我们要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全市节能重点工作开展节能监察,确保各项节能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提高用能单位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工作水平,为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做出积极贡献。为此,2010年度中心要做好如下工作:
(一)加强对全市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执法监察,全面推进节能工作
2010年我们将围绕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节能工作组织机构情况、节能管理工作情况、用能设备情况、能源统计情况、能源计量情况、主要产品能耗及其限额的制定情况、节能技术进步和节能技改实施情况、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情况、是否有福利用能和其他违反节能法律、法规、规章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行为等方面开展节能执法监察。初步确定:1、对48家2000吨-10000吨重点用能企业进行节能监察;2、对30家学校、医院、酒店、商场进行节能监察;3、对10家重点用能企业进行跟踪监察。
(二)加强节能监测,提高重点用能设备的能源利用率
加强节能监测,促进企业节能降耗.要紧紧围绕全市节能工作重点,依法开展节能监测工作,不断加大执法力度,针对不合理的用能现象限期整改,通过监测,摸清我市主要耗能设备的使用效率及淘汰设备的情况。初步决定,在年内将对省和市当年不安排监察计划的重点用能单位实施节能监测,监测的单位不低于30家。
(三)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
在《节能法》、《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篇”和节能评估、审核都有一定要求,××*市政府在秦政办【2008】213号文件中明确规定,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工作由市节能监察监测中心负责,依据这一规定中心将在2010年全面介入此项工作。在开展节能评估工作中,严格依照节能法律、法规和对节能评估的要求,制定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配备专业人员,建立专家库和信息库,坚持实事求是,认真分析,公开、公平、公正出具详细的技术报告,同时发挥技术和信息上的优势,积极帮助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提高能源利用率,引导企业合理使用能源和节约能源。年内要选择20个以上重点在建项目,开展节能评估执行情况的专项监察,把节能评估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四)加强用能单位管理,促使节能工作上水平
通过节能监察,督导用能单位开展能源审计,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完善节能制度和能源计量体系,落实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严格对主要耗能产品的能耗定额、限额考核,对重点用能设备的能源利用率考核,加快淘汰设备的淘汰步伐,搞好节能技术改造,进一步挖掘节能空间。年内在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我们将组织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公用机构、政府机关、社会团体、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等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人员、统计人员、主管领导进行节能知识培训。另外,利用不同形式,在年内至少进行2次以上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介。
(五)做好中心基础工作,打造一流节能监察队伍
篇8
春节一过,我们就召开全市机关事务管理暨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会议,体现了机关事务管理工作从头抓、从早抓、从实抓的一贯作风。刚才,会议表彰了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稍后,会议还将作交流发言,局长将作工作报告,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纪检组长同志将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领会,吃透精神,结合实际,抓好落实。下面,我就抓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先讲三点意见。
一、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去年以来,各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切实履行管理、服务、保障职能,以公共机构节能为抓手,深入开展“公共机构节能竞赛年”活动,全面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十一五”完美收官作出了积极贡献。“十一五”期间,市直公共机构单位面积用电量下降23.4%,人均用电量下降21.9%,人均用水量下降32.7%,车均燃油量下降12.2%,圆满完成了“十一五”期间公共机构节电、节水20%,公务用车油耗下降5070以上目标。2010年较2009年市直机关单位面积用电量下降7.21%,人均用电量下降9.33%,人均用水量下降12.5%,车均燃油量下降7.21%,完成了国务院、省要求的公共机构节电、节水5%,公务用车油耗下降5%以上目标。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三个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也相应建立了工作推进机制,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在本次机构改革中分别增设了节能处(科)。文、教、卫、体等条线部门和市相关垂直管理单位建立了本系统的节能管理班子,各部门、单位还明确了节能工作联络员,为推进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节能措施到位。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倡导行为节能,印发《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培训材料》5000多套,市卫生系统统一制发了3000多张节约用电、节约用水标牌,将节能知识宣传融入到每一个工作岗位,每一个工作环节。推广应用节能产品,开展重点部位节能改造,大力推行技术节能。组织节能产品推介会,出售节能灯具1.5万余只;市民政局实施电路改造,用电量同比下降85%;不少地方还创造性地聘用专业节能服务公司为能源顾问,提供专业节能服务,大大提高了公共机构节能的技术含量。同时,从制度完善、措施落实入手,科学实施管理节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2010年市行政中心较上年节电26.67万度,节水6158吨。三是规范管理到位。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市公共机构节能行为规范》等一系列文件,并将公共机构节能专项考核纳入市机关作风建设目标责任制管理综合绩效考评内容,各县(市)区、各行业也分别出台了相应的管理考核制度。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举办了全市公共机构能源资源统计专题培训。积极落实《省公共机构能源统计、能效公示、能源审计、能耗分项计量系统建设实施细则》,严格实施能耗定期上报制度,切实加强能源审计,有效监控能源使用。可以说,过去的一年,是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成效显著的一年,也是机关事务管理工作成绩突出的一年。对于这些成绩,市政府是满意的,也是充分肯定的。借此机会,我代表市政府,向为机关事务管理和公共机构节能作出贡献的各级各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向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二、努力开创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新局面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实现“加快现代化、再创新辉煌”战略目标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关键之年。各级党政机关作为节能降耗的倡议者、领导者和管理者,理应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切实提高对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首先,推进公共机构节能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大家可能对去年下半年全省开展的节能工作应急调控仍然记忆犹新,这段时间通过硬性指标控制,全市单位GDP能耗由2010年上半年同比上升0.24%迅速调控至三季度同比下降2.31%。在调控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很不适应,意见很大,订单不敢接,生产任务完不成。但回过头来看,最不适应的还是小钢绳、小化工等高耗能企业。因此,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告诫我们,作为一个能源小市,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发展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型企业作为重点,改变粗放式、外延扩张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此适应越来越严格的节能减排要求。公共机构节能作为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全社会节能工作中具有先导和示范作用。大力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在公共机构建立健全节能降耗的体制机制,不仅可以为全社会节能减排积累经验,而且可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特别是党政机关要从自身做起,带头落实好各项节能降耗任务,带动挖掘全社会的节能潜力。其次,推进公共机构节能是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需要。“十二五”期间,节能降耗仍将是约束性指标,节能降耗仍是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抓手。公共机构节能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领域,据有关部门调研测算,党政机关的能源消耗占到全社会终端能源消耗总量的7%左右,接近全国8亿农村人口生活用电水平,人均电耗是农民的19倍,可见公共机构不仅具有很大的节能空间,节能任务也十分艰巨。各级公共机构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自觉把节能工作作为机关工作的一个重点,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去抓落实,有效降低机关能源消耗和运行成本,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降耗目标做贡献。第三,推进公共机构节能是加强公共机构自身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要。可以说,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也要看到,公共机构能耗总量仍然较大、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在用电、用水、用煤、用气、用油、办公耗材使用等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能源资源浪费现象,总体形势严峻,任务十分艰巨,大力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非常迫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等公共机构,是社会行为与公共道德的示范和标杆,推行公共机构节能,是公共机构加强自身建设、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带动全社会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形成文明科学的行为模式和良好风尚,对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做好今年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开展公共机构节能竞赛活动为主线,以提高公共机构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增强绿色办公意识、规范绿色办公行为、打造绿色办公建筑为重点,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完善政策、创新机制,抓好示范、加大宣传,扎扎实实推进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总的目标是:确保全市公共机构的能耗在2010年的基础上人均水、电、气的消耗分别下降3.5%,车均油耗下降1%。具体要做到“四个进一步”:
(一)进一步营造节约节能新氛围。各级各部门要围绕建设“两型社会”和节约型机关这个主题,突出机关特色,认真组织好公共机构节能宣传教育各项活动。一要广泛宣传发动。全市各公共机构要通过节能海报、画展、宣传单等形式,利用电台、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广泛开展生动活泼的节能宣传,引导广大机关干部职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树立节能环保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把节能宣传教育不断引向深入。二要深入开展主题活动。继续开展“生态文明与我同行”联合环保行动、“节能宣传周”和“绿色公务”等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全市公共机构积极参加能源紧缺体验和节能竞赛活动,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节能自觉性、创造性和实效性。三要加强培训教育。针对不同时期不同要求,组织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全面掌握相关节能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时了解先进的节能技术、节能方法和节能手段,切实提高节能工作的管理能力,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进一步建立节能管理新机制。一要健全完善各项节能管理制度。各级各部门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抓紧制定与《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建立从源头抓起、全过程全方位控制的约束机制,切实保障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要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建立健全能耗统计管理体系和报告公示制度。要结合各自实际,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考核内容,确保考核全面、科学公正、考出实效。二要突出节能规划的导向性。根据《条例》、《办法》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全面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切合本地区、本系统实际的总体节能目标、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各公共机构要结合本单位用能特点和上一年度用能状况,提出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节能管理和节能改造措施,确保节能目标如期实现。三要推进公共机构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全市公共机构能耗监测网络管理体系,利用物联网技术建成集能耗分项计量、自动采集、实时监控和能效评估为一体的公共机构能耗监控总平台,逐步将市直机关办公建筑分批次纳入实时监控范围,从而为加强节能管理、开展能源审计、挖掘节能潜力、搞好节能改造奠定基础。市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加快推进,逐步建立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市级公共机构节能监管网络体系。
(三)进一步提升节能降耗新水平。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开展节能排查,抓住重点环节,采取有力措施降低能耗。一要抓好办公楼水电节约。严格执行《市公共机构用能行为规范》,把节水节电作为机关的日常工作,做好网络机房、食堂、开水间、锅炉房、配电室等重点部位的水电煤气节约,推广使用高效照明产品和节水设备,加强设备日常维护,避免长流水、长明灯,杜绝跑冒滴漏。二要抓好办公用品、设备使用管理。优化单位办公用品、设备的配置,切实降低能耗,做到物尽其用。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型和可再生办公耗材,积极推进网络办公,减少纸质文件印刷数量,加强办公用品的循环使用。三要抓好公车节油。严格执行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管理有关规定,优选低能耗、低污染车辆。科学调度公务用车,集中公务活动尽量集中乘车,进一步完善公务用车定点加油和维修管理制度。
(四)进一步打造节能降耗新平台。一要抓好节能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据了解,国管局正考虑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机关、学校、医院、文化场馆、体育场馆、科技场馆各100家,安排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建设。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要做好申请和衔接工作,争取国家在我市的立项规模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要建立节能改造项目储备库,争取国家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扶持,统筹安排项目立项和申报,形成项目建设长效机制。二要抓好能耗计量改造项目建设。我市一部分公共机构还存在办公区用能与特殊区用能不分、集中办公的建筑存在各单位用能不分等问题。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自查本地、本部门能耗计量设施情况,提出办公用能与非办公用能分离计量改造方案,下达维修改造计划。各级财政部门要对计量改造工作给予支持,在项目安排、资金扶持上给予倾斜。三要抓好节能改造项目建设。,着力推进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制冷与供暖系统节能改造、食堂燃气灶具节能改造和既有办公建筑节能改造四大节能工程。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施工、调试、竣工验收等方面的规定和标准,优先选用列入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和节能效果显著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积极推广应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三、不断提高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组织水平
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确保实现节能目标任务,关键在于各级各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推进机制,强化监督检查,把确定的各项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落到实处。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公共机构节能是各级各部门一项新的工作职责,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要加快建立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和节能工作管理部门,保证节能联络员和能耗统计员到位,下属公共机构较多的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本系统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工作。要将节能工作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本单位、本系统业务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检查、共同考评,确保节能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通力配合,共同完成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任务。
二要强化措施保障。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各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要根据《条例》、《办法》要求,将公共机构节能资金纳入预算管理,支持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各级公共机构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节能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节能项目。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重点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公共机构办公楼、公共设施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加强对节能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篇9
一、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和节约优先方针,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为根本,坚持源头控制与存量挖潜、依法管理与政策引导、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提高全社会节能意识,加快构建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形成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和全社会参与的节能工作新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到2010年末,全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1.*吨标准煤,比20*年降低32%。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节能法规和标准体系、政策保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以及监督管理体系,形成全社会自觉节能的机制。
二、努力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三)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数量扩张带动和资金、自然资源投入带动,向结构优化升级带动、科技进步带动、人力资本带动和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大力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两高两低”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新一轮“双倍增”,达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合理规划生产力布局,调整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避免盲目重复建设造成能源浪费,立足节约能源推动科学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四)加快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做优做新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生产业”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进以节能降耗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高耗能工艺、技术设备及产品,大力推行集约型生产方式,推进企业集聚、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在产业转移和企业搬迁改造过程中把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升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生产力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至“十一五”末,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0.5%左右,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35%以上。
(五)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能耗低、污染少的优势,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坚持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人才为支撑,以信息化为基础,以生产服务业为重点,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高效清洁能源,不断提高天然气、电力和热力等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例,积极发展热电联产,在集中供热范围内,禁止新建分散供热锅炉,逐步减少原煤直接使用,提高煤炭用于发电的比重,发展煤炭气化和液化,提高转换效率。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
三、加快推进节能技术进步
(七)加大节能技术创新力度。依靠技术进步实现节能降耗,把节能新技术自主研发、引进吸收再创新作为政府科技投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点,加大对节能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节能技术和设备的研制,鼓励扶持高效节能产品生产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企业以节能降耗为主攻方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人才培训。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节能技术和管理经验,广泛开展与相关组织机构在节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八)加快节能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支持用能单位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改造传统高耗能工艺和设备,鼓励使用节能型设备及家电产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新上或更换受(配)电变压器必须使用S11及以上新型节能变压器。凡进入我县市场销售的房间空气调节器、冰箱等家电产品必须符合国家及省能源效率标识管理的有关规定。
(九)组织实施节能示范工程。以电力、煤炭、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为重点,围绕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机关团体节能以及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组织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节能效果显著的示范工程。节能示范工程享受技改项目“绿卡”扶持政策,并优先推荐申请国家及省市专项资金和落实有关税收减免政策。
(十)加快节能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节能技术服务机构,促进各类节能技术服务机构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培育一批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具备为企事业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的节能技术服务公司,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服务新机制,加快节能技术改造步伐,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化。节能技术服务企业享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苏发〔20*〕17号)有关扶持政策。
四、突出抓好重点领域节能
(十一)强化工业节能。在全县重点用能单位开展“百家企业节能行动”,突出抓好高耗能行业和年耗能1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广泛开展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活动,推动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快节能技术改造,降低能源消耗,确保完成节能目标。县节能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单位重点抓好年耗能l千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
(十二)推进建筑节能。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我县今后所有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必须全面执行节能50%的设计标准,有条件的镇参照实行,并逐步过渡到节能65%的标准。在做好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鼓励在建筑中开发利用太阳能及其它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城镇区域内新建12层及以下住宅以及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宾馆、酒店、商住楼等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具备条件的应统一设计、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认真落实《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实施建筑节能意见的通知》(徐政办发〔20*〕130号)等文件精神,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
(十三)加强交通运输节能。积极推进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发展内河运输,大力淘汰老旧汽车、船舶,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开发和推广车用代用燃料和清洁燃料汽车。
(十四)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居民住宅中推广采用高效节能办公设备、家用电器、照明产品等。全县宾馆饭店、办公场所、商厦超市、医院学校及景观照明要逐步采用节能灯。
(十五)抓好农村节能。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和船舶装备,加快农业提水排灌机电设施更新改造,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和农作物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系统,推广省柴节煤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太阳能和水能。
五、深入推进全民节能行动
(十六)开展能源紧缺体验。县节能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在每年的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能源紧缺体验活动,强化节能意识。各镇和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每年要参加一次能源紧缺体验活动。(责任单位:县发改经贸委)
(十七)严格公务用车管理。从严控制公务车配备,推行车辆实名制管理,严禁超编制、超标准配备更新公务车,加强公车使用管理,严禁公车私用,集体公务活动不分散使用多辆小客车。科学核定单车油耗定额及本单位公车油耗总定额,加强车辆用油定额管理,实行油耗核算制度。除特殊公务车外,各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公务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星期一至星期五停开公务车牌号尾数分别为1和6、2和7、3和8、4和9、5和0。同时加快推进公务车改革,倡导其他单位和个人参照上述原则每周少开一天车,更多选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责任单位:县政府办、县财政局)
(十八)严格控制室内空调温度。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除有特定要求并经批准外,公共建筑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高于20摄氏度。倡导居民参照上述标准设置空调温度。(责任单位:县建设局、县发改经贸委)
(十九)减少电梯使用。各行政机关办公场所三层楼以下(含三层)原则上停开电梯,非高峰时段减少运转台数,多部电梯的单位在节假日只保留必要数量的电梯运转。提倡高层建筑电梯分段运行或隔层停开,鼓励短距离上下楼层不乘电梯,尽量减少电梯使用。(责任单位:县政府办、县建设局)
(二十)控制路灯和景观照明。在保证车辆、行人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开启和关闭路灯,试行间隔开灯,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路灯。在用电高峰时段,城市景观照明、娱乐场所霓虹灯等要减少用电。各行政机关、公共场所白天尽可能采用自然光照明,公共区域照明逐步安装自动控制装置,夜间应关闭不必要的照明设施,除重大的庆祝活动外,一律关闭景观照明。(责任单位:县建设局)
(二十一)普及使用节能产品。鼓励和引导消费者购买使用能效标识2级以上或有节能产品认证标志的空调、冰箱等家用电器,鼓励购买节能灯、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20*年全省推广高效节能灯300万只。各行政机关要优先采购节能产品,20*年年底前,全县行政机关全部淘汰低效照明产品。认真落实强制采购节能产品的有关规定。(责任单位:县发改经贸委、财政局、质监局)
(二十二)使用节能环保购物袋。严格执行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有关规定,提倡用布袋子、菜篮子,重复使用节能环保购物袋,减少石油用量,保护生态环境。(责任单位:县商业总公司、供销总社、环保局、工商局)
(二十三)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不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纸杯、签字笔等。各类宾馆饭店不主动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各行政机关要带头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尽可能使用钢笔书写,减少一次性签字笔的使用量,充分利用办公自动化设备的网络联通功能,推行无纸化和网络化办公,提倡双面用纸,严格控制文件印刷数量,重视信封、复印纸再利用以及废纸回收利用循环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治理过度包装,积极抵制过度包装产品(责任单位:县旅游局、工商局、质监局)
(二十四)夏季公务活动着便装。每年夏季,除重大外事活动及有特殊要求以外,公务活动一律着便装。(责任单位:县政府办)
(二十五)培养自觉节能习惯。提倡单位、家庭及时关闭办公设备和家用电器,减少待机能耗,尽量使用自然光照明,随手关灯,杜绝白昼灯、长明灯。在夏季用电高峰时段每天少开一小时空调、晚开半小时电灯。(责任单位:县发改经贸委、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
六、加大节能监督管理力度
(二十六)完善节能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江苏省节约能源条例》,结合我县实际,加快制定节能意见规定以及主要工业产品能源消耗定额和公共建筑用能设备运行标准,完善政策和技术标准。
(二十七)严把能耗增长源头关。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新开工项目,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县发改经贸委要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含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对未进行节能审查或未能通过节能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核准,从源头上杜绝能源的浪费。对擅自批准项目建设的,要依法依规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县节能主管部门要认真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具体审查程序另行规定)。
(二十八)加强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管理。年耗能1000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要强化节能基础工作,按规定设立能源管理岗位,配备专职人员,健全节能管理制度和能源统计、计量管理体系,确保能源数据准确可靠,依法向政府节能主管部门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开展能源审计,编制节能规划,挖掘节能潜力,加大节能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节能降耗的目标和责任分解到各重点用能单位,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并加强监督检查,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情况的跟踪、指导和监督,定期公布重点企业能源利用状况。
(二十九)抓好建筑节能实施过程监管。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狠抓施工图设计审查、施工监理、节能性能检测、节能验收备案和房屋销售等环节,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检测和验收标准。设计单位要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建筑节能设计深度,设计变更不得降低节能效果;施工图审查机构要进行建筑节能设计的专项审查,对达不到节能标准的设计或未能进行节能计算的设计图纸,不予通过;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节能施工技术标准的要求制定节能施工专项方案,经审查批准后,进行技术交底和组织施工;监理单位应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建筑节能工程施工验收规范实施监理;检测机构应对现场使用的节能材料和产品进行抽样检查;县质监部门应进行节能质量专项验收;对达不到节能设计标准的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机关将不予备案,房产管理部门不得发放房屋产权使用证。县各部门、各单位要把好每一个环节,形成建设环节的闭合管理,确保节能设计实施到位。
(三十)加强电力需求侧和电力调度管理。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推广应用高效节能技术,推进能效电厂建设,引导用户科学、节约用电,提高电能使用效率。改进发电调度规则,优先安排清洁能源,建立发电煤耗、供电线损考核制度,实现电力节能、经济调度。
(三十一)加大节能监督检查力度。县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节能专项监督检查,重点检查高耗能企业以及机关、商厦、宾馆、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的用能情况,产品能耗定额和限额执行情况,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设备情况,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情况,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行业节能设计规范执行等情况。企业主要产品生产能耗超标准限额的,必须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责令其停产。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耗能产品,不得出厂销售。达不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物不准开工建设和销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措施未落实的,不予验收。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产品。严厉打击违法交易报废旧机动车和船舶等。对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公开曝光。
七、建立健全节能保障机制
(三十二)强化节能目标责任制。把能耗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及年度镇和部门经济工作目标综合考核体系,作为各镇、县各部门领导班子任期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绩的考核指标、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的考核内容以及各类评先奖励、授予荣誉称号的重要依据。实施能耗指标公报制度,不断加大考核力度,实行节能工作问责制。
(三十三)充分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作用。深化能源价格改革,抑制不合理消费和浪费能源现象。加强和改进电价管理,建立促进发电企业降低消耗、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电价机制。完善电力分时电价政策,不断扩大实施范围,引导用户合理用电、节约用电。继续对列入淘汰类、限制类的水泥、电解铝、电石、烧碱、钢铁、铁合金等高耗能行业实行差别电价政策。能源生产、供应和使用单位不得设置能源最低消费量,不得向本单位职工和其它用户无偿、低价提供能源产品或者实行能源使用包费制。实行用能补贴由“暗补”改“明补”。研究制订产品能耗超限额加价政策。
(三十四)认真落实节能财税优惠政策。生产企业为降低能耗,为改进工艺而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可按150%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当年抵扣不足的,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利用煤矸石、煤泥生产电力,煤矸石、煤泥用量(重量)占发电燃料的比重达到60%以上(含60%)以及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生产电力,城市生活垃圾用量(重量)占发电燃料的比重达到80%以上(含80%)生产的电力,享受财税〔2001〕198号和财税〔2004〕第025号文件的增值税优惠政策。经认定为65%以上(含65%)省级以上建筑节能示范工程或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工程的,开发配套费可适度予以减免。房屋建筑工程中全部(含基础部分)使用经认定合格的非粘土新型墙材并达到节能要求的,新型墙材专项基金预收款按照100%退还;使用非粘土新型墙材占墙材总用量比例达到40%以上并达到节能要求的,专项基金预收款按照实际使用比例退还;使用非粘土新型墙材占墙材总用量比例低于40%的,一律不退还专项基金。严格实施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
(三十五)实行节能奖励制度。对在节能管理、节能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及个人将给予表彰和奖励。能源生产经营单位和用能单位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节能奖励办法,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节能工作中做出贡献的集体、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节能奖励计入工资总额。
(三十六)加大对节能的财政支持力度。对节能技术与产品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信息服务等工作给予支持和表彰奖励,所需节能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从20*年起,县财政设立节能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节能工作,支持节能技术进步,进一步推动我县节能降耗工作并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适当增加。
八、强化节能基础管理工作
(三十七)加强节能管理队伍建设。各镇、县各部门要加强节能管理队伍建设,充实节能管理力量,完善节能监督体系,确保经费到位,强化对本县区域内节能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日常监察(监测)工作。在整合现有相关机构、强化专业技术力量的基础上,组建县节能监察(监测)机构,依法开展节能执法、节能监察(监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技术推广、宣传培训、信息咨询、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等工作。
(三十八)加强能源统计与计量管理。各重点用能企业要高度重视能源利用统计工作,为统计部门依法行使节能统计调查、统计执法和数据等提供工作基础。县统计部门要切实加强能源统计,完善能源统计指标和统计网络体系,充实人员,提高能源统计工作水平。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强能源计量管理,督促用能单位按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l7167—20*)的要求配备计量器具,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加强用能计量和检测,确保能源统计数据准确。
(三十九)加强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认真落实《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努力营造“人人讲节约、事事讲节约、时时讲节约”的良好氛围。县新闻、广播电视、文化等部门和有关社会团体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宣传活动,广泛宣传节能的重要意义和先进典型,弘扬节能先进典型,曝光浪费能源行为,引导合理消费。县教育部门要将节能知识纳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县工会、共青团组织要重视和加强对广大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的节能教育,广泛开展节能合理化建议活动。县科协组织要围绕节能开展系列科普活动。县节能主管部门要牵头组织开展一年一度的“节能宣传周”活动,加强经常性的节能宣传和培训,动员全社会节能,倡导健康、文明、节俭、适度的消费理念,使节能成为每个公民的良好习惯和自觉行动。
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四十)加强组织领导。各镇、县各部门要对本地、本部门节能工作负总责,把节能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并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分工,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篇10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区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年建筑节能墙改与供热计量工作,部署安排2011年各项工作任务,交流经验,表彰先进。为全面完成2011年建筑节能墙改与供热计量工作目标任务,下面我就全区建筑节能墙改与供热计量等方面的重点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年工作回顾
年,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支持和指导下,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厅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自治区在相关部门及各市县人民政府的支持和配合下,全区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干部职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一五”和年度建筑节能墙改和供热计量目标工作任务。重点作了以下工作:
(一)建章立制,扎实推进,建筑节能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建筑节能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截止年底,全区新建建筑设计阶段执行节能标准的比率为100%,施工阶段执行节能标准比率达99.2%,完成目标任务的104.5%。其中五个地级城市竣工验收阶段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率为100%,银川市城市规划区内实施65%的节能标准,其他地级城市开展65%节能标准的示范工作。全区新增节能建筑1407.9万平方米,建成抗震节能示范农宅6800套。“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节能建筑4413万平方米,全区累计已建成节能建筑5299万平方米,占全区既有民用建筑总量13777万平方米的38.47%,新增节能潜力78万吨标准煤/年,累计用于新建建筑节能的增量投资约53亿元。
二是完善政策,强化监管,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力大幅提升。出台了《民用建筑节能办法》(自治区人民政府第22号政府令),印发了《民用建筑节能信息公示管理办法》、《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管理暂行办法》、《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改革目标责任考核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标志着建筑节能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健全;发挥图审、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关口作用,建立完善建筑节能从设计审查到竣工验收备案全过程闭合监管体系,标志着闭合监管机制形成;建立建筑节能墙改责任考核制度,与五个地级市和18个县(市)建设主管部门签订建筑节能墙改目标考核责任书,组织对全区各市县建筑节能墙改目标责任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做到年初建账、年中查帐、年底交账,切实将建筑节能墙改各项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位,标志着建筑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基本建立;强化建筑节能和新墙材应用质量监管,组织建筑节能墙改专项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建筑节能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规范建筑节能工程各实施主体的质量行为,全面提升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力,标志全区监督检查成为常态。
三是启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率先实现我区绿色建筑零的突破。印发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代自治区人民政府编制完成《绿色建筑“十二五”专项规划》(报批稿),编制印发《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技术标准及政策汇编》,成立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与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联合举办全区绿色建筑培训班,我区13位专家荣获国家绿色建筑评审专家资格证书。“中房—东城人家(一期)工程”经专家评审、我厅审核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备案,被授予首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二星级称号。标志着我区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机制已经建立,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已经形成。
四是攻坚克难,全面完成我区“十一五”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任务。按照《关于加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厅会同自治区财政厅分三批下达了全区200万平方米改造任务及配套资金,在各市县的共同努力下,“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面积208万平方米,占改造任务的104%,年完成改造任务58万平方米,银川市改造任务量大,完成效果好,质量高,速度快;县做到应改尽改,完成改造面积51平方米,改造面积占全县既有建筑总量的95%以上。改造过程领导重视,宣传到位,改造效果好,群众满意,由动员住户改到住户要求改。通过改造节约了供热成本和住户采暖费,提高了供热效率和热费收缴率。
五是积极开展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了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起草印发了《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制定《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工作方案》,在全区范围组织开展民用建筑能耗调查统计工作,固原、等市县已完成建筑节能及能-
耗信息统计调查。
(二)抢抓机遇,创新工作,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稳步推进。
一是建立健全政策环境。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若干意见》(宁政发[2009]75号)文件精神,由我厅代拟,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了《民用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规划(-2020)》,制定印发了《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管理办法》,编制了《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和产品目录》。二是实行强制配建机制。从年1月1日起,在五个设区市城区12层以下住宅、宾馆、公寓、宿舍等有热水需求、具备应用条件的民用建筑统一配建太阳能热水系统,并实现太阳能建筑应用同步规划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全面推动我区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规模应用。截止年底,我区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面积达330万平方米。三是示范市县、示范项目重点推进。我区中卫农村光伏屋顶发电项目、“惠农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列为国家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示范项目,银川市、海原县被住房和城乡建部、财政部确定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和示范县。四是自治区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年自治区财政从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中划拨6000万元,支持我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年内两厅联合组织了两批区内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对银川一中、中学、高级中学、彭阳县城太阳能路灯、学校和医院等8个列入第一批示范工程的项目给予3105万元的资金补助,同时对两个列入国家光电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分别给予600万500万元的奖励,有效推动我区建设领域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的健康发展。
(三)以节能、节地节材、利废为导向,大力推进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应用。
一是积极引进、研发和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技术、产品、工艺和设备。支持新墙材企业重点研发节能自保温或复合保温的煤矸石烧结制品,形成与结构同寿命自保温或复合节能保温新墙材体系。成立课题组,对“煤矸石页岩自保温砌块”、CL新型节能抗震结构体系、HS系列建筑节能结构体系和JT砖自保温结构体系进行专题研究,并开展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在示范工程基础上,编制地方标准,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应用,切实做好节能抗震新型墙材和结构体系推广应用的项目筹备。中节能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制的煤矸石页岩烧结自保温砌块,已形成20万m3产能,在石嘴山市汉唐庭院住宅小区进行试点应用;奥伯环保建材有限公司和东方建材厂研制的(复合保温)烧结多孔砖,已形成250万块标砖产能,已在贺兰县宝庆花园住宅小区试点应用。
二是支持建材企业更新改造和技术升级。积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本地粉煤灰、硫石膏、工业废渣等,发展符合建筑节能轻质高强的复合墙板和蒸养制品以及南部山区高孔洞率、高质量的粘土类墙材制品。年改造和新上砖、砌块、板材3种类型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生产线8条。节能保温新型墙体材料的生产已经逐步走上自动化,新型墙材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发展势头良好。目前,我区符合建筑节能轻质高强的复合墙板、复合节能保温砌块以及烧结蒸养制品等各类新型墙体材料规格齐全,能够满足各种结构体系民用建筑工程应用。
三是完善制度,培育新型节能建筑体系,加型墙材规模化推广应用。制定印发《回族自治区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认定管理办法》(宁建(科)发[]第35号)、《关于墙体材料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产品目录的通知》(宁建发[]第9号),成立“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认定委员会”,建立我区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评审专家库,完善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技术支撑体系。经组织评审,将ASA外墙复合保温板等11个项目列入新型墙体材料示范项目,将市阳光骄子C、D区二期等3个工程列入新型墙体材料示范工程。举办石嘴山市汉唐庭院“煤矸石页岩烧结自保温砌块节能体系”应用现场观摩会,通过示范观摩,引领和带动优质节能自保温结构体系的新型墙材的生产和应用。
四是新墙材应用成效显著。截止年底:新墙材产量达到19.2亿块标砖,完成目标任务的106.7%;新型墙体材料产量占墙体材料总量比例达到64%,完成目标任务的107%;节约标煤11.9万吨,完成目标任务的108%;利用工业废物230万吨,完成目标任务的106%,减少CO2排放29.7万吨,完成目标任务的135%。“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新墙材产量75.82亿块标砖,节约土地12510.9亩,节约标煤49.2万吨,利用工业废物860万吨,减少CO2排放104.3万吨。
(四)扎实推进城镇供热计量改革
一是完善政策措施,加大供热计量改革推进力度。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供热计量改革的意见》(宁政办发[]47号文件),同时会同自治区物价局印发了《关于实施供热计量收费的指导意见》(宁建城发[]16号文件),明确了供热计量改革的目标、任务、措施和要求。《回族自治区城市供热条例》(草案)已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人大审议。年10月-11月,自治区政府督查室联合我厅对五个地级市供热计量改革工作进行了督查。年底,结合“明珠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竞赛活动考核验收,对全区供热计量改革工作进行了专项考核。通过督促考核,各地供热计量改革步伐明显加快,积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组织供热计量培训,召开供热计量产品推介会,落实开发商和供热企业主体责任,供热计量装置安装面积大幅度增加,为全区开展供热计量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是新建建筑同步安装供热计量设施。从年1月1日起,竣工验收的新建建筑必须同步安装供热计量设施和室内调控装置。截止年底,新建建筑同步安装供热计量装置面积达508.73万平方米,银川市还对2007年10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竣工的307.75万平方米的居住建筑和50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安装了供热计量装置。
三是积极落实供热计量收费政策。银川市率先制定出台了两部制供热计量价格并制定了具体的计量收费办法,从年采暖季开始,对具备供热计量收费条件的建筑全部实行按用热量计量收费。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项目全部实施供热计量收费,并认真做好计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制定和完善我区供热计量收费政策提供数据和支持。石嘴山市、市、固原市、中卫市、县等供热计量价格和收费办法正在制定或报批。
年是建设领域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的收官之年,一年来,我们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求真务实,奋力拼搏,建筑节能墙改和供热计量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城乡建设事业快速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在此,我代表住房城乡建设厅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建筑节能墙改和供热计量工作的自治区财政厅、经信委、发改、物价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同志们,向建设系统支持和帮助建筑节能墙改和供热计量工作的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辛勤工作在建筑节能墙改和供热计量工作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
回顾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建筑节能墙改和供热计量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建筑节能和墙材机构尚需完善。部分市县未设立独立的建筑节能墙改工作机构,有的虽然设立机构,但工作人员和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尚不能满足建筑节能和新型墙材管理工作需要;二是部分市、县对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征收和返还政策执行不力,墙改基金的收缴率、使用率不高,墙材基金用于支持建筑节能的机制尚未健全,墙改专项基金的调节功能和激励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三是对供热计量改革紧迫性的认识不到位,供热计量改革步伐较慢,节能建筑即不节能也不节费的“怪圈”,未能突破,制约和影响着5000余万平方米节能建筑潜在节能量的考核和显现:一边是用户开窗散热,以便是供热企业容量有限、增容缺钱,末端用户暖气不热收费困难;四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资金缺口较大,激励政策不配套,市场机制还未形成,投融资渠道不畅;五是节能保温技术和材料体系单一,目前还是以外墙外保温技术体系为主,存在防火和耐候患。上述问题需要我们在2011年的工作中认真研究,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二、关于2011年主要工作任务
(一)指导思想: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筑节能墙改和供热计量工作将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住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以建设领域节能减排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提升能力建设为为突破口,以完善配套政策和技术标准为手段,以改善建筑功能、提升建筑品质、调整建筑用能结构和方式的转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目标。强化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力,扎实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大供热计量改革力度,大力推进新型墙材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扩大可再生能源应用规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全面实现建筑节能墙改和供热计量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业绩,为全区建设事业跨越式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目标任务
到2011年底:全区县级以上城市(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率为96%以上;银川市城市规划区内新建建筑执行节能65%标准的比率为95%以上;石嘴山市、市、中卫市三个地级市规划区内开展建筑节能65%标准的示范试点建设,启动农村建筑节能工作;完成178万平方米非节能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与节能改造,具备供热计量收费条件的民用建筑全部实施按用热量计量收费;推广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应用面积200万平方米;全区新型墙材的生产能力达到18.5亿块标砖,新型墙体材料在城区建筑应用比例达到62%以上;启动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全年建筑节能及新型墙体材料应用实现节能23万吨标准煤,节约土地3052.8亩,节约标煤11.47万吨,利用工业废物220万吨,减少CO2排放57.5万吨;新建建筑供热计量装置应装尽装,供热计量收费五个地级城市全覆盖。
到2015年:全区县级以上城市(镇)新建建筑节能设计和施工阶段执行节能50%标准的比率为100%;五个地级市城市规划区内新建建筑执行节能65%标准的比率为100%。其中银川市2011年执行65%的节能标准;2013年,石嘴山、市和中卫市执行65%的节能标准;2015年,固原市执行65%的节能标准。各县城镇规划区(城关镇)范围内进行节能65%标准示范试点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节能75%的试点示范工作;争取完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二五”安排的非节能适宜改造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与节能改造任务,完成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及既有居住节能建筑的供热计量改造;完成区、市两级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建设;全区新型墙材的生产能力达到31.5亿标块,新型墙体材料在城区建筑应用比例达到70%以上,全面完成县级规划区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推进山区乡镇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稳步推进农村建筑节能工作,在自来水普及的农村,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供应和太阳房技术。
(三)强化监管,落实责任,全面推进新建建筑节能工作深入开展。严把“三个关口”:设计图审关,竣工验收备案关,工程交付使用关;落实“三项制度”:节能监督检查制度,能耗信息公示制度,节能专项验收备案制度。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及所属质量监督、节能墙改、图纸审查机构,要强化监管,切实履职,严格落实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执行,确保全区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实施到位率96%,五个设区市100%达标。
(四)扎实推进既有建筑节能和供热计量改造。认真总结评估“十一五”期间我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的主要经验,完成“十一五”200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节能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项目国家验收。各地要尽早安排布置“十二五”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力争2011年内完成178万平方米的改造任务,争取1-2个市县列入国家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重点市县。大力推进既有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供热计量改造,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政府办公建筑和2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公共建筑供热计量改造,并实行计量收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2007年10月1日以后竣工验收的工程由房地产开发企业或建设单位负责补装供热计量和室内温度调控设施。
(五)加大供热计量改革工作力度,五个设区市年内供热计量收费全覆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四部委《关于进一步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工作的意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实施意见》,按照“政府主导、热企实施、社会监督”的原则做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限时出台热计量收费政策。我厅会同物价部门督促未出台供热计量价格和收费办法的市县要尽快出台供热价格和收费办法,2011年—2012年采暖期前,五个地级城市具备供热计量条件的民用建筑必须全部实施供热计量收费(新建、既改、公建)。二是加建及既改建筑建筑供热计量调控装置同步安装的监管,确保安装到位,责任到位,收费到位。三是落实责任,设计不到位找图审;竣工验收不到位找质量监督、节能机构;交付使用不到位找权属登记主管部门。安装责任是开发商(建设单位),费用计入工程成本,选型、实施、维护责任是供热单位。
(六)积极推进建筑能耗动态监测和能耗统计报表制度建设。深入开展全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工作,全面完成全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搭建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数据平台,对典型建筑进行能源审计和能效公示,启动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建节能改造,完善相关配套管理制度,全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初步形成。建立并及时报送建筑能耗统计报表,盘清建筑能耗家底。
(七)全力推进建设领域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一是扩大强推范围。在年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一体化应用范围,在经济条件和太阳能资源较好的贺兰、永宁、、、青铜峡等县城(县级市)规划区内,12层及以下,具备太阳能热水应用条件的民用建筑,配套安装太阳能热水应用系统,不断扩大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应用规模,加大建筑用能结构调整;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按照《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通知》(财建【2011】61号)要求,会同自治区财政厅,认真做好2011年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和示范县及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的申报工作。加强申报工作的指导和服务,提升申报质量,力争我区整体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应用重点地区,2-3个城市(或县)和3-5个项目入选国家示范城市、示范县和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三是确保项目实施效果。认真做好我区8个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3个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及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示范县的监督实施和验收工作;四是加大技术标准支撑。区标办、节能墙改办、新技术协会做好重点技术集成和综合示范技术研究,指导各地扩大示范规模,提升示范工程技术含量和辐射带动效应。
(八)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以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为抓手,继续完善我区绿色建筑评价配套标准及政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完成《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制,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实施《绿色建筑“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大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技术集成、政策引导和成果推广力度,加快绿色建材产业、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推动适宜性的绿色建筑关键技术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加大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设。启动三星级绿色建筑示范工程评审工作,大力发展二星级绿色建筑工程建设,促进我区绿色建筑健康发展
(九)抓大项目,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利废新型墙体材料。充分发挥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四两拨千斤”的政策杠杆,大力扶持和鼓励新墙材企业建设上规模、上档次、满足50%以上建筑节能标准的新墙材项目。通过大项目建设,消纳宁东重化工基地以及各大电厂产生的上千万吨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废渣,促进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和新型墙体材料的健康发展。
三、关于保障措施和关键要求
(一)对于新建建筑,重点是执行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关键是严把许可备案关口。积极做好《建筑节能条例》(草案)的调研和起草工作,力争使其列入2012年人大立法计划。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民用建筑节能办法》确定的基本法律和规章制度,进一步强化新建建筑节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加建建筑节能工程质量监管,强化新建民用建筑节能工程从规划设计到竣工验收各环节监管措施。切实把好施工图设计审查备案、竣工验收备案和交付使用“三个关口”,不符合节能标准的图纸不得通过设计审查,不得通过设计审查备案,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不得开工建设;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不同步安装供热计量设施和室内温控装置的民用建筑工程,就是不合格工程,坚决不予通过节能专项备案和竣工验收备案,不得交付使用,不得办理交易手续。确保100%满足结构抗震安全、环保节能强标的建筑交给用户使用。
(二)建立建筑节能与墙改工作协调管理和目标任务考核机制。加大与发展改革、财政、经信、教育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协调力度,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建立并落实建筑节能协调机制,定期交流和研究解决建筑节能与墙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形成内外联动的工作局面。继续坚持建筑建筑节能墙改和供热计量考核工作,进一步修改完善考核办法,强化考核手段,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工作开展好、成绩突出的市县和部门实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效果较差的追究责任和行政问责。
(三)创新推进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的体制和机制。一是积极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研究制定配套激励政策,扶持专业节能公司,培育节能市场;二是鼓励供热企业投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立谁投资谁受益,多投资多受益的建筑节能投融资市场机制,吸引和调动社会力量投入节能改造,拓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投融资渠道,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健康发展;三是加大墙改基金支持既有建筑节能节能改造的力度。
(四)严格落实供热计量改革各方实施主体责任。供热单位是供热计量的实施主体和收费主体,要认真落实供热计量改革政策,完成各项供热计量改革任务,切实担负起供热计量设备选型、实施和运行维护的义务,并参与建筑节能专项验收。经工程验收合格符合供热计量收费条件的民用建筑,供热单位必须实行按用热量计价收费,不得再按面积计价收费,拒不实施按用热量计价收费的,用户可按建筑面积收费价格的70%缴纳采暖费;新建民用建筑、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和实施供热计量改造的民用建筑必须同步安装供热计量及室内温控设施。新建建筑不同步安装供热计量及室内温控设施的,不得投入使用,擅自交付使用的,应按《民用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对建设(开发)单位予以处罚,供热单位可不予供热;供热单位不能如期提供供热计量设备的选型或提出不合理要求,建设单位有权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标准,选择符合要求的计量和温控设施进行安装,供热单位不得拒绝正常供热,必须按热计量实施收费。
凡完不成供热计量改革工作任务的地区,不得申报国家及自治区园林城市、人居环境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和示范县。凡是不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装供热计量装置、室内温度调控装置的民用建筑工程项目,不得受理鲁班奖、住宅性能认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广厦奖、西夏杯优质工程等奖项的评选。对已获得上述奖项、称号的市、县(区)和建筑项目将进行复查督办,要求限期整改达标,未整改达标的,一律不予通过复查。
(五)加快技术进步,提升能力建设。继续推动建设领域科技进步,以国家和自治区示范项目为依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应用和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的新突破。继续完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研究制定我区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地方标准,为推进建筑节能提供技术支持。加大适合农村生产生活特点的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型房屋结构体系的研发力度。推广适用我区农村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节能农房建筑技术。研究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开展农村建筑节能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带动和指导农村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的健康发展。
- 上一篇:夏季森林防火安全知识
- 下一篇:合规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