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财税政策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7: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最近的财税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他认为,自秦汉以来,中国形成了一个缺少中间阶层的、贵族统治阶层与农民阶层直接对立的,“潜水艇夹肉面包”(submarine sandwich)型社会:“上面是一块长面包,大而无当,此即是文官集团。下面也是一块长面包,大而无当,此即是成千上万的农民,其组织以淳朴雷同为主。中层机构简单……上下的联系,倚靠科举制度”。因此,中国人口基数虽大,却不是一个“可在数目上管理的国家”。
不过,最近的两组数据似乎预示着中国正在告别这样的社会结构:
一个是中国非农业人口在2011年首次超过了农业人口,达到了51.27%;
另一个是,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14428人,进行了“两会专项调查”。其最主要的结论是,69.4%的公众认为青年将受益于本次两会,71.1%的青年认为自己将受益于本次两会。
如果这两个数据经得起推敲,那么,前者表明中国至少有了一个可孕育强大中间阶层的土壤,而后者则在民意上对前者进行了验证――这意味着,中国正在变成一个“可在数目上管理的国家”。
无独有偶,在最近一期的美国《外交》杂志上,也有人根据政府支出占GDP比例、政府政策与经济表现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并暗示中、美、欧实质上都是“国家资本主义”,正在进行国家层面的竞争(虽然欧洲并不是一个国家,但作者似乎是将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论述的)。
该文在最后总结道,“我们这个时代的竞争,不仅仅存在于国家资本主义的中国和市场资本主义的美国之间,欧洲也不仅仅是夹在两者之间。竞争在三者之间中都存在,因为我们都在为了实现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平衡而奋斗,前者创造财富,后者对前者进行管理并对财富进行重新分配。谁的政治体系能率先实现上述平衡,这便是谁的时代。”
篇2
【关键词】基金财税会计政策调查
近年来,我国基金业发展迅猛,截至2005年6月30日,中国大陆市场获准开业的基金公司合计47家,共管理190只基金,基金规模已超过4200亿元,基金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正日益扩大。随着基金业的快速发展,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尤其是对各种创新工具的税务处理与会计核算上,由于缺少统一的规范,使得各基金公司按照各自的理解进行处理,从而导致各基金公司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可比性不强。同时,由于恶性竞争,部分代销手续费和尾随佣金流人体制外,带来国家税收的流失和市场秩序的混乱,基金行业相关财税法规及会计核算制度亟待修订。
深圳市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各种金融创新工具在国内运用较早,注册地在深圳的基金公司约占全国的1/3,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进一步了解基金行业快速发展中相应的财税政策、会计核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有关财税制度与会计政策,堵塞收入黑洞,维护财经秩序,保证基金业会计信息质量,深圳专员办于2005年9月,对深圳市基金行业执行财税政策及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形成如下报告:一、基金公司销售手续费的财税政策及会计核算
(一)现状:目前,国内基金市场已经进入到以开放式基金为主的时代,基金销售市场也进入到严重的买方市场阶段,基金公司向各销售商按基金销售规模支付了一定比例的销售手续费。同时,根据《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在符合规定条款的情况下,可以对特定基金投资人减免销售手续费。基金销售手续费主要包括基金交易时发生的认购费、申购费及赎回费,交易时由代销机构向投资人收取,由投资人直接承担,归代销机构和基金管理人所得。
目前,实务操作中这部分销售手续费绝大多数归代销机构所得。发生时有三种核算方式:
1.净额法。即基金公司将对客户收取的手续费收入总额,减去属于代销机构应收取的费用部分(对代销机构应得部分作代收代付处理),剩余部分记入基金公司收入,这种形式用得较普遍。
2.总额法。即基金公司将收取的手续费总额确认为收入,将支付给代销机构的部分作为费用核算。
3.后端收费模式。交易时向投资人免收手续费,销售手续费以基金销售服务费或挂应收款的方式由基金资产列支,按日计提,按月由基金资产统一划给基金公司,再由基金公司按代销协议约定划付给代销机构。后端收费有助于鼓励持有人长期持有基金。实务中有的是先记入应收账款,待赎回时收到费用再结转损益,也有的直接记入当期费用,待赎回时收到冲减费用,还有的按比例逐期分摊但比例确定方法不明确。
另外,由于基金公司难以广泛设立自己的销售网络,绝大部分基金销售委托银行、券商或专业基金销售公司等代销机构进行。从现状来看,基金公司不仅要向代销机构支付基金交易时直接向投资人收取的手续费之外,还不得不将基金管理费收入与代销机构进行分成,作为代销机构获得的尾随佣金。
(二)存在问题分析:
问题一:基金公司销售手续费究竟是按总额法还是按净额法确认收入,在现有的制度中未有明确规定,甚至没有合适的会计科目反映和披露该项成本支出,这使得各基金公司根据自身的主观判断对这一相同业务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有公司认为,基金公司取得的手续费收入是作为基金管理人向投资者收取的费用,应该全额记入管理人的收入,代销机构是人角色,其分成部分是管理人的成本。至于大家关注的可能存在的双重征税的问题,营业税是流转税,就是每个环节都要征税。
也有公司认为,基金管理人、代销机构、投资者存在事实上的三方法律关系,在代销方式中,手续费收入是由代销机构和基金管理人瓜分,而不是基金管理人先收后返(代销机构)的过程。基金公司支付手续费资金给代销机构,只是因为有清算便利而进行的代收代付,不应列为基金公司成本。另外,在很多情况下,基金公司只是得到了一个打包的资金,客户资料根本无从拿到,客户还是代销机构的客户。可见代销机构是和基金公司平等地服务客户,一方抓客户资源,一方管理资金,各司其职,是“合作伙伴”关系,而不仅仅是“”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更应根据各自份额分别确认收入。
问题二:向投资人收取的基金销售手续费减免时,基金公司先收后返的手续费是否确认收入并缴纳营业税。
对特定基金投资人减免销售手续费有两种操作方法,一是直接减免,不收取;二是先收后返。对前者,实务中的争议不大,即减免了就无需在账面计量和核算了。但对后者,在税务处理和会计计量上还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收了就应确认收入,返还时作为费用,并且要对方提供发票才能计人费用,否则就只能税后列支。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要在交易时达成了协议,并且是合法合规的,则先收后返时,应将返还作为正常销售折扣,直接冲减收入。
问题三,后端收费模式下,基金公司预先给代销机构的销售手续费应如何列支,待收到手续费时,基金公司又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涉税问题如何界定,核心问题在于是否确认为基金公司收入,是总额法、净额法之争的极端情况。
问题四,基金公司将代销机构分成的管理费收入即尾随佣金往往通过挤占其他费用科目来列支,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同时,尾随佣金由于均在代销机构总部入账,缺乏有效监管。对此,现行制度尚未明确规定有关各方如何确认和核算。
以上问题对整个基金业、相关企业和个人乃至整个经济秩序都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是客观上为企业设立小金库提供了便利。一些基金公司将销售手续费支付给代销机构后,往往难以获得合法单据,甚至一些基金公司将款项汇至对方指定账户后未能获得任何单据;二是无法按统一标准反映经营成果。不利于掌握真实的信息;三是引发了恶性竞争,违背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内控制度相对较松,行为不够规范的基金公司所采取的业务处理方式则较为激进,不利于平等竞争。同时,随着竞争趋于激烈,将迫使原来采取谨慎处理方式的基金公司不得不向其它基金公司靠拢,进一步加剧竞争环境的恶化;四是基金公司内部控制存在潜在风险。由于缺少规范统一的代销手续费处理模式,基金公司内部存在的重销售轻财务现象,弱化了对关键环节的管理和监控,使得基金公司处理此类业务的内控风险人为增大。五是国家税收出现流失,净额法由于少确认了一部分收入,少征了流转税,流到体制外的收入也造成所得税流失。
据统计,仅2004年全年累计新发行基金就达1821.40亿元,股票型、债券型、货币型基金的比例大约为75:10:15,直销、代销约为3:7,而实务中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货币型基金手续费计提比例一般分别为1%、5‰和0,再考虑到对大客户所采取的手续费减免因素,由此测算2004年各基金公司新发基金销售手续费收入应收取数近10亿。而存量基金申购、赎回时发生的手续费金额更大。2004年基金新发规模超过过去三年的总和,增长速度惊人,相应地,应收取手续费的增长速度也相当惊人。由于此类问题所涉金额较大且呈不断增长之势,对基金公司会计报表造成巨大影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应尽快制定统一政策,保证会计信息的可信、可比、可用,保证基金业健康发展。
(三)解决方案:不管是采用“总额法”或“净额法”,都应尽快明确,使基金业有个统一的规范。
对于问题一,有以下方案供选择:
方案一: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设计理念,采纳“总额法”核算方法,将对客户收取的基金申(认)购费,全额记入基金公司收入,支付代销机构应收取的费用部分作为费用支出,并索取正规票据。此方案对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有积极的意义。
方案二:基于基金管理人、销
售渠道、投资者之间事实存在的三方法律关系,考虑到基金销售的行业特性和现状,比照电信、旅游行业等行业按净额征收营业税的做法,确认基金管理人、代销渠道分享投资者支付的手续费,并根据实际分享额分别确认收入。如代销渠道可提供正规发票,基金公司可直接以净额入账;如代销渠道在其经营范围内不能提供正规发票,则由基金公司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报备(证明该笔返还的对象和用途)后以基金销售手续费净额入账,不能提供相应证明材料的,不得扣除。此方案更符合业务现状,体现政策扶持倾向,也更易于被业界接受。同时,由于此方案将代销机构手续费分成收入直接确认为代销机构的收入,也从制度上加强了监管,规避了这部分资金转为代销机构“小金库”的风险。
对于问题二,比照对电信业销售折让的处理方法,对符合条件的特定投资人,且在交易时达成了合法协议并经披露的,则在返还时就应该作为基金公司正常的销售折扣,允许作为核算收入时的直接抵减,即允许其在税前扣除。为慎重起见,可要求返还时必须提供与交易付款时相同的收款人及银行信息。
对于问题三,对后端收费模式,从简单核算和保证税收收入的角度,解决方案是基金公司当期记入费用,日后收回时再确认收入并缴纳相应流转税、所得税,这种极端稳健的做法虽然会导致当期税收的减少,但在以后年度会补回。
对于问题四,建议对管理费收入分成协议中有明确约定的,则根据管理人和代销机构各自取得的分成部分分别确为管理费收入、中间业务收入,据以进行有关的会计、税务处理。无明确约定的,全部确认为基金公司的收入,发生管理费收入分享时,也即意味着基金公司为营销而增加的费用,应允许基金公司作为正常的销售费用予以列支,在一定比例限额内予以税前扣除,超过限额部分进行纳税调整。
基金销售手续费的财税处理关系到基金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关系到基金公司的营业税、所得税乃至个人所得税的相关处理,关系到基金业的市场环境,是目前全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应早日出台相应明确的政策,以规范其行为。
二、关于基金公司广告费、业务宣传费列支问题
(一)现状:根据《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四十条的规定,企业每年在税前用于广告宣传的费用为营业收入的2.5%。但是,在实务操作中,基金公司实际开支的广告宣传费远远高于此。比如,据某基金公司2002年至2004年财务报表数据统计,三年合计营业收入63939万元,按2.5%标准可以税前列支的广告与宣传费1.599万元,实际支出为2520万元,超过920万元,因此进行纳税调整补缴所得税165余万元。
(二)存在问题分析: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基金销售买方市场的现实,基金公司为不断扩大基金销售规模,在市场推广方面必须增加大量的广告宣传支出,以保证公司产品顺利售出,同时按证监会现行规定,基金发行阶段的招募书与发行公告费用也必须由基金公司承担,这对基金公司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负担。按基金管理费年费率1%计算,管理一只年平均规模40亿元的基金,年管理费收入为4000万元,据此提取的广告费及业务宣传费(2.5%)仅100万元,而在证监会指定的三大报刊登初始招募书就需用120万元左右,在其他媒体发行广告与印刷业务宣传册则要根据设定基金销售市场范围的大小有不等金额的支出,按一般水平估计电视与媒体广告年200~300万元,宣传册年100—300万元不等,而2005年以来的市场状况是基金平均首发规模在10亿元左右,按上述计算方法,公司可提取的广告宣传费用25万元还不够在一家指定报刊刊登招募书的费用。
由于广告费为基金公司基金发行费用中的主要项目,在费用总额中占有较高比率。税前扣除比例过低,体现不出对基金业的政策扶持,不利于其大力发展。由于受广告宣传费税前扣除比例的限制,一些公司将一些广告宣传方面的费用挤占到其他费用科目进行核算,带来了核算上的一些混乱。可见,目前规定的税前扣除标准并不适合基金业。
(三)解决方案:《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四十条还规定,纳税人因行业特点等特殊原因确实需要提高广告费扣除比例的,须报国家税务总局批准。从目前基金业的行业特点来看,其广告宣传费的税前扣除比例偏低。建议对基金公司的广告与宣传费列支标准提高到营业收入的5%,可基本满足业务实际需要。
三、基金取得的股票红利、债券利息、储蓄存款利息收入的税务处理及会计核算
(一)现状:财税[2002]128号文中规定“对基金取得的股票的股息、红利收入,债券的利息收入、储蓄存款利息收入,由上市公司、发行债券的企业和银行在向基金支付上述收入时代扣代缴20%的个人所得税”(自2005年6月13日起,减半征收)。此规定并未区分基金持有人是个人还是机构的情况,由此造成基金持有人为企业时,也要被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造成一些理解上的混乱,而又未见其他明确解释,从而引发上市公司、发行债券的企业和银行在向基金支付上述收入时是否代扣相关个税执行不一。目前,在深交所上市的公司在支付此类分红或利息时,就存在有的代扣有的未代扣现象。而基金存款作为银行的同业存款,一直未代扣个人所得税。
(二)存在问题分析:
基金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利分红、债券派息或银行结息时,由于不少公司理解个人需纳个税而企业不需纳个税,所以,存在有的代扣有的不代扣现象。虽然各基金公司根据谨慎性原则,对未代缴部分由各证券投资基金补提后挂在基金会计的应缴税金上,但由于税务部门在征管中,并未把基金这种虚拟体当作纳税人,也无具体规定由基金公司代为办理代扣代缴手续,导致基金会计中该科目的余额长期挂账。据调查,不少基金都有代扣税款挂账无法缴出,一些基金公司旗下各基金代扣税款累计超过千万元长期挂账而不能处理。
事实上,对这部分所得开征个人所得税损害了税收公平原则,在理论上也颇值得商榷。首先,损害了个人基金投资者的利益。我国绝大多数的基金合同对基金收益分配制定了3项限定条件:(1)若基金投资当期亏损,则不进行收益分配;(2)基金收益分配后,基金份额资产净值不能低于面值;(3)基金当年收益应先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才可进行当年收益分配。在来源处扣缴个税的做法使得个人投资者的股息、利息收入在来源处就被扣缴了个税,必然导致以税后收入来弥补基金前期和当期可能存在的投资损失,甚至可能因提前扣除税收,致使基金份额资产净值低于面值,进而不能满足分配条件。其次,提早了未分配收入的纳税时间。《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基金收益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基金净收益的90%。若在来源处预先扣缴了个税,则意味着基金未分配的部分也提前承担了税负。第三,违背了基金投资者收入确认原则。按照国际惯例,基金投资者不是在基金获得收益时,而是在基金分配收益时才被确认获得基金收益,并产生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我国在来源处扣缴个税的做法恰恰违背了收入确认的国际惯例。第四,基金作为一个资金集合体投资于股票、债券、银行存款等,基金投资者不只包括个人,还有机构、企业,代扣代缴单位根本无法划分投资于本部分的基金,哪些资金来自个人,那些资金来自机构、企业,如果统一代扣20%(或10%)的税金,相当于对机构、企业的资金所得也征收了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就显得名不符实了。
另外,基金存放在银行中的款项,是按照同业存款核算的,其利率高于一般储蓄存款,而银行对同业存款是不履行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义务的,这也使财税[2002]128号文中规定银行作为扣缴义务人履行对基金的储蓄存款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规定流于形式。
(三)解决方案:算改革大账,建议取消对上市公司向基金派发股息、红利及利息或债券派息银行结息环节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做法,基金业做大以后给国民经济
所带来的贡献,远比这部分个人所得税要大。
否则,建议由基金公司作为扣缴义务人,在向个人派息分红时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但也存在操作中的难度,因为上市公司分红或债券派息时与基金分红时的投资者已发生了变化,无法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核算。所以,我们倾向于第一种方案。
对基金已代扣下来的个人所得税,应明确相应处理原则,尽快将这部分长期挂账的税款收缴入库,减少国家税收的滞压甚至流失。同时,应注意基金会计在核算科目上的规范问题。由于目前基金不是纳税主体,通过基金公司上缴该类代扣税款时,会计核算上应作统一规定。
四、关于基金公司“基金投资减值准备”问题
(一)现状:
目前基金公司的基金投资包括两种:(1)作为封闭式基金发起人认购一定比率的封闭式基金,该部分基金投资又包括可流通部分和持有到期部分;(2)部分基金公司认购了一定比率的公司自己发行的开放式基金。
封闭式基金普遍存在较大幅度的折价,最近的加权平均折价率达到了30%,少数基金折价率甚至一度超过40%,这与国外平均10-15%的折价率相比处于非正常状态。
从会计核算上看,基金公司对基金的投资采用基金市价法,而由于封闭式基金处于高折价状态,使基金公司投资封闭式基金从账面上看,显得损失惨重。
(二)存在问题分析:
选择市价法而非基金净值计价是封闭式基金高折价给投资者带来损失的重要制度原因。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作为封闭式基金的持有人,出于审慎原则,都采取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计提减值准备,迫使投资者对基金市场价格变化的关注远大于对基金净值的关注,从而使长期持有的战略事实上成为短期的波段炒作,为维持账面利润而及时兑现收益。事实上,封闭式基金有其特定的存续期,基金管理人按此存续期进行资产投资管理,当前的折价并不意味着持有到期后的损失,从长期来看,封闭式基金净值才体现其真正价值,按净值进行会计核算更有实际意义。国际会计准则为体现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的不同目的,将投资划分为交易和非交易两类,其中交易类按照市价估值,并记入当期损益;非交易类虽按市价估值但可不计入损益,因而可不考虑市价的影响。
(三)解决方案:根据长期持有部分按成本与净值孰低进行计价,短期持有部分按成本与市值孰低进行计价的原则,对于上述不同的基金投资,应采取不同的计提基金投资减值准备方法。
对于可流通的封闭式基金,如果基金公司计划在一年内卖出,则该部分投资应按照“短期投资”的方式进行核算;这部分封闭式基金投资应在期末按市价低于“短期投资”账面值的金额提取投资减值准备。
对于不可流通的封闭式基金,该部分投资应归于“长期投资”的方式进行核算;在期末按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值的金额提取投资减值准备。
对于开放式基金投资,减值准备都应该按基金投资账面值与期末基金总净值之间的差异作为投资减值准备的计提标准。
对持有封闭式基金采取差异化核算标准,长期持有下按净值计价,短期持有下按市价计价,则使持有人可以按照购买基金时的战略资产方案进行合理配置,无需因短期价格波动调整持有规模,将显著减少封闭式基金高折价给机构投资者账面核算带来的巨大损失,稳定其持有基金的信心。
五、关于基金公司风险准备金问题
(一)现状: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了从事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业务和信托业务的金融企业可以按照一定比例从净利润中提取准备金,但对基金公司未作相应规定,《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办法》也未作规定。
在实务中应社保基金、保本型基金要求,基金公司按委托合同或担保协议在管理费中单独提取相当比例风险准备。目前通行的做法是鉴于合同条款还规定了这部分拨付的准备在规定时间内公司不能支配、以及回转支付给委托人、担保人等情况,将这部分收入在计提准备时作为负债,等合同规定的期限结束并正式支付基金公司时才确认收入,但制度并未规定。
(二)存在问题:
问题一:基金公司作为金融企业的一种类型,也存在亏损的风险;基金公司发行基金份额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采取资产组合方式对基金财产进行管理、运用,其运作和发展涉及到广大基金投资者的利益,不提取风险准备金,不符合会计谨慎性原则。
问题二:在管理费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准备,与金融保险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风险准备有着明显区别,此类风险准备在会计上应如何核算?
(三)解决方案:
对于问题一,应在有关制度修订时,明确基金公司按照净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并明确相应列账方式,即作为利润分配处理,提取时借记“利润分配”,贷记“一般风险准备”,用于弥补亏损,不得用于分红、转增资本。
对于问题二,从基金公司角度来看,并不是会计制度中的风险准备,而是一种正常营销手段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并不影响其收入实质,如果该准备发生回转,也只是其正常的业务费用支出。所以,我们建议按照权责发生制,在发生时全额记入收入,借记银行存款/应收款,贷记管理费收入,并依法纳税。收到风险准备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款,如果发生回转,则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应收款。这种处理与通行的原则相一致,基金公司作为金融企业中的一种,没有必要特殊化。
六、基金直销账户的会计核算及税务处理
基金公司为了顺利开展基金认(申)购和赎回业务,一般都以基金公司的名义开设有基金直销银行账户,部分基金公司自己开发使用了基金登记结算系统,还以基金公司自己的名义开设有基金登记结算银行账户。
目前,对该类账户是否纳入基金公司的会计核算范畴,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一是完全纳入基金公司会计核算系统中,该类账户的每一笔款项进出均予以反映;二是将该类账户单独设置一个会计主体,期末将其账户的余额合并到公司会计报表中;三是将该类账户单独设置一个会计主体,但不合并报表,只是在期末将上述账户中应归属公司的利息、手续费等款项划入公司账户,公司只在实际收到款项时进行核算。
由于上述账户以基金公司名义开设,从法律的角度,该类账户日常核算应该并入公司会计核算范围内,即采取第一种方式进行核算,否则,会形成事实上的体外循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合并到公司账上,表内反映,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会计信息扭曲,在新基金发行期间或大额赎回情况下,基金公司资产总额会出现虚增的情况(含部分客户的在途资金),此时,建议通过单设会计科目来进行调整,不影响分析。否则,表外同时增加资产和负债也仅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扭曲会计信息,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这部分资金游离于正常监督之外,极易失控,带来的危害更大。
关于直销账户的利息收入,分两块,一块是时间差,是客户在途资金在申购和清算时滞留形成的;一块是利率差,是基金公司作为同业存款利率高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形成的利差收入。利率差是依靠基金公司所拥有的同业资格才能取得的,因此,应属于基金公司所有。财政部应明确相关处理政策。
七、证券投资基金相关业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货币市场基金的会计核算办法
目前货币基金的核算在很多具体细节上存在同为货币基金但核算方法不一致的情况,比如债券利息计提,特别是浮动债券利息和贴现票据利息计提、预提费用的核算(如:预提金额与实际金额不一致时的调整)等。由于目前缺少针对货币市场基金的核算和报表编制方面的核算规定,造成各基金在具体核算和编报时有不同的理解和
做法,影响了货币基金的可比性。
(二)买断式回购或准买断式回购的会计核算办法
目前关于这类业务的核算还没有正式的核算办法公布。只是有一份证监会的方案,但财政部还没有明确。同时,为了能顺利进行会计处理,此方案增加了很多新的科目,但新增科目还未得到财政部的确认。
(三)银行间同业市场交易债券的估值方法。目前银行间同业市场交易的债券普遍按购入成本加债券利息估值,此种估值方法在市场利率波动较大时,债券市场价格与成本会有较大差异,按成本估值已不能反映债券市场价格,其溢价或折价平时未能估值,而在债券到期或买卖债券时一次反映,对投资者有失公允,建议明确该类债券的估值方法,或者可参考货币市场基金的影子价格来作为参考值。
(四)权证的会计核算办法
同“买断式回购会计核算”一样,目前财政部没有明确此核算的具体规定,同时新增的一些权证核算科目也没有得到财政部正式确认。
(五)关于收益分配的会计处理,建议明确基金分红的登记日、除权日和实际分红日的规定,解决现行各家开放式基金在分红日方面的不一致。
(六)基金关联方的范围及关联方交易的披露
目前基金监管还比较严格,关联方主要包括管理人、股东及股东的关联方、托管行等,还缺少对关联方范围及关联方交易披露的具体细则。
八、关于基金公司财务会计报告格式和编制说明
目前,基金公司执行的是统一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但从没有专门法规规定基金公司财务会计报表的具体格式和编制说明。金融行业内部不同类型的金融企业之间,会计报表存在不小差异。基金业与其他金融企业相比,有很大的特殊性,且基金公司作为后兴起的金融企业,其在管理模式、业务性质等方面都有别于其他类型的金融企业,在核算上也有自身的特点。目前,报表体系套用其他类型金融企业,针对性不强,造成基金公司财务人员在编制报表时由于理解上的不同,往往很不一致,也会使报表阅读者在理解上产生误差或错误等。为便于基金公司编制统一的会计报表,以便于充分、合理提供基金公司的会计信息,建议针对基金公司规定会计报表的规范格式和具体的编制说明等,从而完善基金公司报表体系。
九、结束语
篇3
一、小微企业分析
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之中,小微企业以其灵活的经营模式、精准的市场热点捕捉能力,使得小微企业已经逐渐成为了经济市场之中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并发挥了其重要的经济价值,但同时小微企业也正因为其自身在生产规模、经营方式、生产线等方面所存在的不足,使得小薇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阻碍,影响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尤其在面对市场危机的时候,往往没有良好的风险抵御能力,这也就需要有关部门能税收等方面进行扶持,进一步促进小微企业发展。
二、目前在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之中在税收方面存在的问题
1.税收政策划型标准不清晰
我国为了能有效的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已经在税收方面采取了一些政策,但是在税收政策落实的过程中,由于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存在对于小微企业的标准划分方面存在不足,从而影响了税收政策的落实。而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因素就是,有关部门在开展对于小微企业在税收方面进行协调的时候,未能有效形成良好的协调调效果,影响了小微企业在税收方面的方面政策的享受。
2.税收政策在系统性方面存在不足
小微企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缺少的关键作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针对小微企业的特殊性以及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一套具有系统性以及高效性的税收体系,使得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有更好的发展环境、发展基础。而在我国目前阶段,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虽然在目前阶段已经颁布了一些针对于小微企业的税收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往往在时间上表现的比较分散,这也就使得这些税收政策缺乏系统性以及针对性。在对小微企业相关税收政策进行研究分析之后就会发展,在过去各个时期之中出现税收政策多是为了解决当时社会上一些热点问题,比如就业问题、市场危机等等,这些税收政策的颁布缺乏对于小微企业自身特点以及实际需要的考虑,最终造成了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情况。
3.科技创新方面税收政策对于小微企业支持不足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在各种类型企业发展过程之中,科技创新都是公司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公司不断发展的动力,但是对于小微企业发展而言,在新型技术研发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难度。通常情况下,一个企业要保持良好的新型技术压研发能力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技术研发,而最直观的反应就是研发经费所能够占到销售额的百分比,另外一个衡量企业之中技术创新标准就是企业在最近的三年时间之中,有多少项新型技术被转化为了实际产品或者是被运用到了实际的生产之中,一般税收政策等其他政府都是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指标来进行评判,但是在这两个标准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无异于巨大的鸿沟,因为虽然有税收等方面对于技术创新的支持,但是实际的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之中,小微企业在研发资金、生产规模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小微企业往往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来完成新型技术的投入市场以及应用,在这种情况下不但会使得小微企业难以从税收方面支持政策之中获得收益,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导致小微企业遭到损失。另外在目前的税收政策之中还在提倡新型技术的分享,以促进社会的共同发展,但不少小微企业的管理人员表示,由于企业自身在研?l能力方面表现的较为薄弱,所以新型技术只够自己企业正常生产,不能进行转让,导致这一政策的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促进作用。
三、解决小微企业所遇到在税收方面问题的措施
1.建立科学合理的小微企业划分机制
在解决小微企业所面临的税收问题的过程中,首先就要就要解决好小微企业的在划分方面的问题,从而为小微企业的税负方面问题的解决塑造良好的环境以及基础,而在划分时候要嫩充分的认识到小微企业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
2.建立系统完整的小微企业税负体系
小微企业已经逐渐走上了市场经济的舞台,并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能进一步促进小微企业获得良好发展,也就需要出台一套完整的税负规定。以往关于小微企业的税收方面的规定带有一定的时代性以阶段性,而系统税法的制定需要有关人员能从长远角度进行思考,使得税收规定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3.为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和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最重要的部分,针对于小微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税收政策之间存在的不协调情况,有关部门应予以重视,并从小微企业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发展出发,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税收方案。在制定税收政策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对于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针对与小微企业在创新科技研发、科技投入实际生产等方面存在周期较长的问题,税收政策可以根究实际情况放低门槛,促进小微企业发展。
四、推动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创新
细分政策目标,实行分类原则,区别对待小微企业政府财税政策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之一是保障民生,促进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合理的工人薪酬、按规定支付工人的社会保障费、改善工人的工作生活条件,就是它们对民生、社会和谐与稳定所做的最大贡献,也是其基本职责。因此,应明确地将小微企业的税收政策定位于强调社会政策目标,创造财政收入的功能则应根据量能负担原则,主要由已成长起来的规模企业来承担。对小微企业,在其已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下,在税收负担上应尽量减轻,在征管方式上应尽量简化;在税收执法中,对履行社会责任良好的小微企业应在自由裁量空间内选择适用最优惠待遇。
为便于实行分类原则,国家应统一对中小微企业的划型标准,从而使来自各部门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树立起明确的政策目标。其次,要完善相关税收政策,降低小微企业税负,比照工信部标准认定小型企业,扩大小微企业享受所得税税率优惠的范围。同时,整体上降低小微企业核定征收的应税所得率标准,地方税务部门应有权根据不同行业每年的实际经营情况,及时调整应税所得率的适用水平,真实反映不同行业企业的现实经营情况。
篇4
关键词:小微企业;信息化;提高;发展
小微企业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对于小微企业的发展,必须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不断拓展市场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和发展后劲,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在十报告提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思路下,提高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是小微企业突破目前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
一、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的现状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改变着企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至今,在国民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影响力,使工作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多的用户倾向于通过互联网解决问题。云计算、电子商务、大数据、移动互联及各种数字化的交互、智能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重构社会中的经济、企业的运作模式,信息化也真正融合进了实体经济。目前国内的企业处在以客户为中心、通过网络媒体将产品研发、生产、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紧密连在一起的信息经济环境中。这其中也包括了众多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据国家数据统计,我国中小微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99.7%,其中,小型微型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97.3%,而其中实现信息化的比例不足10%。
相比大型企业的成熟完善,小微企业的各种资源有限,经营成本偏高,随着需求拉力的减弱,企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然而一直以来,作为中国经济生态系统中的“弱势群体”,小微企业面对信息化既感到熟悉而又陌生。实施信息化的小微企业却少之又少,即使有的企业实施了,结果也只是流于表面。由于缺乏信息化的支持,目前大多数小微企业的管理呈现粗放、混乱的状态,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很容易因为大型和中型企业的竞争而倒闭破产,同时也制约了小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据统计,中国的小微企业平均寿命仅2.5年。如何用更低的成本获得更佳的信息化能力,是每个管理者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小微企业管理层的信息化意识普遍比较单薄,相对信息化,他们更关心业务、成本和利润,而且实际上,由于财力和人力所限,小微企业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来做一个整体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具体部署和实施当然也无从做起。
我国一直把推动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信息化作为推动“两化融合”的重要内容,积极组织实施小微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例如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其它部委印发了《关于强化服务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意见》;启动了百万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工程;围绕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缓解融资难等难点问题,开展了精益研发、管理升级、电子商务、融资服务等信息化服务平台试点和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等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小微企业信息化需求越来越迫切,但是小微企业因其自身特点,信息化预算投入有限,小微企业迫切需要投入较少同时又能满足其全方位需求的产品。
二、提高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难点
1.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和管理部门引导与支持乏力
首先是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环境不足,虽然存在着不少扶持、支持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但是这些扶持、支持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不够明晰,缺乏可操作性,尤其是财税政策的具体化不够。其次,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不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不能适应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的具体要求。再次,政府内部管理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能顺应现代信息化发展的要求,难于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做出合理的引导和指导。最后,对于小微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管理体制不顺,存在着多头管理的现状,不利于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促进。
2.针对小微企业的外在信息化服务滞后
最近的调查中发现,不少小微企业迫切希望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升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对信息化有了更高的需求,如“支持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有效利用”;“能在不同终端设备(PC、平板、手机、电话等)之间无缝切换”;智能化的IT管理”;“消除信息孤岛”;“可从高灵活性的架构和众多整合选项中显著受益,轻松实现扩展,更加灵活的部署选择,从而全面满足企业各流程、各部门的应用需求”等,或者可以说,达到高效智能的信息化水平成为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需求所在。但是目前大多数针对小微企业的软件服务商提供的服务仍然停留在“以我为主”的理念上,不从小微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使自己的产品能与企业生产管理特点相符合,不能满足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多变的情况。而且软件的维护和升级也不到位,小微企业的个性化服务得不到满足。
3.小微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的能力不足
首先是信息化建设的理念跟不上。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小微企业竞争力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大部分小微企业对于“信息化”还呈现出种种疑虑。他们既担心投入大量资源建设成的IT信息系统其投资回报周期有限且无法适应企业形态的快速变化,又怀疑IT信息系统不能完全满足其独特的、复杂的应用需求。对信息化作用认识不足的本质是信息化观念不强,随之便会导致企业对信息化信心不足、信息化投入不多、信息化积极性不高、信息化成功率低、信息化环境不佳等一系列问题,最终致使小微企业信息化停滞不前。其次是内部管理不利于信息化建设。大型和中型企业的管理体系、部门设置和人员配置都比较完善,拥有较多的大型管理软件支持,因此各个体系的信息化应用更容易实现。而小微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杂”,业务、人员、流程和IT设备都很杂乱,这就导致企业信息化实现起来存在诸多难题。
三、提高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出路
1.政府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动
政府在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这一点也得到了实践的认可。例如北京2012年联合中国联通、百度、用友、金蝶等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商,通过企业健康成长计划、管理升级计划、育林计划,为一大批中小企业提供培训、咨询、应用推广、免费建站、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务。笔者认为,政府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加强:首先是加强组织引导。在全国范围推动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发挥地方主管部门和信息化服务商的资源优势,多方配合,形成合力;加强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地方发展建设规划;推广信息化应用和服务的经验,引导小微企业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自觉性。其次是加强政策扶持。出台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惠政策,如信贷、税收支持等;政府通过调研,主导开发适合不同小微企业的各类相关软件,降低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再次是加强培训指导。发挥新闻媒体受众面广、传播渠道通畅的优势,组织开展大规模信息化培训、政策宣讲和案例宣传活动;整合各类培训机构,为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免费培训或必要的补贴;整合各类服务机构资源,建立为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服务的专业队伍和业务服务机构。最后是加强平台服务。建立地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网下服务平台,提供建设专业服务及日常相关专业服务,维护网络运行。营造地方网络诚信平台,让企业通过诚信的通道实现盈利和发展,吸引更多的小微企业自主加入信息化建设,做强诚信绿色信息通道。
2.外在机构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
当前外在机构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主要是成立信息化服务联盟,通过联盟的形式把支持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力量统一起来,通过品牌扶助、管理扶助、融资扶助、信息化扶助等措施提升小微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完善管理工具,打造品牌实力,获得融资支持,从而使更多的小微企业能够顺利提高信息化水平。例如2011年,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创新服务中心、英特尔公司、中国银联等5家合作伙伴在广东共同发起“助力中小企业成长创新联盟”,旨在通过将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相结合,帮助中小企业提升信息化水平,使其获得高效的金融及融资服务。联盟成立以来,共有超过100家中小企业在此次创新性的跨行业联盟的合作中受益,累计获得银行授信近5000万元。
3.小微企业自身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能力
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建设步伐需要内外功的结合,内功方面需要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能力。首先是提高小微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意识,特别是管理层要真正认识到信息化对于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把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中。其次要改革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以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就是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流程再造、管理手段革新和管理团队重组的过程,要求企业必须加快推进改革、改组、改造步伐,加强内部管理,否则,体制、机制、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一成不变,陈旧僵化,即使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信息系统,也只会失败,不会成功。最后要提高小微企业的软硬件建设。其中硬件系统是信息化运作的基础,软件系统是实现信息化的手段;硬件系统为软件系统服务,软件系统则直接为用户服务。小微企业如果准备建立自己的信息化系统,就需要详细了解企业自身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化产品,并制定配套的硬件系统搭建方案。在选择时切忌贪多求全,或者盲目选择高端产品,而是应以适合企业情况为最大前提。
参考文献:
篇5
文章编号:1000176X(2014)10007207
一、问题的提出
自财政分权(Fiscal Decentralization)理论兴起以来,以这种分权为背景探讨政府功能模式、经济增长效应、分级财政体制改革以及地方财政竞争与互动等诸多问题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相关研究领域也逐步扩展。理论意义上的财政分权,通过赋予地方政府相应的支出责任和税收权力,并允许其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决定预算开支的规模与结构,使基层地方政府能够有效地行使职能,更好地提供地方公共物品和服务,以达到合理配置政府权力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其中,马斯格雷夫和奥茨分别从政府三大职能的分工、基层政府提供地方公共物品比较优势的视角,论述了财政分权的合理性及其对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所产生的功效。
就财政分权的运用来看,既有研究中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多为纯理论界定和背景性描述,缺少相对全面的、多维视角的测度;二是针对某个侧面做出的简单评估可能对财政分权的地域分化和空间联系缺少整体把握,进而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基于此,本文尝试提供一个崭新的多维测度方法,并在空间分析的框架内把握中国财政分权的地域分化特征及其成因,以期对相关理论研究、政策制定和制度设计有所裨益。
二、多维测评体系的设计思路
着眼不同的具体国情、市场环境和相关体制,众多国内外学者对财政分权的程度及其衡量问题做出了多种分析和描述,但这些考察各有侧重,测度方法迥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量化指标,较为常见的包括地方政府(人均、预算内)财政收入或支出占政府财政(人均、预算内)总收支的比重(或该比重的变化)[1]-[4];预算内宏观税负和预算外收入占GDP的比重[5];预算收入的边际分成率指标[6];依靠地方收入筹集的地方支出份额[7];省级政府在预算收入中保留的平均份额[8];等。二是统计描述或技术修正,主要应用于财政分权背景下的实证研究,表现为空间权重矩阵设定、引入虚拟变量等[9]-[11]。三是图表绘制[12],直观地反映了分权体制下政府间收支责任安排的变动情况及趋势。
应该说,这些指标和衡量方法各具特色,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问题的焦点是缺乏可比标准,加之个别指标理论性过强、数据获取性低等原因,造成了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和约束性。在此情况下,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相关改进措施。
1客观反映体制安排
纵观中国分税制改革以来财政体制演进的路径不难发现,中央财力稳定集中、支出责任逐步下放、地方财政自给能力明显偏低, 1994―2011年,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一直稳定在50%左右,而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由1993年的78%下降到2011年的5060%;同时,中央财政支出比重不断下降,2011年仅为1510%,而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达到8490%。
是政府间财政关系运行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当“正常的”征税收入难以满足公共支出需要时,地方政府往往只能采用非正式制度 指非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下逐步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共同恪守的行事准则。下的预算外收入或非预算收入弥补地方财政缺口。关于非预算收入,其规模尚无完整的统计数据显示,但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已从2010年6月起纳入预算管理,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地方财政相当于预算外资金口径的资金规模已达到5 395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1030%,
这部分收入主要体现在非税收入当中。因此,在收入分权构成的安排上,应该包含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这两个基本方面。此外,中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其制度设计和管理中亦存在着不科学、不规范的短板,协议性的特征较强。目前各级财政之间约有11种具体的转移支付形式[13],2011年中央税收返还等广义转移支付的规模几乎占地方本级收入的近八成,一些省份的补助收入远超预算收入,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博弈存在着较大利益回旋空间。所以,转移支付规模应该是反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分权的另一基本指标。在支出安排方面,中央财政支出中的相当一部分是以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形式实现的,也是各地可用财力和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来源。虽然决算数据上难以区分哪些支出为中央安排、地方配套或完全由地方自主安排,但从受益范围的角度考虑,地方最终会将其转化为本辖区内的公共财政支出。因此,各省公共财政支出的决算数实际上隐含着中央转移支付在省际间的分配结果。另外,由于各省份之间在税收返还和补助办法方面还存在新旧体制上的差异,所以出于可操作性和横向可比性方面的考虑,本文主要采用《中国财政年鉴》各地区决算总表中显示的各项数据。以税收收入为例,如果按照15个预算科目和各自的分成比例计算各省实际税收收入,不仅可操作性低且未必精准。
2有效估计偏好和效率
本文兼顾“市场化方向的经济性分权和政府层级序列的行政性分权”两个因素[1],以经济性分权为主,兼顾行政性分权。针对已往文献中提及的行政制度、晋升考核机制等指标难以量化的问题,本文设计了增长偏好和征税效率两个指标,用以反映行政性因素的影响,并基于以下假设:
假设1:地方政府倾向于加快经济增长以扩大税基,提高政府征税效率以增加收入自主程度,即存在增长偏好和征税激励,两者与财政分权程度正相关。
假设2:政绩考核以地区GDP水平为导向,增长目标基于自身发展水平与全国水平的对比。
关于征税效率的测算,吕冰洋[14]介绍了回归法、典型税制法和非参数测算三种方法,对各省份相对征税效率进行了测算,实证分析各省税收努力和征税能力的变化趋势与特征。考虑到各省份的征税效率在短期内并无剧烈变动,为避免繁琐,我们采用了吕冰洋的测算结果,使用各省税收努力值和征税能力值的平均值估计征税效率。
3创新指标体系设计
借鉴区位熵的构造方法,本文在经济性分权的考察方面设计了四个指标,即:体制性分权系数IT、自主性分权系数IN、协议性分权系数IA 和公共性分权系数IP (如表1所示),用相对数构造淡化规模差异,显示程度差异。由于分子、分母均为相对数,所以,建立可比基础和相对一致的比较标准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各系数体现的都是某个侧面与自身整体相对水平的对比,实现了“自比”;另一方面,各系数的分母均是相应指标在全国的相对水平,这就为省际之间的对比建立了参照体系,即都可与1进行对比,实现了“他比”。运用时间节点数据,可以实现省际之间的横向比较;若使用时间序列数据,则可以考察某一特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即实现纵向比较。行政性分权分为增长偏好和努力程度两部分,具体指标为增长性分权系数II和征管效率系数IE两个指标。此外,行政性分权指标的设计也为经济性分权的考察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具体的财政分权多维测度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系数IE地方政府组织收入努力程度计量测算如果IE>1,说明本地组织收入努力程度高;反之则努力程度低
三、中国财政分权的地域特征
本文采用《中国财政年鉴2012》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出31个省份的财政分权系数,如表2所示。
从不同侧面对表2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从税收分权上看,整体水平较集中,东、西部差异不大
京、浙、沪三省市税收分权水平最高,系数值均在100以上;中部、东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分权水平相当,系数值均介于090―100之间;多数省份的系数值集中在070―090的区间范围内。可以说,这种状况既与中国税权高度集中的体制背景相吻合,同时也表现出财政政策尤其是税收收入安排在调节地区间经济差距中所发挥的作用。
2从非税收入分权程度看,整体水平居高且呈西高东低的态势分布
在各省份中,有27个省份的自主分权系数值大于1;中部、西部省份均值大于190,明显高于东部的130;可以看出,非税收入分权水平普遍高于税收分权水平,两者之间显而易见地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税收分权水平较高的京、浙、沪、琼四个省市,其非税收入分权水平全部小于1,处于较低水平。这些情况说明,各地区通过非税收入组织财政收入的动力较强,且呈现地域分化的特征;在税收分权中获得较高相对优势的地区,其非税收入分权水平较低。
3从转移支付的分权上看,分权水平呈西高东低分布
由于中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协议性特征,且具体制度设计本身便立足于弥补纵向和横向财力差异,因此,经济发达地区获得的转移支付资金规模相对较小,欠发达地区争取到的转移支付资金规模则相对较大。由系数值看,西部省份的均值为150,高于东部省份的070和中部省份的130。
4从公共支出分权来看,分权的整体水平居高,但东、西部之间的差异并不十分明显
各省份的公共支出分权系数值均在170上下浮动,地区间的差别很小,可见各省份地方公共支出负担水平较高,支出压力较大,这也是与事权下移、财政支出向下分权的实际情况相吻合的。
5关于行政性分权,系数值的整体水平接近,略呈西高东低分布
行政性分权系数值(如表2所示)整体水平接近,呈西高东低分布的状况说明,各省份加快发展的意愿具有一致性,均力图通过制定增长计划、提高征管效率等行政行为,以期在财政分权中居于有利位置、获得相对优势。
综上,除了体制性分权系数和公共性分权系数表现出东部地区略高、地区间差异不大的特点之外,其他系数均表现出了西高东低的地域特征。然而,这些相对孤立的现象尚不足以反映出各省财政分权的综合水平,更不能据此确定是否存在分权的空间联系。为此,我们先将表2的数据标准化,以消除可比基础不一致的问题,接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赋予指标权重,加权计算财政分权的综合水平。使用SPSS软件生成三个主成分(F1 、F2 、F3)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186%;由主成分系数矩阵得到主成分表达式F1=(-037)IT+039IN+004IA+(-016)IP+036II+(-007)IE;F2=(-003)IT+(-004)IN+053IA+066IP+(-015)II+007IE;F3=008IT+(-017)IN+013IA+(-001)IP+028II+090IE;特征值λ分别为258、131和103,由此确定各主成分权重分别为052、027和021,即权重Wi =λi /∑λi, i=1,2,3;各省财政分权综合水平=W1F1+ W2F2+W3F3。
数值大于0表示高于平均水平,小于0表示低于平均水平。直观地,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省份,其财政分权水平普遍较低,而欠发达的中、西部省份的财政分权程度则普遍较高。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财政分权水平如图1所示。
图1财政分权综合水平的省际差异
这一情况似乎与基于财政联邦制理论的分权见解相反。人们一般会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其财政分权程度也越高,而本文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究其原因,一方面,基于自上而下的行政隶属关系构建起来的预算管理体制呈现出的中国特色[15],无论从分权的初始动力、法律环境和制度框架,还是从分权的表现形式及后果来看,中国的财政分权状况都与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16];另一方面,本文所使用的指标反映的是综合财政分权多个侧面的加权比较优势,不同于一般单一指标的衡量方法。
四、财政分权的空间相关性探索与分析
由于财政行为主体之间存在纵向与横向的相互影响和反馈机制,加之诸如知识或技术的溢出、贸易和文化传播等多种经济社会因素的跨区域交互作用,省际财政数据之间的关联往往是多维的,这将导致观测值与区位存在空间多维特征和时空相关性。在这种情形下,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假设难以贴近实际条件,通常的统计推断也是有偏差的[17]。从这个意义上讲,进一步探索中国财政分权水平在省份和地域之间是否存在空间依赖关系,以及在多大范围上存在集聚或分散的现象,将有助于以崭新的视角深化对财政体制空间结构的思考和认识。因此,本文采用有别于经典计量的空间经济计量方法进行统计判断,以期达到这一目的。
本文采用Morans IiMorans Ii的表达式为:I=∑ni=1∑nj=1wij(xi-)(xj-)
∑ni=1∑nj=1wij∑ni=1(xi-)2=
∑ni=1∑nj=1wij(xi-)(xj-)S2∑ni=1∑nj=1wij,
其中,n是地区总数,Wij是根据区域i和区域j相邻性设定的空间权重, 是区域属性的均值,S2是属性方差。对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财政分权水平进行全域空间相关性检验,即检验整个研究区域中邻近地区间是相似、相异还是相互独立。其取值一般介于-1和1之间,数值大于0表示正相关,小于0表示负相关,等于0则表示不存在空间自相关,属性值为随机分布。由于所考察的省份在地理上彼此逐个接壤、邻近,本文分别采用一阶和二阶R相邻矩阵、k-nearest邻近矩阵和门槛距离R相邻(Rook Contiguity)即区域i、j拥有共同的边,记一阶权重Wij=1,否则Wij=0;二阶空间权重矩阵Wij则定义为“邻居的邻居”为1,其他为0。两者关系上,二阶矩阵不是一阶矩阵的平方,而是其平方后消除对角及重复关系的二阶结果。K-nearest邻近是将距离最近的k个空间单元定义为邻近,一般默认k=4。门槛距离是根据地图底图由软件自动生成的距离。定义空间权重矩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如表3所示),31个省份的财政分权水平随着对空间邻接关系定义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空间相关。存在公共边界的省份之间(一阶相邻)的相关性最显著,距离较近的省份之间(可能没有公共边界但距离很近,如广东与海南)相关性较强。随着彼此距离的拉大,空间相关性呈逐渐减弱的态势。
为了更加清晰地探索和描述综合分权水平的内部空间结构,我们分别对各个侧面的分权系数进行全局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此处使用一阶R相邻空间权重矩阵,限于篇幅,检验结果没有详细列示。在转移支付、非税收入和征管效率方面的空间相关性最强,Morans I分别为042、035和024,均在1%和5%的置信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在税收收入、公共财政支出和增长预期方面的空间相关性较弱,其Morans I分别为010、004和004,均在不同置信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些情况说明,从全国来看,各省级财政主体在具备协议性、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分权方面普遍表现出了积极作为的状态。正如汤玉刚[18]
通过对政府间财政互动与税收超经济增长现象的研究发现,政府间税收竞争不是通过税率调整而是通过广义征管效率的调整来实现的。这里所谓的“广义征管效率”,涉及到由地方政府对资源和税收的行政性垄断所决定的税收优惠、减免与返还措施,且相关制度越不规范,政府控制广义征管效率的空间越大。可以说,这一观点与本文的研究结论不谋而合。
此外,本文还使用Morans Ii(或称Local Indicator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Morans Ii的定义为:Ii=xi-S2∑i≠jwij(xj-) ,其中,Wij是根据区域i和区域j相邻性设定的空间权重,是区域属性的均值,S2是属性方差。大于0表示高值被高值包围(高―高)或低值被低值包围(低―低)的情况,小于0则表示存在低值被高值包围(低―高)或高值被低值包围(高―低)的情况。此处局部检验的空间权重矩阵使用了一阶R邻近矩阵。来检验局部地区是否存在相似或相异的观测值聚集的情况。结果显示,在一阶r邻接权重矩阵下,中国部分地区财政分权水平表现出比较显著的局部空间集聚现象。高―高聚集区:黑龙江、湖北、宁夏、陕西与周边省份;低―低聚集区:江苏、浙江、上海、福建与周边省份;低―高集聚区:四川、海南与周边省份;高―低集聚区:安徽与周边省份;不显著区域:新疆、青海、西藏和甘肃。这里仅列举了聚集区域内的“核心”省份,其与存在公共边界的地理邻接省份共同形成聚集区。其中,海南视为与广东、广西存在一阶R邻接关系。
从这些不同的分布状态中不难发现:高值的聚集主要位于中国中部地区;低值聚集则位于东部沿海;受到财税政策照顾的西部省份尽管以各个侧面相对优势综合考量的财政分权水平较高,却没有形成显著的聚集;在各个局部聚集区域之间存在重叠区,比如山东位于高―高聚集区和低―低聚集区之间、广东位于低―低聚集区和低―高聚集区之间,位于重叠区的省份既具有良好的经济区位条件又面临纵深的经济腹地;在局部相关性较强(高―高、低―低)和局部相关性不显著的地区之间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过渡区(低―高、高―低),这一现象可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域崛起战略的实施等因素密切相关,过渡区则受此影响处于上下承接的地位。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通过构建多维评价指标,对中国省级财政分权的整体水平和地域分化特征进行了探索。以空间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这些特征和现象并非偶然和随机的分布,而是源自非均质地域上普遍存在的相互影响和空间依赖关系,并在尝试解释这些潜在逻辑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初步的判断。
第一,中国现行财政体制下,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并非必然地决定着财政分权水平的高低。中国的财政分权状态甚至表现出与传统财政分权理论截然不同的特点。因此,以往采用的一些分析指标可能难以完全有效地描述和展示中国财政分权的全貌及整体状况。例如在探讨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方面,由于财政收支与经济发展水平(GDP或宏观税基)本身就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在理论建模和实证研究中应格外慎重。作为一种理论支撑,财政分权指标更适合应用于政府间财政竞争与合作等策略性行为方面的研究以及为宏观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篇6
啤酒做为软饮料,在饮料市场占有着很大的份额,近日我国啤酒业行家表示,为繁荣我国啤酒市场,满足消费者需要,我国啤酒工业应以产品的多样化,适应不同消费层次,不同消费人群、不同消费口感对各种啤酒的需求。除消费者喜欢喝的普通啤酒、黄啤、黑啤、干啤和鲜啤外, 还应增加一些特色啤酒。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形态的转型大提高,享受品的消费需要也大大的有所改善,本公司对a牌啤酒的营销策划书。并且销售在市场上也有很强烈的反映,适合大众口味,让人回味无穷,独特之处,青岛口味太浓了,有些人不适应,纯生口味淡了一些.当然不同的顾客所需求的是不同的。a牌啤酒但在饱和期来临之前,啤酒依然是最容易接受。爱喝“青岛”和“纯生”啤酒之间,a牌啤酒要怎样才倾入啤酒市场并占有一席之地。随着消费者对啤酒的青睐,相信a牌功能啤酒肯定可以打入武汉的市场,并走向全国.特此为“黑麦啤酒”做的营销策划。
二、概要提示
近几年,中国啤酒业取得很大的发展,xx年总产量达208万t,稳居世界啤酒产量第二位,但市场出现的啤酒绝大多数为普通淡色啤酒,啤酒品种单一、功能啤酒(保健啤)的品种少,且占市场的额很小。结合中国国情及中国啤酒业的现状,讨论有健作用的功性啤酒定义市场开发前景和开发思路。目前纯生功能啤酒上市只是得到少数朋友的接受,青岛啤酒问市得到许多朋友的喜爱、说明它是纯生啤酒的不足之处及市场规模才上市的,啤酒“a牌啤酒”的上市相信会是每为朋友的最爱。
三、环境分析
市场背景:(1)据统计现大约有80%—90%的青年朋友喜欢喝啤酒。(2)调查发现啤酒确实是何必内有营养。(3) 从酒类看,自古就有"南黄北白"之说.而啤酒为大众化。北方人性格,粗放,豪爽,宽厚,重感情,谈有请,讲豪情。
宏观环境分析: 随着我国入世成功,外资对我国的投资不断加大,我国经济前途一片大好.我省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在武汉市内,城市正在"北扩南移",投资在不断的加大. 努力减少啤酒企业的新建. 相关政策,法律背景 国家明文规定所有酒瓶必须为b2瓶,以便减少爆瓶伤人.但对于使用b2瓶会使产品成本增高,不利于开扩农村和远销啤酒.
商业机会:(1)xx年开入始进消费者市场,消费规模受挫甚(2)xx年表面看上有些复苏的假相,但相信8月价值营业会使这现象得到恢复,受到复苏的假象只是暂时,并不是长久的。
市场成长:(1)纯生啤酒上市只是得到少数朋友的接受(2)青岛啤酒问市得到许多朋友的喜爱、说明它是纯生啤酒的不足之处及市场规模才上市的(3)黑麦啤酒的上市相信会是每为朋友的最爱。
消费者分析:(1)消费者目前的是不容易喝醉的啤酒、(2)味道太浓太淡消费都不喜欢(3)导入期以青少年朋友目标群必定事倍功半倍因而,啤酒应以酒制品姿态的定位才能得到消费者的接受。(4)现有消费者消费本产品的目的是宴会上制造气氛和交际等的需要.(5)消费者一般在朋友聚会和生意宴会上购买比较多。
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为:青啤,雪花,百威,金士百,燕京
1)燕京上讲,燕京品牌XX年价值为55.29亿元,燕京啤酒具有很强的地区性,对北京一带市场占有率很高,它的总体战略为做强,做大.
2)青啤是全国啤酒第一品牌,从总体看,青啤优势为它有强大的品牌,但是它所到之处,收购的全是倒闭的小厂,质量肯定会下降。从它总体战略上讲是做强。
3)华润则依托香港总部的大力支持,不断的收购,兼并啤酒企业,对万一构成威胁的,是在湖北省内和兼并了得新三星啤酒集团。华润战略也是做大做强,华润核心竞争力为是它有强大的资本优势。
四.swot分析
优势
1)产品水源优势,有潜力可挖;以“绿色、环保、健康”为概念,有一定的市场吸引力。
2)a牌啤酒品牌名称在当地啤酒市场具有排他性。
3)部分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一定的固定消费群。
4)司决策层对产品推广决心大,做强做大企业欲望强烈,投资意识强。
劣势
1)企业整体规模相对较小。
2)专业资深的市场拓展、营销策划型人才缺乏;内部管理须进一步完善;
3)未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提供增值服务能力弱,自然无法吸引并留住更多顾客。
4)和对手比,不如青啤强大的品牌优势,不如华润的资本优势. 产品卖点未充分挖掘。
机会
1)国内啤酒行业经过长达6、7年的行业整合以后,行业竞争格局已经基本确立,过度竞争有得到遏制的迹象。啤酒企业从800多家陡减至500多家。
2)消费升级推动企业产品结构升级,推动企业利润增长。收入水平的提高奠定了消费增长的基础,也为a牌啤酒消费增长提供了客观基础。
3)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大力支持产业产品结构调整、鼓励技术创新、加大财税政策改革力度、开辟融资渠道、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创造公平市场环境。
4)武汉市的发展“北扩南移”,就业机会的增加。都会给a牌啤酒带来消费上的增长。
威胁
1)目前啤酒行业仍处在整合竞争的第二阶段,这种竞合不仅表现在国际品牌的大举入侵上,而且还表现在国内企业的“大鱼吃小鱼”的并购
2)原辅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给啤酒行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
3)不断有品牌进入武汉市啤酒市场,所运用的促销策略,会带动整个市场利润下划。
纵上所述,对于啤酒市场做到三个转化 1)从做业务到做市场:企业不仅要把产品转移到客户的仓库,还要帮助客户分销,强化客户与下游渠道的关系,让终端有很好的销售。
2)从粗放式的市场扩张运作转变到提高单产为目标:粗放式的市场操作,原来只管理到商或者经销商,现在的目标是要提高下游每一个客户的单产,进行精耕细作,从粗放到精细、精益化。
3)从单枪匹马的猎手转化为种田的行家里手:原来是单个人单兵作战,现在变成职业化的团队,不是一个人在运作市场,而是整个团队在运作市场、运作客户,这是深度分销的三个转化。
五、营销目标
1、目标市场:武汉市
2、市场占有率:x%
3、焦点覆盖率 :大卖场 100% ;连锁超市 80%以上 ;连锁便利店 80%以上 ;百货商场 60%以上 ;各大酒店。 50%以上 。
4、广告宣传目标 :产品尝试率30% ;品牌知名度40% 。
5、短期销售行为 :至xx年11月产品销售x万箱。
六、营销组合策略
1.产品策略
产品特点:饮时,酒质柔和,有明显的酒花香和麦芽香,具有啤酒特有的爽口苦味和杀口力。该酒含有人体不可缺少的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有开脾健胃、帮助消化之功能。原麦芽汁浓度为12度,酒度为3.5~4度。(2)
目标市场:针对有文化的白领,及大学生,收入在XX以及以上的消费群体。
产品定位:中高端产品定位。
产品包装:①可回收塑料包装箱向瓦楞纸箱发起挑战. ②塑料膜热收缩包装。③采用最薄阻隔材料的塑料瓶。④新型包装纸质罐将替代铝制易拉罐(五)传统包装.
2.价格策略:
价格零售价定位:300之零售进价:2.80元、中盘价2.50元厂价2.30元
3.分销策略
1)逐步建立分销联合体,固化下游客户。
2)强化分销管理,提升渠道竞争力
3)强化分销人员管理,提高对分销网络的掌控
4)强化分销创新管理,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坚持五大原则:
集中原则:人财物资源要聚焦,对选定的区域市场进行集中出击。
攻击薄弱环节的原则:啤酒企业要善于抓住对手的薄弱环节来展开营销攻势。
巩固要塞强化地盘原则:在操作市场过程中,很多啤酒企业喜欢广种薄收,开拓了很多疆域,却收效甚微,其实这对于一个市场是非常不利的,对于品牌也是一种伤害。
掌握大客户的原则:深度分销要掌控核心分销商,掌握核心终端,企业要把资源和精力时间更多地分配给企业的大户。
未访问客户为零原则:既然是深度分销,就不应该存在一些访问的盲点,企业要建立健全客户档案与资料管理。
4.促销策略
(一)广告定位
(1)市场定位:以武汉市为主,以汉口、汉阳、武昌等。逐渐向河南,江西等地区推广。各种活动的开展重点为武汉市。
(2)产品预期定位:中档,适合已成功或向往成功的人士。
(3)广告定位(分,电视、pop和报纸)以求塑造自强、自信、追求成功,永不言败的男性人格特性。此为电视广告。在报纸广告多以软文形式出现。pop则体现身份的象征和品味的象征。
(二) 广告计划
(1)广告目标:年龄在25-45岁的公司白领。经过四大媒体的广告,力争在半年的时间内,在湖北省消费者心目中,初步建立起小麦王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提升知名度为45%,力争美誉度为13%。
(2)广告手段:在电视、报纸、pop、公关促销等多种手段。与此同时注重“临门一脚”的短期就能见效的终端pop促销、针对经销商,以专业杂志广告、新闻报道支持,销售激励为主要手段。
(3)小麦王市场推广方案(战略规划)
结合市场淡旺变化,我做出市场推广方案
第一阶段:市场预热期 xx年12月-xx年1月
第二阶段:市场升温期 xx年1-3月
第三阶段:市场炽热期 xx年3-4月
第四阶段:市场降温期 xx年4-6月
广播附推广计划中媒体的选择
第一阶段:主要宣传载体为:武汉晚报、晨报、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
第二阶段:主要宣传载体为:武汉晚报、晨报、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
第三阶段:主要宣传载体为:武汉晚报、晨报、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
广告推广分期说明
1)市场预热期(xx年12月-xx年1月),主要是吸引对它的注意,初步树立产品形象,引导消费者了解白皮小麦制成的啤酒。
2)市场升温期(xx年1-3月),主要是依*春节的东风,深度引导消费者,塑造对产品的信赖感与好感。
3)市场炽热期(xx年3-4月),主要针对春节过后,各公司开业,加强白领的宣传,以各种软性活动,在淡季维持产品热度,为夏季的再次销售作准备,树立完整的产品形象。
行销建议:为了配合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对造势所以必行有以下工作开展:
1)为了进一步激励酒吧,推广小麦王,除在酒吧,安放pop外还开展“好酒喝到口,背投拿到手”的公关促销活动。凡在1-4月间销出5000瓶小麦王的酒吧,可以得到一台东芝9990元背投彩电一台。
2)在过年前,各公司一年结算之即。举行〈策划大师讨论会〉,把一些国内知名商界人士如张瑞敏,来讲他的oec管理,请史玉柱讲他从头再来的创业经历,请柳传志来讲,他是如何把一个几个人研究所发展成今天的联想。从中吸引东三省知名企业家和公司主管人员,使他们对其有一定了解。在该次,活动中也能塑造成功人=a啤酒的品牌形象。
3)在一些报纸上登出征集小麦王广告语,如前10位,可以每人得5000元,这样可用最底廉的方式,非信息传播给消费者。
4)在春节期间举办“小麦王迎新春放烟火”活动。在春节期间都是和家团圆。在江北施放烟火感谢武汉市市民对万一的支持。
5)在武汉晚报报纸上刊登小麦王有奖问卷,以便更多的市民了解它6)对武汉各大酒店,进行渠道战。如分销商销量达1000箱奖励摩托车一台。600箱奖dvd一台,400箱奖“印有小麦王羽绒服”10份。进行对各酒店的激励。
七.行动方案
首先对目标市场进行调查、分析,要进行区域环境的分析,消费价格的弹性,主要竞品的价格,分销成本的费用,渠道环节的利润,价格调整的影响,根据竞争对手的价格、分摊成本的费用、渠道环节的利润、价格调整对市场的影响等,确定具体的定价策略。
第一步:选择切入市场。切入市场选择要参考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素:竞争的角度;市场的角度,有较好的市场潜力和前景;企业的角度,市场有没有辐射作用。
第二步:市场调查与分析。调查市场的宏观面,进行人口特征的了解,市场的容量有多大,产品档次的构成,消费层次的构成,未来的变化趋势等。同时,还要了解竞争情况、分销商情况、终端情况等。
第三步:方案制定。通过对竞争格局的分析,对消费者的需求特征分析、主要竞争产品的分析、现有的产品结构、渠道结构分析等,然后来进行产品组合,同时还要通过消费者购买特征分析,终端的形态、分销的效能、管理的力度等,来确定你的渠道策略。
第四步:管理平台的搭建。深度分销能否很好地执行,就看营销系统的组织功能是否完善,是否能够真正地有效执行。
第四是协同职能,作为企业的营销部门,还要强化协调的职能。市场部做市场调研,做策略规划,策略制定;销售部做产品的推广,终端的执行;行政部做好行政管理,做好后勤服务,协调产品的配送,做好销售计划的制定等。
第五步:深度分销区域市场的启动、发展和巩固。启动市场有一个流程图,首先你要做好市场准备,选择好合适的分销商,调研好每个分销商下游有多少零售商,然后绘制地图,进一步掌握终端网络。在市场启动阶段,终端的铺货销售,渠道的促销激励,促销的宣传攻势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深度分销一定要提高铺货率,要逢店必进,逢店必铺,还要在铺货途中巧妙地设置促销策略,以及其他形式的激励。通过铺货、促销、终端的宣传造势来启动深度分销模式。
第六步:推广复制。企业通过市场调查,选择了合适的区域和市场,选择了核心分销商和合适的终端商,通过这一套深度分销模式导入,市场效果显著。对于啤酒企业来说,后续的工作就是把这套模式总结出来,然后进行推广、复制。
八.营销预算
项目
时间
金额(万元)
广告
电视广告
xx.4—xx.9
250
电台广告
xx.4—xx.9
150
报纸广告
xx.4—xx.9
30
杂志广告
xx.4—xx.9
20
街头广告派
xx.4—xx.9
80
店堂广告
xx.4—xx.9
10
营业推广
礼品
5月初
10
邮寄
4月底
5
其他
4月末
2
人员推销
推销人员工资
月底
350
推销人员培训
月底
60
推销人员奖励
月底
20
以上是最近的营销预算的明细表。
统计分析进销存数据,协调各环节货物流向计划功能。监控目标管理过程,控制现(:华夏酒报·中国酒业新闻网)金流量与费用,不能让费用超标,超标了要有预警机制。
九.风险控制
本身的经营风险性都造成啤酒经营存在较高的风险。为此必须加强风险控制,提高经营效益。
1、营销人员管理。营销的复杂性和风险性要求营销人员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啤酒企业应该建立专门负责开发的营销部门,选拔有极强沟通、协调能力,胆大心细,能够应付突发事件的营销人员专门开发市场。促销员要是企业促销员队伍中素质最好,待遇最高的,并进行专门培训,专职做
2、货款账龄管理。全部现金交易在营销中是极不可能的,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赊销,应收账款的存在造成了许多潜在的经营风险。企业要加强经销商的账龄管理,经销商要加强终端的账龄管理,采取月结、上打下等方式要尽量减少赊欠数额,缩短赊欠期限,要勤于拜访及时发现并预防风险。
3、终端库存管理。要对经销商和夜场终端仓库条件严格监督,做到防潮、防雨、防尘,做好库龄管理工作,要少送勤送,降低库存,发现过期产品及时更换,防止产品口味新鲜度和包装质量下降。
4、渠道稳定性管理。要加强价格管理,要求经销商和严格按照公司的指导价格进行销售,严防倒酒窜货和私自提高或降低价格销售,一方面保证公司市场价格体系的稳定,一方面保证经销商和利润的稳定。要加强经销商和终端的沟通认真听取他们的合理建议和意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不断改进工作质量,及时兑现服务员的提成,建立良好的关系。
5、社会关系利用。经营者大多都有相当的社会背景,啤酒企业和经销商要充分利用社会关系达产品能够进得去、卖得好,货款能够结得快,收得回。
十.结束语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细事,必做于巧。由于时间紧促,本策划书难免有很多不足之处,在编写过程中,有些数据为报刊、网络数据。啤酒消费旺季又已来临,啤酒界,在啤酒重地——武汉,各大啤酒的生死之战已经开序幕,鹿死谁手,大家不妨拭目以待,a牌啤酒带一定可以成功。
十一.附录
调查问卷
尊敬的客户:
您好!
我想了解一下您武汉啤酒市场的有关问题和看法,你的回答十分重要,将有助于我们改良产品,为您提供更优质的产品。本调查只作为研究参考之用,不会对外公开,请您安心回答。
谢谢您的合作!
1、您的性别是 *
a男 b女
2、您的年龄 *
a18岁以下 b 18--24岁 c 25--30岁
d31--40岁 e 40--50岁 f50岁以上
3、您对啤酒的依赖程度 *
a偶尔才喝 b想喝就喝 c每日必喝
4、您的啤酒史 *
a一年以内 b2--5年 c 6--10年 d10年以上
5、您是否有特别偏爱的啤酒品牌 *
a有 b没有
6、您在购买啤酒时,是否指定品牌 *
a一定要指定品牌 b指定品牌,但不坚持非要这种品牌不可 c不指定品牌
d只有一定不会购买的品牌
7、您喜欢购买哪种规格的啤酒 *
a瓶装(700ml) b小瓶装(350ml) c易拉罐 d整箱购买
8、您月收入是多少呢 *
a1000 元以下 b1000-3000元 c3000-5000元 d.5000-10000元 e .10000元以上
9、您一个月在喝啤酒上的消费 *
a 50元以下 b 50元到100元 c 100元到300元 d 300元到500元 e 500元以上
10、下列哪种牌子的啤酒是您经常喝的呢 *
a a牌 b 青岛 c 北京(beijing) d 嘉仕伯 e 喜力 f 百威 g 蓝带
11、为什么选择这种或这些品牌 *
a 口感好 b 著名品牌,品质保证 c 个人偏好,没有原因 d 包装精美,比较有档次 e 周围的人都喜欢这个品牌 f 市场上常见,购买方便 g 其他原因
12、您会对什么样的品牌印象深刻 *
a 口感极佳 b 价格适中 c 有抽奖活动 d 广告宣传到位 e 品牌保证 f 经常搞促销活动 g 活动赞助商 h 其它原因
13、下列哪种口味的啤酒是您经常喝的 *
a 清爽 b 醇和 c 纯生 d 小麦 e 全麦 f 果啤
g 特啤 h 其它,
14、您一般会在何处购买啤酒 *
a 大型超市 b 商场 c 附近小商店 d 酒吧 e 便利店
- 上一篇:施工质量处罚条例
- 下一篇:老年护理知识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