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文化传播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对文化传播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对文化需求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社会文化服务事业朝着健康的方向不断的发展。就图书馆来讲,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新时期受到高度重视。在我们调查分析之后发现,目前人民群众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在不断的提高,而且在新时期对图书馆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在网络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图书馆的发展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此背景下,需要图书馆不断革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提高社会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大,在整个实践的过程中对图书馆的发展影响受到社会高度关注。我认为网络文化传播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文化传播对图书馆的发展产生了冲击
在新时期网络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单从图书馆来讲,网络文化的传播对图书馆信息服务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比如说就实践中我们发现,在网络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与图书馆中所保留的文化有着较大的不同,图书馆中宣扬的文化是一种传统的、十分经典的文化,但是网络文化却是十分新潮,是一种新的文化,网络文化的传播对图书馆的发展本身就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网络文化的发展,对图书馆信息服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就图书馆服务的方式来讲,网络文化讲求的是一种高效的方式,但是目前不少图书馆仍然使用传统的服务方法。在这一方面上,网络文化的传播也对图书馆信息服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网络文化传播促进了图书馆的高效发展
网络文化传播在对图书馆发展造成冲击的过程中,也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新的思想理念和方法途径。在我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之后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网络文化传播丰富了图书馆内容
网络文化是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产物,在时展的过程中,网络文化传播使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表现。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图书馆在发展的过程中,将不少网络文化元素吸收进去,一些网络畅销作家的作品也走近图书馆供人们选择,这些内容的出现,使图书光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需求,极大的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2.2网络文化传播转变了图书馆服务方式
网络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尤其是图书管理员,网络文化在新时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比如说在图书管理的过程中受到网络文化发展的影响,在管理的过程中大量的信息技术出现,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极大的转变了图书管理的方式,提高了图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对整个图书馆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二、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的具体措施
在新时期网络文化传播的背景下,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是时展的要求。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我认为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大宣传力度,扫清思想障碍
在新时期网络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图书馆信息服务在发展中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时期网络文化传播中出现的媒体设备,对新时期的网络文化进行全面的介绍,使相关人员可以扫清思想障碍,更好的接受新时期的新文化,为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2.吸收网络文化,充实图书文化
在网络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图书馆在发展中要紧握时代脉搏,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吸收网络文化,不断充实图书馆的内容,使图书馆的发展富有时代气息,不断的提高图书馆在新时期的发展潜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
3.加大培训力度,提升综合素质
在新时期图书馆发展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尤其是网络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使相关人员可以以更加专业的素质来面对新时期图书馆发展的需要。鼓励相关人员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更好的掌握网络文化,更好的为图书馆发展出谋划策。
4.引进信息技术,扩展发展方式
新时期网络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紧握时代脉搏,从时展的过程中汲取营养。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对于图书馆发展来讲也是如此,要积极引进信息技术,不断的使用新时期的新技术引导图书馆的发展,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新时期图书馆的发展模式进行创新,使用信息网络技术改进图书馆管理方式,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图书馆在新时期的有效发展。从而为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期实现大发展、大繁荣打下坚实基础。
篇2
关键词:文化发展;微博;文化传媒;新媒体
人类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文化得以发展,首先靠文化的传播。文化传播即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这里提到的一定形式,最初包含了人口迁移、商业贸易,而后主要靠教育、互访,而在现代社会中,已衍生出多种媒介,诸如语言、文字、印刷、广播、电视、网络等等传媒形式。依托了现代信息技术之后,传媒已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现代社会正处于文化科技融合时代,当今社会文化传播大多以科技为主要载体,通过传媒来进行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传播发展不仅需要两种文化体之间的共享,更重要的是选择什么样的传播方式。文化发展随着社会快速前进的步伐,也需要一种新的媒体力量来承载。
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新媒体的本质特征应该从媒体互动的新方式、媒体技术的新融合、媒体产品的互相依赖与交叠等众多因素中去寻找。相对于传统媒体形式,新媒体是新科学技术体系之下的媒体形态,如今互联网、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网络广播、手机电视、数字出版物等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加快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按照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即任何一种新的媒体形态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内容。旧传媒形式基础上,新媒体的出现更加速了文化的传递、沟通和共享。科技的创新将是推动未来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微博这一新媒体形式,运用了现代创新技术,成为了推动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创新和传播的新引擎。
互联网本身已具备了文化信息的收集、传播能力,微博新媒体的出现,则将网络传播扩大化,实现了多重的文化传播效果。微博在信息互动的即时性、传播网络的巨大性、内容的简洁性上具有优势。文化的发展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微博降低了文化交流的局限,在这个高度社会化的平台中,每个人都能成为独立的文化传播“新媒体”。除提供消息功能外,还增加了互动和社交功能,迎合了大多数人对于休闲娱乐的需求。在文化交流时间对比上,传统传播形式对文化信息的传播远没有网络传播要迅速。微博中最多140字的文字,加上图片或视频连接,可以将传播群体之间的交流拉得更近。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呈现出碎片化倾向,微博新媒体的出现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满足了随时随地的文化互动。文化产品和元素从传统传播形式中释放了出来。文化早已不是单向性的流动,传播需要各群体间的交流,和传统媒体相比,微博更加具有互动性,人们使用这种新媒体的目的性和主动性也更强,这对文化传播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微博为个人,公众及各个组织提供网络平台,实现了个人与公共的结合。微博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体验世界的方式,从而导致了文化的变迁。
微博可以突破传统疆界的限制,达到文化发展最大化。人们不仅可以借助于网络文化传播进行感知,还能从中吸收知识,表达自身文化理解,这样文化的发展就在人群中形成了规模。比如互联网文学,微博微小说比赛让许多怀有文学梦想的青年参与到写作比赛中,一共收到100多万的文学作品,有了微博这个媒介,文字走向了大众,人人都能创造文学。微博还有利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成了文化发展有利的助推器。文化发展研究院、文化产业机构、各媒体都将微博作为其传播文化产品和讯息的平台。文化交流更加便捷迅速,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吸收更多国外文明,同时也可以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同样,微博也能倡导公益文化。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在微博上召集了贫困地区募捐活动,短短几个月内就筹集了1000多万的善款。这样快速的、有影响力有组织的活动,也是通过微博实现的。新文化作品放到微博上,就会有很多人去谈论并传播。像微博这样的新社交媒体在文化传播中正扮演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过,微博这一新兴媒体形式的出现,就像所有传播方式一样,有利也有弊。微博传播文化容易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失去取向,不真实的新闻讯息会阻碍文化的良好发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微博传播也容易使人丧失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减弱人们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感知。尽管文化传播通过微博能快速涌向社会大众,但是真正能为人所吸收内化的元素却很少。微博可以带来文化领域的信息融合,却无法对文化发展的方向做出指导性引领。综合来看,网络新媒体微博既可以满足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对信息的需求,促进文化发展在个体中的影响力,同时也会带来不好的因素。
微博可以将文化元素从社会中提取释放出来,为公众、媒体、各机构提供传播文化信息的平台。机构可利用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公众也能通过微博表达对文化发展认识的诉求。新媒体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是持续而深刻的。在文化发展受到新媒体影响之时,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新兴媒体,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扩大对社会文化的宣传和发扬。
篇3
网络字幕组是指互联网中为海外影视文化作品配上本国文字说明的虚拟团体组织,一般由民间爱好者自发义务组建,属于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新事物,从诞生到现在不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却在海外文化产品在内地的传播中扮演了重要的推手角色,成为网民突破文化障碍接触海外影视资源的重要渠道。综观字幕组的网络传播路径与传播效果,其网络传播表现出明显的跨文化传播特征。
字幕组的网络传播路径与效果
网民按照个人习惯登录视频网站或社区,鼠标轻轻一点即可收看带有中文字幕的海外影视文化产品。这一轻松的动作背后,却隐含着非常漫长的传播路径与复杂的传播效果。
1.字幕组网络传播路径分析
在网民眼中,字幕组一般是作为传播主体存在的,其传播路径即对字幕作品的。实际上,发生在字幕组内部的片源取得、翻译、压制、等诸环节共同构成了字幕组的组织内传播。翻译是字幕组组织内传播活动的核心与关键,也是海外影视文化产品跨越两个不同语言符号系统实现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环节,翻译过程并非简单的符号转化,翻译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以语言为中介进行的传播活动。如图1所示,字幕组的组织内传播活动表现为海外影视文化产品的二次编码,属于对符号进行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
二次编码完成后,字幕组的网络传播即进入组织外传播阶段,面向有收看海外影视作品需要的广大互联网用户,实现海外影视作品的网络扩散。在传播的初级阶段,字幕组通常会通过预告引发粉丝对海外剧集的关注,实现传播的先期“预热”;其后,字幕组将制作好的海外剧集进行,为网友提供在线收看或下载,构成次级传播;然后,部分网友会将下载资源再上传到自己所在的网络空间,供更多网民分享观看。“预热”、资源与网友的下载再上传一起构成了字幕组的网络多级传播。
通过传播路径分析可以发现,字幕组具备海外文化产品受众与传播者的双重属性,完成了文化产品从海外向国内的跨文化网络传播。无论是在组织内传播阶段还是组织外传播阶段,传播路径主要出现在国内互联网,呈现出明显的单向性特征,反向对外输出则比较少见。
2.字幕组网络传播效果分析
字幕组的网络传播效果既有短期效果,又有长期效果。字幕组作品推出的短时期内容易形成网络传播热潮,越是网民期待的海外影视,推出后资源站点呈现访问高峰的可能性越高,成为剧迷在收看过程中或收看结束后的讨论热点的几率越大,达到增量扩散的传播效果。热门美剧《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第三季首集播出后,据国内影视网站爱奇艺不完全统计,短时内吸引了超过440万观众,影响力可见一斑。
从长期看来,字幕组成员及其支持者容易在传播活动中达成形形的共识。这时,网络空间作为一种异于物理态空间的新型的空间形态,就成为一种由共识形成的想象中的交往场所。字幕组成员对所在字幕组群体产生集体认同,产生极高的团队忠诚度,而普通网民出于对海外影视文化作品的喜爱,也会自发聚集结成相对松散的虚拟网络组织,是为“迷群”。“迷群”的形成与分化,直接体现了字幕组的网络传播对微观个体行为的影响,从时间上而言,属于长期效果;从程度上而言,属于深度效果。
字幕组跨文化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跨文化双向互动
单向引入的传播路径决定了字幕组只能取得单向对内的传播效果。完整的现实文化产品传播链条中,接受者会对文化产品产生反应并作出反馈,而在字幕组这里,面向海外的反馈是不存在的,如下图所示,反向对外的反馈与输出很难完成,接受者的表现并不为发送者所知。字幕组主导的跨文化传播像是一棵从国外向国内方向生长的“树”:“树根”扎在海外,“树干”在国内论坛与网站,越远离“树根”,传播分支就越为复杂与深入,呈现出“树冠”式的分散传播。但这种传播是相对封闭的单向对内传播,缺乏反向对外的影响。
2.受外来文化价值观的冲击
在特定文化中生活的人会在环境与人的相互熏染中明白文化的来历、特色和发展趋向,形成文化的“自知之明”。这一观点曾被先生用来解释民族文化的内聚性,而在字幕组推动并建立的网络虚拟社区中,这一观点同样适用,却是在隐约印证着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结论:接受外来文化价值观的熏染所产生的“自知之明”,有可能对民族文化内聚性造成冲击。在部分虚拟社区成员那里,这种冲击甚至可能是颠覆性的。当字幕组带来的某种认同持续很久而逐渐固化时,它就有可能成为一种文化心理,或呈现出与主流文化相抗衡的一面。
3.对国家文化的稀释
字幕组的跨文化传播方式实际上属于对国家文化的一种突破,其传播对象——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文化功能,极可能对国民造成意识形态上的影响与文化自主性上的压力,进而从个体层面上一丝一毫地侵蚀国家文化领域。
适应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
虽然以文化产品引入为主要任务,但网络字幕组并没有摒弃本土文化,相反,大部分字幕组在作品翻译中都会表现出维护本土文化的强烈愿望,甚至终止错误解读中国文化的外来影视作品。文化本来就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的,来自于不同文化环境的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克服由于文化的差异而造成的心理障碍,在己方文化的基础上认知和把握对方的文化,实现文化心理对接。对文化自觉的保持,使网络字幕组在新媒体与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中,趋向于秉承客观与理性的立场,进而推动本土文化与全球性文化的发展迈向更深层次。
从全球化背景来看,字幕组这样的虚拟团体,既是网络传播全球化的结果,也是网络传播全球化的动力。认识字幕组跨文化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形成对策,反而增进本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借用英国学者戴维·莫里与凯文·罗宾斯的观点,当“边界已经变成信息和通信可以传播、渗透的‘渗透性薄膜’”,②文化传播主体要在新的空间体系和国家新秩序下进行自我定位,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为全球化与本土文化保护找到契合点。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年1月
篇4
关键词:媒体;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8-0087-01
当前,媒体技术承担了越来越多文化传播的重任。在信息为王的社会里,媒体技术对文化传播具有深远影响,研究媒体技术与文化传播之间的本质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在传播中的特征
现代社会中,文化在传播过程的主要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文化传播技术更加现代化和先进性。传统媒介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媒体传播技术日益成熟和完善。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显著的特征,即以高科技手段为文化传播载体。发展到今天,文化已经形了相对成熟和独立的体系,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许多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和控制。作为一种日臻成熟的传播技术,媒介对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具有深刻影响。几乎任何文化的宣传和推广,都离不开媒体技术的帮助。独立的文化传播形式使媒介成为向广大受众渗透文化的重要传播手段。
第二,全球性的宣传和推广。目前,信息技术已得到快速发展,文化扩撒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逐渐跨越了国界和民族的限制,具有明显的全球化蔓延特征。电子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通信技术日臻成熟和完善,让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快速,只要打开电脑,我们就可以随意获取全球各地任何一种文化信息。世界各地的文化都可以这样全球范围的传递,传播共同的情感,改变了传统观念的文化受地域、距离、国界影响的限制,让人们可以轻而易举的感受到多元的世界文化。
第三,文化传播步入激烈竞争。文化传播力量,主要是指文化传媒的社会渗透力及其传播的文化意义体系的精神影响力的总和。文化传播力量已被霸权主义国家所利用,像美国就是利用发达的新闻媒体技术来对控制其要控制的地区文化,尽行资本主义价值宣传。在国与国的政治角力中,文化传播成为重要的软武器,借助文化宣传极力推行本国政治主张、提高经济和军事影响,以达到瓦解竞争国民众心理防线的目的。还有些西方国家运用文化传播,推崇霸权文化来进行殖民扩张,将文化传播转变为国际间争权夺利的手段,争夺经济利益,战略优势。
总体而言,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世界一体化加剧,文化传播的功能和作用不断被加强和提升,使得发达国家在与经济落后国家的政治角力中,更具优势。也在全世界范围内加剧了民族文化冲突和矛盾。由于文化传播过程和渠道的差别,任何人或国家都无法完全控制国际互联网络媒体。
二、传播对文化的影响
(一)文化在传播中的增值。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在质和量上会有放大的现象产生,会进行再创新,原有的文化在价值和意义上都会有所创新,这就是文化的增值。新的文化产生后,并不会立刻被人们接受其价值, 人们会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价值和经验对文化进行认识, 人们不仅仅会确定文化的价值还会衍生出新的意义。在当前发达的电子信息传媒社会,文化传播的效率增加,速度加快,多种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在增加。跨国的文化传播,会产生出新的价值和意义。当然,并不是什么文化都会增值,只有积极、创新的文化才能在多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出新的文化。所以传播是文化增值的条件,但文化增值与文化传播之间并不时必然关系。
(二)文化变迁,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文化的表现形式、属性和内涵都在不断发生变动。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都经历着产生、发展、巅峰、衰退和重生的发展过程。文化变迁是文化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规律。文化的交流、整合及冲突等因素都在影响着文化的变迁,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改变着文化的主体、内容、结构和模式。今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技术的进步,不但加速了文化的变迁,使得文化在更大范围内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三)文化的积淀。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财富与经验在不断的积累堆积,从而形成文化遗产,使文化在传播与发展中不断积淀。传播的时间越长,文化沉淀的越深厚,它加速了社会文明的发展步伐。文化积淀对文化圈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文化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交流结合从而形成了“文化圈”。不同的文化圈在交流、碰撞和融合中形成独特的内涵。文化积淀是文化在传播过程中, 积极吸取其他文化因子的创造过程。
三、媒体对文化传播的作用
(一)媒介能够强化文化传承意识,文化具有强大的复制功能,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不断的传播与扩散中才能够得到体现。文化要传播就一定有载体,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传播最高效、最主要的中介载体就是大众传媒,同时,它也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要根据各媒体的特性,制定传播策略,就要认清大众媒体所具有的特性和义务,深层次的了解文化的内涵,从媒介与文化间的契合点出发。
(二)媒体可以对潜在文化爱好者产生唤醒作用,传统文化具有很明显的地域性、民族性和神秘性等特点,媒体必须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将其充分展示,才能够快速让公众所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从而让其继续对传统文化发生兴趣。博纳·乔伊尔指出,今天,文化不只是一种书籍上的记录,而是活生生的展现在了世人面前。在传播媒介中,电视能够帮助受众克服文化水平、语言和阅历方面的制约,通过将文化内容展示成直观的影视图像,使得受众能够完全理解和接受,这无形提高了文化推广效率。要吸引受众,电视就不能仅仅是简单的说教,媒体工作者常运用娱乐多样的传播手段和节目形态,将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入挖掘,深入浅出地带给电视观众。电视媒体声画相结合,受众容易接受,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
(三)新媒介能够拓展文化的传播范围。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就是讯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媒介的地位与作用时应当肯定的。新媒介的出现正对传统媒体起着巨大的效应。博客、电子期刊、视频、移动电视等新媒介为文化传播开辟了新途径, 它们模糊了传者和受者的边界,个人可以将讯息传遍全球,信息最大程度化的得到传播,拓展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
四、结束语
除此之外,人是媒体传播过程中的主导者,媒体对文化传播的促进效果大小,与人的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要重视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整个行业的总体素质水平,促进国内文化的繁荣发展。
篇5
关键词:数字媒体;文化传播;信息方式
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是信息共享的开放性文化。由此也带来了多样化的文化性和愉悦感,促进了人类文化生活的审美思维的变革。从总的文化特点上看,数字媒体展现和传播的是一种虚拟的、戏仿的、视觉的和机械复制的大众文化消费品,其文化传播方式是在信息传达的基础之上,呈现以个人诉求和人机融合来言说与表征的文化,呈现出从拟彷现实到直接摆弄现实的后现代景观。
一、数字媒体构筑文化传播后现代景观
数字媒体、大众文化、后现代景观,这三个名词常常被纠合在一起。数字媒体主客体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大众文化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后现代文化所具有的对传统主流文化或意识形态的“抵制”与“规避”及“消解”,使得数字媒体在以视觉图象为形式特征时,又成为大众们“狂欢”的广场和审美日常化的平台。同时数字媒体还孕育着各种新的文化艺术形式的形成,文化艺术表现方式也变得更生动和更具有参与性,改变着人们对文化的认知方式。波斯特指出:“电子媒介也在促成一种同样深刻的文化身份的转型。”“要想获得广泛的感召力,因特网必须做到不仅仅有效、有用和有娱乐性,它还必须以一种令人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示自己。”“信息方式促成了语言的彻底重构,这种重构把主体构建在理性自律个体的模式之外。”
数字媒体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采用数字技术的传统大众媒体,如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报纸等;一类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与数字技术的网络媒体,如IPTV、网络杂志、E-MAIL、博客、播客等,一类是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手机媒体、移动车载电视等。目前,以网络传播和手机传播为主体的数字媒体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人同时参与的传播基本实现。在这其中,网络文学是最能说明数字媒体的文化传播性的。文学创作是人类最早的抒感的工具,也是人类最早的信息传播活动。早在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文学就产生了,原始歌谣和原始神话表现了原始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情感,而原始人类的“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表现又显示了文学(歌词)的传播动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的传播工具的产生,文学内容和文学形式也会发生显著变化。正如麦克卢汉指出的那样:“每一种文化、每一个时代都有它喜欢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早期刻在各种兽皮和石头等自然物上面或者口口相传的文学随着人类语言的产生而变成“书面”的作品,印刷术的产生使文学创作由竹简到纸张,由个人手抄到机械复制,使之成为现在的大众阅读和传播工具,文学的作用与功能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有新的表现形式来“颠覆”旧的表现形式。互联网络的产生,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导致了“触网而生”的网络文学的出现,网络文学几乎“颠覆”了传统文学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手法,表现出了一种后现代的“非语境化”的文化景观。
网络传播的大众文化性质决定了它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趣味的日常化。网络传播所具有的虚拟性、交互性、平等性、开放性的特点,不管是从BBS的“灌水”还是到利用传统文学形式的“一唱三叹”,或者是网络聊天室的“神侃”,网络短信“博得一笑”的“言子”,想说就说的“博客”等,都改变了文化的传统特质,形成了一种互动的非线性的文化表达方式。在数字媒体中,通过互联网或手机,信息在人类社会中实现了完全的共享,所有个体都成为信息的者和接受者。按照麦克卢议所说,数字媒体的“主体”在不断“位移”,其中心很难有一个明确的指向,传播主体与价值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这种传受关系主体性的偏离与游移使得数字媒体改变着传媒的生态环境,并使得传媒市场的传播格局被重新划分。美国传播学家梅罗维茨就认为,数字媒体的出现使得传播走向出现了多极化,促成了传播的“情境型式”的变化。一方面,数字媒体的广泛运用促成一系列旧有的情境传播界限被打破,致使一些旧有的不同情境合并,进而形成新的传播情境;另一片面,数字媒体使不同情境之间的一些旧有的连接消失,导致新的情境与连接产生。梅罗维茨所说的“情境型式”,显然指的就是传受关系的多极化与文化关系的破坏与再生。比如,博客与播客,就是数字媒体情境下产生的新的文化传播空间,在这样的“情境型式”的文化传播格式中,开放性、个体性、非线性和交互性使信息传播平台得到自由和自主运用,“一对众”、“众对一”或者“众对众”的传播方式使传受关系不断产生偏离与游移,文化关系成为多方面的不确定的关系。
数字媒体文化传播后现代景观的另一特点是娱乐狂欢。在网络上,不管是网络文学,还是网络新闻或者“BBS”等,正是在于用表达上的“随意”、“戏仿”、“谐谑”和“拼贴”来颠覆了传统文化表达的套路。那些充斥网络、手机上的“搞笑”的语言,汉语和英语夹杂,打乱时空界线,语言组合上的“发贴、跟贴”和“BBS”的“灌水”的味道,语义出人意料地错位和戏谑,把各种戏谑和搞笑元素进行“后现代”式的拼贴,虽然“不合时宜”,但在怪异荒诞中又反讽了当代这个不讲诚信、商品至上的现代社会现象。这样的“网络语言”,显然不符合传统文化“再现”或者“表现”的要求,却恰恰符合巴赫金所指出的人们文化上的“狂欢化”特点,“愉快、欢腾,同时带有嘲讽的讥笑,它既肯定又否定,既埋葬又复兴。”其主要之处就在于自觉不自觉地抛弃一切传统的规范和准则,甚至用戏谑和嘲弄来颠覆主流文化而获得另一种更欢乐更轻盈的广场狂欢式的文化方式。
二“人机共同体”演出的“蒙面舞会”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在网络世界中,信息通信技术可以创造出一种新型的文化关系,这种文化关系呈现出非间接性、广泛性等特点。参与者一方面不需要要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另一方面,却能够与全世界范围内处于网络上的人群进行随意交流,大大地拓展了参与者的文化交往平台,这样宽广的文化交往平台在现实世界中是参与者无法企及的。网络世界中交往人群特有的身份虚拟性使得网络的交往行为有时甚至比现实的文化交往还来得更为亲密和丰富。现实的文化交往行为常常表现为利益的冲突和交换,而虚拟世界中的交往行为多是建立在共同兴趣的基础上的,区别于现实世界中文化交往的局限性和强迫性。在这种虚拟的交往空间里,人们常常会被越来越多地‘拉’出现实世界。以网络传播为代表的数字媒体文化传播景观,作为一种“人机共同体”式的电子界面的传播,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符号,而实际上是一种图形符号,本身也无法令“读者”深入其中,电子界面的光与色的变化、闪烁,各种图形和动画穿插其中,都只能让“读者”眼花缭乱地“观看”而很难深文隐蔚地“品味”,或者“玩技术”的兴趣超过了“玩文字”的兴趣。比如,网络媒体所带来的网络传播所特有的超文本性,就使网络文化具有人人可以参与其中甚至可以按自己的阅读兴趣和喜好,“人机共同体”演出的“蒙面舞会”是其一大特点。比如,网络文化传播中“卡拉OK”式地多声部游戏和喧哗。超文小式的“链接小说”和“RSS聚合新闻”之类的信息与文化传播手段,颠覆了传统文化关系及阅读确定性,强调了受众对文化_止向和文化关系随心所欲的“分割”、“跳跃”、“粘贴”、“改写”和“逆转”。“以文字处理为例,改变数字化书写易如反掌,屏幕符号与白纸黑字相比具有非物质性,这使文本从固定性的语域转移到了无定性的语域。而且,数字化文本易于导致文本的多重作者性。文件可以有多种方式在人们之间交换,每个人都在文本上操作,其结果便是无论在屏幕上还是打印到纸上,每个人都在文奉的空间构型中隐藏了签名的一切痕迹。再者,超文本程序鼓励读者把文本视为他或她可以在其中创立自己的链接的符号域或符号网,这些链接可能会变成文本的一部分,而其他读者也可以尾追或随意更改。这些程序使人们能在全文或一组文本中查找单词或短语,并添加进文本或保存。结果产生一个新文本,把作者原来不想放在一起的词语放在一起。读者以自己的词语层序代替了作者的词语层序。”
非常明显,数字媒体在文化演进中,打破了传统线性文本理性的、有秩序的重‘阅读’、‘思考’,追求阅读意境和审美欣赏,超文本是娱乐的、游戏的、重技术“操作”的“狂欢”,是平面化的拒绝深度的文本。所以,网络文化提供给人们的或者人们参与的是充满时尚的娱乐文化而不是严肃文化,是玩耍而不是思考,它真的就是一个“人机共同体”的“蒙面舞会”,人们尽情地游戏和喧哗,不问身份不问来历,且捉弄那些严肃而传统的影子,拆毁传统文化关系和等级制度的高墙。他们让现实文化与虚拟文化兼容,形成新的以自我“随心所欲”安排为中心的虚拟世界而进行游戏,也是自我快乐的“乌托邦”。同时,由于社会意识形态以集权的方式对人产生的文化与心理上压力和控制十分严重,这种压力和控制也在虚拟世界的游戏中被颠覆和解构,演化为多重的无意义的无深度的只满足个人消费欲望的文化倾向。
当然,网络文化传播也充斥着大量低俗的东西。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指出:网络文化中一些东西,“对民族文化经典的拆解、拼贴、戏说或者改写,使之平面化、商品化,消解了其原本的意义深度,张扬了感官刺激和情绪宣泄。颠覆经典者在冒犯常规、调侃正经、亵渎传统,希望由此获得一时,往往不过是‘愤青’泄愤,网民玩乐,痞子把玩,而某些商家传媒正好乘机而入,吹捧炒作,于是颠覆或者‘恶搞’经典的风气就酿成了文化领域的沙尘暴,越刮越凶。”2006年8月,《光明日报》曾就网络文化问题,以网上“恶搞”“红色经典”为典型,在网上召开“防止网上‘恶搞’成风专家座淡会”。座淡会的众多专家学者认为:“恶搞”“红色经典”至少有四种危害:其一是“列理想信念的颠覆”;其二是“对诚实守信的颠覆”;其三是“对良知善心的颠覆”;其四是“对劳动创造的颠覆”。“‘恶搞’我们的红色经典,会伤害国人的感情,如果伤害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也同样受到了伤害”。“我们的民族语言,我们的文明不容胡编”。“‘恶搞’有一种很不好的后果,给优秀的传统文化埋上‘地雷’了,这些东西很可能要使我们付出代价。很多青少年不知道来龙去脉,被这种手段影响了,就产生了一些思想上的误区”。2006年9月,中央电视台在其重点栏目《焦点访淡》中,播出了《“恶搞”面面观》节目,节目中指出:“如果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还只是一种游戏和对某些现实的不满进行发泄的话,恶搞英雄则是在拆除历史正义之墙。红色经典记录的是一段历史,是人们记忆中的一个情结,是对一个年代和一种理念的纯真的向往与回忆,是不容亵渎的。”
三、“新新人类”的个人文化之旅
“新新人类”是人们对于网民和热衷于手机传播的青年人的称呼,这一称呼的文化意义在于:它表现了数字媒体文化传播具有新的不同于传统的个人化、自由化、随意化特点。数字媒体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创造、传播和传承方式,往往以传统文化的挑战者的身份出现,消解权威和中心,形成了新的文化发展的强烈张力和价值标准的矛盾,表现了“新新人类”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变迁。
在数字媒体文化传播中,手机短信和手机电视可以说很充分地表现出了“新新人类”的文化追求。手机文化体现了现代通讯工具的时尚、快速传播、即时响应、差异化等特点,GPS在手机上的应用则把这一文化的触角伸向了高科技。GPS的导航功能向来以定位精确;范围广泛著称,拥有它仿佛拥有了一颗自己的卫星,对于张扬个性的现代人来说,是文化精神的最好的个性化体现。又如手机短信。如果说在2003年以前,手机短信的主要功能还在于单纯地传递信息,那么,自2003年以来,手机短信的文化传播功能则大大地发展,变大众化娱乐为小众化娱乐。有调查显示,人们在使用手机时,“平常人际交流是不会成为主流的幽默笑话的比例就高达51.2%,这充分体现了手机媒体的个人文化传播功能与娱乐文化特点”。“短信文化的实质在于娱乐,是透着骨子的娱乐。幽默短信正是这种娱乐精神的体现。虽然并没有多少实质的信息传播,但很多‘短信一族’却依然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幽默短信。幽默短信是短信文本中最受欢迎的,他们所追求的是娱乐、娱乐、还是娱乐。幽默短信给发信者带来的快乐是双重的,看到有趣的整人短信自然会会心一笑,而当发送出去,想象着收到短信者大吃一惊的样子,又是一种得意的开心。”显然,手机中的娱乐短信并不是“新新人类”对传统文化的体现,而是他们充满了的创新精神也带有“去中心化”色彩的个人文化之旅。
篇6
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当今大众传媒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网络、图书、电影、电视、广播、杂志、报纸已成为当今多元化、综合化的传播媒介,组成了现代社会的重要生活元素,维系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对于现代文学发展来说,当今的传播媒介对人们的文学观念和行为产生着直接的影响。促使文学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发展,其具体表现在文学欣赏群体、传播方式、文学消费对象和文学欣赏目的等的变化上。下面将主要从文学传播发展出发,具体分析当今传播媒介对现代文学及其传播的影响,从而探求新传播媒介下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一 当今传播媒介发展及其文学传播
1 现代电子媒介及其文学传播
随着电子时代的来临,电子媒介也进行了巨大的发展,现代的电子传媒尤其是电视电影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传统文学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电子媒介下,文学产品的产生往往通过复制对象进行传播,通过电子媒介这个载体,许多文学产品只能通过特定的方式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传播、欣赏和阅读。文学产品之前的本真性或者原创性已不复存在。通过电子媒介下的这种复制技术,许多复活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对许多原创性的文学产品进行复制,使得传统中那种文学作品跟读者之间的韵味、神秘的个性化触觉也随之改变,过去的那种阅读欣赏的沉静和独处、淳厚愉悦的享受等等也被现代电子媒介的感官冲击和声色震撼所替代,使得现代的文学传播观念由过去的那种对文学本质的追求转变为对一时感官刺激的期望。第二,在新媒介时代,电子媒介特别是电视、电影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它占住了我们许多闲暇时间,许多文学通过这种新兴媒介进行展示和传播,人们现在通过卡拉ok、vcd等文化产品进行文学传播,从而使得文学传播观念虚拟化、电子化。第三,电子媒介的狂轰滥炸式的传播方式,使得许多文学传播者进行了被动的传播模式。因为许多文学产品通过电子媒介这个本文由收集整理平台不断进行推广和宣传,使得许多文学爱好者不由自主地对其产品进行了文学传播、阅读和欣赏,从而产生了一种被动式传播。
2 影视媒介及其文学传播
随着影视媒介的产生和发展,文学艺术在手段或者手法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那种静止的思维的艺术表现已被打破,比如过去对人物肖像、风景环境等方面的叙述性描写,通过现代的影视将其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身临其境地进行感受。同时,过去文学中对人物的虚构和情节的臆造,通过现代的视听媒介,虽然给人以直观的画面,博取了人们的视觉效果,但却少了过去文学中的那种艺术性,缺乏几种艺术元素。反而使得现代的文学家将文学艺术重点从过去的外在描写转变为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通过影视艺术的手段将审美标准转移到心理和精神层面。因而,这种视觉效果和精神艺术上的改变,促使了人们的文化传播从过去单纯的艺术效果的追求到现代视觉效果和心理艺术的追求。同时,通过这种电子影视媒介,给人一种视听感觉,使得过去那种单一的文学接受者——读者,现在演变成读者、听者、观众等统一体。比如过去的那些文学名著——《水浒》、《围城》等通过电视剧进行播出,过去那些热衷这些著作的读者现在开始成为这些文学作品的观众,其文学传播水平的提升和传播模式的改变,大大促动了文学市场的拓展。
3 网络媒介及其文学传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除了能传播文字、图像、视频、声音等信息之外,还具有交互性、实时性、多媒体性、全球性、数字化等特点,范围适用非常之广。通过网络媒介,现代的文学发展更是朝着多媒体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传播观念和法则造成一定的冲击。网络文学可以像过去文本文学那样能够翻阅和保存,也可以像广播影视文学那样有声音画面,同时,文学消费者也不会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文学阅览和欣赏,他们仅仅只需一台电脑和一根网线。而且在网络媒介中,文学接受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跟作者、跟作品进行最直接的对话、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再者,网络文化所包含的信息量大,所具有的文学产品丰富,给文学消费者提供了最广阔的选择平台,也降低了文学爱好者对文学需求的成本。比如一张薄薄的光盘或者1g的u盘就能容纳上千万字的文学内容,更是过去文字文学作品和音像文学作品所无法竞争和比拟的。最后,在网络媒介背景下,文学产品的获得渠道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淘宝获取,可以在网上进行购买权限进行网络阅读和欣赏,也可以直接下载进行传播和欣赏等等。
二 当今传播媒介下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1 现代文学发展逐渐呈现出消费文学特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包括文学领域在内的各个领域都摄入了市场机制,文学领域中插入了商业行为,便产生了文学的消费活动。因此,文学消费主要是指读者通过文学欣赏和文学阅读来实现自身精神需求的满足,而文学欣赏和文学阅读是通过购买的行为实现的。因此,可以说,文学消费主要是随着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社会消费趋势的发展对文学产生影响的一种新的观念,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娱乐、审美、文化等精神方面的需求,而产生的对文学商品的欣赏、阅读、利用或占有的行为。文学消费跟平常的商品消费又有一定的差别,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消费,并且属于精神产品消费。所以,文学消费一般表现为两种意义,一方面它具有一般商品消费中价值交换的特征,另一方面它具有精神信息传播和接受的特征。但随着现代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文学消费也呈现出新的形式。
转贴于
2 现代文学对象逐渐低龄化
随着文学媒介的市场化、科学化,文学生产和文学传播也根据其阶层、职业、地域、年龄进行了不同的分类,这些群体性行为使得现代的文学传播呈现出两种趋势,一个是都市小资,一个是中学、大学等低龄的学生。由于现代的青少年对网络、电子接触的比较频繁,对网络文学、电子媒介了解的比较透彻,他们逐渐构成文学接受者的主要群体。他们不但人数量大,其分布也比较广泛,并且对文学知识的求知欲强,加上他们父母对儿女的学习投资从不含糊,这一群体的购买力也是比较强的。因此,新媒介时代,中学、大学生们成为文学接受者的主要群体,使得文学阅读群体逐渐低龄化。根据北京开卷图书研究所对文学消费进行的市场调查结果发现,“80后”为主要市场的青春文学在整个文学网络市场中占了10%的份额,比如韩寒的作品《零下一度》、《三重门》;郭敬明的作品《梦里花落知多少》、《幻城》等等,在网上被点击和浏览消费的次数达几百万次。这些青年人对青年人作品的追捧其实也是一种跟风效应。在学生时代,学生们往往会对同等年龄的文学作品情有独钟。
3 现代文学阅读对象逐渐偶像化
在当今传播媒介不断更新的同时,明星化、偶像化时代也随之到来,无论在娱乐业,还是在文化产业,明星化偶像化特征非常明显。文学产业在当今网络媒介和电子媒介的背景下,出现了如余秋雨、韩寒、张悦然、郭敬明等明星作家,它一度成为打造明星的市场发展模式。越来越多的作家通过网络、电子平台成为文学接受群体的偶像和明星。在这种背景下,文学接受群体也逐渐演变成追星族,其消费对象呈现出偶像化的趋势。许多韩寒粉丝对其作品进行大量的点击和阅读,这些读者对自己偶像的作品进行拜读、更新和跟踪。比如,有些读者购买韩寒的小说,其最主要的一个理由就是这书中是否有韩寒的最新照片;又如,在郭敬明的新书会上,许多女孩子看到郭敬明感动得泪流满面,在郭敬明出现抄袭事件之后,也出现了支持派和批评派两大派类,这些都是阅读对象偶像化的结果。可见,随着新媒介时代的到来,文学传播也呈现出一种明星化、偶像化的发展趋势。
4 现代文学传播方式和内容逐渐多媒体化
随着电子媒介、网络媒介的诞生,越来越多的文学产品呈现出多媒体化,其中不仅包括文字文学、音像文学、影视文学,而且还包括网络文学,其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和综合化的发展方式。因此,随着文化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其文化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过去那种文字图书阅读日益转变为影像、视听阅读,过去通过文字表述的小说,在今天可以通过电视剧、电影进行观看和欣赏。过去通过文字图书展现的文学作品,现在可以集阅读、视觉和听觉于一体进行展现。例如,在“青春影像小说”中,塞宁的《珍珠饭店》、饶雪漫的《校服的裙摆》、郭敬明的《迷藏》等等,它们成为许多文学爱好者者所青睐的读、看、听三位一体的“音画小说”,同时,对于这些文学产品的阅读越来越表现出“浅阅读”、“快餐化”的时尚特征。因此,在网络电子时代,文学传播方式将越来越呈现出多媒体化发展的趋势。过去那种仅仅通过文字来影响读者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现在是一种文字、图像、音乐、视频、数据等综合发展、多元发展的时代。
5 现代文学欣赏的目的逐渐娱乐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将越来越高,对文学的定位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实,不管在哪个年代,不管是呈现了什么社会形态,文学都将被看成审美、教育、认知和娱乐的基本功能。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加,精神文明的要求扩大,人们物质生活上的满足使他们不但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同时也为他们进行娱乐消闲提供载体和平台,使得他们娱乐消遣的欲望开始膨胀,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将文学当做娱乐消遣的工具,娱乐成为文学传播和阅读的主要目的。所以,诸如美容桑拿、网上聊天、休闲杂志、通俗音乐、流行歌曲等大众文化不断兴起,各种文学传播和阅读也像在麦当劳吃汉堡、在迪厅蹦迪、在咖啡厅喝咖啡一样,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休闲、娱乐、消遣的对象。为人们轻松的生活方式锦上添花,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总之,随着社会发展,传播媒介的更新,文学传播越来越呈现去娱乐化、休闲化的发展趋势。
篇7
关键词:大数据;文化安全;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7)03-0087-05
一、大数据时代与我国文化发展环境的变化
自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其第二个十年以来,在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应用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开启了一个大规模生产、分配和应用海量数据的时代,即大数据时代。不言而喻,大数据时代的信息风暴给每个国家、社会及个人带来了巨大变革。对于我国文化及其发展环境而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使其传播方式、生成路径和影响效应等发生了巨大变革,呈现出与以往不尽相同的时代印记与现实表征。
第一,大数据推动了我国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近现代社会以来的文化传播主要表现为精英化、中心化、单向性和价值主导性等特征。而到了大数据时代,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方法和路径被相当程度地颠覆和变革,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时代特征。特征之一是文化传播的去精英化和去中心化。以往,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主导权主要掌握在党宣机构、政府部门、新闻媒体以及专家学者手中,他们在文化传播的议程设置方面有着绝对的主导权;然而,到了大数据时代,由于媒体技术可获得性与便捷性大幅度提高,这就使得普通大众也能够轻松掌握和运用媒体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传播的主导权开始下移,借助于微博、微信、博客等自媒体平台,普通大众在文化交流和传播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从而呈现出去精英化和去中心化的发展趋势。特征之二是文化传播的互动性和价值多元性。进入大数据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传播主导权的不断下移,文化传播主体之间的互动性大大增强;而在此影响下,以往那种带有明显价值导向性的文化传播模式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文化传播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价值多元化和多样性也愈发明显和突出。
第二,大数据推动了我国文化生成路径的变革。从一定意义上讲,自文化产生以来,其本身就是一种精英文化。因为文化是一种高度凝结人类智慧和知识的精神产品,只有具有较高知识素养的人或由他们所建立的机构才能够进行生产。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由于教育的普及,虽然这种状况得以改观,但文化生产的精英化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步入大数据时代,文化生产的精英化状况从根本上得以改观,文化生产的既有范式发生革命性变革,由过去的撒网式、跟风式、标准化生产变为如今的定制化、差异化、个性化生产。在前大数据时代,文化生产者往往很难对大众的文化需求类型、关注点进行精确化的分析和把握;而到了大数据时代,受众在网络上的每一次点击、每一个评论等数据都可以通过相应的渠道和途径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从而精确找到普罗大众文化需求的聚焦点、汇聚面。在这方面,腾讯视频可谓是作出了比较成功的探索和尝试。如腾讯视频制作的新闻视频节目《事实说》借鉴了美国Netflix《纸牌屋》的生产模式,将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贯穿于《事实说》的选题、制作、传播、营销的生产全流程,精确地找准受众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进而在竞争激烈的娱乐视频领域收获不错的市场份额。据统计,自播出以来,《事实说》以其言论的深度和逻辑性、内容的知识含量受到关注,特别在70后、80后、90后群体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目前第一季共计12期已播完,总播放量达8千万、评论量达19万、大数据调查的参与量达3千万[1]。
第三,大数据推动了我国文化影响效应的变革。过去,受制于通信条件、地域阻隔等因素的影响,文化的扩散和传播往往只能局限于一时一隅,文化的影响力受到很大限制。到了大数据时代,在网络通信技术的推动下,一种新的流行文化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就能传播到全球范围,在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群中产生巨大影响。就我国的情况而言,以往,受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我国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和传播中的影响力比较微弱。然而,近十年来,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助推下,我国文化与相关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很大提升,正在一步步走出国门,成为传播国家形象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一张亮丽名片。仅以依赖网络通信技术程度较高的网络游戏这一文化产业为例,根据《中国游戏产业报告》统计的数据显示:从2006年开始,中国网游海外出口就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近十年来,中国网络游戏出口规模已经涨了30倍之多。2015年,中国自主研发网络游戏海外出口实际销售收入达到53.1亿美元,同比增长72.4%。可以说,网络游戏已经超越其他文化形式,成为中国文化出口的主力军。
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信息安全风险剧增
步入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与互联网已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必备工具,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正是由于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大面积使用,也使得信息安全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与日俱增。如果那些记录着个人和组织的海量信息被泄露或被盗取,将会给用户、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带来极大的损害。如有媒体就曾报道,2015年4月22日,重庆、上海、山西、沈阳、贵州、河南等超30个省市卫生和社保系统出现大量高危漏洞,数千万用户的社保信息可能因此被泄露。从补天漏洞响应平台获得的数据显示,绕社保系统、户籍查询系统、疾控中心、医院等曝出高危漏洞的省市已经超过30个。据统计,仅社保类安全漏洞所导致的信息泄露就超过5279.4万条,涉及人员数量达数千万,其中包括个人身份证、社保参保信息、财务、薪酬、房屋等敏感信息。2015年的10月19日,乌云漏洞报告平台接到一起惊人的数据泄密报告后新漏洞,漏洞显示网易用户数据库疑似泄露,影响到网易163、126邮箱过亿数据,泄露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密码密保信息、登录IP以及用户生日等[2]。
(二)西方文化入侵和渗透日益加剧
在经济全球化的助推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席卷全球,向世界各个角落辐射和传播。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西方文化的传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同时也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和挑战。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也未能幸免。正是基于这一现实,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安全,在保障正常的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同时,也采取了多种措施防范西方文化的过度入侵和B透,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成效。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在新的信息技术推动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入侵和渗透比以往更甚,几乎是无孔不入,并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一是方式更加多样。在大数据时代环境下,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和途径都是西方国家经常使用到的文化入侵和渗透方式。二是手段更加隐蔽。手段的隐蔽性是大数据时代条件下西方文化入侵和渗透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因为大数据环境下的文化入侵和渗透只需要网络终端就可以进行,而无需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这就使得防范文化入侵和渗透变得更加困难。三是影响更加深入和广泛。大数据时代西方文化入侵和渗透所造成的影响程度既是深入的,也是广泛的。这一方面体现为西方文化的入侵和渗透对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构成了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为西方文化的入侵和渗透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都构成深刻的影响。
(三)文化产业市场遭受蚕食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在推动经济增长和满足人们精神需求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在美国,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值越来越突出和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文化产业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也采取了多种措施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然而,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国,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薄弱,许多方面尚处于未开发或未充分开发的状态,这就使得具有巨大比较优势的西方文化产业能够不断入侵和蚕食中国市场,从而对我国文化产业市场构成严重冲击。文化部前部长孙家正就不无警醒地指出:“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我们面临着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强大的文化传播优势和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借助现代市场机制和高新科技手段,将大量的精神文化产品输入中国,在获得巨大的商业利润的同时,对我进行文化的扩张和渗透,抢占、争夺我国的文化市场、文化资源和文化阵地,严重威胁了我国的文化和文化安全。”[3]进入大数据时代以来,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西方文化产业入侵更为便利,这就使得我国文化产业市场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四)主导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西方文化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蚕食中国文化市场的同时,还使我们的主导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这是因为,那些在大众中颇受热捧的西方流行文化、快餐文化表面上看只是占领和蚕食了我们的文化市场,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其中就会发现,这些文化消费品同时在传递着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一直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点,不间断地利用文化贸易、文化产品输出等方式向我们或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况且,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技术发展水平同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文化产业不够发达,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高水平文化的消费需求,从而使他们对西方文化产生向往和依赖。可以肯定,长期浸染于西方文化,其价值观就很容易被西化,而我们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则很容易被淡忘。以弘扬爱国和孝道的中国传统故事花木兰为例,这个故事本来讲述的是一个女孩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英勇故事,在被美国迪士尼公司改编为动画片后,其主题已经变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爱国和孝道的主题被“实现自我”的主题所取代。此片被引进后,在青少年中比较受欢迎。在文化输入过程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显然,如果这一状况持续下去,我们的主导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就很容易被边缘化。
三、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对策
(一)建构文化安全预测和预警机制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这个意义上看,要有效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就必须首先从现实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认识到建立文化安全预测和预警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得益于信息网络技术的便捷性、可追踪性和互联互通性,也使得建立文化安全预测和预警机制具备了可能性和现实性。具体来说,在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建立文化安全预测和预警机制上,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着手:一是要着力构建一个系统化的文化安全预测和预警平台。这一平台要把负有维护文化安全责任的各个政府职能部门有效地联合和吸纳进来,建立统一、高效的合作机制和工作体系,要通过对文化安全信息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发现危险因素和信号,及时做出预警,以供决策部门制定相应对策。二是要制定一个具备科学性、标准化和可操作性的文化安全预测和预警指标体系。这一预测和预警体系要能够“通过对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状况的随机检测和国际文化市场文化商品的流动趋势及其以各种渠道影响和进入我国文化市场所可能导致对我国文化生态、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发展构成威胁,特别是可能引发对我国文化生态和文化产业发展构成灾难性后果的不良趋势的分析,能够及时而准确地作出预告性和警示性反映”[4]。
篇8
关键词:网络课程;线上教育;广府艺术;信息技术;文化传播
0 前言
网络时代,中国传统艺术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善于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将传统文化数字化进行传播,才能真正在信息时代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广府文化艺术是一种迁移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是一种既有物质文化又有非物质文化的融合文化,敢为人先、多元兼容、开放包容的精神内涵使得广府文化成为岭南文化的重点,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们都已认识到文化要想生存还得依靠传播,借助传播让传统文化得以积淀,留下印记,“六经”之一的“乐经”就是因为没有恰当的传播方式才失传,我们只能空留遗憾,无法听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天籁”和看到“霓裳羽衣舞”的曼妙,既然时代给予我们传播的便利,视频、音频、网络等等新的艺术传播方式,不仅给艺术传播带来了新局面,也给人类创造了一个更大的艺术世界。
1 线上教育的内涵
线上教育包括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远程教育是指用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体实现教学的形式;在线教育是网络教育发展后衍生的新型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数字技术实现随时随地学习,是终身学习的有效平台。
线上教育是利用网络平台为载体的一种开放式学习和教育方式,所有人都离不开教育:启蒙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出国深造等等,线上教育将各种教育资源通过网络传到五湖四海,摆脱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如果长期学习可以收获很可观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投入的性价比,线上教育同样满足教育部要求的“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终身学习需求”,是网络时代教育方式的质的飞跃。
2 广府艺术的传统传播方式
2.1 口耳相传
广府文化起源之初,是在文字发明之前的,那时人们在繁衍生息中所需记录的重要事件和重要的,是需要人与人之间口耳相传的,相传为了传承文化,有将人眼弄瞎来心无旁骛的记忆文化,那时的盲者就成了专门记事的士官,还可以将与政治相关的重大事件说唱出来,这也是仍然存在的广府诗词的说唱起源。
2.2 文字记录
据史实资料显示,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出于封建迷信,统治者会将自己的政治决断进行占卜,结果记录在甲骨上,用于保存和查证,这是最简单的文字记录。对于广府文化中的以及一些早期的绘画技法可以从早期的文字记录中找到影子。文字记录告别了结绳记事的蛮荒时代,为后世的书法、绘画艺术追根溯源提供了有力的史实材料。
2.3 师徒传承
广府文化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在农业生产者进行农业生产时,非农工作者将自己的技能通过私相授受的方式传承下去,换取生存的空间;还有一些不从事手工生产的人将自己的思想和智慧进行传播,广收学子形成最早意义上的学堂。这种师徒相承的传播方式加速了广府艺术的传播,尤其是建筑、雕刻、广绣、广彩等岭南物质文化,以及绘画、戏剧、书法等非物质文化,依靠师徒传授使得技艺得以保存,绵延不断。
2.4 印刷椭
虽然广府艺术有了文字做载体,有了师徒传承做助力,但纸张以及印刷术的运用是广府艺术传播出现根本性变革的标志。对于精神层面上的艺术传承,如音乐和绘画,只有通过记录才能使受众醍醐灌顶,造纸术和印刷术使得精神文化产品有了物质载体,广府艺术流传下来的大量精神产品巨作都是印刷复制的功劳。
广府艺术在传统的发扬过程中历经磨砺,不论是哪一种传播方式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次技术的更新带来的不仅是传播方式的便利,更是文明和文化传播速度的加快。
3 网络艺术传播的特点
3.1 可接近
艺术品都是艺术家手下独一无二的“生命体”,由于地域的限制,艺术品在被创作出来后就只能就近欣赏和传播,但是在人们用影像资料复制下艺术品后,艺术就不再高不可攀,网络将影像资料数字化传向千家万户,虽然不是面对面的欣赏和研究,但通过网络间接地的看到,也是弥补了无法亲近艺术的遗憾,也方便了后人对重要艺术资料的考证,打破时间和空间对于艺术传播的界限,缩小或是消灭了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文化不再是艺术家的事了。
3.2 被消遣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当前对艺术的接受,观众由原先聚精会神、面对面地欣赏艺术品到现在的心神涣散的消遣接受艺术,由主动悦纳到被动熏陶。 媒介理论学家史特姆指出,人们在电视上欣赏艺术时是从一幅图片跳到另一幅图片被动接受的,观众只是等待着下一刻的刺激,整个人的状态不似在画廊看画的那种激昂,精神上反而出现倦怠的情况,看电视的人成为节目编排的受害者,这也是科学研究得出的看电视1小时,大脑休眠6小时的科学结论。由于电子网络传播艺术固有的特性,受众在接受网络艺术传播时得接受这种被消遣的后果,这是我们无法抹去的事实,也是网络展现艺术、传播艺术必须付出的代价。
3.3 可交互
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为艺术在网络中的传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互联网就是实时交互的传播平台,它改变了大众在艺术传播中艺术的接受途径,也改变了大众作为艺术接受者到现在的艺术传播者的身份。艺术传播由原先的单向发表传播接受,到现在的实时互动反馈发表传播可逆向的接受。网络传播在这一过程中打破了“艺术家创作什么接受什么”的艺术传播定律,为艺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搭起了互动的桥梁,模糊了艺术主体和客体的界限,使艺术传播更有活力。
4 广府文化线上教育存在的问题
线上教育对于广府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但对于网络教育来说,其中潜在的问题不可忽视:
第一,部分广府文化线上教育试点院校重经济效益、轻教育质量,没有真正通过网络将广府文化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传播出去,导致网络教育的学历文凭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低。
第二,在线课程的重复建设率偏高,网络使用者对广府文化数字资料的使用后,没有恰当地编辑就重发回数据库,导致相关课程无法转化和认可,造成了相关广府文化课程资源的浪费。
第三,采取不正当的手段网上招收学生,如乱发广告、乱降低收费、乱承诺,不再追求教育质量、信誉、和生源质量,导致广府文化网络教育招生出现混乱。
第四,线上教育课程学习的最终考核需要到学校或相关机构进行,违背了线上教育最初打破地域限制的设定。
第五,线上教育教学互动不似现实中课堂互动,无法将疑问实时进行讨论,学习思路上是单纯地接受(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式,限制学习者学习能力的提升。
我国目前的线上教育是一种简单地将线下的教学内容放到网络上,教授者只负责将内容讲解,没有考虑到受众的差异性,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至于教学效果就得看受众的接受能力了,所以,这种线上教育会造成创新型人才的缺失,不符合当前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5 广府艺术的线上教育
5.1 典籍文献的数字化存储
广府艺术在传承过程中,对于各类典籍文献的保存和继承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古人借助私人藏书楼对文献加以保管,现代有图书馆代为收集、管理、查阅。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珍贵的文献都可以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计算机中实现网络化,读者通过情报检索系统实现在海量数据库中的文献查询,精准、快捷。信息化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广府艺术中典籍文献的教与学不再限于当下的岭南地区。
5.2 音乐戏曲的影视化传播
科学技术的进步总能为精神文化的产品提供传播和保存的物质支持,广府艺术中的物质文化如建筑、绘画、饮食等产品是有很大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必须借以影像资料得以传承。对于戏剧、音乐、工艺等非物质文化更需要物质载体,如数字化的光盘、硬盘、数据条,人们从数据库中观赏到这些影像资料,弥补了声乐和戏剧的不可再现的遗憾,也是老一辈艺术家文化精髓有效传承的保证。
5.3 网络的互动式传播
互联网使文化传播进入了双向时代,文化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和受众双向交流学习,双方在下一个文化传播活动中又可有双重身份,继续成为下一个传播者和受众。通过在数据库中的检索,每一个使用者都可以获得需要的广府文化资料,研究学习后融入自己的经验、见解生成新的文化资料,编辑后发回到网络,互联网实现了广府文化的研究性学习,不再是简单的文化传播,有利于广府文化的创新发展。
5.4 电视媒体的传播
电视媒体包括有线电视、无线电视、数字电视,为广府文化的传播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电视媒体对广府文化的传播主要是以影视作品和直播报道的形式,例如根据重大历史事件改编的历史剧、文化主题的纪录片、重要文化活动的现场直播,电视媒体对于广府文化的教学不再是从书籍中获得那般枯燥,人们犹如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内涵和思想变化,是广府文化普及的有效手段。
6 Y语
现代远程教育对广府文化艺术的传播无疑是历史性的创举和进步,这种技术性的物质保证,为广府传统艺术的教育和推广在新时代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当前教育体系中“技术为先,文化滞后”现象的影响,广府文化在线上教育的道路会是曲折中前进,我们希望现在线上教育能缩短价值观念等非物质文化的适应时间,广大文化工作者要利用好网络的优势,促进广府文化有序、有效地传播,成就传统文化网络化的美好前景。
参考文献:
[1] 谭天,曾丽芸,黄妙杰.文化传播:以电视为媒,至电视之外――以广府庙会直播报道为例[J].南方电视学刊,2015(2):77-78.
[2] 黄加敏.区域文化性格对地方高职院校学生交往活动影响的假设性分析――以广府文化性格和潮汕文化性格为例[J].华人时刊旬刊,2015(18):71.
[3] 邱丽颜.网络课程中“问”的设计与运用――以广府新探为例[J].教育导刊,2014(7):68-70.
篇9
(一)创造多元花的文化形式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及提升,在事实上,一种新的媒体,在社会中是以一种文化存在,在社会中得到传播,这种新媒体进行文化传播时,也必然存在对各种新的文化传播,这样的传播在社会的宣传中,就必然会建立起新的文化秩序,显然,这种相应的媒介技术,在得到重新包装之后,就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地定义和理解。譬如说在云南省蒙自市就开始出现利用Wifi无线网络摄像机建造监控工程的形式,展现了科技进步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再比如说,在有些歌曲表演开始时,会去尝试使用虚拟影像和其他的一些高科技技术,就能够去创造一种新的形态,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的形态,这样的文化形式,就能够使新时代的文化传播,在社会传播中,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参与性。
(二)新媒体为多元文化对接带来机遇新媒体要当代社会中实现文化传播,它需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在社会中存在共享性;同时,还要具有新媒体的交互性、界面友好性和操作便利性的特征,其能够按照市场规律不断变化,这样才能使社会传播得到更大的利用,才能达到对社会的高效率传播,才能直接满足人们的需求。尤其是对于云南省蒙自市来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但是要想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就必须要将传统艺术与先进技术相结合,使得本土文化在发展中不断更新,使当地民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得到提高,使他们能够在社会发展的范围达成共识。目前的社会发展,新媒体的发展,正以一个形象直观的方式来解决文化的发展和提高。同时,我们也能够注意到,新媒体逐渐形成了以图像为主导的后现代文化景观,视觉表达成为当今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突出特征,从而使得消费特征变得更加碎片化、分众化和速食化。
二、如何加大新媒体对文化产业的提升作用
(一)加大新媒体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当前时代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要求有着深刻的变化,如果能够有效地运用高科技,就能够及时地创新文化,这样,社会就能够培育新的文化氛围,就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使新媒体在时代高点进行文化创新,这样就能够有效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要把运用高科技作为推动文化建设和传播能力的新引擎。这显然说明了在社会发展中,高新科技水平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二)科学合理地适配新媒体资源新媒体智能化运用,能够有效帮助城市精神的改变,也就是可以将传统文化变为职能文化。然后通过使用新媒体技术,使当代的旅游文化服务和文化保护行业得到发展,可以得到顺利的更新换代,也可以通过新媒体适配,合理安排新媒体,使当代的新媒体发挥灵活的特点。尤其要注意的是,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能够降低文化企业的创业成本,这样就能够确保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
(三)利用技术力量促进社会资源整合在文化事业发展过程当中,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是两个极为重要的推动要素,对于我市来说,近些年来经济发展较为可观,但是与沿海城市相比依旧存在着差距,我市理应以创新精神为切入点,催生一批新兴文化产业形态,从而有效延伸文化产业链。事实上,这样做也能够将产业发展的空间进行有效可靠地延伸,在国内外发达城市的实践当中,也足以证明,推动文化生产方式、营销方式、传播方式的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途径。
三、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作用;地位
【中图分类号】G250.7
如今互联网已经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应用。人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都与网络环境紧密相连。互联网技术在信息传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图书馆的作用与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 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应发挥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图书馆的用户借用网络技术,对信息的获取方式和信息质量上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些专业性和知识性信息,图书馆能否便捷地提供,成为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需要面对的挑战。图书馆在馆藏资源方面,要加强信息资源建设,为满足广大用户的求知需求,或者为科研服务,图书馆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其服务模式要不断创新。图书馆是社会重要的文化公共服务机构,对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为相关领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因此,图书馆要与用户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与用户形成良好的服务互动,改进图书馆的服务,使得图书馆在开放性的信息服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与良好作用。
二 在网络环境背景下图书馆的重要地位
(一)图书馆仍然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机构
图书馆在社会中承担着传播文化知识,提高人们文化素质的职责。在网络环境中,图书馆仍然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机构。图书馆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书刊信息资源,并使这些信息更加有序、完整、系统。因此,图书馆的这个地位仍然难以撼动。
(二)图书馆具有信息枢纽的中心地位
图书馆的网络通讯设备,为用户提供网络浏览和远程检索的信息服务,各种数字化的信息资源汇集到图书馆,从而突显了图书馆在网络信息资源当中的中心地位。图书馆为网络资源编制索引,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价值取向,图书馆就具有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枢纽的中心地位。
三 在网络环境背景下图书馆的价值与作用
(一)对网络信息和文献进行开发
图书馆能够将杂乱无章的网络信息进行筛选、组织与整序,有助于用户便捷查询到所需要的信息。图书馆对垃圾信息进行清除,对专题信息和文献进行开发,将获取的信息资源进行智能化组织, 分类提供给各类用户。图书馆对文献资料进行深入地加工,实现了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重组,这成为网络环境背景下,图书馆的创新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推动图书馆服务的发展。
(二)为用户提供定制服务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用户对信息的获取更加准确和快速,图书馆要满足用户的需求发展,要重视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价值取向的研究,能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图书馆要分析不同用户的需求,利用网络技术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专业化的整理和组织,从而建立特色的专题数据库,并适时进行更新数据信息。因此,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检索服务,要创新检索方法,丰富图书馆信息资源,赢得用户的信赖和满意,这样才能在信息服务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数据库。
此外,在网络化时代,用户对信息不断的提出新的要求,用户已经不满足于文本信息,而需要图像与声音、视频等资料,这些都需要图书馆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加以组合和加工,使得信息载体更加丰富。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还应不断加以拓展,例如可以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加工成电子期刊进行出版,满足这类用户的信息需求,从而延续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价值,因此,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原有的职能,还不断衍生出新的服务内容,为用户将各类资源进行整合,提供智力连接, 并且要对单一形式的信息载体进行价加工,成为多媒体信息载体。
四 结论
通过对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作用和地位的探讨,得出当今的时代互联网促进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快速发展,使得读者能够方便快捷地得到知识和信息资源。
(1)图书馆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图书馆要通过互联网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图书和信息资源优势,为用户创造更好地服务内容和提高个性化的增值性的信息服务。这种图书馆信息服务要立足于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
(2)图书馆要为用户提供知识、信息与科研的支撑作用。网络环境深刻的影响到图书馆的工作方向与服务内容。图书馆服务工作要满足用户的需求,就必须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提升信息检索技术,完善和更新信息资源,确保用户对信息资源的占用与消费的公平性。图书馆应加强和培养用户的检索和获取信息能力,更好地发挥图书馆为用户工作与学习服务的支撑作用。
(3)D书馆要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信息商品化的观念,增强图书馆服务的创新精神和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图书馆服务人员应转变以藏为主的被动服务模式,要塑造开放型的主动的服务模式,从而在网络环境背景下,使图书馆服务得到人们的认可与信任。
参考文献
[1] 邢丽红.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期刊建设[J].电子商务.2014,(06)
[2] 吕晓波.图书馆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4,(0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