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安全知识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安全知识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安全知识培训

篇1

关键词:手术室 护工 规范化 管理 培训 安全防护

The standard management and training to enhances the operating room to protect the labor occupational safety effect observation

Tan Wanwen Shi Jingfang Ding Song et al.

Abstract:Objective:Through to protects the labor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understood the operating room protects the labor occupational safety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formulates and implements the standard management and training plan,strengthens the operating room by this to protect the labor the occupational safety.Methods:Protects the labor to 2008-2009 year in my courtyard operating room work 41,divides into 2 groups stochastically,the experimental group uses the standard the management and training,the control group uses traditional in front of the management and the hillock trains,the observation protects the labor the occupational safety.Results:Uses the standard management and training can enhance the operating room to protect the labor effectively the occupational safety,trains the comparison difference obviously with in front of the traditional hillock (P

Keywords:The operating room Protects the labor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Training Safe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180-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手术室系统化护理的开展,护士的工作日益增加。为了使手术室护士更多更好地从事其专业技术工作,越来越多的手术室利用护工承担非护理性技术工作。但由于护工文化程度低,非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并缺乏系统的管理,对手术安全及护工的职业安全带来隐患。本文就手术室护工管理与培训进行分析,并提出管理与培训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2009年度在我院手术室工作的护工41名,其中男性12名,女性29名。年龄29~48岁;文化程度:小学21人,初中16人,中专4人。工作时间最长11年,最短3个月。随机分成2组,分属2间手术室,实验组21例采用规范管理与培训,对照组20例采用传统的管理与岗前培训。

1.2 规范管理与培训方法。采用短期岗前培训,加长期持续的培训,实行“导师制”分级管理,上级对组内下级进行负责,设立护工长,对科内护工进行管理,并接受科室护士长的管理,具体如下:

1.2.1 护工的管理进行分级管理,通过统一考核评价方法,将护工分成1、2、3级,定岗定编,按照金字塔结构,进行“导师制”分组管理,上级对下级负责技术指导和安全教育,并设立一护工长,对科内护工进行全盘掌控,护工长可由护工中提拔,护工长接受科内主管护士(长)管理,并制定护工考核提拔方案,根据工作年限、业绩、平时工作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决定其级别升降。

1.2.2 护工的规范培训方案 护工的培训实行短期岗前培训,进入实习期,由组内一3级护工进行跟教,跟带3个月,考核合格聘为3级护工,考核不合格继续实习期。工作中实行持续的培训方案,由护工长制定长期的培训方案,定期组织学习讲解,对于重点问题实行班前强调,班后总结的强化方案。

1.2.3 护工的培训内容 主要包括。①手术室基础知识培训,包括手术室的组织结构,手术的基本分类与编排原则,不同手术室的处理原则等;②安全防护知识培训,包括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的防护、接触利器时的防护、职业暴露的处理方法、处理感染手术敷料、血液、体液时的防护、配制消毒液时的防护、传授他们洗手的正确方法。③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对血源性传染病的教育,让其认识到防护的重要性,并牢固树立起自我保护的意识。④安全防护设备使用技能培训,在护工工作场所,张贴如何洗手示意图,配置防护眼镜,配置防水围裙、袖套、防水靴等等并强化护工的使用技能。

1.3 传统的管理培训。分管护士长分管及采用岗前培训,工作中以自行学习为主,发现问题时指出改进。

1.4 观察评价方法。采用调查问卷和闭卷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问卷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内容:①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有无戴口罩、手套。②皮肤被血液、分泌物污染后是否立即清洗。③接触尖利利器时有无受到损伤。④被利器刺伤后有无正确处理伤口。⑤在处理感染手术敷料、血液、体液时有无保护措施。⑥对手术室常用化学消毒剂配制有无进行防护。考核内容只要包括手术室基础知识、安全防护知识、安全防护设备的使用技能等。调查问卷总分20分,考核总分100分,分别于岗前、上岗后1月、3月、6月进行考核。

1.5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AS8.1统计软件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进行t,X2检验,P

2 结果

传统的集中培训组在短期的集中培训后,护工的安全防护知识和技能得到明显提高,在上岗初期考核分值明显高于规范的管理培训组,但其在之后由于缺乏持续的学习培训和强化训练,其安全防护知识逐渐遗忘,在上岗后3月、6月的考核中分值明显下降。规范管理与培训组护工的安全防护知识和技能考核分值不断上升,在上岗后3月、6月的对照中,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3 讨论

随着医疗分工细化,手术室护工队伍越来越长大,并完成了大量非护理技术性工作,避免了因这些工作占去护士大量的工作时间而造成护理人力资源的浪费。在手术室护工成了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但由于护工基础知识水平低下,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培训,缺乏系统的管理,在工作中对手术安全及护工的职业安全均造成一定的隐患,严重可造成医院感染事故发生、医院传染病的传播和护工的职业暴露。传统的手术室护工的管理为松散的管理,不利于护工的知识和技术的提高和持续发展,对于不同技术水平的护工不能在级别工资中体现,缺乏激励措施,未能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传统的手术室护工的培训采用岗前培训,上岗后缺乏持续性培训,护工的技能在培训后短期得到提升,但在之后的工作过程中将遗忘大部分,带来职业安全隐患。

护工的规范管理与培训采用系统的管理,在横向和纵向一体化管理,实行“导师制”分级管理,形成一系统的严谨的管理模式,并以工资形式体现技能级别的不同,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并能激励护工不断上进,以护工的内在动力自发的提高职业技能。在此基础实行可持续的培训方案,由护工长进行护工的培训和管理,更能贴近护工,培训效果更佳,由于可持续培训方案的实施,护工的职业技能能得到可持续的提高,避免了因时间而遗忘。作者认为,规范的管理培训能很好的提高护工的安全防护技能,能很好的实施护工的管理,值得推广。但是同时由于文中所述的管理体系适合大医院护工数量多的科室进行实施,而护工数量小的不宜采用此管理培训方案。

参考文献

[1] 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

[2] 李琼丽.手术室环境污染及安全防治措施[J].医学文选,2005,24(1):148―151

[3] 杨文卿,詹鸿,陈洁文,手术室环境污染及安全防治措施[J].护理研究,2006,20(20):315―316

[4] 戴青梅,王立英,刘素英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3,37(7):532―534

篇2

[关键词] 农机安全知识 问题 培训 意义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2-0214-01

农机的大量推广和使用,为农业生产带来巨大便利,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安全隐患,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农机安全使用培训是当前新形势下防治农机安全使用的主要措施。本文将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农机安全知识培训,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做到安全放心使用。

1 农机存在的安全隐患

1.1 安全管理意识淡薄

农机的驾驶员一般为农机所有者,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农机驾驶培训,缺乏相应的技术水平,不了解相关的道路交通要求和相关法律要求,不服从管理,不遵守相关法规,违规驾驶,更有的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私自改造农机,加高车厢或者更换更大的车厢,随意的更换皮带,提高农机行驶速度,造成了超载和超速等许多安全隐患。

1.2 农机缺乏护理保养

部分农机驾驶员只注重开车,一味地追求工作效率,使得农机一直处于超负荷的工作运转中,完全忽略了农机零件的寿命,根本不会对农机进行保养,从而使得农机的无法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时对农机发生故障没有任何的了解和准备,因此,在农机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零件故障而导致的事故。

1.3 安全培训工作落实不到位

生产生活中,人们忽略了安全性,盲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机械操作员存在侥幸心理,安全教育存在很大的盲区。在现存的安全培训中,缺乏针对性和耐心性的说服教育,方法简单生硬,一味地强制灌输,引起人们反感。还有就是安全培训教育处于形式化状态,培训者态度差,敷衍工作,根本不会认真的进行安全培训,导致培训效果差,没有达到安全培训的目的。这些都导致了机手对安全培训工作缺乏信心,安全意识松懈,因此必须重新认识安全培训工作。

2 农机安全知识培训的必要性

2.1 社会形势发展需求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一方面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提高了生产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实现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人们收入。国家加大了农机补贴,大批的农机投入到农业生产线,农机热和新科技下的农业机械要求安全培训工作必须相协调,同步进行,大力进行农机安全培训工作,实现农机的安全使用。

2.2 农机普及推广需要

通过开展农机安全培训,使得农机驾驶员全面深入的了解农机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必要的农机安全操作技能,农机保养维护技能,减少了农机故障和农机事故的发生,增加了安全生产性,获得人们的信赖和认可,从而实现农机在乡村的推广使用率,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2.3 有利于形成农机文化氛围

人们的生命健康在任何时间和情况下都是第一位的。安全操作使用农机是任何时候都遵守的原则。通过开展农机安全知识培训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引领全社会关注农机的安全使用。最终将全体人员的意识和行为规定到安全这一方面上,从而提高农机安全使用,农机安全生产促进了农机安全文化的形成,在全社会的监督下,对操作者的行为进行有效规范,从而全面保证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正常的开展下去。

2.4 提升操作者安全意R

农机安全培训最终目的就是减少农机事故,实现农机安全使用。要想实现安全操作,农机操作过程中是机械设备的操作者和驾驭者是关键。他们安全意识的高低和操作技能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农机在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因此通过开展农机安全知识培训,首先从心理和思想方面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提高农机操作人员的安全操作意识,在作业活动中可以安全操作。此外,通过安全知识培训还可以让农机手掌握必要的设备操作技术和故障的检测技术,从而提高农机操作人员安全意识。因此,在农机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和宣传过程中做好故障检修和技操作技术的培训是十分重要的。

2.5 增加机械使用寿命

机械长时间的使用,零部件磨损严重,无法进行维修导致农机报废,造成巨大的损失。通过农机安全培训,掌握正确的使用操作方式和必要了维修保养技能,减少农机磨损,延长农机的使用寿命,提高农机的附加值,因此要积极开展农机安全培训工作。

3 加大农机安全知识培训措施

3.1 加强宣传,鼓励人们接受培训

加强农机安全的宣传教育,鼓励人们自觉接受安全知识培训。利用网络、报纸和发放知识小手册等形式及时的向人们普及农机安全知识,提高人们对农机安全的关注,提高农民的安全意识。在培训过程中掌握专业操作技能,做到心中有农机,心中有技术,增加安全使用系数,维护人们的自身安全。

3.2 提高培训质量

在农机安全知识培训工作中,我们要组织一批专业的高素质培训者主持培训工作。精心组织,科学的制定的实施方案,开展专业性强、技术水平高、效果明显的的高质量的农机安全知识培训课程,根据培训人员的实际需求严格安排培训时间进度、培训的课程内容和培训的质量。同时选用一批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和教学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深受农民欢迎的专家、教授、农技推广人员为授课教师,生动的进行知识培训,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切实提高培训者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保证培训的质量。

3.3 强化监管督查

为了更好的开展农机安全知识培训,应该将该工作开展纳入相关政绩考核中,引起相关负责人高度重视,我们要进行不定时的突击检查,加强对培训情况的跟踪调度,确保按照、按质和按量完成,达到预期效果。避免农机安全知识培训形式主义化,确保培训工作确实有效展开。

农机安全生产,是国家为了维护农业机械安全有效生产、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展和管理农业机械化的主要手段,农机安全知识培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农机安全知识培训,对降低农机操作过程中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们要创新安全知识培训模式,为其注入活力,更好的服务于农机生产。

篇3

[关键词] 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营养知识;干预;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R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2(c)-0189-04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于食品的安全性和营养知识的关注程度也日益提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1]。我国《食品安全法》定义的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王亚娟等[2]认为,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餐饮业处于食品生产链的末端,因此餐饮业的安全对保障人民健康至关重要。已有研究表明,在餐饮从业人员中,普遍存在整体文化程度层次偏低、食品安全知识淡薄、营养知识缺乏及存在一些不良的从业行为问题,而对餐饮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其R抵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的良好手段[3-7]。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小汤山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在职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的基线调查,并对其进行了干预,旨在通过培训提高餐饮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水平,并把培训作为在职餐饮从业人员教育的常态化手段,以期减少食品安全发生风险,保障就餐者的身体健康。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5年5~7月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对我院各区餐厅内包括服务员、厨师、厨师长、采购员、洗碗工、管理员等岗位的在职餐饮从业人员共63名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

使用封闭式统一问卷调查方法获取资料,问卷参考有关文献[7-8]自行设计而成。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岗位等)、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获取知识途径、接受培训后的感受等。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问卷评分采用赋值法,知识题答对计1分,答错、不知道均计0分,满分为20分(按百分制计算≥12分为及格)。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采用现场发放问卷,填完后检查无缺选、漏项当场收回的方式收集资料。

2015年5月上旬开始基线问卷调查,在5月下旬~7月上旬进行干预,包括请疾控中心专家和单位食品卫生管理员对餐饮从业人员进行集中讲授食品安全知识与营养知识各1次,集中授课间隔时间约1个月,其间印发食品安全知识、从业人员应遵守的要求及操作规范的宣传材料1次,现场讲解主要在基线调查和学习宣传材料时进行。上述干预方式结束后再次填写问卷。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2.2 干预效果评估

调查对象干预前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的及格率为68.3%(43/63),干预后及格率为96.8%(61/63),干预后及格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调查对象干预前后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正确回答率除“餐饮从业人员工作时哪些做法是错误的”、“消毒餐具的时间及温度”、“哪组食物易发生食物中毒,应烧熟煮透”3个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外,余其他各项干预后正确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调查对象对培训后感受

63名调查对象中,66.7%(42/63)认为参加食品安全和营养方面知识的学习、培训很有必要,30.2%(19/63)认为有必要,只有3.2%(2/63)认为无所谓或没有必要。

3 讨论

3.1 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一般情况分析

掌握一定的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应该是对餐饮从业人员的一般职业要求。有研究表明,目前餐饮服务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距保证食品安全的客观要求还很不相称[9-10]。餐饮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是普遍存在现象。本调查显示,我院餐饮从业人员主要为初、高中文化程度,占95.2%,与徐建华等[11]调查结果一致。餐饮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有时会制约他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的理解,导致工作时忽视食品安全操作规范,食品安全意识差。因此,开展对餐饮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培训,并定期考核培训内容,加强对从业人员实际操作规范的考核与管理,以弥补餐饮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的不足是十分必要的。本调查对象的从业时间主要分布在4年以下和10年以上,占77.8%;而从调查对象的岗位分布来看,服务员和厨师占74.6%,他们是餐饮从业人员的主力军,也是培训的重点对象。

3.2 重视食品安全的源头

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是指为了防止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病发生,应对食品生产加工时造成食品污染发生或发展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能有效地预防、减轻或消除各种危害的关键控制点,进而在关键控制点对造成食品污染发生或发展的危害进行控制,并同时监测控制效果,随时对控制方法进行校对和补充[12]。备餐时间是服务员应掌握的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点,食物加热的中心温度是厨师应掌握的知识点,这两点的掌握对食品安全至关重要。本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备餐时间和食物加热的中心温度这两个内容掌握的情况不容乐观,干预前正确回答率分别为28.6%和11.1%,而干预后为55.6%和57.1%,干预后正确回答率虽有所增加,但仍有近二分之一的调查对象未掌握,应引起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

餐具消毒是为了把好“病从口入”的关口。何庆明等[13]和彭国芳等[14]研究表明,餐具消毒的总体合理率分别为62.75%和73.25%,由此说明餐具消毒状况不容乐观。而餐具消毒的温度和时间是影响餐具消毒效果的直接原因。本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消毒餐具的时间及温度掌握情况在干预前后几乎没有变化,调查前正确率为69.8%,调查后为68.3%,即有大约三分之一的调查对象还未掌握该内容。分析原因可能与实际工作中不经常使用煮沸这种消毒方式有关。而对于“哪组食物易发生食物中毒,应烧熟煮透”这个选项正确率调查前后虽差异不显著,但掌握率较高,特别是干预后达100%,可能与调查对象平时对这个问题给予了重视,认识到扁豆、豆浆在制作时应烧熟煮透道理和危害。

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因素如果失去控制都可能产生食品安全风险,因此全过程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是食品安全的一个基本原则[15]。

3.3 选择合适的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

据研究调查显示,2004~2013年全国食物中毒的发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食物中毒的原因以微生物食物中毒居多,占历年总中毒人数的58%~72%;食物中毒的就餐场所以集体食堂最多;食物中毒的时间从2月份开始逐月升高,9月份达高峰[16]。提示管理者选择合适的培训时间(如从每年的4~5月份开始安排培训)可强化从业人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并从思想上引起对食物中毒的警惕,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保障就餐者的安全。

本调查采用了比较简单的3个方式给予干预,即集中授课、印发宣传材料及现场讲解的知识培训,结果干预前后的知识得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及格率有所提高。干预虽有一定的效果,但还有待进一步尝试其他方式,如参与式的、情景再现、角色互换、知识竞赛、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以加深餐饮从业人员对培训内容的长期掌握,提高参加培训的积极参与性。

定期对餐饮服务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提高餐饮服务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水平和责任意识是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保障[17]。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关于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管理k法规定每年有不少于40 h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集中培训。把培训和考核(包括相关内容和技能考核)作为每年在职餐饮人员的继续教育,并建议与年终绩效考核、经济效益、晋级等挂钩,对在职餐饮人员积极参与培训、考核是一种激励。餐饮人员通过学习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普遍认为培训对于自身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本调查结果显示,有96.9%的调查对象认为参加食品安全和营养方面知识的学习、培训有必要。

3.4 预防为主的原则

食品安全风险往往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和不可逆的损害,为避免这种结果,不少国家都采用了预防性原则[15],如欧盟、美国、日本、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将预防性原则作为食品安全基本法[18-22]。我国对于食品安全风险也是提倡预防为主的原则,餐饮加工与服务相关知识及要求的培训等即是预防食物中毒、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的具体体现。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培训,是在职餐饮服务从业人员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降低食品安全发生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餐饮人员通过学习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普遍认为培训对于自身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实践证明对于任何行业来说,加强监管都是防范风险、保障安全的有效措施,同时应不断优化我国餐饮服务行业从业人员队伍,细化餐饮服务行业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经常对餐饮从业人员进行考核,对不按要求操作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必要时加大惩罚力度,推动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迈进,做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 卫生防疫中心.食品安全知识[J].食品安全导刊,2014(9):17C23.

[2] 王亚娟,蒲芳芳,李晶晶,等.四川省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的初步探讨[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6,32(4):321-324

[3] 余淑军. 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9):123-125.

[4] 金伟,顾沈兵,华盛荣,等.上海市某地区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5,32(3):257-264.

[5] 李香亭,陈道ィ俞爱青,等.上海市虹口区居民食品安全知识、行为、态度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3):769-773.

[6] 张振奎,高强,姚明解,等.汝阳县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卫生知识与卫生行为调查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3, 24(3):200C206.

[7] 法规应用研究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一本通[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8]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拉萨:人民出版社,2008.

[9] 张兰发,李云蕊,赵杨艳.2011年诸城市餐饮服务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效果评价[J].预防医学论坛,2013, 19(1):41C45.

[10] 范秀红,黄旭,朱锦华,等.广东省清远市餐饮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5,31(11):1482C1485.

[11] 徐建华,李荔,刘安,等.广州市白云区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流行病学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4,30(4):484C487.

[12] 蔡东联.营养师必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13] 何庆明,艾君涛.2012-2014年锡林浩特市餐饮业餐具消毒效果监测与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5):487-488.

[14] 彭国芳,王士花,安世慧.餐具消毒在餐饮服务行业的影响[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12):37.

[15] 任瑞平,文静,任波.新食品安全法的十大亮点(一)[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41(7):1-6.

[16] 罗海波,何来英,叶伟杰,等.2004-2013年中国大陆食物中毒情况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5,27(1):43-49.

[17] 张文,雷月萍,张慧丽,等.北京市大兴区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水平调查[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22(5):34-36.、

[18] 王磊,伍丹,刘淑君,等.营养个体化供给对母婴体重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6,6(6):68-70,93.

[19] 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基本法及其研究[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20] 陈燕辉,匡庆贵,朱三玲,等.饮食营养护理结合健康宣教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6, 6(7):121-123,191.

[21] 王贵松.日本食品安全法[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

篇4

风险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医院工作人员、探视者造成损害或被投诉的事件[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门诊抽血室作为医院的一个窗口,患者流动性大、病种复杂、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抽血工作量大,使得护士工作压力大,尤其在抽血高峰时段,因患者相对集中,患者和护士极易产生急躁情绪,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护患纠纷,抽血室是容易发生风险事件的主要场所之一,为此,我们及时分析了抽血室的护理风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地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现介绍如下:

1 风险因素分析

1.1 患者方面存在的风险因素

1.1.1 抽血高峰时段人员集中,患者心情迫切 根据门诊挂号、就诊等流程,患者抽血高峰时段一般出现在上午8:00~10:00,由于此时段患者集中,抽血护士相对较少,且许多患者需要继续空腹做其他检查,患者心情迫切,容易出现焦急,拥挤,谩骂等现象,护士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风险事件。

1.1.2 血管条件及凝血机制较差的患者,对护士操作技术要求高,患者年龄跨度较大,需要定期抽血复查,一次穿刺失败或按压不当易出现皮下淤血等现象。加之患儿哭闹不配合家属极易出现不满情绪。

1.1.3 患者对无菌技术及消毒隔离要求高,医院因病种较多,患者对其他病高度敏感,担心在抽血过程中被感染其他疾病。因此,高度关注护士抽血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对护士在抽血过程中的无菌技术及消毒隔离要求较高。

1.2 护士方面存在的风险因素

1.2.1 护士缺乏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 抽血室工作相对单一,操作简单,容易忽视对抽血护士的业务培训。个别护士抽血操作不规范,在患者集中、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为缩短抽血时间,简化流程、不正规操作,导致发生风险事件。

1.2.2 抽血时间短暂,缺乏护患沟通 护士抽血操作一般在2 min左右完成,护患之间接触时间短暂,缺乏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患者在焦急等待后的短暂时间内,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而护士急于完成抽血操作,容易忽略患者的需求,从而导致风险事件。

1.2.3 护士安全知识欠缺,对风险意识认识不足 抽血室护士高度关注静脉穿刺操作及患者局部血管情况,忽略对患者整体的精神情绪等观察,对晕针、穿刺点出血等意外,处理不及时。操作环节中忽视患者的监督,不注重将操作关键环节完全展示在患者面前,使患者认为无菌操作不严格,容易发生护理风险事件。

1.2.4 护士对化验方面知识了解少,检测项目繁多,患者对相关信息的问题较多,慢性病患者的临床检查项目繁多,各项检查的目的、要求有所差异,尤其是对一些不经常做的检查项目,在解答和告知患者时容易出现迟疑或错误而致风险事件发生。

2 防范抽血风险事件发生的对策

2.1 增强服务意识 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士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意识,从法律责任的高度约束自己的行为,把患者的安全、健康放在首位,克服工作的随意性,正确留取血标本,防范风险事件的发生。

2.2 杜绝差错事故 护士双人核对检验所采用的试管、采血量、是否贴对联根、试管与验单的号码是否相符,询问患者是否知道抽血前的注意事项,例如是否空腹、需服药或停药等,核对无误方可抽血。 抽血时严格按操作规程,准确抽取所需血量,核对无误再把标本分类放置。

2.3 合理调配人力资源 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实行弹性工作制,在抽血高峰时段增加抽血护士,安排高年资护士上岗,提高穿刺一次性成功率,以减少患者排队等候时间。对抽血后的患者进行穿刺部位按压指导。

2.4 严格无菌及消毒隔离制度,规范抽血操作流程 加强无菌及消毒隔离技术的培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避免交叉感染。要求护士在执行抽血操作时,做到一人一巾一管一带一消毒,护理人员在为每位患者抽血前后用快速消毒液消毒双手。规范抽血操作流程:核对姓名、性别、年龄、检查项目,告知出结果时间,穿刺后再次核对相关信息,进行穿刺部位按压指导。

2.5 加强业务及沟通技巧的培训 对抽血护士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及考核。护士需经常学习沟通技巧,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有利于增进护患感情,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3];组织护理人员讨论如何在短暂的抽血时间内取得患者信任,进行良好的护患沟通;沟通时,要求护士用温暖的话语,娴熟的技术缓解患者紧张、急躁的情绪;遇患者晕针、穿刺部位按压不当等情况,及时给予积极的处理,主动履行告知义务,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热情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2.6 加强安全知识教育,提高护士风险防范意识 组织护理人员积极参加安全知识教育,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查找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对以往患者投诉的风险事件进行个案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对策。加强风险教育,要求抽血室护士熟练掌握穿刺技术,严格无菌和消毒隔离观念,增加相关社会知识,及时更新服务理念,加强护患沟通,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及对风险事件发生的预见能力。

3 总结

医院门诊抽血室是展示医院护理服务的重要场所,对抽血室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持续改进抽血室工作,制定风险防范对策,缩短了患者等候时间,提高了抽血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护患沟通能力,增强了风险防范意识,有效地避免了抽血室风险事件的发生,为患者营造了放心、安全的抽血环境,大大提高了满意度,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邹晓清.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运用.护理管理杂志,2003,3(6):22-23.

篇5

【关键词】 PDCA循环;住院患者;跌倒;应用

住院患者跌倒是院内伤害的主要风险之一, 不仅会增加患者的住院天数, 浪费医疗资源, 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还给医院带来负面的影响, 引起医疗纠纷, 被列入JCI国际患者安全目标之一, 也是评价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据调查, 65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1/3每年跌倒至少1次, 跌倒的频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跌倒造成的伤害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自理能力, 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1]。如何有效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 己成为临床上日益关注的课题。本科运用PDCA循环模式科学的质量改进方法, 分析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 从而制定防范住院患者跌倒的有效措施, 并组织实施, 并检查措施的落实情况, 从而降低了住院患者的跌倒发生率。现将具体做法及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资料来源 回顾性分析本院应用PDCA循环模式前后的1341例和1279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

1. 2 方法

1. 2. 1 组建PDCA小组 组织PDCA小组成员进行PDCA循环模式科学的质量管理程序相关知识的培训。

1. 2. 2 利用“头脑风暴法”, 分析导致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 神经内科患者发生跌倒的主要原因:①疾病因素。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癫痫、帕金森综合征等疾病导致的意识障碍、偏瘫、平衡功能失调、认知功能损害等临床症状易导致患者跌倒。有研究[2]报道, 平衡功能失调者跌倒的危险性比正常人增加3倍。记忆力障碍、理解力下降也显著增加了患者跌倒的危险性。②年龄因素。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机能退化、骨质疏松、对应激反应能力下降, 易发生跌伤骨折。③环境因素。有研究[3] 报道, 51%的65岁以上老年人发生跌倒与环境有关。患者对住院环境陌生、卫生间光线差、地面潮湿等因素, 易导致住院患者跌倒。④药物因素。药物如镇静催眠药、止痛药、降压与利尿药、抗焦虑抑郁药、扩血管药等可对患者的神志、血压、精神状态、视觉、步态、平衡等造成影响, 易导致患者跌倒[4]。⑤护士对跌倒危险因子评估不到位 。护士对跌倒危险因子评估不够仔细, 对跌倒危险因素预测不足。⑥防范跌倒安全知识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护士对防范跌倒安全知识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 患者及家属没有完全理解, 未引起患者和家属的警惕。⑦患者及家属依从性差。患者及家属对跌倒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依从性差, 安全防范意识薄弱。

1. 2. 3 制定质量改进方案, 强化护理人员防范跌倒的风险意识, 主要包括:①增强护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 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安全管理培训, 内容包括导致住院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跌倒高危人群的识别和相应防范对策以及跌倒的应急预案和程序等, 提高全体护理人员防范住院患者跌倒的意识和责任感。②加强对患者及家属预防跌倒的健康教育是有效降低跌倒发生率的重要措施[5]。护士对中、高危患者及家属讲解可能导致跌倒的因素及患者跌倒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 并指导患者及家属预防跌倒的措施, 将预防跌倒的健康教育材料发给每例患者及家属, 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对预防跌倒安全知识的知晓率。

1. 2. 4 实施防范措施 ①创造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 保持病室整洁、光线充足, 地面清洁干燥无水迹, 走廊整洁、畅通、无障碍物、光线明亮;卫生间设扶手、防滑垫及紧急呼叫器, 并告知患者及家属使用方法。②制作预防跌倒“十大安全措施”告知宣传栏, 挂于病房及走廊墙上。③采用住院患者跌倒危险评估表对每例住院患者进行评估,并根据危险因素评分结果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对确定为跌倒中危及高危的患者, 在其床尾悬挂防跌倒警示牌, 使用床栏, 在腕带上用粉红色标识, 加强预防跌倒健康宣教, 告知防跌倒的“十大安全措施”, 并按要求每日进行再评估;对高危的患者除落实上述措施外, 还应签署《防跌倒告知书》, 并要求进行再评估等。④加强药物指导及用药观察, 对服用镇静催眠药、止痛药、降压与利尿药、抗焦虑抑郁药、扩血管药等药物的患者, 护士应告知患者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用药注意事项, 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药, 不可多服、漏服, 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并进行再评估。

1. 2. 5 检查 ①护士长定时检查护士对跌倒危险因子的评估情况以及跌倒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 并及时反馈检查存在的问题, 督促及时整改。②评价患者及家属对防范跌倒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护理前后跌倒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应用PDCA循环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降低了4.47‰, 与应用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 P

3 小结

应用PDCA循环模式科学的质量管理程序, 有助于分析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 并指导护理人员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有效地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 降低了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林涛, 王声勇, 荆春霞. 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研究. 族病控制杂志, 2001, 5(3):227-229.

[2] 李林涛, 王声涌. 老年跌倒的疾病负担与危险因素.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1, 22(8):262, 264.

[3] 范宝华, 王秀平. 老年人的跌倒问题及护理对策. 护理杂志, 2001, 18(2):24.

[4] 库洪安, 詹燕, 于淑芬, 等. 老年人跌倒的预防. 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9(2):143-l44.

篇6

【关键词】患者坠床 原因分析护理对策 手术室护理安全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144-01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在中国医院协会所提出的“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中的8项目标中,就有6项目标与护理工作直接相关,对护理人员提出了直接而具体的要求[1]。手术室工作具有环节多、操作多、技术性强、服务要求高、时间连续强等特点[2],如何避免和及时发现、有效处理手术室护理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已成为保证和提高护理质量管理,甚至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课题。现就我院1例手术室患者坠床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护理对策,保证手术室护理安全,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1 病例简介

患儿,男,1岁5月,诊断右侧腹股沟斜疝嵌顿。2011-5-19在手术室准备手术时不慎从手术台上坠落到地,当时可见前额部肿胀、青紫,哭闹不止,无呕吐,瞳孔无改变,经医生检查全身无骨折及其他脏器损伤,随后在静脉复合麻醉下行腹股沟疝嵌顿松解高位结扎术,术后患儿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瞳孔等大等圆,直到2011-5-26出院,患儿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2 原因分析

2.1 沟通不到位 患儿进入手术室后,护士未向医师及其他人员作任何交待,把患儿一人放在手术台上,就去作自己的护理工作,与此同时各类医师也在做自己的本质工作,二者未互相了解,互相配合。

2.2 护士操作流程错误 手术室护士在接到手术通知后,未及时做好术前准备,等到患者躺在手术台上后,才去准备相应的药物,用物,造成患儿无人陪护。

2.3 手术室护士人员配置不够 手术室护理人力资源严重匮乏,1台手术仅有1名护士。

2.4 护士责任心不强 对手术室护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严格执行各种护理规章制度,注意力不集中,对护理工作随心所欲。

2.5 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法制意识不强 一方面护士在学校和在职教育中缺乏相关安全知识、法律知识教育,临床工作中往往忽视潜在的安全和法律问题。另一方面护理管理者仅注重护士的工作完成而忽视护士的在职培训提高。对护士的业务培训、职业道德教育不够及培训管理监督不力等。这不仅是发生纠纷的主要原因也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

2.6 对手术室不安全因素无预见性 手术患儿进入手术室无任何保护措施,就将患儿放在了手术床上,从思想上就没认识到患儿会从床上摔下。

3 对策

3.1 增强沟通意识和沟通技巧 有研究报道,美国JACHO收集1995-2004年2966个预警事件中,沟通不足是所有严重差错事件发生的首要原因,2005年的582个预警事件中,沟通不足再次列在第一位[3]。在临床工作中医护是密不可分的合作伙伴,是一个充满协作精神的团体,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双方应互相沟通,建立良好的和谐关系,互相尊重、互相了解、互相配合,在患者的病情、诊断、治疗、护理等方面达成一致,可以减少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安全隐患,提高治疗和护理质量。所以护理人员必须要有沟通意识,并加强沟通技巧的培训和学习。

3.2 严格按护理工作流程操作 作为手术室护士,在接到手术通知后应立即准备好手术所需的物品、药品、器械、仪表和各种设备,做到心中有数。手术患者一进入手术室,要采取保护措施,保证至少一名工作人员守护患者,如为小儿、昏迷、麻醉病人必须妥善固定,防止患者坠床或发生其他意外。

3.3 合理配置手术室护士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基本保障 根据我国卫生部1978年关于《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的标准要求,手术室护理人员与手术台之比为2―3∶1。护理管理者应当结合实际为手术室配置足够数量的手术室护士,人员梯队结构合理,每台手术至少需一名巡回护士、器械护士及外勤人员等。手术室护士必须具备护士执业证,有一年以上手术室科室工作经验,工作踏实,具有主动服务意识及团队精神。

3.4 提高护士责任心 手术室护士必须具备高度责任心,如果工作不负责任疏忽大意,掉以轻心,马虎从事,随心所欲,会给手术患者带来致命的威胁,给手术室造成重大损失。对于不负责任的护士要实行零度宽容,严格按规章制度处罚,使其明确制度不容践踏,要每时每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加强慎独修养,为患者提供安全保证。

3.5 加强护理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提高护理安全认识坚持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病人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护理管理者针对出现的护理安全问题,要召集人员分析有哪些不安全因素,以及产生的原因,对大家容易忽视的不安全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必要时给予全院通报和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学习,使护理工作安全警钟长鸣。

3.6 增强法制观念 在护理继续教育中,增加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特别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让护士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不断增强法律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提高自律性和慎独精神,从而降低护理职业风险,维护了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又保护了自己。

3.7 重视不稳定因素,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在护理工作中,一切影响患者治疗和康复的因素,都可能构成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随时都存在有许多不稳定的因素,比如压疮、坠床、摔伤、自杀等,护士必须对你所管理的病人进行评估,提出护理问题,找出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果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直接或间接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都会招来不必要的纠纷,甚至相应的法律责任。

4 结果

我院通过对手术室的规范化管理,加强了护士的职业道德,法律法规、三基三严、安全知识等的教育和培训,其沟通能力、工作责任心、安全意识、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严格按护理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做好本职工作,将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手术室近期来无一例此类事故发生,大大提高效率,避免了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失误,有效防止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了手术室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 刘鑫,张宝珠.护理执业风险防范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7.

篇7

医院在抢救药物以及抢救药品的管理方面需要安排具有较强的责任心、经验比较丰富的护士进行管理,要确保能够做好抢救物品消毒、保养以及调试等方面的工作。医院急诊科护士长要不定期的抽查抢救药品,一旦发现问题需及时处理,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要详细记录,促进急救物品的消耗得到有效减少,保证急救物品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安全有效[2]。由于急诊科室有着不同科室的患者,输液药品也比较繁多,而在使用新药上相对来说也比较多,导致患者常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全面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副作用以及治疗的基本作用等,对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禁忌要全面了解,确保患者在用药治疗上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二、转换观念思想,促进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医院的急诊科室中护理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护理管理工作是否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对护理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医院急诊科室相关管理人员应该严格的规范科室内护理人员的工作,健全反馈信息的制度,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知识,使护理工作与力量得到全方面协调,对于抢救突发事件的患者,要有着一定的指挥能力,提高控制护理质量的力度,加强监督质量的制度建设,促进急诊科室的护理安全往规范化以及制度化方面发展。急诊科室的护士长则要通过了解科室的基本特征,对一些比较容易出现意外事故的疾病要充分重视,另外,要根据急诊科室护士的情绪、技术以及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安排其能够适应的工作。还要通过了解急诊科室收治病人病情的基本特征,运用有效、积极的防护手段,在行动上全面帮助患者,并且要规范护理人员要根据制度进行护理操作,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参加护理安全知识的相关培训,让护理人员认真做好岗位上的工作,具备一定的责任心。

三、结语

篇8

目前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能力和专科知识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消毒供应专业的需求,继续教育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也是建立现代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熟知本专业的行业标准、操作流程及质量控制要求,在对各科室专科器械处置过程中,逐步对各种器械的性能、材质、处理要点由了解到掌握,避免由于自身知识狭窄导致器械的损坏或灭菌失败,除了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专科技能外,还要了解护理管理、护理科研等综合内容以及护理边缘学科知识。

如心理学、人文学、社会学等,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胜任消毒供应中心各岗位的必要条件,在多元化知识体系的构建下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实用技能,以满足学科发展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通过继续教育,使每一个工作人员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发展及责任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树立个人发展与科室的战略方向一致的职业生涯通路,由此制定出个人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提高员工的从业态度,加强责任心,科室根据员工的学识水平、工作能力、个人需求,搭建平台,外出学习,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位员工树立核心价值观,实现个人与科室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设备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本着“增新、补缺、提高”的原则,通过继续教育,知识的延伸等手段,强化、完善设备管理制度,科室每一位设备使用者知道自己怎么做、如何做、时间和效率的关系,使设备发挥最大效能。

开展应急知识培训及演练,加强队伍的应急反应能力和现场处置能力,提高统筹常态管理和应急管理,对特种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继续教育培训,排查安全隐患和第一时间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同时加强沟通协调能力培训,畅通信息渠道,完善物资调用机制,完善联动机制,强调条块之间的协调配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紧密结合客观变化和自身实际,加强继续教育,才能在突发事件时不乱阵脚,保证物资供给。

2小结

篇9

关键词:县级医院;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1986年INSAG(国际核安全检查组)认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是一种超越一切之上的观念[1]。 HSCASNI(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认为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决定于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急诊科的安全文化代表整体医院的安全文化的一个窗口,对于急诊科医疗护理质量安全至关重要。急诊科安全文化是医疗护理工作中,经过不断积累、提炼、总结的急诊科的安全价值观及行为准则。

        1我院急诊科安全文化建设的状况

        1.1医护人员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安全文化的重要性,[2]医院对于安全文化重视不足,安全文化培训不足,缺少安全技能的培训,而急诊患者连年攀升,安全理念没有落到医护人员的心理。尤其是患者多时、缺乏安全责任意识。

        1.2急诊科安全保障体系有待改善、制度有待完善。

        1.3对于提高安全文化的保障管理,没有创新、模式陈旧

        管理方法落后。由于医护人员素质的不断变化、价值取向的不同、需建立自我管理与约束的机制。

        2急诊科安全文化建设的作用

        2.1急诊科安全文化建设对于提升急诊急救水平,提高医院整体素质,有效减少安全隐患,至关重要,加强急诊科安全文化建设是适应现在社会高度经济发展,急诊面临的挑战也是空前的。

        2.2有效地减少急诊医疗纠纷和预防医疗护理差错发生

        近些年,急诊科医疗纠纷不断,原因与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安全文化意识差,缺乏必须的安全意识有关。

  2.3推动全院的安全文化建设起到带头作用:急诊科由于患者人员复杂,各种突发事件是有发生,是一个医院的一个缩影,急诊科医疗护理质量衡量医院发展水平的标尺。

        3对于急诊科安全文化建设建议

        一个企业安全文化对象至少包括三种:决策层、管理层、员工层、组织的承诺、管理参与、员工授权是密不可分的。

        3.1加强急诊医护人员的安全文化建设,尤其是医院领导必须重视,医院领导象播种机,通过领导的言传身教,就能有效的加快安全文化建设。才能使全体员工在安全问题上统一认识,提高员工安全理念,制定严格规章制度。

        3.2更新急诊安全文化的培训方法和手段:医院宣传科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宣传安全文化知识。系统培训安全生产法规、安全事故预防、安全法律的学习。同时安全知识运用到医疗护理工程中。

        3.3加强急诊科的物质保障体系。加大急诊科技术改造,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改造急诊科就医环境,加强对各种危险因素的监控。最大限度保障急诊的医疗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篇10

1.1评价指标分别统计实施床边双人核对制度前后各半年时间,即2010年7月至12月与2011年1月至6月护理人员数、发生缺陷护理人员数以及全院出院病人数、护理缺陷病例数,以明确不同职称护理人员发生护理缺陷的差异,比较实施床边双人核对制度前后患者住院期间临床护理缺陷发生率,以评价床边双人核对制的实施效果.

1.2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实施床边双人核对之前后不同职称护理人员发生护理缺陷的比较及实施床边双人核对制前后住院患者临床护理缺陷发生率的比较使用x2检验;实施床边双人核对制之后不同职称护理人员发生护理缺陷的比较使用Fisher精确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1.3全年中,不同职称护理人员护理缺陷发生率的比较.实施床边双人核对制前后,不同职称护理人员中,护师及以下职称人员较主管护师以上职称人员发生缺陷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1.4实施床边双人核对制度前后全院临床护理缺陷发生率的比较.实施床边双人核对后全院临床护理缺陷发生率较实施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讨论

无论实施双人核对制之前还是实施之后,不同职称护理人员发生的护理缺陷不同,护师以下职称护士发生护理缺陷的比例高于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的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来鸣等的研究结果类似.护士、护师是发生临床护理缺陷的主要成员,可能与不熟悉工作环境、心理上处于持续紧张或对护理缺陷的发生原因与后果认知不足有关.此外,也与部分护士理论知识不够、技术能力有限、临床经验不足有关.尤其是新毕业的高学历护士,在经过一年的培训期后按照职称管理规定晋升为护师,但其临床经验不够丰富,且常因想当然的定势思维而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当然,由于临床护理工作繁重,压力大,常常让护士产生疲溃感,出现“视而不见,见而不知所以然”的现象,因而造成护理缺陷.执行床边双人核对制后较实施前护理缺陷减少(x2=8.141,P<0.05),说明床边双人核对制度的实施对预防临床护理缺陷是非常有效的.床边双人核对制度的实施,让护士在临床护理操作中多了一份责任感,认真核对,预防并及时发现问题,堵住漏洞.实施床边双人核对后,发生护理缺陷的护士人数为10人,均为护师以下职称人员,缺陷病例数为8例,进一步说明部分低职称护理人员不能认真执行核对制度,单人核对后即操作,或即便执行双人核对,也不够认真,以及虽两个人共同核对,但由于能力所限,不能认识到面临的缺陷.

对于护士、护师相对更容易发生护理缺陷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核心制度及病人安全知识的培训,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对低年资护士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专科护理能力、应急能力的培训与考核机制,逐步提高该护士群体的临床实践能力.

当然,实施床边双人核对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理人员工作量,这需要医院从保护病人安全角度出发,按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相关要求,增加护士数量,降低护士工作压力,避免在疲溃状态下工作,防患于未然.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