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的特性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突发事件的特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突发事件的特性

篇1

一、电视媒体应该快速反应,有序组织,努力抢占话语权,增强报道时效性

通过对灾难事件本身、背景、影响等方面的报道,让受众及时了解灾难发生的程度和趋势,一方面可以澄清事实,以正视听,从而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受灾群众消除恐慌,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媒体在采访报道灾难事件时应沉着面对。

首先报道应遵循事实,体现权威,记者要对报道中的每一个人物、地点、数字、细节都要认真核对,报道由政府的具有权威性的信息,做到如实地反映事实。其次,当灾难发生后,有关事件的信息量大增。面对突然涌现和源源不断的大量信息,不管是事件处理者还是新闻者,对外口径必须高度一致,不能提供互相矛盾的信息。由于受到高度惊吓,在突发性灾难事件中的受难者或亲属等相关人士,有可能对外公布的信息不准确,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对受众高度负责,对这些信息认真核实筛选。

二、要关注民生,以人为本,以情动人

要体现人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勇于拼搏夺取胜利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还要体现在对受灾人群的倾情关注上,这是媒体的责任。电视媒体的声音传递着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着党、政府和全社会对受灾群众的温暖关怀。的确,在灾难事件报道的现场,面对灾难现场,几乎所有的新闻工作者,包括记者、摄影师、摄像师甚至是司机都会显得无比的亢奋,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激励着他们抢着去灾害现场进行现场报道。

还有,电视媒体要把人文关怀融入报道的各个层面,不仅要告知公众灾难事件本身,更要关注灾难中人的命运,宣扬灾难中的人性美。实际上,媒体的视点往往正好能说明政府的视点,镜头往下看,多把镜头对准受难者,对准一线抢救的感人场景,只会拉近人民跟政府的距离,增加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具体来讲,第一,关注灾难中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救灾之后,我们要考虑,如何让这些灾民能够更好地生活,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吃住,同样要关心他们心理的健康。第二,弘扬灾难中人性善良的一面。深入采访一线,真实地报道普通人的感人事迹,让群众感到记者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分子,这样才真实可信,才能增强社会各界夺取抗灾胜利的信心。人文主义关怀精神要求记者勇敢地扛起人性美的大旗,对处于极度绝望状态下的人们给予人文主义关怀,让受灾群众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呼吁社会援助,给受众力量,让群众看到希望。

2012年8月盖州市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市内多数乡镇出现200毫米以上大暴雨,特别是3日至4日,27个乡镇不同程度遭受特大暴雨的袭击,特大洪灾导致全市十万余人受灾,部分通往城镇、乡村道路、桥梁冲毁,城区大面积停水、停电,电力通讯设施中断。一些公共设施遭受重创,被洪水冲倒和损坏的房屋接近4万间,面对这种情况,一些市民十分恐慌,纷纷抢购矿泉水、熟食品,甚至大米、白面和食用油等。为化解群众的恐慌心理,我台一方面派出灾区报道团队,奔赴灾区,在最短时间内,向公众报道实情;另一方面,组织记者到环保、物价、自来水、气象和防汛部门采访,以真实、客观、入情入理的方式,向群众解释停水停电的原因,并就气象预测、食品供应和物价保证等情况进行报道说明。报道播出后,群众的恐慌心理很快得以消除。这表明,在突发灾害性事件的报道中,权威媒体要在第一时间发出正确的声音,强势引导舆论。如果不是这样,非理性群体模仿势头必然会影响救灾大局,甚至会引发人为的“次生灾害”。

三、灾害性报道要注重新闻伦理性问题

这不仅要求前方采访的记者要有强烈的职业道德,对后方的编辑制作、播出同样有约束。比如过分血腥和恐怖的画面不要出现在版面和荧屏中,尊重获救者的隐私及民族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新闻工作者只有遵循灾情报道伦理,才能展现人间大爱、振奋人心,才能懂得怎样与受灾民众一起面对灾难,并战胜灾难。

四、媒体要客观真实地进行报道,给受众尽量提供新闻事件的原初状态,这是由媒体的职业角色决定的基本职责所在

2012年,盖州市的那场洪灾,灾区的道路全部被水冲毁。为了能够真实报道水灾情况,记者与摄像人员只好徒步走到20公里远的几个受灾严重的村子,把那里受灾群众转移和安置情况做了详细报道。这次洪灾的报道,直接影响着受众的行为和行动。当时,每天有好几组的采访记者大量地全面地进行报道,且不断更新,第一时间让受众了解相关情况。报道内容涉及受灾人员情况、武警官兵的救援情况,转移人员在安置点的生活情况,还有周边市县乡给予帮助和捐款等情况。涉及面广,报道详尽。一时间从不同工作岗位上涌现出许许多多英雄人物,他们为了挽救群众生命和财产,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笔者与灾区群众同甘共苦、患难与共、不眠不休采写了一大批感人至深的报道。宣传的目的是让更多的群众知晓灾情的动态而后动员更多的力量投入营救,筹集更多的资金帮助灾民重建家园。

篇2

关键词:人眼视觉特性;Butterworth滤波器;空间频率;彩色图像滤波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6-3893-03

已有的研究表明,空间频率变化影响视觉纹理、面部模式和文字的识别绩效[1]。而其中空间频率的处理依赖于对变换域理论与人眼视觉特性的研究。但是是在以往的图像滤波处理中,仍然存在计算方式不统一、不明确,单位多样的问题,对研究结果之间的交流带来了诸多不便。该文通过已有的图像空间频率和视觉空间频率的公式,结合Butterworth滤波器的传递函数,提出了一种更加简单、直观的滤波器截止频率参数计算方法,并结合MATLAB对彩色图像进行了实际的处理和具体的分析。

1 视觉上的空间频率和图像空间频率的转换关系

人眼视觉特性(HVS)是图像处理技术的理论基础,在应用人眼的感知特性进行图像处理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将人眼视觉特性及其模型与图像的变换域特征结合起来,也就是将视觉的空间频率和图像的空间频率建立联系,利用频率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实现对图像的滤波处理。

根据上式及公式(5),也可以得出位置[(u,v)]的点对应的图像空间频率[υ]。

3 基于人眼视觉特性的Butterworth滤波器空间频率的计算方法

本文采用的滤波器为巴特沃思滤波器,它在线性相位、衰减斜率和加载特性三个方面具有特性均衡的优点。因此在自动控制、图像、通信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为Butterworth低通和高通滤波器的传递函数用到的参数均相同[3],故这里就以Butterworth低通滤波器为例阐述频率参数的计算方法。

已知n阶截止频率为Do的Butterworth低通滤波器的传递函数为:

5 总结

从图像处理效果看出,在具体的滤波实验中,只要设定好[f0]的数值,就可方便计算出Do的值,并应用MATLAB进行图像处理。由于多数的图像处理研究中经常将空间频率的单位设定为cpi(cycle per image)、cpf(cycle per face)等,而其数值就是[α](各自对应的视角)与[f0]的乘积,即Do。通过公式(7)可看出两频率之间的转换关系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表达式,在图像处理中,可以减少很大的图像处理的计算量和复杂程度,并应用公式(8)和程序直接进行高低通的滤波处理。这表明提出的计算方法和彩色图像滤波程序是一种简单、直观的处理方式。希望在图像处理技术中能够得到较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郭小朝.空间频率、笔画数及字频对汉字识别的影响[J].人类工效学,1999,5(4): 5-7.

篇3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ation of the emergency nature,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emergency handling and the participants' coordination,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needs of the depth of cas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uperiority and the basic means of representation of expressing the emergency by ontology and discusses the basic process of ontology development.

关键词: 突发事件;案例;知识表示;本体

Key words: emergency;case;knowledge expression;ontology

中图分类号:TP3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2-0176-03

0 引言

突发事件案例是应急管理领域宝贵的资源,近年来案例库的建设也得到了发展,但总案例的形式仍然是以文本的形式为主,尽管从纸面迁移到了计算机系统中,但本质上并无太大变化。因此对案例的利用仍旧停留在简单和混沌的状态。

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案例所蕴含的信息和知识加以剖析,准确锁定案例知识的表示方法,为基于知识管理的案例库建设奠定基础,这对于引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促进案例利用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1 突发事件案例知识表达的诉求

所谓知识表示就是指把知识客体中的知识因子与知识关联起来,突发事件的内在机理、现有的技术手段及其发展趋势,案例知识的应用预期等因素决定了知识表示策略和方法。

1.1 突发事件的性质易变及发展演化的多变性

根据发生概率的大小以及危害程度,可以将事件分为干扰、危机和突发事件三种情况,三者之间往往存在逐级转化的关系,可以看作事物发展过程中性质不同的三个阶段,在应急管理的业务中,分别对应不同的工作机制。图1示意了干扰、危机和突发事件的性质变化机理。

突发事件的发展和演化体现出了过程的复杂性。

突发事件的发展指的是事件的影响在程度和范围等不同层面的扩展,从程度上讲主要是指事件对承载体的破坏能力和破坏程度的增强,从范围来讲包括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突发事件的演化是指事件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性质、类别级别,物质及化学形式,范围及区域等要素变化过程,表现为蔓延、转换、衍生和耦合四种形式。

蔓延和转化都是事件随着自身的发展而产生了新的事件,不同之处在于,转化是指新旧事件之间存在着一种接续关系,新的事件产生时,它的前导事件已经消失。蔓延则是新旧事件并存。

衍生是指某一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突发事件以外的因素而导致后一类突发事件的发生。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突发事件进一步加剧。

突发事件性质易变及发展演化的多变性和非线性,对知识表示的完备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2 突发事件中参与者的组织与协同的复杂性

我们国家的应急组织体系是一个纵横结合的联动网络体系,在具体的突发事件处置中,参与的人员和组织可能来自不同的系统和层次,形成具有共同目标的行动体。面向突发事件,它们会形成新的组织结构,如矩阵式的组织结构:纵向形成按职能划分的专业组织,横向上以突发事件的当前任务为驱动,组成行动小组。根据突发事件的规模和程度,这些组织的规模和联结程度会有很大的区别。在处置工作中,必然还会涉及到工作职责的分工协调,应急资源的调配权限的分配及其实际运行状态等诸多问题。

参与者的组织协同的复杂性,要求知识表示具有一定的弹性,同时能够很好地表达各种形式的关系和约束。

1.3 案例和案例库的深度应用需求对知识表达要求

可以预见,突发事件案例应用将继续得到拓展,其中案例对于应急决策支持是一个研究热点。

基于案例的推理(CBR)是应急决策支持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的思想就是从记忆或以往案例库(Case Base)中查找与该新问题相同或最为相似的源案例(Source Case)。对众多案例进行同异比较,判断新发生的问题与以前发生过的问题之间的相似性、关联性,调整以前的经验和方法,用一些可量化的方式,形成支持方案。这一过程需要案例的表示具有规范性、共通性,从而才能够通过相似性计算提高匹配准确度。

此外,案例在应急管理研究、教育培训等方面也有了更深入的应用,其共同的特征是将案例中的事实等显性的知识所蕴含的隐性知识(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提炼出来。这就要求知识的表达方法要具备相应的表述隐性知识的潜质。

2 突发事件案例的知识表达原则

根据上节对相关因素的分析,在选择知识表达方式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案例表示方式能够与应急案例专有的知识构成相匹配,其要点包括:

1)案例的过程化表示,突发事件本身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人们的应对过程构成了突发事件的过程,这一过程在信息系统中可能会采取工作流等方式来表示和处理。知识表示方法要对此有好的支持。

2)案例的层次性和多粒度表示,案例本身可以从不同的粒度来进行观察,一个大事件可能分解为若干小事件,原子事件可重构为新的事件。因此要求表示方法能够有灵活的粒度变化和组合管理能力。

3)案例的演化关联表示,案例的蔓延、转化、衍生、耦合使得案例之间构成了关联关系,表示方法应具有表达演化关联的能力。

②案例表示的可扩展性,能够汲取新的认知。表示方法在核心稳定的前提下,具有纳新变更的机制。

③案例的表示要能够与现有的、可以预见的信息技术处理方法相适应,表示的模型能够方便地以计算机数据库或文件系统储存,能够支持高效便捷的查询检索。

④案例的表示能够方便转换支持机器理解,要能够在语义层次上达到统一,为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提供条件。

⑤案例的表示能够方便地转化生成友好的人机界面,使领域专家、应急专业管理人员易于理解使用。

3 突发事件案例的本体表示

目前知识表示方法已有多种,如谓词逻辑、语义网络、框架、面向对象、本体等。它们各具特点,同一种知识可以采用不同的表示法,不同的表示法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何绍华、马创新等对几种有代表性的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主要从知识表示方法对知识本身表达的完备性、表示方法的机器理解和实现难度、使用者(人)对表示方法的理解的难度三个大的维度进行评估。结论认为,本体表示方法在知识表达的完备性、用户理解、机器推理等方面表现较其他的方法有优势,该方法的主要的缺陷则表现为实现难度较大。本文认为本体方法的这些特性适合作为现阶段突发事件案例的知识表示方法。

本体原本是一个哲学概念,本体被引入知识表示领域,用来表达人们对于问题领域的知识的共同理解,描述其中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本体论的基本元素是词汇(term)/概念(concept),转而构成同质化的类(class)和子类(sub-class),然后各个类和概念之间加入了适合的关系(relation)后,形成了一个简单的本体。近年来,本体被应用于信息与知识的表达,本体模型具有开放、可伸缩、长于描述语义关联的特性,能够有力的支撑应用领域知识的共享与重用,具有显性化隐性知识的能力。

以过程表示为例,ISO国际标准组织PSL,它是一种描述语言和本体,其扩展集的元素可用于描述具体应用和实践中的过程,包括事件的执行树(Occurrence Trees)、子活动(Subactivity)、具体状态(Discrete States)、原子活动(Atomic Activity)、复杂活动(Complex Activity)和活动执行事件(Activity Occurrences)。这些描述的机制对于案例活动的表述清晰准确,容易与本体化的应急预案作比对,可以抽取过程复用,在应急决策支持中形成新的处理方案。

本体对于本文提出的突发事件案例的知识表达原则大都有较好的支持,限于篇幅,对本体表达案例知识的其他特性不做展开探讨。

4 突发事件案例本体的开发和应用过程

采用本体作为突发事件案例知识的表示方法,在实践中其核心的工作是开发案例本体,一般由应急领域专家和本体工程师协作,从应急领域的知识、以及各种形式存在的案例资料中,按照本体开发的标准过程,抽取术语、概念、关系,构成案例本体。

图1为采用本体表示法开发的案例本体的局部,案例本体采用形式语言OWL描述,此处以UML作可视化展示。

案例本体形成之后,各种来源、形式和结构的案例资源按照案例本体的规约,通过注释、格式化、形式化等整理加工,形成本体化的数字化信息,存储于数据库系统中,作为后续应用的数据基础。

5 结论

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以本体作为突发事件案例知识的表示方法,对于案例知识的表达、案例知识共享以及基于案例的决策推理均能够有较好的支持,案例本体的开发工作量巨大,在具体过程中尚有大量的细节问题值得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克清,等.本体元建模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M]. 科学出版社,2011,1.

[2]刘建炜,燕路峰.知识表示方法比较[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0(3):242- 246.

篇4

Abstract: The unexpected events and their environment have dynamic complexity.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needs to use the complex adaptability to deal with this kind of dynamic complexity.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levant literature, elaborat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xisting study achievement about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reviewed the relevant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lex systems.

关键词: 突发事件;动态复杂性;应急管理;复杂适应性

Key words: unexpected events;dynamic complexity;emergency management;complex adaptability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140-03

作者简介:彭金梅(1969-),女,湖北钟祥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各种非常规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从2012年贵州六盘水矿难、2013年雅安地震等,都给国家和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创伤。这些突发事件爆发速度快、破坏性强,通常很难进行预测,这主要是因为突发事件本身及其所处环境十分复杂,具有动态复杂性,所谓的动态复杂性指的是系统由于内在元素非线互作用而产生的行为无序性的外在表象,这种复杂的表象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动态的发生变化[1]。突发事件及其环境所具有的动态复杂性使得应急管理常常时间紧、任务重、资源缺、责任大、协调难,应急管理需要用复杂适应性来应对动态复杂性,所谓的复杂适应性是指在复杂系统的演化、发展过程中主体能通过学习而改进自己的行为,并且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动态适应过程[2]。因此,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之上,从复杂系统理论的视角对相关研究进行了评述,并分析了突发事件及其环境的动态复杂性,以及其应急管理应该具有的复杂适应性。

1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突发事件研究评述

突发事件的研究主要包括特征与机理的研究。其中机理研究是对突发事件爆发、扩散、传播内在规律的研究。

1.1 突发事件特征相关研究评述 突发事件指的是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社会安全与稳定的突然爆发的事件[3]。突发事件尤其是非常规突发事件与一般事件相比,前兆不充分,发生不确定,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许多研究者都归纳了突发事件的特性。如突发性、紧急性、破坏性、影响性等[4] [5]。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国内外学者尤其是国内的研究者很少直接指明突发事件的动态复杂性,也自然缺乏动态复杂性与其它特征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这将不利于甚至妨碍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对应急管理的研究。因此,必须从复杂系统理论的视角对突发事件的特征进行分析。根据已有研究的结果,本文从复杂系统理论的角度对突发事件的特性进行分析,将其主要概况为突发性、不确定性、影响性三个特征。

①突发性。突发事件最大特点首先是其“突发性”,即这种突发事件的因素以什么方式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是偶然的,从复杂系统的视角分析这就是突变。突变理论是研究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现象为何从性状的一种形式突然地跳跃到根本不同的另一种形式的理论[6]。根据突变理论,自然界和社会中存在大量的不连续事件,突发事件就是典型的不连续事件,如地震、火山爆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应用突变理论可以深入分析突发事件发生的机理,进而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做出预测。

②不确定性。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决定了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是复杂系统理论的重要内容。从复杂系统的角度分析认为突发事件的发生是各种自然与社会能量因子无序涨落从而使系统发生紊乱的结果[7]。如SARS事件,其传播机理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

③影响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其力量、声势、规模都扩展非常迅速,具有很强的连锁效应和破坏性。通常突发事件的一个小方面经过连锁反应往往会在较短时间内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并迅速产生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8]。各种不同种类的突发事件之间的连锁反应本身构成了一个复杂系统。从复杂系统的角度分析突发事件的连锁反应,可以更深入的研究突发事件的扩散和后续影响。比如应用复杂网络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突发事件的扩散机理进行建模分析[9]。

1.2 突发事件机理研究评述 突发事件爆发后,其扩散与演化等同样具有复杂性。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扩散与演化方面的机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如一些研究者对公共场所突发事件[10]、城市突发事件[11]、社区突发事件[12]、群体性突发事件[13]、网络突发事件[14]等突发事件的机理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涉及到不同的角度,如对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和演化机理的研究[15]、对突发事件扩散机理的研究[16]、对突发事件信息生成机理的研究[17]、对突发事件机理体系的研究[18]等,在研究中采用了实证方法、模拟仿真的方法等。

突发事件机理是一个广泛的研究主题,虽然国内外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还存在很多问题。从复杂系统的角度来看,国内外对突发事件的研究无疑对揭示突发事件的动态复杂性机理都是有好处的,但却缺乏借助复杂系统理论明确地对突发事件及其环境的动态复杂性机理进行直接深入的研究,如突发事件在事件之间的和事件内部的动态性机理等,这必然妨碍应急管理应对突发事件及其环境的动态复杂性的研究和实践。

1.3 突发事件的环境动态复杂性分析 突发事件的爆发除了自身具有复杂性外,其所处的环境的动态复杂性是造成突发事件难以预测的重要原因。许多环境因素会对突发事件的爆发产生影响,如地质环境、社会环境等。而这些环境因素具有不确定性,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突发事件爆发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导致很难对突发事件进行预知。突发事件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分析:一是所面临环境的动态性,二是所面临环境的复杂性。

突发事件环境的动态性。突发事件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动态变化的,自然界和经济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突发事件的发生受到地质、海洋、气候、经济、社会等各种环境的影响。这些环境之间不断地发生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使得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以及自然环境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呈现出显著的动态性。

突发事件环境的复杂性。突发事件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存在大量的非线性因素,使得突发事件所面临的环境表现出复杂的演化特征。同时,环境的非线性因素又导致其演化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其内部相互作用涉及多种时空尺度,需要对各层次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因此突发事件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具有明显的复杂性。

这就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突发事件研究的理论框架,发展处理动态复杂环境下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方法。但是已有相关的研究很少关注产生突发事件的环境的动态复杂性,突发事件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产生其的环境的动态复杂性造成的,明确这一点对加强应急管理就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应用复杂系统理论对突发事件的环境的动态复杂性研究迫在眉睫。

2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应急管理研究评述

应急管理研究主要包括机理研究、体系与体制的研究。其中机理研究是对事物所遵循的内在逻辑和规律的研究,在内容上包括概念、特征、性质、规律等的研究。应急体系与体制的研究是依据机理对保证应急管理有效运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条件保障的研究。

2.1 应急机理的研究评述 应急机理是对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管理的内在规律性的研究。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应急管理机理进行了研究。如从资源的优化调度方面的应急机理[3]、应急准备体系的构成和运作机理[19]、应急管理中的社会资本的作用及其机理[20]、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的一般性和专业性机理[21]等对应急管理机理进行了研究。一些研究触及到了应急管理的复杂性,如文献[22]指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科学合理、协调有力的应急管理体系来保证应急管理的高效、有序地开展;文献[23]根据系统科学理论,分析了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系统内部结构。文献[24]认为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研究者在以上研究中主要采用了动态博弈的方法、系统动力学建模的方法等。

综合以上研究可见,研究者已指明了应急管理的复杂性,提出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从应急管理的资源优化布局和动态调度、心理应激、动态博弈决策等方面研究了动态应急管理的机理,即触及到了应急管理的复杂适应性机理,但却没有明确提出用应急管理的复杂适应性来应对突发事件及其环境的动态复杂性,自然也就缺乏借助复杂系统理论,尤其是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从突发事件及其环境的动态复杂性出来,来深入研究应急管理的复杂适应性机理。

2.2 应急管理体系研究评述 一些研究者直接对应急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许多学者总结、探讨现有应急管理体系的进步与弊端。文献[25]指出我国大多数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缺乏常设应急管理机构、应急职能不明确、社会力量薄弱等不足,文献[26]提出了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以及方法措施等。

以上研究成果对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大有裨益,但由于这些成果都是在现有的突发事件及其环境的机理以及应急管理的机理指导下取得的,都未能提出应急管理体系应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并应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指导下设计,也因此其设计方案,如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方案的适应性还不够高,还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应对突发事件及其环境的动态复杂性。

2.3 应急管理体制研究评述 当前学术界对于应急管理体制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实践领域的研究。国外研究主要是对应急组织的研究。如文献[27]把应急组织分为四种类型:Established型、Expanding型、Extending型、Emergent型。

国内部分学者探讨了应急管理机制的组成或结构。文献[28]指出应急管理体制是一个由横向机构和纵向机构、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相结合的复杂系统,包括了应急管理的领导指挥机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以及日常办事机构等不同层次。文献[29]把我国应急管理机制分为九大部分,即预防与应急准备机制、监测与预警机制、信息报告与通报机制、应急指挥协调机制、信息与舆论引导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善后恢复与重建机制、调查评估与学习机制、应急保障机制。很多学者对应急管理体制进行描述性研究,如对世界城市应急管理体制的对比[30]、北京上海等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框架[31]。此外,也有政府应急管理体制综合化的研究[32]。研究者在以上研究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实证研究、博弈论和行为管理研究等[33]。

可见,国内外对应急管理体制的研究还侧重于对应急机构的体系架构和功能构成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对Establishing型应急组织的研究,非常缺乏对Emergent型应急组织的研究,同时也还缺乏从复杂适应性的角度深入研究应急管理体制。传统的应急管理体制是建立在政治动员基础上的平战转换和部门分割型体制,长期缺乏综合性协调机构,不同地区和部门在信息、资源和人力上不能有效共享和整合,不具有很好的适应性,难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动态复杂性。

3 结束语

突发事件及其环境具有动态复杂性,这就要求应急管理要适应这种动态复杂环境的变化,即应急管理要具有复杂适应性。但是,已有的研究忽视了复杂系统理论对应急管理研究工作的指导,因此,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之上,从复杂系统理论的视角对相关研究进行了评述,并分析了突发事件及其环境的动态复杂性,以及应急管理应该具有的复杂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宋学锋.复杂性、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J].中国科学基金,2003,17(5):262-265.

[2]Holland J. H.Hidden Order: How Adaptation Builds Complexity. Addison-Wesley, Redwood City [M]. CA. 1995.

[3]池宏,祁明亮,计雷等.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安防产品信息,2005(4):42-51.

[4]Farazmand A. Handbook of Crisi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M]. New York: Marcel Dekker, Inc., 2001.

[5]薛澜,钟开斌.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与分期:应急体制的管理基础[J].中国行政管理,2005(2):102-107.

[6]池宏,祁明亮,计雷等.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安防产品信息,2005(4):42-51.

[7]齐善鸿,乐国林,刘金岩.基于熵与自组织理论的突发事件分析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0):238-241.

[8]李明强,张凯,岳晓.突发事件的复杂科学理论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6):23-26.

[9]王建伟,荣莉莉.突发事件的连锁反应网络模型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25(11):3288-3291.

[10]范珉,苏巨诗,王建军.我国公共场所突发事件演化机理实证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4):85-90.

[11]祝江斌,王超,冯斌.城市重大突发事件的扩散机理刍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65-69.

[12]李季梅,陈安.社区突发事件的机理与应对机制[J].现代物业,2008(7):23-25.

[13]刘德海,王维国,徐维,张卫国.不同社会结构下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机理的演化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2010,28(6):88-93.

[14]阮敏尔.网络突发事件与政府应对机制的完善[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0.

[15]冯文权,苏江.经济系统突发事件的机理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6:86-91.

[16]吕浩,王超.重大突发事件的扩散机理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28(9):7-10.

[17]郭翔,佘廉.主体、基础及动力结构—突发事件的信息生成机理研究[J]情报杂志,2010,29(6):1-4.

[18]陈安,迟菲.突发事件的起源、机理、特征与应急管理原则[J].科技促进发展,2010(7):36-38.

[19]刘娟娟,李仕明.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准备体系的构成及运作机理研究[J].现代经济,2010,9(6):24-26.

[20]杜旭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社会资本的作用及其机理[J].探索,2010(6):129-134.

[21]迟菲,陈安.我国应急管理现状研究与分析[J].科技促进发展,2010(11):42-45.

[22]曹杰,杨晓光,汪寿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J].公共管理学报,2007,4(2):84-93.

[23]韩传峰,王兴广,孔静静.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系统动态作用机理[J].软科学,2009,23(8):50-53.

[24]李明强,张凯,岳晓.突发事件的复杂科学理论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6):23-26.

[25]韩喜双.城市突发事件政府应急管理决策模型与运行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26]詹承豫,顾林生.转危为安:应急预案的作用逻辑[J].中国行政管理,2007(5):89-92.

[27]Rodríguez H, Quarantelli E L, Dynes R R. Handbook of Disaster Research [M]. New York: 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LLC,2007.

[28]薛澜,钟开斌.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与分期:应急体制的管理基础[J].中国行政管理,2005(2):102-107.

[29]孙建平.大都市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4.

[30]史培军.四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自然灾害学报,2005,14(6):1-7.

[31]张木秀.深圳突发传染病疫情危机应急机制研究——以2003年应对SARS危机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2007.

篇5

目前全世界对智能建筑还没有统一的规定,我国对智能建筑的定义是:“指通过将建筑物的设计、设备、管理、服务等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进行优化组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舒适、安全、高效、便捷的人性化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是以现代化建筑技术为手段,由办公自动化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和通信自动化系统三大系统所组成,帮助用户在费用开支、人身安全、生活舒适等方面实现利益最大化。目前智能建筑的集成化管理程度还较低,各个系统之间基本上单独存在,不具有面对突发事件的综合管理能力。

2 智能建筑突发事件模型与分析

2.1建筑突发事件分类

突发事件通常包括自然性突发事件、社会性突发事件和综合性突发事件。对于智能建筑的突发事件而言,它具有出现的频率较高和损失集中、剧烈的显著特点。根据事件的特殊状态可分为:“正常”、“异常”和“故障或失效”三种状态,当智能建筑中的事件处于“正常”和“异常”状态时,一般不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当智能建筑中的事件处于“故障和失效状态”时,通常指智能建筑的特性和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智能建筑监控和管理系统的重点是使智能建筑运行在“故障或失效状态”之外。

2.2建筑突发事件优先权机制

智能建筑中,有可能出现很多突发事件一起发生的情形,对于这些一起发生的突发事件如何进行管理是智能建筑集成管理系统必须认真处理的首要问题。有些突发事件非常重要和紧迫必须马上得到处理,例如关系到用户安全的火灾报警事件和关系到用户财产的盗窃事件。而有些突发事件可以延缓处理,例如空调系统的失效、照明系统的失灵。为了使管理系统不仅处理“突发事件”,也能响应“正常事件”,本文对各类事件优先权级别的分配如下:

优先权数组大小的确定。由于优先权数组的大小影响管理系统的实时性,为了满足智能建筑管理系统的需要,本文确认优先权数组的大小为16。

优先权数组项目的确定。由于面向突发事件的智能建筑集成系统,在没有突发事件时要管理和监控楼宇设备的正常运行,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要启动应急预案,协调各种资源进行消灾和减灾运行,为了避免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存在先天性缺陷,优先权数组项目要包括手动生命安全、自动生命安全、手动安全防范、自动安全防范、最高权限操作、最小切换控制、临时性事件和人工操作七类事件。

3 楼宇自控网络数据通信协议及集成案例

在智能建筑中,各种楼宇自控设备分布地安装在不同的位置,为了高效地监控和管理智能建筑内的各种突发事件,就要在各种楼宇设备之间建立通信网络。楼宇自控网络数据通信协议是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在现场层和自控层实现互连和互操作的基础,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

3.1 BACnet 体系结构

BACnet标准是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面向现场总线的产物,目前,BACnet标准已经成为楼宇自控网络数据通信协议中唯一的一个国际标准。该标准具有以下优点:

1)技术先进、完全开放;2)专门应用于楼宇自控网络,具有高效的优点;3)被很多国际的主要标准组织接收为标准,具有权威性;4)不依赖现有的网络技术,具有良好的互连优势;5)良好的伸缩性和扩展性。

BACnet标准根据互操作功能将服务分为文件访问、对象访问、远程设备管理、事件与报警、网络安全和虚拟终端六个类别。

3.2 BACnet设备描述模型

由于智能建筑由众多系统和设备组成,这些控制系统和设备有可能来自不同的厂家,具有不同的型号、功能和控制协议,例如空调设备的功能和监控设备的功能就肯定不同,即使都是监控设备,有可能来自不同的厂家,就具有不同的控制方法和通信协议。因此,如何对智能建筑中众多的设备进行描述是集成管理系统首要解决的难题。对设备进行描述的过程也就是对楼宇设备进行形式化和模型化的过程。

由于楼宇设备在控制功能上可以分解为以下基本单元:

1)硬件二进制的输入或输出值,如继电器的开关状态;2)硬件模拟量的输入或输出值,如压力的测量值;3)软件二进制或模拟值,如控制参数的初始化;4)文件,如记录文件、程序文件和历史文件等;5)字符串,如报警信息的显示。

3.3 BACnet系统集成方法

在实际的系统集成工程项目中,还要有适用的技术规范,为了满足很多技术人员对BACNET标准不太熟悉的需求,BACnet标准定义了六个标准设备:操作员工作站、楼宇控制器、专用控制器、高级应用控制器、智能传感器和智能执行器。这六个标准设备具有预先定义的互操作功能,由于标准设备概念直观,很容易被一般的技术人员所应用,例如,当智能建筑管理系统中需要一个传感器时,就可以直接在标准BACnet设备类型中选用“智能传感器”即可。

3.4 某实验教学楼管理系统集成

某高校的实验教学楼安装有消防系统、空气调节设备、安全防范设备和集中式空气调节系统等。消防系统局部设备有自动喷淋系统,火灾报警采用人工按钮防范,监控设备选用的是基于BACnet标准的自控产品、安全防范系统中报警控制器安装在一楼的门卫值班室。

1)事件优先权分配。根据优先权的分配机制,在本系统中消防系统手动按钮产生的事件和火灾自动探测器产生的事件属于“生命安全”事件,优先权最高。手动安全防范、自动安全防范、最高权限操作、最小切换控制、临时性事件和人工操作等事件优先级依次降低;2)数据传输。本文研究的智能建筑管理系统中,事件源和事件接收者之间采用“推”方式进行传输,当事件源产生事件时,首先查询事件接收者列表,然后根据接收者列表把事件主动发送给接收者,由事情接收者进行处理。

4 结论

智能建筑具有预测和预防各类突发事件,对突发事件进行实时响应,使建筑防患于未然,并在发生突发事件时降低损失的功能。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快速恢复;演化

中图分类号:F2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11-0058-05

Study on the Evolution Processes of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Based on Fast Restoration

SUN Qi1, JI Jian-hua2

(1.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ntemporary Business and Trade Research Center,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2.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052)

Abstract: This paper, accor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cope of thestudy.Following th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processes of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it divides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into three phases、 concluding ex ante phase, middle phase and ex post phase. Finally, based on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pply chain each stage, it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management objective for each stage.

Key words: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disruption management; fast restoration; evolution

一、引言

应急管理(Disruption Management)的名称最先是由Causen等人提出的[1],而供应链应急管理的研究思想则是来自Thengvall对航空公司应急管理系统的研究[2]。随后,世界各地的政府、学者和企业领导者们开始认识到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性,并引起对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关注。不少学者对突发事件的类型进行了研究[3~6]。一些学者们在分析供应链脆弱性的成因时提出:供应网络天生就对中断极其脆弱,而随着供应网络复杂性的不断增加,任何一个因素受到突发事件的冲击后都有可能导致部分网络失效甚至扩散到整个网络直至崩溃[7~9]。同时供应链日趋精益、灵活敏捷,这样的趋势也加剧了供应网络的脆弱性。

从很多案例都可以看出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对快速恢复的要求。如,2001年飞利浦公司一生产车间因雷电引起的一场持续不到10分钟的火灾,诺基亚和爱立信的管理者对出现问题的反应时间不同,结果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对于发生自然灾害类的事件,对快速反应的要求就更高。2008年中国南方出现的冰冻,国家对电力行业明确指示要求2008年春节以前要全面通电,等等。因此,对供应链应急管理的研究中,很多学者考虑如何快速恢复供应链系统正常运作的问题。

从预防的角度出发,A Michael等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对多样化的灾难性风险事件有关的风险管理进行分析,开发一个积极计划来预防供应链突发事件[10]。Tomlin研究了公司具有预见供应中断风险的预警系统下的应对策略[11]。孙琦等人提出建立联盟库存来应对供应链突发事件,建立了联盟应急准备库存,分析建立联盟库存的优缺点[12]。盛方正研究了基于风险规避的供应链突发事件管理[13]。刘仁辉构建了以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恢复与处理为内容的,面向决策层、职能管理层、执行管理层、操作层的应急管理程序,从而实现了有效的应急管理目的,为企业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14]。张菊亮考虑利用库存来应对供应链突发事件[15]。从控制的角度考虑,许明辉提出了基于信息系统的预警功能和解决方法的基本思路[16]。于辉、盛方正研究管理者面对突发事件应该何时启动应急预案的问题[17,18]。从应对的角度分析,有相当多的学者针对应对措施进行了研究。Yu 研究了突发事件造成随机需求分布变化下供应链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发现回购契约下的供应链具有很强的鲁棒性[19]。滕春贤等人研究了随机需求下的供应链突发事件[20]。于辉、张欢从回购契约、协调供应链、数量折扣合同和第三方控制等背景下分析供应链的应对策略[21~24]。盛方正等人研究了信息不对称下发生突发事件[25],基于极值理论和自组织临界特征的供应链突发事件协调[26]。

但是,系统地以快速恢复为目的对供应链突发事件演化分析的研究仍然很少。因此,本文结合供应链突发事件的特点,以快速恢复为目的分析供应链突发事件的管理目标。针对供应链突发事件演化进行了分析,以快速恢复为目的将供应链突发事件划分为预防阶段、控制阶段和应对阶段。针对每个阶段供应链突发事件对企业造成损失最小的演化过程。最后,以快速恢复为目的对供应链突发事件的整个演化过程进行了总结。

二、触发事件和供应链突发事件

(一)触发事件

触发事件是指所有对供应链造成冲击,引起供应链突发事件的事件。触发事件包括日常事件和突发事件,但都会破坏供应链的正常运作,造成供应链系统的损失,并引起供应链突发事件。

在触发事件发生之后或者是发生过程中,引起供应链系统内部的供应风险、运营/过程风险、需求风险和连接风险等,从而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造成严重影响,甚至是破坏,导致供应链的运作不能正常进行。

(二)供应链突发事件

由于触发事件的发生而引起供应链风险、甚至是供应链中断,供应链从受到严重影响直到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全过程称为供应链突发事件。供应链突发事件的特点是小概率,大影响。一方面,根据触发事件发生概率小的特点和供应链突发事件发生是由于触发事件所引起的,供应链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会小于等于触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一部分触发事件的发生必然会导致供应链突发事件,而另一部分触发事件发生不一定会导致供应链突发事件,这是由触发事件和供应链的关系(包括供应链系统整体抗御风险的能力、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企业类型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三)触发事件和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关系

不同触发事件对供应链的冲击程度是不同的。一方面,不同的触发事件会影响不同的供应链。比如说发生恐怖袭击对麦当劳的冲击不会很大,但是如果发生疯牛病或者禽流感对麦当劳的冲击就会很大。因为麦当劳是快速消费品,对消费者来说即使是麦当劳发生了恐怖袭击,让自己遇到的概率还是非常小的,但是如果发生疯牛病或者禽流感,那么麦当劳就必然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消费者就会减少消费麦当劳的食品。因此,触发事件对不同的供应链的冲击是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供应链突发事件。另一方面,触发事件不同特点对供应链的冲击程度也不相同。比如说发生在城市的地震对供应链的影响是巨大的,发生在无人区的地震对供应链几乎是没有影响的。

触发事件和供应链突发事件具有如下关系。一方面,对触发事件发生概率是否可以预测来讲,将触发事件划分为:概率可预测和概率不可预测两类。如,自然灾害类触发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可以预测的,而社会安全事件的概率是不可预测的。另一方面,从人们对触发事件认知的角度看,可以将触发事件划分为:可判断供应链受到影响和不可判断供应链受到影响。可判断供应链受到影响是指可以判断触发事件的发生必然导致供应链突发事件。如,地震发生一定会对该地区供应链造成严重破坏,禽流感发生一定会对肯德基造成影响。而不可判断供应链受到影响是指不知道触发事件的发生是否会导致供应链突发事件。如:宁夏银川市出台了两个关于出租车营运的新文件,而这两个文件恰恰与《行政许可法》相抵触,导致银川市出租车司机全体罢工,银川市交通运输陷入瘫痪。这对涉及到运输的供应链系统来说是不可能判断的供应链突发事件。

三、快速恢复下供应链突发事件全过程演化

由于供应链突发事件对供应链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因此企业希望尽快从供应链突发事件中解脱出来,快速使企业运作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根据快速恢复的目标和Sheffi 的研究[27],本文将供应链突发事件划分为三个阶段,预防阶段、控制阶段和应对阶段。

(一)预防阶段

预防阶段指在触发事件发生之前,供应链系统处于正常运作过程的阶段。

这一阶段是应急管理开始对供应链进行准备,来预防和规避供应链突发事件发生的阶段。考虑在供应链突发事件没有发生之前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杜绝和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包括一旦供应链突发事件发生,如何建立适合的应急预案,有效地处理触发事件对供应链及各个节点企业造成的冲击。通过事前的预防来缓解触发事件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的影响,或者推迟突发事件发生对供应链的影响提供更多的时间进行准备。因此,这一阶段的管理目标是准备应对和预防供应链突发事件。

第一,如何保持这样的平稳状态,使得系统保持相对的平衡。

第二,以整个供应链及其节点企业目前的状况可以抗御多么严重的供应链突发事件,如果整个供应链及其节点企业希望抗御更高级别的供应链突发事件,整个供应链及其节点企业需要做些什么,如何减少潜在的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规模。

第三,如何减少损失发生的机会。应急管理,预防为上。预防的精髓在于采取有序的措施减少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第四,如何节约成本。应急管理者用最经济的手段为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好准备,运用最合适的、最佳的技术手段降低管理成本。

(二)控制阶段

控制阶段指从出现了一些可能引起供应链突发事件的触发事件到引起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全过程。这些触发事件可能对整个供应链系统或者供应链的某个节点企业造成冲击,引起供应链系统的损失,导致供应链突发事件发生。

这一阶段,在供应链突发事件发生之前管理者需要快速地感知到触发事件会引起供应链突发事件,并发出预警信号,给管理者应对供应链突发事件提供信息和时间。以下将这一阶段划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从触发事件开始发生到感知的过程,定义为感知层;第二层级从感知到预警的过程称为准备预警层;第三层级从开始预警到供应链突发事件发生的阶段成为I期准备层,如图 1所示。

[PS,BP#]

能够让管理者快速地感知触发事件将会对(或者已经)对供应链系统造成冲击,并及时地发出预警信号,这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触发事件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触发事件强度较弱,那么,供应链在触发事件发生后有一定的感知时间,对触发事件可以有一定的认识;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应急管理意识及综合实力等抗御供应链突发事件的意识较强,或者触发事件和供应链的直接相关性等,使得供应链及其节点企业在供应链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就已经认识到触发事件会对供应链系统造成影响。

因此,在控制阶段,触发事件已经发生,这一阶段的管理目标有两个:一是快速地感知触发事件对整个供应链及其节点企业的影响;二是及时启动预警并发出预警信号。

第一,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感知到触发事件对整个供应链及其节点企业的影响,并能够判断影响的速度和时间;

第二,如何给出一个相对精确的预警时间,及时启动预警,快速通知整个供应链系统;

第三,如何在预警后合理安排整个供应链及其节点企业的资源,为后续应对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准备。

由于触发事件发生的强度、企业自身的情况及管理者对待供应链应急管理的态度等不同,控制阶段的三个层级不一定可以清晰地划分。但是,如果三个层级都可以出现将会对应对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快速恢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应对阶段

应对阶段指供应链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恢复到供应链企业正常水平的过程。这一阶段供应链突发事件开始发生,为了尽量地减少供应链突发事件对供应链企业造成的损失,加快系统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时间。因此,这一阶段的管理目标有两个:一是降低供应链突发事件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二是以最小的代价使得供应链及其节点企业恢复到正常水平。

第一,如何降低供应链突发事件对整个供应链及其节点企业造成的损失,这里需要包括时间、空间和成本三个方面的影响;

第二,基于已经取得的供应链突发事件的信息,如何判断供应链突发事件进一步恶化或扩散的概率有多大,分析利益相关者未来可能对企业做出何种反应,其变数如何;

第三,在抑制供应链突发事件对整个供应链及其节点企业的影响后,考虑如何将整个供应链及其节点企业的运行状况恢复到正常状态,并能够保持平稳。突发事件可能给供应链上各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后遗症,其影响程度如何。

在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应对阶段,如果控制阶段已经有在I期准备层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企业现有的资源设施等,对降低供应链突发事件给企业造成的冲击采取应对措施做准备,称这一阶段为II期准备层。如果控制阶段没有I期准备层,那么II期准备层就需要包括I期准备层。接下来是减灾层和恢复层,对供应链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实施准备阶段提出的应对措施,尽快地减缓供应链突发事件对企业造成的冲击,并将逐步使企业的运作性能恢复到正常的水平,如图 2所示。

(四)供应链突发事件全过程演化

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快速恢复,因此,快速恢复供应链突发事件对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影响就是供应链应急管理的研究内容。结合以上对供应链突发事件三个阶段的演化分析,可以得到供应链突发事件全过程的演化如图 3所示。

基于快速恢复的供应链突发事件全过程的演化包括三个阶段:预防阶段、控制阶段和应对阶段。每个阶段都是相互联系的,上一个阶段处理的好坏对下一个阶段会有很大的影响。如,在预防阶段管理者非常重视供应链应急管理,在企业进行应急管理的教育,并做出一些应对供应链突发事件的预案,这将对控制阶段和应对阶段做出很重要的铺垫。控制阶段及时的感知和预警会对应对阶段提供信息和时间。应对阶段的经验为今后的预防提供更多的依据。

四、研究总结

本文针对供应链突发事件的特点,分析了以快速恢复为目的下供应链突发事件演化的全过程,这有助于研究学者和企业管理者对供应链突发事件更深入全面地认识,并对供应链突发事件的管理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供应链突发事件是由触发事件引起的。从触发事件对供应链的影响来说,触发事件对供应链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都有所不同。

第二,对供应链突发事件的管理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包括预防阶段、控制阶段和应对阶段。供应链突发事件在各个阶段的管理目标不同。预防阶段的管理目的是准备应对和预防;控制阶段的管理目的是感知和预警;应对阶段的管理目的是减灾和恢复。

第三,各个阶段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上一个阶段处理的好坏对下一个阶段会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Causen J, Hansen J, Larsen J, et al. Disruption Management[J]. ORMS Today, 2001, 28(5): 40-43.

[2]Thengvall B G, Bard J F, Yu G. Balancing User Preferences for Aircraft Schedule Recovery during Irregular Operations[J]. Springer Netherlands, 2004, 32(3): 181-193.

[3]Tang C S. Perspectives in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of Journal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5, 103: 451-488.

[4]Mitroff I I, Alpasan M C. Preparing for the Evil[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3, 81(4): 109-124.

[5]Chapman P, Christopher M, Juttner U, et al. Identifying and Managing Supply Chain Vulnerability[J]. Focus, 2002, 5: 59-64.

[6]Sheffi Y, Rice Jr J B, Fleck J M, et al. Supply Chain Response to Global Terrorism: A Situation Scan[C]. Europe OMA-POMS Conference, 2003.

[7]Harland C, Brenchley R, Walker H. Risk in Supply Networks[J].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 2003, 9: 51-62.

[8]Rice J B, Caniato F. Building a Secure and Resilient Supply Network[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 2003, 7(5): 22-30.

[9]宁钟. 供应链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管理原则[J]. 中国流通经济, 2004, 18(4): 13-16.

[10]A Michael K, Walter Z, Cuneyt E. Proactive Planning for Catastrophic Events in Supply Chains[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9, 27: 141–153.

[11]Tomlin B. On the Value of Mitigation and Contingency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Risk[J]. Management Science, 2006, 52(5): 639-657.

[12]孙琦, 陈娟, 季建华. 供应网络横向联合应急战略库存策略研究[J].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9, 14(2): 16-20.

[13]盛方正, 季建华. 基于风险规避的供应链突发事件管理[J].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8a, 13(3): 7-11.

[14]刘仁辉, 安实. 面对突发事件企业应急管理策略[J]. 管理世界, 2008, 5: 180-181.

[15]张菊亮, 陈剑. 供应商管理库存应对突发事件[J]. 中国管理科学, 2008, 16(5): 71-76.

[16]许明辉. 供应链中的应急管理[C]. 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年.

[17]于辉, 陈剑. 突发事件下何时启动应急预案[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7, 8: 27-32.

[18]盛方正, 季建华, 周娜.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应急预案启动时间研究[J].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8b, 13(6): 1-5.

[19]Yu H, Chen J, Yu G.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under Demand Disruption with Quantity Discount Contract[J]. IEEE, 2005, 712-715.

[20]滕春贤, 胡引霞, 周艳山. 具有随机需求的供应链网络均衡应对突发事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9, 29(3): 16-20.

[21]于辉, 陈剑,于刚. 协调供应链如何应对突发事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5a, 7: 9-16.

[22]于辉, 陈剑, 于刚. 回购契约下供应链对突发事件的协调应对[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5b, 8: 38-43.

[23]于辉, 陈剑, 于刚. 批发价契约下的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6, 8: 33-41.

[24]张欢, 汪贤裕. 虚拟第三方控制下供应链对突发事件的协调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10, 18(1): 66-71.

[25]盛方正, 季建华, 周娜. 信息不对称时发生突发事件供应链的协调[J].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8c, 13(4): 6-10.

篇7

【关键词】中等职业院校 推理模型 应急管理信息化

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社会影响密切相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中等职业院校,是一个承接人口高度密集的职业教育工作的公共组织体,在学校如食物中毒、火灾、传染病、自杀等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中等职业院校突发事件现有应急响应方法分析

近年来,人们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各类突发事件仍频繁发生。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告诉我们,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是减少损失和伤亡的一项关键措施,这就为应急预案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利用预先制定的应急预案来完成对中等职业院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在辨识和评估安全隐患、发生可能性及突发事件后果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对应急机构的组织和职责、技术设备、救援物资及行动等方面做出预先的可行的安排。应急预案主要明确了在突发事件发生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各自的职责,由谁负责、负责做什么、什么时间做以及相关的计划和准备等。

现有的这种应急响应方法是实现中等职业院校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科学有效的途径,它的决策流程符合人们认知、分析、解决问题的行为规律。其优点主要有:(1)缩短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时间;(2)增强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科学性;(3)减小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者的心理压力。但是一般情况下,突发事件千变万化且还一直处于演变过程中,如果简单的使用了应急预案,不能全面考虑突发事件的相关环境状况,措施不具有针对性,长此以往人们还会忽视问题的具体情况和分析,实现不了对问题的根本性解决,所以它在实际运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2 基于范例推理和基于规则推理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推理模型

2.1 基于范例推理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推理模型

范例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CBR)是利用过去的经验知识(经验知识转化为具体历史范例)来解决新的相关问题,也就是通过对历史范例的检索,获得与新问题相匹配的范例,结合新问题的具体情况对范例解决方案修改,最后应用到新问题的解决措施中。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绕过了解决方案中知识获取的难题,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时效性,在知识获取困难但拥有丰富历史案例的领域中能够很好的应用。

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查找以往成功的解决案例,获得最相似案例,比较新、旧突发事件的差异,结合原来使用的知识和信息并经一定的调整和修改,重新制定新的方案并使用,以解决当前待处理的突发事件应急问题。

2.2 基于规则推理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推理模型

规则推理(Rule-based reasoning,RBR)是指通过根据一定的要求把相关领域的专家知识形式化地描述出来形成系统规则,把该领域的一些具体问题及其相应的答案表示成规则,进而利用它们来模仿专家在求解问题中的关联推理能力。Prolog语言具有逻辑推理能力,且描述功能较强、语法简单、使用方便,所以它在人工智能的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规则推理类似于专家系统的思想,其目的是通过匹配知识库中的规则与新问题的事实信息,来获得相匹配的规则。本文利用反向推理结合“规则-行动映射表”的方法,利用规则从初始事实信息出发进行推理;利用“规则-行动映射表”保存满足规则的相应结论,“规则-行动映射表”主要包含:规则的谓词名、谓词取值、方案属性和属性值。

3 融合范例推理和规则推理的中等职业院校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信息化模型

范例推理和规则推理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单独使用时会有难以避免的错误发生,应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可发挥有点规避缺点,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及效率。结合中等职业院校突发事件的特点,本文建立融合范例推理和规则推理的中等职业院校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信息化模型,如图1所示。

按图1所示,中等职业院校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模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3.1 推理前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根据突发事件的当前现状情况及其描述信息,系统首先将当前问题利用XML表示法进行表示,为下一步的范例推理和规则推理打下基础。同时应急响应决策专家可以根据目标和自身的经验预先设定范例相似度阀值等。

3.2 推理中

推理分为基于范例推理和基于规则推理两个并行的过程。

基于范例推理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根据范例检索辅助模块提供的历史范例,计算当前问题与各个历史范例之间的相似度,然后根据专家结合事实情况和经验等预先设定的相似度阀值,得到符合要求的范例集合。

第二步:同样根据范例检索辅助模块,通过匹配其提供的检索辅助规则与历史范例,得到符合条件的范例集合。

第三步:将第一步和第二步的范例集合进行排序整合,得到最终的范例集合。

第四步:查看范例修改辅助模块中是否有指导范例自动修改的辅助规则,若有则修改最终范例集合。

基于规则推理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根据一定的规则对已知的事实信息进行描述,建立相应的一阶谓词。

第二步:将当前问题与知识库中的推理规则进行模式匹配。

第三步:把得到的匹配规则的解决方案返回系统。

最后系统结合方案整合辅助模块提供的方案分类和排序规则整合两种推理方式得出的结果,并返回最终的推荐方案。

3.3 推理后

得到最终的推荐方案后,请有关专家结合当前问题的事实情况、所处环境和要求等,依据方案评估辅助模块提供的方案解释信息对推荐方案进行评估。若经过评估此推荐方案是可行的,则进入方案实施阶段。反之若不可行,则通过方案手工修改和重新推理进行解决;可选择补充问题信息或修改推理参数等进行重新推理。最终的实施方案应根据知识维护辅助模块提供的范例价值评价规则等评价方法对其进行评估,若此方案与范例库中的历史范例等具有较大差别,则说明它有很大的保存价值,可以将此方案及其解决信息等以范例的形式存入范例库;有需要的话还可以对旧范例进行删除和修改等操作,从而实现了推理系统的自我学习功能。

另外,在方案实施中其反馈信息及突发事件演变信息等会不断返回到达,原有信息与这些新增信息相结合就会产生新的突发事件信息(即新范例);这时就要对新范例重新进行范例表示、推理、评估和维护。这样就可以提高推理系统的应急响应效果,即在获得推荐实施方案的同时兼顾突发事件的动态演变。

4 中等职业院校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信息化推理模型的应用分析

假设范例库中有下面表1列出的5个中等职业院校突发事件的基本信息,寻找突发事件6的解决方案。

4.1 范例推理

根据范例推理的方法,首先进行相似度的计算。范例检索前,先进行离散化处理,根据各属性的特点,假设四个属性的权重依次为:0.4,0.1,0.2,0.3;“食物中毒”属于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火灾”和“拥挤踩踏”属于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地震”属于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游行”属于政治类突发事件;再结合确定数属性、确定符号属性及模糊型属性的不同计算公式,离散化处理和加权计算结果如下表2所示。

计算结果表明,在给出的5个突发事件中,突发事件3与突发事件6最为相似,相似度为0.99。

4.2 规则推理

本文设定的推理规则如下:

1):decision_scheme(X,A1):emergency_type(X,food_poisoning).

2):decision_scheme(X,A2):emergency_type(X,fire).

3):decision_scheme(X,A3):emergency_type(X,groups of troublemakers).

4):decision_scheme(X,A4):emergency_type(X,earthquake).

5):decision_scheme(X,A5):emergency_type(X,procession).

规则推理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根据问题新范例的事实信息建立对应推理规则的逻辑事实.

第二步:依次查找询问各条规则谓词是否满足已建立的推理规则,反向推理得到最后满足的推理规则为:{规则2},对应的规则谓词为:

emergency_type(X,fire).

在得到推理结果后,取出每条规则对应的突发事件应急方案属性设置方法。

第三步:根据查找到的规则及其对应的突发事件应急方案的属性值设定,可以得到的推荐应急方案是decision_scheme(X,A2)。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食物中毒(A1):第一时间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同时向本单位领导报告,并通知学校医务人员到现场救助。

火灾(A2):组织疏散人员离开现场,立即拨打消防中心火警电话119和急救电话120,向领导汇报并组织人员救助受害人员、使用灭火器材扑灭火灾,原则是“先救人,后救物”。

群体闹事(A3):及时向领导报告并拨打急救电话120和报警电话110,尽力控制现场,稳定学生情绪。

地震(A4):安排教职员工组织学生按照应急演练的过程移动到安全的避难场所,立即成立应急指挥小组,做好学生心理的安抚疏导工作,消除恐慌情绪。

游行(A5):110,组织辅导员、学生会团总支干部深入一线,采取适当方式,包干化解,分散集众,平息事态;掌握或虏获当事人或煽动者,视情况做好相应的思想工作。

4.3 方案整合

推理之后,整合两种推理的推荐方案,根据“规则推理结果>相似度计算结果”的优先次序,解决冲突的消解与方案各个属性值的设定。

若规则推理给出了部分解决方案的属性结果,最终推荐方案在这些属性上的取值则按照其结果进行设定;反之无法给出解决方案属性结果时,则以相似度最高的范例解决方案属性取值为准。同时系统会给出范例推理返回的所有范例及其解决方案,如果专家对当前方案不满意,可以采用其它相似度较高的范例的处置方案或进行手工修改,从而得到当前问题的针对性的处理方案。本案例最终的推荐方案是安全事故2的解决方案A2组织疏散人员离开现场,立即拨打消防中心火警电话119和急救电话“120”,向领导汇报并组织人员救助受害人员、使用灭火器材扑灭火灾,原则是“先救人,后救物”。

以上是基于范例推理和规则推理的中等职业院校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推理过程,系统可实现支持随突发事件不断发展变化的多次范例推理与规则推理,根据当时信息的具体事实信息推理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实现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方案随突发事件演变的动态调整。

5 结语

本文分析了中等职业院校现有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方法并总结了其优缺点,在基于范例推理和基于规则推理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基础上,结合中等职业院校本身的特性,提出了融合范例推理和规则推理的中等职业院校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信息化模型,并通过实例验证了其可行性,取得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郭瑞鹏.基于预案的危机决策方法研究[J].科技管理创新,2006(2):44-46.

[2]汪季玉,王金桃.基于案例推理的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管理科学,2003,16(6):46-51.

[3]白晓虹,张威虎,王世勤.Prolog语言特点综述[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8):23-26.

[4]廉师友.人工智能技术导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5]于殿宝,廉理.加强学校应急管理与防范事故的研究[J].安全,2010(4).

作者简介

周国彬(1963-),男,河南开封人。讲师。现为固原市农业学校学士。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现主要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工作。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安全性;应急事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34-02

高校应急事件所造成的突发状态不仅构成了对高校正常教学、管理和师生生活秩序的威胁,而且还会使高校的形象和声誉受到严重的损害,直接影响高校稳定、改革和发展。因此,增强高校应急管理意识,构建应急管理体系,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防止高校突发事件的演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必须正视的一个严峻而重要的课题。

高职院校应急事件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突然发生的、具有强烈冲击力和影响力的重大事件,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加以处理。如果处理得当,无论从事态的控制还是从后期的影响来讲,都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反之,一旦处理失当,事态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影响也可能不可挽回。所以研究和处理好高职院校应急事件的特征,以及建立应急事件处理系统十分必要。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性应急事件的类型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变革时期,旧有的社会控制机制正在解体并失去效力,新型的社会控制机制正在建立但还不够完善,导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单位之间、家庭之间、个人之间、合法与非法组织之间的矛盾时常涌现。这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不同程度上也渗入到高校,引起高校的发生。

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性应急事件是高校应急事件中较常见的一类事件。这类事件危及生命安全、引发身体伤害,如火灾、食物中毒、传染病爆发流行、意外伤害事故等等,其中又以意外伤害事故较多。这类事件一旦在高校发生,可能引起个人或集体伤亡,招来外界误解、指责,造成学校整体形象的损害。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性应急事件的特性

高校应急事件的特性,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应急性。应急事件发生前有时并无征兆,真正发生的时间、地点超出了正常的高校运行秩序和教职工、学生习惯性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突发的特点。如果事前没有相应的预案,往往是防不胜防,使管理者措手不及。

(二)不确定性。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人的有限理性、信息的不对称,应急往往产生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状态不确定性、影响不确定性和应急回应不确定性。

(三)应急处理的非程序性。决策者对于应急的处理时间有限、信息有限、资源有限,应急情况下的对应策略往往不能按正常程序进行处理。

(四)应急的双重效果性。应急会带来各种损失,但应急也蕴含着机会和转机,如果决策者能抓住机会,很可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性应急事件出现的原因

(一)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缺失,法制意识淡薄

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但长久以来我国的法制教育主要偏重于哲学类知识的教学,忽略了对刑法等法律方面的教育。

另高职院校无论是从法律教育的师资方面、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等方面都处于高校教育的弱势一方,没有受到高校的足够重视,这就导致了学生在法制意识方面的淡薄,遇到法律侵害事件后不能很好的保护自己或没有都得到良好的约束,导致更严重的后果,让应急事件进一步升级。

(二)高职院校学生年龄偏小,自控能力较差

高职院校除招收高中后学生外,还招收一些初中后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一般家庭条件较优越,在家也得不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到学校以后难免将一些不良习惯带入学院。另由于他们年龄偏小,所以对自身的约束能力较差,而对一些不法事件的模仿能力较强,容易导致一些如打架斗殴等安全性事件。

(三)高职院校学生数量增多,质量普遍下降

近几年,学生人数大增,生源质量普遍下降,教师工作压力大,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速度缓慢,后勤社会化不断深入,办学层次繁多,等等,这一切使高校师生员工承受了比以前更大的压力,担负更多的责任。尤其是高校辅导员负责的人数较多,很难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学生和学生中一些隐性矛盾,有些矛盾通过日积月累往往会导致高校的一些安全事件。

(四)高校与外界的联系日益加强,诱惑增多

由于高职院校本身的定位使得校方、系、专业教研室、老师个人,以及学生都与企事业单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本科院校相比,这方面的联系更加紧密。

上述的校内外关系的复杂化使得问题、矛盾、纠纷出现的概率提高,增大了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性应急事件的对策

(一)防患未然,开展应急意识教育与培训

为了使相关人员对应急事件的发生保持一种时刻警惕的状态,需要对其进行的相关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当然这种应急意识教育不仅是居安思危意识的强化,而且包含应对应急事件的各种技能的培训与培养。只有全体师生员工都树立起正确的应急意识,才能减少应急发生的可能;只有全体师生员工都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在应急发生之际,自觉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同心同德,共渡难关。

(二)防微杜渐,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制度

高职院校也应该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制度,一般入学以后就应该进行一次心理问卷普查,将有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通知班级负责人重点关心。成立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也十分必要,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一些简单心理问题。

大量研究表明,公开谈论并接受应急事件给自己造成的消极情绪,比压抑它能更快地消除不良影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学校要大开倾诉之门,通过专门化的心理咨询队伍或者受过专业化心理教育的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主动与学生交流,帮助其减缓压力。

(三)通畅沟通,提高应对应急事件的能力

提高应对应急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进行应急管理沟通。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和汇报制度,有利于将应急事件控制在萌芽阶段。如镇江XX学院建立了辅导员进学生公寓和学生住在一起,及时发现处理应急事件;每栋公寓建立服务站,设楼长一名,辅助辅导员老师工作;每层公寓楼选出一位层长,辅助楼长工作;每班安排一名负责人,及时汇报班级动向。通过一段时间的操作,我们发现这个方法对处理学生应急事件很有用处,解决了高校学生公寓这一管理盲区,值得我们学习。

(四)未雨绸缪,制定应急管理政策和操作程序

在突发事件管理中,借鉴和运用西方企业管理中的“项目管理”和“危机管理”理论,为形成专门针对我省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高校危机管理理论做出必要的探索。高校危机管理理论的建立需要全方位的协作。一方面,以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为主,展开对突发事件管理案例的评析研究,总结经验,对高职院校的危机管理理论做必要的探索。这是本课题的主要责任。另一方面,应组织一批专家不断进行前瞻性的理论研究,针对假设危机事件进行模拟探索。

高校为了面对将来发生的应急事件,要事先制定相应的应急管理制度。应当设立相应的应急监测、预警部门,分别设定应急管理人员的职责、规范应急事件的判断程序和通报方式,构建一个反应迅速的应急机制。

镇江XX学院就建立了,分管学生的院长总负责,学院办公室辅助,学院保卫处联动,系部分管主任负责,公寓辅导员老师汇报,公寓管理站学生辅助处理的大学生应急处理体系。通过这一些列的程序监管和处理,可以将应急事件控制在最初的形态,大大降低其损害和恶劣影响。

(五)痛定思痛,建立综合评估制度和善后修复制度

每次事件处理完毕后,要及时对高校的应措施及其效果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建立健全高校的应急管理体系。该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在应急事件过后,具体负责消除应急所造成的损害,恢复高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该系统应视应急大小及危害的性质、程度及损失的情况,进行有效的补救。

五、小结

高职院校安全、和谐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有很大的关联,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应对则是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应加强对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研究,防患于未然,建立高职院校突发事件防控处置机制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体系,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沉着应对,有效化解,并且要认真对待突发事件的后期处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建设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何炬.加强高校法制建设提高依法治校水平\[J\].广西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2).

\[2\]李刚.健全公共应急法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J\].辽宁警专学报,2005,(04).

\[3\]洪兴文.论我国高校管理的法治要求\[J\].现代大学教育,2004,(01).

\[4\]王绍让,顾方磊,徐骏.高校公共危机的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新西部,2010,(02).

\[5\]刘文光.消解高等院校突发事件诱因的路径探析\[J\].社科纵横,2009,(12).

篇9

【关键词】电力公司物流服务中心物资集约化管理突发事件

前言

江西省电力公司物流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多年来高度重视紧急状态下的应急物流处置工作,致力于增强对消极性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能力,积累了丰富的应急物流经验。

国网公司自2009年开始进行物资集约化管理改革,中心与时俱进地深化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成立了应急状态领导小组, 以物资集约化管理思维解决突发事件,在应急状态下制定完善周密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计划,保障物资储备充足。

一、建立应急评估

物资集约化管理状态下的应急评估就是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评估系统,深入研究江西电网系统的应急处置要素构成、评估方法等,实施必要的量化分析,从而取得实效。

从物资集约化管理的角度而言, 应急物资处理是由计划、筹措、仓储、运输、包装和供给等多个环节构成的,各个环节工作质量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和抢险水平的综合反映。因此应急评估系统的各个要素落在各个主要环节上,反映了各个环节的规律、属性和特征。

应急评估系统包括灾前预评估、灾中可挽救性、可恢复性、可减缓性评估以及灾后实测性损失评估等。应急评估系统有利于中心的管理层制订出正确的战略方案,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完善应急物流体系

应急物流体系的包括应急物流组织机构、应急物资、应急物流设施设备、物流专业人员、应急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应急物流规章制度等。

建立良好的应急物流机制有利于使应急物流的流体充裕、载体通畅、流向正确、流程简洁、流速快捷,使应急物资能快速、及时、准确地到达受灾现场。江西电网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由外部协调机制、物资集约化管理机制、信息公开机制、储备保障机制四个部分构成。

外部协调机制。对于突发性的自然灾害需要联系地方政府等部门配合对地区资源、周边资源进行有效协调、动员和调用;采取措施协调、疏导或消除不利于灾害处理的人为因素和非人为障碍。

物资集约化管理机制。应急物流中的物资集约化管理机制一是通过集约化管理及时提出解决应急事件的处理意见或措施;二是组织筹措、调拨应急物资、应急救灾款项;三是根据需要,紧急动员相关供应商生产应急救灾物资。四是为灾情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

信息公开机制。信息的及时搜集和传递是应急物流保障的重要手段。及时公布突发事件的信息,有利于缓解社会的紧张气氛,第一时问公开信息, 有利于保证社会稳定。

储备保障机制。应急物资的储备关键在于事前掌握江西电网仓储物资的布局、储备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做好储备物资的合理维护和有效管理。有效的物资储备可以大幅压缩救灾的时间,减少采购量和运输量,降低应急物流成本。储备物资可以使应急物资及时、准确到达受灾地区,提高应急物流效率,缩短应急物流时间,极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三、优化应急物流的流程

一是实效性与经济性原则。在电网遇到的突发事件中,应急物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急” ,对突发事件处理的时限性要求都很高。应急物流主要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在确保实现应急物流时效性目标的前提下,适度兼顾经济效益原则。

二是先进性与适用性原则。突发事件大多是在环境恶劣、非常规作业条件下进行的,现代化装备技术的应用得当是应急处置得以施行的必要条件。

三是专业性与社会性原则。中心下设物资综合部,每年都开展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这种专业化管理的做法成了提高江西电网应急物流体系效率的有效方法。由于在应急状态下,社会各方都会参与, 因此应急物流还具备社会化的特性,平衡好与铁路、公路、通讯、军队等部门的关系可以保证应急物流配送的速度和广度。

四、建立高效的应急指挥系统

在物资集约化管理改革之前,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中心的应急组织指挥系统是由领导层根据应急小组名单紧急抽调人员临时组成指挥部来完成,这样做虽然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省级、市级、县级公司之间各自为政、灾情信息滞后、救援工作效率不高、指挥协调能力较弱等问题。

实行物资集约化管理改革之后, 中心可以根据灾情和优化的应急物流流程,在江西电网范围内,统一配置资源,协调各种关系,整合地方政府、电网企业、供应商等众多的单位,构建一个专业化的、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强有力的应急物流指挥系统。

中心要求应急物流组织指挥系统具备以下作用:收集与管理日常的相关数据信息,如应急物资的库存数量、结构、品种等;应急物流预案的制定、管理与完善;突发事件隐患的分析和风险评估;现场信息的实时获取与分析;突发事件的发展预测和影响分析;应急物流方案的确定、优化与启动;对各种事故应急物流行动的过程再现与分析;应急物流行动的总体功效评估和应急能力评价等。

物资集约化管理中各级机构的关系分为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

纵向关系将以前的国网、省、市、县公司四级应急物流管理机构,变成了国网、省公司二级管理机构。国网、省公司二级纵向体系的构建可以避免出现由于应急物流力量不足而加剧突发事件严重程度,或由于过多地动用应急物流力量而盲目增加应急物流投入的情况。

横向关系体现的是各级电网公司内部及公司之间不同职能部门的分工协作和责任分担问题。应急物流管理涉及基建、生技、营销、物资、财务、信息、安全等部门,不同部门如果不能结合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由于存在利益及职能等问题,协调难度大,会降低联合行动效率。

中心确立了江西电网特有的应急物流决策、指挥和处置力量三层应急物流指挥体系,理顺了信息沟通的渠道。当前江西电网的纵向体系与横向体系可以相互兼容,使横向区域应急物流管理组织体系在高效处理好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时,自然兼顾到分级相应的规定。

江西电网应急物流管理采取的是协作模式,在协作模式下,两层多级指挥系统各有职责,不产生冲突,且指挥系统物理分离、逻辑统一。

例如在20l0年6月份的抗洪保电期问,江西电网应急物流管理中的联动由省公司指挥中心、多个相关部门指挥中心和更多个基层远程协作终端构成,这种模式更有利于在危机事件时进行协调、决策和监督。相关部门指挥中心侧重于对突发时间的快速反应,先期处置,基层远程协作终端作为省公司指挥中心的“传感器” ,负责传输信息、接收指令、并完成处置后的反馈。

篇10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回应机制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2.036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2-0143-04

Study on the Response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Emergency Internet Public OpinionChen Qian Chen Qiang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id some intensive research on the response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emergency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university emergency internet public opinion,which included information collection mechanism,event judged mechanism,resource mobilization mechanism,event tracking mechanism and recovery mechanism.Then it did some intensive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of each sub-system to make the response mechanism valuable.

〔Key words〕emergency;internet public opinion;response mechanism

1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概念界定

网络舆情研究的兴起与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学者对网络舆情的内涵、诱发因素、演变机理、预警与引导都有相应的研究,尤其在其内涵方面已经形成初步共识,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刘毅[1]和曾润喜[2]的观点,即网络舆情的本质是网民具有倾向性的意见、态度以及情绪的集合。在网络舆情概念的基础上,部分学者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展开研究,包括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片面化呈现[3]、演变机理[4]和应对机制[5]。然而却少有学者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该如何回应,也没有构建具有实践价值和普及价值的回应机制,理论的缺乏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影响的广泛性和地位的重要性形成鲜明对比。笔者则试图在此领域有所突破,尝试构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回应机制。结合刘毅以及曾润喜对网络舆情的界定,笔者将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定义为网民在与具体高校有关的突发事件的刺激下形成的并通过网络传播的具有倾向性的态度、意见、以及情绪的集合。与普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不同的是,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客体是高校内部发生的突发事件或者与高校个体有关的突发事件,此类事件发生后,高校的名称往往成为网络信息标题的核心标签,网民态度和情感的表达也以高校为中心。

2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回应机制构成

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各种力量的互动推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放大效应与聚焦效应的联合作用增加网络舆情的穿透性和破坏性,群体极化效应的启动则易使网民最初带有倾向性的观点走向极端。处于舆论中心的事发高校必须采取措施对舆情走向加以引导,以避免网络舆论引发的蝴蝶效应所带来的损害。事实上,围绕事件本身展开的评论所具有的倾向性反映着网民的某种诉求,如对高校学术造假的声讨便体现网民对学术道德的捍卫,对道德价值体系的维护。学术造假当事人得到应有的惩罚后,网络舆情也开始进入衰退和消解状态。然而诉求的多元性以及网民参与动机的差异性使得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对当事人或者当事行为的直接处理往往并不总是能满足网民的诉求,必须建立系统的回应机制来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正如塔罗和蒂利所指出的那样,机制是有着明确界限的重大事件在各种不同条件的作用下,以相同或极其相似的方式,使特定的一组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那些经常重复发生的具有因果关联的机制链的组合和作用推动着事件的发生和发展[6]。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回应机制主要有以下部分构成:(1)信息汇集机制。互联网去中心化以及匿名互动的特性打破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网民只要愿意就可以通过发帖、转帖、跟帖以及评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每个网民都是记者。当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后,相关信息都能够在网络社会得以呈现,要响应这些带有诉求的信息就必须对其进行收集。(2)事件研判机制。主要对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如议题的性质和网民评论的趋向等。(3)策略选取机制。根据对事件进行分析和判断所得到的结果制定和选取针对性的策略以提高回应的效果。(4)资源动员机制。资源动员是回应策略得以实施的关键,资源动员的程度直接决定事发高校对网络舆情回应的成效。(5)事件追踪机制。通过资源动员将策略实施后,必须对网民的反应予以追踪,最直接的就是时刻关注网络上与事件相关的帖子、评论以及新闻的情况。当网络舆情不仅没有呈现消解趋势反而更加激进的时候,则要再次启动信息汇集机制、事件研判机制、策略选取机制以及资源动员机制。反之,则启动事后恢复机制。(6)事后恢复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尤其是网络舆情的形成使事发高校内部生态平衡受到干扰,如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和学校声誉遭受的损失,必须采取措施恢复原有的平衡状态。回应机制的6个组成部分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具有很强逻辑关系,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回应机制示意图

2012年2月第32卷第2期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回应机制研究Feb.,2012Vol.32 No.23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回应机制运行

3.1 作为回应基础的信息汇集机制运行

信息汇集机制是整个回应机制运行的基础,其运行的顺利与否直接决定整个回应机制的效果,也决定着能否成功消解网络舆情。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当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后,相关的信息便会在较短时间内呈现在网络上,尤其当事件超乎网民意料的时候。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信息扩散的催化剂,它们的介入使事件信息扩散到现实和虚拟世界的各个角落,并引起网民的激烈讨论,新闻网站、网络论坛、私人博客、社交网站以及聊天工具等都成为信息的载体。信息汇集的主要工作就是关注和搜集各类载体上承载的信息和评论。事发高校内部师生员工对于事件本身的态度和意见也是信息汇集的重要部分。两类信息的汇集路径是有所区别的。舆情信息的收集要坚持质量和数量并重的原则。数量上主要由两支工作队伍来保证。面向校外传播载体的舆情核心团队,由校党委宣传部、新闻学院专家学者以及校舆情信息中心成员(如果事发高校未成立舆情信息中心,则可以将学生组织中负责宣传的人员纳入其中)组成。主要负责从网络海量信息中搜集与事件有关的信息,对于网民关注的热帖以及热门议题、各网络媒体以及知名博客的报道和评论要重点搜集;面向校内的舆情协助团队,由辅导员和主要学生干部构成。通过学生会干部监测学校BBS的动态,搜集在校学生对事件的看法;通过辅导员和班干部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舆情协助团队所搜集到的信息要及时上报至舆情核心团队以作汇总。质量上主要强调的是舆情核心团队要对所有的信息按某种方式分类汇总,如日期、帖子的关注度,网络媒体报道的倾向等,从而提高事件研判机制的运行效率。

3.2 具有导向功能的事件研判机制运行

事件研判机制的运行以信息汇集机制所搜集到的信息为依据,研判的结果对网络舆情回应策略的选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事件研判机制的运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信息进行鉴别,将歪曲事实甚至虚假捏造的信息单列出来,并判断信息的发出者是网络媒体还是网民个体,分析信息发出者的动机,将蓄意制造混乱的网民或者网络媒体与由于缺乏完整信息而产生误解的网民或网络媒体区别开来,从而为回应策略的选择提供支持;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度分析。舆情核心团队专家学者要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从原始材料中梳理和提炼出对回应策略选取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如从已有报道中发掘各大媒体的立场,找出对事发学校持中立尤其是支持态度的媒体;对网民的评论进行深入研究,观察是否出现网民评论泛化的现象,即网民的评论是否已经超出涉事高校本身而扩大到其他层面;对已有的主要议题和热点评论进行分析,总结出媒体和网民关注的焦点,找到解决事件以消解网络舆情的关键症结所在;形成研判书面报告。研判报告要突出重点,重视关键节点,要预测舆情走向以及事件发展的态势,从而使得回应策略的选取具有前瞻性和实效性。

3.3 决定回应方式的策略选取机制运行

策略选取机制主要是根据事件研判的结果以及高校拥有的资源状况选择合适的回应策略,不同的策略对应不同的回应方式。笔者通过对已有案例的研究发现,当前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后为避免受到过多的关注通常采取实质性的回应方式,即处理行为的实施者并积极满足回应对象的诉求。如2010年3月31日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书记车轧女记者事件 被媒体曝光后,武昌分校领导4月2日便召开董事会紧急会议,免除陈定友(行为实施者)职务,亲自向报社记者道歉,并对记者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武昌分校对事件的回应方式充分满足了报社、网民以及问题最初反映者三方的需求,从而避免了因网络舆情的极端化发展对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武汉大学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教训也使得实质性回应备受重视。武汉大学在处理张在元事件的过程中主要以法律为依据对网民和网络媒体的质疑进行被动型回应以化解他们心中的不满,由于解聘张在元的行为事实上是合法的,张在元家属的诉求便被武大所忽略,形式型回应也被武大所采纳,从而导致其面对道德指责的无力,事件相关网络舆情也不断走向并对武大造成较大困扰和损害。其实回应的方式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华科武昌分校与武汉大学在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所取得的截然不同的效果与他们策略的选取息息相关。武大在张在元事件中的被动局面便是策略选取的失误造成。策略的选取要遵循以下原则:效果最大化原则。所采纳的策略应尽可能满足主要诉求主体的需求以消解其对学校的负面情绪,使得诉求方对学校的认知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从而消解网络舆情,将学校遭受的损害降至最低;信息完备原则。主要是指学校在选取回应策略时要将事件相关信息尽可能完整的呈现在公众和媒体面前,避免其以爆料的形式出现而引起网民情绪的剧烈波动并最终致使学校处于被动地位。例外的是如果学校在对事态发展趋进行势判定后发现信息完全呈现会造成严重影响的话则要慎重考虑。前瞻性原则。所采纳的策略应该考虑网民和网络媒体未来可能的关注点,以将其消解在襁褓中。

3.4 决定实施效果的资源动员机制运行

资源动员机制是策略顺利实施的关键。从广义层面看,信息汇集机制的启动便可以视为资源动员机制运行的开始,此时资源动员机制发挥的是辅助作用,支持信息搜集工作的展开。而笔者所探讨的主要是作为回应机制核心组成部分的资源动员机制如何运行。资源动员机制主要由“内聚动员”和“外扩动员”[7]两部分组成。内聚动员的主要任务是充分调动学校内部的积极力量尤其是学生群体参与到策略实施中来。高校学生的爱校热情在事件的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活跃于各大网络论坛的学生群体能够及时发现事件信息并及时进行回应,他们的自组织回应能够降低学校的官方色彩从而使信息具有可信性和易接受性。学生群体的参与甚至能够直接消解正在形成中的网络舆情。在2010年8月份发生的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招生门事件 中,浙江学院并没有对事件作出官方回应(官方回应是指以事发高校的名义和身份相关信息)。帖子出现初期网民的评论也以指责该学校为主,浙江学院学生参与跟帖(根据网友的跟帖内容判断)后,“网友dd丢丢船”所的帖子中与实际情况不符的信息被挑选出来,网民的评论逐渐转向帖子主人“网友dd丢丢船”,使其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事件也因此渐渐平息。外扩动员的重点在于争取大众传播媒介的支持。与网络论坛相比,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的多层信息把关体系使其报道的新闻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并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大众传播媒介对突发事件的正面报道能够有效引导网民对事件的看法,其对议题的选择也有利于分散和转移网民的注意力。事发高校应该主动与在事件研判时发现的友好媒体进行沟通,使其对事件的报道以及对议题的选择尽可能配合学校的回应策略。高校也应充分信任这些友好媒体,告知其事件的完整信息。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争取所在地方政府的支持,运用政府的资源为网络舆情回应服务。

3.5 检验实施效果的事件追踪机制运行

网民和媒体以事发高校为中心发表意见和看法,高校的相关行为被不断放大,当事发高校为引导和消解沸腾的网络舆情而采取措施进行回应时至少可能产生两种结果:多方诉求得到满足,高涨的舆论开始衰退或者措施本身对网民和媒体起到刺激作用并推动网络舆情持续高涨。为此,高校对网络舆情采取回应策略后需要对网络社会的反应进行追踪。事件追踪机制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关注策略实施后网民和媒体对事件的态度进而为决策提供依据。高校采取回应措施后,部分媒体会以不同的新闻标题进行报道,关键词的选取基本可以看出媒体的立场。网民以新闻报道为基点进行的评论也反映网民对高校行为的满意度;检验回应措施的效果从而为类似事件的处理提供经验和教训。对于效果的考察主要依据媒体对事件的报道量和网络论坛帖子的数量以及网民对于相关新闻的评论数目是否有所增加。当三者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时则说明回应效果较好;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消解进行跟踪,重点监测可能出现的舆情反复现象。网络舆情衰退过程中,刺激性信息的输入往往会再次诱发网民的共鸣,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将使事发高校重新陷入被动状态。

3.6 促进系统平衡的事后恢复机制运行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社会便会出现与之相关的各种评论,由于所发生的事件往往与网民对高校原有的形象认知不符合,为弥补这种差异性带来的心理失衡,网民的评论往往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和负面性,从而对高校的形象造成巨大损害。而正在形成期的高校学生群体的价值系统和认知系统具有不稳定性,当他们通过网络接触到这些负面评价时,对学校的既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便会有所削弱。在这种情况下缺乏社会经验的部分学生甚至在舆情回应过程中以各种方式发泄消极情绪。然而,大多高校在处理因突发事件而形成的网络舆情时往往着力解决事件在社会系统中造成的影响以便尽快脱离舆论风暴中心以致忽略对学校内部生态系统的恢复。因此,必须依靠事后恢复机制的运行来促进系统的平衡,具体来说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学校应向在校学生表明其对事件的处理态度以及对网络舆论的态度,从而使得其明白学校的立场和苦衷并增进彼此间的理解;应借助各种形式让在校学生了解网络舆论的特点及形成过程以帮助其正确地认识网络上对学校的负面评价;通过与友好媒体合作策划积极网络事件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 讨 论

本文试图构建具有实践价值和普及价值的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回应机制,为高校应对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网络舆情提供相应的指导。该机制由信息汇集机制、事件研判机制、策略选取机制、资源动员机制、事件追踪机制和事后恢复机制构成,其目标是引导和消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将事件对高校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各子机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每个子机制的运行好坏不仅决定其他子机制的运行状态,而且直接影响整个回应机制的效果。在结合案例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当某个子机制运行发生偏差时,事发高校容易在网络舆情的回应中陷入被动状态并成为舆论风暴席卷的对象,如武大张在元事件。当然,这不意味着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必须严格按照回应机制所设置的流程进行,那就与本研究的初衷相背离。笔者所希望的是该机制能够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

[2]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79-82.

[3]方付建,王国华,徐晓林.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片面化呈现的形成机理――基于网民的视角[J].情报杂志,2010,(4):26-30.

[4]史波.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内在演变机理研究[J].情报杂志,2010,(4):41-45.

[5]史波.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及策略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7):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