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立法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规划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乡规划立法

篇1

关键词:城乡规划 管理制度 行政许可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是我国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如何规范这一工作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大课题。我们从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实际出发,根据《行政许可法》中的公开透明、加强监督、依法许可以及高效便民等立法宗旨,对规范城乡规划管理制度的行为进行以下的探讨。

一、依法行政是城乡规划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根据法律来进行行政的行为不仅仅是在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城乡规划制度进行完善,以及对人民参与规划管理权利进行保障的需要。同时,依法行政也是对城乡规划管理职能进行履行,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调控的需要。

第一,在城乡规划管理的过程中,由于行政机关和被管理者的地位不是完全对等的,所以,为了防止行政机关由于而有可能会侵犯被管理者的权益,需要对行政机关的权限以及管理职能等进行规范。第二,城乡规划在管理的过程中会涉及到社会和经济生活等的方方面面,所以需要对一些相关方面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从而保障社会的公共利益。第三,对管理过程中的方法及手段的利用进行规范,将其和法律手段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形成一个统一并完整的管理机制,这样才能有效的对城乡规划进行管理。

二、依法规范、完善城乡规划行政许可行为

1、完善城乡规划的公布及公众参与制度

公众参与城乡规划需要作为一个决策制度来实行,公众可以参与的内容应该涉及到城乡规划方案的编制以及规划实施的所有阶段。

(1)公众对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进行参与。公众在这一阶段的参与主要表现在利用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等方法来征求市民对城市发展和城市未来发展的建议及意见。

(2)公众对规划方案的评议及选择进行参与。公众对规划方案的评议及选择进行参与及确定最终的方案,实际上也是对政府决策的参与。它不仅仅是对城乡规划公正性及科学性进行保证的重要方式,也是公众对城乡建设进行管理的关键因素。

(3)公众对规划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在确定了城市规划方案以后,民众应该自觉的对城市中的所有建设过程进行监督,并监督城乡规划的管理部门,以确保符合城乡规划的管理制度。

(4)公众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反馈。实施城乡规划是一个长期、容易受外部因素影响且动态的行为,这就需要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需要各方面反馈来的消息。同时,城乡规划的行政主体需要给公众参与城乡规划提供便利条件。

2、对申请和受理行政许可的具体条件进行公开

(1)对许可的基本制度进行规定。《行政许可法》在第三十、三十二条中对许可事项公示、一次告知、当场受理、书面告知以及推定受理等制度都做了具体的规定,且也明确的规定了行政许可的受理条件。这些条件和制度的主题是公开,这就需要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在审查行政许可申请、示范文本等过程中充分的听取公众的建议及意见,并公开进行检测及听证等。

(2)对受理的具体条件进行规定。《行政许可法》第四条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据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第十六第4款规定:对行政许可的申请条件做出具体规定,不得增设违反上位法的其他条件[1]。

3、对行政许可审查决定的标准及依据进行明确

以前,虽然城乡规划管理部门不断的对其管理的专业性及技术性进行了强调,但是管理部门审查决定的方式一般是在内部进行论证及讨论,然后做出审查决定。虽然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很重要的,但是其管理行为必须符合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对其审查的决定的依据及标准进行明确,根据标准及依据对行政许可做出解释。

4、建立行政许可的听证制度

《行政许可法》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对听证程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行政许可法》第三十六条还规定了利害关系人制度的内容[2]。依据这个规定,行政机关的管理部门发现许可的事项可能与他人有着直接利益关系的,应通知利害关系人。利害关系人及申请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权力进行申辩及陈述。

5、对行政许可规定进行统一,并规定实施的具体时限

(1)对“一书两证”审发的工作时限进行规定。《行政许可法》第四十二、四十五条对行政许可的时限做出了明确的统一规定,最长时限为30日[3]。因为规划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例如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审批时,一般会与计划、国土、消防、卫生及劳动等部门有着关系,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必然是首先进行审批的部门,所以一定要对相应部门的工作进行协调。同时,一定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使审批工作按时完成。

(2)对“一书两证”实施的有效期限进行规定。在《城乡规划法》里没有有关“一书两证”有效期限的明确规定,这就很难实施管理。因此,我们建议根据《行政许可法》对其在地方立法或者行政法规进行规定。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并考虑有效管理,我们建议定“一书两证”的有效期限位2年,应该在有效期届满30 日之前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然后让主管部门决定是不是可以延续。

6、增加受处罚的违法行为类型

依据《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并结合城乡规划管理的实际工作,建议应该规定以下为违法行为:没有领到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就开始建设;没有按照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内容进行建设的;根据超过有效期的规划许可证来建设的。

三、目前急需加强及完善的工作

1、加强学习行政许可法及相关法律

城乡规划关系到城乡各个部门及各个阶层的利益,对各个方面的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存在着非常突出的矛盾,尤其是在行政许可法实施了以后,公众的监督权力很难得到保障。所以,建立一支素质高的规划管理队伍、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法治观念进行提高,使其可以准确的理解并执行行政许可法,从而取得公众对城乡规划工作的支持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2、清理和《行政许可法》相抵触的文件

现在,政府的所有部门都在积极的进行着清理与许可法相抵触的文件的工作。所以,规划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对清理本部门和相关部门文件而产生的真空和相关法律的冲突等问题进行关注,以防行政许可法实施的过程中带来的矛盾的出现。

同时对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进行有效的界定与清理,尽力的对遗留问题进行解决。

4、加快清理原审批项目

对原来的审批项目进行清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行政许可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产生有害的法律后果,产生恶劣后果的可能原因有审批时对法律的理解存在矛盾、审批的程序存在瑕疵等。

5、加强和政府的沟通以及相关部门的协调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需要全过程、全方位的对项目进行管理,这是因为城乡规划工作涉及到的法律和部门都很多。各个部门除了进行默契的配合,还要严格的进行依法行政,我们需要政府在行政许可改革时对相关部门和建设单位的建设行为进行协调。同时,这需要规划部门和相应的部门在行政许可的范围内进行良好的配合,应该在许可法实施之前就将这些工作做到位。

6、加快相关规划的编制,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审批以形成规划审批的依据

在《行政许可法》中对期限制度、一次告知制度以及责任制度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这就需要政府迅速并高标准的来提高其管理城市的水平,尽快的编制和出台城市规划方案,这不仅可以提高行政许可的质量和效率,还可以对审批人员的裁量权进行有效的减少。

参考文献

[1]城乡规划法解说.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年.

篇2

今天召开全市城乡规划工作会议十分重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指导性强。认真总结回顾20*年工作,全面安排部署2009年任务,对于做好今年全市城乡规划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是时效性强。这次会议是在我市“两会”刚刚闭幕不久召开的,*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城建、交通工作放在了突出位置,明确提出要全面启动“城市建设三年计划”,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并且对做好今后五年城建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城乡规划工作会议,就是要尽快贯彻落实好两会精神,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三是主题明确。这次会议紧紧围绕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特别是紧紧围绕加快实施城市建设三年计划这个主题部署全年工作,非常重要。

刚才*局长总结了20*年工作,肯定了成绩,指出了问题,安排了2009年工作,针对性强,任务明确,要求具体,措施得力,我完全赞同。会上,还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借此机会我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祝贺,同时,向多年来为全市城乡规划工作做出努力和贡献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敬意。下面,我结合实际,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进一步增强做好城乡规划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将是城乡建设和发展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一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升城乡规划工作在整个城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

首先,做好城乡规划工作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能否保持,更直接关系到在下一步的激烈竞争中能否占据主动、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一方面,*作为内陆欠发达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发展水平不高,资源储量不大,生产方式粗放等因素制约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构建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进程中,我市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将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将逐步升级,资源需求将持续增加。这就需要从规划入手,改善发展模式,实现科学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做好城乡规划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发展要落到实处,就必须以科学的规划作引领。抛开规划谈科学发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其次,做好城乡规划工作是指导城市建设三年计划的需要。城市建设三年要取得成效,达到预期目标,需要城乡规划作指导。需要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特色的原则,依据城市总体规划,高标准做好重要部位、重要地段、重要节点以及主要城市出入口和城中村改造规划,来指导城市建设三年计划有序推进,从而加快我市城镇化进程,改变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把河南的北大门规划建设得更加亮堂、更加光彩。

第三,做好城乡规划工作是加快村镇建设步伐的需要。近年来,一些县(市、区),包括一些乡镇,对村镇规划工作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工作力度在不断加大,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许多村镇缺乏规划,农民建房随意性大,布局不合理,以至于“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偶见新村、不见新貌”。希望各县(市、区)要引起足够重视,把村镇规划放在突出位置,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这项工作抓得越早越主动,越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越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越有利于广大农民朋友脱贫致富奔小康。

第四,加强城乡规划工作是切实关注民生的需要。城乡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群众创造高效、安全、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近年来,我们在为广大群众营造良好的宜居、创业环境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肯定。但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人民群众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对规划工作也愈来愈关注,这就对我们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城乡规划先行的思想,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扎扎实实地做好城乡规划工作。

二、强化服务,扎实工作,努力为实施城市建设三年计划提供规划支持

城市建设三年计划去年底已经拉开序幕,正在加紧实施。我市城建指导思想:老城区整治改造,让市民宜居;新城区进行组团式开发,建成现代城市。同时,积极探索科学保护古城的方法,做好古建筑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城市框架构思:往西,形成安姚公路工业走廊,主要是重化工循环产业集聚区;往东,利用*高速铁路车站的建设,规划*新城区;往南,谋划*寺新城区,逐步将学校、企业等建设项目依次摆放,最终实现*、汤阴一体化;西南部,规划为市民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区域。同时,还要利用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好城市水系;积极支持宾馆业、餐饮业发展,提高城市接待服务水平。实施好城市建设三年计划,要突出把握以下重点:

——突出城市品位,围绕“三阳开泰”,提升旅游城市水平。实施“六路三片区”建设工程,实施街景整治。*、*、*古城、*景观轴联系起来,实施人民大道、解放路等道路街景整治,对城市出入口进行开发改造、美化、亮化。既体现*悠久的历史文化,又展现现代化城市的建设风貌。

——突出区域交通枢纽,重点抓好安姚公路和安新高速公路扩建、*铁路客运专线、山西中南部铁路对外通道、林长高速公路、鹤辉高速等线路*段开工建设,努力打造国家级交通枢纽城市。同时,围绕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机遇,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路网,实施光明路、文明大道、平原路南北段、安姚公路、华祥路、永明路南段等道路改扩建等工程,完善中心城市交通路网,强化对区域内交通的辐射作用。

——突出宜居城市,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目标,在保证房地产市场良性发展的基础上,重点突破,优先实施重点建设片区和城中村改造。完善园林绿地系统建设和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开工建设丹枫园、钢花公园,全力推进殷墟国家大遗址公园建设。综合治理洹河、洪河、护城河及市内其它沟渠、坑塘,构建城市水系。同时,本着改善民生、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完善学校、幼儿园、社区、农贸超市、停车场及市政管网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整治占道经营、清理规范各种占道营业厅、书报亭,拆除违章建筑、临时建筑、破陋建筑和违章、过期户外广告等,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逐步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化。

——突出城乡统筹,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林州市区、滑县、汤阴县、内黄县县城,水冶镇和柏庄、白壁、*寺等卫星镇建设,努力构建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城市体系。

三、高度重视,强化责任,大力推进规划编制,为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奠定发展基础

现代化城镇体系是市委、市政府规划建设的“一个平台、三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要发挥龙头作用,加大编制力度,为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奠定基础。

——大力推进规划编制体系不断完善。当前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正处于报批阶段,要抓紧抓好;围绕城市建设三年计划,高标准制定城市分区规划和重要部位、重要地段、重要节点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安东新区、老城区保护和开发规划。完善城中村改造、街景整治等规划。特别加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力度,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使每项建设活动都在规划覆盖之中;要坚持高标准,面向国内国际公开招标,重金聘请一流的设计单位,引进先进设计理念,参与*规划,确保规划的高起点、大手笔、高品位。

——加快编制新区建设规划。建设“新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开发区,而是要打造一个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通过增长极带动周边发展,周边的发展又促进增长极进一步壮大,形成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加快发展的格局。

——推进工业集聚区规划编制。集聚区平台建设非常重要,是关系到我市今后发展的重要舞台。目前我市正在编制工业集聚区规划,各参与部门要积极支持,搞好协作,推进编制进度。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通过规划,提升产业集聚区对城市产业、人口、环境的承载功能,实现产业与城市发展相互推动,逐步形成集聚促进就业、就业创造消费、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发展机制。

——加快村镇规划建设步伐,促进村镇经济建设。在村镇规划建设中要特别注意:一要突出“中心”和“核心”,即突出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促进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二要尊重农民意愿。三要遵循客观规律。不搞“一刀切”,不盲目攀比,不超过实际承受能力。四要体现“个性”,不能千镇一面。五要体现城乡统筹。六要保护耕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做到土地占补平衡。七要延续文脉。把文化资源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和对策。八要体现生态优先。九要抓好工程质量。十要强化目标意识,健全组织,充实人员,确保按要求完成目标任务。

四、加强领导,创新机制,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工作整体水平,为城乡建设提供坚强的规划保障

一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意识。首先,县(市)长是城乡规划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城乡规划先行的思想,把城乡规划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其次,要为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带头学习规划,认真执行规划,支持、理解城乡规划部门工作,当好他们的坚强后盾,为城乡划部门敢于坚持原则,大胆工作,秉公办事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其三,要为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政府要把规划编制经费列入年度政府财政预算,加大对规划工作的投入,保证各项规划及时编制。

二要加强监管,落实部门责任。首先,要依法行政。规划审批和规划内容调整都必须严格按程序进行。其次,要超前谋划,在编制中要体现民本性,把握规律性,突出独特性,确保权威性。其三,各级规划执法部门要加大规划执法巡查力度,坚决查处违法建设行为,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研究

1 规划管理的意义

1.1 规划管理面临的挑战

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一是传统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价值认识不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城市建设资金短缺;二是传统的规划管理强调的是计划性和强制性,若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进行管理,则投资商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容易影响投资商的积极性,若规划执法不严又容易产生各种腐败现象;三是城市规划代表的是城市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目前我们低规格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有的城市还没有独立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难以承担起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协调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关系的职能;法人之间以及多种经济法人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1.2 规划管理如何适应新形势

首先,要树立规划的资源意识。城市规划不仅是一种重要资源,而且是一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资源。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使用权的取得主要通过有偿出让、转让。土地出让转让的关键是土地价值问题。尽管影响土地价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就具体某一块用地来说,它的价值往往由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情况和城市规划确定的开发条件来决定。《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服从城市规划”的规定,明确了城市开发用地的性质、功能和容积率等开发要求由城市规划来确定,这些开发要求直接左右着开发效益。因此,通过城市规划的科学测算,合理确定开发商与城市政府收益分配比例,可以为政府筹集大量的建设资金。具体地说,城市建设中容积率的提高、原有建筑的加层、“破墙开店”等用地性质功能的改变都可以产生很高的级差收益,但这不是项目开发本身产生的,而是政府长期基础设施投入的结果。这些收益不能全部纳入开发商的口袋,而要通过规划的手段,使政府基础设施投入产生的收益回流到政府的口袋中,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城市规划直接创造了经济效益。

其次,要把市场机制引入城市规划,规划管理要靠“两手”。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方式按价值规律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方式,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力要素流动和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机制对形成城市土地市场和带动城市建设起了十分重要的的作用。在这种运行机制下,如果城市规划不利用市场调节这只“无形的手”,就无法对城市建设实施有效的调控。当然,城市规划工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政府行为,无论在什么体制下都是以政府的管理或干预的形式维护公众利益的一种社会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商追求的是最高最大的利润,这种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求往往会造成对公众利益的侵害。市场土地供给的有限性与价格的上涨趋势也往往会导致土地投机活动。市场调节的结果也往往只使直接经济效益高的项目吸引了很多投资者,而维护城市正常功能的绿地、道路交通设施等公益事业仍然难以吸引投资,只能依靠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城市规划的调控来加以解决。如不加以控制和引导,市场机制很容易导致城市建设的盲目性和城市功能失调。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管理工作既不能单靠行政手段进行控制,也不能仅靠市场调节进行规范,而要靠“两手”,一是行政法规“有形的手”,二是市场调节“无形的手”。

第三,城市规划要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当前城市建设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设资金问题。有资金才能改造城市,没有资金城市就难以发展。所以.城市建设资金问题,是我国乃至世界所有的城市市长所关注的问题。没有建设资金,规划得再好也没有用。在国际上,城市建设资金一般有三个来源:一是税收,西方国家都是用税收来搞城市建设的。像日本大版市1996年的建设资金是1500多个亿,还说不够。二是级差地租,以土地来挣钱,比较典型的是香港。三是各种收费,增加城市积累。就我国来说,税收不是我们的办法,规划费用也不是办法,国务院早已三令五申,不许乱摊派。地方政府唯一能掌握的是级差地租。级差地租用不好,城市就不能发展;级差地租用得好,城市就会发展。

2 规划管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规划管理因其工作的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周期性、对投资环境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引导 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引导通常通过公共政策制定、规划的编制和规划信息的管理来实现。通过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对城市的自然资源进行配置,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提出要求,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作出安排、对城市功能进行布局、对城市土地的开发方式(序列、时间、开发强度等)作出规定。

调控 城市规划管理是政府对经济实行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一方面,城市规划管理可以协调不同利益主体(如政府与投资者、投资者与投资者、投资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城市规划管理可以控制投资开发火向、结构、空间、速度、节奏,它对投资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规划编制、规划政策和规划项目的审批来实现。例如、以商住楼为主体的房地产投资过猛时,可以通过严格限制其它用地性质改为商住楼用地性质、严格控制商住楼用地的开发强度、严格要求商住楼规划设计质量、严格履行审批程序等措施对其抑制。

规范 投资行为是一个市场行为,而没有规范的市场行为只会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和投资的失败。规范的市场才能使投资者(尤其是中长期投资者、境外投资考)有安全感。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行为的规范作用是通过规划编制管理、规划审批管理和规划考察管理来实现的,它告诉投资考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如果投资者犯规,则将受到纠正。

保障 投资是有风险的,这种风险来自许多方面,其中一个风险来识于他人对投资者利益的侵犯和损害。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者合法利益的保障作用通过规划审批管理和规划监察管理来实现。例如,当投资者已获得菜一块土地开发的合法权力时,他人在该块土地上违法进行建设,导致投资者在资金、机会、土地等方面的损失,这时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就是对投资考合法权益的保护和对违法者的惩罚

服务 投资需要服务,这种服务来自各方面。规划管理也是一种服务,它对投资者的服务主要通过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服务宋体现。规划局机构设置和运转效率、规划管理人员的服务质量优劣、规划局形象好坏等等,都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心理行为和投资效果。例如,规划管理人员的腐败会直接增大投资者的成本,增加投资风险;反之,良好的服务会增加投资考成功的机会,减少投资失败的可能。

篇4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定位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1999年国家教委对地理科学的专业设置进行新的调整,由原来以学科分化为特征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专业,调整为以学科层次为基础、学科综合为特征的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三大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资城专业)是属于地理科学中应用层次的专业。目前,全国有76个院校开设这个专业,大多数是依托本校原有的地理科学、环境科学、测绘工程或城市规划等学科基础开办的。

1 资城专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专业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存在矛盾

在国家专业目录中,资城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专门人才。该专业学制四年,属于本科阶段的教育。从目前市场需求看,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用人的学历门槛不断提高,需要的至少是硕士研究生以上的高级专业人才,而政府机关容量更是有限,对人才的学历要求也逐年提高,现在也开始向硕士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人才倾斜。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最大的问题是在市场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而这个问题的产生并不是学生个人努力不够,而是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存在矛盾所致。所以资城专业对口就业困难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专业定位过高,脱离市场需求必然影响该专业的发展。

1.2专业方向不明确

在国家专业目录中,资城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和规划科学,其主要课程:地质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国土规划、地图学、遥感应用、管理科学、环境科学、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水资源计算与管理、生态环境规划、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等。主要学科与主要课程的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横跨了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四门学科的内容,而这些不同学科课程之间缺少一个核心,缺乏一个主导方向,它们之间是一种简单组合,缺乏内在的有机的联系。课程设置范围广而不精,缺乏主干方向课。很多学校在开办此专业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目前解决这个问题主要的方法是结合本校相关学科的实力,开设若干“专业方向”,南京大学就为该专业开设了“土地管理和房地产方向”和“旅游规划管理方向”。这方法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问题。但是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这些方向在国家专业目录中都有特定的专业,学生毕业时必然会与其他相近专业的学生发生就业竞争。例如资城专业“旅游规划管理方向”学生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在竞争中资城专业学生由于受到本身专业课程设置的限制,无论是在专业基础还是在实践能力上明显不占优势。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所以资城专业发展的出路必须立足本身专业优势,明确发展方向。

1.3专业与社会接触太少

资城专业与社会接触太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市场宣传力度不够。资城专业从1999年开始招生到目前将近十年了,已有好几届学生毕业,但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尚不认识该专业,也没有相应的用人需求,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困难。同时,由于该专业是一个新专业,在招生过程中,熟悉该专业的学生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专业招生的生源和质量。(2)教学过程中与社会接触太少。学校和社会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社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需求无法反馈到学校,以至于学校在调整课程体系时,往往仅从学科体系角度,课程设置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学生在四年学习过程中,接触社会、接触就业市场的机会太少,有的学生甚至到了大四快毕业了,还弄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该学什么,能干什么。

2 资城专业发展的新定位

基于上述分析,要解决该专业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拟调整培养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制定配套措施。

2.1资城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

在市场条件下,资城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调整应该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社会需求规定了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而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又制约着课程体系的设计。

资城专业是本科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定位应该以企业和基层事业单位为主,这些单位对人才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资城专业的定位应该从管理层次上升到规划层次,由培养城乡管理型人才向培养城乡规划型人才方向转变,其次考虑到该专业的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学科背景优势,资城专业的培养目标拟侧重培养掌握3S先进分析技术工具有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理念、具有扎实的区域和城乡开发与规划的理论基础,能在城乡基层行政和企事业各单位从事区域规划、城乡规划、经济策划的应用型人才。

2.2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设计的,培养目标调整了,课程体系也应做相应的调整。新的课程体系主要拟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该课程体系只包括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不包括公共课),具体课程设置见表1。

2.2.1理论教学部分

理论教学部分的课程拟按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来设置。

(1)学科基础课拟以地理学的基础课(如地质学、气象学与气候学、自然地理学、可持续发展导论、地理信息系统等)为主,辅以环境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拟按三条主线设置:① 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如自然资源学概论、土地评价与土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城市规划与大气环境、旅游开发与利用、区域生态与环境保护等课程。 ② 经济发展,如区域经济学、城市开发导论、城市经济学、农村经济学等课程。③分析技术和绘图技术,分析技术侧重于理科的数理分析和地理学的3S技术,主要课程拟设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GIS软件应用等;绘图技术拟侧重于计算机辅助制图,主要课程拟设AutoCAD应用、规划效果图制作等。

(3)专业课的设置。专业课拟以规划作为核心内容,考虑到背景学科的优势和市场需求,资城专业的规划拟侧重于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这三个方面,主要核心课程拟设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概念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等。

2.2.2实践教学部分

对于培养规划型人才的专业目标,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安排的实习课程拟设区域规划综合实习、城市总体规划综合实习、村镇规划综合实习、城市详细规划综合实习等。

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上课程的系统学习,资城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备运用3S技术手段分析和研究能力,资源环境的分析和评价能力,区域和城乡规划能力,理科学生应有的通用能力。

2.3专业发展主要配套措施的制定

为了较好地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必须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

2.3.1增加专业类课程课时比重

专业类课程主要是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类课程的深度,直接影响该专业的教育质量。过去资城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课深度不够,面广而不专,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现在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能力非常看重,专业能力强弱直接影响学生就业机会。专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一整套的专业课程来保证。所以在新的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需加重份量。保证专业类课程课时有三种方法:(1)调整该专业整个课程结构,精简公共课课时。(2)课内教学和课外自学相结合。重要的有难度的专业类课程采用课内教学方式,难度不大适合自学的课程安排给学生课外自学,可以通过布置作业或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完成,同样能保证教学质量和预期教学效果。而且这种方式不仅能解决专业课时紧张的困难,还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自学和科研能力。(3)调整学制。目前该专业学制为四年,在实际教学中,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上学期英语、政治、数学等公共课占了很大的比重,第四学年上学期学生准备考研和找工作,下学期主要是生产实习和做毕业论文。所以虽然理论上有四年的专业学习时间,但实际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两年都不到。借鉴工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学制,可以将资城专业学制由四年调整为五年。

2.3.2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管理型人才时,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不高,当我们把专业定位为规划型人才培养时,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必须大幅度提高。动手能力的培养依靠实践教育。加强实践教育的主要途径拟通过为主干课程配置相应的综合实习课或者拟在课程内部设置相应的实习课。通过各类模拟规划实习,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课堂学习效果,促使他们提高学习质量;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3.3增强与社会的联系

加强与其他兄弟院校之间联系,积极开展教学和科研的合作。加强与科研机构和规划设计单位展开合作,建设实习基地,送学生去实习,送老师去培训。面向基层行政单位开办城乡规划培训班,利用高校良好教育资源服务社会;和他们展开项目合作,指导和服务地方建设;向他们了解人才需求情况,为改革教学方案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可靠依据。

3 资城专业发展前景展望

3.1新农村建设给资城专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农村一直都是传统规划的盲点。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乡村的背景是以自然环境为主,所以乡村规划除了传统规划涉及的内容外,还涉及农业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科学等问题,而这些都是资城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3.2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迫切需要绿色的城乡规划师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全球进入了新一轮能源危机的周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一个高耗能的模式,能源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尤为重大。中国经济连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取得的。

传统的城市规划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所以造成今天城市环境不断恶化。我国现在和将来迫切需要的是把环境效益放在首位的注重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绿色规划师。而建立在地理学、环境学基础上以资源可持续开发和环境保护作为其根本规划理念的资环专业正顺应了这种需求。

3.3与工科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相得益彰,完善规划领域人才结构

城市规划学作为一门学科脱胎于建筑学,我国城市规划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全部是以建筑学为学科基础。国内规划领域的人才亦以工科类的城市规划专业居多。工科类的城市规划专业在形体规划、详细规划领域,它的建筑学的学科背景,手绘制图功底,景观设计等方面有它明显的优势;但在总体规划领域以及更宏观规划领域,掌握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学、管理学知识的资城专业不论是学科基础还是技术手段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从表2可以看出,城市规划专业的优势领域是城市设计和城市详细规划,资城专业的优势领域是区域规划、村镇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我们国家的规划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从区域规划到城市规划再到村镇规划,门类齐全,特别是区域规划和村镇规划刚刚起步,这些工作需要各学科人才参与,资城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各有侧重,各有优势,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携手合作定能为我国社会建设、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

总之,资城专业通过对培养目标的调整,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保障措施的实施,必然会在规划领域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摆脱目前进退维谷的局面,未来的发展前景将是广阔的。

参考文献

篇5

 2015年11月根据《定西市人民政府关于岷县综合执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批复》(定政函〔2015〕116号)批准,我县实行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我局执法职能由原来的8个方面47项扩展到目前的15个方面525项,内容涵盖了城市管理、农业、畜牧、农机、林业、水务、水保、乡村路政、违法用地等多个方面,面对新增加的工作,全体执法人员本着“学好新业务、不忘老本行”的精神,直面矛盾,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在摸爬探索中各项工作取成了初步成效。由于时间关系,其它一些常规工作我不再赘述,现就几项重点工作向各位领导作以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是进一步厘清了内部机制、充实了执法人员。改革后,根据三定方案,及时调整了各股室队人员,进一步优化组合,科学合理地增设了机动中队、综合股。并根据工作需求和执法办案实际情况,设立了办案室及涉案物品保管室,确定了保管人员。在县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积极协调各方力量,购置了4辆执法电辆车,从车头到车尾方向统一喷涂了“综合执法”字样,在日常检查工作中,起到较好形象宣传作用。为了配合执法工作全记录的要求,配备了摄像机4台,执法记录仪40部。同时在县上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于去年5月,招聘协管员20名,从其他县直部门划转执法人员4名,10月份从各乡镇选调执法人员10名,共充实执法人员34名,有效解决了执法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

二是城区市容市貌工作进入常态化。通过建立错时上下班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对重点区域、重点地段实行全天候、不间断巡查等方式,特别是20名协管的加入,巡查力量的加强,现在基本做到了无缝隙、全天候监管。同时多次联合县公安、工商、食药监等部门对重点区域进行了联合执法,对市民反映强烈的面行、大南门、人民街、县幼儿园通道、人民公园等占道摊贩突出的地段进行了集中整治。在市容市貌管理工作中我们一贯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推进城区市容市貌管理工作进入常态化。

三是违法建设查处工作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拆违工作呈现以下新气象:一是拆除数量多。二是首次拆除永久性建筑物。三是首次拆除多层违法建筑物。四是首次一天拆除多座违法建筑物。五是首次出现当事人积极配合、主动拆除。去年12月我局对212线寺沟过境段(火车站对面)林某下发了责令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后,当事人也认识到了自己的违法行为,主动拆除框架结构违法建筑物6间。六是强力强制拆除违建,彰显法律法规尊严。于2016年12月23日由我局牵头对位于岷阳镇陈家崖村北门大桥西侧齐某12间违法建筑物予以依法强制拆除。在依法强制拆除了齐某违法建筑物的震慑下,周边8户违法建设户也自行拆除了违法建筑物。七是从源头上综合治理,对已建成的违法建筑,协调供电、供热、工商、食药等办证部门采取限制措施,综合执法链条予以延伸。八是从制度层面有了保障。成立了全县违章违法建筑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办、政府办出台印发了《违章违法建筑整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近期我局对已青年林袁爱宗砂场内修建的14户违建户进行了约谈,下发了相关文书,正在制定实施强制拆除的相关方案和应急预案,近日汇报县政府后将依法予以强制拆除。

四是非法采砂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第一时间制定专项整治行动方案,联合公安、水务、国土资源等相关职能单位,对重点乡镇的非法采砂行为进行联合执法,全县共有非法采砂企业(场、点)102户,截止目前,已全部依法取缔,依法扣押采砂船12艘,装载机1台,共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78户,已缴清39户,共收缴罚款200余万元。有效遏制了非法采砂行为的势头,维护了良好的砂石资源开发秩序。

五是执法办案程序进一步规范,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结合综合执法工作实际,建立一些制度,包括机关考勤、案件办理、票据管理、公务用车、印章管理、值班制度、信息报送、财务管理、收发文管理、物品采购等各个方面。明确了关键岗位、每项工作、每名执法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分工。同时结合年初开展的“三查三治”纪律专项整治行动和“明察暗访督查年”活动,重点解决了执法人员纪律作风方面存在的“庸、懒、散、慢、混、拖、卡”和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初步形成了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内部运行机制。但就效果而言有些制度的目的和作用还是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如分管领导对分工没有亲自抓、具体任务落实不彻底、新划转职能没引起高度重视、督考合一的督查机制还不够完善等等,造成了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出工不出力的现象,这些问题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尽快解决,全面落实,发挥作用。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今天,县委、县政府首次召开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座谈会,表明了县委、县政府对加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接下来,我们将以本次会议精神为契机,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结合全国城管队伍“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活动,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任何工作归根到底是人的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是搞好城市管理工作的基础,我县城市管理工作滞后的原因之一就是城市管理执法队伍长期存在厌战、畏战情绪,不作为、慢作为以及庸、懒、散、慢等不良习气抬头,导致队伍执法水平低、能力素质差,城市管理效果不佳,所以,提升队伍素质,提高执法水平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要继续以正在开展的“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和“明察暗访督查年”活动为抓手,从教育培训、队伍管理、执法规范、监督考核等方面,强化制度机制建设,探索建立督考合一的督查体系,用有效的机制保障,来保证队伍正规化、执法规范化、管理科学化和市容精细化。

二是坚持守土有责、履职尽责,充分发挥城市管理工作的生力军作用。抓好县城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工作,我们是主力军、排头兵,这一点毋庸置疑,理应挑起担子,会后我们将进一步鼓舞士气,提高责任意识和办事效率,按照住建部倡导的‘721’工作法,70%的问题用服务手段解决,20%的问题用管理手段解决,10%的问题用执法手段解决。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灵活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行政指导等非强制行政手段,下大力气在全面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流动摊贩占道经营、违法建设乱搭乱建、道路抛洒滴漏、工地扬尘污染、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噪音污染、户外广告设置、乱贴乱画等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让群众可以看的见、得实惠,从而用实际行动来提高群众的认可度。

三是继续直面现实,勇于担当,当好“办公室主任”。城市管理对我县而言,既是新问题也是老大难,一方面,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严格依法办事,把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力用足、用够,用到位,以保证城市管理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管理工作的特殊性,会出现一些执法依据不足甚至法律空白区的现实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勇于探索,敢于担当,深刻把握和理解县委政府对城市管理的意图,不等不靠,实事求是的解决存在的问题。特别要在近期对个别无视法律尊严,挑战政府权威的违建户,坚决彻底的予以依法拆除。

四是实现重点难点突破,加大对市容市貌和违法建设的管理力度。城市管理工作,重在一个干字,小干大难,大干小难,不干更难,我们将尽快探索实现网格化管理,最大限度调动每个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一方面继续加大对市容市貌的常态管理,落实长效机制,并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严管重罚,巩固好管理成效。另一方面继续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力度,争取把违建遏制在萌芽状态,保证县城各项规划的顺利实施。

五是积极衔接将综合执法改革工作落实到位。一是根据中央、省、市、县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全面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城市管理新模式、有效建立城市管理新机制,争取将农、林、牧等部门的机构和人员划转到位,解决我局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职能交叉、范围划定不清的问题。按照方案要求,加快推进划转,尤其对职能部门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快划转力度,确保综合执法各项划转工作准确、彻底。二是进一步理顺运行机制,盘活乡镇综合执法所的职能和力量,使其正常运转,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执法所的职能作用。三是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争取给各乡镇综合执法所配备必要的执法装备。如执法车辆、执法取证设备和执法人员服装等。四是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和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对执法行为进行记录并归档,实现全过程留痕,可回溯管理。

六是广泛开展舆论宣传造势,赢得市民理解支持。继续以舆论宣传为主要抓手,进一步拓展与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合作与沟通,积极向广大市民宣传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工作程序等与城管执法工作相关的事项。积极开展“城管宣传进社区”、“城管知识进校园”和“城管志愿者”等活动,打造城管与市民互动的平台。通过媒体曝光不文明行为和脏乱差现象,引导市民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动员和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卫生创建和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全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

篇6

为了保护现有耕地,限制使用实心粘土砖,加快我市墙体材料革新步伐,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意见的通知》〔京政发(1993)4号〕的精神,制定了北京市《关于收缴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的管理办法》,现予颁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关于收缴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的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限制使用实心粘土砖,加快墙体材料革新的步伐,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意见》文件的通知(京政发〔1993〕4号文,以下简称“通知”),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设计、施工和建设单位,要优先采用新型墙体材料和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促进建筑业的技术进步。

第三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扩建和翻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在目前情况下,除内、外墙不使用实心粘土砖的现浇、预制钢筋砼结构外,其它结构建筑工程,均由建设单位依照“通知”和本办法缴纳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

第四条:收缴的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作为市财政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专项基金(以下简称“基金”),在建设银行设“基金”专户。

第五条:建设单位所缴纳的“限制使用费”,纳入工程投资概算内。这项基金不得做为设计、施工取费和其它纳税的基数。

第六条:缴纳标准,按每平方米建筑计算:

工业生产性建筑按单项工程每平方米建筑缴纳六元;

民用建筑按单项工程每平方米建筑缴纳九元。

第七条:建设单位在向规划部门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同时交纳。

1.由市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节能墙改办)委托规划部门设专人负责收缴。使用专用收款凭证(一式三联)。

2.规划部门凭建设单位的已收缴款凭证,办理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3.规划部门将每日收款全额送存建设银行设立的“基金”专户。

第八条:市财政局委托建设银行设立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基金”专户,作为专项“基金”收支核算总帐户。

建行经办行于每月10日前将上月收缴、支出“基金”情况书面报告市节能墙改办。

第九条:对已缴纳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的工程栋号,经变更设计,施工采用了新型墙体材料(除实心粘土砖外,均视为新型墙体材料),结构工程完成后,建设单位持设计、施工单位出具的证明及原专用已收款凭证,向市节能墙改办申报,经核实后,进行返还。

1.返还标准:按该工程已缴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数额,只外墙未使用者返还40%;只内墙未使用者返还50%;内、外墙均未使用实心粘土砖者返还90%。

2.依据返还数额,由市节能墙改办开具专用返还单,由建设银行“基金”专户支付、返还建设单位,作为降低工程投资。

第十条:“基金”的使用,实行有偿和无偿使用。除必须保证第九条规定的返还外,主要用于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的科研、试验、制订规范、标准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推广应用、奖励、重点新型墙体材料发展项目的银行贷款利息补助及有关管理费用等。具体使用手续实行预算方式管理。

1.由项目的主承办单位提出,经主管部门批准的项目预算,对其中需要由“基金”支付的数额,向市节能墙改办提交书面申请(附项目文件一份)。

2.市节能墙改办经审核提出意见,报领导小组审批。

3.市节能墙改办根据领导小组批准的项目和金额办理批准使用“基金”通知单。由建行经办行“基金”专户支付。

4.已批准使用“基金”的项目完成后,主承办单位要向市节能墙改办报告结果。

第十一条:市节能墙改办,设专职机构负责组织“基金”的收缴、存储、使用等综合管理工作。并向领导小组会议报告年度执行情况。

第十二条:本项“基金”是推进全市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的专项资金,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挪用。市财政局、审计局、建设银行要对“基金”的收缴、使用、返还等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对不按本规定缴纳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的建筑工程和拒不执行市建委、首规委(90)京建材字第269号《关于在围墙建筑中禁用粘土实心砖的通知》的围墙工程,规划部门不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委不批开工证,银行不予拨(贷)建设工程款。擅自开工者,市有关主管部门按违章施工处理。

对收缴、返还、使用管理工作中违犯规定,弄虚作假,截留挪用、贪污受贿者由市有关主管部门查处,触犯刑律者,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四条:对积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进行墙体材料革新、推广节能建筑成绩突出的单位、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推广量大和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成果项目实行重奖。

有关奖励标准、奖励范围由市节能墙改办提出意见,报领导小组批准。

篇7

关键词:城乡规划;听证制度;法律

中图分类号:F29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160-03

听证制度(hearing system)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决定前,由行政机关告知决定理由和听证权利,行政相对人表达意见,接纳证据的程序所构成的一种法律制度[1]。它源于英美普通法中的自然公正原则,即任何人或团体在行使权力可能使别人受到不利影响时,必须听取对方意见,每个人都有为自己辩护和防卫的权利[2]。

听证制度最初适用于司法领域,称为司法听证(judicial hearing),后来逐渐扩展到立法领域,称为立法听证(legislature hearing)。20 世纪初,随着行政权力的不断扩张,听证程序开始在行政领域得到运用,称为行政听证(administrative hearing)。行政听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听证是指行政机关在制作行政决定的过程中征求有关利害关系人意见的活动;狭义的听证则仅指听证会,也叫正式听证(formal hearing),即行政机关为了合理、有效地制作和实施行政决定,公开举行由利害关系人参加的听证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活动[3]。

一、听证制度在城乡规划中的适用情形

从各国行政程序法关于听证制度的规定来看,对于听证适用范围的规定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对于听证适用的情形完全由行政程序法之外的单行法律规定,即具体在什么情形下适用听证程序由单行法律规定,而有关听证程序的具体规定则在《联邦行政程序法》中作出。第二种是由单行法律作出规定之外,行政机关也可根据需要自行决定是否适用听证程序,如韩国。第三种则是采用列举适用情形和赋予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相结合的做法,如日本《行政程序法》的规定[4]。由于中国目前尚未制定行政程序法,虽然新修订的城乡规划法第26条和第50条对于听证程序的适用情形作出了概括式的规定,但是对于听证程序的细节方面并未作出规定,可见未来在制定城乡规划立法时有必要对听证制度的具体程序在实施细则或有关行政法规中加以明确规定。

至于城乡规划在哪些阶段和事项中应当适用听证制度,从目前世界各国和中国有关立法中听证制度的规定来看,听证主要有三种类型:立法听证(包括国家法律和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听证);行政决策听证(包括行政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抽象行政行为、政策的听证);具体行政行为听证(包括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给付等行政处理决定的听证)。结合以上听证类型的划分,可见城乡规划涉及的内容十分复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阶段类似于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应适用行政决策听证的方式,而规划的许可和实施阶段关系到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实现,应适用具体行政行为听证方式。因此总体来说,对于城乡规划的各个阶段都应设立听证程序,使它成为相对方的一项权利。但考虑到所有的城乡规划的程序中都适用听证程序可能会影响行政行为的效率,可以参照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的做法,将城乡规划中的听证制度区分为正式听证与非正式听证两种方式,对于城乡规划中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的编制、审批等阶段,由于其制定的规划内容较为抽象,并未直接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可以采取非正式听证的方式,如听取意见,召开座谈会、论证会等;而对于城市规划中的详细规划的编制和规划的许可、实施阶段中行政机关采取的具体行政行为,对一定范围内的相对人利益产生影响,应当适用正式听证的方式。

\二、排除听证适用的特殊事由

公众参与应当成为城乡规划程序中的一项基本原则,但是法律明确规定排除听证程序的适用时,应当适用该法的规定。如德国《联邦行政程序法》第28条第1款规定:“干涉当事人权利之行政处分作出前,应给予当事人对与决定有关之重要事实,表示意见之机会。”但是如果根据案件的情况,没有听证的必要的,可以不举行听证。特别是在下列情况下,行政机关可以免除听证:(1)于急迫的情形,或为公共利益有必要应立即决定的;(2)如举行听证将难遵守对决定有重大关系的期限的;(3)官署拒绝当事人的请求,而且对当事人在申请或声明中所作的关于事实的陈述,作出不同的对其并无不利的认定的;(4)官署作一般处分,或作大量相同种类的行政处分,或通过自动机器设备作出行政处分时,不适用听证;(5)行政执行时所采取的措施;(6)与公益的强制性要求相抵触时。日本、葡萄牙、韩国、澳门地区等国家和地区也采取了与德国相同的做法。

中国城乡规划立法中应当明确哪些情形不适用听证程序,总体来说,举行听证会的事项应当是涉及公民较重要利益且利害方有较大的分歧的事项,结合外国行政程序法的规定和城乡规划的特点,笔者认为,中国城乡规划立法时可以考虑作出列举式规定,排除适用听证的情形包括:(1)规划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2)规划事项关系重大公共利益,且规划实施具有紧迫性的;(3)规划的制定、实施对于相关人没有产生不利影响的;(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不适用听证的情形。此外,对于涉及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的编制行为等对相对人利益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抽象性行政行为,可以参照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宜采用非正式听证方式,而不需要适用严格的正式听证程序

三、听证制度中的当事人和参加人

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是当代行政程序法发展的基本趋势,在听证程序方面,有关利害关系人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对利害关系人范围的确定从中国立法及司法实践来看,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必然是一种直接的、严格的权利义务关系,具体行政行为只有对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已经产生或将会产生实际影响时,才能被认定为有利害关系;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对于利害关系人的认定并不是看行政行为对相对人利益是否产生法律上的直接影响,而应当扩及到凡是因规划行为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人,都应当认定为利害关系人。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将间接利益相对人排除在听证之外不符合公正原则,与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的理念也不一致。而对于有直接利益影响的人和间接利益影响人也可以进一步作出区分,前者一般称为当事人,后者被称为参加人。从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看,参加听证的利害关系人有逐步扩大趋势。如美国哥伦比亚特区上诉法院认为,“为了保证听证能够有效率地进行,方法不在于排除有权参加听证的利害关系人,而在于控制听证的进程,要求所有参加听证的人不偏离所争论的问题,不提出重复的或无关的证据。”[5]

各国行政程序法对于听证中当事人和参加人的规定也有所不同,有的对当事人和参加人分别作出规定,如日本《行政程序法》第17条第1款规定,听证主持人认为有必要时,对当事人以外之人,依该不利益处分所依据之法令认为与该不利益处分有利害关系者,得要求其参加该听证程序或许可其参加该听证之相关程序。有的则将当事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了参加人在内都由行政机关依申请或依职权,通知其参加为当事人,如德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对当事人的界定。德国《行政程序法》第13条规定则采用了听证参与人的概念,听证参与人包括:(1)申请人和被申请人;(2)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拟指向的或已指向的人;(3)行政机关拟与之或已与之订立合同的人;(4)行政机关可依职权或应请求,通知可因行政程序结果而损害利益的人作为参与人;(5)程序结果对第三人有影响的,应其请求亦应通知其为参与人;行政机关知道该等人的,应在行政程序开始时即对其作出通知。所以,中国在城乡规划立法中应当明确听证程序当事人与参加人,范围包括一切受规划直接影响其利益的人和因规划实现产生不利影响的人。

结合各国行政程序法的规定,城乡规划听证程序中的当事人一般应享有以下权利:(1)获得相关规划信息的权利。可以由规划机关在拟定、初步决定时发出公告,也可以由当事人申请获得,公告和申请内容一般应包括听证所要涉及的主要事实和法律问题。(2)委托人的权利。城乡规划的内容既涉及很多技术问题,同时又涉及事实认定和法律问题,因此,应允许当事人和参加人委托专家进行论证和律师。(3)陈述意见和提出异议的权利。听证的内涵即体现为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因此,当事人有权陈述其意见并可提出异议,对于异议听证机关应当在限期内给予书面答复。(4)提出证据和质证的权利。证据是行政程序的核心问题,行政决定要根据被听证主持人所接受的证据作出,因此,当事人应有权提出证据,并对不利于自己的证据进行质证,以防止行政机关只根据一面之词作决定[5]。

四、城乡规划中听证制度的主要内容

按照上文关于城乡规划听证程序的分类可以将听证程序区分为正式听证和非正式听证两种形式。然而,城乡规划中的听证程序与一般的正式听证程序相比,又存在特殊性,一般程序中的正式听证程序主要涉及一个行政机关与一个或少数几个当事人的关系,而城乡规划事项不仅涉及其他相关行政机关的职权,还与多个利害关系人有关。规划程序中的听证不仅是发表意见的机会,还是一个多种利益协调的过程。所以城乡规划的听证除了适用听证程序的一般要求外,理应有更为缜密的特殊规定[6]。在德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对于一定地区内土地的特定利用或重大公共设施的设置,涉及到多数不同利益人及不同行政机关权限的,应当采取规划确定裁决程序,必须经过公开和听证,最终作出的规划确定裁决具有核准规划实施、集中事权和形成效果。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中国对于城市总体规划和跨区域性的规划编制、审批一般属于宏观性、概括性的方案,不宜采用正式听证的方式,而对于各城市、乡镇的详细规划、特定区域内的规划、重大公共设施的建设规划和旧城改造规划等方案应当采用正式听证的方式,城乡规划中正式听证的主要步骤如下:

1.听证机关接到规划拟定主体的规划草案后,首先应当向规划事项所涉及的其他行政机关送达规划草案,征求这些机关的意见。这些机关在收到听证机关的通知和材料之日起的法定期限内发表意见。表达的意见必须充分具体,主要是表明规划是否影响其利益,以及如何考虑该利益。

2.规划草案的公开。听证机关应当把规划草案公布在受规划影响的地方政府网站、地方日报或是公告栏上。程序法应当规定规划草案被陈列的时间,以保证社会公众有足够的机会能够了解该规划的内容。例如德国《行政程序法》规定,听证机关可以决定将规划展示于预计受规划影响的乡镇一个月,以供人查阅。

3.提出异议。所有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规划影响的人都可以提出异议。利害关系人提出异议可以采取书面或口头的形式,如果是口头方式提出的异议,听证机关应当制作记录。

4.举行听证会。在异议期限届满之后,听证机关应当组织规划拟定主体、利害关系人和与规划事项相关的其他行政机关进行听证,根据单行法律的规定或者听证机关认为必要时,还可以邀请专门问题的专家或是为本规划提供鉴定结论的专家参加听证会。规划确定程序中听证会的目的就是要权衡与规划事项相关的各种利益。所以,听证会不仅仅具有听证功能,还具有协调功能;听证会不仅给予了各方以发表意见的机会,而且使彼此冲突的意见尽量得以协调,从而使最终的规划确定裁决的内容更为理性。规划确定中的听证程序除了适用针对规划的特殊规定之外,也要遵守听证程序的一般规则。

5.听证机关作出听证结论。听证结束后,听证机关应当作出听证报告书,递交规划确定机关[6]。

以上是正式听证程序的主要内容,而对于城乡规划的拟定、初步方案的公布等阶段和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编制等抽象性行政行为,应当采用非正式听证的方式以提高行政效率。非正式听证的方式主要有听取公众意见,召开座谈会,论证会等方式,这些方式的内容方面可以参照正式听证中的有关内容,主要目的不是对规划涉及的利益进行协调,而主要是就规划内容与公众磋商,以做到事先使公众了解规划的内容,取得公众的认同和理解。

五、听证结论的法律效果

在听证过程之中听证机关应将规划草案内容、各方表达的意见、已经达成一致的意见、没有消除的异议和听证机关自身对听证结果的意见予以记载形成听证报告书,听证报告书的性质类似于一般听证程序中的听证记录。对于听证记录是否具有约束力主要有两种规定,一种是以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为代表,明确规定了案卷排他原则,亦即行政机关的决定应当根据案卷作出,不能在案卷之外,以当事人不知道或没有论证的事实为根据,否则行政裁决无效。另一种是以德国《行政程序法》为代表,日、韩等国行政程序法也有相似规定,规定了听证记录对行政机关的决定有一定的约束力,行政机关应斟酌听证记录作出行政决定,但行政机关不是必须以听证记录为根据,只有在行政程序法之外的其他法律明确规定以听证记录为根据的,行政机关才必须以听证记录为根据。

而规划听证报告书对于行政机关是否具有约束力不可一概而论,结合前文所述对于规划的正式听证程序和非正式听证程序的区分,笔者认为,对于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的编制、审批应当采取非正式听证方式,因而听证机关作出的听证报告书(听证笔录)可借鉴德国的做法,所作的听证报告书不是最终的规划决定,不是已经完成的行政行为,不具有外部法律效果,当事人不能对听证报告书提起行政诉讼。听证报告书只是辅的,最终的行政决定应由规划职能机关作出。但是听证报告书绝不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听证机关有义务在听证报告书中阐明其对规划所涉及的各方利益冲突的症结所在,各种利益的权衡,比较合理的规划方案等的看法,以供决定机关参考。而对于城乡规划的确定和许可应当采取正式听证方式,由于这两类行为都属于具体行政行为,涉及到具体相对人利益,因而有必要确立案卷排他原则,在行政机关在作出规划确定裁决和规划许可时,听证记录应当作为唯一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章剑生.行政程序法比较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148.

[2]王名扬.英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152.

[3]金明浩,张鹏.关于在中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中引入听证制度的思考[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4):37.

篇8

关键词:城乡规划, 适应性 , 和谐文化, 创新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城乡规划工作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城乡空间领域的分割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城乡规划是一门科学,因此也带有浓郁的文化气息,特别是城乡规划涉及到民生问题,也是更加敏感。在城乡规划中,应该认真探讨其适应性和和谐型。尤其在如今大力提倡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城乡规划中的适应性和和谐性都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规划中的文化因素,也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目标的需求,体现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源,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魂,是一个民族团结向上的凝聚力。

1.城乡规划适应性的涵义认识

城乡规划适应性建设是目前城乡规划部门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业内人士不断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直认为改进城乡规划建设问题不是一项技术问题,应该做为一个理论基点问题。很多的学者为此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曾提出一个新概念:“引入概念性规划手段,提高城市规划方案的预测能力。”提高城乡规划的适应性,应该自上而下的实施分层次控制,规划指标,有总体控制向分布控制发展,加强对城乡规划的特色控制和弹性控制,使规划的适应性更高。规划适应性建设的理论研究最近一个时期也是比较丰富,适应城乡规划的长远发展,对规划问题有一个前瞻性的提前预测,是规划适应性的核心内涵。

2.和谐文化因子与城乡规划的关系

城乡规划中和谐文化的内涵,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基因功能,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体现。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文化基因”脉络,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1以和谐文化因子的思想价值为导向

和谐文化是城乡规划中的核心理念,城乡规划中应该以和谐文化基因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导向,引导城乡规划工作向长远和健康方向发展。和谐文化基因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高度整合,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内涵,是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目标和价值取向的表现。城乡规划工作影响着城乡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其规划的具体实施应该以和谐为尺度,用和谐发展的眼光去判断和衡量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城乡规划工作中的和谐文化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在对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判断的基础上对一种理想社会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和谐文化因子指导下的城乡规划既反映和代表了政府的政治利益,同时也是体现了社会文明及科技进步,城乡规划的生成和形成,代表着历史和未来的发展,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集中反映,城乡规划的适应性和谐性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高度融合。

2.2发挥和谐文化因子的改革创新作用

和谐文化因子指引下的城乡规划有利于促进文化自身的繁荣、创新和发展。和谐文化因子对于城乡规划工作所蕴含的创新作用,体现了文化发展规律与改革创新的内涵。创新是21世纪的主题,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就是在不断创新中得到发展,没有创新便没有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革命,因此一切工作都需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实践。城乡规划中的适应性也是需要创新理念,创新的规划方案和规划设想,对于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具有创新意识才有创新的设计方案,才会提高适应性和谐性。

3.城乡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城乡规划中的谋划意识,是城乡规划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谋划是作为政府对城乡改革和建设规划的定位,但是这种定位往往具有时间性限制,一届政府对此都会提出一个定位,这种规划工作的短视行为,导致行政和规划部门以成败论英雄,规划工作定的快,变的也快。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人们对于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怀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和打算,特别是城市规划工作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和适应性问题,也逐步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是我们也看到城乡规划中的一些弊病,只重视眼前,不重视未来,一些急功近利的规划设想,只能是短暂的生存理念,而不是长远的发展理念,因此对于科学的长远发展没有实践作用和引领作用。谋划理念指导下的规划和具有长远发展规划的结构性规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在一定意义上,还没有实现规划的立法化,没有以法律的形式将城乡规划的实施框定下来。

急功近利是城市规划和发展的大忌,一些城乡规划方案往往过于注重谋划,其方案的提出和制定都是围绕一定的目标,为了实现高效而过于粗放,表现为简单和不科学,短视行为导致的急功近利,或者计划由规划部门提出,一旦成为过去式,那么改和不改的自由度极大,规划部门一句话;也有的城乡规划控规全覆盖,权利过于集中,导致在空间资源转移的过程中,一些不规范现象出现,谋私利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4.城乡规划适应性理论基础研究

4.1将“普遍意识”作为规划工作的前提

城乡规划工作不仅仅是技术和政策的问题,它的理论层面意义重大,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体现,也是反映社会价值取向和生活目标的体现,是城乡人民生活空间领域的行动纲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乡空间发展也是资本主导的形势,在这样的状态下,单纯以良知进行城乡规划工作的设计是不够的,应该从厉害关系人的角度进行考虑和度量,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可以通过听证的方式提高和增强群众对城乡规划的参与意识。

4.2城中村规划的“文化交融”模式

城市的扩张,不断地吞噬着城郊的土地,“城中村”一词便应运而生。所谓“城中村”是城市地域粗放式外延的后果,就字面理解,城中的村子,村子的地域空间实体被完整的包围在城市建成区之内,在城中村居住的农民可以依然保留他们的风俗和居住方式,只不过是被整体地城市化了。所以这里的设计文化 依然要保持农耕文化,保持这种文化形成的网络。“城中村”的规划以血缘、亲缘、宗缘、地缘、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等因素作为一种主导,但是还要顾及城市的生存规则和生活理念。

4.3将最不利人群的保障意识纳入规划视野

城乡规划的实践中,其成果将成为特定空间领域内的行动限制,这种规划方案会涉及到很多人群,其中会有有力人群和不利人群。强拆导致的严重后果,不利于社会和谐,纠纷和事件不断出现在媒体上。所以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最不利人群的利益,考虑他们的切身空间需求,方便最不利人群对景观资源的使用。

结语

城乡规划中的和谐文化,是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法宝。城乡规划中的适应性以及和谐的具体文化形态,都是人们思想观念进步的表现,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感受,具有一定文化内涵而又保持和谐的城乡规划,是社会发展目标的描画,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作为一名业内员工,积极探讨城乡规划中的适应性和和谐文化因素,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 邱建林.  统筹城乡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地方性立法实践——以《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为例[J]. 重庆建筑. 2011(03)

篇9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监督;审查

1城乡规划管理和监督的现状

1.1缺乏公众的监督

现阶段,我国在城乡规划方面真正的决策权掌握在领导手中,规划设计师以及公众只是负责具体的执行工作。在一些中小城市,此种现象更加普遍。领导对城乡规划拥有很大的决策权力,社会上缺乏公众和舆论监督的制度,整体的城乡规划由领导决定,缺乏监督的机制,对规划领导不能形成约束,很容易出现腐败现象。

1.2管理的制约机制不健全

近几年来,城乡建设规划的管理工作力度有所加强,城乡违法建设的数量有所降低,体现出了监督检查管理的科学性,群众的法治意识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单独工程项目违法的现象有所凸显。

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施工方没有根据规划许可,直接施工,部分施工方更改工程布局,为达到验收的目的,会在工程竣工之前提交申请变更许可的方案,建筑的实际情况符合实际的规划许可,避免处罚。规划部门缺少有效的制约机制,导致规划管理存在漏洞。因此,城乡规划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对规划审批进行记录,建立群众监督的制度,便于城乡规划的有序开展。

1.3规划管理的机构难以统一

结合我国的规划管理行政机构职能,市级、区级以及县级都有相应的管理机构。规划局所属的部门存在差异,行政级别不同,职责范围以及管理权限存在很大的差别。规划主管部门名称较多,群众容易混淆,当出现问题时,不知道该找哪一个主管部门,工作的效率较低。

2城乡规划管理和监督的措施

2.1城乡规划管理的原则

例:浙江省杭州市环溪村是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在进行规划管理时,主要是坚持了以下的原则:

第一,坚持城乡统筹,在制定城乡规划时,应当注意到县、镇、乡村发展的情况,结合城乡的特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进行规划时,根据环溪村的实际情况,了解群众最为急切的事情,站在长期发展的立场,注重实效性。

第二,突出重点发展。环溪村主要是以种莲文化为主,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突出“村容整洁环境美”,着重实施了“生活污水处理”、“生态河道改造”、“生态人居提升”、“生态文化传承”四大工程,倾力打造“生态环溪”,使之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宜居生活幸福的美丽村庄。

第三,政府作为主导,农民作为主体。需要充分的结合省、市及镇村党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环溪村群众的努力下,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促进环溪村的建设。

第四,统筹规划,科学的制定实施方案。环溪村在相关单位的部署下,2009年的重点在于制定规划,确定实施方案;2010—2011年,重点在于全面的推进规划;2012—2013年根据规划提升精品亮点。

2.2城乡规划管理和监督的措施

2.2.1强化法律意识

城乡建设的规划主要是在特定的阶段内为城乡的发展以及建设提供指导,是政府进行决策的基础,是对城乡建设以及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提出明确的要求,当城乡规划经过法定程序批准之后,为城乡的建设以及规划管理提供依据,没有经过法定的程序不能进行修改。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规划经过频繁的变更,不按照规划进行办事的事情常有发生。政府需要加强立法工作,将规划报告制度、监督管理、责任追究等制度上升为法规,监督规划的审批、实施等,保持规划的严肃性以及权威性。

根据节约发展的原则,能够根据国家的用地标准严格的进行审批,合理的进行村庄布局规划,根据城市的基本情况,建设相应的公共设施,将农村的生存和生活条件改善,建设和谐的城乡环境。

2.2.2实行民主决策

规划行政部门需要对规划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工作,根据政务公开以及民主的原则,使组织能够发挥规划编制的职能。和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管理程序需要在网上及时的公布,在政府的网站以及规划主管部门的网站上需要建设专栏,加强宣传,使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以及参与权得到充分的保证。借助于报纸、网络等渠道,向社会公布城市建设的规划,增加城乡规划的透明度以及公开性,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对规划加强评审和论证,重要的项目或者是地段,需要审查设计方案,为城乡的建设规划提供支持。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明确区域范围的地位、作用,明确城市的优势、劣势,将区域内的城乡发展实现一体化。环溪村在进行规划建设时,充分的发挥村庄座落在天子源与青源溪双溪交汇处优点,根据现有的基础,为环溪村的发展积极的创造条件,采取有力的措施,以村庄整治建设为抓手,着力于改善人居环境,完善服务设施,提升文明程度,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千镇万村种文化”先进村、杭州市“国内最清洁城市”示范点和新农村建设标兵村等荣誉称号。2011年被列为杭州市首批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对象,2013年成为全国人居环境现场会示范点。

2.2.3加强社会监督、行政监督

首先是要实现公示内容以及公示程序的规范化。明确社会监督以及进行投诉的方式。发挥规划编制、规划监察以及规划审批的职能,扩大监督的覆盖范围。

其次,丰富公示的形式以及载体。根据公开的内容,合理的选择公开的方式,便于群众加强监督和理解。第一,对网站、报纸、公示大厅以及公示牌进行规划;第二,采用问卷调查以及广场咨询的形式。召开规划报告会以及座谈会,进行公示;第三,采用咨询、听证、论证以及评审等方法,对于公众最为关注的社区、规划方案等进行展示;第四,根据咨询委员会、专家组以及规划协会等机构进行公示。

最后,强化公示的互动以及沟通。在公示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公众的参与性,对于群众提出的问题,及时的作出回应。建立渠道。公布监督的电话、邮箱等,引导市民积极的参与。及时的整理公众提出的意见,并进行研究,落实责任人制度。

2.2.4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环溪村在进行规划建设时,尊重民众的意愿,充分发挥民众的积极作用。对于和农民利益相关的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并加强专家论证的环节,将此作为建设的重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因此,在进行城乡规划时,不能忽略民众的重要作用,发挥民众的智慧,提高规划的质量。

3结语

对于城市的建设而言,优质的规划是前提,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并进行监督管理,使得城乡规划发挥综合调控的作用,对专项的规划进行协调,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俊国.试论提高城乡规划管理的有效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电子版),2012(7)

[2]梁俊斌.城乡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J].建材发展导向,2011(9)

[3]乔兴亚.城乡建设规划管理漫谈[J].山西建筑,2008(17)

篇10

关键词:城乡规划批后管理

批后管理,是对执行城乡规划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处理,正确、灵敏、有力地反馈执行城乡规划的结果。本文以蓬莱规划批后管理为切入点,从蓬莱市规划批后管理方式和机制、规划批后管理中面临问题、保障蓬莱市城乡规划实施措施等方面展开,探索蓬莱市规划批后管理的新思路。

一、批后管理方式

建设项目批后管理是指规划主管部门对建设工程从开工到竣工验收这一过程实施的规划管理。主要包括放、验线,验正负零、主体结构验收、规划竣工验收等四个阶段。施工前的放、验线工作,在规划批后管理中容易暴露出未经规划主管部门现场放、验线即开工建设;验正负零是建设工程规划批后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规划部门对建设工程基础施工验收,及时纠正违章施工的重要技术报告;主体结构验收是规划管理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施工中的违法行为,如建筑外轮廓、层高等;规划竣工验收是批后规划管理最后阶段,是保证城乡规划实施的有效手段。通过该阶段分选出不符合规划审批要求的建设工程,及时整改。严重违反规划要求的,给予拆除,确保城乡规划严重性和权威性。

二、批后管理机制

近几年城乡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违法用地和建设现象也比较突出,甚至有些严重阻碍规划顺利实施。为保证城乡规划实施,除了对规划区内批后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监督检查外,还要对违法情况进行查处包括及时发现违法行为、现场勘验、发停工通知书、笔录、作行政处理决定、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强制执行等内容,这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城乡规划区巡查管理的目的,一是保障城乡规划的实施,二是促进遵守城乡规划法律规范。对违法用地或违法建设的处罚,虽然是一种制裁,但最终目的是促使其不再重犯,促进管理相对守法。三是综合反馈城乡规划实施的信息,使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系统保持良性运行。

三、规划批后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规划批后管理中面临的基本问题

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蓬莱的规划批后管理工作也存在着难点问题,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以下方面。

1、改变建筑物外立面装饰

开发商在外立面装饰施工过程中,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偷工减料,不按照规划审批的规划方案进行,擅自改变外立面装饰和建筑物的建筑色彩、材质;或者使用不合格装饰材料;或者改变承重墙上原有的门窗尺寸。

2、改变建筑物使用性质尤其是居住小区的车库、草棚

建筑物改变使用性质是指由于地块的区位和周边环境发生变化后,建筑物使用性质的趋利改变。有些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未经批准,将方案中的草棚改为车库,为自己牟取了利益,同时损害了广大业主的利益。这种违法行为使得后续管理难以协调,经常引发上访事件。

3、 绿化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实施

开发商占用规划绿地不腾退。在实施已审定的规划方案中,最有可能被挤占的用地就是确定的成片绿化用地。这些软指标的用地若被侵占,对城乡大环境的影响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的建设单位不愿腾退规划绿地,甚至保留原有建筑物或增建建筑物压占绿地。而且由于绿化投入大,持续时间长,部分开发商往往敷衍了事。

4、 规划竣工验收前业主擅自增加附属物

在建设单位提交规划竣工验收之前,部分业主已入住。为了自身的利益,擅自封闭、改建和扩建阳台随意安装防盗网等,使住宅区建筑物整体外观风貌受到损害,影响规划竣工验收。

5、规划执法困难

职能部门未被赋予强制执行权,造成执法无力。现阶段对于违法建设的处罚多为限期拆除建筑物,罚款。

(二)规划监督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规划监督过程未能实现全覆盖。日常规划监督工作是依建设单位的申请进行的,是一种被动实施的行政行为。有少数的建设单位无视法规,不主动申报监督,造成规划监督执法部门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直接导致违法建设的发生。

2、立法欠缺强制约束力。建项目未经验线擅自开工的情况时有存在,而相关法规中并没有相应的处罚规定,使得规划监督执法部门无法对此类违规行为进行处理,束缚了规划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也使许多条款的立法初衷无法得以实现。

四、保障批后管理实施的措施

面对问题,我们对城乡规划有效实施的方法和措施进行了积极探索,认为蓬莱市规划批后管理工作应突出抓好以下保障措施。

1、针对改变建筑物外立面装饰

建设单位在定购外墙装饰材料之前,应向规划主管部门报送瓦、窗及外立面装饰的材料样品,审查通过后,方可购进施工。对于新建建筑和城市主干道、进出城通道、重要街区和城市节点的原有建筑外立面装饰,应按照设计要求的色彩、材质制作样板墙,经认定后方可实施。

2、针对改变建筑物使用性质

建筑物改变使用性质,一定程度上也是适应市场需求,起到对城市规划的调整作用,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地全部禁止。据实际情况,在不影响城市规划、功能配套,不影响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前提下,经过批准后,可以进行整改。对于严重影响城市规划、功能配套,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行为,规划部门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坚决予以取缔和遏制。

3、针对绿化等配套设施的实施

(1)建设单位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必须向主管部门提报绿化、景观及配套设施的设计方案。必要时须缴纳一定数额的绿化保证金。

(2)在开发商绿化施工中,邀请相关部门及即将入住的业主参与,针对设计不合理的局部空间作弥补和改进,保证小区绿化率等配套设施符合规划要求。

4、针对规划竣工验收前业主擅自增加附属物

建立住宅区(楼)规划审批听证机制。开发商取得土地使用权,开发设计住宅区(楼)楼盘,向规划部门申请审批时,由规划部门组织和邀请建设等部门和群众参与听证,针对开发商交房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听取意见,合理修改楼盘结构、空间布局、外观设置、治安设施、商业配套等设计方案后,予以审批;也可在交房前期,由规划部门和开发商共同组织听证,听取业主的意见和建议,力争使住宅设计更加人性化、合理化,满足不同群体人员的住宅需求。

5、针对执法困难

(1)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建立协调机构。规划批后管理是一个综合管理的概念,做好此项工作,仅靠规划主管部门是不够的,因为诸如房屋改变使用性质、破墙开店等问题,既是规划问题,又涉及房产、工商等领域,因此相关职能部门之间需要进一步协调工作。

(2)完善规划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为职能部门依法行政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