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礼仪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的礼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文化的礼仪

篇1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作者:孔子)

知耻近乎勇。(作者:孔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作者:孔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作者:李商隐)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它是建立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是产生道德信念的基础,它能够支配人对事物或行为是采取支持还是反对,是追求还是舍弃,是热情帮助,还是漠然处之。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道德情感是一股无形的动力。少年儿童又富有情感,往往情感胜过理智,因此,激发道德情感在少年儿童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儿童懂得感恩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统文化《弟子规》中讲道:“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对生活的爱与希望!

河北唐山德利金秋小学是“和融教育”实验校,一年级的学生们学了礼仪与做人课程后,体会到了东汉时期小黄香对父亲的孝心,也效仿黄香“冬则温,夏则 ”,整整一个冬天学生们帮父母暖被窝,着实让家长们感受到了孩子的德育教育多么重要。少年儿童的教育就好比春天的种子,而品德的养成就好比那时节的阳光、空气和水,有了它们,种子才能发出新芽,茁壮成长。感恩能让少年儿童的心灵感到幸福。“恕”是圣人的境界,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古人云:“仁者无敌”,因为仁爱之人,只有爱人的心,而没有敌对的心,没有怨恨,因此他无敌,内心才得大自在。一颗纯净纯善的心自会乐,乐而后能安,心安自会从内到外的感到“美”,纯粹自然的美就是“德”。少年儿童应该拥有感恩的美德。

二、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儿童身心健康

少年儿童健全的体魄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关于身体健康的话题,《弟子规》中讲道:“身有伤,贻亲忧”。就是说身体受伤或者有病痛,会让父母牵肠挂肚。俗话说“病从口入”,少年儿童从小就应懂得,对待饮食要非常谨慎。在生活细节上更要照顾自己的身体,以免生病后拖累家人。每个人在运动、学习、工作、休闲时都要照顾好自己,让父母不要为我们挂心,所以人不让自己生病是一种责任。正如《孝经》在开宗明义章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弟子规》中讲道:“德有伤,贻亲羞”。当我们的道德有损伤,会让父母蒙羞,让家人蒙羞,甚至让国家民族都蒙羞。汉朝末年,有个叫董卓的臣子,有了权势后就作乱,后来很多人起而攻伐他,结果他的家族被处死,连90岁的母亲也无幸免。子女这种不好的行为,让父母遭受这么大的痛苦,真是没有做好子女的本分。孟子曾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事孰为大?守身为大。”侍奉父母,人生第一大事。对自己的操持,也就是守住自己的身、名节,绝对不能做出违反道德、违反法律的事情,而让父母难堪。正如《孝经》所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如果一个人从小没有志向,长大后爱慕虚荣,喜欢享乐,就很容易被这些社会污染所影响。所以应该让少年儿童有人生的志向,用德行去奉献社会,造福国家。

三、传统文化的学习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长期的习惯会形成一定的性格,也就是习与性也。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

好的习惯将受益终生。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法国首都巴黎聚会,以“21世纪的希望和威胁”为主题,就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了首次研讨。会议期间,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出人意外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得者回答:“是在幼儿园。”那人又问:“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这位科学家回答道:“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请要表示歉意;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篇3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山东 德州 253000)

摘要:我国是礼仪之邦,在其传统的历史文化积淀中,礼仪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以传统礼仪文化在酒店现代服务理念的导入为论述的主线,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礼仪的内涵及其在酒店现代服务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将就如何围绕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内涵对酒店现代服务理论的构建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推动酒店行业的服务升级、弘扬我国传统礼仪文化做些有益的研究尝试。

关键词 :礼仪文化;酒店管理;服务理念;重构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9-0134-02

在酒店的发展运营中,所推行的价值观应是酒店的发展核心与终极目标,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对酒店员工言行进行统一管理的规范和考核依据,它能使酒店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打造成具备竞争力的服务团队。重构员工道德和礼仪文化,更能使酒店取得经营上的突破与成功,这些文化所形成的动力必然能促进酒店实现应有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

一、传统礼仪文化及酒店礼仪文化的简述

1.传统礼仪文化及其价值内涵

追溯礼仪的源头,是由原始社会人们进行祭祀产生的。人类的行为与发展一步步进入文明的轨道,国家与阶级也随之建立,早期的礼仪是稳定社会的一种标准与规范。在西周时期,通过礼教推行国家制度,因而有周公吐哺的典故,是遵礼的模范。尤其到春秋时代,礼仪成为孔子所倡导的育化方式。孔子指出,礼是人在社会与生活立身的根本,“不学礼,无以立”,正是最好的体现,一个具有道德标准的君子,需要符合“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标准。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儒学大家,他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学规》,在此文中向学生们指出了,要形成“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的礼仪。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的礼仪文化深入到教育,并在整个社会中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使其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去。而礼仪也因此在人类的历史中世代相传。所谓礼仪之邦便是这样形成的。

2.现代酒店服务行业的礼仪文化

综观酒店业的发展史,客栈是它的古代形式,以及后来的大饭店与商业饭店和新时代的饭店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经营模式。酒店业的管理机制越来越健全,新的更为明确的礼仪进一步规范起来。19世纪初期,也就是大饭店时期酒店礼仪得以发展,那一时期饭店的主要客户群就是王公贵族等高层的消费群体。以豪华、奢侈为主要特征,自然仪式与礼节也格外注重。i在之后的发展历程中,这一传统被保留并且发展起来。现代化的酒店文化,不只将礼仪的形式与物质方面做为发展核心,而且更侧重内在的精神领域的发展。

总之,酒店礼仪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职业礼仪,它经历了长期的酒店行业发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酒店礼仪文化从根本上来讲是一项服务,也就是说,它是酒店向顾客提供的一项产品,酒店不断总结概括出来的有关工作人员的言行标准与规范,具有指导性。同时,它还是一项酒店经营制度。礼仪文化良好的氛围是以一些规定为基础,还需要员工自觉的从内心真诚的为顾客服务。

二、传统礼仪文化在现代酒店管理中的导入及必要性

酒店把握住礼仪文化的意义,并且按照其发展的方向在实践中运用到酒店经营各个方面,充分表现在酒店工作的实际当中。

1.提升员工的核心凝聚力,规范酒店内部管理水平

礼仪已经形成一种观念中的既定符号,它将人们交际言行进行了充分的提炼与总结,可缓解人们不安的情绪,使交往最适宜的情绪与言行派上用场,引起对方的关注,以此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ii。能使企业的整体效益有所提高,还能杜绝各种不应有的浪费,使员工对酒店这一集体更有归属感。所以,酒店礼仪文化是提高内部人际氛围的有效方法。

2.巩固消费者的忠诚度,塑造酒店的良好公众形象

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进行了这样的划分:生理、安全、自我实现、归属和爱、受尊重这五类。顾客在酒店不只能得到一些表面应对,顾客需要得到的基本生理上的满足,像吃、住等那是理所应当的,除了这些还要得到礼遇。顾客进入酒店不光是要求物质方面的满足,还有精神上的需求,有时顾客更注重得到尊重和礼遇。酒店应该从顾客的心理特点出发,既要让顾客得到酒店硬件上的享受,又要得到酒店的整体尊重的心理享受。

3.形成酒店的品牌影响力,提升酒店市场竞争能力

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酒店行业里,只有把握住酒店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据统计,顾客在面对一样的酒店硬件设施时,首当其冲的就会选择酒店的服务水平,酒店的服务理念会直接影响选择的结果。礼仪、礼貌就是优质服务的重点。酒店行业要运用礼仪文化提升竞争力,礼仪文化能够树立酒店优质形象,打造酒店的品牌。这就要从礼仪的基本内容入手,注重酒店员工的行为举止、仪表谈吐、待人接物的礼貌规范等。还有,国内的一些酒店实行工装统一,标牌统一,甚至色彩也要求一致,这就从整体上构建了整齐划一的品牌印象,促使员工自觉遵守礼仪规定。要向优秀的同行学习,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比如香格里拉殷勤好客五项核心内容:真诚质朴、温良恭谦、彬彬有礼、乐于助人、尊重备至。如家的服务理念:快乐的微笑、亲切的问候、热情的服务、真心的亲爱。海景花园大酒店的“以情服务,用心做事”。因此,礼仪文化创造的价值在酒店行业竞争中发挥重大作用iii。

三、传统礼仪文化对我国酒店现代服务理念构建的途径

1.提升“礼”的思想认识,构建酒店礼仪文化体系

酒店礼仪文化机制建立的基础是强化礼仪观念,以规范、协作、融洽的礼仪规律作为从酒店制定整体政策、发展方针,武装酒店员工的个人思想。

其一,需要改变酒店管理层在礼仪文化上的观念。作为酒店的管理者首当其冲要认识接受酒店礼仪观念,还要把礼仪文化运用到酒店的管理政策与运行标准中去,规范酒店的经营行为。只有酒店管理者的礼仪观念根深蒂固,通达明白,才能具备传授一般员工礼仪文化的资格,高效传达酒店的礼仪文化精神。管理者礼仪观念强、素质高,才能有效的建立执行酒店礼仪文化。所以,酒店管理者需要立足工作实际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倡导有效的礼仪文化竞争的新思维,从考评思想觉悟,文化水准以及对酒店的展望等角度入手,挑选和任命酒店管理者,管理阶层需要首先武装正确的礼仪文化理念,不断培养酒店员工的思想认识。

第二,要让酒店员工从整体上形成酒店礼仪文化的共鸣。酒店的礼仪文化构建需要酒店员工深入了解酒店礼仪观念,并切实运用到个人自身的工作实际中去。通常情况,提高酒店员工的礼仪文化理念,可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培养礼仪文化理念要有选择性,侧重强调青年、遵守规章制度意识弱化的员工的培训工作;其次,要科学合理的传授礼仪理念,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礼仪观念的生成,不断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员工的问题,加强员工礼仪服务的理念;再则,礼仪观念需要润物无声、渐渐形成,通过酒店的内部刊物酒店文化网站等途径形成员工深入的学习的氛围,构建员工有序、协作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氛围,提高员工自觉的礼仪文化观念。

2.完善酒店礼仪制度内容,保障礼仪文化的实施

长期不断的酒店营业和管理经验衍生出礼仪制度,这是一种遵循酒店礼仪规定的文化现象,目的是增加酒店社会经济效益,在酒店的礼仪传统中,它对其文化的根基与发展以及不断的创新,都起到了最为关键性的作用。其内容有管理与组织构建规范章程等,旨在使酒店管理更为正规,员工的言行更为规范,是带有强制色彩的。酒店行业的制度章程,在文化构建上主要可通过下边几点着手:

首先,开展酒店礼仪文化的宣传工作。依据酒店的实际情况,由酒店人力资源部门所属的培训部门制定酒店礼仪制度,请礼仪培训讲师向员工传授礼仪规范,担任具体执行礼仪制度的责任人。酒店的质监部门要把酒店的礼仪制度纳入到监督范围之内,保证切实执行。酒店的礼仪文化管理高层由酒店高层领导兼任,主要是监督和全员执行酒店礼仪制度,担当酒店礼仪文化运行中的重要事件处理工作。酒店必须构建上述机构组织,才会真正切实的把酒店礼仪制度落实到位。

其次,制定完善的酒店礼仪制度。酒店礼仪文化需要从酒店所出台的各项礼仪规定和制度去体现。当前酒店行业的规章制度基本上大同小异,但细分到各个酒店中去就不尽相同。所以,酒店之间要互相学习,总结好的经验方法,突出酒店自身特点,出台适合酒店自身运行的礼仪规定,让酒店员工的行为有所依凭,有所约束,让酒店员工在实际的执行时呈现最佳状态。

第三,要关注酒店礼仪制度落实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据统计,礼仪文化建设中最亟待完善的就是礼仪培训的过程和师资问题。酒店员工对礼仪文化接受的程度有赖于培训师的水平高低,正确合理的礼仪培训影响员工向顾客展现优质的礼仪服务。当前的酒店现状是,将礼仪制度和关联的服务行为规定施行捆绑制定,礼仪和服务是相辅相成的,可混合不是混淆,不能忽视礼仪制度的发展,要把礼仪制度具体化,让礼仪行为有所依凭。

3.营造酒店良好的礼仪文化环境,增进员工及客户之间的沟通

酒店不能停留在已有酒店礼仪文化的成绩上,还要促进礼仪文化的不断进步,这样酒店文化才能长久下去。从当前的整体情况来看,一般酒店和酒店的员工行为活动都可以满足行业礼仪规范,能够达到客人的基本需求。但具体起来,在酒店礼仪细节方面还需要完善和发展。比如,个人礼仪要在酒店员工行为上加倍具体和专心。有调查显示,许多酒店的员工在服务礼仪的实际运用上还需要加强管理,这种现象说明酒店员工没有专心学习,对工作不热情。对酒店员工的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整体上符合操作规范,满足客人一般需求,还要进一步提高到优质的礼仪服务。有一些具体要求需要强调,比如微笑服务,举止优雅等。顾客不能忍受冷冰冰的机械式的服务,顾客需要热忱用心的服务。往往在一些小的方面就会改变顾客对服务的看法,一些误解的产生就源于服务细节。酒店员工的言行举止属于个人行为,表现出一个员工的素质,同时也反映了一个酒店的面貌和服务水准,所以,必须从整体出发,注重整体服务,不断使员工的服务理念有所提升,培养他们的职业修养,培训员工的职业行为。酒店的礼仪文化具体由酒店员工去展现,必须把酒店礼仪文化贯穿到实际的酒店礼仪服务中,才能达到酒店礼仪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社会,酒店的基础设备方面已经不存在对比优势,只有不断提高服务和质量,构建良好的文化气氛,树立优秀品牌形象才能在酒店行业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所以,一定要跟上潮流发展的趋势,积极调动酒店的礼仪文化元素,正确解读酒店礼仪文化的含义以及发展趋势。

注 释:

[1] 周丽洁.饭店管理概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12-19

[2] 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9

[3} 牟红、杨梅.旅游礼仪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3-27

参考文献:

[1] 周媛.酒店员工形体素质教育初探[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

[2] 孔凯、刘云腾.内部营销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20).

[3] 冯红瑞、孔春艳.浅谈酒店文化建设[J].中国商贸,2011(20).

[4] 陈妍如.酒店文化的精神品格和社会价值[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5] 徐耀强.企业礼仪:重要的企业文化型态[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8(03).

[6] 尹菲、宫宇宁.形体礼仪在酒店服务中的应用与培养[J].商场现代化,2007(28).

篇4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篇5

关键词: 《弟子规》 传统文化 学习误区

传统文化在沉寂多年后,最近几年却犹如枯树逢春,逐渐火热起来,这与国家政策上的宣传有密切关系。2009年,主席在中央党校提出:“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向领导干部提出了如何通过读书提高个人自身修养的问题。指出不仅要读书,而且要有选择地读书,“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的大力宣传,使得一直都较为沉寂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其中,《弟子规》一书在学习热潮中俨然成为领头羊之一,显得较突出。学习传统文化固然是好事,但在学习过程中若不注意筛选糟粕和讲究方法,亦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本文即从国人学习《弟子规》的情况分析入手,探讨学习传统文化中的问题及相应解决措施。

一、《弟子规》学习之现状及反思

《弟子规》在公务员领域的热度,在公务员考试中反应最为明显。2013年湖南益阳、辽宁鞍山、河北等地公务员考试中大量出现与《弟子规》相关的试题。到2014年,各地公务员全真模拟试题中更是无处不乏《弟子规》的身影。与之相应的是,《弟子规》一书由几年前基本无人问津,到这几年的销量不断激增。如北国网一则新闻的标题即为《2013年鞍山啥书最火――〈弟子规〉》。而在不少行政单位,也悄然掀起公务员阅读《弟子规》的热潮。

在我们的高等学府――大学里,也常常可见学习《弟子规》的身影。如2012年东华理工大学,向所有在校学生号召《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再如2013年,当2013级新生步入中山大学时,被学校要求完成一份十分特殊的暑假作业,即阅读《弟子规》并写读后感;今年,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900余名大学新生刚刚踏入校门,就收到了学院发给他们的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弟子规》。

在社会中,全国不少地方开设了类似于私塾的国学班培训机构,在这些培训机构往往以记诵《弟子规》、《三字经》等书籍为主。如据大众网2013年报道,自2008年始,由一群义工发起成立孝谦传统文化学习中心,组织“草根讲堂”,免费为少年儿童进行国学经典的授课。据义工介绍,他们那里最受欢迎的就是“弟子规”班。

从这些现象中可以得知,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全方面掀起了学习《弟子规》的热潮。古人云:“开卷有益。”但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开卷形式上,还要实际考察其效果。就目前学习《弟子规》的实际情况看,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学习的方法较单一。在学习《弟子规》时,显然成人的学习方式与儿童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但无论学习的年龄层次有何区别,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学习,目前基本都是采用传统私塾的学习方法――记诵法。

其二,不少学习流于形式。目前学习《弟子规》,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大多数情况下并非是自觉自愿地学习,往往是被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特别容易出现“一阵风”的学习情况。当相关政策号召一提出来,学习立刻就闻风而动,但时间一久,上级不再反复强调,学习热情迅速退潮。

其三,学习效果不理想。目前对于学习效果的检验,仅仅到能完整无误地背诵《弟子规》为止。而更为突出的问题是,由于是记诵,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实践巩固,记忆效果越来越差,很容易将之前背诵的成果付之流水,因此学习效果是极为糟糕的。这里有一个问题尤其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若仅仅止步于记诵,那无疑是舍本逐末。学习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传播并能实践我国传统文化中值得提倡的部分。

总体而言,学习传统文化固然是好事,但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这些问题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二、原因探寻及对策

对于在学习以《弟子规》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所出现的问题,探寻其原因,归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1.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某些形式的检查,如考公务员学习《弟子规》大多纯粹就是应付考试,再如儿童学习则往往是基于父母或老师的要求。这样,学习就沦为考试工具,或成全父母的虚荣,或满足老师的要求。并不能真正体会学习传统文化其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2.施教者没有结合受教者探寻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整个中国基本处于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施教者并无多少闲暇余力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进行探讨,往往在学习传统文化时,习惯性因袭传统学习方式――记诵。

那么,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学习《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的学习实效呢?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多做努力。

其一,学习需有所取舍,不能全盘接受。以《弟子规》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固然有许多好处,不然,不会传播得如此悠久绵远。但正如梁启超先生在《儒家哲学》一书中所指出的:“无论怎样好的学说,经过若干时代以后,总会变质,掺杂许多凝滞腐败的成分在里头。”①传统文化的产生有其独特土壤,有些东西在当时或许有积极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已经成为丧失了其特有的价值及意义,成为可以抛弃的对象。例如,《弟子规》云:“三纲者,君臣义。”②这里讲的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显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没有价值。所以,在学习的时候,需持一种批判的眼光,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其二,读书,尤其要擅读书,读活书。传统文化的语言与今天的白话文有别,语言存在隔阂。读书时容易出现拘泥于字句的解释,不能认识到作品背景及自己当前的生活环境是有差别的,一到实践时就发现存在严重的问题。如《弟子规》中提到:“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意思是弟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擅作主张,必须请示师长之后才可以行事,否则将会得到“子道亏”这一极为糟糕的结果。当然,弟子因为人生阅历有限,若盲目行事容易出错,多请教师长自然对为人行事是大有裨益的。但若过于坚持这一原则,则陷入到僵化的地步,挫伤了弟子行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假设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弟子若必须请示师长后方能行事,则恐怕万万不行。正如孟子所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切记不能死读书。

其三,知行合一。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的学习上,必须有实践相伴。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其实目前已经有一些较好的举措可以扩大范围进行推广。例如,2010年湖北汉南地区纱帽中学要求学生寒假要为父母洗一次脚、倒一杯水、唱一支歌、讲一个故事,通过短信、电话等各种形式给长辈拜年。这些活动都从实践上行之有效地巩固了学习效果。

其四,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学习《弟子规》目前并不属于应试教育范畴。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部分,应结合其学习的特殊性,采用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如2014年的公益广告中《回家篇》中的《摆双筷子回家吃饭》、《63年后的团圆》等;2011年始黄石下陆有色中学开展“古诗文读书考级”活动,每学期根据考察评选“诵读小才子”、“小孝星”、“文明礼仪之星”等。这些活动,让国人在休闲娱乐之暇,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为枯燥的记诵式学习方法开辟了新路径。

总之,以《弟子规》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学习,无疑对于当前国人人文素质的提高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弊端和问题,也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只有不断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并改进,我们的学习才能持之以恒地有效地开展下去。

注释:

①梁启超.儒家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11.

②李逸安.中华经典藏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北京:中华书局,2009.3.本文所引《弟子规》原文均摘自此书.

参考文献:

[1]李逸安.中华经典藏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M].北京:中华书局,2009.3.

[2]梁启超.儒家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

篇6

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影响力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扎根于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土壤上的传统戏曲才是我们真正的文化之根。经典的戏曲文化,是中华文化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经过历史的筛选而沉淀下来的精髓,是修身证道、昭彰未来的文本。这些优美至极,充满诗画意境的戏词,有着永恒的文学价值,是民族文化宝库里永不凋谢的艺术奇葩;更是我们中华民族非常值得珍惜的宝藏。它承载着光辉灿烂、延续不绝的中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纽带,更是艺术精神赖以存在的根本。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戏曲如一枚磁石,凝聚着民族的魂魄。又像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一直在孕育着,却从未停止过演变和成长。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史的后期,戏曲活动更加成为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方式,戏曲集中代表了平凡的民俗文化和高雅的士大夫文化,因此也成为社会大众最为倾心与瞩目的艺术样式。如果说,在中国有哪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最为广泛的群众文化和审美风格,成为从宫廷到市井,从城市到乡村一致爱好的对象,那就是戏曲。由于戏曲每个部分都充满了中国文化的因子,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了解戏曲。

自从戏曲诞生后,便对中国社会人类的社会生活形成了全范围的覆盖。从空间上来看,经过孕育演变而形成的大量地方剧种,对整个人类的集中居住地区形成了全方位的影响并覆盖。汉族地区有京剧、越剧、黄梅戏、川剧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傣剧、侗剧等,戏曲充斥在中国大地上,凡是有人类居住的地方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戏曲,这在世界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从时间上来看,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戏台还是茶馆,街边、舞台锣鼓喧喧、终日不绝的演出,体现除了民俗文化生活的主要景观。从介入深度上来看,戏曲文化几乎是包罗万象,不论是民间节日庆典、拜神请愿,还是婚丧嫁娶、联络感情都被戏曲所垄断,人们周边的文化空间,戏曲无处不在,当仁不让的演变一切民俗艺术载体,更成为世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戏曲题材的创作内容,从上古的神话传说到全部历史故事,一直延伸到当今的现代生活,积累起来的数万个剧目,对于中国传统题材有了全方面立体覆盖,然而不同的剧种和演绎群体,所拥有的各具特色的曲调和表演方式,形成了审美角度和多重风格的覆盖,也形成对不同流行区域的覆盖。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出的正统意识逐步转化为民俗民风,进而演变为传统的文化生活。戏曲作为其中最重要的载体和桥梁,沟通着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对于民间的影响也日趋深入,成为传统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它礼乐合一的表达形式,进入并牢牢占据着全社会人类的精神空间,很多人在孩童时期就在其中沾染着中国文化的传统精髓,如鲁迅小说《社戏》里所描写的生活情景那样。古代的劳苦大众,特别是没有条件念书的升斗小民,他们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观念很多从看戏中汲取,同时他们的娱乐也和戏曲演出密切相关。当然,戏曲剧本对于历史的叙述和人物的扮演,通过了大量的艺术性创作和加工,具有了极强的主观性,并不能当做真正的历史来看,因此也造成了普通民众对于历史事件的曲解和对文化知识不完善的解读。

虽然存在着一些缺陷,但是它以优美通俗的审美共鸣,明亮流畅的唱腔曲调,融通古今、兼备内外的表演风格,朴实无华、海纳百川的文化风貌,反映世间、贴近人生的大众格局,被绝大多数社会民众所接纳和喜欢。不管保守还是时髦,庸俗还是雅致,观众喜欢就是硬道理。

二、传统文化性格的体现

由于戏曲的广泛普及和影响力的日益扩大,演变和塑造着人们的道德情操、审美观念、文化品格。

戏曲承载着传统道德与价值观,呈现出人们的理想与愿望,展示了生活的苦难与温馨,提供了前人经验和教训。戏曲多用小人物的视角去观察社会,用普通人的情感来塑造形象,因此其对于传统价值观念的表现,非常符合大众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因为在民众的价值世界里,淳朴的是非观念特别明确。戏曲把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形成的传统道德观念作为创作的基准点,将发生的故事作为题材通过普遍化的价值评价体系,转化为人们认可的舞台艺术形态,以便于传统道德的弘扬与传播。它所体现出的自主精神、乐观情怀、善良人性、崇高品格、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将人生百态的价值和意义完美的诠释出来。戏曲文化内容的宽泛性,使之成为中国人文化性格的核心。戏曲中数量众多的公案戏,道德观念直白、人物性格单一,戏曲里人物是忠还是奸,情感是真还是假,是对还是错,由于贴近普通民众的理解程度和接受水平,最能触发大众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情感。因此戏曲所弘扬的传统价值观念,对于大众道德观念的增强有着特别的影响力,戏曲的道德宣扬已逐步转化为日常生活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并支配着社会民众的生活哲学和道德观念。

戏曲与各种方言俚语、乡曲小调和生活习俗的融合,演变成风格各异具有浓厚地方风味的声腔剧种。每个人都知道,文化的类别包罗万象,各种方言风俗组成文化相通的元素,乡音则寄托着人们情感。地方剧种的遍地开花,使得人们通过曲调的吟唱,回忆起对于家的亲切和牵挂,不论身处哪里,只要听到家乡熟悉的曲调,心底就会产生令人回忆的复杂情感。如今,中国人的身影遍及世界各地,身处地球村的每一个城市,我们都能听到地方戏曲的轻哼吟唱。在当前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我们肩负着精神家园守望的责任,肩负着保护本土文化资源的重担。而国人追寻情感,精神回归,身份表达的主体对象,融入在各具特色乡音、乡情的家乡戏中,它是我们心灵获得安慰的方式,更是精神寄托之所。

一部被大众认可的戏曲作品可以影响一代人;一个感人的戏曲作品,会让人抑制不住地流下泪水,感情上的震撼,思想上的鼓舞和教诲,甚至终生难忘。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优秀作品将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与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相融合,使人们通过感情的体验和道德的判断,找到人生的理想,提升高尚的情操,将精神上受到的激励与鞭策,在现实生活中转变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优秀的传统戏曲能让欣赏大众潜移默化的得到心灵上的净化,情操上的陶冶和精神上的升华,这是传统戏曲具有的独特内在优势。社会大众是文化的接纳者和传承人,更是文化的创造者。通过日益普及的传统戏曲,可以不断地开阔视野和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质,培养对于民族文化的情感,促使社会大众的独特品质走在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艺术精神和美学观念

古代哲学和美学观念,以及表现手法构筑了戏曲的艺术基石,通过对客观对象求真、求美的艺术追求,使之成为戏曲所要表达的精神诉求。

戏曲的表现技巧主要在于节拍、舞蹈、模拟动作等方式的结合,充分调动了身体各个方面对于我们所理解的世界,并展示出来,这符合我们人类情感表达的基本方式。人们总是通过叫喊、歌唱、手舞足蹈来表达自身的激动,正好印证了古人的“物感说”论点,当人们需要对外传递自身的情感时,需要通过身体的各个部分的技能来体现。而为了更好展示所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抒发,戏曲就自然而然的调动起各种艺术手段,并合理的以综合运用。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把主体与客体、内在与外因融合起来,是中国传统思想最显著的特点,而戏曲的综合展现取决于外部意识,即对客观外界的直接感官和与之相应的反馈,顺从自然的价值取向,发挥抒情与观赏的功能,并通过对戏曲的审美过程,追求身心放松和精神上的欢畅。

戏曲表演由于抽象性的特点,决定它既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更要表现出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中国传统戏曲非常注重对于美的追求,中国艺术观念的“真”除了客观对象的表现,还存在大量的主观意识,将表现对象区分为外形与内韵,这种对 “神韵”的重视和对“外形”的轻视,突出了戏曲的特点。但是“外形”和“神韵”的分离,又不能称之为艺术。艺术表现不能被事物外在形象所束缚,而应通过创作者对其内在本质的艺术构思,用独有的艺术展示,展现出性格迥异的独特观点,这样的作品才能具备长久的生命力。

除了能够讲述故事,还能明晰道理,同时还能引导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意识,这也是由戏曲的表现所具备观赏性特点所决定的。虽然这种精神是我们所认同的,但是这种美学观念存在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舞台表演技巧的复杂性和程式化的展示效果,就是过分求美的结果,这有可能导致戏曲表演和现实社会从此封闭起来,通过岁月的流逝逐渐萎缩其中,而且也加大了未来延伸发展的困难程度。

在表演的舞台中,演员的实际体验是必不可少,要在舞台上完整的表现出人物的特点,就要对戏中人物的内心所想所思深入体会,达到随心所欲地步后,才能够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不管是在扮演好人还是在扮演坏蛋,都要从他们自身的角度出发为他着想。将他的特点扩大并展示出来,并且要达到让观众感动,甚至成为情感依赖、倾诉的对象。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假戏真唱”,推敲和展示出符合戏中人物的出身、社会地位、内心特点、环境因素与情感状态。所以说体验是戏曲的传统。

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意义

引 言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竞争加剧、多元化文化和价值冲突加深,导致人们面临的压力增大,心理健康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大学生不仅是接受高等教育、具有高自我价值感的群体,还是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承受高压力的群体。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心智成熟的重要阶段,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社交与封闭等矛盾与冲突交织在一起,使以增强心理调试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人格完善为内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成为大学生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历经被认识、受重视再到加强和完善的过程。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要来自国外,如何使这些科学理论及方法适应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使之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对于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社会发展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尽管没有明确提出系统的心理健康的理论体系和构架,但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道家在对许多问题的论述上均涉及到了心理健康的内容。其中的积极因素经过长期熏染、潜移默化和传承,使整个中华民族在民族精神、价值取向、伦理观念等方面,造就出了特有品格和精神。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使其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同时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自强不息,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实现自我价值。自强不息、积极进取,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的运行,是刚劲强健的,有道德的人应当效法天道,自强不息。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要想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的一切弱点。只有坚忍不拔、强力而行的人,才是一个有志气的人。“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些品质,无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还是对他们日常的学习、生活,都具有非常好的启迪作用。

注重“中庸”,维护心理平衡,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儒家学说中强调的“中庸”,就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即不偏不倚,折衷平常,中和适度,不主张“过犹不及”。此外,《论语》中还描述了“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及“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的人格特征,认为“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也就是说,作为君子,能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外界各种刺激随时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体验,时刻使内心世界居于适中状态。即保持心理的平衡。

从心理健康的状态来看,处于中庸状态的个体比处于两个极端的个体更容易保持心理健康。中庸作为心理健康标准,表现为心理平衡的状态和适度的原则,即控制调节自己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心理体验,最终达到适中平衡。这种防止偏倚、适度中庸、保持心理平衡的原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有效的借鉴价值。适度的自信,既不自负、也不自卑,是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面对挫折,过于悲观沮丧会丧失意志,而毫无所谓则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只有掌握好尺度才能成为前进的真正动力。因此,要想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中”,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以坦然、平和的健康心理状态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

增强适应能力,提高抗挫折能力。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孟子》强调“人皆有仁、义、礼、智之心”。所谓知天命,就是能理解并实践仁、义、礼、智,做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以礼义适应社会,适应自然。强调“君子不器”。孔子十分钦佩颜回,曾说其:“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不仅如此,儒家还认为耐挫是一种美德, 《论语・述而》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①,强调面对挫折、遭受冷遇也能坦然接受而不是耿耿于怀。《孟子》中的“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现于世。穷则独普其身,达则兼善天下”②,反映的是儒家的积极入世的人生理念,表达了得志则造福于黎民苍生,不得志也要洁身自好积极豁达的态度。不仅如此,还要能“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③同时,儒家思想还强调“小不忍则乱大谋”④,对一些不顺利、小挫折要善于忍让、忍耐,以顾全大局,要有善待挫折的坦然心态,提倡“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匹夫不可夺志”、“自强不息”等人格品质。

当前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挫折、失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良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儒家思想强调的困而弥坚、挫而愈奋、百折不挠、追求进取的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来讲,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思想对促进大学生增进心理健康、增强适应社会的良好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知足常乐,顺其自然的乐观心态。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人生不要刻意去强求不现实的功利或物质需求,而要重视心理的满足。在获得这种心理满足的基础上实现“常乐”,由此可以看到国人乐观的生活态度。无论多么辛劳,只要有希望,便能知足常乐乃至以苦为乐。道家思想主张“顺其自然”,提出人类要“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⑤做人的德行要重视“自然之德”。老子强调“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⑥,倡导人不要勉强去做有悖于自然规律的事情,要顺其自然,保持心境的平和旷达,即不故意做作,目的就在于不扼杀事物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庄子主张不刻意追求个人生活中现实的东西,而应顺其自然,强调“天然”;超越一切功名利禄,做到“无功”;忘记一切荣辱毁誉等虚名,做到“无名”。“无为”而最终“无不为”,从而实现“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境界。

尽管乐观知足的心态可能会影响人的上进与追求;但从健康心理的角度看,“知足常乐”与“顺其自然”却是大学生自我保护、自我保健的健康心理和行为的反映。

修身养性,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儒家学说中包含着深刻的心性修养思想。孔子积极主张修身养性,提出“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强调“心正而后身修”,进而达到“德润身,心广体胖”⑦。就是说人只要具备了较高的修养,就能心怀善,心无愧怍,进而感到舒泰宽阔。孔子还提出:“所谓修身养性在正其心者,身有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进一步阐述了修身养性与心理平衡的关系。

传统中医文化也积极提倡修身养性,提出“圣贤只是教人收心养心,其旨深矣。”⑧张仲景提出了“人体平衡,惟须好将养……”“悦爽志,以资血气”,⑨形成了我国医学上较全面的养生学。其主要内容是恬淡虚无,颐养精神,即精神上的乐观,生活上的知足,而最重要的是要能“于危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危非利,亦若存若亡。”而且要“习以成性”,去除危利,不妄喜怒,不近声色,不贪浓味,不神虑精散,这就是治未病之病。

可见,倡导修身养性,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更好地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并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结 论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从未成熟到成熟、未定型到定型的变化时期,各种因素的作用往往容易使他们中的一些人会被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左右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不良情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进而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要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广泛及时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卓有成效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健全人格,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学院)

注释

①《论语・述而》

②《孟子・尽心上》

③《孟子・告子下》

④《论语・卫灵公》

⑤《老子・二十五章》

⑥《老子・二章》

⑦《大学》

篇8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现代设计方面,也取得了相应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现代玻璃艺术方面,更是加入了传统文化元素,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既起到了承接传统又起到了弘扬现代文明的作用,这是当前艺术设计中通用的艺术手法之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华,能够从中看出中国文化的设计创作的灵感源泉,在现代玻璃艺术的创作过程当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能够体现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现代文明的的宣扬。本文探讨了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玻璃艺术中的运用,简单介绍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以及在现代玻璃艺术中的体现形式,希望能够为现代艺术中玻璃艺术的建设提供微薄之力。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基本认识

在社会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通过生活、生产、文化多方面的积淀,所产生的文明成果,就是传统文化,可以说这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传承,通过传统文化,人们不仅能了解到历史并对历史加以继承还能够在先辈的基础之上,开展出新的技能基础与传统文化。作为现代的艺术设计者,应在对传统文化有着初步认知的基础之上,对传统文化也要起到促进的作用,这样既起到了传承的作用,也能够完成对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有效推动。

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各个民族也都有其相应的文化与风俗,经过长时间历史的沉淀,使得民族文化新颖别致,特点鲜明。传统文化具有着多种的表达形式,其内涵呈现形式主要集中体现在不同地区的风俗文化方面之上,从中我们不仅能够体会不同地区的审美标准也能够感受到不同地区的情感表达方法。在现代艺术设计当中,传统文化元素经常为设计师们所使用,成为了信息时代现代设计艺术的主要元素,相应的科技元素的冷色调通过传统文化元素温馨而自然的中和,就使得原有的设计产品多了一份清新,也荡涤了人们的心灵。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进,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也开始树立其独特的别致风格,从众多艺术作品中所引用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现象中就能够看出,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历久弥新的,是具有力量的,能够不被新兴文化所影响,且更加稳固地屹立于文化丛林之中。

我国的传统文化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筑。长城、四合院、故宫、园林以及各类塔、钟、楼阁等;二,自然。熊猫、长江、黄河、松竹梅、鲤鱼等;三,文化。山水画、书法、十二生肖等;四,娱乐。笛子,各种棋类,皮影以及脸谱等;五,生活。筷子、金锁、如意等;六,民俗。对联、月饼、以及剪纸等。我国历史文化悠长深远,其文化产物元素也不胜枚举,现代艺术文明中,经常会引用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写意表达对象,进而完成作品理念的表述,这能够看出,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艺术的联系是紧密的,二者之间是起着传递与承接的作用的。

玻璃产业与玻璃艺术文化

1.玻璃艺术的产生

与我们的固定思维意识不同的是,玻璃是液体而非固体,通过熔融这一化学过程,形成了连续的网络结构,再通过冷却使得网络结构中的物质粘度增大并硬化,最终形成的硅酸盐类的非金属材质。玻璃成为商品是在公元十二世纪,十八世纪,比利时人则研制出了平板玻璃,随着美国人研发出现代工业中的玻璃引上机设备,以及玻璃的工业生产逐渐形成规模,玻璃艺术也因此生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玻璃的生产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地完善,使得玻璃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方面不可或缺的原材料,而玻璃艺术也随着玻璃生产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玻璃制品的分类

玻璃种类繁多,从用途这一方面对其进行分类,可分为两种:一,器皿类。生活中大多数用的是这一类玻璃,食品类、装饰类等;二,平板类。建筑用材中大多使用这类玻璃,挡风玻璃、透光玻璃等;若从成分来进行划分,也能够分为两种:氧化类和非氧化类,氧化类主要有硅酸盐玻璃、磷酸玻璃等,其中,建材方面多用的是硅酸盐玻璃,磷酸玻璃主要应用于科研事业。玻璃经过深加工后,能够形成多种样式,因此,艺术效果使得玻璃艺术体现的更加明显。通过技术的不断改良与演进,使得玻璃艺术的呈现方式也得到了更新,制作出了:琉璃制品、水晶玻璃、钢化玻璃、彩印玻璃、高级银镜玻璃、彩釉钢化玻璃、喷砂玻璃、中空玻璃等。玻璃艺术能够运用到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使得玻璃在保留其基本使用性能的基础之上,也能够起到丰富人们生活的作用,因此,玻璃艺术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方面所建造的水晶宫的主要材料就是玻璃,德国通用公司所建造的透平车间也是由玻璃所制成,从中能够看出,玻璃艺术对于生活乃至艺术成就的影响是巨大的。

3.文化对玻璃艺术的影响

文化能够反映出民族与国家的底蕴,能够呈现出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形态传承,通过物质到非物质的输出,这样的一个转换过程,向外界展示了公共的文化产品。社会是由众人所组成的,可见个人对于社会的影响程度,人们在进行改造、建设世界的过程当中,也在不断地形成、塑造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体系,在这样的一个交互的过程当中,就能够产生多种不同层次的文化,并体现出文化所包含的基本价值。文化是社会的精神底气所在,从不同的社会关系中能够体现出不同的文化需求,而玻璃制作的过程当中,就要遵循着一定的文化方式,这样的文化方式正是玻璃艺术,玻璃艺术能够带动着玻璃产业的文化发展,并通过玻璃这一介质元素,丰富了文化市场。玻璃是需要文化环境的,因此,玻璃艺术的作用就是至关重要的,玻璃产业有着多种不同的品牌,而通过其不同的玻璃艺术作品中能够看出其别树一帜的审美魅力,这是文化所赋予玻璃制品的,而这一审美魅力是通过历史的沉淀从而建立的。玻璃制品品牌的建立,同样是在文化背景下生成的,这一品牌的基本理念是符合当时人们的基本审美水平的,能够反映出当时文化的主要呈现方式与价值走向。

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玻璃艺术中的运用

国画、山水画、青铜器、瓷器这样的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玻璃艺术中,是十分常见的,从形态呈现、纹路走向上都能够体现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再者而言,酒类的瓶体设计,都运用了传统文化元素,例如洋河蓝色经典系列的玻璃酒瓶就采用了青花瓷原色的色调,通过悠长深远的蓝色来展示出酒文化的历史悠久,青花瓷类型的瓶身能够表现出传统文化元素中淡定大气的特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成就了传统文化独特的风俗,梅瓶是由古代流传至今的酒类容器,其造型结构敛足、小底,从整体上来看,体态修长、气势突显,能够体现出中国自古而来的内敛又不失威严的独特文化风韵。

结语

本文通过对现代玻璃艺术制品的基本分析,并探讨了其中所体现的玻璃艺术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在当前的现代艺术设计当中,应保有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质,在此基础之上,还要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美的基本意识形态要求。现代艺术的设计师,在进行产品设计的过程当中,将传统文化元素与设计产品相结合,这样既能够起到宣扬了传统文化的作用,也能够为设计产品增添美感。

篇9

【关键词】传统文化;校园文化;昆曲;影响

一、高雅的审美情趣

校园文化作为随着学校诞生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由所有成员共同创造、随着时间慢慢积淀而形成的,是校园内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高雅的校园文学对学校教育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校园文化存在着严重的价值观念缺失现象。在校园中,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和实用化,“厕所文化”、“走廊文化”等现象时有发生,而要想治愈校园文化中的这种“低俗”之气,就需从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戏曲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有着极强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而被称为“百戏之祖”的昆曲艺术在六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几经起起落落,更是中国戏曲艺术最完美的表现形式。“清曲为雅宴,剧曲为狎游,至严不相犯”,一言以蔽之,昆曲胜在“雅”,而这“雅”足以弥补现在高校中存在的低俗之风。

昆曲是集音乐、舞蹈、文词、说唱、美术等为一体的艺术,它的“雅”首先表现在文词上。昆曲极其注重戏曲语言的文采。《西厢记》中,“哭声似莺嗽乔林,泪珠儿似露滴花梢”【1】、“香消了六朝金粉,瘦减了三楚精神”【2】就是典型的例子,其语言运用情动天地、辞采照人,为后人传唱。毛纶评曰:“所谓文胜者何也?曰《西厢》为妙文,《琵琶》亦为妙文……而《西厢》之文艳,而艳不离野者,读之反觉文不胜质;《琵琶》之文真,乃真而能典者,读之自觉其质极而文。夫是之谓文胜也。” 【3】其中说的就是昆曲文词之“雅”。

在舞台表演艺术上,昆曲也及其注重其“雅”的表现。“中国戏曲的舞台美术……景物造型一直保持着比较简化的局面。” 【4】在青春版《牡丹亭》中,景物造型也体现出了比较简化的特征,但却更注重凸显出“雅”的气质。舞台中布排了六副书画作品,杜宝出场时,舞台背景挂着“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四句诗,有着化繁为简的布景智慧,这诗,向观众表现出的是杜家背景之大和杜宝为人的潇洒,胜过豪言万语,大大加强了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也进一步让大学生了解到诗画在表达艺术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传统艺术的情感认识。

二、独特的人情风韵

近些年来,校园中相继出现了很多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从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到“金城事件”,引起广泛关注。大学生,本为“素质”、“知识”的代名词,却何以出现这般事件?究其原因,是现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和情感的缺失。而文学作品中塑造的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向我们诠释着感情的真谛。向这些优秀的人物学习,足可以弥补现代大学生匮乏的情感。

昆曲作为戏剧的瑰宝,情节缓慢,甚至拖沓,疏于叙事,但却放大了感情。“一切景语皆言情也”这句话在昆曲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赞情致,批理性”的《牡丹亭》中,感情也被格外放大。明朝的王思任这样评价《牡丹亭》中的人物:“杜丽娘之妖也,柳梦梅之痴也,老妇人之软也,杜安抚之古执也,陈最良之雾也,春香之贼劳也,无不从筋节灵髓,以探其七情生动之微也。” 【5】剧中的人物,无论何种性格,最后的结点都落在一个“情”字上。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 【6】这是汤显祖对杜丽娘的集中概括。她对柳梦梅的一往情深、苦苦追寻可谓是《牡丹亭》的主旋律,“痴”也成为其感情的主线。丽娘望尽天涯路却不见君,只好沉浸在郁郁寡欢的相思之中。柳梦梅离开之后,她一切的活动只是画画,画毕后题“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她深深沉浸在这份相思之中,坚守着真爱,似乎周遭的一切都与之没有关系。“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如此真切的感情,放眼现在的大学生,已不多矣。

不只《牡丹亭》,昆曲中还有很多有情有义的人物形象。《思凡》中勇于摆脱束缚与和尚私奔的小尼姑,《绣褥记》中为了爱情不惜自毁美貌的李亚仙,《水斗》中为了爱情而战的白娘娘等等,无一不是勇敢的女性形象。在她们心中,深深藏着的是对“情”的坚守。不只爱情,类似《牡丹亭》中杜父杜母的爱女之情,杜丽娘与春香的姐妹之情,甚至柳梦梅与园工的主仆之情更是数不胜数。这些都在向世人展示着昆曲“情”的独到之处,为后人深思,更为今天的大学生提供了感情的范本。

三、深刻的意蕴哲理

“昆曲是一种奢侈品,它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闲暇的时间,让我们能够心游万仞,在审美中完成一个从容而优游的穿越,然后找到自己的人生真谛。” 【7】于丹所说的“人生真谛”就是昆曲中所包含的意蕴哲理。“理”的指导,对于现在大学生的行为处事、思想方式、人格修养等都有着积极意义。

昆曲中的哲理层面首先体现在追求个性解放的呼声中。《墙头马上》中,李千金与裴少俊私定终身,并随之来到裴家。裴少俊担心父亲不能接受这个未经明媒正娶的儿媳妇,就把李千金藏在了后花园,以在后花园读书为借口得以夫妻团聚。但这样的日子并不久,不久,老爷催裴少俊考科举,李千金的事情败露,母子三人被赶出门。后来,裴少俊高中,李千金凭着父亲的官高权重压倒裴老爷,迎来了故事的大团圆结局。不同于《玉簪记》着意写潘必正和陈妙常的相爱,《墙头马上》的主线是抗争,主要刻画的是裴少俊夫妇与裴老爷的抗争,与封建势力的对抗。其中,李千金无处不在咄咄逼人地宣扬着“恋爱自由”的主张,这个抗争对现代的恋爱观还有很大的影响意义。相比现在,虽是“婚恋自由”的时代,却沦落到另一种“包办之中”,“车”、“房”、“钱”在现代恋爱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与先人相比,似乎少了很多勇气。

昆曲中的哲理层面其次还体现在中国人理想的文化追求中,即“内外结合”的艺术追求。王充曾说“外内表里,自相副称”,也就是注重内求和外求的双向式追求。艺术的内蕴,必须靠自身的亲身体验才能集聚,从而外化为“言”,在这过程中,外在的感知和内在的体验必须相结合才能达到真正的艺术追求。昆曲有着几百年的艺术经验积累,理论上与中国古代的艺术哲学相符合,表演上则注重演员修养的积累和基本功的训练。真正达到了“内外结合”这一高深法则的运用,展现了外形结构之美与内含意韵之美的完美统一,既有题中之精蕴,又有题外之远致,这一审美效果堪称完美。当然,这一“内外结合”的法则并不仅仅局限于艺术追求方面,它所彰显的还有为人的品格气质,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人格范例。即既要有很深的内在修养,还要外化为实际行动,这样才是真正合格的人。

注释:

[1][2]王世贞.曲藻[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959:29.

[3]毛声山.绘像第七才子书卷之一自序[A].侯百朋.琵琶记资料汇编[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276.

[4]章诒和.中国戏曲[M].北京:文化艺术出社,1999:161

[5]王思任.汤显祖全集[M].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2572

篇10

中医是华夏五千年璀璨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对比西医的发展历程而言,中医在近一个世纪以内,可谓步履维艰,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了西方文化及科学的冲击。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西方科学的发展神速,使得整个世界的评判标准几乎都与其比肩,成为了普遍价值观,而中医的发展和特点正好与西方科学走了完全不同的路线,更加注重人文、道德理念,层次更深,涉及面更广,若是硬用目前的科学体系来评价,这本身就显得不“科学”。该文尝试,从现代物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两个角度研究中医发展,并且分析三者之间的连带关系。

1 现代物理学与中医

物理学在近两个世纪内迅猛发展,俨然已经成为了“科学”理论的奠基者,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下属分支学科:力、热、光、电、以及近代物理学中的凝聚态物理、高能物理、量子物理等等。纵观整个物理学的发展,不难得出所有学科都是要达到一个共同目标:“通过研究客观、自然世界从而获取最终规律”,大到天体,小到物质微粒[1]。而中医自始至终也是在研究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其发展(生老病死)是与整个自然相通的,即通过整体性的角度,结合生命存在、经历的经验提取出整个宏观的规律。从这一点上看来,物理科学与中医是一致的,不矛盾的。例如,物理学在研究气体压强、温度的关系时,利用的是统计平均的原理,认为大量的分子撞?羟奖诓?生了压强,而某一个分子的运动规律是没有特殊意义的。又如,电子衍射(诺贝尔近代物理十大实验之一),完美的验证了德布罗意关系,在大量粒子通过了双缝之后发生了明显的衍射现象,这是从单一粒子的运动中无法获取的规律。中医的经典之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都是在围绕着整体性规律对生命的生、老、病、死做了出具体的论述。如:上古天真论,有如此描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指出:“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可见,自然界的阴阳无时不影响着人体,人体的阴阳必须适应自然界,与自然天地相应,才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2]。

物理学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的调整,当年亚里士多德被奉为神明,他的理论屹立不倒,直到伽利略出现才产生了新的“真谛”。建国之初,西医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中医受到排挤,原因在于西方的科学无法证实中医的“科学性”、合理性。在笔者看来那是由于物理学本身并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随着物理学仪器的发展,经络、穴位已经被测出,才证实了中医是正确的。所以,物理学不仅仅不与中医相违背,更是证实了中医的科学性。目前在欧美国家,中医诊所随处可见,西方科学并不排斥中医文化。另外,中医的发展也给物理学提出了很多难题和宝贵的研究思路。很多无法解释的现象也可以让科学更加迅速的发展。例如,中医阴阳学说有,相生、相克理论,太极理论与物理学中正负电荷、两极相斥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量子物理学的发展中,中医思想更是有指导作用。中医看病讲求望、闻、问、切,一人一方,把脉之后再给药,因地制宜,不同条件不同的变化。经典物理学中的牛二规律在量子物理光电效应中全部废弃,为何?情况和条件不同怎能一齐对待。

2 传统文化与中医

中国传统文化是基于道家、佛家、儒家文化体系所衍生出来的,注重精神建设,道德内涵的一种文化体系。道家修真,佛家讲善,儒家讲求仁义礼智信,是更加细化的道德标准。这些都属于精神层面的修养,貌似和生命、物质并没有关系,实则不然。现在物理学已经可以测定人脑所发出的思想是一种脑电波,那么也就彻底打翻了精神与物质之间的隔断。

典籍《黄帝内经》“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始终强调了道的重要性。自古道家炼药、炼丹并提出之则灾“摄生”和“养生”的概念,可谓是中医最早的雏形了。《老子》: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辩证地说明了“不病”与“病病”的关系。“病病”是一种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思想。

佛家重因果轮回,种善因、得善果,强调净化心灵为一切身、心现象的主宰,并将它作为调节心神的一种方法,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种精神疗法。很多癌症患者根本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精神可以知道导致人的器官衰竭,直至死亡。这点在西方医学中也是被认定的,可以称作心理学影响。很多人称北大哲学系是出寿星的地方,何解?参透哲学的人往往心态豁达,对万事看淡,不淤积情绪,不执着得失。《景德传灯录》中说“安静闲恬,虚融澹泊”,“对境心常不起”,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心常欢悦,无不适之事。”佛家侧重于通过心理修养来健壮人格,与中医养生理念的养心一致。

孔子是所有炎黄子孙的老师,其思想波及范围是整个亚洲、世界,而非仅仅中国。一生倡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用仁、义、礼、智、信、孝、悌的伦理道德来加强人性修养,培养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达到博大宽容、中和平正的人格境界,最终实现“仁者寿”的养生目标[3]。

现代法律仅能约束其行,却不能约束其心,而“心”才是一切的源头。目前全球范围内,药品质量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医务人员道德问题究其根本都属于“精神”、道德层面的问题。病从口入、纵情,人们能不能约束自己靠的不是物质的管制,而是自制。传统文化为中医植入了核心的价值观念,基于这样的理念,中医才能发挥最大的能效。近年来随着西医的发展,更多的中医被迫走向了中西医临床,放弃原有的医学理念,剩下的仅仅是皮毛。若要光大中医,必然要先恢复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见图1。

3 三者之间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