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防灾减灾小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急防灾减灾小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应急防灾减灾小知识

篇1

关键词:指纹识别 安全监控 身份认证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b)-0091-02

城市消防安全监控系统作为提高消防部队快速反应能力和扑灭初起火灾的重要手段,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于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及时发现处理火灾火情具有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大型建筑都配备了完善的消防监控系统,其中包括各种火灾探测器、灭火装置、报警装置、摄像装置等等,管理人员在中央控制室可以对这些装置进行统一管理调配。在进行系统配置、记录查询、录像查询等系统操作时,对操作人员的身份认定和权限控制通常是以用户名和密码的形式来完成,为了使用方便,工作人员往往设置简单的个人密码,甚至设一个公共的密码,从而使用户管理功能形同虚设,大大降低了密码的保护作用。另外,一些可以在现场进行控制的装置如卷帘门、消防水炮等,其现场控制盘一般采用传统钥匙为权限认定方法,操作人员必须随身携带钥匙,这也对处理火灾险情带来了不便和安全隐患。基于传统的身份认证方式存在的种种弊端,该文提出将指纹识别技术应用于火灾监控系统,将指纹信息作为对操作人员身份认证的新渠道。

1.指纹识别的优势

指纹识别技术是目前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相对于其他身份认证方法,指纹识别技术有其独有的优势。指纹是手指皮肤表面脊线和谷线所构成的纹理,研究表明,指纹具有唯一性,即使是双胞胎指纹也不相同。其二指纹具有稳定性,指纹自形成以后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即使磨损后也会重新生成。其三指纹图像便于采集,目前的图像采集设备可以采用光学传感器、固体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多种方式,都能实现在线实时采集,操作方便、采集效率高。另一方面,即使同一个人的十个指纹也不相同,可以任选一个或多个进行认证。基于这些优点,指纹识别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要身份认证的领域。

2.系统组成和功能

火灾安全监控系统大致可分为探测、联动、监控三大部分,探测部分包括用于视频探测的球机、摄像机等装置,用于火灾探测的常规火灾探测器装置,这些设备布防在一栋建筑的每个需要保护监控的空间,对区域内的异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联动部分主要用于发生火情后的报警扑救措施,是系统中重要的执行机构,主要包括消防广播、卷帘门、报警电话等关联设备。监控部分具有现场视频查看、火灾事件记录、火灾录像等功能,主要构成设备包括电视墙、硬盘录像机、消防主机等。系统对操作人员的身份认定采用指纹识别的方式,指纹识别模块主要完成指纹的采集、验证、登记使用人员的指纹,取消指纹和重置使用,以及设定管理人员的权限。系统结构图如图1。

3.身份认证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1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作为身份认证模块的后台信息系统,不但存储着整个系统的运行数据,还包括身份认证数据,用户管理、权限设置等。均衡考虑访问数据库的安全性和灵活性问题,对用户通过两种方式进行身份认证,一是根据传统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身份认证和权限控制,二是根据指纹识别系统提供的身份认证信息进行认证,通过任一认证方式均可访问系统。对于火灾监控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用户权限

权限规定了用户对系统的操作范围,不同的用户被授予不同的使用权限。根据火灾监控系统的特点,将用户权限分为三个安全等级,一级用户对系统拥有完整的操作权,可以查看系统运行信息,远程控制消防设备,可以设置其他用户的权限,并对权限内容进行调整;二级用户不能干预其他用户的权限,除此之外与一级用户相同;三级用户仅限于查看系统信息,如报警信息、监控视频信息等,不拥有操作权,如对消防设备的启动、对记录的编辑等。权限的设定是个复杂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应用,用户需要权衡责任、灵活性、完整性选择适合自己的设定。

(2)数据分类

系统中的数据包括三类:第一类:配置信息,如探测设备的位置、属性,灭火装置的位置、动作参数等,第二类:系统记录,如报警的时间、地点、位置、值班人员等文字记录以及现场的视频记录。第三类:用户信息,如用户名、密码以及各自的权限内容。按照数据内容的不同,同类数据被保存在相同的表单中,由于类别不多,不同类之间的关联数据较少,在设计时应避免表单之间的依赖关系。完成的表单被重命名并授予不同权限的用户查看,系统管理员拥有最高权限,可以对系统进行配置,查看并修改记录,值班人员可以查看监控记录、系统运行信息。

(3)身份认证方式设计

身份认证方式设计为常规“用户名+密码”方式和指纹认证方式,用户可以任选其一进行登录,采用两种结合的方法既方便了操作又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

3.2具体功能实现

系统在PIS2004指纹录入设备接口程序的基础上,在Visual C++集成开发环境下开发。系统包括设备管理、联动控制、报警显示、记录查询、用户管理等功能。系统中的身份认证模块主要实现了以下功能。

(1)指纹图像采集

由于录入的指纹图像质量对识别结果有很大影响,在录入指纹时需尽力保持手指清洁,采用正面按压。指纹录入设备通过USB与计算机连接,采集的指纹图像实时显示在图2界面中的左侧图像框内。

(2)指纹保存

主要指在用户注册阶段,采集用户的指纹图像,并提取指纹信息保存到系统的数据库中。为了节省存储空间,指纹图像采用压缩格式保存。数据库中的指纹信息包括用户ID号和指纹特征值两部分内容,ID号将与用户管理模块中的用户名、密码、权限等内容关联,指纹特征值是一个1*16的特征向量,理论上8个特征点即可区分两个人,实际应用中往往增加特征值的数量以提高可靠性。

(3)用户身份验证

经过注册的用户,可以凭借指纹信息登录系统。在登录过程中,系统将采集的指纹图像进行特征值提取,然后与数据库中的注册指纹信息进行比对,最终特征吻合的指纹图像显示在图2的右侧图像框内,同时显示该用户的ID号,表示身份验证成功。如果验证失败,系统保留密码输入窗口,用户可以凭借用户名/密码的方式再次进行验证,登录系统后,用户就可以在自己的权限内进行操作。系统将自动跟踪用户的操作,对用户的登录信息和操作信息进行详细地记录并保存在数据库中。

4.结语

篇2

[关键词]合作学习 高职 实践教学

目前,实训设备台组数量不足是很多职业院校面临的问题,如何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既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参与,获得较好的专业技能,又能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困扰很多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一个难题,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合理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学生是未来的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社会人的主体性,小组合作学习,首先使学生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通过适应这个小集体,逐步过渡到适应大集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一个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是一个对事物有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他们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能主动与别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他们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地肯定与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正确率

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这种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正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

二、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教学特点

由于在将来的工作中更多的采用的是合作完成,所以在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中,尤其是实践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方式是非常必要,而且是必须的。

1.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学科体系教育中的劣势群体。如果过分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学科的完整性,学生学习的不适应性将显露无遗;这些特点要求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不应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培养,而应在教学的整个环节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既是职业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将来不断发展提高的需要。

2.工作岗位特点的再现。基础教育“知识学习”的局限性,学习的内容大多是可以独立完成的记忆、理解性知识,而职业教育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学习的内容包括工作对象、工具材料、工作方法、劳动组织方式和工作要求等内容;这些要求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是学生将来工作岗位特点的再现。

3.教学资源局限。包括教师和实训设备台组数。高职教育不同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职教育,它要求专业教师既有全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行业从业经验,在我国当前的教育背景下,符合这两项要求的非常少,所以这导致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资源普通紧张,生师比通常不达标;同时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方面对实训设备的现代化程度和台组数要求也非常高,大部分院校由于教学经费紧张,实训设备的现代化程度通常不高,跟当前行业使用的设备有一定差距,台组数更是不能满足学生充裕的训练和学习。(如在“网络综合布线”课程中,涉及到的光纤熔接机、Fluke福禄克测试仪等设备为例,由于设备单价较高,使用该设备进行实训的学生人数和授课学时有限,因此一般高职院校对该类设备配置的台组数偏少。)

4.学生特点。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相互间的文化成绩差距较小,个好差距较大,偏科现象更为严重;在计算机网络专业,进入学校学习的学生起点基本一致,存在的问题也基本相似;同时,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教学以实践动手为主,不同于中小学阶段以理论学习为主;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导致不同的学生之间动手能力差距较大,在教学中学生自我意识更加突出,这些特点都对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模式包括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合理的分组

职业教育中的小组分组与普通教育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中小学教师由于对学生的情况非常熟悉,课程特性基本相同。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具有可能性,而在职业院校中绝大部分老师并不熟悉学生的背景情况,各门课程间的差异性较大,所以采用该原则进行分组不符合职业院校的情况。

合理的分组是进行实训教学的基础,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相关要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人数合理:以一个40人的班级,实训设备台组数位为2的情况为背景来进行描述。为了保证学生在实训中都能有效参与,小组人数应以4—6人为宜,如果以5人为一个小组,那么该班级可以分成8个教学小组,结合实训设备台组数将8个小组分为2个大组,即一个大组一台实训设备。

成员搭配合理:尽量平均分配男女生人数、尽可能保证组内各种成绩类型的学生都有,因为可能存在要求灵活性或体力型的实训项目,不反对平时表现较差或成绩较差的学生组成一个组,这样可能在教学中利用合理的激励方法能有效促进全班整体水平的提高。

小组成员选配形式灵活。下图是笔者常采用的一种形式。分组采用学生投票选举的方式进行。教师制定组长人选基本要求,然后由全班学生参与投票进行选举。如整个班级分为8组,则投票结果前8名自动成为小组组长。首先由得票最少的组长选择第一个组员,依次进行第一轮选拔,然后由排名第一的小组长选择第二名组员,依次进行第二轮选拔;直至选完所有组员为止。

2.任务难度合适

任务的制定要求:应该高于小组单个组员能力所能完成的标准,这就要求小组成员只有积极的相互依赖才能完成。为了实现小组的共同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彼此了解并相互信任,遇到问题能相互帮助,相互支援。在课程开始阶段的任务可以设计为较小难度的任务,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较容易完成,不会因为难度太大影响学习的积极性,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任务难度逐渐加大,小组成员的集体力量更容易展现。

3.全过程监控

小组成员要认识到每个人都必须尽职尽责,不能“搭便车”。如果小组的成功仅靠小组成员中个别人的努力就可以达到,则小组的其他成员会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在个人发展方面,只有那些参与者可能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得也更快。而非参与者的提高程度就要大打折扣了。具体而言,为了使每一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避免袖手旁观的现象发生,通常采取以下方法落实个人的责任:1)对每一个小组成员进行考试;2)不定时地要求小组成员口头向教师或整个班级汇报其所在小组的工作情况;3)观测每个小组并记录每一个小组成员对小组工作的贡献次数;4)指派一个小组成员担任该组的“检查员”,其工作就是让其他小组成员对其推理过程以及隐含的基本原理做出解释;5)让学习者把自己所学的内容讲解给其他成员,当学习者讲解时,他同时也在解释自己的推理过程以及隐含的基本原理。

4.综合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对学习过程和结果必须进行综合评价评价。评价内容包括:1)评价小组的全部劳动成果,给出小组的总成绩;2)给出个体在实践中的成绩;3)当所有小组成员在实践中都达到一定标准时,给出额外的奖励成绩。

四、小结

通过近两年在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教学中应用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中师生单维交流,教师垄断了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小组合作学习的条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3,(4):24-29

[2]马红亮.合作学习的内涵、要素和意义[J].外国教育研究,2003,(5):16-19.

篇3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xx年社区国际减灾日活动总结

今年xx月xx日是第27个国际减灾日,xx区民政局组织各街道精心策划,紧紧围绕“提升抗灾能力就是拯救生命——老年人与减灾”主题,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活动,进一步营造社区防灾减灾的宣传氛围,唤起广大社区居民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灾害中对老年人的关爱,向老年人群普及推广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的技能,最大限度保障社区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确保全区安全稳定。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为了在本区范围内开展“提升抗灾能力就是拯救生命--老年人与减灾”主题宣活动,进一步推动各街道、社区的防灾减灾宣传工作,推动防灾减灾工作的向老年人普及的进程,xx区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于xx月xx日就向辖区内的各街道下发了关于做好xx年国际减灾日主题宣传的通知,主要目的就是让街道、社区结合敬老活动的重阳节,把老年人作为救灾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和救灾知识普及对象。各街道、社区也要紧紧围绕活动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向群众宣传减灾救灾知识和技能,宣传对于老年人在灾害发生后给予特别的保护和救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老年人自救的意义、途径和方法,使基层干部、工作人员、特别是老年人了解掌握疏散逃生的知识和技能,增强自防自救能力,提高面对灾难的应急能力,真正达到提升抗灾能力就是拯救生命的效果。

二、形式多样、宣传到位

此次国际减灾日,本区辖区内各街道、社区紧紧围绕国际减灾日活动主题,内容多样,形式丰富。xx等街道通过横幅标语、樯绘展示、展板展示、宣传窗等板块集中宣传,向居民发放减灾救灾的宣传资料,向老年人宣传与老年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防灾减灾知识;段塘、望春和鼓楼等街道则是通过现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志愿者便民服务、文艺表演等活动,让老年居民熟悉避难场所及撤退路线和如何开展预防、自救、互救等技能,向居民宣传对于老年群体在灾害发生后给予特别保护和救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防灾减灾了解不清楚的老年居民,志愿者们还会耐心地对他们进行讲解。虽然活动形式不一,但宣传活动积极到位,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吸引了广大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群的参与,让居民更加了解防灾减灾重要性,提高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三、结合重阳、构筑安全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速,社区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日趋明显,老年人的失能、半失能比例不断上升。老年人由于受年龄和体能的所限,在防御灾害方面有相应的脆弱性。在此次宣传活动中,针对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性,结合重阳节敬老开展不同形式宣传活动,来向老年人群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构筑老年人的安全体系。鼓楼、南门、白云等街道通过文艺节目,用普通居民自编自唱的歌曲、越剧等方式来向老年人普及减灾知识;西门、江厦和月湖等街道通过教老年人如何使用灭火器、报警和自救来提高老年人的逃生技能;望春、段塘等街道则是通过知识讲座和咨询会吸引老年人,让他们熟知防灾小知识。同时,各街道结合今年“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的工作经验,认真进行了总结梳理,并对今后如何开展好防灾减灾工作进行了研究,对不同层次人群怎样快捷高效地应对防灾工作进行了探讨,确保国际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以有效的载体来呈现。

四、紧扣主题、效果明显

在这次“国际减灾日”宣传活动中,各街道、社区能够紧扣“提升抗灾能力就是拯救生命--老年人与减灾”主题集思广益,积极创新,精心组织,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宣传教育活动中,采取了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多题材、多角度、有针对性的开展了一系列宣传工作,实现了宣传活动的预定目的,唤起了广大居民在灾害来临时对老年人的关注。为进一步增强老年人的减灾意识,普及防灾避险和自救能力,各街道、社区采取张贴宣传资料,利用电子屏滚动宣传、入户宣传,专题培训等多形式,向老年人宣传减灾知识,提高残疾人防御灾害的技能,并组织社区志愿者不定期在辖区内老年人家中走访。通过此次活动向社区居民宣传了防灾减灾的知识,倡导了互帮互助,关爱老年人的良好风尚。

篇4

关键词:气象信息服务;互联网;手机客户端;微博气象网红;微信公众号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 10(c)-0000-00

近年来,气象服务无论是对政府部门、企业还是个人的作用日益增长。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的出现,互联网搭建的信息网络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反馈度更高。有许多专家在新的服务渠道及“互联网+气象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侧重点各有区别。本文试图浅谈互联网经济环境(“互联网+”)与青岛气象服务的结合并探讨发展思路,建立多元化的服务通道,为公众用户提供便利,从而与时俱进,得以实现气象服务稳固而长期的发展。

1青岛市气象信息服务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气象服务作为气象部门直接面向公众服务的窗口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自由市场的冲击。青岛市气象信息服务主要业务为日常天气预报、预警信号等信息的发送和12121声讯服务热线内容的制作,主要服务方式为定制和点播两种。据统计,2008年,青岛市气象短信定制用户多达68万,创造了历史最高。但是,传统气象服务结构不平衡,对短信服务依赖过大,加之近年来免费提供天气信息的供应商和多样化的服务不断涌现,气象部门的短信用户增长率迅速下降,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由于气象服务产品结构单一,当短信业务受到冲击时,整个行业经济效益明显下滑。因此,为实现气象服务的更好的发展,顺应互联网之势,寻求一条科学的“互联网+气象服务”发展道路十分必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互联网+”的概念与发展

2.1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即结合现代通信科技、互联网平台、其他传统行业而产生的概念,传统行业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实现信息、服务的更优化,可以对本行业产生的数据进行云分析、云计算,发展壮大新兴业态,给予大众新的创业平台,为生产服务业提供智能化的技术支撑,助推经济发展。

2.2气象服务与互联网融合的走向

服务立足民众。天气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互联网+气象服务”融合提供的服务不会再局限于告知人们关于天气的最基础的信息,如:今天是否刮风、下雨等情况,而是更好的与实际生活进行融合,在告知气象信息的情况下,也会根据后台强大的数据库给用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建议,如出行沿途站点天气实时查询、海洋气象、交通气象、旅游气象等。

服务可定制性。气象服务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业务,关于在其细化的过程中,不同行业、领域关于气象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即关于气象服务,人们的侧重关注点不同。气象部门也应对服务进行重新科学的布局,让服务更加的灵活,适应人们对于服务的需求。另外,进一步强化和优化目前的数据库,提升信息服务的效率。同时,也应该时刻P注用户关于信息的需求和反馈,根据需求反馈适时调节服务的类型,更好促进气象服务的发展。例如,针对青岛海洋服务来讲,可以通过集成气象业务数据、卫星遥感数据、矢量地图数据、船舶交通数据、港口作业数据等多元海量数据,融合气象实况提供给用户定制型的信息。

服务可反馈性。服务的主体是顾客,在了解顾客的实际需求后,才能提供更好的针对,而不是进行单方面的服务信息的输送,有效的形成信息反馈循环是保证服务能良性发展的基础。根据反馈适时调整服务布局,最终形成符合市场的服务类型。如通过互联网开展《满意度调查》,积累用户反馈意见和建议等。根据反馈调查,出具相关分析报告,对于短板项目有针对性的开展气象服务。另外,在设计产品的模块中,也可以设置回馈信息功能,更好的掌握用户的动态,更好提升产品的性能。

3 互联网+背景下青岛气象服务新探与优化

3.1“两微一端”气象服务

青岛市气象局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内容丰富多元的特点,主动适应防灾减灾的新特点,与新媒体紧密结合。市局专门组织了热心科普的年轻业务员维护‘青岛气象’手机客户端、‘青岛天气’微信公众号、‘青岛气象’新浪微博等新媒体平台。

3.1.1青岛气象手机客户端

目前青岛市气象局正着力气象服务手段与新媒体的融合,开发我市首个气象手机客户端,用于提升气象服务水平。该手机客户端突出本地化、集成化和便携性等特点,将有关的服务整合在软件中,进行“一站式”客户服务,现有产品包括天气实况、预警信号、气候概况以及海洋气象、旅游气象、交通气象等更多服务。在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用户通过下载APP,了解自身需求的信息,进行信息的分类,用户通过自身的需求出发,关注需求的版块,避免信息的冗余,给用户造成使用疲劳。

青岛气象手机客户端的发展,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1)尽快将“青岛气象”手机客户端推出上线,谨遵“百姓生活的参考、气象科普的园地、应急信息的平台、与公众沟通互动的桥梁”的服务定位。推出后引导传统气象短信用户、12121声讯服务热线听众免费试用,在试用过程中及时沟通,根据反馈进行修改和完善。2)着力开发如:一周天气、上下班天气、农业气象、海区天气、天气预警等精细化预报服务产品,根据市场,开发定制,通过快速、权威、多样化来吸引客户。3)增添时景天气的应用模块,可以便于用户进行信息的交流,内部上传实时天气图片和文字,便于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分享,也可以进行交流,增加了天气消息传播的广泛性和趣味性。

3.1.2青岛气象微博网红

青岛气象新浪微博注册于2014年11月,起初为日常更新维护,主要内容是早、晚24小时的天气预报以及预警信息等。2015年11月,正式更名为“青岛气象”并通过实名认证成为官方蓝V。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周天气预报、降雨量统计、气象科普小知识等,并有专家随时解答网友提问,与网友及时互动。

“网红事件”。受冷涡影响,2016年6月14日-15日,青岛市迎来了久旱后的一次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并伴有雷电、冰雹、大风的复杂天气。降雨过程中,青岛市气象局通过@青岛气象发声,先后官方微博36条,阅读量达62万次,被转发评论总数3500次,微博关注粉丝总数两天激增3000多,“网红事件”得到岛城各大新闻媒体纷纷关注和宣传报道。

“青岛气象”微博小编在微博信息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和网络语言,相比于其他政务类官方微博,“青岛气象”对于专业问题的解释是采用口语的表述和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解释了降雨过程,在不失专业的同时,能够让网民在充分了解专业知识后,消除对青岛气象官方的误解,获得谅解,消除负面舆情。

青岛气象微博的优化,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1)提升内容的关注度,增加粉丝数量。微博粉丝的多少是衡量微博r值的有力指标,因此,此阶段应着重提高气象信息质量和吸引力。2)内容继续采取贴近民众的生活用语,多用轻松易接受的方式传达气象知识,在互动的过程中增近彼此了解消除误解。3)“气象网红”培养计划。经过“网红事件”后,青岛气象小编走入了公众的视线,微博粉丝突增,回复量暴涨,市局可建立“气象网红团队”,培养多个“气象网红”、“气象网红专家”等。在培训气象知识的同时,结合新媒体的特点,拒绝死板,积极引导舆论。4)在微博平台上开启“直播”,让公众与气象专家“面对面”,及时答复网友提问,建立一个畅快的沟通渠道,打造实时的与公众最直接开展互动的平台,对传播气象科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更为有利。

3.1.3青岛气象微信公众号

2014年12月,“青岛气象”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适时更新天气信息的预报,在遇到恶劣天气、节假日会提前短期预报、短时临近预报、预报预警、温馨提示,科普知识等公众号文章。除此之外,重要事件前也会提前制作公众号文章,如中考、高考前会通过“青岛天气”微信公众号推送“青岛高考天气预测”。文章内容生动活波,采取当下流行网络语言,获得大量转载和点赞。

青岛气象微信公众号的优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在微信公众号中可增加气温、降水、空气质量、天气雷达、卫星云图等实况资料,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一周天气、近海预报、生活指数、预警标准、专家访谈、历史天气、气象科普知识和原创的微信推送。2)可以建立线下线上服务站,更好的为人们提供气象信息服务。例如,可以利用自身线上的微信用户流量,相关的线下活动信息,线下组织一些活动,类似关于恶劣天气的预判以及在恶劣天气下的自我保护措施等,也可以组织一些安全演练。3)此外,随着人们对于网络自媒体的关注程度越来越多,也可以根据气象信息的特点定期录制一些关于气象信息的视频,例如讲解一下气象科学的入门知识等,传到建立的自媒体上,供用户学习和交流,提高自身的影响力。4)可以制作气象小游戏或科普知识竞猜类的问卷,在微信(微博)上宣传转载,增强用户粘性。

4结论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传统行业来讲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可以给予传统行业巨大的活力,更好的迈入美好的明天。进行“互联网+气象服务”结合的模式对于气象部门是一次新的机遇,在结合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更好的促进本行业的发展,是一条良性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云满.现代通讯技术论文集[C].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2]贾子冰.气象科技服务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作用[J].气象软科学,2009(3):154-157.

[3]巨晓璇,屈直.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陕西气象手机客户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N].陕西气象,2015(4):45-48.

[4]杨武,陈恒明,屈凤秋等.聚焦手机天气客户端软件软件产品及应用[J].青海气象,2012(3):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