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相关专业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7: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相关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相关专业知识

篇1

实训教学模式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形式,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教师尽管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幻灯、投影、录像等媒体手段,但始终未能与教学内容,特别是与临床思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护理专业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面对非真实患者的情况下,将一些临床操作过程分割成许多小的片段进行训练,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有:①课堂时间不够;②内容过多,学生不能接受。然而这样做了,有时又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时我们也在想,能不能象其它行业一样——“半工半读”。这里的半工半读并不是以前的那种含义,我这里讲的是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有一半的时间在临床见习,必要时参与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去。然而事与愿违,这种想法被大量事实否定了。其一、很多病人不愿意“新手”对其进行护理;其二、学生没有足够的信心完成各项操作。

有时我们会想,病人是如何知道给他进行护理的工作人员是“新手”还是所谓的“高手”。如果是病人,其中有两点比较重要——一是看工作人员有没有自信。二是看工作人员操作是否熟练。如果工作人员自信(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技高人胆大”),连说话的声音都要大一点,不是那种胆怯的样子!如果工作人员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没有丝毫的磕绊,相当流畅,而且相当到位。我想即便是学生,如果能在实习前就能做到以上两点,那么病人也相当乐意的接受治疗和护理了。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学生在校期间就有足够信心呢?我想其中的奥秘就是加强实训教学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只有建设出高水平的实训基地或场所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学习条件,因此必须加大对实训教学的投入,充实教学资源,搞好实验基地硬件设施建设。

在确保基本实训条件完善的前提下,基于创设真实临床环境原则、实训中心设置和布局与临床实习基地相结合的原则,可以设计仿真医院环境的实验室,同时配置医学模拟训练模型以进行虚拟、仿真等实训,改善实训教学的效果。模拟仿真实训中使用的高端智能人体模型能够模拟人体真实的生理特征、病理特征以及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各种危急重症。实训时通过改变模拟人的生命体征,使“病情”处于变化之中,模型对操作者实施的护理方案也可作出与真人相同的生理指征的变化,这既能增强练习场景的真实感,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全面评估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又能减少学生实际接触病人时的陌生感,使技能培训更接近临床。

2 早期接触临床,使学生对常见的外科疾病有感性认识[2]

早期接触临床是当前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我们可以在学校统一安排下在第一学期,对护生进行护理学基础技能操作的初步培训,而后让学生在假期到医院见习。这样可以让护生在“且看、且行、且思”中直观深刻体会到护理工作在整个医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而且可以让护生体验护士职业角色,并了解护理职业的内涵,提高了学习兴趣。

3 多进行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实习前或工作前对医院环境和医疗程序有所了解,减少学生的失误。因为情景教学是有很多的好处。第一,是有效的衔接各种课程;第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第三,是真实无风险、允许学生出错、可以纠正错误、可以维护专业自信;第四,是真正的运用知识;第五,是感觉特别有意思,在情景教学中老师就成了导演。

4 多进行技能大赛

我们学校每年都要进行护士技能大赛。在大赛之前的准备期间,要求参加大赛的学生对各个项目都要进行练习。直到临近比赛前几天,才由抽签确定学生具体比赛项目。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各种技能都要熟练掌握,促进学生学习。同时在比赛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发现一些课堂中忽略的问题,而后得以改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

5 临床实习前进行强化训练及考核

学生在临近实习前,最好进行强化训练。这个工作并不是“多此一举”,而是“有的放矢”。学生实习前的强化训练不仅能使学生对以往学习的各科知识点加以复习,而且还可以找到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加以改正。

我们知道卫生职业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技能型、服务型及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而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职业教育只有以学生为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才能使其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率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急诊护理;暴力风险;预防对策

在急诊护理工作进行时易出现护患纠纷,本文就此对急诊护理中的暴力风险因素以及预防对策进行探讨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间急诊护理人员3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所选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其中对照组中有15例急诊护理人员,其年龄段在18岁至4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3±2.3)岁。其中学历为大学本科的有3例,而学历在本科以下的有12例。实验组有15例急诊护理人员,其年龄段在18岁至4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1±2.1)岁。其中学历为大学本科的有2例,而学历在本科以下的有13例。两组急诊护理人员的年龄、工作年限、文化水平等各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在对急诊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管理时,其中对对照组中的护理人员进行常规管理,而对观察组中的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暴力知识以及防预措施的教育。对两组护理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以及急救技能等考核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1.3数据处理将数据输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分析,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例数(n、%)表示,组间对比为t检验、χ2检验。其中取95%为其可信区间,当p

2结果

由表一中所得相关数据可以得知,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中急诊护理人员的急救技能考核通过率以及护理记录合格率更高,p

3讨论

护理人员作为与患者直接接触较为频繁的医院工作人员,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患关系,尤其是急诊护理人员工作人员的护理工作一定程度上与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及后期治疗有一定的影响[1]。而护理工作尤其是急诊护理工作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许多不安全因素,由于急诊护理人员未与患者进行较好的沟通或患者对于护理工作不满意等,易出现护患纠纷,从而易出现暴力情况。

导致急诊护理中出现暴力风险的因素较多,首先由于急诊患者较多且其疾病情况较为复杂易出现护患纠纷。进行急诊治疗的患者的病情均比较复杂多变,如急腹症、急性大出血、烧伤、中毒以及动物咬伤等[2]。在对患者进行急诊治疗时需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全面监测,而患者家属由于对疾病情况不了解且心情较为焦急等原因使得急诊工作更为繁重。相关的急诊护理人员应积极的与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对患者家属进行安抚,平静其心情,从而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压力,有助于患者的疾病治疗[3]。

第二,由于部分急诊护理人员的相关工作经验不足,对于急救相关专业知识较为欠缺,从而在进行临床疾病急诊处理时,不能够更好地配合医生,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疾病急诊,并且若患者及其家属不能较好地进行包容,易导致出现暴力事件[4]。因此应对相关的急诊护理人员继续宁相关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培训,提出在急诊护理中常见的问题,并且学习相关对策,从而有效的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减少护患纠纷。

第三,部分急诊护理人员对于相关法制规定以及自我保护意识较为淡薄,使得在出现医疗纠纷时由于无法提供自我有利的证据而承担不必要的责任。应对急诊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安全意识的学习,并且树立自我保护的观念,在自我保护的基础上提高自我的护理水平,从而有效减少护患纠纷,使得护理人员的权益得到较好的保护[5]。另一方面,应建立较为健全的护理管理体制,并且使之人性化,从而使得患者与护理人员能够进行较好地沟通,有效减少护患纠纷。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人员在进行相关工作时,由于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相关专业知识技能不熟练等易出现护患纠纷,应有意识的加强护理人员的相关专业技能知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从而有效减少护患纠纷。

参考文献

[1]薛伟花,温小霞,陈荣.急诊护理中的暴力风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2,v.717:88-89.

[2]桂月玲.构建护理安全文化在规避急诊护理风险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2,v.21;No.17511:1891-1892.

[3]黄英.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护理与并发症预防[J].中国医药导刊,2012,v.14;No.10911:1989+1991.

篇3

通过提高护理专科生的综合技能、开拓视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医学临床实践能力。聘请国内一流的教授和临床医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讲座,定期组织临床技能练习和测试,对临床护理操作方法进行剖析和探讨;发挥教师群的指导优势等方法,对2004级以后在校护理专科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常规带教组比较。实验组采取以下措施:(1)首先了解护理本科生在临床操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困难。(2)强化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特别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及整体优化。聘请国内具有高水平的教授和临床医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讲座及辅导。(3)“新型的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利用校园资源,发展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使之相对独立自主地充分展开实践。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临床护理技能论坛和测试,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剖析具有创新性临床护理方法并加以学习和应用。(4)“新型的教”,教学活动跳出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旧教学模式,教师仅仅给予引导和指导。同时要发挥同一学科“教师群”的优势,克服单一教师思维的局限,对学生操作规范给予集体指导。(5)对照组采取常规带教的教学模式。(6)统计处理:对护理专科学生在校期间临床操作技能测试及合格率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O.05认为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操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困难知识面窄,视野不开阔;与临床衔接不好,不能形成系列研究;未能充分利用教师群的优势,发挥集体的力量。

篇4

护考科目是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

报考条件:1、取得相应专业中专学历,受聘担任护士职务满5年;

2、取得相应专业专科学历,受聘担任护士职务满3年;

3、取得相应专业本科学历或硕士学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1年。

参加护考需要的资料有:1、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申报表;

2、本人有效身份证明及复印件;

3、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原件;

4、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

篇5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血透析护理人员中随机抽取30名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6名,女14名;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26.5岁;本科学历17名,大专学历9名,中专学历4名;工作时间1-15年,平均时间(5.8±4.7)年。

1.2方法

(1)对患者行健康告知,并请其签名:患者在进行血液透析之前,要就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以书面形式告知患者,待其确任无误后签字。

(2)风险评估:患者在血液透析之前,首先由首诊护士对血液透析中可能出现的事项进行评估,其次由护理组长进行评估,定期检测相关指标,最后由护士长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规定控制好血液透析各个步骤中的风险。

(3)编制评估表:护理人员在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之后,根据血液透析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实的编制填写评估表,评估表的具体内容应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基本病情、透析方案、具体护理问题和措施等等。

1.3观察指标

以患者血液透析相关情况以及护理人员对血液透析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观察指标。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6.0对相关数据展开统计学分析,对计数数据进行X2检验。当结果满足P<0.05时,二者对比具有显著差异,且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使用风险评估表前后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30例血液透析患者在使用风险评估表前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风险评估表实行前后护士对相关专业知识掌握程度

风险评估表实行前后护士对血液透析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6

【关键词】低年资护士;护理缺陷;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161―01

随着外科学术思想和治疗观念的更新[1],许多高精设备和新技术的引入,对手术室护士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而面对手术室工作专科性强、工作量大等特点,需要配备吸收知识快,身体素质好的年轻化队伍,因此低年资护士在手术室护理队伍中占有较大比例。由于低年资护士从业时间短,技术不成熟或安全意识不够等原因,在护理工作中易发生各种护理缺陷。

现将我科从2012年6月―2013年5月存在护理缺陷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共有护士12名,其中低年资护士6名,大专学历,年龄:24―29岁,两名男性,4名女性,从事手术室工作1―5年。

1.2 方法

统计我科一年存在护理缺陷例数和低年资护士发生护理缺陷例数,得出发生在低年资护士身上的护理缺陷的百分比(见表一),将低年资护士发生护理缺陷按内容不同进行分类(见表二)。

2 分析

由于手术室护理工作专业性强的特点,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在短时间内很难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现就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发生的各种护理缺陷进行原因分析:

2.1 缺乏责任心:爱岗敬业精神不够,工作不专心,工作作风不严谨,专业思想不牢固,执行力不强。

2.2 自我约束力差,不能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3 专业知识缺乏,技能操作不熟练:(1)工作经历短,手术器械更新快,学习不主动。(2)对仪器设备的使用不熟练、不清楚仪器使用规程。(3)不懂器械的安装和拆卸,尤其是腹腔镜器械,不能进行器械的最小化拆卸,造成器械清洗不洁。

3 对策

3.1 作好手术室护士的选拔工作,选择思想好、悟性高、心理素质好、反应快、吃得苦、耐得劳、热爱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护士。

3.2 作好带教老师的选择,带教老师的素质直接影响教学质量[2],选择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扎实的专业理论,熟练的配合技能以及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带教能力的老师。

3.3 加强岗前培训,内容包括手术室环境的介绍,各项规章制度,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具体操作规程,重点是加强手术室“十防”,把好接病人时的“四关”,手术物品的“五清点”的学习。岗前培训结束进行评估、考核是否适合手术室护理工作。

3.4 完善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抓好落实手术室一般规章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接送患者制度、查对制度,督促严格遵守各项工作流程和无菌技术操作,加大奖惩力度,落实奖惩措施。

3.5 加强器械仪器的管理。制定各种手术器械物品准备卡,便于对器械不熟悉时可以随时翻阅。把仪器的连接步骤、使用顺序、保养要点制成卡片,连接在仪器车上,方便学习使用。

3.6 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相关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考核,除了常规每月的理论操作考核外,护士长利用朝会时间,不定时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提问,以督促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尽快牢固掌握专业知识。

3.7 对单独值班的低年资护士,护士长尽可能每月轮换跟班一次,直观地了解低年资护士独立工作状况,并适时地给予工作上的指导,肯定其积极的工作态度,帮助树立上进心、责任感,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8 安排质量检查小组,每月重点对低年资护士的工作流程及手术配合质量、仪器的操作、器械的使用、清洗、保养进行考核,针对结果进行原因分析,提出相应整改措施,并加以验证,使低年资护士的工作在持续不断的改进中稳步提高。

4 小结

通过对手术室低年资护士护理缺陷的原因分析及采取相应培训和管理对策,提升了低年资护士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增强了工作责任心,提高了安全意识,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明显提高,充分保证了手术的安全高效。

参考文献:

[1] 魏 革,刘苏君.手术室护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

[2] 李成太,陈荣珠,孙丽华,刘雪萍.急诊手术室护生带教方法的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 24(5):69―70

篇7

1.1社区护士糖尿病管理现状。据统计,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1.60%,约1.39亿人[6],预计到2030年全球糖尿病人数将达到3.7亿人,占全球糖尿病人数的1/3[78]。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慢性疾病,社区护士作为一线管理人员在糖尿病病人的管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糖尿病知识水平、护理实践水平及健康教育能力直接决定着社区糖尿病病人管理的效果[9]。周彩霞等[10]对广州市荔湾区1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9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表明,社区护士糖尿病相关知识水平整体较差,其中掌握较差的为糖尿病治疗药物和运动注意事项,同时调查结果还显示社区护士对糖尿病相关培训需求较高,培训需求排名前3位的3项内容是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和饮食计划、规律运动和运动处方、胰岛素治疗及注射技术。赵芳等[11]对参加中华护理学会社区糖尿病培训项目的78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社区护士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较差,其中得分较低的是低血糖相关知识、饮食控制及角色定位,80%社区护士认为针对性的规范化培训是非常必要的。1.2社区护士高血压管理现状。高血压是目前导致全球疾病负担加重的主要因素[12]。预计在2025年全球高血压病人数将达到15亿人[13]。高血压病程长,且大部分病人无须住院治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于高血压综合防治管理的第一线[14]。社区护士作为基层卫生工作中的中坚力量,应在高血压综合防治管理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有研究表明,社区护士在高血压综合防治中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15]。董婷等[16]对2279例高血压病病人调查表明,高血压病人对社区护士健康教育满意度较低,社区护士需加强高血压专科知识及技能的培训。王惠珍等[17]研究结果表明,社区护士对高血压病人的健康教育存在盲目性,且健康教育技巧掌握不足,很多社区护士只停留在一般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宣传上,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来小彬等[18]研究发现,不同层次的社区护士对高血压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不一样,低学历、低职称、在社区工作不足4年以及未在内科工作过的社区护士对高血压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欠佳。

2社区护士慢性病管理培训模式

2.1分层教育模式。分层培训就是对护士实行分阶段和分层次培训,即根据护士的工作年限、学历及职称分为不同层次,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采取相应的方式进行在职教育[19]。周春美等[20]探讨城市和乡镇不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护理人员的培训需求,将社区护士分为低年资护士、高年资护师、护士长3层,再将每个层次的社区护士按照来源分为市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和乡镇卫生服务站护士两层,进行分层培训,结果显示培训后社区护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能力明显提高。贾力品等[21]将邯郸市社区护士按照工作年限的不同分为3层:低年资护士、中年资护士、高年资护士,然后根据各层次社区护士制订针对性培训计划,分层培训提高了社区护士的整体素质、工作满意度和病人满意度。提示对社区护士进行分层培训,可提高社区护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能力,从而提升社区护士的整体素质。2.2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case-basedstudy,CBS)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临床案例为素材,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案例中归纳出一般原则,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22]。陈婕等[23]运用案例教学法对社区护士进行培训,培训前后对社区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培训后社区护士糖尿病基础知识、专科护理知识、态度及行为评分均高于培训前。2.3PBL教学模式。PBL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学生为中心、小组为范围、临床问题为起点,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强调从问题着手应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24]。英国社区护士慢性病管理培训以PBL教学法为主,提高社区护士的慢性病管理能力[25]。刘秋鸣等[26]探讨PBL教学法在社区护士2型糖尿病延续护理培训中的应用效果,将社区护士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采用PBL教学法进行培训,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培训,结果显示干预组社区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2型糖尿病延续护理理论及操作成绩、社区护士核心能力均高于对照组。2.4递进式教学模式。递进式教学模式平均培训时间为16周,包括基本操作规程训练(2周)、理论知识学习(2周)、模块化训练(6周)、岗前培训(6周)[27]。杨春琴等[28]探讨社区护士递进式糖尿病知识培训的效果,培训分为3个阶段(12周)递进式进行,结果表明递进式教学模式可以提高社区护士糖尿病综合防治知识与实践技能。2.5集成共享模式。集成共享管理模式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和方法,即集成社会优质信息资源和优质师资力量,架构社区护士培训一级网络和二级网络,以点带面、全面覆盖,对社区护士进行慢性病管理培训,解决社区护士培训少、培训单一及培训无法延续等问题。万霞等[29]将社区护士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采用集成共享模式进行培训,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方法,结果表明干预组糖尿病相关知识及技能知识得分、社区糖尿病病人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集成共享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社区护士慢性病理论知识及技能知识。2.6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共同学习为基本形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系统地利用不同教学因素之间的互动,将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指标,指导学生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30]。邓旺佳等[31]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在社区高血压病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将16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采取小组合作模式培训,培训结果显示社区护士护理操作技能明显提高。刘晓芳等[32]探讨合作学习模式培训对社区护士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合作学习可提高社区护士学习兴趣及健康教育能力,健康教育后居民的常用健康评价指标、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评分得到了提高,对社区健康教育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也得到了提高。上述研究表明,对社区护士进行合作学习培训,可以提高社区护士的慢性病管理能力,从而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优质服务,提高其生活质量。

3小结

篇8

1.信息素养概念

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ALA)在1989年提出的,指准确判断何时何地需要信息,并快速有效获取所需信息,评价、利用已经获得信息的一种能力。就目前而言,国内医学专业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不是很高,这不仅影响到其个人的今后择业及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到我们国内整体信息素养水平。信息素养不仅包含信息利用和处理能力,最主要的是还包括信息获取与甄别、信息分析与评价、信息创新与传递的综合能力。从我国的教育实践及社会发展出发,应加大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利用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其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2.信息素养现状

2.1学生信息意识淡薄

学生对“信息素养”概念并不清楚,有些甚至完全没有听说过。有些学生不知道图书馆在高校信息素养课程中的服务内容与作用,认为图书馆就是借还书的地方。大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缺乏需求,对医学专业信息的敏感程度较低,还未及时认识到掌握知识信息的重要性。获取知识信息的主动性较差,不善于捕捉、利用已有的最新知识信息,即使有了信息的需求,常常停留在信息感性认识的阶段,认为信息素养就是能够操作计算机网络和能够借阅图书期刊资料等。

2.2学生信息能力薄弱

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的研究方法、搜索策略、信息组织和评价,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容。目前学生通过文献检索课程只是在检索技术上有所学习,对于如何选择适合的信息源、制定正确检索策略有待提高,对于信息的筛选、评价和分析知之甚少,更谈不上信息的创新与开发。也就是说学生不知道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即使找到了却不知道如何使用。

2.3信息道德教育匮乏

信息道德就是在获取利用信息过程中,每个人都应循序的社会伦理和道德准则。现代社会的信息已是非常丰富,不少大学生在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时,出现道德缺失,在接受良莠不齐信息时,失去了甄别能力,致使很多学生受到不良影响,甚至利用不良信息出现犯罪行为,造成社会负面影响。这就要求高校应当把德育放在一切教育的首位,重点培养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就目前而言,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主要有三种模式:独立课程教育、课外通识教育、嵌人式教育。

1.独立课程教育

我校主要由图书馆承担的本科“文献检索与文献分析”、研究生“医学信息检索”课程来完成,它们都是一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课,通过大课理论讲授和上机操作实习,传授文献检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了解医学专业的文献知识、特点和用途,掌握常用医学文献检索工具的操作使用方法,学会利用现代化计算机网络对医学文献资源进行检索分析,提高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使大学生具有前期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为将来的科研课题相关工作与学习创造基础。另外我校还开设了网上在线课堂,同学们能够随时下载PPT、观看微课进行自主学习。目前本科“文献检索与分析”、研究生“医学信息检索”课为27学时,本科生为限选课,研究生为选修课。都由信息部兼教研室老师承担教学任务,他们都能够较全面系统地讲解文献检索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内容,这使得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相关内容,但是因为学生基本都是大一大二新生,专业知识不足造成学生对此课程不感兴趣,而且目前学校对本科生大部分专业取消了毕业论文写作,使得学生认为此门课程近期学而无用。研究生为研一选修课,随意性比较大,很多学生认为专业课比较重要,因而没有选择此门课程,造成研二做课题时不会检索文献。

2.课外通识教育

是指图书馆以讲座培训方式为主,开展的包括常规数据库讲座和新生人馆教育培训。新生入馆教育培训可以帮助大一研一学生快速全面了解图书馆资源和各类服务,我校在每年开学周都会对全体新生进行集体培训,后期安排学院各班级来我馆各楼层参观讲解。常规讲座由信息部统一安排学科馆员到各学院及附属医院进行图书馆资源宣讲,也会邀请数据库培训师来馆作专题讲座,用户根据需要任意选择。培训讲座多为数据库专题培训,由具有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或者数据库培训师来讲授,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自由选择是否来图书馆听课,这种方式可以达到快速了解相关数据库使用及相关产品的目的,但因为前期宣传不到位、读者信息需求意识不强,培训现场略显冷清,没有完全达到培训预期效果。

3.嵌入式教育

根据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QlL)的界定,嵌入式教学是指把图书馆及其资源的利用教学作为(学科)课程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基本要求是既要教授专业学科内容,又要培养成功完成与图书馆有关的作业的能力,而且对两方面的学习结果都要进行测试。高校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将信息素养相关知识通过“馆员-教师”合作模式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与专业相关的文献检索等医学信息素养知识融入到课堂中,侧重医学生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培养,对大学生其专业学习能力水平提高很有帮助。但想要融入课堂中,前提是建立在完备的信息素养标准体系、系统化的信息素养培养计划及激发专业课教师与图书馆员合作的专业课教学改革等一系列外部政策环境的基础上。如今,在某些专业课中嵌入3-4个课时的有限的文献检索教学内容,是无法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信息素养教学。

三、我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学

我馆目前从国内的嵌入式教学改革实践出发,开展了适合我校实际教学环境的两种嵌入式信息素养教学模式。

1.嵌入式:护理本科专业在大二时已经开设“文献检索与分析”课程,对数据库等检索知识进行了系统化学习,但由于课时有限和专业知识欠缺,许多学生只是学会检索技术,应付完考试。护理本科专业在大三下学期开设“护理研究”课程,此门课程中有4个学时的“文献查询与利用”章节,护理学院老师文献检索能力有限,因而来图书馆寻求合作。在学生有了相关专业基础,专业课老师主动合作的基础上开展嵌入式教学是最好的方式。我们对近3年15个班级开展嵌入式教学,通过与专业课老师前期沟通,采用学生分组选择护理专业题目、检索相关中外文文献、个人撰写综述、小组撰写课题申报书等手段,使该课程文献检索环节内容更加充实,在有限教学时间内使学生将专业课与检索知识融合,达到了老师教学效果满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目的。

2.反嵌入式:结合实际现有条件尝试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的反嵌入式教学,即保留“文献检索与文献分析”课独立讲授的模式,将不同医学学科或专业内容要点嵌入到该信息素养课程中,创设出相应情境,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整合。针对不同层次及专业班级采用不同实践操作练习,并增加相关专业数据库讲解。本科生重点要求掌握中文数据库检索,结合不同专业开展操作练习。由于研究生课程学习压缩,“医学信息检索”课程由原来的必修课变为了选修课,这势必引起研究生对此门课程的不重视,加之研一专业课程较多还未涉足科研课题,不能及时知晓文献检索课程与今后课题开展的密切联系性。因此针对研究生重点掌握中外文数据库使用,外文全文、学位论文、综述等查找,文献管理软件使用等,以个人导师研究方向及课题为检索需求,有针对性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与分析,真正做到检索策略的调整与文献内容的甄别分析。

四、小结

篇9

【关键词】 西南地区;中职护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根据2008年《护士条列》、《护士职业注册管理办法》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办法》精神,护士岗位实习准入制度,护士必须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才能申请执业注册,考试时间也从学生毕业一年后的5月,改为毕业当年的5月,这一时间的调整,也就意味着考生是以在校学生的身份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而护考合格率也成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贵州省属西南经济欠发达地区,我校虽地处省会贵阳,但学生80%来源于农村,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少数民族,学生因为文化底子差、学习能力弱、学习目标不明确等诸多原因,导致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遇到较大困难,三年来全校护士执业考试的合格率也偏低,现将2009年-2011年西南地区中职护生应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情况分析及对策报告如下:

1 三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情况分析,见表1

表1 2009年-2011年我校护考成绩汇总

年份 考生人数 合格人数 合格率

2009年 465 185 39.5 %

2010年 507 310 61%

2011年 823 421 50.9%

1.1 考试时间、考试科目的改革

1.1.1 2009年的考试时间为2006级学生毕业一年后的5月,考试科目为: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技能。因学生已经毕业离校,学校没有对2006级学生组织统一培训,所以合格率较低。

1.1.2 2010年考试时间更改为 学生毕业当年5月,考试科目仍为: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技能。学校为了应对护考,提高合格率。学校精心组织了考前统一培训及5次模拟考试。当年(2007级学生)合格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达到:61%。

1.1.3 2011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科目为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 学校为应对这一重大改革,学校对2008级学生组织了2个半月的封闭培训和模拟考试,由于考试难度的增加,当年(2008级学生)合格率下滑至50.9%。2 考试内容、题型的改革

考试涉及的知识模块主要包括:

2.1 护理工作需要的医学基础知识 解剖、生理、病理与病理生理、药理、心理、免疫、医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营养、预防医学等知识。

2.2 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 护理工作中所需要的临床知识和技能,是考试的主要部分。

2.3 护理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包括 法律法规与护理管理、护理伦理、人际沟通知识。

2.4 考试题型 采用A1、A2、A3/A4型试题,全部为选择题。比例分别为:专业实务 A1 34.6% ,A2 52.6% ,A3 10.5% ,A4 2.3%, 实践能力 A1 28.1%, A2 65.0%, A3 6.6% ,A4 6.6%,较2011年相比A3、A4型题(案例分析题)比例有所减少。3 护考合格率较低原因分析

3.1 学校大幅度扩招,生源质量下降 为了响应国家大力发展中职教育的政策,我校2006年开始扩招,2006年入校新生人数较2005年相比增加较多,由于担心完不成招生任务,学校从上半年即开始招生工作,对报名入学的学生几乎没有任何限制,同时,因为国家对贫困生还有相应的资助政策,导致大量农村学生涌入学校,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学生为失学二、三年的往届生,这些原因导致学生的起点高低有别,成绩参差不齐,生源质量明显下降。

3.2 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差 、学习方法不当,学习能力较差 由于对入校新生不设门槛,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在初中文化基础知识较差,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及运用往往是一知半解,甚至有个别的同学无法读懂题目的意思;还有的学生学习方法并不当,对知识的理解采用死记硬背的笨办法,同样一个考点,只要变换问题的方式,就可能无法正确回答问题,在模拟考试中,如果出现同学们见过的、做过的原题,合格率就会很高,但没有做过或见过的考题,合格率就会非常低,成绩的两级分化,非常明显。

3.3 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我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可达到95%左右,较好的就业率吸引了很多家长,我校近十年来,招生形势较好,新生报名每年几乎都是爆满的现象,但是相当一部份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不明确的,对家长的选择采取盲从的态度。甚至有个别的学生对护理专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抱着勉强应付的消极态度。

3.4 课堂教学与护考联系不够紧密 我校在2010年以前,课堂教学只是依照课本进行书本知识的传播,教师对护考大纲也没有过多的关注和研究;考试的出题形式,也没有贴近护考题型,导致教学与护考的脱节。4 对 策

4.1 强调护考对护理教育的导向作用 2012年护考大纲较2011年比较,主要有以下改动,对护理专业的导向作用,显得尤为突出,随着护考难度的增加,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在注重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促进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模式和护考接轨,帮助同学们顺利通过护考,力争以低水平入口的基础,创造高水平的出口。

4.2 提前进行护考培训 我校把护考培训的时间提前到临床实习中期,于 11月左右开始考前培训,今年我校根据2012年护考大纲选用了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护考辅导用书、同步练习,同时开通了人民卫生出版社网上学习平台,为每个同学建立帐户,同学们每周返校一次,集中收看护考辅导教学视频,同时要求同学们在实习期间按时完成同步练习。到第二年的2月底,全部完成系统精讲课程。

4.3 将毕业考试与护考接轨 把毕业考试与护考接轨,是我校近两年来的为适应护考的一项重要举措,组织的5次模拟考试的平均成绩即作为学生毕业考试成绩。模拟考试从试卷选择、题型、考场安排、答题方式、阅卷方式等均按照护考大纲要求做了精心安排,每次考试完毕,安排资深专业教师给同学们进行针对性答疑。大量做题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巩固理论知识,同时也能达到熟悉考试模式及模拟实战的目的。

4.4 加强管理 中职学生文化底子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能力差、学习的自觉性差是一个普遍现象,为了帮助同学们进行有效的复习和巩固,学校从主管校长到教务科长到班主任均高度重视,多次开会,统一思想,把要求落实到每个班主任身上,由班主任对本班学生进行网上学习和课堂视频教学的监督和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可以达到一对一的监督,也能及时帮助学校和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护考复习的各种情况。

4.5 改革教学模式 我校为应对护考把教学模式更改为:1.5年(课堂教学)+1年(临床实习)+0.5年(护考培训),0.5年的护考培训比原来的培训时间增加了一倍的时间,学生们在护考前半年开始护考培训,既促进了实习阶段知识的巩固,也为同学们的复习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

4.6 强调课堂教学和护考的接轨 课堂教学是为日后护考奠定基础的,所以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护考合格率。我校尝试将护考大纲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要求临床专业课老师熟读护考大纲,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护考考点作为重点加以讲解,同时结合护考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倡多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手段,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从临床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首要目标。

4.7 改革考试形式 为了应对护考,我校于2010年开始将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护理学基础)的考核方式与护考接轨,考试方式、试卷结构、阅卷方式均采用护考模式,试用一年来,感觉其发挥了较好的模拟实战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弱、学习困难大,是一个普遍现象,如何帮助这部分学生能够顺利地通过护考,整体提高护考合格率,顺利毕业、服务社会,是摆在我们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及努力方向,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力争以低水平入口的基础,创造高水平的出口,为中西部落后地区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脑外伤;康复治疗;现状;趋势

脑外伤作为现代社会中车祸等意外事故发生后常的病症,它不仅对患者的运动机能造成障碍,严重时还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对于绝大部分患者,脑外伤后所出现的并发症,如头痛、记忆力下降、头晕、抑郁以及语言等功能障碍,还可能会引发肢体关节活动障碍、肌肉挛缩以及淋巴回流不畅等症状。因此,在患者体征恢复稳定后,尽早对其进行康复护理,恢复其各方面功能,已经成为脑外伤患者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1 脑外伤概述

脑外伤主要是由于外力所致的肉眼可见的脑部外伤,通常情况下,它可能会引发程度不一的永久功能,其中,常见的功能障碍包括意识障碍、运动功能障碍、失语症、吞咽障碍等多种形式。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脑震荡综合征、脑外伤所致昏迷、脑外伤所致谵妄、脑外伤所致遗忘综合症以及脑外伤所致硬膜血肿等。

针对脑外伤患者的康复过程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治疗和护理,其中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也分为心理行为疗法和对症处理疗法两类,心理行为疗法主要是通过向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的进行,而对症治疗则主要是针对其对应的临床症状进行合理的用药和针对性的治疗;对于患者的临床护理则包括对其进行大小便管理、安全管理以及器官插管护理等多种形式。总之,对脑外伤的治疗和护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医护人员需要相互协作共同帮助患者尽快从伤病中恢复。

2 脑外伤康复治疗现状

脑外伤康复治疗主要有三大特征,即需求量特别大、医护人员专业知识不足以及患者自身对康复治疗的不乐观:

2.1脑外伤患者需求特别大 脑外伤不仅会影响到患者正常功能的障碍,同时还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根据我国相关调查报告显示,脑外伤发病率已高达100/10万人口,其中重症患者和死亡患者高达45%;脑外伤所引发的各项功能障碍和残疾也给患者的生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因此,对脑外伤的康复治疗的需求俨然成为现阶段脑外伤康复治疗的一个主要特点。

2.2医护人员专业知识不足 ①相对于其他康复护理学科,在我国至今仍未构建完整的脑外伤康复体系,这也导致了脑外伤康复专科医院以及综合医院缺乏脑外伤康复的专业性学科,同时在科研机构脑外伤康复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也严重不足;②专业性的康复护理医师数量不足,在大多数医院中,从事康复护理的义务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不足。

2.3患者自身对脑外伤康复护理信心不足 ①由于脑外伤所引发的并发症和伤痛容易让患者对治疗中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从而让其在治疗中去容易孤立自己,并被悲观情绪所俘获,从而对康复护理治疗的信心产生动摇;②由于患者通过多媒体等形式接触到关于脑外伤康复护理的发展现状等信息来源,了解到脑外伤的康复护理仍然是医疗界的一块短板,让脑外伤无法治愈的观念充斥自己的思想从而对医护人员的治疗也失去了信心。

3 脑外伤康复治疗发展趋势

3.1构建并优化脑外伤康复治疗的体系 作为影响脑外伤康复学科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相关研究和发展体系显得至关重要,①在脑外伤康复治疗领域中,未来必将会构建新型科研体系,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对该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将其应用到实际临床治疗中;②由于脑外伤的相关功能涉及到多个行业和领域的研究,因此在未来的康复体系中不仅会更加注重建立针对性的脑外伤康复单元,同时还会更加注重相关行业核领域的综合,将脑外伤的康复治疗体系构建成一项全科型的康复治疗工作。

3.2重视精神行为康复和认知障碍康复 在脑外伤的相关症状及并发功能障碍中,情感认知以及精神行为一直是突出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而这些障碍在诊断中也难以被确诊和治疗,同时,这类问题的治疗过程一般也不在医疗保险范围内,因此认知和精神行为的康复治疗一直被现代治疗所忽视。而这些障碍的治疗已经不仅是医疗范畴问题,更加是社会性的问题,在康复过程中,往往需要更长的治疗周期和更复杂的治疗方案,但不可否认,这类障碍也是患者康复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因此,在未来的脑外伤康复治疗中,精神行为和认知障碍康复必将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3.3增强医护人员专业技能培训 现阶段,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作为是限制脑外伤康复护理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过程中,不仅需要从理论知识层次进行出发,提高其对脑外伤的理论认识,同时还应当对其临床实践操作进行培养,从而让医护人员能够对脑外伤患者的康复护理工作不仅能够做到了解,更能够将知识技能与之相融合,从而提高康复护理的水平和效果。

此外,在未来的脑外伤康复护理领域中,针对患者各项功能障碍进行设计的高科技医疗设备也必将成为主流,如运动控制训练装置、康复机器人、功能电刺激以及虚拟情景训练等形式也将会成为辅助患者康复的重要形式,从而为脑外伤康复护理的发展开拓一项新的进程。

4 总结

总之,脑外伤的康复护理是现代医学界的重要难点之一,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应当认清形势,努力拓展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同时还应当有整体意识和前瞻性,从而为脑外伤康复护理事业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吴丽丽,王美红,陈慧婷,等.浙江省温岭市某医院脑外伤康复治疗患者韧性水平与应对疲惫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5,05:85-88.

[2]何静杰,杨柳,陈立嘉,等.脑外伤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和护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07:644-647.

[3]张小年,赵春禹,崔利华,等.脑外伤的并发症和继发障碍的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07:648-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