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的主要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传播的主要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传播的主要特点

篇1

艺术传播作为人类最早的传播活动,构筑了人们的精神家园和灵魂栖所;互联网作为现代文明的最典型代表,给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巨变。艺术与互联网的关联使艺术创作获得了全新的思路、题材以及表现形式,艺术传播插上了翅膀,造就了网络艺术传播这一新型传播形态。

网络艺术传播的受众

与传统艺术传播相比,网络艺术传播的受众数量大,接受形式更为多样。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居世界第一。在中国网民的18类网络应用中,网络音乐用户4.1亿,居第三位;网络视频用户3.5亿,居第六位;网络文学用户1.9亿,居第十二位。这表明,中国网络艺术传播的受众规模以及艺术类应用的地位,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艺术传播。

除此之外,绘画、雕塑、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的网络受众也初具规模。如网上影视,艾瑞2012年8月的影音播放软件使用情况数据显示,影音播放软件日均覆盖人数达1.3亿人,影音播放软件有效使用时间达16.5亿小时,综合视频有效浏览时间达15.4亿小时。

网络艺术传播的形式

网络艺术是一种用数字形式表达和传播的艺术形态。从类型上讲,网络艺术包含了数字化的传统艺术作品、基于数字技术与数字平台创作和传播的艺术作品、基于交互式多媒体应用系统的艺术作品。

网络艺术传播的媒介以互联网站(包括连结网站的移动终端应用)为主,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综合网站或门户网站的艺术频道,影响较大的如新浪、腾讯、CNTV、搜狐、网易等网站的文化、娱乐类频道,用户广泛、浏览量大是其主要特点;二是按照艺术门类建立的专业网站,口碑较好的如A8音乐网、豆瓣网、时光网、起点中文网等,专业性强、受众类型集中是其主要特色;三是视频分享和下载网站,如优酷、土豆、迅雷看看等,容量大、用户体验好是其主要优势;四是各类艺术论坛、艺术博客、艺术微博等,互动性强、参与者多是其优势。

综合看来,网络艺术传播的主要形式有:数字化的传统艺术的网络传播,是指借助网络媒体传播传统艺术,如将线下创作完成的文学、美术、影视、音乐、戏剧等艺术体裁,经过数字转化、压缩后在网上传播。虽然传播载体有所改变,但其根本属性不变。

基于交互式多媒体应用系统的艺术作品的网络传播,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用计算机创作、在网络媒体上传播,具有交互特征的多媒体艺术形式。

基于数字技术与数字平台创作与传播的作品的网络传播,包括艺术网站、互动论坛、博客微博、移动终端应用等。

网络艺术传播的特点

与传统的艺术传播相比,网络艺术传播的主体由单一变为多元,接受主体由被动变为主动。艺术传播渠道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一个特定的物理时空中以树状的结构进行,而是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网状信息结构中贯通。

在网络艺术传播活动中,传播的主体包括艺术机构的网站、门户或综合网站的艺术频道、专业性网站、艺术家个人网站或网页、艺术博客和微博、艺术论坛等,传播者除艺术家、艺术机构外,大量的是非专业人士和对某一艺术信息感兴趣的网民,构成了多元的艺术传播主体。具体说来,网络艺术传播有三个主要特点

接受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面对多元传播产生的海量艺术信息,网络艺术传播的受众与传统的读者、观众、听众不同,不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通过搜索工具、通过选择网站或栏目主动寻求信息,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信息,以主动行为去追求个性化服务,成为驾驶艺术信息的主人。在海量的艺术信息中,受众可以主动发现和处理信息,可以获取来自多方面、多领域、多角度的资讯,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评论和取舍。这种主动控制信息、以个人需要为中心选择信息的行为,凸显了受众鲜明的个性化、主动化特性。

受众角色由接受变为参与。与互联网平等、自由、共享的精神相一致,网络艺术传播亦是以可参与、可互动方式进行的艺术审美过程。在网络中,受众是多重角色,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获取信息,也可以艺术信息,评价艺术作品,参与热点事件的讨论,成为主动创造内容的“作者”。传统艺术传播环境中的受众,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常常转变成艺术的传播者甚至创造者,这样的角色转换惊人地扩大着艺术参与者的数量,如小说作者、歌手、影视短片制作者等。

传播方向由单向变为多向。数字化艺术作品能够无限复制,网络传播可以双向或多向互动,网民在传播活动的末端可以开启新一轮传播,呈现出全新的循环传播态势。无论是小说故事改编、“接龙”,还是影视作品重新剪辑二次创作,都是这种互动传播的产物。艺术作品传播不再局限于自上而下的灌输,实现了网状交互式传播。

网络艺术传播的发展路径

中国的网络艺术传播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同时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也已经愈来愈尖锐地反映出来。促进艺术传播的转型和发展,要创新观念和思路,走出传统思维的误区,弥补权利保护的裂痕,可以从已经获得成功的传播经验中,寻找到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发挥网络传播优势,拓展艺术传播的组织范围。拓展的路径,一是整合传播;二是受众加入。

互联网新技术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泛在”的时代。信息传播者泛在,任何人都是信息传播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会有信息传播者。信息传播活动泛在,没有什么时间 、什么场所不能进行信息传播活动。“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土豆网的这一口号从另一个方面显示,网络传播主体突破了原来的“艺术工作者”的范畴。网络上大批“草根艺术作品”的作者,同时也承担起传播自己作品、鉴赏和评价其他作品的任务,扩大了艺术传播者队伍。活跃在网上的一些艺术爱好者,通过参与论坛讨论、跟帖发帖、上传博客、“编织”微博等方式,无形中成为艺术传播队伍中的一员。

重视传播模式创新,创新艺术传播的内容形式。创新的路径:一是用户生产内容;二是融合创新形式;三是由粗放向精确、精细、精准转移。

互联网带来的传播模式改变,对艺术传播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其主要表现是,传播权共享,传播者就是接受者,接受者也是传播者,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传播。网络歌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痞子蔡”的中文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等等,是用户产生内容的先驱。按照用户生成内容的路径,艺术产品会越来越丰富。

融合创新也是丰富内容形式的措施。如网络视频,通过网络电视、综合类视频网站、门户网站及媒介组织网站等方式,以视频直播、在线点播、视频轮播、视频搜索等形式呈现,融合了多种传送手段。在内容建设上,视频网站一方面强化台网联动,与电视台同步推广、播出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并且尝试在策划和制作过程中与电视合,互换资源,扩展影响力。通过这些举措,推动视频网站用户规模和收看时长同时上涨。2012年,我国几家大的视频网站或合并,或联合采购版权,有效压低了影视剧网络版权价格。这些管理创新将行业引入相对理性的竞争阶段。

随着网络传播进入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导致用户选择的困难,艺术传播由粗放向精确、精细、精准转移势在必行。网络文学近些年出现用户下降,一个重要原因是网络文学作品质量整体较低。虽然网络文学以其类型多样、开放包容、自由多元等特点满足了不同阅读口味和爱好的需求,个别作品还被改编成网络游戏、影视剧等,但整体上不尽人意。创作者的低门槛、创作的快节奏使得质量难以保证,题材雷同、情节拖沓、文字累赘、个别作品品味较低等问题较为突出,难以长期满足用户的阅读需要。这说明,网络艺术传播由粗放向精确、精细、精准转移非常必要。

强化版权保护意识,制定艺术版权的保护措施。保护的路径,一是鼓励艺术作品权利人备案公示;二是发展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三是利用技术手段限制网络艺术传播侵权。

自我保护是首选路径。近年来,我国一部分版权保护意识较强的艺术作品著作权所有者,一批有艺术作品版权价值评估、艺术作品质押需求的企业,主动在中国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作品著作权登记及著作权合同备案等,通过权威部门对作品进行身份认证,大大减少了纠纷发生后的处理难度,有力地保护了艺术作品著作权所有者的权益。

篇2

摘要:在市场竞争越演越烈的情况下,各行各业是使尽了浑身解数来提高企业形象和销售业绩。现今的企业已经认识到网络公关重要的作用,它逐渐成为了企业公关的热点领域。本文通过对企业网络公关基础理念和策略进行阐述并加以分析,使企业了解网络公关的重要性和主要特点,促使网络公关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关键词:网络公关传播方式信息传输

Abstract: i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turned ugly, all walks of life is tried every trick in the book to improve enterprise image and sales performance. Today's enterprise has to recognize network public relations important effect,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focuses of the enterprise public relations.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enterprise network based concept and public relations strategy elaboration and analyzed, causes the enterprise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network public relations and main characteristic, make the function of public relations network get sufficient play.

Key words: public relations dissemination networ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way

中图分类号:U285.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企业利用电脑通信、网络联机以及数字交互式的现代化媒体手段实现公关的行为目标。由网络特征和新科技时代的公关特征相交叉而成的网络公关,是公关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了解网络公关对传统企业公关造成的观念上的冲击、及网络公关的具体特征和策略。

1网络传播和传统传播的区别

因特网的发展和普及推动了传播方式的变革,网络传播区别于传统传播的特征有以下几点:交互性、个性化、多媒体。

网络传播是媒体与用户之间信息的双向传播,他们主要对网络信息进行修改、加工、重新组合和处理等,这就是网络传播的交互性。网络传播个性化,网络信息主要是以个人选择的形式为主,而网络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及兴趣自行选择网络信息。以文本、声音、活动及显示图像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用户可以最终选择某条信息的呈现形式,与此同时,用户还可以同一信息的媒体传播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媒体传播形式。 全球性、即时性是网络传播的重要特征。网络传播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它实现了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个人传播相结合。

2网络公关基础理念

由于公关业的发展需要和网络本身特性是网络公关不同于传统公关的根本原因。在这两大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传统的公关理论已经无法胜任网络公关的指导工作。因此,网络公关必须是以传统的公关理论为基础,并从公关业与网络特征来方面出发,创新并演绎新的公关观念。但网络公关仍属于公关的理论范畴,它是企业公关的创新和发展,而不是脱离公关的新的领域。

3网络公关的特性

3.1个性化

借助网络特征在公关工作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公关这一客体角色在整体中的地位得到逐渐的提高。客体参与整个公关过程的可能性通过互动的网络特征逐渐实现,网络互动性不但增强了客体参与的主动性,同时它也增加了选择主动性。丰富的网络信息主机按扩大了公关对象选择的余地。智能化、宽带化和个人化的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但开阔了用户的视野,同时也促进了公关模式由“公关到群体”向“公关到个人”的革命性转折。

3.2直复性

网络公关是一种由网络直接联系公众一企业的直复公关。在传统的媒体传播中,记者和编辑等在新闻媒体中充当“守门员”的角色,由他们来决定企业新闻信息是否有机会与媒体见面,而且他们也决定该消息的表现形式和隐含内容。在此当中,他们可能受新闻消息的受欢迎程度、报纸版面或者是个人心情等因素的影响下,枪毙这条企业新闻。但在这种传统的信息传播的局限性的相比较而言,网络传播就为企业公关提供了巨大的活动空间和机会。公众可通过网络直接对企业的数据库进行查询;同时企业也可以利用网络向公众新闻或是搜寻新的客户群,并就此进行市场态势研究,并为企业提供具有营销价值的市场信息。

企业通过网点所反馈的大量信息,进行管理总结,并对各种反馈问题进行详尽、快速的答复,这种企业和公众的即时交互行为就是我们常称的“复”。企业通过网络公关的直复性来获取众多的公众资料,网络公关效果的可度量性和可测试性是其相对于传统公关的重要特点之一。网络公关效果的及时评价不仅有利于促进公关策略的改进,同时也可取得较为满意的工作结果。因此,网络效果测试应当着重强调,它是网络公关的核心内容之一。

3.3全球性

除上述网络公关特点外,网络全球化也是网络公关的一大特征之一,它使网络公关工作不受地域限制,从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公关客体群体。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中,企业网络公关的顾客形态、目标市场和产品种类等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网络中,网络用户成为了公关的主要活动群体,而由于网络的普及发展,所以网络公关的顾客群体也逐渐向全球化发展。因此,在网络为企业公关活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文化、地域时空等差异问题,企业应当抓住这一机遇迎接网络所带来的公关理念冲击,实现企业公关的真正创新。

4抓住公关改革,为企业营造良好的企业网络社区

企业始终处于网络公关的主体地位,而网络群体或个体则是企业公关活动的客体,网络企业与其存在着潜在或实际的利害关系。为了创造良好的企业网络环境,就有必要对网络受众进行了解。

我们将网上受众大体分为以下两种:第一,是由供应商、投资商和分销商、雇员、顾客和其他市场成员所组成的;第二,是由提供类似生产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分享个人价值观的组织或个人、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和联合会等等。这些受众主要的活动场所是新闻组、各类的网络论坛以及邮件清单等。

针对以上的网上受众,企业应当利用新闻组或是论坛等媒体工具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站点的网络商业社区,并围绕企业站点为利益中心,使每个站点成员均可获利,就会不断提高成员的参与活动的热情,同时这一网络站点对企业也具有网络营销的重要意义。以这种思想为指导来开展企业的网络公关工作,从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的角度出发创建企业网络社区,不但可以降低企业的信息交流成本,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同时也可以增加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是企业向某领域权威发展的重要信息指南。网络公关必须与企业的营销战略相结合,与销售部门相互支持协调,改进企业网络公关环境,创造新时代企业公关形象。

最后,企业必须坚持以整合公关的观念进行网络公关操作,将网络公关作为企业公关整体战略海洋的一个区域,它并不是企业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案,它仅是企业协调其公共关系的渠道。企业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做好网络公关工作,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结束语:

在这个网络时代中,企业的发展必须要适应时展的步伐。企业网络公关就是企业应时代和市场需求而形成的新的公关形式。它实现了企业与顾客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提高了企业的服务能力。网络公关坚持了以公众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并以满足公众需求为最终的工作目标的现代化公关理念。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诚信度,提高了企业效益,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一种软销售手段。因此,企业应当充分发挥网络公关的作用,使其不断为企业为公众服务,实现企业与公众的利益双赢。

参考文献:

[1] 李丹. 如何借助互联网进行公关[J]. 新闻世界. 2011(07)

[2] 沈弘. 关于网络公共关系的探讨[J]. 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 2008(12)

篇3

关键词:4G通信技术;主要特点;应用

前言

4G通信技术即第四代通信技术,是一种兼容性较高的,具有较强抗干扰能力的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安全高速的特点。由于4G通信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能够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网速需求,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快速便捷的通信环境,因此,研究通信技术的主要特点,了解4G通信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是促进通信技术发展的有效途径,能够为多媒体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一、4G通信技术概述

4G通信技术与3G网络通信技术相比,具有较大的提升,实现了非常大的创新与飞跃,不仅能够满足用户现阶段对移动网络通信速度的要求,还能够使用户感受到4G通信网络的便捷与安全,营造一个良好的4G通信网络环境,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1]。4G通信技术最大的突破在于在3G网络基础上应用了先进的WLAN技术,大大提升了网络的兼容性以及上网速度,有效解决了通信终端不兼容的问题。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网络的网络结构也在不断地升级与优化,具有显著的特色,4G通信技术网络结构主要可分为3层,第一层,物理网络层,物理网络层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核心网与无线相结合而实现的,主要用于支持路由器的选择功能。第二层,中间环境层,中间环境层在通信网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主要功能在于实现地址转化,子系统管理以及映射等功能,在通信网络系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三层,应用网络层,应用网络层对通信系统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是三层网络系统顺利连接的关键,不仅能够提供网络服务以及新的应用,还能够为用户提供数据传输服务。

二、4G通信技术的主要特点

4G通信技术的主要特点在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网络频谱更宽,网络频谱更宽是4G通信技术的一个显著特色,在网络频谱更宽的情况下,4G通信网络的传播速率能够达到100Mbps,达到3G网的20倍,使得通信速率更高。第二,兼容性好,接口开放,兼容性好,接口开放式4G通信技术的主要特点之一,用户在少量投入的条件下,就能够成功过渡到4G通信,用户更容易接受4G通信,除此之外,多样化的网络共存协议与终端能够提高网络的兼容性,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第三,传输信息速度高,传输信息速度高是4G通信网络最显著的变化,是4G通信技术最显著的特点。传输信息速度高不仅能够大大缩短数据传输时间,还能够提高效率,使用户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网络视频资料以及网络数据资料,满足用户快速上网的要求,为用户提供一个较好的网络环境。第四,无缝漫游,4G网络标准是全国统一的,为网络、终端设备、媒体设备的无缝连接创造了条件,能够将无线局域网络、广播网络、蓝牙信号以及卫星信号网络等不同形式的网络相结合,在全球范围内随时进行通信活动[2]。第五,频率效率高,4G通信技术具有较高的频率效率,拓展了部分新型技术,例如,通过交换层级技术对无线网络主干带宽进行了进一步加宽,使4G无线网络频率的使用更加有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

三、4G通信技术的主要应用

(一)在电视直播上的应用

4G通信技术效率高,能够即时拍摄即时上传,且视频影像具有较高的清晰度与品质,因此,将其应用于电视直播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具有显著的优越性。4G通信技术在电视直播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需要事先申请,更加方便、灵活,且费用更加低廉,较为经济,合理。第二,直播信号更强,不易被遮挡,不会轻易出现信号无法接收、时常中断等问题,直播效果较好。传统电视信号直播过程中,信号遇到较大型的建筑物以及局部的盲点时,极易出现中断,必须利用调试设备保持信号继续,特别麻烦,影响电视直播效果,利用4G信号进行电视直播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保证画面的连续性,提高直播效果,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在信息交流中的应用

4G通信技术的基础应用就是在信息交流中的应用,通过4G通信技术,能够使信息以较快速的速度在无线空间运行,保证信息输出与录入的顺畅与便捷,达到4G网络与外部网络的有效交互[3]。4G通信技术在信息交流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4G通信网络传播速度较快,能够提高信息交流速率,保证信息的快速交流,达到理想的交流效果。第二,4G通信技术能够实现多种通信业务的融合,保证信息的有效交流,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三)在智能手机中的应用

当前,4G通信技术的主要应用就在于在智能手机中的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G通信技术在智能手机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同时进行不同的工作,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例如,用户可以在进行语音通话的同时进行视频以及资料的传递,同时处理事情,达到节约时间的目的。第二,4G通信技术能够大幅度提升网速,可以使得智能手机的功能更加完全,用户可以根据自己需求对手机进行设置,在智能手机上进行购票、出行路线查询等,发挥出智能手机的重要作用[4]。

(四)在广播领域中的应用

4G通信技g能够提高信息的有效性与即时性,促进数据信息传输的有效性,使4G通信技术在广播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4G通信技术在广播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将4G通信技术应用于广播领域能够实现广播的实时性以及全球化,促进广播的有效传播,提高广播质量,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5]。第二,将4G通信技术应用于广播领域有助于实现广播的创新,为广播的输出做出改革,促进广播事业的繁荣发展,丰富广播形式与内容,达到理想的广播效果。

总结

4G通信技术具有非常强大的数据传输能力,安全性较高,兼容性较强,覆盖范围广,更加智能,且成本更低,因此,4G通信技术在移动通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有效的现代通信技术,对4G技术展开研究与发展,对通信网络技术的应用以及主要特点展开分析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为4G技术的完善提供参考,促进4G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鸿滨.4G通信网络技术的主要特点与应用分析[J].信息通信,2016,(11):235-236.

[2]孙翔.4G通信技术的主要特点和主要应用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8):18.

[3]姚雪,陆宁,马晓明.关于4G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特点和关键技术的探讨[J].信息通信,2015,(09):270-271.

篇4

对于广告传媒公司来说,不仅要重视自身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能力,还应该积极打造自身的品牌,不断提升公司的品牌影响力,继而为广告传媒公司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二、互联网环境下的品牌传播

广告传媒公司的业务核心是什么?广告公司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源帮助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制作并信息有效的传播给目标受众。一直以来传统广告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往往扮演着制作广告的角色,或者拥有自己的投放终端,诸如媒体、户外大屏等终端依靠粗放式、单一的信息传播方式。然而如前文所述,互联网浪潮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或许将颠覆这一传统的广告模式。互联网让信息传播拥有了数字基因,整个信息传播生态系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互联网信息繁杂,只有细分品牌,才能在纷杂的虚拟世界有效传播,我们在设计广告,商标,VI的时候就应该围绕品牌去做设计,通过广告公司的整合策划,在视觉符号、色调、软文有系统的作出统一的规划设计,便于在互联网传播。传统广告公司的优势是创意和客户洞察力,通过对品牌和传播的诉求理解,抓取有效直接的信息通过视觉、声音、影响等多媒体手段去表现出来。这为能在互联网进行有效传播打下品牌基础。

三、知识经济背景下我国广告公司品牌构建现况

当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以知识驱动发展的模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何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获取发展的动力,这是所有企业都必须深刻思索的课题。我国的广告业起步晚、规模小,在国际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力“乏善可陈”,这就要求我国广大广告企业必须抓住知识经济变革的机遇,通过打造企业品牌,构建完整企业文化与生态链,最终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然而,我国的广大广告企业在品牌构建的进程中却是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难。

比如,我国真正具备国际一线竞争力的大型广告公司十分匮乏,广大中小广告公司“多而不强,杂而不齐”,使得广告公司的发展始终处于不明朗的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广告公司缺乏长远的品牌发展战略,对于品牌资产的认知和预估不足,在品牌构建方面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缺乏延续性。

四、提升传媒广告公司品牌影响力的途径及应把握的原则

1、提升途径

(1)组织大型业务或公益活动。大型业务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平台,日益受到传媒广告公司的认可和重视。一般来说,传媒广告公司提升品牌影响力的业务活动大体上可划分为三类:营销搭车型、传播主导型和联合提振型。

营销搭车型是指以服务客户的盈利销售为主,自身的品牌宣传为辅而展开的主题策划活动。此类活动的主要特点是活动本身就是一块“磁场”,具有足够吸引客户热情和消费者眼球的魅力。在为客户提供活动的策划和执行服务的基础上,通过有机搭车实现自身品牌的提升。

传播主导型是指以自身品牌宣传为目的的策划。如公益活动策划。当下,越来越多的组织以不同的方式承担着对社会的责任,并以此提升自身的价值观和影响力。实践证明,企业搞公益活动不仅扩大了产品品牌知名度、引导客户踊跃参与,同时提升了品牌的社会影响力。

联合提振型是指可以利用传媒广告公司的媒体资源优势,多个媒体之间联合搞活动来提升自身知名度。权威媒体可借机体现自身在市场的统领性,主动设置议题、积极引导和影响舆论的理念和能力,而对弱势媒体来说,通过和权威媒体一起来做活动更能有效提升自身影响。

(2)组织论坛活动、行业峰会、行业人物评奖。通过组织论坛活动、行业峰会、行业人物评奖活动推动品牌建设,增强影响力、传播力,已成为当今传媒广告公司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赢得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般来说,传媒广告公司既可以根据客户需求,以承办方或协办方的身份组织相关行业论坛,又可以主动出击,利用自身拥有的媒体资源优势,以主办方身份组织媒体论坛。前者由于费用成本由客户承担,自身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且通过活动组织可以取得一定收益,但对自身品牌影响力的提升有限。后者需要支付较高的费用成本,但却能在活动中控制自身品牌出现的频次、呈现的方式及时间的长短,从而有效提升自身品牌影响力。

行业峰会多由媒体联合行业协会主办,一般邀请企业家以及专家学者,就行业现象、趋势提出看法、发表建议。同时可展开学术交流活动,为进一步扩大产品消费市场,推动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与此同时,传媒广告公司还可利用媒体资源优势,在年终或关键节点,展开行业评奖活动,此举一方面可以树立媒体权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奖项的加强与获奖企业的关系,为下一步经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网络传播。在通过网络途径提升品牌影响力的过程中,一是公司自身网站要注重体现行业热点及信息的专业、丰富,另外要重点推介自身的成功业务案例,以及将案例的精彩之处通过创意用最具冲击力的形式表现出来。要重点体现公司创新的核心理念,这一点要始终贯穿在各案例中,从而给目标客户留下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要注意在其他网站论坛等处大量发表相关报道及案例,以引起目标读者注意。同时,积极与行业网站、门户网站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互相转载稿件,使公司的品牌更广泛地渗透到这些目标群体的眼球里,从而达到品牌营销目的。

(4)利用媒体优势构建提升品牌影响力的通道。媒体优势不可忽略,要充分利用其优势组织行业设计大赛、行业新闻评选等,灵活地构建提升品牌影响力的通道。

2、应把握的原则

(1)业务活动要注意和公司业务涉及领域相吻合,量力而行,而不是什么活动都要参与。活动策划已成为传媒广告公司“攻城掠地”式竞争后,以提升品牌影响力为核心的新一轮竞争的主要内容。应根据品牌目标结合公司自身实力、业务开展情况,确定活动的主题、内容、时间、节奏,切忌心血来潮,无目标地广泛承接与组织各种活动。同时要重视和把握好活动细节的实施。

(2)论坛活动、行业峰会、行业人物评奖活动基本操作原则应该是,高端、权威、品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

论坛活动、行业峰会需要根据当前热点现象、时尚潮流设置焦点议题,议题设置要容易引发参与者的共鸣与看法,引发社会的关注。关键之处还在于要利用传媒广告公司自身拥有的媒体资源优势和渠道,邀请到相关行业归口管理的政府部门领导以提高论坛的权威性。另外,主讲嘉宾需具有一定知名度,在行业有一定研究和影响,既可以是企业的领导,也可以是学院的专家学者,后者的比例应相对较大。

(3)网络传播切忌踏入只注重竞价排名、群发邮件的误区。有的传媒广告公司千方百计地通过网络竞价排名、群发邮件等措施推广公司网站。其实这个做法,在早期可行,但现在基本上已起不到什么作用了。网络推广,尤其是网络品牌推广,不能仅局限于网站的高访问量,还要保证各门户网站、行业网站、社区论坛等网络媒体对品牌频繁的曝光率。利用主流网络媒体对公司品牌的正面报道,引导其它网络媒体的大量转载,以传播传媒公司品牌的核心信息,增强公司的网络口碑及美誉度,最终影响网络用户的合作意向。

篇5

【关键词】网络;网络广告;定制剧

近年来,互联网及视频网站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据艾瑞网的《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年度监测报告》显示,2016年度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了2902.7亿元,同比增长了32.9%。随着这股热潮,网络视频广告也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随之产生了以贴片广告、植入广告、广告定制剧等为主的网络视频广告。贴片广告、植入广告并不陌生,而广告定制剧则是在视频广告多元化发展下产生的新兴事物,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告定制剧与植入广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是植入广告的创新升级版,重要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植入广告由于生硬而造成受众产生的厌恶感。网络广告定制剧可以为品牌量身定制,能尽可能发挥品牌的主导作用,在媒介环境呈现出复杂化、营销方式多元化的今天,通过故事片、综艺节目等广告形式在网络上进行“病毒式”的传播。

一、网络广告定制剧类型

从目前网络广告定制剧的类型来看,主要有单集定制剧、定制连续剧、系列定制剧。

(一)单集定制剧

该类型的网络定制剧较多,比如说台湾统一旗下的茶里王2016年的《办公室异想》、德克士的《天生一对》等。这类广告定制剧多是以微电影广告的形式,也是当前受众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拍摄周期短、投资少、门槛低等。不过,这类网络广告定制剧大部分在剧情上容易落入俗套,会让受众很快遗忘,尤其是广告中的品牌,受众对它的记忆度不如其他类型。

(二)定制连续剧

戴尔2015年投放了四集网络广告定制剧《神机奇缘》。每一集13分钟左右。故事中,主人公不论在哪里,都会带上戴尔的XPS13,呈现出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形象。然后在一机缘巧合下,经历了一次超越想象的神机奇缘,当然剧中也反映了父与子之间的矛盾与亲情。这类网络广告定制剧的主要特点是如电视连续剧一般,集与集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上一集内容为下一集内容起到铺垫作用,内容紧密相扣,并吸引受众看下去。

(三)系列定制剧

这种类型的网络广告定制剧类似于定制连续剧,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但是集与集之间的关联并不大,可以单独成为一个故事。受众在观看的时候,既可以连续观看,也可以选择单独观看,不影响对内容的理解与品牌的传播。比如2016年淘宝的“淘宝汇吃”栏目推出的《一千零一夜》,讲述了十六个关于美食和情感的故事。第一集的《鲅鱼水饺》播出之后,其网络累计点击量超过30万。而且从销量上来看,也获得了不错的突破。其项目负责人表示,看过视频后下单的用户占总购买用户的一半,而且从节目播出后到第二天上午10点,鲅鱼水饺的销量就比平时翻了150倍。

二、网络广告定制剧传播机制

网络广告定制剧的传播优势主要体现为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以及传播的互动性。首先,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如下图所示)。当一部网络广告定制剧制作完成,首先会选择各大视频网站,例如爱奇艺、优酷、土豆等,受众可以通过PC端、手机端及移动终端等观看影片,利用视频网站能在第一时间进行传播,并可能得到“病毒式”的传播。与此同时,为了最大限度提高定制剧的曝光度,还会积极开展公关、传统媒体报道,实现线上线下的结合并实现传播,也体现出了整合营销传播的思想。

其次,互动性极强。网络广告定制剧完成了社会化媒体和视频的结合,尤其是社会化媒体的快速发展,更是为网络广告定制剧的成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017年百事可乐拍摄的《最好的现在》,视频内容主要是捕捉那些曾出现在“你”的青春里的场景进行视频传播,除此之外,还联合QQ空间等社交媒体,发起“上QQ空间,开启你的青春百事”活动。网络传播平台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播机制,具有交互传播的特质,而且还实现了与受众的实时联系,及时接受反馈信息,实现信息的主动性传播。另外,有一些网络广告定制剧边播边拍,根据受众对剧情的反馈意见以及检测的传播效果进行剧情的设置,从而获得更大的关注度。网络广告定制剧实现了融媒跨界的新突破,也实现了当前品牌广告主向数字媒体的倾斜。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网络广告定制剧的传播特点:

第一,传播角色的转变

首先是传播者角色的变化。传统的广告更多的是单向传播,是一种一对多传播的既定模式。广告主将广告信息推销给受众,甚至有些不顾及他人感受的意思。而传播的接受者――受众,也是被动地接受广告内容,并根据自己的认知进行选择性注意。而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打破了单向线性传播所带来的局限,网络广告定制剧实现了多信源和多受众之间的重新排列组合。在传播过程中,传播的主体可以是组织也可以是个人,受众的角色也可以转变为传播者(信源),实现了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对抗式解码。比如说当广告内容传播后,受众出于自身感受对内容进行二次传播,完成角色的转变。在二次传播过程中,可以是对原来内容的传播,也可以是对原来内容进行编辑加工后再次进行传播。

第二,突破时空的限制

网络平台打破了地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传播时效等方面的限制,让互联网平台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内容进行有效传播。不仅如此,还能突破空间的限制,受众可以通过网络的巨大存储功能对广告进行多次观看。而且随着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受众的观看更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且有效利用当前人们碎片化的时间。

第三,传播内容丰富多彩

传统的广告商业味浓,这可能也是受众厌恶广告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植入广告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剧情、产品在剧中以比较隐蔽的方式出现,也难逃受众挑剔的眼光。但是网络广告定制剧不同,它将整个品牌融入到了剧情中,受众在观看剧情的时候实际就是在接受广告信息,而且这种接受是潜移默化的。另外,受众还可以直接进入到剧情的创作、拍摄、播放过程等环节,参与度提高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受众的被动性。另外,集图像、视频、动画、文字、音频等于一体,也让网络广告定制剧在剧情上更加完整,表现形式多样,品牌的情感冲击力更强。

第四,传播价值实现共赢

网络广告定制剧具有可看性强、制作周期短、资金相对少等优势,所以也成为很多品牌的“宠儿”。品牌利用网络广告定制剧进行内容营销,有利于品牌形象的塑造以及传播品牌文化,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忠诚度。另一方面,视频网站作为网络广告定制剧的重要传播场所,其投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视频网站尤其是视频网站的初期提供资金和品牌效应,从而对视频网站的自制内容产业链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比如爱奇艺的“绿镜”,可以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掌握用户的喜好,综合分析用户的行为。并根据用户的行为等因素对视频内容、播放形式等进行及时更改和优化调整,这样的处理也为广告主提供了更为理想的广告投放环境与内容,也让视频网站拥有了更大的商业价值。

第五,受众行为具有可分析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态统计报告》指出,截止2016年12月,我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7.31亿,互联网的普及率也从十年前的10.5%上升到了53.2%。面对庞大的网民,也给品牌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品牌纷纷将广告投放市场由传统媒体转移或者侧重到了网络广告上。但是,互联网中用户的行为各异,要想实现精准投放,就必须对用户进行有效分析。因此,对受众行为进行分析是品牌进行广告投放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网络平台让广告主可以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从而对受众的属性、习惯、特定行为等进行标签化处理,并且可以根据处理的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广告投放。

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广告定制剧拥有独特的优势受到了品牌、受众等的偏爱,作为新旧媒体结合的产物,它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从当前网络广告定制剧的发展现状来看,该类广告传播内容同质化严重,甚至有些低俗化。主要是打“情”字牌,包括爱情、友情、亲情,其中也有故意迎合受众的成分,与品牌的契合度还有待提高,广告创意性不足;在传播效果的评定上缺乏统一的评估体系,网络广告定制剧多存在融媒跨界的传播方式,而新媒体一直以来就缺乏统一明确的评估标准;还存在着品牌价值实现有限、投放模式不完善等问题。所以,网络广告定制剧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方迎丰,余思慧,简予繁.视频广告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2]杨柳.网络自制剧植入式广告运作模式研究[J].传媒,2015(02).

[3]曾玉成.网络广告定制剧的发展局限与突破之道[J].传媒,2016(11).

[4]林津津.视频网站产业链延伸路径[J].青年记者,2015(03).

[5]蔡小华.网络自制剧热播的传播学解读[J].现代视听,2013(09).

篇6

一、自媒体技术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影响机遇

(一)开辟了新阵地

随着自媒体技术的发展,高校共青团团建工作有了新的工作阵地。在共青团网站中,高校共青团可以开展思想建设、动态信息、热点专题等专项栏目,为学生和共青团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同时团委博客和微博的开通丰富了学生的交流平台,使得高校团建工作有了新的依托,有利于推动大学团员的健康成长。

(二)增强了自主性

在自媒体技术没有出来之前,高校共青团工作运用的是传统媒体,不仅工作形式单一,而且内容枯燥,使得大学团员的学习兴趣不高,教育的接受比较被动,也没有与教育者进行沟通交流的平台,使得共青团工作开展不理想。自媒体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情况,大学团员可以在丰富的新媒体平台中自主地选择浏览的信息和搜索的学习资料,为其提供了主动探索新的学习材料和内容的途径[1]。这样共青团员在浏览过程中就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并不断深化其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这样的信息传播互动中,传统的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的模式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交流模式,提高了大学团员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

(三)提高了实效性

随着自媒体传播技术的深化,网络平台虚拟空间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这样的虚拟空间中,因为没有现实中面对面交流的顾虑,共青团员会展现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而且通过自媒体技术,大学团员可以快速的获取相关团建工作资料和学习生活信息,这样大学团员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其他团员都可以提供引导和帮助,使得共青团工作的实效大幅度提高。

二、自媒体技术的主要特点

(一)“门槛低”管理难

在自媒体时代中,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在虚拟空间中采集新闻、编辑内容来进行信息传播,这样其门槛就没有限制,很多信息得到了快速传播,其合法性监管困难,但是每个个体都是记者。自媒?w技术通过广播、转播、评论信息等方式来进行信息传递,这就为开拓共青团的视野开通了渠道。而且自媒体技术的某些功能可以进行信息的实时传播,其传播方式呈现由点及面裂变式的传播,使得不良信息得到了快速传播,就这可能破坏稳定,所以高校在进行组织管理时,其难度非常大。而且传统媒体监督管理比较强,而自媒体技术传播方式速度非常快,使得信息出现了量性传播,其不是IM和手机的点对点传播,所以很多信息难辨真伪,因为自媒体技术的网状传播,各种小道消息、造谣诽谤得不到有效控制[2]。这一网络传播方式还有一个局限性就是每个个体都是潜在的垃圾信息制造者,占据了信息的制高点,难以进行有效管理。现在自媒体技术的信息传播形态更新快,更加简洁明晰,可以面向特定的听众进行爆炸式的信息传播,并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成势,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二)信息分散不可控

自媒体技术需要依托一定的平台。比如微博、微信、QQ等,开通这一服务只需要在特定的网站进行注册即可使用。因此,如果拥有传统的教学或宣传载体的时间集中,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进行相关工作,所以其运行成本非常低。如果高校举办某个主题教育活动,此时就会集中时间和人员,并确定明确的主题。这样在高速移动网络的支持下,通过转播和关注每个个体都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其教育效果比较明显,但是管理比较分散,集中控制有一定难度。

三、自媒体技术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影响探索

(一)与学生生活相结合

在高校共青团的互动网络平台中,主要的特点是学生访问量大、参与性强,比如共青团建立的百度贴吧、人人网、微博、QQ群等等。因此,高校共青团要将工作与学生关注的热点紧密结合起来,紧贴时代潮流,把握学生的主要意见和想法。

(二)以兴趣引导为主题

高校共青团可以推动网络群体的建立,不断拓展工作维度。在工作中,共青团工作者可以发挥网络载体的作用,推动以班级、年级、社团为基础的网络群体构建,比如信群、QQ群的建立。同时也要与时政热点微话题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工作学习的轻松环境。这样学生才愿意提出自己观点和看法,并积极参加开展红色经典有关的微活动、微视频等创意大赛。在微活动中进行交流探讨,必须要提升其他们对党的认识。因此,高校共青团要积极组织开展轻松活泼的活动,提高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并运用微博语言和网络词汇来减少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比如在天津师范大学中,其工作的开展与学生关注的社会、校园等热点问题紧密相关,所以要突出对学生的兴趣引导和自身发展需求。这样才可以创新学生的文化,更好的开展共青团活动。

(三)加强制度规范

在高校共青团的工作管理中,要遵循建章立制、自我管理的原则,通过建立班级、院系、学校的微博、微信管理交流平台,规范其平台建立的申请和资格确认、管理办法、任务目标和考核办法等内容。在共青团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全校学生团干部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来选拔培训“网络潮人”,开展共青团网络团建平台的管理工作。

(四)创建自媒体平台

在建设高校共青团的自媒体平台时,要以为学生服务为主旨,坚持创办手机报,为共青团员提供良好的宣传引导作用。比如在手机报中,高校共青团可以大力发展校园新媒体平台,为学生提供信息沟通、传播、交流的渠道。对于高校共青团以前运用的传播媒体也不能完全丢弃,比如广播、报刊、杂志等,要将这些传播形式都结合起来,保证其时效性和可获得性。而自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利于随时对时事动态、共青团员动态、潮流形势等进行关注,提高了其信息的全面性和时效性[3]。这是传统的媒体难以匹敌的,因为其人力、物力、财力大幅度降低,还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发起,通过轻轻敲击键盘,就可以进行信息传播。

篇7

【关键词】编辑业务/编辑学学科/学术研究网站/网络化生存

流媒体时代,随着编辑业务的电子化,与编辑业务相应的网络使用也日渐普及,诸如使用电子邮件来往信函,各种学术期刊的网页被刊物编辑部链接在互联网上等。其最集大成者是,一些知名的学术期刊数据库已经形成气候,使得学术期刊的最新文本被收入和传播。比如CNKI源数据库及其相关的子库,可以通过跨库检索系统(CJFD、CDMD、CPCD、CCND),检索到大部分学术期刊的内容,包括编辑学研究的学术成果。与编辑学相关和部分相交的新闻传播学学术网站的建设,也正方兴未艾。与此同时,编辑业务的运作和编辑学学科的探讨,也开始进入网络范围。但是,实事求是地说,目前作为独立学科的编辑学学术研究网站,在网络上的生存与发展却举步维艰,这一态势对编辑学的研究当然不利。因此,为了编辑业务和编辑学学术研究的网络化,应该对该学科的网络生存状态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对编辑学学术研究的网络化前景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本文通过对编辑工作电脑化、编辑学研究网站状况的调查,探讨该学科研究网络化的出路。

关于编辑学学科的定义,本文仅袭用尹玉吉《编辑学学科性质讨论述评》的观点,即“编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有的学科”,亦即是研究编辑基础理论、编辑活动规律及编辑实践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具体地说,是研究编辑工作规律的一门学问。对于编辑学学科体系的建设,从理论上说,要求建设完备的编辑学大学科体系,必须重视部门编辑学研究,两者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开展部门编辑学研究的途径,一是运用编辑学基本理论对不同类别积累的经验进行理论概括,从中抽象出不同类别编辑活动的特殊性;二是将编辑学基本理论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融合,使两者同时具体化和深化,具有新质。[1]引进这个定义,是为了区分新闻传播专业与编辑学专业网站的不同研究方向。目前,新闻传播专业网站的建设,保持上升的态势,内中不乏有对编辑学基本理论与相关学科探讨的内容。新闻传播学与编辑学有相容和相交的学术范围,新闻传播专业网站与编辑学网站所涉及的内容也是如此。

新闻传播学专业网站以新闻传播业界和新闻传播学界信息为主要内容,尽管是专业网站,但由于内容、形态、主办方背景等因素,这类网站亦呈现出多样性。它们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分类,如综合性网站和单一分支网站;学术性网站和实务类网站;机构类网站和个人网站等等。在形态上,除网站外,还有专门的BBS和电子邮件刊物。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中华传媒网”,在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中具有重大的影响。回顾传播研究网的建设过程,追求原创性信息及学术品味可以说是该网站的主要特点。再如“中华传播网”、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千龙网·新闻社区、京华传媒网、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网站、传媒观察、中国报刊网、慧聪报刊资讯网、网络广告先锋、视联网。此外,中国媒体资讯网、新闻出版教育网、中国广告传播研究网、6969报纸营销策划、中国广电网、五洲传媒、中国网络传播研究、G999传媒频道、传媒工厂、传媒川军联盟、每日传媒视点、媒体资源信息网,史坦国际中国传媒论坛、视听纵横——网络与传播学研究、中国广告网等网站也各有特色,持有一定的影响力。

此外,就是专业信息的电子邮件刊物。这是直接发送给订户的重要的网络传播形态,可根据不同需要制作成txt、doc、html、pdf等文件格式。目前国内的电子邮件刊物主要依附网站制作发送,是目前反映业界动态最及时、内容最丰富的电子报。作为单独发送的电子邮件刊物,有已停办的《e传播周刊》(e-MediaWeek)。其发刊宗旨是“传播媒介观察、传播现象透视、传播信息交流、传播学术争鸣”,订阅发送为上海索易,电子邮件报刊制作发送专业平台)。

新闻与传播学学科网站之所以兴盛,其中的原因是国内许多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生课程的大量设置。从中国新闻传播专业网站在2003年的发展变化看,它有四个特点:一是综合性新闻传播学术网站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劲头;二是新闻逐渐走向成熟;三是门户网站与重点新闻网站纷纷开设传媒频道;四是新闻传播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网站则停滞不前,甚至出现某些倒退现象。尽管新闻传播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网站拥有深厚的学术资源和专业人才,然而,由于长期观念上及体制上的原因,这些网站却发展得不如人意,一些著名的编辑专业学术团体和教育院校,甚至还没有一个体现自己学术特色的网站或网页。[2]

其实,与传统的学术期刊相比,学科研究的网络化具有良好的前景,其未来发展应该受到关注,因此,目前传播学学科网站正在不断更新和加强自身建设。以“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网站(CJR)为例,该网站不断地优化内容,强化网络特点。例如,建站之初设置的栏目中不再适应目前的调整;加强互动,完善搜索功能;更加突出网络特色。做一个研究媒介的媒介,互联网研究一直是CJR的一个强项。CJR的研究者指出,它可以更加大张旗鼓地扩充互联网研究的分量,成为一个中文互联网研究的信息源、资料库,观点的平台、意见的市场。[3]这点,反衬出与之相关的编辑学学科网站的状态更加显得停滞不前。

应当看到,编辑学专业网站的创办和发展,对编辑学业的发展和对学术资源的开发、利用、传播都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促进学术成果走向编辑业同人,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可以成为研究者的信息源与资料库,可以扩大国内外同行间的交流,可以推动学术批评风尚的形成,可以构建专业知识传承的平台,可以增加网络中的中文专业资源。

目前编辑学的学术网站的类型,沿用《关于中国人类学网络进程的思考与设想》[4]的分类方法,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网友创建的个人网站。这类网站如:“编辑学在线”,该站建于1999年,主题为科技期刊编辑学和网络出版,站主吴小勇,为《编辑学报》编委。“编辑出版人沙龙”;“编辑生活网”,版主伊扬,自由编辑,某生活类期刊编辑部负责人。他希望通过“编辑生活网”这个个人平台,展现自我,加强与各位文友之间的联系,沟通信息渠道,拓宽大家共同发展的空间。这类网站多是编辑中的“网络发烧友”创建,多侧重收集编辑学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资料,在耕种自己的园地,满足自己兴趣的同时,还能丰富学术的公共空间,促进学术的传播,是网络中最多姿多彩和最有生气的网站。由于站长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兴趣所限,个人创建的学术网站总体上水平参差不齐,原创文章较少。加之站长的学术兴趣变化和建站所需要的巨大精力付出,这类网站后续发展乏力,甚至有相当一批网站已经倒闭。当然,新的网站也在不断地被创建着,继续推动编辑学学术的多元化发展。这些个人网站现存的问题是:在网上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前只能局限于虚拟空间,供同行交流,无法得到现行学术体制的认可。这类网站的建立出自于创办者的个人爱好,其网站一般空间容量不大,储存的信息十分有限。同时,要靠个人的精力来维护更新,也大大影响了时效性和信息密度。因此,访问量不高,影响力不大。这类网站的生存力最为脆弱,经常面临难以为继的窘境。

(二)、政府机关及其所属学术机构、学术组织创建的网站。政府机关与编辑学相关的网站,有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网站,属于政府上网工程的一部分,但这个网站的内容主要为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期刊、书籍、电子出版物等大众传媒的管理法规以及业界动态、统计数据等,具有权威性,因而,本文也将它们纳入专业网站范围。政府所属的学术机构和学术组织建立的网站,如北大和社科院建立的网站以及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期刊网、中国研究网等,这类网站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学术研究的促进作用也大小不一。其中,较为成功的网站如“出版科学”和“中国传媒网”等。

“出版科学”,是同名的平面刊物的电子版。《出版科学》由湖北省新闻出版局主管,湖北省编辑学会主办,其办刊宗旨为: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总结介绍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网络的编辑出版经验,促进编辑出版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为体现办刊宗旨,辟有多种双名专栏,如《专论·特约稿》、《编辑学·编辑工作》、《出版学·出版工作》、《编辑史·出版史》、《多媒体·网络出版》等。“出版科学”依托于“湖北新闻出版网”,其在编辑学研究的贡献是,提供了大量的编辑学论文电子文本和与编辑工作相关的文件,更新的速度也很快。“中国传媒网”,由北京国新中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依托政府资源,发挥行业优势,通过中记传媒网权威的业界资讯和全面的政策法规,开展多层次的教育与培训,为传媒机构提供全方位的管理咨询服务,并以产权为纽带,整合传媒资源,积极地介入传媒投资领域。中记传媒作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者网技术服务中心,承担中国记者网的建设和运营工作,以服务传媒人士为己任,为行业管理的规范化、透明化提供了交互式的网络平台。“中国传媒网”下联的“中记传媒网”,在“学术与教育”专栏下,有编辑学学术研究的内容。

[page_break](三)、民间的学术机构、学术组织创建的网站。这类编辑学研究网站多是各类编辑学术机构和学术组织在网络上的延伸,介绍编辑业消息和编辑学理论,并推荐编辑同人的书籍等。它们在网站建设方面更侧重展示自身形象,突出自身的学术特点和学术兴趣,其发展多依赖于相关的学术机构和学术组织自身的发展。网络为编辑界学者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发表学术文章、出版个人研究文集的平台,从而促进了编辑学术研究成果的大范围的传播。这一传播的方法,有利于打破现有的学术体制的束缚。如“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网站,这是一个常设的学术团体门面网站,主要栏目有编辑论坛、学会会讯、学报导读、相关文件以及介绍研究会参加单位等。总体来看,这一类网站页面较为简陋,内容不够丰富,在时效性和服务功能上远不够理想,目前仅仅能起到展示窗口、介绍编辑学会日常工作等作用。而且,有些因为种种原因而成了“死页”,如“编辑与现代人”,尤其遗憾的是,中国高等学校人文科学学报研究会迄今没有一个独立的学术网站。

(四)、编辑学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创建的网站。这类网站通常是编辑和新闻传播理论和实务类报刊的网络版,主要是将其平面载体的内容全部或部分上网。这类网站与“母体”网站密切相关,它们大都是新闻媒体旗下的刊物。总体来看,这类专业报刊在新闻传播业界有着广泛影响力,但其网站(网页)形态和内容大部分十分简陋,网络传播影响力明显不足,有些还成了“死站”,如“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

(五)、BBS及电子邮件列表刊物形态。综合性新闻传播学术网站大都设有BBS,如中华传媒网的传媒社区、千龙新闻社区的“横评竖品传媒论坛”等都办得很出色。这些新闻传播专业BBS讨论区的设立,对扩大网站的影响,提高受众参与度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对于编辑学而言,这类BBS中最具人气的是“西祠胡同”中的“传播媒体”讨论区。这实际上是一个论坛群,包括数十个子论坛,其中直接与新闻传播领域有关的有“新闻人”、“传媒研究”等栏目下的子论坛。而在这些论坛中,最相关的要算是“编辑的家”、“图书编辑俱乐部”、“美编之家”。“新闻传播研究”论坛则主要以学术探讨为主,经常转贴学界人士的论文、文章,并且经常有版主自己的有独到见解的原创文章。

三、编辑学学术网站的问题与前瞻

一个学术网站的生存状态,一定是与这一学术学科研究的生态相连的。而目前编辑学学科网站的生态状况不很乐观,也应是我国编辑学界学术研究单薄的一个相互映证。

从编辑学的学科网站情况看,不少网站仍处于起步阶段或低水平运作阶段,网站的功能和作用远未发挥出来,尤其对编辑行业的行政管理机构、行业组织机构、专业报刊和专业科研教育机构来说,网站目前状况与它们在社会上的地位、作用极不相称,与信息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具体说来,目前编辑学专业网站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原创内容少,网站上的很多内容都是转载印刷报刊上的文章,或是转载其他网站上的内容,雷同现象严重;更新速度慢,时效性差。缺乏英文版、繁体版,极大地限制了通过这一平台与国外海外同行的交流;表现形态简单;数据库及检索功能欠缺或欠佳;网站推广力度不够。

以网站与数据库的链接而言,很多网站缺乏重要学术数据库的链接支持,再就是网站的搜索功能缺乏。在网络资源铺天盖地的时代,只有依靠成功的搜索引擎,才能在网络中快速找到有用的信息,对于网站内部信息的搜索,也是如此。此外,现在不少网站在其正文下面往往有“读者评价”一类的设置,这是读者和作者间的互动,如访问量很大的携程网,访问者可以看到并且参与对此文的反馈,作者也能进行辩驳。这是对传统期刊的典型的颠覆。海外同类型网站,不仅提供最新刊发的文章,还提供对以往文章的搜索查询,如“哥伦比亚新闻评论网站”,其主页是当前文章,但同时提供自1991年到现在的全部期刊内容,并可检索;再如台湾中华传播学会网站亦建有中文传播学资料库、传播研讨会论文、台湾电影资料库、电讯传播产业资料库、各校博硕士论文等较完备的数据库。应该看到,国内的“中华传媒网”对此也花了很大工夫,只是该网的发展势头目前受阻。

从编辑学的研究情况看,由于传播业本身的进展,编辑工作以及编辑学学科的内涵都已经发生质的变化。从传播方式看,传播渠道大大增多,使传媒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有了可能。除在原有形式上翻样出新,如报纸增加印刷版次、即时更新已经报道的内容、增辟专栏或专页、丰富版面色彩和内容等外,最明显的特征是平面媒体进入网络传播,纷纷开办电子版,最大限度地向受众提供信息。随着高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广泛应用,大众传媒之间的分工和竞争越来越突出,对在新闻行业就职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报刊图书编辑从业人员要求的业务技能中,包括能够自如地运用现代传播技术从事采集、制作、传送信息,以适应网络化传播的需要;要能掌握专门知识,以适应媒体对象更加细分化、特定栏目增多、报道要求更加深广和专业的形势等。

因此,网络时代的编辑,应该具有使用网络这一媒介的能力,包括通过网络探讨编辑学科,了解该学科研究的进展情况的能力。但是,仅从学术期刊的编辑界调查情况看,对电脑和网络利用基本现状总的情况不甚乐观,除了一般文字处理和网页浏览外,学术期刊的编辑利用编辑学网站上的学术资源的情况不很普及,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术交流的情况更不普及。可以说,除了喜欢在网络上冲浪的部分编辑外,利用网站的BBS进行编辑学网上交流的情况几乎凤毛麟角。这是相对于全国9165种正式出版期刊的在册编辑人数而言[5]。编辑上网人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术交流人数的情况都不容乐观,这也是编辑学学术网站在网络上惨淡经营的根本原因。

对于编辑学学术网站建设所涉及的问题,其他方面还有很多,诸如学术论文的著作权问题;学术观点的原创性问题;学术网络的生存空间的问题;学术研究者的身份认同问题以及与现行学术机制兼容的问题;网站经营的经费问题等。

学术观点的原创文章少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编辑学网站的非赢利性,使得网站的投入有限,基本上处于低成本维持运作状态。即使有原创的学术文章在网站上首发,也无力支付稿酬,更何况网络上发表的论文,在目前的学术认可体制中,完全没有一席之地。因此,作者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将学术成果上网。再如,网站经营的投资问题更加严峻。创建一个能够被学界公认的权威、优秀的学术网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资,而且,这是一项连续不断的工作。而共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网站,共同开发电子资料数据库等,更要靠相关单位规划。而且,学术网站的建设与维护必须有学者的参与,它不仅仅是技术或网站管理人员的事情。其中涉及到一些基本的学术态度、学术知识、学术背景问题,涉及到学术内容资源的编辑和栏目设置问题,没有学者的参与,网站管理者很难知道网站的读者们(主要是学者)的需求和评价,网站的实际效果。要有热心人。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编辑学学术研究的创新和发展,编辑学学术网站建设完善和加强的工作,就显得更加迫切。

【参考文献】

[1]陈景春.开展部门编辑学研究[A].建设完备的编辑学大学科体系[C]出版科学,2003,(2).

[2]曾凡斌.2003年中国新闻传播专业网站[J].博客中国().2004-01-18./new/display/21553/html

[3]陈一、陈惠娟.“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网站探析[J].新闻实践(电子版),2003-12-1(GSM+8北京时间).

篇8

关键词:微信;新媒体;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9-0100-02

关于微信收费问题,成为近期公共传媒、网络媒体、社交门户网站的讨论热点。与此前多数公众热议焦点话题不同,这次争论主要体现在关于收费合理性的争论上。在表明态度的同时,也更多体现了说理的客观性、论证的现实性。通过对微信收费合理性争论的反思,我们可以把握公众对于这种新社交软件的认识,从而对新媒体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微信收费合理性争议的主要特点

这次争论是介于通信运营商与软件开发商之间的博弈。由于微信使用者是受众群体,社会争论也主要源自于社会公众,其主要目的也是维护自身权益。在公众热议期间,我们发现由于微信使用的广泛性和其认知度进一步提升,微信客户又有所增加。议论话题除政府部门、通信运营商、企业表态发言以外,多倾向于以下方面:

(一)微信收费对自身的影响

作为即时通讯工具,微信具有使用便捷性、交流方式的多样性、不受服务区地域局限等特殊优势。更重要的是,微信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使得微信交流在社交生活、移动通信愈发普遍。微信较通信运营商传统短信、语音通话等模式,具有节约成本的优势,其广泛采用也挤占了运营商的利润空间。此次微信收费,必然会冲击微信使用者现行的通信交流模式。公众关注点在于谈论微信收费的具体方式,对于自身花费开支的影响。鉴于收费,微信必将丢失一部分使用者,微信的使用普遍性降低,这也对微信大众性形成挑战。

(二)微信收费的自身合理性

微信作为通信服务软件,是对传统通信交流模式的深刻变革,是信息产业发展的标志。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流量代替传统业务成为公众消费的主要支出已经成为通信业的发展趋势。由于微信使用者已经支付了流量费用,因此在软件使用上如单纯对微信收取费用,合理性受到公众的质疑。客观条件在于,中国移动通信使用者众多,信息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作为通信运营商,已经较难承载巨大的数据业务。运营商还要对微信大量信息进行有序疏导传送,这也占用了通信服务商的服务资源并增加了通信服务商的工作成本。在现有基础设施较难满足多方需求的情况下,不得已采取收费形式。

(三)微信收费对公司发展的影响

目前的国内通信业尚属垄断行业。在运营商和软件供应商的博弈中,消费者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决定收费的结果及具体模式。在公众看来,最终还是由消费者自身支付成本。公众研讨的热点集中体现在希望运营商能够适应时代变革趋势,逐步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为消费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通过自身的变革,进一步扩大公司运营的实际效益,而并非通过垄断价格保持原有的利益蛋糕。

(四)微信收费对通信行业发展的影响

横向看,世界通讯业先进的国家都已开发出与微信功能相似的软件。公众也将争论放在了微信收费可能性与各国提供服务及收费方式的具体方法相比较上。如果微信收费具有不合理因素,必然会流失一部分使用者。微信热度降低,将使即时交流新模式发展受到阻碍,不利于我国通信业长远发展。可以看到,公众这次争论更体现了理性客观。而并非如同以往关于社会焦点问题那种跟风、无秩序扩散,虚假信息横传等特点。由此见得,公众对于此次微信收费的争论,具有负责任的态度。这也提示我们,作为通讯、网络社交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准确知晓公众的现实需要,深刻认识新媒体发展的方向,有效利用新媒体,促进社会发展。

二、微信作为新媒体具备的新特点

随着网络社交网站、微博等方式逐步成为公众信息传播、接收的主要形式。新媒体发展迅速,微信应运而生。相比其他新媒体,微信操作简易、使用人数多,且符合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特点人们的需要,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具有通信服务功能

微信的大众性决定了其通信交流的可行性。通过通信运营商短信、语音业务的锐减,可以看到微信已成为公众进行短信息交流、语音沟通的新方式。微信软件开发较早,与国内相似的通信软件尚不能在影响力上与微信比肩,微信更全面的占领了手机业务的主要受众。微信既具有通信服务功能,其依托智能手机,又具备了网络信息传输便捷的特点。集合了手机通信、网络传播等方面等全方位地服务功能,受到公众青睐。

(二)公众知情便捷

微信在软件自身发展上几乎无所不包。在社会焦点、公众关注热点等方面及时提供信息。同时,以央视新闻公共账号为例,对于热点问题,及时召集公众讨论,合理分析热点问题,使得公众对于热点焦点问题知晓更加全面客观。由于微信具有即时通信功能,在微信公共平台的参与者一定程度上客服了以往网络平台虚拟性的弊端,也使得信息者责任感的提升。公众账号的微信信息即时,每一个使用者都能根据自己喜好有选择接收信息,且更加快捷,全面。

(三)实现舆情有序管控

相比网络新媒体,微信在实名参与、信息者追溯的可行性更高。对于信息整理、舆情发展新趋势等方面更容易把握。以各交往圈子为例,各交往圈子的参与者多数价值理念相似,热点关注趋同,意见更易集中统一。这使我们对社会各阶层、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爱好群体的关注点及时掌握。对于及时了解民意诉求、不良信息管控、重大事件防范等方面改善了以往政府部门信息来源不足的缺陷。

(四)社交模式理性回归

微信在新闻信息,社会热点研讨等方面,更多体现了参与者理性、客观的一面。与网络新媒体不同,微信中的个体,信息透明度高,也更容易受到认可。参与者具有身份的真实性,就更要为自身的言语、观点负责。有效降低了此前不负责任信息、虚假信息传播、非主流不良观点横行的局面。微信信息量巨大,且参与者对于有效信息摄取的要求较高。在这个大背景下,微信信息交流环境较网络社交更优越。由此,微信受众广泛且质疑声少更说明了其发展的合理性。

我们通过以上信息发现,微信火爆可以改变以往的通信交流模式,也促进了社会理性回归。从计算机、手机广泛使用开始,软件、通信方式的开发,都是为了满足公众的生活需求,引导公众合理消费。微信的优势,也代表着下一步软件开发、通信运营的合理趋势。

三、微信收费合理性争议对新媒体发展的启示

微信本身的出现充实了网络社交、移动通信的发展,丰富了新媒体的服务功能,锻造了更高层次的社交文化。通过这次关于其收费合理性的争议。我们对其特有优势及引导方向有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一)有利于服务公众

微信的开发及广泛使用,在于其为公众信息交流方式多样、迅捷、成本降低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效用。随着网络通信发达、新媒体使用广泛,公众对于信息的要求进一步趋向于快速、便捷、权威、客观。微信在语音和文字信息传播方面有特有的交流模式,在新闻传播、个人信息、公共交流等方面也与微博、网络交流平台、社交网站有相似之处。这也为微信的服务人性化、信息大众化、舆论导向合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促进微信不断更新模式,改进效能。作为文化产品,微信及新媒体要进一步贴近民众,在便捷实用、号召更多民众参与方面做出探索。

(二)有利于公民意识塑造

作为新媒体,较好引导社会舆论,塑造公民正确的价值取向是软件开发者和通信运营商的本分。文化发展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公民文化提升,为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动力。新媒体开发,要在有效维护个人信息保密性的同时,权衡好现实与虚拟的关系,促进社会积极健康心态的塑造。在网络信息方面,更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体现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在信息供应方面,创新供应模式,做好民众参与引导共作,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新功能开发方面,合理满足民众需求,做好信息管控,抵制庸俗、奢靡等社会不正之风,既保持主流媒体信息正面性,也契合公众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参与热情;对于不同类型的社交圈,体现实用性,促进文化交流,有力倡导社会文明新风。

(三)有利于解决社会敏感问题

篇9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新媒体;公民新闻;传统媒体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球村”的称呼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名字,全球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一件 “小事儿”都有可能成为全球热点新闻事件,这不但是因为技术的发展,更是因为新媒体新闻的存在。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新闻与传统媒体的各自特点,以及新媒体新闻对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质疑来分析两者的竞争关系,并给出两者的发展方向,从而对相关从业者予以一定的启发。

二、两种新闻业态的特点

(一)传统媒体

而传统媒体的主要特点是新闻事件是由专业人员采集、编辑、传播并指定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或者群众对其新闻事件说明观点与态度,绝大部分群众都是作为新闻的消费者在消费新闻,并没有参与其中。传统媒体包括报纸、电台、电视台等等,其从业人员认为新闻是严谨的、是专业的、是必须由专业人员从事采集、编辑与传播的。

正是传统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主义的态度与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既要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领导、又要受到所处大环境的影响并受到由于其自身专业主义的态度而产生的约束。当发生相对敏感事件时,传统媒体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更多的会受到上级管辖部门的约束,并且其要对公众舆论起到引导作用,这是任何传统媒体所不能完全避免的。当国家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战争等重大事件时,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国家和政府部门会通过传统媒体来控制引导舆论走向,并配合有关部门完成政府信息的及时、准确传达。再有由于传统媒体自认为的专业主义太多,所以其对所发生时间的报道会丧失一定的时效性、完整性与灵活性,其会根据事件新闻发生的环境、条件与后果等各方面来综合判断事件的影响,并经过一定的集体讨论才能最终向外传播,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传统媒体的官方权威性与严肃性。

(二)新媒体新闻

新媒体新闻主要是指公民新闻,公民新闻主要是指由全体公民共同监督,并能够完成没有专业障碍的自由新闻获取。所以现在很多人认为新闻行业应该是没有门槛的,随着技术的进步,只要任何公民有新闻素材的采集设备,比如摄像机、手机、录音笔、照相机等等,就能成为新闻记者,进而将所采集的新闻素材通过网络传播到全世界,并由数以亿计的同样的普通公民观看、评判与传播,使得公民由过去的纯粹的新闻消费者变成了身边发生的任何新闻的积极参与者、传播者。

众所周知,新媒体新闻的行动主体可以是任何一个普通公民,每位公民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制造者、挖掘者、编辑者、传播者与评论者。就其新闻主体也可以看出,新媒体新闻比较随意,因为制造者与评论者都是公民,所以不管是制造者的态度,还是传播者与评论者的态度都更加开放,他们都所有言论都持开放的态度并呈现实时沟通的状态。所以基于以上新媒体新闻的特点,其对新闻专业主义提出了质疑。

三、两者关系的讨论

基于上文的讨论,可以看出传统媒体认为新闻应该是专业的、存在较高门槛的。但是新媒体,主要是指公民新闻则通过自身的灵活、快速传播与覆盖范围广等的特点,质疑传统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态度,所以需要在理解两者关系的基础上才能给出合理的意见与建议。

(一)两者能否相互取代

从技术角度来看,两者主要是依据的现代社会技术的进步产生的不同。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没有任何一种现在所谓的传统媒体是由于技术原因取代的、报纸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但是其并没有被近代才产生的广播、电视等淘汰,并且广播与电视之间也没有相互淘汰,而是其根据各自特点在新闻行业吸纳着不同的观众,一起支撑着传统新闻媒体的发展。

而新媒体其更多的是通过电脑或移动网络,在微博、微信、网页等快速传播,其快速性、广泛参与性能够获得更多观众的反馈,但是正是因此,其“权威性”也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哪怕其先于权威部门了权威消息,而观众还是会寻求传统媒体的官方消息,正是由于新媒体新闻现在广泛存在的虚假信息、不负责任评论与恶意绑架道德等,使得公民新闻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新闻。

(二)两者能否相互融合

那么两者是否可以融合呢,答案是肯定的,其实根据新媒体新闻与传统媒体新闻的各自特点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两者并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像报纸、电台。电视一样可以共存的。例如目前新媒体的主要受众一般是经常接触网络与各种电子产品的青少年,其对新鲜事物的态度非常积极;但是大部分中老年人平时的信息来源则集中传统媒体报纸、收音机或者电视上。这也就决定了双方并不是完全互斥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新媒体也不必质疑传统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态度,也不必纠结于自身的公民新闻专业主义态度,而是从能有利于双发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从而使得新媒体像报纸、电视与电台一样,为信息时代的新闻传播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结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一件 “小事儿”都有可能成为全球热点新闻事件,这不但是因为技术的发展,更是因为新媒体新闻的存在。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新闻与传统媒体的各自特点,以及新媒体新闻对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质疑来分析两者的竞争关系,说明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是不能相互取代的,可行的方法是双方融合,新媒体不必质疑传统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态度,也不必纠结于自身的公民新闻专业主义态度,而是从能有利于双发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从而使得新媒体像报纸、电视与电台一样,为信息时代的新闻传播作出自己的贡献,希望对相关从业者与以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胡翼青.自媒体力量的想象: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质疑[J].新闻记者,2013(03):6-11.

篇10

关键词:高校英语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我们目前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大多数国家的教育系统常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因此,每当新兴技术进入到教育领域时,常常被给予厚望,希望其能够改变教育现状。事实上,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这些年中,新技术涌现了很多,但是人们所期待的教育变革却始终没有出现。近几年,这种乐观情绪随着“慕课”的出现和发展又高涨起来。对此,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应该做出哪些调整进行回应,这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慕课”的含义及主要特点

“慕课”(MOOC)有短暂的历史,但是却有一个不短的孕育发展历程。准确地说,它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1962年,美国发明家和知识创新者Douglas Engelbart提出来一项研究计划,题目叫《增进人类智慧:斯坦福研究院的一个概念框架》,在这个研究计划中,Douglas Engelbart强调了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增进智慧的协作工具来加以应用的可能性。也正是在这个研究计划中,Engelbart提倡个人计算机的广泛传播,并解释了如何将个人计算机与”互联的计算机网络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大规模的、世界性的信息分享的效应。自那时起,许多热衷计算机的认识和教育变革家们,比如伊万一伊里奇,发表了大量的学术期刊文章、白皮书、和研究报告,在这些文献中,极力推进教育过程的开放,号召人们,将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改革“破碎的教育系统”的手段应用于学习过程之中。

(一)“慕课”的含义

所谓”慕课”(MOOC),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

MOOC这个术语是2008年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网络传播与创新主任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联合提出来的。在由阿萨巴斯卡大学技术增强知识研究所副主任与国家研究委员会高级研究员设计和领导的一门在线课程中,为了响应号召,Dave Cormier与BryanAlexander提出了MOOC这个概念。GeorgeSiemens与Stephen Downes设计和领导的这门课程名叫《连通注意与连通知识》,这门课程有25位来自曼尼托巴大学的付费学生,还有23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免费学生在线参与了这门课程的学习。所有的课程内容都可以通过RSS feed订阅,学习者可以用他们自己选择的工具来参与学习:用MOODLE参加在线论坛讨论,发表博客文章,在第二人生中学习,以及参加同步在线会议。

(二)“慕课”的主要特点

第一、大规模的,不是个人的一两门课程。”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是指那些由参与考的课程,只有这些课程是大型的或者口q大规模的,它才是典型的的MOOC。

第二、开放课程。尊崇创用共享(CC)协议;只有当课程是开放的,它才可以成之为MOOC。

第三、网络课程,不是面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材料散布于互联网上。人们上课地点不受局限。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花最少的钱享受美国大学的一流课程,只需要一台电脑和网络联接即可。

二、“慕课”对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的积极影响

从目前所能搜集到的文献来看,“慕课”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这个平台试图将传统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转移到互联网平台,让更多的学习者在这个虚拟的教室里自由的学习。学习活动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在可以使用互联网的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借助任何通讯手段都可以参加到这个虚拟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简单地说,“慕课”就是借用现代科技实施教学的一种手段。其核心的教学思想仍然是借助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只不过是借助了信息技术,扩大了受众面。尽管“慕课”在本质上并没有改变高等学校的教学指导思想,在理论上也没有太多的创新,但这种形式却实实在在地对高等学校的教学及其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的确需要每一位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认真对待,否则会给学校的教学及其管理带来难以预料的损失。具体而言,“慕课”扩大了传统英语教学内容的疆界;提高了英语教学管理的效率;转变了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实现了学生与英语学习生活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