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泰化学自2000年开始先后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聚氯乙烯树脂、离子膜烧碱自愿性产品认证,2010年通过了测量管理体系认证,2011年通过了实验室认可,2012年10月通过了能源管理体系的认证,目前已建立起了六合一的整合型管理体系。
中泰化学作为一家基础化工原料生产企业,由于工艺路线、产品特点决定了公司是一家用能大户,也因此被国家发改委列入万家节能企业。中泰化学历经五十多年的持续发展,企业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与先进行业、先进单位来比,该公司在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推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项目,对于公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010年12月在中泰化学召开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氯碱协会、中国化工节能技术协会、北京中化联合认证有限公司、中泰化学股份公司领导及员工参加的中泰化学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启动大会。此次启动大会标志着公司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中泰化学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历经近两年的时间。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范围涵盖了股份公司各部门的管理活动以及下属子公司新疆华泰重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氯碱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公司搭建起能源管理体系并经过一年多的试运行,于2012年8月通过了北京中化联合认证有限公司对之的能源管理体系第一阶段审核;2012年10又顺利通过了中化认证组织的包括二名能源专家在内的七人审核组对其开展的为期五天的能源管理体系第二阶段审核,这标志着中泰化学成为氯碱行业第一家通过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审核的单位。
——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是开展好能源体系建设项目的关键。
为开展好此次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项目,2010年12月由中泰化学常务副总经理挂帅,组建了由各相关部门领导共同参与的公司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由各部门骨干人员组成贯标办公室。在能源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布署下,周密安排,强化措施,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建立起具有中泰化学特色的能源管理体系。
在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该公司强调全员参与,首先对新出台的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积极进行宣贯,涉及人员上百人,并借此培养出一支能源管理体系的内审员队伍;另外,在能源体系建设的各个阶段,结合开展能源知识竞赛、板报比赛、论文征集等多种形式的各项活动,寓教于乐,使得全员的节能意识明显增强,基础管理逐步向精细化方向深入。
——未雨绸缪,提前开展严谨的策划是决定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严谨、完善的前期策划是决定该项目能否成功的重要前提。为确保此次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该公司体系管理部门对此项工作在项目前期就开展了较为严谨的策划工作,将项目建设的整体工作划分为六个阶段,包括前期调研阶段、能源因素识别、评价控制阶段、文件化体系建设阶段、体系试运行阶段、自查改进阶段、申报外部审核阶段;对每一阶段都设定了各阶段若干的工作目标,对每个目标设定了负责部门、配合部门、时间节点的要求、以及奖惩措施;且在每一阶段设置了宣传、竞赛、培训、讲座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以巩固每个阶段取得的成果。
有了前期完善的策划,才可指导该公司能源体系建设的整体工作、全员上下顺利按既定的方向、既定的目标开展。
——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能源管理体系涉及到公司许多专业和岗位,点多、线长、面广,需要落实的事情比较多。中泰化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理清脉络、搭建体系、统筹兼顾、特色明显、简单易行、持续改进”的总体要求,既全面又有重点地扎实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引导公司由经验能源管理尽快转化为标准化、精细化的能源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原有管理体系平台,形成具有中泰化学特色的能源管理体系。
在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时,中泰化学充分考虑到与原已搭建起来的环境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等的有机整合,形成一套统一的整合型的管理体系。特别是在能源适用法规辨识、合规性评价、能源因素识别评价等工作上充分吸取了其它体系建设的经验并加以改进,工作整体开展效果较好。通过管理体系的有效整合,确保有效资源的共享,减少接口与冗余环节,逐步将能源体系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积极引进先进节能技术与装置,实施技术改造,不断提高公司节能降耗水平。
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资源节约的有效手段。中泰化学通过不断的科技投入,积极采用节能新技术与装置,开展节能审计、完善计量设施、编制/修订节能方面的管理制度、落实节能责任、完善能源因素控制措施、开展工艺指标精细化管理、实施节能对标(国家、行业)等手段强化日常运行管理,使公司的能耗逐年下降。公司在围绕主业,做好节能降耗、提高产量方面,这两年技术改造项目的投入超亿元。其中:聚合釜釜顶冷技术的应用;离子膜电槽零极距改造;溢流液中乙炔气回收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提高氯乙烯合成转化率;中水回用处理项目;为较大功率的电机增加变频控制;变压吸附尾气氢气回收项目;废酸深度解析装置技改项目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企业50%碱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较认证前降低1.98%,98%碱较认证前降低3.35%,PVC单位产品综合能源较认证前降低了4.74%。烧碱单位成本较2010年降低13.17%,PVC单位成本较2010年降低0.38%(抛除原料价格上涨因素)。中泰化学先后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关部门评为“节能先进单位”、“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单位”、“节约用水先进单位”、“清洁生产企业”、被国家工信部列为自治区首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试点企业。
——认真开展合规性评价工作,全面、真实地反映公司能源控制情况。
2011年11月,中泰化学组织实施了合规性评价工作,将关键控制点相关的法规条款挑选出来编制了合规性检查表,逐项提出评价要求,组织进行了评价。整体评价效果较以往的各项合规性评价都有明显的提高,基础数据得到了有效的收集和比对分析,实际控制情况也得到了较为真实、全面的反映,这也为后一步能源管理工作的改进明确了方向。
篇2
没有空调却照样冬暖夏凉,没有热水器照样全天候热水不断,没有电源照样灯火通明……
不久的将来,如果你在合肥徽园看到这样一栋独特的建筑,你一定不要以为自己是在做梦。这就是正在紧张筹建中的首家“安徽低碳节能科普馆”。
据了解,建成后的“安徽低碳节能科普馆”将汇集国内外大量最新的新能源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集地热能、风能、水能、太阳能、光伏光电、区域系统供暖供冷等先进节能系统于一体,一举树立节能建筑的新标杆。而借助其示范意义,低碳节能科普馆的建造方安徽日源集团亦将触角伸向地热等太阳能以外的新能源领域,抢占中国城市建筑节能减排商机。日源集团剑指中国第一家城市减排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宏伟梦想正日益照进现实。
节能新标杆
6月13日,接受《徽商》杂志独家专访时,安徽日源新能源科技集团董事长张明军表示,当前低碳经济方兴未艾,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十二五”期间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如何做好城市化节能工作亦已成为各级政府不得不面对的紧迫课题。
“我们投资建设安徽首家低碳节能科普馆除了要体现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外,更重要的是想进一步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
当前,随着石油、矿产、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枯竭,人类可利用的资源将越来越少,节能、降耗、减排不仅是当今社会的流行语,更关系到人类未来的战略选择。
公开资料显示,安徽日源新能源科技集团是集科、工、贸、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民营环保科技型企业,安徽日源环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集团母体公司,专业从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及项目的研究、开发与利用,资产总额超过15000万元。
自1998年成立以来,日源集团现已发展拥有年产10万台太阳能热水器、500万支真空管的生产能力,并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日源品牌”和产品技术;公司全面通过ISO14000: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ISO9001-2008国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日源太阳能热水器已经成为安徽市场的领导品牌之一。
张明军介绍,安徽低碳节能科普馆总投资约3500万元,建筑总面积2000平方米。科普馆将集中展示未来城市现代化的节能建筑形式模型以及先进的节能环保建筑技术产品的系统节能、低碳、生态、智能技术在公共建筑中的示范应用,通过沙盘、动漫、荧屏等现代化的声光手段,充分展示建筑的节能技术和模式,并在其中诠释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独特的徽商文化,演绎现代化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普馆最大的亮点是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完全实现零碳排放。张明军告诉《徽商》,我们利用风光互补发电技术实现场馆电力完全自给;利用太阳能与浅层地热互补技术实现三供一体(供冷、供暖、供热水)。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从地热资源、地下水资源攫取能量并通过热泵技术得到高位能源,地源热泵技术已经被无数国家和地区证实,是一种有效的节能减排方式。其中我公司太阳能地热平衡技术,实现浅层地热可持续利用。
“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作为一种可再生新能源技术,地源热泵被赋予了更多的价值内涵和节能使命。
“安徽低碳节能科普馆”的建设,就是希望搭建起节能、低碳、环保的推广平台,为公众、机构、企业甚至地方政府提供了一个集中展示节能新创意、新思路、新技术、新模式的窗口,凸显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说白了,我们就是要把大家口头上的节能减排具体化。”
和市长对话
“建成后,安徽低碳节能科普馆内展示的建筑节能项目技术质量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对于仍在图纸襁褓中的安徽低碳节能科普馆,张明军颇为自信。
在他的战略规划中,日源集团的转型发展远不是建一座科普馆那么简单。
“众所周知,节能减排目标已经写入‘十二五’期间的国家发展战略。但直到目前,我国城市建筑的系统节能减排可量化的标准还没有制定,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引领这个产业发挥技术创新和发展,最终实现城市建筑节能技术的系统化、标准化。一旦我们这套城市建筑节能减排可量化系统的标准模式成熟,我们就可利用这项再生能源管理模式,全面加速城市化节能减排推广进程,实现和城市对话、和市长对话。”
为了实现这一蓝图,张明军向《徽商》记者透露,除了建好“安徽低碳节能科普馆”外,下一步,日源还将建设一个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示范小区。在这个示范小区中,日源将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实现三供一体(供冷、供暖、供热水);利用太阳能、风能发电照明,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届时,这个示范小区内的道路、草皮,都将成为节能减排系统设备的组成部分。”
调查显示,建筑能耗目前占到全社会总能耗27%左右,其中建筑物供热制冷的能耗大概占到整个建筑能耗的60%左右。地源热泵作为一种建筑物供热制冷新技术,可以通过消耗少量的电能或热能来达到目的,数据显示,通常制取相同的热量,地源热泵的耗电量只有电热耗电量的1/4到1/5。
这不过是新能源、新技术在城市建筑节能减排系统中应用的一个范例。
张明军认为,节能减排技术的运用不仅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还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尤其是在城市建筑领域。他估计,未来国内城市建筑节能减排的产业空间将达到百亿元以上。
正是看到了城市节能减排中蕴藏的无限商机,张明军旗下的日源集团正从传统的新能源产品制造商加速向新型城市节能减排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角色转变。
“当前,政府要求的城市建筑节能标准一般为17%,而我们可开发的地热加太阳能等多种方式的解决方案,初步测算可以为城市建筑节能50%以上。同时,我们正在对相关环节的节能降耗数据进行进一步的量化分析,一旦模式成熟,我们会很快在国内各个城市间推广。”
张明军坦言,未来,日源集团将引入类似合同能源管理(EMC)模式,不单单推销自己的节能产品或技术,更推销一种节能降耗、减少能源成本的系统解决方案。而基于这种机制运作,日源集团也将华丽转身为专业化的“城市建筑节能服务公司”,并有望成为安徽第一家碳指标交易商。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规制;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4)01011206
气候变化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使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快速增加,成为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全球气候变暖威胁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以及粮食安全,因此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在低碳约束下寻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也成为各国政府制定政策的出发点。
一、低碳经济与政府环境规制的内涵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2003年,英国政府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首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即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为创造更高生活标准和更好生活质量,为先进科技的研发推广和创造新的商业及就业机会提供了契机。之后,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但都包含了共同的内涵:低碳经济是在保证社会成员福利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能源技术改进、新能源开发利用以及制度创新等多种手段,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达到环境、经济及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保证社会与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模式,通过发展低碳经济,选择高效节能的生产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消费方式和价值取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是一种典型的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如果单纯依靠市场力量,由私人经济主体提供和生产,部分社会成员经过权衡之后,无须缴纳任何费用便可以享用公共产品和服务,成为免费搭车者,而免费搭车者的存在使得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难以通过定价的方式予以收回。另外,大气环境容量具有天然的产权模糊性,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有着明显的外部性。某个经济主体的生产或消费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过量会产生负的外部性,而对于温室气体排放采取的控制行为则会产生正的外部性[1]。当存在外部性时,自由市场难以界定外部环境成本或外部环境收益的归属。所以自由市场经济在温室气体减排中不能发挥理想的作用。由于温室气体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着市场失灵,因此,在引导节能减排和保障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在制定减排政策、选择减排工具方面需承担重要责任。
(二)环境规制的内涵
规制是指规制者依据一定的规则对被规制者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通常可以将规制分为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两种类型。经济性规制是在存在自然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的领域,为了防止资源配置低效率和确保需要者的公平利用为主要目的,通过许可和认证等手段,对企业的进入、退出、价格、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投资、财务、会计等有关行为加以限制。社会性规制是指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环境保护、防止灾害为目的,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各项活动制定一定标准,并禁止、限制特定行为的规制[2]。
政府环境规制是社会性规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政府及相关机构通过制定相应政策、法律以及采取其他措施对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和行为进行控制和干预的过程,从而解决环境保护中因存在公共产品以及外部性等因素带来的市场失灵,以达到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目标。环境规制的类型可以分为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激励型环境规制和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20世纪70年代以前,环境规制主要以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为主。随着人们对外部性认识的逐步深入,建立在外部性理论基础上的环境规制工具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除了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以外,激励型环境规制开始成为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的重要补充。进入20世纪90年代,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这种类型的环境规制鼓励公众的参与,利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减排效果[3]。
二、政府环境规制的类型及效应比较
(一)环境规制的类型
环境规制的类型可以分为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激励型环境规制和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
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是指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标准及相关制度的方式规定环境表现的一定水平及方式,直接控制排放者的污染排放数量,从而达到限制环境污染的程度,实现环境目标的目的。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环境标准、投入品标准、排放标准、技术标准以及其他形式的规章制度等。环境标准通过设定污染减排要求来限制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投入品标准从输入端控制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排放标准是对排污者排放污染物的浓度或比例所做的限量规定,技术标准是对生产中使用特定工艺或生产技术在一定范围内的统一规范[4]。
激励型环境规制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激励措施,利用环境经济手段引导排污者的行为,鼓励减排技术手段的创新,从而以较低的减排成本实现特定数量的污染减排,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激励型环境规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排污权交易制度、排污收费(税)制度、补贴以及押金返还制度等。排污权交易是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允许排放额在排污源内部之间进行交易。排污收费(税)是排污者为其排放的污染物支付费用(税)的制度。补贴是指通过税收减免、信贷、技术支持等手段对企业实行的补助。押金返还政策是排污者在购买可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商品时先交纳一定数额的押金,使用结束后把商品交还到相关部门加以回收时,再将押金返还的制度。
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是建立在自愿参与实施的基础之上的,一般不具有强制性约束力。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的工具包括环境认证、公众参与、生态标签和自愿协议等。环境认证是对企业或组织制定、实施、评审和维护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操作程序、过程和资源进行的认证。公众参与是指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过程,包括环境信息公开化、环境决策民主化和环境诉讼程序化。生态标签由政府部门或独立机构依据一定的环境标准,向申请者颁发的一种特定标志,获得者可将它贴在商品上,向消费者表明该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生产、使用、处理等整个过程或其中某个过程,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自愿协议是指政府和企业或其他组织签订的非法定的自愿性协议,以自我约束的方式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
(二)不同类型环境规制的比较
从规制成本看,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要求标准和法律法规的制定主体掌握大量充分的信息,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规制标准,而实践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广泛存在,这就意味着政府部门在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会花费巨大的成本,导致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的低效率。激励型环境规制以市场为基础,对企业实施收费、税收、补贴以及排放权交易等措施,实现排污外部成本的内部化,避免了政府制定行政命令所需花费的大量行政成本和信息搜集成本。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鼓励公众自愿参与环境保护,因此,在运行成本方面能降低纠正外部性的交易费用,以较低的规制成本实现减排目标。
从激励作用看,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使企业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产生激励作用。激励型环境规制和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则有利于促进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减少环境污染和排放量,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程度都比较高。
从规制效果看,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虽然运行成本较高,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程度较低, 但环境改善效果最为显著。而激励型环境规制和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的环境改善效果是不确定的,如表1所示。
三、我国政府环境规制的应用
(一)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的应用
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在我国的应用较为广泛,是目前我国在政府环境规制的各种工具手段中使用最多的方式。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陆续出台了促进节能、节水、节电、节油等各项直接控制排污者排放数量的法律、规章、规划方案以及各项标准。表2列出了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手段在我国的应用情况。
表2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在我国的应用政策工具1政策名称及颁布年份法律1《环境保护法》(1989),《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煤炭法》(1996),《节约能源法》(1997年颁布,2007年修订),《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可再生能源法》(2005),《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规章1《中国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1999),《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1999),《交通行业实施节能法细则》(2000),《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2000),《节约用电管理办法》(2002), 《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2004),《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试点工作管理办法》(2006),《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2007),《节能项目节能量审核指南》(2008),《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2009),《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管理规定》(2010),《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办法》(2010),《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2010)规划及方案1《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1995),《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2004),《“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2006),《核电中长期规划》(2007),《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7),《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2007),《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2007),《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2008),《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2011),《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2012),《工业清洁生产推行“十二五”规划》(2012)标准1包括《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2001),《核设施退役安全要求》(2005),《重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系统耐久性要求及试验方法》(2007),《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暂行)》(2008),《环境标志和声明》(2009),《产品生态设计通则》(2009),《通信产品节能分级导则》(2010),《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201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2)在内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标准共计340余项(二)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在我国的应用
我国目前使用的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主要包括财政投入政策、税收政策、收费政策和碳排放权交易等几种形式。
1财政投入政策
财政投入政策由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资金、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多项措施构成。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用于节能项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诸如激励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主要污染物减排、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风电规模化发展等特定事项;财政补贴主要是对消费节能产品进行补贴、对于提高能效的工程项目提供投资补贴以及投资能效项目的财政贴息等;政府采购主要是指各级政府部门在进行采购活动时优先采购节能产品。表3列出了我国“十一五”期间的财政资金投入情况[5]。
2能效标识
能效标识是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信息工具。2005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质检总局了《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我国于2005年5月31日正式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办法。截至2013年2月,共了10批《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的产品目录》,包括家用电冰箱、房间空气调节器、电动洗衣机、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自镇流荧光灯、高压钠灯、中小型三相异动电动机、冷水机组、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和燃气采暖热水炉、转速可控型房间空气调节器、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储水式电热水器、家用电磁灶、计算机显示器、复印机、自动电饭锅、交流电风扇、交流接触器、容积式空气压缩机、电力变压器、通风机、平板电视、家用和类似用途微波炉、打印机、传真机、数字电视接收器、远置冷凝机组冷藏陈列柜、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微型计算机等28类产品。
3低碳宣传教育
开展低碳宣传、教育、示范、培训等活动可以提高公众的节能意识,改变公众的行为方式,从而实现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分别于1996年12月和2011年5月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和《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强调通过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建立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行动体系,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另外,我国开展低碳试点的各省市也积极推进低碳概念和低碳知识的科普宣传,开展低碳主题示范活动,鼓励公众体验低碳生活。
4环境认证
我国的环境认证包括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和环境产品标志认证(ISO14020和ISO14024)。1994年5月,中国环境标志计划的管理机构“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正式成立,1994年7月,中国环境标志正式开始运行。1996年1月,国家环境保护局成立国家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中心,同年8月,第一批5家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工作正式启动。1997年4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指导委员会,具体指导ISO14000系列标准在我国的实施工作。通过进行环境认证,可以促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减少环境负荷,加强环境管理。
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完善我国政府环境规制的政策建议
政府环境规制是由具有不同特点的规制工具手段构成的政策体系,命令控制型规制工具成本较高、缺乏激励效应,但政策效果最为显著,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和信息披露型规制工具成本较低,激励作用较强,但规制效果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不同类型环境规制的相互协调与相互补充十分重要。我国目前的环境规制主要以命令控制型规制为主,激励型环境规制的使用范围相对有限,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的运用还处于尝试阶段,今后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上,应优化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在发挥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充分运用激励型环境规制,扩大并强化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提高环境规制的效率,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优化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
第一,构建完善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是约束社会成员行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目前我国低碳立法虽然已经初步建立起基本体系,但还缺少能够全面体现能源战略和能源政策的综合性法律,另外部分法律内容已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缺乏可操作性。因此,需要健全和完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空缺法规的立法工作,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进行法律法规的调整和修订,完善辅法规及实施细则,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构建一个层次清晰、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的低碳法律法规体系,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强标准限制。加快包括环境标准、投入品标准、排放标准和技术标准在内的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完善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程序,对标准实行动态化管理,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生产,鼓励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生产方式,引导低碳的消费需求。
(二)充分运用激励型环境规制
第一,确保财政投入,完善环境税制。我国环境保护财政投入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在逐年增加,但环保资金投入在整个财政支出中所在的比重较低,因此应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立长期稳定的环境保护经费增长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环境保护方面的财政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通过财政补贴、政府采购、建立专项资金和转移支付等工具手段的运用,鼓励低碳科技研发,支持节能减排,同时注重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6]。我国税制中目前尚无独立的环境税税种,在未来环境税制的构建中通过设计新的独立环境税税种,重构现有的税种,完善与环境相关的税收政策,构建起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基本架构,促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7]。
第二,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从目前世界范围的碳交易市场情况来看,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各国的碳交易市场还处于探索阶段,发展尚不完善,还没有形成全球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因此,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应采取稳健推进的策略,制定碳交易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经验,设计符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特点的碳交易制度,同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强化监管机制和评估机制,累积一定的试点经验后再逐渐推广,从而保证我国碳交易市场的稳步有序发展[8]。
(三)扩大并强化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
加强低碳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形成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低碳信息平台,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形成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保证公众参与的渠道畅通。扩大自愿协议、环境认证、能效标识等信息工具的应用范围,鼓励企业生产和销售低碳产品。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引导和信息传播作用,推动我国节能减排的进程[9]。
参考文献:
[1]卢现祥,柯赞贤,张翼论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市场失灵[J]当代财经,2013,(1):12-15
[2]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M]朱绍文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1-2
[3]赵玉民,朱方明,贺立龙环境规制的界定、分类与演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6):89-90
[4]彼得·伯克,格洛丽亚·赫尔方环境经济学[M]吴江,贾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47-248
[5]齐晔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63
[6]张松波,宋华企业绿色采购制约因素内部机理研究[J]商业研究,2012,(12):119-127
[7]寇铁军,高巍资源税改革的国际经验借鉴及未来政策构想[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3,(6):56-62
篇4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22号)和省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府〔20*〕83号)精神,切实推进我市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现就我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的意义和指导思想
(一)目的意义: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大力节约能源和重要资源,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城市,环境容量有限,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从根本上改变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目的是以调整经济结构为重点,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益为核心,以发展高新技术、促进技术进步为基础,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二)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和科技支持体系,努力构建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机制。
二、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主要目标:力争2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分段推进计划。确保在重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利用率、较低污染物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在重点领域建立和完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机制,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全市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削减;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完成省下达的“*”期末GDP能耗下降13%的任务,高耗能企业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工作重点:一是积极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全面加强工业、建筑、交通、农村、商业和民用、政府机构等六大领域的节能工作;二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三是广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减少废弃物最终处置;四是致力发展环保产业,为资源高效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提供物质技术保障。
三、基本原则
遵循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在产品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遵循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鼓励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和再制造后继续使用,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从而节约生产这些产品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的投入;遵循循环经济的资源化原则,把废弃物最大限度变成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力求把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1.在市加快循环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确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和相应的政策措施,研究解决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区政府应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确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做到层层有人抓,逐级抓落实。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部门合作,在市加快循环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政策措施,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制环境。
1.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尽快制定《*市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办法》、《*市节约能源监察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确立循环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明确循环经济的定义和范围,确定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
2.尽快制定和完善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和环保产业政策,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服务行业的发展。制定*市垃圾处理的监督管理办法,明确相关标准要求。
3.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投资、技术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充分发挥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对环境保护产业企业及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在审批和投资政策支持方面予以倾斜。
4.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严格执行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完善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和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立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和再生利用产品标识制度,制订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新上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上马之前,应出具合格的能源评估分析报告。
(三)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目标。
1.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市各项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各项规划。研究提出*市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
2.积极组织有关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资源再生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3.编制生态工业发展规划、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循环型社会发展规划、循环型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环保循环再生产业规划、生态景观建设规划等。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1.根据资源条件、区域和行业特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城镇中心区工业企业的搬迁改造,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严格限制新上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积极发展低资源消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增强高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能力。
(五)完善产业园区规划,加快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步伐。
1.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工业园区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出进园企业的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促进园区的持续发展。
2.在现有工业园区内引进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理念,采用生命周期观点和生态设计方法,使产品生命周期中资源消耗最少、废物产生最小、易于拆卸回收,以此优化产品结构,合理构建和完善产品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发展集中供热和建立废弃物集中处置中心。
3.依托核心企业的强大辐射作用,形成核心吸引力,吸引企业填补空缺生态位;园区内各企业通过物能流、信息流、价值流的传递和交换,进行信息共享和基础设施共享,降低企业的物耗、能耗和生产成本,减少污染,实现生态利润最大化。
(六)创新企业组织结构,推进节能降耗和资源共享。
1.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打破企业间单向式线性生产方式和“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鼓励企业根据社会化分工和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增强关联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促进企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产品。
2.企业要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在商业目标和环境目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按照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生产过程监督管理、废弃物产生和排放管理,建立车间、班组岗位责任制,按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67-20*)的要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完善计量、统计核算制度,加强物料平衡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坚持节奖超罚,调动职工节能降耗、综合利用的积极性。
(七)加快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提升技术开发水平和能力。
1.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政策、技术导向目录,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
2.发动和鼓励我市有关科研机构成立相关课题研发中心,开发推广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零排放”技术、回收处理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
3.加强循环经济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追踪并学习先进理论和科技,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引进国外循环经济核心技术,组织力量消化吸收和创新。以解决我市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和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本市重点行业、企业组织实施一批示范工程,加快循环经济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4.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平台,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节能技术推广中心等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作用,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和宣传培训等。
(八)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1.根据《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要求,制定清洁生产环境标准和清洁生产审核技术指南;大力宣传清洁生产审核制度,指导企业清洁生产;建立清洁生产责任制度,实行装置运行达标管理制度,从源头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2.鼓励有条件的中介机构或事业单位申请清洁生产审核资质,积极开展清洁生产的审核、咨询、信息、技术等服务,做好清洁生产的示范和推广工作。促进企业不断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努力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3.建立促进清洁生产的激励机制,运用经济和市场手段调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原则下按照ISO14000系列标准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指导企业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产品标志认证。
4.加强对企业生产全过程的环境监督,加强清洁生产实施的监督管理。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或超标排污的企业,由环保部门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并按规定公布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5.严把项目引进和审批关。新建项目要对能耗、水耗、污染物产生量和清洁生产水平进行审核,必须达到国家和省、市有关要求。
(九)加强节能监测(察)工作,建立健全节能执法机构,提高执法能力。
1.理顺关系,建立统一有效的协调机制。工业、交通、建筑、农村等行业节能管理部门要统一在市加快循环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节能工作,拟订切实有效的节能工作实施方案,并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存在问题。
2.在整合市节能技术中心、能源利用监测站等原有机构的基础上,组建节能监(测)察中心,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节能监测和监督管理工作,提高执法能力,以确保“*”期间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开展工程建设项目节能审查,做好工程项目节能论证工作和节能管理工作。新上工程项目(含新建、改建、扩建)必须具有节能审查报告,严禁采用低效、高耗的用能工艺和设备,切实从源头抓起,提高节能经济运行水平。工商管理部门在对重点用能单位年审时,应要求该单位提供合格的节能监测报告。
3.采取多种形式推动节能节水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认真组织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世界水日”、“全国社会节水周”等活动,不断提高全员节能节水责任和意识。
4.从节能节水计量、台帐、统计、测试等基础工作入手,完善企业能源计量管理、节能节水定额、标准、制度等工作体系,促进企业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制定阶梯式水价价格体系,逐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开展海水利用和中水回用技术攻关、技术交流和技术培训工作,推动实现生产废水低排放、生活污水零排放。
5.加快节能节水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大力研究和推广节能节水新技术,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推进节能节水由潜力型向能力型和效益型转化。
6、坚持交通发展与节能并重。加强节能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交通运输管理,推进节能科技进步,加大交通节能管理力度,健全交通节能保障机制,进一步推进我市交通节能工作。
(十)做好节约用地工作,促进国土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
1.坚持严格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完善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土地利用和供应计划,推行土地储备和开发管理制度,在土地预审阶段提出土地利用指标要求,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
2.强化耕地保护,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严格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坚持占补平衡,改善耕地质量,确保土地利用水平的稳步提高,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备资源。
3.完善工业区投资强度标准。在保持现有园区主导产业的投资强度不降低的基础上,参照部、省的标准,制定各行业各专业园区引进非主导产业的企业投资强度标准。
4.优化城区的空间结构,强调土地使用功能的合理配置。鼓励房产建设往空间或地下拓展,严格控制别墅区的建设。开发建设房产时,应充分考虑节省空间和土地。
(十一)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推进资源循环利用。
1.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的《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发改环资〔20*〕1864号)为落脚点,深入研究分析我市的资源综合利用状况,把握重点,整体推进。运用《办法》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
2.建立不同行业的横向代谢和共生关系,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以更高的资源利用和能源转化效率、更少废弃物排放的资源利用空间分布形式,推动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促进农业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
3.提倡资源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资源产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作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废旧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包装废弃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支持汽车发动机等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再利用。
4.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再生资源加工基地,并以此为中心,形成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的产业链条。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推行废旧物资综合利用和“三废”资源化,努力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通过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实现资源消费过程中和过程后的全面循环。
(十二)规范市场准入机制,建立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处理系统。
1.研究对废旧物资的有效回收、再生利用和妥善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废旧物资回收处置和再利用准入机制和行业行为。
2.以市场机制为依托,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调整现有经营结构、人员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加强沟通信息、调剂余缺,推动废弃物减量化运动的发展。
3.设立废旧电机电器、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橡胶、工业废渣废液等处理基地,培育创建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和废弃物再资源化体系。
4.推行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逐步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目标。
(十三)设立专项资金,促进发展基金投入多元化。
1.把循环经济建设项目和科研项目优先纳入*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建立一定额度的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资源节约项目和废物资源化项目的启动、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财政部门应积极筹措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各县、区要按照事权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循环经济建设资金列入本级预算,并保持每年适度增长。
2.积极鼓励和促成发展资金投入多元化,引导企业与民间资本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国外银行贷款及各种环境保护专项基金,形成循环经济发展多元化投资局面。
(十四)抓好典型示范试点,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有效途径。
1.选定4个~5个工业园作为建设生态工业园的试点,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把关,凡是与“上下游”企业能够形成产业链的项目,优先批办和进园。着力推进传统工业园向生态工业园转化,构建工业生态循环链。
2.在我市农村地区建立一个生态村,按照农田/水库生态整治区、生态人居环境区、生态经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生态旅游区等五个层面进行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打造一个具有*特色、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村。
3.抓好循环经济典型示范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总结经验,树立循环经济先进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提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为加快推动循环经济模式的规划、建设、改造和发展提供示范和借鉴。
(十五)加强统计分析工作,建立资源监测和管理体系。
1.加强综合经济能耗指标的统计,完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统计工作。加强对经济活动中循环经济指标的动态监测、综合分析和科学管理,约束和引导经济活动中的各项行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逐步建立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考核标准和分析通报制度,建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监测和管理体系。搞好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的统计调查。加强统计分析,充分利用统计结果来指导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
(十六)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的学习、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全民发展循环经济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
1.广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循环经济知识的普及和循环经济意识的培育,使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使环境保护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和循环经济意识转化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
2.通过制作电视、电台专题节目,播放公益广告,开辟报刊、网站专栏,举办循环经济讲座和培训等形式,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和垃圾分类,使社会各阶层人群了解并认可循环经济,在生产中为发展循环经济贡献才智和力量,在生活中优先采购和使用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识产品和绿色产品,培育稳定的市场。
- 上一篇:工地安全管理处罚条例
- 下一篇:交通事故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