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的财政政策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稳健的财政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稳健的财政政策

篇1

论文关键词:稳健财政政策

论文提要: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实现财政政策的最终目标。针对目前宏观经济形势,政府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但与紧缩的货币政策相配合实施时,它又具有了新的内涵和内容。

一、财政政策的含义和目标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抑制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它由国家制定,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并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相应经济关系制约。财政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促进经济稳定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压缩赤字、控制通货膨胀、解决失业、均衡收入、平衡国家收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稳健财政政策的功能

(一)稳健财政政策要配合宏观调控,不给经济带来扩张性影响。如,针对2003年以来我国部分行业出现的投资过热,中央银行采取了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等一系列手段控制银行信贷的过快增长,迄今为止,宏观调控已取得明显效果,但是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并不稳固。为巩固宏观调控的基础,稳健财政政策,应适当控制和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和财政赤字的规模,避免给经济带来扩张性效应。同时,曾在通货紧缩背景下充当宏观调控主角的财政政策,将让位于货币政策,在这一轮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风险的宏观调控中甘当配角。

(二)稳健财政政策要突出其结构调整功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相比,一般是总量控制不同,在我国经济转型背景下,宏观调控政策要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因此,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既包括总量控制又包括结构调整。如,2005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调整,一方面要体现总量适度调整;另一方面又要引导产业结构优化,既要防止经济总体过热,又要切实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稳健财政政策这种结构调整功能,一般可通过合理的税制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实现。

(三)稳健财政政策意味着要抓住财政收入增长加快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推进税制改革,加大农业税减免力度。我国政府2008年已经积极酝酿和推行税制改革、完善操作方案以及积极推进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比如,在全国停征农业税,并在部分地区加快进度;在保证出口退税正常需要、确保“不欠新账”之外,还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历年遗留的出口退税欠款的“老账”问题等。今后一段时间还要加大增值税转型、农业税减免力度,逐步进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开征消费税等税制改革项目。 "

三、对稳健财政政策的建议

笔者认为,根据我国的财政政策目标和现阶段国情,现阶段我国稳健的财政政策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加强财政政策的市场调控作用。市场失灵是现代政府存在的经济动因和政府经济作用的边界,但它没有要求政府必然进行直接的生产经营管理。所以,笔者认为,政府的财政政策应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市场与政府的相互关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市场调控、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结构转型,以促进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三)以巨额的财政收入做保障,加强对社会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2007年中央财政支出364.8亿元,地方财政也相应支出323亿元;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安排2,499.0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医疗卫生支出831.58亿元,同比增长25.2%,主要用于支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等;国家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安排6,684.3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61.61亿元,增长24.2%。2008年财政支出同比增长22.6%,而从以上数据显示,用于民生的每一项增长速度都高于22.6%。由建设财政,到吃饭财政,再到民生财政,我国推进公共财政的步伐正在加快。

篇2

关键词: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绩效 政策搭配 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

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实现一国经济稳定发展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学界长期论争的焦点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理论视角。运用各种模型和实证方法,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绩效及其搭配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国外研究情况

经济学文献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的定量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is-lm模型(又称希克斯一汉森模型)。根据该模型,希克斯和汉森等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虽然在短期能够影响产出,但是从长期来看,对产出都没有影响,它们都是无效的,除了提高价格之外。之后,经济学家在其基础上,将视角延伸到对开放经济的研究。

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mead,1951)提出了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均衡冲突问题,即“米德冲突”。在汇率固定不变时,政府只能主要运用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支出增减政策来调节内外均衡,在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便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况。而支出转换政策包括汇率、关税等的实质是在总需求结构内部进行结构性调整,使需求结构在国内需求和净出口之间保持恰当的比例,从而开创性地提出“两种目标,两种工具”的理论。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tinbergen,19521最早提出了将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联系在一起的正式模型,即“丁伯根法则”。若要实现n个独立的政策目标,政府至少具备n种独立的政策工具,工具之间不会相互影响。蒙代尔(mundeb,1960)提出了进一步的解决办法,指出将每一政策工具分配给它能发挥最大影响力和具有绝对优势的目标。斯旺(swan,1960)用图形说明了支出增减政策f财政货币政策1和支出转换政策(汇率政策)各自的功用,提出了用支出增减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的搭配来实现内外平衡的模型。蒙代尔(1963)与弗莱明(1962),研究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用于实现内外均衡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他们的研究成果经不断完善而成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fmundell-fleming model),并由此得出了著名的“蒙代尔三角”理论,即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这三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1999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fpaul krugmanl根据上述原理画出了一个三角形,他称其为“永恒的三角形”ftheetelnal trianslel,从而清晰地展示了“蒙代尔三角”的内在原理。这三个目标之间不可调和,最多只能实现其中的两个,这就是著名的“三元悖论”。

二、国内研究现状

篇3

关键词:贵金属;白银;理财;政策

一、贵金属及白银理财的基本介绍

1.贵金属投资分类

贵金属实物投资指利用资金直接购买金属或以贵金属为主要材料的首饰和工艺品。贵金属理财指利用国际市场的贵金属价格变动,将资金以杠杆工具投入贵金属市场,通过买多,卖空交易或者差价收益的投机方式。白银理财属于这类投资方式,其特点为高风险、高收益,这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较多问题。

2.贵金属理财特点

(1)收益性

贵金属的收益来自两方面:一是贵金属以其较少的世界储量,强大的工业用途表现出价格必然上升的特点。二是受战争、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贵金属与货币之间的比率是时时波动的,这为投机提供了空间,利用较大的杠杆比率可以获得丰厚的收益。

(2)风险性

贵金属市场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说属于负和博弈,即对于整个贵金属投资市场中,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新资金流入,那么整个贵金属市场中属于投资者的资金总和将越来越少,这是由于随着每一笔交易的进行,交易平台从中获得一定的手续费,而盈利的投资者获得的资金都是从受挫的投资者那里赚取来的。

(3)交易原理

我国贵金属市场的交易原理是,利用国际盘的价格变动,自行经营,通过买多(买进)或卖空(卖出)两种交易方式,在一段时间之后获得价格差,执行交易后按照当前价格支付手续费和点差,最后将本金及盈利(可征可负)回归账户,白银理财的交易原理同理。

二、白银理财产品的相关介绍及优势

1.白银理财的价格变动因素

(1)地上的现货白银存量和供求关系

全球大约存有13.74万吨现货白银,而地上现货白银的存量每年还在大约以2%的速度增长。一把来说,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决定了现货白银的总需求,在微电子领域、医学以及建筑装饰等领域,对现货白银的需求量呈上升趋势。

而某些地区因局部因素对现货白银需求产生重大影响。如一向对现货白银饰品大量需求的印度和东南亚各国因金融危机的影响,从1997年以来现货白银进口大大减少,根据世界现货白银协会数据显示,泰国、印尼、马来西亚以及韩国的现货白银需求量分别下跌了71%、28%、10%和9%。

(2)现货白银生产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表动状况

在这些国家的任何政治、军事动荡无疑会直接影响该国生产的现货白银数量,进而影响世界现货白银供给。

2.白银理财优势

白银市场上的供应出现的赤字情况远大于黄金供应,工业消耗巨大,而开采量和回收量很小。就全球的白银储备来说,目前白银的储备因为工业等因素影响,已经远低于黄金储量。而且世界上大部分的白银大都伴生在铜铅锌金等矿产中,单独的银矿量很有限,这就使得白银的产量不会随着价格的波动产生较大的波动,利于保值增值。

三、白银理财出现的问题

1.个人缺少贵金属理财相关知识导致的直接操作损失

这是出现问题中最多的一种,简单来说就是投资亏损,白银理财虽然具有双向交易,自由时间交易等优点,但是其性质毕竟是赚取差价的投机行为,类似股市和汇市,白银市场也是充满风险的,在贵金属投资中,杠杆交易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你可以利用10倍杠杆获得10倍利润,却也可以获得10倍损失,而不论投资者是收益还是损失,对于贵金属公司来说手续费是相同的,这也就导致了很多贵金属公司,即使是大平台,对于贵金属投资的风险也不会有太多的介绍,如果投资者本身对于风险的认知也不是很充分,单纯听信贵金属公司的片片面之词的话,很容易遭受损失。

2.平台不正规或公司不正规问题

随着白银现货理财的升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白银理财,而这就导致了白银理财的平台增多,相应的,下属分支机构呈现了爆发性的增加,跟随着爆发性增加的不止是正规平台,很多顺势而上的冒牌公司也在同时开始了自己的如意算盘,因此出现了很多不正规的小贵金属公司,这些贵金属公司有的还可以利用平台交易,但是往往会盗用客户的资金进行刷单交易赚取高额的手续费的行为。

四、针对问题的解决对策

1.完善规章制度,做好平台自控和外控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对于贵金属平台的约束,对于贵金属分支机构的约束以及对于其他贵金属公司的约束。提高对于贵金属理财公司的监管力度,如果可以的话,可以成立相关的技术监督组,对于贵金属公司的平台进行技术监督,甚至在征求同意之后,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将平台软件统一化,采用通行的监督标准。

正规平台应该凸显正规平台的正规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加强对于行业规范的约束,正规平台应把目光放长远,不要计较一时的利益得失,从整个贵金属投资的大方向上去考虑行业的发展,为金融投资者提供更好的贵金属投资体验,从而达到长远发展的目的。

2.投资者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投资者应该加强对新兴金融产品的学习,对于投资的产品应加深了解,对于伴随的风险也要加深了解,这对于提升收益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加大对各种门户网站信息的收集力度,多分析数据对于消息面影响较大的贵金属行业较为有利。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电子政务;主要问题;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电子政务正日益成为信息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我国的电子政务经过一定的发展初步探索出中国特色信息化建设的路子。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信息安全、战略规划、数字鸿沟、监督考核等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采取一些措施来完善,如制定合理规划、弥合数字鸿沟、加强通信合作、建立安全机制和监督机制等,以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科学合理发展。

一、电子政务和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电子政务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即E-GOVERNMENT,也称GOVERNMENT ONLINE,是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管理方法,其涵义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在互联网上实现,从而加强对政府业务运作的有效监管,提高政府的科学决策能力,并为公众提供高效、优质、廉洁的一体化管理和服务。

电子政务正日益成为信息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把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信息化作为近年的工作重点。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发展电子政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我国政府开始在统计、地震、气象、电力等部门利用计算机做不同数据处理工作。1983年,国家经济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开始规划和设计,掀起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第一次――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建设阶段。从2001年开始的“十五,’计划中,建设电子政务系统,构筑政府网络平台,形成连接中央到地方的信息系统,实现政府网上信息交换、信息、信息服务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

二、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国的电子政务就已起步,在经历几个发展阶段后,初步探索出中国特色信息化建设的路子。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分步骤、分层次发展的系统工程,从建设基础网站、创办通讯窗口到开放性信息服务和大网络政府,我们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其间也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无论是自身的发展状况,还是与美、英、新加坡等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相比,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仍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1、领导体制尚未健全

电子政务的建设主要是一种国家行为和政府行为,在我国,目前缺乏统一的领导和协调,因而导致了各个部门、各个地方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在此情况下,电子政府的功能不但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反而会因为将一个职能错位、权力集中、机构庞大、行为失当的政府搬到网上造成行政成本的上升。

2、信息安全问题突出

电子政务作为在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在安全性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很多政府平台在政务内网和公共信息网之间没有采取很好的物理方式隔离和逻辑隔离,导致信息安全和保密方面出现隐患。另外,很多政府网站在针对内部人员窃取机密和利用工作之便犯罪方面缺乏起码的认识和安全防范措施。

3、缺乏系统的战略规划

对于电子政务建设来说,确立一个恰当的、可能的、可行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目标是十分重要的。战略规划的制定可以为我们界定信息化的范围,反映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也能标明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4、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一般也被称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它实际是指不同主体在当代信息技术领域存在差距的现象。数字鸿沟是一个普遍性的世界现象,它广泛地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一国的不同地区之间。我国也不例外,城乡差距明显,沿海和内地的地区差距显著,某些落后地区刚刚解决温饱问题,距离实现电子政务还很遥远。

5、电子政务监督考核体系不完善

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无绩效分析及评估,巨大的投入没有带来合理的产出,造成有限社会资源的浪费,老百姓不能充分参与和使用,失去电子政务成功的基础,信息采集和处理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当,使电子政务成为摆设,失去建设电子政务的意义等等。

三、针对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既然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出现了问题,那么我们就要积极应对,对症下药,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以使中国电子政务在正确的引导下,统一、协调、健康、快速、可持续、科学合理的向前发展,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追赶后而超越之,引领电子政务的潮流。

1、建立完善的安全机制

电子政务涉及到许多政府机关的重要文件,其中有些涉及到国家安全。安全保密是电子政务面临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电子政务的法律框架,政府机构应加强相关立法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此外,虽然从技术层面上针对网络安全问题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但是提高公务员的安全意识以及政府机关的内部安全机制也是当务之急。

2、对部分地区实行一定的政策、资金倾斜

国家要从资金、政策上对中西部地区给与倾斜,将一些地区相对成熟的产品推荐或免费给中西部地区的政府使用。同时也可形成先进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一帮一的对子,把成功经验和资金提供给中西部地区,使中西部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少走弯路快速发展。

3、小步快走,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要立足全局和长远制定总体规划。以容易实现的、效果明显的项目起步,根据相关领导和专家的意见,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改革,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把网上办事、政务公开作为门户网站建设的重点,规范业务流程,简化工作环节,让企业和公众享受到电子政务的便利。

4、弥合数字鸿沟

电子政府的构建应当逐步弥合数字鸿沟。构建电子政府,尤其要关注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提高农村的电话普及率,降低上网费用,提供廉价实用的上网设备,让低收入的居民也有机会接触网络。构建电子政府还要关注信息化校园的建设。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够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养掌握信息技术的新一代接班人。

5、构建电子政务的标准化体系,实现对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

我们要从电子政务总体标准、应用标准、技术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和管理标准等方面入手,构建我国电子政务的标准化体系和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加工和整理,建立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技术集成平台,保证信息的畅通,实现政府资源整合、企业资源整合、社会资源整合及社会服务的整合。

6、加强和通信企业的合作

通信企业全盘化、全国化的特点为政企信息化建设的对接提供了条件。通信企业可以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先建立起平台,帮助政府实施政务信息化,待政府把经济建设搞好了,再偿还企业的投资。这是一种双赢的做法。

7、确立“渐进式”发展策略

篇5

一、我国现行旅游业财税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投资力度不足

旅游业链接着交通,建筑,服务,环保等行业,是一个具有高度相关性的行业,其中还有旅游资源开发的费用,所以所需要的资金必然是巨大的。我国目前已经投入很大的数目,但是经济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高的同时也会要求旅游区的设施跟上,服务配套,还有其产生的各种维护费用也在逐年增加,对于这种水涨船也高的情况来说,国家的投入还是跟不上旅游产业所需要的水平。国家很多的地区性贫富差距也是导致一些贫穷地方旅游业得不到发展的原因。

(二)财政投资方式分散

旅游产业作为新兴发展的重要产业,它的财政投资缺乏一个整体方案去助其发展,少有配套财税政策,专业的开发建议与措施去配合,于是造成资源,资金的浪费。盲目的开发,不仅使旅游产品的开发失败,造成了旅游资源,特别是一些珍贵的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的严重后果。资金投放过于分散,无法集中力量办大事,还会使发展旅游业信心受挫从而把专款他用,造成财政拨款旅游产业的旅游资金利用率越来越低。

(三)财政资金投资不灵活

现行财政政策缺乏科学性,协调性以及实用性,不能发挥出财税政策真正的促进作用。所以科学制定投资政策尤为重要,在对旅游产业投资上应该学会借力打力,用巧劲去解决资金投入的问题,利用财政政策的杠杆放大社会资本的乘数效应。

(四)税收政策征管和引导功能不力

在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中税种在旅游业中存在税收流失的现象。因为旅游业的连带性,导致税收在多环节里难统计,难管理。在对国家的宏观调控产生很大的影响,政府是通过税收的费用去提供公共产品的,税费收不上来,财政资金就不够,从而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继续保持并扩大财政对旅游产业的投资力度

1.科学掌握旅游业开发力度。开发自己的旅游业优势,注意不同旅游资源的正确开发和保护方式,比如天然资源的优势,要在保护中合理的开发。人才与自身产业的优势,就要大力进行旅游人才培养,同时优化自身产业结构。还有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资源保护等等,对财政优惠政策的合理应用,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最高和最优。

2.缩小城乡旅游业差距。有数据表明,对旅游产业的投资应该保持在占国民经济的5%左右,而我国现在能保持在5%左右的投资水平的省份寥寥无几,甚至相当一部分地区没有达到4%。所以我们城市里和农村的发展差距还是很大的,许多农村的旅游资源没有开发出来,或是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不被大家所关注,造成城乡的差距越来越大,所以要加大农村旅游基础建设的力度,为贫穷的地方打造旅游产业的优势。

3.旅游信息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现在已经被称为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同时为各个行业提供了简便高效的管理模式。同样,旅游信息化是这个大数据时代对于旅游业的要求,旅游业要发展必须跟上科技的脚步,为旅游者提供一个简单快捷有序的交流平台,避免消费者与提供者因为信息不对等而产生的损害,实现旅游信息的公开透明化,有助于形成旅游市场的良性竞争。

(二)利用杠杆效应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

国家财政资金是有限的,对于旅游行业不可能全都依靠财政资金来直接支持,所以我们应该用有限的资金去吸引社会积累的闲置资本,把对于旅游业投资资金的压力分散出去,同时,社会资本的投资各有侧重,在宏观旅游建设方面也可以达到均衡的效果,把旅游业做大做广。财政资金应从部分直接投资,旅游宣传这两方面投入,打出自己的优势与特点,吸引外来资金,还可以设立旅游产业基金会,集聚各方资金,重点集中投入建设。总之,解决旅游行业里的资金问题必须要依靠财政资金的放大作用,有效发挥出社会的共同力量。

(三)建立财政政策长效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

财政政策是重要的宏观调控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建立科学实用的财税政策非常重要。需要根据过去在财税政策的实行中的种种不足进行不断探索修正,寻找最优化的财政政策。主要可以通过对过去的梳理,吸取过去经验,取样做个市场调查,征求和充分考虑公民对政策的实行意见,建立一个符合预期的,能够方便调控的长效机制。同时,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防止政策得不到切实的落实,把专款他用,造成财政拨款旅游产业的旅游资金利用率,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切实保证专款专用,公开透明。

(四)税收政策促进低碳环保的旅游

温室效应已经成为人类环境的杀手,近几年更是加剧,所以对于环境的保护迫在眉睫,必须人人行动。对于旅游产业也是一个好消息,发展旅游业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同时,也与税收息息相关作为宏观调控手段,必须有相关的税收政策,比如像开征环保税,能源税,扩大征税范围。

三、结语

篇6

一、农信合面临的挑战——稳健的货币政策

在全球经济的低迷状态下,2013年,我国依然是高速度,我国确定经济发展速度为7.5%,如果是自身的纵向比较,则发展的速度略低。由于我国的物价的上涨较快,部分企业亏损生产经营额加大,通胀的预期增强等诸多的现象,使得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很多矛盾突出显现,却没有明显的缓解,另外还长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体制性,结构性等等原因,所以,在经济运行中,目前我们面临的挑战也不少。

(一)对农信社存款的影响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银根紧缩,来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银根紧缩抑制了存款乘数效应,降低了银行派生存款的能力。

银根紧缩,即在银行的留存资金减少了,降低了很多企业在银行的资金周转率,放缓了农村存款增速。以上海为例,年初的各项存款余款为73285.75亿元,截止到2013年9月,存款余额为68533.91亿元,和年初进行比对,减少了很多。由此可见,2013年以来,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存在下降的趋势。在这一趋势下,为了增加信贷的规模,保持一定的资金流动性,各大银行等金融竞争加剧,农信社等银行金融也竞相揽存,农村存款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因此,银根紧缩,对农信合存款影响很大,加大了信用社的存款压力。

(二)对农信社放贷的影响

2013年,央行已经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这种上调在今年已经连续了2次。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还存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如果明年再上调调存款准备金率,则信用社的可用资金会减少。对于低端的微小企业来说,大多数是农村企业,在员工的工资上涨,融资的成本加大,原材料的成本加大等诸多现象前,就会出现资金链断裂,出现“钱荒”,导致了偿债的能力下降,还会导致相连的农户等,这样以来,农信社就会出现不良的贷款。另外,农信社还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行政干预贷款,关系人贷款以及个别的企业或是个人套取信用社贷款等等,这些都会加剧信用社信贷风险。

二、农村信用社的应对措施

(一)壮大资金实力

农信社应加大自身组织的力度,将农信社的服务内容,业务的范围等利用报刊,互联网等多种的宣传途径,大力的去宣传,建立自己的品牌,提高自身在社会中的形象。尽量宣传自身的优势,比如对待客户的服务态度,开展业务的良好环境,与客户进行沟通的良好平台,为客户提供便利,对客户的信誉等等。不论是面对企业还是个人,农信社都要提高自身的知名度,这就要求农信社要加大组织的力度。规范化的服务,对于业务的良好环境,可以对营业网点进行改造,装修,提供好的服务设施,为了方便群众办理金融业务,可以公布一些信贷人员的联系方式,也可开展上门的服务等。

(二)对客户的结构进行调整,相对应调整信贷结构

对客户的结构进行调整,先要确定重点扶持的对象,根据国家的政策,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确定。围绕服务“三农”,农业的现代化,支持农业的设施建设,机械化,标准化,专业化等加大农业的生产经营,为支持高产,优质的农产品等,可创新信贷品种,并合理把握投放节奏。

(三)加强与同业的合作

农信社的业务比较单一,现在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如果是单一的业务已经远远无法适应现代金融业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开展些其他的服务类别,加强与同业的合作。农信社抓住自身的客户资源,整合资源,扩展客户,利用自身丰富的网点,依托商业银行开办网上银行 银行卡等结算业务方面的优势,通过在信息上,金融文化上进行深层的合作等,提高农信社的综合竞争力,提高效益。

(四)改进金融服务

为了提高在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在金融服务方面,要进行一定的改进。在乡镇上,由于交通不便利,为了方便客户的需要,可以增设ATM机,推广网上银行等途径。为了提高业务效率,可采用科技系统升级和流程化,将信贷过程进行改进,努力的提高自身的品牌价值。提高小企业信贷技术,加强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制的建设以便缓解小企业难融资的问题等。

(五)加快推行利率市场化

农村信用社建立有效的利率定价机制,在国家的金融监管政策大框架下,细化贷款利率定价规则。为了尽量减少因变化所带来的农村信用社利率的负面影响,需要对利率水平进行准确的预测,包括变动的周期等,加强利率管理的分析。根据整体金融市场的利率,贷款收益,风险的差异,不同的市场,客户的信用程度,确定浮动比例等。但不能一味为了扩大自己的市场,取消定价为代价,增加了贷款的风险,要为市场利率逐步接轨,确定以增收为目标,降低风险,分散风险的原则。

篇7

关键词:财政投资;结算审核;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工程结算审核是财政投资项目竣工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工程造价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工程造价准确的有效途径。通过结算审核,可有效减少因造价结算失误而造成的损失,避免国家资金流失,进而提高财政资金的投资实效。因此,如何更好地做好结算审核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对当前财政投资建设项目结算审核工作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较为系统地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财政投资项目结算审核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一)结算报审资料不完整、不规范

结算报审资料未能按相关要求整理编制,涉及对施工单位不利的设计变更单、现场签证单等资料不完整报审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参杂一些虚假资料,而代建单位未经全面核实就盖章确认。同时,结算资料未及时报审,导致部分工程因在结算审核时已拆除改造,无法进行现场核实。

(二)通过合同、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及设计漏洞增加造价成本

1.针对合同及招标文件漏洞,例如条款不严谨、责任方不明确、专用条款缺位等,提出工期索赔及赶工费、窝工费、材料保管费、材料二次搬运费等各种费用索赔。

2.针对工程量清单漏洞,例如清单编制范围不明确、项目特征和工作内容描述不到位等,提出清单外增加工程量签证申请。

3.针对设计缺陷,例如型号规格及技术参数描述不清等,提出设计变更申请、清单外新增材料或设备单价申请。

(三)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不严肃、不规范,导致造价成本增加

1.设计变更手续不齐全,没有及时办理变更的相关审核手续,没有正式的设计变更通知单。没有设计变更引起的工程量与投资增减的记录。

2.现场签证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签证程序不规范;签证不及时,例如事后签证隐蔽工程量导致无从核实工程量;签证内容含糊不清、签证工程量虚高、不按合同约定套用计费程序;重复签证,例如把定额或合同清单中已包含的内容再拿来另行签证;签证不合理,例如本应为承包商风险范围内的工作内容而被列为额外增加的工作内容予以签证等。

(四)通过虚报工程量,增加造价成本

审核工作中经常碰到的虚报工程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量只报增不报减。对设计变更只计算变更后实际工程量,不相应扣除变更前原清单工程量。对实际未施工工程量不体现不扣除。或是不按原清单工程量进行扣除,而又另行签证计算。

2.定额中已包含的工作内容,又另列项目计算。或是定额消耗量中已含有的辅材,又另列项目计算。

3.混淆边界,多家计算。有的项目由多家承包商共同承建,对同一部位特别是工程交界部位存在多家承包商都算量报审的现象。

4.不按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按计算规则应扣除的工程量不扣除,例如计算砌体时不扣除圈梁、过粱所占体积。按计算规则不应计算的工程量多计算,例如计算有梁板模板时多计算了板周边的侧模。

5.工程量重复计算。例如破水泥路面开挖管沟项目,计算了路面破除工程量,而在计算开挖管沟土方工程量时未扣除水泥路面结构层厚度。

(五)随意对结算单价进行高套计算

普遍存在定额项目的错套、高套,定额换算有误,定额内容含量只增项不减项、定额消耗量只调增不调减、对定额规定的换乘系数不按规定计取等现象,甚至不按定额套价、不按原清单单价执行,尤其是签证项目。另外,利用一些新型高档材料在市场上价格的不确定性和不透明性,在结算时高报材料价格。

(六)取费标准高套,取费基数多算

普遍存在不同类别单位工程按高类别工程混合套用,税金类别高套,材料信息价及机械台班价格、总包管理费取费基数等未按合同约定执行,取费方式未按相关政策文件调整时间执行,重复取费如重复计税等现象。

二、针对财政投资项目结算审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对策

(一)严把决算审核关,针对上述结算审核中的突出问题重点加强审核,具体如下:

1.审核结算资料的完整性。应根据送审要求整理编制,装订成册,杜绝补签资料现象。工程联系单、设计变更单及现场签证单要求按序号编列,全部送审,不得缺号。报审资料还应包括竣工验收纪要、隐蔽验收记录、施工日记、监理日记、施工组织设计和材料检测报告等。这些资料看似与工程计量、计价没有直接关联,实际是核定造价的重要依据。

2.加大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的审核力度。首先,审核变更、签证手续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其次,审核变更和签证的合理性,特别注意变更、签证的内容与原合同清单是否重复列项,是否属于清单包干内容,是否属于承包商应承担的风险范围,合同外支付依据是否充足。最后,审核变更和签证的准确性,严格按工程量计算规则审核工程量,按合同约定计价条款审核造价。

3.加大工程量的审核力度。针对上述虚报工程量的问题,重点核实。通过现场踏勘,审核工程内容是否与竣工图、设计变更及现场实际相符;审核计算方法是否严格执行工程量计算规则。重点审核容易重复计算、重复列项的项目;重点审核是否存在只增项不减项或少减项现象。

4.严格审核结算单价。首先,审核定额套用是否正确,有无错套、高套或多套定额的现象,是否按规定进行换算及换算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要乘系数或材料级配比的调整,审核定额含量是否与实际工作内容相符。其次,严格变更项目的价格审核,特别要注意审核是否存在适用原清单单价而不套用、另行执行合同外新增项目单价的现象。最后,严格新增材料和设备的价格审核,注重对没有公布信息价的材料市场价格的调查,建立询价体系,以合理定价。更要重视将优质品牌材料更换为普通品牌结算时价差的核减。

5.严格审核各类费用的计取。审核取费标准是否执行相关造价管理规定和合同约定,取费基数是否正确,是否存在重复取费现象。工程类别套用是否与工程实际相符、不同类别是否分开套用。特别要注意计价文件调整的时效性。注意合同约定的关于质量、工期的奖罚条件是否具备,是否存在质量、工期索赔与反索赔等。

(二)关口前移,实行全过程跟踪审核。同时,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上有效清除结算隐患

1.加强对招标文件、合同条款及工程量清单的审核。主要审核其编制的完善程度和准确程度,包括招标范围是否明确,各项条款设置是否严密,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的专用条款是否约定到位,风险范围是否明确、甲乙双方责任是否明确,清单项目特征和工作内容是否明确、材料和设备的型号参数是否明确等。

2.加强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过程监管。深入施工现场,全面跟踪掌握工程动态。加强对隐蔽工程的验收,核实并规范变更签证。积极参加例会和涉及投资变更的各项会议,第一时间解决工程造价方面的纠纷。

3.制定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管理办法,严格审批程序。要求设计、施工、监理及建设单位等严格按照程序及时办理变更和签证手续。

(1)设计变更应由原设计单位出具“设计变更通知书”和修改图纸,并经设计人员签字和设计单位加盖公章,且重大设计变更应经原审批部门审批,否则不予列入结算造价。

(2)规范工程签证。签证资料必须具备施工单位项目经理、监理单位监理人员及总监理工程师、代建单位现场代表及分管领导的签字确认,并加盖单位公章。且代建单位及监理单位必须对签证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进行审查,给出明确的计量计价意见。同时,对于影响造价较大的隐蔽工程在隐蔽之前还应通知审核部门相关人员到现场勘测取证。否则不予列入结算造价。

4.强化财政预算约束。对背离招标文件实质内容签订合同条款及补充协议、对擅自超标准、超规模、超预算形成的资金缺口,财政一律不予认账,切实硬化预算约束。

5.完善结算报审管理制度。规定结算报审时限,做到项目完工资料能及时完整上报。同时,要求代建单位及监理单位必须对结算资料的真实性及准确性进行初审后方可报审,并出具书面审核意见。

篇8

缺乏资金和融资渠道单一是各国中小企业发展普遍遭遇的“瓶颈”,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各国财税政策大致相同:财政补贴、降低税率、税收减免、提高固定折旧率、政府采购等。只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财税扶持力度较小,范围较窄,需要加强扶持力度。此外,融资向来是最关键也是令中小企业最头疼的问题,因此笔者选取了金融政策实施较为成功的国家—韩国进行分析。

韩国政府建立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颇具特色,政策性银行、信用担保、二板市场三位一体,为韩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韩国政府成立了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企业银行;另一方面设立了中小企业创业基金和技术信用担保基金,为初创型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保障。韩国政府还参照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建立了自己的二板市场—NASDAQ市场,专门为知识密集型、创造高附加值的中小企业融资。目前,以政策性银行、信用担保基金和二板市场为主的韩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正为保证中小企业稳定经营、风险投资、技术开发以及中小企业国际化提供着广泛的金融支持业务。

我国没有专门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主要通过各商业银行间接提供贷款,但商业银行的逐利性决定了其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有限性。在信用担保基金方面,担保机构普遍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且受行政干预影响较大。针对这一系列不足,结合韩国的政策性金融体系,笔者认为,政府应致力于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政策性担保、商业担保、互助担保和再担保一体的多元化担保路径,并设立专项款用于担保机构坏账的代偿,减小担保风险。同时,政府应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在全社会的公开、查询与共享,使中小企业接受公众的监督,诚信经营,从而增加公司的信用值。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能够改善,中小企业在融资问题上就搬走了一块“拦路巨石”。

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扶持体系的优势与特点

如果说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那么技术创新能力则直接决定着中小企业的命运。如何促进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各国都在思考的问题,荷兰就曾针对中小企业推出了“创新券”制度,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印度也实施了一系列举措推动中小企业创新,较为典型的是其产学研政策,有许多经验可供借鉴。

众所周知,印度的计算机软件行业十分发达,这离不开印度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大力鼓励与扶持。印度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超群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是政府非常重视研发投入,科技研发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还建立了多种风险基金,包括国家风险基金、邦风险基金和私营风险基金,以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另一重要原因是“产学研”合作的开展。为促进科研机构、学术机构、大学与产业界的联合,促进中小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印度科技部、邦政府、金融机构和依托单位共同建立了科技企业园,推动“产学研”合作。显然,印度政府的这些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印度的软件业即为一个强有力的证明。

篇9

【关键词】稳健 货币政策 理论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对我国来说仍然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宏观经济政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要考虑各种外部条件以及环境将来发展的趋势,其次是提出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并其能都在经济的运行中发挥作用,最后是解决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到相应的措施。

一、货币政策的有限性分析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社会需求通过货币的形式来体现,购买力则需要通过货币几次周转来完成。当人们的消费水平增加,市场货币的容量也加大的,这时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可以有效的控制社会购买力,同时,货币政策也是有效的;当人们的消费需求达到饱和状态时,也就是说社会需求被购买力占满,这时,增加货币量对满足社会需求就没意义可言了,这个情况下,提高货币的供应量来应对货币政策效果显然是比较弱的。

货币变量的变动是否对实际经济变量产生影响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具体体现。如果货币变量选取M2,实际经济变量选取GDP;以GDP为因变量,M2为自变量选取1988到1995年和1996年到2005年两个区间段的数据,建立如下对数模型:log(GDP)=a1+a2*log(M2)(其中a2是产出对货币供应量的产出系数。)

模型一:1988年到1995年

Log(GDP)=0.7216542022*log(M2)+2.944403412

(t=30.28454)(t=13.8157)

R2=0.983807,{整后的R2=0.982836,F=917.1533

模型二:1996年到2005年

Log(GDP)=0.5001647941*log(M2)+5.386047285

(t=23.12045)(t=21.89757)

R2=0.9986402,调整后的R2=0.9886654,F=528.3951

结果分析:对相关性的计算指标进行分析,在1988到1995年,M2的弹性大,国民生产总值随着其增长;1996到2005年,M2相对弹性较小,国民生产总值也随着其增长。数据分析说明了,货币的供应量对生产总值得影逐渐减弱,想要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还需要加大货币的投量,但在稳定货币方面,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二、稳健货币政策是最佳选择

(一)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基本不存在

扩张的财政政策需要与扩张的货币政策相互配合才能克服财政扩张的“挤出”效应,这是根据后凯恩斯经济学得来的。通过实施扩张的财政政策,增加了利率,提高了均衡产出。高利率会对民间投资和个人投资产生阻挡的作用,使人们挤出一部分货币,用挤出的这部分货币进行个人的消费,这就是“挤出效应”。就我国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我国的扩张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增加投资支出来进行的,我国的基础建设如能源、铁路、电信和城市建设都是用国债及其他府投资的来进行的,这些都是民间投资和个人投资无法涉及的领域,所以就我国来说不存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我国对银行的利率是有硬性规定的,还没有完全实行利率化市场,由此可见,进行扩张财政政策,不一定会使利率提高。另外,考虑到我国的国情以及外部条件的影响,挤出效应的观点可能不适合我国国情,也就不需要与扩张财政政策相互配合了。

(二)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预防通货膨胀

流通性是货币具有的一项基本性质,在货币的流通性足够大的情况下,货币的供给需求就越大,对即期总需求的影响就越明显,反之,作用不大,而使未来总需求可能增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储蓄存款越来越多,中国金融资产的各种产品之间的替代品是有限的,还有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都存在潜在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假如让扩张的财政政策与扩张的货币政策相互联合起来,那么将会对社会的经济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选择运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就会有很好的效果,可以缓解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所带来的压力,并且可以阻止财政扩张对经济稳定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很好的效果。

(三)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主动的货币政策

对稳健的货币政策来说,稳健货币政策是一种中性的政策,不仅要具有可以及时调整政策实施的方位的灵活性,还要有可以与财政政策相互配合的协调性。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增加了商业银行购买国债的准备资金;国家积极组织商业银行购买财政债券、购买国债,在购买国债的同时还在贷款方面对其有优惠政策,这样就可以做到既支持了到支持财政政策的发展,还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降低人民币存款的利率时,国债的息票率也随着其降低了,使国债的发行成本降低了,使用资金成本也降低了,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收益,还支持了国家财政政策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引导资金流向、启动投资和调整经济结构等发挥了巨大作用。由此可见,中央银行推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是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财政政策”是把银行吸收的可以使用的储蓄作为基本资源,通过商业银行的购买,使其变成长期的、可使用的资金,储蓄转为投资,确保经济增长率,降低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的风险,保证稳定经济持续增长的作用。

三、完善我国稳健货币政策

就当前比较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来说,任何针对性强的、过激的政策都是不可实施的,这时稳健货币政策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在目前形势还不很清晰明朗的情况下,对货币政策的微调和预调就显得尤为重要。

坚持货币政策为基本原则,实施稳健货币政策,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实施货币政策原则,在此基础上,保持币值的稳定性。当下的生活中,货币已经深入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作为一般等价物,可以与所有的商品以及劳动进行交换。生活中,货币可以满足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需求,是使资本走向舞台的动力;目前的金融市场中,它可以引导市场经济的资金流量,影响物价水平,对投资、产出、消费和国际收支趋势等产生重大的影响。

就我国的市场经济来看,不能单一实施稳健货币政策,还要加强多方面的协调与配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要考虑全局,加强“均衡”的理念,加强政治协调[1]。在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要拿出一套调整货币政策的对策,也不能偏离宏观经济政策的大方向。

篇10

一、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成功实践

财政政策一般分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自动(内在)稳定的财政政策”两大类。前者根据宏观经济不同情况和对总需求的不同影响,又分为扩张性(又称积极)、平衡性和紧缩性三种财政政策。其中平衡性(又称中性)财政政策通常指维持财政收支大体平衡,不影响总的社会需求状况,既不新增政府支出和增发国债或减税,人为地进行扩张;也不降低政府支出或增税,人为地制造紧缩。自动稳定器是指税收(主要是所得税等直接税)和政府部分支出(如失业保障与社会救助等转移支付)的自动稳定功能。中性财政政策与自动稳定器属于不同政策类型。前者是当局的积极行为,可以在不影响总需求情况下,对财政收支进行内部结构调整和对冲性政策组合;而后者是当局真正的“不作为”,让财税制度自动发挥平抑经济周期的作用。

在我国1993年和1998年两轮宏观调控措施中,“逆经济风向而动”的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在熨平经济周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成功的经验。1993年到1997年主要是治理通货膨胀,实施适度从紧(即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宏观经济运行形成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1998年以来主要是应对通货紧缩,实施积极(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增加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特别是投资性支出)等来扩大需求,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来刺激需求,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来改善居民消费心理预期。这对带动投资、刺激消费和促进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有力促进了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并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但另一方面,又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一是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过快,煤电油运供求紧张,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出现经济局部过热;同时,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续多年减产,粮价逐步攀升,带动居民消费品价格的明显上升,通胀压力逐渐加重。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能源、交通、农业、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许多薄弱环节,经济又并非全面过热。尽管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避免了经济出现大波动;但是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主要表现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机制尚不稳固,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很大,能源、运输等瓶颈约束依然突出,物价上涨压力明显增加。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质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当通胀逐渐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压力时,继续实施这一政策,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甚至易于形成逆向调节;不利于减缓通胀趋势,而且易于加剧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程度,加大经济健康运行的风险和阻力。再加上目前投资规模很大,税收保持较快增长,也为调整财政政策取向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财政政策从2005年开始由“积极”转向“稳健”。这符合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宏观调控的客观需要,是又一次科学的相机抉择。

二、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成功基础

我国近几年来扩张性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方面呈现出的显著效应,与现行的固定汇率制度和非市场化的利率制度密切相关。

第一,现行的固定汇率制度安排是扩张性财政政策能够发挥显著增长效应的关键原因。实行增加政府购买或减税(如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以扩大国内支出,促使汇率上升,形成人民币升值压力。央行为维持固定汇率,需买进外汇以干预外汇市场,自动引起货币扩张。可见,在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扩张的增长效应明显。相比之下,货币扩张的增长效应不太明显。央行增加货币供应量,导致汇率下降,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央行为维持固定汇率,需在外汇市场上出售外汇,回笼本国通货,自动引起货币供给减少,增长效应部分抵消。

第二,非市场化的利率制度确保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不因挤出效应的发生而受到削弱。所谓挤出效应,是指政府通过向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来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全社会对借贷资金的需求增加,从而引起利率上升,或引起对有限信贷资金的竞争,导致私人部门投资减少。这将使扩张性财政支出的效应部分地甚至全部地被抵消。挤出效应的结论是基于充分就业假定状态下得出的。根据我国近几年的实践来看,挤出效应不太明显:

一是从增发国债对利率的影响来看。自1996年以来,我国名义利率多次下调,但实际利率是上升的,这并非财政扩张带来的结果。由于尚未实行名义利率的市场化,积极财政政策不会影响名义利率的升降。实际利率的上升主要是因为物价下降,而央行出于种种考虑没有及时随物价变动调整名义利率所致。进一步看,物价下降也不是财政扩张的结果,相反,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物价下降。

二是从增发国债对借贷资金量的影响来看。增发国债没有与民间竞争有限的资金。近几年来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较高,存在较大的存贷差额。资金过剩主要是风险意识增强、企业投资收益较低、预期不好及产业政策调整的缘故,而这种过剩是在满足了政府借款需求之后的过剩。从实际经济运行看,民间投资主要受到民间资本的边际产出和公共投资影响,民间资本边际产出上升会引起民间投资规模增加。国债投资领域主要是基础设施等社会公共支出领域,对民间投资不会形成挤出效应。相反,基础设施建设还可改善民间投资的外部环境,提高民间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推动民间投资。

三是从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来看。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具有替代关系,即财政增加政府支出可能挤出居民消费。但要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具体分析:某些财政支出(如招待费)的确是私人消费的替代品;公共设施支出则是私人消费的互补品。总体上看,我国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是互补关系,扩大政府支出对需求总体上具有扩张效应。

因此,在经济景气度较低、出现通货紧缩趋势,尤其是利率尚未市场化的前提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并不突出,政策的增长效应没有受到明显削弱,从而保证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三、 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稳定功能将日趋减弱

随着汇率制度和利率制度的变迁,在经济过热现象出现的情况下,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将日益减弱。

第一,随着我国现行的固定汇率制逐步转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将日益减弱。通过增加政府购买或减税以扩大国内支出,将使汇率上升,贸易余额减少,从而抵消财政扩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见,相对于固定汇率制度条件下,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将大大削弱。

第二,随着我国利率的市场化推进,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问题将日益凸显,势必影响政策的有效性。这已在近几年的实践中表现出来。一方面,在财政扩张的中后期,随着国债发行额和累积额的扩大,国债投资开始挤占部分民间贷款,使社会资金更多地储存在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的公共项目上,造成民间投资资金的紧张。另一方面,非公有制在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中扮演着愈益重要的作用,其投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高于其他类型投资主体。在此背景下,市场利率的传导与调节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发挥。赤字财政所产生的挤出效应将日益明显,相应地,其所产生的增长效应将受到进一步削弱。

显然,鉴于目前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财政政策由扩张性向中性转变是必需的;进一步看,在中性财政政策的基础上,公共财政功能和自动稳定功能也应受到足够重视,并通过财政政策的规则约束来实现,这也应体现在“稳健”含义之中。

四、财政政策的目标选择和功能归位

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履行政府职能的基本工具。在科学发展观视角下,财政政策目标至少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既包括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等经济发展目标,也应包括促进经济公平(含收入分配、减少贫困、资源分布等)、社会公平(含公共服务、补偿机制、生活质量、发展机会等)、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等社会发展目标。经济发展目标是首要目标,核心是通过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发展目标要依托经济协调发展,核心是明确财政的公共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财政政策目标缺失是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基本上是“生产建设型财政”,对社会事业发展支持明显不足。一方面表现为政府对社会事业财政投入不足,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事业内部分配不合理。资源分配不均是财政政策目标取向不合理和GDP过度崇拜引发的。

财政政策规则缺失也是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阶段,由于缺乏规则约束,一方面表现为公共财政功能“缺位”,如上所述;另一方面表现为财政作用范围“越位”,担负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功能过大,而担负经济增长“自动稳定器”的功能过弱,在宏观调控中直接用于经济冷却或经济加热的频率过高,其负面效应影响经济稳定。

显然,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要通过健全财政政策的约束规则,“归位”财政公共功能,发挥“自动稳定器”作用。也就是财政政策从原来直接刺激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框架转向运用适当政策工具维持经济增长的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是稳健财政政策的最终目标。

五、稳健财政政策是相机抉择与规则约束的有机结合

如何理解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内涵和政策取向。

第一,包含“适度、避险、公平”三重主要内涵,公共财政功能和自动稳定功能必须得到体现。其政策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具体是要注重把握“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控制赤字,就是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同时继续保持一定的赤字和国债规模,以促进发展和保持一定宏观调控能力。

调整结构,就是要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逐步完善公共财政框架,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资金投向结构,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退出或减少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越位”投入;加大公共财政范畴“缺位”领域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如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和生态建设、公共卫生、教育、科技等薄弱环节,努力促进全面协调发展。

推进改革,就是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继续安排部分国债项目投资、整合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保证一定规模中央财政投资的基础上,适当调减国债项目投资规模,腾出一部分财力,用于大力推进体制和制度改革创新。包括完善税制改革,推进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等改革。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财税环境,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的长效机制。

增收节支,就是在总体税负不增或略减的基础上,严格依法征税,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同时严格控制支出增长,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二,包含相机抉择与规则约束有机结合的政策取向。

从理论上讲,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无外乎相机抉择和遵循规则两种。国内外都曾倾向于相机抉择的政策取向,由于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导致当局政策不确定性和市场参与者行为与预期不确定性的相互强化,人为地制造和加剧了经济波动,丧失了公众对政策制定者的信任,严重影响了宏观调控的效果。由此,又倾向于遵循规则优于相机抉择的政策取向。但是,遵循规则需要成熟而稳定的市场体制和公众对市场的理性参与。然而,在我国,经济体制正处在变革之中,经济结构变化异常剧烈,整个社会仍然缺乏广泛达成妥协的能力,遵循规则的政策难以具备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处于体制变革和市场建设时期的经济政策取向可能更需要相机抉择,以随时适应经济运行的变化而作出政策调整。因此,要把一定的政策规则与相机抉择相结合,避免相机抉择的任意性和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