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的传播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舆情的传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舆情的传播

篇1

关键词:三维建模;网络舆情传播模拟;元胞自动机;网络舆情传播速度模型;计算机仿真

中图分类号:TP393.02

网络媒体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已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有关网络舆情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在社会网络或因特网概率统计模型[1]、元胞自动机模型[2]和隐马尔科夫模型[3]三个方面研究较深入。由于元胞自动机模型能十分方便地复制出复杂的现象或动态演变过程的吸引子、自组织和混沌现象,从而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很大的应用。本文在针对网络舆情传播过程的因素方面,提出一种面向三维元胞自动机的舆情传播基本模型,将三维元胞自动机与网络传播舆情模型相结合,经仿真证明,此算法运行高效,能够在多种因素的约束下快速地模拟网络舆情传播趋势。

1 网络舆情传播的三维元胞自动机模型

1.1 三维元胞自动机模型

3 结论

针对网络舆情的传播模型,本文基于元胞自动机理论对网络舆情分析和仿真实验。在提出的元胞自动机算法和模型下,对影响网络舆情传播趋势因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很好的分析了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因素,且该模型更接近于实际网络舆情传播情况。由此,利用三维元胞自动机研究网络舆情传播具有较好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陆题佳.因特网中危机信息传播规律及应对模式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2]曾显葵.基于多数规则和协同规则的元胞自动机舆论传播模型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3]ZENG JIANPING,ZHANG SHIYONG,WU CHENGRONG,et al.Modelling topic propagation over the Internet[J].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 of Dynamic Systems,2009,15(1):83-93.

篇2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网络舆情;大数据;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5-0097-0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显示,通过手机上网已经成为网民的主要上网方式。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它的出现不同于传统的媒体,不仅丰富了互联网信息内容,也对传统传播方式形成了较大的冲击。通过自身独特理念、价值、方式及渠道的构建,移动互联网传播对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促进作用。

1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新特点

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到2014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已经有6.49亿,2014年网民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智能手机,使用率为64.1%。其中,截至到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有43.8% 的网民表示喜欢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非常喜欢的占6.7%,比较喜欢的占37.1%。

1.1 终端平台移动化

用户上网从电脑向平板、手机转移,尤其是4G时代的到来,移动设备的上网速度和观看清晰度明显增强,手机用户的数量处于明显迅速增长,移动互联网为网络信息传播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移动互联网不同于之前互联网的重要特点是终端移动化,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接入互联网,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对自己发现的新闻或者关心的话题事件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进行或者评论,从而移动互联网时代跨越了官方媒体的审查,提升了信息传播速度,移动互联网实现了传播的跨时空。

移动互联网在突发事件和公共议题的设置环节中以微信、客户端等APP为代表成为新的信源。基于“去中心化”的基本属性,互联网成为新的公民表达各自意见的领域,网络空间成为人们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从而形成了网络舆情的重要渠道。

1.2 舆情传播强关系化

互联网时代传播呈网状,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多是陌生人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然而在移动互联网中,网络社交多是基于熟人之间建立起来的,我们把它称之为传播的强关系,如微信、腾讯QQ好友,一般移动社交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同学、同事或者亲人,这种基于熟人信息的传播模式降低了传播过程中的信任成本,使得移动互联网比之前的受众之间有更强的关联程度,传播效果也会相对之前有更强更为迅速的影响力。

以微信为例,微信好友的添加主要以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为主,朋友圈中“雷达加好友”“面对面群聊”也是半熟人的关系,基于双方同意的熟人间传播容易形成较高的信任度,转发率、可信度以及到达率都明显

增强。

随着手机制造成本的下降,价格的降低,智能手机开始普及,3G和4G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手机上网,手机用户的年龄跨度增大,其中低收入低学历的群体也可以使用手机上网来获取信息。移动终端的传播在社会舆论形成流变当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与传统互联网舆论传播共同构建了不同于以往的媒体生态和舆论环境。“一对一”“多对多”的精准传播很容易形成病毒式传播,实现深层次的舆情渗透。

1.3 传播形式碎片化

移动互联网视听化语言更好地增强用户的体验,信息内容与用户的互动性增强,出现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短片等形式共存的网络舆论场。人人都是传播者,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由此产生,其重要表现为信息来源多样化、分析视角多角度化、文本信息零散性及信息要素缺失性。

信息传播的碎片同时还带来了意见性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及网络意见的异质与分裂。在移动互联网中,有相同情绪的受众很容易形成聚集,这种情绪互相感染,形成同样的舆论。同时“网络水军”的出现和推动,某种程度上也会混淆公共舆论和网络舆论的视听。另一角度来看,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对受众来说,反而不利于受众对信息的判断和客观认识。

2 网络舆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挑战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舆论环境的特性,网络舆论日益凸显出其“双刃剑”的作用。该现象为舆情工作的引导提出的巨大挑战。

2.1 政府部门组织对网络舆情的控制被减弱

网络舆情的控制是当今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群众行使各项重要权利的阵地与途径,网络为群众的提供了越来越便利的诉求表达、沟通交流、建言献策的途径与方式。

但是,进入自媒体时代,媒体格局发生变化,人人都是传播者,政府主导舆论的场面发生变化。移动互联网时代更是强化这一点。网民可以第一时间用手机图片、视频信息。政府部门在移动舆论场中处于劣势,特别是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个别政府部门缺乏处理经验及相关技巧,从而丧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应对不及时导致失去舆论的引导地位而处于被动

局面。

2.2 线上线下联动增大的发生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通信工作使用的便捷,促进了具有相同或相似看法受众的聚集,同时也便于同类受众的相互影响,从而形成较为集中的舆论表达。

移动终端的位置服务大大提升了人们对现实活动的组织能力。通过“查找附近人”可以与一定距离的用户连接沟通。当微信内容真假难辨信息安全性降低的时候,微信舆情就会在民众恐慌中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监管部门在微信舆情形成扩散的短时间内认识不足应对迟缓风险评估不够,就很有可能演变成为微信舆情危机,并进而转化成为现实中的。

2.3 网络舆情内容的碎片化为舆情研判带来难题

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微博、微信、博客等社交平台上表达诉求,分享观点、意见,由此产生的几百亿甚至几千亿条的超大数据量构成了大数据的重要部分。这些数据在拓展人们视野、激增信息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令人真假难辨的虚假信息,从而可能引发公众恐慌并导致网络谣言产生。

作为发表意见的渠道,网络舆情常常为负面的,如情绪型言论、诚信危机、语言暴力和媚俗化。自媒体作为“节点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体现出网上数据无限性和网民关注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它的即时交互性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每一个用户都可以自行甄别、吸收、评价、传播。同时,个性化的观点更易找到认同的关注者,不断被强化,导致舆论偏激情绪的加剧。

在自媒体社交平台上,每一个用户都既可以是信息者,又同时接受其他用户的信息。他们的信息相互交错,衍生出新的结论,使得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碎片化的信息在转发的过程中被标题党断章取义,从而影响网络舆情的研判

3 移动互联网时代有效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

政府应将移动互联网看作汇聚民意、推动政府工作的重要资源,正确客观的应对移动互联网舆情带来的挑战,充分发挥交流互动、提升自身的舆论研判能力,有效引导网络舆情。

3.1 提升政府舆情的分析和研判能力

舆情分析能力和研判能力是引导网络舆情的前提。政府要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网络舆情的研究方法。

舆情分析和研判是整个舆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移动互联网时代要在继承传统数据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碎片化的信息为网络舆情资料的收集带来更多的数据源。大数据时代,建立起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的立体化的舆情监测系统。政府可以聘请“第三方”专业数据分析机构为网络舆情进行分析,比如最近几年出现的人民网舆情检测室、新华网舆情在线等信息研究机构。

由于网络舆情的处置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因此实现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体系,有效应对舆情,首先应该提升政府人员的新媒体素质,将媒介素养尤其是移动媒体素养纳入到人才建设中。最基本的是能够会用、爱用、善用各类新媒体。

3.2 强化政府的舆论引导能力

议程设置是引导舆论的重要环节。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之间存在信息的关联。通过议程设置,政府的工作和政策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政府和媒体联合引导舆论实现合力效应。

使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进行舆论引导,需要重点打造开放和平民化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些平台与民众直接沟通,有利于建立两者之间的信任。

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中活动设置,积极组织群众就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网络开展讨论、建议等活动,同时通过合理奖惩机制的运用,保持公民的参政议政热情,优化政民关系。

3.3 建立突发事件预警和处理机制

危机管理是政府树立良好形象,积极进行舆论导向的重要内容。互联网,特别是新媒体时代,积极稳妥的突发事件预警与处理机制是掌握主动、正向引导舆论的关键。

网络媒体危机事件中,病毒性传播的危机信息特点会导致短期内的强舆论漩涡,并导致不可预知的结果。作为危机处理的主题,政府部门应积极主动的进行网络舆论的议程设置工作,及时准确掌握舆情的前提下预测舆情走势来适时设置议题引导舆论。

信息预警是通过搜集信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信息进行检测,使组织能够提前了解警示信号,在危机事件采取预防措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传播速度之快和后果之大不可预测,当网络舆情出现不良或者不可控的情况是,舆情研判及引导部门应该避免与其对抗的行为及措施,而应该在危机中寻求合适的发力点进行形象修复,以缓解舆情危机,避免更大的不良影响。危机处理中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舆情研判的结果进行网络舆情的议题设置,通过该项危机信息机制的举措来逐步掌握网络舆论的引导权。与不良信息的病毒式速度传播的特点相同,危机处理机构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信息如果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也会呈现出非常强的传播速度及效果。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仍然需要注重在构建通常的信息传播渠道的基础上,危机相关机构、媒体及NGO等组织之间充分的信息沟通与交流。

篇3

关键词:新媒体;涉税;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D630.9 文I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前言

在新媒体时代的涉税网络舆情中,税务人员的税收执法向来是涉税网络舆情的焦点,这就使得我国税务机关在新媒体时代很容易受到涉税网络舆情的影响。为了避免涉税网络舆情引起的负面影响扩散,正是本文就新媒体时代涉税网络舆情应对进行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新媒体时代涉税网络舆情特点

1.载体多、传播快、范围广

对于新媒体时代涉税网络舆情来说,涉税网络舆情的载体增多、传播速度加快、传播范围扩大是其本身具备的特点,这一特点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我国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多,更多的网民能够参与到涉税网络舆情的讨论、传播中所致,这自然就对我国当下涉税网络舆情的应对造成了较大的麻烦。炒热涉税网络舆情、传统媒体介入、事件不断关注度不断提高、税务机关公开表态已经成为我国当下涉税网络舆情发展的固有套路,而这自然就会对税务机关公信力与形象造成较为负面的影响[1]。

2.突发性强、关注度高

对于新媒体时代的涉税网络舆情来说,突发性强、关注度高也是这一舆情具备的特点,不同于传统的涉税舆情,涉税网络舆情的传播可以借助的网络平台数不胜数,而传播者也能够利用网络较好的隐藏身份,这就使得只要涉税网络舆情足够吸引眼球,我国网民就会为了自发的将其转载,使这一涉税网络舆情很快充满整个网络,这时想要进行涉税网络舆情的应对,相关税务部门往往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

3.破坏力大

我国当下的网民总数已超7亿,而如此数目庞大的网络群体加上我国较为宽松的网络环境,使得我国网络监督可以称得上是无时无处不在,而由于我国民众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这就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很容易通过自身的引导,将网民的视线集中在涉税网络舆情中,这一引导过程往往伴随着虚假信息传播、蒙蔽民众的情况出现,这就很容易造成民众情绪失控,质疑国家税务机关的问题出现,由此可见涉税网络舆情的破坏力之大[2]。

4.存在联动效应

除了上述几方面特点外,我国当下的涉税网络舆情还存在着联动效益特点,这一特点主要表现为涉税网络舆情通过各种媒体报道、网民的争相传播,很快形成强大的舆论风暴,而如果相关国家税务机关不能在短时间内介入问题,这一舆论风暴就很有可能出现失控,最终在有心人的利用之下,对我国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造成巨大伤害[3]。

二、应对新媒体时代涉税网络舆情的策略

1.凝聚舆情共识

为了能够较好的应对新时代涉税网络舆情,我国税务机关必须凝聚关于涉税网络舆情的共识,将涉税网络舆情视作一把双刃剑,避免将涉税网络舆情与地衣划等号的情况出现,而税务机关的每一名执法人员都应具备大局观念、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这样才能有效的防范涉税网络舆情于未然。为了实现这一涉税网络舆情共识的凝聚,税务机关需要在目标和绩效中加入涉税网络舆情的工作考核,并明确涉税网络舆情归口办公室,这样税务机关才能够较好的提高自身风险意识,解决各类利益纠纷,真正避免涉税网络舆情的出现。

2.完善危机管理机制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税务机关应对涉税网络舆情的能力,除了凝聚关于涉税网络舆情的公式外,税务机关还应完善自身的涉税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机制,这一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设,需要保证税务机关具备新闻发言人、网络宣传员、税收评论员三支队伍,这样才能够有效对涉税网络舆情风险进行评判,在涉税网络舆情发展初期进行较好应对。此外,税务机关还可以通过组织局长接待日、开设公众开放日、主动公布舆情与处理结果的方式,加强与公众的沟通,这样就能够较好的降低涉税网络舆情的伤害力[4]。

3.讲究方式方法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税务机关应对涉税网络舆情的能力,税务机关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涉税网络舆情处置方法,适当应用“冷处理”与“热处理”,这样才能够有效降低涉税网络舆情对税务机关公信力造成的威胁。具体来说,“冷处理”指的是设法降低涉税网络舆情的关注度,而“热处理”指的是是积极解决涉税网络舆情反映的问题,或是给予其有力的回应,“热处理”只有做到快速反应、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审慎信息、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亮明积极的应对态度,才能够将涉税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而如果能够较好的处理涉税网络舆情,税务机关的自身形象与知名度还能够得到一定提升,这是我国当下处理涉税网络舆情的最好方法之一。

三、结论

本文就新媒体时代的涉税网络舆情应对进行了研究,详细论述了新媒体时代涉税网络舆情特点与应对新媒体时代涉税网络舆情的策略,希望这一内容能够为我国税务机关涉税网络舆情的应对带来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甘玉球,李育平,邓永泽,廖晨,杨洋.涉税舆情的发展特点及其应对策略[J].南方论刊,2013(2):63-65+32.

[2]顾恩,顾慧武,钟怡.网络时代涉税舆情的应对[J].群众,2013,11:53-54.

篇4

关键词:危机事件;微博;网络舆情;社会网络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4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7-110 -03

一、引言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的当代社会,各类手机app也应运而生。新浪微博也随机成为了当下热门应用,随时随地快速便捷获取海量新资讯。2010年之后,几乎所有的突发事件都是微博首发,微博直播。微博用户的渗透率和规模在持续增大,渐渐成为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新闻媒体对于事件的积极传播以及微博用户的“抽丝剥茧”对社会热点问题起到了一个“深入挖掘”作用。在网络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配合下,影响着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

6月1日,新华网在微博上一条有关“东方之星”客轮长江翻沉的消息迅速掀起了网络圈的一阵巨浪。网民利用微博平台,表达了自己对此次沉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评价,随着事件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情。如果不及时、不合理应对或者是应对不够到位,网络舆情会在个别民众的引导和利用下,迅速转化为现实社会中的公共安全事件,危害社会的稳定。如何面对汹涌的舆情,减轻网络舆情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就成了政府所要做的重要功课。

二、文献回顾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发现,现有关于网络舆情的文献主要从概念、构成要素、形成过程等角度展开。“网络舆情”一词是由“舆情”衍生而来,所以“网络舆情”的概念也可以由“舆情”的概念演化而来,因此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舆情”。王来华(2003)认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就有关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各阶层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李小晖(2011)基于王来华的“舆情”概念认为舆情是指包括个人、集体和组织在内的参与主体通过相关媒介进行交流和交流活动有关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在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方面,陈力丹(1999)在研究舆论的一般形成过程时把“社会变动、较大事件的发生刺激意见的出现”作为第一个因素提出。李小晖(2011)指出,网络舆情的形成要有网络参与主体、网络载体、倾向性言论、扩散和反馈。一是参与主体通过网络媒介发表个人倾向性意见;二是现实社会对倾向性意见的发表、交流活动的支持程度。刘毅(2007)认为,网络舆情的要素是网民、公共事务、时空因素、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网络舆情的强度、质和量。余亮(2013)指出,舆情包含民众、国家管理者、社会事件。除此之外,他还指出,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以互联网为依托媒介,网络作为载体,所以互联网也是构成网络舆情的要素之一。国外在网络舆情研究方面大多与政治相关。Stromer-galley J(2003)研究发现这些用户会受和自己观念想法不同的人的影响,他们肯定和接受在网络上其他人的观念,不断更新和改变自己的观念。DC Mutz(2001)为网络舆情影响民众的观念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政治信息源是影响广大民众形成不同的政治观点的关键要素。M E Wojcieszak(2009)研究了网络舆情对民众观念的影响程度和主要影响的团体,民众的观念会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也有很多学者对网络舆情的应对提出了相应的策略。马荔(2009)认为法律机制是最重要的治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途径。史波(2009)从管理运行、预警、处置和善后四个方面提出应对网络舆情的措施。张玉强(2012)提出引导网络舆情危机,要采取多渠道、多措施的引导策略,坚持一般引导和分类引导相结合。周锋芒(2014)从体制建设、法制建设,应急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网络舆情公共安全方面的对策。

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网络舆情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外在网络舆情研究方面大多与政治相关。我国在网络舆情研究方面发展势头迅猛,对网络舆情的概念、构成要素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但随着互联网和各种新兴的信息媒介的产生和发展,网络舆情势态不断增长。特别是,近年来人类旅游规模不断增长,旅游危机事件也频频发生。结合我国国情,汲取国外网络舆情研究的长处,探索出我国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网络舆情是一个融合交叉公共管理学、传播学等的研究领域,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多角度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是在研究社会结构的需要而兴起的一种分析方法。简单的来说,社会网络是由无数的点和无数的点之间复杂的连线构成的一个网络,“点”是代表社会中的行动者,“边”是代表社会行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网络分析法主要是分析在一个特定空间范围内,行动者互相间的关系状况,寻找其中的特征来发现对组织的影响。社会网络分析法不但能够测量节点与节点间的相互关系,而且可以通过ucinet、pajek 等软件工具来进行互动关系的测算。

(二)研究设计

本文主要是对整体网络结构的测度,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作为案例分析对象,收集统计网络舆情数据,研究网络中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各节点的不同的作用,来为正确高效引导控制网络舆情提供依据。通过社会网络的关系矩阵和网络结构图来构建突发型事件舆情的传播模型。首先选取并确定要研究的节点,搜集和统计数据,运用UCINET软件测算出该社会网络结构的密度和度中心性。

篇5

关键词:网络舆情;表现形式;应对方法

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占比88.9%。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5.55亿。使用率为83.1%。

在新时期复杂的医患关系环境下,医院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医疗机构形象和声誉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医院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课题。

1.医院网络舆情的定义

1.1网络舆情的定义。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有的有着较强影响力和倾向性的言论观点。这些观点主要在新闻评论、论坛、聊天室、微博、微信、QQ群、博客、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及对新闻的跟帖、转帖实现并逐渐加强。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应用,网络中舆情的反应已经取代了传统的舆情交互途径,成为了社会大众对现实社会的真实反应。

1.2 医院网络舆情的定义。医院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上形成、传播,并已经或可能对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及社会形象产生影响的涉及医疗安全和医患关系的舆情。

2.医院网络舆情的特点与规律

2.1舆情的突发性强。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由于借助网络平台传播信息简单且身份隐蔽,网民能够快速、大胆的发表意见,一个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2.2 舆情的难控性。医疗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老百姓关心的热点话题,一旦部分网民利用互联网的匿名性、隐蔽性进行非理性舆情的“自由”传播,甚至发酵、放大、变形,就会给医院管理部门对舆情的控制和引导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而此时想用技术手段进行控制是不太现实的。

2.3内容的偏差性。由于处于虚拟空间中,群体状态下的公众是情绪化的,此时人人都是新闻者,加之部分网民的理解能力、人生观价值观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对某些医疗问题会固执己见,加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机乱发虚假信息,制造与事实不相符的舆论给医院施加压力,这些虚假信息经过网络传播放大后,其后果均可能与存在的事实有较大出入,导致医患关系更加紧张。

2.4后果的破坏性。网络舆情危机爆发后,社会舆论往往会出现一边倒现象,若处置不当,可能会影响到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甚至引发,对当事医院、当事医务人员乃至整个医疗行业都有着强烈而深远的破坏性。

3.有效加强应对医院网络舆情的对策措施

3.1成立应对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由医院党委领导负责医院网络舆情的监测防控工作,建立高效的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设立专门的应对网络舆情工作办公室,并确定专人负责舆情监测工作,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增强他们应对舆情的处理能力。

3.2建立网络舆情报告制度。指派专人每日浏览国内知名的各大网站等,及时掌握涉及本院的舆情信息,同时与县委宣传部网络办做好沟通联系,一旦发现医院相关舆情,立刻上报党委领导批示处理。

3.3建立网络舆情反馈机制。监测到有关涉及医院网络舆情后,党委领导根据信息内容及分类及时拿出相关处理意见并明确相关科室限期办理。办理科室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调查了解后作出解释与处理意见,后由宣传部门统一在网上对网民意见和疑问进行及时有效的回复和答疑。

3.4主动与发帖者沟通联系。对某些网民反映医院个别工作人员因服务不规范或者沟通不到位,给病人带来不便或导致患者及家属不满意而投诉的案例,一般通知当事人并由院部牵头与发帖者主动沟通,当事人对工作中的不足主动道歉,以获取病人及家属的谅解并争取撤帖。

3.5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交流。对涉及医院医疗纠纷、管理不规范、救治不及时等一些群众关注度高的案例,一般采取主动与相关新闻媒体记者联系来院采访报道,真实的信息,正确引导网络舆情走向。另外及时与宣传部网信办领导沟通,与相关论坛、网站版主取得联系,把相关案例的真实情况及调查结果向他们反馈,尽可能获得他们的理解和帮助。

3.6建立医院新闻发言人制度。遇有突发事件和网民反映的热点、难点等舆情,由新闻发言人代表医院统一对外信息,新闻发言人一般由医院党委副书记和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如遇紧急特殊事件发生,由医院主要领导指定事件处理的主要负责人担当。新闻发言人的信息应经院领导班子集体决议后敲定,按照确定的口径统一对外,确保的信息全面客观,措辞严谨,表达准确。

3.7强化医院正面宣传力度。在本地电视、新闻媒体、网站、医院报纸、医院宣传栏等主动反映医院服务群众、提高技能、改进工作的决策、举措、成效、亮点和各类先进典型等方面信息,不断强化正面宣传力度,积极传播正能量,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4.思考

虽然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我院在网络舆情应对处理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医院在管理和服务中亟待改进的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改进服务态度,这样才能防患未然,从源头上遏制舆情危机。

4.1改进服务不断修复医院形象。对于网络上出现的一些批评和指责,医院应认真调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从管理、制度、人员、服务等各方面进行危机后的形象修复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舆情给医院各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每一个舆情事件的结束并不代表着医院舆情工作的完结,而正是医院形象修复工作的开始。

4.2善待媒体实现合作与双赢。医院要认识到与媒体打交道的重要性, 平时主动与媒体建立密切的沟通机制,接待媒体采访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原则,不刻意躲避媒体,要借助媒体的力量来应对和化解各种舆论危机,及时消除不良影响,善用媒体,努力实现合作与双赢。

4.3处理好网上与网下的关系。网络舆情一旦发生后,进行应急处置的同时,网下要及时与患者、当事人取得联系,加强沟通,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一经查实严格按照医院相关规定处罚,为医院的发展争取和谐的内外环境。

4.4做好专业人员培训工作。加强单位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专业化培训工作,定期安排专业人员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掌握医疗信息传播、舆情发生和热点聚焦的规律,提高捕捉、分析、应对不良舆论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曹文献.积极应对网络舆情 有效促进和谐医疗[J]. 医院管理杂志,2012,19(10):901-903.

[2] 刘琰,张晓膺,周瑞珏.医院网络舆情的产生与应对[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3(24):89-91.

篇6

关键词:军队医院;网络舆情;策略

Strategi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Military hospitals cope with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LI Jie,LI Zhi-jun,CHEN Jie

(The 113rd Hospital of PLA,Ningbo 315040,Zhejiang,China)

Abstract:Timely response to military medical network public opinion, correctly guide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to deal effectively with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crisis, is a new task for military hospitals to fa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way to deal with public opinion related to military medical activities,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n how to prevent it for military hospitals.

Key words:Military hospital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Strategies

近年来,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特别是一些医疗纠纷、医患矛盾的信息逐渐成为网上热议的焦点。军队医院作为军队单位的特殊性,如果对网络舆情不加以及时引导,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在网络媒体的炒作下,极有可能给医院工作带来被动,甚至对军队形象声誉造成影响[1]。因此,如何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不断提升快速应对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的能力,是当前军队医院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新任务。

1网络舆情的含义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连网空间中,网民针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公开表达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意见。涉军医疗网络舆情就是患者和民众通过互联网传递对军队医院医疗行为和管理工作的态度、意见和情绪。

2涉军医疗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目前涉军医疗网络舆情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特点:

2.1突发性强 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医患矛盾热点事件一旦发生,网友就会很快将自己所看到的记录下来,然后通过手机短信、微博、论坛,网络聊天等形式传播出去。在网络世界中,传者与受者的身份比较模糊,这种特点就造成了网络传播的传受同时性,加速了网络传播速度。在官方消息不确切、语焉不详的情况下,更促使网民传播自己的揣测。

2.2涉及面广 因互联网具有虚拟、开放、互动等特点和优势,网络信息可以跨越时空、地域的界限,深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已经成为人民群众了解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网民人数巨大,方式互动,网络舆情表达快捷,热点信息迅速得以大范围广泛传播。

2.3控制难度大 互联网为网民提供了论坛、博客、聊天等交流平台,网民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匿名性、隐蔽性特点进行无限制的自由传播,甚至发酵、放大、变形,而这种传播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3应对涉军医疗网络舆情主要策略

当涉军医疗网络舆情发生时,要能够迅速查找与舆情相关的医疗救治信息,仔细研判医院在医疗救治过程中是否存在舆情所反映的问题,及时对所涉及的事件予以解释澄清,快速妥当处理舆情事件,以维护军队医院的形象。

3.1反应要迅速及时 面对涉军医疗网络舆情,医院主管部门要立即采取措施,快速、准确获取相关信息,全面了解情况,掌控事态发展[2],及时正面澄清事实,引导网络舆情朝着正面的方向发展,缩短影响时间,控制影响范围,避免事件进一步扩大化、复杂化。

3.2措施要得当有力 一旦发现网络舆情,监管人员应及时向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情况,医院需立即找到涉事科室和人员全面了解情况,及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处理相关意见,化解矛盾纠纷。同时加强与地方媒体和网站的联系沟通,借助媒体渠道,对损害军队医院形象的虚假报道进行辟谣,正面维护医院良好形象。也可根据网站的流程,通过正规途径进行删除申诉,或者联系发帖人,进行有效沟通,请发帖人主动删帖。

3.3方法要讲究灵活 在处置网络舆情时,医院要换位思考,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倾听患者的网络诉求,要尊重事实,讲究客观。对患者或家属过激的言论,要从医学专业的角度,耐心予以解释,阐明医疗过程中所采取救治方法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在相互沟通中求得理解。

4预防涉军医疗网络舆情的几点建议

4.1建立网络舆情监管机制 针对涉军医疗网络舆情的特点,医院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成立网络舆情处置领导小组,成员涵盖医院领导、医务部门、宣传部门、临床科室、辅诊科室和信息科,明确职责和分工,同时加强与上级保卫部门、地方公安部门、网监部门的沟通,多种渠道推动工作高效开展[3]。

4.2建立信息机制 要严格规范医院对外宣传和公共信息审批流程,依托医院门户网站正面宣传服务政策和医疗技术,正确引导舆情方向。

4.3建立舆情监控机制 制定网络舆情监控实施办法,指定专人负责对主流门户网站以及本地网站的新闻信息和互动类网络社区、论坛实施动态监控,及时掌握了解网络舆情动态并上报主管部门。

4.4建立应急处置机制 制定医院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处理原则、工作方法、上报流程等内容,把责任落实到人。舆情热点出现后,按照准确、及时、透明的原则,根据网络舆情类别和等级,及时启动应对预案。

4.5抓好网络舆论主流阵地建设 大力加强医院门户网站建设,打造医院网络舆论主流阵地,切实加大医院网站对网民的宣传力度,确保在网络宣传上占据优势地位。并加强和媒体的沟通。主动与主要网络媒体建立沟通渠道,确保正面的、权威的信息始终占有主导权。

4.6建立网络舆情应对骨干力量 医院成立基于各医学专科的网评队伍,负责医疗信息工作,并在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出现时,负责网上发帖、跟帖和撰写发表网评文章等,利用专业知识及时开展正面引导。并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网络舆情应对方法培训,开设网络知识、网络公共危机应对技巧与策略等课程,切实提高医院广大医护人员应对处置网络舆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晓兰,夏锡仪,卞晓星,等.医疗机构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22(1):80~81.

篇7

关键词: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分析与监测

当前,网络已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途径。网络舆情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了一股强大的、不容忽视的舆论力量。因此,如何识别和分析网络舆情信息,如何对舆情进行监测和有效引导,对于维护当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网络舆情现状

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现,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通过各类信息渠道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和想法。随着移动互联时代到来,借助移动终端和各种网络互动软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发表观点,报道事件,尤其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对事件进行现场报道,社会舆论的生成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当前我国网络舆论场的强度,在世界居首。2011年,我国网络舆论力度骤然增强,上网发声的阶层越来越广泛,网民高度警觉和关注着现实社会的各种热点事件。特别是“7・23”动车追尾事故和郭美美事件等敏感事件,造成网上网下人声鼎沸,成为当时最大的网络热点。

因此,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及时掌握舆情动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重要举措。而研究和分析网络舆情信息,明确舆情信息的来源是前提和基础。目前,微博、微信、即时通讯软件、博客、跟帖与网络留言、网络社群和网络社区等是传播网络舆情信息的最主要途径。

2 网络舆情信息主要包含的内容

2.1 重大事件。所有的重大事件的发生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与事件发生有关的各个报道,新闻,各方面的消息和热点都会在各个网站上铺天而来,在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大量的评论,跟贴和发帖等等。

2.2 突发事件。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突发事件产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例如“日本大地震后我国的抢盐事件”,在发生初期,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只是在民间出现了许多的“谣言”,但其迅速扩散,就会影响到广大群众,并有可能造成整个社会的恐慌。

2.3 国家的经济工作和重点工作。网络上的主流的意识形态还是需要各个新闻媒体来传播,需要政府和组织来引导,继而形成被大众所接受的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政府部门要引导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形成共识,来统一不同领域,不同阶级中的意识和信念,形成了社会的主流言论。

2.4 一些关系国际民生的重大政策的改革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形成网络舆情热点事件。

2.5 和大多数人民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因为舆情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人民群众对自身利益的诉求表达的一个重要渠道。在群众利益受到伤害时,他自然需要一个平台来寻求帮助和进行诉求,网络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舆情平台。

3 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设计

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包含三个层次,自下而上分别为信息采集层、信息挖掘层、信息服务层。每一层为其上一层提供基础数据,以及为进一步分析奠定基础。其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

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结构图

3.1 舆情信息采集层。信息采集层的基本任务是从数据格式多种多样的网页中采集出其蕴含的丰富的、各种各样的舆情信息。采集层的最下层为信息采集的目标网站,如新浪、网易、搜狐、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猫扑、天涯社区等;中间层包含爬虫管理模块、预处理模块、分类存储模块,爬虫管理模块主要采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互联网上的舆情信息;最上层将采集的文本信息分为Web内容信息、Web结构和使用记录信息两部分内容。

3.2 舆情信息挖掘层。开展舆情信息深度挖掘,发现的热点问题、分析其态度倾向、处置构成危害的敏感信息是互联网舆情信息挖掘层的主要任务。它通过分析舆情信息采集层提供的数据,能够检测网络话题、分析民众的态度倾向、监测网络敏感信息、评估舆情态势等,为舆情信息服务层服务相关部门提供客观依据,是舆情信息处理的核心内容。主要包含文本信息预处理模块、网络话题检测模块、舆情倾向性分析模块、敏感信息监控模块。

3.3 舆情信息服务层。舆情信息服务层是舆情信息挖掘的目标,其辅助相关部门把握舆情动态、关注民情民意、做出正确决策。它一方面提供舆情信息摘要,为相关部门快速了解舆情动态、掌握舆情事件的来龙去脉提供便利,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综合考虑话题热度、传播扩散度、态度倾向程度、内容敏感度、者影响力等舆情评价指标,并做出舆情评测、适时舆情预警信号,为相关部门及时做出反应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磊.公安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06).

篇8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高校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引导;对策

《2014年中国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分析报告》指出,信息由传统PC端流向移动端,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而以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已成为移动舆论场的新重心。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三微一端”的新媒体技术使大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热点和焦点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通过网络新媒体来表达和传播各种观点、意见和态度。高校网络舆情由此而生。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高发期,充分认识网络舆情对高校学生思想观念、心理状况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引导和化解舆情危机,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是高校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自组织理论是揭示复杂系统如何从无序到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演化规律,从而研究事物自发、自主形成的一种理论。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并非是高校或组织有意识组织产生的,而是完全由学生自由地表达不同意见,相互影响,快速聚集才最终形成的。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和演化过程具备自组织系统的基本条件和特性。自组织理论为进一步研究高校网络舆情演化规律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

1 高校网络舆情的组成要素

高校网络舆情的组成要素从主体要素、客体要素、本体要素和载体要素四部分进行分析。

1.1 主体要素

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要主体,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乐于表现,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易受到社会网络舆论的影响,尤其是对涉及自身利益的话题比较关心,表现出了极高敏感性,甚至有时缺乏理性。因此,他们对此类问题的意见、看法和态度对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教职工也是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组成部分,虽然教职工大部分思想成熟且学历较高,但他们对某些事件的关注和看法往往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1.2 客体要素

高校网络舆情的客体是与教育教学和师生利益相关的事件或话题。这些事件或话题可以是来自于现实社会中,也可以来自于高校相关的网络虚拟社会中。例如,“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发放”,“罢餐”、“教师职称评聘”、“教职工住房分配”等。

1.3 本体要素

高校网络舆情的本体同样是基于网络舆情本体,是各种情绪、意见、态度和观点的总和。由于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个性差异较大,对教育教学和师生利益相关事件的看法不易统一。即使是同一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看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复杂多变的特性。

1.4 载体要素

广义而言,互联网是高校网络舆情的当然载体。随着高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校园网逐渐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阵地,主要包括了学校官方新闻网站、校园BBS、学校或校属各部门组建的微博、微信群、学生或老师组建的QQ群、飞信群等。这些都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提供了交流的场所。

2 网络舆情的自组织特性

自组织系统是一个由无序到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开放系统。自组织系统具有明显的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和涨落等特性,也是形成自组织系统的重要条件。网络舆情的自组织特性表现如下:

2.1 网络舆情的开放性

互联网就是在自由开放基础之上建立的,这也意味着任何人能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人或事的观点、看法和态度,同时意味着任何个人或组织均不能完全控制互联网。因此,基于互联网产生的网络舆情也必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从而获取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也使得大学生在互联网中的交流具有了一定的隐匿性,摆脱了现实的束缚,减少了现实社会中的顾虑。因此,在交流中不受制约,平等、自由地发表自己对教育的看法、对高校教育相关事件的态度,这样更易形成高校网络舆情。

2.2 网络舆情的远离平衡态

系统要进行自组织演化,就必须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这就要求系统必须是开放且非平衡的。封闭、孤立的系统无法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因此也无法通过自组织演化达到有序状态。网络舆情的形成要求,信息的变化不能停留在稳定的平衡态。网络舆情形成就是通过互联网或校园网的开放,随着信息关注度的高低变化,在平衡态上下波动,从而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网络舆情也不断调整,使内部各子系统及组成部分处于连续的变动之中。就本质而言,网络舆情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系统。

2.3 网络舆情的非线性

非线性是网络舆情系统内部信息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竞争、协调同步,从而实现网络舆情系统自我调节,随着主流信息的不断增强,从无序走向有序。与传统媒体单向传播不同,网络信息本身是通过人机交互多向传播的。因此,网络舆情的发展并非是线性且向唯一方向发展的,而是在网络舆情主体的参与下,非线性且向多维方向螺旋式发展的。通过网络舆情系统内信息之间的彼此影响,在竞争与协同作用下,一种或几种观点从无序到有序地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出现“一边倒”的舆论倾向。由此可见,网络舆情系统内部信息之间的非线性竞争与协同,是推动和加强网络舆情消涨演化的内在动力。

2.4 网络舆情的涨落性

自组织理论认为,涨落是系统进化到更有序状态的诱因,涨落驱动了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在获取物质、能量和信息方面的非平衡过程。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使网络舆情的参与者可以不使用自己的真实信息而用虚拟符号代替,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观点和态度。随着对同一事件的各种观点和看法相互碰撞或不同事件关注度的更替,从而远离平衡态时,便会产生网络舆情不同程度的涨落现象。由此可见,涨落性是网络舆情变化的内在诱因。

3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意义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指深刻理解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及成因、动态和趋势,综合运用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使大学生群体整体思想认识、情感态度等趋于理性并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

3.1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保持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

《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5年6月,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较2014年年底提升了0.9个百分点,其中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所占比例为24.6%。另据统计,手机网民占网民总数的88.9%。互联网日益成为普通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尤其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出台,在云计算、物联网及大数据的带动下,互联网必将成为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新常态。互联网也逐渐成为高校师生意见表达的重要方式。一方面,互联网不仅扩大了师生获取信息的接受力,还增强了师生对信息的力;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识别力和控制力尚不能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和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极易在网络中发表与事实不符的言论,加之网络本身的开放性、虚拟性,使得高校对网络中存在信息难以监控,极易形成网络舆论危机,引发为现实社会中的突发事件,破坏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此外,网络舆情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如果教育者不适时对网络中传播的信息加以监控,等到各种小道信息蔓延时才予以关注,往往会使群体认为是故意隐瞒或心虚所致。此时,若不法分子鼓吹和煽动网络舆论,则可能激发师生群体的非理性猜疑和情绪化反抗,导致事态恶化,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观,提高思维辨别力,是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

3.2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延伸

网络不仅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更是新机遇,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网络中的海量信息能有效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息陈旧和匮乏等缺陷,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接受教育。关键在于如何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舆论观、信息观。互联网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和交互性,意味着学生不仅是舆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更是一个参与者,他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对某事件或话题的看法和想法,甚至推动网络舆论由低级向高级、由无序向有序、由不合理向合理方向变化。当然,自身参与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此,通过网络舆情引导,可以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在讨论互动中接受知识、增长见识和增加积累,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有效延伸。

3.3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提高高校教育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

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主要是由学生、教职工和管理服务部门之间引发的。在网络中,学生和教职工可以使用虚拟身份自由发表对某事件或话题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引起教育管理服务部门的重视,了解事态发展,最终使事件得以解决。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控和正向引导,能指导大学生清醒认识到负面信息存在的原因和本质,避免大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以积极健康、正面阳光的心态,学会自主思考,推动正能量的传播,主动接受正确的价值引导。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有助于提高高校教育服务水平。

4 构建“时、度、效”的三维高校网络舆情的自组织引导策略

2014年2月,在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这是对新形势下舆论引导工作精髓和核心的高度提炼,也为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方法论。

4.1 重视高校网络舆情自组织引导的时间维度

在高校网络舆情自组织演变过程中,随时会产生正向或负向的“信息突变”,从而产生新的网络舆情。首先,要对网络舆情及时和适时进行引导。应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引导的最佳时机,适时开展高校舆情引导的各项工作。如果信息突变向有利于事件解决的方向发展,则应及时引导并创造条件强化其影响;反之,则应尽量淡化或避免突变对舆情的影响。其次,要对网络舆情进行主动引导。在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中,不应被动、消极地观望、等待,而应看准时机,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引导,积极作为。主动利用网络舆情的“信息涨落”及时干预,扬长避短,加强和推动良性信息的发展,淡化和降低负性信息的关注度,直至消失,以此达到高校网络舆情积极引导、理性发展的目的。

4.2 把握高校网络舆情自组织引导的程度维度

自组织和他组织都是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方式。高校网络舆情的他组织引导是外界强行干预网络舆情信息,采用“围堵”、“拦截”、“删除”等权力手段进行信息封杀。这样不仅不利于舆情的控制和监管,反而可能会使舆情信息迅速膨胀,造成严重后果。网络舆情的自组织要求,在遵循网络舆情的自组织特性的前提下,直面网络舆情中所包含的矛盾和问题,采用符合网络舆情自组织特性的方法,正确把握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尺度,协调好各方关系,正面引导网络舆情消融在自然涨落之中,从而避免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

4.3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自组织引导的效果维度

高校网络舆情的自组织演化过程,不是封闭、孤立的,而是开放、联动的,需要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要想强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效果,首先,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这支队伍应包括政治素质高、大局意识强、网络技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网络管理人员以及学生骨干等。这些成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舆情引导经验,且善于运用“网言网语”进行交流,从而有效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其次,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的健康环境。在高校师生中,应大力宣传普及与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治角度,营造和谐、健康、合法的网络舆论环境。高校网络舆情环境建设一定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同时加强网络信息的制度建设,强化网络舆论监督与管理。最后,加强信息透明度。在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中,不宜强行控制信息动向,而应及时公布与网络舆情相关的正确信息,减少高校师生群体对信息的肆意猜忌,以避免网络舆情向极端化或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窦玲.构建“四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J].人力资源管理,2014(4):153-154.

[2]张治国,罗建华.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3):72-74.

基金项目:

西安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高校网络舆论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方法研究(2013FZ003)。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研判

新媒介生态环境为高职院校的管理和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带来了很多挑战,这些挑战甚至会引发。因此,研究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研判和预警机制,减少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是当前高职院校宣传工作的题中之义。

一、当前高职院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现状及特点

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复杂多样,涉及高职院校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学生既是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制造者又是传播者,使得高职院校校园网络舆情具有如下特点:

(1) 话题多元,但讨论不够深入

目前,高职院校网络舆情从内容上多元且分散,大多涉及校园生活、关注师生权益、对焦学校大事、同步于社会热点,如对学业上的问题、就业面试、学校工作及对社会问题的一些咨询求教、提出改进方法和建议等,在平等交流的前提下,以满足生活的精神需求为主要目的,形成舆论中心主题。

由于大学阶段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成熟,对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分析较少,易被事物表面现象所蒙蔽;对学校、社会的不满意见等内容,有时比较容易激起同学共鸣,造成单向性的“一边倒”舆论趋势,处理不当会造成学校工作的被动和形象的受损。

(2) 参与主体和参与方式的特殊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在心理、思维上都还未发育成熟,在网络环境下易受到各种错误资讯、舆论思潮的影响,高职院校校园网络舆情交织着大学生们还涉世未深,对待事物容易形成一种带有情绪化的非理性认识;大多数同学只是浏览微博、贴吧上的一些相关信息,以过客身份出现。他们把高职院校百度贴吧作为网络信息的消息集散地和交往休闲的场所。

(3) 舆情形成与传播迅速

网络的便捷性、较为宽松的环境和匿名性为大学生率真的思考、无拘束的情感表达和便捷的沟通交流提供了良好空间。网络舆论行为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一些涉及到具有大学生普遍性特点的议题在网络论坛上发表,很快就能吸引很多大学生的关注在同学当中快速传播。

二、新媒介生态环境下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1)网络舆论主体匿名性,导致责任与权利不对等

由于在虚拟空间中,隐匿性的“电子人”的身份使得不少师生脱离了社会身份意识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更加自由、自主、真实、大胆地表达自身的观点,这是网络话语权保障的关键,但“电子人”这种新的身份维度恰恰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保障了网民的自由表达权利,另一方面却使得享受自由所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无从追溯。

(2)网络言论随意自由,容易引发舆情危机

高职院校网络舆论空间的开放性,使得以往在传统传媒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得到空前展现,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便畅所欲言,网络舆论空间已经成为网民表达意见、发表见解的“自由广场”。网络舆论空间中各种言论泥沙俱下,既有参与者的理性成分,但也存在着许多非理性的言论。网络舆论中许多真知灼见淹没在无聊的口水战中,人数的多寡往往被简单地等同于正确与否,声势取代了分析与探讨。

三、新媒介生态环境下高职院校舆情研判预警机制的构建

要实现高职院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正确把握和引导,需要构建新媒介生态环境下高职院校舆情研判预警机制,即:

(1)构建灵敏高的舆情信息收集网络

根据国家关于互联网管理的有关法规,切实做好校园网站和网络用户的登记、备案工作,实行用户实名登记制度,规范管理,准确掌握信息源;按照IP地址管理办法,建立IP地址使用信息数据库和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对于常规信息,坚持每天采集,并进行网络引导、教育;对于重大突发事件,做到随时报送,跟踪事件进展,建立预警信息制度,防患于未然。

如建立舆情工作考核机制,定期进行评比。要加强学校舆情信息网络的宏观管理和考核,每个季度通报一次各单位上报信息和采用信息的数量,每年对舆情信息工作进行一次考核,并纳入到各单位年末绩效考评年度考核工作中。学校可每年对全校的舆情信息工作进行检查评比,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起色不大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批评督促,以保障舆情研究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2)开展舆情研判,深入研究舆情信息传播规律

组建一支由思想政治工作者、一线工作者、相关职能部门管理者、学生常任代表、教师、专家学者、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等专、兼职的研判人员组成的研判队伍,成立校领导直接负责的网络舆情研判领导小组和舆情研判办公室。

此外,还需要根据舆情研判的内容,建立高职院校校园舆情预警机制。并通过网络舆情信息监控与鉴别分析,对健康的、理性的舆情信息予以发表或传播,对于非理性的舆情偏差可以借助新闻、言论等形式予以解释或引导。

(3) 及时了解高职院校舆情信息并积极开展好研判预警

及时对舆情的发展进行监测分析和正确引导,避免事件向消极的方向发展。在学校综合管理的过程中,通盘考虑,注重协调,使有关组织机构在舆情预警这一共同的目标任务下展开工作,形成上下联动、信息畅通、运行有效的机制,对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芸,姚鲲鹏. 高校网络舆情动态监控与危机管理[J]. 教育探索. 2013(12)

[2] 闫育周,宋强,蒲传新,樊林. 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篇10

关键字:大学生 网络 舆情

一、 网络舆情的含义及特点

1、网络舆情的含义

在我国,对舆情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王来华(2003)指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这个定义揭示了舆情内涵的核心内容,因此被学界称为"狭义舆情"。张克生(2004)指出:舆情是国家决策主体在决策活动中必然涉及的、关乎民众利益的民众活动(民情)、社会生产(民力)和民众中蕴含的知识和智力(民智)等社会客观情况,以及民众在认知、情感和意志基础上,对社会客观情况及国家决策产生的主观社会政治态度。简单地讲就是社会客观情况与民众主观意愿,即社会民意。因而不少学者把它称为"广义舆情"。笔者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指通过网络媒介,社会民众表达关乎自己切身利益和特别关注的公共事件所持有的态度、意见和要求的总和。

2、网络舆情的特征

(1)多样性

随着90后大学生进入高校,他们的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乐于表现,也勇于对现实进行批判。随着我国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他们利用新媒体进行超乎人们想象的交流沟通,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想法。

(2)广泛性

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它使高校学生不用再按照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育,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获取所需的任何知识。

(3)迅捷性

网络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旦有重大的新闻事件发生,尤其是一些突发性事件或重大新闻,网络媒体都会在第一时间追踪、滚动报道,捕捉最新动态,吸引人们的视线。

二、 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

1、BBS

一般各大高校论坛是大学生们进行思想、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的最广泛的途径。大学论坛主要面对大学生群体,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校园生活;二是我的大学;三是社会生活。不同论坛区展示不同讨论的问题以及话题,,展现现代大学生思想火花摩擦,促进学习交流。

2、微信

由于微信现已发展成为一种社区类的应用软件,自身的功能有很多。传统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采用的方式都是老师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而微信的出现给师生间的交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

3、 微博

微博作为新兴的网络传播媒介,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且具有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优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4、 QQ

当前QQ和QQ群的功能和运转机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可行便捷的平台。在这里每个人不仅能够自由、独立表达自己的观点,且在一定意义上加深了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和定位。同时在一对一私聊模式下,具有较强私密性。

三、 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非理性的网络舆情

在当代大学生网络舆论中,出现了不少受蛊惑的言行,这种缺少理性的社会情绪主要表现为肆意妄为、盲目从众、匿名辱骂他人、恶意语言攻击、在偶发事件中煽风点火等,因而,在这种行为下形成的网络舆情是非理性网络舆情,会严重误导学生导致大学生的认知偏差。

2、不可控性的网络舆情

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与预警能力相对不足,并且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机制不完善。在我国各大高校,很少有建立专门的舆情管理与监控分析机构,其管理大多依靠思政老师兼职,依赖大学生网民的道德自律,形成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不到位,引起反应不及时和应急措施不得力的局面,导致网络舆情不可控。

3、虚假性的网络舆情

在我国当前网络宣传报道并传播的事件有些并不真实,有些甚至是谣言和谎言。有些大学生政治立场不坚定,在虚拟世界肆无忌惮地伤害别人,被虚假信息误导,难以客观的看待事物的发展与走向,虚假性的网络舆情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被歪曲,最终必将导致道德人格扭曲。

四、 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的对策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通过运用网络媒体进行交流,使交流双方地位平等,没有直接面对同学和老师时的畏惧和排斥情绪,个人想法就会真实地呈现。在网络环境下,平时很多因害羞、内向而难以倾诉的情感、生活等问题可以借助虚拟的身份在网络上提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这些更全面、真切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引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网络载体把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借助各种社交网络平台的信息交流,让大学生切身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刻环绕在他们生活的周围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润物无声中默默地滋养大学生们的心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APP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将党和国家的政策及制度最大限度地传播,始终把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第一位,把大学生的注意力和社会关注点聚焦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上来,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主流意识形态,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何阳、叶柯柯,基于"北邮人论坛"的北京邮电大学校园网络舆情分析报告[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