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士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急诊护士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急诊护士相关知识

篇1

关键词:急诊分诊 安全管理模式 护理质量 满意度 探究分析

急诊分诊是医院急诊环节中的前沿阵地,因此较之于门诊部,往往需要面对更多的突发事件,比如各类创伤、意外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而且接待的患者流量更大,护理人员受到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则更重[1]。而为了降低急诊分诊护理的风险率,实施切实有效的安全管理,就可以很好的降低护理风险,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优化急诊护理的服务水平。本组探究通过比较实施分诊安全管理前后我院急诊护理的综合效果,以对安全管理模式做出有效评价[2]。回顾相关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分诊护理人员24名进行临床探究,均为女性,年龄23-44岁,调查其学历水平,中专8名,大专6名,本科及以上10名,其中护士12名,护师6名,主管护师5名,副主任护师1名。开展探究的时间段为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在此期间,排除收治患者人数、临床资料等因素的影响,所取得的前后两段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调查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探究方法:在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期间,所有急诊护理人员均进行常规护理管理,记录急诊护理工作的综合资料;而在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期间,结合安全管理理念,开展有针对性的急诊分诊安全管理,首先改善急诊分诊护理环境,要明确划分门诊与急诊的分诊区,以此减少门诊患者前往急诊分诊区进行咨询,这样能够减少急诊护理人员很大的工作量,同时将急诊分诊流程图置于醒目位置,结合图文并茂的形式,这样可以减少患者咨询的盲目性[3];其次加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比如接诊创伤性出血的患者,需要佩戴一次性手套,再比如在患者流量大的时候需要带好口罩,防止发生呼吸道传染;再者定期进行风险教育和专题讲座,提高急诊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的辨别处理能力,并且结合实际护理风险案例进行言传身教[4];还要制定急诊分诊标准,将所有管理措施变得有据可依,而且定期考核护理人员对管理标准的掌握情况,以严格的监督和评判制度来规范分诊护理;最后提高分诊护理人员沟通技能,注意与病患沟通的谦逊礼貌,可以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作出有效回答。评价与比较方法:对前后两段时间急诊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记录各自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采用SPSS10.3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

2 结果

3 讨论

急诊分诊是公认的高风险科室,由于接待的患者流量较大、而且患者伤病程度与种类参差不齐,使得分诊护理人员需要面对更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有时仅仅因为沟通存在一定问题就导致了医疗纠纷的产生,进而影响分诊护理的效率[5]。本组探究通过比较实施分诊安全管理前后护理效果,根据探究结果,认为分诊安全管理模式能够切实提高急诊护理质量,笔者结合临床经验对本次探究进行如下总结。

一般来说,对急诊分诊护理产生风险影响的因素很多,除了来自患者方面的,还要护理人员自身的,所以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就从这两个方面出发,采取对症的管理方法,从根本上提高了护理质量。我院采取的分诊安全管理,首先优化了急诊分诊的流程,避免了与门诊护理相互混淆的现象,使一些希望前往急诊分诊进行咨询的患者可以更有效的获得帮助,而且还加大了对护理人员的保护,通过佩戴手套和口罩,减少护理人员感染的风险;之后完善了我院分诊管理的制度和加大了对分诊护理人员的教育监督力度,通过改革安全管理制度,加大急诊分诊风险教育,从本质上提高护理人员对分诊护理风险的认知与防范能力,同时注重护理人员能力的培养,使其在日常分诊护理服务中,能够以更优质的护理质量来帮助患者,进而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综上,采取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急诊护理质量,还可以增加患者满意度,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秀萍,梁金清,李月明,等.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对急诊护理质量的影响[J].内科.2012,07(5):555-556.

[2]朱春莉,许芳,李琴.加强急诊分诊管理提高患者对分诊的满意度[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Z2):403.

[3]顾巧云,李晓燕,范晓,等.优化急诊就诊流程与分诊标准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34):3163-3165.

篇2

急诊护理人员知识完整度不够

急诊科各种急症、重症患者聚集,进行急诊护理时的未知因素很多,很多急诊护理人员对突发、特殊情况没有足够的应对能力。且急诊科是最容易发生医患纠纷的科室,其医患纠纷具有复杂、特殊、难处理的特点,很多急诊护理人员对预防和应对医患纠纷也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就是急诊护理人员的急诊护理知识不够完整,不足以应对急诊护理过程中发生的种种突况或特殊情况。

急诊护士应系统地学习和了解急诊护理理论知识,并在临床实践中加强经验的积累,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权威的、最新的相关知识及理论,建立自身完整的知识和经验网络;并对某些重点环节、重点领域进行深入挖掘和探讨,以积累正确的、完整的、有侧重点的急诊护理知识体系,使急诊护理队伍拥有强大的特殊、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急诊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淡薄

究其原因是复杂的,有急诊护士个人素质的原因,有医院管理和环境的原因,也有急诊患者的影响因素存在。但总的来说,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医院内部人文氛围不够浓厚;二是急诊护理人员对自身的定位存在偏差。急诊科每天都要接收众多的急症、重症患者,急诊护士工作繁忙、单调,如果医院各部门只是机械地运转,而缺乏人文关怀,护士很容易受环境影响而变得“不近人情”。另外,急诊护士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急诊过程中的角色和价值,对自身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同,未能全心全意地服务于患者。

医院和急诊护士应充分认识到急诊护理的服务性质,对患者的护理感受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医院浓厚的人文气息,改善患者就医环境和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引导急诊护理人员感受和认识自身价值和重要性,真正用心为患者服务,将急诊护理工作做到最好。

急诊护理中组织管理力度不够

急诊护理的管理包括急诊护士的培训,急诊护理制度和规章的制定、维护、执行,急诊护理的工作安排和考核等。当前急诊护理管理存在管理松散、不合理、守旧等问题,对急诊救护的医疗器械、药物等管理控制力度不够。医院应完善急诊管理体制,集中、科学管理各种器材和药物、用品,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对器材、用品的检查,对急诊护理人员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对急诊护理制度、规定进行维护和执行。

篇3

急诊科是医院集中收治急危重病人的“前沿阵地”。急诊科工作特点是凡到急诊就诊的病人,大部分是病情危重,需及时诊疗或迅速抢救的,涉及医学面广,并且病种多,病情复杂,病情变化快,需要护士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预见疾病发展的能力。并且迅速配合各科医生进行及时有效地抢救。同时,非急诊患者增加,他们认为一旦到了急诊室,挂了急诊号,就是急诊病人,就应得到优先治疗,而医生护士则要优先诊治危重患者,这些患者易产生不满情绪。还有外伤病人,肇事双方醉酒病人等,他们受到应激条件刺激,情绪不稳定,对医生护士构成潜在危险因素。因此急诊科的护士在接诊病人时通过自身良好的素质,为病人进行准确的预检分诊,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熟练的操作技巧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病人得到最好的诊疗及护理,并使各项抢救措施顺利进行。

1.护士素质

1.1 良好的护士形象:护士要衣着整洁,精神饱满,沉着自信,对病人言语亲切,举止稳重,果断有序,给人以信任感,亲切感。感觉到了急诊就可以放心地接受治疗,护理。

1.2 美好的语言:急诊病人病情急,变化快,就医心情迫切,护患关系建立时间短,要求急诊护士有清晰流利的语言,在工作中与患者 家属和医生之间进行准确交流,护士语言文明礼貌规范不仅能解除患者的紧张心理,还能缓解病情。

1.3 积极而稳定的情绪:护士的情绪变化,尤其是面部的表情对病人及家属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急诊护士在接诊病人时做到遇事不惊慌,纠缠不恼怒,拒绝不良情绪存在于工作中。

2.准确的预检分诊

病人到达急诊后,护士根据病情询问病史,测生命征,分析病情、作出初步判断并做登记,同时根据病情采取及时恰当的吸氧、止血、包扎,建立静脉通路等,确保诊疗工作迅速准确。对在抢救或等待检查患者,要仔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及时安排抢救诊治,从而增加病人就诊的满意度,提高分诊正确率[1]。对同时来诊患者,护士根据病情优先诊治危重患者,对轻症病人作好解释工作,取得他们的配合,对要求高的特殊患者要有理有据,提供合理的诊疗服务[2]。遇到大批外伤或中毒病人应与主任、护士长、院值班室联系,组织好抢救工作,在抢救过程中,做好与各科室协调联系工作。护士要会察“言”观“色”。对来到急诊的病人,根据病史、症状、体征、结合临床实际,迅速对病情作出判断,不要只听病人诉说,有些病人受到应激条件地刺激,会夸大其词,如外伤病人,尤其有肇事者的情况下,往往会言过其实,夸大病情,对护士分诊引起错觉,还有对疼痛不耐受病人,或对疼痛耐受病人,或是癔症病人有不同表现;如喘憋、手足抽搐等。对护士分诊都会有一定的阻碍,护士要学会察言观色,根据病状体征,病史对病情作出初步判断,还有一些病人,目击者的陈述及既往史对病情初诊有很大帮助。如昏迷病人,既往有糖尿病史者,立即查未梢血糖,除外低血糖昏迷或高渗性昏迷,并根据家属陈述有无特殊药物中毒史,有无CO中毒迹象等等。有无抽风,大小便失禁情况等,护士要迅速排除各种可能,及时分析,分析正确,迅速救治,抢救生命[3]。

3.良好的护患沟通

对来到急诊的病人,护士要站立热情接诊,语言亲切,以关切的语气询问病情,对年老行动不便的患者立即扶到接诊床或坐在椅子上,并根据病情取合适的卧位或,立即吸氧等,这样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对护士的依赖感,和患者的自我归属感。面对站立的急诊患者应礼节性地起立接待,耐心细致地为患者指明具体就诊地点及方位,必要时护送患者。如果不能回答或解决患者的问题,不要说“不知道”,应向患者指明到相关科室或部门询问或寻求解决,并细致地为其电话联系,先行安排为妥。在医生未到达之前,安抚焦急的患者和家属,如“您请坐,医生马上就到”,“别紧张,我们马上送您到检查室”。 用简单语言安慰患者,灵活运用保护性和安慰性语言,同时注重非语言交流所起的重要作用,护士的关切语言,对幼儿的抚摸等都是对患者及家属的安慰[4]。真正做到急病人所急,利用语言及非语言沟通技巧营造和谐的护患环境,让病人心情舒畅,自已工作愉快。

4.熟练的操作技巧

急诊护士要有过硬的急救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对各种急症病人都能不慌不忙,沉着冷静,应付自如,对常见病的专科理论扎实,否则病人询问相关知识,护士不能予正确地解释,会降低护士形象,对各种常见抢救仪器要熟练运用,要不断加强学习新理论新技术,跟上医学发展,了解医学发展动态。

护士的接诊技巧在急救工作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急诊护士的接诊工作是一门学问,具有挑战性,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高急救水平来满足全社会人民医疗健康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林鹊.急诊患者的需求分析与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2003(4).

[2] 席淑华,周立等.新时期急诊护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10).

[3] 方剑俊.急诊预检分诊管理[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3(1).

篇4

静脉输液目前已成为了急诊病人治疗的主要方法,我院急诊科年输液超180000多人次。患者流动性大、随意性大[1],急诊室拥挤[2],护士任务繁重,护患关系紧张,为了积极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我院通过满意度调查,针对病人家属提出的意见,从急诊室硬件和软件管理上入手,大胆探索提高急诊室服务质量和护理质量的方法,并进行实践,提高患者满意度,两年来无一例护患纠纷发生,现总结如下。

1资料

护理质量检查小组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360份,回收360份,调查3600项,满意有3520项,较满意有80项,其中有50项内容是输液排长队,20项是针对穿刺技术,有5项内容是怀疑输液药物,有5项是收药护士没有交待清楚相关事项。

2方法

2.1输液大厅建设:为了患者及时能输液,我院新修了可同时容纳500人的输液大厅,陆续增加护士12人,根据病人输液高峰,弹性排班,冬天增加10:00到14:00加强班、夏天增加8:00到11:00加强班和晚助、晚分、夜助、夜分班,现每天有10个人上晚夜班,满足急诊患儿输液需求。

2.2开设急诊留观室:让需留观病情的患儿可在留观室留观,护士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及时记录。

2.3对急诊护士进行输液新理论、新技能培训与考核:按照三级医院专科评审标准,采取先培训后使用的原则,制定急诊护士培训计划及安排教学课程,其理论知识方面的培训包括输液技术和临床应用;水电解质平衡;药理学和医院感染控制及胃肠营养学等课程。技能培训是在与患者的沟通宣教、文字记录、操作标准、输液工具放置、穿刺部位维护、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干预等方面进行规范统一并进行考评,考评结果纳入护士的年终考评。

2.4优化输液服务流程的管理:护士在接到输液药物后,由两人核对医嘱,查对药物无配伍禁忌后,将药品和输液卡放入输液篮筐内;配药护士在加药前和加药后均要再次核对医嘱、药物以及输液卡内容是否相符合;输液护士在为患者行静脉穿刺前要再次做好三查七对,接药护士、配药护士、输液护士在完成护理操作后分别要在输液卡上签名;巡回护士巡视输液大厅,及时进行补液操作。

2.5强化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贯穿于输液全过程,并且形式多样化。接药护士在收取药物时要对患者做好输液前的宣教,如嘱家属给患者用餐,下次输液时要带上药、输液卡和绿发票等;输液护士在操作中要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药物名称、作用以及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同时交待药物使用过程中的特殊注意事项;巡回护士指导病人拔针后正确的按压方法等。护士除了口头讲述外,还采用文字卡片、图片宣传不同季节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保健知识以及护理要点。

3讨论

3.1加强护士培训,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技术,使护士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不增加患者痛苦;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给抢救病人赢得宝贵时间。

3.2加强护士责任心,严格三查七对。患者每人一个输液篮筐,确保配液正确,护士配好液要查对,护士穿刺前要查对,加强巡视,发现输液外渗应及时处理,重新穿刺,严格查对清楚,确保输液安全。

3.2优化护理服务流程:患者不排长队,及时输液。护士主动巡视输液情况及患儿病情,态度和蔼可亲,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患者对护士的可信度。

篇5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抢救危重病人的第一线,急救质量直接反映了一所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而急诊护理工作质量更是医院综合质量的重中之重,护士素质的高低、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体护理水平和质量,进而影响患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1][2]。提高急诊科护士的综合素质是培养专科护士的重点,专科护士和临床护理专家是专科护理发展的趋势。急救工作除了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各种抢救预案和应急预案外,培养一支训练有素、技术过硬、反应迅速的急诊护理队伍对急诊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介绍当前急诊科护士素质培养进展、培训项目、内容与方法,为从事急诊科护士管理和培养提供参考。

1 培训项目:急诊护士的急救意识、判断能力、应急和护理技能、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对保证急诊抢救的效果和质量尤为重要,针对目前急诊护理队伍素质现状存在的思想素质不稳定、专业知识不扎实、法律意识淡薄、心理疲劳的普遍性、护理科研意识薄弱等问题,王宏哲、张利岩、高歌等提出培训项目包括:(1)急救意识、急救护理理论知识及急救操作技能的培养,(2)院前急救及急诊分诊、群死群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培养,(3)沟通技能和增强法律意识的培养,(4)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及行为规范和礼仪的培养,(5)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培养。(6)提高信息素质、自学能力及护理科研能力的培养[3-4]。

2 提高护士整体素质加强人才培养

2.1 急救意识、技能,应急能力的培养,提高护士专业素质,

2.1.1培训项目 张环英[5]等在急诊护士急救技能阶梯式培训的方法中将卫生部的颁发的50项护理技术操作列入培训计划,再结合急诊专科特点,选定18项急救护理技术及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院前急救及急救分诊的培训、群死群伤及突发卫生事件的培训、综合模拟急救演练等。王力[6]等选择急救护理技术操作为徒手心肺复苏、电动吸痰、电除颤、深静脉穿刺,4项操作以《基础护理学技术操作程序、测评与考核》、《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为教材,统一操作及评分标准;模拟抢救演示包括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药物过敏性休克、急性中毒、颅内高压综合症、外伤性失血性休克和羊水栓塞7种危急重症,均以《急诊护理学》为教材,统一抢救程序及评分标准。

2.1.2 培训方法及效果 目前,各医院在岗位培训工作中开展最多的是一些院内活动,几乎很少组织短期或长期脱产学习培训。贾胜欣[7]等采用体健式培训在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培训效果。许乐芬[8]等认为医护合作培训临床护士急救技能的方式普遍受到护士的认可和好评,增强了护士综合急救技能,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增强护士的自信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葛宝兰[9]等认为情景模拟和个案分析的培训方式应用于急诊分诊护士培训中,无论在加强临床理论知识水平方面,还是在提高综合能力方面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夏丽[10]认为应急预案演练的重点在与急救过程的整体协调与医护人员的相互配合,是各项急救技术的整合。廖全全[11]等采用“社区―院前―院内急诊”三位一体急救技能培训模式社区护士,结果首次培训、复训考核合格率均为100%;首次培训优秀率31.3%,复训优秀率75.3%,复训优秀率显著高于首次加强对急救技能的培训。定期复训,尤其是基本生命支持[12]技能的定期复训非常必要,这也是急诊医学界的共识。同时还应具备因其它特殊原因如:火灾、突然停电、停氧、停水等造成的紧急情况时的应变能力,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提供有力的保障[7]。

2.1.3 国内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式 国内对急救专科护士培养尚在起步阶段,主要以在智教育为主,培训基地为医院,安排急诊临床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授课,如2007年安徽省认定具有急诊转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的医院有6家,江苏省论证评定的急诊护士培训试点基地的医院有2家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承担了江苏省首届“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同时注重与其他国家及地区合作,如上海创建了中医合作的急救人员培训中心,北京也正在创建与加拿大、香港合作的危急重症专科资格培训中心。

2.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正确价值观能使人产生持久的内在动力[2]。工作在急诊科的医务人员,承担着抢救生命的重任,在心理上要有为患者忠诚献身的高尚情操,珍视生命,对不同民族、种族、信仰、年龄性别、和社会地位的人都要平等对待[13]。充分启发护理人员的工作动力,行业树新风,教育大家在商品经济飞跃发展的新形势下,不忘奉献、不忘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2.3 护士语言素质及沟通能力培养:大多数急诊患者及家属都有急躁、焦虑、恐惧等心理,对护士的语言非常敏感,护士在抢救操作过程中说话的内容、声调、态度、表情对患者及家属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护士进行护患沟通技巧培训,加强护士语言修养和在紧急情况下恰当揣摩他人意图、把控和驾奴病人及他人的能力。使增强语言的逻辑性、准确性,用词恰当得体,语言表达清楚、亲切,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给患者和家属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交流气氛。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和过激的语言和行为,应耐心解释、安慰、体谅,以实际行动来感化他们,在特殊情况下医院“实行绿色通道”,对医患紧张的情况,护士首先要保持镇定,用恰当的语言向家属进行解释,对不同情况、不同的对象用最恰当的方式进行调节,使患者和家属都得到满意的答复;另一方面,在与患者交流时要掌握分寸,不要在患者面前埋怨、抱怨,所以语言素质的提高是减少急诊纠纷的一个重要方面[14]。

2.4 锻造稳定的心理素质:急诊面对突发及应急事件较多,而酗酒、吸毒、自杀、他杀及恶性事故就诊时本身就带有法律纠纷,面对这种情况,情绪稳定性差的护士可能心理准备不足,造成抢救工作忙而乱,直接影响抢救效率。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护士心理素质的敏感性训练,锻炼他们在应急情况下使实力、技术、心智、意志处于最佳状态;另一方面作为领导者应重视急诊护士的心理问题、加强关怀、合理安排护理人员、适当提高待遇,并通过制定一些确实可行的措施来减轻护士的压力,降低护士的疲劳程度,从而使抢救质量得到保证[15]。

2.5 加强法律和安全意识教育:法律在不断走向健全和成熟,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增强,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必然。然而目前急诊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却落后于形势,在执业中不注意自我保护,为此强化急诊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已成为护理管理者迫在眉睫的任务[16]。通过对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规范各种文件的书写,时刻绷紧护理安全这根弦,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明确患者的基本权利,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真正树立起保护患者就是保护自己的职业意识,有效地堵塞工作中的漏洞。

2.6 提高信息素质、自学能力及科研水平:信息素质是一种综合的、具有独特性的本质,是一个人通过培训能把信息资源应用到其工作中的能力。采用针对性讲授法、实例系统应用法、小组讨论法培养护士的信息素质[17-18]。为护士制定读书计划,指导他们有重点地阅读中外期刊和书籍,定期写小结;并逐渐培养他们在实践和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收集、整理资料,每年写1~2篇专业论文。同时加强对论文的质量把关,并提供必要的条件,鼓励他们大胆思维和创新。

2.7 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人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19],现代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现代的医患关系已经逐步发展为“共同参与型”,在急诊工作中,医务人员不能仅仅将患者看作是一个单纯的生物个体,而更应该将他们看作是具有丰富情感和社会属性的人,真正关怀、体谅和同情患者,如果患者由于疾病的痛苦而出现不礼貌或蛮横的行为,医护人员应理解[20]。急诊患者一般在急诊科停留的时间相对较短,医患之间没有充分的感情交流,缺乏心理上的沟通和相互信任的建立,彼此仅仅是治疗和被治疗的关系,因此,在急诊这种特殊的工作环境中更应注重对在职医护人员人文素质的教育。

综上所述,在当前倡导人性化护理的今天,急诊科护士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熟练的创造技能和丰富的护理经验,急诊胆识、应急意识,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水平、稳定的思想状况、高度的责任心、准确的判断力、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及敏感的信息素质。只有加强急诊科护士综合素质培养,才能提高急诊护理质量,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

[2] 裴少梓,包家明,赵燕.护士形象礼仪与患者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进修杂志,2007,22(16):1516-1517.

[3] 王宏哲.急诊护士的综合素质培养[J].医学信息,2010,23(10):316-317.

[4] 张利岩,高歌,王颖等.现代护理管理中如何提高人员与素质更新管理理念[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5):407-409.

[5] 张环英,张翠雁,卢秋香,等.急诊护士急救技能阶梯是培训的方法探讨[J].现代医院,2009,30(18):2186-2188.

[6] 王力,陈新怡,刘诗文,等,军队医院护士急救技能培训的探讨[J]。护理杂志,2007,24(6):98-99.

[7] 贾胜欣,吴景梅,张会然,等,体验式培训在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3):22-23.

[8] 许乐芬,王茂桂,陈慧,等,医护合作培训临床护士急救技能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48-149.

[9] 葛宝兰,常娜,杨海娥.情景模拟与案例分析在急诊分诊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09,9(9):17-19.

[10] 夏丽。实施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护士急救能力[J].护理管理杂志,2008,8(3):42-43.

[11] 廖全全,张文武,王立军,等,三为一体急救技能培训模式在社区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23(21):7-9.

[12] 沈洪,赵世峰庚炎.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自动体外除颤(AED)与除颤方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4):253-257.

[13] 李欧,壬重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7.

[14] 比古丽森,沈艳涛.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急诊患者职业素质培养的见解[J].健康必读杂志,2011,11(11):299.

[15] 陈丽花.急诊科护士倦怠现状的调查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3):561-562.

[16] 黄秀金,许萱荷.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防范医疗纠纷[J].广西医学,2003,25(10):2065.

[17] 刘雪松,詹洁,李冬梅等.急诊科护理人员信息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27(9):53-54.

[18] 周满英.基于现状调查探讨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素质[J].中医教育,2010,29(2):25-28.

篇6

【关键词】 急诊科; 护理纠纷;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0-0149-02

doi:10.14033/ki.cfmr.2015.30.077

急诊科属于高危科室,急诊护士是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不仅每天随时接诊各科危重患者,而且还要与各种各样患者及家属打交道,护理工作繁重、涉及面广、风险高、技术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极易发生护理纠纷,不仅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和切身利益,还对科室和医院的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因此,针对笔者所在科发生的护理纠纷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现报告如下。

1 护理纠纷分析

1.1 专业知识不扎实

急诊科护士普遍年轻化,急救经验不足,对危重患者病情评估不到位,致使在外出检查、护送住院的过程中,病情突发意外。急救技术不过硬,在碰到疑难静脉、小儿静脉穿刺时,一针见血成功率低,影响静脉用药,延误了抢救和治疗时机,同时因反复穿刺额外增加了患者躯体上的痛苦。病情观察不细致,没有风险意识,对烦躁、醉酒、老年患者未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易发生跌倒、坠床、压疮等意外伤害。

1.2 急救意识薄弱,心理素质差

急诊护士每天接触各种各样的急诊患者及家属,处于一种见怪不怪的状态,造成有的护士对急诊患者及家属态度冷漠,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缺乏耐心,解释不到位,未从患者及家属的角度出发,未体现“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的理念。遇到危重患者抢救时,低年资的护士心理素质差,心慌意乱,不知所措,影响患者的及时救治。

1.3 工作责任心不强,执行制度不严

护士责任心不强,工作不细心是发生护理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1],工作时思想不集中,凭印象做事,对实习生和到科内来轮转的新职工带教不到位,未严格执行医嘱查对制度、三查七对制度,造成无菌操作不严谨、加错药、漏推针、用药方法和剂量不准确。

1.4 缺乏有效的护患沟通

急诊科患者多、病情复杂、变化快、护士未能及时予以诊治,尤其在中夜班、节假日、交接班和输液高峰时间段。急诊科护患关系建立时间短,平时护士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各项治疗护理和抢救工作上,而忽略了与患者及家属的及时沟通,如对某些护理操作的注意事项,检查的目的和费用未及时解释清楚。

1.5 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

护士缺乏法律意识,导致发生护理纠纷时束手无策,不能沉着冷静,不注意自身保护,如需封存哪些原始资料及收集证据[2]。护士在上班期间,不注意言行举止,随意谈论患者的病情,侵犯了患者的隐私权和保密权。抢救患者时,需医生完成的治疗及操作,护士不应承担。如果出现越权代劳行为,一旦发生纠纷,责任全在护士,这点护士要引起重视。

2 对策

2.1 加强专科培训

每季度考核急救基础知识,选派年轻护士到麻醉科练习气管插管术,到心电图室学习相关知识,到小儿输液室锻炼静脉穿刺技术。对常用的心肺复苏、除颤术、呼吸机、输液泵、微泵、洗胃等急救技术进行系统的培训。笔者所在科选具有N3级别的护士,分别对N1、N2级别的护士进行培训,要求理论明确,操作规范,最后由护士长进行达标考核。急救技能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最紧密的,不仅要求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为指导,还要有娴熟的操作技术相配合,为使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实用性和超前性,笔者所在科针对每月的个案查房和业务知识来进行培训,摒弃了过去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而是先在报告厅听主讲人把培训内容制作成电脑PPT,以幻灯片的播放形式先予以讲解,然后再到抢救室进行现场模拟场景操作,培训方式更灵活、具体、实用,使护士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在晨会和质量分析会上,请有经验的护士现身说法,总结历年来救治患者的经验,做好传、帮、带,分析不良事件的原因和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认真学习“危重患者的院内安全转运”,“防范意外事件的护理预案”,教导护士掌握哪类患者易发生跌倒、压疮、坠床等意外事件,并完善相关措施,如设置防坠床,防压疮床头提示卡,科学评估存在的和浅在的护理风险,并如实地告知患者及家属,履行签字手续,杜绝护理安全工作中的薄弱环节[3]。

2.2 急救意识的培养,锻炼应急能力

科室规定听到120救护车接来急诊患者时,护士要主动推车出去迎接,并及时通知医生,在医生未到之前,要求护士视病情及时为患者吸氧、吸痰,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通知心电图医生,备好抢救器材和药品,为医嘱的实施和患者的抢救赢得宝贵时间。要求急救物品准备完好率达100%,护士要熟知急救物品的放置和专科抢救程序[4]。对于年轻护士,在基本技能过硬的基础上,强化专科技术训练,增强急诊应变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护理的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

2.3 强化责任意识,严格落实制度

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良好职业道德,强化护士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以谨慎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言行举止要谨慎,护理操作要规范。从思想、观念和行动上做到处处为患者着想,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5]。尊重和维护患者的正当权益,严格执行抢救工作制度、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交接班制度是保证患者医疗、护理安全行之有效的制度。输液操作前、中、后,护士要认真做好三查七对,并在静脉点滴单上签上执行时间和护士姓名,每日质控静脉点滴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于带教工作,每班落实到人,责任到人,保证护理质量安全。

2.4 有效沟通

护理人员能够感知、理解、同情患者,学会换位思考。急诊护士应注重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合理运用礼貌性、解释性和安慰性语言[6]。护士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交流时,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掌握非语言沟通技巧,如注意倾听,温和的态度及镇静,自信的眼神与娴熟的动作,给患者以安全感、亲切感和信任感,以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7]。提高自身素质,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应变能力,娴熟的抢救技术,敏锐的洞察力,在第一时间给予患者最佳的救治。由于患者停留时间短,护士在为患者进行治疗及护理操作时,能及时主动讲解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以及有关疾病的认识、用药,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让患者对病情,治疗,费用做到三明白。

2.5 增强法律意识,做好自我保护

护士必须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法制观念,了解法律、法规对护理责任义务的要求。一是增强护士“法律意识”,用法律,法规规范护士的职业行为。二是增强护士“责任”意识,用审慎、慎独精神约束自己的言行[8]。因此,在诊疗护理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与护士有关的法律知识有所掌握,护士从实际案例的分析中吸取教训,提高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9]。

急诊科纠纷重在预防,因此护理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以优质的服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术服务于患者。同时应使各级护理人员明确职责,严格遵守各项制度和操作规程,树立“患者第一、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观念,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同时医院管理者应对患者实行人性化服务,对护士实行人性化管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才能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霞.急诊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工企医刊,2005,18(1):83-84.

[2]李雪妹,叶翠玲,卢慧娴,等.强化法律意识防范护理纠纷[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3,9(18):163.

[3]吴爱球,赵红,马碧云,等.急救护理技能训练模式的探讨[J].现代护理,2002,8(5):384.

[4]陈泽萍,陈楚君.现代急诊护理管理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4):10-11.

[5]王洁霞.急诊科护理纠纷和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7):72.

[6]张彩霞.谈急诊科护患沟通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1):160.

[7]王爱玲,李春红,张新连.急诊危重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4):411.

[8]李加宁,宋雁宾.护理风险防范措施与护理质量改进[J].现代护理,2004,10(3):243.

篇7

资料与方法

一般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09年度的院前急救病例和该年度120出诊日报表,将疾病分为脑血管病、交通伤、中毒、心血管病、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等8类,对诊断不明确的列为其他类。列表统计分析,找出各有关数据变化规律,并得出结果。

患者年龄、性别情况:5831例病例中男3253例,女2477例。院前急救病种排在前5位的为交通伤、脑血管病、意外伤、心血管病、中毒。在车祸中死亡的75%为青少年。受伤部位以颅脑外伤、四肢外伤、多发伤多见。院前急救患者死因构成比与死因例数构成比,心血管疾病31%,交通伤25%,中毒11%,脑血管疾病20%,意外伤7%,自杀2%,消化道出血3%,其他1%。

结果

职业防护调查:急诊科的护理人员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职业安全危害因素的影响。现对急诊护理人员职业防护调查如下:①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随机调查。发出调查表25份,回收25份,回收率100%。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护士对防护知识的来源、职业暴露的经历、职业暴露后是否得到处理。调查对象学历的构成比,本科学历2例(8%);大专学历10例(40%);中专学历13例(52%)。在医院工作工龄构成比,1~5年20例(80%);6~9年3例(12%);>10年2例(8%)。

防护知识来源:护士对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相关信息来源于学校占136%,来源于工作经验占635%,来源于医院培训占129%。认为需要参加相关知识培训的占958%,可有可无的占42%。

职业暴露经历:护理人员中曾被针刺伤的占96%,被化学消毒剂损伤的占167%,因接触患者血液、体液造成损伤的占104%,由于工作紧张、轮班、心理压力超负荷等因素引起的心理性损伤占437%。

职业暴露处理:职业暴露后,667%的护士在受伤后及时处理,333%的护士不能肯定做到或做不到。

对策

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增强护士防护意识,推行普及性(标准)预防教育,树立全面性防护的管理理念。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当护理人员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和分泌物时必须严格戴手套,操作完毕,脱手套后立即洗手,当手部皮肤有破损时要戴双层手套。由于急诊科抢救患者的不定时,要求每位急诊科护士口袋中时刻准备一双大小适宜的橡胶手套,以便随时使用。如果不慎被利器所伤,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伤口,并同时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反复冲洗伤口后用3%的碘伏进行消毒,然后贴上无菌敷料保护伤口。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预防血液、体液的喷溅,护士必须衣、帽、鞋穿戴整齐,进行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的操作时应当佩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护目镜、穿隔离衣。口罩应正确佩戴和消毒。若接触严密隔离的患者,应立即更换。根据患者病情和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正确使用隔离衣或一次性围裙和护目镜。

调节护士心理,加强心理素质和业务技能的训练,提高对应急环境的反应能力,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证足够地睡眠和休息,合理补充营养,增强人体免疫力,以最佳心理状态投身于护理工作,减少危害发生。

医院应建立职工职业暴露档案,定期健康检查,预先进行疫苗接种,确保机体对致病因子的免疫力。职业暴露后上报管理部门追踪观察和处理,把急诊科护士的伤害减少到最小。

讨论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原体感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病原体感染的情况。急诊护士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如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心理社会性危害等),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在急救护理操作过程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严重威胁着护士的身心健康。从统计资料来看,我市院前死因排在前5位的是心血管疾病、交通伤、中毒、脑血管疾病、意外伤。护理人员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往往由于意识不强及患方诊疗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其职业安全受到危害。急诊科是医院工作的前沿,急诊科的护理人员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职业安全危害因素的影响而伤及身心健康,职业感染几率高。因此,增强工作中的职业防护意识,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可以有效地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保证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罗洪,余筱.美国医护人员被锐器伤害的有关护理法规[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78.

2张帆,周密,孙玉卿.防护措施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程度的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1,5(1):36.

篇8

1相关因素分析

1.1与护理人员有关

1.1.1 服务意识差:良好的沟通能最大限度地保持护患关系和谐;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差,忙于应付各项处置,导致护患沟通较少,对患者的询问缺乏耐心,解释不全或语言生硬,不能充分换位思考,体察患者的疾苦,因得不到患者的满意易引发护理纠纷。

1.1.2违反护理常规:缺乏严谨的工作作风及责任心,应有自己完成的工作交给护生做,缺乏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情感和同情心。未按常规要求进行操作如:无菌观念不严,未执行“三查七对”,因时间紧急,缩减操作步骤,对用药及治疗效果未及时观察,不能为医疗提供动态信息,从而延误治疗。

护理人员操作技术不精,甚至在抢救患者时不能正确使用抢救器械,给患者造成痛苦,对无经济担保的患者不积极实行治疗等,以致延误治疗或错过抢救的大好时机,引发纠纷。

1.1.3急诊救护应对能力差:急诊患者大多病情复杂、凶险、病情变化快,就医时间短。部分护理人员操作技术掌握欠熟练,不能及时为患者实施救护,使操作时间延长,救护不连贯,患者或家属抓住细节问题产生质疑,引发纠纷。

1.1.4医护人员配合不好:当患者病情急变或面临较多患者时,医护人员自身缺乏必要的配合,或因存在认识上的分歧而故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面对患者及家属时语言欠考虑,甚至在患者面前搬弄是非,易导致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矛盾,埋下护士与患者纠纷隐患。

1.1.5搬运中出现差错:在院前救护及院内转送、检查过程中,对患者病情缺乏预见性的判断,忽视当前病情与的关系,一味追求速度,动作粗暴或盲目听信家属要求,给予转送病房或转院,造成因改变引起患者病情恶化,引发护患纠纷。

1.1.6护理文书不健全:护理文书记录患者详细的治疗护理措施,既是对患者病情变化及用药的纪录也是护理人员实施措施的证明。如果纪录不规范或前后有出入,一旦患者病情发生逆变则成为产生纠纷的因素。

1.2与患者相关

1.2.1缺乏医学相关知识:对紧急情况缺乏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医学相关知识,患者及家属过于紧张及焦虑,相对病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没有正确地认识,自认为实施了某种救护,相应地可达到某种效果,把不良后果完全归咎于医护人员的不尽职尽责,与护理人员发生冲突、争吵!引发纠纷。

1.2.2患者不配合,不遵守医院规章制度不执行治疗及护理方案。未经护理人员的许可,擅自改变,自调输液速度,甚至离开观察病房等,一旦发生意外,即已引起冲突。

1.2.3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随着医学科学知识的普及,患者自我价值观念增强,对护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现象,希望有明确地解释说法,若护理人员忙于其他工作或面临较多患者,便满腹牢骚与护理人员发生争执。

1.2.4期望值过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转归认识不正确,对护理人员期望值过高,盲目认为奇迹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旦病情恶化甚至死亡.难以接受现实而大肆吵闹甚至殴打医务人员。

1.2.5不良心理反应:有些患者出于不良心理拒交抢救费用,无端提出过分要求,态度蛮横,护理人员稍有微辞便借题发挥,无理取闹,甚至捏造事实,毁坏护理人员形象,影响医院声誉,严重影响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1.3其他相关因素

1.3.1医疗设备及急救物品:急救设备陈旧,一旦设备在抢救过程中失灵,多对患者造成意外损害则引发争议,遇到大型抢救及突发事件医院规模有限,急救物品不能充分供给及有效补充,成为引发纠纷不可忽视的因素。

1.3.2人员安排欠合理:急诊科的护理人员过于年轻化,缺乏临床经验及紧急救护能力,患者及家属极易产生对当班护理人员的不满导致矛盾发生。

1.3.3不可抗力因素:疾病的转归,特殊体质及不可预测的意外,易造成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情绪失控.引发纠纷:

2防范措施

2.1与护理人员相关

2.1.1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使每一位护理人员从思想观念上和行动上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程护理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优质、方便、快捷、满意的服务,护士应以同感之心,处处理解关心患者,耐心解释。平等对待患者,尊重患者的权利,维护患者的人格、尊严,理解包容患者的心理、语言、个性、习惯,在维护患者自尊的基础上,构建新型和谐的护患关系。从内心关爱患者,语言和蔼、态度诚恳,及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对于存在的分歧及患者的不满善于理解及容忍。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患者,表达对患者的尊重,满足患者的个体化要求,减少护患矛盾和避免护患纠纷。

2.1.2加强技术培训,急诊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危急,护理人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准确有效的救护。急诊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还必须具备精湛、熟练的操作技术,必须努力学习掌握先进的医疗救护知识及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快速的记忆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以高水平的业务能力及技术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为患者提供安全、准确、有效的技术服务,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减少护患纠纷。

2.1.3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医疗行业是救死扶伤的行业,如果不能保证其安全性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加强法制观念及安全意识强化无菌观念.严格“三查七对”及时纪录救护、用药情况,谨慎执行口头医嘱,注意沟通及时发现隐患并妥善处理,以严谨的态度、充沛的精力、默契的配合投入到工作中去,对危重患者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反馈给值班医生,切不可擅自处理,抢救危重患者时对医生的口头医嘱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执行并及时做好记录。

2.1.4注重护患沟通:和谐的护患关系是开展工作的有力保障。语言使用要恰当,不要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在护患沟通过程中,常发生由于过多地使用专业术语而产生概念上的误解或不被理解.影响护患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注意护理工作中的语言艺术,在和患者交流的过程中,注意语言的艺术效果和眼务态度,不要对患者态度冷淡和不理不睬,不要说不负责任和不确定的话,不属于护士解释的范围应该请主治医师解释,避免造成患者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工作中要积极、适时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为了达到较好的沟通效果,护士要给患者一个良好的印象,因人因时进行沟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沟通,从患者的立场出发,去理解认识他们,取的患者及家属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有利于减少纠纷的发生。

2.2与患者相关

2.2.1换位思考、积极配合、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学会换位思考,理解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各项治疗操作,遵守有关的规章制度,尊重护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不擅自行事,有特殊要求和想法应及时与护理人员进行沟通=患者及家属应端正对疾病的态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应对能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在无知、茫然的情况下无理取闹。

2.2.2对分歧寻求合理途径,一旦面临因意见分歧产生纠纷,能沉着面对,寻求院方的支持,协调各方关系,找到正确、合理、有效地解决途径,既解决了问题,又不至于矛盾激化。

3讨论

篇9

【关键词】急诊输液; 健康宣教;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345-02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的就医观念及就医时的需求与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不仅要求就诊时得到疾病的治疗,更希望得到相关知识的指导。而随着护理观念的更新,健康宣教已成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始终[1]。急诊输液室是医院的窗口, 其患者发病急,病种复杂,流动性大,年龄跨度大等特点[2]。长期以来,对急诊输液病人的健康宣教一直是医院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急诊护士在思想上缺乏认识,总认为输液患者太多,对输液患者只是输液操作前的“大小便准备”及操作后的“不要乱动”。若实施健康宣教,不仅加大了工作量,而且增加了工作负担[3]。因此如何能合理高效地做好急诊输液病人的健康宣教是急诊护理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我院急诊科近半年(秋冬季)来对日班急诊输液患者加强健康宣教,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行http:///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缓解患者及家属紧张、焦虑、恐惧、烦躁的不良情绪,使患者了解更多的医疗护理知识,常用药作用及不良反应,积极配合治疗。减少了各种药物不良反应及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达到了减少患者投诉率,提高急诊满意度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急诊每日的输液患者在100人次以上,高峰时可达200人次。根据近半年(秋冬季)来统计,婴幼儿占30-40%,青少年占20-35%,老年人(60岁以上)占25%~45%。其中发热占15%左右,上呼吸道感染占40%左右,老年慢性病占35%左右,其他疾病占10%左右。

2急诊患者健康宣教的要点

2.1文化层次差异性:由于急诊患者来处不同的社会阶层,文化程度及背景不同,因此护士在接受执行单时最好能看一下病历。健康宣教时内容要注意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因人施教。

2.2语言通俗化:健康宣教应通俗易懂,易于接受。首次接受输液治疗的患者以入诊原因的问题为主而进行宣教。如用药不良反应及输液的注意事项等。宣教过程中尽量少用或尽量不用医学术语,遇到必须使用医学术语时,要用简单明了的用语,并辅以相应解释,使健康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2.3不失时机,贯穿其中:急诊患者的输液观察期短,急病症缓解即可出院,护士要将宣教内容贯穿到护理技术操作中,随时随地的进行健康宣教,切忌将所需的宣教内容一次性的说完全,让患者感到漫无边际,不知所措。每次操作可宣教一个内容,要耐心有礼貌地解释,直到患者接受明白为止,接着才可讲解另一个宣教。使患者有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3急诊患者健康宣教的内容

3.1输液前请患者排空大小便,取舒适卧位。婴儿的话要先检查并更换好纸尿裤。行动不方便者可准备好尿壶或便盆及屏风。嘱大家自觉保持环境清洁。

3.2静脉血管的选择及输液滴速:静脉较细可搓一搓手背或用温热毛巾局部热敷使血管充盈,注意调节好水温,防温度过高造成烫伤。告诉患者及家属输液过程中不能自行调节已调好的输液速度。因为滴速过快会造成不利因素,过慢会影响药物疗效。

如发生液体不滴或滴速过快过慢,需及时告诉您就近的护士。无人时请患者或家属按铃通知。特殊用药需快滴或慢滴时会另行告知。

3.3请患者或家属留意输液瓶中的液体,快滴完时通知您就近的护士或按铃叫,,如未能及时赶到,可先将输液调节器关掉,短时间内也会进入空气,少许的回血也不会堵塞针头,切不可自行更换液体或拔针。如发现输液瓶内有结晶或混浊及絮状物时请立即输液调节器并按铃通知护士。

3.3指导患者做好自我病情的观察,注意有无出现相差的输液不良反应,如输液过程中出现的心慌,憋气,寒战,高热,局部皮下血肿或组织水肿,皮肤过敏等情况要立即关闭输液调节器马上按铃通知护士。

3.4在保证输液针头固定好不滑出的同时,可适当活动一下肢体,改变,解大小便,以防过度劳累。婴幼儿应适当用夹板固定防脱针,并经常用表扬鼓励的语气。

3.5输液后的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拔针后用大拇指按血管走向按压针眼5分钟左右,至针眼局部无渗血为止。如局部肿胀起包,一般会自行吸收,要6小时后才用温热毛巾热敷,或用薄土豆片局部外敷。不宜拔针后马上热敷,以免加重局部渗血。输液后请勿马上起身或变换,以防意外发生。请注意观察是否会出现输液后静脉从或药物不良反应。输液性静脉炎一般是在输液拔针后48小时出现的。表现为沿静脉走行突然发生红肿、灼热、疼痛或压痛,出现条索状物或硬结。急性期后,条索状物变硬,局部皮肤色素沉着。 如出现应立即回医院处理。

4结论

急诊室的静脉输液是抢救或临床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急诊护理工作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操作。护士及时做好输液前、中、后的宣教工作,减少了各种药物不良反应及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达到了减少患者投诉率,提高急诊满意度的效果。对提高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雷红丽、王伟洁.门诊开展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实用护理杂志,2010,16(12):45 46.

篇10

【关键词】  心理干预;院前急救人员;心理健康

effect of mental intervention on level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for pre-hospital rescuer

xu dong-ning,hong chu-yun,tang jin-he.no.3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nan university,zhuhai 519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ental interv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of pre-hospital rescuers.methods the psychologic status of forty-five pre-hospital rescuers from three general hospitals were investigated by symptom checklist,and it was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enforcing the mental and behavior intervention study,to base on the measure consequence.results the results about positive items of symptom checklist after enforcing the intervention study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p<0.05),especially about body symptoms,compulsion,anxiety,depression,dread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conclusion re-hospital rescuers may be have more healthy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be improved when they have been in a state of negative emotionality by general mental intervention.

[key words] mental intervention;pre-hospital rescuers;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随着现代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应对突发意外伤害事件及疫情逐年增多,对人类社会及生命构成很大威胁。院前急救是现代急救医疗体系的首要环节,院前急救人员在抢救急危重患者生命、应对灾害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院前急救具有社会性、随机性、紧急性、流动性、急救环境条件差、病种多样复杂、体力强度大的特点[1]。各类突发急救事件决定了急救工作的高强度和高压力性,这些因素都会给急救人员身心带来一定的影响。有调查显示: 院前急救护士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本研究对院前急救人员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以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以探讨心理健康干预措施的方法和效果,以期为院前急救人员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珠海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从事院前急救工作1年以上的急救医师(士)、护士,共45名,年龄21~46岁,平均(28.2±6.3)岁;性别构成:男24名(53.3%),女21名(46.7%);学历:中专10名(22.2%),大专23名(51.1%),本科12名(26.7%);职称:初级23名(51.1%),中级21名(46.7%),高级1名(2.2%)。

1.2 方法

1.2.1 心理状况调查 调查问卷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3],该量表包括九项症状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共90个条目,按1~5级评分,分数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被调查人员于2008年12月进行心理状况评定后,给予综合的心理干预措施,于2009年6月再次评定,两次测试评定前使用统一指导语,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主观感受自我评定,发放问卷时简单说明测试的目的和意义,以取得支持和合作,调查者独立完成问卷后收回。共发放问卷90份,收回有效问卷90份,合格率100%。根据院前急救人员的测评结果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与行为方式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况。

1.2.2 心理干预方法 具体干预方法如下:(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采取讲座,观看心理卫生知识科教片等方式,使院前急救人员掌握心理危机自我调节的技巧,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2)心理训练。① 开展情景模拟训练,设置模拟救护现场进行实战应急演练;参与和观摩多部门联合举办的应急救援演习,使急救人员接受心理考验,以达到在高度紧张,危险的情况下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提高急救人员应对危机事件的心理承受和防御能力。②开展团队精神训练,协调好医护关系,通过集体活动加深相互了解,共同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工作环境,培养集体荣誉感,同事间建立轻松、幽默的人际关系能有效地缓冲心理压力。③开展沟通能力和体能训练,鼓励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增进社会交往,增强沟通能力,提高自信心。组织娱乐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放松身心。(3)急救技能训练,强化急救技能训练和规范岗前培训,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和现场急救技术配合培训,提高现场救护能力,缓解由于能力和知识的缺乏所引起的心理上的紧张和恐慌感,随时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情绪。(4)建立心理咨询平台,通过心理专家面对面或电话咨询等方法给予应对方式的指导,寻求心理帮助。心理医生主动了解院前急救人员的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体心理辅导及个体心理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及时缓解心理困惑。(5)心理支持,深入了解院前急救人员面临的压力,引导其正确对待压力,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提供社会、家庭、同事多方面的心理支持,增强其社会适应性。(6)成立由管理者、心理专家和业务骨干组成的心理干预小组,制定心理危机预案。掌握急救人员的心理问题,及时或定期分析急救人员的心理情况,一旦发现情绪障碍,即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急救团队的凝聚力和应急作战能力。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数据以(x±s)表示,数据进行t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院前急救人员scl-90因子分及阳性项目数和国内常模比较 见表1。调查结果表明,干预前院前急救人员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六项因子分及阳性项目数与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心理干预后急救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见表2。通过心理干预,院前急救人员的阳性项目数和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的得分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说明心理干预后急救人员的心理状况有明显改善。

3 讨论

院前急救是现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疗卫生工作的最前沿,承担着各种意外伤害事件的现场医疗紧急救援任务。院前与院内急救在空间、地点、人员、目的、要求以及诊治手法上有很大的不同,院前急救人员要具备现场急救应急反应能力,专业性强,责任大,风险高。特殊的工作环境,超负荷的劳动强度和社会对医疗行业要求的不断提高,使院前急救人员在多样应激工作作用下,造成了应激反应发生率增高和程度增强,产生的躯体疾病及负性情绪比率增加[4]。本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前院前急救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尤其表现在阳性项目数和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方面比较突出。分析院前急救人员心理健康下降的原因,除与急救工作人员工作紧张程度,工作满意感和应对能力三方面因素影响心理健康状况外[5],还与以下因素有关,心理卫生知识缺乏,被调查人员只有45%参加过心理卫生知识培训,而55%的人员没有接受过相关知识辅导。由于职能部门没有开设“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多数院前急救人员未能接受过心理卫生知识的专门培训,一旦在工作中受挫或抢救现场目睹一些伤亡惨状及受到惊吓后,不会应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进行自我调节,形成心理应激障碍,造成身心疲惫。平时对危机的意识淡薄,应对突发事件心理准备不足,以至于当面对突发事件时容易产生心理紧张甚至恐惧。缺乏系统的岗前培训和定期开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模拟演练,对灾害的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的安全防护知识没进行针对性辅导,当遇到现场的火灾、洪水、台风、化学毒气、倒塌物、爆炸物、疫情等险情时,急救人员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面对复杂场面,容易产生不良心理反应,影响情绪和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心理救援、灾难技术培训、成批抢救流程等是影响急诊护士应对灾害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因素,应重视灾害时急救技术培训和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提高护士应对灾害救援的心理素质[6]。表1 干预前院前急救人员scl-90症状因子及阳性项目与国内常模比较表2 心理干预前后结果比较院前急救人员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现场救治的医疗护理质量,进而影响患者进一步的治疗和社会心理康复[7]。本研究采用了综合心理干预的方法,对院前急救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等多种心理干预措施,结果表明,实施心理干预措施后,院前急救人员scl-90多项因子分及阳性项目数显著低于心理干预前(p<0.05),显示经过一段时间系统的心理干预后,急救人员的负性情绪明显降低。提示实施综合的心理干预措施,使院前急救人员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加强急救人员的技术与心理储备,能够有效地改善院前急救人员的负性情绪,降低其心理应激水平,对院前急救人员心理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6.

2 庞爱华.院前急救护士心理状况调查分析.护理研究,2006,20(1):211.

3 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26.

4 李风华.院前急救护士心身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3):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