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法处罚实施条例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通安全法处罚实施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交通安全法处罚实施条例

篇1

为贯彻落实“10.27”中南片区集中整治“三超一疲劳”专项行动座谈会议精神,全力推动中南地区集中整治超速行驶、客车超员、货车超载、疲劳驾驶专项行动的扎实有效开展,我大队结合辖区现有条件制定如下方案:工作重点:工作重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对本辖区客运企业的整治,督促、指导客运企业和场站建立交通安全隐患自查自纠制度,加强日常自检自查,强化行业自律。

一、组织领导

大队成立整治“三超一疲劳”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大队负责人任领导小组组长,大队副大队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人兼任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

二、工作措施

(一)整治超速违法行为

1、检查客运车辆上是否标明速度限制、核载人数、行驶区间和举报电话。

2、组织对限速标志全面进行排查,对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或事故多发的路段,设置明显的限速和提醒标志。

(二)整治客车超员违法行为

1、严把辖区内省道车辆,对卧铺客车、长途客车、旅游包车、校车逢车必查。

2、调整勤务部署,加强夜间、节假日等超员违法行为高发时段的巡逻检查,主副班结合,保证24小时巡逻,白天见警车,晚上见警灯。

3、对同一客运企业的车辆有两次以上超员违法行为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对企业主要负责人、主管安全和经营的企业负责人、部门负责人以及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处罚

(三)整治货车超载违法行为

1、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治超政策等,处理、处罚货车超载违法行为;

2、对现场查处的违法超载驾驶人累积超过12分的,扣留驾驶证;

3、对超限超载车辆,消除违法行为后放行。

(四)整治长途客车疲劳驾驶违法行为情况。依托省际交通安全服务站和临时执勤站点,加强对跨省长途客运车辆特别是卧铺客车、旅游包车的检查。

(五)加强对客运车辆违法行为整治的情况。

1、对外省区、外地市客运车辆和驾驶人的交通违法处罚一起、转递一起。

2、督促客运企业完善制度,要求驾驶人必须履行告知义务,在发车前主动向乘客告知安全注意事项,并欢迎乘客对自己的驾驶行为进行监督。

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大队组织民警深入分包辖区进行宣传,提高广大司机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采取刷写标语、办板报、挂横幅、散发宣传材料,以及沿公路建筑物、墙面刷写标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规。

篇2

2013年1月30日,公安部通报:截至2012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4亿辆,汽车保有量1.2亿辆,年增长1510万辆。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对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周期的规定,就1.2亿辆汽车而言,全国每年要有数千万辆汽车需要接受安全技术检验。《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三条规定:“对机动车的安全技术检验实行社会化。”《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十五条规定:“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由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实施。”可以说,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以下简称安检机构)落实机动车安全检验的质量和效果,对保障数以亿计的机动车安全性能处于良好状态有重要影响。安检机构落实规范检验与服务群众的水平,也是对政府部门监管举措的考验。提高我国机动车安全检验监管水平,督促安检机构严格规范落实检验,提升公众满意度,势在必行。

一、我国个别安检机构落实机动车安全检验存在的问题

(一)不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检验,致使检验流于形式

个别安检机构存在降低检验标准,操作规范性差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减少检验项目,主要集中于人工检验的外观、底盘、底盘动态、路试等检验项目;二是引车员线内检测时不按规范操作或降低检验标准;三是篡改、伪造检验数据或结果等。

(二)为牟利而故意刁难群众,服务意识差

机动车检验实行社会化,安检机构经营主体一般为追逐经济效益的企业,为了牟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在政府部门疏于监管的情况下,安检机构存在故意刁难群众,向群众变相征收调修费等现象。甚至出现内外勾结的非法中介,以保过的方式向群众多收费。另外,个别安检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处于强势地位,工作人员态度蛮横、服务意识差,给群众带来极大不满。

(三)安检机构规划布局不合理,为群众带来极大不便

安检机构规划布局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检验机构数量不足或过量、地理位置不合理等。这是为群众带来极大不便的问题,同时也是原因。一方面表现在验车占用了群众过多的时间和资源,如长时间排队、长距离驱车等;另一方面表现在检验机构数量不足容易导致竞争不充分,进而导致为牟利而故意刁难群众,服务意识差;检验机构数量过多容易导致恶性竞争,进而导致降低检验标准,使检验流于形式。

二、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

根据西方制度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以及“理性经济人”原理 得出,人、组织、机构在经济利益方面都是理性的,都追逐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完善的监管机制是任何制度良好运行的前提条件。我国个别安检机构开展机动车安全检验业务出现以上诸多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监管不力。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制约,安检机构在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驱动下,以上行为也就顺理成章。因此,解决以上问题,根本措施是加强对安检机构的监管。

三、国外加强机动车检验机构监管的路径

根据国外机动车安全检验相关法律法规,梳理机动车检验整体制度框架得出,国外加强检验机构监管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一是法律法规层面,对于检验机构违法处罚、检验员资格管理等的明确规定;二是质量管理方面,强调通过第三方认证的方式加强检验机构自我监督,执行国际质量管理相关标准。

(一)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对检验机构的违法处罚,便于操作执行

法律法规分类界定检验机构的违法行为,量化处罚标准,为监管部门采取处罚措施提供依据和支撑,在制度设计上便于操作执行。如美国夏威夷州地方法规将检验机构违法行为划分为轻微、较重、严重三类 ,并且明确了各类违法行为的处罚标准 。我国台湾车检相关法律也有类似规定,将检验机构违法行为和处罚标准进行细化。

(二)加强检验员资质管理,作为加强检验机构监管的有力补充

首先在检验员资质审批条件方面,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均对检验员专业背景有较高的要求,如美国夏威夷州规定检验员必须具有一年以上的机械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经历,以及具有两年以上的汽车维修保养相关工作经历;欧盟规定检验员必须具有机动车机械和技术中级以上资格,具有足够的机动车技术专业知识等。其次,在日常监督管理方面,将检验员资质管理作为强化检验机构监管的重要方面。如果检验员涉嫌违法,则按照相应的标准予以处罚,主要体现在对检验员资质的暂停或吊销。这样,检验员处于理性考虑,在需要承担巨大违法成本的前提下,违法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得到遏制。

(三)将机动车检验纳入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检验机构自我监管

欧盟将机动车安全检验纳入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机动车安全检验协会和欧盟认可合作组织推动执行EN ISO 9002《质量体系—生产、装配和服务的质量认证规范》、ISO/IEC 17020《检查机构认可准则》两个标准,目的一是为了提高检验机构信任度,保证检验质量。二是为了推动各国之间进行相互检验(类似于我国的委托检验)的互认,推进一体化进程。在对安全检验机构监管方面引入第三方认证组织,强化了政府、社会力量对安检机构的全方位监督约束,增强了检验机构自我监督约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提高我国机动车安全检验监管水平的对策

在我国机动车安全检验实行社会化的语境下,参照国外相关经验,探索提高我国监管水平的有效路径,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对安检机构实行分级管理,明确界定违法行为,量化处罚标准

首先在资质认证方面,针对不同的基础设施状况、检验车型、检验能力,批准不同的检验资质,核准相应日均最大检验量。其次在日常监管方面,通过行政规章明确界定检验机构违法行为,按照情节严重程度划分不同层级,量化处罚标准,为监管部门或执法部门采取处罚措施提供合理依据,加大检验机构违法成本,督促其严格规范按照标注检验。

(二)提高检验员专业化水平,加强对检验员监管

首先要提高检验员专业化水平,在资质审批方面,针对 检验车型要求其具有相应的专业背景或工作经历。其次在日常监管方面,规定每辆车的每项检验项目能够追踪到具体的检验员,明确检验员身份,便于采取针对检验员的处罚措施。另外,将对检验员资质的处罚与查处检验机构违法行为挂钩,即处罚检验机构的同时,处罚相关检验员,两者互为补充。

(三)探索检验机构执行质量管理相关国际标准,将机动车安全检验纳入质量管理体系

探索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等社会力量加入对安检机构监管的队伍,通过质量管理认证,敦促检验机构加强自我监管,提高检验质量。同时提高安检机构的社会知名度与认可度,增加业务量。充分发挥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证监督的作用,推动《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GB27025-2008等标准的有效落实执行,提高检测数据及结果的准确性,促进机动车安全检验的公正与规范。

注释:

公共选择理论、“理性经济人”原理,均属于制度经济学范畴。理论核心是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智的,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盲从,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其行为是理性的.在经济活动中,主体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轻微违法行为包括:未正确完成检验记录、未保持检验区域安全卫生、未安全妥善保存检验合格标志等;较重违法行为包括:检验设备技术状态不良、没有雇佣有资质的检验员、检验完毕后没保存检验记录副本一年等;严重违法行为包括:未购买公众责任保险、未按照法律规定检验、未经授权核发检验合格标志等.

处罚标准分为:半年内发生两起轻微违法行为,暂停资质30天;发生一起较重违法行为,暂停资质30天;半年内发生三起轻微违法行为,暂停资质60天;一年内发生两起较重违法行为,暂停资质90天等.

参考文献:

[1]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科斯,诺斯,等.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篇3

第二条本规则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电动自行车的销售、登记上牌和通行管理。

第三条本规则所称电动自行车。具有两个车轮,能实现人力骑行、电动或者电助动功能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自行车。

第四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和通行管理工作。

对电动自行车质量实施监督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公布本市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合格目录。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电动自行车市场销售实施监督管理。

环境保护、城市管理、财政、物价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电动自行车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本市实行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合格目录管理制度。

向社会公布并适时予以更新,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会同工商行政管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等部门根据国家标准编制本市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合格目录。实行动态管理。

本市销售电动自行车的生产者或者其授权的销售者持生产者营业执照、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法定质检机构出具的车辆检验报告、企业售后服务制度、电动自行车产品照片及相关技术数据等资料向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纳入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合格目录。

对符合国家标准的纳入合格目录,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组织工商行政管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等部门和有关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具体规则由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六条电动自行车管理的工作经费。经财政部门审核纳入相关部门年度财政预算。

第七条电动自行车销售者应当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销售场所醒目位置公示现行有效的本市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合格目录,并向消费者说明其购买的电动自行车是否能够在本市登记上牌。

或者因销售者未向消费者说明,消费者购买了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导致消费者购买的电动自行车不能够在本市登记上牌的消费者有权要求销售者退货或者更换纳入目录的电动自行车。销售者不退货或者不予更换的消费者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投诉。

第八条鼓励电动自行车生产者和销售者采取以旧换新等方式回收废旧电动自行车。

回收的废铅酸蓄电池应当由具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处理。铅酸蓄电池生产者、销售者应当采取以旧换新等方式回收电动自行车废铅酸蓄电池。

第九条本市实行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制度。登记上牌的电动自行车应当是纳入本市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合格目录的产品。

不得上道路行驶。未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并领取相关牌证的电动自行车。

领有外地牌证的电动自行车未经本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不得在本市道路上行驶。

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的具体规则由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将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的条件、程序、收费标准、需提交的材料和申请表示范文本等向社会公布。为市民办理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提供便利服务。

第十一条电动自行车车辆所有人应当自车辆购买之日起30日内。并现场交验车辆:

(一)车辆所有人合法身份证明;

(二)购车发票或者其他车辆合法来历证明;

(三)车辆整车出厂合格证明。

应当当日予以登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申请材料齐全且纳入登记上牌合格目录的电动自行车。核发登记证、行驶证和号牌;不予登记的应当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电动自行车行驶证、号牌灭失、丢失、损毁的车辆所有人应当持本人身份证明向原登记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补领或者换领。

第十三条鼓励电动自行车生产者、销售者、所有人为电动自行车投保意外伤害和第三者责任保险。

第十四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发放电动自行车号牌收取工本费。并将收取的费用全额上缴国库。

第十五条禁止改变电动自行车外形和已登记的结构、主要技术参数。

禁止加装动力装置或者其他妨碍交通安全的装置。

第十六条驾驶电动自行车上道路行驶。按照规定悬挂电动自行车号牌,保持号牌清晰、完整,不得故意遮挡、污损。

禁止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电动自行车号牌、登记证、行驶证;禁止使用其他电动自行车的号牌、登记证、行驶证。

第十七条驾驶电动自行车应当依法遵守下列规定:

(一)驾驶人年满16周岁。只能搭载一名12周岁以下的儿童;

(二)按照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的指示通行。服从交通警察的指挥,不得闯红灯;

(三)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没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靠车行道的右侧行驶,不得曲折竞驶、逆向行驶;行驶速度不得超过法律、法规规定的最高时速;

(四)路段上横过机动车道。从人行横道或者行人过街设施推行通过;

(五)载物高度从地面起不得超过1.5米。宽度左右各不得超出车把0.15米,长度前端不得超出车轮,后端不得超出车身0.3米;

(六)法律、法规的其他规定。

电动自行车应当在规定的非机动车停放点停放;未设停放地点的停放时不得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

第十八条驾驶电动自行车禁止下列行为:

(一)市区机动车禁鸣道路及其环线区域范围内鸣喇叭;

(二)载客营运;

(三)饮酒和醉酒驾驶;

(四)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十九条新建、扩建的道路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设置非机动车道。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占用非机动车道停放车辆、从事经营或者其他妨碍非机动车通行的行为。

第二十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道路和交通流量情况。

第二十一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加强电动自行车资料、档案管理和信息采集工作。并向社会提供有关信息查询服务。

引导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安全驾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自觉维护道路交通秩序。

第二十二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物价、环境保护等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的监督管理。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及时处理有关举报投诉事项,维护和保障生产经营者和市民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三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相关部门按照下列分工依法处理:

(一)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处理;

(二)销售者不依法按照消费者的要求退货、更换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处理;

(三)回收的废铅酸蓄电池未交由具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处理的由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处理;

(四)违反本规则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驾驶电动自行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务院第405号令)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则》处理;

(五)违反本规则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停放电动自行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

(六)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电动自行车号牌、登记证、行驶证的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理。

第二十四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理。必要时可以将违法行为人驾驶的电动自行车拖移至指定地点或者依法扣留:

(一)擅自改变电动自行车外形或者已登记的结构、主要技术参数。并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二)故意遮挡、污损号牌。

(三)未经登记上牌的电动自行车上道路行驶。并处50元罚款;

(四)未随车携带行驶证。

(五)未按照规定安装电动自行车号牌的责令改正。

(六)从事载客营运的处3000元罚款;

(七)饮酒或者醉酒后驾驶电动自行车的处20元罚款;

篇4

一段阳光道,却天天上演着悲剧。一个老话题,却无情地被人漠视。我们人人都应为此大反省。

2016年端午小长假,我如期被堵在回京的路上,近三个小时的停留,的确让谁都会失去耐心,车窗外一辆接一辆的各式汽车,慢慢地开上了应急车道,很快,应急车道上的车队长龙像搭积木似的一直向身后延伸,直至一动不动。果然,后来的救援车辆只能远远地撕心裂肺地鸣着警笛,悲愤而无奈地叫着……

这一幕,让我想起,浙江甬台温高速温州方向,一辆厢式小货车与前车追尾,驾驶员被卡在驾驶室内,趴在方向盘上,绝望地望着被堵得严严实实的“应急车道”,一声叹息,眼睛死死地盯着远方,泣血控诉着眼前这条冰凉的车河。

这一幕,让我隐约听到,在连霍高速甘肃榆中段车祸现场,消防人员为了绕过被堵得水泄不通的“应急车道”,跑步前进8公里赶到现场救援的,那重重的脚步声。

然而,这么多揪心的事故历历在目,却丝毫没有触动人们的痛点。每逢节假日,我们几乎都能看到悲剧发生在“应急车道”上,我们几乎都能看到悲剧来自于被堵死的“应急车道”里。这一驾驶恶习俨然已是中国的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法律人去认真思考的问题。

占用应急车道,不仅是交通违章行为,还是危险

事实上,“应急车道”是人类道路革新中的一项最科学、最文明的设计成果,她包含了规则的遵循、习惯的养成、教养的树立和对生命尊重的意义。世界各国,包括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都对“应急车道”作了明确的定义和使用规定。她已是一个全球化的准则和概念,她已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所谓应急车道,我国法律规范是这样定义的:主要在城市环线、快速路及高速路两侧施划,专门供工程救险、消防救援、医疗救护或民警执行紧急公务等处理应急事务的车辆使用,任何社会车辆禁止驶入或者以各种理由在车道内停留。

也就是说,按照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非紧急情况下不得在高速公路应急车道上行驶。那么,什么是可以行驶的紧急情况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二条第四项规定: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不得有下列行为:非紧急情况时在应急车道行驶或者停车。如果确实遇到故障等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将车停在紧急停靠带内,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在车后方150米处摆放警告标志,夜间、雨、雾等天气还应当同时开启示廓灯、尾灯和后雾灯;其他人员一定要撤到安全应急车道区域内,必要时及时拨打高速公路报警电话,请求援助。

由此可见,这一规定,既是驾驶时停驶应急车道的法律授权,也是等待施救连接生命的目标原点。一旦这条绿色的救援通道被切断,法律的这一授权必然会以悲剧的形式定格。

那么,现行法律对违背这一规定的后果又是怎么规定的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九十条 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警告或者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处罚。

针对这一条款,非紧急情况下在高速公路应急车道上行驶的行为,我国的大多数省市自治区交管部门又作了细化规定,对非紧急情况下在高速公路应急车道上行驶的行为,罚款200元,扣6分。目前,处罚最高的是深圳特区,对非紧急情况下在高速公路应急车道上行驶的行为,罚款3000元,记6分。但多数是在被拍摄及现场发现的情形下才得以处罚。

有报道称,公安部交管局公布,2015年,全国共查处高速公路占用应急车道违法行为6万余起,其中违法占用应急车道行驶5.3万余起,违法占用应急车道停车7000余起。为此,公安部部署,要求全国公安监管部门,严管严查严处占用应急车道违法行为,高速公路电子视频监控设备,进行24小时全天候监控。为做到依法及时处理违法占用应急车道的行为,各地公安交管部门采取了“五个必须”措施,及时处理违法占用应急车道的行为:1. 违法行为被电子监控设备抓拍后必须在十日内录入交通违法信息系统;2. 对外地机动车违法信息录入系统后必须在24小时内转递至机动车登记地;3. 违法信息录入系统后必须在三日内通过互联网公共信息查询平台、查询服务电话等形式向社会提供查询,并通过邮寄信函或者电话通知、发送手机短信、发送电子邮件、微信、短信定制服务等方式通知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4. 要求当事人接到通知后必须在三十日内接受违法处理,否则公安交管部门将组织追查;5. 无论是被现场查获的还是被电子监控设备抓拍的,必须依法从严处200元罚款,记6分,其中驾驶营运客车在应急车道违法停车的,记12分。总之,上述罚则强调的还是罚款,可悲的是,这个社会一部分人奉行的是,钱能解决的问题都是小问题的价值观念。

事实证明,这些罚则收效甚微。即便是刚刚过去的大小长假,由高速路应急车道被占而引发的悲剧仍然在频频上演。究其原因,存在“取证难”“驾驶恶习难改”“违法成本低廉”“从众侥幸心态”“执法成本过高”等诸多问题,并且技术和人力几乎无法解决这些难题。

但我们必须正视,违法占用应急车道是一种非常恶劣的驾驶行为,也是一种潜在性危险很大的危害行为,如果不严加管控,将更大地造成社会公共财产损失和危害人身安全的后果发生。

违法占用应急车道驾驶入刑,已经是时候

有网友说:“如果发生交通事故,因占用应急车道的车堵塞,造成救护车不能顺利救护伤员导致伤员死亡的,由占用应急车道的车辆赔偿,并追究刑事责任,因为这一行为等同于故意杀人。”这样说虽然语气重些,但的确为国家管理、交通管控,提出了一个很好的立法思考。

作为一位法律职业人,我认为,适度入刑,会是目前治理这一恶劣驾驶行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有效的办法。“危险驾驶罪”自2010年政协会议被提案建议以来也颇受争议,但这一刑罚的实施,收到了积极的社会效果,酒驾、醉驾和因酒驾、醉驾引发的伤亡事故陡然减少。这一刑罚的运用,说明一个问题,当道德不能调整恶习时,法律是最好的矫正器。当执法成本过高的时候,入刑未必不是司法经济。

有鉴于此,笔者建议有关立法部门将“违法占用应急车道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补充入“危险驾驶罪”中,即将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修改为:

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违法占用“应急车道”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四)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五)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篇5

一、强化内部教育,提高改进政风行风建设的自觉性。

大队通过层层教育,使各部门深刻认识到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广大民警增强执法为民意识,规范从警行为,把落实行风政风建设任务体现在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具体实践中。并充分运用正反典型进行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先后开展了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端正警风规范执法行为专项教育、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教育、执法为民专项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同时开展了交警迎奥林匹克运动会树形象保平安主题服务竞赛活动;开展了学习潘作良,争做奋力拼搏、苦干实干的好党员好警察,争创工作一流、群众满意的好集体好部门双争活动;开展了队伍无违纪创建活动;开展了警示教育活动,组织全体民警观看了《你不可逾越》专题教育片,进行了大对照、大查摆和大整改。通过以上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改进政风行风建设的自觉性。大队针对自查出的行风政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积极落实整改措施,要求每名民警签订《规范文明执法》、《遵纪守法》责任状。并积极办结全年5起群众复议案件,满意率100%。

二、强化内部管理,加大监督考核力度。

大队首先从完善各项制度入手,建立和完善了接处警、财务公开、警务公开、执法工作考评等制度。设立了值日警官,一是接受群众咨询及求助,热情主动、认真负责地为群众解难答疑。二是受理群众投诉,及时、公正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对因群众误解带来的投诉做好解释和宣传工作,对因民警执法偏差造成的投诉进行依法纠正,保证投诉人息诉平访。三是对所在营区环境、窗口秩序、警容风纪进行检查。四是掌握民警工作动态,及时发现违法、违纪苗头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五对值班当日的监督、投诉情况进行综合汇总分析,报大队领导签字,作为对民警考核的依据。全年共解答群众咨询400余条,解难40余件,受到了办事群众的一致好评。设立了法制员,一是协助大队领导监督各部门的执法活动,定期开展自查。对发现的问题和违法苗头倾向,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预防措施。二是对各部门执法工作中适用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三是参与本单位疑难案件的研究、提出执法建议,供单位领导及办案人员参考。四是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咨询活动,对民警开展法律、法规培训。五是对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办案流程管理考评系统推行情况的调查研究,搜集积累各类问题和信息,为改善和加强执法活动提供依据。共纠正执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7项,有力地促进了公平、公开和规范化。大队为每名民警建立了执法考评档案,将民警的执法活动记录在案,定期进行写实和讲评,及时纠正执法过错,对年内出现二次群众有理投诉的民警取消评先评优资格。重点考核记录民警是否存在执法形象不佳、执法语言不规范、不执行“三告知、两敬礼”问题;是否存在执法不公、乱罚乱扣、违反处罚程序问题;是否存在违反程序办案,办案质量不高,群众投诉多问题;是否存在办关系案、人情案和“吃拿卡要”;是否存在特权思想、特权作风和“冷硬横推”问题。对存在问题的民警严格按照绩效考核评定等次,同时按照相关纪律规定处理。

三、广泛征求各界建议,强力推行警务公开。

大队设置了公开举报电话,征求意见箱,通过召开座谈会、发征求意见信、接对上门走访、警营开放日等多种形式,向警风警纪监督员和市区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广大交通参与者征求交警部门在执勤执法,履行职责,为民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征得建议归纳整理后9条,取得了良好效果。事故处理、业务窗口“阳光作业”,严格依法文明办公、办案,提高办公效率、办案质量,当事人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全体民警严格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道路交通安全违法处理程序规定》、《窗口民警服务规定》办理交通违法行为处罚、车辆、驾驶证审验业务。大厅设有监控装置,大队领导随时撑握民警文明服务情况。事故处理严格执行“三快速、四公开”,对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和依法应当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的坚决按程序办理。执法严格执行“三告知、二敬礼”,保证办案效率、案卷质量。大队要求案卷所有材料必须齐全,制作、取证及时详实,材料不全不详实的不予以审批和归档,并纳入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使案卷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促进了依法办案水平的提升。全年办结事故处理案卷3180本、行政处罚案卷1109本,在上级案卷质量考核中全部达标。

篇6

第一条为了规范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保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履行职责,保护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应当遵循公正、公开、便民、效率的原则。

第三条交通警察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应当取得相应等级的处理道路交通事故资格。

第二章管辖

第四条道路交通事故由发生地的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辖。未设立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由设区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辖。

第五条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在两个以上管辖区域的,由事故起始点所在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辖。

对管辖权有争议的,由共同的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管辖。指定管辖前,最先发现或者最先接到报警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先行救助受伤人员,进行现场前期处理。

第六条上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处理下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辖的道路交通事故,或者指定下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限时将案件移送其他下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

案件管辖发生转移的,处理时限从移送案件之日起计算。

第七条军队、武警部队人员、车辆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按照本规定处理。需要对现役军人给予行政处罚或者追究刑事责任的,移送军队、武警部队有关部门。

第三章报警和受理

第八条道路交通事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应当保护现场并立即报警:

(一)造成人员死亡、受伤的;

(二)发生财产损失事故,当事人对事实或者成因有争议的,以及虽然对事实或者成因无争议,但协商损害赔偿未达成协议的;

(三)机动车无号牌、无检验合格标志、无保险标志的;

(四)载运爆炸物品、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以及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传染病病源体等危险物品车辆的;

(五)碰撞建筑物、公共设施或者其他设施的;

(六)驾驶人无有效机动车驾驶证的;

(七)驾驶人有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或者品嫌疑的;

(八)当事人不能自行移动车辆的。

发生财产损失事故,并具有前款第二项至第五项情形之一,车辆可以移动的,当事人可以在报警后,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对现场拍照或者标划停车位置,将车辆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等候处理。

第九条公路上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驾驶人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立即组织车上人员疏散到路外安全地点,避免发生次生事故。驾驶人已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或者受伤无法行动的,车上其他人员应当自行组织疏散。

第十条公安机关及其交通管理部门接到道路交通事故报警,应当记录下列内容:

(一)报警方式、报警时间、报警人姓名、联系方式,电话报警的,还应当记录报警电话;

(二)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时间、地点;

(三)人员伤亡情况;

(四)车辆类型、车辆牌号,是否载有危险物品、危险物品的种类等;

(五)涉嫌交通肇事逃逸的,还应当询问并记录肇事车辆的车型、颜色、特征及其逃逸方向、逃逸驾驶人的体貌特征等有关情况。

报警人不报姓名的,应当记录在案。报警人不愿意公开姓名的,应当为其保密。

第十一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道路交通事故报警或者出警指令后,应当按照规定立即派交通警察赶赴现场。有人员伤亡或者其他紧急情况的,应当及时通知急救、医疗、消防等有关部门。发生一次死亡三人以上事故或者其他有重大影响的道路交通事故,应当立即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报告,并通过所属公安机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涉及营运车辆的,通知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涉及爆炸物品、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以及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传染病病源体等危险物品的,应当立即通过所属公安机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并通报有关部门及时处理;造成道路、供电、通讯等设施损毁的,应当通报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第十二条当事人未在道路交通事故现场报警,事后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本规定第十条的规定予以记录,并在三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经核查道路交通事故事实存在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受理,并告知当事人;经核查无法证明道路交通事故事实存在,或者不属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辖的,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第四章自行协商和简易程序

第十三条机动车与机动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发生财产损失事故,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以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车辆可以移动的,当事人应当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对现场拍照或者标划事故车辆现场位置后,立即撤离现场,将车辆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再进行协商。

非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者行人发生财产损失事故,基本事实及成因清楚的,当事人应当先撤离现场,再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

对应当自行撤离现场而未撤离的,交通警察应当责令当事人撤离现场;造成交通堵塞的,对驾驶人处以*元罚款;驾驶人有其他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依法一并处罚。

第十四条具有本规定第十三条规定情形,当事人自行协商达成协议的,填写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协议书,并共同签名。损害赔偿协议书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当事人姓名、机动车驾驶证号、联系方式、机动车种类和号牌、保险凭证号、事故形态、碰撞部位、赔偿责任等内容。

第十五条对仅造成人员轻微伤或者具有本规定第八条第一款第二项至第八项规定情形之一的财产损失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处理,但是有交通肇事犯罪嫌疑的除外。

适用简易程序的,可以由一名交通警察处理。

第十六条交通警察适用简易程序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时,应当在固定现场证据后,责令当事人撤离现场,恢复交通。拒不撤离现场的,予以强制撤离;对当事人不能自行移动车辆的,交通警察应当将车辆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具有本规定第八条第一款第六项、第七项情形之一的,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一百零四条规定处理。

撤离现场后,交通警察应当根据现场固定的证据和当事人、证人叙述等,认定并记录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当事人姓名、机动车驾驶证号、联系方式、机动车种类和号牌、保险凭证号、交通事故形态、碰撞部位等,并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由当事人签名。

第十七条当事人共同请求调解的,交通警察应当当场进行调解,并在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上记录调解结果,由当事人签名,交付当事人。

第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调解,交通警察可以在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上载明有关情况后,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交付当事人:

(一)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有异议的;

(二)当事人拒绝在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上签名的;

(三)当事人不同意调解的。

第五章调查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十九条除简易程序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道路交通事故进行调查时,交通警察不得少于二人。

交通警察调查时应当向被调查人员出示《人民警察证》,告知被调查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向当事人发送联系卡。联系卡载明交通警察姓名、办公地址、联系方式、监督电话等内容。

第二十条交通警察调查道路交通事故时,应当客观、全面、及时、合法地收集证据。

第二节现场处置和现场调查

第二十一条交通警察到达事故现场后,应当立即进行下列工作:

(一)划定警戒区域,在安全距离位置放置发光或者反光锥筒和警告标志,确定专人负责现场交通指挥和疏导,维护良好道路通行秩序。因道路交通事故导致交通中断或者现场处置、勘查需要采取封闭道路等交通管制措施的,还应当在事故现场来车方向提前组织分流,放置绕行提示标志,避免发生交通堵塞。

(二)组织抢救受伤人员;

(三)指挥勘查、救护等车辆停放在便于抢救和勘查的位置,开启警灯,夜间还应当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和示廓灯;

(四)查找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和证人,控制肇事嫌疑人。

第二十二条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人员死亡的,应当经急救、医疗人员确认,并由医疗机构出具死亡证明。尸体应当存放在殡葬服务单位或者有停尸条件的医疗机构。

第二十三条交通警察应当对事故现场进行调查,做好下列工作:

(一)勘查事故现场,查明事故车辆、当事人、道路及其空间关系和事故发生时的天气情况;

(二)固定、提取或者保全现场证据材料;

(三)查找当事人、证人进行询问,并制作询问笔录;

(四)其他调查工作。

第二十四条交通警察勘查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应当按照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拍摄现场照片,绘制现场图,提取痕迹、物证,制作现场勘查笔录。发生一次死亡三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的,应当进行现场摄像。

现场图、现场勘查笔录应当由参加勘查的交通警察、当事人或者见证人签名。当事人、见证人拒绝签名或者无法签名以及无见证人的,应当记录在案。

第二十五条痕迹或者证据可能因时间、地点、气象等原因导致灭失的,交通警察应当及时固定、提取或者保全。

车辆驾驶人有饮酒或者服用国家管制的、品嫌疑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按照《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及时抽血或者提取尿样,送交有检验资格的机构进行检验;车辆驾驶人当场死亡的,应当及时抽血检验。

第二十六条交通警察应当检查当事人的身份证件、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行驶证、保险标志等;对交通肇事嫌疑人可以依法传唤。

第二十七条交通警察勘查事故现场完毕后,应当清点并登记现场遗留物品,迅速组织清理现场,尽快恢复交通。

现场遗留物品能够现场发还的,应当现场发还并做记录;现场无法确定所有人的,应当妥善保管,待所有人确定后,及时发还。

第二十八条因收集证据的需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扣留事故车辆及机动车行驶证,并开具行政强制措施凭证。扣留的车辆及机动车行驶证应当妥善保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得扣留事故车辆所载货物。对所载货物在核实重量、体积及货物损失后,通知机动车驾驶人或者货物所有人自行处理。无法通知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不自行处理的,按照《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九条因收集证据的需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扣押与事故有关的物品,并开具扣押物品清单一式两份,一份交给被扣押物品的持有人,一份附卷。扣押的物品应当妥善保管。

扣押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案情重大、复杂的,经本级公安机关负责人或者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经过现场调查认为不属于道路交通事故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并将案件移送有关部门或者告知当事人处理途径。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当事人有交通肇事犯罪嫌疑的,应当按照《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立案侦查。发现当事人有其他违法犯罪嫌疑的,应当及时移送有关部门,移送不影响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第三十一条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车辆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因抢救受伤人员需要保险公司支付抢救费用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书面通知保险公司。

抢救受伤人员需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费用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书面通知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

第三节交通肇事逃逸查缉

第三十二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管辖区域和道路情况,制定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预案。

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交通事故现场痕迹、遗留物等线索,及时启动查缉预案,布置堵截和查缉。

第三十三条案发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发协查通报、向社会公告等方式要求协查、举报交通肇事逃逸车辆或者侦破线索。发出协查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告时,应当提供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基本事实、交通肇事逃逸车辆情况、特征及逃逸方向等有关情况。

第三十四条接到协查通报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立即布置堵截或者排查。发现交通肇事逃逸车辆或者嫌疑车辆的,应当予以扣留,依法传唤交通肇事逃逸人或者与协查通报相符的嫌疑人,并及时将有关情况通知案发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案发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立即派交通警察前往办理移交。

第三十五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查获交通肇事逃逸车辆后,应当按原范围发出撤销协查通报。

第三十六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侦办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期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受害人及其家属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询问案件侦办情况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告知。

第四节检验、鉴定

第三十七条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事故现场调查结束之日起三日内委托具备资格的鉴定机构进行检验、鉴定。尸体检验应当在死亡之日起三日内委托。

对现场调查结束之日起三日后需要检验、鉴定的,应当报经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

对精神病的鉴定,应当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

第三十八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与检验、鉴定机构约定检验、鉴定完成的期限,约定的期限不得超过二十日。超过二十日的,应当报经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但最长不得超过六十日。

第三十九条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许可的医疗机构具有执业资格的医生为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出具的诊断证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作为认定人身伤害程度的依据。

第四十条检验尸体不得在公众场合进行。检验中需要解剖尸体的,应当征得其家属的同意。

解剖未知名尸体,应当报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

第四十一条检验尸体结束后,应当书面通知死者家属在十日内办理丧葬事宜。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理的应记录在案,并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由公安机关处理尸体,逾期存放的费用由死者家属承担。

对未知名尸体,由法医提取人身识别检材,并对尸体拍照、采集相关信息后,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填写未知名尸体信息登记表,并在设区市级以上报纸刊登认尸启事。登报后三十日仍无人认领的,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或者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处理尸体。

第四十二条检验、鉴定机构应当在约定或者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检验、鉴定,并出具书面检验、鉴定报告,由检验、鉴定人签名并加盖机构印章。检验、鉴定报告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一)委托人;

(二)委托事项;

(三)提交的相关材料;

(四)检验、鉴定的时间;

(五)依据和结论性意见,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性意见的,应当有分析过程的说明。

第四十三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检验、鉴定报告之日起二日内,将检验、鉴定报告复印件送达当事人。

当事人对检验、鉴定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送达之日起三日内申请重新检验、鉴定,经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后,进行重新检验、鉴定。重新检验、鉴定应当另行委托检验、鉴定机构或者由原检验、鉴定机构另行指派鉴定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重新检验、鉴定报告之日起二日内,将重新检验、鉴定报告复印件送达当事人。重新检验、鉴定以一次为限。

第四十四条检验、鉴定结论确定之日起五日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通知当事人领取扣留的事故车辆、机动车行驶证以及扣押的物品。

对驾驶人逃逸的无主车辆或者经通知当事人三十日后仍不领取的车辆,经公告三个月仍不来接受处理的,对扣留的车辆依法处理。

第六章认定与复核

第一节道路交通事故认定

第四十五条道路交通事故认定应当做到程序合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正确、责任划分公正。

第四十六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

(一)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承担全部责任;

(二)因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过错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根据其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分别承担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

(三)各方均无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过错,属于交通意外事故的,各方均无责任。

一方当事人故意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他方无责任。

省级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具体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确定细则或者标准。

第四十七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现场调查之日起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在查获交通肇事车辆和驾驶人后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应当在检验、鉴定结论确定之日起五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发生死亡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前,召集各方当事人到场,公开调查取得证据。证人要求保密或者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以及个人隐私的证据不得公开。当事人不到场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予以记录。

第四十八条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等基本情况;

(二)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经过;

(三)道路交通事故证据及事故形成原因的分析;

(四)当事人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过错及责任或者意外原因;

(五)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名称和日期。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由办案民警签名或者盖章,加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专用章,分别送达当事人,并告知当事人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复核、调解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期限。

第四十九条逃逸交通事故尚未侦破,受害一方当事人要求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当事人书面申请后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并送达受害一方当事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受害人情况及调查得到的事实,有证据证明受害人有过错的,确定受害人的责任;无证据证明受害人有过错的,确定受害人无责任。

第五十条道路交通事故成因无法查清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证明,载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情况及调查得到的事实,分别送达当事人。

第二节复核

第五十一条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有异议的,可以自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三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

复核申请应当载明复核请求及其理由和主要证据。

第五十二条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收到当事人书面复核申请后五日内,应当作出是否受理决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复核申请不予受理,并书面通知当事人。

(一)任何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讼并经法院受理的;

(二)人民检察院对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的;

(三)适用简易程序处理的道路交通事故;

(四)车辆在道路以外通行时发生的事故。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受理复核申请的,应当书面通知各方当事人。

第五十三条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自受理复核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对下列内容进行审查,并作出复核结论:

(一)道路交通事故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是否正确;

(二)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划分是否公正;

(三)道路交通事故调查及认定程序是否合法。

复核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但是当事人提出要求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召集各方当事人到场,听取各方当事人的意见。

复核审查期间,任何一方当事人就该事故向人民法院提讼并经法院受理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终止复核。

第五十四条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经审查认为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充分、责任划分不公正、或者调查及认定违反法定程序的,应当作出复核结论,责令原办案单位重新调查、认定。

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经审查认为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正确、责任划分公正、调查程序合法的,应当作出维持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复核结论。

第五十五条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作出复核结论后,应当召集事故各方当事人,当场宣布复核结论。当事人没有到场的,应当采取其他法定形式将复核结论送达当事人。

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复核以一次为限。

第五十六条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作出责令重新认定的复核结论后,原办案单位应当在十日内依照本规定重新调查,重新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撤销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重新调查需要检验、鉴定的,原办案单位应当在检验、鉴定结论确定之日起五日内,重新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撤销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重新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原办案单位应当送达各方当事人,并书面报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备案。

第七章处罚执行

第五十七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之日起五日内,对当事人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依法作出处罚。

第五十八条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构成犯罪,依法应当吊销驾驶人机动车驾驶证的,应当在人民法院作出有罪判决后,由设区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同时具有逃逸情形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同时依法作出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的决定。

第五十九条专业运输单位六个月内两次发生一次死亡三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且单位或者车辆驾驶人对事故承担全部责任或者主要责任的,专业运输单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报经设区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后,作出责令限期消除安全隐患的决定,禁止未消除安全隐患的机动车上道路行驶,并通报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地及运输单位属地的人民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

第八章损害赔偿调解

第六十条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有争议,各方当事人一致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的,应当在收到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或者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维持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复核结论之日起十日内,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

第六十一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合法、公正、自愿、及时的原则,并采取公开方式进行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调解时允许旁听,但是当事人要求不予公开的除外。

第六十二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与当事人约定调解的时间、地点,并于调解时间三日前通知当事人。口头通知的,应当记入调解记录。调解参加人因故不能按期参加调解的,应当在预定调解时间一日前通知承办的交通警察,请求变更调解时间。

第六十三条参加损害赔偿调解的人员包括:

(一)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及其人;

(二)道路交通事故车辆所有人或者管理人;

(三)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认为有必要参加的其他人员。

委托人应当出具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事项和权限。

参加调解时当事人一方不得超过三人。

第六十四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日期开始调解,并于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或者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终结书:

(一)造成人员死亡的,从规定的办理丧葬事宜时间结束之日起;

(二)造成人员受伤的,从治疗终结之日起;

(三)因伤致残的,从定残之日起;

(四)造成财产损失的,从确定损失之日起。

第六十五条交通警察调解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按照下列程序实施:

(一)告知道路交通事故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二)听取当事人各方的请求;

(三)根据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的事实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确定当事人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

(四)计算损害赔偿的数额,确定各方当事人各自承担的比例,人身损害赔偿的标准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执行,财产损失的修复费用、折价赔偿费用按照实际价值或者评估机构的评估结论计算;

(五)确定赔偿履行方式及期限。

第六十六条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当场制作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由各方当事人签字,分别送达各方当事人。

调解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调解依据;

(二)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的基本事实和损失情况;

(三)损害赔偿的项目和数额;

(四)各方的损害赔偿责任及比例;

(五)赔偿履行方式和期限;

(六)调解日期。

经调解各方当事人未达成协议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终止调解,制作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终结书送达各方当事人。

第六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终止调解,并记录在案:

(一)在调解期间有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

(二)一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参加调解的;

(三)一方当事人调解过程中退出调解的。

第九章涉外道路交通事故处理

第六十八条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除按照本规定执行外,还应当按照办理涉外案件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执行。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外国人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应当告知当事人我国法律、法规规定的当事人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中的权利和义务。

第六十九条外国人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在未处理完毕前,公安机关可以依法不准其出境。

第七十条外国人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并承担全部责任或者主要责任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告知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权利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采取诉前财产保全措施的请求。

第七十一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过程中,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的语言文字。对不通晓我国语言文字的,应当为其提供翻译;当事人通晓我国语言文字而不需要他人翻译的,应当出具书面声明。

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外国籍当事人可以自己聘请翻译,翻译费由当事人承担。

第七十二条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外国人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时,交通警察认为应当给予暂扣或者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处罚的,可以扣留其机动车驾驶证。需要检验、鉴定车辆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征得其同意,并在检验、鉴定后立即发还;其不同意检验、鉴定的,记录在案,不强行检验、鉴定。需要对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的外国人进行调查的,可以约谈,谈话时仅限于与道路交通事故有关的内容;本人不接受调查的,记录在案。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收集的证据,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当事人,当事人拒绝接收的,送达至其所在机构。

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外国人拒绝接受调查或者检验、鉴定的,其损害赔偿事宜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第七十三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外国人发生人员死亡事故的,应当将其身份、证件及事故经过、损害后果等基本情况记录在案,并将有关情况迅速通报省级人民政府外事部门和该外国人所属国家的驻华使馆或者领馆。

第七十四条外国驻华领事机构、国际组织、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机构享有特权与豁免的人员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参照本规定第七十三条、第七十四条规定办理,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中国已参加的国际公约以及我国与有关国家或者国际组织缔结的协议有不同规定的除外。

第十章执法监督

第七十五条公安机关警务督察部门可以依法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处理交通事故工作进行现场督察,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上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下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工作进行监督,发现错误应当及时纠正。

第七十六条交通警察违反本规定,故意或者过失造成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错误、违反法定程序或者其他执法错误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根据其违法事实、情节、后果和责任程度,追究执法过错责任人员行政责任、经济责任和刑事责任;造成严重后果、恶劣影响的,还应当追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领导责任。

第七十七条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检验、鉴定人员需要回避的,由本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或者检验、鉴定人员所属的公安机关决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需要回避的,由公安机关负责人或者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决定。

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二日内作出决定,并通知申请人。

第七十八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审理、审查道路交通事故案件,需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供有关证据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调卷公函之日起三日内,或者按照其时限要求,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调查材料正本移送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

第七十九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查获交通肇事逃逸车辆及人员提供有效线索或者协助的人员、单位,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接到协查通报不配合协查并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公安机关或者上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追究有关人员和单位主管领导的责任。

第八十条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以及应当事人、证人要求保密的内容外,当事人及其人收到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后,可以查阅、复制、摘录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证据材料。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当事人复制的证据材料应当加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事故处理专用章。

第十一章附则

第八十一条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资格等级管理规定由公安部另行制定,资格证书式样全国统一。

第八十二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邻省、市(地)、县交界的国、省、县道上,以及辖区内交通流量集中的路段,设置标有管辖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名称及道路交通事故报警电话号码的提示牌。

第八十三条车辆在道路以外通行时发生的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报案的,参照本规定处理。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有关部门。

第八十四条执行本规定所需要的法律文书式样,由公安部制定。公安部没有制定式样,执法工作中需要的其他法律文书,省级公安机关可以制定式样。

当事人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的,可以自行制作协议书,但应当符合本规定第十四条关于协议书内容的规定。

第八十五条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

(二)“检验、鉴定结论确定”,是指检验、鉴定报告复印件送达当事人之日起三日内,当事人未申请重新检验、鉴定的,以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重新检验、鉴定,检验、鉴定机构出具检验、鉴定意见的。

(三)本规定所称的“一日”、“二日”、“三日”、“五日”、“十日”、“二十日”,是指工作日,不包括节假日。

(四)本规定所称的“以上”、“以下”均包括本数在内。

(五)“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者相当于同级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设区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是指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者相当于同级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设区市公安机关”,是指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或者相当于同级的公安机关。

(六)“死亡事故”,是指造成人员死亡的道路交通事故。

(七)“财产损失事故”,是指仅造成财产损失的道路交通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