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突发事件上报流程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院突发事件上报流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院突发事件上报流程

篇1

一.总则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辐射事故所致的危害,加强医院射线装置的安全监测和控制等管理工作,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受检者以及装置周围人员的健康安全,避免环境辐射污染,在一旦发生放射诊疗事件时,能迅速采取必要和有效的应急响应行动,保护工作人员及公众及环境的安全,特制定本应急响应预案。

1.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2第7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安部令2001第16号《放射事故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5第46号令《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2第6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GBZ98-2002《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

2.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在本科涉及射线装置工作场所内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下,可能发生的造成人员及设备设施事故的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工作。放射危险性的主要表现:当发生意外及人为等原因(如射线装置失控)时,会发生工作人员或公众受到意外照射。

二、放射科放射事件应急小组

三、放射性事故应急处理的原则

(一)迅速报告原则;

(二)主动抢救原则;

(三)生命第一的原则;

(四)科学施救,控制危险源,防止事故扩大的原则;

(五)保护现场,收集证据的原则。

四、放射性事故应急处理程序:

(一)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应立即通知同工作场所的工作人员离开,并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

(二)应急小组召集专业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迅速制定事故处理方案;

(三)事故处理必须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在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和卫生防护人员的参与下进行。

未取得防护检测人员的允许不得进入事故区;

(四)各种事故处理以后,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分析事故发生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

凡严重或重大的事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五、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流程图:

放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流程图

突发事件

现场工作人员

应急领导小组

根据突发事件性质,启动相应应急预案

应急工作小组

现场处理人员

医务处

急诊科

调查、协调、汇报组织临床科室协助救治

进行突发事件处理

提供支援和协调

组织救治

根据突发事件性质,通知有关部门

六、事故分级与报告:

放射突发事件小组全面负责放射事件应急有关工作,并根据放射事件的程度及时报告。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规定,在2小时内上报区环保局、卫生局和公安局。同时在12小时内填写《放射源事故报告表》报送区环保局、卫生局和公安局。

七、启动应急预案:

由放射突发事件小组统一指挥,工作人员应服从指挥,相互配合,支持。

u

现场控制:切断射线装置的电源,除了工作人员外,禁止其他人员进出辐射污染区;

u

病人救治:对受到辐射伤害的人员进行现场急救,而后转到指定医院治疗;

u

现场保护:配合区公安局、卫生局、环保局进行现场调查;

u

接触隔离:对放射事故造成的影像进行评估和总结,找出原因,为整改提供依据。医务管理处组织对发生的突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u

通知设备科或相关公司维修人员进行设备维修。

u

整改:环保局、卫生局和公安局联合调查的结论和建议进行整改,杜绝安全隐患,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八、应急响应的终止:

故障设备维修后,要经过XX市疾病控制中心放射防护专业人员对设备和场所再次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篇二

放射科应急预案

为了预防和处理放射科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事件,制定如下应急处理预案:

科室应急组织及职责:

科室应急小组组长:放射科主任

成员:放射科全体工作人员。

职责:严格执行放射科各项工作制度及规定,组织实施可能各项意外事件发生的处理和上报

科室意外应急事件的上报制度:

放射科发生意外应急事件后,在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积极处理的同时,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向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汇报,并在其指导下工作。

放射科定期自查与监测制度:

放射科质量控制及安全防护人员,应按照相关规定,定期对放射科的医疗治疗、设备性能、抢救物品及药品等进行检查和维护,配合省、市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定期监测与检查,以预防各项意外、应急事件的发生,并保障应急事件处理的有效进行。

应急事件处理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科室各项相关制度与操作规程,做好科室的质量控制,执行科室自查与监测,并配合医院及上级各职能部门的相关工作,为各种突发、应急事件的预防和处理做好保障。

放射性事件应急预案

1.放射性突发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应立即通知同现场所有的工作人员转移至安全区域;

2.及时上报医疗救护领导小组并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必须配合环境保护部门进行处理;

3.组织封闭现场,消除可能导致辐射污染突发事件扩大的隐患;

4.放射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组召集专业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迅速制定事故处理方案;

5.事故处理必须在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和放射卫生防护人员的参与下进行;

6.未取得防护检测人员的允许不得进入事故区域;

7.负责组织抢救、转运伤员;

8.组织灾害消除后重建和环境保护;

9.组织进行总体善后处理。事故处理以后,必须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分析事故发生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

放射科各项应急控制处理措施

1、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责任制,积极配合临床科室进行需要的影像学检查,要有高度责任心,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拖延病人。并详细、完整、准确初具诊断报告,妥善保存相关资料。

2、做好传染病防治、消毒及隔离工作,尽量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诊断。

3、为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正常启动,本科室要积极配合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及相关各科室的工作,保证检查到位。

4、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知识的掌握及诊治技能,组织学习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实施办法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5、加强科室院内感染管理与监控。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院内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6、检查诊断室要保持通风、清洁。一旦接诊传染病、疑似传染病病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病人后,要根据其传染性质、传播途径进行消毒隔离。室内进行空气消毒,物体表面使用消毒剂擦拭。

其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突发停电:及时关闭各机器、设备电源,保护机器、设备,并同时做好病人的解释工作,与后勤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及时解决问题。

2、计算机、网络故障:立即通知相关部门、人员处理故障,保证病人的检查及资料的完整。

3、火灾:立即报警;通知医院相关部门切断电源;保护机器、设备及医务人员和病人的安全。

4、水灾:立即通知医院相关部门,保护机器、设备,做好病人的解释工作。

5、重大突发事件:如有火灾、水灾、大型交通事故、大型食物中毒、等重大突发事件,由科主任负责组织科室医务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处理、及时上报相关部门,保证医务人员、病人的安全,尽可能保障安全有序的影像检查工作。

6、节假日如发生特使情况,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实施首诊负责制,并及时通知科主任及医院相关部门值班人员。

放射性污染的应急处理制度

1.

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

2.

放射性污染去污处理应遵循的原则:

A.

对任何放射性核素的污染,原则上都应尽快去除干净,避免污染放射性核素播散。

B.

对人体体表放射性污染应该避免过度的去污处理而损伤皮肤和促进放射性核素的人体吸收。

C.

对人体体表创伤部位放射性污染的处理应优先于对健康体表污染的处理。

D.

对人体体表放射性污染禁用促进放射性核素吸收的有机溶剂、浓度较大的酸、碱溶剂和刺激性强的溶剂。

3.

在放射性核素操作的过程中,一旦发生放射性污染,应按《放射性污染的应急处理措施》进行及时去污处理。

4.

对于仅局限在科室内部的一般性污染应及时通知技术组组长,严重污染时应立即通知科室主任。

5.

对周围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重大污染,还应立即通知当地环保部门。

6.

事后应及时对严重的污染事故进行总结,以便改进和完善工作流程,并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对于违反放射性核素操作规程,而导致放射性污染的人员应给予相应处罚。

放射性源遗失或被盗的应急预案

1.

一旦发生放射性源的遗失或被盗,应立即保护现场。

2.

当事人应立即向核医学主任汇报,并由主任向医院院长汇报,同时向成都市公安局、环保局、成华区卫生局报告。

3.

值班人员一旦发生有盗窃情况,应立即电话通知医院后勤科(电话:65272523)。

一旦发生放射性源的遗失或被盗,医院相关人员应密切配合协助调查取证。

超声、心电检查危重患者抢救应急预案

1.超声、心电等检查时必须有医生在场,在检查前应对患者是否能接受检查进行评估。如属危重患者一般劝其暂停检查,如患者必须接受检查的,应通知其所在科室派医师到场协助。

2.在检查过程中,如患者病情重,应有家属在检查室陪同检查,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遇到意外情况及时通知病区的值班医师。

3.如患者接受检查时出现意外,超声、心电图检查医师应立即停止检查,迅速投入抢救。并在第一时间通知患者所在病区的值班医师,请求协助抢救。

4.超声、心电室工作人员应仔细观察,随时掌握受检患者病情变化情况。

5.确保各种医疗急救设备及药品状态良好,能够随时投入使用。

6.超声、心电室医师应掌握基本的抢救知识,在专科医生到达现场前,能够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

放射科危重患者救治预案

1.在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生各种危及患者生命的病情变化和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检查。

2.在场的医生和护士立即处置病人,吸氧、测血压、吸痰,使用必要的急救用药。同时将身体放平,头侧转,以防呕吐物堵塞喉道。必要时使用气管插管。

3.放射科医技人员一方面配合医生护士急救,另一方面电话通知医院总值班,同时向科主任汇报。科主任接到通知后,要立即赶至现场组织抢救。

4.注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使医患建立协调配合的良好关系,以利于对患者的抢救治疗。

5.当现场急救后确认病情趋于稳定时,应立即转入相关科室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治疗。

6.确保各种医疗急救设备及药品状态良好,能够随时投入使用。

篇2

第一条为加强办税服务厅管理,有效处置区国税局办税服务厅发生的突发事件,提高预防和处置应急事件能力,保障区国税局办税服务厅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维护国税系统干部职工和纳税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市国税局办税服务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办法》,结合区国税局的实际,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本预案所指突发性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影响办税服务厅纳税服务窗口正常工作的紧急事件。

突发事件主要包括的内容:

(一)税收业务类:主要包括办税服务厅人员在受理税务登记、申报征收、认证报税、发票发售、发票代开、文书受理等税收业务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即时处理,造成纳税人在办税服务厅内严重排队拥挤等事件的情况;

(二)信息网络类:主要包括办税服务厅应用的各类软件因网络不通畅、机器故障、断电等原因无法正常运转,影响办理正常业务的情况;

(三)公共安全类:主要包括发生大声喧哗、吵闹、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各类不文明现象,影响办税服务厅正常税收工作秩序的事件;

(四)事故灾害类:主要包括火灾、水灾、雷电、爆炸、触电、疫情等;

(五)其他类:其他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影响办税服务厅正常工作开展的紧急事件。

第二章应急处置原则

第三条应急事件的处置应坚持下列原则:

(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增强忧患意识,建立健全应急工作机制,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与应急相结合,把保障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作为出发点,认真做好应急事件的各项预警预防工作。

(二)统一领导,分级处理。市区国税局成立应急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对应急事件实行统一领导,负责处理本辖区内办税服务厅发生的应急事件。

(三)快速反应,果断处置。充分发挥税务人员的作用,提高对应急事件的反应和处置能力,综合运用法律、行政、调解等多种手段果断处置应急事件,把不良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

(四)因情施策,区别对待。要严格区别对待应急事件中的组织策划者与一般群众。对组织策划者,要密切关注动态,把握有利时机,根据上级指示,严密控制,妥善处置;对一般参与者,认真做好宣传疏导劝阻工作。

(五)保障运行,注重实效。应急事件发生后,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确保办税服务厅各项业务能够及时正常开展,先行处置纳税人需办理的涉税事宜,待应急状态解除后,再补办相关手续。

第三章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

第四条区国税局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应急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一),统一领导办税服务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具体负责指挥、控制、协调应急事件的处置。

第五条应急领导小组下设业务组、技术组、保障组和综合组。

业务组由纳税服务部门负责人任组长,负责协调、处置业务性应急事件,在应急事件处置期内向上级相关部门报送业务问题提报单,并在应急事件处置完毕后向应急领导小组报送业务性应急事件处置报告;

技术组由信息中心负责人任组长,负责协调、处理技术性应急事件,在应急事件处置期内向上级信息中心报送技术问题提报单,并在应急事件处理完毕后向应急领导小组报送技术性应急事件处置报告;

保障组由办公室负责人任组长,负责应急事件处置期内设备供应、车辆安全等后勤保障工作;

综合组由征管部门负责人任组长,负责收集、整理、分析、总结应急事件产生的原因、影响的范围及造成的后果,监督应急事件的处置,提出应对应急事件的措施,改进应急事件处置的方法。

第六条办税服务厅应急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由各部门按职责承担,负责区国税局突发事件处置、宣传、报道的组织、协调工作。

第四章应急决策程序

第七条应急领导小组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组长或副组长及时召集有关成员初步研究事件情况,并立即通报相关部门采取紧急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同时按照有关规定上报上级管理部门,启动应急预案。

第八条应急领导小组召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紧急会议,研究应急处置工作,经确定后由分管领导以及相关部门迅速组织实施,确保人员及时到位。

第九条突发事件处置完后,要及时总结,形成书面报告,并提出加强处置应急事件工作的建议,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第十条突发事件如需对外宣传解释,由区国税局统一做出,未经市区国税局领导同意,其他任何人不得擅自向新闻媒体透露事件的相关信息及发表言论。

第五章应急处置程序

第十一条加强对办税服务厅各项工作的领导,严格执行纳税申报期领导值班制,同时加强与辖区公安部门的联系,保障办税服务厅的工作正常开展。发生应急事件时,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别启动应急处置程序:

(一)应急领导小组要及时对办税服务厅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指导,及时开展疏导、劝解和处置工作,并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随时与各有关方面保持联系,及时沟通情况。

(二)应急领导小组了解原因、经过及诉求等相关信息后,要认真做好书面记录,指引当事人按照有关规定提供资料,对当事人提出的问题,能当场答复的当场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要明确下一步处理办法及时限。

(三)办税服务厅按照要求,在办理期限内回复当事人、并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处置情况。若涉及的问题超越办税服务厅管辖权限的,要在规定处置时限内向应急领导小组请示与办理相关的回复、报告。

(四)办税服务厅应及时掌握接待处置工作中的相关信息,并向急领导小组报告情况,情况紧急或当时不能了解清楚的,应先报简要情况,再报后续情况和处置结果。

第十二条税收业务类应急事件处置程序:

发生税收业务类突发事件后,办税服务厅人员要在事件发生后立即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并向纳税人做好宣传解释工作,维持好现场秩序。同时,应急领导小组业务组应立即组织人员通过增开窗口等方式进行疏导分流,对当场无法办结的业务,原则上只要资料齐全,要先行进行受理,并明确告知纳税人办结时限;保障组应积极提供帮助,负责设备供应、车辆安全等后勤工作;综合组监督应急事件处置的同时,负责收集、整理、分析、总结应急事件产生的原因、影响的范围及造成的后果,以提高应对此类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无法处理或需向上级请示的,应急领导小组应立即报告市局相关负责人。

(一)税务登记业务按以下应急流程处理:

纳税人提交资料齐全且自愿留存资料的,能够当场办理的受理即办;无法当场办理的,应收取资料,妥善保管,做好登记,待业务处理恢复正常后及时办理并通知纳税人;

纳税人提交资料不全或不愿意留存资料的,应当一次性告知所需补充的资料,做好登记,待业务处理恢复正常后及时通知纳税人补办;

因突发事件导致纳税人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办理税务登记业务的,办税服务厅应出具情况说明,不予处罚。

(二)发票发售业务按以下应急流程处理:

对购买发票的纳税人,原则上不留存纳税人的资料,可登记纳税人的联系方式,待业务处理恢复正常后及时通知纳税人。

(三)发票认证业务按以下应急流程处理:

原则上不留存纳税人的发票资料,做好登记,待业务处理恢复正常后及时通知纳税人;

纳税人自愿留存资料的,应收取资料,妥善保管,做好登记,待业务处理恢复正常后及时办理并通知纳税人;

因突发事件导致纳税人在规定期限内无法办理认证业务的,经办税服务厅出具情况说明,由应急领导小组报请上级税务机关按照相关规定协助处理。

(四)税控企业报税业务按以下应急流程处理:

原则上不留存纳税人的资料,做好登记,待业务处理恢复正常后及时通知纳税人。

(五)申报征收业务按以下应急流程处理:

纳税人提交资料齐全且自愿留存资料的,应收取资料,妥善保管,做好登记,视同已受理,待业务处理恢复正常后及时办理并通知纳税人;

纳税人提交资料不全或不愿意留存资料的,应当一次性告知所需补充的资料,做好登记,待业务处理恢复正常后及时通知纳税人;

因突发事件导致纳税人在规定期限内无法办理申报业务和税款缴纳业务的,由办税服务厅出具情况说明,不予加收滞纳金和罚款。

(六)文书受理业务按以下应急流程处理:

纳税人提交资料齐全且自愿留存资料的,能够当场办理的受理即办;无法当场办理的,应收取资料,妥善保管,做好登记,待业务处理恢复正常后及时办理并通知纳税人;

纳税人提交资料不全或不愿意留存资料的,应当一次性告知所需补充的资料,做好登记,待业务处理恢复正常后及时通知纳税人补办。

第十三条信息网络类应急事件处置程序:

发生信息网络类应急事件后,办税服务厅人员要于事件发生后应立即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并向纳税人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应急领导小组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应急处理,原则上先手工进行受理,并向纳税人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应急领导小组技术组成员应第一时间负责对网络系统进行修复。同时,积极协调其他部门或单位进行解决。对于系统无法修复的情况,经市局有关领导批准,应协调其他部门采取“同城通办”等有关措施进行解决。

(一)排队叫号系统发生故障时,应在叫号机显著位置公告并向应急领导小组技术组组长报告,同时抄报分管领导。技术组要及时向维修单位联系维修事宜。同时,办税服务厅采取人工排队的方式办理涉税事项,增加导税员维持办税服务厅秩序。当天不能解决问题时,要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税收征管信息系统遭受破坏或其他原因导致系统瘫痪时,应急领导小组要立即查明事故原因和系统受损情况,按要求上报市局相关领导,属市局职责范围内的事项由市局组织人员进行抢修。属电力、电信原因导致事故发生的,要立即与电力、电信等部门协调,保障系统的电力供应和线路畅通。属人为破坏引起的此类突发事件,要及时通报公安机关,彻底追查事故原因,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第十四条公共安全类应急事件处置程序:

发生公共安全类突发事件后,办税服务厅应立即向应急领导小组综合组报告,综合组有关责任人要立即引导纳税人到后台进行沟通调解。经了解后如确属工作人员的错误,应由工作人员及时向纳税人道歉,并保证不再出现同样的问题;如果不是,向纳税人解释说明,以便排除误解。对于其他公共安全类事件,办税服务厅人员上报应急领导小组后,应急领导小组各部门应及时组织人员进行应急处理,需其公安部门协助的,应立即进行协调处理。

(一)此类事件发生时,应急领导小组综合组领导要在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迅速向市局报告情况,事态紧急时应立即向110报警求助,控制事态发展。

(二)办税服务厅要迅速控制现场,为保证办税服务厅秩序,可将当事人带至指定的分流处置场所进行分流,同时要迅速查明事件原因,并耐心做好纳税人的宣传解释工作,现场主管领导要在职权范围内立即给纳税人以答复;处置工作需要其他部门协助的,应及时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开展处置工作。

(三)应急领导小组综合组主要领导要及时对办税服务厅进行指导,并派员指导事发地办税服务厅开展疏导、劝解和处置工作,并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随时与各有关方面保持联系,及时沟通情况。

(四)办税服务厅相关负责人了解原因、经过及诉求等相关信息后,要认真做好书面记录,指引当事人按照有关规定提供资料,对当事人提出的问题,能当场答复的当场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要明确下一步处理办法及时限。

第十五条事故灾害类应急事件处置程序:

发生事故灾害类应急事件后,办税服务厅人员要立即组织疏散或妥善安置纳税人,并积极开展自救,确保纳税人和自身安全。应急领导小组要立即与公安、交管、医疗卫生部门联系,以便及时取得帮助。同时,应急领导小组要维护办税服务厅现场秩序,保障公共财产及纳税人财产安全,做好现场的防火、防盗等防护工作,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事故灾害类事件要立即上报市局相关领导。

(一)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的处置程序

1、应急领导小组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害现场,摸清情况,立即向市局和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报告;紧急情况下要根据具体灾害需要,先行拨打110或119报警台和120急救台报警后,再向市局报告。

2、办税服务厅在外部救援人员到来之前,组织工作人员开展自救。自救的重点和顺序为:受伤人员、税收票证、财产物资。对抢救出的税收票证和财产物资,由应急领导小组指定两名以上税务干部进行登记和保管。

3、转移后的第一时间要安排专人清点人数,核对本单位转移出人员,对外单位人员要造册登记。

4、受抢救器械、装备等客观条件限制,办税服务厅自身无法实施自救时,应全力确保受伤被困人员的生命安全,并派员维护现场秩序,等待专业人员到场救援,无关人员不得进入灾害现场。

5、及时将受伤人员送到医院救治,通知伤员家属,协助家属做好对伤员的护理。

6、灾害现场处理完毕后,向市局上报灾害情况书面报告。

(二)各种重大流行疾病突发事件的处置程序

1、在高危疾病流行期间,要在办税服务厅开展相关的疾病预防宣传,并根据疾病预防中心的统一部署,发放有关的疾病预防药物,预防和避免疾病的感染和流行。

2、在办税服务厅发现疑似病例时,发现人要立即向办税服务厅负责人报告。对发现的疑似病例进行必要的隔离处理,联系120送医院确诊。此后第一时间内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

3、如发生的流行疾病得到当地疾病控制中心证实,确属危害性较大,应急领导小组经市局批准,可以采取封锁现场、停止办公等必要的保护措施,并向纳税人公告,争取纳税人谅解。

4、对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体检,请求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提供帮助,尽快对办税服务厅进行消毒处理,力争尽快恢复正常工作。

第十六条其他类应急事件处置程序:

发生其他应急事件是,办税服务厅人员要立即上报应急领导小组,并做好应急处理。对于重大突发性事件,要立即上报市局国税机关。

第十七条秩序重建

突发事件消除后为不影响办税服务厅继续开展工作,事发单位要立即恢复正常工作秩序,继续开展各项工作。对于突发事件消除后,由于办税服务厅软、硬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无法正常运转且办税服务厅无能力自行解决问题的,由应急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办税服务厅各相关事项。

(一)办税场所或其内设硬件设施受到严重破坏,短期无法修复的,应急领导小组应请示市局相关领导,经同意后,指定相邻国税办税服务厅代为办理相关涉税事项,或在原地搭建临时工作场所开展工作。

(二)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受到伤害,且无法安排后援力量的,应急领导小组请示市局相关领导,经同意后,从全市系统内抽调人员支援。

(三)由于受到突发事件影响,办税服务厅虽受到一定影响、不能立即恢复正常秩序,但可预计恢复正常工作时间的,办税服务厅要立即在突出的位置张贴公告,告知纳税人恢复正常工作的时间。

第十八条奖惩制度

办税服务厅发生突发事件后,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及现场工作人员要团结一致、全力以赴采取有力措施平息事件,根据表现分别给予奖惩。

(一)对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预警及时、处理果断、有效保护生命安、公共财产或控制措施妥当的部门或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由于主观原因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突发事件进一步演变,导致更大损害的,须按相关规定追究当事人的责任,确定责任人的顺序为:办税服务厅负责人(包括在办税服务厅值班的其他领导)、单位主管办税服务厅工作的领导、单位负责人、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办税服务厅没有及时上报的除外)、突发事件现场的党员干部、突发事件现场的其他工作人员。

第十九条宣传教育

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要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程序,明确各级领导和各岗位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任务和职责。在制定方案时,要结合市区局国税局实际情况,详实具体,方便操作。

加强宣传教育,每年组织开展一次紧急情况下转移、逃生、安置等演练活动,增强市区国税系统干部职工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市区局国税干部职工应急反应、处置能力,确保市区国税局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国税队伍的和谐稳定。

第六章附则

篇3

与春意共舞,和春风同行。明媚的春天是幼儿园亲近大自然的最佳时节,为了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和活动的顺利进行,特制定安全应急预案。

一、幼儿春游的时间:XX年4月23日上午7:30----下午15:00返回幼儿园。

地点:游玩xx园

人数:亲子:85人

教师:7人

租旅汽公司2辆旅游车,家长一同前往。

二、 春游组织单位:由幼儿园统一组织安排。

三、春游领导小组及应急小组

1、领导小组组长:xx

领导小组成员:xx xx

四、人员安排:

总指挥:xx

分管负责人员:各班班主任

各班教师准时到岗到位。

五、安全第一原则。

春游前对幼儿进行春游专项安全教育,园外活动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园内外环保教育等。

为应对春游期间的突发事故,成立了春游安全领导小组,春游全面协调人xx,医疗保障xx负责、紧急处理xx负责、分工明确,职责到位。出行时园长带队。

突发事件处理程序

(一)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应立即向总指挥及分管人员报告。由总指挥根据情况作出决定,严重时立即送往医院,并立即通知家长。

(二)在组织应急抢险过程中,以保证幼儿安全为首位。写出书面报告,总结经验教训。

(三)一般性事故,分管人员可根据情况自行进行解决,并进行记录。重大事故,应立即上报给总指挥,同时组织人员进行处理。

安全应急具体措施

(一)安全常规措施:

1、随车安排在班教师。

2、所有教师、工作人员手机必须处于开机状态。

3、各班教师要清点三次幼儿人数(在出发前清点一次幼儿人数、到达目的地清点人数、在整队返回时再次清点人数)在出发前制定幼儿春游花名册,通讯录,确保幼儿及教师的安全。

4、分年级和分班活动时,要求班上教师认真组织幼儿,在组织活动时,要求幼儿与家长一切活动都在教师的视野之中,不要个别行动,教师在组织时要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二)车辆故障处理:

1、活动前要求车方检查车辆车况,车况不良必须更换,否则不得发车。

2、中途车辆故障:

(1)带队跟车老师及时把故障情况上报园领导。

(2)故障为影响安全的,一律停驶,紧急调车改乘。

4、幼儿在行车时,教育幼儿的头、手不能伸向车窗外面,行车时不在车内高声大叫,更不能在车上随意走动,领导及带队教师维持好幼儿秩序,严禁下车随意走动,尤其应防止交通事故发生。

(四)、幼儿突发疾病、意外伤害:

1、师幼在途中突发疾病、意外伤害,随车带队领导立即联系总指挥,视轻重由保健老师作处理或就近送医院。

2、师幼在活动时突发疾病、意外伤害,带队教师立即联系总指挥,视轻重由保健老师作处理、或送医院诊疗。

(五)幼儿走失处理:

1、教师必须三次清点幼儿人数。

2、如发现幼儿走失,切不可大意、拖延,应立即组织就地寻找。

3、从幼儿最后接触的同伴入手,了解最后行踪。

4、立即通知总指挥,带队教师关注寻找

(六)、交通事故处理:

1、在春游期间如有严重受伤立即拨打120、122,并立即组织抢救。2、迅速报告教育局事故情况。

3、保护好现场,指挥教师及其他幼儿撤离至安全地点。

4、安定幼儿情绪,询问、检查幼儿受伤情况,受轻伤幼儿送医院检查、诊治。

5、立即成立事故处理小组,分别负责家长、医疗、保险各方接洽,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三、本次要求:各班教师要提前做好春游前的安全教育与计划,抓住机会对幼儿进行认识大自然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要求孩子注意环保,自备塑料袋,不乱扔垃圾。不攀爬树木,不摘花草,老师要有序的组织,分组带领幼儿游玩,教会孩子一些自我保护意识和判断能力,文明春游。要求孩子的活动始终在教师家长的视线内活动,确保本次活动的安全。

XX年4月22日

幼儿园防汛应急预案幼儿应急预案(2)

一、人员的疏散组织与指挥

1、总指挥: xxx(查看水情,组织全园教职工,按各自的职责进行疏导幼儿)

广播组: xxx(拨打报警电话,向上级及时通报险情)

2、内部疏导引导组:xxx(根据汛情优先选择最佳的疏散的路线通知各层具体负责人组织人员安全疏散)

各楼层具体负责:

外部疏散引导:xxx帮助各班班主任把幼儿带到安全部位,让各班班主任清点人数,上报园长。

警戒救护组:xxx负责联络工作并组织受伤人员救治工作。

2、正确选择疏散路线

各班负责人:班长负责左面两排的幼儿在前迅速撤离,另外一名教师负责右面两排的幼儿在后迅速撤离。

3、疏散方案:

特长班教师迅速组织学特长的幼儿清点人数,按照疏散路线从出口快速撤离。

非特长班教师按照自己的职责在领导的指挥下迅速带领本班幼儿按照疏散出口撤离。

午睡时间:带班领导迅速查看险情,即使报警并发出警报,值班教师迅速组织幼儿,清点人数选择就近路线快速撤离。

二、疏散时注意事项:

1、根据现场的实情,优先选择最佳疏散线路。

2、全园教职工迅速到位,通过广播对被困人员的情绪做好组织和引导疏散工作,维护好疏散秩序,防止拥挤踏伤。

3、要清点人数,对救出的人员进行清点,看是否全部救出。

4、水灾严重的情况下要组织幼儿按原有疏散路线向楼层高的地方转移,集中等候救援。

5、幼儿园属人员集中的场所,幼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差,、这就对我们的教职工加强思想道德观念,认真负责,平时要对单位的情况熟悉,加强自身的安全措施和应急能力。在需要时要有于献身的精神。

高职学院附中、幼儿园应急预案幼儿应急预案(3)

附中、幼儿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目的:有效预防、及时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消除危害,保证生命财产安全。

(二)工作原则:以学院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主体成立指挥中心,以附中、幼儿园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主体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组。组织机构见附图。

(三)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等。

(四)适用范围:附中、幼儿园。

二、组织体系及职责任务

(一)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1、决策机构:指挥中心,负责突发事件处理的决策及指挥。

2、工作机构:应急工作组,负责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理。

(二)组织体系框架:见附表1。

三、预防预警机制

(一)预防预警信息

学院及附中、幼儿园的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员提供相关信息。

(二)预防预警行动

对相关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及技能培训,提高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

(三)预警支持系统

校园网系统、电话通讯系统。

四、应急响应

(一)分级应急响应

突发事件的报告顺序是:发现人-——部门负责人——单位领导——学院职能部门——学院主管领导。

(二)信息报送和处理

突发事件的信息按报告顺序进行传递,由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确认,分清事件的等级,由决策机构进行决策处理。

(三)通讯

张**:136********* 孙**:137******** 刘**:137*********

黄***:138********** 李**:130********* 李 春:138*********

(四)指挥和控制

由指挥中心进行指挥,由工作组进行现场控制。

(五)紧急处置

处置队伍由指挥中心统一调派,分突发事件类型落实处置措施。

(六)救护和医疗

学院卫生所负责事件的现场救护以及医疗防疫;对轻伤人员进行处置,并协同运输组将重伤人员护送到上级医院。

(七)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对可能涉及的应急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加强对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卫生防病、饮食安全等方面的自防、自救教育,明确安全防护的工作流程,同时提供必要的防护器械。

(八)群众的安全防护

引导和教育学生按照日常行为规范行事:有序出入,分批离校,不聚集,遵守交通规则;建立课间、课外教师值勤制度,加强对学生假期安全的教育;

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洗手,饭后漱口。教育孩子讲文明、讲礼貌:不打架、不骂人。

紧急情况下的学生疏散撤离由带班教师及学院专门人员统一组织。

(九)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

密切与社区、家庭的沟通与协调,建立起家庭、学校、社会密切结合的安全工作网络,确保学生的安全健康。

(十)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检测与后果评估

事件发生后,由学院保卫处负责事件原因的调查工作,学院安全保卫领导小组负责事件的检测与后果评估,并形成处理意见。对发生的重大事件,学院配合公安、消防及其他专门机构的工作,对事件进行调查、检测与评估。

(十一)新闻报道

及时、准确地向媒体发送事件的相关信息,以警示他人,防微杜渐。

(十二)应急结束

事件处理完毕,宣布应急状态解除。

五、应急保障

(一)通信与信息保障

保卫处负责通信系统的维护,确保应急期间信息畅通,并从各种媒体上获取相关信息。

(二)应急支援与装备保障

机构、人员名单参见附表1;

救援药品主要有绷带、消毒水、止痛药、消炎药等;

学院车队为突发事件的处理提供急救车辆;

医疗保障主要有上级医院的帮助;

学院保卫处和当地公安机关的提供安全保障;

由学院财务处的提供财力支持。

(三)技术保障

牡丹江消防支队、牡丹江市传染病防治中心、牡丹江市医院、温春派出所、牡丹江市公安局等。

(四)宣传、培训和演习

1、公众信息交流:预案、报警电话在校园网上共享,同时在必要地点张贴;同时定期进行安全常识讲座。

2、培训:由人事处对特殊岗位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对可能涉及的教职员工进行必要的应急自救与互救教育。

3、演习:保卫处组织、实施各种突发事件的演习。根据突发事件可能发生的场所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疏散演习、应急救援演习等。频次要求每学期不少于二次。

六、后期处置

(一)对在突发事件中受伤的师生员工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对在事件中伤情较为严重的,学院给予适当的经济援助,发放必要的生活用品;对污染物的处理按照国家废物处理的相关规定进行。

(二)发动学生捐助,同时向社会广泛求助,得到的资金由财务处统一管理。

(三)为应急人员办理保险业务,且及时理赔。

(四)做好突发事件的调查、分析和应急经验的总结,同时提出改进建议。

七、附则

对在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个人和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事故的责任者给予纪律处分以及依法追求其刑事。

本预案由***********制订与解释,由学院保卫处备案。

八、附件

《***********学生大型活动安全工作预案》

《***********重大食物中毒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重大传染病应急处理工作预案》

《***********人员密集场所火灾事故应急预案》

附表1: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图

报 警

总 指 挥:******

副总指挥:**** ******

通讯组 安全保卫组 人员疏散组 后勤组 运输组 救援组 医疗组

篇4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核定床位2500张,现有护理人员1517名。其中女性1494名,占98.48%;男性23名,占1.52%。年龄20~55(32.68±8.64)岁。职称:副主任护师及以上43名,占2.83%;主管护师324名,占21.36%;护师864名,占56.95%;护士286名,占18.85%。学历:硕士6名,占0.40%;本科723名,占47.66%;大专680名,占44.83%;中专108名,占7.12%。

2方法

2.1建设非惩罚性的安全文化

Singer等[4]于2003年首先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安全文化的标志之一就是创造一个“针对系统+非惩罚性”的环境[5]。我院护理部2003年开始建设护理安全文化[6]:①强调非惩罚性原则,鼓励当事人或发现人主动上报。②强调及时报告并积极处理,把伤害和影响降到最低。③注重信息共享,把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处理经验、改进措施在一定范围内通报。④分析不良事件时注重系统问题和环节问题。⑤重视安全教育和防患于未然,努力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⑥鼓励上报未遂事件[7],并奖励杜绝未遂事件的事例。

2.2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与流程

护理部修订完善了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及管理制度、临床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输血安全制度、预防跌倒管理规范、医用管道标识规范、病情变化报告流程、各类意外事件紧急处理预案等多项制度和流程。同时,在实习生上岗培训、新护士岗前教育、在职教育、护理管理等多种培训计划中设置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培训内容,让各层次护士树立安全观念,知晓不良事件的防范、分类、应对和报告流程。

2.3制订标准化上报表格

目前上报内容包括临床可能发生的护理相关或护士现场发现的所有不良事件和未遂事件,共有7种10类的标准化上报表格,见表1。根据事件特点,各类上报表格的报告内容各有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事件发生的日期、时间、地点、患者一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诊断、住院号、护理等级等)、经过描述、严重程度、对患者的影响、处置措施、原因分析等。

2.4规范报告流程

在上报种类中,除了杜绝未遂事件,其余6种护理不良事件一旦发生,规范的报告流程是:①当班护士立即汇报医生,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尽量避免或减轻对患者健康的损害。②立即汇报护士长。③紧急事件、情节严重的不良事件通过电话2h内上报护理部。④其他不良事件48h内逐级上报至护理部。⑤各级护理管理者口头或现场指导当事人处理事件,必要时联系其他部门取得协助。⑥护理部分类登记护理不良事件。

2.5定期分析反馈

对导致患者伤害的不良事件,护理部要求3d内随访事件的处理和后续进展、患者的转归等,必要时连续跟踪事件进展。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所在科室组织护士讨论,分析原因,提高认识、吸取教训、改进工作。护理部每月、每季度、每年对上报事件进行汇总讨论,从制度管理、制度执行、工作流程、职业道德、主观态度、部门合作等多方面综合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奖惩意见(部分由于当事人违反职业道德、主观态度恶劣或者有意瞒报导致严重后果的不良事件给予相应的处罚)。根据事件分析和处理的情况,必要时与医务处、感染管理科、药剂科、信息科等部门沟通,从医院管理体系上争取保障或落实整改措施。已经讨论过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在每月的全院护士长会议上通报,实现信息共享,使一个人发生的不良事件成为大家共同的教训,避免发生同样的错误。

2.6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与专科护理发展相结合

不良事件的细化分类和深入管理随着专科护理的发展而进行。例如:压疮事件早年只是包含在突发事件中进行报告,被报告的也仅是导致护患纠纷的个别案例。但随着伤口、造口、皮肤护理各专科护理的发展,压疮防范与处理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充实,培训也越来越全面,医院成立了伤口、造口专科护理小组,各护理单元都设有小组的网络成员。压疮及压疮预警成为护理不良事件的一个类别。同样,静脉输液不良反应作为静脉治疗护理小组的重点关注事件、非计划拔管作为危重症护理小组的重点关注事件而陆续被单独分类,分别予以报告、处理与防范。

2.7开发护理不良事件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2011年依托计算机网络平台,开发了护理不良事件信息系统[8]。按是否直接发生于个别患者,将护理不良事件分为2种节点,一类直接放在电子病历的患者节点下,将其基本信息直接带入表单;另一类放在病区节点下,自动带入填写人、填写病区等信息。再将各类事件在每个步骤中可能出现的要素内容进行分类、罗列,让填报者以选择和文字描述的方式进行相关内容的录入,操作简单方便。同时根据护理管理的三级体系设计上报、查询、统计的权限,既体现了“非惩罚性”的上报精神,鼓励当事人主动上报,并保护填报人隐私;又实现了逐级审签、处理等功能。“护理不良事件信息系统”的开发,让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反馈和管理路径更加方便快捷,数据真实客观而且便于追溯和统计,提升了管理的速度和效率。

3效果

3.1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提高(见表2)

3.2护理差错发生率降低(见表3)

4体会

4.1实施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提高了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

结果显示,实施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后,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率逐年提高。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通常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往往能暴露系统、流程或制度的缺陷,及时收集和发现各种不良事件信息对改进系统、优化流程、完善制度具有重要意义[9]。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建立依托于先进的安全文化。而安全文化的培养需要时间,需要所有管理者共同营造[10]。在一种无惩罚的环境中,人们才愿意暴露更多的问题,从而更有利于解决问题。通过加强对护理管理者和临床各级各类护士的培训,保证整个报告系统的落实,保障患者安全。通过完善制度,制订预案,改进医院环境,从制度和系统上努力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利用信息化手段,方便获取数据和填写,并增加不良事件上报的准确性,因此,提高了不良事件的上报率。

4.2实施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降低了护理差错发生率

篇5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285-02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医院的门诊每天要接待几千人至几万的病人,各大医院的门诊量正不断的上升。护生在门诊实习共2周时间,而门诊的工作环境与护生之前实习的病房环境截然不同。门诊护士所面临的病人多、工作范围大、科室多,包括:门诊换药室、内窥镜室、预检台、放射科、临床各科的诊室等,随时会有突发事件或纠纷等发生的可能。为了确保护生在2周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护理实习的任务,以下是门诊护理带教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几点安全隐患,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

1护生的安全隐患

1.1护生进入门诊科室后,由于对门诊环境不熟悉,对抢救药品、物品、器械、设备的摆放位置不清楚,会造成工作不便、操作失误或延误,严重的甚至对护生自己及他人造成人身伤害。

1.2门诊的各科室在病人治疗结束后,护生需要对医疗废弃物进行处理,如废弃的针灸针、针筒、玻璃的火罐、注射液安珀的碎片等,都存在了发生职业暴露针刺伤的可能。

1.3门诊由于就诊量高,病人等候时间长,等候环境嘈杂,病患和家属易产生急躁不满情绪,护生回答时的表情或语言稍有不慎,容易引起纠纷和争吵。

1.4有时在门诊实习的护生遇到病人提出无理要求而未得到满足时,容易引起病患不满和抱怨,从而产生纠纷。

1.5门诊就诊量大,出现突发事件的可能性搞,如遇到患者晕厥、跌倒、病例卡失窃等情况,护生可能因惊慌失措、处理不当、未能及时联系带教老师,从而遭到病人质疑。

2相应的安全防范对策

2.1让护生明白门诊护理人员代表着医院的窗口形象,其仪表、语言、举止、态度都体现着整个医院的精神风貌。带教老师应以身作则,指导护生注重个人仪表,举止端庄,热情、和蔼、亲切地对待每一位患者,避免和患者发生矛盾、纠纷。

2.2护生入科后,由带教老师向护生其介绍门诊各科室的环境、抢救药品、物品、器械、设备的摆放地点、位置,使她们尽快了解所需物品的位置,以免发生盲目寻找物品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和延误时机。

2.3通过强化护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减少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带教老师应该耐心指导护生正确处理各种容易发生针刺的医疗废弃物的方法,如何防范锐器刺伤,告知护生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及时应与带教老师联系,告知立即处置的方法、上报有关部门的流程。

2.4由于门诊的工作环境与护生之前实习的病房环境截然不同,带教老师应经常了解护生在门诊实习过程中的想法和感受,及时发现护生对每天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的认识和看法,思想动态、及时加以纠正、鼓励和正确引导,从而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通常思想决定态度,直接影响工作时的精神面貌。

2.5门诊护理工作内容广泛,接触病人多,带教老师要让护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要善于培养护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护生的的心理素质、语言交流能力、应变能力。

2.6让护生掌握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流程,如门诊病人突发晕厥的处理流程,突发跌倒时的处理流程,病人门诊病例卡失窃怎么解决等。

2.7培养护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如遇和病人及家属发生纠纷时如何化解、劝导、解决,正确引导护生积极乐观的面对门诊护理工作。

以上对护生在门诊实习阶段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使门诊的带教老师加强对护生安全的指导和教育,增强了护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从而确保护生在门诊实习的安全,减少护患纠纷,确保门诊护理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曾木好,李敏英,江秀琼,李爱娣,曾肖英.护生临床带教的方法与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9).

[2]汤娴婷.临床护理带教方法浅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11).

[3]薛淑英.门诊护理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4).

[4]潘瑞红.加强门诊护理安全质量管理的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15):432.

[5]王凤荣.做好门诊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体会[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2(9):642.

篇6

学校安全教育应急预案一

为了切实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学校安全的通知》与市、教育局、教育办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管理的通知精神,保护全体师生的生命安全,在积极预防的基础上,特制定如下预案:

一、领导指挥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各班主任、科任老师及xxx(保安)

二、等级划分:

一般事故:房屋发生局部开裂、倾斜现象,有倒塌危险。

重大事故:房屋已经开始压塌或者局部已经倒塌,将会引起大面积倒塌的危险。

三、应急流程:

一般事故发生时,及时广播通知全校处于应急状态,终止上课,启动应急预案。班主任与副班主任立即赶赴教室组织学生进行疏散,立即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并随时关注事故的变化,避免扩大。

流程:警报——疏散——报告——总结

重大事故发生时,应立即疏散学生(在堂教师为第一责任人),班主任立即赶赴本班教室进行组织。在第一时间内电话报警(广播室教师或者电话旁的教师),广播或者长时间的电铃为警报信号,认真做好事故后期处理。

流程:报警——疏散——报告——抢救

四、其他事宜:

1、倒塌事故发生时间如果是下班时间,在校教师与门卫应及时报告校领导,及时组织抢救与事故处理,流程不变。

2、学生在校期间发生房屋倒塌事故,应把疏散学生放在首位。

3、事故发生后,组长负责向上级与相关部门报告,副组长与组员负责组织人员疏散及救助。

4、人员疏散:

学生疏散时要以有序迅速为原则(不带书包、不拖时间);

教师应在最后离开危险区域;

教学楼通道为东西楼梯,由班主任组织有序进行,疏散顺序为:一楼四个班——二楼(东为202、203班,西为301、302班)——三楼(东为401、402班,西为501、502班)——四楼(东为601班,西为602班),临时聚集地点为校外公路旁,指挥小组指定教师进行人员清查与纪律监督。

5、协助疏散:

确保楼梯口的畅通,门卫应及时打开校门;

操场学生应临时组班,不回本班教室;

各班负责人疏散学生后应及时清点人数,报告领导小组,排查遗漏学生。

6、伤病救助:

发生事故后,伤病人员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抢救,由晓霞老师总负责。

不提倡在警报解除前进入倒塌现场进行抢救,而应在专业抢救人员的指挥下进行。

事故发生后,指挥小组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到校,特别是受困或者受伤学生家长,妥善处理后期事项。

学校安全教育应急预案二:

为了加强与改进学校安全检查工作,保障全校师生员工健康,平安地学习、工作、生活,打造平安校园,防范师生安全事故发生,并能快速、及时、妥善处理突发安全事故,切实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危害,依照上级有关要求及有关法律法规,从我校实际出发,特制定本预案。

一、安全事故应急领导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1.指挥有关教师立即到达规定岗位,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安排教师开展相关的排危抢险或者实施求教工作。

3.根据需要对师生员工进行疏散,并根据事件性质,报请上级部门迅速依法采取紧急措施。

4.根据需要对事件现场采取控制措施。

5.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进行督察指导。

6.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根据“生命第一”的原则,决定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在第一时间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二、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教师在一切教学活动中,都要有“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工作警钟长鸣”的意识,万一遇到突发安全事件,要沉应对,首先确保在场人员的生命安全,及时上报,学校安全事故应急的领导与成员闻迅后迅速赶赴现场组织指挥、抢险求助。

(一)、火灾事故应急预案。

学校全体师生发现校园火灾均应及时报警,迅速向学校领导汇报。发生在教育场所的火灾,教育活动必须立即停止,并对人员进行安全转移或疏散。如果有伤员,及时抢救。

1.发生火灾事故时,在场教职工及抢险救灾组人员迅速疏散学生,撤离到安全区域。

2.迅速切断有关电源。

3.在向119消防指挥中心报警的同时,立即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4.积极配合消防人员灭火。

5.在进行灭火的同时,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防止火势蔓延,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

(二)、食物中毒应急预案(主要是小卖部的零食)。

1.发现师生有类似食物中毒症状时,应迅速送医院诊治。

2.迅速向上级主管部门、卫生防疫部门报告。

3.做好所食用食物的取样工作,以备卫生部门检查。如是食用校外食物所致,也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取样。

4.迅速排查食用致毒食物的师生名单,并检查他们的身体状况。

5.做好家长、家属的工作。

6.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诊治、调查事故处理等工作。

(三)、交通事故应急预案。

1.发生交通事故时,对受伤人员及时送医院抢救,并要记清肇事车辆的型号、牌号。

2.保护好事故现场以及重要物品、证据。

3.迅速向交警部门报告,再向学校、家庭、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4.做好家长、家属的工作。

5.配合交警部门做好调查、取证、事故处理等工作。

(四)、恶性伤亡事故。

当学校内发生人员伤亡的恶性事故时,应立即保护现场,并报告学校应急预案处理的领导,对未死亡人员,学校应采取现场急救,无法或无能力救治,或者无法判断伤亡情况的,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公安部门、医疗救治中心等)报警。

对恶性伤害事故的原因要进行及时调查,实事求是配合部门提供相应证据证件,事故的处理根据调查结果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处理。

(五)、传染性疾病暴发、流行。

应当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传染病病人与疑似传染病病人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等待医疗部门治疗。加强预防控制措施,防止造成疫情扩散,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或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应及时采取如下措施:

1.对全校师生员工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发放必要的防护用品。在公共卫生场所完善洗手设备,提供流动水、洗手液、除菌消毒肥皂。

2.所有教室、办公室,人群聚集场所要增加通风的时间与强度,教育师生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注意劳逸结合,注意个人卫生,增强抗病能力。

3.建议师生员工尽量避免接待外地来访的客人,各种集体性人员聚集活动推迟或取消,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会议与集体活动。

4.一旦发生疫情,严控外来人员进入,教育学生自我保护,限制学生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对我校外出工作人员,学生实行登记制度,经医院进行必要的身体检查,才能复校。

5.学校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六)、地震、洪灾等自然灾害,

发生自然灾害必须以生命安全第一,学校经请示后可以采取必要的停学,对影响师生安全的教育活动,都应及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在上下学路上可能危及学生生命安全,应及时告知家长接送或在路上扩送,也可以报警,对可预见性自然灾害,应在未发生灾害前,作出安全部署,对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如地震、龙卷风等,应尽力采取保护与自救措施,事后应及时施救,并将事实情况通过汇报程序汇报。

(七)、人为破坏。

1.加强校园保卫,阻止外来人员进入校内。

2.发生暴炸等恶性事故,及时报警,学校应保护生者,进行人员安全疏散,对伤员进行救治。

3.发生绑架等突发事件,及时报警,并配合公安部门提供相关破案线索。

4.发生打架斗殴致人伤残等突发事件,报警,及时送伤者入医,保护现场,调查原因。

(八)、其他伤害事故应急预案。

1.如发生师生身体受到意外伤害时,应及时送伤者到医院诊治。

2.及时向学校、家庭与有关部门报告。

篇7

【关键词】眼科;门诊;意外事件

门诊是医院患者进行挂号、候诊、就诊、检查、取药等的场所,存在就诊患者多而集中,排队等候时间长,就诊流程复杂,就诊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环境嘈杂等问题。门诊意外事件是指患者在门诊就诊过程中的任何环节所发生的意外事件[1-2],如果发现和处理不及时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与防盲为一体的三级眼科医院,年门诊量约21万人次,眼科门诊具有就诊流量大、陪人多、治疗操作大部分具有侵入性、风险高、安全隐患多的特点[3],故门诊意外事件时有发生。现对2013年1月-2015年12月发生在我院门诊的意外事件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全面了解眼科门诊意外事件的具体状况,总结本院采取的防范措施,为门诊突发事件的处理及防范提供参考。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门诊患者发生意外事件共41例,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龄13~81岁,平均年龄42岁。

1.2方法

本研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12月门诊意外事件患者的性别、年龄、事件类型、转归进行分析。

2结果

2.1眼科门诊意外事件性别分布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2013-2015年眼科门诊意外事件中男性占58.54%,女性占41.46%,男性略多于女性。

2.2眼科门诊意外事件年龄分布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2013-2015年眼科门诊意外事件中年龄≤20岁及>50岁的患者所占比重高,≤20岁患者占24.40%,50岁以上患者占39.02%。原因可能是年龄较小者容易出现紧张的现象,导致出现晕厥的意外事件;年龄较大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其他全身系统疾病,就诊过程中会突发性低血压、低血糖等意外事件。这两个年龄段的患者是门诊预防突发事件应重点关注的对象。

2.3眼科门诊意外事件类型分布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2013-2015年眼科门诊意外事件中,晕厥所占比重最高,为68.29%,其次是造影剂过敏反应,为19.51%。晕厥是由于心排血量突然骤减、中断或严重低血压而引起一时性脑缺血、缺氧,表现为突发的短暂意识丧失[4]。造成我院门诊患者晕厥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紧张、进行治疗或检查时空腹、低血糖、晕血、合并全身疾病等。造影剂过敏反应主要是眼底荧光造影剂荧光素钠或吲哚氰绿过敏引起,表现为头晕、皮肤瘙痒等症状。

2.4眼科门诊意外事件转归分布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2013-2015年眼科门诊意外事件中,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后果,75.61%的患者病情好转后安全离开医院,19.51%的患者因病情不稳定转到综合医院进行了进一步的治疗,4.88%的患者因为眼压高等因素需要在我院住院观察。

3防范与管理

3.1信息通畅、报告流程一目了然

信息通畅是意外事件应急处理的关键,及时快速准确的信息交流有助于应急方案的迅速制定。各科室均将我院意外事件应急报告流程(图1)粘贴在墙壁,将全院人员通讯簿保存在每间诊室电脑桌面并打印一份纸质版保存在资料册中,发生意外事件时按报告流程上报。医院要求护士长、门诊主任、护理部主任、医务科科长、中层干部、分管院长及院领导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保障意外事件发生时信息沟通通畅。此外,医院建立人制度,中层干部节假日离开市区需要在人事科备案,意外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联系人,保证节假日意外事件报告流程顺畅。

3.2建立高危患者绿色通道

眼科门诊常见的高危患者包括急诊患者、重症患者、行动不便患者、高龄患者、残疾人、孕妇等。我院根据《三级眼科医院评审标准(2013年版)》要求,建立了门诊高危患者绿色通道,保障高危患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诊治。在排班安排上,门诊护士长、分诊员、导诊员负责门诊的巡视工作,对符合门诊高危患者标准的就诊者做到早发现、早导入绿色通道,尽量降低高危患者发生意外事件的风险和几率。当发现患者有意外情况时,立即按流程报告,启动应急预案,对患者实施抢救。

3.3做好急救物品的管理

根据眼科医院门诊特点,在门诊治疗室配置了急救用物,包括急救车、常用急救药品、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吸痰器、氧气等。要求科室按照“五定”原则进行急救物品的管理,即定品种数量、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期检查维修、定期消毒灭菌,急救物品管理合格率要达到100%,并时刻处于备用状态,门诊全体医务人员应熟悉急救物品的摆放位置。因抢救患者使用急救用品后值班人员立即补充,护士长每月至少对急救车进行1次检查,重大节假日前护士长必须进行检查,确保急救用物管理合格率达到100%。

3.4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急救应急预案

为了保证门诊患者发生意外事件时的急救工作及时、有效地开展,根据我院门诊特点制定了常见突发意外情况的应急预案,包括低血糖反应、晕厥、晕血晕针、过敏性休克、脑血管意外、猝死、跌倒、哮喘发作等应急预案。医院现有的应急预案一般是在非应急状态下建立的,往往停留在制度建设和演练阶段[5],实际应对经验不足,所以需要定期对护士进行应急预案培训,组织演练,在应对意外事件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应急预案,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

3.5加强门诊护理人员急救技能培训

医护人员娴熟的急救技能和完善的流程分工是意外事件应急抢救成功的保证,也是评价医院应对紧急情况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6]。由于意外事件患者病情具有发病急、病情复杂、病种多样、治疗和抢救时间紧迫等特点,要求急救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急救技能。故需要门诊医护人员通过反复模拟意外事件现场情况的演练,积累意外事件处理经验,熟悉流程分工,为处理意外事件和抢救患者生命赢得时间。为了提高门诊护理人员的急救技能,护理部每年组织常用急救技术的理论与操作培训及考试,考核内容包括心肺复苏、除颤仪、心电监护仪、简易呼吸器、吸痰、吸氧等的操作及理论知识,要求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为了确保考试到位,考试成绩真实可信,医院成立急救小组,每个科室选拔1~2名护士担任科室急救小组组长,各科室急救小组组长交叉作为监考者对全体护士进行考核。为了提高门诊护士对急救流程及分工的熟练程度,门诊每年根据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应急预案演练。意外事件应急演练方案由门诊护士长和科护士长负责设计,门诊主任、麻醉医生和门诊全体护理人员均需参与,在演练具体实施过程中未参与的门诊护士也要进行现场观摩[7]。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对意外情况及应对措施要认真讨论推敲,对演练时间、地点、场景选择、人员安排和保障措施等要做出详细的规划[8]。演练结束后,对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改进,完善或改进相关的应急预案。

3.6对意外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及持续改进

篇8

关键词: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完善

应急物资的储备对于保障一个城市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本文将根据笔者在华北A市调研的结果为例,就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对其他城市的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建设有所借鉴。

一、应急物资储备存在的问题

(一)物资储备品种不能反映应急需求

由于管理部门上的条块分割,储备单位在制定物资储备计划时很难获得相关的灾情预测信息,导致储备单位不知道该储备哪些物资,在制定储备计划时存在盲目性,对储备目录的调整也有一定的滞后性。从而导致物资储备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下降。比如食药局负责医药应急物资储备管理,而这些物资的使用单位是医院或者医疗救护机构,其主管部门是卫生局,因此储备单位很难知道该储备什么类型的应急物资。商务局负责部分防汛物资的储备管理,而这些物资的使用单位是防汛抗旱指挥部,因此,储备单位也很难掌握应急物资储备数量,有些物资已经不再适用现在需求。

(二)应急物资储备缺少统一规划

目前由于物资储备职责分散于各个部门和重点企业,这些部门是根据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职责、任务以及实际工作需要,负责相关应急物资的储备。缺少全市应急物资储备统一规划、界定和分类,相应地也缺少对各单位应急物资储备职责的明确。因此,造成有些应急物资储备存在交叉,有些需要的应急物资没有储备。比如商务局和防汛办都储备防汛物资,而该市应对市区立交桥积水事件使用的大功率水泵,还有应对重大事故灾难需要的重型起重设备,目前没有储备。

(三)有些物资储备不能满足应对重大突发事件需求

由于受到储备资金限制,目前很多储备物资只能应对局部小规模的突发事件,缺少应对规模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这类突发事件的物资保障能力。比如民政局储备帐篷700多顶,很难满足应对大规模突发事件总体需求。不过,到底多大规模的储备能力可以满足该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要求,目前还没有相关标准。

(四)缺少规范的应急物资调拨程序

由于大多数储备单位没有制定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办法,其应急物资调拨与使用主要还是依靠与代储单位的协议或者是行政手段,缺少规章制度和规范程序。而且,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往往需要多种类别应急物资,需要多个物资保障部门共同参与。有些储备物资是作为战略储备,如粮食、食用油,其调拨程序与现有的应急管理体制关联不够顺畅。目前缺少从全市层面对应急物资调拨程序的规定和指导。一方面规定物资调拨与应急指挥部的关系,不同物资储备部门之间的沟通机制;另一方面规定区县与市级应急物资调拨之间的衔接关系。

(五)缺少健全的应急物资补偿与更新机制

目前该市应急储备物资补偿办法仍延续旧有的经济体制,应急物资使用的事后补偿无法可依,有些物资是无偿使用,从而降低了应急物资使用的效能。有些应急物资是采用企业代储方式,政府每年拨付一定的管理费用。由于储备管理成本随着经济发展增加很大,而储备管理费用标准一直没有变更,从而使代储单位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导致很多代储单位都不愿意继续接受代储任务。大多数应急物资有一定时限的保质期(如面粉、药品、食用油),有些应急物资在规定期限内必须轮换,轮换过程中物资的贬值、出库入库费用缺少完善的管理机制,从而给储备单位造成经济损失。药品往往由于没有市场需要,超过保质期,只能报废,给储备单位造成更大损失。

(六)缺少完善的应急物资运输保障机制

由于该市应急物资储备管理缺少统一规划,导致应急物资运输得不到有效保障。目前应急物资运输基本上依靠储备单位自己解决,有些单位已经与交通运输部门建立沟通机制,但是大多数物资储备单位还是缺少足够的应急物资运输设备,或者缺少紧急情况下的优先通行权力。从而导致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不能保障应急物资的及时到位。特别是一些特殊情况的应急物资(如药品、医疗器械),可能需要专用的运输设备,也可能因为储备单位缺少专用运输工具,导致应急物资不能及时到位。

(七)缺少应急物资储备的动态管理

由于缺少对应急物资的统一规划和综合管理,目前缺少对应急物资储备的动态管理与跟踪。应急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可能发生变化,无论市应急委办公室,还是各个专项指挥部都不能全面掌握该市应急物资的具体情况,这样导致平时无法实现对应急物资储备的监管和预警,也无法实现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对应急物资的有效调拨。因此,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发应急物资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应急物资采购、调拨和监测等全流程的综合管理。

(八)市级与区县级物资储备衔接力度不够

根据实地调研及各区县上报的相关材料,在应急物资储备方面,目前还缺少市政府及市属指挥部对区县的统一筹划与指导。在各区县储备的应急物资多为市有关部门专项管理,区县没有统一调度权,协调调度存在难度,储备物资资源不能及时共享。

二、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的建议

(一)建立物资储备统一调配组织

由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商务行政部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统一物资储备与协调。在领导层面,组织相关部门负责对突发事件的防范准备工作,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协调各方面的行动,包括各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各种资源调配、工作协调等。在执行层面,整合现有物资储备管理机构和资源,组建具有高度权威和统一性的物资储备的决策和监督部门,负责制定储备法规和政策,编制储备规划和计划,收集整理相关储备信息,监督储备计划的实施。对各类储备物资的收储、轮换、动用等统一决策,构建战略性、全局性、分工明确、相互协调、密切配合、资源共享的大储备体系,在确保经济安全的前提下,低成本、高效率地运行国家物资储备体系,提高物资储备的应急综合保障能力和整体救援能力。

(二)完善应急物资分类管理制度,调整充实储备品种规模布局

完善对应急物资的界定和分类,明确相关部门需要储备的应急物资,建立应急物资分类管理制度。同时根据年度公共安全形势分析,由应急管理部门会同物资储备管理部门,调整应急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从而提高物资储备的时效性。在此基础上,对应急物资进行编码,对应急物资储备进行信息化和标准化管理。优化完善现有生活救助、抢险救灾、公共卫生等类型物资储备及专业应急队伍装备储备,从战略全局上对应急物资储备的规模、品种、结构和布局等进行优化设计和宏观规定,以便指导各级政府按照需要安排好相应的应急物资实物和能力等储备。特别是应急物资储备,根据各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灾害发生特点的不同,增加处置突发事件的专业应急物资、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用于救济的基本生活物资及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物资的储备。如,沿海地区应重点围绕抵御台风和应急救援需要,适当储备食品、急救药材、发电机等物资器材;地震多发地区应重点储备救援工程机械和帐篷等物资器材。

(三)创新物资储备管理的机制,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综合管理机制

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物资储备,通过立法强制、政府规制、行政合同、外包管理、财政补贴、贴息贷款、税收优惠等多种措施,形成政府、非政府组织与相关企业的战略物资储备联盟,加快建立实物储备与资源信息、技术储备相结合,政府储备与军队储备、企业储备相结合,战略物资储备与周转物资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模式。通过建立健全储备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储备的社会地位,规范储备行为,推动储备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要加强监督管理,保证在突发事件时能够让企业及时生产并提供所需的应急物资,以大大降低有关的储备成本、提高全民储备意识。

从综合应急管理角度出发,制定应急物资储备综合管理办法,指导有关部门和区县应急物资储备管理,理顺物资保障与应急指挥体制之间的关系,建立该市应急物资调用协调机制。市级主管部门加强对区县级相关单位应急物资储备的指导,并建立各级单位应当配置的应急物资明细清单,对种类、数量加以规范统一。各类应急物资由市各主管部门向各区县专项划拨,并建立市区两级物资专项保障基金,实施条块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和使用管理。

(四)建设应急物资动态管理信息平台

建立信息共享的大物资储备体系,通过引入计算机操作管理系统,加强储备物资的数据库管理,实现仓储管理自动化、信息化和动态化。以信息网络为支撑,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和运输动态数据库,加强物资储备监测、应急事件监测、预警信息和有效媒体管理,确保应急所需物资的及时调拨和供应。为了提高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效率和信息化水平,实现应急物资储备的动态监管,开发应急物资动态管理信息平台,逐步建设并完善市应急物资动态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应急物资的统一调拨、及时补充和监测预警。

(五)提供充分的应急物资储备专项资金保障,明确储备主体相互关系

应急物资储备应当有专项资金保障。中央财政每年安排突发事件应急救济补助金,并逐步提高资金的补助标准,逐步建立起应急资金自然增长机制。地方政府应设立专门的应急物资储备金,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应急物资储备的资金保障。各级财政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应急物资储备资金,并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应急物资储备资金主要用于应急物资的购买、储备管理、调配补贴等。对企业承储的应急物资要实行合理的动态补贴核算制度。当储备物资价格调整、贷款利率变动时,要适当调整补贴额度,切实保障储备企业的利益和积极性、主动性。此外,还应动员社会力量建立灾害救助基金会等形式,筹集资金解决应急物资在购买、储备、补贴等方面的不足。

应急物资储备活动中主体种类多,并且,应急物资一般采取代储的方式进行储备。因此,需要明确应急物资储备活动中各类主体的职责权限并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正确认识并处理应急物资储备的管理机关、应急物资代储单位、应急物资储备定点仓库、应急物资储备定点仓库所在地的政府各自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薛澜:《危机管理――中国转型期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李经中:《政府危机管理》,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

[3]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其识别》,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篇9

2013年12月开始于西非几内亚的全球埃博拉危机是人类在全球范围共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典型事件,共有110个国家或地区参与救援。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健康的影响因素也在“全球化”。此次埃博拉危机对世界各国造成了巨大威胁,多国联合抗击埃博拉,彰显了在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全球治理的重要性和力量。中国政府先后于2014年4月、8月、9月和10月对相关国家提供了总价值7.5亿元人民币的人道主义援助,包括防控物资、紧急现汇和粮食援助,派遣医疗队和公共卫生专家,援建生物实验室和治疗中心,在联合国发起倡议和与国际组织的积极合作等,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单次对外卫生援助,也是最大程度地参与国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治理[1]。笔者作为中国首批抗埃援利医疗队抽组的相关组织者,全程参与了前期筹备工作,对医疗队的建设问题深有感触。本研究分析全球卫生治理面临的挑战,对中国援外应急医疗队的建设发展进行综述。

1全球卫生治理面临的问题与应对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资本、技术、劳务和商品的全球化,也推动了新发、再发传染病和气候变化等健康问题的全球化[2]。健康全球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科学技术和健康知识的传播、经济发展带动的卫生保障体系建立、卫生援助方面的多国合作将有效促进全球健康水平提升,而海外工厂造成的环境污染、西方文化引导的生活方式改变、全球贸易带来的不同地域传染病传播等,无疑带来了巨大的负面问题。针对上述情况,再以传统思维方式去区分国内卫生与国际卫生,很有可能事倍功半。面对日益跨越国界的健康威胁,对于绝大多数国家而言,单纯依靠单个国家的防范往往力不从心,还需要动员全球各种力量共同综合干预和治理,以减少疾病危害,促进人类健康。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的影响愈发严重,突发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世界人民的健康及社会的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联合国坚持推动全球卫生治理,呼吁多国协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问题。根据WHO公布的工作报告,仅2015年1月1日~10月17日期间,WHO便组织应对了42个国家的主要突发事件,其中包括27个紧急突发事件和19个长期突发事件,其中包含2个新的3级突发事件:尼泊尔地震(4月定级)和也门人道主义危机升级(7月提高定级),以及伊拉克的复杂人道主义危机(2014年8月定级)、西非埃博拉病毒病疫情(2014年7月定级)等在内的5个仍在持续的3级突发事件。报告同时指出:虽然最近几个月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疫情表明,在许多方面,WHO的应急组织结构、能力和文化需要进行改革,才能胜任其目标[3]。

2国际应急医疗队的建设与发展

外派医疗队到别的国家参加卫生救援是全球治理形式最直接的表现之一。由于许多公共卫生问题发生的突然性和剧烈的破坏性,并且往往对当地的卫生保障体系造成巨大损害,因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往往也是巨大的。当由此而造成的人员伤亡超出所在国家的承受范围,便急需国际紧急医疗援助,大批肩负人道主义使命的外国医疗队(FMT)因而诞生。FMT是指由医疗专业人员和后勤人员构成,在各国或组织内成立,需要时外派到受灾国执行任务的组织团队,专门致力于为受灾群众提供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在有限的时间及临时搭建的建筑物内,展开基于国际分级水平和最低标准的基本或高级医疗救护[4]。FMT有各种类别,根据组织机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和非政府团队,其中政府团队又划分为民用与军用;而依据规模和救治能力,又可以将FMT划分为1级、2级、3级及特种专业医疗团队[4],其中1型FMT主要提供伤情的初步诊疗和其他紧急救护服务;2型FMT提供急症外科住院医疗服务FMT;3型FMT主要提供转诊患者的住院医疗服务,包括重症监护。近年来,FMT在世界范围的公共卫生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2010年海地地震为例,参与创伤救治服务的FMT达到40余支,分别来自18个不同国家,对近万灾民进行了医疗救助。由于FMT之间在职业素质、响应能力、恪守职业道德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某些FMT通常不熟悉国际应急反应的标准和规则,无法与正常的协调机制有效融合,因此出现了协调不畅、经验缺乏以及自我保障不力等问题。为了更好促进FMT的发展,WHO在进行广泛的咨询和论证后,以FMT为基础,起草了一系列关于构建国际标准化的医疗救援队框架和指导文件,并提出《突发性灾害情况下外国医疗队的分级和最低标准》[5]:(1)同意在抵达受援国后,向该国有关部门或主要国际机构注册,并服从全球、国家和地区及其他FMT或卫生系统等机构间响应协调机制。(2)承诺在到达受援国后报告FMT的分类、能力和服务。

(3)承诺在响应期间、队伍出发前,每隔一段时间向受灾国家当局和全球卫生部门集群(GHC)以国家报告或公认的国际报告的形式进行上报。(4)承诺对干预措施、临床监测和可能并发症等记录保密。(5)承诺对个别病人的治疗及必要的后续转诊计划进行记录。(6)承诺将成为广泛的医疗转诊系统的一部分,并根据队伍的不同类型来接收或转诊,或接收治疗后再转诊至其他FMT或当地的医疗服务系统,如果获得批准甚至转诊至其他国家。(7)FMT将坚持专业准则:所有队员必须在其国家经过执业注册,并且具有所在机构颁发的工作许可证。(8)FMT应保证队员均是其专业领域的专家,并经过战争或SOD外科损伤管理培训。大多数队员应有在严峻环境中关于全球健康、灾害救援医学及救护的培训和经验;在救援后期若有初级和无经验队员参与,须在有经验同事的监督下工作。(9)FMT队伍将确保所带的所有医药产品和设备符合国际质量标准和药品捐赠指南。(10)除非在部署之前有协商,一般情况下FMT队伍需自给自足,不能对受援国提出任何后勤保障需求。(11)FMT遵守健康和环境卫生最低标准,包括对医疗废物合适地管理。(12)FMT必须保证其队伍及队员都有适当的医疗事故保险,并有相应的机制来处理医疗事故中病人的指控和投诉。(13)FMT必须有关于其队员健康和安全的适当安排,包括遣返和必要时的退出策略。为了更好促进FMT的建设工作,2015年8月,WHO启动了国际应急医疗队的注册与认证工作,来自世界范围内60多个国家的200多支救援队提交了申请。2016年初,为了提高FMT在世界各地应用的广泛性,WHO在世卫组织和泛美卫生组织(PAHO)应急卫生会议上,将FMT正式更名为EMT(EmergencyMedicalTeam,EMT)。4月16日,厄瓜多尔发生7.8级地震,10天内德国、哥伦比亚等5支国际EMT迅速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进行援助,这也是EMT在国际EMT标准下的首次登场。5月,经过重重选拔与考核,中国上海东方医院国际应急医疗队与一支俄罗斯医疗队成为首批通过WHO认证评估的国际应急医疗队之一[6]。

3中国援外应急医疗队建设情况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我国已经建立了多支具有应急援外职能的医疗队,但专门以应急援外为目标,成体系、有编制的队伍尚未建立,在卫生外交能力、卫生治理等方面有待加强。我国既往的援外应急任务主要是在卫生外交和国内应急医疗队基础上实现的。3.1卫生外交中国的卫生外交是从1963年开始的,为了响应阿尔及利亚卫生部长的请求,我国从湖北省的医务人员中遴选出一支医疗队前往支援。据统计,目前我国有27个省、市、直辖区承担着对外援建任务,50多年来中国已经向包括亚、非、拉美等6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过医疗队员近2.5万人次,卫生援助内容从单纯的技术、人员援助到医疗体系的筹建,援助模式也从单纯的“援助”转向“援助+合作”再到“共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赞赏。3.2应急医疗队建设中国应急医疗体系建设是伴随着突发灾害带来的伤痛逐步发展的。2003年非典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人员损失,也为应急公共卫生体系敲响了警钟,我国开始筹措建立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2003年下半年,由原国家卫生部联合中医药管理局下发文件《关于建立应急卫生救治队伍的意见》,明确全国各地省市需组建一支应急医疗后备队伍,主要由医疗专业人员、疾病预防控制技术人员构成;同时制定了规范的应急建设目标原则、组织管理、培训配套等[7]。2004年,为全面系统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国家卫生部组织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卫生厅组建共10支国家级救援队,主要负责救灾防病、应急卫生防疫、反恐医学救援等职责,其中上海、广东两支队伍参与执行了2004年东南亚地震海啸援助任务。2008年汶川地震后,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军队层面,对抗震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保障的应急体系构建提升到了新高度。2010年,《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建设项目管理方案》与《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试行)》由原国家卫生部接连出台,明确队伍构成及筛选标准,制定负责单位的职权、队伍管理及装备管理等办法,并启动首批共包含11支国家级应急卫生救援队伍的建设实施项目。此外,全军所有部队医院建立了野战医疗队(所),形成了系统的军事应急医疗体系,担负应急出动、实地救援的职责。在2016年8月的缅甸大地震和2015年4月的尼泊尔地震中,我军就派出了多支医疗防疫队参与救援。目前,军队承担了绝大多数的援外应急卫生保障任务,如国际维和、抗震救灾、抗击埃博拉等,从国防部公布的数据看,仅维和一项,中国已派出3万多人次参加。综上分析,我国援外应急医疗队建设已经具备比较好的外交环境和能力体系支持。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国内应急医疗队建设存在的不足,如徐立[8]提出的装备保障不尽合理、组织指挥制约过多、药材保障不适用、卫勤训练效果差等六类问题,以此更好探索科学合理的能力标准和训练体系。

4展望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全球治理进程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面对海地地震、西非抗击埃博拉等不断出现的公共卫生危机,中国迎难而上,从人员、物资、财政等多方面对受灾国进行全面地支持。2015年9月,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宣布,中国决定设立为期10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支持联合国工作,促进多边合作事业。中国将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率先组建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并建设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9]。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海外部队健康保障需求会越来越广泛、援外医疗援助任务会越来越多样,建立科学、高效、合理的援外应急医疗队伍,不仅仅是中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具体举措,也是对维护自身部队健康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高良敏,景军,程峰.由援助到共融:从抗击埃博拉看中国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的变迁[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6,9(1):45-49.

[2]王全,向浩,何启强.全球健康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95-97.

[3]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对大规模严重突发事件的应对[R].世界卫生组织执行委员会第138届会议,2016年1月22日临时议程项目(EB138/23).

[4]罗发菊.WHO框架下的外国医疗队及灾后响应[J].中国灾害救援,2015,2:53-55.

[5]付辉.外国医疗队(FMT)建队的核心标准和注册流程[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5,1:5.

[6]本刊讯.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成为首批通过WHO认证评估的国际应急医疗队之一[J].中国药房,2016,27(17):2357.

[7]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建立应急卫生救治队伍的意见[R].卫生部公报,2003,12:30-31.

[8]徐立.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队建设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军事医院科学院.

篇10

医院方要积极开展门诊医疗服务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让老百姓便捷就医、安全就医、有效就医、明白就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康复医院门诊部下半年工作计划》,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康复医院门诊部下半年工作计划

20__年度顺利结束,在医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帮助下,门诊部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了更好的做好下一年度工作,使门诊部更加和谐创新、贴近社会、贴近病人,全面巩固好人提升门诊医疗质量,工作更上一个新水平,制订工作计划如下:

一、做好门诊服务质量检查考核登记,定期召开晨会传达会议精神,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及时通报本月质量检查考核结果,纠正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处方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医师,让其及时纠正。

二、做好门诊工作统计分析,每日在巡视门诊各科室中,发现问题及时通知领导、医务科、科主任,共同商榷,及时解决。各门诊按时开门,不得迟到、早退、脱岗、串岗,不让病人找医生,每日查岗记录登记清楚,月底上报分管领导及医务科。

三、认真执行实施我院开展的“三好一满意”和医疗惠民行动,继续推行门诊“一站式”服务,缩短群众就医时间,方便病人看病就医,处处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四、随着门诊看病人次的增多,积极开展预约诊疗服务,落实预约挂号的具体操作办法与流程,预约形式包括:(1)电话预约(2)院内服务台预约(3)直接向专家预约(4)其他:通过医院网站网上预约及社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联系预约。

五、认真落实首诊医师负责制,不允许超范围执业和无证上岗。

六、做好挂号服务及预检分诊工作,对发热病人做好登记记录,若为传染病人,医患之间同时做好自我防护及消毒隔离工作。

七、配合医院感染办抓好感染管理工作,定期督查卫生员的消毒、灭菌工作,做好医疗垃圾的分类管理与登记,确保医疗安全,并保持卫生区域环境清洁干净卫生。

八、负责对退休返聘人员的办公用品及物资供应,做好门诊病历及病假条的审核、盖章工作,定期对门诊医师挂号费统计、分发工作。

九、服从各级领导,听从安排,及时完成并认真传达医院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康复医院门诊部下半年工作计划

20__年初本接种门诊在院领导和场疾控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主要工作:

1.预防免疫接种工作;

2.重性精神疾病管理;

3.院内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管理;

4.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

5.慢性非传染病登记报告.

一.预防免疫接种工作:

1.指导思想:以《黑龙江省计划免疫程序》及《黑龙江省预防免疫接种工作规范》为指导,做好本场的基础免疫及加强免疫工作,继续加强接种门诊的创建和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

2.建卡、建证:本地户籍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外来儿童寄居3个月以上建立预防接种卡、证。预防接种卡由本门诊保管,预防接种证必须由儿童家长保管。

3.强化疫苗管理,保障疫苗质量:疫苗的采购、运输、贮存过程中严格执行《生物制品管理办法》,疫苗的领购统一到场疾控中心,运输、贮存过程严格按照冷链要求进行,做到时时监测,及时记录,按规定做好疫苗的出入库登记,经常检查疫苗有效期、破损等情况,以确保质量。

4.严格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的要求,安排各类疫苗的接种,避免“多种、漏种、错种”的情况发生。

5.做好安全注射及接种场所消毒:接种过程严格遵守“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一销毁”,执行三查七对即接种前诊查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对接种证、查看疫苗外观与批号效期;核对接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真正做到安全注射。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规定浓度及合格配制时间的皮肤消毒液;已开启未用完的疫苗安瓿应盖上消毒的干棉球并冷藏,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应废弃,整个接种过程应确保无菌操作,安全有效并及时处理医疗废物。每次接种前后半小时对接种门诊进行紫外线消毒,以保证接种场所安全。

6.提高流动儿童接种率: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流动儿童也随之增加,加强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已成为我场计划免疫工作的重要内容。

7.加强资料管理:

①接种卡、证:进一步完善卡、证登记,做到卡证电脑记录吻合,接种卡的填写符合要求且干净整洁。儿童居住地变动时要及时注销。

②原始记录:进一步规范完善原始记录本的填写,要求各项填写完整、真实。

③报表:不断加强业务水平,各种报表要符合逻辑,并按时上报,做到不迟报、漏报和错报,及时存档、装订成册,归档保存。

8.做好查漏补种工作,确保接种安全,有效无误,认真完成上级部署的各项与免疫规划相关的工作。

二.重性精神疾病信息报告管理

1.指导思想:依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__版)》、《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及《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2.及时为辖区内符合条件的病人建档,首次为3张表,包括“参加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知情同意书”“个人基本信息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基本建成覆盖全场功能完善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系统。至20__年底重性精神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0%。

3.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对重性精神疾病系统治疗的认识。

为确保我场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项目顺利开展,逐步建立综合预防和控制重性精神病患者危险行为的有效机制

4.定期随访:对于纳入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并进行危机干预。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在现用药基础上按规定剂量范围进行调整,必要时与原主管医生联系或转诊至上级医院;对伴有躯体症状恶化或药物不良反应,应将患者转至上级医院。

5.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加强宣传,鼓励和帮助患者进行生活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参与社会活动,接受职业训练。与病人家属进行交流,发放精神病科普宣传资料,讲解精神病人护理知识,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误解。

康复医院门诊部下半年工作计划

20__年是我院面对新挑战,谋求新发展之年,争创三级等级医院评审,任务艰巨而繁重。今年门诊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开展医疗服务,努力营造病人至上、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医疗质和安全。按照三级医院评审的各项条款逐步完善管理,做好医疗服务工作。

20__年的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一、认真做好预约诊疗工作

1、充分利用医院网站、微信、现场、电话等平台开展预约诊疗与分时段服务,包括专家门诊、专科门诊、普通门诊。

2、完善预约诊疗工作制度和规范、操作流程,逐步提高患者预约比例。

3、建立与挂钩合作的基层医疗机构开展预约转诊服务,操作规范和流程通畅。

二、完善门诊流程管理

1、优化门诊布局结构,落实便民措施,减少就医等待。积极与挂号室、支助部沟通协调,合理制定门诊重点区域和高峰时段有效措施,保障门诊诊疗的秩序和连贯性。

2、在网站、微信平台、门诊大厅显示屏公开出诊信息,医务人员出诊时间变更能提前告知患者,实行24小时预约、咨询电话服务。

3、完善医疗资源调配方案,实时监测门诊流量,做好门诊和辅助科室之间的协调工作。

4、建立门诊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处理方案,加强医务人员技术培训,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熟练掌握各种突发事件报告和处理流程。

5、制定相关制度与流程支持开展多学科综合门诊。

6、完善门诊绩效考评和分配方案,与门诊服务质量密切挂钩,使门诊资源利用率化。

三、做好急诊绿色通道管理

1、急诊科布局符合急诊快捷流程特点,满足绿色通道要求。

2、急诊医师、护士配置满足急诊工作需求。定期进行急诊专业技能培训,制定考核机制。督导每季度进行考核一次。

3、加强急诊检诊、分诊工作,落实首诊负责制、会诊制度,急危重症患者实行“先抢救、后付费”。要求急诊抢救登记完善,病历资料完整,入院、转诊、转科有病情交接。

4、进一步完善急诊创伤、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颅脑损伤、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

5、根据医院制定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预案,督导急诊科制定大规模抢救工作流程,保障绿色通道通畅。

四、狠抓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1.加强医疗安全教育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严格执行《执业医师法》和《医疗事故处罚条例》中相关规定,规范医疗行为,做到依法执业,提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并尊重病人知情权和选择权,避免医疗纠纷发生。

2.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控制体系,加强质量控制,严格落实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对门诊日志登记及各种医疗文书的书写质量定期检查。加大医疗安全管理的力度,消除一切不利于医疗安全的隐患。

3.加强医护人员的“三基三严”培训和继续教育,促进医护人员主动学习,不断掌握新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技能。

4.加强对应急的培训和管理。要求每一位工作人员尽量掌握应急措施,做到一旦发生应急事件能正确处理,把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5.加强发热门诊管理工作,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发现时及时报告,并积极配合医院各部门,做好重大传染病的监测和群防突发公共卫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