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违法处罚办法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力违法处罚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力违法处罚办法

篇1

用电负荷的增加很容易会使得电力运行系统出现故障,其频率会根据用电负荷的增长而不断提升。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可以有效排除电力系统故障,降低电力系统运行风险,为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重要的保障。

【关键词】微机继电保护装置 故障 处理 措施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是由高集成度、总线芯片单片机、高精度电流电压互感器、高绝缘强度出口中间继电器、高可靠开关电源模块等部件组成。主要集测量、控制和保护以及通讯为一体的经济型保护装置,并具有很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以及可靠性等特点。作为一种自动化技术装置,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可以对电力控制中心进行监管,减少电力系统的故障发生频率。

1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概述

针对国家大型以及特大型水电站发电机、变压器、输电线路等出现的系统故障,微机继电保护装置是相对比较有效的解决手段。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可以在电力设备发生故障的过程中,对电力设备的运行情况和故障进行分析和信息记录。就一般情况而言,微机继电保护装置会被安装在需要保护的线路中,在保护线路发生故障时,微机继电保护装置会进行自动警报,并按照系统原始设定,将被保护的整个线路进行自动切断,防止发生故障的线路造成大范围的影响,为整个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另外,在大型电力设备发生故障的过程中,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可以将已经发生故障的大型电力设备线路中输电功能进行转移,进而为电力设备正常运行提供重要的保障。但是面对极为复杂的线路重大故障,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自动解决故障能力会大大降低,会将此重大故障实际情况上传给电力设备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会对此重大故障进行处理,使得电力设备线路重大故障可以得到更为及时的解决。

2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故障的类型

2.1 电源故障

在大型电力设备实际运行工作的过程中,电源在长时间的输送下很容易会造成电源输送功率的严重下降,特别是500kv出线水电站中,其电源的消耗更为明显,当电压变化的幅度比较大的情况下,会对500kv出线水电站中的电源电路的基准值产生较大的影响,进而使得电源无法进行正常的输电工作。在500kv出线水电站的供电系统产生故障的时候,微机继电保护装置无法进行电路的自动切断,并将线路的故障数据以及实际的故障问题上交到管理人员。就一般情况下,500kv出线水电站的电源故障一般指电源器件的老化,或者是电源在使用的过程中,拔插电源的次数太过于频繁,造成电源插件的严重破损,引发电源故障。

2.2 定值差错

定值差错的产生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以及客观因素两方面,人为因素主要是在数值整定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将数值读错以及计算机错误,或者是进行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安装的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安装技术性和专业性的问题,导致整定数值产生很大的偏差,进而严重影响了整个系统的计算结果。从客观因素的角度上看,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使用时间过长,会导致装置内部器件的严重老化。另外,就WFB-800A微机型发电机变压器组成套保护装置来说,系统工作环境中的温度与湿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整定数值的精准性。因此,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在实际的工作中,要重视设备的工作环境,严格控制环境中的湿度与稳定,以保证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及有效性。

2.3 绝缘与器件问题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中的所有电路都具有很高的集成度,各线路间的布局相对比较紧密,因此,在长时间的运行中,很容易发生静电现象,并在设备插件焊点的四周形成比较广泛静电尘埃,将插件中两个焊点中间形成一条电通道,进而对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正常运行形成一定的阻碍与干扰,使得微机继电保护装置无法发挥出自身对电力系统保护作用。例如,WKB-801A微机电抗器保护装置来说,其内部存在玻璃绝缘子,这种玻璃绝缘子是有机玻璃材料制成,在安装或者是运输的过程中很容易损坏,若玻璃绝缘子已经被破坏,在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在进行工作和运行的过程中就会发生严重的故障问题。在故障排查的过程中要检查玻璃绝缘子是否破坏,并及时更新以保证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正常运转。在器件方面,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多处元器件损坏的现象,同时,其集成电路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进而使得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出现逻辑方面或者是跳闸等故障。显而易见,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装置内部无论哪个元器件出现故障后,都会给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带来很大的影响。

3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故障处理的有效措施

3.1 重视故障材料分析

故障记录和时间记录等设备使用基本材料可以为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故障提供重要的处理依据和故障分析,就RCS-9600CN系列厂用电保护测控装置来说,是目前先进的技术,具备巧妙精心的设计,使厂用电保护和测控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保护装置工作不受测控和外部通信的影响,确保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RCS-9600CN系列厂用电保护测控装置不仅支持发电厂厂用电所需的保护、测量、监视、控制功能,还支持发电厂电气自动化所需的各种高级应用功能,如发电厂电气监控所需的故障信息、录波信息功能,为发电厂厂用电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发生故障的过程中,系统会将发生过的故障进行自动的保存与记录,在此基础上要制定完整的故障处理计划,并根据计划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3.2 故障查找办法

一般情况下,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故障查找办法一般有替换法和对比法以及顺序检查法。对于替换法而言,就是将怀疑出现故障的元器件以及内部系统进行及时更换,之后启动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进行故障部分的判断,这样可以迅速缩小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故障范围。对比法是利用非正常设备和同型号的正常设备中的技术参数进行有效对比,或者是将两者进行分别检测,把检测后的检查报告进行对比,若相差较大则为故障点。顺序检查法主要检查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逻辑故障以及拒动问题,通过检验调试的方式来查找故障,其检查流程为外部检查-绝缘检查-定值检查-电源性能测试检查-保护性能测试检查等顺序进行微机继电保护装置故障查找。

3.3 继电保护技术

技术人员要具有充分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术,掌握目前先进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各元器件性能,例如,WFB-800A微机型发电机变压器组成套保护装置,WKB-801A微机电抗器保护装置、RCS-9600CN系列 厂用电保护测控装置、WBT-851微机备自投保护装置以及RCS-9000系列C型保护测控装置等常见的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在发生故障之后,要充分运用使用技术以及使用说明书,根据查找方法查找故障,严格按照程序进行设备故障的处理,继而解决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危机。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故障处理分析,让我们知道了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由于长时间的使用很容易出现故障,在发生故障后要及时查找故障点,并使用对应的处理措施,以保证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常建军.微机继电保护装置故障分类及处理方法[J].大众用电,2013(01):32-33.

[2]程斌,姚飞,付罗柯.浅谈微机继电保护装置故障处理办法[J].科技传播,2014(13):150-151.

[3]陈玉明.微机继电保护的故障分析及处理措施[J].广东科技,2014(16):201-202.

篇2

【关键词】反窃电违约金行政处罚证据

一、前言

盗窃电能一直是困扰电力正常供应和电力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窃电行为不仅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供电秩序,更造成了电力设施的损坏,形成重大的安全事故隐患,直接威胁着电网的安全。窃电之风的难以刹住,主要是一些单位和个人法制观念淡薄,错误地认为“窃电不算偷,窃电不犯法”;受经济利益驱动和诱惑,一些个体户、私营企业、承包或租赁经营的企业等,把窃电作为一种降低成本、牟取暴利的手段,因而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窃电,形成了由过去个人窃电发展到现在单位窃电的现象。同时由于电能具有发、供、用同时完成和无影无踪的特点,窃电手段大多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证据极易销毁或转移,尤其是对使用高技术窃电的取证难度较大,查处窃电案件不可能像查处其他盗窃案件那样“人赃俱获”,这给电力企业查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各地的供电公司对窃电行为都采取了严惩的态度,并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自江西省人大1999年颁布《江西省反窃电办法》,截至2003年,先后有6个省、市就反窃电制定了地方性的法规。上海电力公司对反窃电工作历来重视,就松江供电分公司而言,2003年全年共检查户数为47985户,查获窃电户212户,补收电量70.1万千瓦时,补收电费38.18万元及违约金98.82万元。然而,在反窃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需完善和改进。以下是笔者对此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二、对目前处理窃电行为“违约使用电费”的法律探讨

目前上海市电力公司对窃电行为的处理依据有《电力法》、《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外,主要操作办法是《上海市电力公司供电营业细则》第八章第八十一条规定:

“本公司对查获的窃电者,除立即制止其窃电行为外,并可当场中止供电。

窃电者应按所窃电量补交电费,并承担补交电费三倍的违约使用电费。

拒绝承担窃电责任的,本公司可报请上海市电力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窃电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的,本公司可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细则,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对窃电者补交电费同时收取了补交电费三倍的违约使用电费。实际上三倍违约使用电费有了惩罚的性质,而这种惩罚性质的违约金是否符合《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值得商榷。

“违约使用电费”是“违约金”的一种形式。根据法理我们知道:违约金是指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时应当向对方支付的一定数量的金钱或财物。根据现行合同法的规定,违约金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是在合同中预先约定的(合同条款之一)。但目前现行的供用电合同中,对窃电的违约责任并没有作出明确的约定;(2)是一方违约时向对方支付的一定数额的金钱(定额损害赔偿金);(3)是对承担赔偿责任的一种约定(不同于一般合同义务)。关于违约金的性质,一般认为,现行合同法所确立的违约金制度是不具有惩罚性的违约金制度,而基本属于赔偿性违约金制度。即使约定的违约金数额高于实际损失,也不能改变这种基本属性。因为根据《合同法》,如违约金数额过高时,违约方可请求人民法院适当予以降低。但现行的三倍违约金使用电费,则明显的带有惩罚性质,这与《合同法》的立法初衷有冲突。

窃电是一种违法行为。这在《上海市电力公司供电营业细则》第八章第八十条规定:“盗窃电能是违法行为”有明确的阐述。对于这种严重的违法行为,而仅处以“违约使用电费”的恢复权利性措施的民事制裁是不足以有威慑力,况且这种恢复权利性可行性尚值得商榷。我认为:窃电行为在主观上有明显的故意,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供电秩序,其违法情节必须使违法者承担受惩罚的责任,即需要追加其承受不利法律后果的新义务。对于窃电这种违法行为,处以惩罚性措施的行政制裁或刑事制裁是恰如其分的法律制裁。

三、对窃电行为处以行政处罚的法律探讨

我们知道,所谓行政处罚,是国家行政机关对构成行政违法行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实施的行政法上的制裁。行政处罚的主体是由国家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惩罚权的活动;行政处罚针对的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法行为的管理活动;行政处罚维护国家行政管理秩序的具体行政行为,其社会危害程序较犯罪低。根据行政处罚的概念和特征,我们发现若供电公司作为企业对窃电行为进行行政处罚,则存在行政处罚主体不合法的现象。

我国《电力法》第七条:“电力建设企业、电力生产企业、电网经营企业依法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接受电力管理部门的监督。”该条款明确了供电公司是一企业组织,不具有国家行政职能。目前,上海的电力管理部门是上海市经济委员会电力处。即该处具有对上海的窃电行为有行政处罚权,但由该处进行对上海地区窃电行为的处罚,几乎没有可操作性。

行政处罚原则上应当由国家行政机关行使,因为行政处罚在性质上是一项重要的国家行政权和国家制裁权。但是考虑到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和行政组织编制管理的现状,《行政处罚法》规定符合条件的非政府组织,经过行政机关的委托可以实施行政处罚。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条件是:(一)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二)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三)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的,应当有条件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目前,上海电力公司各供电分公司都具备行政机关委托的条件,每个供电分公司都成立了反窃电的班组;相关工作人员具有《用电检查证》;在用电检查工程中,有严格的程序规定。在技术鉴定方面,上海市电力公司也具有良好的条件,如在表计的鉴定,线路电能损耗鉴定方面都有一流的仪器仪表进行技术鉴定。因此,我认为,供电分公司完全符合《行政处罚法》被委托组织的条件,只要电力管理部门给予行政委托,供电公司就具备了行政处罚权,这也是目前比较具有可行性的方式。那么对打击窃电行为,保护国家资产,维护电网正常运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会有效地遏制窃电行为。

四、对查处窃电行为中证据的法律探讨

在查处窃电工作中,进行用电检查就是寻求窃电证据的一个重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遵守法律的有关规定。如供电部门用非法的手段进行取证,那么在窃电的处理过程中势必陷入一种不利的境地。我认为:对窃电行为进行取证,是一种自主性或随意性很强的行为,往往表现为权利与权利的冲突,很容易出现违法乱纪和侵犯人权的情况。因此,在反窃电工作中依法取证是遵守法制的一种表现。在实际的用电检查中供电企业应依法配备用电检查人员。用电检查人员应当熟悉与供用电业务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技术标准和供用电管理制度,并经相应的资格考试合格后,持《用电检查证》上岗工作。用电检查人员实施用电检查前应当按规定填写《用电检查工作单》,方能赴用户执行查电任务。用电检查人员进入用户的用电现场依法进行用电安全检查时,不得少于二人,并应当出示《用电检查证》。用户对用电检查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应当给予配合。只有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用电检查,是确保查处窃电行为合法的重要前提。

在查处窃电行为中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调查研究和分析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的认识和结论。用电检查人员在进行用电检查中,不能凭想当然,不能主观臆断。即使是经营特别丰富的用电检查人员,也必须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根据现场的情况,从现场的细节中寻求窃电的证据。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才能在许多复杂的窃电行为中寻的证据。我认为在查处窃电行为中,必须要克服先入为主和偏听偏信的心理。特别对于举报的案件,一定要克服这种心里倾向和偏见,客观全面的收集窃电证据,不能只收集或使用符合自己主观需要的证据,更不能为了所谓的“工作需要”而弄需作假,甚至是制造或使用虚假证据。

目前,我国法定的证据有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陈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视听材料等七种。我认为在反窃电工作别要注重物证;鉴定结论;视听材料四种证据。物证是以其内在属性、外部形态、空间方位等存在的特征证明案件事实的物体和痕迹。现在大多的窃电行为,大多都有物证可寻,如“U”字窃电,跨越表计窃电等,都有明显的物体和痕迹。鉴定结论是有鉴定资格的专业人员和机构就案件中的专门问题向司法机关提供的结论性的意见。对于私自开启表计封印的窃电行为,表计强制鉴定中心的鉴定结论是认定窃电行为的重要证据。视听材料是以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及其其他电磁方式记录储存的音像信息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对于该类证据就要求用电检查人员,在查处窃电过程中,注重对视听材料的收集,如对现场录像、拍照的工作的开展。

五、结束语

上述种种,不仅要求我们的用电检查人员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而且也需要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唯如此才能避免在对反窃电的处罚中处于被动。在反窃电工作的开展中,我们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其中,将反窃电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是其重中之重。我党在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针。我们在查处窃电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开展反窃电工作中贯彻法制化,是一种将依法治国的思想理念转变成社会实践的活动。我相信,只有依法打击窃电的行为,才能真正打击窃电的歪风邪气,保护供电企业正常运营,最终在法律的框架下构建崭新的供用电秩序。

参考文献:

《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篇3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力行政执法过程中的困难,为社会和电力企业带来了诸多问题。其成因主要是:电力立法滞后于体制改革,造成电力行政执法主体事实上缺位;受制于上位法致使地方电力立法难以突破电力行政执法的基础——执法队伍构建及执行力。因此,电力行政执法需从立法层面予以突破,从中央层面明确电力行政执法主体;在立法一时难以突破的情况下,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有效的应对之策。

引 言

近年来全国各地妨碍电力建设、破坏电力设施的违法事件频频发生,窃电现象也呈频发之势,这不仅严重影响电力建设项目进程,危急供电安全,而且也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供用电秩序,使国家和供电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就目前的法律规定来看,《刑法》等法律法规对于电力设施和电能的法律保护远不能涵盖实践中所存在的相关行为,对现实中存在着的妨碍电力建设、破坏电力设施及盗窃电能、侵犯社会公众和电力企业利益的涉电违法行为,其中尚未构成刑事犯罪的,需要通过行政执法予以制裁和规范。但由于我国电力立法滞后于电力体制改革,《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与政企分开后的电力体制不相适应,存在着电力行政执法体制始终没有理顺、电力行政执法主体事实上缺位、无法形成一支有力的电力行政执法队伍等问题。

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电力行政执法体系及实践情况的分析,探讨形成这一难题的原因和解决之策。

1.当前我国电力行政执法面临严峻形势

破坏电力设施和偷窃电能现象,不仅使国家和人民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严重侵害电力企业的合法权益,而且也严重侵害了广大用户的合法权益。破坏电力设施和窃电行为还扰乱了供用电秩序,造成许多危害电力运行安全、危害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的隐患,直接威胁到电网的安全运行。

2007年,在全国“三电”(指加强电力、电信、广播电视设施安全保护工作)专项斗争中,查处“三电”治安案件2.5万余起。涉电案件剧增,严重危害了电网安全运行,无法保证电网正常供电和电力用户正常用电,还可能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由于电力执法力度的不足,涉电违法行为得不到追究和惩处,无法保证电力执法部门公信力和电力相关法律法规的威慑力。

2.电力行政执法内容分析

电力行政执法是指电力行政执法主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相对人采取的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或者对相对人的权利义务的行使和履行情况直接进行监督检查的行为,是保证电力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的直接性的、管理性的行为。

按照行政执法行为对相对****利义务所引起的直接效果,电力行政执法主要有以下方式:电力行政处理、电力行政处罚、电力行政检查、电力行政处置。

3.导致我国电力行政执法难题的原因

电力行政执法出现的严峻形势,固然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但执法保护力度缺乏是最重要的因素。由于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电力立法滞后于电力改革,现行电力法律法规中许多方面不适应我国当前电力工业发展与改革的现状。

3.1 执法主体事实上的缺位是电力行政执法难的根本原因

3.1.1我国现行法律中对电力行政执法主体的规定不明确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既可以自己的名义在法定权限内从事电力行政执法活动,承担法律后果,也可以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在法定权限内再委托符合法律规定的其它社会组织行使电力行政执法权。受委托的组织并非电力行政执法主体,它只能以委托机关的名义从事行政执法活动,相应的行政执法后果即法律责任应由委托机关承担。

《电力设施保护条例》于1998年1月7日修订后,诸如北京、天津、青海、山东、四川、新疆等地都纷纷出台了有关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及反窃电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但在电力设施保护的行政执法主体方面,无一例外地沿袭了上位法《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即明确了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电力管理部门作为相应的行政执法主体。如此看来,电力设施与电能保护的行政执法主体似乎并不存在缺位情况,但事实上,现行法律的规定并未明确由哪一个政府组织具体来行使行政执法职能,有的电力行政事务有多个部门在具体行使行政执法职能。

3.1.2 电力行政执法主体的变迁导致执法效能弱化

1996年4月1日《电力法》实施后,国务院国[1996]48号《关于组建国家电力公司的通知》指出,为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深化电力工业体制改革,国务院决定组建国家电力公司。按照这一决定,新成立的国家电力公司负责原电力工业部管理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不再具有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国家经贸委作为电力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电力行业的行政管理与监督。由此,改制后的电力行政执法职能完全由政府部门承担。

3.1.3 政府部门作为电力行政执法主体能力不足

通过考察电力行政执法主体前后的变化差异,不难看出:在电力体制改革之前,电力局不仅具有行政执法权,而且具有与之相配套的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和经验。电力体制改革后的地方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虽然取得行政执法权,但其限于人力、物力、经验等方面的不足,不能做到及时、有效地行使行政执法权,也因为同样的原因,使得无法形成一支与其所在行政区域内电力设施和电能安全保护相匹配的行政执法队伍。

由此看来,执法主体执法能力的欠缺是导致电力执法难的根本原因,或者说是因为执法主体的能力不足使得行政执法主体事实上的缺位,并直接导致了电力行政执法之难。

3.2电力立法难以突破导致难题持续

3.2.1电力相关法律规定与其他法律衔接不到位

我国《电力法》的修订与完善滞后于电力体制改革,面对电力行业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发电与电网企业的技术配合问题、预购电、欠费停电期限、用电检查权等方面的新问题,《电力法》及其配套法律规定与相关行政法的规定没有衔接,与《刑法》规定的破坏电力设备罪、盗窃罪等罪名条款没有相衔接,法律的适用出现了许多真空。

3.2.2 相关电力法律法规缺少可操作性

涉电案件在进入行政执法程序后,由于相关电力法律法规在实践中缺少可操作性,使得行政执法主体无法对许多案件进行行政执法处理。如在破坏电力设备案件中所涉及的电力设备范围的具体指向、盗窃和破坏电力及设施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如何计算等等问题,行政执法部门与电力企业和公检法部门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3.2.3 上位法的限制使地方立法难以突破

基于法律效力等级理论,上位法的效力高于下位法的效力。《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都规定电力管理部门作为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的行政执法部门和监督管理部门,全国大部分省市的相关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也就无一例外地沿袭了这一规定,即明确了由各自省(市)的电力管理部门作为相应的行政执法主体,而无法形成新的突破,因此在地方立法中很难解决电力行政执法主体事实上缺位的问题。

4.现行体制下破解电力行政执法困难的对策

4.1 修改与完善电力法律体系,加强行政执法保护内容

《电力法》修改要与《民法通则》、《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刑法合同法》、《农业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公路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协调。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也应根据电力产品的特殊性和电力行业的特殊情况,在制定与《电力法》配套的法律、法规、立法解释、司法解释时,要对窃电等违法行为的违法金额的认定、处理等具体问题作出明文规定。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也应随之建立一套有机的电力法律、法规框架,其中应更多地体现对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的行政执法内容,并形成切实可行的和完整的行政执法保护制度。

4.2 开展电力行政执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在立法层面尚难有较大突破之前,在地方实践中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电力行政执法模式,不失为在当前解决和破解电力行政执法难题的一种切实有效的办法。如《宁夏电力设施安全保护处罚条例》的出台,就是一种良好而有益的探索。

电力体制的改革对电力行政执法资源提出了重新配置的要求,能否将有关资源再行配置与组合,在符合经济性的同时也具备操作性,是探索电力设施与电能保护行政执法模式的原则。

4.3 深入宣传电力法律法规

相对于电力主管部门,就电力法律宣传工作来说,电力企业在人力、物力、经验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而在有关宣传内容上、时间上、形式上,也更容易把握实际、灵活机动、贴近生活,使宣传工作不至于流于形式。当然,作为行政执法主体的电力主管部门,也应就电力行政执法的相关内容进行宣传,切实提高群众遵守电力法律法规的意识,才能达到群防群治的效果,减少涉电案件的发生。

篇4

电力法实施细则完整版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和促进电力事业的发展,维护电力投资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电力安全运行,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电力建设、生产、供应和使用活动。

第三条 电力事业应当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当超前发展。国家鼓励、引导国内外的经济组织和个人依法投资开发电源,兴办电力生产企业。

电力事业投资,实行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

第四条 电力设施受国家保护。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危害电力设施安全或者非法侵占、使用电能。

第五条 电力建设、生产、供应和使用应当依法保护环境,采用新技术,减少有害物质排放,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国家鼓励和支持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电。

第六条 国务院电力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电力事业的监督管理。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电力事业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综合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的电力管理部门,负责电力事业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电力事业的监督管理。

第七条 电力建设企业、电力生产企业、电网经营企业依法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接受电力管理部门的监督。

第八条 国家帮助和扶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电力事业。

第九条 国家鼓励在电力建设、生产、供应和使用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对在研究、开发、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等方面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 电力建设

第十条 电力发展规划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电力发展规划,应当体现合理利用能源、电源与电网配套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原则。

第十一条 城市电网的建设与改造规划,应当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划,安排变电设施用地、输电线路走廊和电缆通道。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占用变电设施用地、输电线路走廊和电缆通道。

第十二条 国家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支持、促进电力建设。

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电力发展规划,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开发电源,发展电力建设。

第十三条 电力投资者对其投资形成的电力,享有法定权益。并网运行的,电力投资者有优先使用权;未并网的自备电厂,电力投资者自行支配使用。

第十四条 电力建设项目应当符合电力发展规划,符合国家电力产业政策。

电力建设项目不得使用国家明命淘汰的电力设备和技术。

第十五条 输变电工程、调度通信自动化工程等电网配套工程和环境保护工程,应当与发电工程项目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

第十六条 电力建设项目使用土地,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依法征用土地的,应当依法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偿费,做好迁移居民的安置工作。

电力建设应当贯彻切实保护耕地、节约利用土地的原则。

地方人民政府对电力事业依法使用土地和迁移居民,应当予以支持和协助。

第十七条 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企业为发电工程建设勘探水源和依法取水、用水。电力企业应当节约用水。

第三章 电力生产与电网管理

第十八条 电力生产与电网运行应当遵循安全、优质、经济的原则。

电网运行应当连续、稳定,保证供电可靠性。

第十九条 电力企业应当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电力企业应当对电力设施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

第二十条 发电燃料供应企业、运输企业和电力生产企业应当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或者合同约定供应、运输和接卸燃料。

第二十一条 电网运行实行统一调度、分级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电网调度。

第二十二条 国家提倡电力生产企业与电网、电网与电网并网运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电力生产企业要求将生产的电力并网运行的,电网经营企业应当接受。

并网运行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电力行业标准。

并网双方应当按照统一调度、分级管理和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并网协议,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网双方达不成协议的,由省级以上电力管理部门协调决定。

第二十三条 电网调度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依照本法的规定制定。

第四章 电力供应与使用

第二十四条 国家对电力供应和使用,实行安全用电、节约用电、计划用电的管理原则。

电力供应与使用办法由国务院依照本法的规定制定。

第二十五条 供电企业在批准的供电营业区内向用户供电。

供电营业区的划分,应当考虑电网的结构和供电合理性等因素。一个供电营业区内只设立一个供电营业机构。

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供电营业区的设立、变更,由供电企业提出申请,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电力管理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电力管理部门发给《供电营业许可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供电营业区的设立、变更,由国务院电力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并发给《供电营业许可证》。供电营业机构持《供电营业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领取营业执照,方可营业。

第二十六条 供电营业区内的供电营业机构,对本营业区内的用户有按照国家规定供电的义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对其营业区内申请用电的单位和个人拒绝供电。

申请新装用电、临时用电、增加用电容量、变更用电和终止用电,应当依照规定的程序办理手续。

供电企业应当在其营业场所公告用电的程序、制度和收费标准,并提供用户须知资料。

第二十七条 电力供应与使用双方应当根据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按照国务院制定的电力供应与使用办法签订供用电合同,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八条 供电企业应当保证供给用户的供电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对公用供电设施引起的供电质量问题,应当及时处理。

用户对供电质量有特殊要求的,供电企业应当根据其必要性和电网的可能,提供相应的电力。

第二十九条 供电企业在发电、供电系统正常的情况下,应当连续向用户供电,不得中断。因供电设施检修、依法限电或者用户违法用电等原因,需要中断供电时,供电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事先通知用户。

用户对供电企业中断供电有异议的,可以向电力管理部门投诉;受理投诉的电力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处理。

第三十条 因抢险救灾需要紧急供电时,供电企业必须尽速安排供电,所需供电工程费用和应付电费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用户应当安装用电计量装置。用户使用的电力电量,以计量检定机构依法认可的用电计量装置的记录为准。

用户受电装置的设计、施工安装和运行管理,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电力行业标准。

第三十二条 用户用电不得危害供电、用电安全和扰乱供电、用电秩序。

对危害供电、用电安全和扰乱供电、用电秩序的,供电企业有权制止。

第三十三条 供电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核准的电价和用电计量装置的记录,向用户计收电费。

供电企业查电人员和抄表收费人员进入用户,进行用电安全检查或者抄表收费时,应当出示有关证件。

用户应当按照国家核准的电价和用电计量装置的记录,按时交纳电费;对供电企业查电人员和抄表收费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应当提供方便。

第三十四条 供电企业和用户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安全用电、节约用电和计划用电工作。

第五章 电价与电费

第三十五条 本法所称电价,是指电力生产企业的上网电价、电网间的互供电价、电网销售电价。

电价实行统一政策,统一定价原则,分级管理。

第三十六条 制定电价,应当合理补偿成本,合理确定收益,依法计入税金,坚持公平负担,促进电力建设。

第三十七条 上网电价实行同网同质同价。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电力生产企业有特殊情况需另行制定上网电价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三十八条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电网和省级电网内的上网电价,由电力生产企业和电网经营企业协商提出方案,报国务院物价行政主管部门核准。

独立电网内的上网电价,由电力生产企业和电网经营企业协商提出方案,报有管理权的物价行政主管部门核准。

地方投资的电力生产企业所生产的电力,属于在省内各地区形成独立电网的或者自发自用的,其电价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

第三十九条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电网和独立电网之间、省级电网和独立电网之间的互供电价,由双方协商提出方案,报国务院物价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核准。

独立电网与独立电网之间的互供电价,由双方协商提出方案,报有管理权的物价行政主管部门核准。

第四十条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电网和省级电网的销售电价,由电网经营企业提出方案,报国务院物价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核准。

独立电网的销售电价,由电网经营企业提出方案,报有管理权的物价行政主管部门核准。

第四十一条 国家实行分类电价和分时电价。分类标准和分时办法由国务院确定。

对同一电网内的同一电压等级、同一用电类别的用户,执行相同的电价标准。

第四十二条 用户用电增容收费标准,由国务院物价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电力管理部门制定。

第四十三条 任何单位不得超越电价管理权限制定电价。供电企业不得擅自变更电价。

第四十四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电费中加收其他费用;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按照规定执行。

地方集资办电在电费中加收费用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办法。

禁止供电企业在收取电费时,代收其他费用。

第四十五条 电价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依照本法的规定制定。

第六章 农村电力建设和农业用电

第四十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村电气化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当地电力发展规划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四十七条 国家对农村电气化实行优惠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村电力建设给予重点扶持。

第四十八条 国家提倡农村开发水能资源,建设中、小型水电站,促进农村电气化。

国家鼓励和支持农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和其他能源进行农村电源建设,增加农村电力供应。

第四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经济综合主管部门在安排用电指标时,应当保证农业和农村用电的适当比例,优先保证农村排涝、抗旱和农业季节性生产用电。

电力企业应当执行前款的用电安排,不得减少农业和农村用电指标。

第五十条 农业用电价格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制定。

农民生活用电与当地城镇居民生活用电应当逐步实行相同的电价。

第五十一条 农业和农村用电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依照本法的规定制定。

第七章 电力设施保护

第五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危害发电设施、变电设施和电力线路设施及其有关辅助设施。

在电力设施周围进行爆破及其他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作业的,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电力设施保护的规定,经批准并采取确保电力设施安全的措施后,方可进行作业。

第五十三条 电力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电力设施保护的规定,对电力设施保护区设立标志。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依法划定的电力设施保护区内修建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建筑物、构筑物,不得种植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植物,不得堆放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物品。

在依法划定电力设施保护区前已经种植的植物妨碍电力设施安全的,应当修剪或者砍伐。

第五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需要在依法划定的电力设施保护区内进行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作业时,应当经电力管理部门批准并采取安全措施后,方可进行作业。

第五十五条 电力设施与公用工程、绿化工程和其他工程在新建、改建或者扩建中相互妨碍时,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协商,达成协议后方可施工。

第八章 监督检查

第五十六条 电力管理部门依法对电力企业和用户执行电力法律、行政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十七条 电力管理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配备电力监督检查人员。

电力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公正廉洁,秉公执法,熟悉电力法律、法规,掌握有关电力专业技术。

第五十八条 电力监督检查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时,有权向电力企业或者用户了解有关执行电力法律、行政法规的情况,查阅有关资料,并有权进入现场进行检查。

电力企业和用户对执行监督检查任务的电力监督检查人员应当提供方便。

电力监督检查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证件。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九条 电力企业或者用户违反供用电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电力企业违反本法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未保证供电质量或者未事先通知用户中断供电,给用户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条 因电力运行事故给用户或者第三人造成损害的,电力企业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电力运行事故由下列原因之一造成的,电力企业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不可抗力;

(二)用户自身的过错。

因用户或者第三人的过错给电力企业或者其他用户造成损害的,该用户或者第三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法第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非法占用变电设施用地、输电线路走廊或者电缆通道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强制清除障碍。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法第十四条规定,电力建设项目不符合电力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的,由电力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建设。

违反本法第十四条规定,电力建设项目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电力设备和技术的,由电力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使用,没收国家明令淘汰的电力设备,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三条 违反本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未经许可,从事供电或者变更供电营业区的,由电力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九条规定,拒绝供电或者中断供电的,由电力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对有关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五条 违反本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危害供电、用电安全或者扰乱供电、用电秩序的,由电力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或者拒绝改正的,可以中止供电,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法第三十三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规定,未按照国家核准的电价和用电计量装置的记录向用户计收电费、超越权限制定电价或者在电费中加收其他费用的,由物价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返还违法收取的费用,可以并处违法收取费用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对有关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减少农业和农村用电指标的,由电力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有关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

第六十八条 违反本法第五十二条第二款和第五十四条规定,未经批准或者未采取安全措施在电力设施周围或者在依法划定的电力设施保护区内进行作业,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由电力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作业、恢复原状并赔偿损失。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在依法划定的电力设施保护区内修建建筑物、构筑物或者种植植物、堆放物品,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由当地人民政府责令强制拆除、砍伐或者清除。

第七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阻碍电力建设或者电力设施抢修,致使电力建设或者电力设施抢修不能正常进行的;

(二)扰乱电力生产企业、变电所、电力调度机构和供电企业的秩序,致使生产、工作和营业不能正常进行的;

(三)殴打、公然侮辱履行职务的查电人员或者抄表收费人员的;

(四)拒绝、阻碍电力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

第七十一条 盗窃电能的,由电力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追缴电费并处应交电费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或者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二条 盗窃电力设施或者以其他方法破坏电力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零九条或者第一百一十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三条 电力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十四条 电力企业职工违反规章制度、违章调度或者不服从调度指令,造成重大事故的,比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电力企业职工故意延误电力设施抢修或者抢险救灾供电,造成严重后果的,比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查电人员、抄表收费人员勒索用户、以电谋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篇5

(一)环境立法不够完善

现行的环境法律、法规对环境违法行为规定的惩罚力度不够,造成企业“违法成本低”;有一些多发的、常见的环境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处罚的空洞;有些法律条文在基层执法中无法执行;有些法定处罚幅度过宽,没有量化,配套法规出台滞后,缺乏直接强制执行手段等,最终导致环境执法难。

1、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在我国的环境立法中,都有一个最高罚款限额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50万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规定的100万元等,这与有些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造成的损失(危害)、获得的利润、治理污染的成本相比简直太少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建设项目的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没有建成或没有达到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的要求,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可以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而一个燃煤电厂,要建成符合规定要求的大气污染防治设施至少要几千万元,甚至几个亿投资。而一个20万千瓦的发电厂生产一天就可以得到几十万元的利润,而不建设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罚款最多不超过10万元。显然违法要比守法合算得多。再比如该法第四十六条第三款规定;“排污单位不正常使用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或者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拆除、闲置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处5万元以下罚款。”而一个20万千瓦的燃煤电厂在正常使用脱硫除尘设施每天的运行费用就得几万元。所以有些单位虽然建了污染治理设施,能不用就不用,能不加药剂就不加药剂,遇到环保部门检查,千方百计拖延时间,把设施开开应付检查,即使被环保部门逮个正着,相对环保部门的罚款来说,企业还是划算。

2、环境立法体系不够完善,配套设施出台滞后。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到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造成环境管理困难较大。一是“干扰他人”难以界定。《噪声法》规定“环境噪声污染”的条件是超标准排放和干扰他人,是否超标可根据监测结果和环境标准判断,而“干扰他人”在现行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中没有明确规定;二是责任者难区分。过去企业附近无人居住,现在开发成了居民区,企业由原来的“超标不扰民”变成了“超标扰民”,这个责任由谁来负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三是《噪声法》中规定的各种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如罚款,都没有明确的罚款数额[1]。再如《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第六条规定:“对同一环境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一事不再罚款原则”,但却没有规定什么是“一事”,是违法一天构成一个违法行为,还是违法十天、一个月或者一年构成一个违法行为?在环境行政执法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环保部门发现企业违法,依法给予了责令改正和罚款处罚,但几天后或者一个月后再去检查,违法企业丝毫未改,照样违法。如果环保部门再给予处罚,违法企业就认为环保部门违反了“一事不再罚款原则”,诉讼到法院,法院也往往支持企业。因为违法的主体、违法的地点、使用的设施、排放的污染物、造成的后果都是同一个。这样环保部门对企业处罚一次后,就不敢再进行二次处罚[2]。

3、缺乏直接强制执行手段,环境执法成本高。所有环境法律法规都没有给予环保部门直接强制执行的权力,造成很多环境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例如:有些“十五小”企业由于投资少,生产工艺和设备简单,获利大,在既无环保手续和污染治理设施,又无工商营业执照的情况下进行生产。环保部门发现后调查取证,下达行政处罚决定通知书,企业往往置之不理。环保部门只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前前后后需要半年以上时间。这些企业在接到法院传票后,就拆走主要生产设备逃之夭夭,造成法院无法强制执行。过一段时间后,再找一个地方重新开始生产,与环保部门玩“猫捉老鼠”游戏。对“十五小”企业,各地政府和环保部门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多次进行取缔,往往是过后不久又死灰复燃,这就造成环保执法成本高、执法难。对于这些钻法律漏洞,逃避处罚的恶意环境违法行为,法律上缺乏针对性的处罚手段。

(二)环境执法能力存在不足

1、基层环保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县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责任、权限进行了定义,但缺乏具体性,尤其是对环保部门在当地政府的隶属、级别没有予以确定,造成县级环保部门在地方政府的组成和隶属一片混乱:有的直属政府的一级机构,有的则属政府的二级机构,有的是一个环保办公室,有的同其他部门合署办公,有的是一个局所属的科(股)。这种混乱局面没有将环保局的权力凸现出来,在实施执法过程中没有法定的权威。目前环境监察机构缺少应有的法律地位,在职能上虽然是国家的执法部门,但在格局上仍是事业单位,没有独立行使环境执法的权力[5]。

2、环保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和法律素质不高。由于各大专院校开办环保专业较迟,各地环保部门组建时严重缺乏环保专业人员。近几年毕业的大批环保专业毕业生却因编制问题进不了环保部门,形成没有环保专业知识的人员承担执法工作,而环保专业人才无法从事环保工作。由于相当一部分人缺乏环保法律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因而难当此重任,不敢大胆执法,也难以正确执法[1]。

3、执法手段落后。目前县级环保部门普遍存在经费不足,交通工具和必要的技术设备缺乏等问题,连最起码的调查取证工具如摄像机、照相机都少有,更谈不上环境监测设备。由于没有技术手段,对一些企业明知是违法行为,却因无法取证而不能及时处理;一些污染事情也是因为没有证据而无法处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三)环境执法体制不顺,执法机构之间职责不清,协调不力,使环境执法难以形成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但真正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实行统一监督管理的只有工业污染防治这一块。农业、水利、林业、海洋、土地、矿产等都有相应的专门法律法规,有专门的资源管理和开发部门,分散于各个职能部门,如污水处理由建设部门承担,水土保持和河边清淤由水利部门承担,交通船舶污染由交通部门承担,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由农业部门承担,交通及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由公安部门承担,自然保护区有环保、林业、国土、建设等多部门在各自管理,职责交叉,多头管理、重复管理,使得环保部门难以对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监督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环保部门对其它执法单位根本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督,谈不上协调,更不用说形成合力。

(四)地方保护主义

一些地方的领导不能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只重视眼前的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缺乏环境意识,常常指责环保部门的正常执法是阻碍经济发展。近年来,有些地方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吸引更多的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加快经济发展,尽快显现当地官员的政绩,往往置《环境保护法》于不顾,制定了不少有悖于国家环保政策的“土政策、土办法”,这些“土政策、土办法”规定环保部门不准到排污单位进行检查、征收排污费,更不准处罚。新建项目不用到环保部门进行环评,使得旧的企业污染得不到治理,新的污染源不断产生。这些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影响和阻碍了环境执法与监管。

(五)企业领导环境意识不高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企业领导眼里盯着的是经济效益,对环境效益漠不关心。有些企业领导环境意识不高,法律意识淡薄,认为违反环保法无关大局,不会坐大牢;对于环保部门的执法行为,有些厂长经理常常以“我们是利税大户,安排多少人就业,处罚我们会造成严重后果”等相威胁;有些企业弄虚作假欺骗环保部门;更有甚者,有的企业领导指示下属人员围攻、漫骂、殴打环保执法人员。此外,由于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的随意性和隐蔽性,环保部门又是很难及时发现。企业的这些行为都给环境执法带来一定难度。

二、解决环境执法难的对策

环境执法是指环境法规的贯彻实施,主要包括环境行政执法、环境仲裁执法和环境司法执法。目前,我们仍以环境行政执法为主,且环境行政执法难的状况很严重。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环境立法、环境执法能力、强化政府环境责任、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监控力度、多方位多角度来着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执法难的问题。

(一)完善环境立法

将环境保护的工作范畴从防治环境污染,恢复生态系统等领域,扩展到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范畴,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得环境法律体系,为环境行政执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

1、对现行的环保法律、法规进行清理修改。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完善,减少立法上的空白;同时,对那些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法规和条款进行必要的修改,减少法律、法规之间的不协调问题。

2、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不能使违法者从其环境违法行为中得到好处。对环境违法者不能太“仁慈”、“手软”,可以借国外“以日计罚”、“以违法排污量计罚”的制度。

3、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刚性,提高环境执法的权威。在环境立法中明确赋予环保部门必要的行政强制执行权,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可以对其设施、物品采取暂扣、没收或封存措施,使得违法排污行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制止。

(二)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

环境行政执法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建设一支数量足、素质高、设备齐备的环境执法队伍,意义重大。一是要健全环境行政执法机构,从人事编制和财政供给上解决人员不足和经费欠缺问题;二是加强环保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环境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本人认为现在的环保干部培训内容过于肤浅,已经不符合环境执法形势的需要,应当从各种产品的生产工艺、原材料消耗、排放什么污染物、污染治理技术等较深层的知识来加强培训,提高现场环境执法能力;三是为环境执法队伍配备必要的执法设备,如车辆、照相机、摄像机、监测仪器等,以利于调查取证;四是加强环保执法队伍的管理,建立健全内部工作机制和责任追究制,提高执法效率。

(三)强化政府环境责任,打破地方保护

对各级政府的环境责任要建立考核机制,完善政府的环境责任追究制度,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硬指标。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全面清理废止各地违反环保法规的“土政策”,打破地方保护主义,避免地方政府纵容包庇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和干扰正常的环境执法。

(四)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监控力度

由于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存在时间上的随意性,环保执法部门难以及时发现和调查取证。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处罚,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监控力度。

1、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在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自动监控装置及配套设施,并与环保部门联网,使企业的排污行为24小时处于环保部门的监控之中。

2、增加监察频率。环境监察部门应根据需要增加对排污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监察频率,及时发现制止和打击环境违法排污行为。

3、动员公众监督。要充分利用“12369”环保举报投诉电话,动员公众参与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对举报属实的,应当给予奖励,做到执法到位。

(五)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切实做到执法到位

有些环境执法行为涉及多个部门,环保部门要发挥统一监督管理职能,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只有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执法效果。比如:在关停取缔“十五小”、“新五小”和落后生产能力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吊销其营业执照,电力部门应停止供电,供水部门应停止供水,公安部门要维护现场秩序,监查部门要处理违法违纪人员等。

综上所述,环境执法难是环境污染加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造成环境执法难的原因主要是:环境立法不够完善,环保部门执法能力欠缺,环境执法体制不顺,地方保护主义和企业的环境意识不高。解决环境执法难,必须从完善环境立法,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理顺环境执法体制,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强化政府环境责任,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监控力度等多方面寻求对策,以保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展,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摘要:环境执法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环境执法难,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重,严重制约了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环境执法难的主要原因是:环境立法不完善,环保部门执法能力欠缺,环境执法体制不顺,地方保护主义和企业的环境意识不高。解决环境执法难,必须从完善环境立法,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理顺环境执法体制,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监控力度等多方面寻求对策,以保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进度,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6

一、工作目标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以《招标投标法》和《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合同法》、《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行政执法,严肃查处违规行为,完善管理制度,着力解决工程建设中挂靠借用资质投标、违规出借资质问题,维护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秩序,促进工程建设市场健康发展。

二、清理内容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对2011年以来新开工、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的工程项目进行排查,检查处理工程项目涉及的施工、监理、勘察设计、招标等单位和个人在工程建设中存在的挂靠借用资质投标、违规出借资质问题。清理内容是:(一)无资质证书的企业、个人或者有资质证书的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利用其他企业的资质及名义投标或承接工程;(二)通过出让、出借资质证书或者其他方式,允许其他企业或个人以本企业名义投标或承接工程;(三)各地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可以认定为挂靠借用资质投标、违规出借资质的行为。

对清理检查发现的挂靠借用资质投标、违规出借资质问题,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对违法违规的市场主体,视情节轻重,给予限制市场准入、降低或取消从业资质、吊销执业资格、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处罚。对主动查找、纠正问题的,可视情从轻或减轻处理;对顶风违规、边清边犯的,长期挂靠借用、违规出租资质的,特别是涉及金额巨大、发生安全质量事故、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加大处罚力度,直至清出工程建设市场;对涉嫌违法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同时,要将企业或个人挂靠借用资质投标、违规出借资质问题列为不良行为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布。

三、任务分工

此次专项清理,县区工程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按照条块结合、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组织实施。

(一)城乡建设委员会牵头负责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项目的专项清理工作,尤其对我市重点工程项目开展专项清理检查。

(二)交通局牵头负责公路工程项目专项清理工作。

(三)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牵头负责通信工程项目的专项清理工作。

(四)水利局牵头负责水利工程项目的专项清理工作。

(五)国资委会同有关行政部门负责国有企业工程项目的清理工作(重点是电力、矿山、治炼、化工石油、机电安装等专业工程项目)。

县区工程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有关部门要从自身实际出发,认真做好各类工程项目的专项清理工作。

四、工作步骤及时间安排

县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专项清理工作实施方案,进行动员部署;6月起,县区、各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工程项目自查,纠正处理发现的挂靠借用资质投标、违规出借资质问题,7月起,市治工办将对全市相关在建工程开展抽查,9月10前各负责单位要将清理工作情况报市工程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治工办将汇总情况向省治工办进行汇报。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克服畏难情绪,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作配合,认真抓好落实。市工程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适时组织力量开展重点抽查。

(二)讲究工作方法。一要通过各类招标机构按要求进行排查;二要通过核查现场实际施工单位是否为中标单位,核查中标单位与施工现场的项目经理及主工工程管理人员之间有无合法的人事及社会保险关系等多种手段,发现和认定挂靠借用资质投标、违规出借资质问题;三要在专项清理期间设立举报电话,从举报线索中发现问题;四要全面清理违规问题,不仅要清理挂靠资质投标问题,更要清理纠正为了收取“管理费”等利益而违规出借资质的问题,同时要严肃处理行政监管部门监管不力和失职渎职的问题。

(三)严格工作责任。县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明确专项清理工作的时间进度、工作步骤和工作方式,细化工作内容。要实行严格的工作责任制,明确有关领导和经办人员的责任,建立工作台账,严肃认真地填报专项清理汇总统计表,并由单位主要领导负责任地签署意见。对专项清理工作走过场的,要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补课”。

篇7

一、指导思想

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围绕“抓住发展机遇、转变发展方式、夯实发展基础、提高发展水平”的主题。在对我局全面工作合理评估的基础上,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先进安监工作的县局对标定位,查找不足,明确方向,提出我县安监工作争先创优的工作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健全安全监管制度,完善责任体系,强化综合监管、执法监察、基层基础、隐患排查治理,狠抓队伍建设,推进长效机制建设。全面完成市下达的2010年安全生产控制目标;在2010年度全市安全生产综合考核中确保优秀等次,争取进入前三名;力争2010年进入全省安监系统先进名次,两项工作得到省局肯定;招商引资工作力争进入全县先进行列。

(一)四项工作保持全市一流水平。

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工作和安全生产综合协调工作。

(二)两项工作力争加入全省的先进行列。

全县非煤矿整合重组工作和安全生产承诺制度建设。

(三)一项工作力争进入全县先进行列。

招商引资工作。

二、争创目标

团结全局干部职工,群策群力,拼搏奋进,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和机关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实行分类指导、梯次推进、重点突破,努力提升机关整体工作水平,实现“提升能力、提升标准、提升效率”。

(一)强化制度建设,推动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严格“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强化安委会办公室综合协调、监督指导职能,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形成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安全生产领导联系、约见谈话制度。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机制,健全落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制度。认真执行《事故隐患管理责任追究办法》和《重点行业实施分级分类管理意见》。

(二)深化执法行动,确保“打非治违”取得实效。

6月份和第四季度开展2次安全生产集中执法行动。以尾矿库专项治理、危化企业安全生产治理及重大危险源监控、冶金企业治理为重点,深入开展专项执法行动,确保重要时期全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全面治理违规违章行为。组织开展针对隐患排查治理、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三同时”、危化品治理、尾矿库治理、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特种设备安全、企业规章制度与标准规程落实、劳动保护和安全教育等方面的日常执法监察。推动行政执法日常化、常态化,确保各类违规违章行为得到有效治理。

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对无证、证照不全或证照过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关闭取缔后又擅自生产、经营、建设,超层越界开采,尾矿库违规排放,停产整顿和资源整合矿井违规生产,违法违规进行建设,重大隐患隐瞒不报或不按规定期限予以整治等非法违法行为,依法严厉打击。

深化联合执法工作。做好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冶金建材、职业危害等重点领域执法工作的同时,组织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对建筑施工、特种设备、民爆器材、重点建设项目、人员密集场所、旅游等行业和领域开展联合执法,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处罚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推动各领域执法工作的开展。

落实“黑名单”制度。对阻挠抗拒执法、拒不执行监察指令和行政处罚决定、不整改或不按要求整改重大安全隐患、非法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或有其他严重违法行为的生产经营单位,加大检查执法频次,依法暂扣有关证照,并公开曝光。

(三)深化治理行动,确保专项整治成效显著。

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抓好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消防安全、冶金建材、机械、轻工、商贸、民爆、特种设备、供水、供气、电力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推进安全生产秩序不断好转,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

抓好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按照国家颁布的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和技术改造,配备使用安全性能可靠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和新材料,提升本质安全生产水平。6月底前,每个行业确定2家优秀企业开展“样板工厂”、“样板矿井”、“样板站段”、“样板学校”和“样板岗位”等示范工程活动,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11月底前,所有资源整合矿井投产前必须达标;

(四)深化宣传教育,促进安全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6月份组织以“安全发展、预防为主”为主题的安全生产月活动,安排开展安全生产咨询日、应急预案演练周、安全示范岗等活动。使“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更加广泛深入人心。

强化安全生产发展理念和法治宣传。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站等媒体,户外电子显示屏、电子显示屏和板报、宣传栏、公告栏等社会宣传资源,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安全生产工作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开展经常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做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省人民政府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普及和宣传活动。

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工作,做好突发事故报道及工作预案。加强对重大安全隐患治理、典型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等方面监督,强化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

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开展安全社区创建活动,推动企业安全诚信建设,推进安全文艺创作、文艺演出与群众性文艺活动,运用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安全生产战线的模范人物,传播安全生产知识。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促进安全文化建设有组织、有计划、保质量地进行。同时,督促企业制定兑现承诺,保障安全生产,履行社会责任。

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强全市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意见》的要求,落实以员工“三级培训”为重点的企业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加强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专题培训以及农民工、临时工、外包工、派遣工的上岗、转岗安全应知应会培训,持证上岗率和复训率达到100%。

(五)加强保障能力建设,确保监管水平全面提高。

加强基层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按照省市关于加强乡镇安监站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全县明确乡镇安监站建设。

加强安全监管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加大对安全监管人员培训力度,实行定期交流轮岗、企业挂职锻炼制度,提高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监管水平。逐步建立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专家人才库,建立起专家查隐患、企业抓整改、政府抓督查的隐患排查治理新模式。

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应急指挥机构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提升高层建筑、地下场所、地震灾害等抢险救援水平。整合社会应急救援力量,抓好全县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组织开展企业应急预案评审备案和应急演练工作,加大应急预案管理执法检查力度。

(六)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推动本质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建设。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专职人员不得少于5人;从业人员在30人以上的非煤矿山、冶金、建筑施工单位和危化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其它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少于3人;从业人员少于上述标准的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少于2人。

加大安全资金投入。严格落实安全费用提取制度和风险抵押金制度,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资金制度,依法落实安全保障投入。按照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高危企业加大监测监控等技防投入,装备配置必须的监测监控设备,保证设备完好使用率100%。

扎实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从企业主要负责人到每个员工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分级分类隐患排查整改制度、隐患整改资金使用专项制度、事故隐患信息档案(登记)制度、隐患信息定期报告制度、隐患举报奖励等六项制度,并开展经常性的隐患排查治理,积极推广“三级隐患排查治理”经验,对重大隐患实行分级管理、挂牌跟踪督办,确保整改到位。同时,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检查,对未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未按规定上报事故隐患、存在事故隐患擅自生产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惩处。

认真抓好重大危险源监控。认真落实《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按规定对10类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登记建档、建章立制,完善监察设施,落实监控责任,制订相应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对处置能力。督促企业落实重大危险源监管机构和人员,制定重大危险源辨识、登记、备案等具体办法,建立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随时掌握生产经营单位重大危险源信息,加强执法,对企业不按规定辨识、登记、监控重大危险源的,依法进行处罚。

加强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督促企业深入开展安全设施、现场管理、要害部位管理、安全标志和安全操作标准化等系列活动,及时消除设备、操作、管理等各个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全面开展“零事故活动”,促进全体员工积极、主动参与安全预知和预防行动。同时,实行安全监督员制度,各生产经营单位每个班组、区队、工段、车间至少配备一名安全监督员,负责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一线的现场安全管理。

篇8

关键词:基层供电企业;电力设施;保护工作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因此对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就无形中要求我国电力企业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电力设施,这样就有利于通过健全的电力网络将电送到千家万户,送到各行各业,方便他们的工作。

我们都知道保护电力设施不仅是供电企业的一项重要职责,更是政府一项需要长期扶持的艰巨的任务。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基层供电企业在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中出现了很多的困境,并且我国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压力和任务,尤其是我国基层供电企业,这就要求我国基层供电企业不断强化其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努力做到坚持内管外查相结合,不断建章立制,规范企业的管理,同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不断完善本企业电力设施保护的长效工作机制,进而有利于其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电力设施遭受外力破坏,保证了我国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二、基层供电企业在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我国基层供电企业在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中出现了许多电力设施损坏事件,并且部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行为野暴,也使得外力破坏电力设施事件不断剧增,这不仅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而且由于这些事故发生,还造成了市民住宅、事业单位和部分企业突然停电,进而造成了无法估量的间接经济损失。

由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电力设施分布的面积也越来越广,数量也越来越多,这就无形中是我国电力越来越不好看管,再加上电力设施的价钱本来就很高,而且人们容易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盗窃电力设施的现象也随着变得严重,出现拆盗线路塔材和金具、盗割电力线路以及拆盗配电变压器的问题。这不仅给我国基层供电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也引发了我国很多的电网安全事故,甚至造成人员的伤亡,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的自身安全,威胁到我国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我国关于电力企业电力设施保护的法律体系仍然不够完善,因此使得部分不法分子有机会行使盗窃或者破坏行为, 而人民群众也缺乏法律意识,这就更纵容了不法分子的行为,从而严重损害了我国基层供电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威胁到其自身的财产安全。

三、基层供电企业在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中出现困境的原因的分析部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行为野暴,主要是因为施工单位施工吊车、泵车在施工时碰上了高压电线,或者是其挖掘机挖断了部分电缆;甚至少数市民放飞风筝时不小心挂在高压线上,从而造成短路。

随着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城市为了美化市容,改善自己居住城市的居住环境,更好的发展园林城市,所以大量的种植树木,从而实现美化城市的目的,但是在种树绿化过程中,人们并没有考虑到树木与电力线路之间的安全距离,没有更好的做到确保电力线路安全可靠的运行,更没有考虑到日后树木长高长大后对电力线路会造成的安全问题。

虽然我国进行了电力体制的改革,是原来的电力设施保护的行政主体由电力行政执法部门变为了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但这些改革却给电力企业开展执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并且由于我国电力设施分散比较广,而且密度比较大,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做不到更好的限制,使丢失的设施无法尽快的找回,从而是不法分子还逍遥法外,并且继续进行着破坏活动。

我国居民法律意识淡薄,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不法分子还仍然继续逍遥的进行电力破坏活动。

四、基层供电企业在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中出现的困境的相应的解决对策

为了更好的解决供电企业在设施保护工作中出现的困境,基层供电企业应该大大加强全社会人员的电力知识培训,加强他们对电力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使他们对电力知识的深度学习和了解,如电力系统结构图:

基层供电企业在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中还容易出现在部分宣传力度低而且又偏僻地区,而且电力设施最容易被盗窃, 这就需要我们广大人们群众的配合。政府和基层供电企业可以定期组织,去那些偏僻的地方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在学校进行普法宣传,进而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让人们更好的明白我们的电力设施不仅关系到我们国家和企业,更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从而更好的提高他们保护电力设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对于由于人们没有考虑到树木与电力线路之间的安全距离,没有做到确保电力线路安全可靠的运行,没有考虑到日后树木长高长大后对行人会造成安全问题的困境,基层供电企业只有在施工时多注意,并合理规划距离。

而对于基层供电企业在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中还容易出现的由于三相电而发生的人员安全问题,基层供电企业可以加强其相关工作人员的电能知识普及,加强人员培训,积极组织电力设施保护专责参加相关业务培训,并在政府的扶持之下加强居民对电能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如基本的三相电的实时电压:

同时,应该加强行政机关对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执法力度,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打击破坏电力设施的违法犯罪行为,严惩不乏犯罪分子。提高基层供电企业的办事效率,要认真落实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目标管理办法,实施目标管理,努力做到明确保护责任的同时落实各项措施,严控事故风险,并做好防范准备,如果发现隐患应该及时处理。

我国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与供电相关的法制,虽然我国目前有电力设施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有些还是不规范,并且部分与其他法律法规相冲突,从而导致电力设施的保护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这就需要我们国家对这些相冲突的法律法规进行一定的修改,进而明确政府的行政执法程序,明确电力设施保护法律法规和地役权的界限,对那些破坏电力设施的行为,要依据法律严格处罚,依法处理。

基层供电企业的领导要重视起电力设施保护的问题,鼓励要和全民一起参与到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中来,并且同时要加强与公安部门、林业部门、国土部门、规划部门、城建等部门的沟通与配合,获得他们的大力支持,从而有利于降低基层电力企业电力设施保护的难度。 加大电力的科技投入,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防盗技术,可以通过对事故高发区进行电子眼监管,在易丢的变压器上安装防盗报警器等高科技手段来解决电力设施保护的困境。

五、结束语

我们都知道电力设施是电能生产、输送、供应的载体,是当代社会重要的社会公用设施,因此加强电力设施安全保护是保障供用电安全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基础性工作。因此我国基层供电企业加强电力设施的保护工作,不仅有利于方便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更有利于我国各企业各事业单位工作的正常运行,进而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更体现了我国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参考文献:

[1]孟贺伟.论如何加强农村电网电力设施保护[J].价值工程.2013(33)

篇9

第一条为了促进发展我县农村供水事业,加强供水管理,充分发挥供水工程效益,保障农村生活、生产和其它形式用水,为全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体改办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城乡供水用水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所称农村供水,是指县城供水以外的供水工程设施。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县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供水用水及其管理活动。

第四条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县新建、改建、扩建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对原已建成、运行良好的集体所有或个人所有的供水站点,实行业务指导、水质监测等一系列统一监督管理。

第五条农村供水坚持为群众生活、生产服务的方针,实行开发水源与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资源的浪费。

第六条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与管理实行统一资源调配,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水质检测,统一规范管理,实现经营、管理、服务一体化。

第七条农村供水单位要在保证村民生活、生产用水的前提下,不断扩大供水功能,拓宽供水市场,充分发挥供水工程效益,壮大供水产业。

第八条坚持依法管水,建立良好的用水秩序,打击各种破坏活动,确保饮水安全。

第二章供水工程建设

第九条为防止供水工程重复建设,合理开发水资源,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必须符合新农村布局规划,并须报经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通过后,方可进行建设,未经批准、备案的工程不得建设。

第十条农村新建、改建、扩建供水工程的可行性论证规划、设计工作由水利部门审核完成,施工、监理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开招标具有资质且经验丰富的企业实施,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工程的全过程监督,并组织验收。工程建设要坚持质量标准,提高科技含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创建优质工程。

第十一条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

第十二条建设单位必须严把农村供水工程材料质检、施工监督、检查验收等关口。实行谁建设谁负责,一抓到底。规划、设计未经审查,资金不到位不准开工,中标单位不得转包,建筑材料未经检验合格不准进场,每一道施工工序未经验收不得进行下一道施工工序,竣工验收不合格不得交付使用。

第十三条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线施工时,涉及到土地、房屋、电力、通讯线路等设施时,相关乡镇、受益村组及电力、电信、交通等部门,应积极配合,大力支持。

第十四条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多层次、多渠道融资,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建各类供水工程。

第十五条用水户需要扩大供水范围时,应报请基层供水站批复后,按有关规定交纳材料费及安装费,由供水单位统一施工,用户不得私拉乱接。

第十六条所有国家投资为主的农村供水工程,在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必须落实管理和管护责任,工程权属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各村组只有使用权,无转让权。

第三章运营管理

第十七条农村供水工程运营必须以满足农村供水需求,提高农村供水质量为目标,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服务。

第十八条供水工程运营实行分级管理,水行政主管部门宏观管理;县农村供水总站负责全县各乡镇供水设施监督管理和水质监测;各供水分站负责本辖区集中供水站的运营管理,并对集体、个人自主经营的供水站进行业务指导、水质监测和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集体和个人为主兴建的供水工程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管理,但必须在县农村供水总站进行注册登记和备案,一切农村供水工程接受农村供水管理总站的日常监督和管理。

第四章供水设施管理

第二十条供水工程应按《省城乡供水用水条例》的规定划定管理和保护范围。在供水工程保护范围内,禁止采石、爆破、挖坑、取土等危害供水设施安全的活动,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连接、改动、拆除、破坏和侵占供水设施;禁止生产或使用有害物质的单位将其用水管网系统与农村供水管网系统连接,农村供水工程水源由于当地采矿或其它工程建设,造成水源枯竭或污染,应由其建设单位照价赔偿,并负责恢复原有工程设施。农村供水站所占土地由所在乡镇划拨,标桩定界,明确四址,严禁单位、村组或个人侵占,非管理人员不得随便进入供水站内。

第二十一条供水工程支管道以上的设备设施由供水站管理,进户管道及附属设施由用户管理。维修费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

第二十二条农村供水设施要定期检修,建立设备设施检修记录和档案。同时要制定应急处理方案,确保正常供水。

第二十三条设立供水设施维修基金。基金由县政府同意,在供水水价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费用,作为供水工程的维修费,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大型维修由分站上报总站审查,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复,列入县级财政年内预算,方可维修,全程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监督。

第五章水质管理

第二十四条依据国务院《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划定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域。

第二十五条农村水质监测中心,负责对全县所有农村水厂进行水质监测,所有农村供水水厂、供水点必须接受水质监测中心的水质监测,对水质不达标的水厂,停产限期整改,整改后仍未达标或不接受处理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勒令或取水设施。

第二十六条要坚持水质检测制度。县农村供水总站水质监测中心对各农村集中供水站出厂水和管网水水质实行检验监测,测定项目及检验频率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水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其他各供水单位实行水质检验报告报送制度。

第二十七条农村供水站管理人员每年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进行一次体检,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上岗工作。

第二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资源的义务和责任,并有权利和义务对一切破坏供水设施和污染水源水质的行为进行检举和阻止。

第六章经营管理

第二十九条新建、扩建、改建的供水站由水利部门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各供水分站的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聘任制。

第三十条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对一些集体所有或个人所有的水厂,由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核发《农村供水经营许可证》,并报请物价部门核定水价,自主经营。

第三十一条实行供水收费制度。供水单位要严格执行水价政策,坚持以表计量、按量收费的原则。供水单位实行用户总表计量和分表计量相结合的收费办法。用水单位和个人应按照计量和水价标准足额交纳水费,逾期30天不缴者,供水单位有权停止供水,并依法追缴所欠水费。

第三十二条水表损坏或计量不准时,供水管理单位应及时校验或更换,在此期间,对用户按合理的用量收费。

第三十三条供水站的水费收缴,主要用于设备日常运行维护、人员补助等费用。

第三十四条农村生活用水水价按照运行成本核定;生产和经营用水水价按市场调节原则。水价由供水单位征集当地政府和受益区域群众意见后,提出方案,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上报政府物价部门予以核价。

第三十五条农村供水运行实行统一发票、统一抄表、自主管理、自我发展、供水到村,由村级管水人员抄表到户、收费到户、服务到户,水量公开、水价公开、水费公开,力求做到水质、水量、服务三满意。

第三十六条加强供水计量表的管理,供水站根据用户日用水量科学地配置水表,定期送质检部门检修、校验以提高计量的准确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拆除、更换维修供水计量表。供水站要建立供水计量表台帐,建帐归档。

第三十七条农村供水站要重视供水工程建设和供水站运行资料的积累和保管,为研究供水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资料包括:1、审批文件、可行性论证、工程设计、施工日志、竣工验收报告、审计报告、施工图;2、供水站运行日志、水质化验记录、设备检修记录;3、供水站生产运行统计报表;4、供水站财务帐票;5、其它文书、资料。

第三十八条加强供水站管理人员的培训、考核,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技能管理水平。

第七章奖惩

第三十九条对认真贯彻执行本办法,在供水站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支持农村供水工作的村组干部及个人要予以表彰奖励。

第四十条供水单位工作人员有以下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报上级机关依据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经济处罚。

1、无故停水。

2、违章操作,或,造成水质污染或经济损失。

3、,。

第四十一条对有意破坏、盗窃工程设施、设备、私自在管线上开口接水、严重危害水源的单位或个人,要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赔偿损失,并视其情节给予经济处罚;违犯《治安管理处罚办法》的,交由公安部门处理;构成犯罪的交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八章附则

篇10

广东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最新版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水利工程的管理,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与正常运行,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功能和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下列水利工程的管理、保护和利用适用本条例:

(一)防洪、防潮、排涝工程;

(二)蓄水、引水、供水、提水和农业灌溉工程;

(三)防渍、治碱工程;

(四)水利水电工程;

(五)水土保持工程;

(六)水文勘测、三防(防汛、防风、防旱)通讯工程;

(七)其他水资源保护、利用和防治水害的工程。

第三条 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利工程的统一管理工作和本条例的组织实施。建设、交通、电力等部门,依照各自职责,管理有关的水利工程。土地管理、地震、公安等有关部门,协同做好水利工程管理工作。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利工程管理的领导,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责、权、利关系,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及正常运行。

第二章 水利工程管理

第五条 兴建水利工程项目应当严格按照建设程序,履行规定的审批手续,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新建、扩建和改建水利工程,其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质量的监督。

将水利工程发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单位的,其签订的承包、发包合同无效,并责令工程发包人限期重新组织招标和投标。

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认定。

第六条 未经验收合格的水利工程不得交付使用。

第七条 大、中型和重要的小型水利工程,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分级管理;跨市、县(区)、乡(镇)的水利工程,由其共同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也可以委托主要受益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管理;未具体划分规模等级的水利工程,由其所在地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其他小型水利工程由乡(镇)人民政府管理。

变更水利工程的管理权,应当按照原隶属关系报经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八条 大中型和重要的小型水利工程应当设置专门管理单位,未设置专门管理单位的小型水利工程必须有专人管理。同一水利工程必须设置统一的专门管理单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具体负责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维护和开发利用。

小(一)型水库以乡(镇)水利管理单位管理为主,小(二)型水库以村委会管理为主。

第九条 防洪排涝、农业灌排、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以社会效益为主、公益性较强的水利工程,其维护运行管理费的差额部分按财政体制由各级财政核实后予以安排。供水、水力发电、水库养殖、水上旅游及水利综合经营等以经济效益为主、兼有一定社会效益的水利工程,要实行企业化管理,其维护运行管理费由其营业收入支付。

国有水利工程的项目性质分类,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划定。

第十条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有关规程规范运行管理,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服从政府防汛指挥机构的防洪、抗旱调度,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和正常运行。当水利工程的发电、供水与防洪发生矛盾时,应当服从防洪。

第十一条 通过租赁、拍卖、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依法取得水利工程经营权的单位和个人,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改变工程原设计的主要功能。

第十二条 由水利工程提供生产、生活和其他用水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缴纳水费,逾期不缴纳水费的,从逾期之日起,按日加收应缴额千分之二的滞纳金。供水价格由县级以上物价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规定制定和调整。

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所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水费可根据国家规定适当调剂余缺,主要用于所属水利工程的更新改造和水费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 未达设计标准的水利工程,应当进行达标加固,更新改造;虽达设计标准,但运行时间长,设施残旧,存在险情隐患的水利工程,应当限期加固除险,更新改造。所需资金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多渠道筹集。

第十四条 经安全鉴定和充分技术经济论证确属危险,严重影响原有功能效益,或者因功能改变,确需报废的水利工程,由所辖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中中型以上的水利工程应当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章 水利工程保护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下列标准划定国家所有的水利工程管理范围:

(一)水库。工程区:挡水、泄水、引水建筑物及电站厂房的占地范围及其周边,大型及重要中型水库五十至一百米,主、副坝下游坝脚线外二百至三百米;中型水库三十至五十米,主、副坝下游坝脚线外一百至二百米。库区:水库坝址上游坝顶高程线或土地征用线以下的土地和水域。

(二)堤防。工程区:主要建筑物占地范围及其周边:西江、北江、东江、韩江干流的堤防和捍卫重要城镇或五万亩以上农田的其他江海堤防,从内、外坡堤脚算起每侧三十至五十米;捍卫一万亩至五万亩农田的堤防,从内、外坡堤脚算起每侧二十至三十米。

(三)水闸。工程区:水闸工程各组成部分(包括上游引水渠、闸室、下游消能防冲工程和两岸联接建筑物等)的覆盖范围以及水闸上、下游、两侧的宽度,大型水闸上、下游宽度三百至一千米,两侧宽度五十至二百米;中型水闸上、下游五十至三百米,两侧宽度三十至五十米。

(四)灌区。主要建筑物占地范围及周边:大型工程五十至一百米,中型工程三十至五十米;渠道:左、右外边坡脚线之间用地范围。

(五)生产、生活区(包括生产及管理用房、职工住宅及其他文化、福利设施等)。按照不少于房屋建筑面积的三倍计算。

其他水利工程的管理范围,由县或乡镇人民政府参照上述标准划定。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下列标准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围边界外延划定水利工程保护范围:水库、堤防、水闸和灌区的工程区、生产区的主体建筑物不少于二百米,其他附属建筑物不少于五十米;库区水库坝址上游坝顶高程线或者土地征用线以上至第一道分水岭脊之间的土地;大型渠道十五至二十米,中型渠道十至十五米,小型渠道五至十米。

其他水利工程的保护范围,由县或乡镇人民政府参照上述标准划定。

第十七条 城市规划区内水利工程的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规划、国土等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划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已征用或已划拨的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的土地,应当依法办理确权发证手续。已划定管理范围并已办理确权发证手续的,不再变更;尚未确权发证的,应当按照第十五条规定的标准依法办理征用或划拨土地手续。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的土地和水域。国家建设需要征用管理范围内的土地,应当征得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十九条 水利工程保护范围内的土地,其权属不变,但必须按本条例的规定限制使用。

第二十条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当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的边界埋设永久界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移动和破坏所设界桩。

第二十一条 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内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各类建设项目,其可行性研究报告在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请批准前,其中的工程建设方案应当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在通航水域的,应当征得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需要占用土地的,在水行政主管部门对该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界限审查批准后,建设单位方可依法办理用地、开工手续;工程施工应当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检查监督,竣工验收应当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参加。

第二十二条 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兴建影响水利工程安全与正常运行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

(二)围库造地;

(三)爆破、打井、采石、取土、挖矿、葬坟以及在输水渠道或管道上决口、阻水、挖洞等危害水利工程安全的活动;

(四)倾倒土、石、矿渣、垃圾等废弃物;

(五)在江河、水库水域内炸鱼、毒鱼、电鱼和排放污染物;

(六)损毁、破坏水利工程设施及其附属设施和设备;

(七)在坝顶、堤顶、闸坝交通桥行驶履带拖拉机、硬轮车及超重车辆,在没有路面的坝顶、堤顶雨后行驶机动车辆;

(八)在堤坝、渠道上垦植、铲草、破坏或砍伐防护林;

(九)其他有碍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的行为。

第二十三条 在水利工程保护范围内,不得从事危及水利工程安全及污染水质的爆破、打井、采石、取土、陡坡开荒、伐木、开矿、堆放或排放污染物等活动。

第二十四条 因建设需要迁移水利设施或造成水利设施损坏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提出书面申请,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采取补救措施或按重置价赔偿;影响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应当承担相应的管理维修费用。

第二十五条 占用国家所有的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或者人为造成农业灌溉水量减少和灌排工程报废或者失去部分功能的,必须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负责兴建等效替代工程,或者按照兴建等效替代工程的投资总额缴纳开发补偿费,专项用于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开发项目和灌排技术设备改造。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六条 已经围库造地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进行治理,有计划地退地还库。

第二十七条 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必须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签订协议。

第二十八条 在以供水为主的水利工程的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内不得建设污染水体的生产经营项目,兴建旅游项目,必须经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报有关部门批准;已经兴建的,必须采取补救措施,防治水质污染。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条的规定,将水利工程发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单位的,以及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从事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罚。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条的规定,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监理的,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没收其违法所得;造成严重后果的,可以降低或取消其资质,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将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发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单位的,责令其改正,可处以该项建设工程投资预算千分之五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六条的规定,将未经验收合格的水利工程投入使用的,责令其停止使用,并责令原建设单位立即采取补救措施,限期验收,对责任者可处五万元以下罚款。

因建设工程不合格或有缺陷而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害的,原建设单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的规定,拒不缴纳水费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可以限制供水直至停止供水,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移动和破坏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埋设的永久界桩的,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一)、(二)项、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的规定,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或者同意,擅自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内修建工程设施、兴建旅游设施或其他可能污染水库水体的生产经营设施的,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违法建筑物或者工程设施,可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三)至(九)项、第二十三条规定的,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赔偿损失,采取补救措施,对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可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涉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罚。

第三十六条 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除特别规定外,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大、中、小型水库、灌区、闸坝、水电站等水利工程的划分,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水利工程的特点①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单项水利工程是同一流域,同一地区内各项水利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 工程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单项水利工程自身往往是综合性的,各服务目标之间既紧密联系,又相互矛盾。水利工程和 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也是紧密相关的。 规划设计水利工程必须从全局出发,系统地、综合地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得到最为经济合理的优化方案。

②对环境有很大影响。水利工程不仅通过其建设任务对所在地区的经济和 社会发生影响,而且对江河、湖泊以及附近地区的自然面貌、生态环境、 自然景观,甚至对区域气候,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利有弊, 规划设计时必须对这种影响进行充分估计,努力发挥水利工程的积极作用,消除其消极影响。

③工作条件复杂。水利工程中各种水工建筑物都是在难以确切把握的气象、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下进行施工和运行的,它们又多承受水的推力、 浮力、渗透力、冲刷力等的作用,工作条件较其他建筑物更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