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相关知识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急诊科2004年7月至2008年7月共收治急腹症1628例,其中外科急腹症962例(胆石症319例、胆囊炎182例、急性阑尾炎235列、急性腹膜炎65例、泌尿系结石93例、肠梗阻43例、胃穿孔25例),内科急腹症621例(其中急性胃炎360例、急性肠炎172例、急性胰腺炎22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泌尿系感染59例),妇科急腹症45例(其中宫外孕17例、急性盆腔炎24例、不全性流产致大出血4例)。

1.2方法

急诊患者在分诊处停留的时间短,护士只能通过简短询问患者夏家属其发病的原因、有何症状等而作出分诊,根据患者特点如病情、症状、体征、年龄、性别、体征及月经史有重点地仔细询问。

2结果

1628例急腹症患者,其中内科621例,分诊正确603例(97%);外科962例,分诊正确896例(93%);妇科45例,分诊正确42例(94%)。全部病例确诊依据经B超、X线提供、手术证实及查体确诊,均在短期内得以控制症状和及时治疗。

3讨论

篇2

【关键词】 健康体检 脂肪肝 知识调查 健康护理 对策

中国分类号:R163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384-02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因饮食结构改变,人群脂肪肝的发病逐步提高,流行趋势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公共卫生问题。本文通过对502名健康体检人群进行脂肪肝相关知识的调查,了解疾病认知情况及需求,以便针对性的指导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502名2008年以来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其中男性281人、女性221人。按职业分类教师89人,医务人员92人,公务员47人,个体从业人员74人,企业员工68人,司机72人,其他人员60人。

1.2 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脂肪肝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健康保健需求、期望接受健康教育的方式等内容。调查方法为体检对象领取体检表时一并发放调查表,进行相关知识调查,调查问卷全部收回。

2 结果

2.1 体检人群不同职业脂肪肝患病及构成。调查发现502名调查对象脂肪肝患病率为10.76%,其中患病率最高的为司机为19.44%,最低位医务人员为6.52%。具体见下表1。

2.2 体检人群脂肪肝生活因素调查结果。调查显示在脂肪肝高危生活因素中,长期吸烟病例最高占26.73%,睡眠不足最低占3.30%,具体结果见下表2。

2.3体检人群对脂肪肝的认知调查。调查人群中对脂肪肝并发症知识不了解的最多,占35.52%;对脂肪肝预防知识知道的最多,占33.33%。具体结果见表3。

2.4 脂肪肝相关知识需求调查。调查发现体检人群对脂肪肝相关知识需求排序,由高到低为预防措施、生活注意事项、疾病临床表现、发病诱因、并发症及治疗措施。具体见下表4。

2.5 体检人群对脂肪肝相关知识获取方式。调查发现体检人群对脂肪肝相关知识最希望获得的方式为定期接受健康体检早期发现,其次为开展健康大课堂进行讲解。具体调查结果见下表5。

3讨论

3.1 脂肪肝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肝细胞脂肪沉积过多的临床病例综合症。脂肪肝多发生于肥胖、过量饮酒、少动、慢性肝炎患者及中老年内分泌患者,过量饮酒、肥胖、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合理等是主要病因。体检发现人群脂肪肝患病率为10.76%,并因疾病本身的慢性迁延状态,流行趋势日趋严重,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问题。

3.2 调查发现不良生活方式是影响脂肪肝疾病流行的重要影响因素,调查人群中不良生活因素前三位的依次为吸烟、应酬多和长期静坐活动少。

3.3 脂肪肝作为一个流行趋势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健康的疾病,人群对该疾病的相关发病、健康危害和预防知识普遍缺乏,是造成疾病迅速蔓延、控制不力的因素之一,反映出人群对疾病相关知识需求量大。调查发现体检人群对脂肪肝相关知识需求排序,由高到低为预防措施、生活注意事项、疾病临床表现、发病诱因、并发症及治疗措施。

3.4 调查发现体检人群对脂肪肝相关知识最希望获得的方式为定期接受健康体检早期发现,其次为开展健康大课堂进行讲解。因此开展人群定期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是早期发现并及时控制疾病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非常重要;开展大规模广泛的健康教育大课堂,宣传普及脂肪肝疾病及防治知识,是提高人群疾病认识,动员和教育广大群众共同防控这一流行趋势日益严重疾病的最有效和最具成本效益的预防控制手段。

参考文献

[1]陆维,陆新安,华嘉临 1317例脂肪肝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对策[J] 江苏预防医学 2005年03期

[2]葛辉,梁银杏,曾亚辉,汤洁如 广州市企事业单位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的探讨[J] 热带医学杂志 2006年08期

篇3

关键词:护理管理;医学影像科;护理质量;病人满意度

医学影像科是医院的窗口部门,同时接待门诊及住院病人的就诊、检查等,如何安排好病人就诊及检查,关系到医院的服务质量、社会形象和社会效益。影像科室由于检查病人数量大,工作程序多及检查集中、复杂等特点,常成为矛盾多发地,造成病人满意度差[1]。护理质量管理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科学全面的护理管理可为病人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正确指导合理安排病人就诊,提高影像科室的护理质量、工作效率,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检查,降低投诉和纠纷发生率,提高病人满意度。本研究通过分析总结病人在影像科室检查中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影像专科护理质量考核标准,比较考核前后护理工作质量和病人满意度的变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4年8月—2014年12月在影像科室检查病人的满意度调查表共计500份作为对照(实施考核标准前),并根据收回的满意度调查表中,分析影像科室检查中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影像专科护理质量考核标准,2015年6月起实施护理管理考核标准。实施前后病人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实施方法分析总结影像检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①临床科室护士陪检工作不到位,就诊病人对医院科室分布不熟悉,或者危重病人与行动不便病人需护士陪同检查。②不同检查项目需要不同的准备,如需空腹、憋尿及提前清洁灌肠等,临床科室护士与影像科室护士对病人的检查前后的宣教工作不到位,病人对检查前准备及检查后注意事项不知晓。③临床科室护士与影像科室护士沟通工作不到位,对影像科预约就诊流程不熟悉及规定检查时间不知晓,部分急危重症病人就诊时间长等。④影像科室护士窗口服务不到位,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解释不到位。1.2.2制定实施护理质量考核标准1.2.2.1临床科室考核内容①陪检情况:急危重症病人由医生或护士陪同检查(5分),输液病人须由护士陪同检查(5分),行动不便者使用轮椅或病床送病人至检查科室(5分),一般病人护士持申请单送病人至检查科室(3分);②预约就诊情况:危重病人检查需提前与检查科室联系(5分),申请单要标明检查部位(5分),按规定时间及检查顺序及时就诊(3分);③宣教情况:病人按照检查部位要求进行准备(5分),病人知晓检查前的注意事项(5分),取消检查项目时及时通知相关检查科室(3分);④报告单领取:按照影像科室要求的时间领取(3分),领取时签字(3分)。1.2.2.2影像科室考核内容①窗口服务形象:仪表仪态符合要求(3分),他人咨询时能礼貌回答(3分),无迟到、早退、中途脱岗现象(3分);②影像科登记护士做好查对工作:申请单信息与医嘱一致(5分),医生申请单填写错误时要及时联系给予更正(5分),申请单信息与病人一致(5分),查对检查部位及检查前的准备(3分);③做好宣教工作:对病人做好检查前的宣教工作(4分),对病人做好检查中的宣教工作(4分),对病人做好检查后的宣教工作(4分);④报告单发放:按时间要求发放(3分),签字后方可发放(3分);⑤检查安排:急危重症优先安排检查(5分)。1.2.2.3质量控制该标准由护理部主任督导,护士长每月对护理质量进行1次考核。每项1处不合格即扣0.5分,扣完为止。之后由护士长组织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解决方案,改进工作,落实PDCA循环管理。1.2.3调查工具及评价内容2016年8月—2016年12月收回病人满意度调查表500份(实施考核标准后),比较考核前后病人满意度。根据考核结果及病人满意度调查表记录出现问题的频率,比较实施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前后护理质量的变化。1.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病人、临床科室与影像科室均是影像科室病人检查过程中纠纷产生的主体因素。就诊病人由于个人素质、病情轻重、经济状况、就医环境及多项治疗检查等因素影响,对各种事件的心理反应也各不相同,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烦躁等情绪;临床科室与影像科室负责安排病人就诊检查的护士由于服务态度生硬、缺乏与病人的沟通技巧等,均成为医患矛盾的导火索。护理质量考核标准是对临床科室与影像科室同时进行考核,应用有利于促进影像检查过程的护理质量管理。根据质量控制标准完成考核标准的决策、执行、监督、检查、反馈、评价、追踪等环节,符合PDCA循环。通过考核结果及病人满意度的反馈,定期总结、分析和通报存在的各类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护理质量,减少纠纷隐患,促进我院护理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影像专科护理质量考核标准是对临床科室与影像科室同时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标准的实施,护理质量的提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改善服务态度;积极有效沟通;工作高度负责。①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改善服务态度: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应用后影像科登记前台护士更加注重与病人交流的态度,始终对病人有同情心,保持良好的窗口服务形象。临床科室的外勤护士针对急危重症病人、输液病人、行动不便者使用轮椅或病床送病人至检查科室,随时观察危重病人的情况。②积极有效沟通:加强临床科室和影像科室在预约检查中积极有效的沟通,对病人做好检查相关的宣教工作;告知病人检查前的注意事项,检查时间和地点,报告领取方式等;危重病人检查时提前与影像科室前台护士联系,便于优先安排检查;加强沟通有助于减少病人及家属的不必要的来回走动,减少了纠纷隐患;取消检查项目时及时通知影像科室。③工作高度负责:提高查对工作的质量,核对申请单信息与医嘱及病人的一致情况,医生申请单填写错误时,及时联系给予更正。总之,护理质量考核标准树立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宗旨。开展护理优质服务,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是我院护理工作的目标。预防纠纷的根本在于医护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强责任感,增加服务意识。护理人员在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的同时应努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此外,护患沟通也是提高病人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和投诉的关键因素[4]。

参考文献:

[1]于惠萍,纪杰.超声医学影像科门诊常见医患矛盾发生原因及防范对策的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7):142.

[2]赵颖,孟庆霞.护理管理者如何做好质量管理工作[J].吉林医学,2013(19):215-216.

[3]辉.医学影像中心登记室医患关系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增刊):159-160.

篇4

【关键词】 优质护理; 产房管理; 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8-0084-02

优质护理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全面贯彻实施护理责任制度,加强各项基础护理工作,深化护理服务的专业内涵,将整体护理服务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目前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疗护理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笔者所在医院产房采取了全面有效的护理管理,实行优质护理模式,将助产士的工作由产房前移至孕妇学校和门诊,提高患者满意度,增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从而树立了良好的医院形象,改进了护理质量,获得了良好的成果。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优质护理模式在临床上应用成效较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分娩的100例产妇及相应助产士设为观察组,产妇年龄为22~28岁,平均(25.6±2.0)岁,平均孕周为(36.5±1.5)周,助产士的平均年龄为(30.5±5.0)岁,学历为本科以上;同时选取2012年1-5月分娩的100例产妇及相应助产士设为对照组,产妇的孕周为(67.0±1.5)周,年龄为(26.5±2.0)岁;助产士的年龄为(31.5±3.0)岁,学历本科以上。两组助产人员、孕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助产士在原有护理管理模式下进行助产护理工作;观察组的助产士经过整体的护理管理培训,采取了学习培训、产前沟通、产时帮助、产后回访等措施,对孕产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转变观念,营造创优氛围 护理管理者做好科内人员的动员及培训工作,带领助产士外出参观学习,汲取外院优质助产服务经验,学习“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相关文件,共同制定具体措施和活动方案。学习的内容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经验的学习。学习理论知识就是参阅优质护理相关书目,通过这种手段了解优质护理具体的内容,同时明确优质护理模式的应用对产房护理管理的重要作用。实践经验的学习就是观察实践经验丰富的助产士在产房护理过程中采用了优质护理模式后各项工作的具体做法,包括前期与产妇的交流与沟通,以及为产妇做护理工作的模式等。通过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方式让本院助产士深入了解“优质护理模式”,然后在实践中将其应用。

1.2.2 分娩前健康教育 助产人员改变以往工作环境局限在产房,将工作前移至门诊,开设助产士门诊和营养评估咨询,进行健康宣传教育,内容涉及孕期保健常识、分娩配合、科学做月子、新生儿护理等知识。在孕妇学校定期开展呼吸减痛法、球操、自由等操作示范,并进行个体指导,让孕妇及家属了解分娩过程,熟悉助产人员。共同协商制定分娩计划。带领产妇及家属参观产房及住院病房,提前做好环境熟悉。

1.2.3 分娩过程的优质护理服务介入 (1)推广会阴无保护接生:无创接产技术的开展,减少了分娩中创伤,显著降低会阴侧切率,减少会阴切口感染,提高分娩舒适感,减少产后并发症,同时也减少传统接生模式对助产士身体的影响;(2)呼吸训练:根据分娩的每个产程的特点及呼吸方式,针对产妇选择合适的呼吸节律进行指导呼吸训练;(3)音乐疗法:产房内使用音乐播放设备,播放轻缓的音乐调节孕妇恐惧等心理情绪,减轻心理焦虑、紧张、疲劳等负面情绪,使孕妇的心情持续处于平和阶段,以最佳的身心状态顺利完成分娩;(4)暗示疗法:在整个分娩过程中,助产士不断鼓励产妇,用以往自己接生的良好经验树立产妇安全、顺利分娩的信心,克服整个分娩过程中的痛苦所导致的各种不良心理情绪;(5)孕妇进入待产室后由助产士与家属共同陪产,让产妇及家属了解产程进展情况,鼓励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运用自由和使用分娩球、豆袋热敷缓解疼痛,协助孕妇改变保持其舒适性,减少分娩时的不适感,在产程中提供有效的方法和建议,使产妇在产时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更好的配合助产士接产,减少分娩损伤;(6)合理布置环境:产房外设置宣传栏,内容包括助产士分享、科室介绍以及母婴知识宣教板,既美化环境,又使孕产妇通过宣教板对科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LED显示屏分娩信息,让家属及时了解分娩动态。

1.2.4 分娩后的优质护理 孕妇分娩后新生儿通常会在保温箱保护一段时间,而孕妇由于生产过程后身体会产生一定的不适所以需要良好的休息,此时医护人员就需要实施优质的孕妇管理,保证孕妇生产后的迅速恢复,防范由于生产出现其他病症,例如产后抑郁、便秘、妇科炎症等。护理人员需要做到向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同时与产妇进行交流,一旦产妇出现任何产后病症的现象需要采取措施。若产妇有产后抑郁倾向则需要心理医生介入治疗,对其进行心理辅导,防止产生严重后果。由于目前许多产妇在生产前会进食大量的营养品,体重增加较多,而其在产后有减重的需求,所以护理人员还可为产妇制定产后恢复营养餐,在保证产妇每天营养需求的前提下帮助产妇恢复体重,避免生产对其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1.2.5 助产士在产后进行院外回访 了解产妇产后恢复情况,并为其针对性的制定产后恢复计划,指导其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提供新生儿护理和科学避孕方法,使产妇在生产后身心状况能迅速恢复,同时保证新生儿的科学成长,避免由于无知产生的孕妇或者新生儿的相关健康问题。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经济效益满意度以及助产人员满意度、医护间满意度、护理质量的变化情况等,采用满意度评分量表,量表分为5个等级,包括“非常满意、较满意、满意、不满意以及非常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较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3%,对照组则为62%;两组的经济效益满意度分别为:97%和53%;助产人员满意度分别为98%和68%;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优质护理服务可提高助产士对助产工作的满意度

助产工作满意度是助产士对自己的工作或工作经历的评价所产生的情绪反应。现阶段医患间关系紧张,信任感不强,推行优质护理服务,健全护理工作流程,加强专科培训,使助产士的各项技能得到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的同时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助产士的自我价值得到提高,职业自豪感增强。优质护理管理模式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助产士与产妇之间的关系,由于将助产士的工作提前了,能让助产士与产妇提前进行深入的交流,在孕妇生产过程中助产士进行的工作也能更加有针对性,从而提升了助产士的工作效率,最终提升了助产士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

3.2 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可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是指患者所期望的理想护理和其实际接受的护理质量之间相比较的程度,它是评价护理最终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护理管理中通过多种细节加强助产人员与孕产妇及家属的主动沟通和人文关怀,在无形中减轻孕产妇及家属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使之有更好地依从性,配合治疗和护理,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遵从“人性化”思想,避免了产妇护理服务的笼统化,有效降低了护理手法与患者实际情况不符的可能。同时在开展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者、患者家属进行了全方面、有效果的沟通,避免了患者由于不知情带来的恐惧心理,从而使孕产妇及家属对助产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3.3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护理质量

动员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转变原有的护理观念,使护理人员明确优质护理服务的目的,采取主动服务,主动加强自身专科技能的学习,提高了护理质量,间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优质护理模式的推广使得护理人员在开展针对孕妇的护理工作时能依据优质护理的流程规范开展孕妇护理工作,直接促进了护理人员工作质量的提高,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积极作用。

3.4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可提高医护之间的满意度

当前我国医患关系方面存在较为普遍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医生与患者之间产生的交流不够深入,所以说想要改善医患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在医患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开展优质护理模式,能让助产士与产妇在生产前互相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增强产妇的信心,让其了解到助产士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对此项工作需要做到的部分有一定的了解,对其更加信任。同时也让助产士对产妇的身体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开展工作时能更符合实际,从而起到改善医患关系的作用。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模式对产房管理能起到积极的影响,能有效的改善孕妇的心理状态,帮助产房管理人员更好的进行产房护理管理工作,同时还能减少产妇家庭的经济负担,有效减少孕妇分娩时的不适感,让产妇拥有更好的分娩体验。也就是说优质护理模式在产房护理管理中应用能起到积极作用,所以此种方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毛凤菊.落实基础护理难点分析与管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0):102.

[2]徐健.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J].医药产业资讯,2009,2(8):639.

[3]王华英,凌敏兰.我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护理管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4):197.

[4]姜岚.提高年轻护士服务意识促进医院建设[J].护士进修杂志,2011,24(2):192.

[5]邓爱珍.优质护理在产科分娩过程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61-62.

[6]白建峰.产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与成效[J].全科护理,2012,10(25):2373-2375.

[7]杜小雅.产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的体会[J].医学美学美容,2013,9(8):160.

篇5

【关键词】 PICC; 并发症; 护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8.031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其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特别适用于恶性肿瘤患者,不仅可减轻被反复穿刺的痛苦,更主要的是避免了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和局部组织的刺激,确保了化疗能够顺利开展。本科2010年5月-2011年12月对189例患有乳腺肿瘤、胃癌、直肠癌患者进行了PICC置管并对其主要并发症进行了总结分析,对护理实践回顾如下。

1 临床资料

189例患者中乳腺癌92例,胃癌36例,直肠癌61例,导管留置时间最长165 d,短者7 d。均采用规格为4F三向瓣膜式PICC(美国巴德),操作者均为PICC小组成员,考试取得证书,操作标准均参照美国静脉输液协会有关PICC操作规则[2]。静脉穿刺部位:贵要静脉103例,正中静脉67例,头静脉19例,穿刺的位置右侧110例,左侧79例,有185例在肘窝下方,4例在肘窝处。其中,25例发生机械性静脉炎,10例发生相关导管感染,4例出现导管堵塞,2例形成血栓。

2 相关并发症依据下述标准

《护理学基础》中静脉炎判断标准[3]:一般发生现在置管后1~7 d,1例在14 d。导管相关感染表现为:穿刺点处红肿及脓性分泌物,细菌培养为细菌感染。导管堵塞:输液减慢或液体不滴或无法充管,抽无回血。血栓形成:肢体肿胀疼痛,B超检查静脉血栓形成。

3 原因分析

3.1 机械性静脉炎 在本组25例患者中,两次以上送管为17例,反复穿刺为10例;其中贵要静脉13例,头静脉7例,正中静脉5例。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三条主要穿刺血管中以贵要静脉最粗,头静脉在臂部上升段还有狭窄[4]。最容易引起置管困难,导致无菌机械性静脉炎。反复穿刺导管置入引起血管内膜损伤,特别是血管相对细,多次穿刺和送管,加之置管穿刺部位的影响多在肘窝下,患者手臂屈伸会带动导管,在血管内摩擦,刺激血管内膜损伤血管壁易发生静脉炎[5]。

3.2 相关导管感染 PICC是一项介入性的操作,为细菌的侵入提供了门户[6]。在10例相关的导管感染中,有3例发生在院中,有7例发生在居家护理中,表现为穿刺点的渗液,渗出体多为无色或黄色,有1例患者出现穿刺点红、肿、有脓性分泌物,但无全身症状。3例患者表现为直径3 m以下的皮肤湿疹,伴有皮肤瘙痒。患者化疗休养期间大部分在农村,居住条件差,缺乏护理知识,特别是夏天温度高,使用的透明敷料湿气蒸发不足,局部容易受潮,当有渗出液时未能及时来院处理,使细菌生长。对感染患者及时更换敷料,加强换药,应用无菌纱布覆盖,6例患者经换药处理后3 d渗出液消失,3例经换药处理后仍有小量渗出,局部应用地塞米松涂擦5 d后均治愈。1例患者常规消毒,穿刺点反复用酒精湿敷,7 d后穿刺点分泌物减少,红肿消退。

3.3 堵管 导管堵塞是PICC的并发症。液体经中心静脉的重力滴速一般应达80滴/min。在本组4例患者中1例是由药物因素引起的,患者输入了脂肪乳剂,未能及时冲管,导致导管堵塞,是药物沉积造成非血栓性堵塞。2例患者是乳腺癌,患肢活动受限,置管侧肢体大幅度旋转压力过大是导管回血,未能及时处理,1例是搬重物引起。3例患者用10 U/ml肝素盐水反复冲管,1例遵医嘱应用尿激酶冲管,4例患者经处理后导管通畅。

3.4 血栓形成 血流缓慢、静脉血管壁结构的改变和血液成分的变化是血栓形成的因素[7]。恶性肿瘤患者普遍存在高凝状态,研究表明,肿瘤患者可诱发血小板凝集,加之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导致脱水,使患者血液浓缩血流缓慢[8]。在本组两例血栓患者导管直入均为乳腺术后的患者静脉的选择单一,本院尚未开展赛丁格尔技术,贵要静脉及正中静脉血管条件差,有头静脉置管,且反复穿刺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出现血栓。

4 护理措施

4.1 强化管理,健全患者资料 PICC小组有责任心强置管经验丰富的护士组成组织患者的知识培训,对置管患者建立档案,记录置管及维护的全过程。并观察患者的全身和局部情况,对置管期间回家休息的患者及时电话随访,询问患者置管肢体有无不适,敷料是否干燥穿刺点有无肿胀渗液,贴膜有无卷起等。

4.2 规范置管操作流程,提高技术技能 借鉴执行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制定的2006版《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制定规范的PICC流程,严格无菌操作技术,正确选择血管。首选贵要静脉其次正中静脉再次头静脉,熟悉掌握肢体血管解剖部位,送管过程一定要轻,置管过程中导管进入困难时可以少退回导管轻微的调整导管,解决静脉瓣引起的走管困难。同时抽取生理盐水边送边冲导管,既保护了血管又有利于是导管头部漂浮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加强对住院患者和出院患者相关知识的教育,告知相关的注意事项,如置管侧不可高举和搬持重物,不可过度伸屈,教会正确的肢体活动方式。

4.3 加强对置管肢体的观察 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渗出红肿及分泌物,置管肢体有无肿胀疼,痛敷料有无卷起,外露的导管有无回缩、延长、弯曲,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鼓励患者多做握拳运动,并置管肢体热敷,以促进血液循环。

4.4 根据病情及输液情况选择封管液 置管后形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液粘稠度增高[9],加之肿瘤细胞可以诱发血小板的凝集,回家休息期间每周先用20 ml生理盐水脉压式冲管再用10 u/ml的肝素冲管。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液体的滴速。对长期输注高营养、化疗药物及高渗性药物输入前用20 ml生理盐水脉压式冲管,输液过程中每4 h冲管1次,输液结束用10 μ/ml肝素脉压式冲管,从而保护了导管内高凝状态即使有回血也能肝素化,故有效避免了血栓性的堵塞。

5 小结

PICC相关并发症与静脉选择穿刺部位、操作熟练程度及封管和疾病的因素有关,为减少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要全面估计患者因素,选择合理的静脉,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置管后规范化的维护,有利的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秀华,王丽娟.三向瓣膜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3):245-247.

[2] Philpot P,Griffiths V.The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J].Nurs Stand,2003,7(44):39-46.

[3] 殷磊,于艳秋.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6.

[4] 余哲.解剖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

[5] 吴红娟,陈雪峰,张美英,等.肿瘤患者PICC置管主要并发症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护理杂志,2008,43(2):134-135.

[6] 徐晓东,钱慧军,颜霞,等.PICC应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J].家庭护士,2007,5(4):1-4.

[7]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指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10):793-797.

[8] 金莉,刘鲁明.血液高凝状态、血小板与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的关系[J].实用肿瘤杂志,2003,18(5):559-560.

篇6

关键词:早产儿; 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327-02

由于早产儿各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并发各种疾病而危及生命。为了减少早产儿的并发症,降低早产儿的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2010年1月~2012年5月,我们在总结以往抢救经验和查阅大量资料基础上,对收治的早产儿实施预见性护理,现将实施方法及实施后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89例早产儿实施相关预见性护理(观察组),其中男40例,女40例,胎龄为32.57±1.81周。并与按常规护理的68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8例,女30例,胎龄为32.27±2.00周,两组患儿日龄均为20min~1天。两组患儿在日龄、胎龄、性别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预见性护理程序:护士接到入院通知后,立即准备:①红外线抢救台,保暖箱,准备洗胃、抽血用物及药品准备输液;②准备各种抢救药品、物品及仪器如吸痰器、氧气、气管插管,心电监护仪,注射泵等;③进行各种治疗和护理操作及抢救;④评估患儿生命体征,外观,各种反射并记录;⑤预防硬肿症、低血糖、高血糖、咽下综合征、脐部感染等并发症的护理。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进行。比较两组患儿从接入院通知,到各项治疗护理操作开始时间、并发硬肿症、低血糖、高血糖、咽下综合征、脐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2结果

2.1两组护理操作时间比较:观察组从接入院通知到各项治疗、护理操作开始时间(10.42±3.70min)与对照组(15.35±4.20min)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t=8.96,P

3常见并发症及预防

3.1硬肿症的预防:早产儿硬肿症又称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是早产儿时期常见的并发症。由于早产儿早期的各种疾病能使能量消耗过大,糖原储存少,产热来源受限。加之早产儿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相对大,致使散热增加,体温降低而引起硬肿。在患儿入院后立即放置于红外线抢救台上,待各项处置完毕后,再放入已预热好的保温箱内进行保暖。根据患儿体温调节箱温,维持患儿体温在36℃~37℃之间。同时给予鸡蛋白黄油涂擦好发硬肿症的双下肢及腹外侧,每天3次,以预防硬肿症的发生,改变了以往出现硬肿症后才给予治疗的常规作法。鸡蛋黄油具有防止体温失散的物理作用,减少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延长红细胞的寿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胆固醇,增进血液循环的作用[1]。患儿在箱内期间,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尽可能集中进行,以免打开温箱过多而影响箱内温度的恒定。

3.2低血糖、高血糖的预防:糖是生命的“燃料”,早产儿体重轻,体内糖原储备少,产热少,难以满足各脏器的需求,尤其是影响大脑的功能。由于脑细胞功能活跃,对葡萄糖需求量大,而脑组织中糖原储备很少,血糖过低时就无法供给所需的能量,脑细胞功能受损,则会导致患儿智力发育不良,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在患儿入院后立即给予抽血测量血糖;插胃管并留置,用生理盐水洗胃,洗胃后暂禁食4~6h,若无呕吐,试鼻饲5%糖水2ml,每2h 1次,连续3次后若无呕吐,改为鼻饲母乳,由每次2ml开始,以后根据耐受情况,逐日递增奶量。立即建立静脉通道,用注射泵持续输入液体,开始糖速为2.4~3.6ml/kg·h-1,以后每日根据测量血糖结果及奶量摄入情况,准确计算输入糖速,糖速一般不超过10ml/kg·h-1。加强巡视,注意观察注射泵运转情况、时速调节是否正确,以防液体输入过快或过慢;由于早产儿胰岛β细胞不成熟,如果静脉补液速度过快,易引起血糖增高而发生高血糖。

3.3咽下综合征的预防:咽下综合征发生率约占呕吐的1/6[2]。是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吞入羊水过多或被胎粪污染或混有母血的羊水,刺激胃粘膜,使胃酸及粘液分泌亢进,从而引起频繁呕吐,容易出现低血糖、电解质紊乱、误吸而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早期彻底洗胃是预防新生儿咽下综合征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在患儿入院后立即用生理盐水反复洗胃,至洗出液澄清为止。

3.4脐部感染的预防:围生儿脐部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特殊门户,极易发生局部感染。有文献报道[3],医院内获得性脐部感染率为2.09%,以出生后4~7天感染率最高,并且对婴儿室医务人员在操作中手带菌情况进行抽样监测,结果发现,操作护士手微生物污染相当严重,菌落数在12cfu/cm2,明显高于卫生部规定的5cfu/cm2的标准。因此,加强对医护人员、进修生、实习生医德教育,在接触患儿前后严格认真执行洗手制度,以预防和控制早产儿脐部发生院内感染。每日进行脐部护理1次,先用3%双氧水清洁脐部,再用生理盐水涂擦,最后涂95%酒精,以保持脐部干燥;若脐部被尿液浸湿,应及时行脐部护理。

4讨论

预见性护理是以提高治疗护理效果为目的的全程优质服务。预见性护理采取先预防后治疗的原则,在患儿入院前,有针对性地准备好所需药品和物品,以使患儿入院后及时得到治疗和护理,从而能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本组资料显示,经对早产儿实施预见性护理后,能使早产儿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治疗和护理,为抢救患儿的生命赢得了保贵的时间,提高了治疗和护理效果,降低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使护士对患儿的病情、治疗、护理有了充分的认识,改变了以往等病人入院后,才根据病情备仪器,出现并发症后才给予治疗及护理,延误了抢救时间,造成工作被动的现象;锻炼护士的独立思考能力,针对不同病人的病情,进行科学分析,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并能有条不紊地配合、协助医生进行各种治疗和抢救,工作无误,医护配合更加默契,使患儿获得最佳的治疗和护理,也体现了护士的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陆青梅,曾洁华.鸡蛋黄油治疗新生儿硬肿症及护理[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24(3):472

篇7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老年;生活质量;舒适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41.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4(a)-0155-03

Comparison of impact of different nursing modes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ANG Ping

Cardiac Care Unit,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Clinical Department of South Buiding, PLA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85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nursing modes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their improvement conditions. Methods The 200 study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10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respectively.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medica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comfort nursing mode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nursing mode. The Chinesization version of simple health questionnaire (SF-36) was used to evaluate once the patients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fferent nursing modes and one week before patient discharge. The statistical indicator was the total score. The data was analyzed using the SPSS 13.0 statistical package (t test).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fort nursing mode, various dimensions of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ll improved significantly, with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01). In the control group, various dimensions of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except the psychological function, physical disease, general health conditions and energy,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nursing (P < 0.05). Scores of the other dimension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before nursing (P > 0.05). Various dimensions of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before discharg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howed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ll P < 0.001), with the observation group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nursing mode, the comfort nursing mode can satisfy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to the maximum degree, promote rehabilitation and improve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lderly; Quality of life; Comfort nursing

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 000万人死亡,其中80%(4 000万)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经证实发展中国家约1/4,发达国家几乎一半的死亡与心血管疾病有关[1]。在这一患病群体特别是65岁以上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常因疾病本身所具有的隐蔽性、突发性、严重性等特点,导致患者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同时也是导致老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因素之一[2]。因此,老年心血管疾病护理的重要性也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3],如何降低和消除引起疾病发生或者复发、加重的危险因素,促进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更是值得护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对此,我科采用不同护理模式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200例,均为我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间住院治疗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或国际心脏病学会制订的冠心病诊断标准[4],对参与本次研究均知情并同意,并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认知障碍、语言交流障碍者。按照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男71例,女29例;年龄50~87岁,平均(48.2±4.2)岁;病程5~22年,平均(10.9±3.5)年;冠心病心绞痛21例,高血压心脏病17例,心肌梗死型14例,心肌病13例,无症状心肌缺血型17例,高脂血症10例,心率失常8例。对照组男68例,女32例;年龄47~85岁,平均(45.7±3.9)岁;病程6~20年,平均(8.8±3.6)年;冠心病心绞痛19例,高血压心脏病20例,心肌梗死型16例,心肌病11例,无症状心肌缺血型14例,高脂血症10例,心率失常10例。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即功能制护理:以工作为导向,将患者所需的护理活动,依工作性质机械地分配给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为完成医嘱和执行各项护理操作,护士按照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分为“治疗护士”、“巡回护士”、“办公室护士”等。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模式,即生理舒适+心理舒适+社会舒适。具体的方法为:

1.2.1 生理舒适 ①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促进生理舒适。②患者所用物品摆放合理,满足生理需求。③实施个性化护理促进生理舒适。④通过加强和保证患者机体的清洁卫生促进生理舒适。⑤通过防止医源性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生理舒适。

1.2.2 心理舒适 ①采用沟通交流和音乐疗法,并通过心理疏导促进心理舒适。②对疾病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患者通过信息的获得,缓解文化休克状态促进心理舒适。③利用认知治疗理论,通过建立良好的知信行模式促进心理舒适。

1.2.3 社会舒适 主要通过了解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完善社会支持系统而促进社会舒适。包括两个方面:①开展预见性的护理活动,杜绝促使疾病恶化或者加重的诸多不良因素,使患者在疾病治疗与护理过程中,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提高其满意程度。②要求亲人、朋友、同事、领导等给予精神或者物质上的援助以满足患者社会舒适。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模式前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均采用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表(SF-36)[5]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该量表包括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疾病、一般状况、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情感功能8个维度。统计指标为各维度总分。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至于生活质量的评定时间为不同护理模式实施前(下文称第1次评估)和患者出院前1周各评估1次。在问卷评定的过程中,排除认为的暗示或者诱导,统一指导语,由专人负责评定,并要求患者在规定的时间完成问卷各条目的回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实施舒适护理模式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明显提高,其中生理机能、躯体疾病、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四个维度得分、生理职能、一般状况、情感功能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或P < 0.01)。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模式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除生理职能、躯体疾病、一般状况、精力四个维度明显提高,与护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生理机能、社会功能、情感功能、精神健康四个维度得分与护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出院前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结果比较,各维度得分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或P < 0.001)。提示舒适护理模式的实施,对患者疾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影响作用。见表1。

3 讨论

舒适护理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6-7]。患者入院后,从住院环境的安静、整洁、安全、美观,温湿度适宜,光线柔和,到安排特殊患者(打鼾患者)居住单间病室以及到保持床单位舒适(如床铺平整,及时进行调整,利于呼吸和肌肉放松,保持心情宁静,床垫软硬度适中,床单被褥的及时更换)、日用品摆放位置合理等方面,均充分显示了对患者高度的护理人文关怀。根据病情配备合适的膳食,并对注意事项讲解,如保持大便通畅的重要性,患者保持口腔、皮肤、头发等部位的个人卫生的意义,既体现出对护理细节的管理,使患者获得知识和信息以及服务更加全面,又对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及增强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的理念和信心起到较好的影响作用。同时加强对各种管道和监护的护理如,加强药物副作用的观察,为减轻患者卧床疲劳、预防压疮、增加舒适感而对四肢和受压部位进行的协助按摩等,均有效地防止继发性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护士还想尽一切办法如按摩、足浴、降低和消除各种噪声,通过促进或者保证患者有效的睡眠来提高生理舒适度,也是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睡眠觉醒节律,防止诱发焦虑、抑郁情绪,避免加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的重要措施[8-10],这些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患者的生理舒适程度。而针对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影响,采用“认知治疗理论”,帮助患者认识疾病,解释其目前的病情转归、治疗和护理,了解其心理变化,做好心理疏导,给予心理支持,协同家属安慰、鼓励患者,同病友听音乐、谈开心事,消除恐惧感,既不夸大疾病的危害,又着重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从而指导并督促、帮助改变以往错误的“知-信-行”模式。同时提供的有关疾病治疗方面的信息、对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尊重,最大限度地让患者拥有并体验到了被理解、被尊重、被关怀的情绪体验,从而为患者多角度、多层面地获得心理上的舒适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预见性护理活动的开展,特别是护士针对影响患者发病的诸多应激因素,如情绪、焦虑、抑郁、婚姻、工作、年龄、性别、社会环境等进行研究,制订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并作为健康教育的内容之一,提醒指导患者避免上述不利因素,对患者自觉健康意识的加强和自觉健康行为效能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作用。另外对患者进行的认知指导,减轻了患者心理顾虑,取得亲人、朋友及过去的同事对患者不同程度的关心和鼓励,并根据病情适当安排家属陪床等措施,单位领导、朋友亲属来院探视,客观上给予的物质和经济上的援助,主观上给予的精神上的支持,均让患者得到了更多的温暖和安全感,使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完善,进而促进社会功能的舒适。

至于生活质量概念,目前随着在医学领域的引入,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实验、卫生政策的制订、卫生资源效益的评价等。通过该项研究,笔者认为,生活质量既可以作为一种指标,评价护理质量的优劣,也可以作为一种目标和结果,验证某种护理模式的科学性、实用性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采用舒适护理模式可很好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传统护理模式比较,舒适护理模式不但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患者的身心痛苦,而且从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等方面让患者处于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最佳状态,还可以增强患者包括身体和谐、欲望和谐、心态和谐、与人和谐、处事和谐等五个方面的内心和谐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舒适护理模式可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身心需要,减少并发症,加快疾病的康复,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军,刘泽.受体阻滞剂在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20):2697-2699.

[2] 孙艳.常见老年心血管病的护理要点[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2):2.

[3] 薛卫红.老年心血管病整体护理的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4(6):2.

[4] 江一清,刘朝中,朱国英.现代冠心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45-346.

[5] 李春波,何燕玲.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的介绍[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2,29(2):116-119.

[6] 杨洁.舒适护理模式之我见[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0):23.

[7] 张佩雯,文桂珍.冠心病介入治疗的舒适护理[J].现代医院,2008,8(8):92-93.

[8] 刘华,刘旦丹.老年心血管病病人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家庭护士,2008,6(2):410-411.

[9] 王正英,彭敏.CCU患者睡眠障碍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3):70-71.

篇8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剖宫产;产妇

剖宫产属于具创伤性分娩方式,需将产妇腹壁与子宫剖开后取出胎儿,目前剖宫产在妇产科中的实施率较高,虽然该术式的安全性较高,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剖宫产产妇在产后需接受细致护理措施,以减轻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避免影响产妇预后[1,2]。本文探讨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剖宫产产妇护理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在本院行剖宫产分娩的180例产妇临床资料,按护理所用不同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95例,年龄22~38岁,平均(29.5±3.5)岁,初产妇48例,经产妇47例,剖宫原因:35例胎盘前置,42例胎位异常,18例其他;对照组85例,年龄25~38岁,平均(25.4±4.5)岁,初产妇40例,经产妇45例,剖宫原因:36例胎盘前置,38例胎位异常,11例其他。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产后常规护理,护士告知产妇产后注意事项,嘱其注意保暖,饮食应以清淡为主等。观察组在产后行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护理,具体包括①病情监测:严格观察产妇生命体征,注意有阴道有无出血、子宫收缩程度。②定时更换腹部切口敷料,观察尿液性状及尿量。③护理:指导产妇行半卧位休养,为其说明原因,提高产妇护理配合度。④心理护理:护士加强与产妇交流,评估其不良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消除负面情绪。⑤疼痛护理:及时了解产妇疼痛,适当予以止痛措施,播放音乐分散产妇注意,减少疼痛感。⑥健康宣教:指导产妇正确喂养方法,帮助其适应母亲角色,告知产妇合理搭配饮食,适当下地活动,同时注重加强产后避孕知识宣教,产后42d院复诊,检查子宫复旧情况。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参照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总分0~50分,>50分为焦虑、抑郁程度严重[3]。比较两组疼痛程度与新生儿状态,按视觉模拟(VAS)评分评估疼痛度,分值0~10分,分值与疼痛度成正比[4]。新生儿情况根据新生儿Apgar评分评定,从肤色、心率、呼吸、反射及肌张力方面评价,总分10分,>8分为正常,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5]。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21.0软件分析,(x±s)表计量资料,t行组间、组内比较;百分比(%)表计数资料,?字2行组间比较,P

2结果

2.1两组心理状态比较 两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比护理前有所降低,观察组SAS、SDS评分比对照组低(P

2.2两组疼痛程度、新生儿状态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VAS评分比对照组低,新生儿Apgar评分比对照组高(P

3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整体护理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的,将护理内容集中化,细化基础护理,为产妇提高个性化护理,以提高护理质量,促进产妇预后[6]。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比护理前有所降低,观察组SAS(35.6±9.8)分、SDS(37.8±10.0)分比对照组(45.9±9.8)分、(46.2±9.3)分低,说明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消除负面情绪,促进产妇预后。分析原因可能为:剖宫产产妇在产后极易出现忧虑、焦虑情绪,观察组护士针对其不同心理特征予以心理疏导,消除不良心理情绪,从而可减轻抑郁、焦虑[7]。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VAS评分(4.2±1.2)分比对照组(7.8±1.4)分低,新生儿Apgar评分(9.3±0.8)分比对照组(7.2±0.5)高,说明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可缓解产妇疼痛,同时有利于提高新生儿出生质量,降低窒息率[8]。此外,护士指导产妇产后科学饮食,促进母乳分泌,保证新生儿可摄入足够的母乳,同时护士还加强对产妇的母乳喂养方法指导,确保喂养方式正确,避免新生儿在喂养过程中出现窒息状况,从而提高新生儿状态。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可减轻剖宫产产妇产后疼痛,消除抑郁、焦虑情绪,改善心态,且可提高新生儿状态。

参考文献:

[1]杨沈英.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对剖宫产产妇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1):3050-3052.

[2]毕璧.妇产科护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1-187.

[3]周艳春.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剖宫产产妇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4):125-126.

[4]王庆捷.优质护理对缓解剖宫产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8):905-907.

[5]张连英,黄岚,陈毓,等.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剖宫产产妇术后疼痛及新生儿窒息的影响探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32):4582-4583.

[6]疏翠珏.优质护理服务在剖宫产产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延边医学,2015(4):92-93.

篇9

【关键词】层级护理;护理质量;满意度;专业水平

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备和科学管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工作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层级护理是指在组织结构和内容上由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组成小组,对一组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在排班上实行月班制,以相对保证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得到同一组护士提供的全程护理。2008年9月始,我科在护理人员的管理模式上进行了改革,实施护理人员分层级使用的成组护理,取得了初步成效, 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在老年病科的护理人员15人,其中本科2人,大专学历10 人,中专学历3人;主管护师3人,护师6人,护士3人,助理护士3人。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前、后6个月护理人员无人动。

1.2 方法 护理人员按照职称、学历、工作年限三层模式形成3个护理小组,每组5人负责床位13张。护理小组在工作职责上进行具体分工,一级助理护士,指未取得护士执照的护士,主要负责患者生活护理和无创技术操作的基础护理;二级执行护士,主要负责有创技术操作的基础护理,参与夜班倒班,指导助理护士工作;三级责任护士,主要负责所分管患者技术性的各项有创治疗、处置,健康教育,运用护理程序开展护理工作,轮流参与夜班倒班;护理小组长由在本科室工作5年以上,高级责任护士竞争产生。护理组长参加疑难病例的讨论,在指导、监督责任护士工作的基础上,负责危重患者的有创治疗、高技术性护理,有计划进行健康教育;制定护嘱,督导医嘱、护嘱的落实,组织护理查房,申请护理会诊;同时负责科室护理质量的检查、督导、持续改进工作。由护理组长带领2名责任护士,1名执行护士,1名助理护士,共同完成本组患者的治疗护理、健康教育工作。

1.3 人员培训 1名责任护士带1名执行护士,为其讲解各种操作以及专科护理的内容,培养业务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学习新技术及新仪器的使用。1名执行护士负责1名助理护士的业务培训,着重提高“三基”水平,结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讲解,帮助她们提高业务能力,重点教会她们沟通的技巧,使其更早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护理组长结合临床危重、疑难、典型病例,定期主持护理查房。

1.3 评价方法 护理部质量控制组每月检查护理质量,根据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实行百分减分制考核;科室建立患者意见箱,患者出院前1 d填写满意度调查表,投放在意见箱内,每月整理、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用t检验,P

2 结果

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成组护理前、后半年的护理质量考核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成组护理提高了护士满意度 护士满意度的提高是患者满意度提高的前提。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对护理人力资源、工作量、工作内容合理安排,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激发了护士努力进取精神,积极主动学习业务知识及护理操作技能。各级护士对所要求的护理知识及操作技能逐步深入和精湛,因此能准确、熟练地愉快工作,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同时增强了各级护士的自信心及成就感。

3.2 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成组护理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 在护士分层级使用中,各层级护士的工作是以患者为中心,按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各级护士职责明确,不同分工,协同管理。护士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对患者行直接护理,如评估、健康教育、生活护理、人性化服务与心理关怀等,从而改变护理人力资源浪费却不能满足患者需求的状况。比起实施前,不分职称、岗位和级别,根据固定岗位轮流排班更易于将岗位工作做好[1]。层级护理改善了护患关系,彼此增加了信任,为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供了保障[2],护士在照顾患者的过程中,更能得到患者的尊重,护士建立了“我的患者”的观念,激发了工作热情,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延伸了护理内涵[3]。

3.3 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成组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 分层级管理是根据护理人员的不同能级,设立不同层级护理岗位给予不同的工作权限和待遇,履行不同的岗位职责,满足不同患者、不同疾病及病情的需要,确保护理质量。不同层级人员各司其职,责任明确,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增强了护理工作队伍的凝聚力,激发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护士工作更加专业化,业务水平显著提高,使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各项工作得以有序、保质、保量地完成。

3.4 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成组护理有利于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层级护理在排班方式上实行新老搭配,以老带新,以老帮新的成组护理,为低年资护士创造了更加安全、规范和轻松的工作环境。护理组长负责科室护理质量的检查、督导、持续改进工作,分级指导培训下级护士,锻炼了每位护士的管理能力,有利于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方芳,程云,周剑英等.实施护士芳层级管理对基础护理质量影响的研究. 中华护理杂志,2009,44(2):114-117.

篇10

关键词:护患关系;优质护理;影响;患者满意度

伴随着医疗卫生条件发展日益改善,护理学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护理水平的高低对护患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医院提高护理水平和质量,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2],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新时期,我们在医院要努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努力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水平,满足患者的护理要求。本文我们主要分析了我国护患关系现状,阐述了优质护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开展优质护理的具体策略。

1我国护患关系现状分析

护患关系(Nurse.patient Relationship)是建立在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一种关系,是护士提供护理服务和患者接受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护患关系不仅仅局限在护士与患者之间,护患关系是一种多层次、多方面的专业性的互动关系。护理工作在医疗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护患关系成为护理工作中一种重要且基本的社会关系。但是,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的护患关系发展并不乐观,各种护患关系问题层出不穷。下面我们主要分析一下,我国的护患关系现状。

当前,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日渐改善,人们的思想意识也不断发生改变。新时期下,人们医疗卫生服务意识愈加强烈,在新的消费理念指导下,人们的护理服务意识不断增强,患者在就医的过程中,更多的关注医院护理服务水平,对现代护理服务提出了更加优质、安全的要求。患者在护理工作中不再处于被动地位,他们更愿意在护理工作中全面了解到健康服务内容和知识,并享有各方面的知情权。总体上来说,人们的护理维权意识日渐提高,在护理过程中总是因一点小事导致纠纷,护患矛盾和冲突不断,护患关系不和谐,护理人员工作心理压力巨大等。

2优质护理服务的必要性

通过上文得知,我国目前护患关系日益紧张,为了缓解这种现象,作为医院来说,要努力提升护理质量和水平,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尽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各种护理要求,从而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经过调查分析研究发现,影响护患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护理服务人员的护理服务工作不专业以及患者的偏激不理智行为。总之,都是由于护理工作引起的,因此作为医院来说,院方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提升护理质量能够有效改善护患关系。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悉心照料患者的生活起居,为患者身体康复提供一个优质的环境。另外,护士人员还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对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热心进行解答,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尽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的需要,提高患者对优质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3]。优质护理服务对缓解护士与患者之间的矛盾,减少医院纠纷事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医院护理工作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全面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十分必要。

3优质护理工作策略

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在强大的经济推动下,我国各项经济活动不断取得新发展,当然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不断取得新突破。但是在我国护理工作中护患关系紧张,不仅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还阻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阶段,我们提出了医院开展优质护理工作的具体策略,旨在改善护患关系。

3.1健全优质护理工作制度

在护患关系的改善上,医院首先要重视优质护理工作,对医院的优质护理工作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修订并完善原来的护理制度,统一规范优质护理工作。对护理过程中的各项操作流程和方法,建立统一的护理标准[4],对于护理技术和护理内容统一进行规范,并实施到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去,护理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医院优质护理的规定来展开优质护理工作。

3.2提高优质护理工作人员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医院优质护理质量和水平,针对护理服务水平相对较低的工作人员,加强职业教育和指导,医院统一组织全体护理工作人员定期参加护理培训工作,对具体的护理操作流程和技巧要熟练掌握,提高处理各种护理工作的能力,提高优质护理服务水平。另外,医院还要还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考核,通过考核机制来激励护理工作人员努力投入到护理工作中去,对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3.3提高优质护理人员职业道德

护理工作本身是一个服务性质的工作,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认真仔细、责任心强、任劳任怨、不抱怨、具有良好品德和职业道德[5]。护理人员提供护理服务工作必须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一丝不苟,在具体护理工作中恪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对患者热心服务,积极主动,努力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建立和谐护患关系。

4小结

综上所述,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开展优质护理工作,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和水平,同时提升医院的形象,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对整个医疗护理工作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新时期,我们要不断完善优质护理工作,创新优质护理工作策略,从而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周文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护患关系信任度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4(03):321-322.

[2]高杰.某医院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实施现状与护理服务满意度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16(01):267-259.

[3]陈美莲,刘雪辉,黎慧.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中提高护理人员素质的做法[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8(05):393-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