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术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学术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学术研究

篇1

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月12月在我科接受输血治疗的120名患者,并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路径组60人按照路径管理方法进行操作,对照组60人采用常规方法操作。

结果:路径组在输血护理完成质量、患者满意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结论:在输血护理中应用路径管理方法可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输血临床护理路径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57-01

输血在疾病临床治疗和急救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输血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已从过去单一的全血输注方式演变为目前普遍应用的成分输血,由此对输血护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行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护理学基础教程都未能细化输血护理操作,结果在护理实践中操作随意、不规范的现象比较普遍,急需采用更为规范和标准化的输血护理办法,以确保输血安全和质量[1,2]。鉴此,本文将路径管理方法用于输血护理工作,通过实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以下进行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科输血治疗的患者120例,其中男69人,女51人,年龄4~73岁,平均(42.7±7.3)岁。输血原因主要是外科手术、创伤等,所输注血液种类包括全血、红细胞悬液、血浆、冷沉淀和血小板等,有部分患者同时输注2种以上的血液成分。将患者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两组,作为路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参加路径组和对照组的护理人员在学历、职称和护龄方面也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路径表的设计。对照组按照常规输血流程进行操作,路径组按照路径管理方法并根据输血路径表的流程进行护理。路径表分护理版和患者版两种。护理版路径表分为输血前的准备、输血中的操作及输血后的处理三大部分。输血前的准备又细分为备血、取血和取血后3个部分,备血是根据医嘱抽取血标本、填写输血申请单、采集血标本,其中包括评估患者及向患者解释输血的目的、程序和方法,检查人、物和环境准备情况(人指患者、护士自身,物为取血用物),核对、确认申请单等内容;取血部分规范了护士到取血科取血、“三查八对”、签名的流程;取血后部分规定了各种血液制品的保管处置方法。输血中的操作再分为输血前的核对和实施输血操作2部分,进入手术室或治疗室查对三遍(三查八对),取血人与巡回护士查对一遍,麻醉师与巡回护士再查对一遍,输血或加血时还要查对一遍,每次查对无误双方签名。实施输血操作包括患者生命体征的测量、消毒须知、各成分血液操作流程、输血观察及不良反应的处理等内容。输血后的处理包括输血病例填写、文件保存及血袋保管方法,同时输血时间、输血量请麻醉师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上。患者版路径表简单、通俗、易懂,内容包括输血目的、流程和方法,还包括满意度调查表。对照组另外设计满意度调查表。

1.2.2路径表的使用。路径表(包括病人满意度调查表)按照操作次序先后排列,条目较多,但大部分内容只需在项目括号内打“√”(符合内容)和“×”(不符合内容)。为了控制医疗成本,路径表采用A4纸彩色印刷并过塑,采用白板笔书写。经扫描仪扫入电脑后即可擦去记录,再重复使用。实施路径管理前成立路径管理小组,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讲解。

1.2.3路径实施效果评价方法。临床输血质量评价标准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文件制定,按照患者治疗情况、文书填写、差错率等进行评分,共10条,每条10分。病人满意度也分10条,每条10分,总分≥95分为满意,85分≤总分

1.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行X2检验,P

2结果

路径组和对照组在临床输血质量、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结果见表1、表2。

3讨论

路径管理在医疗领域主要针对某一种疾病建立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护理程序,如目前不少医院已开展的临床路径和临床护理路径。引入路径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保证患者服务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所以通常路径时间在一日以上,输血作为疾病治疗中的一个项目一般不会单独列入路径管理中,但路径管理严格按照顺序性和时间性的特点以及遵循标准化、规范化治疗的模式,也非常适合输血治疗和护理。由于成分输血具有血液资源利用率高、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随着血液制品种类的增多,操作趋于复杂化,采用常规输血流程操作出现错漏机会也在增加,因此规范临床输血技术流程就变得紧迫而重要了。

采用路径管理可以提高临床输血的质量和安全性。通过本研究对比,采用路径管理的质量明显高于常规操作,这是因为采用路径管理规范了临床输血操作流程,减少了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降低了输血差错发生的概率。通过对输血各个环节的细化和程序化,有利于护理人员在输血操作上保持一致的质量,避免因人员的流动更替和素质差异而出现安全隐患,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也降低了医疗风险及医疗纠纷发生率。

实施路径管理还提高了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在路径的准备阶段患者及其家属就能及时获得有关输血目的、流程和方法的认识,因而对护理人员的操作能够尽量给予理解和配合。患者及其家属的主动参与是改善护患关系和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和保证。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血液透析护理;舒适护理

舒适护理模式,也称萧氏双C护理模式,是台湾医学专家萧丰富先生提出的,其理念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灵魂上达到最愉快状态或减轻痛苦和不愉陕的程度,真正从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四方面达到舒适的目的[1]。

1 舒适护理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

1.1透析前的护理

1.1.1透析室环境的布置:一个良好的透析环境,能增加病人的舒适度。透析室内的机器物品按规矩摆放好,空气要保持清新,及时通风,及时消毒,光线适当,必要时拉上窗帘。室温保持在10-20℃,湿度保持在50%~60%。透析治疗前半小时停止铺床、扫地,避免尘埃飞扬。了解病人的喜好,适当播放音乐或者调好电视节目,还将报纸、杂志及相关健康教育宣传册等放在病人容易拿到的地方,让病人及时了解外界信息,增加健康保健知识。

1.1.2心理舒适的护理:肾衰竭病人长期进行血透,肉体上痛苦,心理负担重,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心理,而且随着血透次数的增加,并发症出现的可能性越大,易产生恐惧情绪。所以,血液透析前要及时主动做好病人的心理辅导,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必要时让病人复述一遍,诚恳耐心地倾听病人的感受,及时了解病人身体上不舒适的部位、程度,及时寻找原因,对症处理。尽量减轻病人心理上不良的刺激,做好病人家属的心理指导,鼓励家属关心爱护病人,给予生理、心理、经济支持,使病人在身心和谐、充满信心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接受血透治疗。

1.2透析中的舒适护理

①穿刺时舒适护理:内瘘是长期血透病人的生命线,要重点保护好,内瘘的穿刺针一般为16号,针头粗,而且每个病人要建立2个血管通道,穿刺时病人会十分紧张、恐惧、疼痛。②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肾衰竭病人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代谢及内分泌紊乱。③血液外渗的护理:透析过程中要加强巡回,及时发现异常情况。若巡回中发现穿刺部位有血肿应马上拔针,用棉签按压血肿处,敷贴固定,必要时冰袋冷敷,重新穿刺血管。第2日血肿部位可用50%硫酸镁湿热敷。④饮食的舒适护理:根据病人的饮食喜好和疾病的要求安排好食谱,给予低盐、低磷、优质高蛋白、易消化清淡饮食,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⑤生理舒适的护理:透析治疗过程中,很多病人对卧床4~5小时难以忍受,尤其是初次透析病人很不适应。我们要协助病人在保护好穿刺部位的同时,经常变换,尽量取舒适,必要时给予按摩。

1.3透析后的舒适护理

1.3.1服药指导:由于肾衰病人体内生化和生理都有改变,常常影响到药物的吸收、转运和分布,所以要指导病人必须按医嘱服药。及时和医生沟通,反馈异常情况,及时调整药物及用量。肾脏疾病本身和透析都可导致贫血的发生,要指导病人改善贫血状况,饮食要加强营养,必要时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还可根据情况适当应用血液物品。指导病人口服铁剂应在饭后用,服后忌饮浓茶,及时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正常后也要继续服用一段时间,在医生指导下才能停用。血透病人抵抗力低,容易感染,平时要加强预防感染,合并感染时要遵医嘱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小的抗生素,不能自己擅自用药。

13.2生活指导: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根据病情适当运动,加强体质锻炼。平时可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注意避免劳累及受凉。因免疫力下降,应少去人口集中的公共场所,更要避免在流感季节外出。严格戒烟戒酒,杜绝暴饮暴食。饮食清淡易消化,控制入水量,维持皮肤、口腔清洁,保持大便畅通,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3.3内瘘护理指导:透析结束当天保持穿刺部位干燥,避免潮湿,避免用内瘘侧肢体搬提重物。透析后次日可用温水毛巾热敷,有利于软化、营养血管。多做握拳、抬高肢体等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学会每天检查内瘘肢体情况,学会用听诊器听血管杂音,用手触摸血管震颤等,如发现震颤减弱或消失以及穿刺部位红肿、热痛等异常情况,要尽快告知医护人员,及时得到处理。

1.3.4社会舒适护理:透析病人因长期忍受疾病的折磨,承担昂贵的医药费,常常抱怨、自责,认为自己无用,是家庭的累赘,甚至有想自杀的念头。强有力的社会支持是这类病人应对疾病最有潜力的资源之一,因此,定期组织病人召开工休座谈会、联谊会、肾友会,与另外的透析病人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让病人及家属之间互相认识,互相交流,互相鼓励支持。让病人家属了解血透是肾衰竭终末期病人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对家属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指导,让家属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力所能及地为病人提供良好的心理和经济支持,使病人感受到自己仍是一个有用的人,对生活和治疗充满信心。

2 护理体会

舒适护理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丰富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内涵,起到良好的消烦解忧、促进放松的作用。将这一模式应用于血透护理中,使患者感受到护士的关爱,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念,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质量,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到舒适,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3 结论

通过舒适护理不仅使血透患者在接受血透治疗时舒适度有了明显的提高,还加强了血透患者与患者之间、患者与家属之间、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血透患者有了一种重新回归社会的感觉,明显提高了血透患者的生存质量。通过舒适护理的具体操作,使护士角色由单纯执行医嘱操作,逐步转向教育、预防、实施治疗为一体的扮演者,充分发挥了护士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著作权法 法律保护

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内涵分析

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第6条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我们发现作品的定义是要求“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这些要求显然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界定有很大的难度。

我们知道大部分知识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但其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出新的知识。以民间文学艺术的历史题材创造出来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和原先的素材是分开的,具有确定的创作主体和特定的表达形式,但是这两者之间有时重叠性比较大,界限模糊,难以区分。这是我们探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我们进一步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规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刘春田认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由某社会群体(而非个人)创作的流传于民间的歌谣、音乐、戏剧、故事、舞蹈、建筑、立体艺术、装饰艺术的文学艺术形式[1]。笔者认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特定民族或区域的社会群体集体创作,通过口传心授、模仿等方式,在本区域内世代流传的、反映本地域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群体特征、自然环境等特有成分,又不断的为群体发展的文学艺术作品。列举式规定可吸收和借鉴《示范法条》的典型表现形式,具体表述为:1)故事、诗歌、谜语、谣谚、传说、寓言、神话以及其他口头或书面民间文学作品;2)民歌、戏曲、器乐以及其他以音乐形式表达的民间艺术作品;3)舞蹈、游戏、民俗活动以及其他以活动形式表达的民间艺术作品;4)皮影、剪纸、绘画、书法、服饰、器具、代表性建筑以及其他以有形形式表达的民间艺术作品。

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确定的权利主张主体

民间文学艺术体现的智力创造成果是一个群体的,而不是任何特定的个体,它“最原始的创作者可能是某个人或某几个人,但是随着历史的推移,它逐步变成了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整体的作品,其作品所有权和著作权应该属于产生这些作品的群体,而不是任何特定的个体”[2],这会导致谁是真正的权利主张者的问题。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整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财富,“有些民族或群体认为属于本民族的作品或宗教仪式是神圣的,不愿为外人所知,若随意发表,不论其赢利与否都会严重损害该群体的精神利益”[3]。

(二)保护时间不易确定

现在各国是对于一定的知识产权予以一定年限的限制,但是民间文学艺术由于其自身价值形成的特殊性,简单地规定一个期限非但不能给予保护,这样会使相关的权利合法地被免费使用,原因就在于其在时间上的续展性和主体的不确定性。我们知道民间文学艺术是世代相传的,民间文学艺术所形成的价值是一个集体在漫长的时间跨度内形成的,每一历史单元都是文化的传播时期,也是再创作时期,因此很难认定它的保护期的起始点和终结点。

(三)保护存在很大局限性

首先,民间文学艺术就是一个民族的人创造出来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它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就是它的广泛性、开放性,民间文学艺术更多所体现的是其群体的文化特征,注重这种文化能否得到持续存在并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不被歪曲和随便利用。另外,运用知识产权来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核心就在于经济权利的确立、合理的商业利用及市场价值。民间文学艺术作为特定群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又无法行使专有权是令人遗憾的,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所提出的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乃至于传统知识和遗传基因等传统资源的初始意图不同。

(四)新作品与原作品的差别性

第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有集体性质,创作主体具有不特定性,但是运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再创作的作品其权利主体是明确特定的,他们根据其对民间文学艺术的理解,经过改编整理,创作出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区别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体现出创作者的个性特征。第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形成于民间,具有长期性,而再创作作品是“作者在运用已有的民间文学艺术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产生必须依赖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4],它们是源与流的关系。第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经历几代人的发展完善过程中,不断地注入新的内容,虽有创新,但还保留着原有风格特色,而再创作作品想要受《著作权法》保护,必须具备一定的独创性。因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与根据其进行再创作的作品的区分把握也是需要解决处理的一个问题。

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建议

(一)明确著作权的主体

针对主体不确定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民族聚居地或地方设置例如××民族理事会、研究会、××地区会所等形式,来研究整理本民族本地区的民族文学艺术作品,从而使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得以保护并发扬光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内容广泛、博大精深,根据其内容、表达形式、体现的特色等可以明确属于某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如某个民族特有的民间习俗、故事传说,像属于全体赫哲族群众的《想情郎》等,可以由该民族的理事会、研究会来代为行使整个民族对此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等权利,国家可以规定文化行政部门主管该项工作,各民族理事会可以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等经过整理,报经文化行政部门登记备案。

(二)明确改编者的权益

我们可以由国家文化行政部门负责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不受任何人的歪曲、篡改和丑化,鼓励改编整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但是改编者和整理者对其改编整理后形成的新作品必须注明来源出处,并且要向一定的部门支付一定的许可使用费。任何人都不得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据为己有,也不得反对他人对其重新进行改编和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个人或组织,应尊重产生该作品的民族或群体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不得歪曲原作品,不得给产生该作品的群体造成精神伤害。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或经改编创作而形成的作品不得向外国人卖断著作权。同时私人、集体所有的非常重要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料和实物,坚决禁止出售或转让赠于给外国人。

(三)无期限保护

《著作权法》第2章第3节“权利的保护期”中规定了权利保护期为作者生前及死后50年,合作作品到最后死亡的作者的死后第50年的12月31日,这都有明确的期限。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的经人们改进,再创作流传数年,认定它的起始与终结不易,以至无法从事实上来确定它的最后一个创作者,来确定它的保护期限了。而且,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一个民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不能抛弃丢失它,更不能确定一个期限来保护它而其他时间任由他人任意践踏它。因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从事实上和民族感情上来说,它的保护期限都应该是无期限,无期限保护我们丰富多彩、宝贵的文化遗产。

(四)使用上采取许可使用和收费制度

让文化行政部门实行行政许可制度,它也可以将其部分权利下放由各民族理事会、研究会来许可,但是要向有关部门备案登记。另外,还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收费。明确属于某民族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使用费用由该民族理事会收取,提取其中少量部分上交国家文化行政部门,该许可使用费除支持理事会的基本运作外,主要用于宣传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组织专业人士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整理和研究,采取各种方式进行传播,使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它,还可以与地方政府等联手搞项目,像建旅游基地、度假村,让游人身临其境感受某个民族的民族风情等。

面对保护传统的民间文化这一公众性课题,一方面,要利用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在传统知识和知识产权相结合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应积极地在知识产权制度以外,运用多种法律诸如文物保护、旅游管理等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以及公共政策的扶持如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民间传统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等项措施,更重要的,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不仅是商业上的开发和利用的,而是以保持、尊重与弘扬为直接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春田.知识产权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7.

[2]李建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条文释义[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3]刘心稳.民间文艺作品:呼唤立法保护[j].时代潮,2003,(3).

[4]王鹤云.民间文学艺术的版权保护制度[eb/ol].sipo.gov.cn/

篇4

[中图分类号] R6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5(b)-0146-03

Study on the Postoperative Nursing for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Treated by Stereotactic Evacuation of Hematoma

ZHANG Juan,ZHANG Hui-ru

Medical Examination Center, Xinjiang Yili Prefecture Xinhua Hospital, Yili,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83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ostoperative nursing for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treated by stereotactic evacuation of hematoma. Methods 60 case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treated by stereotactic evacuation of hematoma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June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accepted usual care,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comprehensive nursing. And the nursing effect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and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in most cases extubation ti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Evacuation of hematoma; Nursing

20世纪80年代末期,CT引导脑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开始应用于脑出血的临床治疗中,该手术方法表现出了较为满意的脑血肿清除效果,且操作简便,创伤小,预后效果良好。近年来,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技术已经逐步成熟,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在治疗中发现,护理干预可对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产生影响,为此,该研究在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对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后护理进行了研究,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护理的角度展开对护理方法的探讨,同时证实了该院护理方法的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在该院接受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的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该组患者均明确的高血压既往史,患者入院后均出现锥体束征阳性。观察组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发病至入院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做好血肿腔引流护理等基础护理。意识清醒患者抬高床头,意识不清醒患者取侧卧位,避免患者误吸呕吐物。同时协助患者翻身等活动,避免压到引流管注意监测引流管是否通畅等。观察组接受综合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经过头颅CT扫描检查,确定病灶靶点后,尽快为患者安排手术。术中采用局麻方法,钻孔入颅插入排空器行负压吸引,穿刺方向避开功能区,沿血肿长轴抽取血肿液体及血凝块。抽取完成后,将3万~5万单位尿激酶与1~2 mL生理盐水混匀,注入血肿腔并夹管。夹管1.5~3 h放开,随后进行CT复查,检查显示残余血肿量

1.2.2 术后护理方法(1)注射尿激酶后护理。术后患者注入尿激酶,此时应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护,注意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变化、瞳孔变化、肢体动作等,从而及时判断患者是否出现了再次出血、脑疝先兆症状等。术后24 h内,患者颅内再出血的高发时段,必须严格进行监测。

(2)血肿腔引流护理。术后,血肿腔置引流管并连接无菌引流袋,护理人员应妥善固定好引流袋和引流管,检查其活动度,避免发生引流管内液体返流回颅腔的问题;同时,也不可使引流袋位置过低,导致血肿腔负压,从而增加患者颅内再出血的概率。若需要移动患者,如去往检查室等,可夹管,务必防止引流液返流。进行治疗及护理前,可适当将患者头部位置固定,或使用支撑物稳定头部,防止引流管滑脱和液体返流。

护理人员应每日记录引流液体的出入量、色、质。护理人员每日为患者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和敷料更换,巡视时也要注意观察患者敷料,务必保持干燥。CT检查,患者符合拔管标准后,先进行夹管(试验),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等有无变化,同时观察敷料,若患者出现敷料潮湿,则不可拔管,放开引流管后,继续引流。

(3)预防再出血护理。①(卧位)护理:术后,患者卧位,头部中位,适当使用软垫进行支持;血压平稳者,可抬高床头约30°,以便促进静脉回流和颅内血肿消失。护理人员应建议:尽量使患者做肢体的小幅度活动,避免快速翻身等大幅度动作,若必须翻身,应在家属协助下缓慢完成翻身。护理人员应询问意识清醒患者卧位是否舒适,避免不舒适而引发患者躁动,诱发再出血。同时,叮嘱患者家属注意监督患者变化情况。

②控制高血压:术后,应严格控制患者血压,减少诱发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术后,患者血压可能出现突然性的升高,从而诱发再出血。术后,应对患者血压进行动态监测,要求收缩压控制在(20~21) kPa ,舒张压控制在(12~14)kPa。给药前,要仔细斟酌药物浓度和静滴速度,要求使患者血压缓缓下降,避免影响心肌供血。如一般给药的血压控制效果不理想或无效,可采用如下降压药物配比:150 mg硝普钠+50 mL生理盐水中,持续微量泵泵入(1~2 mL/h),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血压变化,进行给药剂量和速度调整。同时,应减少对患者的医源性刺激,减少不必要操作,避免影响血压平稳性。

③排尿、便护理:术后患者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卧床休养,患者自身的肠蠕动减慢,易发生便秘。由于患者属于高血压者,所以不可排便用力,否则将导致再出血。此时,应给予便秘患者低压灌肠处理。留置导尿管,便于患者排尿,护理人员每日检查导尿管的通畅性、尿液的出入量、颜色、性质等,做好导尿管护理。

④心理干预:护理人员要将稳定情绪和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告知患者及家属,要求患者务必控制情绪,避免大喜大悲的情绪变化。同时,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其恢复的希望,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改善患者情绪状态,避免情绪引发血压升高。

(4)预防肺部感染。该组部分患者中,行气管切开术,每日进行加温加热湿化器持续气道湿化护理。同时,每日雾化吸入治疗4次,适时吸痰。根据痰液性质判定湿化效果及感染控制效果。做好口腔护理及翻身扣背。

(5)早期康复护理。①摆放护理:护理人员协助患者摆好康复,从早期开始,注意床上正确性,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按摩四肢及背部肌肉,并教授家属按摩方法,以减轻患者痉挛的症状[1]。

②早期介入康复护理:术后待患者生命体征(神经症状)稳定后48 h,可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从肢体被动活动开始逐渐过渡到主动活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拔管情况、死亡及并发症情况,术后远期疗效采用ADL分级进行评价。ADL分级评价标准为:I级:基本恢复日常生活能力;II级:部分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无需家庭人员协助;III级:可部分自理,但是需家庭人员协助;Ⅳ级:意识清醒,但需卧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V级:植物生存[2]。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 0 统计学软件分析该研究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并采用t检验;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

2 结果

2.1 拔管情况统计

观察组患者术后,有2例患者在12 h内拔管,≤3 d拔管者例14例,3 d5 d拔管者7例。其中,≤3 d拔管者最多,与其他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术后拔管情况比较

注:*与同组其他级别相比,P

2.2 远期疗效观察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来院复查显示,观察组ADL分级I级6例,II级11例,III级4例,IV级4例,V级3例,其中II级例数最高,与其他级别相比,P

表2 两组术后ADL分级比较

注:*与同组其他级别相比,P

2.3 死亡及并发症情况统计

观察组患者中死亡2例,其中肺部感染死亡1例(术前呕吐致感染),术后并发冠心病(心力衰竭致死)1例。观察组患者中,出现5例术后并发症,其中3例为血肿腔积气(少量),1例为消化道出血,1例为泌尿系统感染。

对照组患者中死亡2例,肺部感染死亡1例(术前呕吐致感染),术后并发冠心病(心力衰竭致死)1例。对照组患者中,出现10例术后并发症,其中6例为血肿腔积气(少量),2例为消化道出血,2例为泌尿系统感染。

对照组患者并发症例数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对于高血压脑出血而言,多数患者为高龄、高危人群,其对开颅手术的耐受性较差,且不能耐受全身麻醉。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是一种适用于高龄、高危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术式,患者无需全身麻醉,即可高效的清除血肿。此外,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可精确定位血肿靶目标,可迅速清除大脑深处、小脑、脑干等处的血肿,从而迅速解除血肿威胁,挽救病人的生命。国内直视手术和保守治疗脑出血的死亡率约为30.0%~40.0%,而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可使患者死亡率大大降低,约为10%[3]。

篇5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5(b)-0173-02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脑卒中类型,患者多具有长时间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为代谢性疾病,患者血糖过高在引发各种功能障碍的同时,会抑制伤口的愈合。因此,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及护理难度较大,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极高。现以9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对象,对其术后护理措施进行探讨、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1月―2015年11月间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按照临床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42.5±11.7)岁;其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高血压病程平均为(5.8±2.4)年。实验组患者平均年龄为(43.2±12.3)岁;其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高血压病程平均为(6.1±2.6)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病症监测,维持患者血糖及血压稳定;维持室内清洁,患者生活用品定期更换或消毒;按时协助患者翻身,改变,采用轻柔的按摩手法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减少压疮的发生几率;如现异常体征及症状及时通知医师查看,协助医生进行抢救及治疗。

1.2.2 实验组 患者采用整体护理,具体内容如下。心理护理及病症评估:完善患者病历资料,分析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制定基本的护理流程;病发后患者部分身体功能丧失,巨大的心理落差及对治疗的担忧会导致患者产生消极情绪。护理过程中与患者家属多交流,讲解病症的发生及发展机制,让其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与鼓励,帮助其度过难关;护理过程中态度亲切,解答患者疑问时语言简洁、通俗,尽量平复患者情绪,建立治疗信心。

病症监护:监测患者血压、血糖、心率、血氧饱和度等体征变化,控制血压、血糖的同时维持其稳定性,必要时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检查患者疼痛反射及瞳孔对光反射,如反射消失则显示病症恶化或复发,立即寻求医师帮助;患者自身调节能力有限,术后体温升高时应及时采取物理降温,降温过程中需预防皮肤局部温度过低,以免冻伤。

临床护理:保证引流管无弯折、阻塞,记录引流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及性质;当引流液混浊、颜色鲜红或引流量突然增多时,则考虑并发感染或病症复发,通知医师采取紧急措施;及时更换流袋,以维持正常引流;清理口腔及呼吸道,保证呼吸畅通;定时为患者翻身,预防褥疮的同时轻叩背部,促进呼吸道内痰液的排出;如现呼吸抑制或呼吸衰竭,则行气管切开术,维持体内供氧;合理调配患者饮食,均衡营养的同时降低糖、盐及脂质的摄入量,利于血糖及血压的控制;如患者无法自主进食则进行肠内营养补充,规范进食时间,以减少食物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药物治疗后,检测血压及血糖水平,确定无不良反应,增加用药安全性。

1.3 效果评价

(1)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标准(GOS)对患者预后康复情况进行评定,分为恢复良好(GOS 5分)、中残(GOS 4分)、重残(GOS 3分)、长期昏迷(GOS 2分)和死亡(GOS 1分)5个等级;治疗有效率=恢复良好率+中残率。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

(2)应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内容包含护理态度、专业水平、护理管理、健康教育4个维度,每维度含3个条目;每个条目根据三级评分法进行评分,分为1、2、3分3个等级;总分≥30分为非常满意,总分≥24分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实验组对整体护理措施

满意的16例,护理满意度为71.12%;对照组对常规护理措施满意的8例,护理满意度为42.22%;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2.2 实验组GOS评价

良好的19例,治疗有效率为66.67%;对照组GOS评价良好的11例,治疗有效率为42.22%;实验组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

3 结论

篇6

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讲究培养护理硬技能,更要应用个人内在品质、人际交往和管理技能培养护理软技能,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护理岗位的实际需要。这涉及到医学人文和隐性课程问题。医学人文课程主要包括伦理学、心理学、美学、人际沟通等,而隐性课程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班级氛围、人际关系、校园文化之中,应贯穿医学人文和隐性课程意识于护理教学过程始终,挖掘护理隐性知识,以间接内隐方式影响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促进全面发展。

1 护理专业医学人文课程研究

人文教育是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和提高人文素养为主的教育,通过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可不断完善人格。人文素质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内化后转变为实际行动。

1.1 护理专业开设医学人文课程的实践

为提高护生护理软技能,林珍等[1]在护理专业开设相关医学人文课程,结果表明学生较为满意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案例选择与应用、思考题与讨论题及教学方法,满意度较低的是教材规范性与教学目标一致性和实践实训内容安排,说明开设医学人文课程能提高护生护理软技,为保证教学效果,应注意设计周密、注重过程和专业导向并不断反馈;要保证医学人文教育培训顺利实施应有周密的课程设计,为有效提高学习兴趣应取多元教学方法和灵活的考核形式,为进一步完善护理人文教育应及时收集反馈意见和建议[2]。

1.2 护理专业医学人文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史岩[3]等认为,目前护理专业医学人文课程存在设置不甚合理,教师和学生均没有认识到开设此类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制的限制,加之课程压力太大、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模式单一,学习兴趣不高,影响了人文课程的教学效果。所以,要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人文课程教学改革目标体系,加强培训专业课教师人文知识,促进医学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

1.3 ?o理专业医学人文课程的改革途径

夏和先等[4]认为,当前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医学人文课程教学中存在不重视人文课程建设,学时被压缩或挤占;课程定位不清晰,不利于培养护理人才;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评价体系陈旧落后;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应用性不强;课程体系难以发挥有效的指导和引领作用等问题,这要求我们应明确人文课程的人文性、学术性、职业性功能,定位在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在人文课程改革中,要突出人文课程的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和服务性的特色,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人文课程,准确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融会贯通,打破学科界限,做到知行合一,内化提升,使之在护生培养过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整合护理人文课程内容、师资和实践,讲究临床实践结合人文知识,形成新的护理人文教育模式[6]。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护理人文教育理念,从师资队伍建设、寓人文素质教育于专业课程教学中、讲求生活和品格教育等入手,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5]。

2 护理专业隐性课程研究

在整体护理模式下,不仅要为病人提供身体照顾,还要满足其精神、心理等方面的需求。护理教育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更要重视隐性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隐性课程功能的发挥主要通过无意识注意,以润物细无声方式感染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和深切的体悟、内化过程作用于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1 隐性课程的作用

(1)促进护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尊重”“爱护”“帮助”是护士职业道德核心要求,热爱护理事业、富有爱心是道德情感对护士的要求,从护生入校开始应将“奉献”“关爱”情感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2)促进护生构建专业价值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形成以“病人”“健康”为中心的价值观,尊重病人权益、保护病人隐私、体现病人关怀,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构建和完善专业价值观。(3)促进护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护理操作训练过程中,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即使独处也能谨慎不苟,体现出较好的慎独修养。

2.2 基于护理岗位能力需求的隐性课程开发

赵茜[7]认为,要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护理专业岗位核心能力内容,注重发挥科学家和临床实际案例的榜样和教育作用,开发隐性课程;这样学生可以明确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效果,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综合素养和职业提高能力。要开发隐性课程,使学生轻松获得本课程知识与技能,在学习情意要素方面和谐健康发展[8]。

2.3 隐性课程对专业价值观的影响

刘清南等[9]采用自然班整群法抽样得到具有可比性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0名学生,前组开展隐性课程活动,结果表明实验组信任和行动主义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专业价值观总分、关怀、公正、专业维度评分无差异,说明隐性课程可培养护生的信任与积极心理品质,具有正性专业价值观,应合理应用并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

2.4 实习护生隐性课程建设与应用

幸姝丹等[10]为探讨隐性课程对实习护生的影响,对1168名实习生培训物质、制度、文化和人际沟通隐性课程,结果表明隐性课程可明显降低实习生迟到、早退、旷工等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提高学习兴趣和专业能力,带教老师总体评价较好,大幅度提高了病人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可见隐性课程能提高实习护生综合素质,促进护理专业学科发展。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3.1 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灵活选择并应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直观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和熟悉护理先进技术操作,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创新思维能力。

篇7

关键词:合作研究性学习;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教学案例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1–004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是人教版化学选修教材《化学与生活》第二节的内容[1],笔者尝试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体验合作研究性学习过程。

1 设计思路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就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形式进行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也是一种体验学习,强调“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是一种探究学习,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它必须面向生活、走出课堂、全员参与、实现对传统教学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的超越。

作为一种教学策略,“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来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师成功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的情境下,学生既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动者,又是教师教学策略的受动者[2]。

合作研究性学习是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一种,即可以实现与信息化教学的整合。教学过程一般包括说明、任务、资源、调查、评价、结论六个部分。说明部分用于提出要学生解决的问题;任务部分罗列出学习任务;资源部分给出有关文章、书籍和网上资源;在调查过程中学生被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承担一定的调查任务,从不同的角度开展调查活动,得出分组的调查报告;评价部分对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评定;结论部分给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并将调查结果编成网页供大家浏览。

“金属的腐蚀和防护”这一课题与社会生活和发展紧密相连,是一个适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课题:(1)学生、教师可以在网上获得大量有关资料,也可以实地考察有关情况。(2)可以将本课题分解成若干小课题,学生对这些小课题进行研究性实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3)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

高二学生已初步经历过研究性学习,具有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电子演讲稿制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 设计方案

2.1 教学目标

(1)了解金属腐蚀的现状及危害,学习关注社会,建立资源意识。

(2)理解金属腐蚀的主要原因,加深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

(3)了解金属防护的方法。

(4)学会利用网络学习,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5)学会合作学习。

2.2 实施过程

初步了解课题制订学习方案学习、研究过程学习结果学生评价。

2.2.1 初步了解课题

教师简单介绍金属腐蚀和防护的课题,提出学习任务:

(1)调查并收集有关金属腐蚀的资料,可以包括录像、图片、数据、表格、文字等等。分析资料,发表意见。

(2)了解金属腐蚀的主要原因,设计实验研究某一个或几个因素对金属腐蚀的影响。

(3)调查并收集有关金属保护的资料,对金属的保护提出你的看法。

(4)设计实验对金属的保护进行研究。

(5)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原电池或拆开常用的一种电池,弄清它的构造。

说明:其中(1)和(3);(2)、(4)、(5)中选择一项。

2.2.2 制订学习方案

学生在初步了解课题的基础上,制订学习方案。教师将方案类似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小组讨论,得出小组方案。

2.2.3 学习、研究过程

(1)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从各种途径查阅资料、设计小课题、动手实验。课堂进行全班展示交流及讨论。

(2)教师对小组计划及实施给予指导,协助学生准备实验材料。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对有基础的学生,可以启发他们作更深入的研究。

2.2.4 学习结果

(1)各小组的研究结果制作成电子演讲稿(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过程、结论、发现的问题等等),全班交流、讨论,并由此得出对金属腐蚀和原电池的正确认识。(有关设计见2.2.6)

(2)整合各小组的成果,编辑一个校园主题网页。可以将讨论无法解决的问题帖在网络上,征询解答。

2.2.5 学生评价

(1)查阅、筛选资料的情况。

(2)小课题的研究情况,电子演讲稿的制作质量。

(3)课堂参与情况,包括发言的次数和质量。

2.2.6 课堂交流讨论的设计

(1)播放图片、录像,创设教学情景,提出课题。

(2)根据学生查找资料的情况,选择一些小组从不同的角度对金属的腐蚀情况进行阐述。引导学生学会从各种途径获取所需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学习关注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中了解以下几点:金属腐蚀的危害、金属腐蚀的应用等。

(3)选择一些小组展示他们的实验研究,并组织学生对每一组实验进行讨论或参与,从而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在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2.2.7 预计学生可能提出的实验小课题

(1)比较干燥空气和潮湿空气中铁生锈的速度。

(2)比较纯水环境和盐水环境铁生锈的速度。

(3)比较盐水环境和食醋环境铁生锈的速度。

(4)比较单独铁和铁铜接触铁生锈的速度。

(5)制作番茄电池。

(6)了解普通干电池、纽扣电池等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7)利用TI探头测量原电池中的能量转化。

(8)利用万用表测量不同电池的电动势。

(以上活动中,课堂交流讨论需两个课时,其余活动均在课外完成。)

3 教学过程及效果

按计划将学生进行了分组后,各小组开始了以下活动。

3.1 资料的查询和小课题的确立

当学生到网上查找有关资料时,才发现有关金属腐蚀和保护的资料非常之多,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企业的网页,可供利用的资料却并不多。学生马上面临着如何在纷繁的资料中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这正是网络时代必须学习的能力。所以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更应提醒他们其实书籍包括教科书也是资料的一种。同时,也发现由于语言的限制,使教师和学生在利用英特网资源上都受到了制约。

学生提出的课题基本上在预计的范围之内。但课题的确立一开始是模糊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课题所涉及的知识很陌生,缺乏认识,随着他们通过资料的查询和学习,逐渐明朗起来。另一方面是由于对研究过程缺乏了解,使得他们提出的课题设计过于抽象或简单。教师的及时指导非常重要。

3.2 学习、研究过程

学习、研究过程的实施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所强调的实践性、操作性、探索性。学生在其中获得了多种的经历和体验,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自己的设计,不仅仅是学科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还有身心的锻炼。

有一个小组的课题是制作番茄电池,他们原先的设计是利用番茄电池使收音机响起来,但实际情况并不是他们想的那么简单,因为他们发现一只番茄制作的电池并不能使哪怕一只最小的二极管发亮。他们因此对问题有了感性的认识,重新进行了设计,经过了反复多次,在损失了不少番茄后,他们的课题研究已经相当的科学了:首先用灵敏电压计测量出同一组电极、不同的水果时的电压,挑选出最好的水果,结果还是番茄,但意义已经不同。接着又测量了不同的电极组合,比较哪一种效果最好,结果他们选择了镁和铜。他们对实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甚至注意到每次测量时电极之间的距离及插入的深度对结果的影响。最后他们用了15只番茄串联起来终于使最小的二极管发出了亮光,小组成员兴奋地欢呼起来。这种最真实的体验和快乐对学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课堂展示时,全班同学倾听了他们的制作过程,然后关上灯,所有的人都看到了那微弱的光亮,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另一个小组的课题是观察比较铁片在不同环境中生锈的情况,他们选择了盐酸和盐水。据他们对腐蚀的认识,预计铁片应该在盐酸这样的酸性环境中更容易腐蚀。他们每天去观察铁片生锈的情况,两天后,发现食盐水中的铁片已经锈蚀的相当严重时,盐酸中的铁片似乎还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一现象让他们感到非常诧异,一时无法解释。但这更加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再一次去研究查阅的材料,试图对实验的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教师提醒他们继续观察铁片,就在他们还没有找到答案之前,第三天,铁片又发生了变化,盐酸中的铁片开始了严重的锈蚀,程度一点也不亚于盐水中。同学们用相机如实地记录了这些变化,并编辑到小组的电子演讲稿中,同时还有他们的疑惑。自主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最容易暴露的问题,就是他们的研究常常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如“金属的保护方法”课题组的研究是这样设计的:取三块同样的纯铁片,一块缠上铜丝,一块缠上铝丝,还有一块做对照。将以上材料都浸在盐水中观察现象。他们很快发现第一块铁最先生锈,第二块一直没有明显改变。他们认为实验已经完成,准备拆除装置了。这时教师提醒他们再耐心等待下一步还可能有什么变化,果然过了几天,第二块铁片上缠绕的铝丝完全变成了一堆白色的粉末,而铁片在以后慢慢也出现了锈迹。这一现象的出现使他们对问题又有了更加感性和深入的认识。

教师还鼓励一些学生运用手持技术对原电池的能量转化作更加深入的研究。

课题设计之后,小组的成员将面临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实验材料的准备,有些设备,比如灵敏电流、电压计必须自己去借,番茄、二极管必须自己去买,请老师或别班的同学帮助拍照作为多媒体制作的材料。在这些问题的处理过程中他们培养了相互之间的合作精神,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课堂讨论的组织

课堂的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各小组展示电子演讲稿,更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和探究。所以学生的演讲稿不必追求是完美的、正确的,可以存在缺陷甚至是错误,或是发现的问题尚未解决。

如在对金属腐蚀现状的认识中,大多学生谈到的都是腐蚀的危害,但却有学生提出了腐蚀其实也可以被人们利用。

对盐酸和食盐水中铁片腐蚀情况的比较,这一小组的实验结果和解释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论,从而引发了什么是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铁片腐蚀是否一定表现为生锈呢?生锈的可能反应有哪些?而这些问题正是有关金属腐蚀的较为深入的问题,也是我们教学目标中必须解决的。

在铁片生锈情况的观察、水果电池的制作、电动势的测定、金属保护的方法等课题的研究和讨论中,学生发现他们的研究结果相互得到了验证,如“电动势的测定”小组通过不同的曲线反映了不同电极材料、不同电解质溶液对电池电动势的影响,得出了与“水果电池的制作”小组极为相近的结论。这就使学生对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课堂讨论要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经历产生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从别人身上获取生动的间接经验,这也应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

4 几点思考

(1)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由于学生长期以来接受的是应试教育,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开展研究性课题的学习,教师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和适时的引导。

(2)相信并鼓励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指导中所要把握的是学生研究方向或方法的科学性,而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

(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不应仅仅是指多媒体技术,而还应包括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获得信息的其他手段,如万用表、手持技术等。信息技术也不应只是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而应是教师学生都可以使用,并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再将学习、研究的成果编成网页,充分利用了网络的快速、高效的特点和共享性。使学生体验在信息社会如何利用网络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科学数据;数据素养;数据管理;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1968/tsyqb.1003-6938.2015097

Abstract After a brief definition of scientific data and data literacy,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library’s scientific data manage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n analyzed the management problems in the perspective of user’s data literacy education, and in the end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 scientific data; data literacy; data management; library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等均与“数据”密不分离,一方面,社会因数据而产生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范式,使我们不得不去适应并力争在新的范式环境下有所创新和发展,如2007 年,JimGrey在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计算机科学和远程通讯委员会( NRC- CSTB) 的演讲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以数据密集型计算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第四范式”概念[1],并将其作为与实验科学、理论推演、计算机仿真三种科研范式平行的科学研究[2]。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不但需注重所从事实验、分析的最终结果产生,还需注重在最终结果产生过程中数据的积累、应用和二次、乃至多次开发,这也隐性的要求科研工作者不但需具备在所从事科研领域的仪器、工具应用能力,还需具备基于数据处理平台的数据存储、辩识、分析和挖掘能力,具备传统的基本信息素养已经不适应数据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数据素养应运而生并受到社会的重视;另一方面,图书馆不但通过其专业的信息与数据处理,如分类、分析、借阅、组织与呈现等行为,使其馆藏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并使其地位总是被人们和社会所接受与认可,同时,图书馆也总是能在社会的发展中起到文化传承、文明传播与社会教育的功能,使其用户通过享受图书馆的资源推送等服务而提高了资源获取与利用、信息搜索与分析等技能。图书馆在大数据时代也扮演着同样的角色,并通过为读者用户提供科学数据保存、分析与挖掘等数据监管服务而实现了从信息到数据的业务对象转换,使图书馆继续成为社会的信息中心机构。那么,在现实中,这些数据管理服务是否被大多数用户所接受,是否在实践过程中考虑到了用户的数据素养,如何在未来将普遍开展的数据服务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等等问题,都是已有的学术研究所不涉及的,这也就是本文的立论与创新之处。

1 科学数据与数据素养概述

1.1 科学数据

科学数据是产生于实验等科研过程中、蕴含有用价值的数据总称。最早的科学数据定义是1958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OECD关于公共资助科学数据获取的原则和方针”[3]中认为“科学数据作为科学研究基本来源的事实记录(数值、文本记录、图像和声音),被科学团体所共同接受的对研究结果有用的数据。但不包括实验室笔记、初步分析、科学论文的草稿、未来的研究计划、同行评论以及个人和同行的交流,以及实物(例如实验样本、细菌和测试的动物)等”[4]。之后,不同国家、不同机构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定义,但均都提到了科学数据的价值与本质:反映客观世界、含有科学价值。笔者认为:科学数据就是指收集了科研结果产生或科学发展过程的多形态数据集或材料,而这种数据集或材料的存在形态可能是多样化的。

1.2 数据素养

目前,因信息素养难以满足数据社会环境下的数据处理需求素养,业界提出的旨在补充信息素养内涵在数据社会所缺失的数据素养如元素养、媒介素养、数字素养、信息通信技术素养、视觉素养一样都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概念,但业界特别是信息管理科学界及教育界还是针对数据社会的数据行为主体所需的数据技能与知识要求,在数据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最新版的信息素养教育规划等文件中有所体现。根据美国学校图书馆员协会(AASL)制定的《共同核心州立标准》、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ILSHE)及美国高校开设的数据监护课程体系,笔者认为:数据素养就是数据行为主体符合社会伦理和道德伦理的基础上,能对所面对的数据进行辩证、科学、正确的认识、操作和管理,进而使数据为我所用,以挖掘其蕴含巨大价值的能力。

2 国内外图书馆界的科学数据管理实践与研究

2.1 图书馆界的科学数据管理实践进展

尽管自2011年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对所资助的科研项目所产生的数据提出管理计划以后,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便积极的参与到了对科学数据的管理实践活动之中。据基础研究出版公司(Primary Research Group)在2013年7月的一项科学数据管理调查报告中发现,美国约有72.22%的高校图书馆提供科学数据管理服务[5]。从实践的发展规模和图书馆类型来看,高校图书馆是主流,据笔者通过网站浏览和文献查阅发现,截止到2015年6月20日,美国US News&World Report排名前20名的大学图书馆都提供基本的科学数据管理计划制定、科学数据管理工具下载、科学数据评估等服务,这说明经过两年时间的发展,美国的著名高校图书馆基本都认识到了科学数据管理服务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并提供越来越多的相关服务。此外,通过相关文献[6]可以发现澳大利亚和英国的一些高校图书馆也加入到了科学数据的管理实践之中。国内图书馆中则主要有北京大学图书馆、东南大学图书馆和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家科学图书馆)等为数不多的图书馆,服务主要是通过向用户提供相关讲座、科学数据检索、科学数据咨询等内容,国外图书馆主要提供的服务定制、数据保存等还没有在国内图书馆中开展。

2.2 图书馆界的科学数据管理研究进展

国内图情界对科学数据管理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国外关于数字化科研和科学数据共享等相关研究的引介以及近年来逐渐展开的科学数据服务研究。如李娟[7]、陈传夫[8]、王巧玲[9]、杨鹤林[10]、张晓林[11]等人对美国、英国及相关组织,如CODATA、OECD的科学数据共享政策、保障体系、实践进展、发现与关联、利用与再利用等情况进行了介绍;彭洁[12]、黄筱瑾[13]、魏东原[14]、刘细文[15]、李晓辉[16]、杨文[17]等从科技信息机构科学数据研究与服务的可行性、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的实现保障、科学数据的生命周期及服务、图书馆科学数据的管理与服务模式、科学数据与科学文献的关联、整合及聚合等方面研究了科学数据的服务。

国外图情界的科学数据管理研究则主要从科学数据管理概念、科学数据作为信息管理对象的分析以及科学数据管理活动中的一些非技术因素等角度进行。如:Elizabeth Yakel[18]对NSF等机构关于科学数据管理报告的解读与分析;Andrew Trdoar[19]对科学数据不同研究阶段领域的划分、JaneGreenberg[20]对科学元数据如何满足即时共享数据以及长期保存数据的双重需求分析、GailSteinhart[21]和Love[22]对科学数据管理障碍等非技术因素梳理。

3 用户数据素养教育与图书馆科学数据管理

大数据时代的用户数据素养,不但与用户的个人因素息息相关,如文化教育程度、从事职业因素等,也与用户在享受图书馆的服务过程中所受到的教育相关,如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是否具有对用户的数据操作技能培养元素、是否为用户提供诸如数据保存和数据获取的讲座与培训等。国外高校图书馆界的科学数据管理实践和国内部分图书馆的有益探索,不但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我国图书馆界的科学数据管理差距,也为我国未来图书馆的数据管理之路提供了借鉴模板。

3.1 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的数据管理进展来看,数据素养教育视角下的科学数据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体现在对科学数据管理与用户数据素养教育之间的关系缺乏认识与理解。虽然欧美的图书馆等均在用户服务中有所体现,但更多的图书馆并没有真正立足于用户的需求与教育视角,而是根据科学数据的生命周期等内在规律与图书馆服务需求等去设计所提供的服务。这一点在国内体现的也更为充分,如在2013年东南大学图书馆孟祥保、李爱国[23]进行了相关的数据管理与数据素养研究后的快两年时间里再未有相关新成果出现,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对该问题的认识在这段时间里没有出现积极的变化;差距的另一方面则主要体现在科学数据管理缺乏相应的数据素养教育元素设计。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与设计,一些欧美高校所招收的数据工程等专业学生也没有固定统一的课程体系[24],以致影响到高校图书馆所提供的数据管理也没有统一的用户培训课程体系,进而影响到了用户的数据素养教育。

3.2 发展的途径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数据素养教育视角下的图书馆科学数据管理需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

篇9

关键词:四子散热敷肺腧穴;慢性支气管炎;中医护理

随机选取我院自2010年3月到2014年6月收治的我科住院并且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258例,均符合《内科学》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诊断标准,符合临床研究条件,报告如下[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58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主要是使用四子散热敷肺腧穴,再根据慢性支气管炎的辨证分型加以中医饮食以及情志的调护;对照组则不采取四子散热敷、中医饮食及情志调护。护理人员观察患者的疗效并且对数据进行监测分析。在研究组135例患者中有男性98例,女性67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6.5±7.2)岁;患者的病程为2~20年;其中肺脾气虚26例,痰湿蕴肺型35例,气阴两虚36例,脾肾阳虚38例。在对照组的123例患者中有男性90例,女性73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8.2±7.7)岁;其中肺脾气虚22例,痰湿蕴肺型32例,气阴两虚33例,脾肾阳虚36例;患者的病程为2~20年,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患者临床数据经处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1.2方法

1.2.1四子散主要是指:白芥子、苏子、莱菔子、吴茱萸,各取60g的量,加热后敷肺腧穴30分钟。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的实际药敏反应结果选取适合的抗生素对感染症状进行控制,并配合平喘、化痰等治疗。

1.2.2研究组采取四子散热敷肺腧穴,再根据辨证加以中医饮食以及情志的调护;对照组则不采取四子散热敷、中医饮食及情志调护[4]。

1.2.3中医饮食调护:根据患者体质实进行中医辨证,选用合理健康的膳食,在膳食的选取上不仅仅要注重食物的营养,还需要重视食物的性味以及食物的功效。①肺脾气虚型,舌质淡,苔白,脉虚,症见咳嗽、咳痰,痰白而稀;可食百合党参猪肺汤:百合20g,党参10g,猪肺250g。具有健脾渗湿、化痰和中的功用;②痰湿蕴肺型:舌苔白腻,脉濡滑,症见咳嗽痰多,痰粘稠,色白或带灰色,胸闷气憋;给予陈皮姜汁猪肺汤:取陈皮15g,姜汁20ml,猪肺200g,以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为原则。③气阴两虚型:症见咳嗽气短,自汗盗汗,疲乏烦躁或五心烦热;食疗给予沙参冰糖燕窝汤:取沙参10g,冰糖30g,燕窝10g,以益气养阴、润肺止咳为原则。④脾肾阳虚型:舌质淡苔白,脉弱,症见咳嗽、气喘为主,遇冷加重,动则喘甚,,给予肉桂炖羊肉:取肉桂20g,羊肉200g,枸杞子15g,以温补脾肾、止咳定喘为原则。

1.2.4情志调护 护理人员对患者以及家属做好入院指导,加强与患者以及家属的沟通更好的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加强心理的护理,多多鼓励患者,增强其治疗的信心。

2 结果

研究组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采用中医护理效果明显。表1是对两组病人各种证型治疗显效、有效比较,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注: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在是一种常见的病症,是患者气管、支气管粘膜以及粘膜周围的组织发生慢性、非特性的炎症。中医学认为,病位在肺,涉及脾、肾。根据我国中医食疗食养的原理,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体质进行辨证施护,合理选用膳食,患者滋补以平补为宜,要注意多种食物搭配的平衡膳食,发挥中医护理的积极意义[5]。

应用四子散热敷肺腧穴辅以中医食疗食养、情志护理干预慢性支气管炎,重在治病求本,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避免抗生素的副作用,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在患者治疗过程中根据体质的寒热虚实进行辨证选用膳食,重视合理调养,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提升人体正气,达到治病强身的作用[6]。

参考文献:

[1]李群,许启霞.支气管哮喘病的药物治疗进展[J].淮海医药.2012.30(2):185-188.

[2]陆建刚.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治疗浅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1.7(5):158-158.

[3]胡江彦,何滨.支气管哮喘治疗新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4):587-589.

[4]李娜,徐晓红,王莹.四子散热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0.8(3):789-790.

篇10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应用价值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患者常在较高血压刺激下引起脑血管损伤,进而易导致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1]微创手术有效减少了患者死亡率,但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仍是临床关注的重点。此次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以期改善患者预后。以下进行具体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参照WHO的相关诊断标准;高血压脑出血采取头颅CT诊断,符合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诊断标准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排除因其他因素导致的脑出血;排除存在脑室损伤、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内科疾病患者;排除存在其他脑部疾病患者;均能自主表达意愿;均自愿配合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路径组。与常规组对比,路径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部位等一般基线资料无差异(P>005),可在研究中进行比对分析。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微创手术治疗,均采取YL-1型穿刺针进行穿刺治疗。给予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路径组:制定科学化护理流程:科内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小M,确定护理目标及问题,查阅资料,总结出护理流程,对患者行护理评估,并根据实际状况,实施针对性改进,制订护理方案,实施护理。入院第一天,即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医院医疗环境、医疗设备等,促进患者熟悉医院环境,并与患者及患者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对高血压脑出血的认知状况,并根据患者实际认知及理解水平对患者实施健康知识宣教,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病机理、治疗方式、优势、注意事项、常见并发症、预后等,改善患者紧张情绪,并向患者讲解各类检查的重要性,辅助患者完成各类检查。从第二天开始,行常规检查,术前备皮、行药物过敏试验等,准备各类手术药品、器械等,并在术前8小时禁食禁水;术前根据患者实际状况给予患者心理护理,疏解患者不良心理,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术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临床表现,加强对患者的保温护理。手术至患者出院前一天给予患者持续低流量吸氧治疗及心电监护,并对患者进行常规一般生活护理,及时向患者家属讲解术后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促进患者及家属的配合;给予患者针对性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等,并及时评估患者恢复状况,给予患者针对性康复训练指导。[2]

13观察指标

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及住院时间状况。神经功能缺损采取NDF进行评价,分数越高缺损越严重;日常生活能力采取Barthel指数评价,分数越高生活能力越强。[3]统计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状况。

14统计学方法

上述患者的所有数据结果均采入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各类评分及住院时间采用均数±标准差(x[TX-]±s)表示,以t进行检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率(%)表示,以X2进行检验,P

2结果

路径组患者治疗后NDF、Barthel评分,住院时间与常规组相比明显较优,P

路径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1例,应激性溃疡出血2例,泌尿系统感染3例,常规组术后肺部感染3例,应激性溃疡出血4例,泌尿系统感染10例,路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50%与常规组425%相比明显较低,X2=7384,P

3讨论

高血压患者脑底小动脉常因血压变化而出现病理变化,导致小动脉管壁出现纤维样、玻璃样变性及局灶性出血、坏死等,引起小动脉上易形成诸多微小瘤,血压急剧上升后将引起患者出现脑血管破裂出血,引起脑出血发生。[4]微创手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常用治疗方式,患者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治疗效果显著。[4]此次研究中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研究结果显示,路径组患者术后NDF、Barthel评分,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与常规组相比明显较优,说明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提升患者手术治疗安全性,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的提升,改善患者预后。此次研究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时,分时间段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性护理,护理过程更加具备安全性、高效性、合理性,且护理内容涵盖患者入院、检查、心理、饮食、用药、运动、教育、出院等各各方面,护理内容完整、全面,因此能有效提升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患者中运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顾爱红临床护理路径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0):21-23

[2]吕红英临床护理路径在高血压脑出血病人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5):2672-2673

[3]杨秀平,宋春雨,杨静,等脑出血锥颅术患者采用护理路径干预的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5,16(9):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