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防火的背景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森林防火的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实施范围
全区范围,重点在国有林场。
二、森林火灾的危害
森林火灾是全球范围内重要森林灾害之一,是一种突发较性强、破坏性较大、处置扑救困难的自然灾害。
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有效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才能保障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林区社会稳定发展,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森林防火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其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建设水平既有硬件要求,也有强化软件建设。硬件反映在基础设施建设、物资装备及人员队伍建设情况方面,软件建设主要是森林防火工作档案建设。只有硬件过硬,软件详实,才能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推动森林防火工作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春季林区林场防火重要性
春季天气干燥,大风天气多,易发生森林火灾,当前进入春季森林平原防火紧要期。森林防火工作和火灾扑救不仅是保障人们生命安全的基础,更是保护森林资源的关键。做好林区林场森林防火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我国目前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所以要想在这样的背景下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就要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防止林区林场森林火灾发生,降低森林火灾的受害面积,采取措施发挥国有林场森林防火工作和火灾扑救在实际森林防火过程中的作用。
要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和火灾扑救工作,认识到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保障森林不受影响,改善生态环境,为我国林业经济在社会中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四、林区林场防火防火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积极消灭”。预防是森林防火的前提和关键,森林防火必须立足于预防为主;积极消灭是指森林火灾一旦发生,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把握战机,采取各种措施,有效扑救森林火灾,做到“打早,打小,打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五、强化森林资源安全意识、防范春季森林火灾的重要举措
森林防火工作十分重要,各乡镇国有林场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护林防火工作质量的提升,促进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建设。
1)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防范意识
森林防火工作,关系着全社会的福祉,要想提高森林防火工作质量,必须首先从思想上加强森林防火意识建设。一方面,要加强相关单位干部的护林防火观念,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项工作,做好火灾的预防和应急工作,另一方面,森林防火是关系全社会的事情,必须将护林防火观念深入民众心中,提高民众的护林防火意识,自觉自愿的护林防火。切实注重森林保护、护林防火,用实际行动参与火灾的预防中,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火灾的预防。
可开展多样化的护林防火宣传工作,举行各科宣传活动,比如“森林防火宣传月”、“中小学生森林防火宣传周”、“保平安清明、防森林火灾”宣传周等。
2)确立清晰的救火方针
要确立了“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早动员、早安排、早部署、领导重视、资金到位、措施有力,护林防火工作才能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今后的护林防火工作中,应深化执行这一工作方针,促进护林防火工作的有效开展。
3)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严格森林执法
护林防火工作,光靠意识建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为森林防火工作制度保障。应根据《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地方实际,建设适合于各地方的森林防火法律法规,并保障其严格执行,使森林防火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综合手段,加强对森林火灾肇事者的打击,促进森林防火工作的认真执行。并应积极深化《森林火灾防范及扑救实施方案》,推动联防方案,促进护林防火工作的有序进行。
4)提高护林防火队伍的综合素质、建设防火隔离带
护林防火相关人员的防火观念和技能有待提高,目前远不能满足需求。应加大培训力度各地应积极进行安全用火、安全防火、安全打火、安全避火的方法和技能培训,提高森林防火队伍的综合素质建设。
并结合具体的工作情况,修建好防火隔离带。这样不仅可以
加强对火势的控制,还可以在发生森林火灾的时候,有效地阻断火灾,防止火势扩散,在最大程度保护国有林场森林资源。
5)加强防火经费投入、完善防火设备
森林防火工作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依赖一定的先进装备和技术人员,没有一定的经费保障很难维持。所以,应加强各林区林场林场森林防火的经费投入,为林场的森林防火工作配备先进的监测系统、报警系统、扑火设备、引水设备、补给装备,为林场的防火灭火工作训练专业的森林防火相关人员,为森林防火工作站、森林防火所等相关基层防火机构的日常运行提供资金保障,促进森林防火工作的高效开展。
6)森林防火档案建设
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工作档案,既能全面记录、反应森林防火工作状况,又能提升森林防火工作管理水平,实现森林防火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促进森林防火工作整体水平,提高与单位规范化发展。
六、主要成效
篇2
关键词 森林火灾;影响因素;防御措施;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 S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168-02
森林火灾是目前世界上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之一,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当今世界自然灾害之一[1-2]。森林火灾不仅直接损害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破坏陆地生态系统,还会产生碳氧化合物和烟尘,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同时影响林区生产生活和建设发展,给人民生命财产乃至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都带来了严重损失和影响[3-4]。我国是森林火灾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1950年以来年均发生森林火灾1.3万起,受害森林面积664万hm2,因灾害伤亡逾580人,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贵州省由于地理位置独特,纬度较低,海拔较高,形成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干湿季节明显的气候特点,约80%的太阳辐射量集中于4—11月,70%~85%的降水量集中于5—10月,冬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5%左右。故冬春旱现象严重,加上草木枯黄,因此从每年的11月至翌年4月极易发生森林火灾,此段期间是贵州省森林防火期。在防火期中,有60%~70%的森林火灾发生在3—4月,尤其是春耕生产和清明前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森林火灾是森林的大敌。加强贵州省森林火灾危害性的认识和总结护林防火经验,搞好护林防火是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5]。
现代森林防火认为,森林生物群体是由林、灌、草和其林内所有生物构成的庞大系统。该系统又与其环境诸要素构谐了更大的森林生态系统(包括人类社会),并支撑着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物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如果受到了破环(其破坏程度超过了一定限度),森林生物系统的整体功能就要受到影响,从而也就影响了生态系统中诸要素的有序性。作为人类社会系统中的一个要素,人类需要生存、发展(有序发展)就必须依赖于森林生态系统与森林生物系统共存、和谐发展,否则人类社会就要受到威胁。故此林业建设必须“生态优先”,森林防火保护的对象必须由林木扩大到森林生物系统,乃至整个森林生态系统。
1 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
基于系统观的现代森林防火概念,从林火系统(可燃物、氧气与热源相互作用下构成的化合反应动态过程)中林火环境(由森林可燃物、地形地貌、气象因素及野外用火习俗等要素构成)的多样性看来,笔者认为森林防火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型开放式的庞大系统。要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切实保护森林资源,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火灾的发生发展,必须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及野外用火人文环境进行科学处置。
1.1 林火环境因子
林火系统3个要素(可燃物、氧气与热源)中,除氧气因子具有普遍共性(普遍存在且都起助燃作用)外,其余2个因子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而呈现极其复杂的多样性,其呈现的不同特征构成不同的林火环境。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似的区域,可燃物(森林生物群体)、热源2个因子呈现的特征相似,故研究某地林火的发生发展,首先就必须研究分析清楚当地林火环境特征,即在当地的自然环境及野外用火人文环境背景下,可燃物、热源呈现出来的特征。
1.2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导致火灾发生区域和发生阶段的决定背景,在不同的气候条件背景下,不同区域出现火灾的季节是不同的。关岭自治县境内气候跨越南温带、北亚热带,以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为主,年均温16.2 ℃,年均日照时数1 381.6 h,无霜期297 d,年均降雨量1 366.4 mm,相对湿度79%。其特点:一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二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分布不均);三是季节分明,雨热同季;四是多露寡照,冬春干旱、夏季多洪涝。故就贵州省而言,火灾季节一般相对稳定在冬季和春季,由于冬春季气候干燥,植被含水量低,易燃烧致灾,是林火一触即发的季节。
1.3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会导致气象要素的变化,形成局地小气候,坡向不同,空气湿度、植被含水量也不同,一般北坡比南坡空气湿度大,不易发生火灾。云贵高原山区因有山谷风的存在,白天吹谷风,林火借风势,很容易向山上蔓延;夜晚山顶吹山风,林火却又向谷底蔓延,但速度不如白天上山火。
1.4 植被类型
植被的针、阔、乔、灌、草类型与林火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一般,低矮植物区内比高大植物区内水分含量小,草本植物区内比木本植物区内水分含量小,着火点低,易发生火灾。
1.5 天气条件
天气是气候大背景曲线上的微小振动,其振动的频率与振幅的大小与当地的植燥度情况、野外用火情况产生共振,就易引发森林火灾。一是温度。气温越高时,植被可燃烧的温度也随之升高,使可燃物易燃。资料统计分析表明,气温T<-10 ℃时,一般无火灾发生;-10 ℃>T≤0 ℃时可能有火灾发生;0 ℃<T≤10 ℃时发生火灾次数就明显增多,致灾也最严重;11 ℃≤T≤15 ℃时,草木植被复苏返青,火灾次数逐渐减少。林火发生的规律不单一由温度因子决定,林火系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开放性系统,各地林火的发生的规律因当地野外用火人文环境及政府防火力度的不同而不同。二是湿度。空气湿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可燃烧物水分蒸发。当空气中相对湿度小时,可燃物失水量大,林火易发生和蔓延。三是降水。水是自然界中最廉价的灭火材料,降水量的有无或多少与森林火灾密切关联。连续干旱无雨,空气湿度减少,地表物干燥,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四是风。风即空气的水平运动。水平两地气压差异越大,风速越大。大风通常在不稳定天气出现,尤其是在晴久返雨的天气,要切实做好林火的防御。因为风不但能降低林中空气湿度,加速植被的水分蒸发,而且一旦出现火源,在风的动力作用下,火借风势、风助火威,不易扑救控制,会酿成大灾。贵州省一般风速较弱,除寒潮入侵时的北风或夏季的南风比较强劲外,还有雷暴发生时的瞬间强风,但均极短暂。
1.6 野外用火人文环境
火源(热源)是林火系统三大要素之一,植被再干燥,无火不成灾,据统计99%以上林火为人为用火引起,故研究野外用火的种类、人文环境及其特点对有效防御林火尤显重要。野外用火的种类按用火目的分,可大致分为以下7类:一是生产用火。如:炼山造林,烧荒农耕,烧灰积肥、烧田地埂、秸秆清理田间卫生,进入林区耕种、运输的机械漏火、喷火、跑火。二是生活用火。如:野炊、野外烧烤充饥、吸烟乱丢烟头、赶夜路火把照明等。三是迷信用火。如:林区内上坟烧纸、烧香点烛、燃放烟花炮竹、背儿童赶夜路燃香等。四是呆、痴、憨、傻、疯人员和儿童玩火。五是旅游用火。如旅客野炊、乱丢烟头火种等。六是狩猎用火。如:林区内使枪械失火、放火围猎等。七是泄私愤或出于某种目的故意纵火。前3类用火造林灾害占森林火灾总数的95%,其中:生产用火占70%;生活用火占20%;迷信用火占5%。
2 林火防御措施
森林防火工作应采取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和综合治理的原则。
2.1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群众生态保护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报刊、录像、宣传车、文艺演出等形式,对不同的群众群体开展不同方式的宣传教育,并狠抓进山路口及林区道路两侧的固定宣传牌、防火标语的设置工作,大力宣传有关政策和法规制度,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态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浓厚的森林防火氛围。
2.2 加强领导,落实防火责任
森林防火要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目标与任务,增强其责任感和紧迫感。制定监督、检查、考核办法,跟踪检查森林防火责任单位对制度和目标责任书的落实和执行情况。
2.3 加大巡护力度,严格火源管理,做好“三个重点”工作
一是森林防火期各森林防火责任单位在重点区域增设防火检查站,对进入林区的人员进行登记,对在林区从事副业生产或林业生产的施工作业人员逐一进行了造册,依法治火,严防火种进山,并与林区内的坟主、林缘土地承包者签订了禁火责任书;二是在重点时期(防火期)加大巡护力度,严格控制野外用火;三是加强对重点人群(呆、痴、憨、傻、疯等)的监控工作,完善监护制度。
2.4 加强防火设施建设,防患于未然
利用近年国家加大对乡村级公路投入的契机,大力修建林区公路。加强生物防火隔离带的建设,实行“以林养林、以林保林”。 同时,要加强森林防火物资储备。
2.5 加强森林防火专业队伍建设和培训
由于森林火灾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各乡村应有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扑火队伍,做到林火早发现、早消灭。制定培训计划,对防火专业队伍进行培训,并组织森林扑火实战演练,做到一旦出现火情,扑火队伍能拉得出、用得上。
3 参考文献
[1] 王森.贵州森林火灾的特点及消防对策的探讨[J].贵州林业科技,1989,17(1):1-5.
[2] 董斌兴.概论现代森林防火[J].森林防火,2001(4):17-18.
[3] 李子芳,姚志荣.马鞍山地区森林火灾特点及火险预报[J].安徽林业科技,1995(2):45-46.
篇3
阳光下的广场上,森林里的长者――大象凡婆婆,俯下身来,轻声地对兔子小萌说:“小萌,今天的宴会,你来保证大家的安全,不要让火灾发生,好不好?”小萌抬起头,看见凡婆婆正亲切地看着它。小萌从小就想成为一名森林防火员,这正是一个锻炼自己的好机会。但是,小萌担心自己经验不足,万一出了事……犹豫再三,它看了看远处广场中的人们,又看看凡婆婆亲切的笑容,点了点头,可爱的眼睛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凡婆婆用鼻子摸了摸小萌的头,将小萌卷起放在自己的背上,唱着轻快的歌向广场走去。
森林之上,蓝蓝的天空中飘着一些稀疏的云朵。即使是冬日,温暖的气候使得森林里的草坪并没有分散,而是紧紧地挤在一起,是不是在说悄悄话呢?猴子阿宏正惬意地躺在广场边的一个小山坡上,它无聊了,拿出一根香烟,正当它掏出火柴,准备点烟时,被目光敏锐的小萌发现了,连忙挥挥手说道:“宏伯伯,等等,那样很危险!”阿宏有些疑惑地问:“为什么?有什么危险呢?”小萌说:“在草丛茂盛的地方吸烟,烟灰会飘洒,手中的烟头也可能会不小心落下,是很容易引起火灾的!宏伯伯,您以后可千万要注意呀!”宏伯伯皱了皱眉头,慢慢地说道:“原来是这样呀,我今后一定会注意的。”小萌拉着阿宏的手,说:“宴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宏伯伯,我们走吧!”
广场上热闹非凡,一段又一段精彩的歌舞表演将宴会气氛推向了。鸭子兄弟大黄和小黄打算去商店购买两挂爆竹来放,以增加喜庆的气氛。当这事传到小萌耳朵里时,它立即撒开它的小短腿向商店方向跑去。路上,小萌追上了大黄和小黄,小萌气喘吁吁地说:“两位哥哥等一下!”大黄和小黄不约而同地停下了脚步,小黄先开口了:“是小萌妹妹啊,有什么事吗?”小萌咽了一口口水,说:“听朋友们说你们要在广场放爆竹,是真的么?”大黄小黄都点点头,说“是啊,今天大家这么开心,放爆竹庆祝一下,不好么?”小萌连忙摇摇头说:“广场上有很多花草树木,放爆竹是很容易引起火灾的!人类清明节时,在山上燃放爆竹,就有很多次导致了火灾的悲剧。爆竹可以在森林外平坦的空地上燃放。森林里,可以用礼花鲜花代替爆竹啊!”大黄小黄点点头表示同意,去商店买了3卷礼花,并将其中一卷礼花交给了小萌说:“小萌妹妹,我们一起去放礼花吧!”小萌开心地笑了,和鸭子兄弟回到了广场上。
在美妙的歌舞表演和礼花的“砰砰”声中,宴会已经接近尾声了。凡婆婆走到广场的中心,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凡婆婆慢慢地说:“今天,大家玩得都很尽兴,表演也很精彩。此外,我还要特别感谢一个小朋友。”大家都很想知道是谁,凡婆婆停顿了一会儿,拿出一枚胸章说:“小萌今天做得非常好,它顺利通过了宏伯伯和大黄小黄的考验,已经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森林防火员。”
在大家的欢呼声中,凡婆婆把胸章戴到了小萌的胸前。小萌还没缓过神来,只见宏伯伯、大黄小黄哥哥微笑地看着它,小萌似乎懂得了一切,摸着胸前的胸章,幸福地笑了。
指导教师 倪济建
小作者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安静、祥和的环境,将读者引入到故事的氛围当中,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理暗示:这么美好的环境,遭遇火灾将会是一件多么令人痛苦的事情。从侧面强调了森林防火的重要性。
故事的主人公兔子小萌出场,大象凡婆婆给它安排了“森林防火”的任务。“担心”、“犹豫再三”、“坚定”这3个词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小萌心理的变化过程,“摸”、“卷”、“唱”等动作描写表现了凡婆婆的和蔼(ǎi)可亲,突出了森林生活的和谐美。
此处的环境描写小作者抓住了“蓝天”、“云朵”、“草坪”这些景物,运用拟人的手法进行描绘。一个“挤”字让普通的小草顿时变得活泼、调皮起来,“悄悄话”这个想像更让故事充满浓浓的人情味。
故事的第一个:小萌阻止了猴子阿宏在山坡上吸烟,消除了森林火灾的隐患。小萌的“彬(bīn)彬有礼”和阿宏的“通情达理”在小作者对人物恰当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当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让读者在充满趣味的故事中明白森林防火的一个重要措施:不要在森林里吸烟,以免无意中留下火种,引发火灾。
故事的第二个:小萌劝阻了准备燃放爆竹的鸭子兄弟,又一次将火灾危险扼杀于萌(méng)芽状态。“立即”一词写出了小萌的急切心情,让一个尽心尽职的森林消防员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眼前。
在人物对话中自然而然地向读者普及森林防火的知识,既充满趣味,又达到教育的效果,可谓“一举两得”。“气喘吁吁(xū)”、“咽了一口口水”、“摇摇头”,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插入提示语让文章更具画面感,也更突出了小萌为森林防火所付出的努力。
凡婆婆的话揭开了一个谜题:原来这一切都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凡婆婆为考验小萌有意安排的。这与故事的开头凡婆婆交给小萌森林防火的任务形成一个呼应,让故事的结构更加严谨,内容更加富有层次感。
故事在小萌顺利完成任务,成为它梦想中的森林防火员的情节中得以圆满结束,但留给读者的思考却还在继续:除了学到了一些森林防火知识,你们从小萌的故事中还受到了什么启发呢?结尾中“小萌似乎懂得了一切”也是小作者想告诉读者的道理。
亮点追踪
一、寓教于乐
童话,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故事形式之一,它以生动的语言、新奇的想像、丰富的内涵(hán)吸引着小朋友的眼球。其实这种故事形式不仅吸引着小朋友,也吸引着各个年龄段的读者。
说到安全教育,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枯燥无味的知识讲座,或者没有一点儿吸引力的倡议书之类的形式,与“童话”似乎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关系,但本文小作者却巧妙地将它们融合在一起,给读者上了一堂生动的森林防火课。
童话以“森林中最盛大的节日――圣兽节”为背景,讲述了兔子小萌接受大象凡婆婆交给的“保证大家安全,预防火灾发生”的任务,最终通过了种种考验,成为了真正的“森林防火员”的故事。将森林防火知识通过“阻止猴子阿宏在山坡上抽烟”、“劝阻鸭子兄弟在广场放爆竹”这两个情节传递给读者,让读者在饶有趣味的阅读中收获知识。这样的安排既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又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可谓是真正的“寓教于乐”。相信小朋友们在读过这个故事之后,一定受益匪浅。
二、以景衬情
大家在看电影或电视剧的时候,一定发现过这样的场景:当故事主人公获得成功、收获幸福时,天气是晴朗的,阳光是明媚的;而当主人公遭遇挫折、承受痛苦时,则可能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这其实是导演运用一种烘托手法,放在我们的作文中,就叫作“以景衬情”。
在这篇童话中,小作者也运用到了这种手法。如在故事的开头,就有一段景色描写:“柔美的阳光亲吻着安静的土地,清新的微风抚摸着宁静的森林”,这句话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交代了故事的发生背景,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类似的描写还有:“森林之上,蓝蓝的天空中飘着一些稀疏的云朵”等,作者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衬托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侧面使读者明白森林防火的重要性。
在环境描写中,除了自然环境描写,还有社会环境描写。小作者在文中也对社会环境进行了相应的描写,如“广场上热闹非凡,一段又一段精彩的歌舞表演将宴会气氛推向了。”“在美妙的歌舞表演和礼花的‘砰砰’声中,宴会已经接近尾声了。”这两处对圣兽节的描绘就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小作者用了“热闹非凡”、“精彩”、“美妙”这些形象生动的词语将一幅和谐(xié)美好的画面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也衬托出了森林居民们在节日中的快乐心情,而这种快乐,来源于环境的安全,借此,再一次强调了森林安全的重要性。
盲点检测
篇4
关键词:林业资源;防火管理;问题;策略;现阶段
1.首先对引发火灾的原因进行分析
1.1温室效应
因为温室效应在世界范围之内呈现出一种逐渐增强的态势,某些喜好在高温环境之下生长的植物,比方说杂草、灌木等等在上文中提及到的这种情况的生长速度是十分迅速的。这些植物相较于在我国森林中生长着的传统植物来说,可燃性是比较强的,所以就逐渐的演变为引发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
1.2火灾个案查询工作的难度比较高
在我国范围之内森林之中发生的火灾个案,往往都是没有办法进行查询的,比方说一些发生几率比较高的事件:在森林中乱扔烟头引发的火灾;某些怀有报复心理的人故意纵火;第三就是有一些精神或者心理上存在障碍的人员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引发的森林火灾;上文中提及到的这些在我国范围内森林当中出现的火灾个案想要进行查询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最终得到的结果一般情况下也是不了了之,其次就是因为特殊人群引发的火灾了,这种火灾肯定是没有办法进行处罚的。
1.3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不足
我国范围之内各个林区在预防森林火灾的宣传工作之上一般情况下只是流于形式,从本质的层面上来说没有将宣传教育工作做好,所以在林区周边生活或者进入到林区当中游玩的人员基本上是没有完善的防火意识的。为了能够更好的将预防森林火灾这个任务完成好,针对预防森林火灾展开的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是应当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以便于能够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完善的预防森林火灾的意识。
1.4组织领导并不是十分的到位
在组织和领导林业资源的防火管理这个层面上,在组织和领导的层面上来说一般情况下仅仅是将上级交代的任务完成就好了,并不会在对本地区林业的实际情况展开各个层面的相关分析之后展开科学合理的组织领导工作,也没有能够将职能和责任明确的规定下来。由此可以见得,组织领导层面上的不到位就逐渐的演变为了限制林区防火管理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主要原因之一。
1.5建设工作并不是十分的完善
因为我国范围之内各个地方政府一般情况下领导者在任期当中都是需要取得一定的政绩的,但是领导者的任期一般情况下也是比较短的,所以基本上就不会在林区这种见效比较慢的项目上予以财政倾斜,因此林业防火部门在防火道、防火线以及生物防火隔离带的建设上都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也正是因为上文中提及到的这个原因,一旦在林区当中发生火灾的话,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乐睾蠊。
2.现阶段我国林区防火管理的应对措施
2.1针对林区防火展开的宣传工作的力度应当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较为深入的开展林区防火宣传工作。在森林防火工作进行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是需要积极的开展林区防火宣传工作的,在对各种类型的宣传渠道加以一定程度的应用的基础上开展林区防火宣传工作,是可以在对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加以一定程度的应用的基础上展开宣传工作的,以便于能够使得人们对林区防火工作的重要性形成明确且全面的了解,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全面的林区防火知识。针对某些在林区范围之内擅自生活的违规行为,一定要予以严格的处理并通报批评,甚至在严重的时候也是需要追究法律责任的。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之下,林区防火工作的宣传范围也是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的,到林区中游玩的一般情况下来说都是年轻人,年轻人的好奇心一般情况下来说是比较强的,林区防火宣传人员可以在网络上直播林区防火知识以及林区火灾的巨大危害,这样就能够在某些层面上降低林区火灾的发生几率,并扩大林区防火的宣传范围。
2.2对火灾事故责任追究机制的落实情况做出一定程度的保证
责任追究制度是现阶段我国施行的林区防火体系的重要构成成分之一。假如说相关的单位的领导者或者防火护林成员的工作有变动的话,要及时的向上级管理部门申请汇报从而开展人员调整工作的,以免在林区防火工作体系中出现工作岗位空缺这样的问题,一定是需要将林区防火责任落实到每一个林区防火工作体系中的工作人员的身上的。针对预防方法得当,及时的将林火扼杀在萌芽状态的集体或个人是需要表彰奖励,并在对各种传播途径加以一定程度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宣传的。但凡是在林区火灾发生之后,没有能够及时的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遏制火灾发展从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的;林区火灾明火扑救完成之后但是尚且没有达到II级安全程度的时候,就擅自离开火灾扑救地点,当上文中提及到的这种问题出现的时候,是需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提出的要求追究相关的单位的领导者和火灾扑救人员的法律责任的
参考文献
[1]尤泽胜. 针对林业资源的防火管理及应对策略[J]. 花卉,2016,02:91-92.
[2]陈统泉. 林业资源保护及森林防火管理的有效策略探讨[J]. 花卉,2016,02:125-126.
[3]叶生欣. 针对林业资源的防火管理及应对策略[J]. 民营科技,2014,08:231.
篇5
关键词:林学类课程;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93-03
Thinking on conjunctions between course on forestry and course on site investigation of forestry cases
Zhang Minxia
(Nanjing forest police college,Jiangsu Nanjing 210000)
Abstract:As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course reform,conjunction of different courses has become a noteworthy subject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Based on the course on forestry and course on site investigation of forestry cas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conjunctions among related courses,clearly expresses the supporting effect of the courses on forestry on the course of site investigation of forestry cases.Besides,it raises some detailed measures for conjunction on aspects as building the cultivation plan,confirm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course design,as well as teaching practice,which provide reference for building refined course and special course.
Key words:Course on forestry;forestry case;site investigation;conjunction on different courses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为森林公安机关培养人民警察和培训在职森林公安民警的院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办理森林案件所必需的公安的知识,还需要掌握相关的林业知识。《森林案件现场勘查》是学院的一门特色课程,其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主要讲授森林公安在办理盗伐、滥伐林木、非法占有林地、森林火灾等森林刑事案件的勘查方法。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完成要紧密结合我国破坏森林资源犯罪、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犯罪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吸收犯罪现场勘查实践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和新成果,根据森林案件的现场特点、勘验对象的特点以及勘验技术的特点对案件进行现场勘查,综合运用刑事技术、林业技术和动植物识别的基础知识来勘查。
通过对已学习过该课程的侦查学2010级两个区队68名学生的随机调查,学生一致认为本课程是森林警察学院的一门特色课程,是学校“立足林业,面向公安,服务社会”的办学定位的具体体现。该课程应以《森林资源管理概论》、《野生动物识别与鉴定》、《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森林防火》等林学类课程为基础,辅助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课程的知识。在调查的68名学生中,有32名学生特别提到该课程的学习要以林学类课程为基础,才能真正学好。因此各门课程在制订计划时,要不断关注课程的实施过程[1]。如何做好林学类课程与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衔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担任这几门课程的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学生的建议,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森林公安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确定林学类课程的知识点
“衔接”一般指的是事物相互联系[2]。不同学者对课程衔接的理解不同。Oliva认为衔接性是指课程的不同层级之间的连续性;Ornstein&Hunkins认为衔接是指课程的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可以是垂直的组织,也可以是水平的组织[3]。笔者认为课程衔接首先要做好课程内容的衔接。林学类课程作为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基础,在课程内容的讲授上应按照森林公安执法工作的需要,确定知识点。林学类课程应包括六大知识群,即我国森林资源概况及发展林业的方针政策;森林基本知识;野生动物保护;森林植物保护;森林资源管理;森林防火。六大知识群由四门课程组成,即《森林资源管理概论》、《野生动物识别与鉴定》、《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森林防火》。其中《森林资源管理概论》主要介绍我国森林资源概况及发展林业的方针政策,森林的基本知识,涉案林地面积测算、涉案材积的测算、木材材积测算,森林区划与森林资源调查成果的应用,林地管理、森林采伐更新管理与木材管理的相关内容。《野生动物识别与鉴定》主要介绍野生动物形态识别(国家重点保护、省级和三有动物),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现场物证提取的主要技术要领,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在案件查处过程中的运用。《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主要介绍森林植物的基本概念及其保护意义,植物分类基本知识,中国植物资源概况及其分布特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及其识别,防火树种,植物案件侦查及物证收集和样本保存。《森林防火》主要介绍森林防火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我国森林火灾的特点,林火基础理论,森林火灾的扑救及扑火安全,森林火灾损失的调查与评估,城镇消防基础知识等。通过以上知识点的介绍,为森林公安人员进行现场勘查提供帮助,提高现场勘查工作的质量。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在内容组织上,要注重对林学类知识的应用。
二、明确各知识点对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支撑作用
课程衔接指的是不同学段或某一学科在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科书编制等宏观与微观体系化上的最优组合[4]。从课程内容方面来考虑,在林学类课程涉及的六大知识群中,我国森林资源概况、发展林业的方针政策及森林的基本知识应作为学习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背景知识,使学生明白自己所在行业的发展状况及方针政策,明白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对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中涉及到的有些名词术语有真正的理解,如森林的概念、森林特征的描述、我国森林采伐的方式及各方式的实施要点、森林更新、森林区划的概念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能更容易读懂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在制作卷宗时,能用专业术语来描述案件,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
掌握涉案林木材积、木材材积的测算、林地面积测量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使学生了解有关森林案件定罪量刑的依据,区分刑事案件和林业行政案件,对案件进行准确定性。掌握基本的测算技能,可以在进行现场勘查时,准确判定物证提取的要点、记录涉案面积与材积相关数据更加准确到位,防止调查数据的遗漏,为技术人员进行下一步的详细鉴定提供更加全面翔实的资料。
学习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的识别与鉴定技术,使学生牢固树立野生动植物作为物证的意识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识别野生动物的能力,使学生掌握野生动植物的识别与鉴定的基本技术。在现场勘查过程中,可以明确涉案的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及保护级别,对一些物种和树种的认定提供了方法和依据,以对案件进行正确定性。在现场勘查中确定物证提取的技术要点,以正确获得涉案野生动植物物证,如何很好地保存物证材料,为下一步送检做好准备,对快速破案具有积极的作用。
学习森林防火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明确森林防火的重要性,了解森林防火的基本知识,熟悉森林火灾的扑救、扑火安全和森林火案的侦查等相关内容,掌握森林防火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进行现场勘查中,能进行森林火灾现场特点分析,做好现场保护工作,根据植被的燃烧痕迹,确定是地表火、树冠火还是地下火,过火范围及火场总体态势,依据不同森林火灾种类特点,结合风向、风力、坡向、坡位、坡度、海拔、植被等对火势趋向的影响,分析研究现场急进火或稳进火的蔓延规律,结合现场访问情况和灾前现场基础资料初步判断森林火灾案件起火点,以准确判定案件性质。
三、认真研究,通过各种途径做好林学类课程与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衔接
明确了各门课程介绍的主要内容及支撑作用后,就应该寻找切合实际的方法,做好两类课程的衔接。课程衔接应包括纵向与横向两方面。美国课程学者泰勒认为,要使学习经验的组织富有成效,课程编制必须符合3条标准,即继续性、程序性和统合性[5]。“继续性”是指在课程设计上应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技能有不断重复练习和继续发展的机会。“程序性”或“阶段性”则强调后一经验需在前一经验基础上更加广泛和深化。“统合性”是指“横”的联系。它考虑各种学习经验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学生行为与所学内容的统一和连贯,即把学生某一学科的能力,作为学生全部能力的重要一环来加以促进,而不是把它作为孤立的能力。林学类课程作为《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基础,后者应是前者的不断重复练习和继续发展,在前者的基础上更加广泛和深化,把两者的学习进行综合而不是孤立起来,为此,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将林学类知识与法律知识、公安执法知识进行综合,使两者相辅相成。但应注意的是要提倡两者结合,决不是学点林学类知识,学点法律知识或执法程序就可以,不是简单地林学类知识与公安类知识的相加,而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并合理利用。这就要求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师均应熟悉林学类知识和公安类知识,讲授林学类知识的教师在介绍相关知识时,重点要讲清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着重从合理、合法的角度进行介绍,并讲清每一个知识点在办理森林案件中所起的作用。讲授《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教师重点要讲清森林公安人员进行现场勘查的依据、原则、程序、人员组成、勘查工作的各个环节等,而且要注意对相关林学知识的后续应用(不需再详细展开),如涉案森林特征描述的专用词语、径阶、材积与蓄积量、出材率、主伐、抚育伐等,不能讲外行话和非专业用语。
2.在制订各年级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注意各门课程的时间安排,《野生动物识别与鉴定》与《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课程安排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来学习,《森林资源管理概论》与《森林防火》课程要安排在前两门课程之后,前面的课程为后面的课程做准备,在学完以上几门课程后,即安排《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不能相隔太远,做好各门课程的合理衔接,确保学习效果和质量。
3.收集大量案例,为学生提供样本,使学生尽快了解现场勘查的项目和内容,熟悉现场勘查笔录在森林案卷中所起的作用,掌握盗伐滥伐、野生动物、森林植物等不同案件中林学类知识在现场勘查中的操作技能和勘查要点,掌握现场笔录的制作方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林学类知识和法律、公安等知识在侦破森林案件中的具体应用。收集办理森林案件的图像资料,使学生形象、具体地掌握森林案件的侦查过程。
4.林学类课程与《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每门课程实践教学的比重都比较大,可以利用实践教学的机会,将几门课程结合,各任课教师相互配合,为学生设计出各种类型的模拟现场,从接报案开始到现场勘查、调查测算涉案现场的面积或林木材积、认定涉案的物种或植物种类,对案件进行定性,让学生确定处罚的方法和额度。通过综合实习和训练,使知识体系更完善,让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让学生自己设计案例。在案例中应用到林学类知识,如描述发案地点,要用到森林区划系统;描述涉案森林特征,要用到森林结构特征,并能根据林分调查方法进行某些特征因子的调查;会对涉案面积或材积进行测算,学会对案件进行定性。设计野生动物、森林植物案件,应用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确定现场的程序、步骤等。
6.改革考试考核方式,进行不同课程间的综合考核,在考核森林案件现场勘查相关知识时,增加对林学类知识的考核,具体考核林学类知识在森林案件现场勘查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
7.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师应经常进行交流和沟通,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就如何做好课程的衔接进行研究,做到相互学习、相互补充教学中所需的知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注重应用性。通过课程间的渗透、联系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会产生重复和某些漏洞,防止造成学生单向的、机械的、复现性的思考习惯,这样不利于发展他们多维的、灵活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8.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在实验室建设中,打破系部、教研室的界限,做到资源共享,为学校节约场地和经费。开放实验室,满足学生课外学习和训练的需要。如在《森林资源管理概论》课程和《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中都用到的GPS、罗盘仪、全站仪、测树仪、绘图软件等,可由一个实验室购置,其他老师在教学和科研用到时,可以使用,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
9.编写合适的教材,进行课程内容的衔接。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教师教学或学生自学的依据[6]。根据以上对林学类课程与《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建议结合教学内容和森林公安工作的实际,编写具有森林公安特色的教学,将现场勘查相关知识与林学类知识有机整合,编写出版教材。
课程横的衔接应发挥联结性与功能性。《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编排不仅要考虑与林学类课程的衔接,还应顾及其他课程间的联结,如痕迹检验、刑事图像、林业法与森林公安执法等。美国学者拉姆利曾经说过,人类知识具有完整性,即使在自然科学,其部分内容有时亦与社会科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说明学科本身的知识不但具有统整性,且在不同学科或领域间彼此亦有横的联结关系。所以,编制课程时应多顾及不同课程间的呼应与联络。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其功能性,重视其应用性,如不同案件的具体勘查方法的介绍是学生最受欢迎的。只有重视了课程的衔接,才能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课程,体现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53.
[2]龚学胜.当代汉语词典[S].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8.
[3]林智中,陈建生,张爽.课程组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14.
[4]周仕德.课程衔接:亟待研究的课程视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57-60.
[5]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6.
[6]刘红梅.对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等教育),2011,(6):46-47.
篇6
气象工作成为政府防灾减灾的 重要参谋和助手
林芝地区行署专员才旺班典曾说:“工作中最让我头疼的有两件事:一是洪涝灾害,二是森林防火。”林芝地区地处东南部,山高谷深,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洪涝、森林火灾灾害频繁,对该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影响很大。
抓住洪涝和林火两项灾害,为地区政府提供完善的气象服务,无异于为政府搬掉两块压在心头的巨石。 1994年,地区气象局研制出了五级森林火险等级预报方法,使防灾工作有章可循,有重点可抓。同时,气象局利用气象卫星等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设备,严密监视森林火灾发生情况,为提早发现、扑灭林火赢得宝贵时间。 1999年,气象局开展了人工增雨扑灭森林火灾实验。实验增加了作业点雨量,提高了林内湿度,降低 了作业点区森林火险等级,为预防和扑灭森林火灾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为进一步扩大气象服务的影响面和受益面,2000年地区气象局开通了与米林县、波密县和工布江达县林业局、气象局的森林防火远程计算机网络服务系统,此系统的建成在全区尚无先例,它标志着林芝地区森林防火气象服务工作在整个地区全面铺开。
1998年夏季,林芝地区中西部出现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对于此次洪涝天气,3月份气象局就做出了“初夏干旱、雨季推迟、盛夏洪涝,汛期天气形势不容乐观”的准确预报,并提出了“加强堤防和农田防洪设施建设”、“增加防洪物资储备”等切实可行的建议。建议得到了林芝地委行署的高度重视,做到了早准备、早防范。当历史罕见的洪水袭来时,整个地区固若金汤,地区人民安然无恙。 今年4月,林芝地区波密县易贡乡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巨型山体崩塌滑坡灾害,形成了平均60多米的大坝和40平方公里的湖区,湖区水位的上涨速度和决堤时的库容量决定着灾害的破坏程度。为减少灾害损失,地区决定采取开挖导流的办法降低大坝高程。在抗灾的紧要关头,气象局准确做出了灾区3天天气预报,使工程多延续了3天,大坝高程降低了3米。它意味着减少了12万立方米的库容量,意味着灾区人民将为此少付出上百万元的经济损失!
气象服务辐射到社会各个角落
多年以来,林芝地区气象局始终将气象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放在突出的位置,形成了以农牧林业服务为中心,针对地区实际广泛开展专题、专项服务的气象服务模式,气象服务辐射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近年来,利用计算机网络、气象卫星等高科技手段和现代化设备,重点加强了灾害性、关键性天气的监测预报工作。同时,多次为陆路交通、航空、旅游、科学考察探险、重大工程规划施工、重大节庆活动提供了完善的气象服务。1999年,针对地区雷电、雷暴发生频繁,雷击灾害损失严重的情况,开展了防雷监测和设备安装服务,服务面进一步拓宽。
气象科技为地区经济发展插上了金色的翅膀
1992年,气象局在全局率先完成了地区及农业气候资源的分析与区划工作,科学合理地将地区分成了5个一级农业气候区和8个农业气候亚区,并对每个农业区的气候资源状况、适宜的作物以及相应的栽培生产措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该成果对地区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制定各行各业的长远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1994年完成了“森林火险与气象条件之间关系及其预报方法研究”项目。几年来,研究的领域众多,如“林芝地区烤烟与气候适应性研究”、“苹果贮藏试验”、“平菇、金针菇栽培试验”、“洪涝灾害预报系统研究”等二三十项科研课题,取得了10余项科技进步奖。
气象正在走进林芝百姓的生活
篇7
琚立峰/1970年生/男/江西九江人/九江南山公园项目指挥部(九江 330304)
郑建汀/1976年生/福建福州人/园林高级工程师/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深圳 518038)
前言
近年来,各地进行林相改造的工程方兴未艾。林相一般是指植物地上同化器官(枝、叶)在空中的排列成层现象。在发育完整的园林中,一般可分为乔木、灌木、草本和苔藓地衣四个基本层次,每层又可按高度分为若干个亚层。乔木层是树林中最主要的层次,它的层次结构又称为林相。 本文将从九江市庐山区南山公园规划设计林相改造工程这个案例谈起,着眼于工程实例,以期使读者对林相改造有个粗略的认识。
关键词:林相改造自然森林景观生态效益
一、林相改造背景
本项目位于九江市庐山区螺子山。原生植被为丘陵山区地带性常绿阔叶林,其植物区系以壳斗科的常绿植物种类为群种;其次为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冬青科等种属组成,还搀杂较多暖温带植物区系落叶阔叶林成分。沟谷滩地的植物群落主要有苔草群丛、芦群丛、荻群丛等。其原生林层间植物丰富,林下植物茂盛,森林景观多样。后来由于城市扩张,原生植被遭到破坏,林相不整,多数林地只见林木不见森林,森林景观和森林环境难以形成。
图1:总鸟瞰图
现状林木以稀疏的中亚热带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和大面积的灌草丛为主,这种不合理的林份结构自然抗性差,生态效益远远不及混交林或多树种林,亦严重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从长远的眼光看,从高要求出发,目前的林地结构已不利于环境质量的提高和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
二、植被现状
按植被类型划分,螺子山现状植被类型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混交林(密林面积为10.5公顷、疏林面积为4.6公顷)、中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面积为0.38公顷)、中亚热带针叶混交林(面积为0.2公顷)、中亚热带针叶林(松树林为0.86公顷、杉树林为0.37公顷)、中亚热带灌木丛(面积为20公顷)、中亚热带草丛(面积为1.64公顷)、竹林(面积为0.28公顷)。
1、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原始植被几乎破坏殆尽。现存的植被状况,从各种群落类型比较分析,次生的灌丛、草丛面积大于林木布面积。从分布地点来看,植被在螺子山东西两侧部分植被长势较好。
2、自然残存的主要植被有:樟树、茶树、石楠、栓皮栎、构树、冬青、槠类、拟赤杨、乌臼树等。
3、人工栽培的植被有泡桐、侧柏、龙柏、枫香、毛竹、欧美杨、四照花等。
4、针叶树在螺子山也有零星分布。偶见几株马尾松、杉木、扁柏、雪松、水杉、池杉、落叶松等。
5、次生草丛、灌丛和藤蔓覆盖了大部分山体,其类型多种多样,组成成分也较复杂。灌木主要有:白栎、杜鹃、胡枝子、继木、映山红、牡荆、柃木、山胡椒等。草丛类型主要有:野古草、芒草、斑茅、白茅、蕨类等,其次为马兰、野菊、艾蒿等。藤蔓主要有:野蔷薇、络石、悬钩子、红藤、拔葜、猕猴桃等。
6、山草甸、沼泽仅出现在沟谷、季节性溪流、水塘等地,主要有:莎草、藜芦、白芨、灯心草、莎草及水藓等。
改造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模拟自然群落结构,遵循自然演替规律,提高物种的多样:恢复植被景观的自然性、乡土性和原生性,营造多树种、多层次的植物群落。在生态风景林建设中,以小群落混交的配置方式为主,充分利用植被的生态恢复能力,通过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演替的方式,逐步形成稳定的复合常绿阔叶混交林,提高种群的抗性和多样性。
2、以乡土植被为主,外来物种为辅:以地带性植被中的乡土树种为基调,适当引进适于本地区生长条件的外来景观树种,利于种间生态特征互补,形成优美的景观。
3、以林分改造为主,造林更新为辅,多种造林方式相结合:林分改造时不破坏现有林地整体景观,而是通过清理林地植被,局部整理,在林下或林中空地套种而非重新造林的方式来进行林地结构更新。
4、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并重的原则,营造生态风景林:现有林地林分单一,季相变化不明显,在设计中,利用季相特征不同的植物构成特色片区,丰富原有植被单调的生林景观效果。
5、种与管并重,不断调节种间关系的原则:在造林上贯彻“七分种,三分管”的原则,要求资金落实上要兼顾种植和抚育管理,在抚育管理中应不断优化种间关系,改变林分结构,兴利避害。
四、改造措施
生态风景林是在现有山地次生或退化森林植被的基础上,通过树种配置等营林措施进行林相改造,使植被重新朝地带性顶级群落演替,并成为具有可持续生态效益和优良景观效果的混交生态林。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生态风景林营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过程中,采用动态森林演替方式造林相,每隔一段时间把灌木林和草丛等替换成乡土树种,即“梯度推进”的原则,恢复和丰富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功能的多样性和景观丰富多变性。
五、植物景观总体布局
通过充分考虑原有林地的群落现状、立地条件和景观总体规划等因素,在遵循合目的性的平衡律和合规律性的协调律等林相美学原则下,依照森林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的景观结构原理,采取“线”、“面”结合的布局结构,让现状林地在二至三年内分期分区的在进行林相演替中逐步形成“绿色廊道”下穿行的“翠海含烟”、“层林绚秋”、“繁花竞秀”、“佳果荟萃”等各具特色的景观格局,体现人文之美、自然和谐之美。
图2:林相改造植物分布图
六、植物景观分区布局
在总体“翠海含烟”、“层林绚秋”、“繁花竞秀”和“佳果荟萃”的景观框架构想下,我们将选择利用不同的乡土树种,形成一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景观,建立一个多功能的、多效益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完整的植物群落。真正体现“自然、生态”的景观功能,实现人文之美、自然和谐之美。
(一)层林绚秋
此景区位于南山公园北部,即烈士陵园周边山体。此处原有植被生长较为丰盈茂盛,植被类型丰富多样,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常绿针叶混交林等。此山体北临昌九高速,西侧是新规划的行政中心,位置显要,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受面较广,是体现“城市与森林之约”的重要场地。林相改造时,以重新优化林分结构,构建群落丰富的林间空间为主,通过疏伐和加植等林相改造措施,采用优良的生态景观色叶树种,如红楠、浙江润楠、野漆树、乌桕、枫香、木荷、红木荷、水杉、落羽杉、池杉、重阳木、黄栌、栓皮栎、青榨槭、白蜡、无患子、红枫等吸引游人慕名前来观赏这一地带性复合型林相景观。在此景观框架下,我们分别设计规划了五处植物景观特色区域: 即“落羽杉红”、“枫叶如丹”、“榉树盈裳”、“重阳花语”和“松柏长青”。
(二)繁花竞秀
此景观区域位于南山公园三座山丘的交汇处,地势平坦,具有很好的沟谷、水塘等优质景观元素。植被类型主要是中亚热带阔叶林和灌木丛,“疏林―灌木”的这种植被类型,是植物生态链里最脆弱的群灌模式,自身要朝顶级群落结构演替还需漫长的时间,为了缩短其周期,重现森林景观,在此我们将按群落设计要求,将采用择伐、开辟林窗等手段,以常绿乔木为基调,以春夏开花的植被为主,在人所能达到的林下和新规划的场地里,巧借各种当地适生的苗木,配置较为丰富的开花乔灌木,如:广玉兰、木莲、乐昌含笑、火力楠、深山含笑、白玉兰、二乔玉兰、海棠、樱花、山桃、紫丁香、腊梅、杜鹃、结香、山茶花、金丝桃等,这些苗木花色多金黄和红艳,短时间内即可构建自然的、有区域特色的绿化景观。主要的特色景观区域有:“樟林滞翠”、“木兰散花”、“海棠春坞”、“红梅傲雪”、“深山含笑”、“杜鹃花谷”、“樱花缤纷”、“芳菊锦秀”、“桃李芳菲”等。
(三)佳果荟萃
主要位于南山公园南部,在新规划的欣荣路和南山公园次入口处的山坡缓地。庐山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照条件优越,冬短冬暖,是果树生长的理想场所。林相改造时,以常绿长寿乡土树种作基调树,多树种,小群落,大混交,模仿天然林混置,一改稀疏林地和灌草丛的形象,构建中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混交林群落,形成林木苍翠,香甜果乡的区域,同时也呼应了庐山区提出的“百里果业工程”。常绿背景树种主要有:湿地松、雪松、广玉兰、香樟、杜英、冬青、石楠、苦槠、珊瑚树、深山含笑、木荷等。常见果树:杨梅、枇杷、核桃、板栗、柿、沙梨、蜜桔、甜柚、早熟梨、蜜枣、甜橙、猕猴桃等。
林相改造时除了把各种当地果树混种林间,还特别在此区域内设“梨花带雨”、“枇杷瓢香”二处纯果林区,为飨游人。
图3:五柳广场效果图
(四)翠海含烟
竹子,花中四君子之一,它经冬不凋,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灵动自如的处世风格,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南山入口处,原生长着一片毛竹,生机盎然,为展现其竹海氤氲的意境,设计了二处特色的“竹里寻芳”、”玉影横斜”观赏区。
图4:五柳湖滨剖面图
七、生物防火林带
森林防火林带是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重要物质条件。为了提高森林防火的质量,保护森林,维护森林资源安全,沿山脊线规划了20米宽的生物防火林带。形成防火网络,有效阻隔火情。防火林带的选用的树种必须是抗火性强、适应本地生长的树种,如:枝叶茂密,含水量大,耐火性强、含油脂少,不易燃烧的树种;生长迅速,郁闭快,适应性强,萌芽力高的树种;下层林森应耐潮湿,与上层林木种间关系相互适应的树种;无病虫害寄生和传播的树种等。
八、林中道路系统林相改造
道路两侧是游人感受景观最直接的区域,如何营造舒适宜人的景观效果,增强游人兴致,让人在远山近处皆在景的情形下欣然前往,这是道路林相改造须考虑的。为此,林相改造时,在道路两侧4-6米范围内,采用树种以常绿阔叶植物为主,形成成排、有开有合的整体感强的步移景移的植物空间。
九、结语
林相就是“森林的外形”。一是指林冠的层次,分为单层林和复层林;二是指森林的林木品质和健康状况。林木价值较高,生长旺盛,称为林相优良,反之则称为林相不良。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森林植被;个案分析
2009年11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这一目标,对于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充满了挑战,也蕴涵着机遇。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及各级政府都采取有效措施,陆续出台了规划、方案来保护和恢复森林覆盖面积就是措施之一。北安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中心地带,地处小兴安岭南麓向松嫩平原过渡的浅山丘陵地带,是松嫩平原的生态屏障,在全球日益重视生态平衡的背景下,天然林对于保持良好的地区生态环境日益重要,北安市近年来天然林情况如何?存在那些问题?采取了哪些保护措施?效果怎样?我们对此进行了认真的调查。
一、天然林基本情况
(一)林地情况
上世纪50年代,北安市林业资源未大规模开发前,森林茂盛,生物多样性得到完整保护。1958年,随着北安市林业局的成立,北安市林业资源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在开发过程中,近万人涌入林区从事农、林、牧等产业,新增村屯150个,建设林场及作业点300个。经过几十年来的过度开发,同时由于采育失衡,到上世纪90年代末,北安市林业资源已基本枯竭,造成了林业“两危”状况,森林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严重下降。全市森林面积由7万公顷减少到4万公顷,林木蓄积量由620万立方米减少到35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34.8%。其中:天然林占森林面积的70.3%,10年前占75%,20年前为77%,30年前为80%,目前,北安市集体林地8.2万亩,占森林面积的2.2%,涉及62个行政村,500多户林农。
(二)森林覆盖率下降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长期以来,北安市由于土壤侵蚀加剧,水土流失严重,上世纪50年代以来,黑土层平均减少30厘米,最高超过50厘米。目前,有水打沟2000余条,水土流失面积18万公顷,而且水土流失面积仍在继续扩大。径流时间缩短,个别河流日渐干涸。动物物种减少到317种,植物物种减少到771种。区域内温度升高,旱涝、火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水环境质量:除北安市区正在建设污水处理厂外,各乡镇、林区都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未经处理后散排,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大气环境质量:全年AP(I空气污染)指数≥100的天数超过了60天。垃圾污染严重: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未经处理,随意堆存、排放,严重污染大气和地下水。
(三)管理情况
北安市林区管理体制为事、企合一类型。2001年,纳入中央生态补偿基金制度,补偿面积为1.3万公顷。现有森林防火指挥部1个,成员单位涉及公、检、法、民政、气象等21个部门,成员36人;林场、乡镇森林防火指挥所14个,成员153人。全市有专业森林消防队1支,50人;半专业森林消防队7支,210人;群众义务森林消防队16支,1110人;总兵力1370人;了望、巡护、检查人员524人,全市森林防火从业人员共计2000余人。
二、存在问题
(一)资金问题
一是作为林业系统,历史上也曾经获得银行大量的信贷资金支持。90年代,工行仅为通北林业局发放的贷款就有9000多万元,本息合计近亿元,农行对林业的贷款支持也有4000余万元,但林业部门的陈欠贷款搁置多年,一直未能归还,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随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工、农两家银行的上级主管部门不得不把林业部门的贷款作为呆帐核销。如今,各家银行无不把严格控制贷款风险,努力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放在首位,对信贷员及其相关责任人员实行责任终身制,对于林业贷款如果国家没有相关的倾斜政策,林业部门若想得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二是作为村屯林权承包者而言,由于资金缺乏和观念落后,不可能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恢复和发展生态林建设上。中国有句老话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从经济回报角度来讲,植树造林,是回本比较慢和近期难见效益的行业。
(二)管理问题
基于北安林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和前些年重视和投入不够,无论是人员还是设施在管理方面都显得捉襟见肘。尤其是对各村屯“一疙瘩一块”的林地,管理起来更显得力不从心。而农民则尽可能地把林间空地开垦为耕地,蚕食周边林地,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而对于原来被耕地侵占的林地来说,恢复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尤其是近年来,乡村级公路两边护路林被采伐比较严重,但是很少有被恢复的。
(三)意识问题
由于受“入土为安”旧有观念的影响,广大农村较普遍地存在着亲人过世火化后,再进行土葬。近些年,在北安周边乡镇、村屯的林地内,又兴起了“街里死人到农村占地”的浪潮,很多“街里人”把过世的亲人骨灰从殡仪馆迁出,通过各种关系,埋入离街区比较近的林地内。由于受经济利益驱使,这种现象在2010年农村林权制改革后更为严重。有的林地在半年内可谓新坟踵踵,墓碑林立,有的一座墓,占地就有几十甚至上百平方米。以上这种趋势如果得不到有效遏止,“死人同活人争地”的现象必将蔓延开去,日益严重。
三、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几点建议
(一)金融业应积极投入到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建设中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充分、高效和可持续的资金来源,构建一个具有较高资源配置效率、拥有丰富金融工具的低碳金融体系,是必然要求。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对天然林保护项目,实行优惠贷款,建立天然林扶持基金,并在该类贷款方面给予一定的贴息,使商业银行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愿意为林业部门提供资金支持。在恢复森林覆盖,保护生态环境过程中,金融业要具有前瞻性眼光,进行战略性决策,加大对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实现双赢目标。
(二)进一步完善保护森林资源的各项政策措施,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政府及主管部门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大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力度,提高对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市民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国家所有,强化监管,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授权经营,权责利相统一的森林资源管理体制。逐步将国有林场分别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重点培育发展生态公益型林场,并对其内部结构和运营机制做出相应调整。生态公益型林场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为主要任务,按公益性事业单位管理。商品经营型林场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按市场机制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增强发展活力。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明确界定天然林保护范围,对天然林地区的林农,建立适当的补偿机制。
(三)加强对集体林权的监测和管理
篇9
摘要:在分析专家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上,探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在林业中的应用,提出了精确林业工程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平台设计框图及其系统功能。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ntelligentDecisionSupportSystem,IDSS)的概念最早由Bonczek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IDSS是在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System,DSS)的基础上集成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及专家系统(ExpertSystem,ES)而形成的,其核心思想是将人工智能与其它相关科学技术相结合,使DSS具有人工智能,能够更充分地应用人类的知识。IDSS既充分发挥了专家系统以知识推理形式解决定性分析问题的特点,又发挥了决策支持系统以模型计算为核心解决定量分析问题的特点,充分做到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使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得到一个大的发展。
一、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
DSS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MSScottMorton首先提出,并在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计算科学。DSS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针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系统。该系统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所需的数据、信息和背景材料,帮助明确决策目标和进行问题的识别,建立或修改决策模型,提供各种备选方案,并且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通过人机交互功能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为正确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
DSS实质上是在管理信息系统和运筹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把管理信息系统和模型辅助决策系统结合起来,使得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融为一体,提高了辅助决策的能力。它的产生基于以下原因:(1)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要靠人来实现模型间的联合和协调,解决复杂的、多模型辅助决策效率低下,而决策支持系统是由计算机自动组织和协调多模型的运行和数据库中大量数据的存取和处理,达到更高层次的辅助决策能力;(2)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的需要。
DSS由3个系统组成,即人机交互系统(对话部件)、模型库系统(模型部件)和数据库系统(数据部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决策支持系统广泛应用于林业,并在林业资源与环境监测、森林病虫草害防治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建立了基于Internet网络环境的林业资源数据库,包含了森林资源状况、林业社会情况、林业经济情况、林业工程建设情况、林业营林情况和林业自然资源等历史数据。该系统运行采用了基于Internet的3层结构模式,即用户/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运行模式,可提供数据的网络查询、管理和维护功能,为分析和决策提供支持。
WCSchou等人开发了航空喷雾决策支持系统(SpraySafeManager,SSM)。我们知道除草剂被普遍用于森林杂草防除,但除草剂脱靶喷雾沉积和漂移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因此在清楚喷药工具对环境的影响及作用效果、运用效率的前提下,可靠地进行除草剂喷洒是必要的。SSM的特点就是将喷雾沉淀和漂移的预测与生物反应模型融合在一起。该系统包含了一系列除草剂/杂草和除草剂敏感植物雾滴反应模型及产量模型。第二代SSM(SSM2)将喷雾沉淀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融合在一起,增加了斜坡沉积修正模型和飞行路线确定模型,从而可在真实的空间背景下区分喷雾区边界和敏感区域。由于使用者能够即时、直观地“看到”喷雾区地图上的图像及数据,使得SSM2的模拟更加真实。
二、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
2.1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结构
为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结构,其中知识库用来存放各种规则集、专家知识经验及其因果关系;数据库存放基础数据、决策信息和事实性知识;模型库用来存放各种决策、预测及分析模型;多库协同器从知识、数据、模型、方法等各个方面为决策服务,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为管理决策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支持和服务。
2.2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进展
随着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1)分析、决策用的数据不再集中于一个物理节点,而是分散到网络上的不同节点;(2)分布、决策模型和知识处理方法也从一台机器上的集中处理,变成在网络环境下的分布或分布加并行的处理方式。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糊技术、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数据库技术和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发展为IDSS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Agent技术为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奠定了技术基础。Agent是一个能够持续自主驻留、活动于真实的或虚拟的复杂动态环境中的问题求解实体[7]。Agent具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自主性、协作性、适应性和社会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人的部分智力。将Agent技术融合到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中所集成的基于Agent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具有传统IDSS所没有的一些特性:(1)开放性。即能够与外界交互,系统资源不足时能够向外界请求帮助,同时具有对外提供资源的功能;其二是系统部件的易于增减,保持系统完整而不含多余的计算过程。(2)IDSS是分布式的、基于网络环境的。(3)资源可重复使用。不但决策程序、决策方法可重复使用,而且系统资源(决策知识、决策经验、决策模型等)能被不同的决策程序多次调用。(4)集成群体的经验和智能。(5)突破静态的程序化决策方式,实现人机智能结合。
目前多Agent技术已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热点。多Agent系统(Multi-AgentsSystem,MAS)是一个松散耦合的Agent网络,这些Agent通过交互解决超过单个Agent的能力或知识的问题。多Agent系统具有如下特征:每个Agent拥有解决问题的不完全的信息或能力;没有系统全局控制;数据和知识是分散的;处理是异步的;Agent是异质的、分布的;系统是开放的。
2.3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在林业中的应用
随着数据挖掘、人工智能、3S与DSS技术的发展,以及精确林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国内外开始研究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在林业中的应用,如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防火、变量施肥等。
北京林业大学研制出区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由4个子系统构成:数据及数据库管理、图形及图形库管理、模型及模型管理库、专家系统,并以数据及图形系统为基础,以模型系统为分析手段,以专家系统为智能决策核心,各模块相对独立,以数据管理模块为中介,组成有机整体。可实现统计、预测、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诊断、土地分类及生态评价、林种的水平及立体配置、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等功能。
东北林业大学与黑龙江大兴安岭防火指挥中心课题组通过3个阶段的研究,建立了基于WEB与3S技术的森林防火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了林火数据库、林火预防预报、林火蔓延模型、扑火指挥决策等方面的智能化、网络化管理。它包含了森林防火灭火系统中的地形图绘制,防火机构、历史火灾和各种代码等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火点定位、火场蔓延、派兵扑火、清理看守火场和损失评估等模型的建立,与上下级单位的数据交换,在火灾发生前可作出林火预报和预防;当林火发生时,可模拟林火的蔓延,并提供火场定位、派兵、扑火、清理火场、看守火场等辅助决策方案,为指挥员作出正确决策提供参考;火灾发生后可作出火灾损失评估。
RaymondKFink等人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分析空间土壤肥力、土壤物理性质和产量数据,在可变量施肥系统中利用基于规则的决策支持工具(DSS4Ag)降低施肥量、增加产量。利用标准的GIS工具将农田进行网格化,分成10×30m的矩形方块。根据历史产量数据、历史性质数据(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坡度、地貌等)进行数据挖掘,采用CART回归树运算法则(Beriman等,1984)确定产量模型,根据当前性质数据、产品市场价格等,按照经济效益最大的原则确定施肥量的大小(如果施肥费用大于增加产量的产值则不予施肥)。从测试结果看,采用DSS4Ag系统进行变量施肥,产量增加不很明显,但施肥总量明显减少,降低了成本,且降低的成本超过了必要的土壤测试和变量施肥装置的花费,整体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三、精确林业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
3.1精确林业的概念
精确林业是综合利用地球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林业工程技术等现代高新科技,建立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化林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最大限度地获得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简言之,精确林业就是实现以最小资源投入、最小环境危害获得最大林业效益。其中,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主要有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数据通讯;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主要有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林业工程技术主要有林业机械自动化、森林病虫草害防治、森林土壤类型分析、林地适应性评价、立地类型与立地条件分析、林木育种、施肥、林木采伐,等等。精确林业的研究与发展有助于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方面重大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林业环境保护,是发展林业的重要途径。
3.2系统的总体设计框图
建立GIS和ES集成的精确林业智能决策支持平台,可为林业生产者、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提供网络化、智能化、形象直观的信息服务。根据历史上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和森林保护专家在长期研究与生产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进行病虫草害统计趋势模型和技术经济分析,建立农药使用技术专家系统,并根据实时数据处理、喷雾目标特征和病虫草害防治目标阈值,建立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从而可针对不同林业生产情况及病虫草害发生类型、程度等实际需要确定农药投入的种类、数量等,指导自动执行变量投入决策,控制可变量喷头实现特定区域的农药精确定量喷雾,最大程度上杜绝非目标农药沉积,减轻环境污染。同时,病虫草害防治后的一系列数据可作为来年病虫草害预测和森林病虫草害防治战略的储备参考。
3.3系统的功能
(1)GIS数据仓库包括3个基本功能:①数据获取。负责从外部获取数据,将数据分类,重新组合成面向全局的数据视图,从而解决IDSS中数据存储和数据格式不一致问题;②数据存储和管理。负责数据仓库的内部维护和管理,包括数据的存储组织、维护、分发等;③信息访问。它属于数据仓库的前端,面向不同种类的最终用户,由系统的各种工具组成。数据仓库的最终用户在这里提供信息、分析数据集。
(2)数据挖掘系统。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挖掘,通过大量的历史性数据分析,从中识别和提取隐含的、潜在的有用信息,通过多库协同器,将其分发给数据库管理系统、方法库管理系统、模型库管理系统、知识库管理系统。挖掘的主要技术是空间要素和属性信息关联的空间数据挖掘,它的研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对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关系的研究,而且还包括对空间现象(季节更换、气象条件)、空间因素(高山、谷地、平原)、空间组成(土壤、地貌、植被、水域)、空间活动(水土流失、沙漠侵蚀)等的研究,力求从中揭示出相互影响的内在机制与规律、空间活动(水土流失、沙漠侵蚀)等的研究,力求从中揭示出相互影响的内在机制与规律。
(3)联机分析处理OLAP是分析各种历史数据的最佳手段,其主要功能是:①提供数据的多维概念视图,可以使用户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考察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深入理解数据的信息和内涵;②快速响应用户请求;③提供强大的统计、分析、报表处理功能,进行趋势预测。
(4)精确林业工程系统。执行智能决策系统产生的结果,如进行变量施肥、变量喷雾。国内外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多集中在商业和工业企业管理等领域,而在林业及生态系统管理等领域,研制和开发应用较少。但有理由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3S技术、信息技术、林业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林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精确林业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会不断得到发展并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陈志骞.林业需要精确—对植树不成林的思考.辽宁林业科技,2002,(1):26-28
2BonczekRH,etal.FoundationsofDecisionSupportSystems.AcademicPressNewYork,USA,1981
篇10
关键词: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
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有更多的时间选择到大自然环境中释放压力和放松心情。因此,森林公园成为人们休闲时间的主要选择。但是在大力发展森林公园旅游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沈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沈阳市沈北新区,是集观光、休闲、科普为一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开发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对当地长久稳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旅游资源保护
1.1景观资源保护
景观资源是森林公园旅游等生态旅游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旅游的核心。因此,当地政府以及相关管理部门要重视对森林景观资源的开发建设和保护,将景观资源保护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开发建设的活动中,促使森林资源开发更具有实际价值。森林公园景观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其中要重点加强对自然景观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结合当地实际发展现状和资源开况,通过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以保障森林资源自然景观的原始状态和完整性[1]。
1.2生物资源保护
对森林公园生物资源的保护可以从两方面落实,一是对植物资源的保护,二是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在沈阳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开发中,首先要加强对森林植被的管理和保护,要通过多种手段和措施强化森林火灾预警及防范制度,督促相关部门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全面分析和排除火灾诱因,从而使火灾发生率降到最低。同时,相关人员还要加强防火宣传教育,从根本上杜绝森林火灾。此外,还要加强森林巡查,及时处理火灾易发因素,进一步保障森林资源的安全性。其次是要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水平,可以通过定期检查和消毒防护等措施,避免病虫害疫情扩大,尽可能地保护森林资源的完整性。另外,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即是要保障珍稀动物能够保持繁衍生息。因此,首先要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贯彻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森林法》等,在森林公园内禁止一切非法捕杀、诱杀动物行为,从而创造安全、良好的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其次要完善相关的保护设施,即可以调查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等情况,根据记录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比如设立防护网等措施,为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庇护场所;最后还要控制施工建设范围以及强度,要尽量减少对野生动物正常活动和休息的影响,从而实现对动物资源的保护[2],切实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2生态环境保护
2.1水体环境保护
对森林公园生态环境中的水体环境进行保护则是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严格保护和控制森林公园内的水域,做好污染防范工作。在沈阳国家森林公园内存在的污染源,相关人员必须及时上报、及时处理;同时要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可以通过标识或者游园守则等方式引导游客以及公园商户、管理工作人员等形成良好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另外,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垃圾巡检,对不易发现的垃圾进行清理,防止扩大污染范围,并对森林公园中的各种用水进行净化和消毒处理,尽可能减少水体环境的污染[3]。
2.2卫生环境保护
森林公园作为一个旅游区域,在大批游客参观游览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大量垃圾和废弃物。因此,要保护森林公园内的生态环境则要做好卫生环境保护工作。可以在强化宣传教育以及制定惩罚制度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沈阳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可以在游客数量相对集中的区域放置分类垃圾桶,同时工作人员要及时对垃圾进行清洁和处理,避免发生二次污染。要安排专门的清洁人员划分卫生区域进行定期垃圾清理等。
2.3农业污染治理
在沈阳国家森林公园区域中存在大量的农业生活人口以及耕地等,由此产生的生活废弃物以及农业种植活动中产生的化肥、农药残留都会对森林资源和环境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相关部门要对附近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污水等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还要引导农户使用清洁无污染化肥及农药,降低有毒性物质或者制品的残留。同时,对已经出现污染现象的区域要采用科学的防治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森林公园内的污染程度,保障其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稳定状态[4]。
3结语
- 上一篇:扩张的货币财政政策
- 下一篇:浅谈对城管工作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