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政策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经济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业经济政策

篇1

关键词:国际经济发展;产业政策;协调

自从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导致冷战烟消云散,与此同时,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彰显,无疑推动了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前进。经济全球化催生了全球化治理的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不可避免地卷入该浪潮。许多国家通过各种产业政策应对,例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让每一个国家的产业政策变得日益复杂,因为,在日益互相依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政策将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经济和政策的发展,从而带到政策“齿轮旋转”。作为我国日益开放的经济领域,如何制订有效的产业政策?本文以为,基于全球经济协作发展的趋势,通过产业政策的有效协调,从而能够驱动或引导全球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方向,有效发挥产业政策的功效。换言之,我国的产业政策应该与国际经济发展相协调,使得我们的政策更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一、国际经济发展与产业政策协调的理论基础

从二者关系的理论探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国际经济发展与产业政策协调的理论,我们可以最早追溯到“米德冲突”。作为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德在上世纪50年代就探讨了在经济领域逐步开放的趋势下,如何实现相关政策有效搭配的观点。所谓“米德冲突”,即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无法依靠单一金融政策同时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丁伯根也认为,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之间的数量关系需要满足丁伯根法则。蒙代尔进一步提出以财政政策实现内部均衡,以货币政策实现外部均衡的思想。经典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描述了不同汇率制度下,国际资本流动约束情形与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问题。克鲁格曼针对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提出了“三元悖论”,即固定汇率制度、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的货币政策无法同时实现。他们讨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外均衡政策搭配问题。多恩布什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拓展至两国,指出两国之间的政策协调可以提高彼此的福利水平。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博弈论作为一项指导方针日益渗透到二者关系中来,日本著名学者哈马达,基于博弈论思想,在对三种行为决策模式有效的分析与对照,从而探讨国际经济政策方面有效协调的进程以及不同结果,从而在理论维度论证了二者有效协调的价值。80年代,克鲁格曼则基于简单有效地以博弈支付矩阵为概念框架,探讨了英国和法国货币政策的差异和功能,并得出相关结论,两个国家需要避免在政策上出现鸿沟,应该合理地制定相关的协议,进行政策协调,从而达到双赢局面。随后,坎佐尼里等人的博弈模型考虑了不同的博弈模式、不同的均衡条件下国家之间经济政策协调的福利收益。这些博弈模型的论证对二者关系作出有效的论证,但是论证模式是自上而下,缺了微观经济基础,为此,许多学者日益改良,从宏观维度论证二者关系,为此,第二代模型呼之欲出。20世纪90年代,奥博斯菲尔德和罗格夫则创设了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New Open Economy Macroeconomics)框架,从而成为第二代国际政治经济政策协调模型的典范。该模型基于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在垄断竞争和粘性价格假设下最大化经济主体的行为,探讨了一个国家政策的迁移功效,并论证了协调后的国际福利效益,从而指出国际经济与政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作为国际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供给,经济政策制订的如何则与国家经济走向、发展模式等方面息息相关。特别是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下,国家贸易往来、资金流动、信息交换、资源整合以及劳动力交流的态势日益明显,国家依存度日益提高,经济往来频繁,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不仅仅要根据国内的宏观与微观环境来制定,也要对国际经济发展走向合理地把握,从而有效地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二、国际经济发展语境下产业发展走向

作为经济政策的龙头之一,产业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制定有效产业政策需要有效地分析当前语境下,产业政策发展的新趋势。从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态势下,其对产业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产业运行全球化。伴随着国际贸易频率加快,资金流动速度加快,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之间交换,从而带到了全球产业链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产业呈现出新的特征:第一,产业结构升级从国内走向国外,并呈现出双元化的特征。产业结构既在国内进行不断的调整,也在全球环境中蜕变。同时,国内产业已经不能简单的视它为民族工业,因为,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下,国内产业由于受到国外资金资助或管理,从而让本国产业上升到国际产业。可以说,当前产业已经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的局面。第二,产业组织活动的全球化。从许多产业活动走向看,如果仅仅局限于国内区域的话,则该产业的生命力将不会得到提升,许多有竞争力的产业其活动已经跨越国界,纷纷涌入国际市场,许多产业已经充斥到其他国家,当然,国家产业也被外资所突破。

二是产业发展融合化。许多未来学者曾经预言,国家之间的经济将以融合化的趋势变为一体。在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情况下,对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在该发展进程中,由于高新技术不断的融合与渗透,推动了产业之间融合半径,也加速了产业重组与融合的趋势。产业融合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产业创新力度,并不断衍生出新的产业、产品和市场,从而衍生出许多产业新型活动。这种趋势也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拓展了产业的商机和市场容量。基于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许多国家在产业政策上也呈现许多新的特征。许多国家不再把产业政策局限于扶植和保护上,而是把焦点和中心转移到如何为产业发展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不断适应产业高度分化与融合的趋势。

三是产业演进生态化。在当前经济发展融合趋势下,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全球理念已经达成共识,并在各个国家政策和经济领域体现,为此产业如何生态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潮流。因此,产业发展中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话题,需要全球各个国家共同来完成。为此,国家在产业发展上向生态化逐步引导,并构建相关的发展机制,同时,在产业政策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篇章逐渐增多,例如法律、法规都强调产业绿色化和生态化,从而实现与国际经济发展一致性,加快产业生态化的步伐。

三、国际经济发展语境下我国产业政策协调思考

产业政策出台为何?其实际上是有效地实现资源配置均衡与效率提升。在我国,虽然市场经济逐步成型,但是政府的作用需要得到有效发挥,从而规避市场失灵所带来的损失。我国产业政策制定不仅要实现赶超发展战略,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也要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实现产业政策的有效协调,从而规避消极功能,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关注政府角色转变,强化间接扶持性角色

如何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塑造良好境内环境与有效的制度体系被认为是核心手段。在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间的竞争与合作交相辉映。各国政府、企业都清楚的意识到,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终极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的条件和境遇。在当前彼此联系的世界,政府在产业政策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有所改变,如果依然按照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实施政策干预,则产业竞争力无法得到切实提升,虽然传统的措施对于产业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但充其量是保健因素,而非激励因素。从全球政府产业政策发展趋势看,政府在政策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宏观调控,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提供,为产业提供一个有效的竞争市场和环境,为产业技术创新等提供有效的服务,做到政务公开,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在面对国际经济发展的走向,政府的协调型产业政策应该向间接扶持转变。当然,间接手段在一定时间内是很难以看到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它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发展取向和提升国际竞争力。作为宏观的政策,它的支持缺乏专项性,往往不容易被其他国家以相关手段进行制止,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二)强化国际经济发展与产业互动,制定差异性产业政策

从比较优势理论来看,我国要想合理地构建产业优势,产业政策方面应该有所调整,特别是面对当前快速变化的世界经济,基于产业动态比较优势原则,我国产业政策应该得到有效的调整,本文以为其需要从三个维度入手:第一,根据国际竞争原理,制定适应性较强的国际竞争规则。我国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需要构建一个产业政策体系,基于全球分工和比较优势构建的理念来明确发展战略。我们只有采取积极的措施,全面融入全球性产业分工与重组当中,制定和实施一种立足于长期发展的、开放和竞争的,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有利于迅速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思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比较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二,基于产业差异化,制定差异性的产业政策。根据资源禀赋的差异,企业发展差异,以及不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优劣,基于“国际游戏规则”的基础下,适当对对各类产业政策进行有效的调整,避免产业政策的一刀切现象,从而保护不同产业的冲击力适当。第三,利用产业政策引导构建产业内的比较优势。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语境下,贸易模式不断发生改变,贸易的方向由外向内转变,从而对产业比较优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政府需要有效地调整产业政策的方向,与其建立普遍性的产业,还不如在部分重要产业建立相关的比较优势,这样,有利于我国产业从局面向整体走向过渡。

(三)强化全球竞争意识,制定协调性产业政策

作为我国产业发展的目标,实现产业经济资源的全球化配置是一个重要议题,并成为国际分工体系的重要组成要素。中国的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在境内与境外与各国企业实现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为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中国产业政策好坏与中国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在当前产业逐步转型的情况下,产业政策的转型成为一种趋势。面对全球化语境,我国产业政策首先目标是国际协调性,这也是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作为协调性产业政策,本文以为,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产业目标以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声誉为要义,在产业政策的推动下,逐步实现我国产业水平能够在世界迸发出自己的声音,并通过产业内部的调整,逐步提升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第二,政策如果要发挥相应的功能,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干预面从国内走向国际市场的失效领域,从而发挥我国企业的核心作用,避免由于政策盲目性所导致的偏差。第三,如果政策要想发挥功能,就必须以“开放混合型”的产业政策为导向,我们需要快速对战略性主导产业进行有效培育,从而在短时间缩小与发达国家在重要产业上的差距,并为企业提供健康、公正且竞争的全球政策环境,既要设计和实施“倾斜型产业政策”,也要采取“竞争型产业政策”,还要有以面向世界、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合理配置的“开放型产业政策”,从而有利于实现我国产业政策的各项功能。第四,在产业政策效果取向上,在基于东亚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到全球。从我国产业发展的基础看,如果切实盲目的夸大目标,则有可能事倍功半。因此,从全球发展环境和我国发展基础上看,我国产业政策首先应该立足于东亚或亚太地区,然后逐步向全球辐射。 最后,产业政策的实施手段应该从传统的行政干预向服务专转向,通过各种财政、货币、金融等手段,发挥其功效。当然,在实施不同手段是,切忌出现不同手段互相矛盾的引发的逆袭,从而为我国产业政策提升竞争力打造优质环境。

参考文献:

[1]朱明春:《产业结构·机制·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

[3]胡代光:《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及其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3]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4]陈富良:《放松规制与强化规制》,上海三联书店,2001 年版。

[5]Donald A. Hay, Derek J. Morris, (1991), Industrial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Evid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Foster, C.D., (1992), Privatization, Public Ownership and the Regulation of Nature Monopoly, Blackwell.

篇2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白糖期货;产业政策

【作 者】白露,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200062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7)04-0147-007

Guangxi characteristic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cy research sugar industry

Bai lu

Abstract:In the past,the sugar industry policy is more of an attribute from sugar and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at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ment. White sugar and white sugar futures as spot derivatives,while its price discovery function of government industrial policy to enhance the forward-looking,effectiveness relevance of the other risk management functions can help expand the main sugar industry investment and the creation of hedge the value of new ways,therefore,Guangxi’s sugar industry policy must be to reposition:Only and financial derivatives and this new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ugar industry,development of relevant industrial policies,can the “province" of the livelihood of the sugar industry to find new space for development.

Key words:financial derivatives;sugar futures ;Industry policy

广西是我国传统的产糖大省,自1994年以来白糖产量在全国名列首位,对广西GDP贡献达到15%至20%,从事白糖上下游产业生产的人数占全区总人口的56%。糖业的发展对广西整体经济的稳步发展意义重大。以往我们将白糖产品仅视作农业工业品,相应的产业政策也以此为基础。随着国际经济的一体化、国内白糖期货的推出,白糖产品属性需要重新审视,与此相关的产业政策也需要重新定位。

一、白糖属性的再认识

以甘蔗作为基本原料的白糖,在自然经济的体制下,将其归之为“农产品”,无可非议;在传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将其视作“商品”,顺理成章;而在现代经济体制中,白糖一旦进入期货市场成为期货合约,它又同时具有金融衍生品属性。因此,今天,我们只有在整体把握白糖产品三种属性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思考相应的产业政策。

(一)农产品属性

表一显示,除2006年外,2000年以来粮食的价格增长速度快于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的增速,慢于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速度,粮食和豆类等农产品价格增长快于糖料的增长,也即在其他农产品价格逐渐加快的趋势下,糖料价格却增长缓慢。可见,近几年糖料的价格与国民经济发展并不相适应,糖料与其他农产品之间比价的不合理使农民缺乏甘蔗种植的积极性,广西政府及相关价格管理部门通过补贴或者直接定价的方式来确保甘蔗种植的措施,对于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二)商品属性

甘蔗与其他作物不同的是收获后不能直接变成白糖,必须经过工业化加工,因此白糖属于工业品,白糖的成本主要由甘蔗的收购成本、糖厂加工成本和运输成本等一系列因素决定。白糖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其价格将受到国内供求关系的影响。

1.我国白糖价格波动的特点及成因

1992年以来我国白糖价格波动(见图二)呈现如下特征:一是波动周期相对稳定,每次波动过程大致持续3年左右时间,与甘蔗生产一年种植三年收获的特点基本吻合;二是波动幅度大,波动幅度在50%至200%;三是波动频率较高,波动基本上是连续发生;四是波动反映了市场价格与糖料产量互为反向涨跌,并呈规律性分布。形成国内白糖市场价格波动的根本原因是糖料生产的波动。制糖业是典型的农产品加工业,制糖原料是决定白糖供给的基础因素。当糖价高且有充足的糖料时,加工能力的增加滞后,同样当糖价低或原料不足时,加工能力又不容易很快减下来。糖料生产由于生产周期和产业链较长,对市场变化的反应相对滞后,糖料种植面积的不稳定性,糖价波动难以避免。

2.商品属性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市场价值规律,对白糖价格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当白糖的供给超过需求,必然导致价格下降,形成“谷贱伤农”,随之而来的是播种面积和产量的减少。当白糖处于供不应求时,在高价格的刺激下,甘蔗的种植面积势必会有大幅的提高,那么,未来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的局面将再度发生。白糖价格波动的特点已证明了这一点。商品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造成白糖市场在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之间摆动,这种供求关系的时紧时松,白糖价格的起起落落,最后造成白糖相关行业的利润也时好时坏。

显然,市场价值规律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调节作用是滞后的、有缺陷的,因此,政府须通过“有形”的手,通过间接干预,从一定程度上去缓解价格对供求关系的极端反应:当白糖市场供不应求时,政府可以动用储备糖满足市场的需要,通过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囤积行为的发生,并出台鼓励生产的一系列政策;当白糖市场供过于求时,可以通过政府采购来保持白糖价格的相对稳定。从理论上看,政府的调控具有积极意义和现实意义。然而政府如何调控?调控的依据是什么?政府的调控政策何时出台、政策作用的效率和结果又会如何?任何的一次政策调控必然涉及甘蔗的生产者、压榨企业、贸易商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再分配,操作不当其负面影响会很大。这些年来糖价波动的特点是否说明广西政府白糖产业政策的导向是否应更具前瞻性?对此,政府是否应考虑白糖产品的金融衍生品属性,制定相关的产业调控政策。

(三)金融衍生品属性

1.金融衍生品的概念

所谓金融衍生品,是由买卖双方达成的一种金融契约和商业合同,其价值是由其基础资产的未来价值衍生而来①;金融衍生产品是指没有本金流动的交易且其本身的价格变动要受基础“资产”价格的影响②;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在《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一书中指出:“一些合同给予合同持有者某种义务或对某一种金融资产进行买卖的选择权。这些合同的价值由其交易的金融资产的价格决定,相应的,这些合约被称为衍生工具。衍生工具包括期权合约、期货合约、远期合约、互换协议等③”。上述金融衍生品定义包含了如下的基本信息:期货合约是衍生工具,属于金融衍生品;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变动受金融现货价格的影响。

世界上第一份食糖期货合约诞生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国际期货市场中的纽约期货交易所(NYBOT)和伦敦国际金融期权交易所,分别交易原糖和白糖,其形成的期货价格已被世界糖业界称作“国际糖价”成为国际贸易定价和结算的依据④。我国白糖期货起步较晚,2006年1月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由于白糖期货是白糖现货的衍生工具,白糖期货的价值由白糖现货的未来价值衍生而来,也即白糖期货价格反应了白糖现货的未来价格,因此,把握白糖期货价格的趋势也就掌握了白糖现货未来的发展方向。

2.白糖期货的功能

金融衍生品的基本功能为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⑤,同样白糖期货也具备如下功能:

(1)价格发现功能。白糖期货市场众多的投资者集中在交易所进行公开竞价,由此形成的白糖期货价格具有公开性、连续性、预期性和权威性⑥等特点;白糖期货交易形成的未来价格信号能反映该生产要素在未来一定时期的趋势,具有超前性。同时,期货价格随时随地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对外,使期货价格成为指导生产、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依据。

(2)风险管理功能。 期货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了套期保值、投机和对冲的工具。从期货参与者来看⑦,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套期保值者,面临与某项资产价格相关的风险,运用衍生工具减少或消除这种风险;二是投机者,对资产价格的未来变动下赌注,衍生工具的运用可以增加投机活动中的潜在收益和损失;三是套利者,利用两个不同市场上的价格差异持有相反的头寸来锁定盈利。因此,期货市场通过杠杆效应,使套期保值者以较小的资金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同时让投机者承担较大的风险而获得可观的风险收益。

白糖期货两大基本功能对白糖产业的宏观与微观产生积极影响:从宏观角度来看,期货市场为政府部门宏观调控提供参考依据,政府可以依据期货市场的价格信号确定和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引导工商企业调整生产经营的规模和方向;从微观角度来看,期货市场为企业提供了避险工具,企业可以锁定生产成本,实现预期利润,稳定产销关系,提高合同兑现率等。白糖期货市场基本功能使白糖产业链上的经营者由原来被动承担风险转化为积极主动的管理、控制和转嫁风险。

二、广西白糖产业政策局限性分析

目前,广西政府主要运用直接和间接干预的手段对糖业进行调控,通过甘蔗最低收购保护价,完全补偿农民的生产成本;通过收购价与糖价联动政策,让蔗农分享糖价上涨的收益;建立糖料储备政策,平衡供需关系、引导合理价格。然而,由于上述政策出台都是侧重于考虑白糖的农产品属性和商品属性,对于具有金融衍生品属性的白糖产品来说,产业政策发挥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鼓励生产政策

长期以来糖料价格过低、供需不平衡,广西相关部门通过糖料最低收购价,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种植技术等措施,扩大甘蔗生产,提高蔗农收入;政府在调整制糖业产业结构政策、合理产业布局的同时,鼓励优质制糖产业不断做大做强,使广西自治区在全国糖业生产中处于龙头老大的地位。

但是,目前全国白糖供求状况已发生变化,产量的增长速度已超过需求增长速度,供求基本平衡。白糖价格波动规律说明,白糖播种面积直接影响糖价的高低。当糖价处于高位运行时,蔗农会主动增加播种面积,而对于未来的供求状况、产销状况是否会变化,往往缺乏考虑,由此糖价由高位向低位运行;而当白糖价格处于低位时,政府则采取鼓励生产政策,而政策发挥作用的效应往往会滞后。在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今天的增产必然导致明天白糖价格的下跌,也就是说今天的问题来自于昨天的对策。由此,广西政府是否也应考虑糖料供给政策的双向调节?也即在白糖价格趋势向上运行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供给,在趋势向下运行过程减少供给。

(二)价格联动、二次结算政策

广西糖业采取的糖料甘蔗收购价格与白糖销售价格挂钩联动、二次结算机制,其实质上是对蔗农的一种补贴政策。该项政策通过保障甘蔗的收购最低价,同时采用二次结算,对于超过广西政府规定的最低联动价时企业多卖的部分按联动系数方式返还蔗农的做法。具体情况如表三所示

表三显示,自2005年10月以来,广西政府先后调整糖料的收购价,并规定05/06年度所有甘蔗收购价全部按照280元/吨结算。由此,其一压榨企业必须补足前期向蔗农低价收购的差额部分,其二规定联动系数5%,也就是说压榨企业05/06年度销售白糖的平均销售价格若高于4500元/吨时,每超出100元,企业和蔗农各可多得约50元。05/06年度,制糖企业经测算的生产成本为4044元/吨。若白糖平均销售价格大于4500元/吨时,应该说实现了蔗农和糖厂双赢局面;反之,则制糖企业的利益势必受到损害。

从同期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价格走势来看(图四),自2007年2月起,白糖现货价格一路下滑,根据不完全统计,05/06年度白糖平均销售价格约在4100元左右,06年前三季度期货白糖价格成交均价也为4100左右,若糖厂能在市场均价附近实现销售仅仅是微利经营,除非库存在5月底前清空或者实施套期保值。06年6月至今的白糖销售均价在3700元附近,若糖厂不能在6月前了结库存则直接导致亏损风险。从目前白糖期货和现货价格走势来看,对政府06/07年度糖料收购价260元能否实现3900元的顺价销售是一次挑战。

由此,政府糖料最低收购价的确定必须考虑白糖价格的未来趋势,否则会造成许多蔗糖企业高位时惜售,低于联动价不愿意销售而一旦触及成本底线时大量抛售的情况。

三、白糖产业政策建议

广西政府采取的白糖产业政策是基于该产业的农产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认识,随着白糖产品属性的延展,充分认识和发挥白糖期货作为金融衍生品属性的功能,可以使政府的白糖产业政策前瞻性地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通过白糖期货这一衍生工具,为广西白糖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一)加强白糖未来价格走势研究,提升产业政策的前瞻性

白糖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对白糖期货历史价格趋势的分析,发现其价格变化的规律性,为广西政府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提供依据。由于我国白糖期货开展的时间较短,作为分析研究的样本典型性不够,纽约期货交易所(NYBOT)11号原糖合约价格与国内现货市场白糖价格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图五),相关系数达到0.787996 ,因此,我们通过对国际11号原糖的历史走势进行分析,预测国际原糖价格未来的运行趋势,为政府制定下一阶段的产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对国际原糖长期走势(图六)的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国际原糖的价格按趋势方向波动。美国11号原糖价格运行具有明显的趋势性和对称性,说明该行业的参与者只有顺势而为、把握趋势才能把握好未来。

2.国际原糖的价格运行呈周期性波动。 第一波:上涨8年,下跌10年;第二波:上涨趋势10年,下跌趋势9年;接近18年。原糖价格运行呈现明显的周期性。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其运行的周期性规律规划行业发展。

中国国储抛铜事件,就是在我们没有预测到国际铜价上涨趋势并未结束、在错误的时机做出的价格干预决策所致。

综上所述,金融衍生品的蔗糖期货价格的波动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首先要研究国际糖价的长期趋势,只有把握了全局才能对局部做出正确的估算;其次,要研究国际糖价波动的节奏和周期性,政府应充分利用其运行的周期性规律规划行业发展,可以采取有效的反周期策略:也即在低价位时期加大该产业的投入,就能在上涨趋势中增加投资收益;在高价位时减少产业投入或者加大卖出节奏,可以减少行业不景气所致的损失,或者利用衍生品工具加强避险。

(二)今明两年的产业政策框架建议

1.针对白糖18年的价格波动周期,政府应在宏观上统筹考虑,制定相应的长期规划。短期而言,国际原糖价格正处在上升周期中的调整阶段,这一调整可能还将持续半年,随之而来的将是糖价的持续上升。

2.针对国际糖价近期维持底部震荡,广西政府首先应将产量控制在适当的生产规模,其次积极发展白糖下游产业,加强出口渠道的开发,依靠挖潜维持保护好该行业的稳定发展局面,最后,加大科研投资,寻找提高甘蔗种植和白糖生产的新技术新方法。在调整期接近尾声时,果断地鼓励蔗农扩大甘蔗种植,并引导蔗糖企业扩大产能,迎接08年中期后国际白糖价格上涨给广西白糖行业飞跃带来的大好时机。

3.鼓励和引导生产企业关注期货市场,积极参与套保

由于白糖生产、加工、消费的特殊性,我国仍然存在糖料作物分散种植和白糖加工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季节性生产和常年消费的矛盾,使得糖价的波动很大,因此政府应鼓励企业积极利用期货市场这一风险管理工具参与套保。

由于国际白糖企业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较低的生产成本、熟练运用市场规则和使用期货市场避险工具的能力,我国白糖企业要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掌握和使用期货市场,才能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能使企业有效进行成本和收益预算,尤其是糖料收购价格的不稳定,企业可以根据期货市场开展定单农业:一方面稳定糖料的来源和价格,另一方面可以使甘蔗种植走向集中化、白糖生产专业化,经营管理市场化。美国定单农业的执行与期货市场密切结合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目前,我国在大豆和小麦品种上利用期货市场开展定单农业,在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市场方面也已取得很大的成绩。政府鼓励企业积极尝试,可以使白糖产业的经营者在控制成本、提高收入、控制风险方面的手段得以拓展和丰富,产业发展状态将会更理想。当然,企业在参与期货市场套保时必须运用专业性团队和人才,否则期货市场的高风险性、高波动性往往会使好坏事。

总之,在今天的市场态势下,广西政府有效引导白糖产业发展的最好办法,就是向市场学习,充分利用期货市场这一金融衍生品工具,在把握国内外白糖价格趋势、周期波动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才能开创白糖产业的新局面。而这一做法的要点,就是用“看得见的手”去“引导”那“看不见的手”。

注释:

①郑玉仙 在我国开展金融衍生品的思考《金融问题研究》2006年第6期 第63页

②买建国《外汇理论与实物》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年,第264页

③(美)弗兰克・小法博齐等著《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14页

④兰培《国外期货市场与农产品期货》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第57页

⑤欧阳良宜《期权期货市场理论与操作》,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⑥杨锁柱、王晋生等《期货理论与实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7页

⑦约翰・C赫尔,《期货与期权市场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参考文献:

①约翰・C赫尔《期货与期权市场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美)弗兰克・小法博齐等《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版第

③欧阳良宜《期权期货市场理论与操作》中国经济发展出版社2006年

④杨锁柱、王晋生等《期货理论与实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⑤买建国《外汇理论与实物》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篇3

免收高速费是一项宽行的政策,即拓宽了政策的受益面与群体参与度。而更多时候我们面临的是窄行政策下的选择。比如一些挂网规则极端残酷的地区,参与则成为史上最低,不参与则又少了一块肉。

对于同质化强而差异性和优势性弱的产品,在中标价格不过于离谱的情况下,多一个市场是一个市场。而对于差异性强、全国正常销售的产品就要慎重,在过于残酷、苛刻的地区适合用边缘品规在低价地区单行,不要影响到主力品规。用好品规差异,东方不亮西方亮。对于价格体系本身有预留或者实施实力能够确保的地区正常放行。

消费经济与产业机会

人们戏称消费经济的几大文化主力:孩子经济、女人经济、老板经济、假日经济、公款经济、人情往来经济。医疗领域还需要增加老人经济(慢病与老年病以及养老护理)、医保经济和医院经济。

儿童药的开发研制从政策层面上国家已大力倡导填补空缺,但所有新产品前三年是良辰美景,同质化多了会成重灾区 关键是看壁垒的坚实程度和比较优势。

随着工业化的加剧和人们饮食日益西方化,对于女性乳癌、宫颈癌、子宫肌瘤等预防和早期筛查需要加大力度普及。对于多食少动的各种富裕病也需提早介入,提早筛查。为了自身和下一代的健康,更科学、系统、准确的高端体检也会小有市场,目前体检领域鱼龙混杂,可信度不高。北京取消强制婚检后,婚检率仅为7%,直接导致婴儿缺陷率上升一倍。中国已日益步入老年社会,全国千名老人平均仅拥有养老床位17.7张,2015年也只能力争达到30张。北京去年老年人口248万,养老院床位仅82000张,一些养老院等床位已排到十年后,这些既是严峻的事实,也是商机无限。

其他机会演变

进入医保,对于产品销量是极大保证和利好,但各个地区医保费用都已吃紧,物极必反的结果也会使得自费产品恢复生机。

进口产品以往因空间普遍逊色导致不被客户所感冒,两票制推行后与国产产品的空间差距将被拉近,竞争格局也将改写。

篇4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财政政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01702

京津冀作为我国的第三大经济增长极,已成长为重要的经济聚集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重大的国家战略,而目前影响该地区经济协同发展进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研究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优化产业结构的运行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财政政策可以与市场机制配合,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发挥重大作用。

1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1.1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比较

近十年来,京津冀三地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都是逐年减少;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北京是逐年收缩,天津近年来也是逐渐缩小,但变化并不明显,而河北省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在51%-53%之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北京和天津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但北京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要快于天津,对比河北,十年来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化不大,略微起伏,发展缓慢。2014年天津第二产业产值占其GDP比重为49.17%,河北超过50%,说明天津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河北也具有较高的工业化水平。北京的第三产业达到77.95%,比天津高出28.4%,比河北高出40.72%;当前,北京已经发展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模式,而天津、河北依然属于“二三一”型模式。河北省表现得尤为明显,第二产业仍然是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占比偏低且增长乏力,属于典型的工业化中期阶段。

1.2三次产业趋同性分析

产业结构趋同性,指的是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区域之间在产业结构分布、组织规模、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演进变化趋于雷同,结构差异越来越小的现象。本文采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来测量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程度的高低。

按照国际惯例,我们以0.85为标准来衡量区域产业结构相似程度的高低。根据计算结果,京津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8704,津冀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高达0.9740,说明京津和津冀间存在严重的产业趋同性,其竞争倾向较高;北京与河北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7700,京冀间相似系数较低,产业差异明显,其协作倾向较强。然而,三次产业本身的数据是比较笼统的,计算结果可以说明京津冀在宏观层面上存在一定的产业趋同性,但具体到行业内部,并不能证明三地行业存在着恶性竞争。实际上,京津冀区域宏观上的产业结构趋同,并不妨碍三地三次产业内部发展的结构各有不同。之所以各地趋同的产业结构内部侧重点不同,站在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是由于资源禀赋因素在发挥作用,而且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北京的部分产业已经在逐步向河北转移,区域产业协作与竞争的格局正在慢慢形成。

2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2.1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影响产业对接

区域发展不协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贫富分化严重,一、二、三产业为主的地区呈现出明显的由贫到富的收入水平。河北省与北京、天津地区的人均GDP相距甚远,北京、天津虽然是京津冀一体化的两个核心,但它们只是自身获得发展,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很弱,甚至出现了”环京津贫困带”。河北与京津之间巨大的经济落差,严重影响了京津冀经济的整体发展。由于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北京、天津相比有很大差距,河北省内很多中小城市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完善,在与京津产业对接时不能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和资金支持,这势必会影响到三地产业对接的实施效果。

2.2产业合作缺位,缺乏产业协调动力

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受行政区划掣肘严重,各省市均各自为政,考虑自身利益过多,合作意识不强。在现在的行政体制下,三地政府均是独立的行政主体,具有各自的利益需求,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往往是以自身为中心,较多考虑本行政区域的情况,缺乏与相邻区域协调沟通的内动力。北京因其独特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优势,缺乏与天津、河北合作的积极性和依赖性;天津作为直辖市,具有自身发展特色,为保持其独立性,也缺乏与别地合作的动力;河北则相对落后,难以跟上北京、天津的发展步伐,从而造成三地政府主观上缺乏跨区域统筹协调、共同规划发展的内动力,阻碍了京津冀地区产业对接的发展进程。

2.3产业准入标准不一,大气污染严重

全国2014年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中,京津冀地区占8个,该地区全年平均空气质量超标天数达57.2%,造成如此严重的环境污染,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一是由于天津、河北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能源消耗高、单位能效低、空气污染严重,尤其是河北,钢铁、水泥、火电等六大高耗能行业比重大;二是京津冀三地为限制环境污染设置的产业准入门槛不同,三地企业的排污标准一直没有统一,天津、河北在发挥承接首都产业的功能时,接到的是一批不符合北京功能定位,但却在天津、河北准入标准内的企业,这些企业仍然是在京津冀区域开展生产、进行排污,明显不利于该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

3促进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建议

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指导宏观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布局以及地区经济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究其根源是产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政府可以利用财政政策,通过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重新配置资源,达到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

3.1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方向,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3.1.1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

对调整财政支持领域,将财政资金投向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重点环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和应用,逐步提高科技经费财政投入的比例,利用财政资金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参与共同组建研发起点高、研发实力强、产学研结合的公共技术平台。同时利用专项资金,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立技术引进和成果转化的财政补贴制度,通过财政补贴、贴息等手段激励企业采用高新技术,促进企业提升科技含量和研发档次。

3.1.2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支持国家和省级认定的产业园区,特别是省级工业园区内需产业转移的中小企业,加快产业升级换代;为在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领域表现突出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财政补助和贴息贷款,对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成绩显著的担保机构进行奖励。

3.1.3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

利用财政资金,促进节能减排、空气净化、水资源保护等其他环境治理,提高河北的产业转移承载能力。一是利用专项资金,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大力化解产能过剩,为进行区域产业对接谋求空间。二是加强对大气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防护林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对现行的临时性补偿措施进行改进,建立开发与保护地区之间、上游和下游地区之间、生态受益与环境受损地区之间的常态化补偿机制。三是将承担北京、天津供水任务的河北六个地市下属县域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内,享受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同时建立省以下重要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制度,改善京津冀区域的整体生态环境。

3.2充分利用税收政策,优化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

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在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过程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国家和地区现有的优惠政策,并将政策彻底贯彻落实,使这些优惠政策能够真正使企业得到实惠,进而促进企业按照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向调整其行为,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为了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创业投资,国家出台了很多税收优惠,首先要落实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强化税收政策的产业导向功能,引导资金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对于国家鼓励的产业(环保、节能等产业)要落实现有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引导和推动产业向环保、节能的方向发展;对于国家限制或淘汰的产业,要运用税收的调节功能,引导其进行产业改造和转移。

3.3创新财政投融资机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进一步完善财政投融资机制,着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为财政投融资政策更好地发挥调整产业结构的功能,提供更多的手段和途径。(1)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本市场,鼓励具备实力的成长性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谋求上市,与资本市场对接。大力发展面向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债券融资市场。(2)助推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担保机构对市场前景好、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企业和小额贷款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在一定的风险防范范围内,适度放宽中小企业不良债务核销条件。(3)加强企业信用建设。整合企业信用信息资源数据库,构建信用体系,逐步建立企业诚实守信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戴宏伟.京津冀金融业发展与协作路径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05).

篇5

关键词:产业经济;公共政策;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时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需要进行积极配合,推动这一进程的发展。在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关系起着不可替代的调和作用,扮演重要角色,为此,要理清产业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实现二者的的和谐,在根本上推动经济的发展。

一、对产业经济的概述

对于产业经济而言,其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广义上讲,产业经济涉及各个行业,从生产到流通,都可以称之为产业。立足狭义范畴,产业经济中,工业占据重要地位,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因此,很多时候产业经济更倾向于工业部门。在产业经济学中,研究的角度是广义的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和部门。在当前的产业经济学中,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产业,其次是以技术和工艺的相似性为根据划分的产业,再次,是大致以经济活动的阶段为根据,将国民经济划分为若干大部分所形成的产业,即产业结构。产业经济彰显应用性,产业的目的是满足产业分析的需求而产生的。

二、对公共政策的概述

对于公共政策而言主要是指政府发挥公共职能,推动经济系统与人、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本目标是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全面发展。公共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公共问题,目的是实现公共目标的达成,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由此可见,公共政策就是一种的决策,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政策的一种。其次,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较为突出。再次,公共政策是政治过程的体现,不断进行优化和选择的结果。它主要立足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可以以积极和消极两种形式呈现。公共政策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能够为决策提供依据和前提。

三、对产业经济与公共政策关系的分析

公共政策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发展的。是进行国家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对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影响深远,关系到社会的进程。公共政策涉及的范围较广,涉及政治、社会、经济等诸多领域。在纵向上分析,其主要是政策、基本政策以及具体举措等,而横向分析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发展的关键和转型的时期,要推动不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这就促使公共政策而面临诸多调整,因此,要立足不同的产业,对公共政策进行全面、深刻的剖析,形成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为促进各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四、如何运用公共政策推动产业经济的发展

(一)重视借助公共政策实现对产业结构的规划和调整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也就是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物质投入中,各自元素比例发生变化,脑力投入比重加大,这也是产业经济发生变化的重要方面,知识因素的比重增大。因此,在公共政策中,要注重对产业政策的调整,逐步减少第一产业对自然和劳动力的需求和依赖提升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发展。重视软产品的发展,避免利用其对传统制造业的改变,促使传统制造业的层次提升。要发展计算机产业,加大计算机服务,尤其是发展信息咨询业的相关技术行业,提升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速度。

(二)重视财政政策的变革

在各个产业经济的发展中,财政政策发挥这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国家和地区给予的优惠财政政策,制定的相关补偿制度,对产业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财政政策中,主要包含一些教育经费、基础投资、产业扶持等。在这种财政政策的支持下,不同的产业会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获取其相应的财政优惠,获取强大的资金支持,促进产业的长远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相适应。

(三)发挥税收政策杠杆作用

对不同的产业类型,国家结合宏观调控,对税收政策进行差异化管理。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国家更加重视对高校技术产业的税收倾斜,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力度,增强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投资,扩大投资领域。

(四)发挥公共政策中的金融手段的作用

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金融政策意义重大,尤其是对于一些新兴产业,融资问题成为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对于融资方式,需要进行方式的拓展,强调多元化,拓宽融资渠道,要积极发展内源融资和财政投资,除此之外,还要积极扩展外源融资方式,尤其是银行、证券以及外资等。

(五)积极发挥政府对产业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在经济发展中,市场发挥了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但是,政府的调控也不容忽视。首先,要重视对社会分工的细化。这主要是因为诸多高科技产业需要加大技术投入,私人企业很难全面满足需要。同时,智力因素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无形资产的投入增加,加大了对企业对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测,整个社会面临结构和利益分配到的调整。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引导,推动市场进程,发挥其灵活性的特征,集中进行模式的确定,借助宏观政策的调控,发挥更加有效的调控作用。

五、结束语

综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经济呈现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各个产业面临新的发展环境,政府部门需要重视公共政策的制定,结合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兼顾国情,更好地发现公共政策的作用,在根本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彤,李涵,宋瑞超.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下的产业现状与展望――“2014产业经济与公共政策双年会”综述[J].经济研究,2014,06:185-188+192.

[2]龚强,李涵,张彤.经济转型下的产业经济与公共政策――“2012产业经济与公共政策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2012,06:156-159.

篇6

山东省作为全国的传统旅游大省,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前茅。分析山东省旅游产业对山东省GDP的贡献度,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旅游业在山东省的行业地位,对其进行更好的行业定位,以促进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拉动山东省经济的增长。

一、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概述

据统计,山东省在2003年旅游总收入573.44亿元,游客人数接近9000万;2004年,实现接待国内游客1亿人次、入境游客100万人次“双突破”的目标;200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1038.51亿元,同比增长27.6%,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第六个总收入过千亿的旅游大省;2006年,旅游收入达到1295.62亿元,游客接待量超过1.6亿人次;2007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650.04亿元,游客人数突破2亿人次;2008年,旅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旅游总人数超过2.4亿人次。到2009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2452.2亿元,同比增长达到22%,旅游总人数达到2.8亿人次。国内、入境、出境三大市场成绩斐然,全省旅游业实现了稳健快速增长,逆境中再创历史新高。

二、产业经济贡献度评价因子介绍

为了分析旅游业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本文将评价重点放在了旅游业是否为山东省的支柱产业上。所谓的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综合了国内外的各种权威文献,衡量支柱产业的主要指标有:具有较大规模,增加值占GDP比重大于5%;市场扩张能力强、需求弹性高,发展快于其他行业;生产率上升较快,生产成本不断降低;行业关联度大,长期预期效果好,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大于1;技术扩散效应显著,能最大限度吸收当代高新技术成果;就业人员比重提高,有利于大量就业;形成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保持持续、较高的增长速度等。

本文总结上面的评价标准,结合文章的研究重点以及各方面的情况,确定了五个评价因子。

因子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一般认为,产业收入占GDP的收入比例超过5%可认定为支柱产业,这是评价某产业是否为支柱产业最常用、最简单的方法。因子二:生产率的上升率。用一定的生产率增长值来反映产业的发展状况,确定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生产率的增长率高,则该产业发展前景好,对经济可能产生较高贡献。一般认为,某地区某产业生产率的上升率超过该地区总产业的上升率,则认为其具有较高生产率的上升率,可确定为支柱产业。因子三:需求收入弹性。它反映了市场需求对支柱产业发展的作用力。需求收入弹性越大,说明收入的增加将带来的需求量的更大程度的增加,从而社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产业的发展空间就越大,因此较大的需求收入弹性是支柱产业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说明收入的变动引起的需求变动超过收入变动,该产业富有弹性,满足支柱产业的要求。因子四:产业的就业弹性。就业弹性越大说明该产业每单位就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越高,反过来好的经济效益又进一步促进就业。就业弹性大于1,认为该产业的就业富有弹性。因子五:产业的行业关联度。根据产业经济学对产业关联度的定义可知,它是产业与产业之间相互联系、依存的程度,其衡量指标包括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所谓影响力系数是指某产业的影响力与国民经济各产业影响力平均水平之比。它反映某产业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的波及影响程度,它是衡量产业后向联系广度和深度的指标。影响力系数大于1,则表示该产业生产对其他产业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影响力系数越大,该产业对其它产业的需求拉动作用越大。

所谓感应度系数是某产业的感应度与国民经济各产业感应度平均水平之比,它反映各产业均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时,某产业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即需要该产业为其它产业生产提供的产品数量,它是衡量某产业前向联系广度和深度的指标。感应度系数大于1,表示该产业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水平。感应度系数越大,表示该产业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越大。支柱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要求大于1。

三、山东省旅游产业经济影响分析

下面以2000—2009年的数据为依据,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分析计算。

(一)旅游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析

用旅游产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来测量旅游产业的贡献度是目前非常普遍的测量旅游业贡献度的方法。

旅游产业对GDP贡献率的计算公式如下:R=TPGDP×100%

其中,R代表旅游产业对GDP的贡献率;TP代表旅游业总收入;GDP代表国民生产总值。利用山东省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计算出2000—2009年山东省旅游业对山东省GDP的贡献度分别为4.94%、5.37%、5.94%、4.74%、5.42%、5.61%、5.87%、6.35%、6.45%、7.23%。从指标数据可以看出,2000年山东省的旅游产业贡献度已接近支柱产业贡献率水平(5%),从2001年正式达到支柱产业贡献率水平。但是在2003年,由于非典影响,旅游产业GDP贡献率又有所跌落,低于支柱产业贡献率水平,间接说明旅游业的敏感性,其受突发事件的影响敏感程度较高。

(二)旅游产业的增长率分析

我们以经济增长指标为基准,根据产业增长率的计算公式:

根据年鉴中数据,计算出了2001—2009年山东省旅游产业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9.79%、23.53%、-6.08%、42.05%、27.49%、24.76%、27.36%、21.51%、22.31%。除了2003年非典时期我国旅游业受重创之外,2001-2009年期间的其他年份,旅游业产业增长率都超过山东省GDP的增长率(2001—2009年山东省GDP增长率分别为10.29%、11.75%、17.54%、24.37%、23.27%、19.23%、17.61%、19.66%、9.09%)。

(三)旅游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分析

某一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指该产业需求的增加率与收入的增加率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选取山东省2001年-2009年间的旅游总收入和人均GDP作为衡量指标,得到2001-2009年(除2003年)山东省旅游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分别为1.67、1.62、1.34、0.86、1.08、1.15、1.04、2.49。综合来看,除了2003年非典期间,旅游业受到重创,不予考虑。其他八个年份有七个年份弹性系数超过1,说明山东省旅游产业富有弹性,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旅游需求将以更快速度增加,符合市场法则,有助于产业结构的演变。

(四)旅游就业弹性分析

就业弹性是指在其他经济指标不变的情况下,产业就业的变化引起的产业产值的变动情况。它体现了在其他经济值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单位的就业所引起的该产业产值的变动情况。它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对于旅游业来说,产业的就业可以通过就业人数的变化来反映,产业的产值可以通过旅游业的总收入情况来反映。根据年鉴的统计,旅游从业人数主要集中在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点)及其他旅游企业,由已知数据可以计算出2001—2009年山东省旅游产业的就业弹性分别为1.56、0.73、-7.56、8.01、-182.70、1.71、8.23、14.90。山东省旅游产业的就业弹性情况比较复杂,2002年就业弹性小于1,未达到支柱产业就业弹性标准;2003年非典期间旅游从业人数并未下降,但由于收入减少导致就业弹性成负数;2005年旅游从业人数略微下降,产值却有所增加,就业弹性不具有参考性;其他年份就业弹性均达到支柱产业标准。这一情况从侧面反映了旅游业人员流动性强、就业情况不稳定的状况。

(五)旅游产业关联度分析

旅游产业本身就跨越交通、住宿、餐饮等多个产业部门,据统计,旅游直接影响的行业有12个,间接影响的行业有47个,旅游引致影响的部门有20个。旅游产业具有强的乘数效应,对各产业的影响明显。

1.山东省旅游产业影响力系数

为计算旅游产业关联度,本文首先以经济指标为基准,计算旅游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具体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计算出2001—2009年山东省旅游产业相对于第三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分别为1.53、1.83、-0.55、2.65、1.09、1.20、1.32、1.11、1.65;2001-2009年山东省旅游产业相对于山东省的整个产业集群的影响力系数分别为1.92、2.00、-0.35、1.73、1.18、1.29、1.55、1.09、2.45。根据计算指标不难看出,除去2003年非典期间,2001-2009年其余年份旅游产业相对于第三产业和总的产业集群的影响力系数都超过1,达到了支柱产业的标准。

2.山东省旅游产业感应度系数

选取人口数量指标为基准,对旅游产业的感应度系数进行计算。具体的计算公式设计如下:根据各方面的统计数据,我们计算出2001—2008年山东省旅游产业感应度系数分别为:1.23、0.56、-8.67、6.07、-128.06、1.37、5.82、13.74。2001—2009年山东省旅游产业产应系数情况与旅游就业弹性情况类似,除去2002、2003、2005年,其他年份达到支柱产业标准。

篇7

[摘要]近几年来,房地产持续升温,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对其进行调控,对构建和谐的房地产行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从理论出发,结合当前政策,详细分析了国家经济政策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政策房地产宏观调控影响

近几年,随着房地产投资的急剧增温和房价的持续攀升,房地产成了炙手可热的话题。无庸置疑,房地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据研究表明,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这种对银行完全依赖的房地产业发展模式,一方面让房地产市场风险日益集中到商业银行,另一方面很容易通过银行信贷加以膨胀。当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时,一国经济面临的系统性风险也就越来越大。在此形势之下,有必要用宏观经济调控来控制房地产业的泡沫成分。

一、金融政策对房地产业影响分析

1)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

加息会增加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成本,但对于不同的房地产企业来说,影响也不尽相同。负债结构不同,融资渠道不同以及资金实力不同的房地产企业受加息的影响也不同。对于那些负债率较高,融资渠道单一,经营业绩较差的房地产企业,加息后企业的经营要面临强大的压力。

2)对消费者的影响

加息无疑会增加其还贷压力,促使某些消费者提前还贷或部分提前还贷。据新浪财经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七成左右的被调查者认为央行未来还将继续加息,而央行的连续加息,利率所提高的累积幅度让消费者的还贷成本增加了许多。

3)对房价的影响

房价在短期内受加息影响较小,但未来房价增长将趋于本文来源:文秘站 平缓。宏观金融政策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真正凸现于经济发展的成效上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加息对于购房者来说意味着购房支出的增加,这实际上是央行在削减对贷款购房者的支持力度,降低其购买力。而购买力的降低必然会减少对房地产需求,这种对需求的抑制作用将最终决定供给,从而控制过高的房价,产生积极的降温作用,使房价回归理性。

1、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根据经济学原理,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对货币供应总量产生乘数效应: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货币乘数减小,商业银行可运用的资金减少,贷款能力下降,货币流通量相应以一定比率减少。但是据商业银行的数据显示,个人住房贷款并未因房价上涨、加息等因素影响而大幅减少。另一方面,随着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渠道目益多样化,对银行贷款需求的占比逐步减少,因此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从而使银行减少贷款来间接调控房地产市场可能收效甚微。

1) 积极影响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直接作用于商业银行的政策措施,对减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具有立竿见影的政策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0.5%能够诱发商业银行加大前期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执行力度,控制房地产开发和消费贷款的增长速度,进而加速和锁定近两个月来各种调控政策的政策效率。

2)消极影响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在理论上可以遏制投资过快,但同时也将带来一定的风险。张家鹏指出,就目前国际市场形势来分析,中国和印度的房地产市场属于快速的上升趋势,投资回报率较高,如果央行单方面的减少对房地产企业的贷款,就可能给国际上的一些投资家带来机会,这样欧美大量游资将会大量涌入中国,对楼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汇率调整

我国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将会影响国内金融市场上的资金流动.投资者的投资动机也会随着汇率的变动发生改变。而我国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因此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将会我国地产业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1)对房地产业发展资金的影响

汇率预期的变动将对一国的资本化率产生重要影响。资本在国际问流动的原因是追逐利益和规避风险,因而汇率的变动会影响资本的流动,特别是短期资本的流动。

2)对房价的影响

供需和投机是影响房价的两个主要因素,而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的是供需及投机行为这两个方面。目前由于人民币存在较强的升值预期.这使得大量的海外热钱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内并将其快速转化为人民币资产.等待人民币的升值预期的实现,达到获利得目的。

3)对房地产自身价值的影响

在当前.我国房地产业尤其是大规模开发的高端房产,其销售市场不仅仅是局限于国内还面向国际。因而当人民币汇率发生变化时,对那些高端房产的自身价值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它们的自身价值会因为受到人民币汇率的浮动而发生变化,从对拥有者会而产生额外的盈利。

3、税收政策

清算土地增值税给开发商带来的最大变数是因为拿地时间不同,成本不同,导致的税款额度不同。拿地时间较早的项目因差额巨大将支付巨额增值税成本,且拿地越早和捂地时间越长税费越高。一旦清算土地增值税开始执行,一些以长期囤积土地为获利方式的地产企业因为持有土地时间较长,差价较大,可能遭遇较大的税负压力。

4、调整住房贷款政策

这属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中的不动产信用控制工具。常见的控制方法有:规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的最高限额、最长期以及首期付款和分期还款的最低金额。

二、房地产企业应对对策

1、转换市场机制,开拓资金资源渠道

资金是房地产开发的首要因素,迫切需要通过多渠道的融资活动来满足房地产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利用加入世贸组织和金融市场多元化的机会寻求银行以外的融资渠道。上市是理想的融资渠道,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或再融资,可缓解房地产项目资金需要压力。

2、走联合开发,合作经营,集中和规模化道路

房地产业作为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特别需要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规模化、集团化经营,以提高其抗风险的能力。

3、改善经营管理,消除短视观念,提高核心竞争力

房地产企业需要完善内部机制,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从长远放眼,做好项 目的长期规划,提高企业开发效率,提高创新能力,把观念由做“项目”、做“产品”转到做“企业”上来。

参考文献:

[1]朱崇实. 金融法教程[m]. 北京:法律出版社,

篇8

[关键词] 竞争政策产业政策战略搭配

一、竞争政策、产业政策的含义与基本内容

1.竞争政策

关于竞争政策的概念,总体来看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观点:广义的竞争政策指一切有利于竞争的政策,是所有为保护和促进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而采取的行动措施、制定的法规条例和设立的监察实施机构的总和,其核心目标是通过保护和促进市场竞争,确保竞争机制在相关市场发挥作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增进消费者福利,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与整体生产力的提高。而狭义的竞争政策仅指鼓励竞争、限制垄断的反垄断政策,它作为对竞争结果的“事后调节”措施,通常以法律形式出现。

2.产业政策

有关产业政策的概念,在学术界也同样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观点认为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等,它是国家干预或参与经济的一种形式,这里的“干预”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包括规划、引导、促进、调整、保护、扶持、限制等方面的含义。而狭义的观点则认为产业政策就是计划,是政府对未来产业结构变动方向的干预,其实质是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一种自觉的干预,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如实现经济振兴与赶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换,保持经济领先地位与维持经济增长势头等。

无论是从各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是从与竞争政策的关系来看,狭义的观点更符合人们对产业政策内容的一般理解,即产业政策仅指特殊性的、针对个别产业制定的产业政策,是政府对未来产业结构变动方向的干预,也是政府为弥补市场机制可能造成的失误而采取的一些补救政策。狭义的产业政策也是本文的概念界定。

二、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关系

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是一国的两大基本经济政策。它们在追求的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国家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从而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它们在功能上具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

但是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实施方式和侧重点却不相同,又存在着明显的冲突。产业政策通过某种程度的资源倾斜,力图迅速促进某一行业或企业的发展;或者促成企业的兼并、重组、联合,甚至协调企业间的行为,以图通过达到所谓的规模经济来提升企业或产业的竞争力。其实质是通过对产业或企业采取鼓励或限制的方式,集中配置资源,以提高其竞争力,达到拉动经济发展的目的。而竞争政策则强调公正、合理、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通过限制甚至取缔企业间的协议、联合、并购等行为,打击不正当竞争和限制竞争行为,以防止市场垄断势力的出现,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下,我国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战略组合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要想更好的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要根据国内、国际的状况,选择相应的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以及两者的战略组合。

1.在我国现代市场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应该的是竞争政策,产业政策应从属于竞争政策

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市场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市场作用的发挥,要依赖于竞争政策,因为没有竞争政策的推行,就不可能有公平竞争的环境,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就不可能发挥出来;而政府的职能一方面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另一方面是为实现政府的赶超目标。正是由于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是基础,政府的过多干预会扭曲市场的价格信号,从而损害市场的运行效率,因而在经济政策的推行中,竞争政策是处于核心地位的,而产业政策则是从属于竞争政策的。

2.在全局上坚持竞争政策,在局部上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

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从全局上强调和坚持竞争政策,这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充分调动发挥经济主体积极性、激活市场活力的客观要求。通过竞争法律法规的实施,进一步肃清特权经济,消除行政垄断、行业垄断、所有制垄断和行政性市场分割,确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经济发展确立基础的制度条件。但在局部范围内,由于一些产业尚处于幼稚工业发展阶段,竞争力较弱,以及一些具有外部性的产业还有待进一步壮大,所以要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激励、导向和保护作用,促进这些局部的、特定的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调整。为解决与竞争政策的冲突,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通过推行适用例外的原则,使一些特殊产业在一定时期内不受竞争政策的规制,以解决法律冲突问题。

篇9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经济;拉动;政策

产业集群是当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当代研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于这类问题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大家的关注焦点之一。本文从产业集群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要素出发,展开讨论。

一、产业集群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要素

古典经济学观念认为:拉动经济增长的要素是土地、劳动力和物质资源。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经济学理论研究证明,技术进步逐渐成为解释经济增长的又一新要素。在传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基础上,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的拉动要素体现的是一种无形资本一即知识资本和组织资本。

基于产业集群的知识资本、组织资本是植根于所在产业集群的、特有的与产业关联度高度一致的专业极强的无形资本,具有植根性。这种植根性决定产业集群的知识资本、组织资本是难以模仿的,从而形成产业集群的独特竞争优势,进而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

1.知识资本

对于产业集群来讲,区域地理位置接近的这种特征有利于知识的生产、获取和利用,而从产生机理来看,邻近效应、社会化效应和协同效应是其原因所在。因为这三种效应改善了信息和知识的流动,从而促进了知识资本的增长。

2.组织资本

组织资本是不仅仅植根于一个企业内部,更重要的是产业集群所专有的协调产业集群经济活动的、植根于产业集群中的无形资本,组织资本不可能脱离组织而存在。

物质资本、劳动力和土地都不可能自动实现经济增长,组织通过整合这些资本实现经济产出。而相同投入在不同组织中的产出差异,使人们意识到组织资本的存在,微观层次组织资本解释不同组织的经济绩效的差异,宏观层次组织资本解释经济增长中组织的重要作用,组织资本的存在提高行业的生产率。不同于有形资本,组织资本的特征决定其难以度量。

二、产业集群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

无论是有形资本土地、物质资本、劳动,还是无形资本知识资本、组织资本,当代经济现象已经无数次证明,产业集群中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更显著的作用。

1.产业集群推动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某区域内同行业企业数增加,共享当地的辅生产、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劳动力供给和培训等所带来的成本的节约。通常在产业集群中,大部分的企业规模比较小,内部规模经济难以观察。然而由于分工的不断外部化和专业化生产的深入,企业的平均规模虽然较低,但是由于各个企业的生产都集中于某个特定的产品和特定的经济环节,所以一个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同时满足其他厂商的需求,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也就非常显著。

相对于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对于产业集群具有非常特殊的重要作用。即使是一个孤立的企业,也可以通过扩大规模而获得内部规模经济,但外部规模经济只有通过集群才能够获得,这恰恰是产业集群的独特之处。

2.产业集群集约外部范围经济

外部范围经济是指同一区域内单个企业生产专业化而多个企业分工协作,组成地方生产系统,这样通过企业间的分工与协作、交流与沟通带来各项成本的节约。

(1)专业化的分工。由于专业化分工程度越来越细、规模效应越来越大等原因,企业往往更集中于生产某一专门的产品或价值活动的一部分,同时利用自身的技能与别的企业紧密合作,协同参与价值链的全部增值活动。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系统被肢解为许多部分,分散在众多小企业中,然后,企业之间再通过建立合作的网络关系进行交易。这些专门化的企业联合起来进行多样化产品的生产,便可以形成行业的范围经济。对单个企业来讲,大量的中小企业在地域上的集中,通过频繁的交易、交换或交流,有效的传递着新的知识、市场中的产品价格信号或市场需求信息等资源,从而更有利于区域内企业生产与经营多样化的产品,企业在集聚区域内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中便实现了范围经济。

(2)整体的协同性。产业集群内的大量中小企业,为满足不断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不仅可以通过采取柔性的生产方式,同时生产两种或者更多的不相关产品,而仍能节约生产的成本,获得内部范围经济。当集群内企业的数量增多,生产范围扩大,特别是相关产业的企业集聚时,可以通过垂直联系及时获得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业务联系,也可以通过水平联系借助分包商的生产能力、控制分包商的产品质量等。这样也可以通过集群创新网络中的各个主体高度的一体化和互补性,保证各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并使企业间通过合作而生产多样化的产品,以低廉的价格进入市场,而获得外部的范围经济。

(3)品牌效应。我们知道,品牌效应是非价格竞争的重要手段,形成较高的组织资本。品牌往往与特定的产业区域紧密联系,如意大利的皮革、时装,法国的酿酒、香水,德国的精密仪器以及我国西湖的龙井茶等。当企业在某个产品或某个领域内具有良好的声誉,将有助于其进入相关的甚至不相关的市场,新产品将从以有产品的良好声誉中获得潜在用户的认可。产业集群由于存在大量生产同一产品或相关产品的企业,可以通过各种行业协会或其他中介组织,将企业组织起来利用区位品牌集中广告宣传力度,而改变单个企业因广告费用过大而不愿投入的状况,一旦区位品牌形成,每个企业都能享受这种品牌效应所带来的好处。如我国浙江嗓县的领带产业集群,群内企业经常组织中高档领带企业以“区位品牌”的形象去参加博览会,这样使嗓县成为中国的领带之都,吸引了大量的客户前来采购。

三、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

1.准入政策

准入政策是从产业集群需求的角度出发制定的政策,依据是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是本地区需要的企业,因为某些企业即使在短期内能带来经济的提升,但从长期来看,这些企业要么无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么无法产生形成长期的经济拉动作用,也即不能实现科学的持续发展,而资源例如土地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坚决拒绝这些企业进入。具体来看,诸如政府对各级科技工业园区建立或试办的批复、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和淘汰政策、对某些行业的企业更多的支持等政策都属于准入政策。

2.优惠政策

这方面的政策主要有: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出口优惠政策、引进设备优惠政策、留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孵化器优惠政策等等。只有对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税收大户、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招商引资突出个人,在土地征用、税费减免、银信贷款、资金扶持、奖励标准等方面予以照顾和倾斜,才能产业朝着规划科学、管理规范、企业增收、国家增税的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3.便民政策

便民政策主要体现了政府的行政能力,通过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降低企业的开办、经营成本,以此来吸引企业入驻。便民政策具体包括有海关出入、企业注册、人才落户、申报立项、申请贷款、一站式服务等方面的便利政策。

4.激励政策

激励政策不同于优惠政策,优惠政策是一种普惠政策,只有符合区域重点支持的行业的企业并达到了一定的要求才能享受到这些政策。例如,地方政府为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对在区域建设和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科技人员、管理者给予表彰和奖励的政策。

5.用地保护政策

篇10

在传统资源日渐枯竭与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双重压力下,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作为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技术,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意义巨大。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并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光伏;现状;前景;政策

1、前言

我国光伏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特别是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光伏产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并在晶硅电池组件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与此同时,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对光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诸多障碍。本文对此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对光伏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并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2、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国内市场落后

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正稳步推进,耗能巨大。据亚太能源中心的预测 [1],2020年,我国交通部门用能比例将增加到16%;同时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前后,我国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品进口国。与此同时,2011年我国总能耗占全球20%,CO2排放约90亿吨,约为世界总量25%,约为美国和整个欧洲之和。首屈一指的耗能大国,刻不容缓的污染窘境。一切都促使中国将发展清洁性、绝对的安全性、资源的相对广泛性和充足性的太阳能光伏产业提升到战略高度。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但在国内市场消费上却是恨铁不成钢。2011年之前 [2],国内光伏产品安装量一直在生产量的5%以下,而超过95%的产品则只能依赖欧美等国外市场。2011年,国内光伏产品安装量占到生产量的12.7%,首次突破10%,但总体累计安装量也仅有全球5%,相比于我国的年耗能量而言,少之又少。

2.2国内光伏产业整体格局“两头在外”

我国光伏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自主核心技术较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如未完全掌握高纯硅提炼技术,致使原料受制于人,随时面临被“釜底抽薪”的危险。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发展严重滞后,难以支撑起庞大的光伏生产业,2011年之前有超过95%的光伏产品用于出口,国内光伏企业严重依赖国际市场,致使我国光伏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易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

90%以上的原材料依赖进口,90%以上的产品依赖出口这种两头在外的现象一直制约着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近年来,部分相关技术虽有所突破,原材料的一头有所改善,但技术尚不成熟,也未形成一定的竞争力。2011年,国内光伏产品安装量首次突破生产量的10%,但局势依然不容乐观,80%以上的光伏产品还需依靠国际市场,随着欧美日等政府支持光伏产业政策的放缓,国际需求量逐渐下降;并且,2011年以来,美欧先后针对中国光伏产业展开双反调查,致使国内光伏企业屡受打击。因此,开发国内市场势在必行。

3、光伏产业未来发展分析及政策建议

3.1未来发展分析

在技术层面上,光伏发电技术是利用半导体表面的光生伏特效应从而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技术,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太阳能电池板(组件)、控制器和逆变器三大部分组成,而其关键技术在于太阳能电池。目前,光伏发电技术应用已非常广泛,上至航空航天领域,下至普通的家用电器,大到兆瓦级发电站,小到普通的市场玩具,光伏发电技术正进驻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人类发展角度来讲,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系统采用何种能源结构,是能否实现低碳经济的根本,以往竭泽而渔,以化石能源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难以为继并满足人类的长久发展,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深重灾难。只有转变能源发展模式,向太阳能等新能源进军,才是实现我国乃至全人类低碳经济的根本出路,也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必由

之路 [3]。

相比于传统能源、核能、风能、水能等资源,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充分的清洁性、绝对的安全性、资源的相对广泛性和充足性、长寿命、免维护性以及潜在的经济性等优点。虽然成本过高依然是制约光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但随着技术公关的逐渐突破,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进而具有与传统能源相当的发电价格,但在清洁性、安全性及可再生方面却是传统能源望尘莫及的,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也必将逐步完全取代传统能源。

产业政策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源动力。美日德意等国际经验表明,国家能源政策和发展战略的支持是光伏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源动力 [4]。在可预见的短期内,各主要国家光伏激励政策和相关法律的保障仍然是世界光伏产业和市场快速成长的最主要的推动力 [1];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边远无电地区离网应用为光伏产业的成长提供了潜在市场。

就中国目前的光伏应用市场分析,国内光伏产业市场主要在:通信和工业应用大约占36%;农村和边远地区应用约占51%;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约占4%;太阳能商品及其他约占9% [1]。虽然目前光伏产业中,并网发电所占比例较少,但并网光伏发电在整个可再生能源技术中已是增长最快的技术,另据联合国能源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 [5],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和并网发电将成为21世纪市场的热点,将是21世纪最重要的新兴产业。

3.2政策建议

限于目前的成本因素,光伏产品还不具有与传统化石能源相竞争的实力,因此,必须通过政府鼓励、补贴及相关法律等措施来开拓市场,从而推动光伏产业的发展。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现提出以下建议。

3.2.1完善、整合法律法规

我国虽先后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和《上网电价法》等法律法规,但实施细则有待完善,权责有待明确。应针对不同资源,有针对性的确立相应的电价,并有效推动相应法律法规在全国实施。

3.2.2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随着欧美日等国际上主要光伏市场国家扶持资助政策的减弱,国际市场需求可能将随之放缓;我国尚存在众多的无电区和无电人口,分布式光伏发电市场潜力巨大;并且,西部地区充足的光照条件为光伏产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在西部荒漠中建立大规模的光伏电站的市场巨大。这些众多的因素都促使中国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如此以来不仅可以为光伏产业的发展开拓新的广阔的市场,更为我国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

3.2.3注重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发展关键,是科技进步强有力的生力军,必须未雨绸缪,积极系统化的培养相关技术及科研人才,为后续大规模开发、推广光伏产品做好基础。同时应建立公平公正,以择优为导向,以奖励为激励政策,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充分展示能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为人才的发展及才能价值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

3.2.4建立健全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提高创新竞争力

通过教育学习储备人才,通过研发推动技术进步,通过技术进步降低成本,通过降低成本开拓市场,从而扩大产业规模。要积极形成以学和研为基础和支撑,以产业为经济转化形式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同时,技术进步永远是核心竞争力所在,必须鼓励技术创新,通过掌握核心技术以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晓刚 冯绍瑞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 2007,26(07) 120-123.

[2]赵玉文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C] 第十二届中国光伏会议及国际光伏展 2012.9 1-7.

[3]谷依露 我国太阳能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J] 开发研究 2011(5).

[4]耿亚新 周新生 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理论及发展路径[J] 中国软科学 2010(4) 19-28,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