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贸易政策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贸易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的经济贸易发展是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变化而变化发展的,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然而如果和那些发达国家相比较,就会发现我国的生产性经贸服务比他们起步要晚许多而且我国的水平也相对较低。经过调查研究查明,我国的经济贸易发展出口主要是依靠运输、旅游等其他行业的服务,经济性贸易发展服务行业发展出口较小,导致我国的生产贸易结构性失衡比较严重。就从我国现有研究经济贸易学来看,大部分都集中于经济竞争力、比较和别的国家的服务贸易数据等等上面的研究,而有关中国和日本、美国等国家的生产性经济服务贸易的研究相对较少。
1.开发多应用服务贸易有助于我国经济贸易迅速增长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增长,各式各样的生产和消费行业发展飞快。2012年我国服务性行业对比往年增长了8.1%,超过了原来预期目标的0.2个百分点,持续成为汲取就业的第一主体。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运用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迅速成为“世界工厂”,但是伴随着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市场劳动力不平衡的增强,我国借鉴国外高科技生产技术的空间不断缩小。相比之下,印度、新加坡等国家衔接服务外包,国际货物贸易加深等,所以说我国迫切需要发展新的经济行业,提高增长百分点,发挥我国特有的竞争优势。
2.发挥生产性经济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有利于我国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
面对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资源缺乏、环境恶化等现状扑面而来,合理调节人口、资源、环境将会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发展生产行业相对于我国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生产性经济服务贸易使各个产业逐步增强,进而推动我国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之所以发展生产行业是因为它可以透过技术创新合理地进行规划,有效地节约资源,对于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大大降低,最终可以实现经济、生态以及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现代物流,科技信息,金融保险等这些生产行业之间的竞争力,成为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主要增长点,而且可以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素质。所以说,以相对比较成熟的企业作为根基,提高生产性经济服务行业的竞争水平,可以使我国解决过度消耗资源能源的难关,实现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快速发展生产行业,提升经济贸易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例,推进大城市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格局,适应新型服务行业发展的市场管理。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下,我国对外的经济发展贸易遇到了史无前例的机遇,在这个关键时期,我国对外的贸易发展正在逐渐提升跻身于国际市场份额当中,自从我国加入WTO到现在,我国对外的经济贸易一直以支持自由化,反对经济贸易保护主义。这样一来,可以使得我国的企业商口出品量大大提高,为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赢得更多更广的空间。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所实施“走出去”的政策,使得我国以积极奋进的状貌跻身到全球分工之中,对国家市场份额以及在全球经济贸易发展经济空间的开阔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实施的政策研究
1.要对我国周边国家进行经济拓展,深入开发市场当中,与这些国家创建经济贸易区和经济共同体,进一步地扩大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市场研究,与此同时,要积极提升我国在非洲地区以及拉美地区和中东等地区的市场份额,使得实现我国与这些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以及经济贸易发展水平及步伐得到进一步的加快。
2.一定要注意降低成本,保护资源合理使用,倡导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要主动发展可持续的轮回经济,对那些绿色产品加深开发,做到可以循环利用,降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成本。我国所倡导的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应该建立在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确保拥有良好的资源生态环境。同样的,在我国的经济贸易领域之上,应该把粗疏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化为有质有量的增长方式,唯有这样才能使我国适应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3.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是一个经济贸易大国,但我国的经济布局还是得不到完善,导致我国在资源、技术和资金等多方面显得比较缺乏,这就表明了我国要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发挥出自身的优势,进一步加强我国经济贸易的核心竞争力。
4.我国产业话的凝聚水平不高,没有比较规范完善的经济规模,这样就会影响我国的经济生产,使得生产经营的成本相对较低,也使得我国部分企业没有相应的市场经济竞争力。因此,在如今这个时代,我国要抓住当前所遇到的发展机遇,提升我国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盈利能力。
篇2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因此,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可以理解为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广泛和密切,相互支撑,相互制衡,同时,各个国家在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上更加多的关注于国际条约与国际公约,为国际间的贸易提供方便,此外,各个国家联合形成的经济组织,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许多国与国之间的贸易纠纷开始依赖于经济组织的调节。
经济全球化形成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市场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动因。企业经营国际化,尤其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扩张,起了推动作用。经济全球化更多的依赖信息技术,以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为显著标志,信息技术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步伐,推动了经济信息的传播,也让各个企业间的联系方便迅捷,因此经济全球化,也是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
二、经济全球化的趋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来说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挑战。积极的影响有:第一,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没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就没有生产要素全球性的自由流动,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市场化有利于资源全球性的优化配置,它是经济全球化的前提。当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选择后,全球经济逐渐趋于市场化。我国从党的十四大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经过不断深化改革,已经逐步形成了全面开放的市场体系。
第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突出了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世界各国都把对外贸易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点。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对外贸易数量上很少,贸易结构和质量也偏低。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步与世界接轨,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并且持续稳定增长。这与贸易全球化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贸易全球化为我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全球贸易中突出了我国的外贸优势。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现在,我国每年的出口产品中有50%以上是由外资企业提供的,而且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80%也是由外资企业提供的。可以说,贸易全球化促进了我国成为贸易大国。
第三,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二战后,一些世界经济组织在调节世界经济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中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世界经济组织的三大支柱。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成为国际多边贸易的基础和法律载体。世界贸易组织对国际贸易的协调作用促进了市场规则的全球化。2001年我国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从此融入了一个全球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之中。我国可以享受100多个成员国的多边最惠国待遇和发达国家的普惠制待遇。在国际贸易上,改善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往来的国际环境,有助于更快地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大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提高了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2.经济全球化也为我国的贸易发展带来了冲击和挑战。第一,区域和集团经济保护下,竞争激烈。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地区或集团的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使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第二,市场竞争方面的冲击。入世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交织在一起,必然会给中国经济,特别是给企业来带巨大冲击。
第三,义务约束带来的冲击。中国入世后,收到的义务约束中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关税的约束,二是约束非关税措施,既要逐步降低关税水平,又要逐步撤销非关税壁垒。有了这种约束,中国入世后出口的路子拓宽的同时,进口的大门也会大大敞开。
三、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
1.参与制定相应的国际贸易方面的规则。我国要在加强对边贸易方面不断努力,提升自己在区域经济和多面合作领域的重要地位,全面参与到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中来,将国际贸易规则导向到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外贸领域的多面合作中来,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我姑对外贸易的影响力。
篇3
关键词:服务贸易;钻石模型;竞争力;对策
1 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1.1 当今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1994年4月,117个国家和地区在包括《服务贸易总协定》(简称gats)在内的乌拉圭回合一揽子协议上签字。gats于1995年1月1日与《建立wto的协定》同时生效。gats是服务贸易领域中形成的第一个全球性多边法律框架,借以在透明度和逐步自由化的条件下消除服务贸易壁垒,扩大国际服务贸易,促进贸易各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标志着wto体制较以往的国际贸易体制更完善。
当今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为活跃的领域,1980年到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从7674亿美元扩大到53304亿美元,期间增长了5.9倍。服务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份额从1980年15.7%上升到2006年的17.9%。 同时,国际服务贸易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服务贸易的结构进一步调整
长期以来,服务贸易领域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随着全球新科技浪潮的推动发展,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到服务业上,计算机信息服务、咨询、金融等服务行业不断涌现并迅速扩张,世界服务贸易正逐渐由传统的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服务贸易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
(2)发达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地位逐渐上升
服务贸易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不平衡。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亚洲地区的服务贸易是世界上最具增长活力的地方,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服务贸易的平均增长率。而中国和印度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快于其它亚洲地区。
(3)在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同时,服务贸易壁垒形式更为隐蔽,手段更加多样化
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浪潮下,各国在经济势力强的部门和经济状况良好的时期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而在幼稚产业或衰弱产业部门和经济窘迫的状况下实施保护主义政策。鉴于服务产品的非储存性,产销不可分离性,不容易监管等特殊性,各国都在保护着本国的安全,如限制外国服务提供者的数量,限制外商股权参与的比例,限制服务交易数量等。
1.2 中国在世界服务贸易格局中的地位
国际服务贸易呈现以欧美为主的格局,发达国家在金融、电信、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贸易领域体现出更强的竞争优势。从单个国家来看,美国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出口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贸易盈余国。另外,在wto公布的2006服务贸易出口排名数据当中,只有中国和印度是进入前十名的发展中国家。 近年来,随着中国服务贸易的不断增长,其占世界服务贸易比重稳步上升。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达到914亿美元,排名第8位,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3%;在进口者排名中,中国位居第6,服务贸易进口额达到1003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3.8%。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市场高度集中,服务贸易进出口前十位伙伴国家(地区)占有3/4的份额。其中,中国香港、美国、日本为前三大服务贸易伙伴。
2 波特“钻石模型”对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开尔.波特在《国家间的竞争优势》一文中对国家竞争优势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波特指出,一国特定产业能否取得成功或者在国际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取决于四个关键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辅助产业的表现,以及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程度。这四项因素正像一颗钻石的四个基本面,通过紧密结合形成核心优势,构出了竞争环境所需的框架前提。此外,政府行为和机遇作为另外两个辅助因素影响着上述四个要素,也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着影响。
2.1 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基本要素主要有自然资源、地理条件、初级劳动力等。而高级要素有人力资本、知识和科学技术、服务业经营管理等。目前,我国自然资源和初级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长期以来在国际旅游业、海洋运输业和劳务输出等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产品的提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各服务业都在不同程度上缺乏高级资源要素。
服务消费在生产中完成,要求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存在某种形式的接触,这就对服务贸易的人员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当今世界服务业的竞争受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初级要素的影响越来越小的,反而对知识、人才、通信手段等高级要素依赖性却越来越大。国际服务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力资本的竞争。中国的人力资本状况就不容乐观,尤其是新兴服务贸易行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所需要的外向型高级人才紧缺,培养机制不够完善,这使得我国在当今世界服务贸易量大的金融、保险、咨询和专有技术等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领域处于劣势地位。
2.2 需求条件
一国服务贸易的扩张,必须基于充足的国内需求。波特的理论进一步强调了国内需求对竞争优势的获取所起的推动作用。本国的需求会推动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改进,服务生产成本就会大大降低,市场国际化随之加快,国际竞争力才会不断提高。
在我国,以保险为例,由于保险种类有限,公民的保险意识较差,随着金融服务市场逐步开放,外资保险公司不仅带来了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也带来了崭新的保险理念和众多的保险产品,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消费者的保险知识,刺激了他们对多功能保险产品和高层次保险服务的需求。作为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足够大的市场容量,这是其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有利条件。
2.3 相关和辅助产业
相关和辅助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投入的国内产业,其发达和完善程度关系着主导产业的产品成本、品质和信息交流,从而影响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一国的服务业就是一个大的关联行业群。如运输业的发展无疑会推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而电信业的发展更是金融、保险和咨询业发展的基础。
我国服务贸易的支柱为运输和旅游项目,以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服务行业国际竞争力较强,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金融、保险等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比较落后。服务市场结构过于单一,必然导致对某一市场的过度依赖,一旦该地区发生经济波动就会对我国的服务贸易形成巨大冲击。在国内地区结构观看,沿海地区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较发达的经济体系,服务贸易规模较大,在运输、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领域有较明显的优势。中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其现有资源也没有得到充
分的利用,服务贸易所占的份额极小。
2.4 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程度
国内竞争程度高的国家,企业所受压力大,技术改进与服务创新的要求迫切,有利于建立国际竞争优势。纵观我国国内各服务企业,意识较为封闭与落后,甚至一些大型企业眼光仍然停留在国内,尚未实施跨国经营企业。另外,我国服务业长期处于一种竞争不充分的状态下,垄断经营现象严重,缺乏合理的市场竞争。如邮电部长期以来对我国基础电信业的垄断;即使有外资银行的加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对我国商业银行服务业的垄断等。这种垄断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服务业以及企业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于服务领域总体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影响了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制度的引进,阻碍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另外,政府拟定政策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执行,而往往许多自然垄断的行业由政府垄断经营,其管制表现在对某行业的人为进入壁垒,过多的行业准入限制,遏制了服务业的充分发展。因此,大部分主要以国有成分为主的中国服务领域,缺少必要的市场竞争,降低了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尽管一些服务部门在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但要真正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同样会受到较严重的冲击。
2.5 政府行为和机遇
当今社会,政府的作用日益重要。政府要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引入外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完善管理制度等优点,为我国服务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环境,促进企业的发展进步。加入wto是发展中国服务业,提高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机遇,中国应积极支持国内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进而不断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我国服务贸易立法不完善,缺乏一些基本的行业性法规或法律,这样会影响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健康发展。再有,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仍存在有关职能部门在对外贸易管理上责任不明确,交叉管理,条块分割现象严重等问题。此外,服务业由于管理落后造成对服务业统计不规范,对服务业的定义、统计范畴,以及划分标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及国际惯例不一致,使得统计数据在全面性和准确性上尚有一定的差距,这些都是阻碍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造成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非均衡现状。
3 增强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建议
我国应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的有利于同国际服务贸易惯例接轨的软件和硬件环境。积极开拓国际服务市场,促进我国服务贸易优化升级。
3.1 加强服务贸易的立法工作,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系
应客观地根据我国国情、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服务贸易法律原则,构建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框架。中国作为gats的成员国,应当以gats为原则制度,国内有关服务方面的条文应该与国际法规相接轨,减少我国现行服务贸易法律与服务贸易总协定规范的冲突。以规范和约束国内市场的国际竞争。政府应及时对外公开立法法规、法律政策,并增加法规的可操作性,确切地落实到具体工作上。针对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仍存在的问题,应明确或建立国家统一的服务贸易综合的管理机构,确立其管理的范畴,平衡各服务业主管部门的利益;明确服务贸易各行业主管部门应负职责,按照国际国内服务业行业的法规条文进行管理,统计和掌握本行业的情况。
3.2 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优化服务业行业内部结构,为服务贸易奠定坚实基础
服务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劳动就业的增加,为国内创造更多就业的机会。同时,综合国际服务贸易的趋势、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具有良好发展态势的服务部门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改造传统服务业。运用现代服务理念、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着重改造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提高我国服务企业的服务质量。应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优势和专业技术优势,对于能吸纳大量劳动力的出口服务业要扶持其发展。同时,对于我国目前比较劣势明显,而且技术和知识含量高的服务产业,要给予财政和金融政策的大力支持,促进中国服务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
3.3 内外并重,渐进有序地对外开放
开放国内服务业市场,推进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国家垄断。通过竞争鼓励创新,不断提升服务企业的效率和国家竞争力。重视国内需求,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及管理、资金,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服务领域。创造条件鼓励国内服务型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办市场,建立营销网络,提高国际服务业的市场份额。“引进来”和“走出去”相互结合,服务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将会得到一个新的发展。但就服务业部门之间而言,不可能没有一点保护的开放,要采取适度的隐性保护措施,循序渐进。服务离不开国家的管理,实现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并不能完全脱离国家的管制,在公平竞争环境的前提下,中国实行贸易自由化应保持适度的原则,保护本国企业和国民的利益,有选择,分步骤地开放我国服务市场。
3.4 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人力资源的服务素质
目前,我国虽然人力资源充足,但熟练掌握国际规范的人才较缺乏,这无疑是影响经济长足发展的薄弱环节。我国应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人才信息库和人才服务机构,加大投入各种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品格素质,增加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5 以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出口的突破点
中国巨大的制造业市场、优质低廉的劳动力尤其是日益普及的通信设施以及入世之后在服务领域不断加大的开放力度,使其成为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重要目标国之一。2006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为299.93亿美元,比05年增长了37.8%。 在新一轮产业转移和跨国公司全球生产要素重组中,我国可以通过承包软件开发等远程服务、招商引资、对外投资以及外派劳务等途径,获得外包服务,进一步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优势,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我国更有效地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努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刘庆林. 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2]赵放,冯晓玲.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兼论中国服务贸易结构性失衡[j].世界经济研究,2007.9.
[3]曹亮,马瑞婧. 国际商务与服务贸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篇4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基本论点是:(1)自由贸易能最大限度地增加世界福利;(2)一国的单边贸易自由化能最大限度地增加自身福利。但是,真实的经济不是新古典理论的无摩擦平面,纯经济学模型显然忽视了国家作为政策制定者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因素。以多种形态存在的贸易保护政策从未消失。即便是在wto诞生后,人们所期待的平和、有序、共赢的局面也没有出现,相反,国际贸易摩擦却频繁发生。
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至今,重塑国际收支平衡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带来长久稳定的基础,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现实政经问题。2009年后,各国政府对贸易保护的谴责不断加强;对我国汇率机制导致的“贸易保护”形式更成为了争论的核心。事实上,各国在反对贸易保护的同时,却又采取着不同形式的贸易保护政策,国家间在贸易政策上的合作似乎无法形成。
为此,笔者将通过多阶段博弈决策的分析,解释贸易保护政策将成为未来几年不可避免的趋势,以及我国在汇率方面最有可能采取的选择。
一、文献述评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贸易保护政策产生于国家内生的政治过程。早至20世纪初,schattschneider(1930)便强调了产业利益集团在1930年美国关税法案的修订及引发贸易战的“smoot-haw-ley”法案的诞生中所产生的影响。随着20世纪80年代“公共选择”理论的兴起,利益集团对贸易政策影响的经济分析逐步发展完善。WWW.133229.cOm由于政府与公众、个人与集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分歧,产业利益集团能通过众多方式向政府决策者施加政治影响与压力,贸易政策实为利益集团游说政府的结果。grossman和helpman(1995)提出了正式的贸易战模型以研究大国间的贸易争端。该模型通过非合作的关税博弈过程,模拟了国内利益集团与政治环境如何导致了政府间的贸易争端。但是,基于美国政治体制得出的模型具有很强的局限性,以利益集团和选民作为核心解释变量的模型显然不符合我国政策制定的过程。我国学者盛斌针对我国的政经体制,将贸易政策视为中央政府决策的权力范畴,以不同行业的贸易保护水平作为实证研究对象,修正了grossman对我国贸易保护研究的结论,建立基于我国民主集中制度的实证模型,奠定了研究我国贸易政策的基础。综上,现今学术界倾向于贸易保护政策是政府在国内与国际层面双重博弈的结果。
笔者认为以静态效用最大化模型求解出的博弈均衡不能很好地刻画政府真实的决策过程,原因如:(1)国际与国内层面均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政府无法获得先验的有效数据;(2)决策者“有限理性”的选择与效用最大化为基础的模型产生矛盾;(3)“隐性”贸易保护政策造成的影响难以度量且影响巨大;(4)未考虑政府在舆论压力下做出的“相机选择”的非理性决策。笔者希望通过对贸易主体之间的动态博弈过程的探讨,以真实地还原贸易保护政策制定的过程,并解释在国际经济危机背景下不可避免的国际贸易保护发展趋势。
二、决策模型
(一)界定博弈主体
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恶化,各国对贸易保护的探讨也日渐增多,且矛盾集中于欧美对中国贸易保护的谴责与制裁。g20匹兹堡峰会以宣言的形式通过了《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框架》,意在给出口大国施压促其贸易调整。2009年以来,美国对中国产品共发起10起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2起反倾销调查,l起特保调查,频度与数量均为历史高值。中国欧盟商会报告称,到2010年下半年,以不公平贸易为由针对中国的倾销案将明显增多。
中国、美国、欧盟作为贸易摩擦的核心国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紧密的贸易往来关系,且中国对欧美都处于净出口的贸易地位;(2)排除邻国间的地域性贸易关系,三方之间的贸易总量最大;(3)2008年gdp排名,欧、美、中分列第一、二、四位;(4)美元、欧元为世界的结算货币;而人民币估值问题则是此次贸易摩擦的争论核心。
综上,本文选取中国、美国、欧盟作为研究对象;并首先以中美两国作为博弈主体进行分析,继而加入欧盟讨论更为复杂的决策过程。
(二)中美作为决策主体的博弈过程
1.中美对贸易摩擦的关注焦点
美方认为造成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为:(1)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带来的巨大成本优势;(2)中国政府为本国企业提供的大量显性或隐形补贴:包括各种收入税的减免、企业从国有银行获得的低利率贷款、企业债务的减免等,违背了wto原则;(3)核心原因是人民币币值低估。美方指出人民币币值低估范围介于15%-40%,虽然中国2005年7月采取措施使人民币升值2.1%,但人民币仍远远低于其应有价值。美方指出美中贸易失衡不仅仅是贸易问题,而是关系到美方长期的经济政治安全问题。
中方学者则认为美国各经济、政治利益集团的角逐推动了中美贸易摩擦的升温,也有观点认为美国在格林斯潘时期施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以及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导致了国际贸易失衡的局面。
虽然中美双方就贸易摩擦的产生解释不同,但所采用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种:(1)“出口策略”:国内低利率贷款,对特定行业补贴,出口退税等贸易保护政策;(2)“进口策略”:反倾销、反补贴与特保等特定调查,对特定进口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等贸易保护政策;(3)“第三方诉求”:向wto提出诉求,希望对出现贸易保护的经济体做出干预;(4)“人民币汇率政策”:我国采取的“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是此次贸易保护所讨论的核心。以上四点中的前三项为中美双方均可采用并已经采用,可归结为“常规对策”;对于只有中方能够主动施行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可归为“非常规对策”,我们对此分别进行博弈分析。
2.“常规对策”下的贸易博弈
以单次博弈模型来解释两国之间形成贸易保护的研究很多,黄晓凤(2006)指出在两国之间不存在激励相容机制的情况下,两国博弈的纳什均衡必然与博弈论中“囚徒困境”的结果完全一致。中美双方最终选择的结果必然是贸易保护政策。
中美双方长期的贸易往来显然不是单次的博弈过程。有研究指出,中美双方都意识到长期合作可以克服谋取短期利益的动机,故为了获得长期利益,双方在博弈开始都会树立合作的形象。当博弈无限重复进行时,两国中的一国(以中国为例),可以采取“激励相
转贴于
容”机制对博弈进行干预。博弈的结果是,只要中美双方有足够的耐性,{自由贸易,自由贸易}将是无限次囚徒困境重复博弈的均衡解,为帕累托最优解。wto作为这样一种“激励相容”机制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中美双方向“自由贸易”的选择偏移。
但是,即便中美双方存在长期往来的贸易关系,但是其却不满足“激励相容”机制所要求的长期合作条件。(1)由于双方政府有限任期的限制,且不同内阁所施行的政策有显著差别,政策的一致性与有效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长期的贸易合作被割裂为独立的贸易阶段。此时,我们难以判断合作的始端,继而将无限次的博弈转变成为有限次的博弈,“激励相容”机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条件。(2)wto作为凌驾于主权国家的国际监管机构,受以下两方面的限制,其所建立的“激励相容”机制的可靠性有限。首先,wto的《保障措施协定》允许其成员在某些情况下使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在现实的囤际贸易运行中,某些贸易保护就具有了合法的外衣和可操作性。其次wto争端解决机制程序漫长,步骤繁多,这既增加了报复的时间成本,又降低了报复行为的主动性,从而不利于可信性的提高,也就难以限制主权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
此外,我们还需看到,外在条件的变化将显著改变博弈双方的选择,从而使原有的“激励相容”机制失效。在经济形势良好的情况下中美政府倾向于遵守“激励相容”机制,形成合作的局面;而在经济形势不好的背景下,更倾向于选择贸易保护政策,走向“囚徒困境”。eichengreen,irwin(2009)近期研究表明经济衰退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便证明了外在条件的改变也将改变博弈的结果。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国际经济形势极为恶劣的背景下,当中美双方均只采用“常规对策”进行博弈时,结果倾向双边贸易保护的“囚徒困境”。
3.“非常规政策”下的政策选择
人民币币值低估是美欧认为中国所施行的最明显且最具影响力的贸易保护政策。krugman(2009)指出以严重低估的价值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是导致全球贸易失衡的重要原因。欧洲央行也在零九年第三季度的报告中针对人民币估值问题进行了讨论。
人民币如何升值的问题又分为两种观点:(1)对人民币进行一次性升值;(2)对人民币进行缓慢的爬行升值。2005年在国际经济运行良好的大背景下,我国尝试使人民币进入了缓慢升值的通道。但效果是人民币的升值并没有减缓出口的速度,反而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加快了“热钱”的流入,投机性资金的大量涌人造成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泡沫”。
汇率机制在我国仍作为一个政策工具,而不是一个由市场决定的价格变量,可以视为政府博弈选择中的重要一环。笔者选择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5%作为讨论对象,探讨这样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政策将如何影响博弈过程。
(1)中国政府的政策预期
短期之内,人民币升值政策将给我国东南沿海以出口为主要业务的大量中小企业带来严重打击。升值意味着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在很多企业边际利润率已接近于零的情况下,该政策无疑将导致占我国经济总量6成以上的中小企业的大量倒闭,同时带来大量失业人口,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其次,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净出口,其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就业等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自2002年开始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有明显增长趋势。2007年,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1.5%,拉动经济增长2.5个百分点。当2009年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盈余同比下降30%的时候,政府为了实现“十一五”规划中所指定的年均gdp7.5%的增长目标,不得不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弥补在国际外需萎缩背景下的出口减少量,以维持既定的经济增长计划。再次,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中有超过70%为美元资产,人民币的升值将使美元对人民币、美元对国际大宗商品贬值预期增加,使我国外汇储备资产大量缩水,造成损失。
不可否认的是,人民币升值政策在短期内也有其有利的方面。我国政府在国际层面所受的舆论压力将大大减弱;中国的消费者因人民币的升值而变得更加富有;国内以进口原材料为主的企业也将受惠于人民币升值的政策。
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的政策无疑是重塑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一环。但该政策是否能够建构新的国家间政经合作模型,带来稳定的经济增长,同样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以中国汇率调整作为新的国际合作的契机是“不可置信”的政策基础。pettis(2009)指出,由于中国、欧洲和美国对全球危机根源的理解有着截然不同的概念框架,各国首脑面临着不同国内政治困境,全面协调的解决方案无法实现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结局。也有观点认为,由于人民币升值给我国中小企业造成的打击,是为一种“创造性的毁灭”过程,从长期来看有可能成为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开端。feldstein(2009)认为,中国如果允许人民币升值,将有利于把需求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并防止通胀。人民币升值既能够缓解中国国内的失衡情况,也有助于减轻全球失衡。
我们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如果实施该政策,将在长期给中国政府带来巨大的信用风险。中国在国际层面“就范合作”的政治姿态,将为未来国际政治经济再次出现危机时埋下中国政府“妥协”的伏笔。如果国际收支平衡没有得到改善,那么中国将承担着再次调整汇率的压力。正如我们在2005年选择了人民币爬行升值后盯住美元的策略,现在同样受到来自西方的谴责。如果中国政府在受到国际压力的情况下便会施行人民币升值为代表的“国际合作”策略的预期一旦形成,那么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将大大削弱;在国内层面,政府也会形成以牺牲本国利益来为他国政府决策的失误买单的形象。
综上,本文通过三个维度来刻画人民币一次性升值的我国政府的预期。政府的预期包括但不仅限于表中所列的情况。
(2)我国政府的目标函数及政策选择
我国的政治体制可以概括为“依存市场的集权主义或国家主义”,其决定了政府在经济政策决策过程中的特点——政府所认定的国家利益和集体目标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并使其服从于总量平衡、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整等国民经济管理的传统思想。
实证研究表明,促进和发展战略产业的“国家利益模型”最能反映中国贸易保护结构的政治经济决定因素,而“利益影响模型”的效果是“边际性”的,维护社会公平、减少调整成本和收入再分配的“公共利益模型”并不适用于中国的现实情况。从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来看,比较优势大、对产业需求关联强、劳动密集型、创造利润和税收多、国有企业作用小、反对势力薄弱的行业越能够获得更高的保护率。
综上,我国以保持经济增长率的政策日标,以中小企业的发展来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这些都限定了政府不可能采取人民币一次性大幅度升值的贸易保
转贴于
护解决政策。决策者在可预见的短期诸多确定风险因素与长期不确定的好处的选择中,显然倾向于保持稳定、保守的汇率政策,以满足政府的既定政治经济目标。同时,政府也甘愿在国际层面承受舆论压力,而在国内获得更多的支持。
(三)中国、美国、欧盟三个主体的博弈过程
以上的分析基本适用于中美欧三方中任意两方的贸易决策博弈过程。当我们将三者共同作为研究对象时,情况则变得更为复杂。本文只分析在此框架下对我国汇率政策的影响。
当欧盟加人中美博弈的过程后,将从两个方面改变我国政府制定汇率政策的决策函数:(1)美元兑欧元的贬值预期。美国政府为了改善其国际收支状况,增加本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采取了对欧元贬值的外汇政策以增大对欧洲地区的出口,缓解本国的高失业率、低出口的困境。这种可预见的美元对欧元的贬值等同于人民币对欧元同时贬值,我国对欧洲的出口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享受来自美元贬值的正外部性。这也解释了作为中美汇率机制的最大受害者的欧盟,同时谴责中美双方在国际贸易保护中“共谋”的现象。(2)部分转嫁国际舆论压力。我国并非主动采取行动对欧元贬值。且当美元反弹,人民币也会走上对欧元的升值通道。在国际政经合作谈判中,政府有可能将关键决策者的角色转移给美国,把矛盾转嫁给欧美双方,从而减少自身的舆论压力。
综上,当我们将博弈参与主体涵盖中美欧三方或更多时,我国更倾向于采用既有的盯住美元的稳定汇率政策。
四、结 论
篇5
[关键词] 服务贸易 竞争力 对策
一、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1.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目前国际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通讯服务、计算机软件服务等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方面,而我国在这些领域起步较晚,尚处于萌芽或较不发达阶段,尚未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站稳脚跟。我国服务贸易的输出,主要集中在劳务工程承包、远洋运输、旅游等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越的部门,而在大量专业服务和高技术领域,则处于净进口的状态。
2.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滞后。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管理方面仍有许多缺陷。中央和地方在服务业国际贸易存在政策和规章存在差异性,缺乏统一的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协调管理部门。服务贸易发展政策缺乏透明度,各有关职能部门在服务贸易方面上实行多头管理,容易造成责任不明确、交叉和条块分割、经营秩序混乱以及行业垄断。
3.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缺乏。服务贸易本身就是一种智力密集型产业,服务行业大多都是通过人的智力完成服务的过程, 有的行业还需要专门的科学技术和专有知识。在服务贸易领域里,近年来就业人数增长迅速,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人员所占比例极低。在我国熟悉服务贸易的研究人员、工商企业家、金融家、会计师、审计师、律师和工程承包商等大量缺乏。
4.服务贸易立法不健全,服务贸易立法严重滞后。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立法有较大改观,现已颁布了一批涉及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如《海商法》、《保险法》、《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广告法》、《建筑法》和《律师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构建真正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国际通行规则需要的统一开放、有序竞争、规范管理的服务贸易体制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同服务贸易广泛的内涵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二、增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1.调整服务贸易内部结构,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有关部门和企业应从我国经济和服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服务业内部结构进行合理调整。
(1)对交通运输、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医疗等传统服务业,要用现代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提高这些服务行业的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2)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电信、咨询以及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使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向着合理化方向发展。(3)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提高服务业的研究投入,同时促进科技成果在服务业中的推广与应用。在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的基础上,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在知识资源的形成、积累、创新中形成自己的知识比较优势,提高服务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提升和优化服务业结构。国家要从各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出发,鼓励、引导不同地区依据自身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确立不同的发展重点。中心城市要按照城市功能定位的要求,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知识密集型产业,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使之成为我国服务产品主要输出地区。有条件的要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交通、商贸、旅游等特定优势的中小城市,要进一步突出特点、强化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其他地区和农村,要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服务行业。
3.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要迅速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确定服务业进出口政策的归口管理和综合协调部门、管理范畴和管理机构与组织。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都相对滞后,应充分发挥政府在服务贸易的管理优势以带动整个服务业的发展,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顺应国内产业调整和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在优势服务项目上充分利用国际规则,制定服务业出口市场战略和服务业出口部门战略;二是顺应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趋势,放松对服务业的管制,引入竞争,鼓励创新。三是采取有效的服务贸易政策,确立服务业公平竞争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四是充分利用和改造原有服务企业,发挥其竞争优势,积极参与服务贸易市场竞争。
4.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出口,以此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当前应重点和扶持一下几个行业:一是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如商贸、运输、金融、保险、旅游、房地产等;二是发展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新兴行业,如咨询、信息、中介等各类专业服务;三是发展农村服务业,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专业化服务;四是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的行业,如教育事业、公共服务等。
5.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从本质上讲,人力资本与服务业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今后我们在充分发挥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应多渠道、多层次培养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能够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精通国际金融、国际运输、国际商法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加快发展技术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产业,使服务业发展真正建立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之上,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本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绿色贸易是指这样一种贸易形式:贸易中为了防止贸易活动破坏人们的生存环境以及身体健康从而采取的可持续发展的贸易形式。绿色贸易需要实现贸易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观念是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长远利益。基本准则: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绿色贸易应包括一下几个要素:
第一,绿色原料和清洁生产。企业在所要生产的商品与生产是要使用的技术时,要尽可能的尽量减少环境污染,鼓励发展清洁生产;
第二,绿色消费和废弃物处理。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利用完以后,要尽量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第三,绿色包装和绿色设计。在对产品进行包装时必须努力减少完成商品包装后残留的废弃物,力争对环境的污染达到最小。
第四,绿色服务。服务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污染。
二、低碳经济下我国构建绿色贸易体系的政策转型
(一)我国构建绿色贸易体系的必要性
能源、气候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焦点问题。世界各国正在逐步进入低碳经济时代,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国际贸易的影响变大。改革开放30年的速发高速发展之后,我国开始采取措施推行产业升级、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行降低能源消耗、发展绿色GDP等政策。绿色贸易思想,将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对外贸易的主基调。因此,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由高碳型向低碳型转变,已经成为我国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二)我国构建绿色贸易政策转型的措施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片面的环境保护观点和贸易保护观点的立场都站不住脚了,绿色贸易措施的解释逐渐趋于中性。综合有关各方的观点,笔者坚持“中庸”的立场。认为,绿色贸易措施是指采取的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生态和谐的各项政策措施国际贸易的目的是生态和谐具有限制作用。绿色贸易措施是各国根据其具体情况而采取的具体政策手段,根据绿色贸易措施的性质,可分为三类:其一是为环境目的所采取的直接管理措施,如环境标准、卫生检验检疫措施等;其二是自愿的与产品相关的环境措施,如环境标志、环境管理体系(15014000)、绿色包装等;其三是类似于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经济性的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影响到生产销售和消费这三大环节而且对对外贸易产生了直接性的影响。在“低碳经济”大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想要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就必须先解决现有问题,构建绿色贸易体系。具体战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1.加大循环经济的发展力度、积极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务实发展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是经济与资源消耗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系统,也是我国企业出口增长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的主要方向,应鼓励企业积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产品附加价值。
2.以技术创新推进低碳贸易的发展
我国如果想要在国际市场上获取领先地位就必须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开发新型低碳产品。为此,我国政府可以与山东各高校联合成立山东低碳经济技术研究中心。大力发展节能技术、低碳和零碳能源新技术等。这些都是发展低碳贸易的基础。
3.积极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应对新型低碳贸易壁垒
2009年世界银行对外公布了全球碳市场的市场价值高达1440亿美元,考虑到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低碳市场的潜力非常大。但是要与国际接轨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碳交易涉及政策、交易平台、政府和企业各个方面的利益,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国内目前虽然已经建立了10多个环境类交易机构,但还没有真正进行碳排放交易。但是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先搞试点还是很有必要的,在火电、化工、炼油厂等企业试点,强制企业因过渡排放污染物承担责任。
4.建立低碳金融体系
低碳金融体系的建立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保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研究:第一,加大“低碳信贷”的支持力度。第二,扩大“低碳”外贸企业的投资规模。第三,我国政府应努力为减少碳排放和低碳技术开发的出口企业提供资本支持。
5.着重开发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和服务密集型的产业,优化传统产业,促进服务贸易尽快由高碳模式渡到低碳模式
综合考虑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国际市场需求前景、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潜力以及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等多种因素,应大力推进三大新兴服务业的快速成长,包括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稳固提升两个生活服务业,即居民服务业和餐饮旅馆业。
6.完善预警防御机制,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各种摩擦、冲突
我们也应该关注新的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政策的主要贸易伙伴,调整和变革措施,及时收集新型低碳型贸易保护案例,加强预警信息和出口风险的。提高贸易摩擦应对能力。
7.优化出口贸易产业结构,促进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开发新型贸易市场
篇7
关键词:国际易 标准竞争 策略
一、国际易领域中的标准约束日趋加强
国际易领域中约束标准的不断加强既是国际化生产条件下保证互换性的需要,也是推进安全消费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同时,在标准化下存在巨大的经济利益,促使各国加强了对易保护的追逐,对易主导的权的争夺也在不断加剧。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加速了易领域标准化进程。从其工作的演变发展历程上看,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覆盖氛围扩展,涉及领域广泛
为了保障产品设计的内在需要能够得到满足所以标准在开始时将约束的重点放在了成品生产过程上。目前,标准约束已经逐渐向多方面多领域发展,例如绿色消费、市场秩序、国家安全、知识产权等。而且作为易政策的新工具之一,标准逐渐成为国际易领域的竞争焦点,这些因素都导致易纷争越演越烈。
2、升级步伐加快,约束程度趋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成果也被不断应用于广泛领域,这样也让生产与易领域在新概念、新工艺的环境下得到了横向和纵向发展,标准总量不断加大,内容不断更新,指标更加细分,加速了国际易的标准约束,不断走向复杂化与严格化。
二、国际易领域中标准竞争的基本格局
1、标准制定方面的竞争: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之间的决策
(1)跨国公司的之间的标准竞争。长久以来,跨国公司一直是科学技术领域的领头羊,是科学技术革新的开拓者。他们有走在世界前端的设计团队,有雄厚的资金作支持,因此大部分新技术成果都在跨国公司中诞生,而新产品的标准也随之出台,所以在全球产品标准制定的竞争上,着重是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在如今全球化生产的的大背景下,更促进了跨国公司在产品链中的经济控制能力,加强了他们在国际上的核心和垄断地位。因此跨国公司之间不断争夺全球标准和易主导权,都希望国际易领域中的标准更有利于自己,而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只是跟着跨国公司参与到标准的竞争中来。
(2)发达国家的之间的竞争。高度发达国家在信息化进程上的优势也掌握着世界大多数的科技成果,在技术被标上产品标准的标签时,高度发达国家自然成为了很多全球标准的的制定者行列。
2、标准推广过程中的竞争:发达国家标准施行者与发展中国家标准采纳者之间的对话
虽然在标准利益的竞争下,双方都对标准的制定抱着对自己有利的期望,但是由于发达国家与跨国公司都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产品制定标准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他们在标准制定方面有先进的运作理念、有完备的系统等保证标准制定中低成本、高回报形式。最后出来的标准就变成他们的“标准制定”。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技术支持,经验不足等原因,被迫跟随“标准”。我们要认识到,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着对标准的竞争,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他们往往以“合谋”的方式共同制定标准,共同发展的同时也相互制约着。
三、应对国际易领域标准约束与标准竞争的策略
1、增强标准竞争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下,国际易模式、市场规则和人们的消费观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标准不仅是现代企业进行生产销售的重要准则,更是掌握当代竞争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充分的看到现代竞争焦点的变化,关注全球标准竞争格局的演变,将标准化战略作为我国对外易竞争的核心,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
2、重视标准的引进与研究
根据我国当前的发展模式,“标准追随”仍是我国目前重要的标准化战略之一。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可以有选择性的引用国际标准,推动与国际接轨的易进程。而且,深入分析国外标准能更好的把握我国国际标准化趋势,学习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与构造方法,为我国的标准化战略提高发展方向与依据。
3、广泛参与标准化工作的合作交流
为了进一步提升国际标准和拓展标准用规模,发达国家在信息、网络等积极平台开启了国际合作与交流,比如在2003年的中美技术标准研讨会和2008的5月的中韩标准信息交流会等,我们可以在现在的标准之下,利用自身掌握的的技术与特色产业优势,加大和各国之间的合作。对标准进行制定,紧随全球化标准化的步伐。
4、提高标准磋商和谈判能力
我国虽然是一个制造大国,但是在国际上易上的标准制定方面仍然很薄弱。所以,我们还要继续加强对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管理,积极发挥成员国的作用,关注发达国家的标准化动态,积极参加各种标准化的定制活动,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加强我国与发达国际之间对易标准制定的谈判战略,缓解我国在国际易领域中遇到的困难,为我国出口易提高有利的环境。
5、加强自主研发和标准设计、推广
科学技术是体现一个国家的标准竞争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是标准构成的核心。我国想要提高在国际易领域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对自主科技的研究与发展,着力推进我国大型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结合各种创新优势,逐步扩大我国技术研发规模,及时为成果制定相应的标准与法律法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施等,并积极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推荐。
参考文献:
篇8
一、我国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指数
近几年,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态势良好,年均增长约11%左右,服务贸易在全球国际贸易中的份额也有所提高。与此同时,我国服务贸易也发展迅速,从1990年的进出口额98亿美元,到2010年的3624亿美元,其间增加了37倍左右。2007年运输进出口总额一举超过旅游,成为最大的服务贸易项目,收支规模合计746亿美元,占整个服务贸易收支规模的29.7%。
但是,尽管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由于服务贸易进口大于出口,贸易逆差一直存在。到2009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逆差已经达到295亿美元。相对于货物贸易来说,我国依然是服务贸易小国,且出口层次低,结构不合理。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行业所占比重过大,2008年,二者合计占进出口总额的50%。
到了2010年,形势开始有所转变,服务贸易逆差出现缩减。在进出口总体规模扩大的基础上,中国服务进出口大幅增长,进出口总额比2009年同期增长26.4%。同时期中国服务出口额为1702亿美元,同比增长32.3%。出口的大幅增长主要源于运输、其他商业服务和建筑服务等出口额的明显回升。中国服务进口1922亿美元,增幅为22%。服务出口的大幅回升使贸易逆差额减少。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为220亿美元,比2009年同期减少75亿美元。主要逆差行业为运输、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旅游四个行业,逆差额分别为290.5亿美元、140.3亿美元、122.1亿美元、90.7亿美元。
表1提供了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也叫TC指数的估算。该指数是对一国某产业的进出口差额与总额进行比较,即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十进口)。如果TC指数大于零,说明该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若TC指数小于零,则该产业不具备国际竞争力。我国服务贸易从1995年之后便一直是逆差,TC指数也均小于零,从2001年到2005年一直在-0.05以上,到2009年突然达到-0.1,2010年之后才开始有所缓和。表1显示出我国服务贸易虽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竞争力较低,暂时没有比较优势。这与我国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入世后服务业对外放开,国内对服务业需求旺盛有关。
二、我国服务贸易的行业竞争力指数
表2提供了我国服务贸易分行业的竞争力指数,国际旅游业在2009年首次出现了负竞争力指数并在2010年继续扩大,说明我国的国际旅游业受到金融危机的较大冲击,需要进一步调整。计算机信息贸易在2003年之后始终拥有正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而且逐年增大,说明我国的计算机信息业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成为发展服务贸易的重点。专利特许费用在我国的服务贸易中始终处于弱势,贸易竞争力水平在服务贸易各行业中一直处于最后一名,由于该行业在科技时代的重要性,其竞争力水平有待加强。在2000年到2010年期间,另一个有着较大变化的就是国际咨询行业,该行业的竞争力指数在2006至2007年间由负转正,之后逐年增加,说明该行业的竞争力有所加强。其它各行业在此期间的竞争力水平变化不大,大部分都还处于竞争弱势,所以从结构上看,我国的服务贸易各行业都需要得到支持和强化。具体的分行业特点总结如下:
其一,旅游出现逆差。 旅游曾长期是中国服务进出口的顺差大项,但继2009年首次出现逆差后,一直未能扭转逆差局面。2010年,中国旅游出口458.1亿美元,进口548.8亿美元,逆差高达90.7亿美元。
其二,运输、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逆差继续扩大。运输服务贸易是中国最大的服务贸易逆差行业。2010年,中国运输服务出口342.1亿美元;进口632.6亿美元,逆差290.5亿美元,同比扩大26%。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出口8.3亿美元,进口130.4亿美元,逆差122亿美元。
其三,金融服务贸易逆差大幅度减小,但保险服务逆差仍然严重。2010年,中国金融服务出口13.3亿美元,同比增长204%;进口13.9亿美元,同比增长91%;贸易差额减小为0.6亿美元。保险服务出口17.3亿美元,进口157.5亿美元,逆差高达140.3亿美元,为中国第二大服务贸易逆差行业。
其四,建筑服务顺差显著。2010年,中国建筑服务出口144.9亿美元,增长迅速,比上年增长53.2%;进口50.7亿美元,同比减小13.6%;顺差大幅度提升,达94.2亿美元,是中国第二大服务贸易顺差行业。
其五,计算机和咨询信息服务贸易加速增长,继续保持顺差。2010年,中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92.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1%;进口29.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微幅下降8.3%;顺差62.9亿美元。咨询出口227.7亿美元,进口150.9亿美元,顺差76.8亿美元,为中国第三大服务贸易顺差行业。
三、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低
从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水平较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特性或行业性比较优势。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相比较,我国差距明显。美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一直呈现强劲增长势头,从2006年的0.125增强到2009年的0.178,增加了42.4%。到2010年美国服务贸易总额8728.84亿美元,遥遥领先第二名德国。其中,美国服务出口5149.70亿美元,服务进口3579.14亿美元,顺差达到1570.56亿美元。与之相比,我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却一直是负值。
篇9
一、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主要特征
1.贸易规模特征: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较大。近年来,北京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进口都取得了较快的增长。2003―2008年,出口额从39.72亿美元增长到194.71亿美元,年均增长达到40.77%。进口额则从115.98亿美元增长至249.07亿美元,年均增长达到16.92%。高新技术产品已经成为北京主要的出口产品,近三年,占北京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5%左右,但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占北京进口总额的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06年的17.7%下降到2008年的11.6%。
2.贸易差额特征:贸易逆差较明显。近年来,北京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一直远远高于出口额,这使得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一直为较大的逆差。这与全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一直呈现顺差且顺差额快速增长的趋势不一致。从全国来看,2004年顺差额仅为40.2亿美元,2008年已达到737亿美元;而北京逆差幅度虽然有一定的缩减趋势,但2008年仍存在54.4亿美元的贸易逆差,比2006年减少了19.4亿美元。
3.贸易增速特征:增长速度大幅降低。北京市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且出口增速显著大于进口。但是,2005年后,增长速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出口增长率从2005年的67.4%直线下降至2007年的23.1%,2008年则更是低至13.9%。进口增长率则从2005年的27.1%下降至2008年的12.2%,且出现一定的波动。这说明不论是北京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还是进口增长速度都逐渐趋缓。
4.商品结构特征: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居绝对主导地位。高新技术9个领域中产品出口规模与增速发展不均衡。其中,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包括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电子技术)是北京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主要领域,二者合计出口占到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90%左右。特别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2006―2008年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79.73%、81.36%和78.44%。其次为航空航天技术产品和生命科学技术产品。其他领域产品出口份额较小。生命科学技术产品出口所占份额有一定的增长,从2006年的2.85%增长至2008年的3.95%,而航天航空技术产品出口份额则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7.26%逐渐下降至2008年的3.09%。
5.贸易主体结构特征:外资企业占主要份额。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企业主体类型来看,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在北京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中合资企业出口额约占出口总额的76.2%,独资企业出口占17.7%。且外资主要集中在电子、微电子、通信等行业。相比之下,内资企业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额规模较小。近年来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而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等其他类型企业的出口所占份额虽小但增长速度较快。2000年私营企业出口额几乎为零,到2004年已迅速攀升至115.30百万美元。
6.贸易方式特征: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北京高技术产品出口中,绝大多数是以加工贸易的方式进行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85%以上。这说明北京目前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仍是加工性质的,即进口零部件,特别是关键或核心部件,加工组装后再面向欧盟和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出口,利用的仍是国内相对便宜的劳动力。
二、原因分析
北京市出台的一系列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政策推动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从整体上出现了实质的、有效的提升。但北京高新技术产业距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对外贸易仍存在较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仍较弱。一地区R&D人员全时当量、科技活动人员数以及专利申请数等指标能够反映该地区所拥有的科技资源比较优势。2007年北京R&D人员全时当量为204668人年,占全国的23.9%,科技活动人员45.01万,占全国总数的近10%,受理发明专利数31680,占全国的87.8%。可以看出北京所拥有的科技资源优势明显。R&D/GDP值能够反映一地区R&D强度,2006年、2007年北京R&D/GNP为5.51%和5.64%,而同期全国的这一数值为0.77%和0.85%,2003年美国R&D/GDP的值为2.6,日本为3.15,北京的R&D强度远远高于全国水平,甚至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北京虽然拥有很高的科技资源优势,但其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却较弱。通常可以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on Index)即TC指数来衡量某行业国际竞争力,即某行业的贸易差额与该行业贸易总额的比值。TC指数取值范围为(-1,1)。当TC>0时,说明i国(地区)第j种商品比较优势大,且越接近1,国际竞争力越强;当TC
其次,外资高技术企业对技术进步的贡献有限,且限制了国内企业的技术提升。北京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主体为外资企业,且主要采取加工贸易方式。这种大规模进口核心部件和资本品,再大规模出口最终产品的贸易方式,会限制国内企业对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使国内企业被锁定在微笑曲线利润最低的阶段,可能造成产业自主开发能力萎缩或被排斥,技术依赖倾向增强。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的大多仍是高技术产品生产中附加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生产环节,而将附加值高的设计、研发、营销等环节留在发达国家内部,因此,我国所获得的利益相对较少。而且,外资企业的配套主要是在外资企业间进行,人员流动也主要发生在外资企业之间,产业关联和技术外溢效应有很大的局限性。据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的统计研究,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输出技术流向呈现“一九”格局,近九成流向国外公司总部。2001―2006年,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中,流向国外技术合同成交额90.05亿元,占总数的88.32%;流向国内技术合同成交额11.91亿元,仅占总数的11.68%;而且这些有限的技术转移也都是成熟性技术,而不是最先进技术的转移。
再次,缺乏自主品牌与国际营销渠道。目前,北京许多高技术企业仍停留在承接白牌、贴牌、定牌(OEM)业务上,绝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加工贸易方式使得企业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及自主营销渠道。外资企业通常将营销环节牢牢掌握在手中,造成国内企业产品销售严重依赖外商,只能赚取少量的加工费,利润与发展空间有限。部分内资企业虽然开始出口自主品牌产品,但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品牌附加值偏低,出口效益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最后,中小科技型企业对外贸易面临融资难等问题,限制了其发展速度。截止2008年5月底北京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共计22563家,其中绝大多数为中小型的高技术企业。企业规模决定了这些中小企业很难通过直接融资(发行股票、债券)解决资金问题,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自有资金以及借助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的间接融资。数据显示:北京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经费筹集额中企业资金约占95%,从金融机构的贷款占约1%,而从全国来看,这一比例分别为85%和8%左右,说明北京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没有从金融机构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开发利用金融资源的能力滞后。此外,由于我国担保制度刚刚起步,担保机构少、担保基金小,政府担保或商业担保均无法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需求。以上因素造成了北京中小科技企业缺乏进一步扩大规模、发展国际业务的资金。1999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正式启动。北京市也实行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制度。但是,由于北京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众多,导致均摊到每家企业的技术创新基金资金量非常有限。1999-2007年,北京累计有1304家中小科技型企业获得了基金支持,累计金额87549万元,居全国首位。但仅以2006年为例,平均每个企业获得的资金只有3.2万元,远低于全国水平14.68万以及上海的25.66万3,这说明北京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实际获取政府支持时处于明显劣势。
三、促进北京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1.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科技实力。高新技术企业竞争的根本点在于技术优势,不具有核心技术、先进技术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是没有竞争力的。因此,首先,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迅速成长创造适宜的土壤。包括对新办高新技术企业实行税收、财政优惠,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技术开发,按企业当年销售额的百分比提取技术开发费用,提高研发投入与产出效率;其次,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密切跟踪行业技术发展前沿,大胆进行技术创新,确立一批主导项目,特别是加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国际市场上形成自身的技术特色和竞争优势。此外,鼓励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同时,注意引进高水平科技与管理人员,使企业员工的总体知识和技能水平满足高新技术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再次,由于高新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快,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果产品的升级换代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产品的优势就会丧失,最终会被市场淘汰。因此,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必须密切关注国际市场情况,及时收集相关信息,不断对产品进行改进、升级和调整,及时提供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尤为重要的是将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创新相结合。与国外一些企业相比,国内企业的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还存在严重脱节。2002年,我国的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投入之比仅为1∶0.08。企业的技术进步不能单纯依赖技术的引进,更应注重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从而实现“落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良性循环,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使之转化为自主的知识资产,建立自主开发平台,真正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
2.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与出口产品结构。产品结构调整要以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为核心,围绕某一产业培育产业群,在实行梯度发展的同时,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核心,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一方面,重点发展和扶持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这样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技术行业,加大研发投入,使其成为带动整个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领头军;另一方面,也要逐步调整北京高新技术产业过于集中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状况,引导投资向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生命科学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发展,积极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分散出口竞争,打造出北京特有的优势产业。如推动新一代通信产品、新型显示器、集成电路、程控交换机等产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出台促进医药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建设医药出口基地,重点支持中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出口;鼓励企业发展软件外包业务等等。
篇10
关键词:贸易政策;造船企业;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2.9 F5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6)05-0037-04
作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先导,造船业已经历了130多年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后,根据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造船一定要出口”的指示精神,经过20年的努力,造船业已构成了我国重要的出口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中国造船产量逐年攀升,2005年超过1 000万载重吨,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上升到17%左右,连续11年居日本、韩国后排名世界第三位,并确立了在2015年建设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目标。
在企业国际竞争过程中,一国的产业贸易政策对特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当今世界造船业中,韩、日两国共占据了约70%份额,中国造船虽稳居第三位,但与日、韩造船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历史经验表明,在造船企业国际竞争中,保护国内造船市场对于该国造船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从目前看,我国造船企业在出口量增加的同时,大量国内市场却仍然为国外造船企业占据,即“国轮外造”、“外轮国造”还没有从根本解决。这种现象导因于我国造船产业贸易政策上的一些不利因素。
一、船价补贴政策的国际比较
1.船价补贴的含义与形式
船价补贴是由政府(或在政府安排下)根据船舶产品的成交价格,按一定比例向造船企业提供的一种财政(或准财政)转移支付。其作用形式有两种:
(1)由政府对造船企业直接提供财政转移支付。这种形式的船价补贴的作用机制是:当不存在船价补贴时,造船企业以价格P来承接订单,并以成本C来从事产品的设计制造,企业利润空间或者说是企业的价格竞争力空间为RO=P―C;当政府根据价格P的一定比例向企业提供价格补贴aP(0
(2)在政府安排下,由船用设备配套企业向造船企业提供低于正常价格的造船配套产品,从而使造船总成本得到降低。这种形式的船价补贴的作用机制是:当不存在船价补贴时,造船企业以价格P来承接造船订单,以成本C(假定成本C全部由材料设备费用构成)来从事产品的设计生产,企业的价格竞争力的空间是RO=P―C;但在政府的安排下,船用设备配套企业以低于正常价格的价格向造船企业提供配套产品,从而使造船企业的成本下降到mC(0
不言而喻,船价补贴主要从产品价格和成本的角度对企业竞争力水平发生直接的影响作用。价格补贴越高,企业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就越强。尽管由于造船市场需求的不稳定增长和在全球范围内的造船产能过剩,在造船企业国际竞争中由政府提供的船价补贴是许多造船国家通行做法,但是船价补贴终究是一种政府财政或准财政支出,因而导致通过船价补贴来增强本国造船企业竞争力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2.主要造船国家船价补贴政策现状
目前,日本、韩国、中国都没有从造船价格上对本国造船企业给予直接补贴。对造船企业给予船价补贴的主要是造船成本相对高昂的欧洲国家。
在欧洲,船价补贴措施由来已久。随着韩国等一些新兴造船国家崛起,欧洲船厂面临日渐增大的竞争压力,为帮助船厂争夺出口船订单,欧洲各造船国规定可向本国船厂提供船价补贴,并制定了统一的船价补贴的上限标准,最高幅度曾达到船价的20%,见表1。
二、造船税收政策的国际比较
税收政策主要包括国内税和关税两种。在国内税中对企业国际竞争发生影响的主要涉及到产品价格构成的税种,在多数国家里这一税种主要是以增值税为主的流转税。由于全球造船企业生产能力过剩,目前世界上多数造船国家在努力通过关税为国外产品进口设置贸易壁垒的同时,还普遍对国内造船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以不含税的价格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构成了造船企业国际竞争中各国税收政策的一般原则。
1.关税
(1)关税对造船企业国际竞争的作用形式。关税主要从两个方面对造船企业国际竞争发生影响:一是通过设置关税壁垒阻碍别国船舶产品对本国的进口;二是通过关税壁垒作用阻碍别国船用设备产品对本国的进口,其目的是以此促进本国船用设备产业的发展。
(2)主要造船国家关税状况。首先,对船舶产品的关税。为了保护和促进本国造船企业发展,历史上多数国家都曾对船舶进口征收一定的关税。日本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从国外订购的新船,征收船价15%的关税,直到1975年日本才完全取消了对进口船的关税;西班牙政府对进口新船实行更加严格的限制,政府原则上反对西班牙船东到国外订船,船东如要到国外订船,必须预先申请并获得政府的进口许可证,而且所有进口船舶均需缴14%关税;我国也对进口船舶征收9%左右的关税。其次,对船用设备产品的关税。由于对进口船用设备产品设置关税虽然对本国船用设备企业起到保护的作用,但是却对本国船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国际竞争力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各国对进口船用配套设备产品的关税实行了有选择使用的做法。就是说,对出口船和进口船采取区别对待的办法,对于用于出口船的进口船用设备产品实行零税率;而对不再随船出口的进口船用设备产品则按比例征收一定关税。例如,韩国为了提高本国船用设备国产化水平规定,除了经政府批准进口的造船材料设备可免缴进口税以外,其它进口配套设备一律要征收关税;日本对进口的造船材料设备一律征收关税,但如果装船出口,则全部退还。我国原则上也对用于出口船的进口船用设备免征关税,但是却要对国内远洋船征收5%-12%的关税,国内远洋船和出口船关税政策的差异,直接造成了国内航运企业在国内造船成本的上升。
2.国内税
(1)主要造船国家造船税收优惠政策。为了增强本国船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世界主要造船国家普遍对造船企业实行优惠的国内税收政策。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实行增值税制,即根据产品在生产制造过程的每一环节所增加的价值额征税,也有些国家征收营业税或制成品税,大多数造船国家对船厂免征这些税收。比利时、
丹麦、法国、意大利、荷兰、瑞典等国免征船厂增值税,英国除了免征船厂增值税外,还从船厂上缴的其它税费中退给船厂相当于船价2%的费用,作为船厂交纳各种间接税收的补贴;芬兰、德国免征船厂营业税;巴西免征制成品税;西班牙对船厂为’建造出口船而缴纳的各种间接税(总额高达船价12%左右)也大部分返还;韩国不仅全部免征增值税和物品税,而且法人税税率也很低,利润率在2.5%以下时可免交,利润率2.5%以上时为0.4%;日本不实行增值税,船厂的所得税率是:当利润率在2.5%以下时为1.3%,2.5%以上时为1.6%。
(2)我国造船税收政策的主要问题。尽管我国原则上也努力实行“以不含税的价格参与国际造船市场竞争”的政策,但是与世界多数造船国家相比,目前我国造船税收政策仍然存在税负偏重的问题。我国目前的增值税率为17%,国家实行“征多少,退多少”先征后退的操作办法。这一办法虽然名义上符合“以不含税的价格参与国际造船市场竞争”的国际一般原则,但是与发达国家免征增值税的做法相比,显然增加了企业财务费用负担。特别是,在退税环节上手续的繁琐和时间上的迟误,推动了企业财务成本的上升。
需要说明的是,我国现行的造船出口退税政策是在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之后才最终实现的。我国船舶出口退税政策的变化过程是,1994年1月一1995年6月退税率为17%;1995年7月1日一1995年12月31日退税率为14%;1996年1月1日一1998年12月31日退税率为9%。从1999年1月1日后才又恢复实行17%的出口退税率。根据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财务局统计:出口退税率由17%降为14%,使我国造船成本平均上升1.95%;出口退税率由17%降为9%,则成本上升5.2%-5.6%。
三、造船贸易融资政策的国际比较
造船业因为资金投入大、建造周期长,以及资金回笼慢等特点成为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由此,造船融资体制是否健全,融资方式的多样性和融资渠道畅通与否,成为关系企业资金链的完整性与正常运作以及行业整体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融资环境是造船企业发展软环境中的重要部分。
1.造船贸易融资的主要形式
船舶贸易中的一个国际惯例是,在造船成交时船东一般只向船厂支付总价款的一部分,余下部分随着造船进度逐渐付清。不言而喻,由于存在货币的时间价值和源于造船周期较长所带来的风险性,因此船东总是希望首付款越少越好;船厂总是希望船东能尽早地、以更大比例支付船舶价款,以便立即组织设计生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客观上在船舶贸易过程中需要有第三方给予资金融通。
所谓造船贸易融资,指的是在船舶贸易过程中由银行或其他机构为船厂或船东提供信贷资金的行为。从广义上讲,在船舶贸易中,由船东向银行申请贷款进行造船,是银行提供的买方信贷;由船厂向银行申请贷款造船,是银行提供的卖方信贷。除此而外,还有银行为了帮助船东或船厂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而向第四方提供贷款担保等衍生融资形式等。
2.主要造船国家造船出口信贷政策的特点
尽管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船舶贸易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融资成本即贷款利息却构成了承贷主体(船厂或船东)的财务费用支出。而一般商业性金融机构所要求的资金价格较高,为了促进本国船舶产品出口和造船企业发展,世界上多数造船国家政府都通过其所控制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为本国造船企业提供价格优惠的造船贸易融资服务――出口信贷。主要造船国家造船出口信贷的主要特点是:贷款额占船价的比例高、还款周期长、贷款利率低,见表2。
出口信贷在日本、韩国船舶产品的出口和造船企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近年来韩国进出口银行为支持造船业,在船舶建造合同预付金偿还担保方面所提供的金额也逐年扩大。如2001年提供了68 467亿韩元,2002年提供了78 399亿韩元,2003年提供了145 822亿韩元,增长幅度非常大。
3.我国造船出口信贷及其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金融机构(目前我国的出口信贷由中国进出口银行办理的较多)提供了大量的出口信贷支持船舶出口,但仍难以满足船厂和船东的信贷要求。与造船先进国家相比,目前仍存在支持力度不够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我国金融机构的船舶出口信贷利率水平偏高,在利率上并无特别优惠之处;在还款期限上与其他国家相比(10年以上)明显偏短,只有5―7年。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目前国内金融机构提供的船舶出口信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出口信贷,而是流动资金贷款。
(2)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提供的造船出口信贷绝大部分基本上还只局限于卖方信贷。由于受到我国利率水平相对偏高的制约,国内金融机构向国外船东提供买方信贷相对较少,从而使我国造船出口信贷结构出现不协调。国外银行对船东的信贷最高可达合同船价的90%一100%,延付期长达15年以上,且被要求的银行担保函之担保金额仅为贷款额的12%。在这种优惠条件驱使下,国内航运企业多倾向于到国外去造船。
从总体上说,尽管出口信贷对于我国船舶产品出口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与多数造船国家相比,目前我国造船出口信贷对船舶产品的支持力度还处于相对较弱的状态。船厂和船东资金来源单一、融资方案少、可选择空间狭窄。在造船融资方面,我国和日、韩存在较大差距。
四、优化造船产业贸易政策的对策建议
造船产业贸易政策比较优势不仅是造船企业国际竞争力主要构成因素之一,而且上述分析还表明,与先进造船国家相比,我国造船企业的贸易政策环境中尚有一些不利因素。为了提高我国造船企业国际竞争力,目前有必要对我国造船产业贸易政策进一步优化。
1.改革税收征收办法,对出口船真正实行国际通行的零税率政策
对出口船实行零税率,采用当前世界造船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对出口船舶免除或课以较低的关税和增值税,保证出口船以不含税的价格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2.完善出口信贷,为船舶出口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目前我国船舶出口的融资条件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其根本原因在于,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总体上还面临较大的资金约束,从而导致作为出口信贷审批和发放的金融机构资本规模相对较小,而且也无法向造船和航运企业提供真正意义的出口信贷。为了推动造船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家有必要在资金融通上对造船出口给予特殊的支持,并通过金融机构为造船和航运企业提供足额、低息、还贷期长并与国际通行做法相一致的出口信贷。
3.加大对国内远洋船贴息力度,有效保护国内造船市场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