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政策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6: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经济政策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经济政策的意义

篇1

关键词:新西兰;金融危机;经济政策;中国借鉴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新西兰(New Zealand),又译纽西兰,是太平洋西南的一个岛屿国家。新西兰两大岛屿分别为南岛与北岛,北岛与斐济及汤加相望,南岛毗邻南极洲。首都惠灵顿,最大的城市是奥克兰。鹿茸、羊肉、奶制品和粗羊毛的出口值皆为世界第一。世界银行将新西兰列为世界上最方便营商的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新西兰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功的转变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后,新西兰经济曾经一度处于增长乏力状态:出口下降,通缩加重,失业攀升,汇率下滑,财政收入减少,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新西兰政府迅速采取经济刺激措施,稳定经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成果卓著,分析新西兰在金融危机后采取的各种经济调控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新西兰经济体概述

新西兰国土面积为268680平方公里,人口447万,2013年GDP总计1922.61亿美元,人均39958美元,位列世界第29。

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由上可以得知,在2008-2009年之间,新西兰经济经历一次衰退,并且在2010年底才逐渐恢复到2007年的增长水平。其中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恢复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将分行业介绍。

三、经济政策分析以及对我国的影响

1.农业

新西兰农业发达,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新西兰是世界上羊肉、奶制品和粗羊毛的出口第一大国,同时农产品出口占其全部出口额的一半以上。新西兰还是世界上最大的鹿茸出口国,同时乳制品与肉类也是其重要的出口产品。

为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新西兰至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一系列农业改革,新西兰农业在发展初期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农业高科技技术运用有限。2,农业从业人员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正常运行。3,政府财力有限,政策选择范围窄。4,新西兰农业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是干旱,极大打击了农业从业者的信心。5,生产规模较小,劳动率低。

新西兰的农业改革历程与中国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后发现,作为现代化、市场化、一体化农业发展的路径之一,新西兰的农业发展历程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业改革提供了一些经验:第一,应该重新认识农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意义,经济的发展不管是城市及工业的发展与变革,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的贡献与促进作用也是非常显著的。第二,政府职能的改变。政府应该从一个管理者的位置上走下来,从农业市场的各个环节中抽离出来,作为一个市场稳定的促进者和平等的市场参与者,积极投身于农业的发展中去,改变用行政管理手段扭曲市场操纵价格的旧有体制和职能,从直接插手农产品市场的交易到转变为农产品贸易的促进者和农民利益代表方,参与国际贸易谈判与协调,促进贸易秩序的稳定发展。第三,新西兰的发展过程告诉我们,在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应该适时取消部分农业产品出口补贴,取消进口产品的限制,放弃其他对价格和市场的扭曲行为。第四,鉴于中国庞大的农业体量和农村人口群体,维持农村的稳定成为了一个重大的政治和经济问题,任何一项涉及农业的改革,势必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本着审慎合理的原则,切实从维护稳定的大局出发,采用渐进式改革的方式,从长远的角度去理解和推进农村和农业改革。第五,对农业的管理模式的转变对农业发展也至关重要,在满足高效发展和农产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维护农民的利益。

四、制造业及对外贸易

新西兰制造业以农林牧产品加工为主,主要有奶制品、毛毯、食品和木材加工等轻工业,产品主要供出口。除了主要产业食物加工业(肉类与乳品)与工业之外,新西兰的食物加工技术、塑料、纺织等方面的竞争力也越来越来强。新西兰经济严重依赖外贸。2012年外贸总额为932.83亿新元,其中出口额460.64亿新元、进口额472.19亿新元。主要进口石油、机电产品、汽车、电子设备、纺织品等,出口乳制品、肉类、林产品、原油、水果和鱼类等。主要贸易伙伴为澳大利亚、美国、日本和中国。

由上图分析可以得知,新西兰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收到了较大的冲击。新西兰政府采取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的经济驱动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新西兰是传统资金输入国,对外国投资实行国民待遇。携入或携出新西兰的外国货币金额并无限制,不过超过10,000新西兰元的现金的入境人员需要填报“携带现金报告表”(Border Cash Report)。新西兰国内对外币的兑换基本完全开放,在绝大部分的城市的公共场所都可以找到专门的兑换地点,同时世界上所有主要信用卡都可以在新西兰自由使用。外资广泛分布于银行、电讯、交通、房地产、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等部门。截至2012年12月,外国对新直接投资额为992.68亿新元。外资促进了新西兰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新西兰被世界银行评为“最适合投资的十个国家之一”。

现如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联系越来越频繁,中国以及成为世界上年贸易总额第二的国家。同时国内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对外投资的热情持续升温,对此,我国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积极探索与相关国家投资与贸易便利化、自由化的新途径,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和谐发展。

篇2

[关键词] 新形势技术标准国际标准

一、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家之间传统的关税壁垒正在逐步被打破,国际竞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技术性贸易措施正在成为当今各国保护本国市场普遍采取的形式。技术性贸易措施包括相关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等。WTO有关规则指出:任何国家都可以在其认为适当的程度内,以保护国家安全、保证出口产品质量、保障人类生命及健康、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为目的,采取必要的技术性措施,只要这些措施的实施不构成歧视或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世贸组织的这一规定意味着设置技术壁垒在一定程度上是合法的。

旧的关税壁垒正被更为隐蔽的也更为有效的新的技术壁垒所取代。由于发达国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在资本、技术、人才上都占有较大的优势,由发达国家所制定的技术标准,往往高于发展中国家,这就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提出严峻的考验,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要进入发达国家,其产品必须要符合发达国家的要求,这无疑给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无形的壁垒;相反,发达国家的产品可以相对不受限制的进入发展中国家。我国已经充分认识到国外技术壁垒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出口发展的最大障碍,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了我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打造中国标准。中国标准应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具有国际竞争力、对产业、贸易发展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

二、企业的国际标准竞争策略的建议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市场逐渐对外开放,国内企业要保持市场份额,进入国际市场,必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国际标准是实现国际贸易的技术基础,只有依靠国际标准,才能在全球形成规模化生产。采用国际标准是企业提高产品的市场准入机制,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1.目前我国企业的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增强,逐渐形成了一些优势产业如制造业、信息产业等,同时,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内如汽车行业、冶金行业、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等都形成了一批大型的支柱企业,然而我国企业规模结构,普遍低于合理经济规模标准,集中化程度低,以汽车产业为例:目前,国际上单个企业的最小有效经济规模,整车为40万辆~60万辆,零部件为100万件~200万件,而我国汽车生产却极为分散,目前整车厂达130余家,超过美国、西欧、日本厂家的总和,而年产车超过10万辆的却只有一汽、二汽和上海大众三家,汽车零部件厂家高达2400多家。国外汽车生产的集中度不断提高,世界十几家最大汽车公司集中了全世界汽车产量的80%,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集中了全国汽车产量的90%,而我国产量最大的三家厂家的汽车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比重的33.6%。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企业其生产规模大致可分为三种层次:

(1)我国大多数企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过低,生产要素配置过于分散,缺乏规模经济,难以在国际标准竞争中建立优势。

(2)一部分大、中型的外贸或者外向型企业,在相关产品和相应的技术领域,已具备相当的实力。

(3)存在一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它们是我国的骨干企业,是国家乃至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主力军。

2.我国企业国际标准竞争策略建议

由于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规模不一样,其技术标准化的科技实力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在国际标准竞争中,根据其自身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总的来说,在国际标准竞争中,有三种策略可以采用。

追随者策略:其实质上是有效的采用国际标准。因为那些难以在国际标准竞争中建立优势企业,采用国际标准能有效的避开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满足国际市场的市场准入机制,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

合作者策略:其注重实质参与标准的制定,在相关领域与国际标准的制定者进行合作,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通过承担国际标准化工作,尽可能的使国际标准能在有限的程度内,更多的反映中国技术,反映我国企业产品的需求。

领导者策略:由于企业在自身的经济实力、技术实力、人才实力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在同行业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完全有可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标准竞争中成为领导者。这样在国际标准中充分地反映中国技术,打造国际领先的中国标准。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满足国际市场的市场准入机制,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有效的破除国外的技术壁垒,同时合理利用WTO规则,树立技术壁垒,合理保护国内市场,在国际标准竞争中,我国企业可以根据其自身的规模和技术标准研发实力,采取相应的策略:

(1)那些规模较小,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企业,可以采取追随者策略,从而迅速提高其产品的技术标准,满足国际市场的市场准入机制。

篇3

1. “易班”的结构组成

“易班”,简称e-class,中文名为“上海大学生在线”,是由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依托市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公益性网络文化建设项目,“易班”采用全市、学校两级架构。与其他商业网络社区相比,例如人人网,开心网,新浪微博等,“易班”有鲜明的大学特色,有通讯录、日程表、资料库、话题等新颖的网络应用,同时也提供了师生接触的平台、学科发展走势的平台、就业信息沟通平台,这些都是学生急需而商业网站所无法提供的资源。从这些方面来看,“易班”是上海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尝试,其设计思路和建设方法合理,将教育功效融入应用服务中,满足了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2. “易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创新管理形式,拓展交流空间。“易班”平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呈现开放化和多样化的趋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易班”改变了单一的管理模式,创新了管理的新形式,加强了师生间的沟通以及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易班”平台的存在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在“易班”平台上直接向辅导员、任课老师和高年级学生询问相关学校生活,概况,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答,同时也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同学之间也可以就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如班级活动安排、实习、就业、校园热点问题、生活条件和设施改善等在“易班”网络上讨论,增进班级同学间团结和合作,形成资源共享。

(2)打造平等的网络环境,提高管理的主动性。在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政工作者更多的利用的是教育行政部门推行的行政法规或要求,但在网络环境下,所有网民的地位都是平等的,这时候互联网环境就会出现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现象,“易班”网络平台在上海各高校的推广使用,就使得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改变工作方法,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不断创新形式,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方法、途径,针对学生喜闻乐见的热点和关注集中点,为其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多的引导。

二、“易班”网络平台运行时存在的问题

“易班”平台系统自在上海高校中推广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基于各方面原因,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易班”平台的推广目前主要依靠高校行政力量来进行,部分学生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善意灌水”、“疯狂刷帖”甚至“网络发泄”也成为易班推广过程中影响自身健康发展的新问题。同时,虽然说“易班”这种高校自建网站提供了社会网络所不具备的特有资源,如学生与专业教师接触的平台、学科发展走势的信息平台、就业信息沟通平台……这些都是学生急需而社会网站无法提供的。但是,与开心网,人人网,新浪微博等其他青年社交网站相比,易班的实用人数还是稍逊一筹,它的知名度也比不上这些社会网站。易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取得更大的成效,仍然任重而道远。

三、促进“易班”平台有效发挥作用的对策和建议

立足易班现有建设基础,围绕易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挥积极作用的总体目标,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工作:

1.组建培养队伍

人才队伍是易班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逐步实现专业化团队建设,为易班在学生群体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提供支撑力量。

(1)建设易班辅导员之家。积极鼓励辅导员全部加入“易班”,并组建网上“辅导员之家”,辅导员们逐步实现生活管理和立体网络化教育即与“易班”相结合,管理所带班级的“易班”建设与推广,是我校“易班”建设教师队伍的中流砥柱。

(2)培育学生骨干队伍。稳定培养易班学生工作站团队,组织学生开展站务管理、需求调研、宣传推广、活动策划等,培育一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大学生易班建设骨干队伍。

2.加大宣传推广

(1)鼓励使用易班社区。紧紧围绕易班建设理念,利用校园媒体宣传手段开展易班工作启动周年庆典及文化月等活动,鼓励广大学生积极使用“易班”社区,及时掌握校院各类新闻、班级事务、各类活动、讲座的信息;实现与老师零距离交流,参加网络会议,发起或参与投票,及时接收相关通知与信息,查看辅导员日程安排,评论辅导员博客,提出各种问题;建立好友网络,扩大交际范围,发起线下活动。

(2)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利用传统节日、社会热点、教育重要节点等,在易班上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在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扩大易班在师生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3.做好保障措施

(1)形成激励机制。建立我校易班建设评价体系,对易班的用户覆盖面、班级活跃度、宣传推广效果、队伍建设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作为对二级学院考核内容的重要评价指标。制定教师应用易班的研修培训、评奖评优、课题研究等激励机制,鼓励通过易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规划逐步建设易班发展示范中心,充分发挥易班建设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确保一定的宣传推广、开发培训等易班建设专项项目。

篇4

一、农村信用社实施信贷营销战略的紧迫性

1、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银行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且呈现出由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甚至是农村地区扩散的趋势。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例,虽然在大多数中小城市没有机构网点,但由于其辐射范围广、营销力度大,市场份额正在逐步上升。调查显示,截止2002年6月末,外地金融机构在浙某市的贷款余额超过18亿元,占到该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7%左右,超过当地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份额。而集资金、网点、人才优势于一身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信贷市场沉寂几年之后,开始苏醒过来,营销力度丝毫不亚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不久,某国有商业银行向一公路建设项目注入贷款2.46亿元,导致所在地信用联社的7000万元贷款被提前归还。这些新的情况的出现,要求农村信用社紧跟形势,积极应对,作出回答。

2、适应信贷市场转变的需要。近年来,信贷市场经历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重大转变,客户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为降低成本、赢得时间、促进发展,客户往往愿意选择那些服务周到、手续简便、产品多样的金融机构。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讲,必须承认自己是企业,是一类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必须认识到发放贷款既是对借款人的帮助,也是借款人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目前,一些地区出现的资金相对富裕,存贷比不断下降,经营效益滑坡的情况,而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要远远高于商业存款、内部往来和国债利率,如何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水平不言而喻。因此,农村信用社只有通过树立信贷营销的全新理念,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信贷营销战略,变“等贷上门”为“送贷上门”,才能在支持客户发展的同时,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3、加快自身改革和发展需要。近年来,在人民银行的监管指导下,农村信用社风险化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仍存在不良贷款绝对额大、占比高,高风险社数量多、化解难,资本充足率低、抵抗风险能力弱等突出问题。而要从根本上防化风险,其前提必须是加快改革、加快发展。因此,趁外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没有完全渗透到农村地区,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还没完全清醒过来之机,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人缘、地缘、血缘的乡土优势,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抢先占领农村地区优质客户市场,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为下一步的改革和发展作好准备。

二、农村信用社实施信贷营销面临的主要困难

1、思想观念转变慢。由于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较少,金融竞争激烈程度不及大中城市,农村信用社沿袭的是几十年承传下来的根深蒂固的信贷观念,认为客户要贷款,必然会上门找农村信用社帮助解决,较多地存在“等客上门”思想。因此,在工作中缺乏危机意识和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暴露出的是一种安于现状、保守求稳的心态。这种心态导致其经营核算意识不强,工作开拓性差,调查研究不够,没有树立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经营理念,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信贷有效投入新的切入点,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应付上级的考核,对导入信贷营销做法积极性不高。

2、信贷营销人才缺。由于农村信用社地处广阔的农村,加上分配机制尚未有效激活,对计算机、国际金融、企业管理、投资、保险等人才缺乏吸引力,而现有的综合型人才又逐渐向大中城市集中,综合型人才的匮乏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信贷营销战略的实施。据调查,某市本级副主任以上(一般兼任所在社信贷员)高级管理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14人,占26.4%,远远低于其他金融机构的占比,而专职信贷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更差。因此,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讲,当前最大的危机是人才危机。随着农村地区新一轮金融竞争的加剧,这一“瓶颈”将会制约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

3、配套服务难跟上。由于管理体制的不稳定性、科技人才的缺乏,加上农村信用社观念上的差异,不舍得在电子化建设上投入,导致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其他金融机构。即使在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有的县、区刚刚开通通存通兑,地、市一级通存通兑尚未开通,而一些商业银行早就开通了全国通存通兑。这样一种结算手段,再加上远远高于商业银行的利率价格、不规范的金融服务,客户即使已经与信用社建立信贷关系,也容易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强有力的营销攻势面前“改换门庭”,更不用说去争夺其他优质客户了。

三、农村信用社如何因地制宜开展信贷营销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存、贷总量之所以能够快速增长,实力雄居各金融机构前茅,其主要得益于市场定位于“农业、农村、农民”,信贷定位于“小额、流动、分散”。因此,在信贷营销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中,必须咬定“两个定位”不放松,通过深入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大力满足“三农”的资金需求,不断巩固和拓展信贷服务领域。只有在此前提下,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营销才不会迷失方向,加快发展才会有坚实的基石,市场竞争实力才能得以不断增强。

1、更新理念,树立全新的市场形象。目前,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最大“拦路虎”便是沿袭多年的传统的经营观念,农村信用社普遍缺乏的是市场营销的先进理念。因此,必须彻底转变传统的经营观念,抓紧导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 业银行、外资银行市场营销的先进理念,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严密的营销战略,加强宣传,主动营销,进村入户,深入市场,深入企业,努力发现、培育和选择符合条件的借款客户和贷款项目,彻底改变以往等客上门、坐堂放贷的做法,树立全新的市场形象。

2、以人为本,培养造就高素质营销队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以人为本”,在落实信贷责任、完善信贷考核的基础上,要更多地考虑建立信贷激励机制,尝试实行信贷客户经理制度,把一些思想作风好、责任心强、肯吃苦的优秀员工充实到客户经理队伍中去,培养、造就一支过硬的信贷营销队伍。通过打破信贷员与其他员工相同的考核计酬标准,建立完全与业绩挂钩的分段累进计酬体系,建立信贷人员风险基金制度等措施,消除信贷员“怕贷、惜贷”思想,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信贷营销,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营销队伍素质。

篇5

摘要:本文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图书馆为开发区招商引资提供前期项目科技认证中的专利查新服务为例,介绍了高职院校图书馆为所在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一种新探索。

关键词 :图书馆 专利查新 经济建设

一、专利查新如何助力开发区经济发展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市唯一同时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双重优惠政策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内已有生物、电子、现代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和现代服务产业企业5000余家,世界五百强企业70多家。

开发区招商部门每年有大量招商项目需要进行前期科技认证,其中很重要的是对相关专利的新颖性进行分析和评价,以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开发区大量企业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科技成果转让、申报新产品、申请国家技术发明奖等奖项时,也需要相关机构对项目的新颖性进行查证。此外,专利查新还可为开发区科研人员进行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可靠而丰富的信息。

二、教育资源服务社会,学校图书馆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双赢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开发区内唯一的一所高等学院,受益于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并大力投资。学校图书馆无论是在馆舍环境、硬件设备,还是馆藏资源、馆员队伍建设上都有了高速发展。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国家投资发挥更大效应是反映一个学校内涵建设和社会责任感的关键。

面对开发区存在的科技查新服务的缺口,学校图书馆决定抓住机遇,并选择为开发区提供专利服务作为突破口,开展面向开发区政府企业的信息服务。面向开发区开展的信息服务有别于图书馆传统的校园服务,它更加深入前沿科技、行业发展和市场动态,这就要求信息服务馆员具有专业的情报搜集能力和分析加工能力。在图书馆面向开发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仅满足了开发区政府企业对科技情报的需求,而且练就了一支功夫过硬的信息服务馆员队伍,提升了图书馆在信息服务市场的竞争力。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图书馆的实践证明,学校图书馆确实可以融入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助力,实现共赢。

2014年3月,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图书馆为开发区招商项目“LED可见光通信技术”“MicroRNA”“石墨烯”等六个项目做了前期科技论证的专利分析,为开发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由于图书馆出色地完成了6个项目的分析报告,开发区科技局又追加了“空气消毒净化器”等4个项目,图书馆继续承接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得到了开发区科技局领导的充分认可。

三、图书馆开展专利分析服务的几个要素

1.发挥学校人才资源优势,组建专利分析服务项目小组

图书馆开展专利分析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员问题和资源问题。在人员上,应组建一个专利分析服务项目小组,以图书馆科技情报馆员为主力,同时借助学校相关专业系教师力量,与图书馆信息服务馆员一起形成项目组。专业教师负责从专业角度做定性分析,信息服务馆员从数据、文献等角度做定量分析,综合形成最终的分析报告。

2.选择国内外权威分析工具,提高数据分析的科学性

可靠的资源和分析工具是保证工作成效的基本条件。国内专利分析工具采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万方专利分析平台;国外专利分析工具采用汤森路透集团的德温特专利数据库(DII)和专利分析工具(TDA)。这两个分析工具都是在业内有影响力的专利分析工具,万方专利分析平台以分析国内专利为主,德温特专利数据库和专利分析软件,不仅包括了国外专利数据,还涵盖了国内专利。

3.综合分析相关专利查新报告,确定认证报告内容框架

对数据进行分析后,最终呈现的分析报告应采用客观、简洁、相对全面的原则。图书馆设计了统一的报告格式。报告具体结构如右栏表。

4.综合项目分析分步进行,遇到难点逐一攻破

在整个项目分析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三个比较突出的困难。

(1)检索词的确定。由于项目涉及专业领域的专业性和多样性,在检索词的确定上会出现一定困难。比如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

关键词 来描述,carbon nanotubes、nanotubes和CNT都是碳纳米管这个

关键词 的表达方式。

针对这种困难可采取三种解决方式,一是利用搜索引擎对该领域的知识有个初步了解;二是咨询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或专家;三是利用数据库,查找本领域文献,从文献中搜集

关键词 ,合理扩充检索词范围。

(2)对检索结果进行数据清理。在检索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检索出太多结果的情况,此时必须对检索结果进行清理,将最终结果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内。而由于专利原文没有

关键词 ,因此专利原文不能像学术论文一样支持

关键词 检索,这就使数据清理的难度相对增加。

针对这个困难,可采取如下方法。①国内专利数据利用IPC(国际专利分类号)、专利权人和发明人等字段来缩小目标范围,进行数据清理。② 国外专利数据依托德温特专利数据库,先限定学科类别,再锁定德温特手工代码,得到比较理想的检索结果。德温特手工代码是以应用性分类为基础,比IPC更加具体和精准。③借用专业的专利分析工具,如TDA来帮助我们清理数据。④更重要且辛苦的工作是,要反复地阅读专利原文的摘要和权利要求书,咨询专业技术人员,做出判断,进行人工清理。

(3)相似专利的对比。因为要在报告中给出分析和建议,所以分析人员需要先对本项目的专利和检索结果中的相似专利进行对比、分析,然后给出公正的意见和建议。

这个步骤不能借助工具,只能通过人工仔细阅读专利原文,细致对比本项目专利和其他相似专利,查找细节,进行对比分析;遇到专业领域的问题,咨询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或专家。这个过程会非常地艰辛,但分析人员一定要本着对用户委托任务负责任的态度,最终提交给客户一个客观严谨的分析结论。

四、职业院校图书馆走出围墙,进入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意义

篇6

关键词:马来西亚,农村,社会政策

在马来西亚的工业化进程中,尽管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所占比例不断减少,但由于农业直接影响到国计民生、出口收入、工业原料的来源等,因此政府仍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马来西亚的主体民族马来族大多从事农业,为了缩小他们与其他民族间的发展差距,维护社会团结,政府对于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更是特别关注。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成为马来西亚社会政策的重要内容。

马来西亚农村社会政策的基本内容

纵观马来西亚农村社会政策的发展,可以看出其内容涉及农民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农民人口素质三大方面。这三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马来西亚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为农民生产提供支持服务。

1969年的种族冲突事件促使马来西亚政府采取了“新经济政策”,消除贫困尤其是马来族农民的贫困成为新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社会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马来西亚政府并没有采取专门的济贫措施,而是通过为农民生产提供各种支持服务,促使其在生产发展中摆脱贫困。

1971年,马来西亚开始推行农村综合发展战略,以扩大农村人口就业,实现农业部门的现代化。为此,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开展了一系列的项目建设,为农民发展生产提供支持。这些支持项目主要有:(1)开发土地,增加耕地面积,安置无地农民种植经济作物。至1987年,马来西亚共实施了422个土地开发项目,开发土地76万公顷,安置无地移民111728人。(2)改善农田基本建设,建造水利灌溉工程。两个大规模排灌工程——吉兰丹州的吉姆达计划和吉打州、玻璃市州的慕达计划均于70年代上半期完成。(3)提供化肥、高产种子和农业技术,以提高农业作物产量,扩大油棕、可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对换种高产作物提供补贴。(4)实行价格补贴制度,减少市场风险,保障农民的生产利益。由于稻米种植是所有农作物种植中收入最低的部门,为了保证稻农的利益,马来西亚政府对米价实行补贴。在1986~1990年间,政府在给稻农补贴上的开支达到3.968亿马元,1991~1995年间,补贴开支达3.98亿马元。政府还建立国营销售系统和稻米烘干、碾磨、贮存一条龙的综合企业,为稻农提供种种方便,减少中间商对稻农的盘剥。(5)建立支持农业的信贷机制,为农业生产提供贷款。(6)在城市中心建立农贸市场,让农民直接出售农产品,以获取较好的价钱。马来西亚这些支持农业生产的措施对提高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发挥了重大作用。

第二,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求。

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政策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卫生医疗条件;二是对贫困农民实施救助和帮扶。

马来西亚独立以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在全国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公立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和网络。马来西亚农村卫生服务系统分为两级,即卫生中心和社区护士站。卫生中心有医师或专科医师,服务人群1.5万~2万人;社区护士站服务人群约3000—4000人,能处理多种医疗问题,包括分娩。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全部免费,即使是住院病人也只需缴付很少的费用,贫困地区和医疗条件差的地区的农民还可以减免费用。政府还定期对乡村卫生服务质量进行改进,尤其重视对农村卫生设施、设备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提升。进入21世纪后,马来西亚建立起一系列新的初级卫生保健诊所,部分助产诊所也可提供更多的卫生保健服务。

为了加快农村地区的脱贫步伐,1989年,在“新经济政策”即将结束之际,马来西亚开始实施专门的反贫困计划,即特困人员发展计划。政府将特困家庭登记在册,并设计一系列适合这些特困家庭需要的项目,以增加其就业机会、提高其收入。这些项目包括小型贸易、家庭手工业、家畜饲养、水产养殖、粮食作物的商业化生产等。政府还为贫困家庭提供无息贷款和培训、改善住房条件、为孩子们提供食物和教育资助等。至2000年4月,马来西亚共发放7.672亿马元的无息贷款,大约有15。35万名贫困者从中获益。除此之外,联邦土地发展机构还给那些因伤残无力工作以及年龄在60岁以上的贫困人口提供直接经济救助,每人每月可获得50马元的救助,一个家庭每月最高可获250马元的救助。总共有7000个贫困家庭获得救助。

在第七个马来西亚计划期间(1996~2000年),马来西亚实施了一个专门帮助土著少数民族脱贫的计划。该计划的资助形式主要是鼓励土著少数民族参加各种能够增加收入的活动,如土地开发、蔬菜种植、零售业、家庭手工业等。在新土地开发和安置计划中,共有8100个土著少数民族家庭获益,涉及土地面积达1.98万公顷。到1999年底,1.582万个土著少数民族家庭获得了7900万马元的补贴,土著少数民族的贫困率已由50.9%下降到15.4%。自2001年起,马来西亚开始实行“国家远景政策”(NationalVi-sionPolicy)。这一时期,政府继续实施一系列类似的反贫困计划,资助对象主要是边远地区的土著少数民族。

在以上反贫困计划中,政府一方面对无生产能力的贫困家庭提供直接的经济援助,另一方面还为农民提供住房、饮水等基本生活条件和卫生医疗等社会服务。到1995年,72%的农村贫困家庭通了电,65%的农村贫困家庭有了安全的饮用水;77%的农村贫困家庭能在周边9公里范围内有一家政府或私人诊所,还有汽车牙科医疗队和诊疗所、村卫生队、飞行医生为边远的农村地区提供医疗服务。由于实施特困家庭发展计划,农村地区的特困家庭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5.2%下降到1995年的3.7%。

第三,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产能力。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产能力一直是马来西亚政府农村社会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希望以此促进贫困农民通过自身努力来获得较高收入的工作,直至摆脱贫困。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让农民及其子女能够有机会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

20世纪60年代,马来西亚制定了《义务教育法》,对6~15岁儿童实施全民义务教育。为了使《义务教育法》在农村地区能够切实有效地执行,马来西亚的农村发展计划及反贫困计划都将学校建设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到1995年,马来西亚94%的农村贫困家庭能在周边9公里范围内有一所小学,60%的贫困家庭能在同样范围内有一所中学。如今,马来西亚政府可以为儿童提供11年的免费教育。与此同时,政府还为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各种教育资助,例如为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免费课本、食宿、制服等。另外,改善农村教学设施,提高农村教学质量也是政府特别重视的内容。近年来,一些乡村学校的设备不断更新,一些不足150名学生的农村学校被合并,以便保证学生能够享有更好的教学设备和学习环境。为了使边远农村学校跟上科技发展形势,马来西亚发起了一项农村学校无线因特网培训和教育计划,为农村学校提供计算机等相关设备,为学生和老师进行信息通讯技术的教育和培训。马来西亚的高等教育虽非义务教育,但是政府设立了国家高等教育基金,为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财政资助,使马来西亚青年都有可能进入大学学习。

除了保证让农民子女接受正规的教育外,马来西亚还特别重视农民自身能力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农民提供有关农业耕种以及工作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培训和教育,以使其提高生产能力;二是为农民提供工业培训,使其能够受雇于非农部门,或自己在农村地区和城市中心从事商业活动。在第五(1986~1990)和第六(1991—1995)个马来西亚计划中,政府在培训和咨询方面的开支达到2800万和3.417亿马元。

马来西亚农村社会政策的特点

第一,农村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政策融为一体,在生产发展中实现社会目标。

从以上的叙述中可以看出,马来西亚在处理农村的社会问题时,往往将其与农村的生产发展联系在一起,在发展中解决社会问题。因此,马来西亚农村社会政策的相关内容往往包涵在经济政策之中。在1971~1990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中,政府明确指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并不只是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是通过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型重建社会、维护国家团结。“通过项目方式来提高生产力、增加收入和为不分种族的所有马来西亚人增加工作机会来消除贫困”,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马来西亚在“新经济政策”时期,没有实行专门的消除农村贫困计划,而是将消除农村贫困贯穿于各种农村发展计划之中,通过为贫困农民提供各种就业机会、增收渠道以及生产服务,使其摆脱贫困。即使在“新经济政策”末期实施了专门的反贫困计划,但反贫困的主要措施仍然是通过各种生产发展项目为贫困农民就业、增加收入提供各种机会和支持。

第二,注重农民人口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直接的现金济贫措施有限。

在各个经济发展时期,马来西亚一直将消除贫困特别是马来农民的贫困作为其奋斗目标。但由于奉行“在发展中消除贫困”的原则,马来西亚的社会政策并不主张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过多的现金救助,而是注重其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从前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马来西亚在其反贫困计划中,只是对那些因伤残无力劳动或年龄在60岁以上的贫困人口提供经济救助,而对其他人则通过提升其素质和能力来使其摆脱贫困,具体表现为在农村地区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卫生医疗服务和教育培训体系,以此来促进农民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使农民有能力自食其力以及从事更高收入的工作。这反映出马来西亚农村社会政策特别重视“自立”和“自尊”的理念。

第三,政府在提供农村公共服务中起主导作用,同时鼓励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在马来西亚,社会政策的推行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无论是在资金的投入还是各种社会服务组织机构的建立中,政府都起着关键作用。如表1所示,马来西亚在社会服务方面的开支呈不断上升趋势。在20世纪70、80年代,马来西亚的社会政策主要关注农村地区,政府是农村发展资金以及农村教育和卫生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亦鼓励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等为农村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首先,鼓励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发起的各种农村发展项目。在吉打州,约有70%的农村发展项目由私营部门负责运作,政府机构对其进行监管和评估。只有30%的项目直接由政府机构运作。私营部门除了直接参与投资开发外,还为贫困人员提供技术培训、工作机会、实物和财政资助等。非政府组织也在国家的反贫困计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马来西亚努力信用”(AmanahIkhtiarMalaysia,简称AIM)是一个金融方面的非政府组织。自1987年以来,该组织利用政府分配的3亿马元的无息贷款为6.9万个贫困家庭提供信用服务,使其能够有机会从事小商业和家畜饲养业。AIM还为一些潜在的服务对象实施了特别预备项目,以促进贫困家庭的自立。

篇7

前段期间,对于广播产业的发展,影视的数字化发展以及影视的重点建设,我国相继推出了一些具有积极推动意义的文件政策。这些政策就直接体现了数字化是电影放映的主要变化趋势。在国家的财政方面,这些年来,也加大了投入,用来支持电影行业的前进与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投入了2.5亿元,用来购买与更换农村的电影放映器具,财政部门也相继投入了5亿元,用来补贴农民对于电影器具的购买;同样,广电局也投入了6亿元,打算用来加快我国电影器具的发展步伐。在经济政策的方面,国家也相继颁布了许多政策,例如在2008年,我国规定:对电影制片企业销售电影拷贝和转让版权取得的收入、电影发行企业取得的电影发行收入、电影放映企业在农村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从2000年开始,我国一直都对影视产业的准入政策颁发了一些相关的措施,这就表示了它的准入门槛降低了一个档次,同时,它能够从电影的发行与经营等各个方面,鼓励非国有制以及外来企业对于电影产业的支持与投资,直接推动了电影产业的进步,极大的吸引了投资者的注意力。

二、全方面分析中国文化产业的投资机会

新经济时代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形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投资,二是风险投资。前者主要是对市场前景比较广阔的文化项目进行经营与投资,它们通过市场销售之后,就会获得投资的相关回收,它主要是表现在对市场占有率的扩大以及产品销售后回收的利润两方面;而后者则是对对企业的管理以及具体盈利进行投资,通过产权市场出售股份,或通过证券市场出售证券,从而在其中获得收益,它主要体现在市场值的提升方面。这两种形式在新经济时代下就体现出了下文的五大投资机会:1、文化市场分类改革中的投资机会。在进行改革的时候,国有企业以及一些事业单位的改革会创造出改造,这一投资机会,先前的一些领域很难进入并发挥作用,但是一旦有机会介入之后,就可以运用国有文化资源来进一步完善自己,这就是对自己的投资。另外政策有时会发生一些变化,在新闻网站转企等过程中,可以充分激励实力派代表的文化企业跨所有制进而兼并重组,从而吸引文化产业的投资者进行投资。2、整合资源。对于资源的整合,它的力度会逐渐增大,并且在此过程中,国家还会颁发出一些具体的政策以表鼓励,整合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具体的投资机会,这个投资就会促进发展。例如,在90年代时,一些民营企业在整合的过程中实现了壮大,它们的机制也更具灵活的特性,如果当时抓住这个投资机会,那后来的回报会相当丰厚,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并没有相关的分布,只是这次投资机会被白白浪费掉了。3、文化产业与关联产业结合时产生的投资机会。由于新经济时代的影响,致使文化出现多元化,就使得许多文化产业与相关的产业发生了结合的现象。由于行业与行业之间肯定存在差别,即使再相似,也会有缝隙的存在,这种缝隙的存在,就直接创造了投资机会。只有充分抓住行业与行业嫁接时出现的新的机遇,进行投资,那所得的回报将数不胜数。4、文化产业与城市融合产生的投资机会。现今我国的一线城市的城区改造都竣工了,但是非一线的城区还存在着大量的机遇。很多企业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能够搬迁,致使大量厂房被遗留下来,这时就可以充分抓住这个机遇,进行文化的投资,这个投资机会则不容小觑。5、文化资源在创意转换中投资机会。对于文化资源的转换与开发,我国部分地区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懂得浅层次的分析与转换,而资源的开发空间却是相当宽广的,只要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就能够使这个投资机会发挥巨大的价值。

三、隐含的投资机会分析

由于新经济时代的影响以及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有些文化价值能够达到反复利用的功效,这种特点就直接形成了延伸的回报链条。文化产业,主要提供以文化价值为核心的服务,它的载体会被逐渐消耗掉,但是它的内容却可以经久不衰,例如《红岩》这本小说,它的诞生时间非常久远,但是文化投资者仍然会用歌剧、电影等形式来对它进行描述,还把它录制成了光碟等来向更广阔的市场进军,还有就是数字化电影产品,具有数字转化的性质以及快捷方便的发行趋势,所以它可以转至成其他形式,例如家庭录像带、DVD等,动画电影也可以通过自身独特的电影元素来开发一些小游戏以及小玩具,由此,足可见对于文化产业的投资机会很广阔,像这类隐藏在表象下面的更深层次的投资,就需要有心人的挖掘与开发了。它的回收成本更是拥有了更高的提升空间,保证了投资的收益。

四、结束语

篇8

关键词:产业政策;全球化;能力建设;国际竞争力

产业政策理论已形成并发展了两个多世纪,随着古典经济学在经济领域主导地位的确立,产业政策曾一度被视为影响市场机制自由运行的障碍而饱受批判。然而上世纪末,代表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在解决拉美经济危机及转型经济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无所作为,人们开始重新反思产业政策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希望通过产业政策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从而引导并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状况下,各国纷纷推行抵御金融危机影响的产业政策,使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政策的意义更加重大。

一、传统意义上产业政策的产生及其特征

产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对产业活动的干预,即政府通过对相关产业推行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干预资源在产业内和产业间的配置,并使资源按照不同于市场机制引导下的配置方向重新配置,是解决经济、社会重大问题的综合性目标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传统产业政策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挑选赢家、严密保护、直接干预三方面。在执行产业政策过程中,政府往往出于一定的政策目标考虑,针对特定产业乃至特定企业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如,在对外贸易方面,为改善国际收支,政府往往会制定进口替代或出口导向战略,通过选择征收高额关税及推行非关税政策对本国市场实施严密保护。早期的产业政策帮助一些国家奠定了工业发展的基础,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由于在产业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对相关产业或企业产生较为明显的租金,导致政府及其机构出现普遍的寻租及政府工作效率低下等现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深陷危机中的拉美经济是最鲜明的例证。因此,传统意义的产业政策遭遇普遍的怀疑,这直接导致“华盛顿共识”的产生。

二、经济全球化形势对产业政策的新要求

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导致以贸易保护为核心内容的传统产业政策理论的终结。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的建立,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但日本、东亚、拉美等国仍制定一系列产业政策,针对外国产品的进口替代、跨国公司在本国的直接投资、本国资本项目的开放等方面设置种种限制,通过严密的贸易保护实现本国经济发展。然而,在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技的推动下,随着全球经济相互融合的加速,全球商品市场、资本市场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欧盟、东盟等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产生,在推动区域协作发展的基础上,打破了各国在贸易与投资方面所设置的限制。

现代国际贸易发展也摆脱了单纯以要素禀赋为标准的传统理论的束缚,转而考虑不同国家在新的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这方面来说,现代产业政策理论也必须克服传统的静态思维模式,而着眼于通过有效的产业政策,促进特定产业升级,实现特定企业面对国际竞争时的动态调整,从而通过创造动态比较优势,实现现有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提升本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上世纪末,随着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的发展,知识、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社会资本等无形资本在生产中的地位日益得到强化,在大规模生产系统中,研发与营销等非生产环节成为最能创造价值的环节。在这阶段,创新与研发、区域集群中企业之间的协作这两方面在产业政策理论中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不断产生的各项新的要求,导致近几年西方经济学中现代产业政策理论的产生

三、现代产业政策的新特征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传统意义上的产业政策越来越不符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泛采用产业政策的拉美国家与东亚诸国先后陷入经济危机、货币危机的困境,这就把传统意义的产业政策推向灭亡。代表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的失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不断推动新经济发展的策略,以欧盟为代表的区域合作组织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各项举措,也代表着现代意义上的产业政策的产生。与传统的产业政策相比,现代产业政策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新特征:

首先,现代产业政策把创新能力建设作为其核心内容,教育、培训与研发成为现代产业政策理论的重要议题。随着创新经济学及演化经济理论的发展,现代经济学已摆脱传统的静态思维模式,而把创新科技发展视为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驱动力,通过推行公共教育与提高科研能力,促进产学研合作,加速创新成果商业化进程等,从而增强社会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保证经济的增长。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确立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教育等公共方面投入的力度,扶持一些外部效益较高的创新部门的发展,从而产生全社会性的创新浪潮,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在这方面,欧盟产生之初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就明确规划了欧盟各国发展教育与培训事业,随后的《博洛尼亚宣言》以在民族国家内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作为其行动的根本目的。“里斯本战略”的制定更是明确了欧盟各国要通过在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的合作,最终确立欧盟各国在国际领域的整体创新竞争力,保证欧盟能在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上,实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克林顿政府围绕斯坦福大学等高校发展信息技术的新经济政策则更鲜明的揭示了能力建设在现代产业政策体系中的作用。

其次,现代产业政策打破了传统产业政策偏重于供给推动为主要手段的调节机制,而转向综合利用供需两端的政策实现其政策目标。传统的产业政策主要通过挑选赢家的机制,通过许可证、直接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引导社会投资的方向,改变相关产业的供给结构与供给水平,从而实现对本国经济发展的方向调整。在传统产业政策阶段,政府采购固然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但其更多是满足政府自身的消费需要,缺乏明确的目的性。而在现代产业政策阶段,公共采购已成为各国政府推动创新、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各国政府可综合运用公共采购手段,消除创新主体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分担其创新成本,或利用公共采购创造一个自由市场无法在短期形成的需求规模,从而保障企业的创新行为能获得足够的经济利润,以刺激企业创造行为的发展,推动社会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保持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增长。

更重要的是,政府利用其所占有的知识存量对某一方面技术的发展趋势作出一定的预期后,就可以明确向各市场主体,也就是公共采购活动的供应者提出其创新方案的具体功能、成本及质 量等多方面的要求,利用这些要求为企业的创新行为指明方向,引导企业的创新行为。这样,公共采购就可从需求的角度着手,起到引导创新行为的作用。据国外最新研究表明,在很长的时间内,在许多领域,公共采购比直接向企业提供研发补贴更能激发创新。在目前金融危机之时,各国政府纷纷通过公共采购刺激经济,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在这一时期,利用产业政策手段,从需求角度促进社会创新发展,提升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将有助于各国尽快摆脱危机所带来的困扰。

再次,现代产业政策更关注在WTO规则的限制下提升国际竞争力。在传统产业政策框架下,一个国家无论是采用进口替代战略,还是出口导向战略,都往往选择严密的措施对本国市场进行保护,鼓励出口产业的发展,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随着二战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每个国家都通过紧密的商品贸易、要素流动和金融交易与其他国家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形势下,任何一个国家想独立存在已经不再可能。WTO的相关规则也限制关税、配额等传统产业政策工具的使用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就必须在WTO及其他多边或双边协议的许可下,充分发挥全球市场的功能,运用各种政策手段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提升本国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

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集群及区域经济协调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迅猛发展的重要形式。在这方面,欧盟走在世界前列。欧洲的一体化使欧洲形成了一个统一市场,促进具有规模效应的技术交易。同时,欧盟范围内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与教育事业协作能力的加强、公共与私人部门研发行为资源共享性的增强、全欧洲层面金融体系的发展,共同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增长。像欧盟这样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国家之间的政策协调与国际产业分工,从而实现整体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也成为现代产业政策的重要研究领域。

最后,在现代产业政策体系内,政府的角色已从传统的直接管制转向在健全市场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制定规则,为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环境。在传统产业政策模式下,政府管制的功能往往会使其行为获得巨额的租金,而一旦政府机构的委托机构没能得到合理设置,或缺乏足够的监管机制,就容易诱使普遍的寻租现象,从而降低政府行为的效率,破坏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也成为新自由主义攻击传统产业政策理论的主要理由。

现代产业政策体系并不否认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有效性,而且在一些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中,还必须依赖政府的引导,来完善市场功能,健全市场机制。在建立相对完善的市场机制后,政府的功能将更多的体现在通过指定具体的保障机制,来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提供必要的环境保障。

在制度制定过程中,为避免寻租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必须强调对政府公共行为机制的有效监管机制,保证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另一方面,还要更加注重政府与各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从而在科学有效的政府运作机制的维护下,协调发挥市场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双重功能,最终保证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利用,推动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

篇9

一、“浇铸成功的基石”――构建系统知识框架,掌握基础知识考点

学生在复习历史时总有千头万绪、无处着手之感。例如,掌握一个历史事件,不仅要记忆该事件的基本史实,理解其本质内涵,还要把握其时代背景,这就对学生有了很高的要求。尤其近年来新课程标准的广泛普及,高考文综的综合性能力要求更是日益凸现。例如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考点,除了涉及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政治措施的沿革及其影响,还会触及美苏加强中央权力的措施等内容。面对如此繁杂的知识点和知识线索,学生大都存在记忆不全、不能由历史现象归纳出本质规律、未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等问题,答题过程中也总会出现漏写知识点、答案组织不完整、语言归纳不恰当和概念运用不熟等错误。面对这一问题,关键重在夯基础、抓落实。在复习之始就要根据学生实际制定详细计划,让学生自己总结、自查自纠,教师一定要紧扣落实,日查月总,使学生一开始就从源头上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对于阶段特征和基本概念要反复检查,务求记忆准确、表述规范。

二、“把握成功的命脉”――深入解读历史史料,准确审清题目要义

在解题训练中,经常会出现有些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可答案却总是答非所问、得分偏低的现象。高考历史中的考点统统出自课本,可不会有一道题是原原本本选自课本。这就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试卷上的陌生考题转化为熟悉的知识点,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解题思维和解题能力的训练。最好让学生从自己的答题模式中不断总结经验,适时巩固。试举下例:

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了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开始变化的标志性措施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给美国带来了20年代的经济繁荣,但也潜伏着深刻的危机。简述这种危机的表现。

(3)材料三中“大胆、持久”的“实验”是指什么历史事件?它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有什么重大意义?

学生答题实录:

(1) ①直接的办法进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②新经济政策。(2)模式:自由资本主义模式。表现:①工人失业 ②生产停滞③市场萎缩 ④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3)事件:国家干预经济。本质特点:国家干预经济。意义:缓解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从该生答题内容来看,失误原因主要是审题不清, 因此得分偏低。如第一问未紧扣“经济政策”和“标志性措施”;第二问未抓住“20年代潜伏的危机”,没有突出时代背景;第三问则混淆了事件和本质的区别。由此可见,学生能否准确审题是提升得分的关键。

审题的过程就是分析题目的过程,如何分析得到位、准确,关键在于掌握方法与步骤。审题要先从分析问题入手,分析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答题范围(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题要求(如概括、分析、归纳、比较等),答题角度(如原因、背景、评价、影响等),以及反映时代背景的限定词语(如时间、人物、地点等),针对这些关键词都要明确标注,细化到每一个字,同时要联系到所考察的时代背景、专题考点,务求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分析材料时一定要带着问题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相应史实,并做好标记。而材料如何读全,就要做到分层、分句概括,关键词以抽象性或概念性强的词语为主,表现时间、背景的词语也不可忽视。当然,审题时还要注意分值要求,如果分值较低,答题时就无需长篇大论,以免浪费时间。

三、“架起理想的桥梁”――规范答题格式,内容紧扣考点

篇10

关键词:工业活动;省域;空间统计学

文章编号:2095-5960(2014)01-0075-06

中图分类号:F429.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知识、技术、信息等多种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这些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创新,企业和产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入的变革,产业开始在某些特定的空间区域产生了集聚,集聚现象的产生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力的提升,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普遍经济现象。有鉴于产业集聚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重视发展产业集聚,以大力提升产业经济力。而工业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工业的集聚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振兴。因此,研究工业活动的空间集聚情况,探讨省域间的工业空间分布规律,对我国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两个多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对工业活动的集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马歇尔(1890)[1]是第一位对工业集聚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经济学家,其研究立足于新古典经济学,指出产业集聚能够带来外部经济,而劳动力市场共享、中间产品投入和技术外溢这三个因素则对产业集聚产生影响,产业集聚能产生正的外部效应。Porter(1998)[2]则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对产业集聚进行分析,指出产业集聚能够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不仅使得企业能更好地获得相应的劳动力资源,而且也有利于企业获得相关的公共产业和其他服务。换言之,产业集聚对提升集群内的企业竞争力是十分有利的。Krugman(1991)[3]则开创了新经济地理学,在其分析框架中纳入了古典经济学所忽视的空间因素,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探讨不同规模和不同形式下的空间集聚机制,其立足于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角度来对产业集聚进行解释。Ciccone(2002)[4]采用欧洲5个国家628个地区数据分析了就业密度(经济集聚的度量指标)对平均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的度量指标)的影响,得出集聚程度的增加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的结论。然而,国外的研究主要采用西方发达国家的数据进行研究,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中国的相关研究和探讨有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