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途径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传播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传播途径

篇1

关键词:网络游戏 功夫网游 武术文化 传播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6―0019-04

1 前言

中华武术是五千年悠久文明传承下来的一脉分支,其源远流长,历史根基深厚,是先辈们在千百年生活实践中凝练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奇葩。在中国文化长期的熏陶和滋养下,中华武术已经发展成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在新的环境中现代社会也赋予中华武术更多的形式和内容,使得中华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更加趋于多元化的发展形势。在社会发展中武术本身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时刻顺应时代的要求。传播是武术发展过程经久不变的使命,为了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武术采用了多种形式的传播途径与方法;从过去最为古老的街头卖艺、开设武馆、生死擂台等传播方式,到现在的武侠小说、影视作品、体育比赛等等,都为武术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可是时过境迁,这些发展的形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必须通过更加多元化的发展形式去促进武术的传播。当今社会,网络信息发展迅速,广大人民群众已开始从网络中了解这个世界和获取与自己有关的信息,网络使世界一体化,地球村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同时,在网络世界里也蕴含着无限的商机,包括广告、影视、游戏、综艺娱乐等。因此,许多网络游戏厂商看中了中华武术独特的民族文化底蕴以及中国功夫的神奇魅力,制作了一款又一款与武术有关的网络游戏,一种具有时代代表性的新生事物――“功夫网游”便是借着这种发展势头应运而生。

2 网络游戏发展的概述

网络游戏:英文名称为Online Game,又称“在线游戏”,简称“网游”。它是指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的旨在实现娱乐、休闲、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个体性多人在线游戏。

网络游戏是区别于单机游戏而言的,是指玩家必须通过互联网连接来进行多人游戏。一般指由多名游戏玩家通过计算机网络在特定虚拟的环境下对人物角色及场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操作以达到娱乐和互动为目的的游戏产品集合。而单机游戏模式多为人机对战,因为其不能连入互联网而玩家与玩家互动性与网络游戏相比相差较大,但可以通过局域网的连接方式进行有限的多人对战的一种游戏模式。网络游戏的诞生使命:“通过互联网服务中的网络游戏服务,提升全球人类生活品质”。

网络游戏由于种类不同,其发展模式也经受了诸多考验,就其根本上看,当今社会的网络游戏发展状况是比较成功的。

2.1 网络游戏发展简史

“网络让我们的地球变成一个村落!”这句话代表了人类一种广泛沟通的欲望。2000年后,网络所营造的泡沫经济开始破灭,一个个盛极一时的网络公司纷纷传出裁员或倒闭的消息,而一个网站却呈现另外一番景象:2001年5月,联众游戏以17万同时在线、2000万注册用户的规模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在线游戏网站。就是以联众游戏和文字MUD为代表的网络在泡沫经济中独树一帜的表现,让不少人看到了其中所蕴涵的巨大商机,联众游戏独树一帜。

虽然早期网络游戏的发展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可是它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不断创新,截止到2012年上半年,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已经处在一个稳定、成熟的发展阶段。

2.2 “功夫网游”的发展简史

中华武术是我国一项伟大的宝贵遗产,是一项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当今社会,中华武术的发展由于受到时代和市场经济的限制,在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许多阻碍。这与中华武术本身的局限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的过度自信,缺乏创新,发展道路单一等这些问题,都是中华武术在发展道路上所遇到的阻碍因素。如需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仍需反思。在武术自身发展的时候,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不免其中有些有利的因素会对武术的传播与发展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

自从第一款格斗类型的游戏《街头霸王》问世以来,以武术为题材的游戏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世人面前。据游戏软件行业内的人士调查与研究后,得出如下结论,正在运营的260多款网络游戏中,与中华武术有关的网络游戏约占50%以上。由此看出,中华武术对游戏作品产生了一种更为积极的导向作用。“功夫网游”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可以把它解释为以中华武术为核心题材的网络游戏。中华武术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了一种时尚的标志,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亮点。许多游戏运营商正是看中了中华武术的这些优势,便不惜余力地去研发一款又一款与武术有关的网络游戏,“功夫网游”便从此诞生。

3 真实的武术与“功夫网游”中的武术

现实生活中的武术,习练者必须经过长期系统而又艰苦的训练,从最初的基本功开始,一点一滴的积累。纯粹的武术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的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训练过程,并非像功夫网游中那种动一动鼠标就能一跃千丈,随便按一个技能键便能发出现实生活中一个普通练武者几十年才能练就施展出的招数。中华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远古先民们在长期同自然的争斗过程中,在战争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宝贵遗产。同时,中华武术还以“武德”等一些道德方式对练武者进行严加约束,防止出现恃强凌弱、仗势欺人现象的发生。在一个普通人想进入某一门派学习武术的时候,门派里的师傅便会对这名普通人进行道德方面的考核。凡有不孝父母者不教之,凡有心术不正者不教之,凡有仗势欺人者不教之等;利用这样一系列的条文规例来约束练武者的道德品行,把练武者塑造成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也把武术中的“武侠精神”向人们灌输。在金庸老先生笔下的《神雕侠侣》中,盖世豪侠郭靖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岂可因儿女私情耽误国家大事。”由此看出,现实生活中的中华武术是最为实在和真诚的,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不带任何夸张的形式,武术最高的“武侠精神”就是“爱国”,这些都给予人们积极健康的教育影响。而功夫网游中武术所展现出来的是经过人为加工,利用诸多高科技手段进行美化包装的功夫,是动画师手下的一种美学艺术,在借用现实生活中武术的名讳之后,把某些招式利用二维码、PhotoShop、3D等现代技术进行处理,使每种武术招式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打斗过程中那种山崩地裂,飞沙滚石的效果是现实武术中不能比拟的。

综上所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武术与网络游戏中武术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玩家在通过畅玩功夫网游获取对武术好感的时候,也需有一颗辩证的心,去看待真实的中华武术,不要以偏概全,想当然的去以为现实生活中武术的功效。因而,就要呼吁网络游戏的开发商们,在创新和制作一款以中华武术为题材,具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色的“功夫网游”时,也要考虑武术本身的现实因素,不能以谋取暴利为借口,把真实的武术融入到虚幻的功夫网游内,利用一切高科技手段制作出色彩绚丽,富有奇幻美学效果的中华武术。这种过分夸大武术的功能和作用,会给人们造成视觉和心理上的错误认识,这些都是不利于中华武术传播和发展的。

4 网络游戏对中国武术传播的影响

哲学上讲过,凡事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中华武术与网络游戏的结合发展也不外如此。我们看到功夫网游在研发当中,整理编篡各门各派的武术资料和文献,把其中的合理成分和核心价值融汇于功夫网游的时候,也要看到,功夫网游把某些科技手段加入其中。这对中华武术的传播与发展是有一定的贡献的,但也从个别方面夸大了武术的真实性,给中华武术的传播带来了不利影响。所以,武术借功夫网游传播与发展,我们要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把功夫网游对真实的中华武术的伤害减小到最低值,把功夫网游对中华武术的传播作用发挥到最大处。中国武术若想发扬光大,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要代表中国文化软实力,就要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宣扬民族文化,这是信息化时代下中国武术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弘扬、传播、发展的思想基础。中国文化一样也有普世价值,就是我们没有找到合适的载体让世人充分认识。如美国好莱坞电影,动画片等因为让人们喜爱,而成为美国的文化软实力,变为美国宣扬其价值观的工具。而中国功夫深受世人喜爱,有着极大的群众基础,从美洲到欧洲再到非洲,都喜爱中国功夫,中国功夫是公平、正义、除强扶弱的象征,但是我们没有好好的利用功夫网游这个载体进行深度开发。而市场上所通行的功夫网游由于传播了狭碍暴力的观念,反而受到青少年监护者的抵制,这是中国功夫在信息化时代下通过网络平台传播的制约因素。没有正确的灵魂,功夫网游充其量是艺术形式上的行尸走肉,徒有其表,缺乏实质内涵,没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就不是真正的中国功夫网游。中国要走向世界首先是文化要走向世界。

4.1 网络游戏对武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功夫网游的创编与研发过程中为何问题频出?其原因关键在于中国网络运营商没有坚持“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商业价值观,借口特殊国情而放弃了对普世价值的坚守。同样,功夫网游之所以在面向大众时举步维艰,也因为其在国情化的过程中没有提升品牌附加值产生的精神魅力,缺乏被广泛认可的普世价值,最终导致中国品牌得不到世界的广泛认同。品牌的最高境界是信仰,即价值观之上的认同。所以,要想建立长久的功夫品牌,企业必须接受和坚持普世的价值观念,即被全世界广泛接受和认可的商业理念。

对于功夫网游的开发商而言,在游戏的创编研发中注入合理的普世价值观念,是提高功夫网游的含金量的重要因素。功夫网游在以中华武术为题材进行创作与研发的时候,把中华武术的合理成分添加到网络游戏之中。比如,在最新一款游戏《大唐无双2》里面,有一些门派是符合中国传统武术现实的,像是少林、峨眉、崆峒、武当等等,这其中的门派确实是存在的,包括各家门派的练武主旨与武学特色,功夫网游都用了一种另类的手段把他们表现出来。再比如,功夫网游中的《精武世界》在研发期间收集并整理了大量武术流派的文献与资料,所有的武术招式都经过精心策划,让玩家能感受到最为质朴的武术格斗情景,将原汁原味的武术招式以别样的方式呈现在玩家面前。八极拳、太极拳、通背拳、八卦掌等这些中国武术最具代表『生的传统武术流派都在游戏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在研发功夫网游期间,为确保游戏中每一招每一势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游戏创编者们不得不去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同时向武术名家请教各种武术招式在技击时的科学性,把最原味的武术搬上了游戏荧幕。玩家在游戏中,了解到的是中华武术的特色和内涵。武术不仅仅具有技击性,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把武术加入到游戏当中也带入了武术的文化,玩家不仅仅看到的是功夫网游中功夫打斗场面的精彩,还可以从侧面受到武术文化的熏陶,有利于身心健康。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部电影《少林寺》上映后,在全国引起巨大的轰动,造成了万人空巷去观赏电影的局面,以当时一毛钱的电影票价创下了票房过亿的记录,这在中国电影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发展至后来,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踏上了去少林寺习武的征途,那种学武高涨的热情在全国都十分罕见。今天,不可能再有类似的一部影片会带来相同的功效,信息化时代下所有的传播媒介都在向网络转变,如果功夫网游能造成上述效果,那将对中华武术的传播带来非同凡响的作用。这些都是对中华武术的传播带来一定促进作用的因素。

4.2 网络游戏对武术发展的消极影响

在功夫网游中,为了吸引众多的游戏玩家,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往往会利用一切高科技手段,夸大武术招式和功法,玩家通常会被功夫网游中那踏雪无痕、拈花飞剑、隔空点穴、飞檐走壁、万兵从中取敌之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气势所吸引。畅玩游戏之后,不免会产生一种对现实“功夫”的渴求。再者,游戏运营商们为了赚足玩家的眼球,故意在游戏中添加一些不合理的元素与功夫网游中的武术相结合。例如,游戏中出现的英雄救美、征战天下、儿女情长、快意恩仇等趣味性十足的故事情节都深深吸引玩家,这些借助武侠小说般的游戏副本或是情节,会使众多玩家产生一种练就盖世神功后可有如此这般生活的念头。因此,很多青年人怀着满腔的热血投入到武术的学习过程中。但往往事与愿违,武术训练过程的艰辛与枯燥使他们难以坚持和忍受,对训练效果倍感失望,远远没有那种瞬间学会武术便可拯救天下苍生的豪情,从而打消了许多练武者的积极性。这些都是功夫网游对中华武术产生的负面影响。

5 发挥网络游戏的优势。营造良好的武术文化发展氛围

时至今日,网络游戏的发展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下,合理发挥网络游戏的优势,使中华武术紧密与网络游戏相结合,打造出一款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功夫网游”已成为现在网络游戏发展的一种潮流。针对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处理好现实生活中武术的本质和“功夫网游”中武术招式与功法的设计问题,以及蕴含在武术中的哲理。中华武术不仅仅强调的是学武用以强身健体和临危助困,在其中还有武德的内容,中华武术更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的体现。中华民族的道德标准包括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拾金不昧、自强不息、勤俭节约、爱家爱国等。这些良好的道德标准无不在中华武术的道德内涵中体现出来。简言之,中华武术的道德内涵可以归纳为五个字――“仁”、“义”、“礼”、“智”、“信”。把这些合情合理的武术道德内涵融入到“功夫网游”的制作与创编中,使玩家在进行娱乐消遣的时候,既可以放松心情,又可以从游戏中得到对中华武术的认知,并获得传统美德的熏陶,这是一箭三雕的好事情。

中华武术历经沧桑,深深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中华武术融合了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传统哲学、传统美学、兵学、养生健身学等传统文化的思想和传统观念。中华武术发展到今天,其内涵和性质已发生巨大的变化。武术不仅仅是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它已经上升为一种文化高度和精神层面,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修养。练武之人都强调一件事情,就是凡练武者皆要有“武德”。这里所说的“武德”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中华武术最为实在的本质。如若把“武德”融入到功夫网游中,势必会增加游戏的教育,从而对减少网络暴力,净化网络环境,陶冶玩家的道德情操,维护整个网络的安全与健康等带来积极的影响。因此,发挥网络游戏的优势,营造良好的武术文化氛围以成为中华武术传播与发展的必然渠道;同时,也是未来“功夫网游”创作的灵感来源。中华武术想要得到更好的传播就必须要紧密结合现实,抓住时代的脉搏,跟上未来的脚步,借助自身优势,利用现代网络传媒等一切手段包装自己。对武术中的全部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与网络游戏相结合的手段,把精华部分与“功夫网游”融合,借助网络平台起到传播与发展的目的。发挥网络游戏的优势,营造良好的武术文化发展氛围,理应成为当代中华武术发展的一大主题。

6 结论与建议

中华武术在其漫长的发展岁月中不断吸收并融合了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使其不仅产生了强身健体、养生修心的功能,还具有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提高道德修养的功效。中华武术想要更好的传播与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摒弃自身的封闭性,加强与多种传播媒介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各种方式与传播手段,宣传武术的核心价值,倡导武术的健身养生功能,以及教化育人的目的。当今社会,网络媒介发展迅速,从过去武术的传播借着街头卖艺、武侠小说、影视作品等,发展到今天的“功夫网游”,这正是中华武术发展与传播过程中一种蜕变的表现。信息化时代下网络媒介的发展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它紧跟时代的步伐,抓住了当代青年人的心理,利用自身优势创作出多种多样的网络产品供青年人去选用。网络游戏(功夫网游)也仅仅是网络媒介自身创作的一种手段,在未来的时间内,会有越来越多的网络新产品出现,这对中华武术来说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如果能抓住这次机遇,面对挑战,战胜困难,将会对中华武术的传播与发展产生质的变化,使中华武术不再受到时间、地域、年龄和种类的限制,让更多的青年人了解中华武术,发扬中华武术传统文化,把中华武术变成全民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旨在发挥武术健身养生和提高道德修养功效,并使之走出中国,向全世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飞,邵桂华,陈庆合.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高顺.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3]邱丕相等.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邱丕相,蔡仲林.中国武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张国明,刘玲.影响传统武术在普通高校推广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1.

[6]鲁林波,龙佩林.我国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1.

[7]李成银.论传统武术发展的四个关键[J].搏击・武术科学,2011.

[8]付贝.武术训练对学生品格塑造的分析与探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1.

[9]吕化.文化传承与创新视角下的武术双语教学探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2.

[10]张春华.武术健身态度动机与群体互动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11]赵富斌,李建文.武术教育传播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1.

[12]王凯源,虞定海.当代中华武术文化推广方式的调查与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2.

[13]张新华等.网络投资新风向[J].新经济导刊,2010.

篇2

(一)数字媒介的主要形式

数字媒体的种类是丰富多样的,但是,总体上说,主要有两种主要形式:首先是传统的传播方式在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之后形成的媒体形式。比如,电子杂志、线上观影、网络广播等等。第二种是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产生的传播形式。在网络高度普及的背景之下,传统的媒体必须进行数字化革新,与信息技术相融合,顺应时展的趋势和要求。

(二)数字媒介的本质特性

数字媒介目前之所以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因为它的本质特性与传统媒介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它的包容性和开放性。(1)针对性的传播途径。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导致目前传播途径的方式多种多样,公众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所需要的资源。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也开始对于资源进行筛选,只接收所需要的部分资源,而摒弃不符合需求的垃圾信息。因此,数字媒体也开始适应公众的选择性,根据群体的划分去提供信息资源。这也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大大提升,广告的对象能够更加准确,避免花费高昂的成本。(2)公众主动积极地获取资源。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下,公众在获取信息方面都是处于被动地位的。而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海量无序的信息使这种模式不再符合公众的要求。因此,信息通过各种数字媒介被归纳整理,使用者能够清晰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并且,在寻求资源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3)形成互动化的传播模式。过往的传播媒介往往是由受众单向接收的,但是,在网络化的发展背景下,传播模式转变为产品与受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4)传播范围扩大化。网络传播媒介打破了边界壁垒,不再受到国家和民族以及地域的限制,使信息资源能够在各个区域自由传播。(5)信息传播不受时间限制。传统的信息媒介需要观众与其保持时间上的一致性,一旦错过时间,就无法再获得信息资源。而观众在使用数字媒体的时候,不需要考虑时间上的同步性,摆脱了时间的束缚。(6)虚拟化。网络传播媒介使现实生活与虚拟空间相结合,使我们的生活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7)信息传播的自由性。网络传播媒介的应用使信息资源的交流不需要局限于特定的场所和时间。(8)无限制性。在以往的传播媒介当中,信息的传播受到各种因素的控制,但是,网络传播媒介可以使信息的交流实现自由化。比如,观众可以在自己需要的时间和地点通过数字媒体进行信息的获取,而不需要局限于某一个传播途径和时间点。(9)信息的协同共享。通过网络传播媒介信息可以在多个平台、多个区域和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共享,多种形式的传播媒介也可以综合运用,形成合力,为受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网络媒介对平面设计表现形态的改变

(一)对创作方式与过程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网络的大范围普及,使网络媒介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同时,许多软件和平台都对平面设计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力。首先,在图像设计中,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得到了体现。大多数设计师已经开始频繁利用三维建模,二维建模等技术形成设计图像,这使得设计作品更加立体化,能够从全方位体现创作者的设计创意。其次,数字化的设备也使得设计师不再受到传统工具的局限,过往用纸和笔进行设计的设计师们可以通过学习一定的信息技术,直接通过计算机进行设计。这也使得平面设计彻底摆脱了过往需要使用传统印刷技术的局限,不需要再担心设计作品无法得到有效的视觉呈现的问题,设计师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化、信息化的设备实现设计理念。最后,网络传播媒介也使得平面设计的表现方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平面设计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目前,3D技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设计师可以通过这些技术形成动态立体的设计图像,并且,能够将平面设计放在真实的环境当中进行结合,可以对不妥当的地方进行及时的更正,提高设计作品的现实利用水平。

(二)扩大了设计师的设计领域与设计途径

第一,目前,国内外在图像设计领域有较多的先进软件和平台,这些都能够使图像的处理更加便捷,使得设计师能够更好地表现创作理念,不会受到技术水平的局限。同时,也提升了工作质量,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真正的设计上。第二,网络化的不断进步,使设计师能够轻易地获得有关领域的先进前沿设计理念,在深度学习其他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模式之后,提升自我创作水平,从而使其创作范围更加宽泛。第三,虚拟化数字媒体的发展使设计师的作品,不仅仅局限于纸上,而是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屏幕进行展示。在纸张上呈现出来的设计作品,很难对受众产生吸引力,从而也无法实现设计本身的价值。通过计算机呈现设计作品,设计师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原本的设计创意,而不会因为客观因素的局限导致设计创意无法实现。第四,数字化设备的广泛应用,也使得平面设计工作不仅仅是由设计师去完成的,更多的普通人可以通过学习进行自我创意的设计与开发。设计工作不再是设计师的专属,即便是没有学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设计人员,也能够通过简单便捷的设计软件和平台展现自己的设计理念。并且,通过网络平台将作品进行展示,使得平面设计领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刺激新的设计创意的诞生,促进平面设计的长效发展。虽然网络媒介对平面设计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但是这些都只是平面设计发展的辅助工具,是平面设计发展的客观存在因素,但是,要想平面设计实现高效发展,关键因素在于设计师的创意,这是平面设计进步的根源。因此,在先进的数字媒介的帮助之下,设计师应该不断激发创作兴趣,挖掘自身的创作潜能,创作更加优秀的作品。

(三)激发了设计师的创作热情和灵感

依托于数字媒体的强大力量,设计师不再会受到工具上的局限,通过符合自己标准和要求的软件和平台不断提升,使用技能就可以将设计理念完美地呈现出来。并且,由于平面设计需要进行反复修改,而使用网络化设备纠错成本几乎为零,使设计师不需要考虑成本的问题,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包括很多新兴数字技术的使用,使得设计师的设计作品能够更完整地表现出来,作品更加具体。在能够轻易获取更多设计信息的同时,这也导致了很多设计师的设计作品存在抄袭的现象,再将多个作品进行拼接之后,就可以形成一个新的设计作品,使得设计失去了它的本质含义。这也导致了文化产权遭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损坏,破坏了社会文化和艺术良好发展的氛围,不利于平面设计甚至是文化艺术领域的长久进步。所以,拥有独特的特点的设计作品能够在市场上得到更多的赞同,并且,在设计领域有立足之地,展现其真正的艺术魅力。

三、网络媒介对平面设计传播途径的改变

(一)多样化的传播途径更加高效

传统的传播媒介之所以会被逐渐淘汰,是因为它使观众无法准确表达需求,并且,严重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的内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数字传播媒介的发展,使得传播途径丰富多样,能够增强观众的体验感。数字化的传播媒介将传统的传播媒介的特点进行了整合,实现了视觉、听觉和美觉等整体优化,传播速度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传播实现高效化,使得用户能够及时获取信息,实现双向沟通。数字媒介的发展使得图像的呈现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给人们带来了更好的视觉观感。

(二)受众体验感增强,互动性提升

设计师的设计作品的主要目标就是希望能够通过作品深入体现其设计理念,并且,与受众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交流。同时,设计作品的价值也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受众能否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比如,产品的包装袋,如果能够与消费者产生共鸣的话,那么就会增加其对这件商品的关注度;对于产品的广告宣传,优秀的设计作品能够使消费者产生了解该商品的欲望,并且,有消费的可能性。除此之外,设计师根据受众对其设计作品的评价,然后,对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创意进行调整,去迎合受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需求,使设计作品有更高的价值体现。相比较于传统的平面设计模式,数字化与平面设计的融合,使设计师和受众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沟通,并且,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基础之上,实现相互之间的情感传达。

(三)多元媒体协同合作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过往相对独立的传统媒介合为一体,形成了多元媒体构成的统一平台。多元媒体的组合主要包括立体建模、平面设计和网络媒介。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络平台与报纸杂志进行协同合作,结合数字化媒介和传统媒介的独特优势,从而形成一个新的传播媒介,更加适应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多元媒体的协同整合,就是通过多种多样的媒体平台,将更多的信息资源向外传播并且实现其时效价值,形成媒体传播的合力。多元媒体的协同合作模式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在多种媒介中的相似或相同的信息资源,实现统一的呈现和传递。避免受众在不同的媒介当中,由于复杂烦琐的信息而失去方向,节省了时间成本。第二,多元媒介之间进行协作,实现各种媒介的特色高度整合,形成突出优势。受众在进行信息资源的获取时,也不会仅仅通过一种网络媒介,而是会从多种途径进行自由筛选。因此,在进行相关宣传和广告工作时,要从多元媒介入手,综合考虑各种媒介的不同特点和优势,进行最大效益的排列组合,实现最佳效能。

四、网络媒介在平面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一)创作思维模式的更新

艺术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数字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艺术的呈现形式单一,难以深刻体现设计师的真正设计理念。在各种设计软件和平台的不断进步的背景之下,使设计师们能够通过计算机进行作品的设计,并且,根据受众反馈及时进行更改,呈现更多样化的设计理念,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网络媒介的使用也使设计师的设计模式发生了转变,使平面设计不再局限于一维空间,而是更加立体和动态化的去展现设计师的创意思维。设计师也能够更加方便的去获取受众对于作品的意见和评价,从而针对自己的创造模式和理念进行不断地更新,实现更加符合大众需求的平面设计。在大部分人的刻板印象当中,平面设计的学习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包括时间和资金的投入都是一般普通人所无法承受的。但是,在数字化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平面设计的门槛在不断降低,只需要相关设计人员能够具备使用设计软件和设计平台的操作技能,就可以进行平面设计。同时,设计师在摆脱了各种技术上的局限之后,能够更加关注灵感的迸发和创意的构建,不需要去考虑创作理念能否呈现出来,只需要创作者去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这也使得平面设计领域出现了更加多样化的趋势。

(二)创作方式与设计输出的变化

1.创作方式的变化在数字化和信息化充分发展的背景之下,先进的网络设备已经使得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也使得数字化在发展过程当中适应各个领域的需要,从而产生了一些相应的软件和平台。在平面设计领域当中,有越来越多的便捷化的设计软件被应用,并且,逐渐影响到了其他的领域。在这些设计软件的应用之初,传统的设计师们认为,这些软件还存在许多问题无法完美的呈现设计理念,反而继续沿用传统的创作手段。但其实传统的创作手段主要是通过纸和笔以及其他工具进行创作,创作者首先要有大体的创作思路,然后进行设计作品的呈现,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改,在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资金和成本之后,才能够最终呈现一个设计作品。但是,设计师通过数字媒体可以使创作的全过程在网络媒介上就可以实现,作品的设计过程更加连贯流畅,避免因为环节的割裂而导致灵感的破坏。通过计算机,设计师可以利用软件调节自己想要的颜色和字体,并且随意进行修改,不需要考虑成本的限制。这种设计方式的转变,也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设计时间,提升了作品的质量。目前的数字技术已经能够实现设计作品的立体化呈现,这是传统的纸笔无法实现的效果,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开展设计工作,能够使艺术创作回归艺术本身的魅力,实现创作者的初心。2.终端输出的变化数字媒介的使用,使得平面设计的最终呈现效果更具视觉上的刺激性。在平面设计作品当中,色彩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一个完美表现设计师设计理念和创意的作品,应该在色彩上有着丰富的呈现。色彩的深浅变化、明暗对比都可以使受众更加深入理解创作者的理念以及所表达的内在情感。传统的图像呈现模式在色彩上的表现是缺乏强烈的表现力的,即便设计作品有丰富多样的色彩,但是,最后通过排版印刷在纸张上表现出来的作品仍然缺乏色彩本身的张力。运用数字媒体将平面设计通过电子屏幕呈现,使得设计作品本身的色彩未经任何修饰表现出来,对于受众能够形成更强烈的刺激感,由此激发他们对作品产生的情感共鸣。这可以体现出终端输出的方式对于平面设计作品的呈现的重要性。因此,对于不同的设计作品,设计师需要考虑作品所需要呈现的效果,从而选择不同的输出终端,达到最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图形分辨率也会受到输出终端方式的影响,如纸张媒介所展示的图形,其分辨率不超过350,而计算机设计软件的分辨率要高得多,且方便设计师控制。对于需要印刷的纸张作品,设计师可适当地调低分辨率。对于通过显示屏展示的设计作品,设计师可适当地调高分辨率。由此来看,以数字媒体为载体的输出终端更能满足人们对设计作品的要求。3.设计内容的大范围扩展网络传播媒介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为设计师们的作品呈现提供了多种传播途径。传统的传播媒介无法进行及时更新,存在一定的信息滞后,而且,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通过数字化媒介获取信息能够使信息资源更加丰富,传播互动性增强。由于数字化的传播媒介需要给受众带来视觉、听觉以及各种感官上的强烈感受,因此,设计师需要广泛了解公众目前的真实需求,针对这些需求进行特定的产品设计,而这个过程需要设计者了解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使作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比如,当设计师的作品需要通过智能手机进行广泛的传播时,设计师就要针对手机本身的特征与设计作品的特色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进行调整。同时,还要考虑到受众在使用手机时的习惯以及手机本身可能会对设计作品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而这个过程中,设计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设计学基础,同时,也需要对相关领域有基础的知识储备。数字媒介的不断发展,也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设计师只需要钻研设计方面的知识,而在数字化背景之下,设计师要不断提升个人的知识素养和操作技能,并且,需要从整体出发,站在全局考虑,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平面设计的广泛价值。

五、结语

篇3

1.1“拟态环境”的概念

学者李普曼曾在《舆论》中提出了“身外世界与脑海图景”的概念,所阐述的意思是:身外世界广阔而纷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身外世界是“不可思议”的,因此,脑海图景并不是真实的外部世界的图像,而是人们通过具象化的方式在头脑中形成的画面,与真正的身外的现实世界存在着差异。在李普曼看来,现代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大众传播途径的影响产生“拟态环境”。在数字电视兴起以前,这种“拟态环境”与客观存在的世界存在巨大的差异;而在数字电视发展起来以后,这种“拟态环境”是否得以改善呢?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数字电视能够为观众提供各位个性化的,更为自主化的观看体验,而所呈现的电视节目(内容)在选材和呈现上也更趋于现实,因此这种所谓的“拟态环境”与客观世界的差距在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将逐渐被拉近。

1.2数字电视下的娱乐功能

电视为观众所带来的视听体验主要目的在于娱乐,娱乐也随之成为电视节目是否受欢迎的主要依据。可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在提高的同时,相应的生活压力也接踵而至,心理负荷也越来越大。因此,娱乐成为传媒的主要目的心照不宣。但是不得不提的是,一味的“娱乐”,也会产生相反的作用,会麻醉观众的精神,会让观众逐步成为社会的消极旁观者,等等。因此数字电视在电视节目(内容)的选择上需要有相应部门进行监管和控制。而在监管和控制的同时如何选择更受受众欢迎的内容呢?网络传播的特点及作用可以为这个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方法。

2网络新媒体的传播

2.1网络传播的定义

网络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对人类信息进行传播,受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终端设备进行阅读,从而实现社会文化的传播目的。

2.2网络传播的特点

网络传播是一种随着科技发展和进步而产生的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相比其他如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的传播媒介而言,网络传播具有时效性强、信息量大、成本低廉等一系列特点。此外,网络传播同时具有传播环境和传播内容个性化的特点。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及关注内容选择接受传播的信息。

2.3网络传播的分析

网络传播不仅能够将信息及时、全面、有针对性地提供给受众人群,同时网络传播的后台功能强大,相关技术人员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准确地将受众对网络传播内容的喜好,倾向等呈现出来。这也是大数据时代的独一无二的优势所在。

3利用网络传播影响数字电视引进方向

网络与数字电视都象是“双刃剑”一样,既方便、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开阔着人们的视野,但如若利用不当,也会在一定范围内产生消极的传播影响。因此,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数字电视的引进方向,可以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传播正能量,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3.1国内版权行业的现状

3.1.1新媒体版权垄断现象频现以2013年为例。2013年是视频行业的分水岭,经过大幅度的并购重组,优酷土豆合并,百度收购PPS并与爱奇艺整合等向业竞争整合的事件推进,相互间的资本实力明显缩小,市场正面临新一次的洗牌。爱奇艺、优土、迅雷、乐视、腾讯、搜狐纷纷宣布采购独家版权,节目流开始出现不顺畅局面。

3.1.2版权价格逐年上升2013年,国内影视剧新媒体版权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年版权交易额突破30亿。

3.1.3国外剧引进更加规范以《继承者们》、《来自星星的你》、《匹诺曹》为代表的韩剧再次在国内引发韩流热潮。而广电总局出台新的境外剧管理政策,对视频网站引进境外剧实行更严格的限制。引进剧必须整季内容先审再播,而韩剧又是边拍边播的模式,所以未来不管是多热的剧,这种情况都不可能再出现,目前多部韩剧同步韩国播出的情况也将不复存在。而美剧更是面临内容删减甚至直接不能过审的可能性。从《CSI》到《犯罪心理》再到《疑犯追踪》,中间少不了凶杀、暴力、、心理变态等各种内容,按照我国对于涉案剧的管理政策,基本审查完也就不剩下什么了。

3.2利用网络引导数字电视引进方向

篇4

【论文摘要】网络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有:电子邮件病毒传播途径;网页病毒传播途径;利用系统漏洞,破解密码字典,攻击系统;木马病毒通过MSN、QQ等即时通信软件或电子邮件传播等。

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病毒的定义也在进一步扩大化,一些带有恶意性质的特洛伊木马程序,黑客程序和蠕虫程序等从广义角度也被归入计算机病毒的范畴。据国外统计,计算机病毒以10种/周的速度递增,另据我国公安部统计,国内以4至6种/月的速度递增。但是在与计算机病毒斗争的过程中,防范病毒的工具始终落后于计算机病毒的快速传播,不能自动防范未知病毒,也不能自动查杀未知病毒及正确自动恢复被这些新病毒感染的文件。所以当信息系统遭到病毒攻击时,科学地识别、防治计算机病毒,是我们从事这项工作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计算机病毒起源和在网络中的传播

病毒不是偶然因素形成的,需要有一定的长度,病毒是人为的特制程序。1949年,计算机之父约翰•冯•诺依曼在他的《复杂自动机组织》一书中提出了计算机程序能够在内存中自我复制,到1983年11月3日,美国计算机安全学科恩博士研制出一种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复制自身的破坏性程序,伦•艾•德勒曼将它正式命名为computervirus。1986年初,在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巴锡特和阿姆杰德两兄弟编写了Pakistan病毒,此病毒在一年内流传到世界各地。这是世界上第一例传播的病毒。此后,互联网出现,在增加人们信息交流的同时,也为病毒传播提供了便捷、快速的通道。据统计,1989年1月,病毒种类不超过100种,而到了2004年5月其病毒的总数已超过8万种,而且有快速增长的趋势。病毒传播是一种动态行为,目前人们提出基于免疫防御的模型,还仅仅考虑了静态的免疫行为,很难使病毒传播之前将网络中一小部分计算机进行预先免疫。所以目前降低计算机病毒传播速度和阻止病毒的爆发处于被动地位。

二、网络计算机病毒的本质

病毒是一种可以通过修改某些程序以达到感染该程序目的的程序。修改操作可能包括复制病毒程序,之后去感染其他程序。典型的网络病毒通过用户打开网页进入系统之后将驻留其中,感染病毒后的计算机和其信息系统进行交互时,病毒的副本就会进入新系统,网络计算机病毒就这样通过网络传播开来,由此网络环境下访问其他计算机时,可能会盗取用户计算机上的重要信息如帐号、密码等。

1、网络中的良性计算机病毒

良性病毒是不包含有立即对计算机系统产生直接破坏作用的代码。这类病毒只是不停地进行扩散,通过网络从一台计算机传染到另一台,并不破坏计算机内的数据。有时系统内还会出现几种病毒交叉感染的现象,一个文件不停地反复被几种病毒所感染,整个计算机系统也由于多种病毒寄生于其中而无法正常工作。因此也不能轻视所谓良性病毒对计算机系统造成的损害。网络中良性病毒发作表象有:自动打开网页,显示特殊文字和图像;可用磁盘空间变小,上网速度缓慢;病毒程序迫使CPU执行无用的大量垃圾程序,使得系统始终处于忙碌状态,打不开IE,进程显示CPU使用100%;QQ信息显示异常,或者出现异地登陆。

2、网络中的恶性计算机病毒

网络中恶性病毒的破坏性较严重,通常恶性病毒通过使用者打开网页,攻击计算机系统,会导致管理员重做系统。恶性病毒是在其代码中包含有损伤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在其传染或发作时会对系统产生直接的破坏作用。这类病毒是很多的,硬盘的扇区将被彻底破坏,使整个硬盘上的数据无法被恢复,造成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网络中恶性病毒发作现象:上网后再次开机操作系统无法正常启动,开机后是黑屏;陌生人发来的电子函件,例如求职信,这种病毒传播速度是一小时内全世界可以造成该病毒爆发;普通邮件病毒的传播速度是一天内爆发;自动链接到一些陌生的网站;启动杀毒软件,不能查找出病毒。

三、网络病毒传播途径

1、电子邮件病毒传播途径。恶意软件的一个发展是电子邮件病毒出现,第一个广泛传播的电子邮件病毒Melissa病毒。该病毒使用了MicrosoftWord宏,并嵌在电子邮件病毒中。如果邮件接收者打开了该附件,Word宏就被激活,之后电子邮件病毒搜寻用户通信簿的邮件列表,并把自身发送到邮件列表中的每一个地址;病毒进行一些对本地有危害性的操作。常见的电子邮件病毒有合作单位或个人通过E-mail上报、FTP上传、Web提交都会导致网络病毒传播。

2、利用系统漏洞,破解密码字典,攻击系统。有些大型、中型系统使用的每台计算机设置相同密码,或者相似密码,对于帐号选用较为相同的口令。那么这就容易造成这些计算机密码集体遭遇破坏,许多网络就是通过空密码或者弱密码来攻击用户机器的,也就是通过破解密码字典猜测用户机器管理员密码的方式攻击系统,因此使用较为复杂的密码,能有效降低计算机的病毒感染率。超级秘书网

3、木马病毒通过MSN、QQ等即时通信软件或电子邮件传播。有时候频繁的打开即时通讯工具传来的网址、来历不明的邮件及附件、到不安全的网站下载可执行程序等,就会导致网络病毒进入计算机。现在很多木马病毒可以通过MSN、QQ等即时通信软件或电子邮件传播,一旦你的在线好友感染病毒,那么所有好友将会遭到病毒的入侵。

4、网页病毒传播途径。网页病毒主要是利用软件或系统操作平台等的安全漏洞,通过执行嵌入在网页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内的JavaApplet小应用程序,JavaScript脚本语言程序,ActiveX软件部件网络交互技术支持可自动执行的代码程序,以强行修改用户操作系统的注册表设置及系统实用配置程序,或非法控制系统资源盗取用户文件,或恶意删除硬盘文件、格式化硬盘为行为目标的非法恶意程序。这种非法恶意程序能够得以被自动执行,在于它完全不受用户的控制。一旦浏览含有该病毒的网页,在用户不知不觉的情况下,给用户的系统带来一般性的、轻度性的、恶性等不同程度的破坏。网页病毒的激发条件是浏览网页,网页的浏览量直接影响病毒传播的速度,网页的浏览量宏观上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

以上通过对网络中计算机病毒的起源、历史、类型以及发展趋势的全面分析,对网络中计算机病毒简要的描述,其目的是帮助人们对网络计算机病毒有一个了解和认识,从而为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计算机病毒的种类,清除方法及防治策略,纪勇,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J],2005(6).

篇5

关键词:错别字;网络传播;汉字;视听动画

0 引言

汉字是很有趣的文字,从古代到现代,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传承了一代代的中华文明,是非常宝贵的中国文化,每一位中国人都有义务保护汉字文化。错别字,顾名思义是指错字和别字。它伴随着汉字的发明而发展变化。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发明了“结绳记事”,并产生了文字。但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域,各个王侯国又有各自的文字书写符号,其“象形,寓意,读音”也各有不同。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将各国文字符号,以及大篆写法新编成小篆,进行了规范,统一才使得有了今天“统一读法,写法”的文字面貌。错别字自古就是千奇百怪,而到了互联网时代,错别字又获得了最好的生长土壤。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网络传播中错别字屡见不鲜,呈现了繁荣增长的趋势,并且有了独具特色的错别字现象。

1 错别字的分类

从距今3400多年前的甲骨文到如今的现代汉语,汉字已成为很成熟的文字。目前汉字总数约六万个,常用字约6000个,而这其中易错字则更是千奇百怪。不同人因自身书写和阅读习惯总会产生不同的易错点。比如在“染”字右上角的“九”加上一点,将“猴”字的右半部分写成了“候”,或者将“曳”字的右上角多写了一点……这些都是错字。

易错字可以分两类,一种是易多笔字,一种是易少笔字。别字,则是张冠李戴,本该用这个字,却用了那个字。如将“大吃一惊”写成了“大吃一斤”、按部就班写成了“按部就搬”……其中的“斤”“搬”都是别字。别字有形似致误,如如火如荼误做如火如茶;音近致误,如一筹莫展误做一愁莫展;义近致误,如鸠占鹊巢误做鸠占雀巢。此外,因错误理解词语的意思而用错地方也是一种错别字。

2 网络传播中的错别字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错别字又有了新的特点。网络的迅猛发展,给错别字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前期,我们对网络错别字做过调查和分类,主要分为缩略型、谐音型、旧词新说型。缩略型,可分为连音和连义。连音词就是把几个字组成的词根据连读而缩略成字数更少的词,如这样子的连音词――酱紫。连义词就是把一句话根据意思缩略成一个词,如喜大普奔,解释起来很简单,喜大普奔就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有谐音型,根据字词的读音把正确的字替换成另一个字,以达到搞笑幽默效果。如“震惊”的恶搞词“震精”,表面的意思是“连都震出来了”,那么应当表示非常震惊了。有旧词新说型,就是把已有词汇的意思改变成一个新的意思。如不约而同,不是“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的意思,而是“因太久没有和异性约会,而变成同性恋”的简称。

3 网络传播中错别字产生的原因

著名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曾揭晓“2012年围观名家博客”活动结果。调查显示,12位被“咬嚼”的名人当中,仅有两人语文“过关”,其余人表现均有欠缺,从“网络名人”所犯差错来看,集中表现为低级差错多、知识性差错多。这些名家文化水平都还比较高,不至于不清楚汉字的正确写法,那么网络传播中错别字产生的主要原因会是什么呢?

(1)匿名的网络体制下,网民们责任心普遍缺乏。在论坛、贴吧等网络场所中,公众的评论和发言采用非真实姓名,所以公众的警备心理放松了。就算出错,也没有人知道是自己。

(2)个性化、趣味化的追求,如火星文。年轻人本身具有叛逆性思想和个性化追求,尤其是新一代90后、00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互联网中成长的年轻一族们成日与网络为伴,他们对于个性的追求自然也就转移到了网络中。在与朋友们进行网络聊天或在其他的网络传播中,标新立异、追求个性也成了一种趋势和习惯。

(3)活跃交流气氛,拉近距离。现如今,QQ、微信等网络交流工具已经成为朋友之间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但面对冷冰冰的电脑屏幕,文字的交流似乎缺少了面对面交流时的温度和热情。于是,聊天表情和形象有趣的网络错别字应运而生。网络错别字有时候,的确可以传递一个人幽默亲切的形象,使交流氛围变得更加和谐,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4)为了打字的方便快捷。在网络传播中,文字输入毕竟不及说话方便快捷。有时候,为了在输入法中找到正确的字词,所耗时间不少。所以有些网民干脆放弃寻找正确字词,只要发音一样便可。长此以往,错别字在网络传播中逐渐被默许,不少网民对错别字不以为然。

4 错别字的视听动画研究

为探究在网络传播中错别字的解决方法,我们做了两种动画短片,并分别进行了效果分析。一类是教学动画短片,针对几个易错字案例分别以故事情节加深对正确写法的印象,如“初”“曳”“骛”“茂”。另一类则是针对错别字现象所做的公益宣传短片,号召大家保护汉字文化。通过这两个动画片的制作和观众的反应来看,我们发现公益宣传短片比教育短片的效果更好。网络传播中的错别字大部分都是故意创造或知道汉字写法却怠于改正所致,所以提高保护错别字意识更为重要。

篇6

【关键词】深层链接;信息网络传播权;间接侵权

全球化背景下,网络技术迅猛发展,走向寻常百姓家。在数字技术支持及大众需求的碰撞下,各种传播方式在网络环境中纷至沓来,链接技术脱颖而出。用户在设链者的网站中点击链接时,计算机自动绕过被链网站首页,直接进入具体的指定内容,在此页不显示被链网站的网址,使用户误认为自己仍然在设链网站,并将其内容当做设链网站所有。

在此基础上,深层链接技术为信息的查找和传播提供了便利,促进网络间的互联互通。然而,网络链接在给用户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著作权纠纷。

一、深层链接行为是否为传播行为

深层链接由网络用户将未经权利人许可的作品上传至网络公共平台,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考虑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责任问题,深层链接将信息上传至第三方网站,有需求者在第三方网站看到深层链接后直接点击,便可获得其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并且用户在获得资源的过程中,绕过权利人的主页,在浏览器的地址栏里不显示被链接的网址,网络用户并不一定知道设链者的网站或网页同其他网站或网页建立了链接。但是在此过程中,网络用户已经获取了自己所需要的相关信息。设链者或者网络用户上传的深层链接,在网络上使用公开,只要用户浏览此设链网页,即有可能获得信息,因此,此种行为是向不特定的人进行传送和传播,使有需求的网络用户能够成功获取其想要的资料信息。

二、深层链接行为是否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

针对深层链接是否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问题,需视情况而定。若设链网站在自己的网页中使用未经授权的他人作品,设链网站向虽是在网站上放置链接,给予公众引导,但是用户点击链接即可获取资源,为公众间接提供作品,网络用户在其方便的时间和任意一台服务器上皆可获得。另外,网络用户在点击链接时,绕过被链网站首页,直接链接到分页上,显示网址仍是设链者的网址,这无疑“偷换”了被链网页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被链者预设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从而影响被链网站的传播,甚至足以造成上网者误认为被链接的网页内容是设链者所有,可能导致被链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被侵犯。

若设链网站只是通过链接引导网络用户进入被链网站,仅是为用户提供定位服务,而非向用户提供作品。这种方式实现了互利共赢,方便用户的资料搜寻,为其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也利于被链网站的信息传播,并未损害被链网站的利益。符合搜索、链接服务的“避风港”原则,受到法律的保护,不构成侵权。

三、深层链接的侵权认定标准

实践中,对于判断深层链接是否侵权,采用何种标准,存在两种观点,即“用户感知标准”和“服务器标准”。按照“用户感知标准”,若用户感知到是设立深层链接的网站提供的作品,则其已经构成著作权直接侵权,需要承担相应责任;若按“服务器标准”,只是未经权利人同意将文件上传至网络服务器的行为人构成著作权直接侵权,设立链接的网站只有在知其所链接的对象侵犯著作权人的权利时才应承担间接侵权的责任;如果链接的对象没有侵犯著作权人的权利,则深层链接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

关于深层链接的侵权认定,目前多数国家认同“服务器标准”,我国司法实践中,多数法院亦坚持采用“服务器标准”。但是,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着直接以“用户感知”为标准,甚至是仅以被告网站提供深层链接为由,直接认定被告实施了“网络传播行为”和构成直接侵权的作法。例如,在“广东梦通文化公司诉北京衡准科技公司案”中,原告权利人被告网站未经许可在线播放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电视剧《贞观长歌》。被告则以自己提供的服务仅为视频搜索,被链接的视频来自第三方网站为由进行抗辩。法院直接判定被告网站构成直接侵权。在此情况下,法院未做充分调查判定被告直接侵权的做法是欠妥的。

笔者认为,我国应采用“服务器标准”。“服务器标准”是相对客观妥当的一种判断标准,并且在现有的司法实践中也得到了认同。行为人擅自将未经权利人同意的链接作品上传至服务器,而设立链接的网站只是给用户提供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当然,网站应尽到合理的注意审查义务。若设立链接的网站尽到合理注意义务,则不构成侵权,不承担责任;若未尽合理审查义务,明知或应知链接作品侵权,仍不对其整顿、删除,网站构成间接侵权,应承担侵权责任。

而“用户感知标准”太过于绝对,对网络用户提供者的要求相对苛刻,并且以用户是否能感知到被链接作品源自该网站,而不会注意到第三方网站,此种观点依赖于用户的主观感知,用主观感知作为判断直接侵权的依据是不严谨的。“向新公众传播”的标准以权利人在进行初始传播时是否对作品的接触进行限制为前提,网络是无分层的开放式平台,任何人皆可通过计算机搜寻想要了解的信息资料,并且有用户间的共享平台,数字技术的发展无疑使权利人对作品接触的限制日趋艰难,如果权利人无法对新的作品进行接触限制,则深层链接不构成侵权。据此,将会产生大量的网络服务网站设置深层链接来获取利益,危及权利人的著作权。综上所述,采用“服务器标准”作为深层链接的侵权认定标准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能更好的保障著作权中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王迁.网络环境中版权直接侵权的认定[J].东方法学,2009.4

[2]薛红.因特网上的著作权及有关权保护[G].知识产权论丛:第一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马晓.网络链接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2001,(1):1014

[4]胡宏,刘亚昌.网络链接中网络著作权侵权问题探讨[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篇7

关键词:网络舆情 舆情传播 引导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它主要是以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电子公告板(BBS)、博客等为信息传播途径,以网民为信息传播者的网络言论汇集。据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8次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指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4.85亿人、手机网民3.18亿人。目前网民的最大群体仍是学生,特别是大学生,95%的大学生都是网民,可以说网络的触角深入到了他们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随着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第四媒体”和以手机为载体的“第五媒体”的渗透和普及,网络越来越成为各种社会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高校是最受全社会关注的系统之一,在中国网络舆论的高速发展,社会舆论环境日益复杂化的大背景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重视程度还明显不足,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有待提高。

1.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

随着通讯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网络走进了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任何个人和组织都能以低廉的成本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并分享各种信息。可以说网络已逐步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网民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而网民中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其中尤以大学生居多。高校校园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大学生成为传播网络舆情和接受网络舆论的生力军之一。当代大学生生活环境优越但交际面狭窄,与人沟通能力不足,在学业和就业的压力下,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倾吐和自我展示的空间,网络正好满足了大学生对自由表达的需求,网络上大量信息的传播并不受相关部门的审批,而个人隐私、言论自由与社会传播控制之间难以把握的平衡也加大了网络控制的难度,这一切都使网络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可以自由分享信息的虚拟空间。博客、论坛等网上的公共场所成为大学生自由发表评论的网络平台,校园内外的重大新闻和突发事件会第一时间出现在这一平台上,引发大学生的关注和讨论。

网络舆情应运而生,网络舆情就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是指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特定价值观、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其主要传播途径包括电子邮件及新闻组、网络聊天、电子公告板、博客和维基等。高校学生是网络利用率极高的一个群体,也是网络舆情的主要生成力量和影响对象。近年来,几乎所有高校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网络信息的传播,如“芙蓉姐姐”、“胡戈恶搞”等事件,而2011年上半年,涉及到高校的舆情热点事件不断出现,其中有一些还对学校的声誉和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药家鑫事件,南方科技大学45名同学拒绝高考事件。均是从各大校园网上发源而引起各界强烈关注,进而延展到道德层面的反思和讨论。网络舆论已成为高校屡屡产生和扩大的“导火线”和“催化剂”,成为社会思潮的晴雨表和高校舆论的集散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稳定工作产生了严重影响。

2.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

在高校中,大学生网络舆情与其他网络舆情相比有其特殊性,它是特指大学生网民对网络上某一特定的人物或事件广泛关注,形成有一定影响力、倾向性的网络群体性意见或言论,并可能演化成现实中的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行为。大学生网络舆情除了具有网络舆情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2.1时间的突发性

由于网络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当一些热点事件被到网上,大学生网民就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浏览到这些信息,并采取新闻跟贴、论坛讨论、网上投票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他们在面对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尤其是对高校管理及大学生利益产生不满时,有更强烈的见诸于网络的诉求,能迅速诱发大量大学生或社会网民的普遍关注和认同,使事件的影响得到扩大,从而形成网络舆情。特别是“90后”大学生,他们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往往抱以较高的热情,并且容易受到网上舆论信息的引导,从而使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形成表现为时间上的突发性。加之网络传播的即时性,特别是一些社会突发事件经过网络传播,往往会使社会舆情产生令人难以预料的连锁放大效应,网络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在学生中间引发滚雪球现象,例如李刚门事件,便是通过网络等传播途径,数小时内点击率便达数万人次,这无疑是网络传播即时性导致群体性舆情的最好证明。

2.2内容的多元性

互联网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发表言论的重要渠道。特别是“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更敏感、接受新生事物快,价值取向也日趋多元和现实。网络特有的快捷性、隐匿性、交互性、信息海量等特点,使得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多元性。从校内看,食堂饭菜、寝室管理、学校收费、教师授课等;从国内看,领导干部、社会改革、国内重要体育赛事;从国际看,总统换届、领导花边、社会局势动荡新闻等,这些都可能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并进而形成网络舆情。多元性与综合性网络是一个高度自由的虚拟空间,它不受地域和空间的制约,可以让各种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相互渗透,这正好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展示自我和对自由表达的迫切需求因此,校园博客、校内外各种论坛等自然成为大学生自由发表评论的网络平台,校园内外的重大新闻和突发事件会第一时间在这一平台上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同时,网络舆情日益呈现多元性,尤其在当前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阶层分化社会利益重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等现象集中显现,促使大学生网络舆情自然也会跨越校园的界限,指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个领域和层面,或者涉及大学生的人生理想职业生涯校园生活和自身利益诉求等方方面面群体性与放大性。作为网络主体力量的当代大学生群体,由于具有相近的年龄,类似的经历及生活习惯,因而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他们彼此之间价值观更容易达成一致,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形成群体一致性意见。

2.3影响的广泛性

由于互联网快捷的传播速度,网络舆情的影响突破了媒介时间上、地域上的限制。主要表现为:校内舆情校际化、局部事件全国化、国内事件国际化。当一个热点问题在一所高校中展开讨论,形成舆情,这种讨论通过网络会迅速传到同一省市或国内的其它高校,甚至会流传到社会上,更严重的是一些具有不良企图的人有可能把这些讨论发到境外的网站上,从而造成国际上的舆论影响。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这些特点作用于当代“90后”大学生身上,必然会对他们产生重要的影响。非理性与难控性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交互方式,它创造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虚拟存在,在网络全面开放而网络立法网络教育管理却相对滞后的今天,社会公共道德往往缺乏对网民个体的道德约束,致使校园网络舆情较难控制。由于作为网民主体的当代大学生群体本身存在着非均衡性,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行为的自由隐匿性,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容易诱发那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出现非理。他们会在虚拟空间中实践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尝试的道德破坏乃至犯罪行为,尤其是会出现一些偏激的情绪化言论,甚至产生网络暴力,从而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网络的多元性、自由性和匿名性,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但另一方面网络特殊的匿名性又容易诱发大学生在虚拟空间中实践现实社会中无法尝试的道德破坏甚至犯罪行为。近年来大学生规模的快速的增长使校园网络人群剧增,但网络立法、网络教育管理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良好的网络行为规范。互联网的虚拟性使网络成为不加编辑裁剪的发散性信息源,众多具有一定刺激性的中介性事件在网络这个即时传播的空间里成为触动大学生神经、诱发心态变化的导火索。当整个大学生群体产生被点燃的激发心理效应时即使是积极的群体激情也难免产生负面心理效应,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高校上经常出现一些偏激的情绪化言论。而舆情空间监管的缺乏让一些消极的错误的甚至是煽动性的言论也甚嚣尘上,利用热点和敏感问题蓄意制造谣言煽动社会不满情绪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网络是一个高度自由的虚拟空间,它能够打破地域和空间的阻隔,让各种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相互渗透。尤其当下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其网络技术优势,对我国加紧实施意识形态渗透,直接着力于对人们尤其是对道德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年大学生思想的改变。这种影响的后果具体表现为:经济意识强化,政治意识弱化;个人意识强化,集体意识弱化;功利意识强化,奉献意识弱化;休闲意识强化,敬业意识弱化。所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高校网络舆情中实施引导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做好舆情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1]曾润喜.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09,(8):187-191.

[2]彭知辉.论与网络舆情[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46-50.

[3]廖扬平.网络舆情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政工研究动态,2007,(21):23-24.

[4].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19日第一版.

篇8

【 关键词 】 计算机;网络安全;病毒防护

Computer Network Security and Virus Protection

Xu Yong-mei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anxiTaiyuan 030006)

【 Abstract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eople hav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security of computer network. At the same time, people have also been much obsessed with computer virus. Therefore,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how to prevent virus and protect the safety of computer network.

【 Keywords 】 computer; network security; virus protection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应用以渗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由于全球计算机处于联网状态中,导致计算机病毒更加方便快速地传染与扩散。计算机病毒的威胁越来越明显,从国家之间信息化战争的爆发,到个人生活中数据的丢失,隐私的侵犯,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生活秩序。由此可见,计算机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极为重要,需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永久地持续下去。

1 网络安全与病毒

网络安全主要指的是网络上的所有信息与资源不会在没有被授权的情况下随意被使用,不会造成用户的困扰。而病毒是指利用计算机自身的缺陷或由于某个软件的运行输入到计算机程序内一组恶意的程序代码,从而破坏计算机内的数据。当嵌入病毒的程序运行时,感染其他的程序,最终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网络安全涉及非常广泛,相关技术也是比较全面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包括口令、密码和防火墙等均属于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主要是由三个性能来衡量,分别是完整性(信息数据被保护,不会被其他用户随意破坏或修改)、可用性(避免会出现拒绝服务或拒绝访问的情况)、保密性(保护用户的信息不会被其他用户窃取)。

2 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

影响计算机网路安全的主要因素是网路自身无法避免的系统缺陷和脆弱性。在我们使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或运行系统的过程中往往会有疏忽之处,这些都能影响到计算机的网络安全。

2.1 非授权性访问

非授权访问是指使用了网络资源却没有经过原用户的同意。往往有人会以假冒或者是身份非法攻击的形式,故意避开访问认证系统,强制进入网络系统中,进行非法使用网络资源,甚至有意修改或窃取部分信息。

2.2 信息的非法性利用

信息非法性利用主要包括信息的破坏、信息泄漏、非法信息流的传输。信息破坏主要指积极网络侵犯者将网路中正在上传或下载的资源包进行截取,并对其加工,使之无效或者添加一些对己有益的信息后,重新将资源包返回。信息泄漏主要表现为消极网络侵犯者用电磁泄漏或自身搭线的方式窃听一些信息,或者根据信息的相关数据(流向、长度、频率、流量)的分析,推论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但并不对传输中的信息造成任何破坏,但信息却失去了其保密性。非法信息流的传输是指用户在允许自身同其他用户进行某类通信的同时,将其他性质的通信禁止。

2.3 网络资源的错误或非法使用

用户没有能够进行合理的对资源进行设定访问控制,导致一些资源被偶然性的丢失或破坏,甚至一些有害信息的进入;或者是非法用户登录并使用网络资源后,产生了资源消耗,造成对用户利益的损害。

2.4 环境的影响

环境的影响要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分别对网络造成的一些有害损失。例如一些恶劣天气情况下,雷电等穿破电缆,从而会造成系统瘫痪计算机损坏的情况;同样在人们进行电磁辐射时,辐射可以破坏网络中传输的数据,能够将其记录下来,产生泄密的后果。

2.5 软件的漏洞

计算机的使用离不开各种软件,而一些软件却存在漏洞,来破坏用户的计算机。常见的软件漏洞主要存在于操作系统、TCP/IP协议、密码设置、数据库中。而漏洞会受到黑客的攻击威胁,一旦病毒的侵略,后果将不堪设想。

2.6 对拒绝服务的攻击

攻击绝句服务对网络服务系统进行强烈的干扰,妨碍正常的作业,减慢程序对系统的相应过程,从而逐步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影响到正常用户的合法使用,甚至排挤出合法性用户,使其无法进入计算机网络中得到相关服务。

3 病毒的传播途径

由于计算机病毒能够进行自我复制甚至传染其他程序,所以我们能够想象病毒传染途径是相当之广的,只要该介质能够进行部分数据之间的交换,病毒传播就可能在其中发生。我们平时生活中常见的病毒传播途径有几种。

(1)常见的移动存储的设备,比如光盘、软盘、U盘等。由于目前U 盘使用极其的广泛,所以U盘成了病毒传染的最可能之处。

(2)网络传播,比如非法网页、垃圾邮件、BBS或通讯软件等,由于网络的传播也是病毒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

篇9

一、公共图书馆讲座资源传播的重要性分析

基于公共图书馆资源传播的特殊性,在实践中必须对其引起重视,并根据现有的发展理念,对其进行创新,达到传播有效资源的目的。以下将对公共图书馆讲座资源传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1.塑造公共文化品牌

公共图书馆讲座在上世纪90年代时期兴起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如国家图书馆的“文津讲坛”和“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等都已经形成了品牌并且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基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差异性,在应用过程要以塑造公共在品牌为目标,将讲座工作由边缘处转移到工作中心上。基于该管理模式的特殊性,必须以受众为研究目标,针对不同层级的读者采取针对性的传播形式[1]。

2.扩展受众需求

公共图书馆在实践中满足了受众对知识的探究需求,同时随着公共图书馆在讲座资源传播的不断发展,其建立了系列化、品牌化的发展目标。部分规模大的图书馆树立了典范的作用,同时以“城市教室”为发展基础,进而打造公共品牌效应。从2000年以后,现有的传播形式突破了单一的管理手段,逐渐向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迈进,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促进了公共品牌效应的进一步发展[2]。

3.丰富讲座资源

近些年来图书馆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图书馆建设的特殊性,必须建立品牌效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不断扩展应用资源,以高质量的讲座为研究目标,并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提升讲座质量,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达到提升图书馆利用率的目的。

二、当前公共图书馆讲座资源传播的形式分析

基于公共图书馆讲座资源传播的特殊性,在实践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采用多种传播形式。以下将对当前公共图书馆讲座资源传播的形式进行详细的分析。

1.现场传播

现场传播是当前比较有效的资源传播形式,在图书馆资源的实际创作过程中,可以聘请专家或者有关人员开展固定性或者流动性的讲座。其表现形式以面对面为主,呈现出讲座人和观众直接交流的演讲形式。现场传播的传播形式能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氛围,让广大受众积极参与到实践传播中去。但是通常开展高水准的演讲,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采用何种传播形式[3]。

2.媒体传播

媒体传播是应用广泛的一种传播形式,其主要表现为电视台和报社及新闻媒体间的合作,呈现给大家的类型也趋于多样性,包括直播、转播及报纸传播等。媒体传播的形式是以信息技术为媒介,借助现有的网络内容进行广泛的传播,该应用形式在实践中扩大了受众面,同时保持在讲座活动的生动性。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先进实用、安全可靠、传输通畅、开放互联的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建设国家数字文化网。

3.网络传播

基于现有传播形式的多样性,在发展过程中,网络传播的形式应用范围广,受众覆盖面也随之扩大。在实践中需要以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为研究标准,通过设置局域网或者讲座资源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载入和传播。当前社会通信技术以4G网络为主,手机等智能终端通过微信,微博等APP来观看和传播讲座资源。其中以视频讲座为主要应用方式,受众在网络上点击固有的页面,由于视频讲座资源能有效的反应现场的生动和精彩,因此在具体化传播过程中要以现场视频为基础性内容,进行资源的有效传播。

4.文化站传播形式

偏远地区基本都有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建立的文化站,可以通过文化站来分享讲座资源。其次可以将视频刻成光盘,进而进行信息资源的有效传播。其次履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的国家中心职责,负责组织实施两大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要认识到公共图书馆资源传播的有效性,并建立局域网络控制中心,不断扩大受众面,通过网络把讲座资源传送到基层、边远的山区和角落。其传播途径主要以工程网站点、卫星传播和影像传播为主[4]。组织基层文化队伍业务培训,指导开展国民信息素养和农村实用人才、进城务工人员培训。

篇10

企业的利益就是小投资,高回报,网络推广最省钱,最持久。21世纪是个网络信息化的时代,从而成就了电子商务。互联网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人们把上网当作生活中必须做的一件事情,衣吃住行都离不开网络,可见网络的重要性。企业需要采购所需产品,第一件事情做的就是在网络调查,那家公司的产品符合要求,然后在去做相对应的采购。企业第一步,发展业务,网站是全天候运转,让您的客户在任何时候都能了解到你的产品。

企业第二步,增加新客户,在这网络覆盖全球的时代,客户需要什么,可以随时在网上找到您,让您开发新市场,新客户,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企业第三步,维护老客户,有了网站,老客户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及时回答他的迷惑。

企业第四步,小投资高回报,网站是一个免费的媒体宣传,产品展示厅,产品询问处。这样的话,等于是您减少销售成本,提高利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