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急救护理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用急救护理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常用急救护理知识

篇1

关键词急救护理;临床带教

护理临床教学是帮助学生将以往学到的基础知识与有关诊断、治疗与护理病人的操作技能相结合,获得进入健康保健系统和继续教育所必需的专业及个人技能、态度和行为的过程。临床教学的重点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应用理论,而且可以帮助他们从丰富的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发展护理理论[1]。当前,随着急救护理技术迅速发展、卫生法制建设日益完善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临床急救护理带教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先将临床带教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如下。

1临床急救带教中存在的问题

1.1急救护理带教模式问题

现有常用急救护理带教模式是事先制定带教计划,讲解急诊科的环境、布局、特点、及运作方式,演示各种常用的急救护理操作。这种带教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相关知识的知晓度,但由于整个护理带教过程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方式开展,因此学生的参与感不强,实践动手的机会少。这样就导致为期一个月的实习过程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实习结束时学生自然也很难对急救护理工作产生深刻的体会,缺乏对急救护理应知应会能力。

1.2护生对急救护理工作适应能力差

由于缺乏对急危重症患者护理的机会,护生的急救意识普遍较差,而急救工作又要求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带教老师在抢救病人时根本来不及对护生进行讲解。在这种情况下护生即使多次的观摩了老师的急救过程仍热很难在短短一个月的实习期间对具体的急救过程产生清晰的概念。这样就造成了护生在遇到需要急救的病人时产生陌生、紧张和恐惧的心理。

1.3缺乏自觉、主动观察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急救护理技术操作技能差

由于危重患者的病情复杂、变化快,护生又缺乏临床护理经验,因此无法在病人病情变化时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并迅速分析做出反应。且急救工作都是突发性的一个月的实习期内护生很少有机会亲身体会和参与急救操作,实际的急救操作技能水平的提高自然非常有限。

1.4缺乏“以病人为中心”的主动服务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目前踏上实习岗位的护生都为80后甚至90后的一代,这一代人普遍自我意识较强,对于护理工作的感性认识还不深。对于职业道德也仅仅停留在对课堂教育和课本字面意义上的理解,内心体验缺乏。解决问题时更多考虑的是自身工作的便利,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中心的主动服务意识较差,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1.5缺乏相关的法律常识,与病人沟通能力差

由于急诊的临床实习期仅有一个月,在此期间护生更多关注的是业务能力的学习,而忽视了工作中所涉及的相关法律知识。同时护士由于缺乏临床经验的和语言沟通技巧,容易导致其在与病人家属沟通过程中的措辞不当,侵犯病人的隐私权、知情权使之产生不满,僵化了护患关系[2]。法律意识的淡薄和语言沟通的轻率都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6急救护理过程中职业危害的自我防范意识差

护士在进行急救护理工作时常常暴露在生物、物理、化学、心理等多种职业危害中[3]。由于护生对职业危害后果的认识不足,对自我防护的方法了解不够,而急救工作又要求分秒必争,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自我防范。较多见的有针刺伤,眼睛、皮肤直接被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消毒剂沾染到等。

2对策

2.1转变带教模式,实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带教方式

将以“老师为中心”的带教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带教模式。实行在教师指导下以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基础的医学教育途径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带教方式[4]。带教老师根据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的原则将疾病的概念,病理知识,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知识在自己先学深,学精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问题,同时穿插临床护理工作中易出现的失误,对忽略的知识点及以往护生反映较多的问题进行讨论。我们在护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针对相应的问题引导护生思考,鼓励每位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激发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使护生围绕问题,在思考讨论中完成问题的解答学习。这既巩固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应急能力等。有研究显示PBL模式相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在临床急救能力、认知领域的提高[5]。

2.2实施岗前培训,评估护生的业务能力及心理状况

介绍科室的环境、接诊病人的性质、常用的急救药物仪器及工作基本要求。多与学生沟通,听取她们的意见,帮组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能以良好的状态进入正式实习。

2.3临床带教老师的选择

选择业务能力和责任心强、热爱带教工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护师、主管护师担任临床带教工作。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带教老师在工作中注重言传身教,强调“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为护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典范。

2.4进行卫生法律知识和职业危害防护方法的培训,重视护生职业礼仪的培养,规范护理的职业用语

针对急救相关的法律知识和职业危害等通过多媒体讲课进行讲解和案例分析并要求护生反馈,检查和评价护生在平时工作中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正。护理礼仪是护理美学在在护理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对护生进行护理礼仪的培养包括电话礼仪、称呼礼仪、姿势礼仪等,规范她们的职业行为特别是职业用语,帮助她们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6]。将上述各点纳入护生的出科考评中。

2.5适当延长急诊实习时间

在整个实习期预留出一段自选实习时间,对有志从事急救护理工作的护生适当延长急诊的实习时间。增加护生的锻炼机会,进一步提其急救护理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修霞. 当代教育学理论与护理教育M .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 :296 - 298.

[2] 郑晓云、常杏萍、陈玲玉.护理带教中易发生的护理纠纷问题分析与对策.医学创新研究,2008,5(17):177.

[3]张旺珍、赖玲绮.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护理管理,2008,6(9):2322~2323.

[4] 杨玉芹、宋敏、王会.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急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 吉林医学. 2005,26(5):496.

[5]代颖、王爱平、董耀东.应用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提高护理本科生临床急救能力的研 究.护理研究,2008,22(7):1957~1959.

[6] 吴冬冰、卢素芬、伍允娆.临床带教中的礼仪培养.家庭护士 ,2008,6(6):1583~1584.

篇2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急救护理;实践教学

1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和先进仪器备的不断更新,培养高质量的急救护理专业人才,实现与国际急救护理学教育接轨刻不容缓。《急救护理学》是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学科,面对急诊科室和ICU的工作特点,实习护生能否尽快地融入与急诊护理实习取决于护士是否能将常用急危重症救护技术灵活运用于实际临床病例之中,必然更加突出强调其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如何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培养本科护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其操作技能。本研究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设计进行《急救护理学》实践教学设计,充分评估学生和教师等各种教学资源,帮助护生建构学习内容,引导护生积极反思,着重培养护生团结合作的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2研究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设计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进一步发展的理论,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都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迥异,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学习是以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通俗来讲就是:学生学习或掌握的知识不能被看成由教师直接传给他们的现成的东西,它必须凭借学生已有的学科(专业)认知结构,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建构成的。护理教学亦是如此,护生在校学习知识的过程,不能仅仅是“灌输一吸收”的过程,护理教育者应充分考虑如何将学生置于一定社会环境中,使其为主体主动建构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将枯燥、抽象的医学、护理知识使抽象的趣味化、形象化,才能使护生更好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constructivistlearningdesign,CLD)主要由6个基本部分组成:情景、小组、桥梁、任务、展示和反思。作者本人根据两年的急救护理教学经验,借用建构主义学习观点,精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质量方面,同时将CID的基本构架应用于急救护理学的实践教学活动中,从情景设计到反思反复循环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准备

3.1教学主体我院四年制本科护生,与内、外、妇、儿护理教学基本同步进行授课。根据CID的基本核心“学习者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了解护生的基本知识掌握水平和学习特点。《急救护理学》的教学宗旨是要把增强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技术操作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此外有研究表明,在急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培养护生信息检索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2学习内容急救护理学涉及的知识几乎涵盖了医学、护理学领域中的所有学科。而我校仅有36个学时的时间来完成所有知识的讲授,不可能做到讲授每章节的内容,为了加强本学科课程与其他临床护理课程内容上的衔接和交叉渗透,授课老师仔细分析研究我院临床护理学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做了基本的调整(理论上采取以教材为模板,调整、合并、删减重复部分内容,增加实用性内容,实践教学中多采用综合病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课后采用开放性实验,保证每个学生对操作都能很好掌握和理解),确保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3.3教学资源我护理学院历史较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实验教学资源有限(包括师资力量和教学硬件设备),为了在仅有的教学资源条件下能够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我院临床老师在积极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同时,积极注重自身素质和操作能力的提高,为了不与临床脱节,保证学生学习知识的前沿性和实时性,临床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到临床进修、培训。此外,在实践教学中,将学生分为4组,每组1O余人,固定一个老师带教,这样就避免了上大课,加强了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保证了小组教学的效果。

4学习设计

4.1确定实验项目和实验学时数以“休克病人的抢救和监护”实验项目为例阐述。我们都知道外科护理学中也有“休克”章节,但是针对两门课程讲授的侧重点不同,急救护理学重在抢救过程中急救技术和复苏后的监护项目的应用,所以为了避免知识的重复、理论学时不够用,我们将重症监护技术和休克结合讲授,具体方法为在用2个学时课堂上介绍常用重症监护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这个时候学生通过老师的讲授和多媒体的展示并没有一个很感性的认识,而后将休克放在实验室进行(2学时),以典型病例为引导,逐步引出抢救过程及监护项目,然后针对各个项目逐个介绍和操作演示。这样就能很好地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体现了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

4.2设计尽可能真实的情景以多发性创伤休克为典型病例,在查阅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尽可能使其完善、真实,同时确定此次情景教学的具体目标、任务和展开形式(病例讨论:病例汇报——讨论——答疑、点评——视频——演示——练习——模拟——讨论)。

4.3小组安排小组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互动的机会,而且是学生专心处理学习情景的一种形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危重病人的抢救通常不开一个急救团队的合作,急救护理教学中尤其要向学生传授这样一种意识和精神。我校学生至入学以来的实践课都是固定分组进行,故两年多的合作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彼此有了一种默契,此外,对于不同的实践项目,教师还要考虑几人一组能更好地来完成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女休克病人抢救的配合中可将4名或5名护生分为一组。

4.4搭建桥梁桥梁是指护生在新的学科内容学习之前,已经拥有的知识水平,护生只有在熟练掌握已有相关知识并能正确、熟练运用它们的前提下,才能集中精力致力于学习新的内容。这就要求老师每次在设计教学内容之前先对学生的知识状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我们应考虑到学生可能掌握哪些相关知识?对此部分知识的运用程度如何,同时上课之前简单向学生介绍教学的内容和设计,便于学生课前运用网络、书籍等资源搜集相关资料。

4.5策划任务如何选择和策划一个高质量的学习任务是发展一个有效学习情节的核心,也是对护理老师的一大挑战。首先要保证所设计的任务(问题)是正确的、有实际意义的,其次是这个任务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这就要求老师设计任务之前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活萌(对于这个教学内容学生喜欢怎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学生会问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学生会对这些任务怎样去诠释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投入到此任务当中。当然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老师要时时去评估任务完成的情况,必要时做出调整。在“休克病人抢救”教学时,要置学生于“急、危”情景状态中,可安排小组进行抢救配合的讨论和模拟,此时即涉及“心肺复苏术、除颤、吸氧、静脉穿刺、人工呼吸器的使用等多项临床操作的实施和配合”。这样一个大任务又可分为多个小任务,使学生一步步地去深入完成。

4.6安排展示展示则是让护生公开介绍自己或本组任务完成的情况,以及在执行和完成任务(即讨论和专科操作)过程中有什么心得体会?(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根据具体情况,护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汇报讨论结果;解释他们的思维活动;角色扮演或演示操作方法等。

4.7引导反思传统的教育系统认为学习就是一个记忆的过程,而实际上能够回想起某个事物并不意味着你已经理解了它或者知道怎么去运用它,同一个问题,换个问法或者置于不同的场景之中,学生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回答,怎么去解决问题。故在整个建构主义学习设计中,特别强调学生针对所学问题或所模拟场景不断地进行反思、讨论,其做法是可以要求学生书写反思日记(例如我发现什么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产生的新观点或疑问?根据这个情景和案例我对护理有哪些认识?如果遇到此类相似而又不同问题时我应该怎么样去处理等)“在我校则是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开展,我们改革了以往的实验报告书写格式,不再采用“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内容”等格式,而是根据不同实验项目,急救老师可以以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的要求设置实验报告的格式,对于“休克病人的抢救和处理”,我们设计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①关于此例休克病人的抢救措施中,你组实际讨论结果与老师点评讲解的答案不一致的地方有哪些?对于不一致的原因你是怎么认为的?②你认为对于抢救过程中的医护和护护配合方法和注意事项的最后定论符合你心中的要求和答案么?请说出你的想法。③对于休克病人的主要监护项目中,每个项目的意义和正常值你是否掌握?每个项目的观察和护理要点你认为都合适吗?不合适的请说出你的理由?④假设临床工作中遇到此类病人,根据目前所掌握知识你认为自己能很好的去处理和应对吗?为什么?⑤对其他类型的休克、抢救和护理措施有什么不同?你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⑥此次课程结束以后我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具体的提高和锻炼?⑦如果让我来设计这个实验的话,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

5讨论

急救护理学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为主要目的的学科,它要求医护人员运用救护技术第一时间解除危机病人生命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实践技能教学,如何利用有限的实践教学资源去系统的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综合多种教学方法施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仍需要高校教育者不断的思考和研究。利用建构注意教学观指导实践教学不仅避免了一直以来课堂中老师唱“独角戏”的情景,更为充分实现本科护生培养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根据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运用建构主义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5.1学生的分组方式与支持学生共同思考进行意义建构的方式是学习设计的中心学生可在同伴的指导下学到不同的东西,并且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平等机会。此外,这种方式还能使学生对概念知识理解得更深刻。在记录小组元素时,需要回答3个关键问题,学生:您会怎么样组织学生分组?学习材料:学生会利用哪些材料建构意义?设备:为了促进学习,你会如何分配设备?(采用哪些实验器材,数量多少)

5.2鼓励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不论对错均给予肯定的评价,久而久之,护生会认识到:自己的答案正确与否并不重要,讨之后对想法和观点的合理而清晰解释才是最有意义的。也就是说,护生最终会喜欢参与讨论,这种思维过程的培养才是本科护理教师的实际教学思想所在。注意在展示过程中常常需要教师或同伴的质疑,这样展示者才能明确地阐明自己的想法和理由,也可以激励护生主动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成果,教师的质疑和阐述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强调重要知识点的同时纠正或修改瑕疵和问题之处)。

5.3采用课后实验报告的形式帮助学生总结反思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实践内容巧妙地设计不同问题,让学生以实验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书写报告的过程亦是学生进行反思的过程。此外,通过实验报告老师还可以初步地评价教学是否达到期望的教学,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指导我们进行改革和完善教学。

5.4急危重症医学发展的同时对急救护士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教师应注意言传身教的作用,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另外还应注重自我防护意识的传授。

因课时数有限,为了增加学生的模拟训练机会,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常用操作,我护理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护理技能室,并给予现场指导,对于必须掌握操作如徒手心肺复苏术,还作为常规考核项目,严把操作质量。

篇3

 

关键词:规范培训、急诊护士急救能力

        1 培训内容

        1.1  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

        1.2  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准确接听出诊电话;保持出诊箱、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和药品的完好并熟练使用;现场处理危重患者医护1对1时的抢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

        1.3  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种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

        2 培训方法

        2.1  评选科内培训员及护理小组长:由护士投票评选出来的有高度责任心,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专门负责科内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并定期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及考核。

        2.2  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

        2.2.1  总结近年的抢救病例、常用急救仪器、专科操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各级各类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培训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术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训员示范讲解要点、难点,分组由护理小组长负责指导完成练习,对一些不规范、不合格操作及时指出并讲解。

        2.2.2  抢救时医护配合很重要,护长总结抢救病例时医护间存在的薄弱环节,针对该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培训,使下次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对院内转运时曾出现的问题(氧管未固定脱落、尿管脱出 、输液管接头脱离未发现、改变后至病情变化等)集中学习,大家共同探讨改进措施,提高院内患者的安全转运。

        2.2.3  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每月进行1次模拟突发事件的演练,制定演练方案,计划性指派高年资护师进行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演示,力求将语言记忆上升到形象记忆,突破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局限性。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使护士加深印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2.2.4  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每年举行2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急救技能比赛。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培训,并设立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又鼓励和培养了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2.2.5  新护士包括见习期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由年资高的护士跟班带教, 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讲解,让新护士带着问题看书、看示教。

        2.3 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

        2.3.1  出诊电话接听很重要,地址及病情清楚明了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如模糊不清导致时间花在找地点上,医疗纠纷就会发生.护长专门为如何接听出诊电话设立课题培训,使护士接听出诊电话时更有条理。

        2.3.2  保证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及药品的齐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题,护长对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上的氧气瓶实行封条管理,并实行小组负责制,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培训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证物品齐全无过期,并记录在册,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护士对救护车上的仪器掌握的程度。

        2.3.3  现场危重患者抢救时医护1对1的情况下,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根据医生的反馈及翻阅出诊单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抓重点地培训,例如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应以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BLS)、适当的气道管理为主,而非先使用药物[1]。通过培训使护士懂得如何与医生进行沟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流程,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对需长时间转运的患者特别是山区道路转运危重病人时更要做好转运前、转动中对策的培训[2],使患者安全转运,减少医疗纠纷。

篇4

1.1课程定位

急救护理属高职护理专业职业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强、操作技能复杂等特点,是在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基本疾病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其综合应用知识、快速发现与判断问题并以娴熟的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门专业课程。

1.2能力目标

通过对岗位及工作任务调查,分析确定了本课程培养的能力目标[2],即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

1.2.1专业能力

具有多科急症一般护理能力;有较好的判断能力,思维敏捷,具备疾病初步判断、分诊能力;掌握常用急救护理技术操作技能及院前、院内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抢救流程,掌握常用急救设备的使用方法;熟悉院前救护,院内急诊救护、重症监护的主要任务和特点,明确常见重症监测指标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能有效配合医生进行各类抢救;能协助有关部门进行灾难救护;能运用专业知识对患者、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树立“时间就是生命”、争分夺秒抢救的意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突发事件能够沉着、稳定、有序进行工作;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一定管理能力。

1.2.2社会能力

具有一定社交和应变能力,有良好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工作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交流与协商能力;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

2 课程整体设计

2.1课程设计理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出发点、工作项目为载体、技能项目训练为主线、完成项目任务为教学目标[4]。为此,确定急救护理课程设计理念:以典型工作任务引导教学,以情景化教学为手段,以学生演练为主、教师讲授及演示为辅设计和实施教学。

2.2课程内容选取与安排

急救护士的主要工作内容为:院前救护、预检分诊、急诊科救护及重症监护。急诊科救护是在院前救护基础上进一步救护,重症监护是在急诊科救护基础上强化监测救护。遵循临床工作程序和工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院前急救护理、急诊预检与分诊、急诊观察与护理、危重症抢救、急诊一般监护等工作任务为载体,设置4个学习情境,17项工作任务(其中3项为拓展或选学项目)。学生通过完成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任务,达成该课程学习目标。

2.3教学内容组织与实施

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在校内实训基地仿真环境下开展设计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启发讨论式教学等,在校外实训基地真实临床环境下开展观摩教学。每个教学任务都模拟真实工作情景,按照“教学做一体化”形式组织教学。在完成每个教学任务后,学生既掌握了相关工作技能和知识,又锻炼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查阅资料和口头表达能力。

2.4教学模式与方法

2.4.1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将实际工作过程所需技能、要求、标准融入工作任务,以学生达到临床实习要求为标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学生在真实(医院)和仿真(实训室)工作环境下对救护工作有了感性认识,了解了救护工作的环境,感受了职业氛围。任务驱动: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结合起来,将知识、技能整合排序后开展教学,为将来胜任岗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项目导向引导:急救护理课程采用行动导向、基于工作过程方法进行设计,整个学习领域由若干个学习情境组成,学生完成一个教学模块就能掌握一项专项技能,教师采用一体化实训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相应操作技能。

2.4.2教学方法

引导文教学法:课程所有项目任务均有学习情境计划书,作为学生接受任务后开展学习的引导文。引导文教学法[5],又称引导课文教学法,是“借助于预先准备的引导性文字,引导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引导文的任务是建立项目工作与其所需知识、技能间的联系,让学生清楚完成任务应该知晓哪些知识、具备哪种技能等。学生通过阅读引导文,明确学习目标,清楚了解应该完成什么工作、学会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技能。在引导文指引下,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获取有效信息,制订、实施、评估工作计划,避免了传统教学方法中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弊端,使学生在不断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协调关系。头脑风暴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会产生新观念或激发新设想,其核心是针对问题让所有学生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交换想法,激发创意和灵感,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它适用于创造性思维培养与疑难问题解决,特别适用于案例分析。在急救护理“预检分诊”项目任务中使用该教学方法,通过对各种不同案例分析和讲解提高了学生参与热情,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图示法:急救护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讲究时效,时间就是生命,为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急救护理思维和行动特点,教学中大量采用临床实践工作流程图、操作程序图、救护流程图等开展教学,使复杂的工作内容变得直观易于记忆,促进学生行动能力的提高,增强其学习成就感。情境教学法:营造高度仿真的职业情境,学生根据教师讲授、演示,模拟医院工作过程进行严格训练,按操作规程完成各项护理技能操作。如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救护”教学中,利用模拟ICU病房,营造真实临床情境,完成心电监护连接,讲述呼吸机使用方法,通过情境教学,学生较好地理解了ICU的设置及管理,培养了临床思维。案例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选取病例进行教学,如在“常见急性中毒的救护”教学中,精选一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例,使学生认识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急救原则,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效果。讨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集体(小组或全班)组织形式,围绕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相互启发、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急救护理课程教学中,讨论教学法可用于案例分析及“发热观察与护理”“疼痛观察与护理”等内容教学中。其他教学法:讲授法、角色扮演法、示教法等。

2.5课程考核评价设计

2.5.1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成绩由3部分组成:单项技能操作成绩(30%)、平时成绩(40%)、期末终结性考核成绩(30%)。平时成绩包括专业能力考核、知识目标考核、职业基本素养与态度考核成绩;期末考核包括项目任务考核、案例分析考核。知识目标考核:以专业能力、知识掌握、技能训练目标为依据,实施理论与操作技能相结合的考核。职业基本素质与态度考核:在过程性考核中,设计心理素质、仪容仪表、职业素养、创新思维、纪律性、认真程度、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训报告书写、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关注学生职业素质。

2.5.2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采用行业、企业、同行、督导和学生评价相结合方式。

3结语

篇5

【关键词】 军队疗养院;疗养淡季;护理训练

军队疗养院不仅要保证广大官兵的康复疗养和疾病矫治,而且担负着部队战备医疗保障,以及随时应对各样难以预料的突发性事件的医疗卫生保障任务[1]。因此,军队疗养院护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作用。目前我国护理院校大中专教育普遍未设立较系统的疗养医学理论和课程,这与疗养院护理工作的实际要求存在较大差距[2],因此,军队疗养院护理人员在职培训工作就十分重要和必要。我们除了狠抓日常业务训练外,疗养淡季的业务训练已经成为在职培训的工作重点。我院自2004年以来,充分利用每年10月至次年4月这段疗养员入住相对较少的淡季时间,积极开展疗养护理训练工作。实践证明,我院的培训做法科学、合理、有效,是提升疗养院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和护理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现将做法及取得的效果报告如下。

1抓好疗养淡季护理业务训练的做法

1.1搞好开训动员,结合我院护理工作实际情况,科学地制订训练计划每年10月初,通过召开疗养淡季开训动员大会,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淡季护理训练的重要意义,激发了大家的参训热情,明确了训练要求和目标。训练计划由护理部结合我院业务发展建设总体规划、学科发展方向及动态,并结合该阶段社会流行病学,制定出淡季护理训练内容。做到了每年的训练既有相同的内容,如:疗养康复基本理论、护理学基本理论、疗养护理常规、护理岗位技术操作、礼仪知识、优质服务规范及平战时急救护理技术等;又有不同之处:如2006~2007年,我院淡季业务训练根据总后卫生部下发的《关于在全军护理战线开展岗位技术练兵活动的通知》精神,按照军区联勤部卫生部的相关要求,开展战伤救治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2008年,结合汶川发生“五一二”特大地震自然灾害,就现场救护技术、各项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及灾后疾病防护知识进行训练;2009年,针对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流行,我们对其相关防控知识进行了培训。使训练计划做到既有重点,又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2周密组织系统综合训练

1.2.1分层次、全方位地开展训练通过深入开展军队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护理人员爱院敬业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改进和加强护理队伍作风建设。坚持以《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疗养技术常规》、《疗养康复护理学》、《战伤救治规则》和《疗养服务规范》作为业务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操作训练的依据,进行护理礼仪、优质服务规范、保健疗养护理、疗养康复护理及疗养院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技术等专业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训练,努力提高护理质量。在此基础上,对初级护士主要进行各班工作程序、护理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三基”等基础培训的学习,以此奠定扎实的工作基础。护师的培训重点是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急救护理技术水平,力争能熟练掌握常见老年病的疗养康复护理知识和健康教育水平、常用疗养康复护理操作技术以及学习相关的边缘学科,如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美学等,逐步培养撰写论文的能力。具备主管护师及以上资历的护士除全面掌握常用基本护理技术和平战时急救护理知识外,还应培养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和指导复杂、疑难的急救护理技术操作的能力,熟悉老年人急危重症的急救护理程序,并能较好地组织安排护理人员配合医师做好急救工作和具备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的能力。担任行政职务的护士长除进行相应职称的业务训练外,还要进行以护理行政管理、护理业务管理、护理管理新理念等为内容的培训,着力提高护士长队伍的组织管理能力,强化护士长工作的独立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1.2.2采取多形式和多渠道相结合的训练方法训练中,主要采取全院集中训练、科室分组训练与个人自主训练相结合的形式。全院集中训练采用由各科护士长轮流进行专题授课,主要讲授疗养康复、护理服务规范、临床常见疾病的病情观察、护理及急救知识、医院感染管理、流行病学相关知识。每次授课均做成多媒体课件,长期放在院局域网上供大家交流、学习。我们还定期组织收看“全军护理新业务、新技术远程教学讲座”及聘请疗养护理专家进行业务授课。操作训练主要是通过在全院选出3~4名业务训练尖子,每人负责一项操作规范程序,统一在全院进行现场演示,并和其所在科室护士长一起负责该项操作的全院指导工作。各科室内还成立互帮小组,在护士长组织下实施训练,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充分发挥骨干的传、帮、带作用。战伤救护训练主要在播放影像教材的前提下,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进行心肺复苏术、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及转运等常用护理技术训练。急救护理训练主要模拟急救现场、急救过程中涉及组织、医护配合、吸氧、输液、心电监护、护理记录等急救技能操作和急救设备操作等内容。根据各科室的工作性质,我们还有计划地安排疗养科护士和门诊部护士进行交叉轮训。护理礼仪培训以收看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的《现代礼仪》系列讲座和现场示范讲解为主。同时还分批组织护理人员到邻近星级宾馆学习服务礼仪,观摩本市举办的职业技能比赛。根据我院的客观条件和工作需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计划地选派护理骨干外出参观、进修、专科培训学习或参加军队护理专业学术活动。外出参加学习的同志以授课的方式将所学到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进行介绍,有力地带动了护理队伍专业素质进一步提高。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以保证取得满意的训练效果。

护士长培训主要是学习有关护理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思维,以便了解护理管理新进展,掌握一定的护理管理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通过安排护士长进行短期的脱产专科进修,定期举办护士长培训班,召开护士长经验交流会等方式,针对新形势下护理队伍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相互交流管理经验、心得体会。为着力提高护理队伍的科研素质,近期我们成立了护理科研小组,积极探索可行的护理科研课题。

1.3进行严格的分阶段考核、验收和评价每年3月下旬至4月份,按照训练计划和要求,根据护理人员的职称、职务制定考核标准,对各级护理人员分阶段检查训练计划落实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和评价。每次考核成绩均与年终评功评奖、晋职晋级挂钩,并对成绩优秀的护理单元及个人予以表彰,极大地激发了全院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爱岗敬业精神。

第一阶段是基础理论知识考核:主要就本年度疗养淡季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组织统一考核,考场纪律严明,严禁作弊行为。第二阶段是护理技术操作考核:由主管护师及以上的人员组成评委,对每一位护理人员进行逐项护理技能考核,并分别确定各项的个人名次和护理单元集体名次。第三阶段是及时做好训练工作总结,找出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并予以纠正和改进。最后对每名护理人员的各项考核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并评选出训练尖子和优秀护理单元。第四阶段是利用每年的“五一二”国际护士节,组织各护理单元业务训练尖子,向院领导、专业人员进行业务技术比武和礼仪表演汇报。在我们自己的节日里,向全院展示“白衣天使”的风采。

2效果分析

通过疗养淡季进行的护理业务训练,提高了全院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提高了在平战时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急危重症的抢救技术水平,护理综合保障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使每一名护士都拥有了更好的职业修养和更专业的礼仪规范,从外表到内涵修养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训练中人人参训、个个达标,参训合格率达到了100%。通过训练,还激发了护理人员爱岗敬业,以疗养院为家、视疗养员为亲人的主人翁意识,提升了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由此可见,疗养院利用疗养淡季开展护理业务训练的做法是科学、有效的,是提升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和护理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这必将为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维护官兵和老干部的健康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高飞,李丽.军队疗养院聘用护士业余时间的半军事化管理[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9):519-520.

篇6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 急救 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是外科创伤中最常见而且最严重的一种损伤,病死率高达70%~80%[1]。常见的原因以交通事故伤为主,其次是意外坠落、人身伤害等诸多方面。其特点是病情危重,复杂多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因此,做好早期复苏是抢救成功的关健。我院急诊科自2002~2005年抢救90例重型颅脑外伤病人,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抢救和护理措施,取得较好效果。现对救治及护理体会进行小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颅脑损伤90例,男76例,女14例,年龄3~65岁。其中闭合性63例,开放性27例。所有病人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颅内血肿60例(其中合并硬膜下血肿12例),脑挫裂伤28例,脑干损伤2例。伴有不同程度昏迷35例。急救抢救无效死亡7例,占7.8%,抢救成功率为92.2%

1.2方法

1.2.1做好急诊接诊工作 颅脑损伤患者病情重、变化快、发展迅速,常同时伴有合并伤、多发伤,治疗复杂,护理困难。伤员到达急诊后,由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年资护士担任接诊,能充分掌握病人的全身状态,详细了解受伤情况和时间,全面检查有无合并伤,能分清主次,仔细观察,为医生提供鉴别诊断的依据,使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护。

1.2.2 意识状态的观察大多数颅脑损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且反映病情程度)[2],了解颅脑损伤后病人的意识状态及其变化情况,可指导救治方法的实施。可通过对话、呼唤、给予适当刺激、各种反射等,来判断病人的意识状态。

1.2.3 生命体征的观察依次测量呼吸、脉搏、心率、血压和体温。同时进行包括心电等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护。根据生命体征情况判断病情变化。

1.2.4 瞳孔的观察瞳孔变化对颅脑损伤有重要临床意义。正确判断双侧瞳孔的形状、大小及对光反应等,是快速了解颅内病变的最直接方式。掌握观察瞳孔变化的方法,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有助于进一步判断病情。通常1~2小时观察1次,必要时15~30分钟观察1次,并准确记录,发现变化,立即通知医生。

2.急救与护理

及时有效的急救,不仅可使某些致命性威胁得到缓解,也为进一步的治疗创造有利的条件。急救措施必须做到迅速、果断、准确、有效。并按“血通、气通,生命掌握在我们手中”,常采取一给氧、二通道、三配合、四置管、五皮试的急救护理程序进行。必要时头部放置冰帽,以减少脑细胞耗氧量,并放置导尿管并计量。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通气和充分给氧是急救过程中最基础、最主要措施。有效的预防脑损伤早期的脑缺血缺氧,将有助于救治的成功[3]。将病人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呕吐物,以免窒息。颅脑损伤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丧失正常的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呼吸道分泌物不能主动排除,血液、脑脊液呕吐物可流入呼吸道。因此,必须尽快用吸痰器吸出口腔、鼻咽部和气管内的血块及呕吐物,如有呼吸梗阻应早期气管切开,便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解除梗阻,增加有效气体交换量,改善脑缺氧状况。有资料提出[4],病人到院后5分钟内急诊护士应完成清理呼吸道、吸氧或气管插管的任务,同时根据患者呼吸情况调节给氧流量。

2.2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及时建立静脉通道,有利于准确、有效、快速地使用急救药品。并可同时进行抽血作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和血气分析。病人在到达医院后,应争分夺秒,迅速用14~16套管针进行静脉穿刺,穿刺困难者,应行静脉切开置管。并作好中心静脉置管准备,并根据测压控制输液量,防止循环负荷过重,加重脑水肿及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等。同时,另建一静脉通道使用,根据病人病情应用脱水剂,及脑细胞活性剂。颅脑损伤的病人常因脑组织的出血或水肿,以致颅内压增高,甚至发生脑疝。脱水药常用20%甘露醇,根据病情及医嘱确定脱水剂的用量,4~6小时1次。并上留置尿管并计量。必要时申请足够的血液成分待手术时用。

2.3减少出血、防止感染头皮撕裂伤或开放性颅脑损伤及动、静脉伤时均可发生严重失血,并因此威胁伤员生命或失去进一步手术的机会。单纯头皮出血可加压包扎止血;应剪短伤口周围头发,并用洒精擦净,注意勿使酒精流入伤口;伤口不冲洗、不用任何外用药;外露的脑组织周围可用纱布卷保护,以防受压,外加干纱布适当包扎。若伤情许可宜将头部抬高以减少出血量。急需手术治疗的病人,剃去头发,作好各项术前准备与记录。

3.结果

9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急诊科护士在紧急抢救护理中,对伤员进行快速、准确地配合治疗,全身症状和失血量的评估,伤情种类和程度判断等。护理措施除采取开放气道,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等急救技术外,还进行转运、监护、搬动伤员,动态观察监护伤情与应急处理,忙而不乱,配合默契,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4.讨论

颅脑损伤的急救护理,是现代急诊护理中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过程中,护理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要求做到“及时、快速、准确”判断和处理病人。护理人员的积极主动参与,细致观察病情,周到的认真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现代护理急救的发展,要求护士全面掌握创伤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只有积累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及熟练的护理技术操作技能,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才能安全使用现代化仪器、设备,才能具备独到的急救意识和观察能力、高超的急救技术和快速敏捷地协助医生评估隐蔽性伤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小红,刘小艳.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炎的机制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0,14(4):151.

2.吴钟琪.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

篇7

资料与方法

2009年9月~2011年9月院前急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男40例,女10例;年龄35~85岁,平均60岁;发病至接诊时间20~60分钟;临床表现为胸骨后和心前区剧痛、胸闷、胸部压迫感伴冷汗;心肌梗死部位:下壁18例,广泛前壁15例,前壁10例,后壁7例。50例患者中,3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前区疼痛、胸闷、濒死感;26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烦躁,出汗等症状;以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为主要表现17例;10例患者出现腹痛,恶心,呕吐,消化道症状发病。

急救护理:⑴紧急出诊:接到120电话后,医护人员根据呼救者来电描述病情迅速出诊,做好用物准备,5分钟内出车。⑵急救车出发后,医师再次与患者家属联系,确定位置,指导患者和家属进行自救,并且立即驱车达到现场;嘱咐患者或家嘱必须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平卧休息,并让患者家属在方便找到的地方等候接车并保持电话的开通以便随时联系。⑶到达现场时迅速检查患者的反应、呼吸、心跳、血压等生命体征。急救措施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首次心电图做出。再根据病情决定吸氧、输液、现场心肺复苏。⑷现场急救迅速评估病情,患者取平卧位,医护协调合作,立即予心电图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者,立即采取抢救措施。①患者绝对卧位休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如患者烦躁不安,遵医嘱给予肌内注射或静推地西泮10mg。应用心血管活性药物,适当补充血容量,胸痛10分钟未缓解者按医嘱给予盐酸哌替啶或吗啡,但要注意患者的反应和呼吸等生命体征,血压>90mmHg立即舌下含化硝酸甘油0.3~0.6mg[2]。②给氧或机械辅助通气,由于吸氧能改善心肌缺氧,所以首先是让患者得到充足氧气。一般采用鼻塞或面罩给氧,氧流量3~4L/分,浓度40%左右。为此在每部救护车中都配备有氧气筒,这不但让患者能连续安全得到充足氧气,而且携带方便。大多数患者得到补充氧气后,胸痛能有所减轻。若患者呼吸无效或呼吸停止,立即予气管插管接简易呼吸机辅助呼吸。院前急救用药是执行医生的口头医嘱,护士要口头复述1遍,无误后才能准确地执行用药,用完药物的空安瓿必须保留,以便在抢救完毕后两人核对。⑸在现场抢救工作中,静脉穿刺是最常用的抢救技术,能否快速的建立静脉通路对抢救患者生命尤为重要。因此,直接用浅静脉留置针在上肢近心端或颈外静脉穿刺,必要时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这样能在院前的搬运过程中,确保静脉通路通畅,又能及时静脉用药及调整输液速度,保证短时间内输入药物或液体,防止渗出。⑹疼痛护理: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最早出现、最突出的症状,疼痛可增加心肌耗氧,扩大心梗死范围,继而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休克。因此可遵医嘱给予镇静及镇痛针。⑺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起病急、病情重,疼痛剧烈会产生紧张、恐慌和烦躁等心理反应,这些反应与病情之间会形成负反馈的恶性循环。医护人员应积极的安抚患者及家属,是抢救成功因素之一。在救治过程中,动作敏捷、轻、稳,操作技术熟练,给患者安全感和信任感,让患者对能成功医治疾病充满信心。

转运:⑴转运程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初步急救处理,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后,应立即将患者安全护送回院进行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重视途中安全转运。⑵转运前的准备:①做好解释,告知患者所患疾病的严重性,强化自我保护意识。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护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潜在着法律问题。医护配合详细说明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等意外危险发生,取得患者与家属理解和配合,并在转运知情同意书上签名。②及时与有关科室取得联系,报告有关病情,为进一步院内急救做好准备。⑶转运途中护理:①将患者平稳地置于担架上,避免过多搬动,避免患者用力,系好安全带。②保持各管道通畅,维持有效静脉通路,以防氧气管扭曲或脱落;机械辅助通气者,防止气管导管脱出,同时密切观察简易呼吸机频率及潮气量。③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面色等的变化,警惕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心搏及呼吸骤停等发生,一旦发生,及时予相应处理并记录。④救护车快速平稳、安全,报警音量尽量调低。⑷严密院前、院内交班制度:出诊医护人员与值班人员详细交接患者初步救治过程、途中转运状况、正在输注的药物输注速度及各管道连接情况,以保证患者治疗、护理连续性。病情危重者直接送ICU。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以后,如果溶栓时间越早,就会使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越高,病死率也就会越低,但是许多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就因为延迟了溶栓的时间,从而影响了治疗的效果和增加了患者在医院内治疗的时间。由此可见,越早对患者进行溶治疗,就可以为患者争取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3]。提倡开展院前急救溶栓,可减少患者转送和在医院内耽搁所费的时间。患者到达前与相关联系好,做好溶栓准备,到达急诊科时可直接溶栓。

结 果

安全送回医院,成功救治45例,当场死亡5例,原因为对疾病不了解,患者或家属误认为是一般疼痛,盲目在家用药,延误急救时机,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是直接关系到其存活的关键因素。急救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及精湛的护理技术,注意观察心肌梗死的不良反应,应迅速而准确的对病情进行评估,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采取合适,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正确给药,加强心理护理等,保证患者基本生命支持,安全转运,在转运途中做好监护,对减少梗死面积减少并发症减少病死率非常关键。各病种急救规范对提高急救质量、降低死残率、减少各类医疗纠纷在急救医疗中是很有必要的[4]。因此,坚持对急诊医护人员定期进行急救知识培训,提高急救意识和急救水平,同时定期进行急救基础知识和技术操作及急救药物知识的考试,以便督促学习,巩固知识,从而确保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廖树盛.院前急救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分析[J].右江医学,2009,37(4):473.

2 刘伟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对预后的影响[J].实用医药杂志,2009,26(11):39.

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急救护理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27-02

近年来我们根据急救护理学专业的特点和现代护理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大胆探索,积极开展案例教学,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案例教学法即以案例,即病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而急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现代护理注重以患者为生理、心理健康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和严守护理程序的整体护理两大基本点。在护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上述两方面的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只有把整体护理理论与具体病例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突发事件的各种方法,从而形成急救护理理念,在临床工作中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应对有效的策略。本文以急救护理学,探讨案例教学法的一些体会。

一、对象

调查对象为高中起点高职职护理班学生,进行随即分组,分别取出两个班学生。其中对照组 为2009级学生,共58人,实验组为2010级学生,共58人。两组学生均为高中毕业生,高考后正常招入,使用的教材均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急危重症护理学》教材。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案例教学法,即在大部分章节采用病例导入。讲授前两组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相同,教学的学时也相同。

二、实施方法

对两组学生分别采取传统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

1、传统讲授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讲授法,即每一章节按照课本上的顺序按部就班进行讲解。大部分采取讲授法,讲授过程中重点突出,条理清楚。

2、案例教学法

实验组采取案例教学法。

(1)病例选择

病例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授课效果。选择的病例越典型,涵盖的内容越丰富,越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 的理解、掌握、记忆和融会贯通[1]。临床中病人的病情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所以病例一般也可以随着病情发展变化,这样的病例还可以达到一个融会贯通的效果。例如,在讲到休克这一章节的时候,笔者借鉴了这样一个案例。

患者周某某,女性,49岁。主诉:呕血、排黑便3天。现病史:3天前呕吐鲜红色血,1-2次/日,每次约30-50ml,无血块,排黑色稀便及暗红色血便,1-2次/天,约100-150ml/日,伴头晕、乏力,上腹轻度闷痛不适,未治疗。入院前4小时,再发呕吐鲜红色血数次,总量约1000ml,伴头晕、乏力、心悸、出冷汗,由120急送入院。2年前外院诊断“肝硬化”(具体不详)

体格检查

T:38.9℃,P:116次/分,R:22次/分,BP:40/20mmHg,昏迷状态,被动,全身皮肤粘膜苍白、黄染,皮肤湿冷。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罗音。心率116次/分,律齐,无杂音,脉细弱。腹平软,上腹腹壁静脉曲张,腹部压痛、反跳痛等无法判断,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约9次/分。肌力、肌张力正常。

辅助检查

急查心电图:窦速;血常规:Hb 42g/L;急诊8项:BUN 8.16mmol/L,Cr 182.6umol/L,钙1.88mmol/L,阴离子间隙27.36mmol/L,CO2结合力6.88mmol/L; 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42.4秒,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56.2秒,INR(国际标准化比值)4.9。

问题:①该患者医疗诊断是什么?

②你认为该患者最关键的急救措施是什么?

③列举出该患者急救护理措施有哪些?

(2)学员准备

一般情况下提前一周把病例发到学员手中,或者采用上次的病例根据病情继续观察治疗。例如讲到休 克这一章节时,先讲休克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急救与护理的内容讲完之后,讲这样的一个病例发到学生手中,教师对病例进行重点引导,然后将学生8~10人一组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回去后进行分开讨论,教师不予干预。针对休克这一章中的病例,学生已学过外科护理学中休克这一章节,有一定的医学基础,但关于病人的抢救意识有一定欠缺,可以通过图书馆或计算机查询资料,教师注意强调重点是急救方面知识,而非照本宣科,要结合病例分析,特别要注意关注病例中患者目前最紧急的情况,最危及生命的临床表现是什么,从而进行最紧急的救治与护理。

(3)小组集中讨论

教师有重点的讲述休克这一章的内容,留下20分钟的时间针对上周的病例进行讨论。各个小组派出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培训者充当的是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此时的发言和讨论是用来扩展和深化学员对案例的理解程度的。然后培训者可以提出几个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处理方式,组织各个小组对这些问题和处理方式进行重点讨论。这样做就将学员的注意力引导到方案的合理解决上来。对于正确的答案教师给与鼓励,错误的答案及时指出并提供论据,有争议的问题展开各个小组共同讨论。例如对于上述病例中学员对于病人的抢救有的认为最关键的是找到止血位置进行止血,有的学员认为是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是首要措施。教师在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的时候,要告诉学生急救护理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救命在前,治病在后,生命第一,保护重要脏器”。在这个理念的引导下,针对患者病情进行有目的的救治。而在对病人进行救治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患者目前是在院外,具备抢救设备,血容量不足是目前最危及病人生命,所以对患者的救治可以找到止血点快速止血与补充血容量同时进行。引导学生把具体病例与急救护理理论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学会从典型事实中概括理论观点, 达到“就案论护”、“以案促学”的目的[2]。

争议性较大的问题留下让各个小组下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同学或其他任课老师的方式在下一次上课进行解决。教师对于小组讨论可以进行适当的奖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学的能力。

(4)总结阶段

在小组和小组集中讨论完成之后,培训者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员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提高学生的临床判断能力及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时准确的抢救措施能力。

三、结果

期末理论考试题型包括单选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另设一个病例分析题,要求学生写出医疗诊断、处急救则、护理诊断及最关键的护理措施。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同一试卷,闭卷考试。实验考试采用模拟情景考试。

2组学生的平均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两班学生期末理论成绩

组别 例数(例) 平均成绩

t P

对照组 58 68.73±12.60

2.29

实验组 58 73.34±9.21

从表1可以看出,t=2.29,P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平均成绩优于对照组。

2组成绩优秀人数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2组成绩优秀人数比例比较[n(%)]

分组 例数 优秀 x2

P

对照组 58 3 4.85

实验组 58 11

从表2可以看出,X2=4.85,P

四、讨论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旧的教学思路轻备课、重授课,上课时教师习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其结果是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的是昏昏欲睡。而且急救护理学这门课程一般是在第四学期讲授,学生都有了一定的医学知识,如果纯碎的讲授,学生容易疲劳,认为是学过的知识重复的讲解,没有兴趣,费时费力。而通过案例教学法,学生通过讨论,小组学习等方法,既把以前的知识加以复习,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在认识到自己不足的情况下,学生会更有兴趣的主动学习,使学习的过程从被动变为主动。传统教学法使学生得到的是较抽象的、较生硬的知识,学了以后记不牢,也不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迁移到临床工作中。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判断、讨论、总结;自学有关理论知识,收集有关案例资料,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如果仅仅只有教师讲,而不注重学生的情况,那么教师就仅仅是一个授业者了,而学生的情况一般我们常用提问或考试的方式了解。提问仅是某个问题的反应,不能反应学生全面知识的掌握情况。考试又费时,增加学生的负担,频繁的考试还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通过案例教学法这种方法教师能够时刻掌握着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思路,对于教师的知识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案例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求教师要有驾驭所教课程理论知识和案例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合理的使用 案例,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突出重点,以培养学生 的能力为主。其次,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要紧扣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来选择合适的案例适时导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三是案例教学法要与理论讲授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篇9

[摘要]目的 通过对具体生动的救护场景的模拟演练,培养妇产科医护人员的救护意识,规范专科急救能力。方法 模拟妇产科的常见急危重症病例,开展急救演练,即采用确定内容、制订计划、拟订演练方案、角色配置、现场实景模拟实施急救,演练结束后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妇产科医护人员专科急救技能、抢救配合意识、综合能力、整体协调能力均较演练前明显提高。

[关键词]急救演练;专科急救;抢救配合;综合能力;协调能力

妇产科工作繁忙,急危重症多,往往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涉及学科众多,如不能实施迅速、有效的救治,必然危及母子两条性命。为提高妇产科医护人员的应急综合能力和抢救技术水平,规范危重病人救治流程,加强协调配合,确保患者安全。急救领导小组按照医院临床护理抢救预案与流程,以妇产科常见急危重症病例,模拟具体生动的救护场景,进行专科急救演练,培养妇产科医护人员的救护意识、抢救配合,规范专科急救能力。同时通过开展演练查找抢救预案存在的不足,检验参加演练人员的技术操作、制度执行、沟通协调、设备物资准备情况;普及抢救知识,提高医护人员对抢救预案的掌握。经过一年的培训与演练,医护人员的专科急救技能和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1.一般资料

自2011年8月至2012年10月,妇产科的7个科室共组织了6次模拟急救演练,每次院长、副院长、医务部主任、质控办主任、护理部主任、院感办主任、临床科室主任和护士长以及演练科室的医护人员全部参加。演练的病例为产后大出血1例、羊水栓塞1例、宫外孕失血性休克1例、子痫1例,新生儿重症转运1例、过敏性休克1例。

2.方法

2.1由医务科、护理部统一安排部署,大产科和大妇科系统分别成立了急救演练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担任正、副组长,组员分别由科室高职称人员和科室骨干组成。科主任及护士长根据科室常见急危重症特点,制定演练内容、计划,拟订模拟急救具体方案、脚本及人员角色配置,最后由科主任、护士长组织实施。

2.2急救演练实施步骤

2.2.1学习培训

急救演练方案确定后,组织全科人员培训相关理论知识、急救技能以及医护人员抢救状态下心理素质的培训。制定急救演练流程及考核标准,确保培训有效。

2.2.2人员角色配置

由工作人员扮演病人家属,模型人扮演病人或医生、护士扮演病人。科室急救小组成员5名,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各1名,如产房、新生儿科、手术室、检验科、血库、B超室、心电图室。

2.2.3演练过程

演练由科主任与护士长主持,整个演练过程、项目、内容、实景与临床抢救尽量一致。①当班护士甲接听呼救电话后,立即呼叫急救小组成员,护士乙迅速准备急救药品,启动抢救仪器、设备,调好参数,处于使用状态,抢救物品床边定位放置,电梯口等待病人。病人人科后,护士甲定位于病人床头右侧,负责维护气道的通畅,吸氧,协助医生胸外心脏按压,连接心电监护仪,胎心监护仪;护士乙定位于病人床尾左侧,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抽取血标本,用药,输血,导尿,术前准备等;护士丙定位于病人床尾负责观察心电监护、药物准备及记录和对外协调等;医生按照ABCD法则进行急救处理。②若病人病情严重,立即呼叫急救专家组,通知相关科室协助,通知手术室、产房、新生儿科人员就位,开放绿色通道,报告急救领导小组,在急救专家组负责人的指挥下进行抢救。整个抢救过程按急救演练步骤进行,历时30~40min。

2.2.4分析总结

演练结束后,全体人员进行讨论分析、肯定成绩、查找问题。最后,由急救领导小组对模拟演练进行总结。

2.2.5全员培训

在总结分析基础上,由急救小组再次演练,确保流程规范完整、定位科学合理,配合默契,成功展示妇产科急救演练过程。随后,科室所有医护人员均按照此流程进行急救演练。

2.3演练考核

急救演练结束后,由医务部主任、质控办主任、护理部主任、院感办主任及科主任、护士长根据考核标准对参加急救演练医护人员的基本操作技能、正确程序与操作时间、综合能力进行考核。包括常用急救技术:气道开放、心电监护、静脉穿刺、徒手心肺复苏等;专科技术:胎心监护、宫腔填塞、徒手剥离胎盘、新生儿气管插管、后穹窿穿刺等。综合能力包括:分工明确、定位合理、动作迅速、程度准确、医护配合、医护人员的心理素质等,还有对沟通协调能力、院感控制及科室设备物资准备进行评分。

3.实施效果

3.1识别正确,诊断准确

通过对妇产科全体医护人员一年多的专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与专科急救演练,其急危重症的识别诊断能力大大提高,为抢救争取了时间。

3.2快速反应

专科急救演练规范和简化了急救流程,在紧急情况时可以快速反应,缩短发病至抢救的时间,对于挽救病人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3沉着果断

急救演练实施后,医护人员在急救状况发生时可以做到临危不乱,有条不紊,有效利用能力资源,对病情定性果断,行动果断。

3.4及时评估

在妇产科急危重症的抢救过程中,正确评估患者病情变化是至关重要的,模拟急救演练提高了医护人员观察病情,评估病情的能力,保障了抢救的及时和成功。

3.5关注患者

专人负责时刻关注患者,安慰患者,体贴患者,满足患者需求,提供心里护理、生活照顾,取得患者信任和配合。

4.实施体会

4.1模拟急救演练使妇产科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规范化,程序化。医护人员的严密监护,及时发现或预见性发现病情变化,果断应对,默契配合与协调,整合了多项急救操作和专科操作于一体,提高了医护人员临床急救水平和综合素质及应对能力。

4.2组织缜密

①医院急救系统由急救领导小组、急救专家组和急救小组三级组成。领导组由业务副院长、医务部主任、护理部主任、质控办主任组成。专家组由妇产科主任、相关科室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组成。急救小组由科室一线、二线值班人员及护士长组成。②对危急重症患者迅速组织实施有效的抢救,经常需要相关科室会诊,会诊人员必须10分钟到场。化验、检查、输血等优先进行,确保失血性休克病人在最短时间内实施抢救手术。③急救演练的实施加强了急救现场的组织管理,使救护中物资充足,层次分明,任务清晰,有效地维护了急救环境,保证急救的有效进行。

4.3专科急救演练提高了护士急救技能、整体协调能力和综合能力

妇产科护士每天面对的是发病急、病情危重且复杂的病人,其工作量大、风险性高,而系统学习和训练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开展专科急救演练使妇产科护士系统、完整地体验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充分体现了演练的直观性、实用性、有效性和可控制性,全面提高妇产科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协调能力。参加模拟急救演练护士随着演练次数的增加,其技术操作时间逐渐缩短,操作熟练程度及综合能力考核评分逐渐提高。

篇10

【关键词】高热惊厥;急救;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197-02

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病之一,由于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极易引起高热惊厥。高热惊厥多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病初期。当体温骤然升高时出现的惊厥,大都呈良性过程,无后遗症[1]。但是,有些高热惊厥,尤其是复杂性高热惊厥,可造成缺氧性脑损伤,与癫痫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大量临床研究证明,小儿高热惊厥发病率为3%-5%,复发率为30-40%。我科责任护士采用通俗易懂的讲解及示范操作的形式对患儿的父母实施阶段性的健康指导,使家长掌握了高热惊厥的发病机理、治疗原则、预后、家庭护理等知识,使家长对疾病有初步了解。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高热惊厥患儿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个月-7岁。抽搐诱发体温

2 健康指导

2.1 入院指导:50例高热惊厥患儿均经急诊室直接收入病房予以安乃近滴鼻或复方氨林巴比妥肌肉注射退热、吸氧等处理,操作结束后,家长因患儿突如其来的抽搐发作,存在紧张、焦虑、担忧等情绪。责任护士应及时向家长自我介绍,并介绍主管医生,告知呼叫的方法,向家长说明惊厥多发生在体温上升初期,一般一次疾病过程中只发作一次,以稳定家长情绪。同时讲解高热惊厥的发病机理、治疗原则、发热可能持续的时间,使家长对疾病有初步了解。

2.2 发热持续期指导

2.2.1 指导家长学会观察体温变化,识别并报告体温升高的早期表现和体征。如患儿精神不振、怕冷、寒战、肢端发凉、呼吸加快等,体温每升高1℃,脉搏加快15次/min,高热惊厥好发于发热初期体温骤升时,体温上升中通常有30~60min肢端发凉的过程,这时体温上升快,应及时测量体温或测量脉搏是否明显加快,结合颈部皮肤灼热感估计是否高热[2]。将测量脉搏的方法教会家长掌握,以免频繁地测量体温影响患儿休息和睡眠,引起吵闹。

2.2.2 掌握常用退热方法:患儿体温>38.5℃时,就立即采取物理降温,常采用冷敷和擦浴等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湿毛巾敷额,用30%酒精擦浴(胸腹部和脚心忌擦),用冰袋冷敷腋窝、腹股沟、颈动脉等大血管流经的地方[3]。物理降温30min后若患儿体温仍未得到控制,且在继续升高,就遵医嘱口服美林或泰诺林等退热剂,并向家属说明药物的作用、副作用、注意事项。

2.2.3 饮食指导 给予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饮食,如牛奶、鸡蛋、红枣汤、麦片等。鼓励患儿多饮水或选择喜欢的果汁,不能配合的患儿就指导家长给患儿多喂水或牛奶等。

2.2.4 纠正家长的认识误区:部分家长因害怕高热引起脑损害或害怕体温升高再次抽搐,在小儿体温上升发冷时即要求冰袋降温,或给予冷水擦身。应向家长说明发冷时应增加保暖措施,以防引起或加重寒战,体温上升过快,一旦四肢暖和,应立即松开衣服和被服,以利散热,避免直吹对流风。因此建议有高热的患儿38.5℃左右即立即给予口服美林或泰诺林降温。若有惊厥史的患儿,还要加服苯巴比妥镇静剂。

2.3 出院指导

2.3.1 首次高热惊厥发生后30-40%的患儿可能再次发作,75%的患儿再次发生在首次发作后的1年内,90%在2年内,因此,对患儿家庭做好耐心细致的宣教,让家属在思想上做好准备,认识到高热惊厥复发的可能性及预防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2.3.2 向患儿家属示范如何保持呼吸道通畅、按压人中穴、防止舌咬伤等惊厥的现场急救方法。

2.3.3指导家长把握服药时机,按出院带药医嘱,体温38℃左右按3-5mg/(kg体重.d)隔12h服一次,间歇短程用药。

3 效果评价:90%家长能正确复述疾病的临床特点、常用退热药及鲁米那的剂量、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掌握抽搐时的急救办法。所有家长均认为健康教育加深了疾病的认识,对照顾患儿有很大的帮助,受益匪浅。

4 体会

虽然高热惊厥大多数预后良好,但2%-5%的患儿可发展为癫痫,其发病率与复发次数有关。加强健康教育,普及高热惊厥有关的知识与适当与预防性使用抗惊厥药药物可减少复发以被证实。由于高热惊厥大部分病因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住院时间短,但家属对疾病的相关知识的了解十分有限,如果不有计划的落实健康教育指导,难以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我们对50例高热惊厥患儿家属合理安排了健康教育指导内容,采用一对一循序渐进分阶段实施健康指导,通过多观察、多于患儿家属交流,了解不同层次家长的教育需求,鼓励其不懂就问,同时注重深入浅出的解释,使家长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提高家长健康教育知识水平和自我护理技能,提高了遵医行为,为积极应对疾病提供了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文霞,陈丽,李菲.88例小儿热惊厥的临床观察急救及护理,吉林医学杂志,2006,27(8):92